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孝星个人事迹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6 18:09:00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十大孝星”个人事迹

第二届“枣庄市十大孝星”候选人简要事迹

创建枣庄泰成老年民族公寓是由白太成同志首先发起于2008年春,申报市中区伊斯兰教协会由市中伊协反复考证后给予立项,并协助筹资20万元,自筹资金500余万元,购置三层楼房一处。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建成占地面积6.45亩,建筑面积3600m2,其中入住楼房间85套,设床位165个。注册资金50万元,于2009年8月20日经市中区民政局审批正式开业运营。三年多来,年平均入住115人次。自2010年春,在市中辖区内十个点片增加了社会居家服务项目至今。为空巢、孤寡、体弱、病残等需要帮扶的对象实施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通过以白太成同志为主的一系列努力,将公寓建成目前全省此等规模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托老机构名列前茅。由此得到国家伊斯兰教协会,省、市、区民族宗教、伊协,特别是老龄委的认可、重视和扶持,白太成同志也因此被推荐为市中区第八届政协委员。

梅花香自苦寒来。白太成同志自幼丧父,母亲体弱多病,辛酸、无助的轨迹沉重碾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岁月,因而对仁爱的温暖十分珍重,这就是他坚持创办公益事业的原动力。他将经营十几年餐饮业的所有积蓄毫不犹豫的倾囊慨兑,卖掉三处房产,银行及私人借贷等加在一起升办资金仍嫌不足,他又征得市中区伊斯兰教协会苏伯喜会长的支持并协助筹资、融资,终于曲折的跨出第一步,这坚实义重要的一步,也正是白太成同志呈现他人生价值的开端。

然而,养老事业所面对的是一群耄耋老人,特别其中不乏完全无自理能力及思维能力低下的老人,对这一部分老人白太成同志则经常召集护理人员、医护专职人员商讨护理方案,为能全身心地投入养老托老事业,就将餐饮的经营交付给爱人,自己日以继夜的操劳,与护理人员一道守护在护理难度较大的老人们之间,有时亲自照顾饮食及大小便的处理。他废寝忘食以至于患上糖尿病,有些人员提出拒收此类老人时他总是既耐心又坚决的扭转这些运营意识,直至有些老人视他如子女而嘘寒问暖。

公寓为了完善软、硬件的完备,就只有加大投资,爱人极不情愿的诉说:你掏空了积蓄,卖掉房子,外欠1百多万元,现在又将餐饮的流动资金挪用,还拖着病体支撑等等。向太成同志总是苦口婆心的从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现状的需要、谈人生的价值观、开放搞活的好政策让我们富起来要知恩图报等终于使爱人全力以赴的共同担负起养老事业的创办。白太成同志想老人之所想,在他母亲住进公寓,病重住进医院直到病逝。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感悟“百善孝为先”的含意,正如“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所唱的那样就是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因而他经常不失时机与入住老人的子女们沟通,相互探询对老人尽孝的方式、方法和意义,并指导和教育所有护理人员怎样做才能体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工作效果。特别强调:没有爱心的人不配做护理工作,他对护理工从不批评、指责,更不采取惩罚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他将一切工作中的不足揽在自己身上。因为他体会护理工作重要性,不能使工作人员产生情绪,那样将会对老人不利,有可能造成对老人的不敬。因而使公寓所有工作人员都能与白太成同志说心里话。他以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仁者之心感化别人,包括老人的子女都对老人细心、耐心、热心而尽孝心,使其愉悦度过每一天。每逢端午、重阳、仲秋、元旦,特别是春节,总是全院与老人及其亲属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因此,有些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情感笃深,往往认干儿、干闺女,真正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氛围。

公寓的工作由此延伸到社会居家服务项目。白太成同志在20 l 0年春便将社会居家服务纳入民族公寓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加速督办下,拨出资金购置专用商务车一辆,配合中山医院在市中区十个点片范围内由调查摸底到形成有系统、按步骤、分类别的开展帮扶送温暖活动。截止2012年6月的两年多时间里,随着社会居家服务对象和点片的逐渐递增,工作量的加大。这始终牵动着白太成同志的心,他经常随车到各点片的居委会与负责人共商这项工作的改进方案,并到被帮扶者家中了解情况,查找不足,提高服务质量。在众多帮扶老人中,近三分之二为无偿服务。另外,为灾区和贫困地区捐款13000余元及部分衣物、被褥。以至于市中区很多人提到“老枣庄街牛汤馆”也都知道他开办的泰成老年民族公寓。当然,随着各项工作的到位,也无不彰显着党和政府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与温暖。

泰成老年民族公寓之名是白太成同志最好的名片,他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宗教倾向,他说:我办公寓的初衷是报恩,是通过我的微薄之力把致富不忘国家融入到身体力行中去,以优良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以此命名,铭刻我心,以此激励我的信念,提升、净化我的人生价值。

由于他倾尽爱心的付出,社会满意度百分之百,受到各级政府的好评,于2012年推选为市中区政协委员,并收到国家、省、市三级伊协的扶持资金达30余万元,荣获市中区“三服一推”先进个人。

推荐第2篇:孝星事迹

“孝星”事迹材料

作为儿媳,她孝顺体贴;作为妻子,她温柔贤惠。她就是伏龙路6号丙1户的王凤羽老人,今年61岁。她也是伏龙社区的老党员,发挥着积极的带头作用。三十余年来,她孝敬老人、疼爱丈夫,用生活中的平凡事、点滴情向家人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赢得了街坊邻居、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

王凤羽家中有老妈妈(实为其婆婆,凤羽一直称呼为妈妈),同凤羽及其爱人同住在一起。结婚至今,已有34年,凤羽夫妇始终与妈妈住在一起。一家人度过了幸福、和谐、快乐的美好时光。在这个家里,歌声、笑声总是伴随着他们。

凤羽的妈妈(婆婆),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97岁高龄,是位长寿老人,也是一位慈祥可敬可亲的老人。她有着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据凤羽讲述,“老妈妈为人正直,与邻里友好和睦,能吃苦耐劳,喜欢助人为乐,热爱生活。老妈妈生活非常有质量,也很精彩。她是我们夫妻二人的骄傲,是我们做儿女的永远的榜样。”

凤羽自述,在1999年,老妈妈冠心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她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在凤羽和爱人的精心努力照顾陪伴以及呵护下,老人战胜了疾病,至今仍然是康健乐观,幸福的享受晚年的快乐生活。

平时,凤羽总是把妈妈的冷暖放在心上,一旦妈妈得了病或出了什么事,她总是不辞辛劳地贴在身边照顾,等到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她才肯离开做自己的事。凤羽的妈妈每天必做的事:读书、看报、弹钢琴。老妈妈喜欢交朋友,每天家中朋友、客人不断,很是热闹。老人还喜欢运动、注重锻炼身体,还会经常外出走动走动、散散步。在今年七月十三日,凤羽还带着婆婆和爱人一起,游览了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并合影留念。凤羽的妈妈人虽老了,但在凤羽的细心呵护下,生活健康、起居规律,永远以一个年轻的生活着。老人的精神也那么乐观向上。她总是说:“孝敬父母是幸福的。“

作为社区党员、片区党支部书记,她对家人的爱心,也体现到了对社区居民的关心爱护上。她是父母的好女儿,是支部的好领导,同样也是丈夫的好妻子,他们夫妻感情融洽、恩爱有加,是亲戚朋友羡慕的模范夫妻。

平日,凤羽每天定时买菜、做饭,耐心地喂给老人吃,坚持把孝敬老人、照顾父母的事务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家务放在第二位。王凤羽绝对是孝敬老人的好典范。

推荐第3篇:孝星典型事迹

照顾痴呆老母 不悔贫寒一生

在渠江河畔的滨河路上,在马鞍山上的林荫小道里,我们时常会看到一对中年夫妇搀扶着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散步的身影,在夕阳下慢慢远去……

看着这温馨感人的一幕,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是一位得病十多年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身着朴实的中年夫妇是她的儿媳,儿子是农业局职工阿斌,媳妇小兰为照顾老母已弃业多年。

