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畜禽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11:26:52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村发展畜禽养殖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一、坪地营村的现状

坪地营村座落在老店镇东部,全村国土面积54.28平方公里,距镇中心10公里左右,西北邻昭巧公路,交通条件便利,在村委所在地有一个供商品交易的集市。2009年,老店镇党委、政府提出户均增加1头猪,20只鸡的发展养殖增收思路。

全村共4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7人,村委成员9人,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经济状况

全村有农村居民1614户人,总人口6870人,耕地面积6400亩,人均0.9亩左右,林地面积2.8万亩,人均4亩左右。2009年累计能繁母猪投保721例。农业收入是种养殖业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778元左右,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增加收入方式。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二)饮水问题需进一步重视

水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目前农村农业化肥用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等污染方式是当前现代环保问题,污水泛滥等渗入地表,使地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饮水问题,使之远离污染水,喝上放心水,应从水源和地表水流通方式加强治理,使每家每户都能饮上健康水,放心水。

(三)村容村貌需要进一步整顿

经过多次进入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和群众聊天,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层瓦房,村容村貌较差,村里的道路在下雨天却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严重影响通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需要一些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推荐第2篇:关于发展畜禽产业的调研报告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

三、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畜产品流通。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城和集市建立草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城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畜产品营销队伍。

(六)加大植物检疫和动物防疫力度,确保草畜产业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严防把牧草疫病和动物疫病带入本县境内;要突出重点,对主要的畜禽传染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不发生或得到有效控制。畜牧、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既要搞好场地检疫,又要搞好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

(七)各方协调,互惠互利,为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开“绿灯”。要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省、地、县关于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草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草业生态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和暖棚养畜禽工程。金融机构要对规模种草大户、养殖大户、养殖场及草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交易市场等给予重点信贷支持。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畜禽疫病保险等业务。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在生产和经营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推动草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荐第3篇:村发展畜禽养殖的调研报告

我于2009年2月17日进入坪地营村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入村后,以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为目标,突出特色,做足优势,扎实推进群众增收。为及时掌握全村的产业结构,在村工作期间,采取和村两委领导沟通思想、走访群众、开民情恳谈会等方式了解村情,找出了符合该村村情发展的突破口,对以发展畜禽养殖作为村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开展调研。

一、坪地营村的现状

坪地营村座落在老店镇东部,全村国土面积54.28平方公里,距镇中心10公里左右,西北邻昭巧公路,交通条件便利,在村委所在地有一个供商品交易的集市。2009年,老店镇党委、政府提出户均增加1头猪,20只鸡的发展养殖增收思路。

全村共4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7人,村委成员9人,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经济状况

全村有农村居民1614户人,总人口6870人,耕地面积6400亩,人均0.9亩左右,林地面积2.8万亩,人均4亩左右。2009年累计能繁母猪投保721例。农业收入是种养殖业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778元左右,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增加收入方式。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二)饮水问题需进一步重视

水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目前农村农业化肥用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等污染方式是当前现代环保问题,污水泛滥等渗入地表,使地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饮水问题,使之远离污染水,喝上放心水,应从水源和地表水流通方式加强治理,使每家每户都能饮上健康水,放心水。

(三)村容村貌需要进一步整顿

经过多次进入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和群众聊天,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层瓦房,村容村貌较差,村里的道路在下雨天却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严重影响通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需要一些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三、发展畜禽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针对畜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教育培训,加快畜牧业科技发展

据调查,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平均年限在10年左右,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90%左右,受职业教育的比重只有8%。通过对坪地营村的深入调查和初步了解,发现农民群众对畜牧技术知识了解甚少,可向上级申请举办畜牧兽医知识学习班,实施集中培训、示范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各有侧重的加强畜牧业科技人员、养殖重点户和散养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增强对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能力。

2、努力转变畜牧业饲养方式

落后的庭院饲养方式,已成为影响坪地营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最突出的是要调整畜牧业增长方式,要重视集约化饲养,龙头带动,以发展养殖产业和规模养殖场为载体,大力发展饲养产业。应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产业,当然,并不是让他们简单地集中,而是要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建厂规划、统一品种标准、统一生产规模、统一饲养方式、统一营养水平、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加工出售、统一设施环境。使得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3、构建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任何时候都要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提高自主育种能力、良种引进能力,坚持外引品种与选育本地特色品种相结合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加强以主导产品为重点的“繁、引、推”相结合的良种体系建设,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优质杂交畜禽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不断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建成适应畜牧业倍增计划需要的繁育体系。

4、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料安全是畜产品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饲料工业。利用当地地广的优势,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饲料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扩大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大秸秆饲料和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培育和扶持市场竞争主体

一是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一些养殖示范基地、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竞争主体,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水平高、外向型、产品新,提升畜禽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转化增值。三是充分发挥畜牧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架起连接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说,畜禽排泄物是一种资源,既可以直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也可以经过适当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沼气和生物蛋白,把放错地方、无法利用的肥料“变废为宝”进行利用,防止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变成污染源。

为此,一要大力推广青饲料、秸秆饲料,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实行草田轮作,推行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二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料的消纳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三要鼓励畜禽场对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本村应该在原有的分散型小规模的养鸡、养猪基础上,向规模大,产品结构多样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将鸡粪、羊粪、牛粪用来做沼气的底料。经发酵处理过的底料,也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有机肥料,降低种植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起到增产增收作用,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如能以正确的发展方式引导坪地营村的畜禽养殖产业,实现全村直接新增收入531万元,人均增收770元;间接增收205万元,人均增收300元,实现人增年收入达到2850元。

这是我到坪地营村后结合当地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粗略思路,可能不全面,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对市场需求作进一步论证。在今后全村发展中,村委班子全体成员还要立足全村发展的大局,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推荐第4篇:村发展畜禽养殖调研报告专题

一、坪地营村的现状

全村共45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87人,村委成员9人,有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经济状况

坪地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业收入为其主要来源,主要种植玉米、洋玉和烤烟,三产以种养殖增加部分收入,村内没有大中型企业,有数十个小型的酿酒作坊。近几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每个村民小组实现了通路,大部分村民小组修建自来水管,农民思想解放意识不断提高,但受生产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家庭养鸡、养猪、养牛规模小、产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种植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均收入偏低,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坪地营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各行业发展情况

种植业仍是群众从事的主要行业,十七大之后,按照老店镇的发展思路,全村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由于林地面积较宽,畜牧业的重要地位逐步突显,其中以养猪、鸡、牛等几个传统的养殖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较为迟缓。政府应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的畜禽散养、混养方式向专业场(户)规模化集中养殖转移,需加大养殖产业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引导农民早日致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更要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户增一头猪、户增二十只鸡”的养殖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全村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和发展,干净整洁的村室建成,远程教育设备逐渐完善,但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今后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信息闭塞

该村散养户没有拓展外销渠道,畜禽产品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屠户收购,其价格完全由屠户掌控,致使其产品卖不起价钱,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

畜禽品质普遍退化,由于各养殖户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直接影响着畜禽的个体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业生产效益。

3、畜禽疫病严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加之畜禽生长环境差,导致畜禽发病率高,有的农户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畜禽不会生病从不搞防疫,一旦疫病发生全村遭殃,而且发病后往往又不及时治疗,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畜禽死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各类传染病。

4、加工业滞后,组织化程度低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目前坪地营村的畜禽产品,基本上是屠宰后卖白条肉的初级加工企业,不仅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只能在当地销售,严重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少,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存在有势无优,有量无质,品牌效益差等问题,缺乏市场竞争力。

5、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排泄物大量增加,大部分养殖户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走进坪地营村可以看到路边堆积的畜禽粪便,味道呛人难受,严重影响环境。

(二)饮水问题需进一步重视

水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目前农村农业化肥用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流等污染方式是当前现代环保问题,污水泛滥等渗入地表,使地表水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饮水问题,使之远离污染水,喝上放心水,应从水源和地表水流通方式加强治理,使每家每户都能饮上健康水,放心水。

(三)村容村貌需要进一步整顿

经过多次进入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和群众聊天,发现大部分家庭都是单层瓦房,村容村貌较差,村里的道路在下雨天却是泥泞不堪,坑坑洼洼,严重影响通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需要一些项目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推荐第5篇: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和区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猪饲养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废弃物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制约了当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各地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在控制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促进我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奠定了良好

基础。

一、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1.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各地为控制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采取各种措施。如杭州市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2002年6月,市政府批转了市农办、市农业局和环保局联合提出的《杭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全市三年内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对现有养殖场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削减敏感区域的饲养总量,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嘉兴市政府2002年11月下发了《嘉兴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明确目标与任务,要求到2003年底,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的60%养殖户,生猪粪尿采用无害化方式处理,其它散养户要以外送或联建治污设施的方式,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到2005年底,所有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必须全部采用无害化处理方式,其它散养户的生猪粪尿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100%,并落实了行政、法律、技术及资金贴补等有效措施。通过各方协同努力,畜禽粪便污染管理已进入有序状态,对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增加投入,开展综合治理。近几年,各级为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省、市、县各级多方筹集,增加投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如秀城区由部、省及市、区共同投资122.2万元,已建成沼气池6只,厌氧发酵池1100立方米,年可处理养殖污水6.4余万吨,年供沼气10.8万立方;嘉善县在姚庄镇星轮村进行养殖污染治理试点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县9个养猪万头村的整治,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海宁市采取“3个1”扶持政策,即每建一只沼气池,市财政补助1000元,乡镇财政补助1000元,饲养户自己承担1000元),在规模养殖场中全面推广沼气池无害化处理猪粪尿技术,经过近两年努力,使85%的规模养猪场实现粪尿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平湖市结合当地实际,采用三格式无动力厌氧发酵技术,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了对存栏生猪200头以上规模场的粪尿污染治理。杭州市在禁养区范围内已关闭苗猪市场2个,养猪场8个,养牛场6个,削减生猪108024头,占总量的40.8%,削减奶牛2191头,占总量的41.5%;限养区内已关停7个规模养猪场,其中已搬迁2个场,削减生猪13790头,占总量的48%;非禁养区内已有10个规模场实施污染治理,实现了达标排放,占总量的43.2%。

3.建立畜牧小区,实行生态养殖。多年来,在各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畜牧生产新格局中。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部分养殖场畜禽粪尿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此,省农业厅多次研究如何解决畜牧养殖污染问题,提出了建设畜牧生态小区,以解决农村因畜禽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2001年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进行畜牧业小区建设试点工作,2002-2003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安排1300多万元,建立了30个畜牧生态小区。实践证明,畜牧小区建设实现统一规划,集中饲养、统一污染处理等方法,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农村因畜禽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4、研究和推广养殖场污染防治综合配套技术。近几年,不少生产科研单位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进行了不少研究,已取得了不实用技术,在防治环境污染上产了积极作用。去年,为加快配套技术研究,省农业厅和省科技厅安排200万元,联合对畜禽养殖场及畜牧小区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进行了联合招标,目前项目已组织10多个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其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从五方面进行,一是从畜禽营养学等角度,研究提高饲料的环保型饲料,减少粪尿的排放量。二是从利用的角度研究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方法如加工成有机肥,使粪资源化,三是研究生物和化学的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农用标准或直接排放标准。四是研究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达到控制和防治畜禽养殖可能对环境的污染。五是研究新型的环境保护型的畜禽舍。

