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初一数学公式大全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6-08 21:03:54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总结小学数学公式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积=底面积×高 V=Sh

第一部分: 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27、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x×y = k( k一定)或k / x = y

2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9、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30、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1、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

3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3、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发。

34、最大公约数: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或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

35、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6、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7、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38、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用最大公约数)

39、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0、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41、个位上是0、

2、

4、

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即能用2进行

42、约分。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进行约分。在约分时应注意利用。

43、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4、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45、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6、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时间一般以年或月为单位,应与利率的单位相对应)

47、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一年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一月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

48、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

49、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3.141414

50、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3.141592654

51、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如3.141592654……

52、什么叫代数? 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53、什么叫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3x =ab+c

第二部分:定义定理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

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第三部分:几何体 1.正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公式: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S=a×a 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

公式:V=a×a×a 2.正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公式:C=(a+b)×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S=a×b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3.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4.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S= a×h 5.梯形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6.圆

直径=半径×2 公式:d=2r 半径=直径÷2 公式: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公式:c=πd =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r 7.圆柱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的周长×高+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总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Sh 8.圆锥

圆锥的总体积=底面积×高×1/3 公式:V=1/3Sh

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像这样的两条直线,

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第四部分:计算公式

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 面积,体积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5)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 重量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推荐第2篇: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 sin2(A) )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²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²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² tan(π/3+a)² tan(π/3-a)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2sina(1-sin²a)+(1-2sin²a)sina

=3sina-4sin³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²a-1)cosa-2(1-sin²a)cosa

=4cos³a-3cosa

sin3a=3sina-4sin³a

=4sina(3/4-sin²a)

=4sina[(√3/2)²-sin²a]

=4sina(sin²60°-sin²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³a-3cosa

=4cosa(cos²a-3/4)

=4cosa[cos²a-(√3/2)²]

=4cosa(cos²a-cos²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2]}

=-4cosasin(a+30°)sin(a-30°)

=-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

=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学习方法网[]

三角和

sin(α+β+γ)=sinα²cosβ²cosγ+cosα²sinβ²cosγ+cosα²cosβ²sinγ-sinα²sinβ²sinγ

cos(α+β+γ)=cosα²cosβ²cosγ-cosα²sinβ²sinγ-sinα²cosβ²sinγ-sinα²sinβ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²tanβ²tanγ)/(1-tanα

-tanβ²tanγ-tanγ²tanα)

两角和差

cos(α+β)=cosα²cosβ-sinα²sinβ

cos(α-β)=cosα²cosβ+sinα²sinβ

sin(α±β)=sinα²cosβ±cosα²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²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²tanβ)

和差化积

sinθ+sinφ = 2 sin[(θ+φ)/2] cos[(θ-φ)/2]

sinθ-sinφ = 2 cos[(θ+φ)/2] sin[(θ-φ)/2]

cosθ+cosφ = 2 cos[(θ+φ)/2] cos[(θ-φ)/2]

cosθ-cosφ = -2 sin[(θ+φ)/2] 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积化和差

sinαsinβ = [cos(α-β)-cos(α+β)] /2

cosαcosβ = [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 = [sin(α+β)+sin(α-β)]/2

β²tan

cosαsinβ = [sin(α+β)-sin(α-β)]/2

诱导公式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 (—a)=-ta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tanA= 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公式总结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pi=2×pi×半径

c=pi×d=2pi×r

(2)面积=半径×半径×pi

9、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推荐第4篇: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2009-08-15 10:43:27|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向量公式:

1.单位向量:单位向量a0=向量a/|向量a|

2.P(x,y) 那么 向量OP=x向量i+y向量j|向量OP|=根号(x平方+y平方)

3.P1(x1,y1) P2(x2,y2)

那么向量P1P2={x2-x1,y2-y1}

|向量P1P2|=根号[(x2-x1)平方+(y2-y1)平方]

4.向量a={x1,x2}向量b={x2,y2}

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Cosα=x1x2+y1y2

Cosα=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x1x2+y1y2)

= ————————————————————根号(x1平方+y1平方)*根号(x2平方+y2平方)

5.空间向量:同上推论

(提示:向量a={x,y,z})

6.充要条件: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0

如果向量a//向量b

那么向量a*向量b=±|向量a|*|向量b|

或者x1/x2=y1/y2

7.|向量a±向量b|平方

=|向量a|平方+|向量b|平方±2向量a*向量b

=(向量a±向量b)平方

三角函数公式:

1.万能公式

令tan(a/2)=t

sina=2t/(1+t^2)

cosa=(1-t^2)/(1+t^2)

tana=2t/(1-t^2)

