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养殖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2:11:54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畜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畜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畜草产业发展抢抓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种植等机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提升草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体目标,坚持走“以种促养、以养带种”、千家万户“小群体、大规模”与养殖专业村相结合的路子,以畜产品深加工和资金投入为突破口,以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草食畜养殖为主的畜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13年底禽饲养量达到393.16万头(匹、只),存栏达到171.15万头(匹、只),其中马属9.7万头(匹)、牛6.61万头、羊18.01万只、猪16.81万头、鸡120.02万只;出栏达到222.01万头(只),其中马属0.5万头(匹)、牛3.03万头、羊18.03万只、猪20.43万头、鸡180.02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0.4万吨、0.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到4.9亿元,加工业产值3.7亿元,流通业产值达到1.1亿元,草产业产值5.3亿元。畜牧

- 1

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三大产业带”,以浅山地区小尾寒羊养殖为主的肉羊养殖产业带,此产业带经济基础薄弱,但饲草资源丰富,农户发展肉羊养殖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协会联动,连片发展的方式重点发展养羊规模户,建立发展良种肉羊生产基地。引进无角陶赛特、杜泊、波尔山羊、萨福克等优良品种,推广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提高良种化水平。

(二)发展潜力

1.优越的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提出了创建全省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发展路子,把玉米作为首位产业、畜草作为战略升级产业,举全县之力,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畜草产业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畜草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畜草产业开发工作。三是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制定了《***畜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畜草产业发展的目标,即通过三年努力,把***打造成全省草食畜产业发展大县、全省重要的草产业基地、全省草畜循环经济示范县。到2015年,力争实现“三个过三分之一”,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比重、草食畜饲养量占畜禽饲养总量比重均超过30%以上;畜草产业总产值达到22.2亿元,

- 3

策,全县87.67万亩天然草场生态逐渐恢复,红豆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79.81万亩,高粱、燕麦等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今年全膜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82.76万亩,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达到240万吨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抓基地、扩规模,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实施标准化养殖工程。按照在深山区大力培育发展养殖大户,在浅山区和川区布局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在城郊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扶持发展养殖龙头企业的思路,每年将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小区)发展和基础母畜扩群等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着力创建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已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235个,培育畜牧养殖、加工、流通企业41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56万户。今年,新引进基础母牛659头、累计存栏达2.13万头,引进基础母羊7466只、累计存栏达4.8万只。二是加快秸秆转化步伐。按照“春抓订单、秋抓青贮、全年抓氨化”的思路,扶持引导养殖农户和养殖企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揉丝打包、袋装黄贮等饲草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年青贮氨化饲草47万吨,饲草青贮氨化利用率达到53%。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积极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和“投犊还牛、投牛还犊、投母还羔”等养殖模式,有效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共扶持发

- 5

(三)坚持抓融资、解难题,着力强化扶持措施。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牛羊养殖扶持意见》《关于全力推动草畜产业跨越发展努力促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的意见》《***玉米秸秆青贮氨化工作奖补方案》和《***2013年牛羊养殖场建设和玉米秸秆转化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采取“奖、补、贴、借”的扶持政策,对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入园企业、各乡镇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农户在基础设施建设、饲草青贮、牛羊引进方面给予扶持。2012年和2013年两年,县财政在畜草产业方面累计投资1650万元,并为7951户养殖农户办理贷款2.31亿元,贴息67.5万元。今年制定了《***2014年畜草产业建设奖励扶持办法》和《***金融支持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对家庭养殖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奖补,并对养殖业贷款实行贴息,进一步加大对畜草产业的扶持力度。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引导和帮助养殖企业争取项目资金1227.6万元,扶持企业改造升级。20

12、2013年两年为兴达、大地农牧和博盛等18家养殖场(小区)争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400万元,为陇兴争取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鑫旺、陇峰源、康宁等3家养殖场争取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资金80万元,2014年为三份地、泉生锦和庆业牧业等10家养殖场(小区)申请现代农业项目资金200万元,为鑫旺申请菜篮子项目资金25万元,为陇峰源、永忠和盛源等3家养殖场申请生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资金65万

- 7

业,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组织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使草畜产业发展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按照“民办、民发、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扶持创建各类养殖合作社82个,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使种草养畜户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受益者。三是高度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全县畜禽改良点达到29个,其中牛冻配改良点17个、羊常温授精点5个、猪常温授精点7个,累计完成肉牛改良2.99万头,肉羊改良9.23万只,猪、牛、羊、鸡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0%、75%、78%、95%。四是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与各乡镇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制定了《***引进畜禽防检疫管理实施意见》,对牛、羊引进由县畜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统一监管实施,防止输入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畜草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从发展实际来衡量,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畜禽饲养总量较小。虽然近几年全县的牛羊存栏量从“十一五”末的9.13万头(只)增长到目前的17.03万头(只),增长率达到86.5%;但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县(区)相比,分别是陇西和安定的56.4%和69.8%。牛羊养殖户只占到农户总数的27.9%,户均牛羊存栏分别只有

- 9

多基层干部还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还没有把畜草产业发展上升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层面来抓,仍然存在“重种植、轻养殖”的传统思维定势。其次是农民对畜草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农民仍然把畜草产业当作副业,还只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油盐”的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畜草产业的增收潜力。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13年,全县畜草产业投入总资金5.12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了119.7%,在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农民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资金的投入目前仍然是畜草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项目和财政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养殖户在金融行业的贷款还存在“贷款难”的现象。因此,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畜草产业的发展。三是产业人才和劳动力严重缺乏。从政府层面来看,技术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分配的年轻大中专毕业生48名,基层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基本年轻化,但从农民对畜牧业专业技术的需求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的培训,况且人员数额少,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中全覆盖服务的需求。从养殖场、企业来看,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养殖场企业管理落后,成本提高,效益降低。从农户层面来看,全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16.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83%,多年实施整村推进养殖子项目建设的圈舍,除举家外迁,有户无人的农户外,85%的圈舍得到了合理化利用,畜种主要以小家畜为主,大家畜为辅。家中

- 11

展的畜牧业经营创新机制。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着力加强家庭经营方式的创新,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兴办家庭养殖场,使之成为新型畜牧业经营方式的主体。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农民以资金、实物、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大力推行股份透明、财务透明的专业合作社管理制度,试探性的推行股份担保制度,切实加快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养殖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二)推动养殖业快速扩张。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紧抓国家扶持政策、引洮工程供水和“联村联户”等机遇,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牛存栏3头以上或羊20只以上)、家庭养殖场(牛存栏50头以上或羊200只以上)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在经营主体上,以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和家庭养殖场为主,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动资金的投资比例,全县每年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户4000户以上,家庭养殖场150个以上,在养殖畜种上要以肉羊为先,牛羊并举。同时,采取双联帮扶行动,在扶贫重点区域内,理思路,搞协调,筹资金,在扶贫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对空圈补栏力度。

(三)推动加工业迅速崛起。把畜草产品加工作为引领畜牧产业化和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来抓,使之迅速跟进养殖业的扩张速度,以加工业推动养殖业的快速扩张,以养殖业促进加工业的快速崛起,从而迅速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步伐。一要提升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扩大现有天耀、

- 13

联惠农贷款、小额贷款和省级牛羊蔬菜贴息贷款的大好机遇,加大政府本级财政贴息力度,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增加金融产品,提升诚信水平,努力增加金融机构对畜草产业发展的贷款支持,使之成为畜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有利机遇,完善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积极争取县内外资本投入我县畜草产业建设。

(六)加大品种改良,搞好技术服务。在家畜品种改良上,坚持“纯繁与改良结合,引进和自育结合”的原则,按照全县畜草产业发展布局,建设牛羊良种繁育场和扩繁场,依托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引进适合我县饲养的牛羊良种,加大改良点建设力度,大力推广黄牛冻配、肉羊常温和杂交改良技术,加快全县畜禽良种化步伐。在技术服务上,一要全面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人员服务能力。根据畜草产业发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充实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扩大服务队伍;对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乡镇干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二要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技术服务职能,实行乡镇干部和畜牧系统技术人员包干责任制,从饲养技术到疫病防控、从生产管理到生产销售,实行全程包干服务,把技术服务纳入绩效考核和年终考核,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奖罚分明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为养殖业主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提高水平和经济效益。

- 15

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体系,为畜草产业发展壮大做好人力保障。

(九)加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一要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高度重视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加强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建立健全免疫标识、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依法实行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厂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动物诊疗从业许可制度,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动物疫情测报制度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疫病预防控制和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网络,大力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全县乡镇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完善动物防疫应急机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及疫情处臵工作。二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疫病防治投入机制,将动物防疫经费、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经费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保证30万元县级动物防疫经费,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每年2万元的办公经费,每个村级防疫员每年600元的补助经费。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三要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县乡村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力度,不断加强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管。依法加强饲料、兽药的市场经营使用监管,坚决查处在畜禽饲养中使用违禁药品、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努力确保畜产品质量

- 17

推荐第2篇:牛羊养殖调研报告

右玉县牛羊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进几年来,我县牛、羊养殖数量增长幅度缓慢,个别村镇出现下滑趋势,就这一问题,我局根据晋繁发[2011]2号文件精神,对全县牛、羊生产情况做了专题调研。

一、2000年以来,我县牛羊生产变化情况。

从古到今,牛羊养殖一直是右玉县的传统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我县地广人稀,气候凉爽舒适,草食资源丰富,绵羊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我县注册的西口羊肉远销中外,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市场前景广阔。在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销售市场的拉动下,自2000以来,我县牛、羊养殖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到2006年底民全县绵羊养殖数量达59万余只,牛养殖数量达4.5万头,比2000年养殖数量分别增加51%和18%,到2010年底,全县肉羊养殖数量达69万余只,牛养殖数量达5.1万头,比2006年养殖数量分别增加16%和13%,全县牛、羊养殖数量增长幅度较2006年以前有所下降。

二、养殖数量增长幅度缓慢(下降)的原因。

由于我县地广人稀、草食资源丰富,野外散养一直是我县传统养殖业的最大特点。自2007年上级部门出台封山禁牧办法以后,我县牛羊养殖增长幅度明显减慢,个别村、镇养殖数量出县下降趋势,其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观念和养殖环境发生改变。

在以往传统养殖中,“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是我县养殖业的真实写照,养殖户以“一条鞭”、“满天星”等散养方式,任牛羊在野外采食,人力物力投入较少。2007年封山禁牧办法出台以后,国家提倡由以往传统散养方式向规模养殖方式转变,许多养殖户不敢、不愿去尝试,导致养殖数量增长速度减缓。

2、养殖户认为养殖成本加大。

以往传统养殖中,牛羊除冬季补饲少量精料外,其余季节都在野外采食放牧。现代规模养殖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虽然规模养殖的出栏周期较散养的短,但部分养殖户不能改变传统养殖观念,导致养殖业发展滞缓。

3、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投入不足。

近年来,上级部门为了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鼓励养殖户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先后投资建设了部分规模养殖小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规模养殖业的发展,但我县是山西省唯一半农半牧县、是肉羊养殖生态示范县,牛、羊养殖数量较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养殖业发展的需求,很大程度制约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三、封山禁牧出台后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下达的扶持政策封山禁牧办法出台后,上级部门大力投资建设了一批奶牛养殖小区、肉牛养殖小区和肉羊养殖小区,有效地促进我县养殖业的发展。在如何大力发展养殖业方面县委、县政府给予了

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投资建成三个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肉羊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主导产业,为促进和拉动我县养殖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和政策建议。

1、下一步工作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局继续大力致力于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牧业专项贷款,大力建设规模养殖小区,让养殖户认识到规模养殖的优点,转变传统养殖观念,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跨越发展,进一步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群众优势,充分响应并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是我县养殖业在政策的推动、企业的拉动、资金的驱动、市场的带动、群众的能动五方给力的作用下,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好我县地域养殖优势,积极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国畜牧业强县。

2、政策建议 一是扶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目前,我县养殖业正有传统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转变,但因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不能满足养殖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业形成和发展,由于我县是国家贫困县,光靠地方财政投资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养

殖小区建设的需求。因此,建议国家和省进一步加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力度,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的发展,向规模要效益。

二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员和改良员队伍建设。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是现代化规模养殖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坚实后盾,没有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队伍的建设就没有现代化规模养殖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县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相对落后,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对基层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予以经济补贴,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积极性,为我县规模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右玉县畜牧局

二0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推荐第3篇:生猪养殖调研报告

借力一村一品,发展优势产业----力保张村生猪养殖撑起尹村一片天于红志 张浩男 大尹村镇人民政府 前言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畜牧业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尹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大尹村镇是工业相对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在中共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科学指导下,以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依托,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断努力,我镇一举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发挥产业优势,打造龙头企业成为我镇今后的发展目标,张村生猪养殖发展较好,但是存在一定的瓶颈,如何加快该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我镇工作重心之一。

关键词:畜牧 生猪养殖 大尹村镇 一村一品

生猪养殖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大家的生活状态不断变化,传统的生猪散养被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工厂式的规模养殖,目前,我大尹村镇生猪养殖以张村为核心,初步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十年前,我镇的生猪养殖形式以农户小规模散养为主,由于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

经济效益低下,传统模式逐渐被淘汰。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部分人率先迈出了现代化养殖的第一步,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努力,我镇生猪养殖已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镇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存栏总量已达到六千头以上,年出栏量达到一万头以上,存栏量在二百头以上的养殖场有二十多家,其中,张村村------养殖场能繁母猪从最初的三十头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头,存栏量达到两千头以上,年出栏量达到三千头以上,为其他养殖户树立了标杆。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个体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水平较低,对市场和价格信息变化反应滞后,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出现不可预测的风险,将由可能给小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将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是龙头企业牵动力不足,导致小规模养殖户的生猪品种落后,增长速度慢、品质差,销售渠道不稳定、经济效益低,无法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三标准化生产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技术相对滞后,从而使猪肉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高端市场肉类需求。

四是村内道路状况差,使得一些采购商放弃了采购,原本顺利的贸易往来落空,直接影响到规模养殖的发展速度。

五是规模化养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趋严重,由于大部

分养殖场规模较小,没有专业设备,对生猪粪便的处理不够合理,而生猪粪便经过一段时间存放后将产生大量致病菌,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造成疫病的传播,对猪和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加快生猪养殖发展的具体措施

