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7 08:38:00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

为引导参赛作品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选择了《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作为参考题总目。这个总目,供学生选题、构思、调研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总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概括新经验,以小见大,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培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一、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3.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6.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典型调查 7.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8.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10.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l2.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l3.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l4.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5.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二、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4.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5.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研究 7.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8.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9.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0.债券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11.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12.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13.民间投资问题调查 14.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15.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 16.商业保险问题研究 17.地下钱庄问题研究

18.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 l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0.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1.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2.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3.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调查 24.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2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26.农业产业化研究 27.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28.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29.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30.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三、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 2.宪法监督与宪法解释研究 3.法律赔偿执行难问题研究 4.知识产权法研究 5.信息安全法研究 6.电子商务法研究 7.政务公开制度研究 8.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问题研究 10.文化法制研究

ll.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l2.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l3.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l4.法律援助的实践 15.公益诉讼

l6.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l7.新世纪新时期推进我国行政法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l8.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l9.“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20.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社会学类

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

4.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 6.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7.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9.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0.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l1.社区服务问题研究 l2.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l3.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l4.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15.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l6.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17.城市与农村生育观的差异、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l8.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l9.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20.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21.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23.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4.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5.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五、教育类

1.学校乱收费问题调查研究 2.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3.第八轮课改的跟踪调查研究 4.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5.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问题研究

6.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7.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8.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9.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10.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调查与研究

1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l2.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3.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l4.加入WTO、留**和教育的改革开放研究 15.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l6.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l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l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l9.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20.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2.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3.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4.中国银行组织再造实践研究 5.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6.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7.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8.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9.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10.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11.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典型调查 12.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调查研究 14.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15.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和案例分析 16.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查与分析 17.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1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19.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 20.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加入WTO后商会(企业家协会)现状调查与分析 2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23.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4.服务型政府建设个案研究 25.城市社区发展调查与研究

推荐第2篇: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参考题目

附件1:

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参考题目

哲学类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

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表

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

究。

6、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

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

8、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1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1、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

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

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与完善调查研究。

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17、民营企业中业主和雇员关系问题的案例研究.

18、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典型调查。

19、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典型调查。

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研究。

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法律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研究。

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

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6、婚姻法实施中的问题调查研究。

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9、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10、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11、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2、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4、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15、我国行政法制实践的调查研究。

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17、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科学类

1、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

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3、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

6、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

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

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9、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

10、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11、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典型调查。

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3、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14、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

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的调查研究。

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19、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2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

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2、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4、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5、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教育类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

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

4、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5、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

7、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

9、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问题。

10、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1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中小学教育。

1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13、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困境问题调查研究。

14、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新兴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

4、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5、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6、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研究。

7、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8、我国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和再创业问题调查。

9、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0、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1、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2、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与现状的调查。

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

14、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5、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预与分析。

16、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

17、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

1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

19、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

20、市政管理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调查研究。

推荐第3篇: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18年度课题指南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8年3月

申报说明 .....................................................................................1 课题指南 .....................................................................................3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3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研究 .................................................................................................4

三、天津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8

四、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9

五、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 ...............................................9

六、天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10

七、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11

申报说明

一、申报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指导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各类课题申报。《课题指南》没有逐一列明每个学科的选题条目,只围绕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相关学科中拟定一批选题条目,以便更加突出本地特点,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学科课题申报不受本《课题指南》条目限制,申请人可参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8年度课题指南》所列选题条

1 目或自行设计选题申报,自行设计选题申报,必须遵循本《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的申请不予受理。

2

课题指南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研究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研究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研究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研究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价值研究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研究 10.习近平新时代观研究

1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1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 13.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研究

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15.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1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贫困与共同富裕的思想研究 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研究 18.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研究

3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 20.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研究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研究

22.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研究

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研究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研究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演变及其规律研究 2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

27.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研究 2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研究 29.新时代“四个伟大”内在逻辑与重要意义研究

3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路径研究

3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 3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33.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研究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研究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

4 做法和经验研究

2.天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

3.天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研究

4.天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研究

5.天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问题研究 6.天津振兴实体经济研究

7.天津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研究

8.天津加快智能科技产业战略布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

9.天津发挥海河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

10.天津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研究

11.天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培育“民参军”“军转民”产业集群研究研究

12.天津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研究

13.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14.天津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双

5 创示范基地,形成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高新产业聚集区研究

15.落实“天津八条”,优化营商环境研究 16.天津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 17.天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18.全面推进我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19.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研究

20.我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生产要素市场研究 21.大力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22.在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中更好发挥民营经济作用研究 23.天津优化财政结构的政策体系研究 24.天津高水平建设金融创新示范区研究

25.天津深化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自贸试验区与滨海新区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6.天津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研究

27.天津加快建设全国租赁创新示范区研究 28.天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研究 29.天津促进就业创业富民研究

30.天津优化公共服务,提高保障水平研究

31.天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32.天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6 33.天津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研究

34.天津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研究

35.天津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研究 36.天津深入实施“全运惠民工程”研究

37.天津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体育强市研究 38.构建安全天津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39.天津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研究

40.天津20项民生工程实施的跟踪监督、绩效评价研究 41.天津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监测预

警机制研究

42.天津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43.提升天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研究 44.天津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研究

45.天津深入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政策体系研究

46.天津“散乱污”企业整治研究 47.天津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研究

48.天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49.净化和维护我市党内政治生态对策研究

7 50.天津推进党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问题研究 51.新时代天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究

52.天津推进党建工作要求进企业章程、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研究

53.天津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54.天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研究

55.天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干部担当作为、创新竞进研究

三、天津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1.天津加快“1+16”承接平台建设,对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研究

2.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研究 3.天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研究

4.天津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体制机制协同、环保协同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中的对策研究

5.天津加快建设 “一基地三区”研究

6.天津深化“通武廊”区域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研究

7.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进三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8 一体化进程研究

8.天津推动京津冀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对策研究

9.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研究 10.完善京津冀协同立法研究

11.深入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试点研究

四、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1.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研究

2.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优化涉外投资监管服务方式,建设“投资之窗”综合服务平台研究

3.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国内招商引资“一库两平台”信息化系统研究

4.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欧班列检验检疫便利通关机制建设研究

5.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水平,加快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研究

6.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境外投资企业海外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研究

五、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9 2.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研究 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研究 4.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研究 5.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研究 6.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研究 7.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研究 8.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9.中外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比较研究 10.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11.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研究 12.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法治进程与建设研究 1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14.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15.天津改革开放40周年经验研究

六、天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1.天津统筹中心城区、环城区、远郊区体系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2.天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研究 3.天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四区两平台”建设研究

4.天津走质量兴农之路,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研究

10 5.天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

6.天津精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对接研究 7.天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8.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天津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研究

9.天津全面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源头整合,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研究

10.天津培育创建国家级和市级特色小镇研究

七、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2.习近平总书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4.党内法规贯彻落实研究 5.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研究 6.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研究 7.“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 8.强化“四个意识”的落实机制研究

11 9.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

10.完善监察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 11.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研究

1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策略研究 13.领导干部坚持德法相依,坚守为政之德问题研究

推荐第4篇: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心得

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在安徽省委党校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的学习心得

根据省委宣传部、教育厅思政处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委党校第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培训。在刚踏入党校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心中的那种神圣感油然而生。在20多天的学习中,大家从不认识到熟悉,从不好意思到落落大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交流,我不仅从老师和其他学员身上学到了更多较好的社会知识、工作方法、为人处事的态度,开阔了视野,而且在理论上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思想认识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新的飞跃,增强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在这次学习中,我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体会与感触也较多。

一、培训管理严格,学习效果明显 在开班仪式上,班主任老师就告诉我们,到党校学习要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讨论积极发言,在校期间要展现党校学员风采。在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省委党校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安徽省委三十条规定进行管理,并对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要遵守的相关制度作进一步要求。转变了过去在党校学习只是“坐一坐”、“看一看”、“会一会”,学完就回原单位的情况,这次是安下心来住、定下心来学、静下心来记,学习培训期间不准出现公车陪读、代学、代写、搞小圈子等现象,不准相互宴请、赠送各类纪念品或土特产,每天迟到、缺勤和在食堂就餐次数当天公示,收到了明显的学习效果。经过21天的学习,学员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养成了勤于读书、敏于求知、善于思考的习惯,为今后做学习型、创新型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此次培训,省委党校可谓是精心谋划,精益求精。在师资调配上,既有政府官员,又有来自省内外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科院和高校专家学者。在学习课程和内容的安排上,由四大学习模块组成,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基本理论专题、形势政策与省情教育专题、革命传统与党性教育专题,等等。在教学形式上,既有讲座专题报告,又有三次小组讨论和一次结构化研讨,还有现场教学和一次网上自学。在时间地点安排上,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两周在合肥省委党校学习,最后一周在金寨市委党校实地考察与教育,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内容丰富而实际。经过这样精心安排,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了尽可能多的知识,接触到省内更高层的声音,了解更多领域的信息。授课的各位老师,从各个领域、不同角度给我们作了深入分析和讲解,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国家行政学院顾海良院长讲授的《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省委党校王正国副校长讲解的《中外经济形势分析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课程,他们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表述、全新的研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让我深深感受到老师全面而又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

三、厘清当前形势,增强危机意识

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为我们讲解的《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省委宣传副部长虞爱华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及省委党校汪兴福教授讲解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等课程,使我看到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国家喋喋不休地传播着中国威胁论,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有待解决;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从未停止过骚扰;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严重影响着党的威望和党群关系;无序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将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种种因素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稳定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等等,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瓶颈期。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在此关键时刻,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与党同心同德,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这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主要是针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竞争这种状况的一种回应和战略指导,也就是要发挥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对于我们高职院校来讲,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她是我们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源泉,树立文化自信是我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作为一名来自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对高职教育有着较深刻的体会和感受,高职院校因为其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对此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回校后我将根据学校自身特色,通过梳理文化脉络,分析发展成就,借助科研项目,推动我校文化育人功能发挥和内涵建设,形成具有融入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其他先进文化为一体的自身文化。