2.辅助角公式

asint+bcost=(a^2+b^2)^(1/2)sin(t+r)

cosr=a/[(a^2+b^2)^(1/2)]

sinr=b/[(a^2+b^2)^(1/2)]

tanr=b/a

3.三倍角公式

sin(3a)=3sina-4(sina)^3

cos(3a)=4(cosa)^3-3cosa

tan(3a)=[3tana-(tana)^3]/[1-3(tana^2)]

4.积化和差

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cos(a-b)]/2sina*sinb=-[cos(a+b)-cos(a-b)]/2

5.积化和差

sina+sinb=2sin[(a+b)/2]cos[(a-b)/2]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cos[(a-b)/2]cosa-cosb=-2sin[(a+b)/2]sin[(a-b)/2]

推荐第5篇:LATEX 数学公式总结

SUNLEY FORWARD

数学公式小结

请运行以下程序:

\documentcla[11pt]{article} \usepackage{CJK} \usepackage{indentfirst} \usepackage{latexsym} \usepackage{bm} \usepackage{amsmath,amymb,amsfonts} \usepackage{wasysym} \usepackage{xcolor} \usepackage{cases}

%%%%%%%%%%%%%%%%%%%%%%%%%%%%%%%%%%%%%%%%%%%%%%%%%%%%%%%%%%%%%%%%%%%%%%%%%%%%%% %

重定义字体、字号命令

% %%%%%%%%%%%%%%%%%%%%%%%%%%%%%%%%%%%%%%%%%%%%%%%%%%%%%%%%%%%%%%%%%%%%%%%%%%%%%% \newcommand{\song}{\CJKfamily{song}}

% 宋体

(Windows自带simsun.ttf) \newcommand{\fs}{\CJKfamily{fs}}

% 仿宋体 (Windows自带simfs.ttf) \newcommand{\kai}{\CJKfamily{kai}}

% 楷体

(Windows自带simkai.ttf) \newcommand{\hei}{\CJKfamily{hei}}

% 黑体

(Windows自带simhei.ttf) \newcommand{\li}{\CJKfamily{li}}

% 隶书

(Windows自带simli.ttf) \newcommand{\you}{\CJKfamily{you}}

% 幼圆

(Windows自带simyou.ttf) \newcommand{\chuhao}{\fontsize{42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xiaochuhao}{\fontsize{36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yichu}{\fontsize{32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yihao}{\fontsize{28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erhao}{\fontsize{21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xiaoerhao}{\fontsize{18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sanhao}{\fontsize{15.75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xiaosanhao}{\fontsize{15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sihao}{\fontsize{14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xiaosihao}{\fontsize{12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wuhao}{\fontsize{10.5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xiaowuhao}{\fontsize{9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liuhao}{\fontsize{7.875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newcommand{\qihao}{\fontsize{5.25pt}{\baselineskip}\selectfont}

% 字号设置 %%%%%%%%%

END %%%%%%%%%%%%%%%%%%%%%%%%%%%%%%%%%%%%%%%%%%%%%%%%%%%%%%%%%%%%%%%

SUNLEY FORWARD \renewcommand{\baselinestretch}{1.3}

\begin{document} \begin{CJK*}{GBK}{song} \CJKtilde\CJKindent

{\hei\sanhao 数学公式举例:} \bigskip

\section{概述}

数学模式中的普通文本必须放入一个~LR 盒子里.如:

$ x^2+\sin(x)=0 is a nonlinear equation$.

$ x^2+\sin(x)=0 \mbox{ is a nonlinear equation} $.

$ x^2+\sin(x)=0 \mbox{ 是一个非线性方程}$.

\section{行内公式} 勾股定理~\begin{math}a^2+b^2=c^2\end{math}~也称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a^2+b^2=c^2\)~也称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a^2+b^2=c^2$~也称商高定理.

\section{行间公式} \subsection{单行公式} \begin{displaymath}

a^2+b^2=c^2.\end{displaymath} \[

a^2+b^2 = c^2.\]

\begin{equation}

a^2+b^2=c^2.\end{equation} $$ a^2+b^2=c^2.\eqno (*) $$ SUNLEY FORWARD $$ a^2+b^2=c^2.\eqno (4a) $$

\begin{equation}\label{eq:square}

x^2+y^2=R^2.\end{equation} 公式~\ref{eq:square}~表示的是一个圆的标准方程.

\setcounter{equation}{5} \begin{equation}\label{lap}

-\triangle u(x,y) = f(x,y),\quad (x,y)\in\Omega .\end{equation} 方程~\eqref{lap}~则是一个椭圆型的偏微分方程.

\subsection{多行公式} \begin{eqnarray*} x^2 + y^2 = R^2 \ 2x + 3y = b \end{eqnarray*}

\begin{eqnarray} x^2 + y^2 & = & R^2 \ 2x + 3y

& = & b \end{eqnarray}

\setlength{\arraycolsep}{2.5pt} \setcounter{equation}{1} \begin{eqnarray} d(uv) & = & (uv)' dx \

& = & (u'v+uv') dx\

& = & v(u'dx)+u(v'dx) \nonumber\

\setcounter{equation}{5}

& = & v du+u dv \label{leibniz} \end{eqnarray} 这样就得到了公式~(\ref{leibniz}).