1983年7月,阿斌从达县农校毕业分配到农业局工作。当时,母亲在镇搬运站当搬运工,父亲在外打零工,一家人收入还算富裕,住着搬运站的公房,过着平静的生活。很快,几年过去了,阿斌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优先获得了购买单位公房的权利,1987年花了几千元从单位买了一套六十多平米的住房。同年,娶了一位漂亮的媳妇,生了一个女儿,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1989年母亲曾经工作的搬运站(集体企业)解体,母亲的生活费断发,父亲得癌症不到半年就去世,父亲的去世对母亲打击很大。孝顺的儿子阿斌很快发现了母亲的变化,决定把老母接来一起住,尽尽自己的孝心。漂亮的媳妇没有工作,可爱的女儿也要用钱,一家人的支出全靠一个人几百元的工资收入,入不敷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阿斌一个人肩上,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面对妻子的冷落,母亲的沉默,年轻的阿斌凭着一腔热血,决定停薪留职下海经商。1990年3月,阿斌开始在商海打拼。几年来,他开过歌舞厅,搞过养殖业,但年轻的他缺少创业经验,在商海中屡战屡败,用尽积蓄,欠下了外债。阿斌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对巨额债务,他选择了卖房还债。不久,妻子不忍生活的清贫,丢下女儿离他而去。

1995年,阿斌回到单位上班,带着老母和女儿租房度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母变得沉默寡言,丢三落四,记忆力一天不如一天,家务活一点都干不了。阿斌除了上班,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和老母。他时常想到:老母用苦力把自己养大,日子再难过,我也不能抛下老母亲,我一定要给老母一个幸福的晚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母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2000年4月份的一天傍晚,6点钟了,阿斌做好了晚饭却不见母亲回家吃饭。心想:这可能是母亲看热闹,忘了回家。6点半,7点还不见老母的身影,阿斌有些坐不住了,招呼女儿先吃,自己出去找找。阿斌先到了老母常去的遂洞口和附近的街道,一直不见老母的身影。心想:是不是老母已回家了呢?回到家里,只见女儿一个人坐在桌旁,一口饭也没吃,哭着要找奶奶回家一起吃。时间已8点半了,这可急坏了阿斌和女儿,爷俩骑着自行车满城找,找遍了渠城的大街小巷。直到晚上近十一点,爷俩在离家两公里多路的长青路找到老人家,可爱的女儿抱着奶奶大哭一场。阿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着老母到大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知:母亲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

从此,女儿变得更懂事了,老母却一天不如一天。孝顺的女儿有空时,常常帮奶奶洗脚、洗脸、梳头。老母却是以前偶儿犯的事,现在是经常在犯。如:才吃了饭,她却问怎么还不吃饭;给她洗脚,她却说才洗了脚用不着洗了(本来就没有洗);说外面天气炎热,穿一件薄衣就可以了,她却要争着穿个两三件,说怕感冒多穿两件好些。一日三餐,她找不到吃饭时间和份量,要定时定量。对个人卫生、日常用品使用,象个两三岁的小孩一样,没有人监督和协助,一个人单独完成成了难事。最让阿斌犯难的是母亲出门经常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中,隔三差五都能看到阿斌找母亲的身影,同事的小儿子看到了常说:“老蝌蚪又在找妈妈了”。母亲找不到回家的路时,被好心的朋友、同事遇到,送回家也成了常事。多年来,阿斌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忙里忙外,从不嫌脏不言累,从未向单位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好心人多次主动提出给阿斌再找个老婆,却都被阿斌婉言谢绝,说:如果再找一个的话,只能给别人带来负担,自己却没有给别人幸福的条件。 看到老母的病情日益严重,生活已不能自理,再加上女儿又要上高中了,说什么也不能影响女儿的学业,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下阿斌同意再娶一个妻子。2004年,经人介绍,阿斌娶了现在的妻子小兰。婚后夫妻俩商量好:阿斌继续上班,妻子辞退工作在家照顾老母。在邻居眼里:媳妇小兰善良、贤惠,很会照顾老人。认识的人都说老人的命好,娶了一个能干的媳妇。生活中夫妻俩互相谦让,阿斌为让妻子不至于累坏身体,常常在下班后承担了大部分家务,生活过得平静而温馨。给母亲穿衣、喂饭、洗脚、洗脸成了夫妻俩每天的必修课。晚上,夫妻俩照顾母亲吃完饭后,还常带母亲到滨河路、马鞍山转路,回到家里还得小孩般地哄着母亲直到睡去。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这里被阿斌夫妻俩用十多年时间给砌底否定了。阿斌常说:为了母亲,我无怨无悔!

一晃十年过去了,似乎一切都在改变,唯有没变的是阿斌那颗善良的孝心。阿斌一家依然租住着一套不足60平米的房子,领着每月二千多元的工资,带着痴呆的老母生活,不离不弃。夕阳下,夫妻俩搀扶着老母一步一步地前行着,他们的生活依然平静而幸福!

渠县茶果站(陈建)

推荐第4篇:北京市孝星事迹

臻美崇真善为先

丹心一片孝父亲

―――记孝星典范郝女士事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文字记载的,至少传承五千多年;孝敬父母更是每个儿女应尽的职责,可现实生活中真正理解并去做的有多少,真正诚心做到的又有多少。 北京市朝阳区东苇路9号柏林爱乐小区的一位普通居民--郝女士,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让老人开心、安心、舒心则为“顺”。父母一生历尽沧桑,人到老年,不太讲究吃穿,只要心气好、天天高兴比啥都重要。她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还还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她的孝心众所周知,得到左邻右舍以及亲朋好友的赞许。

安守孝道,坚忍克己,让父亲安心。郝女士的父亲是名退休的老教师,接受过祖辈良好的家庭教育,勤俭持家,办事公道,严以律己,对父母非常孝顺,言传身教,堪称表率,受父亲的影响,在爷爷奶奶来京治病期间,郝女士利用业余时间给老人洗衣做饭逗老人开心,事事替父亲分担,时时为父亲分心。特别是2000年,相爱多年的男友去了美国,要带郝女士去国外定居,父亲面对女儿难掩心中离别感伤,看着父亲眷恋女儿的难舍,郝女士为难了,一边是翘首以待的未婚夫、一边是难以割舍的老父亲。她记得道家有训:乌龟最有孝心,宁可游进母亲嘴中为其充饥,乃孝的典范。郝女士坚定了“父母在不远游”的信念,宁愿舍弃自己的个人幸福,也不能给年迈的父亲留下无尽的苦等苦盼,最终她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出国定居的机会,只为让父亲安心。平常生活中,因为怕父亲担忧,工作上的压力再大、生活上的困难再多、感情上的伤痛再深,也从不对父亲讲。现在父亲年近85,心里总是害怕孤独,为了让父亲安心,每天下班就回家陪父亲,朋友聚会、社会交往极少参加,几乎断绝了朋友往来。

殚精竭虑,尽己所能,让父亲开心。郝女士工作单位在亚运村附近,每天早起晚归,虽然工作辛苦工资不高,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八小时之外,她默默恪守着“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原则,在近二十年的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亲身旁,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料。1995年,母亲由于患病多年最终离去,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父亲的一切,父亲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内敛温顺,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母亲去世的打击使父亲变得精神消沉,郁郁寡欢,大半生的艰苦日子落下的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严重疾病也随之而来,看着父亲日益消瘦,郝女士强忍失去母亲的悲痛,想尽一切办法让父亲高兴,平时工作再累,都要抽空陪老人聊聊天,左邻右舍,家长里短,单位、社会又发生什么事,亲戚朋友谁家婚娶出嫁,她都向父亲说说,饭后陪老人在附近散散步,小区组织文化活动都要陪老人出来看看,节假日时常带父亲出去转转,回家总要围在父亲身边逗他开心,讲个笑话,扮个鬼脸,女儿小棉袄的温暖,常常让父亲笑得合不拢嘴。古人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这正是郝女士在生活中孝敬父亲的真实写照。

以孝为先,臻美向善,让父亲舒心 。《论语》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郝女士的父亲已是年近85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亲舒心顺心的过好祥和晚年,才是郝女士最大的心愿。平常不管自己怎样,只要有空,都要设法给父亲弄些松软可口、易于消化的饭菜,只要外出购物,都要给父亲买点好吃的,只要晴天,都要带父亲晒一会太阳,只要外出回家,总要先向父亲问安,身体是否舒服,是否有事,只要在家,都要在睡前给父亲洗洗脚。事在细处显真诚,人于老时见孝心,平常生活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有着寻常人家的朴实无华,虽是女儿照顾父亲有许多不便,依旧照顾得无微不至,让父亲的日子过得舒心开心。特别是在父亲生病时,更是照顾的细致入微。近几年来,老人因为治疗冠心病,每年4月、10月都要住院一周左右,通过输液充血管,来抑制冠心病病情的蔓延;尤其是在2009年7月份要做支架手术、2010年11月份老人心脑血管硬化又两次入院治疗,老人每次住院,郝女士都在兼顾好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10年11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老人呕吐眩晕、行动不便,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郝女士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接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固定的生活模式。在父亲看来,她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心细上,每晚都是和衣躺下,随叫随起,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她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郝女士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顺的儿女,而且这份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更何况是人呢?她常说,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禽畜都懂这样的道理,都能做得到,何况人呢?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你对老人不孝敬,当你走在大路上的时候谁正眼看你呢?咱工薪家庭没什么更好的物质条件,只要能在老人身上多尽一点孝道,只要老人能安心开心,我就心满意足了。郝女士朴实无华的话语,闪烁着大德大善的光华,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浓缩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推荐第5篇:孝星事迹(推荐)

