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3 07:33:14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主 题 体验河北,奉献社会 形 式: 社会调查 原 则: 深入基层,就近就便,全员参与 组织人: *** 专业班级: * 学 号: * 时 间: *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基于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抓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可以说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困难与机遇并存,这就值得我们做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浙中盆地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三)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全面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甚至有些地区人们根本不重视教育。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五)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

近几年,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只对上不对下,只要你能搞出政绩,让领导看到,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旧愁没消又增新愁”,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六)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

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

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七)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八)精神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有待于提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的社会治安还存在诸多问题,偷盗、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而通过报刊、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只占有2.48%、3.19%。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顶牛”等,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亲睐”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二)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四)科学引导民力

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领头雁”,形成在基层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连保贷款范围。各镇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国情

单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农民的现状,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体察民情

走出象牙塔,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 ,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 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场。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

农村在召唤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农村也同样期待我们为它的发展做贡献,加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吧!新农村建设就像一颗花,需要不断的滋养,只要付出,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灿烂之花的开放。

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你我都在努力,我们一起加油!

推荐第2篇: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在农村务农已经不再是我国广大农民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走出了农村,走到外面的世界去谋发展。2006年河北省承德市启动了“承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更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幅度增加。“针对当前偏远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缺信息、乏技术、少资金的实际情况,平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摘自《河北劳动保障网》)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现状,摸清存在的问题,以便完成调查并且希望帮助有关部门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笔者借过年期间农村劳力返乡回家的契机,在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及周边地区(笔者故乡)走访了20户农村家庭,并对这20户农民进行了典型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户主基本信息,家庭主要成员状况,年均收支概况三大部分。

在所调查的付家营子村20户村民中大体分为三类:

一、在家务农型。

二、个体经营型。

三、外出务工型。

在此,笔者分别对三种类型选择三户实例进行详细报告。

一、在家务农型。

户主:刘振国,男,47岁,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村民,务农。家庭成员:妻子李氏45岁,务农;大儿子刘国军24岁,未婚,外出打工;二儿子刘国民22岁,未婚,务农。笔者从对话中得知,刘振国家共有田地6亩,除大儿子不定期外出打工外,剩余3口均以务农为生,田地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间或种植大豆红薯,自家庭院内还有园地半亩,种植白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以供自给。家里年均田地收入4200-5000元人民币,大儿子不定期外出打工年均收入

4000元人民币,合计年均总收入近9000元。支出方面,粮食基本自给,主要支出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支出,基本上年均1000元每人,年均总剩余为4000至4500元人民币,生活总体水平为温饱。在对话中笔者问到:“三大爷,您在未来的几年内有什么打算么?”刘振国说:“眼下儿子都大了,该说媳妇了,现在家里也不富裕,这几亩地顶多养活家里人啥钱也挣不着,我寻思着过了年带着你大哥出去干点活,家里地就让你三娘和你二哥种着,这么着挣得兴许还多点,尽量早点给你大哥盖间房再娶个媳妇。我现在可是想明白了,光靠种地富不起来,还得想办法干点别的挣点钱。”

二、个体经营型。

户主:刘国权,男39岁,个体经营者,户籍在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现在东临的双河乡开养鸡场,经营家禽养殖业务。家庭成员:妻子李彩霞,40岁,柳溪乡人,夫妻二人共同经营鸡场;父亲刘振才,63岁,现在平泉县城里女儿经营的门窗厂当门卫,有工资收入;儿子刘洋,9岁,在双河中心小学读二年级。刘国权家在周围是小有名气的成功个体户,2003年禽流感来袭,我国部分省区遭受了很大损失,一时间禽蛋市场崩塌,虽然河北北部农村并无病例,但是人心恐慌还是使得农村禽蛋市场的暂时冷却。一年之后全国禽流感趋势总体缓和,刘国权一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在毗邻的双河乡办起了自家的养鸡场。虽然第一年生意并不景气,但刘李夫妇并不气馁,仍然勤勤恳恳,苦心经营,终于在次年年末夫妇二人就已收回了投资,并且收获了不错的盈利。之后的三年(06年至08年),刘家的鸡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在采访中笔者问:“大哥,现在鸡蛋的销量怎么样?”刘国权答:“现在鸡蛋的销路已经很稳定了,起初的时候你嫂子我俩一边担心着子鸡的状况还一边为销路发愁,第一批蛋出产后我们找不到大的销路只能批发价卖给村里的居民和“倒蛋的”(用自行车载鸡蛋在乡间零售的商贩)。现在就好多了,有了三四年的经验后鸡的健康和蛋的产量已经都有保障了,销路方面咱家现在在街里(平泉县城)有11家饭店每天来进货,这就占日产量的80%多了,剩下的在自己家零售,反正基本上每天都能卖个差不多。”笔者问:“那收入方面怎么样呢?”刘国权答到:“收入嘛,按近年来说这一年销售额是9万多,刨去今年的所有支出净收入能达到7万左右吧。”

三、外出务工型。

户主:姚占忠,男41岁,平泉县七家岱乡杜岱营子村村民,现在陕西省定边油田钻井队务工。家庭成员:妻子,刘国聪,40岁,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人,务农;父亲,姚德全,72岁,务农;母亲陈氏,70岁,务农;女儿,姚英楠,15岁,黄土梁子镇中

学学生,初中二年级;儿子,姚英博,3岁。据笔者采访了解,姚占忠2001年开始外出务工,先后去过甘肃陕西等地的油田从事钻井劳动,之前在家务农。2004年达到陕西省定边油田工作至今。在对话中笔者问:“大姐夫,最初你是怎么决定外出务工的?”姚占忠说:“当时考虑的也很多,一是你大爷大娘岁数大了,地里活也慢慢的干不动了,我只有五个姐姐没有兄弟,养老方面任务比较重,加上孩子长大上学也需要钱,光靠你大姐我俩种这十好几亩地,劳累不说,收益也不高。我就想还是趁着自己还能干些年头出去转转吧,营子里有个表亲就在甘肃油田干活呢,每年回来都挣不少钱,我最开始就是跟着他去的。”“第一年感觉怎么样?”“刚去的时候感觉累啊,比种地可累多了,而且开始我也觉得很危险,施工危险,下井更危险。不过后来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只要注意安全生产,危险也就小多了。”“那收入方面怎么样?”“收入倒是还不错,第一年在甘肃挣了3万多回来的,等到了陕西在定边油田,开始当小工时也就挣

3、4万这样,后来一直做到队长现在就挣的多点了,今年回来就拿回了9万多,在那就是一点好,没什么开销,大荒野的想花钱都没地方花去,又包吃住,所以挣着点钱就都给你大姐拿回来了。”“呵呵,尽管条件艰苦点,不过收入上也真不错。那咱们家原来十几亩地怎么办了?”“嗯,我走之前就把地卖给别人种了,要不你大姐一个人也顾不过来,而且卖那点钱第一年时也能帮家里度度日。”

报告小结:

根据假期深入农村家庭的走访,我实地的了解到了农村的现状以及近年来的变化,由于调查时我侧重了考察农村劳力的现状,经对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只有5%的家庭全体成员都在家务农,有15%的家庭以家庭为单位的从事个体经商业,而剩余80%的家庭都有成员外出务工,其中仅一人外出的家庭占55%,另外25%的家庭有两人或以上劳力外出务工。

另一则数据显示:走访的20户家庭中,未脱离温饱的占5%,中等水平的占55%,小康家庭35%,富裕家庭占5%。

所以笔者得出结论:近年来农村的发展趋势是,壮年劳力大量外流,外出务工已经成了一条致富的道路,但劳力的流失一定程度的造成了土地的使用率降低,农民正在从观念上改变一直以来“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生活模式。另外,务工和经商的兴盛侧面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后记:很荣幸接受了学校下发的这样一个有关农村方向的调查,使得我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了对我所生长的农村进行一次真实、全

面、深入的调查。本次调查的根据地正是调查者生长的故乡——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黄土梁子乡付家营子村,这个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为本次调查的开展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确保了真实性。

最后,感谢村委会给予的大力支持,谢谢!

报告人:刘文龙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07广电1班

推荐第3篇: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被人们关注的农村也在不知不觉间由建国初期的落后发展到如今的繁荣。能达到质的跨越,不仅归功于农村人的勤劳诚恳,也要感谢政府对农村的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更要感谢党的方针和领导,才能使祖国的农村散发出蓬勃的新生命!在祖国即将迎来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为了解新农村、新面貌,我借暑假之际,在自己的家乡双塔镇做了一次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在数天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感受到了各项新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同时也看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农村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做出充分的调查,现对在调查中发现最突出的几个问题加以总结、讨论。

一.农村医疗调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其中发展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成为建设农村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大部分人已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

2大部分参加农户觉得缴纳费用可以承受得起 ○

3大部分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很合理,○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认为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程序过于复杂,还有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设置不了解。

4大部分的参加农户知道身边确实有新型农村合作中明显受益的典型例子,○只有一小部分的参加农户表示不知道。

除了走访村民我还向村委咨询了下有关情况,并特地查询了本镇的有关具体政策和医疗设施,以及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的点滴变化。

从06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核销下有起报点、上有封顶线,采用“当年累计.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对于5种特种病,补偿比例为20%,全年每人报销最高总额为2000元。并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报销比例从20%~50%不等。门诊医疗费的小额补偿采取乡镇卫生院对本乡镇的参合农民凭证看病给予门诊所有费用10%的优惠。

虽然农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呼声很高,但仍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消极的声音。下面我把调查中发现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列举出来进行讨论:

1.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上很多农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在集资上易出现资金不到位。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实在,才加入农村医疗保险,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生病就吃亏了。

2.政府宣传不够深入,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知半解。农民对报销住院医疗费用的限制条件,如何计算报销的医疗费用,医药费报销的手续等知之不详。

3.存在“交钱容易要钱难”的问题有的卫生所能马上报销,而有的地方就不能立刻报销。

4.定点乡镇医院少,农民就医不方便,并且费用高,服务水平差。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技术人员缺乏,农民不能从乡镇卫生院得到很好的的医疗保障。这也是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

以下是本人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深入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贫困农民的覆盖面。二是提高赔付的上线标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因患大病因贫不能治的问题。

3.简化报销途径。及时、足额的领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

4.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及技术水平。

二.关于环境调查

随着农村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污染也日益严重。通过调查本村的几个垃圾堆放点,发现农村的垃圾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日常生活垃圾和食品垃圾,如各种食品包装袋、方便袋、废旧电池等。二,废弃生活用品,如残破布衣、玻璃等。另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农业垃圾,如剩菜残叶、农田地头药瓶等等。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不再如以前一样节俭,甚至有些奢侈浪费了。有关农业垃圾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大部分随便扔在一边。

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垃圾仍旧随意存放、随意处理。对于花生、土豆等农作物有一部分用地膜种植,而这些地膜,农民又遗留在地里,几十年都难以降解,会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一些地方虽然有回收站,但价格太低,一斤才几分钱,村民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去处理这些地膜,因此都在地中采取焚烧处理。可见我们村民的垃圾处理意识和环保意识还是十分薄弱的。

由于条件各方面限制村里根本没有垃圾箱治理的垃圾回收容器,仅在镇上有几个垃圾回收站和垃圾箱。而村里.屯里根本没有类似的设施或是机构,更没有人专门打扫垃圾。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去处理,有各种污染。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大部分是村民采取自己处理方式,而大部分则被焚烧,产生了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因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和有些措施的不恰当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原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一些村民能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但是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无法合理处理垃圾,其实很多村民认识到乱倒垃圾的危害,但是村里既没有垃圾桶,也没有设置垃圾池,垃圾无法集中堆放,只好随意乱倒。而且由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条件普遍较为薄弱,不能拿出专项资金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况且清运成本高,村里又拿不出钱来处理,村民只好把垃圾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某些地方垃圾遍地、无人处理,村民自觉性不强,随意焚烧,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极为随意。有的人对动物尸体、农药瓶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这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渗透到地下水中,甚至会流入村民的饮用水中,会危害到村民的健康。

以下是本人对改善垃圾处理具体措施的建议: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列出专项资金建设垃圾池、垃圾车、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设备等。

其次,让农民掌握处理方法。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是他们真正意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学会分类处理垃圾,掌握正确处理各种垃圾的各种方法。 再次,鼓励农民建设沼气池,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农村垃圾与城市垃圾在种类上有所不同,那就是易于腐化分解的较多。因此要鼓励农民多建沼气池,将易腐化分解的垃圾投入沼气池。

三,经济情况调查

由于本镇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关系,石材资源很丰富,而且石材在近年来供不

应求,价格较高,因而人们加大了对石材的开采和加工。这就形成了本镇特殊的经济产链,即石材的开采、加工、销售、运输的一条龙产业。使这里靠山的人们迅速发家致富。然而随着石材的不断外卖,原本完整的山却日益变秃,环境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而政府一时也找不到可以代替石材加工的产业,这里的人们仍然以农业为主,种植庄稼,气候好时,可以多打庄稼,而气候不好时,只能看着粮食减产了。家中年轻的男丁有点技术的选择到工厂中打工,没有技术的都到工地打工,以补充家用。经济收入十分不稳定。因此,农民十分迫切的希望能学到一门技术,不再成为被人瞧不起的农民工。建议政府多开展一些技能培训的培训班,以改变农民缺少技术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成报告。总而言之,农村的各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需要全体农民提高自身认识、修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村落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早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推荐第4篇: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XX乡位于县城长江北岸,东、南、西三面临江,与榕山、合江、佛荫隔江相望,北与望龙镇接壤,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社区,人口41000人,其中,3至6岁适龄幼儿2787人。 全乡有公办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11所。乡内在园幼儿1075人,其中公办854人、民办721人。外地入园幼儿约500名。3至6岁适龄幼儿在园合计1575人,毛入园率仅有58%,还有约1200名3至6岁适龄幼儿没有入园。

二、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一)布局不合理。

我乡有12个村(社区)、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全乡有18所幼儿园,平均每个村(社区)有个1.5个幼儿园,平均每4平方公里有1个幼儿园。但是,由于幼儿2 园布点不合理,乡政府所在地白米场附近就集中了5所幼儿园,加之农村人口分散居住,导致多数适龄幼儿上学路途遥远,必须由家长早晚接送,有的只好选择不来入学。

(二)条件简陋。

除中心校幼儿园外稍好一些外,全乡幼儿园,无论是场地、房屋、设备、设施都很落后,多数民办幼儿班都是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编在一起。没有教具、玩具,更没有开启孩子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离家长的愿望和要求差距很大,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师资薄弱。

全乡有幼儿教师29名。其中,专科学历3人(1人为幼师专业)、高中学历19人、初中及初中以下7人,30岁以下10人、30——40岁16人、40岁以上6人。幼儿教师来源和身份构成复杂,有在编小学教师或职工、退休教师、辞退民办教师、临时代课课教师、村妇女主任、社会自主就业人员等,师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四)管理松懈。

一方面,全乡统一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全乡有幼儿园18所,有13所获办园许可,其余正在办理。其中,直属中心校、完小的幼儿园4所,由中心校、完小代管的村小学幼儿班3个,民办幼儿园11所,乡中心校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安全监管,业务指导、培训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在教育、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的管理较差,有的甚至只能算得上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