\section{角标: 上标与下标}

注意: 这里的角标命令必须在数学模式下使用!! $$ SUNLEY FORWARD x_1, \quad x_{11}, \quad x_{11}^{22}, \quad x_{m}^{(k)},\quad {}^* x ^*, \quad x^{m^n}, \quad {x^x}^{x^x} $$

中文角标:\qquad $ x^{\mbox{\scriptsize平方}},\quad x^{y^{\mbox{\tiny平方}}} $

导数符号:\qquad $ f^{\prime} \quad\mbox{或者}\quad f' $

\section{分式}

出现在行内的分式: $ (x+y)/2 $ 和~$ \frac{x+y}{2} $, 第二个分式用的是一级角标字体.

分式中的分式: $\frac{\frac{x}{x+y}}{x+y+z}$, 字体会更小, 但最小为二级角标字体.

行间公式

$$ \frac{x+y}{2},\qquad \frac{\frac{x}{x+y}}{x+y+z} $$

\section{根式}

$ \sqrt{x},\quad \sqrt{1+\sqrt{2}} $

$ \surd{x},\quad \surd{1+\sqrt{2}} $

当被开方式字符高度不同时, 根号线会在不同水平线上, 如: $\sqrt{a}, \sqrt{b}$.解决办法: 加入{\hei数学支柱}~ \textbackslash{}mathstrut\footnote{宽度为~0,高度与圆括号相同}, 例: $\sqrt{a}, \sqrt{b},\quad \sqrt{a\mathstrut}, \sqrt{b\mathstrut}$.

\section{求和与积分}

\newcommand{\dx}{\mathrm{d}\,x} $$ SUNLEY FORWARD \int_a^b f(x)\mathrm{d}x,\quad \oint_a^b f(x)\mathrm{d}x,\quad $$ $$ \int\limits_a^b f(x)\mathrm{d}x,\quad \oint\limits_a^b f(x)\mathrm{d}x,\quad $$

直立的积分号: $$ \varint_a^b f(x)\dx, \quad \iint_a^b f(x)\dx, \quad \iiint_a^b f(x)\dx,\quad \varoint_a^b f(x)\dx,\quad \oiint_a^b f(x)\dx,\quad $$ $$ \varint\nolimits_a^b f(x)\dx, \quad \iint\nolimits_a^b f(x)\dx, \quad \iiint\nolimits_a^b f(x)\dx,\quad \varoint\nolimits_a^b f(x)\dx,\quad \oiint\nolimits_a^b f(x)\dx,\quad $$

\section{数学重音符号}

\newcommand{\ml}[1]{\texttt{\textcolor{blue}{\char`\ #1}}}

\renewcommand{\arraystretch}{1.2} \setlength{\tabcolsep}{6pt} \begin{tabular}{|p{0.4\textwidth}|p{0.4\textwidth}|}\hline

\ml{hat}\{a\}~$\to \hat{a}$ & \ml{bar}\{a\}~$\to \bar{a}$\

\ml{dot}\{a\}~$\to \dot{a}$ & \ml{ddot}\{a\}~$\to \ddot{a}$\

\ml{tilde}\{a\}~$\to \tilde{a}$ & \ml{vec}\{a\}~$\to \vec{a}$\

\ml{breve}\{a\}~$\to \breve{a}$ & \ml{check}\{a\}~$\to \check{a}$\

\ml{acute}\{a\}~$\to \acute{a}$ & \ml{grave}\{a\}~$\to \grave{a}$\

\ml{mathring}\{a\}~$\to \mathring{a}$ & \

\hline \end{tabular} \bigskip

加宽的帽子和波浪号: $\widehat{hello},\quad \widetilde{good}$ SUNLEY FORWARD

\section{上划线、下划线及类似符号}

$$ \overline{\overline{a}^2 + \underline{ab} + \bar{b}^2} $$ \bigskip

$$ \underbrace{a+\overbrace{b+\dots+b}^{m\mbox{\scriptsize个}}+ c}_

{20\mbox{\scriptsize个}} $$

\section{堆积符号} $$ \vec{x} \stackrel{\mathrm{def}}{=} (x_1,\ldots,x_n) $$

\section{可以变大的定界符} 略

\section{阵列}

一个简单的阵列(行内): $ \begin{array}{ccc} 11 & 12 & 13 \ 21 & 22 & 23 \end{array} $

阵列(行间) $$ \left( \begin{array}{ccc} 11 & 12 \ 21 & 22 & 23 \end{array} \right) $$