我叫宋雨峰,是二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在学校里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次能被评为班级小孝星,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生活在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家庭。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让我背诵了《三字经》,还给我读了许多孝亲孝感的故事,让我知道了“百善孝为先”,知道了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家有五口人,有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和我。我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爸爸妈妈在私人企业里上班,他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就是过年时会放七天的假。爸爸妈妈他们很辛苦,每天除了上班,还得给我们做饭,还要辅导我和姐姐的学习。这些都被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我长大了,我就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帮助妈妈做我力所能及的事。不知不觉中,我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孝顺孩子。

寒假里,我主动承担了倒垃圾的责任。开始时,妈妈准备去倒垃圾,走到垃圾桶跟前,一看里面光光的,妈妈没有说话。第二次垃圾桶里又是干干净净的。谁倒的?我嘻嘻一笑:“我。”妈妈嘴里念道:“这孩子,真懂事,都知道主动帮忙做家务了!”这以后,妈妈就没为倒垃圾的事操过心,倒垃圾就成了我份内的事情了。有时,我看见邻居的奶奶去倒垃圾,我也会主动抢过垃圾桶帮忙去倒。

还有,我还跟姐姐学习了怎么做饭这一伟大工程。学会了冲鸡蛋水、煎馒头、削姜皮,切姜丝,切红萝卜丝(虽然切的像红萝卜条一样)。

另外,每天晚上,只要我一听到奶奶的车响声,我准会在第一时间跑出去给奶奶开大门,推车,接着给奶奶热饭,热菜,最后再端到奶奶面前让奶奶趁热赶紧吃。奶奶高兴地合不上嘴,见人就夸我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妈妈说,“孝”其实很简单。好好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盛饭、洗碗、打扫卫生、倒垃圾、整理房间、爸爸妈妈累了给他们端一杯热茶、给他们端一盆洗脚水,这些都是孝顺的表现,做起来也很容易。

同学们,记住感恩,记住尽“孝”!我们虽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我们一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吧!

推荐第6篇:十佳孝星事迹

让“孝”长驻心间

——记东阿二中孝心少年尹倩倩 东阿二中

尹海军

孟子先生告诫我们: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东阿二中举办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许多懂得孝顺的同学,他们平凡却做着不平凡的事。其中尹倩倩同学以她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老师及同学,她是坚强的,她用实际行动为同学们做了榜样。

她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过着原本幸福安逸的生活,她的童年本该是欢声笑语,无忧无虑的。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他们以往的宁静。她的母亲患上了脑梗塞。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她顿时觉得天快要塌下来了,一直对她慈爱有加、呵护备至的母亲,怎么会遭此厄运?她伤心至极,她无助的问天问地,但是无法找到答案。没有别的办法,她只能面对现实,对于这该死的病魔,她真想一棍子把它打死,但她知道着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小心翼翼的对付它,如果一不小心惹怒它,就有可能让她失去可亲可敬的妈妈。到那时她的世界可能真的就暗淡无光了。

为了治疗她妈妈的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为了给妈妈治病,她年近半百的爸爸仍然奔波于工地与家庭之间,从早到晚的干力气活挣钱养活她们一家人。她知道爸爸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真的很辛苦,有时她看着爸爸早出晚归的身影,暗暗的流泪,她多么的希望,爸爸能停下脚步坐下来歇歇呀。

因为家中的人手不够,所以不得不把她当成壮劳力,家里的一切家务等都由她一个人来承担。农忙的时候真的是很累,玉米该收了,麦子该种

() 了,都得要赶上农时,于是她就边上学边干活,那个难熬的滋味就别提了,有时她真得累瘫在地上,但是她不能喊累,不能哭泣,她要撑住,和她爸爸一同撑起这个家。虽然她不能和她爸爸干同样的活,但是地里的一般农活、家里的家务活她都会干。有时腿累酸了,有时手掌磨出了血泡,她还是在坚持。爸爸心疼了,想让她停下来,可她就是不肯,她想,她多出一点力,爸爸不就省一点力吗?她把能挑起的担子挑起来,让爸爸能多出去一天,不就能多挣一天的钱吗?妈妈不就能多一点治病的钱吗?日子不就能好一点吗?

每到周末,她都会一大早起来给干活的爸爸做早饭,然后给妈妈做适合这种病情的饭菜。这个年龄的孩子,哪个会做饭炒菜呢?可是她就会。在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纪,她学会了煮饭,学会了炒菜。

她的妈妈因为得这个病,脾气时好时坏,她的心情也跟着难过,毕竟她们母女连心,骨肉相连啊。她做饭时做不好,会骂她,虽然她心里很委屈,但是她知道,在母亲面前她不能哭,她要学会坚强,毕竟这不是妈妈的错,而是这种疾病带给的压力让无所释怀。即使拿她当出气筒又能怎么样呢?因为是她的妈妈呀!她愿意为妈妈做任何事。现在,她的爸爸因为有事去东北了,而她又要住校,家里只剩下妈妈自己,每天晚上她都会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告诉做什么饭吃,嘱咐她妈妈按时吃药。

在学校里,她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妈妈,她听别人说,脑梗塞复发后会更加严重。她时常胡思乱想,想着想着就会自己偷偷掉眼泪。同学们都劝她别有这样的想法,她却说:“别人怎么能理解我的感受呢?那种钻心的痛或许只有我体会过,在我心底深处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爸爸妈妈能

() 永远陪着我。”父母永远是女儿心灵的依靠,只要她能在回家时能看到父母的笑容,能听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她就觉得这个家还在,温暖依旧,她也就心满意足了。再苦再累,她也能忍。她想她学会了坚强,风雨也难奈她何。只要生命延续,定能谱写彩虹般的篇章。希望就在前方,她会执着顽强。

在学校里,她的学习成绩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她一直努力。课上她凝神屏气,聆听老师的教诲;课下她认真的复习练习,认真的做每一道题,认真的完成每一次作业;她认真的对待每一次考试,她希望每次都考出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别人玩的时候她在学习,别人的学习的时候,她更加专注的学习。在宿舍里,灯熄了之后,她还要打开手电筒,继续学习,她咬着牙,和命运做抗争。她期待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考上实验高中,因为只有这样,她才有希望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能够让爸爸妈妈过上稳定、舒心的生活。她是整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她一定要让自己出色,唯有如此,才能让父母心安,才能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

她还要感谢她的老师,因为老师们知道她的家庭情况后,在她感到最无助的时候,给予她最温暖的安慰,让她重新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一次一次的虚寒温暖,一次又一次的作业辅导,让她感觉到老师们不是父母,胜似父母。他们都是辛勤的园丁,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着所有需要得到帮助的孩子,传授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她要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她也要感谢她的同学们,因为同学们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她最无私的帮助,是他们一直鼓励她、支持她,让她有坚持走

() 下去的信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她会把老师们、同学们的鼓励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去实现理想,尽忠她的孝道,好好照顾好她的妈妈。她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她要微笑着面对生活对她的考验。

再过几年她就要成大人了,不,她现在感觉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她勇挑生活重担,直面挫折的人生,用誓言去迎接每一个黎明,用行动去诠释她的誓言。她相信今天的汗水定能换来明日的辉煌,年少的她定能用她的坚持和她的孝道为她的家撑起一片天,她要用她的行动让这个世界多一丝温暖、多一丝美好。

谁能想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能承担住这么重的担子?她的事迹带给我们很大感触,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到这些么?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父母;作为一名学生,要学会感恩老师;作为同学,要和同学和谐相处;要懂得知恩图报,回报社会。(东阿二中 尹海军)

()