二、控制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的生态方式

我省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基本上以“方便、经济、有效”为原则,以综合利用为主,设施处理为辅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类:

1、“果(林、茶)园养猪”。猪粪尿分离后,猪粪进行经发酵生产有机肥,猪尿等污水

经沉淀用作附近果(林、茶)园肥料。此类模式占规模猪场的20.3%,主要分布在中、大规模猪场。优点是养殖业和种植业均实现增产增效,缺点是土地配套量大,部分场污水处理不充分。

2、“猪—沼—果”。猪粪污水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用于果树、蔬菜、农作物。此类模式占规模猪场18.5%,以家庭养猪场应用为主。优点是实现了资源两次

利用。

3、“猪—湿地—鱼塘”。猪粪尿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后外卖,污水经厌氧发酵后进入氧化塘、人工湿地,最后流入鱼塘、虾池。此类模式占调查数的14.6%,但大部分猪场污水未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直接进入鱼塘、虾池。优点是占地较少,投资省,缺点是干粪依赖外售,污水使用不当会影响鱼虾生产。

4、“猪—蚯蚓—甲鱼”。猪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发酵后养殖,蚯蚓,蚯蚓喂甲鱼,污水用于养鱼。此类型的有5个场,占调查数的0.8%。优点是生态养殖,投资省,缺点是劳动强度大。

5、“猪—生化池”。粪尿干湿分离后,干粪堆积发酵外售,污水经生化池逐级处理,或经过过滤膜过滤后外排。此类型有8个场,占调查数的1.2%。此类模式占地少,但运行费高。

6、“果园养鸡,稻田养鸭”。利用承包的果园、林地放养土鸡,改善肉鸡风味,提高肉鸡售价,鸡粪基本满足果园有机肥需要;肉鸭及青年蛋鸭在早稻收割前野草长籽期、早稻割后、晚稻割后这三个时间段养殖,以稻田放牧为主,啄食野草、谷粒等食物为生,鸭粪直接还田。此类模式占我省肉鸡和鸭养殖量的40-60%。

7、“牛、羊—牧草”。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后还田种牧草,污水厌氧发酵后入田肥牧草。此类模式占我省牛羊养殖量的80%以上。

三、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控制对策

从立足生态建省,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目标出发,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控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畜牧用地。畜牧产业区域布局要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把畜牧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养殖场(或小区)建设提倡与农田(水田、旱地)、茶(果、桑)园、养殖水面和山林统一布局,实行农牧结合的生态经营模式,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原则上按1亩(耕地、园地、水塘)5头猪(1 头牛、10只羊、60只禽)的标准配套规划建设现代化畜牧场(畜牧小区),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资源-畜产品-废物排放”的生产过程向“资源-畜产品-再资源化”生产过程转变。

2、应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将畜禽养殖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畜牧生产全过程。首先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通过生物制剂、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等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并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其次应用科学的房舍结构、生产工艺,实现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浓度。

3、加快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各地实施表明,畜牧小区的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各地要十分重视畜牧小区建设,建设一批配套土地和一定污水处理设施的畜禽养殖小区,以吸引中、小规模户进场饲养,实现养殖场与村庄分离,改善农村环境。小区要选择合适的生态养殖模式,采取农牧、林牧、渔牧、肥牧结合等方式,实行生态养殖,促进农村畜禽养殖场环境综合治理。

4、加大宣传、培训等教育力度。为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贯穿到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去,强化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性,为实施畜牧业清洁生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提高广大饲养场(户)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掌握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真正按照畜禽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

5、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污染的管理。为加快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现畜牧清洁生产,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健康发展。要按《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行建场的有关制度,促进环境治理工作上一台阶。

推荐第6篇:关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调研报告

关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调研报告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调研报告,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调研报告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整体提升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障畜产品生产消费安全,从今年十月开始,农工委在副主席霍顺祥的带领下,会同县农林局、县食药局、县质监局和部分农口政协委员,深入10余个乡镇和都江堰市、安县、金堂县、蒲江县、陕西省的商洛市等地就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畜禽养殖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畜禽养殖规模户231户(其中生猪 xx4户、肉牛xx户、奶牛1户、肉羊26户、禽类34户),饲料经营单位253家,兽药经营单位87家,生猪屠宰场49家(其中正在运营32家,正在迁址新建xx家)。全县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万头、万头、万只、万羽,生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万头、万头、万只、万羽,肉类产量万吨,禽蛋产量万吨,奶类产量万吨。畜牧业发展逐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的局面。

(二)监管机构方面。2012年1月,我县在县畜牧食品局挂牌成立了xx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xx年10月,县畜牧食品局与县农业局合并成立县农林局,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具体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县69个乡镇相应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有近1000名防疫员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县、乡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健全。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采取完善制度、加大投入、落实保障、强化监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饲料兽药等投入品抽检合格率达100%,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出率为零,未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县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可控、可靠。主要体现在:

(一)强化组织领导,工作目标责任落实。一是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明确了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二是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把手”承诺制,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

订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县农林局督促各乡、镇与生产基地、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相关企业签订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落实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保障了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过程监管,畜禽产品安全可靠。一是强化兽药饲料经营环节的质量监管。把兽药饲料经营环节作为投入品监管的重点,严格执行兽药GSP、兽药进货查验、购销记录台账等相关制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委托乡镇畜牧兽医站每月对兽药饲料经营企业(个人)、规模养殖场开展1次全覆盖监督检查,并作好检查记录;各畜牧兽医管理组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兽药饲料质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二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法律法规宣传。以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畜(禽)投入品使用为重点,制定年度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宣传培训目标,有序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1-9月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进村入户宣传68次,发放《兽药质量管理告知书》、《饲料经营企业明白纸》、《畜禽养殖场明白纸》等各种宣传资料4300余份。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培训 3期,培训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防疫检疫从业人员428 人次。

(三)强化标准管理,生产经营规范有序。一是强化养殖过程的科学管理。加强对养殖场各项记录和档案资料的指

导和检查,由县农林局向养殖场提供统一记录档案模式,包括生产记录、饲料及添加剂购进及使用记录、兽药购进及使用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防疫监测记录、诊疗记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记录等,确保档案数据的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强化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意识。由规模养殖场(户)、生猪定点屠宰场、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等通过承诺书的形式向人民群众承诺不使用“瘦肉精”等违禁物品。

(四)强化专项治理,预警能力显著提高。我县高度重视“瘦肉精”等违禁物品的检测,形成了日常监测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坚持每年4月和9月对养殖、屠宰、运输环节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肉牛10头以上、肉羊20只以上适度规模养殖场(户)的“瘦肉精”使用情况采取拉网式监测;对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的使用情况实行同步监测,并要求按规定填写“瘦肉精”检测结果通知单。对进入生猪定点屠宰场的待宰生猪,由官方兽医按照不低于屠宰量3%的比例检测“瘦肉精”。截至20xx年9月,全县共检测“瘦肉精”约11381头份,检出率为0。

(五)强化动物检疫,上市肉品质量安全。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运输等重点环节的检疫监督管理。全县定点屠宰场驻场官方兽医严格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截

至目前,全县屠宰生猪量万头,屠宰环节生猪无害化处理1396头。加大牧政执法力度,坚持有案必查,有查必处,有处必报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法规、规章,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虽然近几年我县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件,但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

(一)安全意识不够浓。不管是养殖户、屠宰场,还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户,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有的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仍然存在食用、贩卖病死畜禽的现象。

(二)监管队伍不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量大面广,监管难度大。对全县69个乡镇,几百家适度规模养殖户,20余万户散养农户,在畜禽养殖环节要做到全覆盖监管,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较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去矫正、去引领。目前,我县乡镇畜牧站缺编较为严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无专职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员,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三)检测能力待提高。一是检测设备简陋,手段落后。

动物产品常规检验主要靠感观和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设备十分简陋,开展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验检测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几乎没有,目前我县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完全具备检测条件。二是动物防疫和兽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的基础薄弱、手段落后、人员不足、年龄老化,加之饲料、兽药生产厂家众多,监督管理到位困难。三是政府对畜产品安全检测的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监管执法需加强。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涉及农林、商务、工商、食药、质监和公安等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畜产品在生产环节由农林部门管理,经营环节由工商部门管理,加工环节由食药、质监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范围不清,协调不畅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监测没有手段等均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加工手段需完善。我县是畜牧业大县,但还没有一家大型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近50家屠宰场(点)多数是上世纪50-60年代建设,经过食品系统改制过来的企业,设备简陋,污染严重,加工手段落后。今年全国性的环境整治,部分中心场镇的屠宰场(点)关停,畜产品要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屠宰场(点)进货销售,存在安全风险,如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及产品质量安

全。

四、下步工作建议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保障问题,也是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把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提高全民安全意识。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广泛宣传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从自我做起,自觉做到不销售违禁投入品,不销售病死畜禽,不购买病害肉,更不从事收购、加工病害肉,敢于同从事病害肉经营的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形成全社会推动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监管队伍建设。要更加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履行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主体责任,着力解决好部门执法监管脱节和工作推诿扯皮等问题;配齐配强基层检验检疫人员,通过招考或引入第三方劳务输出等形式,引进、鼓励专业人才投身于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工作,着力改善基层监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业务水平不高的被动局面;加强执法队伍培训,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

法行为,着力建设一支政策法规水平高、业务技术过硬、执法监管能力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足额落实执法监管机构、人员及工作运行经费,进一步改善办案条件,保障执法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足额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经费,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施设备,购置检测必需的药品,进一步提升检测能力水平,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畜产品。

(四)大力推行生态养殖。一是结合美丽新村建设,从大力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入手,从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度支持,鼓励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饲养场,提高养殖业主的畜禽饲养、动物防疫和市场营销水平,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从强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入手,建立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推动健康养殖、清洁养殖、生态养殖。三是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督促指导养殖业主正确使用养殖投入品,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化生产水平。四是从完善制度入手,严格推行养殖业主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承诺生产和销售质量安全的畜产品制度,产地产品检测及准出入制度,加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推进力度,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

(五)健全安全追溯制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好互联互通、产销一体化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

平台,建立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做到从生产地到销售地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加强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养殖业主、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质量安全信用警示系统,适时公布有关生产者、流通者的诚信状况,将失信者拉入黑名单进行失信惩罚。