我大尹村镇生猪养殖业将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加快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步伐,发挥生猪养殖短平快的增收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当前,加快我镇生猪养殖发展步伐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联合供销机制。一个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以一个联合的统一体为依托,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自主品牌,借助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从而提高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

二、引进优质新品种。例如: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生猪、汉普夏猪、大约克夏猪等这些优质新品种。由龙头企业带头,建立新品种养殖示范园,对示范园进行科学化管理,采用先进管理技术,高标准严格要求,最终使新品种得到较快推广、养殖户利益得到满足。

三、广泛利用网络渠道。只有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及变化,培养或聘用专业的网络管理人才,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才能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及时作出合理的调整,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每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县乡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银行给予资金支持,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招商引资宣传,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优势,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助一臂之力。

推荐第4篇:稻田鱼养殖调研报告

连南县稻田鱼养殖调研报告

大坪镇 邓勇侠

2014年12月23日

为了让新招录的公务员更加了解我县的实际情况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党校领导、老师安排初任培训的公务员进行了一天的调研学习。在这一天时间里我们调研考察了寨岗工业园的连盛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寨岗镇安田村委和三排墩龙移民新村的扶贫“双到”工作;参观了连南瑶族博物馆。经过有关的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实际考察,我们收益颇多。虽然由于客观现实因素,没有到涡水的稻田鱼养殖基地实际考察,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我们对连南稻田鱼的养殖和发展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本人就稻田鱼养殖现状和发展思路作出简单的分析:

一.现状分析

稻田养鱼是连南“八排瑶”千百年流传下来颇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最初“八排瑶”的先祖放养稻田鱼是为了节省田间除草等耕作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方式,稻田鱼是以本地鲤鱼为主要品种,兼养鲫鱼。每年5月份左右,中造插秧时,当地群众在稻田里放下鱼苗,采用高山流动泉水养殖(俗称冷水田),不用人工投放饲料,任其在稻田里自然生长。到当年9月份,稻谷收割之前,收获稻田鱼。每尾重量约2至4两,能达到半斤重的不多。稻田鱼的养殖主要

分布在大坪、涡水和香坪三个乡镇。但是近二三十年来海拔较低的瑶族地区群众为了提高稻谷产量,在稻田里喷洒农药和施用化肥,稻田鱼在连南瑶区已逐渐消失。只有海拔比较高的部分排瑶还有这样生产方式,近几年来大量的年经人外出务工,稻田出现了丢荒,所以也在逐渐的减少。而且他们采用的是传统的养殖方式,传统的稻田养殖为平板式养殖,人放天养,自产自销,没有发挥经济效益。在2012年开始,连南县在广东省财政厅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下达的广东省节地节水高质高效渔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支持下已建有大坪镇大古坳村、大掌村和涡水镇必坑村、大竹湾村等高寒山村稻鱼生态渔业示范园区开展实施。进行了品种的优化,确立了连南稻田鱼节,大力的宣传推广。但涉及的范围还不够广,仅限于示范园区内的群众能受惠。宣传推广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二.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近几年来,连南有几个乡镇的稻田养鱼虽然发展较快,但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足,稻田养鱼及其科技产品含量较低,商品价值不高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了其产业化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养殖稻田鱼的都是海拔较高的群众,他们大都是还未脱贫的群众,所以没有基金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从而导致

了一部分能养殖稻田鱼的耕地没有充分的利用,造成了一些资源的浪费。

(二)、粮食价格不高,养殖的稻田鱼无法销售,群众种粮和养殖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地方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现在的稻谷价格都是在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元间,每亩田的产量也不是很多,且工序繁多。现在一天短工的工钱也有一百斤稻谷的价值了,所以一些年经的人就不愿耕种多余的田,他们只是耕种够供应自己的就好。要养殖稻田鱼就需要经常的看护好田,给田放水,而且很多的农户养殖出来的稻田鱼无法销售出去,只能自己消耗,这样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以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荒种、漏种现象。

(三)、缺乏技术支持。以前只是海拔较高的瑶族人才养殖稻田鱼,他们养殖稻田鱼随意性比较强。现在有比较多的农户参与养殖,但都比较缺少文化知识,对于稻田鱼的养殖知识更是了解不多。总体养殖水平低下,养殖防病技术急需提高。稻田养鱼虽然历史悠久,但科学养殖技术试验推广时间较短,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掌握先进的科学养鱼技术,仍沿用落后传统的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的粗放型养殖模式,致使鱼生长慢,产量低,效益不高。

(四)、缺乏销售渠道,更多农户的稻田鱼还是自产自销,无法变成经济效益。由于农户都处于比较偏僻的乡村,消息不灵通,了解信息的渠道少。品牌的包装、宣传、推广欠缺,

所以更多的农户养殖的稻田鱼还是无法销售出去,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打击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

(五)、没有优良鱼苗的供给保障基地和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导致禾花鱼品种的参差不齐,良莠不均和科技示范效力的缺失致使禾花鱼产量低,效益差。三.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一)、加大宣传。要利用各种方式对群众要大力宣传稻田鱼养殖的经济效益,让更多的农户养殖稻田鱼;对外要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稻田鱼。打造及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品牌营销等一体的瑶山生态渔业旅游产业项目,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参观和消费。

(二)、加大稻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方筹资帮助农户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把能养殖稻田鱼的耕地都建设好,并且充分利用,为养殖稻田鱼提供更多的场地资源。

(三)、相关部门要积极开拓更广的销售渠道和更多的销售方式。让农户养殖的稻田鱼发挥出应有的商品价值。提高农户养殖的积极性。

(四)、提升稻米的价格,激发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只有稻米的价格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人种植,才有更多的养殖资源。这样也可以减少荒种、漏种现象。

(五)、是需领导重视,政策扶持稻田鱼养殖发展才能走向产业化。在政策倾斜方面重点从财力上为群众给予购买优

良鱼苗、鱼种补贴和技术服务,资金扶持,做到让利于民,减少老百姓的养殖成本,保障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养殖积极性。同时设立奖励机制,相关的部门要制定奖励机制,对于耕种田地多的农户和养殖户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农户的耕种和养殖积极性。

(六)、是需组织农民培训,夯实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组织聘请专业老师和利用有较丰富实践经验,完全具备培训农民资格的现有水产技术人员进行推广稻田养鱼技术,对农民进行垄沟养鱼、坑沟养鱼及多种高产高效的立体养殖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养殖稻田鱼的主要骨干,大规模进行科学养殖稻田鱼,富裕农民,并与其他兄弟县市区接轨,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有一定规模的养殖稻田鱼产业,以稻田鱼品牌促进全县的经济发展。

稻田鱼是我们连南的一个特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特色生态农业品牌,大力的挖掘它的潜力,致力于把稻田鱼养殖业打造及培育成生态、休闲、观光、品牌营销等一体的瑶山生态渔业旅游产业项目,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奔康。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推荐第5篇:某村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xx县xx乡xx村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一、现有情况

xx村现有养鸡专业户25户,存栏达到25000只鸡,由于年前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一季度,养鸡市场出现了饲料价格波动,鸡蛋卖价偏低的情况,养鸡户亏损较严重。根据产业扶贫的原则,驻村工作队和村双委班子研究,决定向扶贫办申请10万元的蛋鸡专项扶贫资金,(现已到位)帮助xx村的蛋鸡养殖户度过艰难期,我们召集养殖户和部分村民开会宣传扶贫产业政策,使村民吃了定心丸,又新发展了12户养殖蛋鸡。今年四月份,我们及时为这25户村民订购了25000只鸡,时逢近期鸡蛋价格上浮,根据现在的鸡蛋价格,预计在未来的几个月中,蛋鸡养殖户将有一笔较为可观的收入(按照当前鸡蛋价格,如能持续半年,一千只鸡可净获利润达到2万元)。

帮扶工作队进驻xx村后,进市场调研,分析比较,引导18户村民养殖肉鸽,肉鸽养殖已初具规模,存栏已达7000余对,14000余只。肉鸽养殖比蛋鸡养殖的市场稳定,利润也较高;缺点是前期投入大,肉鸽养殖周期较长,前6个月不产生经济效益,从购进肉鸽到开始回收资金需一年的时间,每对肉鸽需投入180元左右。(不含基础建设费用)一年可获利100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养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对xx村养鸡产业进行认真调研,发现该产业风险性较大,受市场影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计划采

用产业链的方式进行规避,具体做法就是村内成立蛋鸡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形式与以鸡蛋为原料的食品加工公司签订产销合同,保证一个价格的稳定,维持相当的利润;鸡饲料实行团购,以降低养鸡成本,规避风险。

肉鸽养殖方面的问题,肉鸽养殖的前期投入较大。以养一千对肉鸽计算,前期投入需要26万元;现在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小规模起家,滚动发展的模式,来解决暂时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我们计划为肉鸽养殖专业户谋求贴息贷款和扶贫互助金,以这种方式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养殖产业与村民生活环境矛盾的问题。养殖蛋鸡、肉鸽或者其他牲畜都会在气味、噪音等某方面对村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双委班子,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养殖户代表研究确定,在xx村村西规划80亩地的养殖小区。为吸引养殖户入驻养殖小区,对所规划80亩地采用有偿置换或承包地互换,现我们正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同时我们现已申请到十万元扶贫资金为养殖小区硬化道路1000米(规格路面宽4m,厚18cm),下一步还需再申请资金为小区打机井一眼,安装输水管道、输电线路2000米。现在已经有9户养殖专业户入驻养殖小区。为净化环境,形成循环经济,计划在养殖小区内建至少5个养猪场,利用肉鸽产生的粪便,经过晾干、粉碎、发酵,用来喂猪,准备在小区内发展5户养猪专业户,形成产业链条,现在此项工作正在积极推动中。

推荐第6篇:乡镇原生态养殖调研报告

**乡原生态养殖业调研报告

一、背景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养殖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原生态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养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原生态养殖业,对原生态养殖户进行专项奖励和帮扶,以促进全乡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乡养殖业发展趋势与现状

**乡是典型的山区乡镇,以山林草地为主,全乡共有山林草地面积约10.5万亩。养殖业一直是作为农村家用补贴的主要来源,早在80年代,国家曾在**乡实施过黑山牧场开发项目,为**乡养殖业极盛时期,全乡家畜(牛、羊、猪)存栏约2.2万头,家禽(鸡、鸭、鹅)超过14万羽;近年来,全乡养殖业逐年滑坡,进入低谷。2009年,全乡家畜存栏约3200余头,家禽存栏约8万羽;2010年,全乡家畜存栏2800余头,家禽存栏约7万羽;2011年全乡家畜存栏约2100头,家禽存栏约6.5万羽;2011年相比80年代,家畜存栏量下降90.45%,家禽存栏量下降53.57%。自今年以来,

**乡政府引进了****生态有限公司,发展原生态养殖业,并协助原生态养殖户成立了一个原生态养殖业合作社,全力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决定每年拿出20万元补贴原生态养殖户。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养殖业的发展开始回转,到目前为止,纳入**乡政府管理的原生态养殖的家畜存栏1130余头,家禽存栏约2.4万羽。

三、**乡养殖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地域优势。全乡有森林总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9.6%,全乡平均海拔多米,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侯夏短冬长,平均气温12°C左右,春天微寒,夏天微凉,秋冷,冬寒,雨水充沛,非常适宜于亚热带动植物生长,而且地广人稀,在面积6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仅生活着不到千人,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可达0.07平方公里,拥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发展森林养殖业。

(二)品牌优势。一直以来,**乡的土鸡、土鸭、土猪等家畜家禽产品,在整个**范围内,深受人们青睐,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在周边市县区,虽然也有土鸡、土鸭、土猪等家畜家禽产品,但还没有出现原生态养殖这一概念,还处于一种原始的、传统的散养、无组织的自产自销状态。

(三)质量优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大量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曝光,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

的增长转向追求健康环保的品质,使得人们对原生态食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情愿多花一点钱,也愿意选择健康绿色的食品。而原生态养殖就是采取最传统与健康的方法进行养殖,利用绿色纯天然的饲料进行饲养,养殖过程中绝不喂养任何含有激素、生长素等添加剂成分的饲料,如草料、米皮、糠等,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从而使原生态养殖业拥有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原生态养殖业相对于传统养殖业,在饲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山林和草地的地理优势进行放养或用草料喂养,从而很大程度上地节约了养殖成本,更能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增加其参与积极性,扩展空间还相当的广阔,发展潜力十分的巨大。

四、森林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产业观念不强。**乡大部分农民仍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思想,只把原生态养殖业当做家庭副业对待,使原生态养殖业难以形成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势头,没能大幅度的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无法刺激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原生态养殖业的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进程。

(二)养殖技术的滞后,导致养殖业难以形成规模。**乡曾具有优良的养殖传统,但农户普遍只有零养散养的经验。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一部分农户死板硬套散养经验,忽视科学养殖技术,轻视畜禽防疫等方面的风险,一旦爆发流行性畜禽疫病,畜禽会遭受毁灭性打击,给养殖户造成巨

大损失。如**村李某养鸭500羽因忽视鸭瘟防疫,导致80%鸭子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万余元。江口村刘某因将鸡场不当建设于公路旁,导致500羽鸡群受到车辆和人员惊扰而相互踩踏和产生啄癖,40%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000余元。

(三)产业层次低,没有形成产业链。虽然有**乡政府大力扶持,但由于整个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农户几乎都是自产自销,又没有相关的加工企业为其提供科学和专业的开发,整个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链,无法形成以产业促规模,以规模带产业的良性循环。

(四)品种杂乱,没有统一规格。据调查了解,目前**乡原生态 养殖业品种繁多,就拿养鸡来说,就黄郎鸡、珍珠鸡、肉鸡等个品种。品种多,本来是一个优势,但在每一个品种都没形成规模和品牌的时候,就显得很杂乱,反倒成为劣势。没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就不能打造出这个品牌。

五、推进原生态养殖业深入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民传统的养殖观念。宣传原生态养殖业的优势和未来的前景,让群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改变人们\"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思想,只把原生态养殖业当做一条致富的路,推动原生态养殖业向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二是通过对外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俗话说得

好: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宣传,展现原生态养殖业产品在品质、口感、绿色等地方优于市场其它产品,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开心地选择原生态养殖业产品。

(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为养殖业保驾护航。要实施技术培训工程,与农业、畜牧、科研院所等部门联合,对养殖户进行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为养殖产业的壮大培养出一只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建立起广泛的乡、村技术服务网络。可利用好科技特派员等政策,加强先进养殖技术的引进。要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对接,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政府为引导,科研院所为主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参与的农业技术体系,促进养殖业转型发展。