(五)观念落后。

一是幼儿教育观念淡泊。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普遍、足够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是隔代监护,家长让幼儿入园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小学化”倾向严重。直接向幼儿教授小学才应接受的知识,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信心、兴趣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有的孩子从小就对学校不感兴趣,因为学校没有幼儿应有的快乐可言。这一方面是由于幼儿教师没有掌握幼儿教育的特殊任务、方法技能造成的,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由于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望子成龙心切,甚至给幼儿教师施加压力造成的。三是“托管化”现象突出。较多的幼儿园没有注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智力潜能开发。基本等同于一般性的幼儿托管所。四是保育工作薄弱。全乡在园幼儿多数在园内午餐,部分民办幼儿园收取午餐费,但总体来说饭菜质量较差。乡内在园幼儿1575人,仅有床位200多张。幼儿身体发育所必须的营养、休息得不到应有保证。

三、农村幼儿教育对策思考

(一)合理规划布点。

按照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产业布局、公共基础、政策扶持、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入手,积极有为地引导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把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中心村规划,优质、高效地提供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二)建设师资队伍。

一是将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纳入中职、高职和师范院校招生计划,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幼儿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农村幼儿教育的需要。二是公开招考、录用一批农村幼儿教师,充实到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村幼儿园。三是将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地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对具备从事幼教工作基本条件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颁发证书,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幼儿教育方式方法、幼儿教学内容等的培训,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四是要从社会保障、工资水平等各方面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

(三)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至少每个乡镇应建设一所标准、规范的中心幼儿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幼儿园。

(四)建立标准规范。

要从场地布局、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教育保育、管理模式、质量评定等各个方面制定适应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标准规范,并严格执行,遏止非法办园、办班的现象。

(五)实行归口管理。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应该进一步落实责任机制、调整利益分配,以乡镇中心校、完小管理为责任主体,管理、指导、示范辐射区域内的幼儿园幼儿教育工作,但必然注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实行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差别化管理,尽量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条件具备后,再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由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统一管理、指导、示范,有效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国家发展幼儿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农村幼儿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全面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甚至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各届共同努力。

推荐第5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都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但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情况仍不乐观,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当前,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食品监管人员少,监管能力普遍不足。 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且比较分散,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不足。要对各食品源头、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网点要实现全面监管,任务重,难度大。监管往往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在一品街道,农村人口有近15000人,而食品药品监管办公室人员仅两人。各个村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都是由村干部兼任,在职能交叉、人少事多情况下,监管工作难以抓到位。

二是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的村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QS。而由于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并不发达,许多农村群众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一般只关注价格,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所谓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在农村地区很盛行。还有农村群众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即使食品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强,伪劣食品农村横行,却很少受到举报。面对与城里人差别极大的农村消费人群,不良商贩更是将农村当成了伪劣食品的倾销地。把大量危害健康的问题食用品\"专供\"农村。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农药废渣盐\"主要销售地区就是农村,还有以地沟油提炼的食用油,也是主要销售农村地区。这些都是对广大农民的公然侵害。

三食品销售加工场所简陋,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并且分散,一般人员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差,标准执行不到,产品无检验,销售无记录,很难达到生产许可要求。农村食品经营户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一般比较简陋,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往往达不到要求。加上农村食品经营者进货数量少,档次低、交通不便等原因,进货渠道以就近、简单、价格便宜为原则,这也为为假劣食品大开方便之门。而农村地区的赶集也为伪劣商品提供了销售渠道,赶集者定期活动于每个市场,他们流动性强,销售的产品质量差,集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及时发现和处理。农村家宴也是农村餐饮服务中的重难点问题,虽然,目前加大了对农村家宴的管理和监管 但是农村家宴设施设备简陋,管理制度不健全,餐具消毒不

严格,农家宴的食品原材料采购比较随意,食品加工、保存难以符合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夏天,农村家宴的问题更为突出

(图2 农村家宴上检查到的过期酱油)

面对日益突出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是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在工作在农村食品安全保障的工作人员长年经费不足、人员匮乏、车辆紧张等这些都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大经费投入是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坚实保障,必须做到专人,专费,专用。做好对农村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们的工作报酬,使其由兼职转向专职,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和机构的专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增添检测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指导广大群众理性消费、安全消费。鉴于农村市场的分散状况,各部门应携手联动,避免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强协作,形成食品监管合力。才能实施从源头的监管。

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针对农村食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宣传方式如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借助“3·15”、“12·4”等宣传活动时机大力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同时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及时处理农村群众的消费纠纷,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食品经营加工者的管理。首先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自觉性,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强化其责任意识,其次要规范市场主体准入,做到食品经营证照齐全,制度齐全,亮证亮照,督促食品经营户加强索票索证、台账记载。其次对无证无照销售食品、销售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一定要严处,重罚,手不留情。最后要对经营者进行信用管理,提高经营户诚实守信意识。对于不诚信的经营户,要及时公开甚至吊销其执照。另外在政府在严格执法检查的同时,应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大力倡导、引导、鼓励连锁超市进农村,引导大型超市以各种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规范进货渠道,以保障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处于弱势和被动的不利情况下,农村已成为问题食品的重灾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出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经济发展好了,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各司其职,全民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根本好转。

(一品街道桥口坝村 余静)

推荐第6篇:农村合作医疗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合作医疗现状调查报告

系别:六系

班级:会计(5)班

姓名:戴君艳

学号:20090602504

指导老师:刘莲香 一.调研目标

1.了解本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情况,反映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影响,找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得到锻炼,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并为以后深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3.展示大学生的风采,激励当代大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投身国家事业,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二.调研时间

2010年7月15日至26日 三.调研对象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广大人民群众 四.调研方式 实地宣传,问卷调查 五.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7月15日明确实践的各项内容,并准备宣传资料 第二阶段:7月16日于六合区金牛湖街道正式开始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群众等一系列方式获得了有价值的资料

第三阶段:7月17日至26日奔赴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并整理总结资料 六.宣传指南

1.我区参合居民的缴费标准,时间?

2010年人均统筹基金标准为230元,其中居民个人缴费62元,各级财政补助168元。缴费时间为2009年12月15日~2010年2月28日截止,逾期不再受理。凡户口在本区的居民可以申请参加。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者不得参与。 2.参加合作医疗的居民门诊补偿范围和比例?

纳入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药费的40%,单张处方报销10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费,治疗费,检查费的40%,单张发票限额报销20元。

区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CT,核磁共振,胃镜,肠镜,病理检查费的30%,区级医院中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药费,中医科中草药药费的30%,区人民医院结核病门诊药费的30%,单张发票限额报销30元。

门诊补偿每天限额40元;年度限额440元,其中村级40元,区、镇级400元。

3.参加合作医疗的居民住院补偿范围和比例?

住院补偿及大病统筹补偿:住院补偿及大病统筹补偿按次分医疗机构以可报销费用设置起付线:镇级医疗机构(一级)100元,区级医疗机构(二级)300元,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三级)500元。 可报销住院医疗医药费累计10000元以内的分级按以下比例给与补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比例为70%,区级定点医疗机构比例为60%,市级以上转诊医院比例为45%鼓励参合人员就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节约资金。

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及符合转诊程序的市以上转诊医院,年度内累计可报销住院医药费用超过10000元的参合者可享受大病统筹补偿,其可报销住院医药用10000元以上的部分按以下比例分段累计给与补偿,具体为:区、镇级定点医疗机构(

一、二级)10001~30000元(含)按70%;30001元以上,按80%;市级以上转诊医院(三级)10001~30000元(含)按65%,30001元以上按75%。 4.未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的住院如何报销?

不符合转诊程序自行住院治疗的,起付线均为500元,起付线以上部分按照35%固定比例补偿。

5.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和市级(三级)以上定点转诊医院以外的其他医院住院费用是不是在报销范围内?

只要是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生在报销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均纳入补偿范围。按起付线为为500元,起付线以上部分按照35%固定比例补偿。

6.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药费用如何报销?

慢性病患者当年度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药费累计1000元以上部分按照30%比例补偿,年度内最高补偿限额为3000元。

7.住院期间发生的大额治疗、检查、材料费用是不是在报销范围内? 住院一次性检查、治疗及材料费用超过500元以上部分按40%折算纳入可报销范围补偿。

8.住院及大病统筹补偿年度内最高补偿限额为多少? 2010年为11万元。 9.参合居民如何报销?

参合居民在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应持合作医疗卡就医,符合报销范围的费用实行刷卡现场结报。在市以上转诊医院及非营利性的非定点医疗机构内未能现场结报的符合报销范围的医药费用按以下程序申请补偿:

(一)门诊报销:凭门诊正规收费收据、合作医疗卡、用药清单(处方)到街镇合管办报销。

(二)住院报销:凭合作医疗卡、出院小结、有关部门监制的医疗机构住院收费收据原件、住院费用清单和转诊证明在出院一月内到街镇合管办办理报销。跨年度住院费用应分段结账,分年度报销。

(三)特殊病种的补偿:凭合作医疗卡、《六合区新型合作医疗特殊病种补偿申请登记表》、门诊收费收据、用药清单,到街镇合管办办理报销。

(四)大额费用慢性病门诊补偿:凭合作医疗证、门诊收费收据、清单和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疾病诊断证明原件,由镇合管办对其材料进行初审后报区合管办审核,按有关规定给与补偿。

(五)雄州镇原六城区域参保的居民报销地点在雄州街道棠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龙津南路83号)。

(六)2010年内发生的医药费用报销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七.调研结果

二十一世纪基本上已经走过了前十个年头,我国经济正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三十多个年头了,而目前,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阶段。经济繁荣了,温饱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了,于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问题逐步被提到了改革的日程上来。 八.实践体会

为期近二十天的社会实践调查,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耳闻目睹了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医疗制度建设方面的不断完善。医疗改革在农村进一步推进。自医疗改革在农村如火如荼的开展以来,农民的就医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极大地满足了村民对医疗的需求,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前在农村,各个村都有赤脚医生,但由于医疗水平和配套的医疗设施的限制,一些病还是要去城里的大医院去看,不仅就医不方便,而且药费、诊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农民们都“不敢得病”。如今,随着农村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都加强了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各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站,乡镇里都盖起了新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一系列以前在大医院才有的诊疗设备。村民们若感到不适就可以去村里的卫生站,方便快捷。而且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自己生病了,国家还给报销一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数量成下降趋势。小病方方便便不出镇,大病踏踏实实去医院。

大多数村民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制度表示满意。根据调查显示,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超过八成对合作医疗的报销表示满意。农村的医疗体制改革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先锋,其医疗费用的报销制度给广大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家门口就盖起了卫生室,看病买药变得越来越方便,最广大的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实惠。

大部分村民认为当前医改最迫切做的事是降低药价和加强政府监管。此次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而其导火索就是当下医疗卫生行业中的药价虚高、药费昂贵等问题。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希望药价降低的,这样农民再去看病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生不起病、有病不敢看的问题也将得到根本的解决,而实践证明其所收到的成效也是立竿见影的。药价的降低与政府的干预是分不开的,国家的利民政策一颁布下来,各级政府就应该毫不动摇、实事求是的贯彻实施。民生是执政的关键,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在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主管部门应确实负起责任,政策条例的实施要坚决果断,执行过程的监督应严格到位,对那些在医改进程中玩忽职守、推卸责任、不作为的官员给与严厉的整治,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推荐第7篇:农村普法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普法教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二十年的普法实践证明,普法教育对于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依法办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我深入本村,就当地农村普法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通过这次调查,村民的法律素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懂法型的,二是法盲型,三是半懂法型。

(一)懂法型的。在走访调研的村民来看,在120人的随访中有15%的干部村民属于该类型,他们会用法律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善于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借钱要别人写借条,不主张以血还血的方式处理邻里发生的打架斗殴的行为。懂法型的村民,他们的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等,这部人中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占100%,能进行自我学习。

(二)法盲型的。这类村民对法律知识一点都不懂,在调查的150人中约占27%,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具有初中文化的不到5%,他们只知道自己做的好像都是对的,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能约束他们的也只有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和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有的风俗习惯本身就是违法的。遇到合法权益被侵害时,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家的亲友去协商,不成则采取对应的报复措施,有的甚至不通过协商就使用违法的方式处理纠纷,他们不相信法官和法律能为他们做什么。

(三)半懂法型。在调查的150人的村民中,这类村民占的比重最大,约占55%。他们对法律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对法律条文的规定往往断章取义,法律的威严在他们心中有一定的约束力,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去违法,但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类村民获取的法律知识往往是通过他人言传身教。他们的处事方式一般是参考村里的村干部,遇到纠纷一般也先要去找村干部问问应当如何处理。

二、制约村民法律意识的因素

虽然村民通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对党和政府的农业、农村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对党和政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给予支持拥护,思想觉悟有所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时下大多数村民对法律的学习热情不高,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强,按传统、按习惯处理权益纠纷比比皆是。

(一)村民对权利义务理解片面。在调查的村民中绝大多数村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赋予的权利熟记于心,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则知之甚少,有的村民知道自己应当履行义务,他们也不履行。如不主动纳税、不赡养老人、不送子女上学、故意干涉婚姻自由、滥砍滥伐国家集体林木。

(二)文化教育滞后。在调查的村民中近95%的村民从学校回家后就没有再学习过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知之甚少,对外界的巨大变化毫不知情,也不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只限于现知的技术水平和传统操作,思想守旧,做事墨守成规,对新生事物往往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等待别人成功后才去学习思虑、才去接受。

三、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的对策

(一)深刻认识普法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意义 普法教育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首先,大力宣传普法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普法教育要继续坚持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农民的法制宣传。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大力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动员和激励社会各方面依法积极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人人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人支持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依法进行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的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然后,探索新思路,开创农村普法教育的新局面。

一是更新农村普法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普法教育,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普法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宣传形式上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农民法制观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手段,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 二是整合普法教育资源,注意发挥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农村调解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站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下村”活动;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普法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网络普法向农村延伸,也可利用普法宣传教育网站、远程教育、法律服务热线等手段开展普法教育,形成多形式、立体化、全覆盖的普法教育网络体系,把多姿多彩的法治文化和法律服务送给农民,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五五”普法教育去年已规划出台,这将对农村普法教育提出更新的要求,普法教育应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认清普法教育工作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摆正普法教育工作的位臵,克服僵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这就需要普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用新理论、新观念武装头脑,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普法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商振合 2011年10月

推荐第8篇:农村高中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新课程环境下农村重点高中学生现状

调查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正由东向西、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全面覆盖。

我国国情决定了城市聚集了大多数的优势资源,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大城市中软硬件设施一流的中学,特别是超级中学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中小城市及区县。但中国社会经济的现状决定了教育必须均衡发展,除了城市的一定数量的完全中学外,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农村完全中学,这些学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庞大,代表着农村学生的主流,这些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重任。我校就属于这样一所农村重点高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造成了情况不明了,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我们这个课题组的成员均来自于集市级重点中学和农村学校于一体的重庆市农村重点高中,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及周边小城镇,这样的高中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研究这些高中学生的现状对于我们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这批学生,我们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收集了调查资料:

一、学生家庭状况

1.家庭孩子的数量(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

在采集的高二年级959人调查样本中,独生子女人数为 675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70.3 %;非独生子女人数为 284 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29.6 %。 2.学生与父母是否同住(留守子女、非留守子女)

在采集的调查样本中,留守子女人数为547 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57 %;非留守子女人数为 402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43 %。 3.学生父母的婚姻状况(双亲、单亲、孤儿)

在采集的调查样本中,双亲学生人数为 724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75.5 %;单亲学生人数为 235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24.5 %;孤儿学生人数为 13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1.3 %。 4.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按重庆市贫困家庭标准 (贫困学生、非贫困学生)

在采集的调查样本中,贫困学生人数为 317 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3.1 %;非贫困学生人数为642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66.9 %。 5.学生的户籍情况(根据学生户籍地调查)

在采集的调查样本中,农村户口学生人数为 612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 63.8 %;城镇户口学生人数为34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6.2 %。

二、学生学习状况

由于教育体制结构的问题,普通教育实行分段结业制度,我校学生虽是市级重点中学,但在县内来看,学生来源质量普遍偏低。县内最好的学生基本上去市内市教委直属的中学上高中,(有些家长甚至送孩子到市里的学校念初中,高中也就留在市里念书了),然后是县中学招收一部分高分学生,剩下的分数稍高一些的学生就到我们学校就读,分数还低一些的学生就只有到另外的高中就读了。所以我们学校的学生来源在县内算是中等水平,在我们这样的农村高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我们对学生在学习方面进行了如下的调查: 1.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

(1)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偏科的现象,各科均衡的学生人数很少,即便这部分学生,整体水平也不高,出类拔萃的就更少。学生在主要学科语数外三科方面偏科现象十分突出。在959人的调查样本中,60 %的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理解文章内容困难,不会收集和整理信息,不善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65 %以上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单词、语法、阅读等积累太少,在高中英语的学习中显得十分吃力,学习起来力不从心。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差。有些留守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差,自由懒散,课堂上表现为爱动、易分心、爱玩手机,学习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高中学习阶段,课堂容量大,知识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在课后整理提升。但学生在这方面显得非常欠缺,根据调查,大约只有5%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只有10%的学生有课后及时整理提升的习惯。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学生出生后,家长特别是父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管养孩子的担子由孩子的祖父母辈承担,由于祖父辈精力、见识、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十分欠缺的东西。隔代管养,更容易娇惯孩子,有些不良习惯在初露苗头时没有及时纠正,为后期的坏习惯埋下了伏笔,等意识到时已经为时晚矣,也对学生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没有正确诱导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是“被动学习”的,把学习理解为“上课听讲”、下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学习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程,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外,更多的是在课后的学习,学习课本外的东西,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据调查,农村高中学生中,能自觉学习,充实自己内涵的非常少,约占5%左右,这个低比例严重制约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更多的学生课外喜欢阅读流行小说(言情、穿越、玄幻等),但缺少“思考”,读完后基本没有什么“收获”,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3)学习畏难情绪严重。现在经济状况较好,物质充盈,诱惑颇多,对“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冲击,农村高中学生很多都没有“自控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更多的是折返、逃避,以谈恋爱,玩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回避矛盾。

三、学生心理状况

新形势下,各地经济发展不一,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也差距较大,留守儿童或单亲儿童逐年增加,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高中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有些学生思想狭隘、易冲动、易自卑、易偏激、易封闭、仇视社会,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1.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高中生应该是逐步走向成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群体,他们应该多思考自己的未来该怎样走,理出自己的优势劣势,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精彩纷呈。但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倾向于自私。对社会和他人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对自己的利益考虑较多,对别人或社会的要求较高,常表现为“愤世嫉俗”,仇视老师、同学或社会。

2、学生经济条件参差不齐。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氛围,导致条件好的学生任意挥霍钱物,条件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当双方矛盾加深,极易发生恶性事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世界、对社会的了解和思考,但缺少深入的思考与辨识,未形成较稳定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常常被事物的表象迷惑,从而影响到对家长、老师、同学和社会的看法与判断。

3、很多孩子不擅长口头表达,存在交际障碍。由于长期托付给长辈抚养,不少留守学生性格变型,自我封闭性强,不愿意也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交友圈子小,不合群。渴望与他人交流,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高中生为了表现出自己成熟的魅力,常常做出“出格”的举动,令别人另眼相看,可往往适得其反,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或厌恶。这个年龄阶段容易感情用事,处理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总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不顾后果,也会盲从跟风、对明星盲目崇拜。

4.家长盲目溺爱。双亲都外出的家庭,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低;祖辈教育孩子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安全、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教育。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娇惯孩子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往往导致有些孩子自尊心很强,自尊心过头了就会产生自卑或者完全流于消极,碰壁后往往产生极强的挫败感。学生心智不成熟,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言行,当与外部世界发生冲突时,与家长、老师同学的观点相左时,就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譬如离家出走或做出其他更意想不到的事情。

5.上面说了一些问题学生,但也有很多刻苦学习的乖学生,他们在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努力着,在学习方面,由于基础太差,所以付出得更多一些,通过他们的努力,成绩或多或少都有些提升,他们是农村高中学生中的主流,对他们的教育,广大教职员工是感到十分欣慰的。

推荐第9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系别: 理学系 ;年级: 09级 ;专业: 物理学 班级: 物理班 ;学号: 092015010018 ;姓名: 吕庆称 实践单位: 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土城中学 实践时间:2012年 3 月 5 日至2012年 7 月 3 日 共 120 天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 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罗定市太平镇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参加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有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土城中学的学生及其当地村民,并在2012年3月到7月期间以“关爱孩子们的成长为主题”开展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调查目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调查内容:

2012年3月开始,借助在“教育教学实习基地”遵义习水实习的机会,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部分学生及其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的内容(学生的信息热情高低、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看法、当地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对孩子接受教育的经济负担、学校经费及其硬、软件设施的看法、学生对学习的压力等问题) 流程如下:

1、先分析、思考此次活动有关的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关安全方面的防范

2、根据活动内容,调查本校学生和本镇的学校学生

3、下乡调查学生村民

4、先向实习学校的老师了解当地教育情况

5、调查结果分析

6、写调查报告

长时间的调查让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多方面的调查,联系本专业知识并总结得到以下的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信息热情很高,但普遍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有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其中半数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英语的学习力度。

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更多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

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据了解现在中学中的教师大部分是中专毕业,小部分是全日制大专毕业,更有甚者是在70年代初中毕业的。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

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农村很多地方有写老师甚至算是半路出家,教音乐的老师可以去教历史,教计算机的该教物理。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

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三)农民负担的教育费用仍较重

政府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受到了农民的爱戴,但是根据调查反映,农民仍然觉得教育费用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虽然使他们少缴了很多书学费,但是现在的费用对部分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支付的。因为还要交校服费,甚至还会被强制交商业保险费,他们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仍比较重。这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因而,我的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家长觉得孩子上学的费用负担很重或者比较重,有少于十分之一的家长还反映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学费。太平中心小学的校长向我们介绍到,每学期收取费用都很困难,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把费用收齐。

(四)学校经费紧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

由于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学校环境得不到改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太平镇黄豆坪小学教学楼及器材非常简陋。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是没有标准操场的,更不用说足球场了。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设备比较简陋的电脑室,有的甚至没有。

(五)学生压力大

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一半的学生认为课本难度大,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的刺激,如考试的压力,作业的压力,家长期望压力等。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城市学生更大。

根据实地调查和走访,就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 (1)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尽量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差距。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应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求学欲望。

(2)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应从压力情境、压力体验、压力反应入手。而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师生关系紧张、以考为本的僵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已经成为学生过重学习压力的更为深层的原因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是减轻作业负担,课业负担,考试负担,而必须是在探明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类型、现状、差异程度的基础上,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上,以学为本, 改变陈旧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重建令人向往的学校生活。

四、调查总结:

九年义务教育在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镇农村已经普及,所有中小学也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农民对于教育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还是有部分农民非常吃力。农村九年义务现状仍较落后,不分中小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压力很大,很多家长灌输给孩子这样的观点:好好学习才能有钱,将来才能过好日子我们全家就靠你了、家里条件不好,我们做父母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供你上学,你一定要好好学,要不然就是对不起我们。

推荐第10篇: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2011年1月辞去工作,安心在家中住了前后半年,没心没肺,诗书作伴,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倒也自有一番别样滋味。一不经意我已经离开乡村的这个圈子整整十三年了。单调的生活周而复始,不留心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的。当这个没有变化积累了十三年之后,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在城市化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对照着十几年前用审视的目光再一次认识家乡的同时,内心非常地震惊,或许只有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才能真正的形容这些年的变法吧。这里我想分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说得不对希望多多指正,说得对鼓励一下,谢绝对号入座,谢绝跨省。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以及结构模式

1、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无需否认,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了。伴随着的是幸福感的增加。随着城市的飞速扩张和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飞速提高从十年前的日薪20元增加到120元。子女孝敬父母几千块,加粮食,林木,养猪以及补贴等等综合起来户均收入应不下于20000元。应付开支下来略有结余。别的不说,单从表象,十几年前的新鲜事物--楼房,到现在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了。

2、国家政策:圈外人也许不相信,最能体现农民幸福感的不是猪肉的价格上涨,也不是农民工工资的增加,而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上缴和农业税取消了。几千年的噩梦不再,打下的粮食三分之一以上要送交国库的日子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的是户均每年大约还有500至600的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

3、青年人经济话语权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显著的区别却不是劳动力的强弱,也不是祖辈的积蓄,而是以年轻人收入的多寡来定英雄,子女出得不强的日子就略显紧吧,子女强,孝顺的一年拿回来一两万则可以以红红火火。一般家中大的经济决策都会参考子女的意见,甚至由子女做主。很明显年轻人对经济话语权在农村的要远远高于城市的年轻人。这一点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教育的投资。

4、随着城市建设和农村住房条件的大幅改善建筑行业成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除少部分外出打工外,由于城市开发需要、房地产的大规模发展以及自建房屋的大幅度增加造成工价的飞速上涨,基本半年就是一个台阶,甚至因为政府土地政策的收缩,城郊抢建成风,造成了农民工工资的畸形上涨。一个晚上加班费一千块的神话屡屡上演。目前算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吧。收入总是伴随着风险的,房地产的开发不知不觉间和农村的经济收入如此的密不可分了,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或许哪一天会变成一个定时的炸弹。

5、种田耕地和养殖业退居次要地位:悄然间很多地方的水稻种植从双季转化为一季,农民变懒了吗?如果有更多的选项有谁又愿意把自己紧紧束缚在土地得上面呢,十几年前的最懒得人才种的中稻已经大规模普及了,单产提高了,总产减少了,土地得到了休息,农民也有更多时间打工,或者休闲。养殖业尤其是猪肉受市场波动影响特别大,受过一两次刺激之后成规模的养殖业大幅度减少,加上民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养殖业和种田一道退居次要的位置。

6、林业成为又一个重要经济来源:主要有绿化树种樟树、桂花树;建材杉树、竹子以及纸材松树。作为退耕还林的注解,许多的自留旱地在退耕还林的浪潮中悄然换成了林木,什么口号都是假的,经济账才是实实在在的,一亩旱地林子十年的收入不下于一万五千元,主要投入是开始三年,待到成规模后,采取轮伐和间伐相结合的方式让回报具有了可持续性。相比最好的水稻田的收入也不遑多让,缺点是前期周期长了点,但是有人尝到甜头之后,自然而然的就种树成风了。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要用什么方式?投入多少?一夜之间似乎都会了。

7、房地产热在农村的兴起:城市房价的上涨,土地拆迁的补助两方面的刺激,农村的房地产热悄然兴起。一家有两三栋楼房的人家开始出现了,有捞拆迁款的,有避免货币贬值的,有投机将来农村的限制建房政策的,有仅仅表示产权的所有的。

8、拆迁补偿:拆迁补偿对于农民来说算得上是一夜暴富了,一般建房成本每平方1000不多,补偿起码2000多,这一点利润就是100%,如果是专门应对的抢建成本估计也就400-500,所以在农村你可以听到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1、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与此同时传统戏剧也渐渐消亡,渐渐的传统戏剧的市场只是办丧事的同时会请来热闹一下,货车一开来,拆下一面的挡板就是现存的戏台。吹吹打打,哼哼唱唱一番,车门一关,钱一收就走,最多不超过一天。虽然生存下来了,曾经的社会娱乐的主流却尴尬里和丧葬文化为伍。曾经差不多算是最重要的自由恋爱的交流形式,曾经差不多是老百姓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不见了,中央十一套的戏剧一天唱到晚,少有人换到那个频道。

2、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

3、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

4、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

5、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

6、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

7、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8、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

9、网吧与手机上网: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与此同时网络在中年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谜,哪怕拿个可以上网的手机也不会去乱点一下。在这方面,哪怕是一家人,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阻隔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是两个完全世界。正如天天看着新闻联播的父亲和翻墙的我。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

1、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与此同时传统戏剧也渐渐消亡,渐渐的传统戏剧的市场只是办丧事的同时会请来热闹一下,货车一开来,拆下一面的挡板就是现存的戏台。吹吹打打,哼哼唱唱一番,车门一关,钱一收就走,最多不超过一天。虽然生存下来了,曾经的社会娱乐的主流却尴尬里和丧葬文化为伍。曾经差不多算是最重要的自由恋爱的交流形式,曾经差不多是老百姓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不见了,中央十一套的戏剧一天唱到晚,少有人换到那个频道。

2、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

3、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

4、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

5、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

6、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

7、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调查报告《湘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8、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

9、网络时代对农村生活的影响: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与此同时网络在中年人心中依然是一个谜,哪怕拿个可以上网的手机也不会去乱点一下。在这方面,哪怕是一家人,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阻隔是那样的遥远。仿佛是两个完全世界。正如天天看着新闻联播的父亲和翻墙的我。