(六)完善畜禽加工手段。屠宰环节是肉制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对畜产品安全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研究尽快建设现代化的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的可行性,从选址规划、行政许可等环节严格论证把关,以适应当前及未来几十年食品行业发展需求。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限期关停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企业,严禁死灰复燃。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畜禽加工环节的监管,对玩忽职守和失职渎职的驻场官方兽医和检验检疫人员,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推荐第7篇:关于乡畜禽防疫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畜禽防疫工作的调研报告

调研人:*** 2012年4月

近年来,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基层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口蹄疫、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一直威胁着畜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了解我乡畜禽防疫现状,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畜禽防疫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畜禽防疫工作,做到了动物防疫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措施,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动物防疫工作中虽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防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动物疫病防疫体系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近年来,还有部份地方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还未建立健全,成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村级防疫工作条件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难于保证常年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群众动物防疫意识淡薄,主动配合性差。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很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不按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

(三)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乡镇畜牧站无办公用房,镇畜牧站的办公条件差,乡镇畜牧站的防疫、检疫、诊断等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器械、工作手段普遍落后,制约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动物防疫监管难以到位,综合防治效果较低。由于村级防疫队伍还未健全,对分散的饲养户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平时补针工作难度大,使免疫接种密度在非集中免疫期间难以达到规定指标,从而使综合防治效果降低,个别边远地区甚至出现免疫死角,成为动物疫病发生的潜在隐患。

(五)检疫执法不够规范

检疫行为用肉眼、凭感觉、靠经验的情况则不胜枚举,执法程序缺失。检疫执法人员对拒免、拒检、拒缴检疫费的不能依法处理,势必导致一些未检动物及产品流入市场。个体商贩故意刁难检疫人员和暴力抗检的现象屡有发生。如果检疫对象诉诸法律,执法人员将是一筹莫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为切实做好畜禽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目前动物防疫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形势的严峻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动物疫病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不仅是保障畜牧业生产、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重大意义,树立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做到抓动物防疫工作不放松。

(二)加强行政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而且是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动物防疫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观念,并以此为准则确立动物防疫工作的地位和目标。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三)建立完善机制。各地应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对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现有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工作理念,逐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切实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环境,积极提升乡镇动物防疫站业务能力。

(四)广泛宣传发动。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人民群众的动物防疫法律意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组成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能力。

(五)搞好防疫监管。要继续采取“五强制”(强制免疫、强制隔离、强制封锁、强制消毒、强制检疫)措施,切实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以口蹄疫、禽流感为主的动物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改善工作手段,做到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各级政府要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快速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六)坚持依法防疫。动物防疫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要确保三个100%。做好畜禽免疫和耳标标识的佩戴工作。春秋两防工作结束后,应加强督促检查、查漏补缺,对免疫指标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力争使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耳标配戴率达到100%,对新补栏畜禽、怀孕畜、仔畜、漏免畜及因病缓免畜要及时补针,做到动物防疫密度常年保持100%,以全面提高畜禽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七)加大检疫执法力度

要出台检疫人员资格准入、录用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规定,全面实施上岗制度。从事动物检疫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认证鉴定,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动物检疫员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检疫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动物检疫人员报酬与工作强度和质量挂钩,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对动物检疫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使执法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推动畜禽检疫工作健康、规范地开展。

(八)加大经费投入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需要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要根据畜牧业发展情况、物价上升指数和工作的需要调整县乡两级财政预算。一是建议增加乡镇动物防疫站工作经费投入,确保乡镇动物防疫站工作正常、有效开展。二是对乡镇站新建和维修给予经费补助。三是逐步完善动物防疫检测设施,为乡镇动物防疫站配备必要的常规检测设备。

推荐第8篇:衡阳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衡阳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衡阳市畜牧水产局高级畜牧师 郑云生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养殖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以实现“生态、安全、高效”为目的,坚持“政府主导、宣传引导、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方针,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突出抓好标准化项目、示范创建、动物防疫、质量安全、粪污治理等工作,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特点有:

(一)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多年来,全市养殖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出栏生猪、出笼家禽和肉类总产量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饲料产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四。七个县市都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3年上半年,在十分复杂的条件下,畜禽生产仍然稳步增长,全市共出栏生猪540.17万头,出笼家禽5196.99万羽,出栏牛6.91万头,羊30.54万只,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6%,-2.6%,4.9%,4.7%。

(二)生产方式有效转变。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养殖生产方式逐步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全市现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的养猪企业1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35个,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76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32户。有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2个,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个,2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5个,1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779个。生猪和家禽的规模养殖量分别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和85%。畜禽良种化和饲养水平显著提高,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92%,生猪出栏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分别达到194%、95%。

(三)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培植了一大批养殖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爱平、创新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有环球、亚峰和湘旗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引进了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这些龙头企业不仅自己规模较大,而且纷纷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业,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免疫防疫、统一产品销售,分户核算”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建立养殖小区,并带动了种植、饲料、物流、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主要抓了下面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目标管理为抓手,构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衡阳市养殖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畜牧、

2 财政、发改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分工负责,协同管理。二是科学规划。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构建生猪、家禽、水产品、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00万头,生猪、家禽产业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草食动物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实行政府和畜牧水产系统双重目标管理和双重责任措施。市政府将养殖业标准化发展、质量安全、重大动物防疫和粪污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市、县畜牧水产部门落实任务分解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督查和考核,推动工作开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提质改造。积极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下大力气对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提质改造。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把好“申报关”、“实施关”、“资金关”、“验收关”四个关口。把建设重点放在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栏舍配套设施上,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确保项目建设质量。2007-2013年共实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612个,完成总投资近2.1亿元。同时,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积极整合标准化项目、良种补贴、外调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打造一批示范亮点工程。到2013年,全市共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51个,其中部级17个,省级34个。

(三)以构建科学防疫体系为保证,推进动物综合防控能力提升。切实加强了动物防疫监管队伍建设,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官方兽医、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三级队伍网络体系;突出加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动物检疫申报点等窗口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探索无害化处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构建防疫安全评价体系;抓好防疫与检疫监督执法规范,实现防疫、检疫、执法监督联动;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应急队伍培训,落实物资储备,实行节假日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处臵及时有效。

(四)以创新监管机制为基础,推进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基本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监管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突出围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了市县乡分级监管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了畜禽水产品安全预警和追溯机制。同时,强化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制,强化了企业(养殖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模场实行质量安全承诺,从源头上保障了畜禽产品安全。近几年,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三品”、畜禽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五)以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为前提,推进畜禽养殖粪污

4 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2012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工作,并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出台了衡阳市“十二五”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提出到2016年末,全市主要畜禽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8883.2吨、7552.9吨以内,比2010年的77050吨、8633吨分别减少10.6%、11.5%。整合标准化项目、示范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对养殖场畜禽粪尿进行综合处理。积极探索粪污综合利用方法和模式,推广“畜、禽-沼-果、林、蔬菜和鱼”生态养殖基地623个。

(六)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科技推广工作。一是加大了行业标准制订力度。出台了《衡阳市养殖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本级制定了《湘黄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杜洛克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湘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二是加强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实施好畜牧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我市自主研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过养殖户试用,总体反应良好,并受到了部省领导的高度肯定。三是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市本级2008年以来共实施科技进步项目12个,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四

5 是切实加强了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起连续三年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养殖业基层从业人员大专学历教育,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水平。今年7月2日至11日,市委组织部与市畜牧水产局合作举办以“标准化养猪技术与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信息化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00人,分3期、每期300人,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养殖户的好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畜牧业发展基础不牢,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疫病和贸易风险频发。受国内近年时常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如今年的H7N9禽流感的牵连,导致畜禽及产品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存栏畜禽积压、生产效益亏损,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

(二)粪污处理压力大。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和成本巨大。

(三)投入相对不足。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总的来看,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支撑体系、风险应对机制不完

6 善,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打算

(一)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养殖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养殖业“十二五”规划。继续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示范场项目。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抓新建,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抓改造,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

(二)切实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行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使畜禽养殖都能按章生产、照章操作。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重点推广建立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投入品使用制度、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强化畜禽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监督管理,确保产品安全,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三)突出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大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想方设法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

7 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强化畜牧、发改、财政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规范监管。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着力推行农牧结合模式、沼气配套模式、有机肥加工模式、“零排放”模式等四种粪污治理模式,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养殖场周边的山林田地纳入经营范围,实现种养区域平衡,走农牧结合发展模式。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种场、扩繁场,提高畜禽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二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兽医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市、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乡、村防疫员队伍。根据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要在乡镇一级设立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基层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根据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继续推广畜禽养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规模养殖数据库,搭建市、县、乡、养殖户四级互通的电子信息

8平台,全面提高养殖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注:此文来自衡阳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重点工作,有删节。)

推荐第9篇:关于发展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芦溪县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

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

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三、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 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 农户”、“公司 农户”、“协会 农户”、“技术服务部门 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畜产品流通。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城和集市建立草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城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畜产品营销队伍。

(六)加大植物检疫和动物防疫力度,确保草畜产业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严防把牧草疫病和动物疫病带入本县境内;要突出重点,对主要的畜禽传染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不发生或得到有效控制。畜牧、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既要搞好场地检疫,又要搞好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

(七)各方协调,互惠互利,为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开“绿灯”。要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省、地、县关于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草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草业生态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和暖棚养畜禽工程。金融机构要对规模种草大户、养殖大户、养殖场及草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交易市场等给予重点信贷支持。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畜禽疫病保险等业务。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在生产和经营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推动草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荐第10篇:衡阳市14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衡阳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调研报告

(2014年6月9日)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养殖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以实现“生态、安全、高效”为目的,坚持“政府主导、宣传引导、项目带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方针,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突出抓好标准化项目、示范创建、动物防疫、质量安全、粪污治理等工作,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特点有:

(一)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多年来,全市养殖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出栏生猪、出笼家禽和肉类总产量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饲料产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四。七个县市都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二)生产方式有效转变。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养殖生产方式逐步由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全市现有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的养猪企业1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35个,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76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32户。有年出笼家禽1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企业2个,5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个,2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5个,1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779个。生猪和家禽的规模养殖量分别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和85%。畜禽良种化和饲养水平显著提高,三元杂交猪比例提高到了92%,生猪出栏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分别达到194%、95%。

(三)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培植了一大批养殖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现有爱平、创新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有环球、亚峰和湘旗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引进了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这些龙头企业不仅自己规模较大,而且纷纷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业,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免疫防疫、统一产品销售,分户核算”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建立养殖小区,并带动了种植、饲料、物流、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主要抓了下面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目标管理为抓手,构筑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衡阳市养殖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畜牧、财政、发改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分工负责,协同管理。二是科学规划。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构建生猪、家禽、水产品、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标准体系,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实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800万头,生猪、家禽产业标准化率达到75%以上,草食动物标