(三)规范养殖业体系,打造品牌龙头企业。规范养殖业体系,比如原生态猪它的养殖过程是怎么样,养殖周期是多长时间,一般体重为多少,猪的品种是什么等,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临武鸭的发展模式。同时全力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龙头企业搭建好农户与市场的桥梁。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养殖业,打造一条稳定的畜禽产品销售渠道,打消农户关于销路的顾虑,稳定产品价格,从而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农户进入市场的本领。一方面,通过龙头产业对畜禽产品

进行集中包装。由龙头企业组织编制与修订有关养殖技术标准,逐步健全与完善养殖业地方标准和畜禽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在养殖全过程实行标准化、规程化、集约化操作,形成利用融入市场的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产品品牌。

(四)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根据市场导向,找准畜提高禽产品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切入点。可以学习宁乡花猪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推行有机养殖为重点,提高畜禽产品的口感和营养,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畜禽品牌,赢得市场口碑和高位定价。**乡今年以来大力倡导农民发展原生态养殖,品质定位为绿色、生态、无污染,产品定位为中高端市场,价格定位为普通饲养同类产品的一倍以上,从当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受到了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五)加大政策扶持引导。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在与科研院所对接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有利于养殖业发展的区域规划,有步骤的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对企业实施项目投入、税费减免等优惠,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龙头品牌。加大农户小额贷款额度,为农户形成宽松的资金运转环境。并可结合实际情况,有制定出台一些奖针对养殖户的科学奖补政策,恢复和调动农户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推荐第7篇:生态养殖调研

生态畜牧养殖产业项目调研报告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山西省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在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实践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破字当头,立竿见影,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出了一条“六破六立六创新”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路子。实践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有多大,科学发展的成效就有多大。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创新的力度;科学发展的成效,检验思想解放的成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消费需求之一,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榆次区作为省会东大门,生态养殖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增加当地人民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畜牧业发展上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之间无论是从生产方式、经营形式,还是从新技术推广、经济效益等方面,差距越拉越大。凡城郊型区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较快,效益也好,而边远山区则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生产周期长,效益差。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畜牧业上,“十一五”以来,山西省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立足不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进程,形成生态养殖特

色显明的畜牧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发展特色生态畜牧养殖产业迎来了新的、不可错过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榆次区农业产业发达。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最近中国城乡统筹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战略课题组到榆次区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榆次区有着丰实的生态养殖与乡村旅游资源,加快发展畜牧产业旅游业,对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新飞跃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欢迎投资者开发。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项目建设背景

我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一项兴国战略来抓,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起着重 要的作用。全国畜牧业远景目标规划要求到2015年,畜牧业支撑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生产结构更趋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广大农民收入,促使农村经济上新台阶,山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并将畜牧业作

为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大主导产业。山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同时,各级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了发展畜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及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使得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榆次区有丰富的玉米资源和水资源,具有发展肉鸡养殖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是当地大都养殖分散,规模小,没有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尤其是经历了2006年禽流感之后,农户分散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的弊端明显暴漏了出来。该项目正是基于目前当地肉鸡养殖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及优势农畜产品的布局和规划 我国政府在相关会议和文件中多次明确指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通过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改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把发展畜禽养殖和加工放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国家农业部门提出要稳定猪、鸡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各级地方政府也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省委、省政府在《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全面发展林果、畜牧、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山西省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中,把禽类养殖、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加工,稳步发展猪、禽加工,禽类加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在稳步提高猪肉商品率的基础上,提高牛羊、禽肉加工比例。畜禽基地要围绕加工,在优势产区积极开展品种改良,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从原料上确保肉类加工能应对市场变化。

该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是划分传统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大宗传统农产品长期低价位徘徊,经济效益下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稳定。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提到畜牧业是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山西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兼有农区和牧区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大力发展猪鸡食粮型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项目实施地发展优质肉鸡业是解决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有效措施;是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项目完成后,将带动当地肉鸡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壮大榆次区肉鸡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同时,通过 "玉米种植→饲料加工→肉鸡养殖→鸡粪还田"形成"粮-鸡-有机肥-粮"的完

整循环生态型产业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实现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肉鸡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山西省肉鸡业仍主要以农户小规模养殖为主体。山西省以小生产方式为主体的肉鸡业的弱点和弊端主要表现在:千家万户分散饲养,面广量大,不少鸡舍建在院内,人鸡混居,鸡舍间距很近,无任何消毒隔离措施;饲养环境极差,极易对产品造成污染;用药及疫苗免疫不规范,分散养鸡户从来不做任何疫苗接种,导致传染病不断发生,对规模化养鸡场构成严重威胁,也增加了政府和防疫部门控制疫情的难度。

因此,项目承担单位率先在山西省使用大跨度、高标准、自动化控制饲养体系,建设了先进的封闭式、集约化的肉鸡养殖设施,全面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全面推广实施IS09001管理体系,“鸡源追踪”管理体系,HACCP管理体系等,并试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并辅之以及农户开展全方位服务。推动当地肉鸡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提高肉鸡的市场竞争力。

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承担单位采用“公司+农户”的互动发展思想,瞄准农村广阔的养殖市场,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按照“市场+龙头企业+ 服

务+农户”的联动运作模式,可大大推动当地与周边县、市养殖业的发展步伐。同时,公司不断引进新型鸡品种开发,在鲜肉鸡分割与熟食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原料的肉鸡远远满足不了现有生产线的要求。

因此,本项目实施有助于公司标准化肉鸡养殖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公司做强做大,为增强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带动养殖户改进饲养模式、引进标准化饲养方法,提高肉鸡质量,从而改善当地肉鸡的养殖结构,提高肉鸡养殖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增强全市肉鸡养殖市场竞争力。

建设条件

项目区概况

榆次古称“魏榆”、“中都”,早在战国时就已设立县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赵国重臣蔺相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宋朝名相寇准生于斯;“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建于此。漫漫历史长河,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榆次位于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是晋中市委、政府所在地,是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次素有“省城门户”之称,是山西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距北京约540公里,距天津约600公里,距省城太原约25公里。距新扩建的太原空港行程不到10分钟,该空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降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0余条,年旅客吞吐量194万人次。境内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与此,太旧、大运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榆长、榆邢、榆盂、榆清省级公路纵横交错。

榆次地处东经112°34’-113°8’,北纬37°23’-37°54’,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榆次旅游资源丰富。榆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人文古迹众多。猫儿岭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座落在南关的明代清虚阁全部为木制结构,堪称一奇,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地城隍庙保存完整。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古代城池、衙署、寺观、庙坛、堡寨等遍布全区。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榆次的旅游产业由一张白纸逐步写成了“四篇文章”,形成了“庄园、老城、古村、森林公园”四位一体的格局。常家庄园享有“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榆次老城是“中国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观园”,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天然氧吧”。于2005年9月竣工开放的东赵后沟古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

榆次区委、政府为加快发展,不断改善软环境,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内容涉及土地优惠、税费优惠、投资配套服务、劳动

用工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多个方面,着力打造招商引资环境,使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软”,生态环境更美,增强对投资的吸引力。

榆次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现代晋商中心区”。这是一个特色鲜明、率先发展,最具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强区;是一个以人为本、环境优良,最具创业吸引力的发展平台;是一个胸襟广阔、善于管理,最具品牌创造力的现代晋商群体;是一个绿色和谐、富裕文明,最具现代气息的崭新榆次。紧紧围绕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总体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环境立区、开放兴区、人才强区”三大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园区工业、文化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集聚基地、晋商文化旅游基地、商贸物流扩张基地、文教科研服务基地、省城居住卧城基地“六大基地”,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和人才支撑体系“三大体系”,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榆次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使榆次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政策环境

晋中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措施,以绿色农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以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带动基地规模发展,以多层次网络化销售为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

在"十一五"规划中,晋中市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政府把玉米制种业作为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建设玉米制种基地,促进玉米种植业的发展,这为家禽养殖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饲料原料保障。同时拟大力加强屠宰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形成特色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2.市场优势

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食用鸡肉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对鸡肉的消费需求正在与日俱增。二是主要与各经销商合作,并与大企业形成协议,共同开发西北市场。三是公司原有遍布市营销经纪人队伍,销售网络信息四通八达,遍布全国各地,产品销售市场十分抢手。 四是公司经过几年的经营发展,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客户所认可。

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一)主要障碍

项目执行中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疫病防治、肉鸡质量 安全和市场销售风险。发展肉鸡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初衷,是为了加强疫病防治,减少疫病发生的概率,降低养殖风险。扩大规模后,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规模养殖基地发生疫情,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随着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肉鸡质量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企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肉鸡质量成为企业的命脉;市场销售风险主要来自突发疫情、饲料成本波动及国内外市场肉鸡价格走势。

(二)主要对策

①企业应本着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疫病控制,严把防疫药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关和饲料质量关,抓紧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建立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肉鸡的营养成分指标和绿色无公害。

②在科学求效益、创新促发展的前提下,将科学饲养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把握适度饲养规模,杜绝资源的闲置浪费,为资金的回流和滚动发展加足筹码。

③确实搞好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形成平等、互利、稳固、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促进养鸡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确实为养鸡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概 况

晋中捷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位于榆次区修文镇陈侃村,毗邻108国道,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一处以特色养殖为主的生态休闲养殖基地,也是晋中市级肉鸡养殖示范基地。作为大象集团在榆次地区最大的肉鸡供应商,信誉卓著,效益良好。近年,公司采用标准化技术规程,实施温控全封闭养殖技术,肉鸡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发展种植基地50亩地,建设蔬菜大棚10余座,葡萄园8亩,梨枣园6亩,各种农作物30余亩,带动农户100多家。带动周边农村肉鸡养殖户达100余家,每户年均增收10000余元。

截至2009年,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占地70余亩,租用种植地30余亩,拥有各类房屋建筑7000平米。其中,各类自动化养殖房舍面积达4500平米,办公及生活设施1500平米,其它设施1000平米。自建设施包括沼气池,化粪池等大小共计20余座;供水,供电设施各一套,饲料加工设备一套;各种暖风炉,排风设备等20余套。共有职工40人,其中管理人员10人,技术人员5人,生产销售及辅助人员25人。

作为新型畜牧产业,公司将继续坚持特色养殖、种植、加工一条龙,休闲、旅游、娱乐一体化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项目一期开发规划建设

一、扩建养殖基地,新增高效养殖车间10套10000平米。竣工投产后,每年出栏肉鸡可达150万只;

二、筹建种鸡孵化厂,每年孵化种鸡500万只,筹建饲料加工厂,自动化屠宰车间,自动化包装车间,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产品销售一体化;

三、筹建具有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区,主要项目包括:生态酒店、农家度假小院、绿色生态采摘园,特禽养殖观光区等,让众多来宾游客在“赏风光,享美味”的同时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休闲游。

以上各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投产后,新增就业岗位260个,带动农村养殖户300余家,年产值达7500余万元,规模效益达700余万元。 课题组成员:

倪力亚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局级研究员

谢华平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沙玉圣 农业部畜牧总站副站长

余新文 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 杨停义 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员

推荐第8篇:关于养殖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抱团”合作铺就似锦“钱程”

——关于养殖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养殖合作社陆续在**市成立。这些合作社以“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通过“抱团”合作,在养殖户与“大市场”之间铺就了一条似锦“钱程”,真正成为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完善畜牧业生产关系和创新畜牧业经营体系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支持引导养殖合作社的发展,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近日,**市畜牧兽医局专门成立养殖合作社调研工作组,对全市养殖合作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养殖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9年10月末,**市共组建养殖合作社70余家,其中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有46家,入社农户8000户,辐射带动农民五万户。目前管理比较规范且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养殖合作社有四家。

一是鸿翔养殖合作社。位于**市新立乡,始建于1999年3月,由新立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凤涛牵头成立。目前共有社员786人,合作社以海兰蛋鸡、樱桃谷鸭、莱茵鹅为主打产品,年生产优良品种鸡40万只、鸭30万只,鹅30万只,年实现产值3200万元,净利润1000万元,协会会员仅靠养禽实现年均纯收入6300元。

二是**市红嘴农村合作经济专业合作社,由红嘴集团于2007年8月25日牵头成立。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加入合作社的会员可以享受“统一购入仔猪、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科学管理、统一出售”的优惠政策。目前合作社已发展分社10个,发展社员620户,年出栏生猪10万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三是三江强民养牛专业合作社,位于王奔镇三江村,由村支部书记张景学于2007年9月牵头成立。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73户,年出栏肉牛4000头,实现净利润280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三江村的养牛户发展到14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四是**市胜利村玉峰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服先镇胜利村,成立于2008年9月,主要以养殖奶牛为主。合作社投资350万元建成了一个占地5万平方米的奶牛养殖小区,小区内有牛舍17栋,养殖奶牛300余头,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奶牛产业“小规模、大群体”的滚动式发展,使奶牛养殖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二、养殖合作社的作用及影响

1、解决了养殖户小生产与畜产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养殖合作社改变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了养殖户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成为农户和市场的联系纽带,尤其是“订单牧业”、畜禽保险业务的开展,不仅有效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化解规避了市场风险,显著提高了养殖户的收入水平。如:鸿翔养殖合作社积极走“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之路,他们与**市晶美鹅业有限公司、公主岭盛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年销

售60万只禽合同。2006年春季禽流感疫情爆发期间,大部分养禽户由于产品出现大量积压导致血本无归,而鸿翔合作社社员养鸡的纯收入仍达到1.80元/只。长兴奶牛合作社的奶农则普遍为奶牛买了“保险”。一般情况下,只要奶牛死亡原因符合保险合同的理赔条件,就可获得5000元的赔偿,再将牛肉卖掉,奶农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另外,由于规模优势,蒙牛、伊利等大厂家纷纷上门收购鲜奶,在长兴奶牛合作社,一公斤牛奶可多赚5毛钱,10头奶牛由此一年至少能增收一万元。

