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地契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2 06:01: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地契的造句

地契拼音

【注音】: di qi

地契解释

【意思】:买卖土地时所立的契约。

地契造句:

1、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发现,拥有合法地契的农民进行提高生产力的长期性投资(如温室、果园、水利和梯田建设等)的几率可增加76%。

2、Pandav称,野生动物保护者曾避免森林破坏的一种方式是从政府手中购买地契。

3、你会收到地契,以示所有权。

4、他把自己土地的地契给他们做抵押品,保证他将偿还这笔钱。

5、乡长:这不是你妈那栋房子的地契吗?

6、还说回头,国阵政府应该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处理和解决悬而未决的土地问题,特别是违章建筑区和非永久地契(租赁地)课题。

7、托伦斯不动产登记法:澳大利亚地契登记系统。

8、喷码机是一种传统的装饰技术,完美地契合一工匠风格的房间。

9、免责地契最常用于清理所有权问题,在离婚夫妻之间转让财产,或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的非正式的交易。

10、我们烧了地主的地契,分了地。

11、就租约而言,如果房子建有新的附加物,该房子所位于土地的建筑物平面图可能就需要更新。平面图描述了建筑物在地契上的分布状况。

12、抵押价格印在地契上。

13、例如,您的家庭档案可能包含着您的高曾祖父的地契;

14、换句话说,是否也意谓着农业地如果没有种植的话,即使政府没有要徵用也不能获得更新地契年限?

推荐第2篇:地契感人故事

石满青大财主在土地改革前被中央政府没收了十五间前后院的大瓦房,他的长工慈对句翻了身从牲口圈搬出来,住在了被政府分了两间通顶的敞亮的大瓦房里,可石满青心里总是不踏实觉得是主子的房不该自己住着,所以他做了豆腐给他的主子送去即使讨好着也是给自己个心里平衡。

可是,石满青死活不敢接着,并且胆怯的说:“政府有规定我是剥削阶级不能接受你们的任何东西,往后咱们是平等的,你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主人。”

石满青的落魄和悲哀到时长工慈对句承受不了,他突然有所顿悟的说:“上天啊,我住着房也不是劳动所得,将来也会被说成是剥削阶级,会想石满青一样从天堂掉到地狱啊!”

长工慈对句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了新分的两间大瓦房里,谨慎百倍的从橱子里拿出了印着中央政府大红印的地契,并且小心翼翼的用红缎子包了个结实,然后对着天说:“这房不是我想住啊,是中央政府做主分给我的,老天若有眼往后可别也能我个剥削阶级的大财主啊。”说完后,慈对句把地契里外三层的裹个严实有放回了原处。

不久,慈对句还娶妻生子有了好几亩良田。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火红,但房子总是觉得住的有些理亏的不踏实,可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也习惯了房的归属,从内心有了一种释放的坦然和平和。但是,有一样没改变那就是慈对句还是不是的给主子石满青送些豆腐,偶尔的拉下家常,在反复的强调下房的事说不是自己想住,是中央政府让住的。

石满青摇着头一个劲的说:“知道,知道。”

……

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慈对句的孙子和石满青的孙子都长大了,房子的事有在延续着另一种的模式在行进着。石满青的孙子对着慈对句的孙子说:“你家住的房是我家祖上留下的房,应该还给我们家。”

慈对句的孙子听完这话后很气愤的说;“你有地契嘛?”