五、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研读了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的精神,总书记10次强调了“不忘初心”,那么到底是是“不忘初心”呢?通过这段党校的学习,我有了自己的理解,“不忘初心”就是要求不忘宗旨、不忘誓言、牢记使命,也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词,让我们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升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高了自身党性修养,增强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己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理念,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上服务群众,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尽心竭力为民解难事,坚持不懈为民做好事,努力让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就是要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认真研读经典文本,认真研读教材,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推荐第5篇:` 江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 江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基地动态信息

2014年第2期 总第5期

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编 2014年7月10日

我校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1 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隆重开幕…………1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班在我校顺利举行……………………………3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成功召开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前沿研讨会…………………3 “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网站上线……………………………………………………4

“无锡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举行2014年课题交流暨学术报告会…………………………5 “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中心”参与起草《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5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6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开题论证会 ……………7 “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立项…………………8 “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8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9 “语言认知与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著作面向全球发行

…10 “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基地”开展“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11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12“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两次研坛………………………………………………13“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员赴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5“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专家参加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15 “江南大学行政法制研究基地”成员参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工作……………16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宣传周活动

…………………………17 “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参与“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学术研讨会……………17 陈明选教授受聘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分会秘书长 ……………………17 第六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锡召开 ……………………………………………18

我校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2014年6月,江苏省文化厅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全省共批准14个,我校成功入列,入选首批省非遗研究基地,标志着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又一新的研究领域进入江苏省重点建设行列。

此次评选是省文化厅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进科学保护,促进传承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据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由省文化厅命名、授牌和指导,所在单位自主建设并管理,承担省文化厅和江苏各地文化部门委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决策咨询、课题研究、资料编纂、人才培养等专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研究基地主要依托校“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与纺织服装学院的“民间服饰传习馆”,开展非遗习俗类汉族服饰文化研究,意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的“传习”性能,注重探讨汉族传统服饰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今提倡的创意文化产业和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源泉,汉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将会激发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思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助推社会审美思想发展。

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 “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隆重开幕

2014年5月24日早上8点30分,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在江南大学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厅开幕。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徐重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前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Craig Vogel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数十位国内外设计领域高端专家和两百余位参会代表出席会议开幕式。基地主任辛向阳主持会议。

开幕式结束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魏德海管理学院教授Richard Buchanan教授为大家带来了What Should We Teach Our Students Today?的主题演讲,教授从哲学的演 1

变讲到哲学的任务,接着又为观众详细介绍了价值创造的源泉——材料、人才、形式和目的,教会我们在各个领域进行实践的法则,最后举例说明了设计目的的重要性。

主题演讲结束后,分为两个会场分别由来自中国工程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凯斯西储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爱因霍芬理工大学和机械设计杂志社的六位嘉宾进行了系列演讲。

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将持续三天,5月24日-26日上午将分别有八位国内外嘉宾进行相关主题的学术演讲,同时,每天下午将有4个并行的工作坊,其规模之大,讲座专家的学术地位之高,讲座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值得全体设计行业同仁期待,希望此次盛会为设计学科发展带来全新视角和动力,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更高的平台,让我们共同期待更为精彩的报告内容!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班在我校顺利举行

2014年5月26-30日,江南大学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举办了“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班”,来自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禁毒局和各地市司法行政系统的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共70多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参加了此次培训。

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小浦、江苏省司法厅纪委书记祝玉卿和江苏省纪委领导出席开班式。开班式由学院院长张云霞教授主持,周小浦书记首先致辞,介绍了江南大学和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的基本情况,对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省司法厅祝玉卿书记致辞,对参加培训的干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开班式后,江苏省纪委副书记、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继鹏做了第一场讲座。讲座首先从大数据的视角,用翔实的数据回顾了近年来江苏省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江苏省腐败发生的特点,反腐败斗争形势,提出省惩防体系建设已经进入抓早抓小的阶段,讲座还运用翔实数据分析了省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现状,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以及惩办案件效果等。同时还介绍了江苏纪检巡视工作进展,对今后江苏省反腐败斗争形势进行了深入研判。另外,赵建聪、傅国芳、徐玉生、鞠连和、潘云华等基地专家,也进行了主题为“廉政文化建设”、“立体式惩防体系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防腐机制”和“纪检工作与法治思维”等专题讲座。

举办此类培训班是基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方面,对于研究基地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提升江南大学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能力的影响力都将起到积极意义。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成功召开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前沿研讨会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主办,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基地具体承办“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前沿研讨会”于5月11日-12日在江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2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副所长杜志雄主持,会议取得了一致共识,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特征是“总体稳定,正在向好”,但亦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从长远看,防控

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措施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美国肯塔基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胡武阳应邀在研讨会上作精彩报告。中国社科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对本次会议作了报道。

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网站上线

时间:2014.05.17 网址:www.daodoc.com

创新院网站于5月份正式上线,网站主要功能包括创新院概况介绍、案例展示、活动发布以及入驻项目在线申请。网站现有框架完整,相关活动做到实时更发布,但网站总体内容有待充实。接下来将着重建设网站的英文版,完善各个板块内容,并陆续在各平台推广,使其成为创新院对外宣传的窗口。

无锡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举行2014年课题交流暨学术报告会

5月29日下午,无锡党建研究中心(基地)在江南大学文浩馆举行2014年课题交流暨学术报告会,无锡党建研究中心(基地)市校双方主任、承担研究中心(基地)2013年、2014年立项课题研究的课题组负责人及评审专家近30人出席会议。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出席会议并致词,无锡党建研究中心(基地)校方主任、江南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戴月波主持会议。

武贵龙书记在肯定研究中心(基地)取得成绩的同时,对今后工作提出三点希望:进一步强化党建研究基地的共建定位,突出无锡特色;进一步凝聚党建研究的骨干力量,突出队伍建设;进一步创新党建研究基地的服务模式,突出成果转化。无锡党建研究基地市方主任、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两新”组织党工委书记周建军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大会还组织承担研究基地2013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交流。并邀请2013年立项课题结题评审专家组成员,来自无锡市委党校的陈全生、无锡市委宣传部的陈尧明两位党建专家,对2013年立项课题结题成果评审情况作概述和点评。

最后,无锡党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徐玉生教授对2014年立项课题申报和招标评审情况作了综述,并代表基地公布了评审结果,下达了新一轮的研究任务。

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中心

参与起草《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经市政府批准, 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中心参与起草的《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列入2014年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初步安排于5月份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3月28日,中心同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召开起草工作会议。市法制办、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局、环保局、财政局、江南大学等单位相关

人员参加会议。中心政府方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市机关管理局局长、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许心舒出席会议并讲话。许心舒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我市制定出台《办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原则,对下一步高质量完成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许心舒指出,公共机构节能是新形势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全社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办法》的制定出台,必将推动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持续有序发展,党政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校方主任田备副校长在会上,就如何制定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办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市机关管理局分管领导张宁主持会议。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武戈教授、周方召博士分获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资助

2014年6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武戈教授主持申报的“长三角碳锁定及

解锁路径研究”喜获立项。2014年7月,教育部社科司公布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结果,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周方召博士主持的“外部融资、企业家精神差异化配置与民营企业成长:微观层面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喜获立项。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等3项国家级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资助,这也充分表明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取得较大突破。

近年来,商学院和物联网研究基地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致力于打造紧密型研究团队,基地成员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不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整体研究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先后取得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水平成果。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举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开题论证会

4月11日下午,由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系主任杨启光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制度创新》项目开题论证会在田家炳楼207会议室举行。论证会由教师卓越中心主任沈贵鹏教授主持,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明选教授、田良臣、蔡爱国、郑友训、尧新瑜,教师卓越中心周萍,法学院王金元等教授、专家及人文学院教育系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了开题会。

会上,项目主持人杨启光老师就课题立项目标和内容、研究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向与会专家作了汇报,并从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实需要、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与方法的选择、研究计划实施等方面重点进行了阐述。 听取汇报后,与会专家对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了深入的学理分析,一致认为该课题切合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专家们在充分肯定课题研究创新基础上,并与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在研究工作中可能碰到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沈贵鹏教授对此次开题论证进行了总结。论证会的学术气氛浓厚,与会的专家提出的独特精辟的见解,对研究者具有智慧启迪并对课题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 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立项

在刚刚揭晓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上,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朱晋伟教授主持的《境外优秀人才在华创业的机理、载体与政策研究》获得管理学一般项目立项,资助金额20万元。本研究在阐明来华人员创业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创业载体活力的建议和优化在华创业软环境的政策措施,这对于提升境外优秀人才在华创业的绩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基于中国国情展开研究,对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也具有学术价值。

受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托,基地执行副主任黄昱方副教授代表基地签订了《无锡市人力资源需求调研与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协议书,项目金额为10.7万元。本课题主要目的是摸清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状况和各类经济体人力资源实际需求等底数,研究制订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问卷调查的结果将作为我市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划的重要依据,指导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和市场化定位,对进一步加快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和助推全市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指导作用。其成果将为无锡市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批准,江南大学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吕青教授主持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与社区治理秩序协同构建研究》获批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经费10万元。吕青教授近年持续关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服务地方,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献计献策;其主持的科研团队善于及时将社会实践转换为理论成果,多次获得科研立项和奖励,此次课题申报成功再次说明吕

青教授在凝练研究方向、打造特色学术品牌方面已聚集了一定优势。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负责人王小根副教授主持的《吴地文化遗产网络知识服务研究》获得一般项目立项。此次公布的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总数为3818项,平均立项率为13.6%。其中重点项目309项,每项资助35万元;一般项目2465项,青年项目1044项,资助强度均为20万元。

陈明选教授的学术专著《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网江苏讯(记者吴楠 王广禄)日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明选的著作《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据了解,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解性教学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但很少有人为达到学生真正理解而重新设计教学模型,更没有人对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设计与应用问题做系统研究。该书则是我国首部系统阐述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的专著。

“理解性教学是当代波及全球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潮,促进学生理解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信息时代学习的核心价值。”陈明选表示,理解性教学所倡导的“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的理念所引起的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结果评价的整体转型。

据介绍,本书是陈明选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中学理解性教学的实验研究(BCA090078)的成果之一。该项研究分别从不同层面对理解性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做了深入探究,得出了具有开拓性和启示性的初步成果。另外,陈明选教授与杨启光副教授合著的《中学英语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也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