三、农村的常住人口结构1.老龄化,空心化:由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寿命提高很快,悄然之间似乎65以下的都不怎么算老人了,与十几年前相比提高了十几岁,加上青壮大规模外出打工或者在城市落户。常住人口以中老年和小孩为主,所住的生产队不算很小,两百来人吧,从70后到80后再到90后一百来人的庞大队伍,真正在家种田的年轻人我竟然找不出几个来。往日的喧嚣不见了,安静,祥和中透着一股浓浓的暮气。2.户籍制度有新的特点:第一是双户籍较普遍存在,由于农村人口某些福利,以及土地利益,许多在城市有户口的人悄然间办起了又一个户口,至于具体途径应该是管理户籍的派出所吧。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二是过世死亡的人口,户籍依然存在,这个应该算是土地固定期限承包的一个副产品吧。第三是嫁女户籍依然存在,因为实际的利益还不是很明显,我们村案例不多,第四是超生子女不上户口的不见了;综上:农村的户籍人口从以前小于实际人口转变为大于实际人口。3.计划生育观念:十几年前还要死要活的计划生育,官民相对立的顽症竟然不治而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建筑,悄悄的经济原因已经替代传宗接代成为了人民生儿育女的第一考量了,生活改善了,一个小孩和多个小孩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太过明显。回家一段日子却发现往日很少的小孩子渐渐多起来,作为80后一代的小孩子大多还小,虽然每人只有一个,加起来的数目却不算少,算是一个小小的婴儿潮吧。这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后回光返照么?4.传宗接代:虽然经济原因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考量,虽然现在的观念是不是那么的强烈,作为这个影响中国农村人口的第一注解,我很有必要详细的说一下.。我们单单从人口学角度,从重男轻女,从字里行间得来的往往是咬牙切齿的痛恨。或许作为一个农民的话你就不会这么想。一个农民如果没有一个儿子在目前来说依然可以算是切肤之痛。我想具体举三个例子:其一,我外公有六个女儿,最小的女儿都出嫁十几年了。第四个姨招的是上门夫婿,为生活计搬迁到了城郊的一个村子,留下外公外婆独自过日子。开始几年还好,前几年外公病重,所在的生产队就开始有预谋的掠夺田产以及山等等。首先是不通知开会,再是以年老的名义拿掉没法耕种的田地,再次是明目张胆的侵占。一来二去外公家竟只剩一所老旧的房屋了更有传言说死后齐屋檐以外都要收为公有。外公去年过世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这个他奋斗了几十年的地方死前要受人欺负,死后就要一无所有了。其二,离我家不远有个人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出国当翻译,一年收入有二十万左右的样子。二女儿在省城。三女儿在市里做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的。因为修高速路经过所住房子以及一大片土地,补偿也有100万左右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连神仙也羡慕吧。事实上他正愁得很,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在外面远远的把自己嫁掉了,三女儿又太能干附近根本找不到一个相配男孩。如果还是外嫁,离不开乡土的老实巴交的自己老来有谁可以依靠呢。其三,我一个亲戚在桂林开工厂,算不上大福大贵,但是吃穿不愁的,只生了一个女儿,去年出嫁了。种田的弟弟生了两个儿子。哥哥最近在家里盖了两栋楼房,第一栋是以老母亲的名义帮弟弟盖的,第二栋是和弟弟合伙搞抢建盖的,哥哥出钱弟弟出力(征收有钱拿不征收老来可以养老)。结果都要征收了,弟弟放出的话是一分钱都没有哥哥的份,理由是:哥哥要了没有用,要给外人。同村的人和亲戚之间似乎都觉得理所应当。一个个精明强干的哥哥的话事权竟然比不上一个只会和泥土打交道的弟弟,情何以堪。传宗接待的故事上演的几千年,或许还将继续上演下去,或许只因为我们是一个总是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的民族。老毛爱好者么?

四、新环境下的农村教育

1、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去城里有两条路线,如果是下午四点左右坐车出门走南线的话会非常拥挤,因为要经过镇里,很多十多里外的小孩都在镇里上学。此时正是放学高峰期。如果走北线的话情况相反下午四点几乎没有人,但是四点回来走北线的话则陷入小学生们的漩涡。这是很多在邻近镇上上学的小孩子们放学回家了。对于幼儿,人们也有办法,想出面包车司机兼职的校车接送这个招数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呢,这就造成了教育进一步向城镇集中的趋势。

2、农村教育的空心化:走访了一些学校,因为生源不足以及教学资源的整顿,其中的很多已经人去楼空了,便利的去更远的城镇上学,不便利的也要跑好远的路才到最近的中心小学读书。人声鼎沸变成了稀稀落落的小孩三两个。农村教师待遇提高的同时,建个希望小学就跟玩儿似的的同时,农村学校的黄金时代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

3、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化:现在只要稍微有点钱的就会送孩子读书,随着入学门槛的降低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很少可以见到辍学的孩子,记得我们读书那会初一是三个班两百人的样子读到初三就只剩下不到一百人了,读到高中更是只有区区三四十人,现在呢基本上都是高中吧。高考的扩招加上生源的减少,只要不是太差基本上可以进一个三流的大学大专。十年前的考个大学举村同贺,转眼间成了家常便饭。

4、交通安全隐患安全隐患:看到那些拥挤的校车,颠簸的山路,那些兼职的校车也许终将有人来管吧,但愿不是出了几次事故之后。

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道路建设短短十来年产生了由村级沙路到村级水泥路的飞越,由村级水泥路到生产队级水泥路的飞越两个阶段。具体过程:由上级政府主持的村级公路的建设,由官员对自己家乡专项拨款的生产队公路建设,由生产队集资和申请上面拨款相结合的公路建设。2.水利建设:水利建设总的来说退化严重,义务劳动这个名词消失以后,乡政府、村委不再组织农民的义务劳动,整个从大集体时代延续下来的水利工程也慢慢退化消失。农民用水也从引水转变为用水泵抽水。这二十年来水库大堤几乎没有修过。很多引水渠几近荒废,说真的还是吃的毛泽东时代的老本(这是我认可毛的地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解决水问题的办法是抽水架电。第一受干旱年成的影响小,第二相比私人去做水渠的养护暂时节约了成本。短期来看是不错,长远来看确是看天吃饭。有水的时候蓄不住,流走了,持续干旱没有水的时候上哪里去抽?解决用水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水利建设。目前政府还根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迟早会重视的吧,遭几次灾害,受几次罪之后。其实现在修水利用机械加钢筋混凝土的话成本低了好多,容易了好多,也结实了好多。水利事业方兴未艾。3.生活用水、用电:生活用水从挑水转变为自来水。用挖机挖一口井的成本是一千块左右,这样的钱谁出不起啊,公共井也不见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井。至于洗浴用水也大部分转变为热水器和太阳能。电费要比十年前便宜,记得从前电费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九十年代一度电是一块八,差不多是一天工资的十分之一。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个煤油灯什么的。现在农电整改情况除个别地区以外基本整改完毕(我们家是个别之一)。停电现象已经很少出现,煤油灯则基本消失不见了。

六、农村的土地制度

1、退耕还林:走在乡间如果你十年前来过,你可以很明显看出生态改善了,山地基本还林之后该绿的地方基本绿了,不该绿的地方也基本绿了(很多路因为少有人走也长满了草和灌木)。同时我也看到农民因为不种山地了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从土地得桎梏中解脱出来,山间的小路在荒废。野兽不断回来了。但是又不能单单以一个利字说得清,没有山地种植的农民似乎一夜之间变懒了有点无所适从,就这一点来说我到底是该高兴还是担忧呢?真是一个有点纠结的问题。退耕还林的补助款依然还有虽然不多区区几十块,但是是信用社直接发的没有人上下其手,这个我可以作证。

2、半永久承包:半永久是一个利民的仁政,但是同时又是农村土地政策混乱的真正根源,具体会在建设用地表述。十几年后当这一个半永久承包期过去之后会留下什么遗产呢?还会不会剩下一半的耕地?

3、建设用地:盖房子侵占农田的事情随处可见,不下于40%吧,理由有六,第一,农田的地基成本低至可以忽略。,一亩农田一年的收益预期不到500,在有的人眼中甚至100都不到。相比之下一亩的开山的成本一般5000元至10000元左右前提还是抛弃传统人工改用挖掘机。第

二、道路成本。农田可以选择的范围广,路边的居多。路钱基本上可以省了。而山地要算打路钱,路占用的额外土地钱应该不下于又一个5000到10000元。第三,由于树木的十年期的利益相当的高,种树积极性大大提高。山地,山的价值上升了。第四,农民不会看长远,子孙那时候的事情不能预料,可以看见的眼前的是没有后生种田。十年百年以后的事情说不准,至少目前是最划算的。第五是部门监管不到位。我所在的乡村农田办理建房证基本上没有受过阻。于是我可以看到农田一步步被蚕食。第六,当前的土地政策很模糊至于将来怎么变大家都看不到,农民起了圈占土地得心思,最好的办法无疑是盖房子换上建房证或者房产证。第七,征地政策,政府的文件一堆一堆,当然不是我这种小人物可以去参考的,偶尔下发一个通知,具体政策参考某某文件,至于某某文件是什么内容没有几个人知道。集体用地让位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哪怕是耕地,这方面政府是一如既往的强势。政策的模糊进一步造成农民的跟风抢建,希望借东风一夜暴富。

4、土地的私下买卖:当下的土地私下买卖之风愈演愈烈,这些买卖其实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但是为什么又这么多人参与其中而又乐此不疲呢?第一是有官方背景内幕消息的人囤地压征收的宝,第二是农民只人眼前的利益对以后的纠纷,对真正的权利义务不明确,第三是当前的土地政策混乱,对耕地向建筑用地转变的审批不明确,让人可以轻而易主地变更成建筑用地从而提供价值。

七、拆迁问题

1、抢建成风谁之过?谁之过呢?当你看到别人可以盖房子挣得百万家财的时候,你会怎么去想,还会淡然吗?当你看到干部在后面撑腰,占有股份,拆迁队员拆隔壁的同时在自己地里抢建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当你看到别人在拆你家的房子的同时却对咫尺之遥的有背景的正在抢建的房子视而不见的时候你又是什么心情?是诅咒社会不公平,还是社会的黑暗。这个时候,这一个个宁静的小村庄开始适用的丛林原则。那看不见的手中牵着一层层的黑暗。

2、暴力拆迁以及补偿标准为什么总成疑问?建了房子,下一步当然就是开拆了。不许怎么办,政策压,打手上,挖机挖。补偿标准是什么?公告上说参考几号几号文件,但是几号文件在哪里?谁都没有看到过,也不知道该到哪里看。钱是业主出,却是由地方政府支配,你三我七还是你七我三,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开始的时候地方政府说补偿多少就补偿多少。慢慢听说某某地方死了人,有了影响之后。语气似乎又不那么强硬了,每一个农村都在上演博弈。什么是集体所有?物权法,土地法又有哪些规定?拆迁的补偿标准文件在哪里?这些模糊的地方太多,政策的模糊中腐败空间很大。

3、一夜暴富后的心态失衡。100万对于农民是什么概念?或许和一个亿没有区别吧,一夜暴富后的农民的典型性行为可以归为嫖赌二字。于是一夜之间离婚的离婚,讨小老婆的讨小老婆。相濡以沫的小夫小妻一夜之间道德沦陷了。这是富了的,没有富的呢?心理失衡当然免不了,妒忌,失落甚至是仇恨不一而足。先富带动后富只是一个笑话。

八、农村的政治环境简单介绍

1、国家大事:农民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新闻联播,报纸相比十年前没有任何变化,不要说农村了,我所在的地级市都只找到了三个报摊,火车站一个,步行街一个,汽车站一个。网络虽然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但是一则主要是用来上QQ看小说和打游戏,二则在农村的常住的主流人口还很少接触到网络。

2、村一级政府的主要工作:村委工作十几年前主要是计划生育,组织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上缴的征收,以及民事纠纷调解,十年后转变为,民事纠纷的调解,退耕还林的维持,农副业的协助配合工作,以及涉及土地征收,拆迁等利益的再分配。

3、入党问题:因为村一级政府的职能渐渐向服务型方面转变,党员的政治作用渐渐从积极带头作用转变为荣誉象征作用以及村委选举,党员的利益则有有政治方面的优越感,有年终土特产福利,有村委组织的观光旅游;成分主要来源为教师,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交游广阔者(类似古代的游侠),军人,大学生。

4、选举问题:无利不起早,随着村委的待遇提高和利益分配方面的职能增加。进入村委的竞争渐渐激烈,联络以及收票等等情况渐渐白热化,部分,尤其是涉及到富裕的村委,则出现挨家挨户拜票收票的现象,有腐败的同时你会发现村民觉得手中选票的分量重了,有利于提高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思想。在五万的村支书,百万的村长之类的流言中也唯有这点聊以给人遐想和安慰了。

5、村民的监督权:村政府财务公开至少在我在家的日子一次也没有见到,或许就算公开了也没有几个老百姓去看吧。倒是见到了几次不符合规定的旅游用款,那用公费旅游的车后面我想是群众嫉妒的目光。

6、义务劳动和兵役:义务劳动不知不觉间就扔进了历史的尘埃里了,水利荒驰背后也有生产队长们的失落,兵役并不如某部门宣传的那样有难度,而是想当有当不上的大有人在。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除了读书之外的又一出路。我不知道以前有没有人写过类似的文章,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写得更详细。在家居的寂寞岁月里,唯有写下这点点滴滴作为这江南乡村的时代变迁的注脚了。(其实我拍了很多照片,但是不愿意找麻烦就不发布了。)

第11篇:农村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河南省沈丘县莲池乡农村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实践是我们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我对农村的生活还是挺了解的,因此我借暑假的时间对家乡的居民生活现状(主要是教育以及收入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社会调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居民生活的现状,进而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采取恰当的措施,将好的现状维持下去,并使不好的现状得以改善。

调查地点:河南省沈丘县莲池乡

调查时间: 20011年7月

调查对象: 河南省沈丘县莲池乡部分村民.