石满青的孙子有些鄙视的望着慈对句的孙子不屑的说;“你们家有地契也是我们家的,显呗什么总有一天这房子会回到我们家,我的手里,不信你等着瞧吧!”又气贯长虹的蔑视着,继续说着:“你们家太穷哪有这房,就是住着也是穷根出来的。”说完扬长而去了。

慈对句的孙子怒火燃烧着胸膛的无语。

石满青的孙子说的话真的验证着了,隔了几年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出台了新的政策,石满青的十五间大瓦房连同地契全部又回到了石满青的手里,得意洋洋的石满青的孙子对着慈对句的孙子说:“穷鬼永远翻不了身根上的穷,地契和房只是让你们家保管了几十年没收你家的房费而已,我们还是主子。”

慈对句的孙子被激怒了,抬手扇了石满青的孙子。

而此时慈对句却上吊自杀了,原因是慈对句终于明白了,主子永远是主子,穷鬼永远是穷鬼,更重是的是慈对句恨有钱人怀着对剥削阶级的恨和仇把石满青的四姨太睡了,而四姨太如今从国外回来了也准备分房。此刻,石满青感觉自己是那么的龌龊和卑劣不知道怎么面对石满青一家人,还有举报主子偷藏黄金的事,而主子却还给他了两根说留个念想,而这些事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几十年过去了天有翻浪了,慈对句觉得自己太不是东西了,就在返还地契和房子的同时,慈对句承受不了内心的矛盾和自责,想着石满青孙子的话,穷鬼永远是穷鬼,主子永远是主子的谬论,还有四姨太的影子,选择上吊自杀了。

慈对句唯一的财富也就是石满青临时送给他的一条麻绳,是用来捆绑东西的绳子,却成就了他的混沌的最后的自杀的工具。

慈对句一生没走出地契,房子,四姨太,用一根主子的麻绳结束了自己的悲哀。

推荐第3篇:房屋地契转卖合同

房屋地契转卖合同

转卖方(甲方):

购买方(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共同协商,自愿达成如下合同,请共同遵守:

1、甲方在氮肥厂路户名姬爱平170号,使用面积239.05㎡,姬爱平地号20-080面积239.05㎡。姬爱平地号19-5-051面积191.3㎡。姬治平地号19-5-050面积192.3㎡,姬文宽地号-5-049面积164.4㎡,总面积787.05㎡。另加窑洞风洞67㎡,共854.05㎡,以壹佰捌拾万元整卖给乙方。

2、乙方一次性付款。

3、在此房办理变更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明时,甲方协助乙方办理,甲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4、该房产的利益由乙方所得。

5、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6、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中介方:

年月日

推荐第4篇:18份“地契”,200年家族土地史

18份“地契”,200年家族土地史

2014-02-20 06:23:02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8715 次 | 评论 4 条

作者:刘薇

1951年的这张土地房产权证,清晰明确了家族土地的权属。 (刘薇/图)

春节翻出来的十余张地契,详细记载了200年间,家族名下的土地从何而来,又如何变迁。

春节回先生老家过年,婆婆翻出一个烟黄色旧布包裹给我看,原来是家里小心珍藏多年的十余张地契,最早一张是嘉庆十八年的一张“退地文约”,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我如获至宝,一张张翻开来仔细研究。

契约文书是在中国民间使用长达数千年,既是一种法律文书和私家档案,也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社会经济关系的私法规范。 家里的十余张文书纸张均已泛黄,一些年代久远的折缝处已经薄如蝉翼,少数一两张已有破损,所幸纸上字迹依旧清晰可辨。这些年代经久的契约文书,多为家里私有土地的交易文约,可以追溯到先生家自其起七辈以上的族谱脉络,勾勒出家族里的土地变迁小史。

家族土地的来源

先生的老家在北京郊区顺义东部的木林镇坨头庙村,全村316户人家,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据称村里原有一座古庙,村名由此得来。在家里留下来的贯穿200年历史的十余张文契的记载中,村庄的名字从未有过变动。

细细翻看这些文契,凡建国前的内容皆基本相似,契约中载有土地交易的价格、土地性质、地界,并特别强调交易自愿,房款“笔下付清”,永无后悔,鲜明地显示了土地私有的种种权利,和现在中国农村中的土地集体公有截然不同。

事实上,私有土地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制度。自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私人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的土地所有权。土地私有制的产权,原则上包括自由使用权(出佃或自营)、自由买卖及遗赠之权。