语言认知与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项目著作正式面向全球发行

近日,语言认知与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心朱义华老师主持完成的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际出版工程”项目成果——The Urban Life of the Ming Dynasty由英国著名的Paths International Ltd.出版,并在全球公开发行,标志着我校正式参与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之中。

由我校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朱义华博士主持翻译的2010新闻出版总署(现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全英文国际版《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The Urban Life of the Ming Dynasty)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Paths International Ltd.)和湖南人民出版社(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联合出版,并由英方正式在全球公开发行。

启动于2009年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鼓励和支持适合国外市场需求的优秀图书出版,有效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项重点骨干工程,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资助外向型优秀图书选题的翻译和国际出版,重点资助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粹和当代中国文化成就的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对外传播。该项目每年评审一次,由获批出版集团或出版社聘请国内优秀译员或翻译家进行翻译,我校朱义华博士因数次参与全国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且屡获

二、三等奖而获此项目。

《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一书系“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中的一册。全书近30万字,采用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方式描写了明代京城和主要城市有关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宫廷民俗、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朱博士带领翻译团队成员经过前后三年的反复修改与校对打磨后才交出了让国外出版社满意,让读者明白易懂的译文全稿,获准正式出版并在海外发行。

“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基地” 开展“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2014年5月20日上午,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与市老年学学会领导一起参加听取在无锡市北塘区北大街街道举办的的“居家养老中心运转现状与挑战”座谈会。街道及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负责人就居家养老建设发展情况、服务购买情况、服务中心运作的困境等方面进行详细发言,居家需求、政策购买、机构运作的三者关联性如何达成和谐一致,成为居家养老中心发展的问题解决关键所在。此次座谈会主要是围绕居家养老中心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成果可以为政府居家养老中心工作决策与咨询提供支持。

6月5日上午,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无锡市老年学学会会议室参加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课题研讨会,会议主要参加者有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无锡市老龄办领导以及中心研究人员。会议研讨主题:“当前无锡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态势、背景、建设运营情况,如何估价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以及针对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情况,如何深入发展,推进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与会人员就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的阐述与研讨,并对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阶段达成共识,如何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对策方面也有诸多创新和突破。

“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报告”将会给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提供建议和政策咨询依据。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

2014年6月3-4日,由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主办,江南大学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在无锡君来湖滨饭店顺利召开。乌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所长Manfred Fischedick教授,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的陈乐生教授,德国政府代表、无锡相关部门代表、GIZ等中德相关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阮文权教授主持;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的陈乐生教授就中德科研合作潜力进行了分析报告;乌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所长Manfred Fischedick教授对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无锡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无锡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无锡市交通局、无锡市建设局等部门代表对无锡低碳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享。

此次论坛促进了“中德合作低碳未来城市(LCFC)项目”成果,包括:与无锡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深入地讨论了能源、建筑、交通、工业低碳创新实践在无锡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案;同时促进了省级政府、无锡市及其周边城市和相关单位与中德专家的交流,探索推动低碳发展以及城市合作机制。

“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两次研坛

3月17日下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徐志磊院士应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之邀为广大师生作题为“创新设计的新特征”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基地主任辛向阳教授主持。500余名师生认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徐院士围绕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新设计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创新设计要有21世纪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集成创新整合,设计出集成高新技术的产品,设计出新的品牌、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在讲座尾声之际,徐院士还与师生们积极互动,答疑解惑。现场气氛活跃,徐院士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本次讲座精彩纷呈,同时也拉开了2014年江南大讲堂的帷幕。

2014年4月15日下午,建筑学泰斗齐康院士和建筑大师蔡镇钰先生来到我校设计

学院,联袂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妙语连珠的关于建筑观与人生观的讲座。这是继3月份徐志磊院士讲座后,设计学院倾力打造的”研坛”系列讲座之二。设计学院辛向阳院长主持讲座。

由齐康院士开篇,他回顾了学生时期师从杨廷宝、童寯先生经历,从“做学始终”、“人人为师”、“善于结合”、“刻苦学习”、“自我启迪”五个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学习方法。他深入浅出的表达了个人的建筑观,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在满足实用、美观的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筑设计师应具备宏观的思维和微观的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极为重要的必备素质。问答环节,齐康院士鼓励同学拓宽知识面,敢于质疑权威,努力成为能够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现代性新建筑的设计师。

随后讲座由蔡镇钰大师主讲,蔡老首先提出近些年中国设计界的一些问题,如跟风模仿,只注重表皮忽略空间等,阐述了城市与建筑相统一的环境观。他勉励同学们广泛涉猎文学,音乐和艺术,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蔡老还详细介绍了近期所做项目的情况,从前期思路到后期效果,及方案设计的一些小细节,让与会师生获益匪浅。讲座中,两位大师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不约而同认为,无锡的城市设计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将自然融入城市,是一座充满了温情和水的宜居山水城市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员赴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员李晓钟教授、钱吴永博士、王莹同学三人于2014年4月24-2014年4月27日,赴香港参加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m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4年国际信息技术与管理工程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基地参会成员听取了大会主题报告“Monitoring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s by Using the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and Solar Power Generating System”,李晓钟教授作了题为“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n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of the Cities in South Jiangsu Based on the “Diamond Model”的主题汇报,并就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与参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充分交流。通过参加本次国际会议,使研究基地成员对管理工程以及物联网产业相关前沿问题和研究范式有了更深入了解,开拓了研究基地成员的视野,将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研究基地成员未来开展研究提供思路。

“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专家 参加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2014年6月19日,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小浦和研究基地专家马克思

主义学院副院长章兴鸣赴南京参加了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来自全省39个决策咨询基地的首席专家和代表参与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以及江南大学周小浦书记等五个研究基地的代表进行交流发言。会上,周小浦书记就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基础建设、服务决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经验,特别是开展决策咨询工作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还就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东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徐康宁、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太军等各基地首席专家纷纷建言建策。最后,江苏省社科联党级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就如何使研究基地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功能进行了总结发言。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为各研究基地相互学习决策咨询工作经验,充分发挥研究基础在国家和地方建设中的“外脑”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江南大学行政法制研究基地”成员

参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工作

6月10日上午在市民中心召开《无锡市城市照明条例(草案)》通过前评估会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环资城建工委、研究室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专业组代表、部分常委会立法咨询顾问、社区居民代表、市政行业协会代表、施工技术人员代表参加会议。

法学院院长蔡永民教授、基地负责人曾祥华教授分别作为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立法咨询顾问受邀参加会议。在会上,曾教授针对第十三条“有关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夜景照明设施”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该条规定严重违反了“节能”和“生态保护原则”,浪费资源,制造(光)污染,间接制造大气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背道而驰。市人大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听取意见,对相关内容作一定完善。

蔡永民教授、曾祥华教授作为市人大立法专家,积极履行职责,多次献计献策,在此前市人大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他们还就如何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宣传周活动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China Food Safety Publicity Week),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确定在每年六月举办的重要活动,目的是通过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以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条途径,面向贴近社会公众,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交流、普及科普知识活动。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邀请,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成员王建华副教授于6月10日参加了在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14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并做专题讲座。基地的其他成员也分别参加了江苏、安徽等省份的活动。

“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参与 “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学术研讨会

4月24日-25日,“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筹备会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海内外著名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齐聚江苏师大,共同探讨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商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暨第十八届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的筹备事宜。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探讨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议题,通过梳理百年来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华人形象的变化等,阐释华文文学对中国历史变化的反映。

中心主任庄若江教授参加筹备会,以《“回到家乡的过程”——论虹影小说的故国想象》为题作了发言,指出以严歌苓、虹影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创作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坛引人瞩目的一道别样风景。她们笔下的故国描绘充满了主观色彩的重构意味,不仅赋予中国自然、物态层面的意义,更突出了文化中国的人文价值,应该与更多关注、研究和引导,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彰显更多正能量。

陈明选教授受聘

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分会秘书长

4月14日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分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明选教授受聘为中学理科教育专业指导分会秘书长。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江苏教育厅指导下开展教师教育工作的省内最高学术指

导机构,成立的目的在于促进我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基地陈明选教授作为中学理科教育专业指导分会的召集人,带领分会委员围绕本专业分会2014年度工作计划和第三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工作部署展开了进一步讨论。

第六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锡召开

5月30日至6月1日,由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主办,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六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无锡举行。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正国,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张杰教授、副会长陈新仁教授、江苏省社科联何国军处长、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龚晓斌教授以及40多所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近13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当代外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的主题而展开,话题涉及句法学、语义学、语音学、音系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外语测试、语篇分析、心理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新仁教授、18

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梁超群教授、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严敏芬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发言。

在分会场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功能、符号语言学”三个不同方向的理论与应用进行讨论和交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徐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倪传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永祥教授等30名与会代表交流了论文,我校外国语学院荆兴梅等4名教师作了小组发言。

推荐第6篇: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心得

“2011年海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心得

根据学院安排,我有幸成为“2011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一员。在省委党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周密安排下,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解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海南的文化与精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其创新发展”、“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要课件,聆听了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省旅游委、省社科联、省文联等领导所做的专题讲座。面对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自觉以饱满的热情和勤恳的作风投入其中,做到目标明确,认真学习,转变角色,找准位置,严于律己,遵章守纪,爱护公物,讲究文明。在这二十多天的集中研修学习中,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理论素养、增强了我的政治觉悟,也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可谓感悟深、启迪远、信心足、收获大。作为学员,在学习当中我们也互相讨论高校相关的敏感问题,感觉收获非常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内容充实,学员深入交流,受益匪浅。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解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

术”、“海南的文化与精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其创新发展”、“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报告,各位专家对自己所报告的内容有独到的见解,知识渊博,讲课时绘声绘色,感染力强,从国际、国内和省内的发展都作了具体的分析。在学习后期,我们还到省内几个市县作了考察,所有报告和活动内容均紧扣研修内容,通过边听课边研讨的学习形式,使学员们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充实,素质进一步提高,受益匪浅。本期研修班学员均来自省内高校,且部分学员在学校中担任思政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了解,因此在研讨活动中得以从各方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情况,这对做好今后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认识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是指导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理论创新与指导实践的统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领会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的精神,做到真学真信。“七一”讲话是我党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提升,是许许多多人的智力成果,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不是简单的一个讲话稿,实际上是我党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其要旨,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的重要意义,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才会真信并很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三、加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当