2 准化率达到50%以上。三是实行政府和畜牧水产系统双重目标管理和双重责任措施。市政府将养殖业标准化发展、质量安全、重大动物防疫和粪污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市、县畜牧水产部门落实任务分解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督查和考核,推动工作开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提质改造。积极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下大力气对我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提质改造。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把好“申报关”、“实施关”、“资金关”、“验收关”四个关口。把建设重点放在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栏舍配套设施上,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实施2007-2012年度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629个,完成中央投资14700万元。同时,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积极整合标准化项目、良种补贴、外调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打造一批示范亮点工程。到2013年,全市共创建畜禽水产品部省级示范场75个,其中部级35个,省级40个。

(三)以构建科学防疫体系为保证,推进动物综合防控能力提升。切实加强了动物防疫监管队伍建设,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官方兽医、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三级队伍网络体系;突出加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动物检疫申报点等窗口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探索无害化处理机制;进一

3 步强化了动物疫病追溯体系建设,构建防疫安全评价体系;抓好防疫与检疫监督执法规范,实现防疫、检疫、执法监督联动;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加强应急队伍培训,落实物资储备,实行节假日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处臵及时有效。

(四)以创新监管机制为基础,推进畜禽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基本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监管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突出围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监管,明确监管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了市县乡分级监管机制和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了畜禽水产品安全预警和追溯机制。同时,强化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制,强化了企业(养殖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模场实行质量安全承诺,从源头上保障了畜禽产品安全。近几年,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三品”、畜禽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五)以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为前提,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2012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治理工作,并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出台了衡阳市“十二五”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提出到2016年末,全市主要畜禽污染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

4 在68883.2吨、7552.9吨以内,比2010年的77050吨、8633吨分别减少10.6%、11.5%。整合标准化项目、示范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沼气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对养殖场畜禽粪尿进行综合处理。积极探索粪污综合利用方法和模式,推广“畜、禽-沼-果、林、蔬菜和鱼”生态养殖基地623个。

(六)以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禽养殖科技推广工作。一是加大了行业标准制订力度。出台了《衡阳市养殖业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本级制定了《湘黄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杜洛克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湘黄鸡种鸡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补充的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二是加强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实施好畜牧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我市自主研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通过养殖户试用,总体反应良好,并受到了部省领导的高度肯定。三是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市本级2008年以来共实施科技进步项目12个,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四是切实加强了技术培训工作。2009年起连续三年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养殖业基层从业人员大专学历教育,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水平。去年7月2日至11日,市畜牧水产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农村党员信息化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00人,分3期、每期300人,

5 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养殖户的好评,今年继续与市委组织部合作拟于7月份举办农村党员标准化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畜牧业发展基础不牢,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疫病和贸易风险频发。受国内近年时常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如今年的H7N9禽流感的牵连,导致畜禽及产品流通受阻、消费需求下降、产品价格下跌、存栏畜禽积压、生产效益亏损,畜牧业生产遭受极大冲击。

(二)粪污处理压力大。畜牧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养殖密集区,脱离周边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发展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和成本巨大。

(三)投入相对不足。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很差。虽然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总的来看,财政投入还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支撑体系、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限制了畜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打算

(一)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养殖业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

6 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养殖业“十二五”规划。继续争取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示范场项目。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造。抓新建,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抓改造,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

(二)切实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行为。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使畜禽养殖都能按章生产、照章操作。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重点推广建立种畜禽调运审批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投入品使用制度、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强化畜禽养殖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监督管理,确保产品安全,严防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三)突出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切实加大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想方设法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建立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建设。加强配合,多部门联手健全治理利用机制,强化畜牧、发改、财政和环保部门沟通协作,规范监管。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和先进技术,大力推广

7 “两个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治理方法。着力推行农牧结合模式、沼气配套模式、有机肥加工模式、“零排放”模式等四种粪污治理模式,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当地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养殖场周边的山林田地纳入经营范围,实现种养区域平衡,走农牧结合发展模式。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原种场、扩繁场,提高畜禽良种质量和供种能力。二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兽医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市、县级兽医工作机构和乡、村防疫员队伍。根据规模养殖的新特点,强化规模养殖场的自我防疫意识和防疫责任。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免疫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查力度,确保免疫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要在乡镇一级设立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基层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根据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广适应规模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继续推广畜禽养殖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规模养殖数据库,搭建市、县、乡、养殖户四级互通的电子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养殖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第11篇:福海县关于畜禽粪便如何处理的调研报告

福海县关于畜禽粪便如何处理的调研报告

福海县畜牧兽医局 庞静

福海县近年来,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及牧民定居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不断增加,畜禽的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巨增,每到开春季节养殖场、养殖小区前后堆满了畜禽粪便、畜禽养殖区内没有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每逢下雨,粪污横流,臭气熏天造成农区、牧区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牧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总体朝着美化、清洁化、绿化的方向发展。历史上形成的人畜(禽)混居问题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牧村畜禽养殖管理,切实改善和保护农牧村环境已成为福海县委、政府畜牧、环保部门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题。

如何在合理发展规模养殖、调整养殖结构与布局的同时治理养殖污染,减少环境污染、如何进行种养结合将废变宝,福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畜牧兽医局近期对全县的畜禽粪便的处理情况进行调研。畜牧兽医局调研结果如下:

一、福海县畜禽年产粪便量

2010年福海县牲畜最高饲养量为 74.4万头(只),其中羊的最高饲养量为49.9万只;生猪饲养量10.3万头;家禽饲养量127.8万羽;牛饲养量 8.6万头;其他牲畜5.6万头(只)。粪便产生的总量为28.45万吨。其中:猪7.45万吨、家禽12.5万吨、牛6.5万吨、羊2万吨。这里包括规模场、养殖小区、还有散养户。

二、福海县农牧区畜禽养殖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福海县畜牧兽医局对五乡一镇一场养殖情况的调查分析,福海县农牧村畜禽养殖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小而分散。农牧村畜禽养殖大多是小规模的,历史形成的,而且主要分散在各家各户。

二是逐年增多。近几年在国家和地方大力发展养殖业的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及畜禽价格的一路上涨,农牧区养殖户逐年增多,养殖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对农牧区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影响。

三是人畜(禽)混居。农牧区居民住房和牛棚、鸡舍、猪圈同在一个院子里,基本上是鸡犬不宁,牛粪、鸡粪、猪粪遍地都是,污水横流,臭味相闻,特别是阴雨天气,更是无处下足,让人难以忍受。

四是缺乏管理。由于很多农牧民生活习惯不好,不注意平时卫生,不及时清扫庭院,致使畜禽粪便长时间积存,尤其在夏季,臭气熏天,苍蝇乱飞,严重污染环境并且造成动物防疫的隐患十分严重。

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牧区建设缺乏规划,导致很多私建乱建,特别是一些牛棚、猪圈、鸡舍等,建在房屋边,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二是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供排水不配套,污水排不出去;三是风俗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农牧区家家养鸡养鸭,习惯在一起居住;四是农牧区畜禽养殖的管理不到位,基本是无人管;五是对农村养殖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目前养殖户处理粪便的方法

1、对粪便进行干燥除臭处理并做炭火用。粪便在湿的时候更易腐败产生臭气,使粪便迅速干燥可以减少臭气的产生。减少粪便中的水分和臭气并晾干做炭火用。

2、将粪便直接上地做肥料用。

3、用做有机肥料。畜禽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对改善土壤非常有利,只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完全能够变废为宝。我区的畜禽粪便大多数是采用堆积发酵的方法,制成粮食作物、果树、花卉、蔬菜的肥料。

4、将粪便打成围墙及围牲畜的圈子。以上四种办法对散养户和养殖量小的单位比较适用,可是对养殖量比较大、产生粪污比较多的规模场起的作用比较小。

四、对福海县畜禽粪便处理的建议

一是结合牧民定居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规划农牧区建设,实现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改变小而分散的畜禽养殖方式,把具备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集中到一起,迁出村庄,重新选址,在远离居民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建设养殖场。按照环保“环评制度”和“三同”制度要求,严格建设内容,建设新型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既便于争取国家、自治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化项目又利于环保和动物防疫。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短期内转移搬迁不了的村庄,特别是对于各家各户零零散散养殖的畜禽,一般在几头、几只左右,不可能搬迁的农牧户,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切实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建化粪池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和粪便处理问题。

三是通过人大制定地方性相关管理办法。对于农牧区散养农牧户,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管理。

四是制定相关村规民约,建设模范村庄。在农牧区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让农牧民群众保护环境,珍惜好的环境。净化民风民俗,广泛开展建设文明村活动,评比模范村、农牧户,改掉农牧区脏乱差的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引导农牧民学会规模养殖。可以探讨制定相关村规民约,对于违反村规的农牧户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从而加强农牧户自律。

五是合理开发利用畜禽粪便。

1、积极争取项目在大型猪场进行《养猪场污水处理工程及沼气利用生态农业环保示范项目》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完成猪粪的固液分离、沉淀调节、红泥塑料袋厌氧沼气、生物氧化。可解决猪场粪污染的同时,还可产优质肥料,产沼气,以上年收入可达几万元。另外,每年可供周边农户种菜,养鱼进行循环经济生产。

2、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养殖业终端粪便污染问题,当务之急在阿乡、城镇养殖小区或工业园区建一个绿色菌肥厂。

畜禽粪便是可利用资源,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是一个很好的项目还可以引导农牧种植绿色蔬菜和瓜果。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粪便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城郊建生物有机肥厂,低价收购畜禽粪便,生产出的有机肥就地销售,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带来了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减少污染,利于建设干净整洁的新农村、新牧村,建议由畜牧、环保部门牵头,争取项目或通过招商引资在阿乡、城镇之间或工业园区建一个日生产500-1000吨的绿色菌肥

厂。养殖户就会积极清理棚圈的粪便送往菌肥厂将畜禽粪便及时变为资金。

绿色菌肥可改善因长期大量施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抗逆能力,可避免化肥有毒物质在农产品的蓄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促进农作物的有机化和绿色,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净化饮用水,控制农业施化肥污染清洁环境,增进各族人民健康,造福子孙后代可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使新农村建设真正达到村容整洁的效果。

它所用的原材料是牛粪、羊粪、鸡粪等、以及农业生产废料和其它有机物加工而成“变废为宝”,不仅可解决这些废物的出路,又防止了污染,又促进了我县发展的绿色环保农业,同时又促进了畜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一条种草、养畜、产粪、肥地的生态农牧业之路,让绿色菌肥厂为福海县创造美好环境作出贡献。