据赵冈等人所著《中国土地制度史》的研究,土地买卖或转移时,双方立有契券,以证明产权之转让与归属,也是自汉以来即有之惯例。

嘉庆十八年即1813 年的一张土地文书。 (刘薇/图)

这些地契中保存最久的一张,是订立于嘉庆十八年十月十二日(1813年)的一张退地文约,上书王型因欠下钱粮(即赋税——记者注)交纳不上,烦中人借刘金贵东钱一百二十吊整。当面笔下付清。“使此钱交完钱粮同中人当面公议言明情愿退与钱粮地八亩刘金贵承种纳粮不与王姓相干”。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私人之间的土地交易,中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里保留下来的土地交易文契,均有中人说合。有资格从中作保的人,多为村中有头有脸的士绅族长。在民间私契的订立和执行中,中人除了履行说合义务,还要承担日后矛盾调解的责任,“如有舛错,自有中人一面承管”。

刘金贵后,刘家地产传至刘自荣、刘玉祥两辈,也就是先生爷爷的太爷和爷爷,并在这两辈人手中完成了大量的土地买卖,逐渐积累起家业。

这些土地买卖大多发生在同族或同村村民之间,交易数量也并不巨大,土地买卖的原因不一而足,多因手头不阔绰需要用钱或家里人丁不够无法耕种。

例如光绪元年十二月初一(1875年)发生了一起土地买卖。坨头庙庄张模因正用不足,将粮地一段三亩卖给刘自荣,价格是东市钱一百二吊整。 另一笔土地交易则有些馈赠性质。光绪二年四月初九日,刘自荣的叔父去世,因其出资四十五吊帮助料理后事,因此兄弟叔侄议妥将叔父遗留下来的一块一段三亩大小的坟地给了刘自荣一人之用共四十五吊。契约还特别说明“租随地转”,如果刘自荣日后将该坟地用于耕种,则自交租项。

“租随地转”的说明,在一些土地交易的文书中出现。例如光绪廿年正月廿九日(1894年)的一则土地交易中,同族刘继有“因手乏亲”,将老租地一段六亩兑与刘玉祥名下承种,兑价东钱五百一十五吊整。交易申明“租随地转”,由刘玉祥自便卖家不得干涉。

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一书中,研究者赵冈认为,契约性的租佃关系到了明清已是彻底制度化了,普遍行于全国各地。业主出卖田地时,往往请求新业主继续让原佃户耕种,并在买卖契书中正式写明。

与土地买卖密切关联的是土地的典押,大体可分为土地抵押与土地典当两种方式。

家里留下的土地文约中,大抵如此。

例如,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十月二十六日,白瑃因手乏将自置粮地一段六亩和地上的粮食一起,兑价市钱一千七百六十吊整,兑典到刘玉祥名下。

土地也有质押物的功能。一份立于民国三年腊月初一的“指地借钱文约”,即是家族里的刘清泉一支,因无钱使用将祖遗地一段十二亩做抵,向李景衡借东市钱一千吊整。每年利息钱一百六十吊。借期至次年腊月初一日为满,钱到后赎归本主。本利不到,地由钱主自便。

这笔借款日后应该是已经如期归还,因为借款文书上用浅色毛笔写有“废纸一张”的标记。

透过这些土地买卖交易,还可以约略了解当时转让的缴税情况。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十一月初六日,白瑃再次因手乏将自置粮地一段六亩兑与刘玉祥名下,兑价东钱一百七十吊文。这次交易,盖有民国顺义县政府的公章,并附有政府官方模版的推契一张,载明此笔交易缴纳的税额是四吊二百九十文,约为交易额的2%左右。

除了通过买卖、典当等方式获得土地,遗产继承也是土地财富积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民国七年十月十一日,刘家完成了“诸子平分”的遗产继承。俗称分家单的“折居文约”记载,刘玉祥将家族百年累积的家业分与三个儿子刘清泉、刘清泰和刘清源。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初四日,三个胞兄弟刘清泉、刘清泰、刘清源在父母作古后再次将父母养老地十八亩立分家契。