推荐第7篇:十大孝星事迹

百 善 孝 为 先

—记安松社区居民曹艳萍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规范。

曹艳萍,女,现年42岁,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工人,在工作时间里,她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工人的职责。八小时之外,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六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1996年,曹艳萍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五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不会骑车,曹艳萍和大哥、二哥用自行车驮着母亲,访遍了我市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赵志奎等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庭院内的树荫下看到曹艳萍的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戏。曹艳萍和兄长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6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2002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曹艳萍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曹艳萍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管,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曹艳萍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头发来不及梳,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兄弟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曹艳萍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体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曹艳萍和家人们最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地架着父亲,在第一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她们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曹艳萍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大哥、二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母亲和她自己。按1996年的工资水平,全家工资加起来,1个月也不超过2000块钱。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1997年5月,曹艳萍结婚了。之前,家里给她和爱人的礼金是1000块钱,这对于那时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年代而言,确实是有点寒酸了。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2004年搬家时,才添臵了一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13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空荡。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丈夫和儿子,曹艳萍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曹艳萍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04年4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曹艳萍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自己刚装修好的房子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她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这些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曹艳萍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她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她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她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曹艳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584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曹艳萍,这段岁月承载了她从26岁到42岁的青春时光。在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后,她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16载光阴。抬望前路,她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父亲双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曹艳萍的父母都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曹艳萍最大的心愿。

推荐第8篇:某村某孝星事迹

XX村XXX孝星事迹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孝老爱亲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XX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我们学习的榜样。

XXX,今年X岁,家住XX镇XX村,夫妻二人带着一个女儿和已经70多岁的母亲住在一起,母亲年老体弱多病,父亲去世后他就内退在家好好照顾老人。虽然夫妻二人都身有残疾,但对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想吃啥儿媳妇就给做啥,从不嫌麻烦,自己家做的早饭吃腻了就出去买早点。他说现在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定要让她高高兴兴的享受晚年生活。母亲身体不适,夫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兢兢业业细心照顾。为母亲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老太太在床上最长躺的一个月。为她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老人腿脚不便,每逢天气晴好,他便推着轮椅带老人出去遛弯。邻居说他们有福气,老太太说:“都是儿子、媳妇照顾的好”。 女儿说:“爸妈的一言一行就是我最好的榜样”。这些年父母所做的,她也都看在眼里。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深深的影响着子女。在她的影响下,女儿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和上进心。这种亲情融洽的氛围真是让周围的人都好羡慕。

祝福他们一家人幸福安康,把尊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推荐第9篇:农村孝星事迹(材料)

敬老孝老亲一家

一个小村庄,在这个常驻人口只有700多人的村庄有这样一个对老人孝顺,对丈夫体贴,对女儿疼爱的典范。她叫XXX,在村委会工作,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有一颗炽热的心,燃烧着光和热,满腔热情倾注在工作岗位上,为村民送去一片温馨;她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有一种彰显女性本色的似水柔情,默默地温暖、呵护着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规范。

XXX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让老人开心、安心、舒心则为“顺”。父母一生历尽沧桑,人到老年,不太讲究吃穿,只要心气好、天天高兴比啥都重要。她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还还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她的孝心众所周知,得到左邻右舍以及亲朋好友的赞许。

百善孝为先,两年前,婆婆突发疾病去世了,只剩下公公一个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公公的生活,XXX多次要求公公搬去自己家和家人同住,但是公公怕打扰她们的工作和生活,一直不肯,没办法,她和丈夫经常带着女儿去看望公公,给老人带去他爱吃的东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起吃顿饭。饭后陪老人聊聊家常,不仅在物质上照顾老人,还在精神上让老人生活愉快。

朴实的XXX省吃俭用,从不在自己身上有过任何奢侈的行为,可对待公公决不吝啬,非常大方,不管那次出门都不忘给老人带些他们最爱吃的食品,逢年过节她不仅给老人钱,还要给老人买补养品。添置一些老人喜欢的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影响下,老人另外的三个女儿也对老人很孝顺。她们之间还总是商量怎样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健康更快乐。老人的三个女儿从不把XXX当弟妹看,而是把她当作自己家的妹子,她们之间说话做事从不仅仅计较,相处的十分融洽。

虽然XXX家庭不是特别富裕,但在她的脸上总能看到灿烂的幸福的笑容,想必她的内心也是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她拥有了别人用钱都买不到的东西—血浓于水的亲情。

别看这个家现在这么风和日丽,其实还是有过暴风雨的。女儿出生后,亲戚朋友都劝其要二胎,可是她死活不同意。那段时间公公婆婆看她也不是太可心,公公见面不言语,婆婆也整天板着脸。作为孝子,XXX的心无比的痛,一方面她理解家人:丈夫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公公婆婆也希望子孙绕膝,多享天伦之乐。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又深知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再说儿女都是传后人,从心底她想改变大家重男轻女的思想。对此,从国家政策到自身利益等讲了一大堆道理,嘴皮都快磨破了。那时丈夫王亚光在亲戚的影响下,也和她产生分歧,甚至提到离婚。在这种情况下,XXX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宁可离婚也不坚决不要二胎。那段日子真是煎熬,在她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下,家人终于做出了让步。现在女儿聪明伶俐,可爱喜人,成了全家的掌上明珠,要二胎这件事也早被大家忘在了脑后。

XXX自从嫁到这个家,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人,就很少有机会回自己的娘家了,但是她却没有忘记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但是她的心从来没有忘记过父母。时常打电话问候父母的情况,放长假时总要抽出时间和丈夫、女儿去看望老人,不仅要买些营养品给老人带去,还要留一些钱给做生活费,让老人知道自己这个一直不在身边的女儿一直记挂着她们。她经常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说:“自己不在,要帮忙多照顾父母,有事给她打电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怎么能对别人的父母孝敬呢?

她不但对公婆好,对父母好,对村里的老人也非常好,工作之余她为村里高龄老人上门服务,问寒问暖,帮助他们带药带吃以及各种生活用品。为他们解决困难。老人们都非常喜欢他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虽然没有什么闪光的事迹,没有更多的话语,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孝的全部,却让很多人从他的身上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也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性谱写了一曲曲孝的赞歌。

2004年的夏天,一个小女孩降生在了XXX她们这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如今,这个小女孩已经十岁了,是个小学生了。XXX给予了女儿博大的母爱,更没忘记对孩子的科学培养。著名教育家狄更斯说过:“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爱孩子,但不一定都会爱孩子。”她没有奢望女儿成为天才,但她决心要把女儿培养成懂事孝顺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她首先就给了女儿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靠家长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响。别人常说婆媳关系不好相处,可她与婆婆相处的十几年,不知道的还以为她们是真正的母女关系。她时常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与老人说话语气亲切、态度和蔼,老人病了,主动关心问候,送水送药到床旁。她婆婆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逢人便说,这是她今生修来的福,遇到了这么善良贤惠能干的好媳妇。两年前婆婆因病去世后,她对公公依旧孝顺有佳。在节假日休息时间,总不忘带着儿子去看望年迈的父母,带去祝福,从小培养孩子敬老的美德。如今,祖孙俩的关系好的不得了,有时都会让她这个做妈妈的羡慕。在她潜移默化下,她的女儿从小就是一个懂礼貌、很乖、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在父母眼里,XXX是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在公婆眼里,XXX是女儿一样的好儿媳;在孩子的眼里,XXX是了不起的妈妈; 在邻居的眼里,XXX是值得翘大拇指的好媳妇;在村民的眼里,XXX是孝心献给长辈的模范。XXX说,孝顺公婆,抚育女儿,是我该做的份内事,这世上没有趟不过去的关,有苦才有甜,现在我每天都是好日子。

她的事迹就像小巷里的更声,平淡而悠深,诉说的是绵绵延延的亲情历经岁月锤炼后的厚朴和甘醇。

推荐第10篇:十大孝星事迹(精)

百 善 孝 为 先

—记安松社区居民曹艳萍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规范。

曹艳萍,女,现年42岁,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工人,在工作时间里,她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工人的职责。八小时之外,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六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1996年,曹艳萍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五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不会骑车,曹艳萍和大哥、二哥用自行车驮着母亲,访遍了我市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赵志奎等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庭院内的树荫下看到曹艳萍的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

戏。曹艳萍和兄长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6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2002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曹艳萍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曹艳萍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管,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曹艳萍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头发来不及梳,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兄弟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曹艳萍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体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曹艳萍和家人们最

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地架着父亲,在第一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她们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曹艳萍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大哥、二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母亲和她自己。按1996年的工资水平,全家工资加起来,1个月也不超过2000块钱。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1997年5月,曹艳萍结婚了。之前,家里给她和爱人的礼金是1000块钱,这对于那时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年代而言,确实是有点寒酸了。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2004年搬家时,才添置了一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13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空荡。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丈夫和儿子,曹艳萍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曹艳萍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04年4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