福海县畜牧兽医局近期对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阐述了形成现有养殖污染严重所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研究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找出了一条符合福海县实际情况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法。最终确定走“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的道路,确保经沼气池处理的畜禽粪便不随意外排,做到养殖废水“零排放” ,“变废为宝”。

第12篇:关于发展*县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芦溪县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芦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芦溪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芦溪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芦溪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芦溪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芦溪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

第13篇:关于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页面功能【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的工作部署与安排,十月下旬、十一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城建农经工委围绕我县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召开了由部分村干部、人大代表和有关镇、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是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县,是浙北的苗猪基地,一直以来畜禽养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我县农民家庭副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75%,年末存栏生猪61.58万头,养猪业实现产值6.0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1.2%;2009年1–9月份,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79%,三季度末的存栏生猪49.43万头(县农经局统计数),已实现产值2.83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5.06%。但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质量、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根据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市政府提出的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县政府及时制定方案,出台

政策,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两年中,省、市下达治理任务为421户,县自定治理任务为739户,到今年11月12日为止,已通过省、市、县验收核查的1110户,另外50户县定治理户未通过验收,正在整改完善;而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有部分养殖户主动要求治理,因此,实际上全县已建成沼气综合利用设施(包括补建辅助设施)1282户,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治理任务;5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中3个已建成,2个正加紧建设中。具体做法:

(一)摸清家底,明确目标。2008年,县政府对全县规模养殖户进行摸底调查和核实工作,全面掌握了畜禽养殖存栏、出栏、畜舍面积、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等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到有关镇(区)调研生猪养殖及污染治理情况,听取当地干部和养殖户对整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借鉴兄弟县市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出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方案,明确整治目标和任务,引导农户转变种养模式和方式,使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二)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召开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专题会议,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17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组、技术指导组和综合执法组等3个专业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4位县领导还分别联系4个养殖重点镇,指导督促工作。各镇(区)均成立以行政首长为组长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各村明确以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为主要责任人,切实承担起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的职责。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后,县委书记张仁贵、县长沈晓红先后分赴各镇(区)开展督查与调研。

(三)措施有力,服务到位。县政府与各镇(区)签订了整治工作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加强考核。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信誉金制度、整治申请制,推行公司化运作方式。因地制宜,推行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进行治理,既采用“两分离、三配套”模式,又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制定出台补助标准;二是培训好沼气综合利用设施的施工力量,施工中加强指导,确保建设质量;三是组织技术人员,赴各镇开展技术指导并及时提出措施应对整治中出现的困难,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场(户)开展污染治理,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控;四是创造条件,建造畜粪收集处理中心。通过召开会议、干部上门、印发资料和媒体宣传,逐一落实规模养殖场(户)的整治方案,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整体推进整治工作。

(四)疏堵结合,有的放矢。县政府在加大监管,封堵排污口的同时,重点做好“疏”这篇文章,自定任务,自加压力,加快建设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的配套综合利用设施和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还把污染形势不容乐观,治污工作跟不上发展速度,饲养量超过可承受载畜量的地方列为重点整治对象,专门研究,制订方案。例如西塘桥镇既是我县的畜牧生产大镇,又是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县领导多次赴现场调研,研讨整治方案,制定工作计划。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有差距。部分基层干部对治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和敷衍现象。农村养殖模式普遍比较粗放,农业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主动治污意识不强,再加上近

两年养殖效益的滑坡,有的已建好的治污设施闲置不用、偷排、直排现象依然存在。

(二)资金“瓶颈”不断显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资金需求量大。虽然这几年,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离实际还有一定差距。另外现行的政府贴补方式和个别扶持政策不尽合理,行政运行成本高,农户所得实惠少。

(三)长效管理机制相对滞后。虽然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对养殖散户的治理措施缺失,对违法排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尤其是2008年已建好的部分治污设施利用率不高。对病死畜禽,缺乏统

一、规范、科学的无害化处理渠道,随意丢弃于河道现象较为严重。

三、意见与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发展。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要围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目标,多种形式深化宣传教育,激发农民群众、特别是畜禽养殖户参与治理的热情,树立和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扩大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加紧开展整治的同时,充分研究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合理性,以“生态养殖,环保养殖”为原则,结合全县土地流转工作,规划建设设施配套的标准化畜牧生态小区,鼓励引导农户进区饲养,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和清洁养殖技术,要实现养殖产业的“提质、增效”,切实减少农业污染面源。

(二)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模式治污。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综合治理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50头以下、5头以上的养殖经营户进牧业小区或者归并入经营大户养殖,集中治污;也可根据环境现有的承载能力,规划出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坚持治理标准,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畜禽污染治理技术,严格落实好“两分离、三配套”治污设施建设,加强指导、督促养殖户正确使用,切实提高设施的利用率。要制定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探索有效的畜粪收集处理模式,积极扶持与鼓励个人或企业投资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同时加快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三)加大扶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治污工作中涉及的各项补助给予充分保障,对开展的治污技术研究适当安排相应的科研经费,同时要讲求补助的形式和方法。要围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循环畜牧业”这个主题,按照“治旧控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尽快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畜禽污染治理长效管理办法》,加快规范后续管理服务队伍和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县、镇、村三级的组织领导,明确县、镇、村以及养殖户的责任,切实加强投诉受理、举报查办和监督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和监管力度,使执法监管常态化,切实巩固整治成果。

(四)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镇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强大合力。以加大养殖污染和违章搭建整治为抓手,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狠抓源头

控制,全面封堵直排口,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建立联合执法队伍,上下联动,加强日常巡查,采取经济、法律、科技、行政和村民自治自律等多种手段,严肃查处直排、偷排行为。依法查办病死畜禽贩卖行为,积极探索经济可行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有效做好疫情防疫工作,切实做好我县畜禽污染治理工作。

第14篇: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科学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科学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4月下旬开始深入新民、周嘉、高安、澄溪、鹤游、坪山等镇,围绕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科学治理进行了实地调研,并通过组织人大代表、乡镇村社干部、养殖场业主等进行专题座谈,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广泛了解情况。

一、基本情况

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重庆优质出口猪肉项目县,重庆市安全奶牛奶源基地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示范县,畜禽养殖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县政府坚持发展与治污并重,推动畜牧业向生态、优质、高效、环保、安全型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自**年来,我县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3月,全县有畜禽规模养殖场1067个,其中猪场531个、家禽养殖场438个、奶牛场9个、肉牛场10个、羊场40个、兔场39个,畜禽规模养殖率为46%。养殖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和商品化经营、由家庭副业向独立的产业的转变,走在了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前列,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规划日趋完善,布局不断规范。**年出台了《垫江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明确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范围;2012年县农委、国土局又联合编制了《垫江县“十二五”畜禽养殖用地规划》。禁养区的规模养殖场正在逐步取缔和搬迁,**年投入800余万元取缔和搬迁了桂溪、沙坪、永安、砚台等乡镇禁养区的19个规模养殖场,今年预计投入700万元,拟取缔和搬迁桂溪河、迎春河流域养殖场(户)34个。

(三)加强了技术培训,推广了生态养殖模式。县农委等部门大力开展规模养殖政策和技术培训,倡导生态养殖模式。2012年6月以来开展抽粪排渣、动物防疫、生态养殖等培训15期,参训925人次。“养-沼-菜(果)”养殖模式在我县得到了较为广泛运用,九牧、优科、农福等规模场发展循环农业,新民镇双河口村史光红养鸡场采用发酵床零排放技术,效果好。

(四)投入增大,基础设施明显好转。几年来,全县财政投入4379.75万元,对167个规模养殖场的排污设施进行了新建及改扩建,建设沼气池43708m

3、氧化及化粪池5375m

3、干粪发酵池(室)1000m

3、雨污分离沟13705m;配套建设沼气服务站73个,配置沼渣沼液抽提泵4台、槽罐车3辆,铺设九牧、优科、全余3个养殖场喷灌管网;实施了21个规模养殖场治污减排综合整治项目;

修建了化尸池500个,2012年5月—2013年3月财政补助140余万元,处理病死畜禽18246头(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发现,当前主要存在市场波动过大和污染严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市场波动过大。自**年5月以来,短短7年时间已经历近2个涨跌周期,并且波峰与波谷的价格几乎相差一倍,超过了养殖户的承受能力,影响了规模养殖的正常发展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现猪粮比价为5.2:1,跌破了6:1的养猪盈亏线,进入黄色预警区,规模养猪处于普遍亏损,养殖业受到冲击。第二个问题是养殖与种植不搭配,排泄与消纳不平衡,污染物处理不到位,乱排乱放,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溪河塘库的氮、磷含量高,水质不断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发黑、变臭,丧失了原有水体的功能;大量恶臭气体(如氨、硫化物、甲烷等)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群众反映强烈,养殖场与周围群众关系紧张。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引导不够,环保和风险意识淡薄。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宣传不够,部分基层干部和养殖场业主对养殖分区、审批事项与流程、技术标准不了解。对养殖市场风险宣传不足,在市场行情较好时,不少业主一哄而上,盲目扩大生产,造成周期性产能过剩,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

(二)规划许可滞后,未批先建现象突出。养殖发展规划滞后,修编不及时,预见性和科学性不强。备案审批滞后,未批先建或先建后批现象突出。全县规模养殖场仅70余家办理了规模养殖备案和防疫条件审批;不到20%履行了环评和有关审批手续;仅8家履行了土地备案及审批手续。部门协调有待加强,如跳石水库养猪场无国土、农委、环保手续,但有工商执照。

(三)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普遍简陋。大部分养殖场业主实力差,投入资金偏少,设施设备简陋,特别是治污设施。财政投入有限,部门间沟通统筹不够,项目申报、公示机制不完善,多数养殖户未享受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也有多次得到国家补助的。融资困难,难以及时获取贷款。

(四)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指导服务被动。基层畜牧兽医站是支撑畜牧业

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基础设施差、设备落后、管理不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需要。村级防疫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技术落后,作用发挥差,且因历史原因,可能演变为新的上访群体。学习考察交流少,对成功的养殖模式总结推广不够,标准化养殖示范、推广有待加强。

(五)宏观调控乏力,养殖盲目性大。信息发布不到位,国家只在政府

网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发布,地方几乎未发布过养殖信息,养殖户信息闭塞,生产盲目性大。产销衔接差,产区与销区之间、养殖户与屠宰企业之间、屠宰企业与批发市场、超市之间未建立产销合作机制,订单生产少。我县尚未设立价格调控基金,缺乏调控手段。

(六)监管执法力度不够,违法行为未得到有效控制。对违规建场监管不到位,依河建场、靠路建场问题突出,居民点附近建场依然普遍存在。对违规排污监管不到位,部分未建治污设施,直接排放;部分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足,运行不正常;部分治污设施长期关停,漏排、偷排现象十分突出。处罚少、力度弱,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工作建议