2、降低了畜牧业生产成本。由于合作社对社员实行“统一引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五统一”服务模式,低价采购养殖原料及消耗品和统一实行科学管理及疫病防控,无疑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据晶才养猪合作社社长刘晶才介绍:以采购为例,饲料和兽药经合作社统一采购后,一头猪能节约成本30元左右。与此同时,规模养殖还形成了价格优势,一些龙头企业以普遍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生猪,一头猪可增收20元左右。去年,晶才养猪合作社出栏育肥猪1000头,在肉猪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仍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提高了牧业科技水平。养殖合作社通过会员示范引导,把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先进牧业科技传递给广大农户,提高了养殖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牧业科技的普及。新立乡的赵成养猪合作社推广了“懒汉生态养猪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一种生物菌,将猪的排泄物分解转化成无机物和菌体蛋白。被分解后的猪粪、猪尿可长

期留存在猪舍内,不但不会产生异味,而且可以形成被猪采食的营养物质,既减少了精料的供应,又提高了生猪免疫力,减少了用药费用。据介绍通过懒汉生态养猪法,一头猪可多收入近百元。

4、推进了畜牧业的标准化生产。养殖合作社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座谈等多种方式,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极大地推进了畜牧业的标准化生产。服先镇胜利奶牛养殖合作社的奶牛小区内不但设有挤奶大厅,可以实施消毒、挤奶、化验、装罐等流程化作业,而且设有奶牛淋浴区、青贮饲料窖、粪便处理场等基础设施。由于小区选址远离居民区,从源头上杜绝了传统养畜带来的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真正让农民得到了省力、增收、环保的实惠。

5、促进了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把养殖户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当地优势牧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畜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市在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已形成茂林镇的“一黄两白”业、王奔镇的养牛业、新立乡的养鸭业、永加乡的养羊业、东明镇的养猪业等五个牧业养殖基地,“产业重点突出、布局优化合理”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已初见端倪。

三、养殖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市养殖合作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高,发展养殖合作社没有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支持和加快发展合作社的相关政策亟

待出台。如:合作社普遍存在起步阶段贷款条件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没有财政项目资金支持等问题;二是思想认识不足,不少养殖户对合作社发展心存疑虑,主动参与和支持合作组织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三是发展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合作社规模偏小,范围仅仅局限于本村本屯,服务功能较弱,带动力有限;四是管理运行不规范,目前,养殖合作社成员多数是农民,文化水平及管理能力相对不高,由此造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四、规范发展养殖合作社的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养殖合作社的项目建设;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养殖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通过畅通信贷渠道,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其它服务部门要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养殖合作社的用地申请以及水、电、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全力予以解决。

2、加大典型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传媒作用,积极宣传牵动力强、管理规范的养殖合作社典型。通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养殖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3、加大制度管理力度。要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加强养殖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如:养殖合作社一旦成立,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真正实现内部管理的民主决策。

4、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借助龙头企业的优势,不断完善“企

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与养殖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利润返还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畜产品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牧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推荐第9篇:临洮县奶牛养殖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奶牛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近年来,临洮县把做大做强奶牛产业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和行政、技术推动力度,重点培育突破,全县奶牛产业迅猛发展并快速崛起,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养殖自然条件。临洮县以农业为主,饲草料资源丰富。地处洮河下游,河谷地带宽阔,气温、日照等条件都适合养殖奶牛。临洮是兰州市生鲜肉食的主要供应基地,县城距省会兰州70多公里,行程仅需40多分钟,交通便利。

(二)奶牛养殖现状特点。

1.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奶牛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水平低。

2.奶牛业效益不稳定。与上年相比,犊牛的市场价格下降2000多元,成年母牛下降3000—5000多元。今年以来,玉米价格上涨6.8%,苜蓿、玉米秸等饲草价格平均上涨25%,奶农饲养奶牛的年利润下降到1500元左右,比上年下降了50%。

3.产业化程度低。临洮县奶牛饲养多以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2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80%以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奶农组织化程度低,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短期行为明显,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奶牛饲养规模的扩大。

(三)临洮县

临洮以农业为主,地处洮河下游,河谷地带宽阔,气温、日照等条件都适合养殖奶牛。特别是随着居民生活质量提高,饮食结构日趋优化,奶产品需求量节节攀升,作为兰州的南大门,临洮发展奶牛产业条件、机遇逐渐形成。2004年,县委、县政府审视县情,立足自身优势,作出了“全县整体抓畜牧”的决策,制定了“稳定猪鸡,发展肉牛羊,突破奶牛”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把奶牛产业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摆上了重要日程,奏响发展奶牛产业的号角。

万事开头难。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政府投资奶牛产业有一定困难,而企业、农户对这一新的产业一次性投资都很大,信心从何而来„„面对重重困难,临洮县委、县政府

变压力为动力,千方百计从不同渠道筹措资金组建了澳牛乳业公司,积极吸引建筑企业家张兴中投资兴建了兴达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县内有一定积累的企业家投身奶牛产业,先后论证实施了甘肃兴达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澳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2个2000头高产奶牛养殖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一次性引进纯种荷斯坦奶牛1070头。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奶牛存栏量达到6566头,其中纯种奶牛数量达到2360头。如今,在临洮县村庄旁、山脚下、洮河边,大大小小的奶牛养殖场随处可见,奶牛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犹如冉冉升起的朝阳照亮了广大养殖户的致富。

甘肃临洮澳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奶牛 养殖、繁育、乳制品加工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600万元,占地347亩,建有标准化牛舍4750平方米,青贮池9000立方米,有铡草机11 台,6吨制冷贮奶罐3台,德国韦斯伐利亚2 x 16 刺激按摩自动脱落鱼骨式挤奶系统l套,有10吨奶罐车一辆。2005年,公司瞄准奶牛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次性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荷斯坦奶牛570头,经 过扩繁,现在达到1085头,日产奶量达8.2吨,加工的鲜奶等产品除30%供应本县居民生活用奶外,其余奶品供应到内蒙伊利集团、兰州好为尔、雪冻等乳品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其中兴达乳业有限公司和澳牛乳业有限公司与内蒙伊利集团签订年1500吨鲜奶供销协议,同兰州庄园乳业公司、兰州雪顿乳业公司签订了长期鲜奶供应合同。

二、奶牛养殖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坚定发展信心,紧盯项目线索

临洮县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奶牛专业养殖户,使奶牛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城郊和洮河沿线为主的“小群体、大规模”和“奶牛养殖小区+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通过壮龙头、拓市场,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乳香引来了省内外的客商。加工的鲜奶等产品除30%供应本县居民生活用奶外,其余奶品供应到内蒙伊利集团、兰州好为尔、雪冻等乳品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其中兴达乳业有限公司和澳牛乳业有限公司与内蒙伊利集团签订年1500吨鲜奶供销协议,同兰州庄园乳业公司、兰州雪顿乳业公司签订了长期鲜奶供应合同。

(二)科技为奶牛产业助力

临洮县在发展奶牛产业过程中,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巧借外力、加大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下乡等有效措施,促进了奶牛产业的发展壮大。该县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临洮农校建立起了院地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常年担任技术顾问,邀请加拿大专家在华加公司实施了全市首批纯种奶牛胚胎移植并获得成功,提升了全县乳制品生产的科技份额。

针对全县奶牛养殖技术缺乏的问题,适时组织编写了《临洮县畜禽养殖技术指南》,印发全县养殖农户。今年以来,该县共组织培训的养殖农民达到2万人次以上,并有80%以上的农户进行了生产应用。同时,该县抽调30名业务精、技术强的畜牧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队伍,深入奶牛养殖农户和畜牧龙头企业,从饲养场选址、规划设计到良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实行全面技术服务。截至目前,示范推广EM技术发酵饲草l6吨,引进牧草新品种6个,建立常温人工授精站20个,建成500头以上纯种荷斯坦大型奶牛场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多户.

(三)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为了提高鲜奶的综合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条,临洮县大力培育乳制品加工企业,组织带动养殖农户进入市场,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带动地方奶牛养殖业发展,培植奶源基地,逐步形成了“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总体致富农民”的良性发展模式,使鲜奶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奶牛养殖的效益分析和对比

(一)产奶量

1个月产奶量=40斤/天×30天/月=1200斤/月

7.5个月产奶量=1200斤/月×7.5月=9000斤=4500公斤=4.5吨

(二)饲料、饲草成本

1、饲料、饲草消耗量

奶牛日产奶70-80斤/天,每天消耗饲料30斤、草90斤;奶牛日产奶20-30斤/天,每天消耗饲料10斤、草25斤;按全年平均计算,平均每天消耗饲料18斤、草40斤。

2、饲料、饲草成本计算

(1)每天饲料成本:

购买饲料成本=18斤/天×1.1元/斤=19.8元/天

自配饲料成本=18斤/天×0.9元/斤=16.2元/天

( 2)每天饲草成本:

0.05元/斤×40斤/天=6元/天

每天饲料、饲草成本合计:

按购买饲料=19.8元/天+6元/天=25.8元/天;

按自配饲料=16.2元/天+6元/天=22.2元/天

(3)一年饲料、饲草成本合计:

按购买饲料=25.8元/天×365天/年=9417元/年;

按自配饲料=22.2元/天×365天/年=8103元/年

(三)其他成本费用

1、保险费:100元/年;

2、水费:按每头奶牛10元/年;

3、防疫费:按平均每头奶牛一年此项费用为17元左右。

4、补钙费:奶牛产奶时,一般每两月输一次葡萄糖酸钙,费用为80元/次,按一年4次推算,此项费用为320元/年。

5、其他成本费用合计:以上4项其他成本费用合计为447元/年。

(四)其他收入

1、仔畜:

据调查,我市5月中旬奶牛价格如下:

仔畜——公,500元/头左右;母,1000元/头左右;

架子牛——5000元左右;

成牛奶牛——10000元左右(去年同期为20000元左右)

2、牛粪收入:

据调查,目前,牛粪售价为每立方米25元,而一头奶牛根据测算一年产粪约3立方米,那么一年牛粪收入为75元/年。

3、其他收入合计

当仔畜为公牛时,其他收入合计=500+75=575元

当仔畜为母牛时,其他收入合计=1000+75=1075元

(六)奶牛养殖户养殖收益计算

现以某养殖户购买饲料养殖1头奶牛、仔畜为公牛为例,推算该养殖户一年的收益状况。由于是购买饲料,仔畜为公牛,所以奶价盈亏平衡点为1.03元/斤。据调查,养殖户向小西牛集团出售的奶价为0.8元/斤,而县内养殖户的牛奶售价仅为1.5元/斤。

假如奶价为0.8元/斤,按此价格推算:

本户养殖收入=(1.5-1.03)×9000=4230元,也就是说本户养殖一头奶牛一年可收入4230元,平均每月收入352.5元;

假如奶价为0.50元/斤,按此价格推算:

本户养殖收入=(0.80-1.03)×9000=-2070元,也就是说本户养殖一头奶牛一年净亏损2070元,平均每月亏损172.5元。

四、存在的问题

1是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奶牛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水平低。

2是奶源基地建设投入少,没形成规模。

3是奶牛业效益不稳定。

4是产业化程度低。甘肃省奶牛饲养多以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2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80%以上。

五、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进程。

二是对奶业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 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奶业整顿的振兴规划纲要》以及甘肃省相关扶持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补贴,特别要做好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补贴、牧业机械补贴、冻精补贴等;对于奶牛养殖业发展所需的饲料用地,应按照每头天3亩地的标准 给予用地优惠政策,鼓励大力发展草业。

三是尽快建立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应建立由奶业协会、奶农、乳品企业等组织组成的原料奶定价协调委员会,根据原料奶生产的奶料比,定期公布合理 的原料奶收购参考价格。

四是对规模化养殖场提供技术服务。奶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奶牛场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以提高其饲养管理水平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赴定西市临洮县奶牛饲养情况调研

和文化宣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动物医学院

专业:动物医学

班级:09动医1班

姓名:牛海波

学号:2009051048

调研地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

调研对象:临洮县畜牧局甘肃临洮澳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临洮兴达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调研时间:2011.7.18-2011.7.22

推荐第10篇:中外支教调研报告——高海拔养殖

迪庆藏族自治州高海拔养殖之藏香猪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一、藏香猪养殖的背景

藏香猪是源于西藏的瘦肉型猪种,生长在海拔3000-4000米的地区。由于藏香猪需要放养、采食草药,故其抵抗力强、肉质上乘,口感鲜美,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高,故价格较高(20

13、2014年周边地区每市斤在50元左右,北京等地甚至可以卖出120元每市斤的高价),需求不减,养殖前景较为光明。

迪庆州平均海拔3380m,小中甸属于其高原地区,海拔、气候与植被适合藏香猪的生长。小中甸日加合作社的合作化放养藏香猪的模式科学性较高,规模较大,如果成功,将为迪庆州脱贫致富起到模范作用。

二、日加合作社的养殖模式及发展现状

(一)养殖模式

日加合作社采用集中放养、放养与圈养结合的藏香猪养殖模式。

集中放养:由村委会主任出面组织,将整个村子组织为一个合作社,在村中划定放养区,每年4~5月份起至当年10月,将所有的猪统一在区域内放养;

放养圈养结合:10月至次年4月左右,为了防止冬季藏香猪冬季取食对于植被的破坏并保证藏香猪不至于在冬季过多减重而品质降低,将猪各自圈养。

村委会组织合作社,为村民统一宣传、统一寻找销路、统一引进猪种。在收获季节,村委会对于村民卖出的每斤肉收取一元管理费用。

(二)发展现状

合作社2015年7月14日成立,至今已有一年整,村中的藏香猪数目达到1800多头。按每市斤收购价50元,每头猪33kg左右,则藏香猪最多将带来近六百万的收入。在这一年中,村中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养殖模式。该模式集中放养,不但可以减少藏香猪对整个村庄的生态破坏,更可以减少日常放养猪的人工成本。

然而,由于宣传不足,外界对于合作社的藏香猪销售仍然缺乏了解,订单较少,也就难接到满意的订单,合作社依然难以保证村民的猪都能够全部卖出。例如今年上海某超市向合作社订购每季度500头猪,这超出了村庄养殖的总数,合作社只能拒绝订单。这使得合作社这一年的销售仍然只能以个体销售为主,截至2016年7月14日,1800多头猪中只卖出180多头。这使合作社面临不小的挑战。

三、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一)发展优势

1.合作社模式,节约成本。

合作社的模式,统一放养,节约人力成本,即使家中只有妇女,也可负担得起藏香猪的养殖;统一放养也节约了固定成本,对于土地有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养殖,实现了土地在可承载范围内的最大化利用;统一宣传与销售,规模经济,节约宣传成本,能够打造出更大的品牌,吸引更多订单,从而更有利于整体的脱贫进程。 2.较为科学的养殖。