照料父亲,曹艳萍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自己刚装修好的房子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她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这些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曹艳萍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她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她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她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曹艳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584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曹艳萍,这段岁月承载了她从26岁到42岁的青春时光。在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后,她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16载光阴。抬望前路,她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父亲双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曹艳萍的父母都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曹艳萍最大的心愿。

第11篇:孝星

关于开展2011年度顺义区 “孝星”典型事迹宣传工作的通知

各镇、街道民政科:

按照北京市《关于做好2011年度北京市万名“孝星”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京老办发[2011]1号)要求,为进一步宣传典型事迹,促进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区老龄办将进一步整理“孝星”事迹材料,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老龄办整理“孝星”事迹需要材料

1、各镇、街道整理每名“孝星”事迹材料,字数不少于1000字。

2、Word电子版,标题为2号宋体加粗,标题下标注“孝星:XXX”,为3号楷体加粗,内容为3号仿宋体。

3、每名“孝星” 事迹材料附电子版照片一张。

二、北京市百名孝星事迹报告团需要材料

各镇、街道在“孝星”中推荐一名“孝星”典型,字数2000字,附电子版照片一张,事迹以家庭孝老为主,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所有典型材料全部采用第三人称

四、请于2011年10月14日上报老龄办 附件:上报材料格式范例(照片为四周型) 联系人:林 明 电话:69421419

顺义区老龄办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附件:

高天后土的叔侄情怀

孝星:姚宝礼

姚宝礼,现年56岁,是前渠河村村民。目前在家照顾叔叔婶子,有时打些零工。姚宝礼的叔叔今年已经92岁婶子也85岁了,老两口无儿无女却生活的幸福美满。这些全部源于有这样一位孝顺的侄子。

在很多年前,姚宝礼的叔叔婶子领养过一个女儿,老两口把她当成心肝宝贝,对她疼爱有加。女儿也是懂事、乖巧,一家人生活的美满幸福。可孩子渐渐长大,两位老人默默考虑到孩子的未来,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两位老人决定让孩子回到城里的亲生父母身边,继续读书。孩子毕业后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由于工作原因更不能经常陪伴在老两口的身边,只能到节假日才能回来看望老两口。当时老两口身体还算硬朗,生活就这样一天一天继续着。可对于老两口来说,生活中少了太多的依靠和慰藉,总有太多的力不从心面对生活中的琐碎。面对年龄见长,面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可却没有人来照顾他们,为他们操持这个家。作为侄子的姚宝礼每每想到这些都会有点心酸,在叔叔婶子的影响下,姚宝礼已经体会到亲情不光光只有血缘才能维系,叔叔婶子对待领养女儿的无私奉献,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姚宝礼就开始了边照顾自己的父母,边照顾叔叔婶子。刚开始的生活真的有太多的艰辛,周围街坊四邻也有很多的不理解,都在议论着他有何居心,图的是什么。但姚宝礼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平凡温暖的关爱和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对老人们的一片孝心,家人更是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心疼和感动。在照顾自己父母的同时,每天工作结束后就来叔叔婶子家看看,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他们打理家务,操持家事,带他们出去转转等等。遇上叔叔婶子生病他更是忙里忙外,日夜看护在病床前,为他们端茶递水,喂汤喂药,直到他们康复。

几年前,姚宝礼的父母相继去世。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总觉得自己对他们的孝心没有尽到,自己还有太多没有回报给父母。就这样他把照顾叔叔婶子当做照顾自己父母一样,让他们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老来的幸福,照顾叔叔婶子的责任就更加强烈的影响着姚宝礼。他默默地决定要担起照顾老两口的重任,主动扛起了老两口的养老问题。把原来的土房翻建成新房,从此开始和老两口一起生活,照顾老两口生活起居,为这个新家操心费力,为了能更幸福的生活,他想尽办法给老两口找乐子,让他们能在老年生活中感受到安逸和慰藉。 现如今,叔叔年岁已高,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婶子也行动不是很方便,为了能让老人生活的更舒适,姚宝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人们排忧解难,平日里总是想方设法的为他们做一些合口的饭菜,两位老人的牙口不好和家里人吃不到一起,他就为他们单做,等他们吃好了,自己再吃,为了不让叔叔整天闷在家里,姚宝礼总是推着叔叔到外面走走,为了更方便照料老人,姚宝礼就辞退了之前的工作,整日在家照顾老两口,有时有时间就打打零工,看到老人们眉头紧锁,总说自己给他添了很多麻烦,姚宝礼也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但自己心里那片孝心依然没有半点动摇,不离不弃守护在老人身旁,始终做着看似平凡却很艰巨的任务,他一直认为无论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只要自己尽自己所能为老人进一片孝心,就不能放弃。洗衣服做饭,擦身按摩,照顾大小便,生活起居的琐碎事务无一不做到尽善尽美,不怕脏不怕累,从无怨言,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姚宝礼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叔叔婶子生活的美满幸福。姚宝礼对叔叔婶子的孝顺令街坊四邻羡慕不已。叔叔婶子年纪大了,姚宝礼就操持起这个家,为了能让老人过的更舒心,他从来不和老两口吵架,只要他们有什么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为他们办好。有一次大雨过后,婶子想要出去走走,姚宝礼劝说婶子外面路滑别去了,可婶子坚持要去,姚宝礼就答应了,但是紧紧跟着婶子生怕有什么闪失。

在和街坊四邻聊天时,两位老人都是满脸幸福满足的笑容,他们总说何德何能在老的的时候有这样一位侄子为自己养老,享受到比亲生儿女还要深切的感情。大家都说老两口有一个好侄子,享福吧!但姚宝礼怕老两口有后顾之忧就和老人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会像亲儿子一样照顾你们,您们就放心享福吧”。他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对两位老人的孝心。

在姚宝礼持之以恒悉心照顾下,叔叔婶子都很满足,更是对他感激不尽,可他却说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他早就把他们当做了父母,儿子孝敬自己的爹娘是应该的。姚宝礼的孝心和坚持都被邻居广为称赞,大家每每提到“孝”这个话题总忘不了夸夸他。

第12篇:中心小学小孝星事迹简介

她是个好学生

她叫李玲,来自中心小学。爷爷奶奶年迈多病,已不能下地劳动,妈妈因病失去生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

去年,爷爷得了一场大病,至今未愈,长期服药,全家生活依靠爸爸打工维持,懂事的小志蓉每天放学,给家里人洗衣服,帮奶奶做饭,服侍爷爷吃药,照顾妈妈饮食起居。贫穷的家庭塑造了她勤劳、孝顺的性格。她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是大家都喜欢的学生。

奶奶为家里的生活,也在不停地拼搏着。她一分一分地省,一元一元地卖鸡蛋。每天,她们家几乎从不吃肉,就是有点肉也是让她和爷爷吃,奶奶沾点腌咸菜的汤搅和着吃,日子过得清苦,志蓉只吃一点,给奶奶说她吃饱了,把肉夹给奶奶。奶奶吃着肉流下难过的泪水。她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像样的文具,可她从来没有自卑过,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天傍晚放学回到家中,她先为爷爷送上一杯水,然后帮奶奶做饭。做饭时,常常是一边烧火,一边背功课。饭后,她再帮奶奶洗碗洗筷,还为家人热洗脚水,然后端上去,爷爷奶奶夸她懂事孝顺。

在学校,她是学习委员,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她忠于职守,积极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关心集体荣誉。学习上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并能提前预习各门功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思考,主动举手发言,学习上不懂就问,成绩优异。是老师们心目中的好学生。她品学兼优,善于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人缘很好,乐于助人,同学们都愿意接近她。在同学中很有威信,只要有人遇到困难,她都会伸出热情之手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从不推辞拒绝。同学题不会做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讲。她尊敬师长,说话温和有礼貌。她时常面带微笑。她这样一位普通的学生,却能助人为乐,成绩优异,全面发展,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和荣誉。三年级期末考试时就荣获全年级的第一名。

第13篇:感恩孝星

“感恩孝星”推荐材料

-------四年一班隋婉淇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像一首悠扬的小夜曲,婉转缠绵;又像潺潺的小溪水,叮叮淙淙。沐浴在爱的光辉下的我们要常怀感恩。

掌声与泪水相伴,鲜花与感动相随。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隋琬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感恩。她今年十岁,是八五一一子弟小学四年一班的学习委员、大队委,她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感恩父母,体会父母养育的恩情