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当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四、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需要更多的文化作支撑,我们要激发文化的力量,更加

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更加重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增强文化凝聚力;更加重视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提高文化创造力;更加重视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以主力军的姿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1、弘扬海南文化精神,增强思想引领动力;

2、参与文明大行动,争做海南文明人;

3、推动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培育理论学术精品;

4、推进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决策研究,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5、大力开展社科普及和社团活动,提高全社会知识文化修养;

6、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社科人才高地;

7、打造学术高地和学术品牌,提升海南学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8、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支撑计划,夯实社会科学大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基本条件。

五、提高对省情的深刻认识。建设国际旅游岛,既是海南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对海南的全新挑战。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海南“要引导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把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走科学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只争朝夕、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一步一步地把国际旅游岛的宏伟蓝图变成海南美好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当今社会变化一日千里,发展环境和竞争压力也在时刻发生变化。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实现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这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变的是总

思路、总方向,变的是方法、手段。我们一方面要保持发展思路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复杂多变的新形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破解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丰富、创新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因此,海南人民需要提高科学发展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挑战和检验。

本次研修学习期间,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思考的深入,收获的还有弥足珍贵的友谊。此次研修给兄弟院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宝贵的坦诚的交流机会,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源。我们的学员,他们均来自省内各个高校,他们当中有的是教坛新星,有的是学科带头人,有的出了许多学术成果,有的善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当中,有的人自信满满、善于交往,有的人矜持含蓄、谨言慎行;尽管大家性格不

一、年龄不同、学校不同,但他们都是一批充满理想和热情的高校老师。来到党校,大家共同学习,共同遵守学员手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此次研修,我们收获不仅是一些“大智慧”,也得到了一个“大家庭”。

推荐第7篇:社会调查报告类论文

附件1:社会调查报告格式(封面)

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社会调查报告

分 校

专 业

年 级年 季

题 目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20 年 月 日

(纸张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装订线0.5cm)

关于通州区中仓街道社区校外教育工作调查报告(标题:3号

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也提出了“学校教育和

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方针。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积

极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的大格局下,如何更好的

深入推进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已成为摆在所有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

题。因此,对制约当前校外教育发展的问题展开探讨与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把握

校外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助于推动当前和谐社会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进程。(正文:

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25)

本人于2007年1月22日至2月12日对中仓街道的16社区校外教育工作基

本情况,以问卷形式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社区校外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一级标题:序号为“一”,四号黑体字,独占行,

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通州区中仓街道地处通州城中心,街道共划分为16个社区,总面积4.7平

方公里,总人口约2.7万户,7.8万人。街道内共有小学5所,中学3所。根据 2006年9月在街道范围内进行的校外教育工作基本情况调查(以下简称为“调

查”)显示:街道内共有6-18周岁青少年6518名,约占街道总人口9%;街道

内平均每年组织各种校外教育活动83场次,参与青少年总人数约1900余人次,

街道内每名青少年年平均参与校外教育活动0.3次。

二、制约社区校外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者队伍结构与活动组织形式不合理(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小

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在此次调查中,我重点对街道内的校外教育工作者队伍基本情况进行了调

查:街道内16个社区居委会80名社区专职工作者中共有专(兼)职校外教育工

作人员18名,平均年龄37.2岁,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人员14名;16个社区中共

有13个社区建立了关协组织,协会会员人员共计60名,平均年龄53.7岁;16 个社区中共有经常参与校外教育工作的志愿者204名,平均年龄56.2岁。

(三级标题:序号为“1.”,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

1.建立社区校外教育共建协调机制 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内各种自治组织、行

政企事业单位建立协调共建关系,调动全体社区成员参与校外教育工作的积极

性。

附件2:论文格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小

四、加粗)

(空一行)

(四号、加粗)×××专业毕业论文(

四、加粗) (论文题目,小

二、加粗) 姓 名:

学 校:

学 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

毕业论文结构及打印格式07.3 发布人:河南电大教学指导中心 发布时间:2007-6-26 10:27:38 点击数:447

一、装订顺序

1、封面

2、内容提要(中文)

3、内容提要(英文)(备选,申请学位者必选)

4、目录

5、正文

6、参考文献

7、封底

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封面见样页

2、中文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500字之间。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英文内容提要与关键词:英文内容提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words)由中文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翻译而成。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4、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

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参考文献等的对应页码

5、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6、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 [参考文献] (五号宋体加粗)

[1] 陈素雅.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应注重调整培养目标[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2:26-28(五号宋体)

[2] 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11:137-141.篇2:社会调查报告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论文

一、调查报告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和语言

三、调查报告的结构

四、如何提高调查报告的写作水平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是在对某个单位、某个问题或某一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之后,根据调查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的书面材料。

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 调查报告的特点:

(1)真实性。

(2)针对性。

(3)典型性。

(4)系统性

调查报告的类型:

从内容性质分,调查报告有以下六种: 1.专题型调查报告。 2.综合型调查报告。

3.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 4.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 5.历史情况型调查报告。 6.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

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是三种基本文体,调查报告不是一种纯粹的文体,它既不是纯粹的议论文,也不是纯粹的记叙文。调查报告中的情况和事实部分,以叙述为主,兼有说 明,有时还运用描写手法。调查报告对问题的分析和对结论的阐述,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调查报告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调查得来的确凿无误的具体事实的叙述和议论,概括出明确的结论。议论和叙述是调查报告两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调查报告最突出的特点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中的“叙”,旨在把事物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调查报告中的“议”,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评论,表明调查者的态度和观点。 调查报告的语言是由其文体决定的。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无疑应遵循公文语言的所有共性要求,但调查报告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它在遵循这些共性要求时应有所侧重。以下三点是撰写调查报告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1、表述准确

2、概括简明

3、鲜明生动

三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

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

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

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情况调查报告》。文章式标题,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

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或前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

一般是概括地介绍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对

象、调查方法、简要经过、基本结论,为整个调查报告的写作打下基础。

前言的语言要精炼、简短、逻辑性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说明调查的缘由

2、介绍有关情况

3、从情况叙述中引出问题

4、从议论入手提出问题

5、设疑问悬,提出问题 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

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

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又叫递进式结构,横式结构又叫并列式结构,纵横式结构又叫综合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

递进式结构(纵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即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调查的前后程序安排结构层次。 递进式结构常见的形式是三大块,按照“情况或问题——原因分析或利弊分析——对策、意见和建

议”的结构展开。

两大块结构通常是把前两块合起来,先介绍和分析情况,然后提出对策和建议等。有的把这种结构简称“先后式”。

(二)并列式结构(横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即在主题形成之后,把调查的事实和形成的观点按其性质和内在逻辑关系,分成几个并列的部分,并列排放,分别叙述,从不同方面共同说明调查报告的主题。

(三)综合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综合式结构就是把上述两种结构结合起来:叙事用递进式结构,剖析原因、阐述经验、提对策建议用并列式结构;或者第一层次用递进式结构,第二层次用并列式结构;或者反过来.第一层次用并列式结构.第二层次用递进式结构。介绍经验做法、反映事故案件、推介新事物新做法的调查报告常采用综合式结构。

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事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调查报告的结尾和落款

结尾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其作用,一是概括要点,深化主题;二是补充正文,升华主题。写法有总结式、结论式、建议式、展望式等。

(一)总结式结尾

(二)结论式结尾

(三)建议式结尾 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四如何提高调查报告的写作水平

调查报告写作的准备

1、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2、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思想,要从调查的事实、材料出发提炼主题,提炼主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提炼主题要突指导性和针对性。

调查报告的主题应该做到正确、集中、深刻、新颖。

3、理清基本思路,形成基本框架

主题确定之后,接着就要精心安排调查报告的整体布局,精选能够体现主题的观点和素材,使文章形成严密的合乎逻辑的整体。

专题调查报告大都遵循“提出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这四个步骤进行。

框架确定后,紧接着就是拟制提纲。拟制提纲,要贯彻既定的指导思想,把原先的构思变成文字,落到纸上

4、形成明确的观点

(1)注意研究问题的深度,防止停留在事物的表

层,深不下去。调查研究重在认识事物的规律。

(2)注意研究问题的高度,防止罗列事实,就事论

事。

(3)注意研究问题的广度,防止主现片面,见木不

见林。

5、合理地选择和分配材料

确定和提炼观点后,接下来就是围绕观点选择材

料。观点和材料是紧密相关的。观点是主题的支

撑,主题决定调查报告的思想深度,是选择和分

配材料的依据。

调查报告的材料与观点

在调查报告写作中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观点从材料中来。

二是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三是材料要能支撑观点。

各部分观点和材料的安排,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先提出观点,后叙述材料,用材料说明和印证观点

(二)先叙述材料,后阐述观点,从感性材料中得出理拄认识

(三)夹叙夹议,边叙述边说理,在叙述中说理

调查报告的结论

调查报告的论证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以具体典型的事实证明论点。充当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实或统计数字。

(二)引证法 引证可以省掉繁琐的论证过程,是常用的论证方法,用得

好,会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引证要注意三点:一是相关,即引证的内容要确能证明白己的观点。二是准确,即引证要完整准确,不能断章取义。三是适度,引证不宜过多,应成为点睛之笔,不能以引证代替论证。

(三)对比法

引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可以产生强烈的论证效果。对比的前提是两者具有可比性;对比的效果取决于二者的反差,反差越大,对比论证的效果越好。篇3:毕业论文调研报告

实习(调研)报告 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由于齿轮箱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和工作可靠等优点,在各种机械设备上有很广泛的应用,齿轮箱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和工作性能对整个机械系统有重要的影响,而齿轮传动系统又是齿轮箱中重要组成部件。随着当代机械向高速化、轻量化、精密化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齿轮传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噪声等动力学行为,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分析研究齿轮传动过程中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对于减振降噪及其防治措施、齿轮箱的优化设计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对于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降低噪声污染等都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2 国内外发展状况 2.1齿轮箱振动研究