自此,我先生的太爷刘清泰一支,以分得的田产为根基,继续囤积和扩张着自己拥有产权的土地财富。当然,除了土地买入,有时候也会卖出: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初十,刘清泰、刘清源兄弟二人立卖地契文约,因正用不足,将祖遗地一段三亩五分的一块垄地和各自的老爷坟在中人说合下卖给刘纯名下,卖价国币一百五十元整。

消失的18亩耕地

在土地的买进卖出中,时光斗转星移地过了百余年。

刘家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在天灾人祸世事流转中,守护和囤积着农民最在乎的土地财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太爷刘清泰名下的土地私产究竟有多少,因为遗留下来的契约有限而难以精准统计。家里熟悉情况的老人早已过世,无法核证家里在建国后究竟被划分成了地主还是富农,是否在建国初期的土改中被剥夺了私有财产也难以考证。这些都是难以弥补的家史遗憾。

不过,一份签发于1951年1月15日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显示了在建国初期对私有土地产权的承认和保护。 这份河北省土地房产所有证(当时顺义尚属河北省建制)坨字第一百二十九号写明:顺义县第三区坨头庙村居民刘清泰、刘孙氏、刘庚臣、刘田氏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之规定确定本户全家所有土地共计耕地五段十八亩、房屋三间、地基一段六亩三分二厘五毫,均作为本户全家私有产业,有耕种、居住、典卖、转让、赠予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

十八亩耕地,六亩三分二厘五毫宅基地以及三间房屋,这是土改后刘家获得新政府承认的私有土地财产。

在当时,这是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第十一条明确写着,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195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30条也明确: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不过,因为先生家这份土地房屋产权证颁发日期是1951年的1月,当时土地改革法尚未通过,因此证书中提到的法律依据依旧是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不仅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产权(包括耕地和宅基地),当时新政权还允许农地的自由交易。

一份1953年3月30日的土地买卖文契即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份“买卖田房草契”中,刘清太(契文如此——记者注)以每亩十八万五千七百元的价格,从荣各庄安敬手里购买了其位于坨头庙村的三亩五分地,总价六十五万元。

当时的土地买卖,已有政府部门的明显介入。不仅买卖双方之间的契约有了官方提供的标准文本,而且有了政府税收的体现——围绕这笔交易,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具了一份买卖印契,上有河北省顺义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景春、财政科长崔寿颐、李凯、征收员李文选的印章。附件还有一张契税缴纳证明,买卖三亩五分地由买主刘清太缴纳了三万九千元的税额,税率6%(可供比较的是,民国初年(1914年)政府规定的土地买契税率是9%,典契税率是6%)。此外,还缴纳了一万七千五百元的丈量费。

当时的官方文件仍是毛笔繁体字,但契税收据已经用钢笔填写。有趣的是,契载价格一栏除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单位外,还可以表述为“折小米”多少。

这笔交易,证明了直到1953年下半年,中国仍然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

然而,事情却在日后的农村合作化和公社运动中起了变化。

首先是随着合作化的推进,使刘家的18亩耕地逐渐变成“集体所有”。

合作化开始的时候,土地还是农民私产,也没有特别禁止土地买卖与出租。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民可以带土地入社,入社的土地参与分红,也规定农民可以带着土地退社,继续享有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的权利。

不过,初级社很快就转成了高级社。1956年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社员的土地必须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取消土地报酬”。至此,个体农民事实上不能不入社,入社的农民土地不分红,合作社的土地不出租,除了小块自留地和零星土地的农民家庭使用权,合作化事实上完成了耕地的集体所有。

到了人民公社,不但集体的范围更大,土地归公程度更高,且实施政社合一体制,凡行政范围内的所有人口——包括将来要诞生的人口——天生都是人民公社的社员。最初带着土地入社社员的土地权益和土地所有权,被集体分享了。