从隋琬淇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家里的宝贝,但她却没有养成娇惯任性的脾气。在十个月大时,父母因上班无法照看他,就将他送回姥姥家照看,到周末才能与父母团聚。哪个小孩能离开自己的父母,许多孩子即使是天天与父母在一起,每次父母上班还大哭不让。但琬淇从小似乎就知道父母为养育自己而付出的艰辛,每次送她回家既不哭也不闹。姥姥身体状况不太好,三周岁时,当看到姥姥有病,她都会去找邻居帮助;每当姥姥需要输液时,她都会在一旁陪着,像个小大人似的在替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生活中,她更是不断用行动体谅父母的辛苦。上幼儿园时,她随父母来到八五一一农场上学,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懂得了如何照顾自己,为父母减轻负担,每天都会把学习用品自己准备好,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从来没有因为学习上的事情让父母操心。刚上小学二年级,她便开始自己上学,放学后自己回家。有时中午,父母有事无法为她准备午餐,她就会很乖地在家等着邻居为她买饭,饭后自己上学,上学前总要给父母打个电话,让父母放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慢慢地学会了关心、关爱自己的父母。父母洗脚时,她会主动端上洗脚水,有时间便力所能及地干一些家务,如:洗碗、打扫卫生等等。放学后不再那么贪玩,而是主动先做作业;做完作业后才出去找小朋友们玩。上三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父母非常着急,也非常担心,每一次,看着父母忙碌地为她奔波的身影,她都会坚强地对母亲说:“妈妈,别担心,这是小问题。”当她自己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拿出体温计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间为自己测量体温。有一次被妈妈看见了,妈妈问她:“你不舒服,怎么不跟妈妈说呢?”她说:“我要告诉你,你又该担心了。”每年父母过生日,或者是节日的时候,她总是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虽然有时候做得很粗糙,但是在父母眼里,那却是最好的礼物。有一次,妈妈不小心下楼摔伤了,她就像个小大人似的,放学后,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妈妈买了一个烤地瓜,回到家后,小心地把皮剥掉放到碗里,并且端到了妈妈跟前,妈妈看到这一切,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她曾在日记中写到:“感谢父母养育了我十年,真的是非常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你们养育了我这么多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句子,看到孩子的行动,听到孩子懂事的话,做父母的心里暖暖的!

感恩老师,感知老师无私的奉献

从上学开始,她就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孩儿。上幼儿园时,看到老师对自己的细心照顾,她变得越来越懂事,年年被评为“好孩子”。上小学时,看到老师为教育自己付出的艰辛,她将学习放在了第一位。课前她认真收集资料做好预习,上课时认真听讲,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抽出时间去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

在学校,她遵守校纪校规,尊重老师。犯了错误,从不说谎,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她总是以班级荣誉为重,积极参加班级劳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班级荣誉做贡献。当自己的班级取得荣誉时,她会欢呼雀跃;当自己的班级没有获得好成绩时,她会闷闷不乐,并且念念不忘得要找出落后的原因。

在二年级以前,她还是个很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女孩。但上了三年级后,她成了班里的活跃分子。她不断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即使在她生病期间,也没有间断过参加各项活动,如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唱歌比赛等,妈妈看到她生病时,就对她说:“要不就别参加了,你能坚持吗?”她坚定地回答:“能,放心吧,妈妈。”看到现在的孩子,老师不仅问:“这还是那个腼腆、内向,见生人就脸红的女孩子吗?”。

对于自己的变化,孩子有自己的解释。她说,古人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我人生道路上教给我知识的父母,他们为了教育好我们,每天都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我也要孝顺他们。对老师的孝顺就是要好好学习,要积极响应老师的号召,踊跃参加各项班级活动。

感恩他人,用爱去诠释新时代的孝

琬淇说过:懂得感恩他人,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这样才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会让父母引以为豪。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学校里与同学团结友爱,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主动扶一把;同学受委屈了,说一些宽慰的话;同学生病了,主动到家里去探望一下。同学作业不会了,她会主动去给讲解。一次,放学时她非常着急地回家了,妈妈问她怎么了,她说一位同学今天晚上要写作业没有本子,她回家拿一个给她,她说要不她还得回家管她妈妈要钱,她家里没有钱。于是妈妈就给了她一个本子,她给同学送去了。在小区里,他主动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打招呼。看到小朋友需要帮忙时,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感恩社会,让孝在大爱中升华

她说:“妈妈,人们常说大爱无疆,那孝是不是也没有界限?”。现在她将孝转换成了对整个社会的热爱。

在汶川大地震后,她每天在电视前看受灾地区的救灾情况。当她在电视中看到许多人都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时,她毅然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的人们。当玉树发生地震时,她捐出了自己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在生活中,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她总是伸出自己的手帮一下,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她却懂得尽其所能去帮助别人,做老师和家长的从心底里为她感到骄傲!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隋琬淇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她心中的“孝道”。今后的路还很长,相信她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做得越来越好。

2011年4月24日

第14篇:孝星 事迹材料

2014年新野供电公司“十大孝星”

先进事迹材料

杜杰,男,汉族,1983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入党,大专文化,现任上港供电所线损员。

该同志作为上港所线损员,在工作上不辞劳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及职工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上岗供电所所先进个人。

杜杰同志多年来能够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和国家、市、县等有关为老干部及退休职工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规定,为他在工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能够在为老干部及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和实践当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常说要做好离退休工作,要有耐心、有弹性、有磨力,对同志要尊重、称呼要得体,使同志感到心情舒畅,要耐心听取同志反映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听同志把话讲完,要有容量,同志的事能办的必须尽快办、及时办,不能推拖不办,要用情感温暖同志的心,用行动感动同志的心,要多为同志办好事、办实事,让同志满意。杜杰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他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真实写照。他是一个细心的人,心里时刻装着一本同志情况的明细账,哪位同志身体不好生病住院,他都事必躬亲,前往探望、慰问、家访、祝福,给同志们带去组织上的关怀,使同志们

感受到组织上的温暖、同时又和同志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随时了解同志的生活、家庭、身体健康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长期生病住院的同志,家庭生活有一定困难时,杜杰同志总是及时地帮助解决。他虽未作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作为一名企业职工,杜杰同志不但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生活中更是以身作则,竭尽孝道。

孝道贵在心中孝,贵在持之以恒。杜杰同志用真心、热心和爱心谱写着敬老爱老的赞歌。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当中,自古都是婆媳关系最难处理的,作为一个儿子妇,他更是以真爱之心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对公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任劳任怨的处事方法,将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和睦。作为一个晚辈,虽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但在工作闲暇之余,他都常常通过电话嘘寒问暖,了解长辈的需求,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地承担着这份责任与义务。

老母亲今年78岁,时常因年岁大,血脉不通,脚趾破了,他就为老人洗脚,烫脚,剪指甲,为老人捏腿,按摩,让老人的叫早日好起来。老人看到儿子这样照顾她,孝敬她,心里又喜又疼。每逢家里串门来人他就和家人说有他这样一个好儿子,是上天赐给他的,是他的福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再累也没有一句怨言,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去老人

家里,给她讲笑话,拉家常。正事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老母亲的脚很快就好了,天天能坐在门口,临街的地方说话,聊天,看起来很开心。平常哪怕中午或到休息时间,他都赶回家悉心照顾母亲,老人想吃什么,他都亲自下厨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每天早晚稍有空闲,他都亲自搀着母亲到楼下小区内散步、聊天,把看到和听说的日常小事或新闻讲给母亲听,陪母亲聊天解闷,以便给母亲带去健康、快乐的生活。多少年如一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地承担着家庭这份责任和义务。在他的细心照顾下,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身体硬朗,逢人必竖起拇指夸夸自己的好儿子。他深知父母恩,行孝不辞劳。用平凡的故事,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北京精神。单位职工和邻居们都说杜杰同志不愧为一名好儿子。

2014年9月13日

第15篇:孝星事迹材料

孝星事迹材料

高二(3)班

董双

孝星事迹材料

高二(3)班 董双

孝德是德之根本,是一切美德的起始点。多年来,职业高中学校十分注重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感恩父母,爱在行动”系列教育活动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一个普通三口之家,我很小就寄宿,但每次放假都会帮助父母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从小就体会着爸爸、妈妈一边干活、一边照看我的不易,懂得了父母养育我的艰辛;看着爸爸、妈妈勤俭持家,家里日子越来越好的变化,我也深受感染,学会分担家务,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 。妈妈中午歪在沙发上睡着了,我会拿上小被子轻轻的给妈妈盖上;爸爸喝醉酒吐了,我立马就会给爸爸递水,放假的时候我不怕脏打扫卫生,放假时候我还会主动的早起做早餐,煎鸡蛋、烙饼,他们吃到我做的饭,心中的滋味无语言表。我生病时从不找事,因为我怕妈妈着急、怕治病花好多钱、怕妈妈陪我看病耽误上班„„。我从不乱花钱,即使是正常开销,也总是说:多少钱够吗?咱家有吗?