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

调查背景简介:

沈丘县位于本省东南部,沙颍河上游,属周口地区。面积1070平方公里,人口113.61万,辖21个乡镇,551个行政村。莲池乡,位于沈丘县城南7公里处东连石槽集乡,西与项城市接壤,南邻范营乡,槐刘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境域96平方公里,共辖2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96万亩,总人口47920人(来自2010年7月周口市人口调查数据)。主要经济特色:矿山配件加工业是个体私营企业的主要产业,对莲池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 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情况调查

“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初中再打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农村教育历来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我也借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下是对这些村民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

教育 程度

年龄 0岁~20岁 21岁~40岁 41岁~60岁 60岁以上

小学 60625324

初中 4545256

高中 13920

大学2400

共计 1201208030

结合上面的表格以及我的调查记录,我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莲池乡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通偏低,就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没能顺利普及。而表中20岁以下的120人中有近20人现在出门打工在外,16岁以上的几乎有70%都在其中。而这些童工们的工资最高者每月拿不到2000元,再除去生活费及其它费用,几乎所剩无几;21至40岁的120人中有超过60%的人在外打工,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他们几乎都是靠出卖苦力赚钱,而且是加班加点地干,省吃俭用地过。而真正能赚到的钱又少得可怜;甚至,有不少40岁以上的农民也赶着外出打工。据我所知,不仅莲池乡,在其他农村甚至小城镇,似乎外出打工也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据邻居等人所说,最近几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他们觉得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并且大学生越来越多,就算考上大学毕业了,找工作也可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样,倒不如早点参加工作,积累经验。因此这个原因成为了影响农村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农村居民收支情况调查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话一直是农民辛苦劳作的真实写照!就算是现在生产耕作半机械化的农村,这样的维生方式依然普遍存在。而且只靠农作物来维持日常开销是极其困难的。对这种情况,我也作了调查,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们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时,一位村民让我给他算了一笔帐。结果如下:

项目谷物玉米两头猪 农副产品 一人外出打工种田补助

收入 1500斤(1500元) 1200斤(1000元)2000元200元6000元200元

项目 化肥种子农药日杂学生学费及生活费蔬菜油盐等 礼钱

支出 400元 200元1000元500~7000元不等10001000左右

这组数据基本反映了多数农村居民的收支情况.由该表我们可以看到,除去喂猪所需的饲料,剩下的粮食刚刚好够吃。现在来为他们算这笔帐:

1500+1000+2000+200+6000+200=10900元,

10900-400-200-1000-2000-1000-1000=5300元,按平均每户4人算,则人均净还达不到1500元。由此可见,农村收入偏低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又是粮食大省,所以,河南省的众多农村村民仍以务农为主来维持生计。

当然,有的农村已经发展了部分个体经营户,就以莲池乡几个钻头加工个体经营户为例;据我调查,我乡共有钻头加工厂商7家,粗略估计每年每家加工约35万枚钻头,每枚钻头获得净利6.5元,则每家钻头厂每年获利227.5万元,则莲池乡钻头产业净利润为1592.5万元。按每家6口人计算,人均收入37.92万元,是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252.8倍。可见,极少数的人口,却占了将近1/10的总收入,可见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在这项调查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农村的产业仍然很不健全,一般只有几家规模中等的个体私营企业,虽然使得整个农村的人均收入有很大提高,但并没有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再加上较为落后的粮食生产方式,导致农村村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质量难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调查分析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负担如此之重呢? 我个人结合调查结果及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如下: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长速度从1996年的9%呈下降趋

势始,至2000年仅仅为2.1%,“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政策似乎仅仅成了一个口号。

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社会的的发展趋势,经济的基本走向以及农村改革的思路不甚理解,缺乏热情和信息,不敢尝试新的经济劳作模式,过渡的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三.农产品的贬价:虽然粮食的价格在上涨,但是在物价普遍上涨的大环境下,粮食价格却相对下降了。在过去的五年中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以谷物为例。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谷物产量达4亿吨,假如平均每斤降价0.1元,那末:4亿*2000*0.1=800亿元,也就是说仅此一项农民平均每年就损失将近800亿元。也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太低,农作物生产的利润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因此农村劳动力纷纷外流,以至于大量肥土良田荒芜。

调查建议:

那么,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呢?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其负担就自然减小了。况且,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增加农民收入,政府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使其能够真正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

2.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让科技与农业接轨,引导农民发展科学农业。

3.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经济援助以解决农民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4.大力扶持,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入。

第二.规范农业税收环境,严厉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加码等违法的活动。明确农村税收条目,并向农民讲解税收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具体落实“十五大”提出的“村务公开”政策。让农民自己来监督税费流向。

第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我们现在在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然而靠自己生产养活自己的农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最低生活保障的。似乎国家的社会保障的恩泽并没有涉及到农村。

第四.完善农村邮政,通讯,医疗,卫生,教育,保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设施,应该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同时,也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体系建设.

调查心得:

一个月的暑假农村调查令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感触颇多。农村穷,农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少。看来农村的老百姓拼了老命在把我们往大城市送了。他们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我们将来的生存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子女在读大学的那份虚荣吗?仅仅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人养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们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回归,期待着我们去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现状。现在,国家正在搞西部大开发,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正是西部要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响应祖国的号召,去到西部,去到农村,支援西部开发,帮扶农村建设,去报效我们的祖国,报答我们

第12篇: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巷道乡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调查报告

殷桂萍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农村社会治安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增多,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了很大障碍,在关注农民人和增收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农村社会治安,把这个问题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制种去思考,保证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保证农村社会繁荣稳定,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我对高台县巷道乡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进行了调查,村中发现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若干问题,以下是我结合当地实际做出的几点分析。

一、巷道乡社会治安现状

截至2011年10月份,全乡发生各类群矛盾纠纷)206见起,与去年全年发生数相比较上升36%。其中涉农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35件49起,占总数的33%,较突出地反映在征地拆迁、租(占)土补偿、农村村务公开等方面。全乡治安案件72起,破案72起,刑事案件28件,破案9件,审查违法犯罪人员26人,全乡暂住入口3541人,发证人148人,重点人口98人,高危人群27人,违法青少年30个,巷道乡治安形势比较严峻。

二、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因素较多。

通过调查。我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导致农民心理失衡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反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文化意识。中国农民对封建宗法等级制

度是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把“等贵贱,均贫富”看做是自己的社会理想,而且还作为自己的根本道德原则。这种文化意识,使大量农民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不能适应这种实际存在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暂时无法消除的城乡二元制度。在城市与农村生活水平反差较大,农村个人家庭差距拉大,尤其是在农村一些人靠投机钻营,以权谋私,违法致富又未受到“报应”的情况下,他们的价值观、公正观、道德标准便发生倾斜,从而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政府的一些不当行政行为激发了与农民的利益矛盾首先,政府不当的敛财行为增加了农民负担。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政府机构过多的人员需要养活,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需要资金,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以及好大喜功的施政动机,近些年,一些农村地区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不当的敛财措施,如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摊派和达标活动,使一些地方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连年增加,农民负担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党中央、国务院虽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但有些地方仍然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反弹。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民致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当的行政干预,结果适得其反,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腐败现象成为农村地区违法犯罪增多的催化剂

腐败现象的重要特征是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钱权交易。其实质在于以政府权力的损害为代价取私利。这必然使政府权力发生不正常的转移,破坏社会规范,破坏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诱发违法犯罪。

(四)农村地区基层党政组织职能弱化

农村政治、经济一体的管理体制解体后,在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错,社会管理任务加重的情况下,基层党政组织对农村事务的调控职能大大减弱。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对基层党政组织依赖性减少,相当一部分党支部、村委会、治保会不起作用,一些基层干部素质较低,公仆意识淡薄,有的只顾干自家的活或外出干活。他们对群众要求解决的困难很少去研究,即使研究也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直接影响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农村的贯彻执行,也失去了预防违法犯罪的防线作用。

(五)农村治安管理薄弱,侦查打击不力

由于我国大多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目前尽管基本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但40%的派出所警员不到5人,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管理和对案件的查处任务。一些民警基本素质不过硬,习惯于冲冲杀杀,不会做深人细致的群众工作。派出所条件差,工作艰苦,装备落后,经费奇缺,职能外的工作繁多,民警不安心基层。农村治保会、联防队建设不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在不少地方,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治安管理的失控状态相当突出,经常发生案件无人查处,有了纠纷无人调解,抓获犯罪嫌疑人也不能及时审理的情况。当前农村违法犯罪持续上升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不力有很大关系,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恶性循环。

三、对解决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农村治安状况,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层班子建设是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

纵观影响农村稳定的诸多不安定因素,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还是基层问题。班子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班子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保证党的各项富民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才能逐渐消除宗族派别、化解矛盾、凝聚民心。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有能力逐步解决农村悬而未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配强村两委班子并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对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确保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配齐配强村治保主任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农村治保会在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治保会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事态的扩大。农村许多小的矛盾纠纷,在治保主任的三言两语劝说中就能得到解决。但是有些村队就不太重视治保会的建设,许多村的治保主任都是村干部兼职,由于村里工作头绪太多,村委换届选举后,许多村又按照上级的要求,实行书记主任一人兼,人手更紧,造成顾此失彼,还有的村干脆就不设治保主任,造成治保会的工作空档。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治安工作的开展。配齐、配强治保主任,是适应当前农村治安形势的重点需要。

(三)法制教育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新形势下,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必须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制度、强化措施、付诸实施。我们要求人民群众遵纪守法,首要的问题要解决人民群众懂法的问题,只有

懂得了法律,才能逐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乡镇、村基层两级干部的法制修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逐步树立起依法行政、勤政为民的自觉性,以规范的言行影响群众、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四)坚持打击违法犯罪是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农村治安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威胁群众安全感的杀人、绑架、抢劫犯罪以及危害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合法利益的盗窃牲畜、农用机械、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活动。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五)进行专项治理是整治混乱村庄的有效途径

治安问题突出和集体上访案件多发生在混乱村庄。其特点是由于“两委”班子涣散、村务财务混乱、宗族派性严重等引起的干群矛盾突出,治安秩序不好,对这些不安定因素,要采取综合措施,对治安混乱村庄进行集中整治。一是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部署,综治委牵头,指导协调政法、组织、民政、信访等多部门参与,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限期整改解决问题。二是坚持“班子、经济、治安”一起抓,从解决班子入手,把解决治安、信访问题与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实行“五位一体”综合整治。三是坚持“先治理、后规范”。在治乱的基础上,整顿班子,建章立制,实行乡镇村两级规范化管理,

同时加强周边治安秩序和企事业内部管理,形成“以外保内、内外结合、工农一体”的治安防范新体制。

(六)加强治安巡逻,实行群防群治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农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仍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根据各村的经济、治安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可义务轮流,也可集资固定专人。经济状况好的可进行有偿承包、经济基础不好的可推行户户联防。这种原始的却富有成效的群防群治办法,效果明显,事半功倍。

(七)强化治安管理是维护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要不断加大力度,强化治安管理。一是加强对重点人员管理,对顽固分子、治安危险分子、邪教骨干成员实行包夹管理,坚决控制在本地,严防其制造事端,并把外来人员纳入常住人口一体化管理,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坚持经常性管理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做到严而不死、活而有序。二是加强对管制物品的管理,对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在生产、运输、销售、储存等各个环节要严格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坚决消除隐患。三是加强对特种行业、公共场所规范化管理,做到责任落实、制度健全、经常检查,并适时开展集中清查整顿,预防和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

第13篇:农村法制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法制建设现状

调查目标:通过对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求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加快农村的法制建设。 调查时间:2009 年8 月 调查对象: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 调查方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之间我迎来了我大学中的第一个暑假。身为一名大一的法学学子我决心利用暑期这一短短的时间做一项关于农村法制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家人的鼓励下我有幸来到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政府法制办公室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法制宣传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法学学科的学生,面对变化较慢的农村社会现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我不禁思考——现实环境下农村的法律现状与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辖属下的乡村进行了抽样式的走访与问卷调查。但是因为这一地区回族同胞较多加之时间仓促,有时语言难通致使自己得到的材料显得较为简略,但面对这些材料以及走访中的所见所闻,我明显感到了农村法制建设任重道远,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亟待增强。回想起来,心情竟有些沉重。调查结果虽在情理之中,但农村与现代法律的距离却又在意料之外,令人堪忧。

一、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

1、农村法制建设进程滞后,多数农民法制观念相对淡薄。现阶段我国有着这样一个现实的状况:农业人口庞大,农村经济 单

一、落后,农民思想转变慢。从某种意义上我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乃一国之根本,因此,农村的稳定对于我国的发展就显得相当重要。而在一个法治的社会,稳定是要法律来保障的。可一直以来,农村一直都被忽视,甚至一度被压制,这便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的经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涉农立法却严重滞后,立法机构和行政部门很少清理和废除完全不适用的旧法陋规;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以政策代法,且政策多变,各地基层政府自行其是,任意立规的现象较普遍。于是在我国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原先所隐藏着的各种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法律在农村遭遇困境的现状也一点点展现出来。这一点从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在相对较贫穷的扶头村,有约 55%的村民对法律一无所知,约 19%的认为法律不如村规民约可信,18%的认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求助法律,只有8%的农民明确表示在切身利益遭受侵害时会主动利用法律武器。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农民对基本法律知识之缺乏与维权意识之淡薄。

2、农民对法律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产生了“扭曲的认识”。法律对所有人本应当是一视同仁的,在法律面前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正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大多数农民却更愿意相信“量力而行”。社会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为人处事的策略,他们信守“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真理”,不敢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冒险,遇到强权强势宁愿吃亏自认倒霉。不仅如此,农民对法律的信赖度也普遍较低。在调查中也常听到这样的话:“如果 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跟他们(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打交道 。” 而且在处理纠纷等事情时,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乡规民约和集体道德而不是法律。

3、法律并未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说村民对法律的陌生让人感到失望的话,那么更人者感到伤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法律并未还村民一个公正——在调查过程中,作者共接触到 13 个现实案例(大部分是关于土地的纠纷),这些案例没有一个是完完全全合乎法律的程序的。结合笔者近半个月的社会调查和所见所闻所感及个人所学,与其说是村民因为对法律陌生,所以心存畏惧而难以接受法律并使其难于在农村实施,倒不如说是因为法律无法给农民以真正的公正与保障而使其自身在

农村陷于“不义”。但不管怎么样,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法律在农村遭遇了困境!尽管有学者认为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经济落后、法律与传统观念相冲突、传统的人治与法治相对立等等”,但我认为其真正的原因不止如此。

二、导致法律在农村遭遇困境的原因 说农村法制问题是农民自身造成的也好,是强势群体造成的也罢,抑或干脆认为是社会体制造成的也罢。笔者认为在考虑这一问题时,下面几点不应不考虑。

1、农民封建父母官思想根深蒂固。由于长久以来由一个地方的首席官员掌控该地区所有事宜的决定权,包括行政和司法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此思想影响,农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延伸机构和官员向来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据统计,虽 然农民对政府的工作效率满意率仅为 30%,对政府表示信任的也仅为 33%,但遇到事情不能解决时都首先想到并找政府解决的却高达67%”。于是,农民对政府机关的依赖性与对司法机关的陌生感和隔阂造成了这样一个现实:农村除了党组织及政府机关外,大多都不会想到,自然更不会相信还会有什么其它权威力量(包括司法机关)能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实质影响。当然,与其说这种农民对政府机构的认同感是出于信赖,倒不如说是一种习惯的传承。这同时也正好证明了司法制度在农村不健全,甚至缺失。当然,这种正式司法制度供给上的不足 “反过来又抑制了民间对正式法律的需求,同时也使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民间的调解来解决民间纠纷”。显然,这种对农村非正式制度的过分依赖,是不利于国家法律制度在农村推进的。

2、官员权利本位思想的肆意泛乱。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官员都始终有着这样的思想:只要自己是个官员,那么理所当然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既如此,那么按照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制度,作为“子女”的百姓当然就一切得听“父母”——官员的了。由于“法律本身是一种远比我们的想象更加脆弱多变、捉摸不定的东西,很容易被人操纵、利用、常常服务于金钱和权威”。因此,那种认为在立法过程中所注入其中的法律价值将必然会依照立法者所希望的那样“原汁原味”地实现的意愿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了。正如埃尔曼所言:“规范的真正内容并非一定由先例或法规所赋予规范的语句所决定,而是由规范在司法或行政程序中所遭遇的命运所决定”。试想,在所谓的法治的今天,法律已经被认为 是一种权力、一种政府工具的时候,其还能被人们推崇和信仰吗?不仅如此,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真正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制度的存在,而政府的权力却又不受民众的制约,干部的地位和特权也受到保护,久而久之,便在农村基层政府中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政治文化:农村基层政权的工作人员以“国家”的当然代表自居,习惯于对农民强迫命令、任意指挥,有的人甚至象“土皇帝”那样,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言如令旨,依仗权势,横行乡里。有的干部甚至喊出着这样的口号“谁敢跟政府对着干,我就叫他难看”“谁影响政府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官员这种 “自我形象”的错误定位及损毁导致法治这一观念难以深入人心,当然也就谈不上形成法律意识了,试问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怎么谈法律在农村的推进?又怎么谈法律在农村的实践?当然,这两点原因不可能涵盖所有,更不可能枉自称其为问题的根源了。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推进农村法制建设进程 面对农村,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反思,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研究。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农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空间,其内部传统与现代相交织,变化与凝固相共生,各种内外、新旧因素纷繁复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仅仅通过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来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在农村社会的实践与推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活生生存在着的却又似乎属于另一个知识系统和传统的社会生活的存在。