齿轮系统振动噪声问题的研究,由以冲击理论为基础发展到以振动理论为基础;在 研究系统方面,经历单一的齿轮副组成的简单系统向同时包含齿轮、传动轴、轴承和箱 体结构的复杂系统的过渡;在分析方法方面,正逐步发展为包含时域方法和频域方法, 并同时结合解析方法、数值方法、实验方法的多方法结合的研究,以达到从多方面综合 研究齿轮系统的瞬态特性、稳态特性和混沌特性的目的?1?。

姚文席?2?等在1990年突破传统的仅仅考虑齿轮块的振动问题,而是提出了将传动轴和齿轮视为一个动态体系,建立了单级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左言言?3?等在1994年通过对齿轮箱噪声的分析,发现其常啮合齿轮副是主要噪声源,从提高齿轮啮合精度和刚度出发,分别选配直齿轮和斜齿轮代替原有的常啮合齿轮副并用尼龙垫片代替铜垫片使噪声降低;王玉新?4?等在2002年用多尺度方法研究了考虑轮齿时变刚度和静态传递误差激励的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武宝林?5?等在2003年建立了考虑轮齿受载变形后齿轮传动过程中的有关几何量与其啮入冲击速度、最大冲击力之间的定量关系表达式,据此初步分析了齿宽、传动比、轮齿受载变形、工况、齿轮结构等对传动过程中啮合冲击的影响情况;mohamed slim abbes?6?等在2004年对并行传动的斜齿轮的整体动态行为进行了数值仿真,使用不同类型的子结构(承载和从动)的动态子结构方法来确定固有频率和振型;李金玉?7?等在2005年利用pro/e建立了参数化斜齿轮三维实体模型,使用adams对齿轮啮合过程进行仿真,研究了在不同转速条件下啮合力在时域及频域中的变化规律;黄泽平?8?等在2006年对齿轮副啮合冲击进行了仿真研究,采用adams建立系统的力学模型,从而实现对齿轮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吴卓等?9?在2009年利用三维造型软件pro/e对齿轮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后导入ansys中 ,利用 ansys软件对齿轮进行模态分析,研究齿轮的固有振动特性 ,得到了齿轮的低阶振动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

型;刘雷?10?等在2010年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齿轮多体系统模型,分析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有限元方法,非常适用于齿轮系统的多体动力学分析;葛丹丹?11?等2011年在建立齿轮箱三维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出前10阶固有频率及振型,并利用模态叠加法对齿轮箱体工况激励下的瞬态响应进行分析;唐进元?12?等在2012年考虑齿轮时变啮合刚度、传动误差和齿面摩擦力,研究运用键合图理论建立齿轮传动非线性振动键合图模型,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齿轮非线性动力学的建模问题。 2.2 模态实验研究

模态实验技术在振动噪声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结构模态及动态分析是合理设计机械,保证装备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国内外学者对模态试验进行了很多研究。 常山和尹逊民?13?在2000建立传动齿轮箱体模态试验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模型后,采用移动锤击法采集各点的冲击数据和响应数据。用最小乘复指数法识别出箱体的模态参数,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程广利?14?等在2004年在对某型齿轮箱的模态、振动烈度和振动加速度进行测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测试结果。模态测试得到了齿轮箱的振型和模态参数,振动烈度测试结果表明该齿轮箱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振动加速度测试结果显示该齿轮箱的减振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敖庆章,程广利等?15?在2005年采用锤击模态测试方法对某型舰船齿轮箱的模态进行了实测,并详细分析了测试结果,为该型舰船齿轮箱的保养和维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利于掌握该型齿轮箱的动态特性,同时也为该型舰船齿轮箱振动设计、制造的合理性提供了可行性论证;王基?16?等在2007年建立齿轮箱的试验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固定锤击点改变测量点法采集各点的冲击数据和响应数据,在对同类型两部齿轮箱的模态试验的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找到其中一部齿轮箱振动噪声增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其分析结论是正确的;r.farshidi?17?等在2009年采用空气产生激励的方法对悬臂梁做试验模态分析,试验中采用的空气激励法避免了其他激励设备与试验件的接触,减小了接触产生的误差。

今后齿轮动力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和主要方向,将齿轮传动系统和结构系统统一起来作为一种复杂的弹性结构系统,根据动态设计的思路,研究其动态优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高性能的齿轮系统。近年来虽然齿轮箱系统动态优化得到了设计者的高度认识,对齿轮箱系统动态分析的学者越来越多,对于齿轮箱系统的动态特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尽管有些设计者在机械设计当中考虑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但是具体将齿轮箱系统的激振与噪声产生结合起来对齿轮箱系统进行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从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齿轮箱振动和噪声问题,因此齿轮箱振动和噪声问题是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以单级传动的直齿圆柱齿轮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齿轮对的啮合机理进行研究,建立齿轮对啮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且仿真求解。并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齿轮箱

进行模态分析及稳态振动响应分析,并进行模态实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 4 研究内容、方法及手段

从目前的研究方向来看,对于振动产生机理方面,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计算是研究的重要手段。

4.1动力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载系数模型

动载系数模型是在齿轮动力学研究的早期使用的单自由度模型,主要用来确定轮齿啮合的动载系数,目前已不常用。

(2)齿轮副扭转振动模型

以一对齿轮副为分析对象,不考虑齿轮的横向振动位移,假设支承是刚性的(常用于传动轴和支承系统刚度较大的场合),这种模型主要用来研究齿轮副的动态啮合响应问题。

(3)传动系统模型

以传动系统为建模对象,包含了齿轮副、传动轴,有时也包含支承轴承、原动机和负载惯性。其振动形式分为纯扭模型和弯、扭、轴、摆等多类自由度相互耦合的耦合型模型。利用此模型,不仅可以确定动载荷,还可以确定系统中所有零件的动态特性及相互作用。

(4)齿轮系统模型 以传动系统和结构系统作为建模对象,因此,是耦合型模型,在分析时同时考虑两种系统的相互作用,全面确定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尤其适用于分析齿轮系统振动噪声的产生与传递。

本课题基于本课题主要是从齿轮对的啮合机理方面研究振动的主要来源,因此所采用的动力学模型为齿轮副扭转振动模型,即不考虑传动轴、支承轴承和箱体等的弹性变形。 4.2 动力学仿真计算

机械动力学分析软件 adams?18?(automatic dynamic analysis of mechanical systems)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机械系统动态模拟软件。它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将强大的大位移、非线性分析求解功能与使用方便的用户界面相结合,并提供与其它cae软件如控制分析软件matlab、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等的集成模块扩展设计手段。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对各种复杂机械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在adams环境下,通过建立某指定机械系统的数字化虚拟样机,可以准确地预测该系统的各种虚拟试验的性能。 齿轮箱的齿轮、轴和轴承共同构成了齿轮传动系统,其动力学特性对齿轮箱的工作性能、振动和噪声有决定性的作用。在齿轮传动系统中,齿轮固定在轴上,通过轴承与箱体连接。工作中,齿轮对啮合传动产生周期性的激励力,通过轴、轴承传递至箱体,造成箱体的振动。为了进行齿轮箱箱体的振动响应分析,需要获得齿轮箱箱体的轴承座

在齿轮对啮合过程中受到的轴承的载荷,本文利用adams仿真计算的时候,可以将问题转换为求解轴对轴承的载荷。 4.3 模态分析及谐响应分析

ansys?19?软件是融结构、流体、电场、磁场、声场分析于一体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因此它可以应用于以下工业领域:航空航天、汽车工业、重型机械、生物医学、桥梁、建筑、电子产品、微机电系统、运动器械等。它能与多数cad软件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是现代产品设计中的高级cae工具之一。软件包括三个部分:前处理模块(实体建模及网格划分),分析计算模块(包括结构分析、流体动力学分析、电磁声场分析、压电分析以及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后处理模块(将计算结果以彩色等值线显示、梯度显示、矢量显示、粒子流迹显示等,也可将结果以图表、曲线形式显示或输出)

本课题将采用ansys软件对齿轮箱箱体进行有限元建模,然后进行模态分析,获得箱体的固有频率及振型。并对箱体进行谐响应分析,获得箱体的振动特性、振动位移最大处及振动方向,以便为将来的齿轮箱优化设计做铺垫。 5 对齿轮箱进行模态测试 5.1实验条件

拥有振动噪声实验台、完整的齿轮箱结构、其连接部分包括电动机和负载

器、三向加速度传感器、avant-mi7016数据采集与分析仪、modal genius模态分析软件、力锤等。

5.2 实验内容

对齿轮箱箱体进行模态测试。测试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固定敲击点移动响应点对齿轮箱进行锤击实验;一种是固定响应点移动敲击点对齿轮箱进行锤击实验。两种方法都要求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测试信号,其中包括力锤的冲击力信号和加速度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即可得到各测点的频响函数,将获得的各测点的频响函数曲线导入modal genius模态分析软件中,将所有频响函数进行拟合逼近以获取模态参数。 6 进度安排 时间 完成内容

振动噪声的发展状况以及研究手段和目标,完成调研报告及

外文翻译。 4-6周 学习adams软件 ,通过对齿轮传动进行仿真,求解齿轮传动

过程中齿轮啮合对齿轮箱箱体的激励力。

7-9周 学习ansys软件,对齿轮箱进行有限元建模,从而完成对齿

轮箱箱体的模态分析;并对箱体进行谐响应分析,获得箱体

的振动特性。

10-11周 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验证有限

元模型的可行性。

推荐第8篇:哲学类

哲学类:哲学 逻辑学宗教学心理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

教育学类: 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世界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民族学

法学类:⒈法学

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中国 革命史与共产党史⒊社会学类: 社会学社会工作

⒋政治学类: 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教育学 外交学

⒌公安学类: 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学

文学类:⑴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古典文学

⑵外国语言

⑶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 学

管理类: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②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③公共管理学类: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④农业经济管理类: 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