合作社统一组织培训科学养殖的知识、打预防针等农业技术等,保证能够较为科学地养殖;另外,合作社很容易掌握社中藏香猪的数量,这为根据养殖面积确定数量提供了保障。 3.猪肉品质的保证。

当地藏民有着坚定的信仰,坚持对藏香猪进行放养,拒绝掺假,这保证了猪肉的品质,也为合作社未来的信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限制因素

1.资金限制。根据合作社负责人的讲述,合作社目前各方筹款总共可达到15万元。然而15万元并不足以作为启动资金负担起足够的宣传成本,例如租广告牌、电视广告等传统的宣传方式,合作社都难以采用。启动出现困难导致合作社难以创造更多收入,进而难以支付下一年的宣传等费用,长久下来在销售周期中难以取得良性突破,合作社模式也难以解决产品难以销售的问题。

2.宣传不足。由于资金限制导致宣传不足,高品质的猪肉难以得到注意,卖者与买者之间的信息难以得到交流,阻碍市场活动的进行。

3.来自假猪肉的竞争。藏香猪的养殖成本较普通猪远远为高,回收价格自然较高。而假货、水货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猪肉经销商的青睐。市面上假货、水货横行,必将拉低藏香猪整体价格,甚至降低消费者需求,这对于坚持猪肉品质的藏民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四、发展的潜在问题

1.生态承载力未能确定,村庄养殖的藏香猪总数可能已经超过承载能力。去年有人对合作社的养殖数目进行了评估,认为合作社的养殖总数已经超过山头的生态承载力,而合作社经过一年的数量摸索,认为该数目不至于对生态造成破坏。然而生态的破坏是滞后于养殖业的,最适的养殖数目,仍然需要专业人士帮助他们进行进一步确定;在确定数目后,必须有强制措施保证其实施。

2.合作社模式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接到订单后将谁家的猪卖出、如果没有全部卖出,谁的猪将留下从而承担损失、如果总数超标谁家来减少养殖数目等,这些问题都将由村委会决定。然而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每户的个人利益,这也就存在收受贿赂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仅凭藏民的淳朴正直的天性,难以保证整个模式公开透明地进行。

五、建议

1.通过出台政策等方式为高海拔养殖产业较有前景的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以丰富其贷款途径、直接拨款鼓励发展、将产业推广到社会,提供社会资本投资产业的可能性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刺激其产生有效宣传——完全销售——收益增加——有效宣传的良性循环。 2.当地政府提供技术支持。联系研究所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各个这样的合作社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确定最适养殖数量,防止其造成生态破坏,确保在扶贫的同时,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鼓励宣传推广。鼓励此类合作社借助网络建立推广其产品的平台,降低其宣传成本;另外,可以考虑建立全国性的农牧产品购买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渠道,为所有农牧产品的生产方节约宣传费用。

4.建立藏香猪品质监管体系。严格的品质监管体系,可以大大减少市面上假货、水货的量,让消费者更放心地购买藏香猪产品,让藏香猪的价格得到保证。具体做法可参考类似欧盟“绿色标签”的形式,为公众提供藏香猪的品质信息,为生产高品质藏香猪提供激励。

第11篇:关于畜牧养殖的调研报告

关于荣昌县香江养猪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致富带头人们开始了已他们自己的致富之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带动了本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对此,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一、调研安排

1、调研时间:2011年7月8日9:00到11:30

2、调研地点:荣昌县香江养猪专业合作社

3、调研方式:面对面问答,查阅文献

4、调研主题:发展新农村的畜牧养殖,构建和谐社会

5、调研结果:荣昌县香江养猪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直接安排我们进行了会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发展史和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建议

二、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研选取的问题主要是:养猪场的历史,养猪场的规模,养猪场的收益,养猪场的常见问题,建养猪场的注意事项,养猪场的用药和防疫问题,养猪场的发展前景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管是预防用药、治疗用药还是药费合计都过高

小猪阶段就要注射疫苗,包括猪瘟,蓝耳病,链球菌病等的疫苗,母猪预防也得花钱,考虑到药费,有时候猪病了,就直接宰杀掉,损失很大。

2、畜牧技术方面水品存在差异

由于畜牧工作工资相对较低,还脏,累,臭,所以根本不好招人或者招不起人,导致工作人员水品有差异。

3、疫病形式严峻,养殖风险加大

蓝耳病,猪瘟,W病等瘟疫的爆发,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无比巨大,甚至可能连场一起亏损。

4、饲养成本增加,行业宣传错位

饲料价格波动大,饲料品质不一,欺诈现象的出现等,使养殖风险加大

5、价格波动幅度大,养殖风险加大

猪肉价格与疾病和市场需求的关系重大,没有固定的保障制度,一旦面临风险,养殖户处境苦不堪言。

四、建议

我们认为养猪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是完善行业基础信息统计、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包括疫情、价格、存出栏

情况等行业基础信息要完善统计措施,建立科学化、透明化的行业信息发布公共平台,使业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行业信息。

二是建立健全基层技术服务体系,保证基层养猪能被科学指导、合理饲养。

三是建立健全从上而下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使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均能得到相应的培训机会。

四是加大对适度规模养猪业的投入,制定和完善适度规模养猪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对适度规模养猪配套技术的研究、集成和推广。

五是加快建立行业风险规避体系,试点推行养猪保险制度和完善各项生产补贴政策,特别是病死猪无害化政府补贴政策。

六是加快建立健全行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

七是建立行业准入体系,限制技术力量不具备的场户饲养母猪等,避免其自身亏损的同时使行业风险加大。

第12篇:乡镇水产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水产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水产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镇水产养殖调研报告

12月10日以来我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对水产养殖生产进行调研,共走访七个村一个场,采取走访座谈形式,有村组干部和部分养殖户代表。在这次调研中,所发现养殖生产过程存在问题以及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我镇靠近洪泽湖西岸,所辖水域了阔,资源丰富,具有水产开发,水产养殖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我镇是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渔业乡镇,现有养殖水面约6万亩,其中池塘1万多亩,水产养殖业是我镇渔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效主要途径之一。为此,近两年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水产开发、水产养殖,每年都下达各村场,

疏通沟渠、清塘吊淤、改造塘口、清理网围航道的任务和要求。今年我镇水产养殖呈现出可喜的成绩和丰收成果喜兑。但丰收成果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今后我镇水产养殖的发展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商品规格等,如何做好水的这篇文章,值得我们今后水产开发、水产养殖去思考、去探讨。

一、水产养殖现状

、我镇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池塘老化,已有养殖二三十年,池塘淤泥较深,病菌较多,沟渠年久失修,淤积较深,蓄水量小,杂草丛生,排灌不配套,水源污染严重,水源不充沛。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有些养殖户治疗蟹病及清塘,使用一些剧毒农药,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源体抗药性的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形成恶性循环。 网围区域航道较窄,障碍物较多,杂草

丛生,影响网围区域的水体与外界水体交替新水源,网围区有大部塘口没有水下坝,起不到打坝挡污保水的能力。、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其它特种品种发展不够平衡,使之形成不了规模,形成不了产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能力,不能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市场为中心上来,加之养殖户思想观念陈旧,思想不解决,养殖技术不精,传统养殖法,近年来党委政府提出了在“大养蟹改为养大蟹”基础上,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品种,生态养殖,拓宽养殖渠道,开发湖区大面积网围养殖肥水鱼,网箱养殖肥水鱼,主推甲鱼养殖,甲鱼、河蟹套养、鱼蟹混养等。、水产养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技术服务中心服务跟不上,党委政府没有专人抓水产,不能协调处理,村与村、户与户及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家一户难办的事。同时党委政府安排水产养殖任务不能及时落实到

位。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技术,饲养和管理水平不高,市场意识分析能力不强,不能随着市场调整放养结构,改进放养模式。高密度放养,商品上市规格小,经济效益低,不重视清塘除野,防病治病,调控水质,不诊断病因,乱用药,使用药物超量,导致河蟹慢性中毒,水质恶化,缺氧浮头死亡等,饲料搭配不科学,投喂不合理,饵料利用率低,严重浪费饵料,造成不必要的饵料成本加大。

二、今年我镇水产养殖呈现出丰收的成果,具有如下特点

1、党委政府重视水产,协调农业贷款,争取上级小额低息贷款,扩建排灌设备,畅竣水路,拨掉池埂树木,通风通光,网围区域打坝挡污保水,水源新鲜充沛,氧气足,渔民舍得投本,加大投饵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发育是增产增效的主要措施之一。

2、洪泽湖水位今年相对稳定,水位常年保持在米左右,水质好,水草青,氧

气足,光照好,水温适宜,促进河蟹生长发育。

3、注重生态养殖法,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清塘除野投螺,种植水草,放鳙鱼、螺补充饵料,鳙吃掉肥水,发挥水体生产潜力,水草吸收有害物质,净化水质,增添河蟹需要的微量元素。

4、注重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强,体色透明优良苗种放养,坚持苗种下塘严格消毒,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5、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具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计划的筹集饲料,科学搭配,合理投喂,做到“两个精,中间青,精粗结合”的原则,增加投饵量,今年每亩比去年投饵费用增加500-1000元,注重调控水质,防病治病,对症下药,合理用药,提高其品种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

三、存在问题

、饵料不足,饲料搭配不合理,投喂不得当

饲料是河蟹发育生长物质基础,以动物

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助的杂食性动物,一般动物性饵料占总量的%,植物性饵料占%,饲料系数为6-10,上半年投饵量占全年投饵量25-30%,下半年70-75%。有的养殖户没有很好的根据河蟹在不同的蜕壳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饵料,做到“两头精、中间青、粗精结合”科学搭配比例合理投喂原则。投喂不均,有的隔1-2天投饵一次,饱一顿、饥一顿,饵料利用不高,有的养殖户全投喂动物性饵料,蛋白质过高,在饲养过程河蟹积累脂肪过多,造成河蟹早熟,影响河蟹蜕壳生长,还有的投喂动物饵料占饵料总量的85%以上,严重造成饵料浪费,加大饵料成本,甚至有的不喂动物性饵料或者少量的动物饵料,缺乏营养,身体瘦弱,抗逆外界敌害能力差,致使河蟹生长缓慢,达不到增重增肥的目的。

附:

1、饵料搭配比例分析表;

2、最后附调查产量产值饵料分析表。从不同的塘口,不同放养模式,成蟹上

市产量,商品规格投饵量,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分析情况看,饵料不足,动物饵料喂过多,植物性饵料偏少,饵料系数高,加大饵料成本,增加饵料资金周转的困难。 例表一:二河村张贵才,网围养殖1000亩,亩放养数为650只,上市产量9500斤,上市规格为,全年投饵量87000斤,计全年饵料成本为万元,其中动物饵料为7万斤,占动物饵料%,按照河蟹需要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多投动物性饵料19336斤,增加饵料成本34860元,投放螺蛳万斤,饵料系数为。

例表二:骈台村化明贵,100亩网围,共投喂饵料总量96440斤,其中动物饵料为88240斤,按照饲料搭配比例,多投喂动物性饵料36880斤,加大动物性饵料成本66384元,投入螺蛳8万元,饵料系数为13。

例表三:二河村段福来,30亩,亩放蟹种670只,共投动物饵料13400斤,植物饵料15000斤,动植物性饵料搭配

合理,科学投喂,粗精结合,使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营养全面的饵料,今年上市商品蟹在斤,饲料系数为。、池塘老化,水位浅,水原不充沛,产量效益低,饲养管理不到位

池塘老化,塘埂较窄,水位较浅,水路不畅通,无水草,长期得到不清塘,淤泥较深,潜伏病菌多,蓄水量下降,春季水温适宜,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池塘水体中溶解氧。机站虽然配套,沟渠长年失修,淤集较深,杂草丛生,水源不充沛。网围河沟、航道河障碍物及漂浮水草较多,腐烂发臭,有污染源,致使河蟹池塘缺氧浮头死亡。还有塘口无水草,吸收池塘水体中过多的有害物质,缺乏河蟹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大量的粗纤维及多种微量元素,有的塘水草种植过密,水温低,光照不强,河蟹新陈代谢低,吃食不多,致使河蟹蜕壳生长缓慢。有的池塘在养殖后期因水质变化,水草枯烂、臭水,产生池塘水体蓝藻,水质发绿较肥,氨、氨、硫

化氢含量过高,产生河蟹慢性中毒或缺氧浮头等,造成亏本有:

徐圩村:徐成友,力河:李大买、刘林响、陈凯;二河村:张开军、刘得付;洪胜村:刘俊意;小街村:赵荣好。保庄圩:居民生活污水,鸡场、猪场污染,加之水源不充沛无法换水。刘加兵,5亩塘口,水质恶化生病亏本;杨善林5亩,10月份干塘起捕上市100斤成蟹。、防病治病意识淡薄,预防措施跟不上,用药不当,造成经济损失

缺乏防病意识,存在着“不见死蟹不治病”的理念,不少养殖户待蟹发病后才知道治病预防,不能坚持“防重与治”的方针,治疗方法和用药物不得当,没有正确诊断病因,“对症下药,病急乱投医”,不论什么药物都能用,产生药物化学反应,导致河蟹慢性中毒死亡。使用药物过量,杀死浮游生物及水草,使水体水质恶化变质,造成池塘缺氧浮头,大批死亡等。今年有小街文继祥、董继兵,汤翠平等。

、放养密度过高,苗种不清过数,套着养

我镇已有河蟹养殖二十多年历史,但养殖户思想上过于保守,观念陈旧,在放养上追究传统化,不能随着市场来调整养殖结构,放养模式不更新,不能根据塘口的资源优势和池塘环境条件,“盲目追究,以多取胜”,实行高密度放养,因资金缺乏,饵料不足,水草少,水资源不充沛,水质差,塘口环境不好,严重制约河蟹蜕壳生长发育。使其上市规格小、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不高或因而池塘环境条件改变引发河蟹疫病发生,从而亏本,得不偿失。还有的养殖户年年不清塘,苗种不过数,“套着养”,不知塘内有多少、应该放多少,心中无数,蟹种规格大小悬殊,造成争食互相格斗残杀,不能适时起捕上市,清塘除野“冬冻春晒”,改良土壤,释放有害物质,池塘没有一段休塘时间,使池塘环境得到改善,让水草再生,今年套着养的户,力河周宝如、二河刘万喜。