摘要依法行政工作中,基层政府法制机构承担着十分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同时存在着工作人员与政府法制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切实加强基层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本文基于管理创新视角分析了基层法制改革对策。 关键词管理创新 基层法制改革 对策分析 政府法制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加强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建设,是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法制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意义十分重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涌现,农村普法工作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与县域经济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一、当前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 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普法流于形式。虽然镇(乡)虽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但工作只停留在安排部署、印发文件,缺少督促检查、兑现考核。乡村干部和村民、居民对法律一知半解,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以收到实效。二是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开放开发的进行和体制的创新,村民自治中的一些问题已经显现,从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主要表现在:

(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到位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保障。部分村的村务公开栏和财务公开栏流于形式。村“两委”班子依法行使职权存在问题。个别村“两委” 班子闹不团结。在村务管理上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政务财务不公开,土地承包不民主,宅基地划分不合理,导致上访事件不断出现。

(二)村干部不依法行政现象很明显 一些村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正、不公开、不依法,有的还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和权益;土地纠纷反映的问题多,真正解决的少,有的久拖不结,使矛盾加剧,有的还发展为刑事案件或械斗事件;村务、财务管理混乱,帐目不清,村民对重大事项缺乏知情权,一些村干部对集体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重违反村民自治制度,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使村的资财流失,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长期申诉。

(三)基层选举中的“贿选”现象有所抬头 农村的教育基础比较低,农民的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家族势力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加之农民对自己的选票价值认识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主选举既容易被忽视,也容易被干扰。有人为了拉选票,以钱物贿赂村民以此拉拢村民的事时有发生。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 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现象普遍存在。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的村民也不在少数。

二、对策

(一)健全法制工作机构,加强农村法制宣传 正确引导村民自觉运用法律武器,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调动村民学法的自觉性,增加法制宣传的趣味性。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制订村规民约,实现依法治村,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运转。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政府法制工作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职业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政府领导应大力支持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中的作用,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使基层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基层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解决行政复议能力偏低、人员短缺等问题,根据办案需要抓紧配备、充实和调剂行政复议人员。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可以尝试将行政复议资格的取得纳入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行业整体的系统性建设,是推进政

府法制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上级对下级政府法制机构业务的监督、指导与培训力度,对提高政府法制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建议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多到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并适时组织一些业务培训,邀请资深专家对政府法制工作人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培训。政府法制工作人员也应立足自身,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处理法律事务的本领。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创建和谐农村,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多途径、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为民主治理创造物质基础。

(四)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供长效机制 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如村民自治章程规范、民主选举行为规范、民主决策行为规范、民主管理行为规范、民主监督行为规范、自治组织成员职责规范等。实行村民自治,真正把民主监督权和对党员、干部的评议权交给农民,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干部腐败;实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

第14篇: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县引深“三打三防三创”活动,在农村组织开展了“百村综治示范,百村治安攻坚”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攻克了一批远近闻名的治安混乱村。比如,涌泉乡的寨上村12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农业税未曾上交过,连农村最基本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未落实。在这次“双百”活动中,通过以“一村一组”为主力,“两会一队”为基础,“一乡一

庭”为阵地,开展了重点整治。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村健全了班子,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经历及“双百”工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对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谈一个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导致农民心理失衡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反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文化意识。中国农民对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把“等贵贱,均贫富”看做是自己的社会理想,而且还作为自己的根本道德原则。这种文化意识,使大量农民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不能适应这种实际存在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暂时无法消除的城乡二元制度。在城市与农村生活水平反差较大,农村个人家庭差距拉大,尤其是在农村一些人靠投机钻营,以权谋私,违法致富又未受到“报应”的情况下,他们的价值观、公正观、道德标准便发生倾斜,从而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政府的一些不当行政行为激发了与农民的利益矛盾

首先,政府不当的敛财行为增加了农民负担。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政府机构过多的人员需要养活,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需要资金,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以及好大喜功的施政动机,近些年,一些农村地区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不当的敛财措施,如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摊派和达标活动,使一些地方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连年增加,农民负担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党中央、国务院虽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但有些地方仍然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反弹。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民致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当的行政干预,结果适得其反,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腐败现象成为农村地区违法犯罪增多的催化剂

腐败现象的重要特征是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钱权交易。其实质在于以政府权力的损害为代价取私利。这必然使政府权力发生不正常的转移,破坏社会规范,破坏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诱发违法犯罪。

(四)农村地区基层党政组织职能弱化[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daodoc.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农村政治、经济一体的管理体制解体后,在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错,社会管理任务加重的情况下,基层党政组织对农村事务的调控职能大大减弱。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对基层党政组织依赖性减少,相当一部分党支部、村委会、治保会不起作用,一些基层干部素质较低,公仆意识淡薄,有的只顾干自家的活或外出干活。他们对群众要求解决的困难很少去研究,即使研究也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直接影响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农村的贯彻执行,也失去了预防违法犯罪的防线作用。

(五)农村治安管理薄弱,侦查打击不力

由于我国大多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目前尽管基本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但40的派出所警员不到5人,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管理和对案件的查处任务。一些民警基本素质不过硬,习惯于冲冲杀杀,不会做深人细致的群众工作。派出所条件差,工作艰苦,装备落后,经费奇缺,职能外的工作繁多,民警不安心基层。农村治保会、联防队建设不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在不少地方,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治安管理的失控状态相当突出,经常发生案件无人查处,有了纠纷无人调解,抓获犯罪嫌疑人也不能及时审理的情况。当前农村违法犯罪持续上升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不力有很大关系,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恶性循环。

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农村治安状况,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根据我在基层工作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层班子建设是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

纵观影响农村稳定的诸多不安定因素,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还是基层问题。班子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班子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保证党的各项富民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才能逐渐消除宗族派

别、化解矛盾、凝聚民心。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有能力逐步解决农村悬而未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配强村两委班子并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对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确保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配齐配强村治保主任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农村治保会在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治保会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事态的扩大。农村许多小的矛盾纠纷,在治保主任的三言两语劝说中就能得到解决。但是有些村队就不太重视治保会的建设,许多村的治保主任都是村干部兼职,由于村里工作头绪太多,村委换届选举后,许多村又按照上级的要求,实行书记主任一人兼,人手更紧,造成顾此失彼,还有的村干脆就不设治保主任,造成治保会的工作空档。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治安工作的开展。配齐、配强治保主任,是适应当前农村治安形势的重点需要。

(三)法制教育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新形势下,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必须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制度、强化措施、付诸实施。我们要求人民群众遵纪守法,首要的问题要解决人民群众懂法的问题,只有懂得了法律,才能逐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乡镇、村基层两级干部的法制修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逐步树立起依法行政、勤政为民的自觉性,以规范的言行影响群众、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四)坚持打击违法犯罪是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农村治安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威胁群众安全感的杀人、绑架、抢劫犯罪以及危害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合法利益的盗窃牲畜、农用机械、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活动。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五)进行专项治理是整治混乱村庄的有效途径

治安问题突出和集体上访案件多发生在混乱村庄。其特点是由于“两委”班子涣散、村务财务混乱、宗族派性严重等引起的干群矛盾突出,治安秩序不好,对这些不安定因素,要采取综合措施,对治安混乱村庄进行集中整治。一是由乡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部署,综治委牵头,指导协调政法、组织、民政、信访等多部门参与,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限期整改解决问题。二是坚持“班子、经济、治安”一起抓,从解决班子入手,把解决治安、信访问题与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实行“五位一体”综合整治。三是坚持“先治理、后规范”。在治乱的基础上,整顿班子,建章立制,实行乡镇村两级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周边治安秩序和企事业内部管理,形成“以外保内、内外结合、工农一体”的治安防范新体制。

(六)加强治安巡逻,实行群防群治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

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农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仍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根据各村的经济、治安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可义务轮流,也可集资固定专人。经济状况好的可进行有偿承包、经济基础不好的可推行户户联防。这种原始的却富有成效的群防群治办法,效果明显,事半功倍。

(七)强化治安管理是维护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

要不断加大力度,强化治安管理。一是加强对重点人员管理,对“XXX”顽固分子、治安危险分子、邪教骨干成员实行包夹管理,坚决控制在本地,严防其制造事端,并把外来人员纳入常住人口一体化管理,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坚持经常性管理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做到严而不死、活而有序。二是加强对管制物品的管理,对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在生产、运输、销售、储存等各个环节要严格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坚决消除隐患。三是加强对特种行业、公共场所规范化管理,做到责任落实、制度健全、经常检查,并适时开展集中清查整顿,预防和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

第15篇: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一、农村的经济现状以及结构模式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了,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伴随着的是幸福感的增加。随着城市的飞速扩张和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农民工工资待遇飞速提高从十年前的日薪20元增加到120元。子女孝敬父母。加粮食,蔬菜,养猪以及补贴等等综合起来户均收入应不下于20000元。应付开支下来略结余。别的不说,单从表象,十几年前的新鲜事物--楼房,到现在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了。最能体现农民幸福感的不是猪肉的价格上涨,也不是农民工工资的增加,而是压在农民头上的上缴和农业税取消了。几千年的噩梦不再,打下的粮食三分之一以上要送交国库的日子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的是户均每年大约还有500至600的补贴,村上卖地收入的利息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农民收入的最显著的区别却不是劳动力的强弱,也不是祖辈的积蓄,而是以年轻人收入的多寡来定英雄,子女出得不强的日子就略显紧吧,子女强,孝顺的一年拿回来一两万则可以以红红火火。一般家中大的经济决策都会参考子女的意见,甚至由子女做主。很明显年轻人对经济话语权在农村的要远远高于城市的年轻人。这一点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教育的投资。村上上翠外黄岗的学生很多。房地产热在农村的兴起:城市房价的上涨,土地拆迁的补助两方面的刺激,农村的房地产热悄然兴起。一家有两三栋楼房的人家开始出现了,有捞拆迁款的,有避免货币贬值的,有投机将来农村的限制建房政策的,有仅仅表示产权的所有的。拆迁补偿:拆迁补偿对于农民来说算得上是一夜暴富了,一般建房成本每平方1000不多,补偿起码2000多,这一点利润就是100%,如果是专门应对的抢建成本估计也就400-500,所以在农村你可以听到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电影和电视戏剧话题消亡:随着从前一堆人看电视、电影、戏剧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从前那种一堆人赶场看戏,吃瓜子,年轻人赶场子找女朋友的场景消失不见了,那种晚上很晚带着椅子赶两里路看露天电影的场景不见了,那种一堆人挤在一个草坪里乘凉看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一起悲欢的场景也不见了。家家都有卫星天线电视,影碟机,要看就呆自己屋子里看呗。在自家屋子里看自然也就少了交流,相关的话题自然就少了。再也难以看到八九十年代《渴望》,《妈妈再爱我一会》,《乙未豪客传奇》的盛况空前了。休闲方式多以打牌为主,电视为辅助:有衰败就有复兴,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由城市到乡村,一夜间各种各样的麻将馆的悄然兴起,因为时间多了,因为有点闲钱,在不太忙的日子里四个人一桌,打字牌或者麻将,光大国粹。如果在雨天基本上会爆满,欢声笑语不断,待到夜幕来临时盘点输赢,留下一地的狼藉。\"某某某在家吗?在店子里打麻将\"\"某某某,有空吗?三缺一\"这真的还是从前的那个小乡村么?人都是有交流的欲望的,是非,倾诉在牌桌上倾泻,输赢不论,消磨时间没有更好的了。物质资料基本齐全: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抽水机在比拼中,在家电下乡的政策倾斜背景下已经悄然间飞入千家万户,粗略统计了一下,没有家电的人家可以说没有,70%的人家已经大件样样齐备。农具如犁,耙,打谷机,风车等等以前几户共用是普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去借了。饮食文化:吃肉不再成为奢侈享受。过节砍肉基本上都是几十上百元的砍,平时也不含糊,三斤五斤的就往冰箱里面放。三天不吃肉就像过了很久,相比以前过节,春插,双抢,来亲戚朋友了才会吃,没事基本上不吃肉,平均下来一个星期有一次就算不错的光景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调查报告《宜宾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吃肉的同时农村里的人会讨论下城里的人吃的不是放心肉,母猪肉,病猪肉,瘦肉精,全饲料肉感叹不已。辩护哪里有那么多母猪病猪则会迎来一阵鄙视。因为地处鱼米之乡,鱼也算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从镇上城里回来顺便捎带几斤鱼调剂下胃口。至于鸡,农村人一般不是土鸡是不吃的,除了口感,食品安全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吧。除了肉类新鲜蔬菜也基本不断,每天门口都有三轮摩托车上门叫卖,相当方便。吃的方面花的钱也许没有城里人多,吃得质量方面却相对还要高一些。发帖际遇:乱云飞渡074从广西进了点槟榔芋来卖,赚了5个小米椒。穿作方面:农民的衣着还是一如既往的朴素,几十块的衣服就算很好的衣服了,几年才会买一件几百的衣服。穿得再好没人看,结实耐用就行。只不过没有专门的裁缝量身定做衣服了,也不见了往日的补丁。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农村非常的流行,不讲贵只讲对的。购物方式的改变:购物方式的转变相当的大,城镇超市,便民小店加三轮车下乡相结合,可以说是多位一体。一则去城里多,二则队队通公路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台农用三轮摩托经过,卖蔬菜,水果,肥料,鱼苗,树苗,小鸡,小鸭,收破烂等等,足不出户必需品基本上都有了。小店则只是一种辅助购物手段。如果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有些囤积。记得前一阵子闹盐荒,很多人家里都一点都不着急,为啥?盐作为必需品一般都是有一大件的存货。一则多的话便宜,二则一般不会变质,三则腌制食品用量比较大。交通方式的转变:十几年前那会正纠结于中巴车的时停时开的乡村,现在纳入了公共交通系统,家用摩托车,面的车,私家车,三轮车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交通网络。记忆中小时候一家老小走几十里路上街的样子是再也看不到了。嫁娶和丧葬文化的改变:在家里参加过几场婚礼,城市里的基本上是酒店加婚庆公司的模式,吃完饭就走人。农村里拜堂,闹茶,闹酒,喝茶,闹洞房,乐手吹打,这些以往的影像渐渐消失不见,与全村人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聚集一堂喝酒,闹酒相对的是简化了许多的仪式,或许是找乐子的地方多了,当刺激不再是刺激的时候自然就淡了。至于葬礼,多了乐队(也就是以前的戏班子),多了许多的花圈,组合春雷代替了三眼铳。至于哭丧渐渐不见了,或许是现在的人忘记了怎么去哭,或许是人们学会了去面对死亡吧,有的地方一些禁忌还保留下来了,有的地方已经悄然没有了(至于具体探讨或许可以另外开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多赘述了)。节日文化: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差不多是洞庭湖平原农村的最主要节日,这方面应该算是变法最小的了,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年关不见了吧,从前过年的时候去人家家里讨账,被人上门逼帐都是不堪回首的。不过在大人和小孩眼中的年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对于过年具有圣神味道。跑题地怀念一下小时候几块钱压岁钱装在口袋的快乐童年。网吧与手机上网:青年人很少没有接触网络的,从前都是网吧,现在手机也可以上网了,查查天气,看看新闻,读读小说。我认识很多农村的相对富裕的家庭的人花钱比城里人大方比城里人懂生活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00元的养老补助?你这报告很假。很多数字经不起推敲。至少,你的调查是片面的,代表不了广大农村也代表不了宜宾的农村你就是五毛发帖际遇:飞驰从成都市坐成南高速回南充,花了8个小米椒。尽是看这里看这里究竟看哪里?我一直就没有看懂。楼猪写地这个情况绝对属实,死娃子说半句假话哈哈楼猪地贴子太逗了建议版主加精只代表条件好的地方的农村,很多地方主城建得像纽约,农村的一些地方像欧洲但是更广袤的农村地区很多地方像非洲。极个别,极个别!