当炎热的夏天爸爸妈妈一起去做农活,做了大半天,已经很累了,爸爸妈妈都躺在沙发上不愿动,我马上给爸妈递上一杯热茶。然后又动手去喂那些妈妈精心饲养可爱的鸡鸭,晚上去帮他们烧洗澡水。爸爸妈妈看着我忙着忙那既高兴又感动。我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有时同学忘了带课本回家,让我知道后总是赶紧做完作业把课本借给

同学使用。我会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那些困难的同学,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有一次,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孩玩耍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我立马把小孩抱了起来,轻轻地拍去他身上的灰尘,一边安慰他,一边哄他玩。还有一次,一位老爷爷手拿铁锨在修路,突然下起雨来,我立刻回家拿出一把伞送给了老爷爷,老爷爷很感动。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具备很多,至少要有孝心,感恩心,吃苦心,上进心。在班上,我是班长,除了协助老师做好班干工作外,我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全班同学团结在一起。生活上,我很是简朴。从不要求大人给我买奢侈啊,漂亮衣服啊。有一次,我穿了一双鞋都破得见脚了,爸爸说“给你买双新的吧。”我笑笑说“还能穿呢,你省点钱,给奶奶买多点营养品吧!

我要以我的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彰显一个高中生的优秀品质和素质。

孝星事迹简介

高二(3)班 董双

董双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她很小就寄宿,但每次放假都会帮助父母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她从小就体会着爸爸、妈妈一边干活、一边照看她的不易,懂得了父母养育她的艰辛;看着爸爸、妈妈勤俭持家,家里日子越来越好,可是身体却大不如从前了,她暗自伤心并学会照顾父母分担家务,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 。妈妈中午歪在沙发上睡着了,她会拿上小被子轻轻的给妈妈盖上;爸爸喝醉酒吐了,她立马就会给爸爸递水,放假的时候她不怕脏打扫卫生,放假时候她还会主动的早起做早餐,煎鸡蛋、烙饼,他们吃到她做的饭,心中的滋味无语言表,晚上给父母端上温热的洗脚水为他们洗去些许疲惫。她从不乱花钱,即使是正常开销,也总是说:多少钱够吗?咱家有吗?

当炎热的夏天爸爸妈妈一起去做农活,做了大半天,已经很累了,爸爸妈妈都躺在沙发上不愿动,她马上给爸妈递上一杯热茶。然后又动手去喂那些妈妈精心饲养可爱的鸡鸭,晚上去帮他们烧洗澡水。爸爸妈妈看着她忙着忙那既高兴又感动。

在学校里,她是班长,除了协助老师做好班干工作外,她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全班同学团结在一起。生活上,她很是简朴。从不要求大人给她买奢侈啊,漂亮衣服啊。有一次,她穿了一双鞋都破得见脚了,爸爸说“给你买双新的吧。”她笑笑说“还能穿呢,你省点钱,给奶奶买多点营养品吧!

第16篇:孝星事迹材料

“只会为公婆生活着想”

—孝星李洪云事迹材料

在台子镇沙窝村,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个55岁的妇女照顾着两位年近9旬的老人,一个卧病在床,一个行动不便。这位55岁的妇女叫李洪云,是台子镇沙窝村的一名普通妇女,但她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1955年李洪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勤劳朴实,善良厚道,为人和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1977年,22岁的李洪云嫁给了丈夫李秀荣,结婚后自立家业勤俭持家,承担了家庭重担和内外事务。33年来从未与公婆吵过嘴、红过脸,从未让公婆受过半点委屈。在日常生活中,重活累活自己干,好饭好菜公婆吃。丈夫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独自一人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起居生活的重任。

1993年婆婆患上白内障眼疾,为了给婆婆筹钱治病,李洪云做起了小百货生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筹集资金3000多元,为婆婆在章丘明水医院治疗眼疾,换上当时最先进的眼内膜镜片。

2002年婆婆患上了脑梗塞,她一直在医院守护在婆婆身边近3个多月,端屎端尿,直到婆婆康复,以后的日子她自己为婆婆购买治疗血压、血栓的药物维持,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她就用自行车驮着婆婆,访遍了当地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许多老中医,请人查阅了许多脑梗塞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婆婆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治疗和她的精心护理,婆婆的病情逐渐好转,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村路口的树荫下看到李

1洪云搀扶婆婆一起散步的身影。在这期间,李洪云胜似亲生女儿,喂老人吃喝,帮她接屎接尿,长达一年之久。

2003年8月的一天傍晚,婆婆由于感冒躺在卫生室床上输

液,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李洪云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婆婆嘴里,以免她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婆婆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婆婆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李洪云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婆婆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婆婆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洪云的精心呵护下,老人竟然又奇迹般的站立起来了。

2006年,丈夫因心脏病去世,一向健康的公公身体每况愈下,痪脑萎缩四处求医无效导致瘫痪,从此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又落在了李洪云的身上。除了照顾86岁的婆婆,还要照顾85岁的公公。在公公瘫痪的几年来,时常大小便失禁,尾骨患上褥疮,李洪云没有嫌脏臭,每天数次给公公翻身擦洗,按摩、上药等等,晒台上每天都挂满了衣裤、被褥和尿布等。在李洪云的精心照顾下,公公的尾骨褥疮好了,但胃口还很差,她就绞尽脑汁地烧制开胃口的菜肴,糕点、水果常备。劳累使李洪云头上增添了缕缕白发,躺在床上的公公心痛的说:“我这把年纪了,你就马虎一点,多照顾照顾孙女吧。”可李洪云却说:“爹,只要您健康长寿,开开心心,就算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李洪云丈夫的姐妹也经常来看望陪护老人,看着父亲每天都开心,她们都非常感激李洪云,都说:“有您照顾父亲大人我们一百个放心。”

李洪云为调理好公公的身体,每次事先用锅煮好一锅米粥,蒸饭时总在馒头中间放一团白米饭,这是她特意为公公做的。即使自己几月吃不上一顿肉,也要省一点钱,从街上买点肉来给老人补充营养,每次吃饭时炒一点放在公公的碗里,家里实在没肉时也要给公公炸上两个荷包蛋。老人手抖不听使唤,李洪云和儿子便轮换着一口一口的喂老人,从没一句怨言。

在平时,李洪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却非常的大方。公婆经常便秘,要想大便通畅,调节饮食很重要,李洪云就经常去杂粮店购买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的食物,象荞麦、糙米、绿豆、蚕豆、胡萝卜、集市上的芹菜、韭菜、白菜等等,总之她心中总是想着公婆的健康,想着公婆的生活质量,心里就是没有自己。婆婆每当和左邻右舍谈论起儿媳妇的事情时,总是深情地说,“我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媳妇,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正因为如此她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好评,也因为她的孝心,她们家连续三年获得村“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等光荣称号。受到母亲的熏陶,李洪云的儿子也非常孝顺爷爷奶奶,在单位上班打电话回来,总要问候老人的身体,每次回来,都要给他们带一些营养品和一些零花钱。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三年多了,一千个日夜呀!她何时有过片刻懈怠?我们看得出,今后不管还有多少日日夜夜,有着一颗滚烫孝心的李洪云会一直坚持下去。

第17篇:十大孝星

我嫁到孙家已27年了,我对象是婆婆从小抱养的,我进门时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了,公公也去世了。我们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吃一个锅里的饭。那是婆婆才60多岁,虽然是小裹脚,但身体挺好,能帮我看孩子做饭,我干地里的活儿。日子不富裕,但是很和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到2002年9月13日这天,婆婆在院子里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胯骨骨裂躺在床上。因为那年她83岁了,我们咨询过医生给她换股骨头,医生说没有把握,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后来经家人商量没给她做手术,去利津正骨医院贴的膏药,在家里静养。当时疼得她直叫喊,晚上不睡觉,我们几个(两个姐姐)就轮流给她按摩腿,大便小便需要三个人帮忙,由于她突然躺下,吃饭喝水少,大便困难,开始我们给她用“开塞露”不管用,实在没有办法,看她憋得难受,后我干脆手上戴上方便袋用手给她抠大便。婆婆每大便一次我们都累得够呛,吃饭喝水我们用勺子或吸管帮助。年轻人伤筋动骨都需100天,更何况83岁老人。