四、几点建议、发挥资源优势,把水产养殖业摆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 我镇水面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业潜力巨大,加快我镇水产养殖业发展,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布局,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改进放养模式,加大科技培训,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农渔民收入,加速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提升水产养殖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党委政府应把水产养殖业纳入发展总体规划,真正作为一个大产业对待,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像重视农田水利一样重视治理污染和开发,像粮食和畜牧业那样抓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加快沟渠基础设施

1、治理网围区域水污染水源,改进湖区网围结构,调整养殖模式,网围周围打坝挡污保水,清除河道、航道障碍物,保证水流畅通,种植经济水生植物,吸收肥水,净化水质。

2、抓住机遇,改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争取国家“三农”投资政策和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开发资金,以及鱼塘承包上缴资金,对老塘口进行改造,清淤复埂,疏通水路,提高蓄水能力,组织机械化招标施工,有养殖户代表监督质量,完工后群众代表验收付款。

、严格把好苗种质量,实行稀放精养,提高商品规格

苗种质量是河蟹养殖生产中重要一环,选择优良体质健壮,体色透明,无病无伤,活动较强,规格大小均匀,苗种来源是河蟹增产增效主要措施之一。实行稀放精养,是提高商品蟹规格高效1 2 下一页

第13篇: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2005年以来,**全面实施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完整、助农增收明显的产业。但是,在生猪养殖标准化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进一步发展。在认真分析了**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04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 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2 抓政策引导,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实现规模猪场硬件建设标准化。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县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县政府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给予5-80万元的补助,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07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打造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基地镇。三是按照农业部“八统一”要求,本着相对集中原则,已建成得胜仁和村等10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

2.3 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2.4 抓龙头带动,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标准化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做大生猪标准化养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 “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尊牌

”猪肉系列产品80余种,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5 抓防疫防控,推动生猪产业从以控为主向防控结合转变,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一是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类技术规范,并符合wto和sps(动植物卫生协议)有关原则,

做到建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二是新建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室,提高了对饲料的检测能力。三是县上成立以县食安办牵头,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参与的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四是建立了全县畜禽养殖档案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统一全县耳标编排,并对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的饲养品种、规模、投入品的使用等进行详细记录。

3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建设,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3.1 生猪产值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明显。从2004年末到2008年末,畜牧业产值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提高了11.1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从50%提高到58%;生猪出栏从80万头增加到115万头,提高了35万头;外销仔猪从90万头增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3.2 生猪标准化养殖快速发展,规模效益明显。2004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08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04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04年增加2005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3.3 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04年末到2008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04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4 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醒地看到,我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不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或协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现代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自从被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后,市财政取消对我县生猪发展的资金扶持。六是生猪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5 下步发展打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到2012年,全县出栏生猪135万头,外销仔猪11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生猪良种面达到80以上。把我县建设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出口猪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四川省精品农业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之一,实现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

5.1 抓好规划,建设生猪生产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县、镇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现代畜牧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工作措施。一是以321国道和泸荣线沿线为重点,建立生猪标准化养殖产业带,继续支持饲养50头以上pic父母代种猪且年出栏500头以上pic商品猪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全力推进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二是以喻寺、方洞、嘉明、玄滩、石桥、毗卢、奇峰、云锦、立石、百和、得胜、福集等12个镇为商品仔猪开发生产带。三是以牛滩、潮河、天兴、云龙、兆雅、海潮、太伏7个镇为优质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带。

5.2 推进配套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抓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按照“三定一统”(定品种、定规模、定设备,统计外观)的要求,推进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猪人工授精总站和猪人工授精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现良种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科学编制免疫计划,完善免疫制度,对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全面推进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防控工作水平。三是坚持逢场必查的市场监管制度,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强化生猪养殖档案管理,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紧密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为**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3 创新运行机制,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推广六方合作模式。由pic种猪场提供提供父母代种猪和商品仔猪,饲料企业配送饲料,担保公司为种猪场和养猪户提供贷款担保,协会(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负责养猪,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天泉牧业、金海公司等)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三是围绕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区域性特色优势畜产品主产区建设,鼓励和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4 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镇。实施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标准化工程,结合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种猪场按照饲养种猪50头、100头、200头、300头、500头规模进行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按照年出栏200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生猪养殖创业园区按照年出栏20000以上规模进行扶持。二是制定完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同时促进与象雨润、四海、高金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调动和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带动、行业推动、链条延伸、产品增值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和“发酵床生物零排放”生产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避免产生新的面源、点源污染。

5.5 做大做强生猪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一是充分发挥县畜牧兽医信息网的功能和作用,按时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与国内主要行业网站进行对接,实现畜产品销售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宣传,以“蜀龙”牌商标为载体,在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等处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对外调生猪统一佩带“蜀龙”牌商标,提升我县生猪的知名度。三是巩固和扩大“蜀龙”牌生猪产品的影响力,着力提升“蜀龙”牌生猪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四川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5.6 强化管理,搞好项目建设。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进一步做好项目的策划、编制、争取和储备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支持,实现投入上的突破。二是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川府发[2009]14号)和《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文件精神,围绕**畜牧产业发展,重点挖掘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对畜牧经济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充实和完善项目库。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保证项目实施不走样。

5.7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县政府建立畜牧业发展基金,并根据畜牧业发展情况,逐年增加投入。二是认真落实对畜牧业已有的保险政策,引导鼓励规模养殖户参加保险,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三是鼓励金融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产业发展,简化**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生猪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手续,降低担保门槛,进一步解决生猪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对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的养殖基地建设,优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红层找水、沼气建设、环保治理、农村公路畅通(通达)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第14篇:村发展畜禽养殖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一、坪地营村的现状

坪地营村座落在老店镇东部,全村国土面积54.28平方公里,距镇中心10公里左右,西北邻昭巧公路,交通条件便利,在村委所在地有一个供商品交易的集市。2009年,老店镇党委、政府提出户均增加1头猪,20只鸡的发展养殖增收思路。

全村共4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7人,村委成员9人,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经济状况

全村有农村居民1614户人,总人口6870人,耕地面积6400亩,人均0.9亩左右,林地面积2.8万亩,人均4亩左右。2009年累计能繁母猪投保721例。农业收入是种养殖业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778元左右,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增加收入方式。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二)饮水问题需进一步重视

水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目前农村农业化肥用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等污染方式是当前现代环保问题,污水泛滥等渗入地表,使地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饮水问题,使之远离污染水,喝上放心水,应从水源和地表水流通方式加强治理,使每家每户都能饮上健康水,放心水。

(三)村容村貌需要进一步整顿

经过多次进入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和群众聊天,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层瓦房,村容村貌较差,村里的道路在下雨天却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严重影响通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需要一些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第15篇:水产养殖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庆阳市西峰区水产养殖情况汇报

按照庆阳市水产工作站《关于在全市开展渔业情况调查研究的通知》文件要求,我站高度重视,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投入到全区渔业生产情况调查摸底中去。经过一周的摸底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西峰区渔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庆阳市西峰区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泾河流域,在泾河流域中属于其一级支流马莲河和蒲河流域。西峰区面积996.4km,其中马莲河流域面积为530.78km,占总面积的53.27%,蒲河流域面积465.62km,占总面积的46.73%。

1、水面分布及养殖情况

①池塘:池塘水面总面积126亩,其中肖金47亩,董志20亩,显胜40亩,后官寨10亩,彭原5亩,温泉乡3亩,西街办1亩。其中从事养殖生产的为60亩,从事休闲渔业(垂钓)的为76亩(详见附件一)。

②水库:水库总水域面积1770亩左右,共有各类水库5座,均属山谷型黄土坝,分别是巴家咀水库、南小河沟水库、花果山水库、王咀水库及王家湾水库(详见附件二)。其中:巴家咀水库和南小河沟水库作为人饮水源;花果山水库用于养殖,面积为350亩;王咀水库、王家湾水库目前用于休闲

2

22

渔业(垂钓)。

③塘坝:全区塘坝共有70多座,其中适于养殖的塘坝24座,水面面积为1300亩左右,基本用于休闲垂钓(详见附件三)。

④人工湖:西峰城区雨洪资源节水工程水域面积232亩,其中北湖166亩,南湖66亩(详见附件四)。南湖于2006年投入鱼苗一次,用于休闲垂钓,2008年城区面积扩大后,部分生活污水排入,水质变差,湖中鱼相继死亡。北湖工程仍在建设之中。

⑤河流:流经西峰区的河流主要有蒲河、黑河、澜泥河、盖家川、砚瓦川和齐家川等6条,流经总长度为111.6公里(详见附件五)。其中,马莲河支流盖家川、砚瓦川、齐家川因受西峰城区排污影响,水质污染严重,不适于从事养殖生产;蒲河和澜泥河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可用于渔业养殖;黑河作为人饮水源汇入巴家咀水库,因此也无法从事养殖生产。

2、规模较大的的养殖场

①庆阳景宏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

庆阳景宏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拥有股东14个,在肖金万亩蔬菜基地承包土地60亩,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建成拥有20个日光温室的甲鱼养殖场。该养殖场交通便利,专线供电,养殖用水来源方便。景宏鑫养殖农民 2

专业合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甲鱼养殖,很好的弥补了庆阳市甲鱼养殖的空白。今后五年,该养殖场将丰富收入来源方式,从甲鱼苗种养殖、甲鱼苗种孵化销售、甲鱼卵销售、罗非鱼养殖和利用养殖废水养殖鲶鱼等多方面增加收入,预计到2016年底,20个温棚全部从事甲鱼养殖,年产苗种300万尾,养殖甲鱼苗种24万尾,甲鱼养殖、苗种销售、甲鱼卵销售、鲶鱼销售等收入总计达到每年1700万元,并示范带动周围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该养殖场已申报为农业部第八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并于2013年11月底通过验收。

②显胜乡毛寺村高效示范养殖场。

该养殖场始建于2007年,随后在西峰区水产工作站的大力扶持下发展为高效示范养殖场,是我区重点扶持的水产养殖企业。养殖场现有养殖水面40亩,以蒲河水为主要水源,机井水为补充水源开展高效示范养殖。场内配备增氧机8台,投饵机4台,饲料加工机2台,吸水泵2台,基础设备设施齐全,达到了高效示范养殖配置标准。养殖期间,从陕西聘请具有20多年水产养殖工作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严格按照现代化精养技术进行管理,严格按照营养学角度配制饲料,严格控制违禁药物的使用,实现了科学管理、科学养殖,平均年产量达到1000kg/亩,是我区亩单产最高的养殖场。最近两年,由于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鱼价格却没多大变化,这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③温泉乡秀湖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

温泉乡新桥村秀湖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新建的秀湖山庄,利用塘坝发展休闲渔业,每年定期、不定期举办垂钓比赛,在开阔沟道养殖生态鸡、开办黄酒厂和农家乐,在我区引起强烈反响,各乡镇部分群众相继利用废弃地开挖鱼塘,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该养殖场目前养殖面积为180亩左右,后续建设正在进行中。

二、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理条件制约

我区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水资源短缺,区内有马莲河及蒲河两条河流,但由于天然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河流泥沙量大及石油工业、造纸工业污染,河流污染严重,达不到养殖水体标准,引用河水养殖困难。而地下水资源短缺,养殖代价高,塬面又无河流,因此,养殖受自然条件制约十分突出。水产养殖业只有依靠水利水保事业的发展才能有所突破。所有水库及塘坝均处于沟壑底部,交通不便,坝底呈“V”或“U”字型,捕捞困难,大部分水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思想观念守旧,渔业未能得到重视

我区自古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市,许多群众自认为水产养殖只有南方才能搞,黄土高原如何养殖,孰不知在严重缺水的西峰区仍有大部分塘坝、滩涂被闲置或者粗放养殖 4

任其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保守,对渔业生产认识不足,加之大部分水产养殖户投入过少,技术不到位,每年赢利较少甚至亏本,严重挫败了养殖者发展渔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经费人员短缺,政策支持不到位

虽然西峰区成立了水产工作站,并且兼具水产技术推广职能,然而运转资金严重短缺,区、乡两级政府用于引导渔业发展、科技推广、新品种引进、养殖扶持的资金几乎没有,不能调动养殖者的积极性及工作人员的能动性。

4、结构单一,养殖品种老化

据调查,我区现有的大部分塘坝及池塘养殖的鲢、鳙、鲤鱼采用自然繁殖,品种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养殖品种仅限于青、草、鲢、鲤、鲫等常规鱼种,除景宏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丁马甲鱼、罗非鱼及鲶鱼外,无其它名贵鱼引种试验,而本地自产的黄河鲤、乌龟、黄鳝、泥鳅、河蚌等名优产品又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缺少基础研究,不能推广养殖。

5、养殖技术落后,单产效益低

养殖技术落后,是我市养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鱼池修建、日常管理、器械使用、饲料投喂、疾病防治及捕捞出售各个环节问题相对突出,大部分养殖户均采用春季投苗、秋季捕捞的粗养模式,很少进行投饵饲喂及巡塘管理,由于对鱼病知识的欠缺,即使鱼类出现如烂鳃病、寄生虫病及赤皮病等常规性疾病也束手无策。鱼池选址及修建形状、水质调节控制、增氧机“三开三不开”原则、“四定”“四看”投

饵原则等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而只能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判断。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途径及媒体很有限,因而导致单位产量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6、病险水库、塘坝增多,养殖受灾严重

目前,西峰区域内的四座水库中,巴家咀水库、花果山水库及王咀水库已经完成除险加固工程,王湾水库尚未完成除险加固。另外,大部分塘坝防汛排洪设计标准不高,未设拦鱼设施或设计标准过低,每到汛期,逃鱼、漏鱼问题严重,造成养殖户损失惨重。

7、科研力量薄弱,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

我区水产养殖起步较晚,目前,连最基本的显微镜、冰箱、滴定管等常规实验仪器、药品也没有,对于鱼类疾病诊断、水质监测只能靠常规经验。同时,由于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导致如渔药残留检验等部分工作的无法开展。

8、市场竞争力弱,形势严峻

由于我区水产养殖业基础较差,对水域资源利用效率太低,养殖单产不高,养殖成本过大,而宁夏、陕西养殖业相对成熟、成本低、其产品严重冲击了整个西峰水产品销售市场,目前,95%以上的水产品靠外地输入。现已形成了以外地水产品为主渠道,本市水产品为补充的市场格局,而我市产加销、渔工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挑战日益严峻。