第16篇:农村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论 文 题 目:农村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专 业 班 级财务管理4班

姓名(学号)孙晓丹 20081435实 践 时 间7月18到8月18号

2011年8月18日

农村居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聊城市,莘县,魏庄镇,邹巷村。

一.简介

莘县坐落于聊城西北隅。是一个典型农业主导型城市。全县有21个乡镇。其中,邹巷由8个组组成,全村共265户人家916人。我选取了其中的一,二组作为调查对象。两个组共72户人家263人。这里的居民沿袭祖祖辈辈的种植业,并以此为生。

为使调查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我首先对两个组的人口年龄组成,劳动力结构以及教育程度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如下表:

年龄教育程度 0岁~20岁 21岁~40岁 41岁~60岁 60岁以上

小学 71 89 27 36

初中 18 11 5 0

高中 2 0 0 0

大学 1 0 0 0

共计 92 100 35 36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通偏低,而且低得叫人痛心。就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成问题。而表中20岁以下的92人中有近20人现在出门打工在外,16岁以上的几乎有90%都在其中。而这些童工们的工资最高者每月拿不到1000元去生活费及其它费用,有的连回家的路费也赚不到;而21至40岁的100人中有超过60%的人出门打工在外,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靠出卖苦力赚钱,而且是加班加点地干,省吃俭用地过。而真正能赚到的钱又少得可怜;甚至,有不少40岁以上的农民也赶着外出打工。在农村,外出打工似乎成为一种潮流。而对于这样一群常常被城市所歧视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又是那样的陌生和充满荆棘。但他们为了生活又不得不为之„„。农村太穷了,做农民太苦了,所以他们都赶着出去。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2000年3月,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的《上总理书》。他在上书的开头写道:“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你写信。我要对你说的是,现在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书中写道:在农村,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流言”,谎话如“真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能真切的触摸到农村有多穷,农民有多苦。但看到《上总理书》我又不禁浑身一触。在这次调查中我开始重新省视:农村到底有多穷,农民到底有多苦。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们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时,一位村民让我给他算了一笔帐。现将其列于下表:

项目 谷物 玉米 两头猪 农副产品 一人外出打工

收入 1500斤 1100斤 一吃,一卖(600元) 200元 2500元

项目 化肥 种子农药 学生 各种集资 日杂 农税

支出 250元 100元 250元 20元 200元 50元

而表中的1500斤谷物和1100斤玉米是不能算成人民币的。除去喂猪所需的饲料,剩下的粮食刚刚好够吃。现在来为他们算这笔帐:600+200+2500=3300元,3300-250-100-250-20-200-50=2430元,按平均每户3.5人算,则人均达不到700元。这与国家统计的“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13.6元提高到了2001年的2366元”大相径庭。这2366元是怎么来的呢?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民为2366元,那末这个比例本来应该是3:1,当这个2366元中很大一部分是空头支票,农民的实际收入才1800元,也就是说这个比例可能是5:1甚至6:1。而拿我所调查的农户与这个6860元相比,那末这个比例就是将近10:1了。

二.农民穷,让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

1. 家扶贫基金协会会长王郁昭2003年3月指出:当前中国农村人均收入 500元(1.37元/天)以下的人口有1459万人;

人均收入在1000元(2.74元/天)以下的人口为3亿1075万人;

人均收入在1000元~2000元(2.74~5.48元/天)的人口为3亿1079

万人。在此次调查的72户263人中,这样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有近一半的人家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

2.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长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2.1%。城乡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记录。而这个2.8:1又是那样的叫人不可信赖。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如此之慢,城乡差距如此之大,实在是叫人痛心啊!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钟伟教授指出:日前,我国农税累计为2100亿元,而政府在农业上的支出仅仅为800亿元。两者相减,可以看出农民白白地为政府贡献了1300亿元。这种剪刀叉在网上有人戏称之为“劫贫济富”。

国家规定的农民合理负担应该为其纯输收入的5%。而实际上,各种农税(包括地方附加税,特产税,屠宰税,耕地占有税,契税),提留统筹费等以及义务工和积累工,教育集资等加之五乱(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加码,乱罚款)等其它负担的影响。其比例远远超过了5%。在此,我们姑且不看三乱五乱等杂派对农民负担的影响,且看一下这个5%的合理性。就拿三提五统(三提指: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指: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卫生事业教育费,村干部组织费,集资办学费)为例。与城镇居民相比较。我心里就有些为农民喊冤。为什么城镇居民不需要交的东西在农村就是合理的了呢?虽然现在政府实行改费并税政策,但是在很多地方这一政策只是形式而已。

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负担如此之重呢?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长速度从1996年的9%呈下降趋势,至2000年仅仅为2.1%,“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政策似乎仅仅成了一个口号。在我的调查中,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政府利用老百姓的一着高招。几年前,政府为了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大力宣传大办烤烟,让种玉米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着实高兴了一把。烤烟是出来了,但是,烟厂却倒闭了。这样好好的上等烤烟硬被打成了下品烟给收了上去。如今到处矗立着的烤烟棚成了牛圈。

(二).农村基层组织太盘大,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平均人员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290余人。

(三).乡镇企业倒闭破产增多,我所调查的铜古乡仅有的一个乡镇企业便是一个水泥厂,然而它为农民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漫天的烟雾和恼人的噪音,是满身的尘土和微薄的薪水,是挟巨款逃跑的厂长和经理。企业濒临破厂,于是厂里扣发工资,集资扩厂,扩厂亏损,于是厂里又扣发工资。

(四).政府不办义务教育,农民只能自己集资办学。我所调查的水坝村,没有自己的村小,孩子们只能跑到四五里远的清和村,官塘村就读。国家一直宣传普九,然则在我的调查中发现,高昂的学费使得普六也成为问题。正好,反正没有钱读书,儿童成了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一支生力军——在家务农,出门打工。然后长大结婚生子,又让他们的子女重复自己的路。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实在叫人痛心啊!

(五).农产品的贬价,首先算一笔帐,在过去的五年中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以谷物为例。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谷物产量达4亿吨,平均每斤降价2毛钱,那末:4亿*2000*0.2=1600亿元,也就是说仅此一项农民平均每年就损失300多亿元。在我的调查中,责任制似乎真的如《上总理书》所说成为一种枷锁。由于农产品价格太低,农村劳动力纷纷外流,以至于大量肥土良田荒芜。然而,上百元的农税又不得不交。在西方许多国家,政府不是去赚农民的钱,而是要向农业做补贴。所以免除农税成为中国之必要。

四.那末,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呢?

(一).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一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都难以逃出黄宗曦定律的怪圈子。经济学家用公式来表示这一定律为:B=A+NX,其中B为经改革后的税收,A为改革前的税收,N为改革次数,X为每次嘎嘎感中杂派。很显然要使A小于B,关键就在于要使X小于0。所以推进农村农村税费改革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费税为税,由于费要远远高与税,所以在不另增加其它杂派的前提下,并费税为税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当然国家是提出了这一政策,但具体的落实在某些地方便成了一种提法。

2. 该减则减,能免则免。在国家规定的农村合理税费中,有些东西(与城镇相比较)我们可以说是额外的,而有些东西可以说是过多的。如果政府能够考虑“少从农民那里赚点”做到该减则减,能免则免,那末也能减轻农民负担。

(二).精兵简政,基层领导机构过于膨胀,形成官多民少的局面。干活的人少,而吃饭的人多。自然是加重了干活的人的负担。所以,对基层领导机构进行精简,对政府部门进行重新规划,具体落实其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成为急需。

(三).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其负担所占的比重就自然减小了。况且,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四).规范农业税收环境,严厉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加码等违法的活动。明确农村税收条目,并向农民讲解税收的有关规定。同时要具体落实“十五大”提出的“村务公开”政策。让农民自己来监督税费流向。

漫长而短暂的暑假结束了,带着一种莫名沉重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一个月的暑假农村调查令我这个来自城市的学生感触颇多。农村穷,农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少。看来农村的老百姓拼了老命在把我们往大城市送了。他们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我们将来的生存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子女在读大学的那份虚荣吗?仅仅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人养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们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回归,期待着我们去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现状。现在,国家正在搞西部大开发,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正是西部要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响应祖国的号召,去到西部,去到农村。去报效我们的祖国,报答我们的父母。

第17篇: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县引深“三打三防三创”活动,在农村组织开展了“百村综治示范,百村治安攻坚”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攻克了一批远近闻名的治安混乱村。比如,涌泉乡的寨上村12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农业税未曾上交过,连农村最基本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未落实。在这次“双百”活动中,通过以“一村一组”为主力,“两会一队”为基础,“一乡一庭”为阵地,开展了重点整治。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村健全了班子,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经历及“双百”工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对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谈一个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导致农民心理失衡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反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文化意识。中国农民对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把“等贵贱,均贫富”看做是自己的社会理想,而且还作为自己的根本道德原则。这种文化意识,使大量农民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不能适应这种实际存在而 。

线作用。

(五)农村治安管理薄弱,侦查打击不力

由于我国大多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目前尽管基本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但40%的派出所警员不到5人,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管理和对案件的查处任务。一些民警基本素质不过硬,习惯于冲冲杀杀,不会做深人细致的群众工作。派出所条件差,工作艰苦,装备落后,经费奇缺,职能外的工作繁多,民警不安心基层。农村治保会、联防队建设不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在不少地方,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治安管理的失控状态相当突出,经常发生案件无人查处,有了纠纷无人调解,抓获犯罪嫌疑人也不能及时审理的情况。当前农村违法犯罪持续上升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不力有很大关系,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恶性循环。

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农村治安状况,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根据我在基层工作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层班子建设是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

纵观影响农村稳定的诸多不安定因素,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还是基层问题。班子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班子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保证党的各项富民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才能逐渐消除宗族派别、化解矛盾、凝聚民心。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有能力逐步解决农村悬而未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配强村两委班子并发挥其积极作用,这对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确保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配齐配强村治保主任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农村治保会在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治保会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事态的扩大。农村许多小的矛盾纠纷,在治保主任的三言两语劝说中就能得到解决。但是有些村队就不太重视治保会的建设,许多村的治保主任都是村干部兼职,由于村里工作头绪太多,村委换届选举后,许多村又按照上级的要求,实行书记主任一人兼,人手更紧,造成顾此失彼,还有的村干脆就不设治保主任,造成治保会的工作空档。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治安工作的开展。配齐、配强治保主任,是适应当前农村治安形势的重点需要。

(三)法制教育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新形势下,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必须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制度、强化措施、付诸实施。我们要求人民群众遵纪守法,首要的问题要解决人民群众懂法的问题,只有懂得了法律,才能逐步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树立起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乡镇、村基层两级干部的法制修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逐步树立起依法行政、勤政为民的自觉性,以规范的言行影响群众、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四)坚持打击违法犯罪是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农村治安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威胁群众安全感的杀人、绑架、抢劫犯罪以及危害农业生产、侵害农民合法利益的盗窃牲畜、农用机械、破坏电力设施的犯罪活动。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五)进行专项治理是整治混乱村庄的有效途径

治安问题突出和集体上访案件多发生在混乱村庄。

第18篇: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县引深“三打三防三创”活动,在农村组织开展了“百村综治示范,百村治安攻坚”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攻克了一批远近闻名的治安混乱村。比如,涌泉乡的寨上村12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农业税未曾上交过,连农村最基本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未落实。在这次“双百”活动中,通过以“一村一组”为主力,“两会一队”为基础,“一乡一庭”为阵地,开展了重点整治。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村健全了班子,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经历及“双百”工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对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谈一个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导致农民心理失衡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反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文化意识。中国农民对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把“等贵贱,均贫富”看做是自己的社会理想,而且还作为自己的根本道德原则。这种文化意识,使大量农民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不能适应这种实际存在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暂时无法消除的城乡二元制度。在城市与农村生活水平反差较大,农村个人家庭差距拉大,尤其是在农村一些人靠投机钻营,以权谋私,违法致富又未受到“报应”的情况下,他们的价值观、公正观、道德标准便发生倾斜,从而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政府的一些不当行政行为激发了与农民的利益矛盾 首先,政府不当的敛财行为增加了农民负担。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政府机构过多

的人员需要养活,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需要资金,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以及好大喜功的施政动机,近些年,一些农村地区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不当的敛财措施,如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摊派和达标活动,使一些地方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连年增加,农民负担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党中央、国务院虽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但有些地方仍然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反弹。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民致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当的行政干预,结果适得其反,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腐败现象成为农村地区违法犯罪增多的催化剂

腐败现象的重要特征是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钱权交易。其实质在于以政府权力的损害为代价取私利。这必然使政府权力发生不正常的转移,破坏社会规范,破坏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诱发违法犯罪。

(四)农村地区基层党政组织职能弱化第1文秘网文章-http:// 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 农村政治、经济一体的管理体制解体后,在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错,社会管理任务加重的情况下,基层党政组织对农村事务的调控职能大大减弱。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对基层党政组织依赖性减少,相当一部分党支部、村委会、治保会不起作用,一些基层干部素质较低,公仆意识淡薄,有的只顾干自家的活或外出干活。他们对群众要求解决的困难很少去研究,即使研究也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直接影响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农村的贯彻执行,也失去了预防违法犯罪的防线作用。

(五)农村治安管理薄弱,侦查打击不力

由于我国大多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目前尽管基本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

但40的派出所警员不到5人,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管理和对案件的查处任务。一些民警基本素质不过硬,习惯于冲冲杀杀,不会做深人细致的群众工作。派出所条件差,工作艰苦,装备落后,经费奇缺,职能外的工作繁多,民警不安心基层。农村治保会、联防队建设不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在不少地方,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治安管理的失控状态相当突出,经常发生案件无人查处,有了纠纷无人调解,抓获犯罪嫌疑人也不能及时审理的情况。当前农村违法犯罪持续上升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不力有很大关系,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恶性循环。