⑤图书当案学类: 图书馆学档案学

推荐第9篇: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试卷命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第Ⅰ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四道选择题,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的《铜奔马正名》;二是第Ⅱ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一道选择题,三道简答题,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创造宣言》。(上海卷与全国卷题型相同,题数不同)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命题思路相近,后者的命题形式与文学作品的命题形式相似。10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艺术鉴赏等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对考生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掌握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以下对照考点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有关知识作些梳理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并解释句子含义可从下列角度入手。

一是语法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其句间的关系。对句群要通过分析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二是语境分析。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三是修辞分析。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运用反问、反复的句子要分析表达的思想内容。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下列方面:

一是分清要求类属。对材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属不同;对材料整合,要求不同,类属也不 1

同。首先要认定筛选并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前提认定了,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入解题的正轨。 二是紧扣语言环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注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信息。

三是辨明材料主次。既要避免遗漏主要的信息,又要避免夸大次要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没有主次的。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层进式的各层次、段落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段落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总分式就是总说分说的关系,有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三种类型。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这是一种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如议论文要分析其论点和分论点,一般来说,这就是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对于前者,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提取就行了;对于后者,需要在辨别和筛选后得出正确判断,然后作出准确的概括。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全文,掌握了主旨,做题才会准确。

二是抓住隐含信息。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三是注意语言标志。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很重要,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重要信息。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

四是掌握必要的推断方法。这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注意通过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获取和加工信息。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聚焦】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B级层级。它是在识记基础上的高一级能力层级,要求考生能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做到能够领会,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和准确的判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生经常出现以下错误:

1.关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只注意到词语的词典义,忽略了词语的语境义

2.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而忽视了句子在文中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复习时,教师应不断强化考生的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词语语境义有关知识;

2. 形成迅速领会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能力;

3. 辨别词语在句中及文中的作用;

4. 培养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

5. 掌握分析内涵丰富、语意深刻句子的方法;

6. 辨别重要句子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考点分解】

第一讲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二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名师导学】

首先,考生必须从词汇学的角度,从宏观上掌握词语的基础知识。诸如词语的构成、词语的来源、词语的分类(意义、词类、结构等) 上述的知识研究的范围只停留在词语的语表义,或称词典义。这类词语的意义一般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查,只是作为高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熟悉这类知识很有必要,是为在考试时理解文中词语布置了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 其次,重点建立词语的语境义的概念。语境义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临时意义。语境义相对于词典义,两者不同的是,词典义相当于固定住户,在词典中找得到其解释的词条,是人们在使用词语时约定俗成的含义;而语境义往往是词典中没有的义项,是临时住户,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暂居一下,脱离了语境的“住处”,其临时的词义就不复存在了。如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市长在拜访化学家齐仰之时说道:“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搞化学的。”这里的“化学”一词,就不是词典上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之义,而是“变化人的学问”或“改变人思想的学问”之义。

再次,掌握语境义形成的一些情况

1. 特殊义。特殊义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的意义

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3题考查对“转基因作物”一词的理解,就是考查这一词语的特殊义。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指代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理解指代义,要确认词语所指代内容及其范围、位置和层次等。词语的指代义有两种形态

①代词形态,即用代词来指代某个意义。例:

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其”的含义是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各有其独特有文化,要是我们把人类文化的每一个阶段的成就综

合起来,分门别类,互相比较,就可以对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及其发展进度的比率得到一个印象

答:

[解析]

答案应为“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加点的“其”究竟是指前文的“相对量”,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还是“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这里就牵涉到指代义所确认内容的范围问题。从整个语境看,这里应包含了“相对量”前面的所有定语。②非代词形态,即用非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的一些内容。例: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17.文中加点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

答案为A。选择对A项,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但是在这种情况,影响是微弱的”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光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响是什么呢?影响是“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再从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预期效果,而穿过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达到光速降低的预期效果,而要达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会导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响是微弱的。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语境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影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即指代义

3.概括义。概括义指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概括义,一般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说明或阐述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意义。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第10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10.从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

A.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点蓝、烧蓝和打磨

C.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选自198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

答案为B。A项错在“决定掐丝形式”的“制作方法”不应包括“掐丝”本身;C项太笼统;D项显然错。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在文中概括上文内容的意义。

最后,要掌握一些逻辑学中有关概念的常识。

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一个概念,形成概念就是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概念是词语所表达的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概念的内容称为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括有范围称为概念的外延。 掌握概念的内涵,就要了解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下定义,这在高考中也常被直接考到。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7题,就是考查的为“沙尘暴”这一概念下定义: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 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 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 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解析]

答案为A。下定义要求能揭示出词语所承载的概念的内容,也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其基本形式为:

被定义项(词语)+系词(大多用“是”,也可省略)+(形成原因)+(构成物质)+(外部形态)等+被定义项所属的上位的概念。

在上面例题可以看出,A项中“沙尘暴”是被定义项,“是”是系词,“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是成因和构成,“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是形态,“风沙现象”是上位概念。只有这一项能揭示出“沙尘暴”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因此,理解也最准确。 另外,概念的外延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语。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卷第20题就是考查的概念的外延

推荐第10篇: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8年8月

申 报 说 明

一、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着力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凝聚思想共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设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两类,面向全市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择优立项。2018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拟立项300项,资助经费为每项8万元;青年课题拟立项200项,资助经费为每项6万元。(从本年度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将根据研究需要分批申报,不再集中组织招标)。

三、课题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在上海市工作或者居住;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不具有副高级以上

第11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5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6201,国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22-1062/C。国内邮发代号12-21,国外邮发代号:BM357。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精品期刊、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吉林名刊。

本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

本刊内容:主要刊载政治理论、哲学、经济学、历史、语言文学、教育等各学科学术研究论文。本刊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师范特色和地方特色,辟有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美国史研究、中国明清史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茅盾研究、儿童文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中外比较教育研究等专栏,体现本校学科优势,深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

本刊由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任主编,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副社长王亚范编审任常务主编。

本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注重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提高学术质量, 曾得到国家教委的通报表扬,《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等报刊均以显著位置专文介绍。本刊刊登的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励;荣获吉林省

一、

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篇。本刊在《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转载率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本刊在(CSSCI)中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各项质量指标位居高校文科学报前列。海内外报刊经常转载介绍本刊所发表的文章,在海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

读者对象: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

本刊为大16开本,240页,单月20日出版,每册定价30.00元,全年定价180.00元。

来稿有以下要求:

1.来稿格式要求规范,项目齐全,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信箱。1.1 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加副标题。1.2 作者姓名:署真名,多位作者之间以逗号分隔。在篇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如乌兰娜(1968-),女(蒙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199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1.3 作者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政编码。如: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 长春 130024。1.4 摘要:概括陈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200字左右。1.5 关键词:选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1.6 正文:来稿字数10000字左右。1.7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引文起止页码放在序号后。如第8页标为[1](8),按正文中出现的次序标引,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不得少于8项。注录格式:[期刊] 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页码。 [书籍]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报纸] 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论文集] 作者.引文文题[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码。1.8 注解: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用圈码标引,在当页下注文。1.9 英文摘要、关键词:与中文摘要、关键词对应(包括英文题目、作者、作单位等);作者姓的字母全部大写。

1.10 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表的序号和表题写在表上方,表格用三线制图的序号与图题居中写在图下方,图中文字用印刷字。1.11 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图表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千位以上数字小数点左右每隔3位空1/4格,5位以上数字以“万”、“亿”作单位。

2.稿件若系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须在篇首地脚标注项目名称、编号,本刊将优先发表上述稿件。

3.来 稿 方 式: 信 箱:qklww163@163.com(注明刊物)

责任采编:赵编辑 q q :523174340 快捷咨询:18991833174 更多期刊登陆:163期刊论文网

第12篇:建设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建设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省高校社会科学系统和社会科学研究系统,正按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需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迫切需要,必须认真抓好,切实抓出成效。认真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须臾离不开的根本指针。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全面贯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全党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历史责任。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首先,要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争先锋。要联系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联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探索,进一步拓展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视野,不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在解决好自身真学、真懂、真信问题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当表率。要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使之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把是否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判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根本标准,把是否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尺度。第三,要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做模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诚信仰者,热情宣传者,更要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凡是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的事情就满腔热情地去研究、去宣传、去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学习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认真搞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运用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项工作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蕴涵在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其精髓。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问题上,应特别注意把握住两点:一是要始终站在真理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探求真理、发现真理、服从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只是开辟了一条通往真理的光明大道。马克思主义者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作为一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追寻真理,一切服从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坚决捍卫真理,努力发展真理,自觉地和真理站在一起。二是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为全人类谋解放、谋幸福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毕生的 追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搞教学还是搞科研,都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去考虑其社会效果。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问题上,也应特别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但更尊重实践。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阶段,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头脑中树立起实践的权威,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和坚持真理。二是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一系列重要的群众观点,并 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保证。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模范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无论是搞教学还是搞科研,都要注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挖掘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形成真知灼见,创造学术精品。要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理论需求,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研究和回答新的实践课题,提出和概括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总体上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具体说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的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等等。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坚持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动机和效果统一的重要 途径。对于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不仅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要认真研究和运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同志尤其应该认真研究和运用。

认真搞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端正学风、文风、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养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先进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搞好学风、文风和作风建设,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养成和弘扬先进的职业精神。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五点需要认真把握:一是要养成和弘扬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说到底是探求真理、发现真理、服从真理、捍卫真理、发展真理的事业,而探求、发现、服从、捍卫和发展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二是要养成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既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又是一项十分清苦的事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三是要养成和弘扬百折不挠的精神。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合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的品格,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改初衷,不移青云之志。四是 要养成和弘扬开拓创新精神。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追求真理的道路永远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所以具有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模范地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五是要养成和弘扬战斗精神。尤其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既需要发展,更需要捍卫。当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仅要提倡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而且要呼唤战斗精神。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义无反顾地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满腔热情地去宣传,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要理直气壮地去抵制、去斗争。