三、渔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多渠道吸引投资者 在不妨碍排洪、人畜饮水等作用的前提下,我区国有、集体水域可以实行民营化承包经营和股份化经营,利用出让经营权、合资、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吸引更多投资者,把技术入股参与经营分配,才能带来充足的资本,成熟的管理、养殖经验及技术,促进我区渔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合理利用自然水域资源。

2、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品种

就目前从养殖技术及市场形势而言,要想降低外地水产品在本地市场的占有量,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引进优质鲤鱼、草鱼苗种、亲鱼,是本地退化品种逐渐淘汰,积极利用各县及周边各县引种的成功经验,引进适宜本地养殖的名优特种类,并要大力宣传推广,如景宏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场的甲鱼等养殖技术的吸收及引用,将大大缩短我市渔业引种的年限及成本的降低。同时,要研究、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建设黄河鲤、乌龟、黄鳝、泥鳅等养殖场,提高产量,形成地方品牌,如我区淤地坝较多,部分已形成浅滩,淤泥较厚,最适宜养殖黄鳝、泥鳅等品种。另外,要促进生态养殖的发展,使种植业、畜禽业、旅游业与水产业充分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鱼鸭套养、莲藕池套养黄鳝等混合养殖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坚持科教兴渔,提高水产品科技附加值

要使本地渔业向纵深发展,科教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加强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做好科技入户工作,培养一批渔业先进技术者,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渔业工作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加强与兄弟县市、周边县市及东部渔业发达县区技术交流。做好全区宏观养殖调控、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产品销售等各方面的工作。

4、对水污染进行治理,做到健康养殖

水质无污染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我市由于受苦水、石油工业污水污染及汛期泥沙量大等因素,沿河养殖水质多难以达到养殖标准。省、市相关单位一定要加强水域污染治理力度,阻止污染进一步扩散,恢复污染水体,使我区可利用淡水资源增加。养殖者必须选择无污染水体养殖,并及时观测水质情况,防止养殖水体受石油及其它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染。

5、扩大养殖面积,提高单产数量

由于我区水域总面积本身较小,必须合理充分开发利用,才能提高本地养殖总产量。巴家嘴水库可以放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有利于进化水质,进一步提高为城区供水的质量。在花果山水库、王咀水库可以推广网箱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数量与质量。塘坝要采用综合养殖模式,或畜牧业与水产业结合,或旅游业与水产业结合,或种植业与水产业结合,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利用塬面集流雨水、地下水、天

然泉水、无污染河水建设一批精养池塘,或单养、或混养,提高单产数量,使水产品总产量迅速提高。继续发展水产种植业,利用浅滩种植莲藕,使我市莲藕产量也进一步提高。

6、培育龙头企业,渔工贸一体化发展

西峰区要根据自然条件、市场需求、水域状况等各方面的条件,重点培育几个龙头企业,带动本地水产业的发展,打造出自己的水产品牌。必须实施产、加、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发展,引进新品种时,同样要引进加工技术,兴办几所渔产品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也可防止市场相对饱和而引起的价格大幅度波动。

7、加强渔政管理,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渔政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大力宣传《渔业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渔业意识,强化和规范水生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管理工作,及时查处各种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有效保护渔业生产环境。全面开展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水产养殖种质利用、水产养殖用药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创造优质的渔业生产系统。

第16篇:农业生态养殖调研报告(推荐)

农业生态养殖调研报告

在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把生态养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技术创新、市场培育、深化改革三轮驱动,使生态养殖成为撬动大农业循环发展、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突破口。

技术创新是推动实现生态养殖的“源动力”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到60%,粪污直排现象比较突出,环境压力较大。与此同时,由于饲料浪费严重,我国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和国外有较大差距,如美国生猪养殖成本较中国低40%-50%左右。此外,仅2013年一年,我国就有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养殖。我国每生产1公斤肉的饲用抗生素量是美国的4倍、丹麦的22倍。

而实践表明,通过加大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力度,完全可以破解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资源浪费等难题。如研发源头减排的猪舍,集成节能保温墙体、半漏缝地板、自动粪尿分离、节水饮水、雨污分流、清污分流、高位发酵床、微生物除臭等技术,可实现源头减排80%以上;研发高效生态饲料、绿色兽药、抗生素替代、微量元素减排、微生物除臭等先进技术,可从源头上破解饲料浪费、兽药抗生素残留、重金属超标、臭气超标等难题。比如通过应用中草药兽药,在提高畜禽抗病能力的同时,还可改善其肉质和毛色。使用秸秆膨化发酵饲料,既解决了秸秆处置问题,又降低了养殖成本;研发微生物净水剂、微生物滤床等技术,养殖废水每吨处理成本可从8元下降到2至3元;研发蝇蛆及黑水虻产业化集成技术,每吨鸡粪可以产出200至300公斤的蝇蛆,新增效益达2400至3600元。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养殖的“源动力”。

市场培育是加快实现生态养殖的“助推器”

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加强市场培育,打通生态养殖市场上下游产业链。

从上游市场产业链来看,应重点解决生态养殖技术产品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信任不对称、资源不对称等难题。要让好技术、好产品真正走进成千上万的养殖户,打通生态养殖技术产品推广“最后一公里”。建议政府以采购服务等模式大力扶持第三方开展生态养殖集成技术推广,开展生态养殖技术产品征集遴选和评价,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全面推广。如依托县乡镇级的畜牧技术服务机构或饲料兽药经销网点,打造生态养殖技术产品集成“超市”,让技术单位和专家第一时间精准对接养殖户的各种实际需求,为养殖户提供个性化生态养殖转型升级改造方案。

从下游市场产业链来看,应重点解决粪便资源化、绿色有机产品销售等难题。粪便资源化方面,可借鉴荷兰模式,以县或市为单位建立粪肥交易系统,让种植大户用最低成本、最短时间找到需要的粪肥;让养殖大户产出的粪肥不仅能被消化,还能产生经济价值。同时加大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力度,加强绿色有机品牌培育,增加生态养殖种植产品附加值,让养殖户或农户因开展生态养殖种植所产生的额外付出(如使用生态饲料和中草药兽药的无抗养殖高品质肉每斤成本增加2至3元)得到市场价格弥补。

深化改革是全面推行生态养殖的“护航舰”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仅中央部门到省的涉农资金就有约100个专项,多头管理、撒胡椒面、跑冒滴漏,弊端很多”。生态养殖同样面临体制机制难题:一方面,“九龙治猪”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职责分散、资金分散、缺乏成效监督,全国每年投入相关资金近千亿元,收效却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未建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管理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对生态养殖、种养平衡等的扶持力度不够大,使用有机肥没有系统补贴。因此我们建议——

在省政府层面成立生态养殖推进小组。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养殖行业财政支持,重点支持建设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标准的生态养殖示范场。建议由第三方机构结合我省已出台的生态养殖地方标准,对养殖场进行评价,其结果作为生态养殖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编制养殖场源头减排技术标准。在不增加预算成本前提下,所有新建养殖场应强制性采用源头减排技术,以强力推动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牧渔结合,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支持家庭农场、林果基地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开发利用周边农地、林地资源,配套发展种植生产。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大幅降低饲料业添加剂添加标准,抽检超标的予以顶格惩处。

开展种养结合产业重大政策管理创新。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实施畜禽生产权、粪肥生产权、粪肥运输规则、畜禽粪便利用要求、农业用地氮磷施用标准系统、国家养分施用标准等细化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省情,开展改革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让养殖户能流转大量土地开展种养平衡,实现每个猪场都有一定土地进行配套消化粪肥;制定养殖业载畜量标准和粪便还田限量标准,避免过量施肥风险和食品安全隐患;加大有机肥施用补贴和政策引导力度,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

县一级政府集中推进种养结合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应整合各种行政资源,以实际行动带头、带动落实化肥减量增效计划,在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植树造林、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工程、园林绿化、生态养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公路绿化等领域优先采购粪肥。应出台实施政府、研究机构、学者、养殖户等广泛参与的种养结合产业发展决策机制,充分反映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合理诉求,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

当前,我省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专门研究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问题,中央深改组批准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一系列支持生态养殖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近年来,湖南在生态养殖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研发应用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出台了国内首个生态养殖地方标准,还获批成立了南方地区唯一的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今年6月,我省双峰、溆浦、道县、耒阳、平江、醴陵、湘乡和桃江进入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51个重点县”名单,数量居全国之首。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会议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充分肯定了湖南在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希望我省为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路子、创造经验、作出表率。建议省政府从上述8个国家级试点县抓起,集中各种政策、智库资源支持改革创新,跟进并公开试点成效,在生态养殖领域交出更为漂亮的“湖南答卷”。

第17篇:淡水养殖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淡水养殖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自1990年水产品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然而,作为我国渔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淡水养殖业,近年来养殖效益却持续走低,如继续下去,势必影响我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竞争地位。我国加入WTO以后,又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市场与全球化的竞争,淡水养殖业要想在国内外的双重冲击和挑战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唯有按照市场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提高养殖效益,增强产业的整体素质。

一、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引导体系薄弱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在调整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把握住市场行情,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如前几年甲鱼、牛蛙市价看涨,湖南省一些地方鼓励渔农发展甲鱼、牛蛙养殖,结果市场发生变化,甲鱼、牛蛙市价先后从高峰猛降到低谷,使部分渔农在经济上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损失。经过几次挫折之后,基层组织感到市场变幻莫测,结构调整应该由渔农自己把握,不敢大胆指导渔农调整结构。社会化服务也跟不上,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服务组织,诸如水产公司、水产供销站等部门已远远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的已名存实亡,新的服务组织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导致对渔农产前引导不力,产中服务不到位,产后市场拓不开,养殖业结构调整难以迈开新的步子。

2.政策扶持不足

一些西方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占其产品产值较大的比例,而我国的淡水养殖业缺乏政策性保护,国家对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少。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国家对水产养殖业的投入远不及对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投入,在水产业内部也远不及对捕捞业的投入,淡水养殖业的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如此,有些地方水产特产税年年加码。据对沅江市的调查,该市收取的水产特产税由1997年的146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82万元。此外,基层组织掠夺式管理和“杀鸡取卵”现象依然存在,渔农负担较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洞庭湖的滨湖地区集体渔场渔农人均负担一般在400~500元之间,高的人均达600元以上。越是好的养殖项目和养殖户上缴统筹提留的款项越多,严重影响渔农结构调整和发展特种水产的积极性。

3.思想观念陈旧

不少渔农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温饱即安”、“稳妥唯上”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想调整养殖业结构但又怕担风险。据了解,不少渔农主要的担心有三点:一是担心名特新品种难养,没有过硬的淡水养殖技术怕失败;二是担心市场突变,怕产品无销路;三是担心遭受自然灾害,怕亏本。

4.资金支撑乏力

由于渔农长期以来以常规水产品养殖为主,市场价格较低,因而自身积累的资本极其有限。调整淡水养殖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但目前信贷部门银根紧缩、贷款无几,加之渔农自身财力不足,以致想调优结构也因缺乏资金而事情难成。

5.知识技术低下

农村大部分渔农文化水平、综合素质较低,养殖技术落后,对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很弱,即使想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但苦于技术生疏,甚至于没有技术而不敢“轻举妄动”,以致结构调整缓慢。

6.信息渠道不畅

结构调整的首要依据是市场信息,即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来调整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农村地区由于广阔且分散、偏僻,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媒体不丰富,加之农村信息机构及信息收集、传递与发布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因而信息不畅,以致渔农不知调什么、怎样调。

7.加工严重滞后

目前,发达国家水产品产量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鲜销的比例只有1/4。根据《中国渔业年鉴》资料,我国2001年水产品加工率只有32%,其中95%以上为海水加工品,淡水产品加工量很少。据16个内陆省(区)的淡水加工量统计,尚不足该地区淡水鱼总量的2%,“三北”地区只占0.8%左右,加工转化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二、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当前,怎样调整淡水养殖业结构,是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就宏观而言,应按照品种优良、产品优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的基本原则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品种结构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在巩固和提高常规品种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名、特、新、稀品种的养殖,加快品种改良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不断推出大批设和市场需求的高档优质水产品,力求形成规模和特色,发挥规模效益、特色效益和名牌效益。目前,适合淡水养殖的品种至少可包括:鱼类中的鲫、鲤、鲢、鳙、草鱼、鲂、鳊、鳗、鳜、鲈、鮰、鮠、鳢、鲟、鳅、鳝、罗非鱼、黄颡鱼、鲑鳟、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等;甲壳类中的虾、蟹等;两栖类中的蛙;爬行类中的鳖、龟和贝类中的珍珠、螺等。此外,切实解决好名特优新品种的苗种、饲料和病害防治等问题,实现淡水养殖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2.布局结构

整体布局上,要在做好资源分析和水域分类的前提下,进行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培育和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产业,形成区域化的渔业生产特色。对那些可与“洋货”抗衡的实力型水产品,实行重点扶植,优先发展;对那些无优势可言,竞争力弱的水产品及时削减、调整,以腾出资金、资源发展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

生产布局上,可实行区域多元化品种组合, 发展若干各具特色的养殖项目,使生产的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多种水产品各自发挥优势,克服单一型品种的缺点,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在多元化品种组合中,即使一些品种市价下跌造成亏损,也可由另一些高回报品种的盈利来弥补,使生产经营者始终可以维持一定的收益水平,这样也便于其及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使整体的养殖品种组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同时,严格推行养殖许可证制度,切实加强区域动态管理。

3.养殖方式

注重养殖方式的合理选择,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目前的主要养殖类型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江河溪流及湖泊养殖、网箱与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方式有多茬养殖、轮捕轮放、反季节养殖、夏花苗当年养成、半流水(微流水)养殖、生态养殖等。养殖者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养殖方式,用现代技术嫁接于传统养殖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集约化养殖。同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改善养殖环境,防止水域污染,减少病害发生,加强养殖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4.经营模式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经营机制。一是发展股份制经营。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契约合同方式,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和轴心的微观组织链,运作模式可以是合股承包、区域连片、专业合作、一体化经营。有了这样的联合经营组织,必然有利于相对统一的基础养殖设施改造与建设、品种更新、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形成规模经营、批量生产,使养殖户以组织群体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容易取得贸易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发展产业化经营。选择经营机制较为完善,具有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对象,指导帮助其建立新的经济利益分配机制;选择一些区域优势明显,产品销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形成拳头产品,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之路。三是发展综合性经营。根据具体情况,大力推广大水面“三网”(网箱、网拦、网围)养殖和鱼鳖、鱼蟹、鱼虾、鱼珠、鱼畜、鱼稻等混合养殖方式,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推进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