一个较复杂的例子 $$ SUNLEY FORWARD \left\{ \begin{array}{ccccccccc} a_{11}x_1 &+& a_{12}x_2 &+& \cdots &+& a_{1n}x_n &=& b_1\ a_{21}x_1 &+& a_{22}x 2 &+& \cdots &+& a_{2n}x_n &=& b_2\ \multicolumn{9}{c}{\dotfill} \ a_{n1}x_1 &+& a_{n2}x_2 &+& \cdots &+& a_{nn}x_n &=& b_n \end{array} \right.$$

另一个较复杂的例子 \begin{equation} f(x)=\left\{ \begin{array}{ll}

x & \mbox{当~$x\ge 0$~时;}\

-x & \mbox{其它情形} \end{array} \right.\end{equation}

\section{添加宏包 \quad $\backslash \mbox{usepackage\{cases\}}$} \subsection{cases 环境}

\begin{numcases}{|x|=} x, & for $x\geq0$\ -x, & for $x

\begin{subnumcases}{|x|=} x, & for $x\geq0$\ -x, & for $x

\begin{subnumcases}{\ } x, & for $x\geq0$\ -x, & for $x

\begin{equation} f(x)=\begin{cases} 1 & -1

SUNLEY FORWARD \subsection{subequations~环境} \begin{subequations}

\begin{align}

(a+b)^2 & =a^2+b^2 \

a+b+c)^2 & =a^2+b^2+c^2+2ab+2ac+2bc

\end{align}

\begin{equation}

(a+b)^3 = a^3 + 3a^2b + 3ab^2 + b^3

\end{equation} \end{subequations}

\begin{equation} (a+b)^3 = a^3 + 3a^2b + 3ab^2 + b^3 \end{equation}

\end{CJK*} \end{document}

推荐第6篇:考研数学公式总结

上次就数学科目中的边角线、三角形、对称以及四边形的定理及公式做了总结,今天是关于圆这一部分的定理总结。由于圆这一部分涉及到的公式定理比较多,小优就单独做以总结。

1.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2.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9.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①直线l和⊙o相交 d;②直线l和⊙o相切 d=r;③直线l和⊙o相离 d>r。

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35.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③两圆相交dr);⑤两圆内含d=R-r。 36.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37.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38.圆的标准方程 :(x-a) ^2+(y-b) ^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39.圆:体积=4π/3 (r^3) 面积=π(r^2) 周长=2πr 40.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以上就是关于圆的一些定理公式的总结,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预告:下次数学定理内容为:抛物线、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体积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公式表达式。

推荐第7篇:常用gmat数学公式总结

常用gmat数学公式总结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gmat考试中gmat数学公式,当然,我们总结的不够全面,只是一些比较常用的gmat数学公式,同时也适用于GRE考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备考。 (a+b)(a-b)=a²-b² (a+b)²=a²+2ab+b² (a-b)²=a²-2ab+b²

(a+b)³=a³+3a²b+3ab²+b³ (a-b)³=a³-3a²b+3ab²-b³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的解x₁,₂=(-b±√b²-4ac)/2a

利率Rate。时间Time*Simple Interest:利息Interest=本金Principal

*Compound Interest:A=(1+R)n;A为本利和,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数。

TimeRate of Discount *Distance=Speed*Discount=Cost

*Pythagorean Theorem(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两直角边(legs)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hypotenuse)的平方。

*多变形的内角和:(n-2)×180°,总对角线数为n(n-3)/2条,从每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数为(n-3)条;式中:n为多边形的边数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x1,y1)和B(x2,y2)是任意两点,C(x,y)是线段AB的中点,则x=(x1+x2)/2,,y=(y1+y2)/2,线段AB两端点间的距离=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Perimeter Area

Triangle 三边之和 (底×高)/2

Square 边长×4 边长的平方

Rectangle (长+宽)×2 长×宽

Parallelogram (长+宽)×2 底×高

Trapezoid 四边之和 (上底+下底)×高/2

Rhombus 边长×4 两条对角线之积的1/2

Circle 2πr=πd πr2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Volume Surface Area

Rectangular Prism 长×宽×高 2(长×宽+长×高+宽×高)

Cube 棱长的立方 6×棱长×棱长

Right Circular Cylinder πr2h 2πr h(侧)+2πr2(底)

Sphere 4πr3/3 4πr2

Right Circular Cone πr2h/3 lr/2 (l为母线)

推荐第8篇:初二数学公式

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向式。

2、单向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向式的系数。

3、一个单向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向式的次数。

4、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5、一般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例如 (X²+3X³)这是一个多项式 里面的3X³中的3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7、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8、吧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即把它们的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而字母部分不变,叫做合并同类项。

9、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吧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然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0、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同。