其次,要养成和弘扬优良的职业道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职业道德上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任何社会中,哲学社会科学都不能游离于政治之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政治纪律,又是职业道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二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一项面向社会、研究社会、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工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考虑自身工作的社会效果。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当前,尤其应从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多做团结鼓劲的工作、正面引导的工作、化解矛盾的工作、维护稳定的工作,为促进我省的“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辽宁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要淡泊名利,加强修养。从事纯洁而高尚事业的人也应是纯洁而高尚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树立和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第三,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端正学风、文风和作风。学风问题,说到底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使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还是使其与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全党的学风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 败,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风,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文风问题说到底是动机与效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文风的好坏,关系到我们的理论能否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我们的文章、著作和报告能否发挥应有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最根本的是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大胆探索,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做到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讲新话不讲套话,讲群众听得懂又愿意听的话,不讲群众既不愿意听又听不懂的话。学风和文风建设要靠作风建设来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注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群众中汲取营养,在艰苦生活中磨练意志,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和解决问题,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推出学术精品,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

第13篇: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心得

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心得

我认为本期研修班的学习和研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新疆精神”;

二、加强新疆“三史”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认同”,保我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三、以长治久安为基础,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下面我对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正确理解“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它凝聚了新疆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各族人民的素质等诸多因素,是“现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是引领新疆发展的精神动力。下面我谈谈对“感恩”的认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疆精神”的内涵。作为新疆工作者,作为受益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温暖,也理当时刻知恩,深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热爱伟大的党,热爱伟大的祖国,感恩这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热爱美丽的新疆。

如何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全国人民,那就是要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新疆的实际行动。

时下,新疆正处于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保持新疆的发展与稳定,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使命,也是维护和巩固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牢固树

立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感恩之心积极投身于新疆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去,要树立“政府机关服务广大群众”的观念,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从自身做起,不断解决问题,用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脚踏实地的干好各项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创造“新疆效率”。

要怀着感恩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做新疆的宣传员和民族团结的促进者,充分展示新疆各族人民知恩感恩、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增强维护祖国统

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

要深怀感恩之心,以强烈的责任感,把党中央的关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把“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引向深入,在全社会弘扬“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激发各族人民知恩感恩的热情,凝聚各民族的力量。

要把感恩之情转化为用自己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抓住机遇,扑下身子,后发赶超,努力工作,扎实工作,在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泽普人当以百倍热情激发智慧,同心共创泽普美好的明天,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新疆“三史”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认同”,保我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明确提出了做好新

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重大政治意义。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正确把握新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新疆工作的自觉性、紧迫性、主动性。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郭永辉同志在“新疆地区长治久安发展战略”的专题报告中用严谨的态度向大家分析了“长治久安战略”的内涵,并解释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理解“长治久安”的发展战略和其重要意义。郭永辉同志在报告中指出“长治久安”既是目前新疆地区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所在,同时还是对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各项工作的要求;并运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实例向大家生动地解释了“长治久安”在新疆及祖国的历史上既是我们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而在今天,“长治久安”更加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除了宏观大面上的正面阐述,郭永辉同志还细致地指出了目前新疆地区要实现“长治久安”这一重要战略所要面临的实际困难,比如大家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新疆复杂的历史地缘环境、当今世界错综的国际形势等,对参会的所有学员说都是一针清醒剂,提醒我们在以后

的工作中即要看到未来光明的前途,也要正视并恰当处理好现实的各种问题。

三、以长治久安为基础,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各族群众得到巨大实惠,天山南北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疆的各项事业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面对巨大成绩,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新疆同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把人心和力量更好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着力推动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全局。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中,要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新疆,归

根到底要靠发挥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公共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办好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事,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长期共同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的各族人民,早已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关系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任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不变的主题,改革发展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是正确的选择,全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全面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各民族坚持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有强大的动力。

加快建设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可靠保障,有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有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新疆各族群众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做好新疆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第14篇:湖北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年度课题指南

说 明

一、《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旨在引导和激励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以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现实发展问题、湖北地方问题为主的原则,把湖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加强具有湖北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和发展湖北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二、《课题指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湖北发展专题研究,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课题分类既以学科为基础,又不受学科限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 1 第一部分,研究者一般应在所列题目中选择,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题目。对于第二部分,根据学科发展自行选题,《课题指南》不提出具体参考题目。研究者以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申报课题。

三、申请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在研的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此次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四、省社科基金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资助办法,《课题指南》发布后,申报者应根据指南要求开展研究,在《申报公告》规定时间内,将研究成果报送我办,我办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五、申报工作具体要求详见省社科规划办发布的《关于做好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度申报工作的通知》。

第一部分 湖北发展专题研究

一、湖北政治建设专题研究 1.“中国梦”研究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研究

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4.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5.协商民主制度研究

6.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 7.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研究 8.网络问政研究 9.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10.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11.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12.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研究 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

14.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研究 15.干部竞争性选拔问题研究 16.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方法研究

17.“两型”社会建设创新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18.“五个湖北”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9.法治湖北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湖北宗教问题研究 21.湖北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22.“三公”问题研究

23.湖北农村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3

二、湖北经济建设专题研究

1.“五个湖北”建设与湖北跨越式发展研究 2.中三角发展战略研究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4.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5.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6.“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8.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9.新兴消费产业培育研究 10.湖北改善需求结构问题研究

11.湖北内生性竞争力成长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12.湖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 13.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14.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5.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发展路径研究 16.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路径研究 17.湖北“壮腰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18.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19.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研究 20.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4 21.湖北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研究

22.环境、能源约束下的湖北工业增长模式研究 23.提升湖北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24.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5.湖北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 26.加快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问题研究 27.培育湖北国际知名品牌对策研究 28.湖北现代流通业发展对策研究 29.湖北纺织业发展研究

30.湖北国企改革路径与对策研究 31.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32.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研究 33.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 34.湖北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35.湖北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综合竞争力问题研究 36.湖北技术创新的知识体系建设

37.湖北食品质量安全规划与监管问题研究 38.湖北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39.湖北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40.湖北科技产业化问题研究 41.湖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5 42.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

43.湖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及管理研究

44.国有资本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究 45.武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机制及模式研究 46.湖北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 47.湖北推进民生财政建设研究

48.湖北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三、湖北社会建设专题研究 1.加快湖北社会事业建设问题研究 2.湖北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3.社会诚信问题研究

4.湖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5.湖北城乡基层政府维稳机制创新研究 6.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研究 7.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8.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湖北就业问题研究 9.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 10.湖北人口问题研究 11.湖北农民工问题研究 12.湖北民间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13.湖北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

6 14.湖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5.湖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1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17.湖北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研究

18.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19.湖北城乡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研究 20.湖北留守青少年问题研究 21.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研究

22.湖北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现状调查研究 23.社会心理变化及发展研究

24.湖北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5.湖北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6.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27.湖北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湖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3.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北模式研究 4.湖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5.楚文化与当代湖北人文精神研究

7 6.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和创新研究 7.湖北发展文化研究 8.湖北文化软实力研究

9.湖北文化体制改革及创新研究 10.荆楚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11.新媒体语境下湖北媒介转型与发展研究

12.湖北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13.湖北网络文化产业研究 14.湖北城市精神和品牌研究 15.湖北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16.湖北文化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7.多元文化视角下影视创作与批评研究 18.湖北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研究 19.湖北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研究 21.湖北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2.文化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23.湖北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

24.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25.湖北凤文化研究 26.湖北孝文化研究

8 27.炎帝文化研究 28.荆楚文化比较研究 29.湖北文学创作研究 30.湖北水文化建设研究 31.和谐企业文化研究

32.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绩效研究 33.民族语言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 34.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三峡地区语言民俗研究 36.鄂西文化开发与利用研究 37.湖北民俗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38.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挖掘、保护与开发研究

39.武陵山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研究 40.湖北禅宗文化发展研究

第二部分: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

本专题不设置具体条目,鼓励申报各学科理论前沿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选题;鼓励以各级各类学科研究基地为平台进行申报;鼓励申报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未立项者根据省社科规划办项目资助额度和具体要求自行调整后转 9 报本年度湖北社科规划项目,优先扶持我省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领域申报成果。

第15篇: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又一次表明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新世纪新阶段,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要抓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应该有发达先进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四个“同样重要”和四个“迫切需要”,是我们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方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在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不负时代重托,做出更大贡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当前,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任务已经明确,条件已经具备,关键在行动的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坚决贯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牢牢把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共同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

第16篇: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有感

学习心 得

经过学习培训,感觉收获颇丰,现向大家汇报如下:

为繁荣科研部门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新的社会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山西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此次培训是中央为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举措。培训在忻州举行,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王晓青主持开幕式。在开班式上,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张志强做了动员讲话,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重大战略意义,正确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释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强调了在高校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重要性,强调在新的办学理念下,高校要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在研修期间,我们有幸观看学习的录像主要有以下几个: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报告录像: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求是杂志社社长李宝善报告录像:关于“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报告录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报告录像:当代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报告录像: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现场报告:山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高建生作报告: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辅导;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天五作报告:如何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学员交流:山西省社科院,关于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太原理工大轻纺美院的博士,关于“知知、行知、乐知”运用在工作研究中的理解;大同市委党校,关于研修班改革的意见;晋城市委讲师团,关于科学传播党的理论精神的总结等等。

根据研修计划,我们还奔赴了忻州定襄县参观考察,参观了徐向前元帅博物馆,追寻革命先驱的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

通过研修,我们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的信念。伴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个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一方面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对部分学生信仰淡漠、理论淡化、价值虚无、集体观念不强深感忧虑,所以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修,我们更加坚定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部

分。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才能步入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到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研修,更加坚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书育人的信念。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而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就要认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在做一名传授知识的好教师的同时,努力争取做一名育人的人师。

通过研修,在丰富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理论修养的同时,增强了党性修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战略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牢牢抓住了在研修班学习的良好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切实转变作风,努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成为强化宗旨意识的过程,成为养成优良道德品质的过程。在学习和研修中,进一步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想和精神境界,增强了党性;进一步增强了大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运用到、落实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并以之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努力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紧迫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

大局意识和育人意识,达到了“强化理论、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和锻炼党性”的研修目的,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短暂的6天时间,我们通过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研读报告、考察实践、撰写心得等形式的学习,既深入学习和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和大政方针,又较为全面和深刻地了解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基本市情,明确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学习使我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接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改革实践,使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反思我们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更使我们深刻反省了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的使命和在当代社会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等等。