(一)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养殖与污染治理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审批项目和程序、治污先进典型,增强依法建场、科学治污自觉性。采用现场会、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方式,开展经常性培训,提高业主的市场意识、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市场调控、生态循环农业,提升我县畜禽养殖业发展和管理水平。

(二)科学规划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养殖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依据排泄物的消纳能力制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我县有关规划,新建规模养殖场均应严格履行各项手续。确立产业发展思路,引进和支持大型饲料、畜产品及有机复合肥加工生产企业。

(三)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使用效益。积极包装项目,提高财政投入总量。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加大项目信息沟通和资金整合力度,将有限财的政资金用于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扶持。加强项目实施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组建融资平台,争取金融部门放宽担保条件、简化贷款程序、扩大担保范围,解决融资难问题。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标准化畜牧兽医站建设,改革村级畜牧兽医运行机制。坚持种养结合,支持鼓励发展“猪-沼-菜(果)”等生态循环模式;跟踪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最新成果运用情况,考察学习干式环保零污染养殖技术、发酵床零排放技术等,开展技术总结、引进、示范和推广。做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等技术指导。

(五)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效益。采用电视、广播、报刊、短信、简报等方式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养殖户根据市场确定合适的养殖规模。以工业化理念、商品化思路谋划产业发展和产品销售,理顺各环节关系,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按照《价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设立价格调控基金,稳定畜禽产品市场。

(六)密切协调配合,强化监管执法。明晰县级有关部门及其下属机构、乡镇政府和村社的监管职责,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对选址符合规定,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规范的,限期1年完善相关手续;对选址符合规定,但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不规范的,限期2-3年整改完善,并补办手续;对不符合选址规定的(如污染饮用水源),明确2-3年期限搬迁或取缔。加强水环境监测,加大对偷排粪污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第15篇:畜禽养殖行业点评报告

畜禽养殖行业点评报告

导读:近日猪价狂飙,部分地区最大幅度5天达40%。

近日猪价狂飙,部分地区最大幅度5天达40%。根据博亚和讯统计7日全国生猪均价为11.91元公斤,较6日上涨0.33元公斤,较上周同期(4月30日)上涨0.98元公斤。生猪价格进入五月以后开始狂飙,部分地区5天最大涨幅达到40%,且大规模场领涨,牧原一周前价格仅11元公斤,三天前上涨至12.6元,昨日达到14.5元,从头均亏损180元到盈利180元仅用时一周,国内第二大一体化企业昨日生猪出栏价也达到13.7元,今日继续上涨至14.2元。为什么会涨?为什么短期快速涨?为什么部分区域涨幅很大?为什么规模化企业领涨?后期如何演绎?我们试图用分析为投资者拨开迷雾。为什么5月会涨?为什么部分地区涨幅很大然而全国均价涨幅要小的多?我们认为主要受部分区域前期疫病比较多和猪价,使得5月可出栏数和存栏猪重有不同幅度的下滑。我们和国内前三大养殖企业了解,5月份的生猪供给同比下滑幅度比较大。可出栏数方面:

1、去年11月至今年2月的4个月间,仔猪投苗率下降(母猪受孕率下降,仔猪存活率下降,主要受2013年8月高温影响)。根据生猪出栏时间推算,2014年5月开始影响逐渐体现。

2、去年底今年春天PED和口蹄疫在部分区域还比较严重,据我们前期草根了解某大型企业(年出栏50万头)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受PED和口蹄疫影响死亡头数达到4万头,某屠宰场五一期间摸底周边生猪5月可出栏量,受疫病影响可出栏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0%。

3、四月份猪价较三月份继续下跌,使得部分杠杆比较高资金比较困难的养殖户不得不提前出栏也减少了五月可出栏数。

结语:5月份的生猪供给同比下滑幅度比较大,造成部分地区猪价狂飙。

第16篇:畜禽良种

农业部畜禽良种繁育项目

1.申报品种及区域重点

扶持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中畜禽品种的开发利用,以开发促保护,其中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138个畜禽品种优先。

2.申报条件

(1)以完善畜禽良种扩繁体系为主,重点扶持已有基础的扩建或续建项目。

(2)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辐射带动能力强,促进周边群众增收作用显著。

(3)项目申报单位须为2007年12月31日之前注册成立且注册资本在300万元(含)以上,并从事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中畜禽品种经营的企业。其中申报猪和水禽品种的企业须为2009年12月31日前认定的地市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4)项目申报单位资产结构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上年度净资产不低于所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倍,资产负债率低于65%。

(5)永久性建筑物用地须为自有土地,良种扩繁基地可为租赁或承包土地,租赁或承包合同剩余期限不少于10年。

(6)项目申报单位必须依托有一定技术及推广力量的机构利用部分项目资金(控制在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8%以内)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品种改良等公益性服务。

(7)2008-2011年期间承担过农业基本建设畜禽良种工程项目的企业不在本次申报范围内。

3.建设内容和投资控制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为畜禽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引进及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具体包括:棚舍、孵化厅、兽医室、采精室、质检室、胚胎室、药浴池、库房、加工车间、青贮窖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场区道路、污水处理池、输变电线路、电增容设备、围墙等生产性辅助设施建设;生产、污水处理、质检(医疗)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以及种禽、种畜、胚胎引进等。

具体建设内容参见2011年度该专项任务与投资计划表和仪器设备指导清单。各类费用比例上限见附表1。

每个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应控制在150万元以内。地方财政配套比例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发[2010]46号)执行所在省的配套比例政策;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不得低于财政补助资金总规模(即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补助配套资金之和)。

4.证明材料

(1)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省级(含)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文件。

(2)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地市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认定文件复印件。

(3)经中介机构审计的项目申报单位上一年度财务报表(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财务报表附注)及审计报告;项目申报单位企业所得税税收缴款书或免税证明复印件;项目申报单位开户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以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

(4)项目申报单位现有繁育基地、养殖设施情况及仪器设备清单(须注明具体规格、数量、单价等);现有基地土地使用证明或协议复印件;技术依托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双方签订的正式协议书复印件或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情况说明。

(5)项目建设需占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证明或协议复印件;建设地点规划设计平面图,单项工程设计平面图等。

第17篇:畜禽繁殖

1.家禽:鸟类中,经过人类长期拳养驯化,在家养条件下能够生存繁衍、并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部分称为家禽。

2.胫长:指跖骨的长度。用卡尺度量跖骨上关节到第三与第四趾间的垂直距离,是衡量家禽早期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

3.体重均匀度:群体中,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个体数所占的百分比为该群体的均匀度。

4.黑头:白色羽绒中的异色毛绒,混入后会降低羽绒的品质和售价。

5.鸡床:肉种鸡两高一低饲养方式,鸡舍两侧的板条王面,是母鸡采食活动区域。

6.817肉鸡:属于肉杂鸡的一类,用白羽肉种鸡父母代公鸡与褐壳商品代母鸡杂交而来,是生产烧鸡的好原料。

7.半净膛重:屠体去除食道、气管、肠、胰、脾、胆囊,保留心、肝、肾、肺、肌胃(去除角质膜和内容物)、腺胃的重量。

8.落盘:鸡胚孵化到第18~19天时,由孵化盘转到出雏盘中,转入出雏器,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继续孵化的过程。

9.肥肝:水禽经过强制填饲形成的脂肪肝,是世界三大美味之一,是水禽生产的一种产品。

10.照蛋:通过灯光透视来观察家禽胚胎的发育情况,剔除无精蛋、死精蛋、死胚蛋的一种操作技术。

11. 鸭坡:连接鸭群水面运动场与陆地运动场的斜坡。

12.早成雏:雏禽在孵化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育,一出壳眼睛已经睁开,腿脚有力,能够独立觅食活动的一类禽类,例如鸡、鸭、鹅等。

13.现代禽种:也称配套系,是在标准品种的基础上,采用现代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具有特定商品代号的高产禽群。

14.817肉鸡:属于肉杂鸡的一类,用白羽肉种鸡父母代公鸡与褐壳商品代母鸡杂交而来,是生产烧鸡的好原料。

15.体重均匀度:群体中,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个体数所占的百分比为该群体的均匀度。

16.胚盘与胚珠:家禽的卵为端黄卵,细胞核位于卵黄的一端。没有受精的次级卵母细胞构成白色圆盘状胚珠,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中央透明的胚盘,直径大于胚珠。

17.蛋鸡开产日龄:指鸡群50%产蛋率的日龄。

18.匀料:笼养蛋鸡加料后,饲养人员定时用手将料槽中的饲料抹平,便于鸡的采食的一种操作。

19.全净膛重:半净膛去除头脚、内脏,仅保留肺、肾的重量。

20.毛片:羽绒生产中可以利用的正羽。

21.品变种:在一个品种内部,根据羽色斑纹、冠形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品变种。

22.项鸡:华南一带将刚开产的母鸡成为项鸡,是制作白切鸡的原料。

23.合 拢:鸡胚孵化到第10~11天时,由尿囊在蛋小头合拢,这时的照蛋特征称合拢。

1.简述翻肛鉴别雏鸡雌雄的技术要点。

(1)翻肛适合所有类型的鸡,一般在出壳后12小时内鉴别

(2)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需要台灯

(3)排粪,轻轻挤压腹部泄殖腔两侧,排除胎粪,便于翻肛

(4)观察公鸡有生殖突起,母鸡一般没有。个别有易变形。

2.如何进行种蛋的挑选?

(1)种蛋来源于健康高产家禽;(2)蛋龄适宜:7天以内

(3)蛋壳品质好:薄厚适中均匀,干净,颜色正常,无裂纹破损;

(4)蛋型正常,蛋形指数正常,如鸡蛋1.28~1.43;

(5)蛋重适中,不过大过小,如蛋鸡50~65克。

3.如何进行种蛋的消毒

(1)消毒时机:每次收蛋后,入孵前

(2)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15克高锰酸钾,30毫升福尔马林;密闭20分钟。

(3)浸泡消毒:40度温水,加入0.1%新洁尔灭,或其他消毒剂,浸泡3分钟。

(4)喷雾消毒:用新洁尔灭或百毒杀溶液进行喷雾消毒。

4.如何进行种蛋的保存?

(1)保存时间。种蛋保存3~5天孵化率最高,一般要求夏季保存时间在1周以内,冬季不超过10天。(2)保存温度。最适宜温度13-18℃。一周以内以15-18℃,一周以上13℃为宜。

(3)保存湿度。保存湿度以接近蛋的含水率为宜,适宜的保存湿度为75%~80%,过高的湿度会引起种蛋发霉。(4)适度通风。通风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种蛋发霉,但是通风量过大会造成蛋内水分过度蒸发。

5.如何进行育成期的光照管理?