就是在那一年,我家为给婆婆炖排骨汤和老母鸡汤买了高压锅,那时还没有条件买洗衣机,为了让她的尿布干得快买了甩干机。就这样,婆婆在床上躺了5个多月,这段时间我们晚上没脱过衣服,因为一晚上不知道起来几次帮她大小便,翻身。到了6个多月上她就能在床上坐一会儿,腿也不那么疼了,以后我每天锻炼她下床站一会儿,她把手搭在我肩上站几分钟,坐在床沿上歇歇,歇了再站,这样每天不间断的锻炼了一个多月。刚下床时她说好像踩在棉花上,后来能慢慢的依着床沿站住了。后来在婆婆的努力和我的精心护理下,终于能

扶着四条腿的凳子往前走了,凳子就成了她的腿,总算能去洗手间大小便了,一直到现在9年了,婆婆还是扶着凳子走。

当初村里的人都说她可能要瘫在床上了,有人还说借着这一摔可能要走了,毕竟是83岁的人了,可是婆婆现在92岁了,是我们村最高龄的一位,除了不能走路外眼睛还能引针缝衣服,耳朵有些聋,这9年来她的饮食起居全靠我和对象照顾(洗头、洗衣服、洗澡)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给她倒便桶,二件是烧开水先给她冲上鸡蛋奶粉一大保温杯,她喝上然后才吃早饭,每天如此,这是婆婆的习惯,不喝鸡蛋奶粉吃不下饭。婆婆还有一个爱喝汤的习惯,每天早上每天晚上要么稀饭要么油汤,必须喝汤,因此,这些年来不管再忙再累也得让她喝上汤。婆婆常说:“吃饭先喝汤,胜过开药方。”

村里人都说:这9年来,你婆婆不能自理,要不是你们照顾得好,哪能有今天这样。我觉得照顾好老人不但要有孝心,还要细心,更要有耐心,这么多年来,虽然也苦过,也累过,但为了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使我们做晚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能让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使我们每一对年轻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18篇:孝星 心得体会

孝,始于事亲

——学习刘宏“凤城十大孝星”事迹材料有感

审计督查部马爱强

近日公司组织学习了刘宏“凤城十大孝星”事迹材料,心中颇为感慨。关于“孝”,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总会激起一丝涟漪。“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从古到今,对于“孝道”的推崇一直是人们崇尚的,无论是哪个流派或是哪个学说,都把“孝”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

刘宏用确切而真实的行动告诫天下的儿女:抓紧时间尽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因为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是永远都无法弥补。

“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切,为了我们的健康和成长牵肠挂肚,操尽了心、劳尽了神。而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又做了什么呢,想想平时的表现和做法,我们是不是该感到愧疚呢?也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已经成为习惯,但正因为习惯而更值得我们思考:每天在幼儿园和小学门口的拥挤人群中,多数的是父母的父母,大城市中为让孩子多睡十五分钟而在公交车站排队的父母,初

三、高三陪读的父母,中考、高考考

场门口焦急等待的父母,招聘现场甚至婚介所前神情焦急的父母„„或许我们见得太多,听得太多,所以面对这一切,父母和孩子们都认为这一切是正常的,随之也就麻木了,进而错误地认为这是应该。这正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生活中的事例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某校调查表明,81%的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前不久,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意味着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2元)。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对应的却是一个基本上属于承诺消费的群体;媒体曾报道,西部地区一大学生,父母都是农民,千辛万苦培养他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可是他却沉迷于网络游戏,几门学科高挂红灯,几经教育,不思改进,终被学校开除,很难想象他面对双亲的情景;《今日说法》中曾经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个人把80多岁的父亲关进一个小木屋,不给吃,不给喝,靠邻居的帮助,老人才得以生存,村民的一纸诉状把这个年轻人告上了法庭,年轻人才勉强接受年迈的父亲。可是我在想,现在这种亲情是老人所渴望的吗?通过法律手段获得的亲情还有多少的浓度和温度?

当代社会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的孝敬意识逐渐淡漠,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不断升级,社会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宠少有余的风气。有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

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了。所以,“孝”的教育还应贵在平时,贵在小事。一句体贴的话、一杯谈谈的开水、一条热热的毛巾,这些都是孝的举动;外出跟父母打个招呼,饭菜上桌请父母先动筷,用零花钱给父母买个小礼品等等,这些都是孝的表现。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只有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爱和感激的种子,那么,当他们长大以后,这些种子才会开花、结果,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父母的爱,进而及于兄弟姐妹、周围的邻人,以至扩大到所有的人。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怀有“孝心”应是人类的本能。能对父母关怀问候,是人间最幸福、温馨的乐事。想想有一天你我都会老,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因为你是子女的榜样。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人生才有意义,谨记“夫孝,始于事亲也”。

第19篇:【孝星】事迹材料

2012年度北京市万名“孝星”

先进事迹材料

王晓云,女,汉族,1997年6月参加工作,2005年2月入党,大专文化,助理经济师职称,现任北京市密云县烟草局劳资科科长。

该同志作为劳资科长,在为退休职工及老干部服务岗位上工作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多年来她一心扑在为退休职工及老干部服务工作上,不辞劳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上级领导及职工们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密云县烟草专卖局的先进工作者。

王晓云同志多年来能够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和国家、市、县等有关为老干部及退休职工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规定,为她在工作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她能够在为老干部及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和实践当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她常说要做好离退休工作,要有耐心、有弹性、有磨力,对老同志要尊重、称呼要得体,使老同志感到心情舒畅,要耐心听取老同志反映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听老同志把话讲完,要有容量,老同志的事能办的必须尽快办、及时办,不能推拖不办,要用情感温暖老同志的心,用行动感动老同志的心,要多为老同志办好事、办实事,让老同志满意。王晓云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

1她多年来工作经验的真实写照。她是一个细心的人,心里时刻装着一本老同志情况的明细账,哪位老同志身体不好生病住院,她都事必躬亲,前往探望、慰问、家访、祝福,给老同志们带去组织上的关怀,使老同志们感受到组织上的温暖、同时又和老同志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随时了解老同志的生活、家庭、身体健康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对长期生病住院的老同志,家庭生活有一定困难时,王晓云同志总是及时地帮助解决。她虽未作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了人生的价值。

作为一名企业职工,王晓云同志不但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生活中更是以身作则,竭尽孝道。

孝道贵在心中孝,贵在持之以恒。王晓云同志用真心、热心和爱心谱写着敬老爱老的赞歌。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当中,自古都是婆媳关系最难处理的,作为一个儿媳妇,她更是以真爱之心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对公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任劳任怨的处事方法,将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和睦。作为一个晚辈,虽不能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但在工作闲暇之余,她都常常通过电话嘘寒问暖,了解长辈的需求,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几十年如一日,她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地承担着这份责任与义务。2011年,她的公公因直肠癌过世,而她的婆婆又年迈且患有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老年综合病症,她怕婆婆过于思念就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她每天早晨都为婆婆清洁卫生并准备好精致的早餐才

赶去上班;晚上悉心照顾好婆婆的饮食和起居;哪怕中午或倒休息时间,她都赶回家悉心照顾婆婆,亲自清洗衣物或收拾屋子,老人想吃什么,她都亲自下厨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老人面前;在老人生病住院期间,她都亲自陪护并给老人喂饭、喂药;因为婆婆身体不便,每天早晚稍有空闲,她都亲自搀着婆婆到楼下小区内散步、聊天,把看到和听说的日常小事或新闻讲给婆婆听,陪婆婆聊天解闷,以便给婆婆带去健康、快乐的生活。多少年如一日,她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地承担着家庭这份责任和义务。在她的细心照顾下,婆婆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身体硬朗,逢人必竖起拇指夸夸自己的好儿媳。她深知父母恩,行孝不辞劳。用平凡的故事,演绎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北京精神。单位职工和邻居们都说王晓云同志不愧为一名好儿媳。

2012年4月23日

第20篇:孝星报道

“孝星”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道德,孝道精神崇高而光荣。在逐步体现老龄化社会中做为子女,关爱老人责任重大.乌兰图克镇在接到“内蒙古自治区敬老“孝星”表彰办法的通知”后,通过镇,村,组广大干部三级广泛宣传、学习、认真组织群众,开展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评比活动。按照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辈、对老人精心照顾,尊老敬老,义务赡养社会老人,帮助照顾孤寡老人,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积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支持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活动,积极参加社会敬老、养老、助老、公益活动、热心老年人公益事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十六名同志民主推荐、公开评选、张榜公示、审核评议、党委政府审核筛选后十六位同志评选为镇敬老“孝星”其中:孙俊英、马玉清、徐露被评为自治区敬老“孝星”。“孝星”身上,集中体现了尊老敬老、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是我们的优秀模范。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是家庭和睦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更是我们学习榜样。

孝星个人事迹范文
《孝星个人事迹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