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农村治安状况,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根据我在基层工作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层班子建设是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

纵观影响农村稳定的诸多不安定因素,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还是基层问题。班子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班子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保证党的各项富民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才能逐渐消除宗族

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报告

第19篇:农村快递现状调查报告

前言

2014年12月22日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对农村快递市场现状进行了分组问卷调查,根据全体同学的调查结果得出以下报告:

一、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我们一共完成问卷376份,从我们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来看,使用农村快递市的男女人数基本相同,分别为189人和187人;年龄以=46岁的人数最少,人数为22人。调查问卷中显示,有164人居住在农村,119人居住在县城,93人则居住在镇/乡。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以高中以上为主,为259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的人数分别为16人、47人、54人。在这376人中,有286人有外出务工或求学经历,80人则没有外出务工及求学经历。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228人选择家附近有申通快递公司,212人选择圆通,176人选择邮政,150人选择中通,151人选择韵达,还有69人选择其他快递公司。有305人选择知道申通快递,305选择知道圆通快递,325人选择知道邮政快递,270人选择知道中通快递,251人知道韵达快递,还有129人还知道其他快递公司。在被调查者所在区域中快递网点的数量的问题上,有121人选择有1-3个快递网点,139人选择有三个以上快递网点,27人选择没有快递网点,而89人选择不清楚快递网点的数量有89人。有201人选择最近快递点的距离在2公里以内,88人选择最近快递点距离在2-5公里,56人选择距离在5公里以上,而34人则选择不清楚。在所有被调查人中,有30人每年不使用快递服务,96人选择使用1-3次快递,350使用3次以上的快递服务。有35人反应快递从发货至收货需要

在被调查人员中有217人来自河南,24人来自重庆,26人来自安徽,1人分别来自上海、山西、甘肃、辽宁、贵州、天津、吉林。湖南20人,2人分别来自山东、青海和广东,四川9人,云南7人,河北38人,江苏11人,新疆5人,宁夏4人。

二、经营现状

(一)乡镇覆盖较广。随着乡镇农村快递业务需求日益加大,乡镇农村快递业发展迅猛。调查显示,当前乡镇快递业务覆盖较广,90%以上的乡镇有规模大小不

一、经营模式多样的快递经营机构,包括办理了营业执照并取得营业许可的快递企业及下属分支机构和未在相关部门注册备案的快递代理点。

(二)业务数量较小。调查显示,当前乡镇农村对快递业务需求还相对较少,在走访的乡镇快递中有80%的收发件平均每天不足30件,发件数平均每天仅为几件。

(三)预期信心较强。尽管目前乡镇快递业务数量较小且面临诸多难题,但绝大多数从业者依然看好乡镇农村快递行业。他们认为,虽然当前业务量较小,但呈上升态势的可能性很大。由于乡镇农村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且受地理区位限制,乡镇农村部分商品实体店覆盖率较低,使得乡镇农村居民对网购的依赖高过城市居民,随着国家出台的快递下乡、西进等政策地推动,发展乡镇农村快递已是大势所趋。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不够规范。调查显示,虽然当前绝大多数乡镇有快递经营机构,但办理了营业执照并取得经营许可的数量很少。乡镇农村快递很少办理营业执照和取得经营许可,且其从业人员多数是在经营其它业务的同时兼营快递业务,也无专门的店面和快递员。

(二)服务质效不高。调查发现,部分乡镇快递为节约运输成本,有时几天才收发货一次,而乡镇快递除店主外基本没有专职的快递员,且很少提供派送上门服务,需消费者自行前去提取,收到件后也不能保证第一时间通知提取,使得本应快捷、高效、便民的快递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三)成本压力过大。当前乡镇农村快递经营成本主要包括县城到乡镇的运输成本、通讯费、房租等,其中县城到乡镇过高的运输成本是制约乡镇农村快递发展的关键。据调查,乡镇到县城的运输成本动辄几十上百元,而一天的业务量就几十件,一些偏远乡镇连油钱都不够。调查中,一乡镇快递营业部负责人反映,该店每月营业收入为4000元左右,而平均每天运输成本就达60至70元,运输成本占营业收入50%左右;而一些业务量较小的乡镇快递运输成本远超过这个比例。

(四)行业竞争力较弱。乡镇快递从业者反映,目前乡镇、农村居民对于乡镇快递还不够信任,一些人在选择乡镇快递服务时较为谨慎;部分乡镇农村居民认为乡镇快递经营尚不规范,服务质效还较差,缺乏有效监管,一旦出现快件损坏、丢失现象,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更愿意选择速度较慢、收费稍贵的邮政或县城一级快递。

(五)市场需求不旺。乡镇农村快递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人口居住分散,点多、面广、线路长、单位运输成本和派送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当前,选择乡镇快递较多的人群基本为乡镇医院、学校、单位工作人员和学生,其他人群鲜有涉及。一是受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金融服务限制,还有部分乡镇、农村居民不具备网购、网上支付条件;二是由于乡镇劳务输出量大,乡镇、农村的居民主要是妇女、老人、儿童,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网购意识淡薄,对快递业务需求较小。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全面落实国家快递下乡有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泛发动引导快递民营企业向乡村发展;研究探索符合乡镇农村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快递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完善乡村特别是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体系,保障乡镇农村居民有条件享受便捷的网购服务。

(二)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构建以村委会、农家书屋、农村政务服务代办点、农村综合服务站等为载体的乡村快递服务平台,并对所有快递企业开放,实现“一店多家”经营;整合乡村各种运输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客运班线、货运车辆搭载快件,促进乡村快递同交通运输部门合作;研究推广“快递智能箱”提供收发快递自助服务,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效,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三)强化行业监督自律。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镇农村快递业务的监管力度,定期走访了解乡镇农村快递经营发展情况,全面掌握其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和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受理、迅速查办;加强对乡镇农村快递从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引导树立诚信自律意识,切实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快递服务质量。

五、总结

根据调查结果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快递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到目前为止,企业发掘的农村快递市场利润只是冰山一角。目前农村快递市场的确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需要根据农村快递行业目前发展现状因地制宜、防微杜渐,以期求得快递行业在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成为快递市场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次问卷调查涵盖内容也有不足之处,调查项目也不够完善,需要后来者进一步改进。

第20篇:农村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附录一:

农村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更是如此。那么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情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新形势下,英语教学尤为大家所重视,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英语普及也成为大势所趋。笔者了解到,在大城市,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很多条件较好的学校都配有用于英语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那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按照规定,学校应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教学,但是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支持英语教学,师资不够,教学环境有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非常有限,调查数据显示,有75%的学生表示仅仅靠课堂上老师教学习英语,85%的同学没有接触过英语类儿童报刊,仅有20%的学生偶尔会看英语影片,当问及是否会使用网络学习英语时,他们说根本就不懂怎样使用网络学习。而认为英语重要的学生仅占50%,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只占20%。通过对家长的调查显示,95%的家长表示自己不懂英语,大部分家长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凭,并认为英语教学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自己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英语。不过,有50%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英语很重要,只是条件有限,无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老师则表示,英语教学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虽然,最近几年在小学有不少英语老师从教,但是很多教师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并且没有教学经验,没有机会与英语教学水平较好的学校进行经验交流或者到城市里进行专业的培训。学校条件有限,家长不够重视或无条件重视以及学校师资有限,造成农村英语教学难度大,农村英语教学环境迫切需要提高。

根据调查分析,农村英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条件简陋:农村学校严重缺少英语教师,许多学校没有英语老师却依然开设英语课程,而学校安排从事低段教学的英语教师往往是非专业教师或未经过现用教学方法的培训及英语课标的学习的教师,这对初学外语的学生要奠定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很多学校没有语音教室、多媒体、像样的收

音机、电视机等基本的英语教学设备。作为基础性的硬件及软件无法满足英语教学,教学水平如何提高?

2、教学信息闭塞。学校很少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教师很少参加专业培训,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课堂较为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领导不够重视。很多学校领导不懂英语教学,没有很好对老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指导和监督,无法及时了解英语教学情况及引导老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提高,英语在很多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英语教学似乎成为完成上级规定的一个任务,而不是作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不够重视英语教育。据调查显示,只有35%的家长有初中文化水平,50%以上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凭,而他们没接触过英语。家长的水平有限,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35%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里经济不好,不可能读高中甚至大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将进入社会,融入打工浪潮,没有必要学习英语。我们知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不重视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1、有关教育部门应该为英语教学创照条件,为学校提供购买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设备,诸如收音机,电视机,语音设备等,扩宽学生学习英语渠道,培养其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校重视英语教学,可以把英语教学水平作为对学校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教育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解决农村师资不足问题。

2、学校领导应该重视英语教学,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仅要从硬件设施上为英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更要在制度上给优秀的英语老师和学生鼓励,如建立奖金制度,开展各种英语活动,如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并从中收获知识。另外为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学校可与其他学校合作,开展经验交流大会,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从提高教学水平上着手,加强英语教学在农村的普及。

3、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是课堂的灵魂。农村的孩子没有从小接触英语,学习这门新的语言,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老师来说,要把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孩子教好,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老师们往往要从字母、单词、句子开始,慢慢地教,学生们学会了,但是没有一个环境让他们经常接触到,很快又忘了。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自觉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参加教学培训及研讨

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开展英语教学,探究英语教学的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孩子们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力使课堂活泼有趣,孩子们学完能够有一个深刻的记忆,比如在课堂做有关英语的游戏,学唱英文歌曲,编一些简单的英语小品剧并让学生参加表演等等,让学生掌握英语并应用英语,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没劳全面提高。

4、学校固然重要,但是家庭也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交流,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向家长强调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家长能够配合学校,督促学生听英语磁带、做作业,为孩子购买英语学习资料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农村中学英语的教学情况 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认识

1 .教学环境不完善。目前农村教学媒体十分落后,英语教师所使用的录音机基本能够保证,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图片、语音教室都没有,更不要说计算机网络等设备。学生多为大班授课,每班人数较多,这种情况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教师不成熟。我们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陈旧的英语教育体系,但面对新的课程体系,他们不仅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而且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也存在较大缺陷,造成了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师只是从理论上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没有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3.学生基础薄弱。农村中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落后,学习资料有限,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农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导致其英语水平低下。

4.教学内容不合实际。新教材所设计的城市生活的内容太多,很多农村学生视野小,知识面窄,他们根本不知道新教材中所提到的语言知识如电脑网络、旅游蹦极等,这无疑又增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另外,每个单元一般有二十多个生词,对农村学生来说由于起点低,学习起来很困难。这些都成为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不利因素。

解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问题的建议

1.多方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如国家投资、社会关注、家庭支持、学校努

力等等。目前教学环境的改善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就学校而言,应该适当增加英语课时,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在班级编排上要尽可能减少班级学生额,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师生的交流机会,确保更多学生得到帮助。要逐渐加大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

2.加强培训,帮助教师成熟。教师的培训内容要改变“多理论少实践、多国外少国内、多城市少农村、多课外少课内”的局面,注重给教师们传授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如英语口语训练。

3.正视自身不足,提高个人能力。教育心理学提到,有一类学生为求知而学习,为个人成长而学习,重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学科本身的价值而不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这一类学生称之为“高成就动机学生”。有这样学习动机的学生会具有相当的坚持力,不随情境改变而放松,能承受失败的挫折并能将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一旦学生将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固就会有更大的学习干劲。高成就动机学生往往会取得较佳的学习成就,农村中学生应朝着成为高成就动机的学生而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害羞心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4.齐心协力,改变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很不适应农村实际的问题,建议专家学者和教师共同努力,让专家学者走近农村、走进课堂,和农村英语教师一道到课堂上发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编著一套更适合农村英语教学的教材。这种教材是从农村教学实际出发,为广大农村教师和学生所企盼的。但是教师在教材编成前,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改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舍弃那些对学生太难太生僻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重包括基本语法、语音、句型、常用单词在内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要过好语音关,因为任何一门语言都是有声的,语音是语言的本质属性;重视知识的有序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其连续性,教师在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时一定要注意英语教学的知识有序性。

最后,我们来看看农村英语中的书面表达这一块,《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中同等重要,但就农村中学生而言,写的技能显得最难。大多数学生一提到写英语作文,似乎就有苦难诉,有话难讲,有词难用。一些教师为了杜绝书面表达得零分,提高学生平均成绩,选择背诵英语作文,猜题目走极端,有时学生作文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离题万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书面表达的困难。

考试将至,各位英语老师们正紧锣密鼓地带领学生复习课本知识点、训练听力、书面表达、考前模拟训练等。但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的备战,老师们都知道这是英语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但却彼此心照不宣,轻松待之。老师们都明白:

(一)、书面表达是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句型、语法等内容进行造词造句、组句成文的能力,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体现,让学生写出一篇流畅、完美的书面表达,绝非一日之功,换言之,它太难,干脆把它放在一边“冷处理”;

(二)、在批改英语试卷时,批阅书面表达的老师为了缩小班级学生的分数差距,一般会采用“模糊”阅卷法,只要写就得分,相当于采取了保护主义;

(三)、老师们自有妙招“抱佛脚”,毕竟初中阶段的英语书面表达命题面较窄,准备几篇范文,让学生背过即可。但,着无疑是“踩着高跷过桥”,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中长期发展极为不利,毕竟“糊弄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

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新教材的内容较多,让教师们常常感到课堂时间紧张,无法抽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很多教师往往把写作教学看作是应付考试的一种应急手段,放在次要的位置,只有到了初三阶段才开始比较重视写作的训练,加上写作训练教学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对写作训练的指导及批改的积极性都不高,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滞后,英语写作一直都是初中英语教学里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由于不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学生语言知识贫乏,普遍缺乏语言写作兴趣与信心,很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从下笔,甚至望而生畏,消极应付,初中英语写作往往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而近年来,初中英语试卷中“书面表达”的完成情况一直都是最差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一分未得。有些学生即使能下得了笔,也仅仅是对简单词句的堆砌,错漏百出,难成篇章。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汉语影响,中文构思,在英语写作中,很多学生都用中文构思,再翻译成英语,于是常常出现中文式的英语,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难有流畅的感觉。第二,审题不当,缺乏内容的完整性,此问题主要体现在材料作文之中。第三,缺乏整体构思,结构混乱。很少学生懂得在写作之前应该做好整篇的构思,定好主题,而不是想到哪写到哪,导致文章布局错乱,缺乏前后呼应。第四,语篇衔接能力差。大部分人不懂得运用恰当的连词和过渡词使文章更加的连贯,流畅。第五,词汇贫乏,搭配不当。单词拼写错误,错用,乱用单词是学生英语习作中一个常见的问题,由于对词性与词的用法不了解,常造成搭配不当等错误。第六,句型误用,语法不正确。

通过对农村英语教学的调查,我充分认识到,英语在农村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当前

中国经济不断增长,政治文明不断提高,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发展的道路。而我们的国民素质也应该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国家的不断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才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英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重视,应该从传授知识的主体到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主体,即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共同提高国民英语水平。农村经济落后,需要政府做好“三农”工作,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高农民的素质。相信,政府、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英语普及工作一定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指日可待,综合国力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