先生家的18亩耕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集体所有,因为先生的爷爷是中共党员,又是大队干部,思想觉悟颇高,率先“带地入社”了。

6亩宅基地的变迁 当时,虽然18亩耕地率先进了集体的大锅饭,但6亩多宅基地和三间房屋尚未充公。因为农民的宅基地属于生活资料,没有也不应该纳入社会主义改造范畴。所以高级社示范章程最初宣布“社员原有的坟地和房屋地基不必入社”。

然而,到了1962年,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

这一年,中共中央部署起草《人民公社条例》,毛泽东亲自挂帅,陈伯达起草。这份文件数易其稿,最后经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号称“人民公社宪法”,也就是《人民公社60条》,该文件第一次明文规定:生产队范围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由此,原本私有的生活资料宅基地,就一下子被集体化了,且“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这样一来,农民自己的祖业,或者在土改中得到的,都变成了“生产队所有”。

据家里人讲,当时为了收回宅基地,坨头庙村召开了专门的群众动员大会,人群中的奶奶听到又要把家里的地上缴,还要拔了她辛苦种的几十棵树苗,一下子急了,站起来提出反对意见。

但奶奶的不满,在回家后被党员爷爷的教育压制了。其实这种反对意见在村民中自然也不少,但多数人并不敢说出来。

最后,家里三分之二的宅基地被生产队拿走,并在日后陆续分给了村里新分家立户的人口。

在整个农民私有土地集体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明确的契约或文件对这种产权的变化加以证明。

据家里人回忆,当时大队要走了宅基地,没有个文书证明。被拿走的土地,被谁家占去,占多大面积,也基本是大队干部决定,谁能占到就占到了。

虽然上述提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改法》直到1987年才正式失效,“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还赫然在案,但农民的土地实际权益早就打了水漂。 这种未经法律确认的权属改变,在中国农村1970年代末“包产到户”的改革中,又经历了一轮“使用权方式”的变革,从人民公社时代的集体耕作变成分户承包,但事实上的集体公有产权并没改变。

农村的集体产权再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得到确认,要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土地确权。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1993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结合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农村集体土地的初始登记(土地总登记)工作,主要内容是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个别省启动开展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京郊农村顺义的农民宅基地确权基本在1993年完成。在发给先生家的红本上,关于保护农民土地私有产权的内容早已消失不见。“红本”上明确写着,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了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经由这种土地确权,自合作化以来尚未得到法律确认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得到了强化和确认。

从1951年“土地房产所有证”,到1993年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42年间,婆婆家的宅基地从六亩三分二厘五毫(约4219平方米),变成了1274.8平方米,并且失去了土地产权,只是变成了使用权。

来源:南方周末

推荐第5篇:孔网拍卖行情报告第36期(6.16~6.29):地契收藏值得关注

【看数据•说收藏】

在6月16日至6月29日的两周中,孔夫子旧书网共结束在线拍卖143320项,连续两期的涨幅都超过2%。其中,“线装古旧书”部分结束拍卖9785项,涨幅较大;“民国旧书”部分结束拍卖4307项;“名人墨迹和字画”部分有24078项结束拍卖;“期刊和报纸”部分结束拍卖1382项。

在其他方面,“外文旧书”结束拍卖4646项,“国学古籍”有6605项结束拍卖, “红色文献”有6389项结束拍卖,“连环画”部分有6069项拍品结束拍卖。此外,“碑帖印谱”结束拍卖766项,“照片影像”结束拍卖1556项,多数种类的拍品数量都有上涨。

孔夫子旧书网古旧书拍卖概览(6.16~6.29) 图/孔夫子旧书网

在拍卖专场方面,本期共有50余专场结束拍卖,专场数量继续呈现出上升态势。

在成交价格上,本期有1项拍品的价格超过4万元,同时有2项拍品的价格超过2万元,此外成交价格在1万元(含)至2万元的拍品超过20项,成交价格在5000元(含)至1万元的拍品有66项,中端拍品表现良好。