1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1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13、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14、单向式与单向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向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15、单向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6、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7、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18、两数和(或差)的平方=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这两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19、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20、同底数幂相加,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1、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22、单向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3、多项式除以单向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4、吧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5、ma+mb+mc,它的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m,我们把因式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由m(a+b+c)=ma+mb+mc,可得ma+mb+mc=m(a+b+c) 这样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26、两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

27、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十字交叉双乘法没有公式,一定要说的话

那就是利用x^2+(p+q)x+pq=(x+q)(x+p)其中PQ为常数。x^2是X的平方

1.因式分解

即和差化积,其最后结果要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而且可以肯定一个多项式要能分解因式,则结果唯一,因为:数域F上的次数大于零的多项式f(x),如果不计零次因式的差异,那么f(x)可以唯一的分解为以下形式:

f(x)=aP1k1(x)P2k2(x)…Piki(x)*,其中α是f(x)的最高次项的系数,P1(x),P2(x)……Pi(x)是首1互不相等的不可约多项式,并且Pi(x)(I=1,2…,t)是f(x)的Ki重因式。

(*)或叫做多项式f(x)的典型分解式。证明:可参见《高代》P52-53

初等数学中,把多项式的分解叫因式分解,其一般步骤为:一提二套三分组等

要求为: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2.方法介绍

2.1提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各项都有公共因式,则可先考虑把公因式提出来,进行因式分解,注意要每项都必须有公因式。

例15x3+10x2+5x

解析显然每项均含有公因式5x故可考虑提取公因式5x,接下来剩下x2+2x+1仍可继续分解。

解:原式=5x(x2+2x+1)

=5x(x+1)2 2.2公式法

即多项式如果满足特殊公式的结构特征,即可采用套公式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故对于一些常用的公式要求熟悉,除教材的基本公式外,数学竞赛中常出现的一些基本公式现整理归纳如下:

a2-b2=(a+b)(a-b)

a2±2ab+b2=(a±b)2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a3±3a2b+3ab2±b2=(a±b)3

a2+b2+c2+2ab+2bc+2ac=(a+b+c)2

a12+a22+…+an2+2a1a2+…+2an-1an=(a1+a2+…+an)2

a3+b3+c3-3abc=(a+b+c)(a2+b2+c2-ab-ac-bc)

an+bn=(a+b)(an-1-an-2b+…+bn-1)(n为奇数)

说明由因式定理,即对一元多项式f(x),若f(b)=0,则一定含有一次因式x-b。可判断当n为偶数时,当a=b,a=-b时,均有an-bn=0故an-bn中一定含有a+b,a-b因式。

例2分解因式:①64x6-y12②1+x+x2+…+x15

解析各小题均可套用公式

解①64x6-y12=(8x3-y6)(8x3+y6)

=(2x-y2)(4x2+2xy2+y4)(2x+y2)(4x2-2xy2+y4)

②1+x+x2+…+x15=

=(1+x)(1+x2)(1+x4)(1+x8)

注多项式分解时,先构造公式再分解。

2.3分组分解法

当多项式的项数较多时,可将多项式进行合理分组,达到顺利分解的目的。当然可能要综合其他分法,且分组方法也不一定唯一。

例1分解因式:x15+m12+m9+m6+m3+1

解原式=(x15+m12)+(m9+m6)+(m3+1)

=m12(m3+1)+m6(m3+1)+(m3+1)

=(m3+1)(m12+m6++1)

=(m3+1)[(m6+1)2-m6]

=(m+1)(m2-m+1)(m6+1+m3)(m6+1-m3)

例2分解因式:x4+5x3+15x-9

解析可根据系数特征进行分组

解原式=(x4-9)+5x3+15x

=(x2+3)(x2-3)+5x(x2+3)

=(x2+3)(x2+5x-3)

2.4十字相乘法

对于形如ax2+bx+c结构特征的二次三项式可以考虑用十字相乘法,

即x2+(b+c)x+bc=(x+b)(x+c)当x2项系数不为1时,同样也可用十字相乘进行操作。

例3分解因式:①x2-x-6②6x2-x-12

解①1x2

1x-3

原式=(x+2)(x-3) ②2x-3

3x4

原式=(2x-3)(3x+4)

注:“ax4+bx2+c”型也可考虑此种方法。

2.5双十字相乘法

在分解二次三项式时,十字相乘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多项式,尤其是某些二次六项式,如4x2-4xy-3y2-4x+10y-3,也可以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其具体步骤为:

(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由前三次组成的二次三项式,得到一个十字相乘图

(2)把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式填在第二个十字的右边且使这两个因式在第二个十字中交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含y的一次项,同时还必须与第一个十字中左端的两个因式交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含x的一次项