育成期总的光照原则是光照时间不能延长,光照强度不能增加。通过人工光照来满足光照原则,抑制性成熟,适时开产。一般密闭式鸡舍为8小时连续光照制度。开放式鸡舍根据不同季节合理补光达到光照原则。

6.肉仔鸡饲养前的准备工作

(1)房舍的维修与消毒;(2)饲养用品的准备(3)房舍的预热(4)雏鸡的挑选与运输

7.雏鸡断喙技术要点

(1)短喙时间:6~10日龄(2)断喙长度:上喙断1/2,下喙断1/3

(3)断喙方法:电热断喙器烧烙止血,调节刀片温度700度

(4)断喙要领:右手抓鸡,拇指放在脑后,食指放咽下并轻压。切完后刀片停留1.5~2秒,止血

(5)注意事项: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

8.简述现代养禽业的特点。

(1)生产的工厂化、集约化(2)品种品系化、杂交化(3)饲料全价化、平衡化

(4)管理机械化、自动化(5)经营配套化

9.如何进行雏鸡的初饮与开食?

(1)初饮:雏鸡入舍后尽快进行第一次饮水。用凉开水,适当加入葡萄糖、速溶多维。长途运输后要加入电解多维、口服补液盐。方法用小型真空饮水器,对没有学会饮水的鸡要进行调教,将喙部浸入水中训练。

2)开食:出壳后24~36小时进行,有60%左右鸡有啄食行为时,不要太早。先饮水后开食。开食在平面上进行,将全价破碎料均匀撒到开食盘上,自由啄食。1~2小时后检查采食情况,嗉囊中没有饲料的个体要单独隔离进行采食训练。

10.简述肉鸡限制饲养的方法与适用阶段。

(1)限质降低饲料的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适合生长期应用。

(2)限量 1)每日限饲法每天喂给一定数量的饲料,限饲强度低,对鸡的应激较小。适合4~6周龄的雏鸡、预产阶段(20~24周龄)和产蛋后期(80%产蛋率以后)2)隔日限饲法把两天的饲料量合在一起,一天饲喂,一天停料。限饲强度大,适用于生长速度较快,体重难以控制的阶段,如7~12周龄。3)五二限饲每周5天给料,2天停饲,

11.鸭经济学特性:适应性与抗病力强;耐寒怕热;喜水怕湿;嗜腥性;胆小;生活规律性

12.鸭的经济学特性:繁殖潜力巨大;蛋品适合深加工;肉鸭早期生长速度快;鸭肉适合传统加工方法;可以生产肥肝;羽绒品质好。

13.简述快慢羽鉴别雌雄的技术要点。

(1)快慢羽雌雄鉴别适用于白壳蛋鸡配套系

(2)主翼羽短于覆主翼羽或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等长为慢羽类型,是公鸡

(3)主翼羽长于覆主翼羽为快羽类型,是母鸡

14.滴鼻点眼免疫:

注意疫苗的合理稀释倍数,距离眼部、鼻孔1~1.5厘米,完全吸入后放鸡;

15.如何进行看雏施温?

伸腿伸翅伸头,奔跑、跳跃、打斗,卧地舒展全身休息,呼吸均匀,羽毛丰满干净有光泽,证明温度适宜;雏鸡挤堆,发出尖叫,呆立不动,缩头,采食饮水减少,羽毛湿,站立不稳,说明温度偏低;雏鸡伸翅,张口呼吸,饮水量增加,寻找低温处休息,往笼边缘跑,说明温度偏高,应立即进行通风降温。

16.简述水禽的生物学特性与经济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有:(1)适应性强、抗病力强;(2)耐寒怕热;(3)喜水怕湿;(4)鸭嗜腥、鹅喜青;

(5)鸭胆小、鹅蛋大;(6)合群性好、易调教

经济学特性有:(1)繁殖能力强;(2)产品深加工前景好;(3)羽绒品质高;(4)可以生产肥肝

17.禽蛋是如何形成并产出体外的?

首先卵巢上卵泡内卵子因卵黄积累增大、成熟,排卵。在输卵管喇叭部受精;在膨大部形成蛋白;在峡部形成内外蛋壳膜;子宫部停留18~20小时,形成蛋壳;阴道部产出。

18.简述中国鹅与欧洲鹅的体型差异。

中国鹅起源于鸿雁,上喙基部前额上有瘤状突起,颌下有咽袋,喙较长,颈细长如弓形,前躯斜挺,后躯大而下垂。欧洲鹅起源于灰雁,头顶无瘤状突起,颌下无咽袋,颈粗短直,喙短小,体躯与地面平行。

19.如何减少肉种鸡平养窝外蛋?

(1)产蛋箱的准备:数量充足,每4~5只鸡要有1个产蛋窝。产蛋箱设置在光线较暗的地方,铺设好清洁的垫料,定期整理产蛋箱,安装平稳,不能晃动。

(2)种蛋收集:2%产蛋率以前不收蛋,做引蛋用。平时要增加收蛋次数,每天4~5次。产蛋率30%以前要每天6次收集窝外蛋。收蛋动作要轻,不能惊动产蛋箱中的母鸡,不能将母鸡拉出收蛋。(3)喂料时间避开上午产蛋时间。开灯后30分钟内喂料或5~6小时后喂料。

(4)发现窝外产蛋的母鸡要抓回产蛋箱,垫料上做的窝要弄平。

20.影响孵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受精率低;(2)种蛋保存期过长;(3)种鸡患病或营养不良;(4)种蛋保存条件不当;(5)孵化条件不当;(6)蛋壳品质不良

21.如何进行蛋鸡产蛋性能的鉴定?

高产鸡反应灵敏,两眼有神,鸡冠红润;羽毛丰满、紧凑,换羽晚;腹部柔软有弹性、容积大;肛门松弛、湿润、易翻开;耻骨间距3指以上,胸骨末断与耻骨间距4指以上。低产鸡的表现,鸡冠萎缩,换羽早,泄殖腔干燥紧圆,耻骨间距2指以下,胸骨末断与耻骨间距3指以下。

1.论述发展水禽养殖的优势以及我国水禽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优势:(1)水禽的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适合全国各地饲养

(2)水禽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我国也是水禽肉蛋消费大国,传统加工方法多,刺激消费。如咸蛋、松花蛋、烤鸭、烧鹅等。

(3)水禽可以生产羽绒产品,我国羽绒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占到世界贸易量的一半,增加外汇收入。

(4)水禽可以生产肥肝,属于高档消费品(5)水禽的生产性能很高,经济效益显著

存在问题:(1)生产方式落后(2)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除了肉鸭,良种供应滞后(3)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4)水禽研发水平低

2.肉鸡限制饲养的意义与方法?

(1)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肉种鸡在遗传上具有采食量大、生长速度快、脂肪沉积能力强等特点。生产中如果任其自由采食,势必会种鸡过肥过大,早产,初产小蛋,后期蛋过大,产蛋率低等现象。同时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下降。限制饲养的目的是控制种鸡体重,延缓性成熟期,适时开产,提高种用价值。限制饲养可以使种鸡腹部脂肪沉积减少20%~30%,提高了产蛋期的存活率,节约饲料10%~15%。

(2)方法:肉种鸡的限饲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饲料营养水平的限制,二是对采食量的限制。

1)限质降低饲料的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适合生长期应用。限量 1)每日限饲法每天喂给一定数量的饲料,限饲强度低,对鸡的应激较小。适合4~6周龄的雏鸡、预产阶段(20~24周龄)和产蛋后期(80%产蛋率以后)2)隔日限饲法把两天的饲料量合在一起,一天饲喂,一天停料。限饲强度大,适用于生长速度较快,体重难以控制的阶段,如7~12周龄。3)五二限饲每周5天给料,2天停饲,一般周三和周日不喂,7天料5天供给。强度适中,13~19周龄适用。

(3).注意事项:(1)限饲前的调群:将原鸡群分为大、中、小三群。同时淘汰体重过小的鸡、病鸡和弱鸡。(2)要有充足的采食、饮水位置(3)加料迅速,每个料桶加料量一致。(4)一次性投料,产蛋期每天下午3点投料。(5)定期称重:依据体重变化决定喂料量和限饲方法。肉种鸡2~24周龄,每周末称重1次,抽样数量5%~10%。产蛋期减少抓鸡带来的应激,每4周称重1次,抽样数量2%~5%。称重一般在停喂日下午或早晨空腹进行。

3.如何提高蛋鸡的产蛋量?

(1)搞好后备鸡群的管理:提高生长均匀度,控制合适开产日龄与开产体重。

(2)做好产蛋阶段环境控制:温度、湿度合理,光照16小时恒定。环境安静。

(3)合理饲喂:保证饲料营养全面,更换饲料要有过渡期,每天净槽一次,做好均料工作。

(4)产蛋阶段禁止接种疫苗,禁止投喂影响产蛋的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球虫药、氯霉素等。

4.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

(1)肉种鸡限制饲养的意义:限制饲养的目的是控制种鸡体重,延缓性成熟期,适时开产,提高种用价值。限制饲养可以使种鸡腹部脂肪沉积减少20%~30%,提高了产蛋期的存活率,节约饲料10%~15%。

(2)方法:肉种鸡的限饲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饲料营养水平的限制,二是对采食量的限制。

1)每日限饲法2)隔日限饲法3)五二限饲 4)四三限饲 5)六一限饲

(3)注意事项:1)限饲前的调群2)要有充足的采食、饮水位置3)加料迅速,每个料桶加料量一致。4)一次性投料,产蛋期每天下午3点投料。5)定期称重

第18篇: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专题调研报告

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专

题调研报告

按照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x月x日关于转发《x县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x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xx为组长,兽医站长陈xx为副组长,各行政村主任、全体畜牧兽医人员为成员的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专题调查工作小组。党政办负责组织召开小组成员培训会议,使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促进了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接受x乡人民政府工作安排,参与x乡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专题调研工作,现将基本情况作如下简要报告:

一、畜禽养殖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乡x个行政村,x个组,畜禽养殖场达x户,养殖生猪x头,牛羊x头,禽兔xx只,畜禽圈舍x个,养殖面积达xx平方米,其中专业生产合作社x户,养殖小区x户,年出栏生猪达x.xx万头,牛羊达x.x万头,禽兔达xx.x万只,禽蛋年产量达x吨,是农户养殖致富的一大产业。

(二)适度及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情况

已逐步规范达x户,其中生猪养殖场xx户,存栏x头;肉牛养殖场x户,存栏达x头;肉羊养殖场x户,存栏x头;蛋鸡养殖场xx户,存栏达xx只;肉兔养殖场x户,存栏达x只。投资概算达x.x万元,养殖用房多以砖本结构石棉瓦屋面为主,占地积达xx平方米,圈舍面积达xx平方米,为推进现代生态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二、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利用情况

我乡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近几年国家对适度及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能繁母猪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畜禽粪污排放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粗放型处理。