32期、33期、34期、35期、36期各类拍品数量变化 图/孔夫子旧书网

孔夫子旧书网古旧书拍卖TOP10(6.16~6.29)

拍品名称

1 清 金陵书局 朱笔批校本《南史》 2 康熙至民国地契870份 3 赵无极信件1页代封附资料

4 练川名人画像四卷,附二卷、续画像3卷 5 汲古阁 精刻 孟子注疏

6 道光二十四年朱墨套印 临证指南医案评本十卷 7 光绪 精写刻平山堂图志

8 清代玉海堂覆元刻本《论语注疏解经十卷附札记》 9 清红香馆精刻本 国朝闺秀正始集 10 清乾隆竹暎山庄精写刻 文房肆考图说

成交价格 起拍价 竞价次数 详情 40002元 100元 941次 22950元 100元 259次 15250元 100元 195次 14200元 100元 150次 14020元 100元 218次 13950元 100元 180次 13860元 100元 277次 13180元 100元 371次 13020元 100元 182次 13000元 100元 314次

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

拍卖专场:

在这两周的拍卖专场中,虽然成交率达到100%的场次仅有6场,但是有不少场次的成交率十分喜人,部分场次仅有

3、4项拍品流拍。

香港回归名家书法作品专场

左:赵朴初 右:刘炳森 图/孔夫子旧书网

本期成交率达到100%的专场有:“观乐——(六-4)寿山石精品保真专场(点击查看详情)”“观乐——(六-3)寿山石精品保真专场(点击查看详情)”“壁水沾儒----甄选寿山石印信、雕件保真专场(点击查看详情)”“第三届沫沫小姐的书店0元无托拍卖会(点击查看详情)”“香港回归名家书法作品专场2(点击查看详情)”“木版水印 木版年画专场(点击查看详情)”。

民国线装精刻 铜版印制 皇朝直省地图 出自“清代地图 蓝印本 稿本专场” 图/孔夫子旧书网

在“清代地图 蓝印本 稿本专场(点击查看详情)”仅有三项拍品流拍,并且专场中“民国线装精刻 铜版印制 皇朝直省地图 光绪29年舆地学会印制 京师大学堂教科书 图25幅全(点击查看详情)”以8600元的价格成交,表现十分抢眼。另有“名家藏书票拍卖专场(点击查看详情)”仅有2项拍品流拍。

师大毕业纪念册 出自“民国旧版书籍同学录专场” 图/孔夫子旧书网

在大众收藏颇为流行的今天,任何一个主题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收藏的门类。在本期的拍卖专场中,“民国旧版书籍同学录专场5(点击查看详情)”、“民国旧版书籍同学录专场3(点击查看详情)”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请柬专场(点击查看详情)”都有着不错的表现。让我们看到,除了“高端”藏品之外,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领域,只要肯用心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藏品种类。

线装古旧书:

在6月16日至29日孔夫子旧书网的线装古旧书拍卖中,有4254项拍品顺利成交,成交率超过43.4%。其中有一项拍品的价格冲破4万元大关,成交价格在1万元(含)至2万元的拍品有18项,成交价格在5000元(含)至1万元的拍品有49项,较上一期有所增长。

南史 图/孔夫子旧书网

本期线装古旧书拍卖的头名被“清 金陵书局 《南史》(点击查看详情)”夺得。《南史》为唐朝李延寿撰,乃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又据拍品资料显示,是书为清同治金陵书局刻本,朱笔批校,眉批处常见“李本...”,而李本既为兴化李清所著《南北史合注》,是书却是在前者基础之上对《南史》进行进一步的校勘。又因《南北史合注》为清乾隆间四库撤毁书10种之首,流传罕见。