例5分解因式

①4x2-4xy-3y2-4x+10y-3②x2-3xy-10y2+x+9y-2

③ab+b2+a-b-2④6x2-7xy-3y2-xz+7yz-2z2

解①原式=(2x-3y+1)(2x+y-3)

2x-3y1

2xy-3

②原式=(x-5y+2)(x+2y-1)

x-5y2

x2y-1

③原式=(b+1)(a+b-2)

0ab1 ab-2

④原式=(2x-3y+z)(3x+y-2z)

2x-3yz

3x-y-2z

说明:③式补上oa2,可用双十字相乘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分组分解法。

如(ab+a)+(b2-b-2)=a(b+1)+(b+1)(b-2)=(b+1)(a+b-2)

④式三个字母满足二次六项式,把-2z2看作常数分解即可:

2.6拆法、添项法

对于一些多项式,如果不能直接因式分解时,可以将其中的某项拆成二项之差或之和。再应用分组法,公式法等进行分解因式,其中拆项、添项方法不是唯一,可解有许多不同途径,对题目一定要具体分析,选择简捷的分解方法。

例6分解因式:x3+3x2-4

解析法一:可将-4拆成-1,-3即(x3-1)+(3x2-3)

法二:添x4,再减x4,.即(x4+3x2-4)+(x3-x4)

法三:添4x,再减4x即,(x3+3x2-4x)+(4x-4)

法四:把3x2拆成4x2-x2,即(x3-x2)+(4x2-4)

法五:把x3拆为,4x2-3x3即(4x3-4)-(3x3-3x2)等

解(选择法四)原式=x3-x2+4x2-4

=x2(x-1)+4(x-1)(x+1)

=(x-1)(x2+4x+4)

=(x-1)(x+2)2

2.7换元法

换元法就是引入新的字母变量,将原式中的字母变量换掉化简式子。运用此

种方法对于某些特殊的多项式因式分解可以起到简化的效果。

例7分解因式:

(x+1)(x+2)(x+3)(x+4)-120

解析若将此展开,将十分繁琐,但我们注意到

(x+1)(x+4)=x2+5x+4

(x+2)(x+3)=x2+5x+6

故可用换元法分解此题

解原式=(x2+5x+4)(x2+5x+6)-120

令y=x2+5x+5则原式=(y-1)(y+1)-120

=y2-121

=(y+11)(y-11)

=(x2+5x+16)(x2+5x-6)

=(x+6)(x-1)(x2+5x+16)

注在此也可令x2+5x+4=y或x2+5x+6=y或x2+5x=y请认真比较体会哪种换法更简单?

2.8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是解决代数式恒等变形中的重要方法,如果能确定代数式变形后的字母框架,只是字母的系数高不能确定,则可先用未知数表示字母系数,然后根据多项式的恒等性质列出n个含有特殊确定系数的方程(组),解出这个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待定系数法应用广泛,在此只研究它的因式分解中的一些应用。

例7分解因式:2a2+3ab-9b2+14a+3b+20

分析属于二次六项式,也可考虑用双十字相乘法,在此我们用待定系数法

先分解2a2+3ab+9b2=(2a-3b)(a+3b)

解设可设原式=(2a-3b+m)(a+3b+n)

=2a2+3ab-9b2+(m+2n)a+(3m-3n)b+mn……………

比较两个多项式(即原式与*式)的系数

m+2n=14(1)m=4

3m-3n=-3(2)=>

mn=20(3)n=5

∴原式=(2x-3b+4)(a+3b+5)

注对于(*)式因为对a,b取任何值等式都成立,也可用令特殊值法,求m,n

令a=1,b=0,m+2n=14m=4

=>

令a=0,b=1,m=n=-1n=5

2.9因式定理、综合除法分解因式

对于整系数一元多项式f(x)=anxn+an-1xn-1+…+a1x+a0

由因式定理可先判断它是否含有一次因式(x-)(其中p,q互质),p为首项系数an的约数,q为末项系数a0的约数

若f()=0,则一定会有(x-)再用综合除法,将多项式分解

例8分解因式x3-4x2+6x-4

解这是一个整系数一元多项式,因为4的正约数为

1、

2、4

∴可能出现的因式为x±1,x±2,x±4,

∵f(1)≠0,f(1)≠0

但f(2)=0,故(x-2)是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再用综合除法

21-46-4

2-44

1-220

所以原式=(x-2)(x2-2x+2)

当然此题也可拆项分解,如x3-4x2+4x+2x-4

=x(x-2)2+(x-2)

=(x-2)(x2-2x+2)

分解因式的方法是多样的,且其方法之间相互联系,一道题很可能要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才可能完成,故在知晓这些方法之后,一定要注意各种方法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

不知道你是什么教材的

初中的都给你好了

----------------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wc呁/S∕ ?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扑愎剑篖=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还有一些,大家帮补充吧)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b^2-4ac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 cot(A-B)=(cotAcotB+1)/(cotB-cotA)