1.科学制订调整规划

为避免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出现水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和周期性的过剩和“卖鱼难”,应从市场需求和当地的优势出发,制订本区域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规划。规划的制订需考虑以下几点:①注重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各地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水产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②注重发挥各地的产品优势。因自然的或历史的原因,一些地方生产的水产品一直拥有较高知名度,形成了有价值的品牌。这就要求这些地方针对自己的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建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商品基地和支柱产业。③注重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一些靠近大中城市或毗邻经济发达地区或交通较为便利的农村,应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渔业经济,建立渔业创汇基地。④注重发挥各地的技术优势。一些地方在水产养殖的某些方面淡水养殖专业技术人员较多,或拥有传统的生产、加工技术,应凭借这些淡水养殖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形成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该地区渔业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2.出台有关扶持政策

有力的政策因素,对于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可以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出台有关的配套政策加以扶持。①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需增加结构调整中的新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名、特、优、新、稀水产品开发

与生产应给予一定的补贴。②放宽税收政策。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渔农负担,以推动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同时,对结构调整中新上的名、特、稀水产项目应实行减免税政策。③给予信贷支撑。为支持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银行部门要设立专项贷款,放宽信贷条件,扩大信贷范围和额度,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在结构调整中的支撑作用。④实行外贸扶持。对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和竞争能力的水产品,政府要在符合WTO规则下给予生产者一定的外贸补贴,并给予更多的外贸自主权,疏通水产品出口渠道,做好配套服务。通过完善一系列的优惠配套政策,提高渔农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加快结构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力度

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当前我国的水产科技无论是在研究成果还是推广应用方面都存在着很大问题,不能满足渔农自主调整结构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从宏观上讲,一要改革水产科研体制,使水产科研机构直接为渔业、渔农服务;二要尽快增加水产科研的投入,保证结构调整中所需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三要大力提高水产科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效率,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把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及时向渔农推广。水产科研与推广工作应切实转变“重产量、轻质量”的偏向,把优质高效放在首位,加速优质新品种的培育、储备和推广,尤其要加强水产品加工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品种与质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满足社会消费水平的日益上升和市场需求,并刺激渔农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

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渔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渔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渔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渔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结构调整的主体———渔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渔农素质,对于推进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十分重要。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渔农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二要组织渔农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管理、竞争的能力;三要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提升渔农的综合素质。

4.实施无公害养殖

在养殖品种调整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养殖户走无公害养殖之路。当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除人口、资源、环境之外的全球性第四大危机,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前些年由于片面追求渔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滥用药物防治鱼病、在饲料中滥用激素等添加物,致使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与药残超标的问题比较普遍与突出。为此,国家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农业部在2002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明确“无公害水产品”的概念,即产地生态环境好、按照特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由授权部门审定批准,经有关机构认定并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安全优质产品。

在实施管理上,必须建立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和质量保证管理设置;建立水质监测制度及时调控水质,防止造成养殖生产的自身污染;建立病害测报、防治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贯彻预防为主、早期治疗、科学用药的病害防治原则;建立健康养殖管理制度,实施苗种放养、水体环境、饲

料投喂、科学管理、综合配套的健康养殖技术;建立水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水产品上市需经省、市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应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建立塘口档案管理制度,对苗种放养、起捕、饲料、肥料的使用,水质监测、调控,防疫、检疫、病害防治、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记录,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5.深化水产品加工

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大宗水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延长产业链、拓宽渔业发展空间、促进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要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注入发展的活力,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①扩大加工规模。在壮大现有加工企业的同时,利用和扶持冷冻厂、肉联厂、饮料厂、食品罐头厂等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淡水产品加工能力。②设立专项贷款。优先和增加淡水产品加工的贷款扶持,以确保厂房建设、设备引进、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③加强财税支持。对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坚持“薄赋广征”、“放水养鱼”,对出口创汇企业和新项目、开发性项目等按政策实行减免税优惠;财政可采取贴息的办法,推动金融部门增加贷款。④优化经营环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管理和服务,提供各种方便,扩大淡水产品加工企业同国内外相关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发展外资、三资、民营、股份制经营;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金,建立上市公司。⑤完善科研投资机制。采取国家投资及企业与民营资助相结合等办法,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确保淡水产品加工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⑥明确精深加工的方向。首先,可将精深加工产品定位于方便、即食、休闲三个类别上,这三类产品目前的市场条件已较成熟,并且仍有发展空间;其次,将部分水产食品加工后无法直接利用的原料如虾类、贝壳裙边等制成食品添加剂;第三,将无法直接食用或者某些特殊部位的水产品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转化为氨基酸、脂质体、DNA等生物制剂、保健品和药用中间体。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水产精深加工模式,将食品加工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精深加工的技术不断更新,产品更具延伸性。⑦强化质量管理。在淡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管理标准,同时在生产工艺流程中推行危害分析重点控制(HACCP)方法,实行良好的操作规范(GMP)和安全卫生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使水产品从生产标准到商品标准与国际接轨,以适应扩大出口的需要。⑧组建专门班子。重点渔区的水产主管部门应设置淡水产品加工机构,做到有班子、有人员、有领导专管和指导。

6.发展农村中介组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是必须把渔农和市场结合起来,让渔农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这就离不开各种形式的组织。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渔农一般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存在着“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使渔农在结构调整中直接面对市场的组织成本及交易费用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有赖于通过鼓励各种渔业中介组织、渔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以及多种形式的渔农经济合作组织进入流通领域,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各方面服务,在渔农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既可保证渔农在结构调整中的自主地位,又能充分发挥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

7.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加快我国渔业信息化步伐,围绕水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以及渔业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等方面,制定水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同时,组建专门信息机构,配备专业信息人员,购置必要的信息工具,建立自上而下辐射全国各地的渔业信息网络,形成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国家与地方渔业信息体系,为渔农进行渔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提供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信息服务保障。

第18篇:徐坪村养殖调研报告

徐坪村养殖业调研报告

我于2010年7月5日进入徐坪村工作,在村工作期间,采取和村两委领导沟通思想、走访群众、开民情恳谈会等方式了解村情,找出了符合该村村情发展的突破口,对以发展畜禽养殖作为村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开展调研。

一、徐坪村的现状

徐坪村座落在江池镇西部,全村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距镇中心11公里左右,距公路2公里,交通条件不是很便利,靠近商品交易集市-五松场。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3人,村委成员5人。

(一)经济概况

全村有农村居民311户人,总人口2118人,耕地面积3500亩,人均1.6亩左右,林地面积4211亩,人均2亩左右。种养殖业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778元左右,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增加收入方式。 徐坪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水稻,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现有家庭主要从事养鸡、养猪、养牛、养羊等养殖业,但是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

(二)养殖业发展情况

养殖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其中以养猪、鸡、牛、羊等的养殖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村里有养牛大户两个,存栏数50多头,加上散户养殖全村牛存栏数300多头;养羊大户三个,存栏数260多头,加上散户养殖全村羊存栏数260多头;养猪大户没有全村存栏数600多头;养鸡大户没有,全村存栏数1600多只。可以看出该村养殖业以散户养殖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价格信息不对称,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卖价往往比市场价格偏低,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徐坪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

5、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低

依本村养殖业情况来看,散户养殖占的比重过大,反映出该村养殖业的规模程度低,散户养殖多说明村民有养殖的意愿,但种种原因不能实现大规模养殖,政府要积极引导,通过扶持养殖大户,兼顾养殖散户的原则,扩大养殖规模。

三、发展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针对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教育培训,加快畜牧业科技发展

据调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平均年限在10年左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90%左右,受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8%。通过对徐坪村的深入调查和初步了解,发现农民群众对畜牧技术知识了解甚少,可举办畜牧兽医知识学习班,实施集中培训、示范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增强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

2、努力转变畜牧业饲养方式

落后的散养方式,已成为影响徐坪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最突出的是要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要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以发展养殖产业和养殖大户为载体,大力发展饲养产业。应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产业。

3、构建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任何时候都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良种引进能力,坚持外引品种与选育本地特色品种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加强以主导产品为重点的“繁、引、推”相结合的良种体系建设,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优质杂

交畜禽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建成适应畜牧业倍增计划需要的繁育体系。

4、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说,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既可以直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经过适当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沼气和生物蛋白,把放错地方、无法利用的肥料“变废为宝”进行利用,防止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变成污染源。

为此,一要大力推广青饲料、秸秆饲料,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实行草田轮作,推行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二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料的消纳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三要鼓励畜禽场对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本村应该在原有的分散型小规模的养鸡、养猪基础上,向规模大,产品结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将鸡粪、羊粪、牛粪用来做沼气的底料。经发酵处理过的底料,也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增产增收作用,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以上是对徐坪村养殖业的调查与思考,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我提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可能有很多漏洞,但相信对当前的状况有一定作用,也希望徐坪村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户增收,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池镇 王昆飞)

第19篇:政策性家禽养殖保险调研报告

政策性家禽养殖保险调研报告

我区目前共有家禽养殖规模场及散养户324户,共计存栏达到898966羽。今年我区虽然没有发生H7N9疫情,但是外地发生的人感染H7N9对我区家禽养殖业造成的影响却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肉鸡、鸡苗滞销,价格下跌。我局工作人员走访各养殖户及市场发现,自从出现H7N9禽流感以后,我区活鸡的销量就减少许多,进货数量减少,存货也不多,鸡苗价格因H7N9禽流感影响销量下降70%左右。肉鸡价格比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前下降了40%左右。一位种禽养殖商表示,以前鸡苗2元/只,现在2角/只都没人买;原来肉鸡养殖成本价在7元/斤左右,目前销售价4元左右/斤,卖不出去的只能做无害化处理,养殖生意面临重大危机,各养殖商家表示再继续下去,将难以维持。

在我局工作人员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各养殖户均表示由于养殖企业产品价格下跌,销售困难,生产企业几乎没有资金回笼,但还需要大量的饲料等成本投入,因此面临着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巨大压力,目前有种鸡场已出现出手种鸡的情况。养殖企业均希望上级部门能够给予资金方面的补助。开展家禽养殖保险对家禽养殖企业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并表示虽然肉鸡的饲养周期比种鸡短,但是开展养殖保险同样意义重大。

根据养殖企业反馈的意见,希望家禽养殖保险的责任范围不仅仅限制在重大动物疫情,应该也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等意外造成的损失。

由于家禽的体积相对牲畜小,而且数量大。保险承保及理赔的操作难度上比能繁母猪保险困难许多,建议对参保的家禽实行加挂脚牌等方式加以标记。在理赔的过程中,由兽医主管部门先提出意见是否属于理赔的责任范围。

养殖企业表示,在刚刚经历H7N9的影响,他们负担保费的比例如果过高,会难以负担,希望由政府负担80%的保费,又养殖户负担20%。

第20篇:村发展畜禽养殖的调研报告

我于2009年2月17日进入坪地营村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入村后,以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为目标,突出特色,做足优势,扎实推进群众增收。为及时掌握全村的产业结构,在村工作期间,采取和村两委领导沟通思想、走访群众、开民情恳谈会等方式了解村情,找出了符合该村村情发展的突破口,对以发展畜禽养殖作为村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开展调研。

一、坪地营村的现状

坪地营村座落在老店镇东部,全村国土面积54.28平方公里,距镇中心10公里左右,西北邻昭巧公路,交通条件便利,在村委所在地有一个供商品交易的集市。2009年,老店镇党委、政府提出户均增加1头猪,20只鸡的发展养殖增收思路。

全村共4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7人,村委成员9人,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经济状况

全村有农村居民1614户人,总人口6870人,耕地面积6400亩,人均0.9亩左右,林地面积2.8万亩,人均4亩左右。2009年累计能繁母猪投保721例。农业收入是种养殖业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778元左右,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增加收入方式。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二)饮水问题需进一步重视

水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目前农村农业化肥用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等污染方式是当前现代环保问题,污水泛滥等渗入地表,使地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饮水问题,使之远离污染水,喝上放心水,应从水源和地表水流通方式加强治理,使每家每户都能饮上健康水,放心水。

(三)村容村貌需要进一步整顿

经过多次进入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和群众聊天,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层瓦房,村容村貌较差,村里的道路在下雨天却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严重影响通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需要一些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三、发展畜禽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针对畜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教育培训,加快畜牧业科技发展

据调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平均年限在10年左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90%左右,受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8%。通过对坪地营村的深入调查和初步了解,发现农民群众对畜牧技术知识了解甚少,可向上级申请举办畜牧兽医知识学习班,实施集中培训、示范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各有侧重的加强畜牧业科技人员、养殖重点户和散养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增强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

2、努力转变畜牧业饲养方式

落后的庭院饲养方式,已成为影响坪地营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最突出的是要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要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以发展养殖产业和规模养殖场为载体,大力发展饲养产业。应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产业,当然,并不是让他们简单地集中,而是要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建厂规划、统一品种标准、统一生产规模、统一饲养方式、统一营养水平、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加工出售、统一设施环境。使得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3、构建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任何时候都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良种引进能力,坚持外引品种与选育本地特色品种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加强以主导产品为重点的“繁、引、推”相结合的良种体系建设,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优质杂交畜禽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建成适应畜牧业倍增计划需要的繁育体系。

4、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安全是畜产品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饲料工业。利用当地地广的优势,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饲料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扩大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大秸秆饲料和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主体

一是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一些养殖示范基地、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竞争主体,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产品新,提升畜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转化增值。三是充分发挥畜牧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架起连接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说,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既可以直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经过适当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沼气和生物蛋白,把放错地方、无法利用的肥料“变废为宝”进行利用,防止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变成污染源。

为此,一要大力推广青饲料、秸秆饲料,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实行草田轮作,推行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二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料的消纳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三要鼓励畜禽场对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本村应该在原有的分散型小规模的养鸡、养猪基础上,向规模大,产品结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将鸡粪、羊粪、牛粪用来做沼气的底料。经发酵处理过的底料,也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增产增收作用,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如能以正确的发展方式引导坪地营村的畜禽养殖产业,实现全村直接新增收入531万元,人均增收770元;间接增收205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实现人增年收入达到2850元。

这是我到坪地营村后结合当地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粗略思路,可能不全面,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对市场需求作进一步论证。在今后全村发展中,村委班子全体成员还要立足全村发展的大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养殖调研报告
《养殖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