是书12册80卷全,每册书内皆有朱批,白纸初印纸厚墨乌,在以100元的价格起拍后,引起了诸多藏友们的激烈竞价,最终以40002元的价格成交。

练川名人画像四卷 图/孔夫子旧书网

《练川名人画像四卷》一书辑宋代至清代中叶嘉定名人像传,每人画像依原本钩摹,像后各附小传。练川即今天嘉定,此书版画传神,郑振铎曾称之为“经心刻意之作”。此书乃(清)程祖庆编撰,成书于道光年间,不过有资料显示,原版片于太平天国时期毁于兵火,后在光绪年间曾据道光原本重刻,文字上有修订。至民国时,光绪印本亦绝少流传,故张鸿年于民国十九年又检点旧板,略加修补,重新刷印。

此次在孔网上拍的《练川名人画像四卷,附二卷、续画像3卷》(点击查看详情)封面稍有损,不过内页保存较好,特大开本,在以100元的价格起拍后,经过150次的竞价最终以14200元的价格成交。据相关记录显示,在今年西泠春拍中,民国十九年《练川名人画像 附二卷 续编三卷》印本的成交价格为17250元。在2008年嘉德四季一场拍卖中,“清光绪四年刻本 练川名人画像四卷附二卷续三”的成交价格则高达69440元。

在本期的拍卖中,表现较好的拍品还有“清道光 临证指南医案评本(点击查看详情)”,是书以13950元的价格成交。《临证指南医案》记录了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临床经验,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名医医案专著。此次在孔网上拍的为清道光二十四年 苏州经鉏堂刊《临证指南医案评本》,有多处评注。

其他拍品:

在纸质文献收藏品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门类,那就是地契收藏。

康熙至民国地契870份 图/孔夫子旧书网

在6月16日至29日期间孔夫子旧书网在线拍卖中,“康熙至民国地契870份(点击查看详情)”以22950元的高价成交,引起了更多藏家对于这种相对冷门藏品的关注。

地契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依据,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一般来讲,地契分为官契和民契。从收藏的角度看,地契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它是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史料文献。据了解,目前明朝的地契已经较难收集,清朝的地契和解放区的地契也是十分珍贵。清朝嘉庆、道光、光绪、宣统年间的地契都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特别是祖传的地契,收藏价值很大。另外,纸张质量、品相、存世量等都是影响地契价值的因素。

此次在孔网上拍的地契,时间跨度从清代康熙年间直至民国时期,并且数量多达800余份,极为难得,两万余元的成交价格也是物超所值。

赵无极信札 图/孔夫子旧书网

此外,名家手迹依然热度不减。“赵无极 信件1页带封附资料(点击查看详情)”引起众多藏友竞拍,最终的成交价格为15250元。赵无极(1921-2013)为华裔法国画家,师从林风眠,被成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其作品备受藏家追捧,屡次在拍卖场上创下“天价”。

“国民党中将 黄维(黄埔一期)„研制永动机报告‟手稿31页(点击查看详情)”仅以50元的价格起拍,最终以9540元的价格成交。此次在孔网上拍的此批手稿,还包含其子女信札及其他杂稿草稿等。“北洋政府海军总长 海军上将刘冠雄 毛笔信件2页(点击查看详情)”的成交价格为6850元。“吴丈蜀、繆钺(2通)等人写给沈善钧的信札(点击查看详情)”以6500元的价格成交。

小结:近十年来,大众收藏市场发展迅速,同时大众收藏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层次。部分藏友在普通收藏的基础之上,不断总结,善于思考,能够发现其中的亮点或者尚未被广泛关注的价值,自然也不断进步,使自己的收藏上了一个台阶。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只有“天价”“高精尖”才叫收藏,多数时候下一个市场热点都是在众多门类的藏品中不断被发现的。 更多资讯点击访问孔夫子旧书网资讯频道http://www.daodoc.com

地契范文
《地契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文章
      编辑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