推荐第9篇:高中数学公式

高中数学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推荐第10篇:高一下数学公式

高一下数学公式

一、三角 ·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1+tan^2α=sec^2α1+cot^2α=csc^2α·积的关系:sinα=tanα×cosαcosα=cotα×sinαtanα=sinα×secαcotα=cosα×cscαsecα=tanα×cscαcscα=secα×cotα·倒数关系:tanα ·cotα=1sinα ·cscα=1cosα ·secα=1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直角三角形ABC中,

角A的正弦值就等于角A的对边比斜边,余弦等于角A的邻边比斜边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1]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²+B²)^(1/2)sin(α+t),其中sint=B/(A²+B²)^(1/2)cost=A/(A²+B²)^(1/2)tant=B/A

Asinα-Bcosα=(A²+B²)^(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²(α)-sin²(α)=2cos²(α)-1=1-2sin²(α)cos(π-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π-α)=sin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正弦定理是指在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2R .(其中R为外接圆的半径)

余弦定理是指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2倍,即a^2=b^2+c^2-2bc cosA

角A的对边于斜边的比叫做角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角A的对边/斜边

斜边与邻边夹角a

sin=y/r

无论y>x或y≤x

无论a多大多小可以任意大小

正弦的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

1三角恒等式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如三角形ABC,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时,总有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

向量计算

设a=(x,y),b=(x\',y\')。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 b=(x\',y\') 则 a-b=(x-x\',y-y\').4、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 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 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3、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记为〈a,b〉,且〈a,b〉∈[0,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b|·c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率

a·b=b·a(交换率);

(a+b)·c=a·c+b·c(分配率);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b|。

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运算的主要不同点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例如:(a·b)^2≠a^2·b^2。

2、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即:由 a·b=a·c (a≠0),推不出 b=c。

3、|a·b|≠|a|·|b|

4、由 |a|=|b| ,推不出 a=b或a=-b。

第11篇:三年级数学公式

三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 厘米=10毫米一支铅笔长20厘米一个铅笔盒厚10毫米数学书厚6毫米一个人高100厘米 人每分钟走70米飞机 轮船 火车 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

小鸡鸭鹅的重量用 克人狗牛猪的重量用 千克大象 鲨鱼的重量用 吨

货币单位换算:

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三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二):运算方法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1.周长: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周长

2.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或边长*4=周长

3.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直角

4.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周长(长+宽)*2=周长

5.长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直角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容易变形没有直角且对角相等

第12篇:初等数学公式

初等数学常用公式

代数

1.绝对值

(1)定义

(2)性质

.

2.指数

(1).

(2).

(3).

(4).

(5).

(6).

(7)

(8)

算术根

3.对数

(1)定义

.

(2)性质

.

(3)运算法则

.

(4)换底公式

.

4.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1)排列数公式

,.

(2)组合数公式

,.

(3)二项式定理

.

5.数列

(1)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

求和公式

.

(2)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

求和公式

.

(3)常见数列的和

.

几何

在下面的公式中,S表示面积,表示侧面积,表示全面积,V表示体积.

1.多边形的面积

(1)三角形的面积

(a为底,h为高);

(a,b,c为三边,);

(a,b为两边,夹角是C).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为一边,h是a边上的高);

(a,b为两邻边,为这两边的夹角).

(3)梯形的面积

(a,b为两底边,h为高).

(4)正n边形的面积

(a为边长,n边数);

(r为外接圆的半径).

2.圆、扇形的面积

(1)圆的面积

(r为半径).

(2)扇形面积

(r为半径,n为圆心角的度数);

(r为半径,L为弧长).

3.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

(1)直棱柱

(P为底面周长,H为高).

(2)正棱锥

(P为底面周长,h为斜高,H为高).

(3)正棱台

,(为上、下底面周长,

h为斜高,为上、下底面面积,H为高).

(4)圆柱

(r为底面半径,H为高).

(5)圆锥

(r为底面半径,

l为母线长,H为高).

(6)圆台

(为上、下底面半径,

l为母线长,H为高).

(7)球

(R为球的半径).

三角

1.度与弧度的关系

.

2.三角函数的符号

3.常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0

0

1

0

1

0

0

0

1

不存在

0

不存在

不存在

1

0

不存在

0

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1)平方和关系

.

(2)倒数关系

.

(3)商数关系

.

5.和差公式

.

6.二倍角公式

.

7.半角公式

.

8.和差化积公式

.

9.积化和差公式

.

10.正弦、余弦定理

(1)正弦定理

.

(2)余弦定理

.

平面解析几何

1.两点间的距离

已知两点,则.

2.直线方程

(1)直线的斜率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则;

已知直线过两点,则.

(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点斜式

斜截式

两点式

截距式

参数式

.