其主要治污设施是原始型以及沼气池和化粪池。现有治污措施一是沼气池发酵、沼液还田,二是干粪打包、直接还田,而粪污最终去向除了还田外只能排入堰塘、沟渠、江河等,这一点x村、x村较为突出依照x府通〔x〕x号通告的排查,我乡禁、限、宜养属性的适度及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除x户禁养,x户限养之外,其余均属宜养。

三、措施建议

我乡位于县城河东,xx相望,东连xx镇、x乡,南接xx镇,北依xx、xx乡,是x出入河东x个乡镇及荣县的重要通道,也是xx流域之一。因此,加大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工作尤为迫切。

目前用于处理养殖场粪污的厌氧工艺很多,其中较为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厌氧滤器(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复合厌氧反应器(uasb+af)、两段厌氧消化法和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sr)等。近年来,厌氧消化即沼气发酵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养殖场废物处理中,实践证明,沼气工程是解决畜禽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问题的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畜禽粪便和养殖场产生的废水是有价值的资源,经过厌氧消化处理既可以实现无害化,同时还可以回收沼气和有机肥料,因此建设沼气工程将是中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的最佳选择。

因此,建议养殖小区(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一是建议县级财政扩大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项目规模,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额度,带动和引导养殖业主实施沼气工程。二是建立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适度及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业主自筹资金建设沼气工程。三是加大普及沼气项目工程用气补贴。开展沼气“三沼”综合利用,促进畜禽粪污厌氧发酵还田。

第19篇:关于发展XX县草食畜禽动物产业的调研报告

1、草畜产业发展现状

1、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XX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猪产业、优化羊产业、推进牛产业、发展特种养殖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兴牧、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配套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县天然草原面积有19.6万亩,已利用面积10万亩;年内生猪总饲养量25.01万头,出栏14.25万头,年未存栏10.76万头;牛总饲养量3.47万头,出栏0.36万头,年未存栏3.11万头,其中奶牛0.05万头;羊总饲养量4.2万头,出栏2.34万头,年未存栏1.86万头;鸡125.6万只,出栏70.99万只,年未存栏54.61万只;鸭总饲养量101.78万只,出栏57.53万只,年未存栏44.25万只;鹅总饲养量33.25万只,出栏18.73万只,存栏14.52万只。年内肉类总产量15458吨,蛋产量1241吨,牛奶产量2282吨、水产品产量3530吨。草畜产业产值达9122万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74.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6%。

2、畜牧业大户养殖情况

2003年涌现出总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60户,总饲养量在1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10户,总饲养量在5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8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鸭大户280户,总饲养量在60只以上的养鹅大户80户。

3、畜牧业加工情况

目前我县的畜牧业收入以直接出售为主,仅有畜牧业加工企业5家,2003年完成畜牧业加工产值仅3000万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猪肉为主,加工牛、羊、鹅、兔等草食畜禽产值仅100万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发展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XX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具有良好地基础条件和市场潜力,主要表现在:

(一)饲草资源充足。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10万亩,人工牧草1.2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30万吨。据测算,仅上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载畜量可达130万个羊单位。而目前全县草食畜存栏只有42.3万个羊单位。如按新增10万亩牧草计算,在现有基础上可净增50万个羊单位。考虑到现今畜禽育肥期缩短、利用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因素,全县草畜承载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发展条件较好。多年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探索,创出了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XX县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华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种草大户不断增多,占到全县总农户的16.5%。配混合饲料利用、秸秆青贮氨化、“五良”综合配套利用等技术正在稳步推广。黄牛冻配点、猪人工授精点、雏鸡孵化点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畜禽品种改良的需要。草畜产业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覆盖率、贡献率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都为我县草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比较效益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种植业除设施农业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边际产出效益逐渐下降,挖潜空间十分有限。而草畜产业却是一个朝阳产业,边际产出效益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支撑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测算,2003年全县水稻亩收益为157.6元。若按设施畜牧业计算,则收益更高,如某农户2003年占地1亩,新修暖棚牛舍8间,饲养肉牛20头,养羊100多只,年纯收入近2万元,远远高于设施种植业的产出效益。

(四)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XX县在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应当首推草畜产业。畜产品价格方面,XX县牛羊肉等畜产品价格优势更为明显,其中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从国内市场看,草产品需求量年达1000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国内生产能力只有200万吨。畜产品价格方面,从近年来市场情况分析,价格波动最大的是猪肉,牛羊肉相对稳定,国内所有的星级宾馆、饭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为30元、25元/斤),国内市场尚难以满足需求。从占领市场的角度看,XX县靠近广州、福州等发达城市,只要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未来的销售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daodoc.com网。

二、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的产业观念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存在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的小农观念,对草畜产业发展前景及潜力认识不够,只把它作为家庭副业对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产业难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影响了草畜产业的规模效益。

(二)产业化层次低。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开发规模有限,形不成基地优势。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无龙头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务滞后。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畜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畜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投资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严重受阻。由于部分乡镇财政困难,一味等待省、市、县财政投资,对草畜产业的发展投资“注血”不足。

三、推动草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主导”意识。要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挑战,抢抓机遇,把草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予以体现和加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予以重视,切实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坚持以草为本、草畜并进的原则。要把种草作为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做到以草定畜,协调发展。在草业开发上要致力于实现立草为业,做到种草与草产品加工销售和发展草食畜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结合长江防护林项目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适当压缩水稻面积,加大饲草种植面积,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人均1亩饲草的目标。畜禽养殖以短期育肥为主,使有限的饲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份、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起点地抓好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重点做大做强杜仲饲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华食品公司。同时,要把发展草畜产业与实施名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建一个企业,创一个品牌,搞一个“氏族”,开发一个系列,实行由粗到精,由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草、科技兴牧”战略,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大力推广牧草种子包衣、根瘤菌拌种等牧草栽培技术,优良品种引进、改良技术,草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推广“五良”(良舍、良种、良法、良料、良医)综合配套技术;推行政府行为+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健全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机构,稳定畜牧科技队伍,用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搞好科技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将龙头企业和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村基层服务组织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市场建设,搞好草畜产品流通。牢固树立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依靠市场促进生产发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开拓草产品、畜产品市场。一是在县城和集市建立草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开办畜禽产品初级交易市场,重点建好县城活畜禽交易市场;三是在畜产品生产集中区建立畜产品专业市场。四是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贩运大户,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购销服务组织,不断巩固壮大草畜产品营销队伍。

(六)加大植物检疫和动物防疫力度,确保草畜产业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严防把牧草疫病和动物疫病带入本县境内;要突出重点,对主要的畜禽传染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不发生或得到有效控制。畜牧、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既要搞好场地检疫,又要搞好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

(七)各方协调,互惠互利,为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开“绿灯”。要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省、地、县关于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草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草业生态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和暖棚养畜禽工程。金融机构要对规模种草大户、养殖大户、养殖场及草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禽交易市场等给予重点信贷支持。要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畜禽疫病保险等业务。其它相关部门也要在生产和经营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推动草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20篇:关于畜禽规模化养殖与污染科学防治的调研报告

五洞镇人大主席团

关于畜禽规模化养殖与污染科学防治的调研报告

五洞镇人大办公室徐李

2012年5月23日

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的迅速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发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粪污及养殖废弃物未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已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调研报告采取听汇报、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镇畜禽规模化养殖与污染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全镇畜禽规模化养殖与污染产排处理现状

(一)畜禽规模化养殖现状

目前,全镇畜禽养殖已逐步由散养、混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向规模化养殖模式方向转变。截止2012年5月底,全镇存栏3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3家,存栏量达5500头,约占全镇生猪存栏量的25%,年出栏生猪11000头,约占全镇生猪出栏量的35%;全镇存栏1000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场有5家,品种以蛋鸡、肉鸡、鸭、鹅为主,年出栏量20万只,约占全镇出栏量的44%。

(二)畜禽污染排放现状

畜禽污染以生猪、鸡、鸭、鹅等牲畜粪尿和冲洗污水为

主。根据有关经验数据,规模化猪场存栏生猪头均日产湿粪为5公斤,日产污水16公斤,只均存栏家禽日产湿粪为0.12公斤,日产污水为0.4公斤。

按上述数据推算,全镇存栏3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年产湿粪为9900吨,年产污水31680吨。存栏1000只以上的规模禽场年产湿粪151吨,年产污水404吨。

(三)畜禽污染物治理及利用现状

全镇13家生猪养殖场和5家家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畜禽污染物主要通过就近排放、沼气池处理、还田利用、回购四种方式进行处理利用。

有一半的养殖场将产生的畜禽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排入附近水渠或水体,造成水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较大的畜禽养殖场则建有相应的沼气池,对产生的畜禽污染物进行发酵处理,最后还田还土利用。但所建沼气池都不能满足所产生的畜禽污染物量处理,剩余污染物还是进行直接排放。

附近农民进行田地施肥则免费取用养殖场粪污,但取用量相对较少。

还有一些肥料公司、养鱼塘等收购浓度相对较高的畜禽废弃物。肥料公司收购要求更高,以干猪粪、干禽粪为主,而往往养殖场缺乏晒干场地,场地用来一味的扩张养殖规模。

二、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污染科学防治问题

(一)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

1、土地问题。土地资源紧张,用地无规划,盲目投入,规划、选址、建设不科学。

2、意识问题。大多数人对规模养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了解。传统养殖观念、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良舍、良料等标准化养殖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

2、素质问题。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市场预测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慢。

3、龙头企业问题。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长不强,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4、疫病防控问题。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规模养殖的发展,疫病防控程序不到位、质量不高,疫病风险依然存在。

(二)污染科学防治问题

1、认识问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畜禽养殖场内部的环境管理也比较粗放;缺乏环保认知,对于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也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本都建于对居民较少的地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

2、资金问题。各级政府对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设施建设或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投入很少,基本都是养殖场自身投入治理费用。

3、政策问题。缺乏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保障机制。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单靠企业自身投入难度较大。目前,各级政府也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缺乏用地、用电及税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三、对策建议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止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疫病的发生,以减少种苗投入,提高养殖效益。

2、加强监管和教育,确保规模养殖场污染减排、处理。一是要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环境准入制度,凡新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二是在提高扩大规模畜禽养殖场业主的畜牧科学技术素质的同时,还应加强环保的教育宣传,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注重科学规划,推动畜牧业合理发展。根据我镇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按照“牲畜上山、水禽下田、园地养鸡、粪便育林,实现畜牧业从房前屋后向生态养殖小区转移,促进立体种养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做好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推动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促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畜禽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扶持政策,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环保建设扶持,肉、蛋、奶等畜产品市场调控波动性大,供需平衡难以掌握,鉴于产业的特殊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在环保设施建设、工作运行上,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环保、生态养殖。

畜禽调研报告
《畜禽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