对于我们许多学员来说,倍加珍惜此次培训的机会。带着学校的重托和强烈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时刻遵守纪律。学习自觉、主动的参与,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思考、认真撰写心得体会,表现出自身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和研修班学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素养。

第17篇: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形成高校德育整体合力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形成高校德育整体合力。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德育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合力的重要基础。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在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探索宣传教育新方法、新载体为切入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实效,进一步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引导人

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不断深化青年学生的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基础上,全面推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的“三进”工作。各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统筹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力量,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建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课件等资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学会为载体,组织广大教师围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等进行集体备课,帮助教师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1

二是不断深化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办共同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提升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水平,目前已经评审建立30个基地;设立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学科与理论支持。

三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实效。各高校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四是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依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研究中心,定期整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舆情动态,开展舆情研判工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监测体系,聘请高校老领导、老专家担任信息员,深入课堂听课调研,了解教学情况。各高校建立了领导定期听课制度,及时了解、分析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杜绝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课堂,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教育的载体与形式

一是统筹校内外实践资源,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实践环节。各高校根据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教学内容,有的学校丰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编自演道德小品等形式,展示课堂教学成果;把教学实践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组织优秀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实践;以课题招标形式组织学生带着课题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宣讲,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近年来,市委教育工委与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部门共同组织了对“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宣讲工作,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和师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理论社团的作用,在学校、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实现了理论宣传与自我教育的双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是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为师生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建设宣教资源共享工程,邀请国家部委领导、两院院士进行形势政策报告、学术讲座,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精彩一课”评审,将教学课件、讲座录像等资源共享。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释疑解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德育工作合力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作用,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还要在师资队伍自身建设求突破,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渊博的科学知识、良好的道德风尚影响、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几年来共培训教师近千人;推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团队工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中建立“教学科研工作室”,结合教学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努力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政治与理论优势,鼓励他们兼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一线的学生工作。各高校建立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公开接待日”、网络值班员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解答、解决学生们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哲学社会

科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宣传表彰师德典型,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今年是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五周年。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责任重大。今后,北京市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在提高教师水平、推出理论成果、提高教学实效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取得新的进展,推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上新台阶。

第18篇: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

2013-4-16 11:52:58来源:2013年04月16日 08:00《求是》 期号:2013/0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生命。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国家相继把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确立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着手研究制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并于90年代末正式付诸实施。十几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到全面创新的不断完备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范畴,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今后10年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面临着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就业、腐败等问题非常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矛盾凸显,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理论支撑,为党和国家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合理建议,为提高全民族思

想文化素质提供知识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纵横捭阖,围绕综合国力、国际秩序、国际市场、地缘政治、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文化安全等问题十分突出,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遏制战略从未停止实施,一些国家强制推行其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对我实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认真研究、正确阐释、广泛宣传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提升国家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为党和国家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迫切需要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能够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扩大我国学术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展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国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提供思想条件、理性指导和价值取向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二、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涵盖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等内容的全面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规划、系统推进。

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系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完善学科建设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具有时代特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立足国际

学术前沿、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布局。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着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创能力、推动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科,一批有较强对策研究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前瞻研究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学术观点创新。学术观点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精髓。学术观点创新,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认识,从当前客观实际出发,提出有科学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学术观点,或在继承和借鉴他人、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完善、有所校正、有所突破。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倡导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在不同观点和学派的碰撞、交锋、交融中,逐步接近客观真理。鼓励创立中国观点、中国学派,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和交流。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支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着力推出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国家水准、产生世界影响的优秀成果。

科研方法创新。科研方法创新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学科创新的重要条件。要着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全面提高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二是要广泛吸收借鉴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深度信息化进程,积极打造数字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机构。整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规划建设一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宏观性、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目的在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文化成果,扎根中国现实土壤,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充分体现中国风格,就是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百家争鸣、各展所

长,历久弥新、简约深刻。必须充分体现中国气派,就是体系完备、科学严谨,领先时代、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相结合,牢固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和话语体系。

三、实施创新工程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以建设“六大工程”、形成“五大中心”、发挥“四大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在对原有目标任务进行充实完善和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根据中央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我院自2011年开始率先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把创新工程作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实践载体,提出了实施创新工程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

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就是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全院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各项工作的能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整合全院力量,认真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总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建设,加强报纸、期刊、出版社、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马克思主义学术阵地建设。

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就是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就业与社会保障格局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民族问题发展态势、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宗教问题与社会和谐、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整合全院信息资源,成立专门信息研究机构,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时收集、编选和报送对中央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信息。大力加强国情调研工作,选取对党和国家决策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向中央提供有重要价值的调研成果,使国情调研成为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的重要渠道。

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就是要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较强优势的重点学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绝学”和濒危学科,努力构建位居国际学术前沿、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着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提出有客观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学术观点;着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全面提高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继承、发扬和提升先进的学术思想、优良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加强学部建设,充分发挥学部的学术引领和科研协调作用。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所、研究室、研究中心。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产生更多学术大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平台。就是要加强学术名优平台建设,强化组织管理与创新,提高质量,传播交流最新学术成果。积极打造“数字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一系列重点实验室和大型数据库。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门户网站建设。加大对优秀学术期刊和优秀学术成果出版资助力度。做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构筑完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体系。分类支持具有重要导向力的学术社团和非实体研究中心。

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学术窗口。就是要紧密跟踪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着力研究世界经济结构和全球治理格局调整新动向,转变发展方式与和平发展外部环境,我国中长期对外参与战略,新形势下我国周边关系与对策,中国海洋权益保护与海疆战略等重大问题,为维护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生态、资源等安全提供前瞻性建议。支持优秀专家走进海外高端智库,赴海外重要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高层交流,合作进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问题的深度研究。积极发挥学术外交主渠道作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品牌论坛。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中青年学术英才。推出一批优秀外文学术期刊和外文精品图书。开展国际热点焦点问题应急调研,及时向国家提供高水平的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在我院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高地。就是要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骨干人才造就计划,下大气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

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国国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骨干人才。实施学术大家推展计划,全面培养并大力推介我院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公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实施高端人才延揽计划,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汇聚一批具有前瞻和预见能力,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创新成绩,能够敏锐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为兴国利民出计献策的专家学者。实施领军人才扶持计划,重点支持理论功底扎实、战略视野开阔、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领军人才。实施青年英才提升计划,大力培育年龄在40周岁以下、品行端正、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热爱科研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青年科研人员。实施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育德才兼备、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在行政党务和政策研究等岗位取得显著成绩、有培养潜力的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

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争取用5到10年的时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国际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以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总之,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强院”和居于高端水平的“世界名院”。

第19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意义重大

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素质,从而实现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能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它应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是推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另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也是探索中国道路的迫切需要。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要建设创新型社会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熏陶和滋养,一个国家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软实力的凝聚和支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各个阶段的建设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引导和支持。

社会创新的过程必然包含着体制的创新。一种制度创新不可能完全脱离旧有体制凭空而生,它必然是在原有体制的基础上否定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嫁接或者创新符合社会进步的要素。这一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旧体制与新体制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会影响到社会创新的进程,我们要通过沟通、安抚来避免或者解决体制创新中产生的矛盾,顺利实现社会的转型与创新。(郑玉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20篇: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杭 州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类型: 负责人: 承担单位: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资助经费:(注:学科共建课题、自筹课题此处不填金额,填写“学科共建”或“自筹”)

经专家评审,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本课题列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为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能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和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市社科规划办”)共同签订协议书如下:

一、课题负责人承诺:

1.以本课题组填写的《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申报表》为有效约束,按课题设计论证的内容认真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按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研究任务。

2.不以资助经费不足等为由,擅自变更原课题设计中的研究内容和最终成果形式。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遇课题负责人变更、完成期限延长、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课题管理单位变更等事项,主动填写《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要事项变更审批表》,报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不经批准不做变更。

4.应用对策类研究课题一般不得延期,如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接受撤项处理。 5.按照本课题成果形式的结题要求完成课题。 ① 成果形式为专著的,应公开出版;

② 成果形式为论文的,应公开发表,重点课题要求二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他课题要求公开刊物发表(参照浙江大学刊物级别标准);

③ 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的,应有市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或根据研究内容被相关厅局级实际工作部门使用采纳,或送交相关厅局级部门领导批阅,或请专家鉴定通过。 ④ 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三者组合的,应同时达到相应成果形式的结题要求方可申请结题。

6.课题完成后按有关规定及时向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报送完整的结题材料,提出结题申请。结题材料包括:

① 研究成果3套(成果形式为专著的,提供出版后的书5套;成果形式为论文的,提供发表刊物原件1份,复印件2份;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的,提供研究报告全文打印稿3份,并附领导批示、采纳证明、领导批阅等佐证材料原件1份,或专家鉴定表。) ②《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鉴定结题审批书》一式三份。

③ 成果要报3份(《成果要报》应简要叙述该成果最有价值、最能引起学界或领导关注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社会评价,字数4000字左右),并附电子版。

1 7.市社科规划课题成果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领导、决策部门呈送时,在封面醒目位置注明“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字样。无此字样,市社科规划办不承认其为市社科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8.按照《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中有关课题管理的规定,接受市社科规划办的管理。若违反协议,愿按《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接受处理,并接受市社科规划办网上通报批评、撤项、追回经费等处理。

二、课题承担单位承诺:

1.将本课题列为单位的科研重点,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及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本课题的按时高质量完成提供信誉保证。

2.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立项课题给予支持。

3.认真审核课题负责人报送的结题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核合格后及时将结题材料报送市社科规划办。

4.按照《管理办法》做好本单位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并及时上报成果转化的情况(如:实际部门采纳、领导批示、论文转载、收录、引用情况等)。

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承诺:

1.按照《管理办法》,及时拨付市社科规划资助课题研究经费。研究经费分二期拨付,第一期拨付研究经费的60%,成果通过验收结题后,拨付预留经费。

2.定期检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通报检查结果。

3.按照《管理办法》,做好成果的奖励、宣传推广工作,并对成果转化工作成绩突出的科研单位给予适当奖励。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课题负责人(签字)

课题承担单位(盖章)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