3.两直线的夹角

.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5.二次曲线的方程

(1)圆

,为圆心,为半径.

(2)椭圆

,焦点在x轴上.

(3)双曲线

,焦点在x轴上.

(4)抛物线

,焦点为,准线为;

,焦点为,准线为;

,顶点,对称轴.

第13篇: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公式总结

八上数学公式: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只要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则可围成三角形)

2、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a-b<c<a+b;

3、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4、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不相交于一点,但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外部一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

(注: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AAAABBDCDBC

∵AD是高: ∴∠ADB=∠ADC=90°

5、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如图3:∵AD是△ABC的中线,∴BDDCD图3CBD图4C

1BC;BC2BD2DC

26、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4: ∵AD是△ABC角平分线,∴BADCAD1BAC,BAC2BAD2CAD;

27、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8、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9、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0、正北与正北平行,正南与正南平行;

1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相加等于90°;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13、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ABCD∴∠ACD=∠A+∠B

14、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作它的对角线,可以作出(n-3)条对角线;

15、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数=

1n(n-3)条;

216、正多边形:边和角都相等的多边形;正三角形也就是等边三角形,正四边形也就是正方形;

17、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外角和都等于360°;

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

(n-2)180360;正n边形每个外角的度数= ;

nn

(注:内角相等,则外角也相等,因为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和等于180°)

18、一个多边形的边都相等,则它的内角不一定都相等;反之,一个多边形的内角都相等,则它的边不一定都相等;多边形最多有3个锐角;

19、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一种镶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5个方法:

①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②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③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④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⑤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注:Rt△就是直角三角形)

4、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ACDCPA图5ODBOEB

∵OC是∠AOB的角平分线∴AOCBOC1AOB, ∠AOB=2∠AOC=2∠BOC 2∵OC是∠AOB的角平分线,且PD⊥OA,PE⊥OB; ∴PD=PE (注: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第十三章:轴对称

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3、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如图5:∵CD是AB的垂直平分线,∴∠COA=∠COB=∠DOA=∠DOB=90°,

AO=BO,CA=CB;

4、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5、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注: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6、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即: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关于x轴对称,x不变,y变;(变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y不变,x变;

关于原点对称,两个都要变。

8、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BABA顶角腰腰CL底角底角底边BDC30°CAB\'

9、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10、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1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3、①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4、注:等腰三角形只是底边“三线合一”,而等边三角形则各边都“三线合一”;

15、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反之,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则可得这边所对的角是30°;

16、求两条线段之和最短问题:如:求AC+BC最短?做法(如图6):①作出点B关于L的对称点B,②然后再把B与A连接,与直线L的交点C即为所求。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a

2、m\'\'anamn;逆运算:amnaman

mnananmn;逆运算:anmnanmn

n

3、ab1aanab;逆运算:abab;n;

4、ann,a0;abbnn(注:a与a是互为倒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乘得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5、aaa0mnmnnnamammnmnmnaa;(注:m1) ;或aana;逆运算:aaamn

6、a1,a0

7、平方差公式:ababab;或:ababab;注:11;

22222222

28、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 和aba2abb; 22即:aba2abb; 2222

29、abba;abba;(ab)(ab); 2

210、①去括号法则:a(bc)abc;a(bc)abc;

②添括号法则:abca(bc);abca(bc);

即: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即:遇“+”不变,遇“-”都变。

11、分解因式:就是化解成相乘的形式。分解因式有三个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平方差公

22式,即:a2b2abab;③完全平方公式,即:a2abbab;

2如:3x6xy3y3x2xyy2222223x22xyy23xy;

2a4b4a2b2a2b2a2b2a2b2abab;

12、(a+b)(p+q)=ap+aq+bp+bq;(am+bm)÷m=am÷m+bm÷m 第十五章:分式

1、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就叫做分式;注:π不是字母;

2、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0,若分母等于0,则分式没有意义;

3、当分子等于0,代入分母不等于0,分式的值就为0;

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aacaac,;c0 bbcbbc

5、约分:把分式的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彻底约分后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最简分式。(注:bbb) aaa

6、通分:化成相同分母的形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法则:首先要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然后:一边有,一边没有的要,两边都有的要最高的那个。(注:数字部分要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7、小于1的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a10n的形式;1米=10纳米;1纳米=10米;

99

8、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首先要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然后再去分母, 即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最后要进行检验:将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不为0,则就是原方式方程的解;如果代入最简公分母为0或代入分式方程的分母为0,则这个解不是原方式方程的解,原方式方程无解。(注:若方程无解,则算出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要等于0)。

9、顺流速度=船的速度+水的速度,逆流速度=船的速度-水的速度;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一般把工作总量看作整体1),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人数;

工作时间时间=总产量路程;(注:“提前”是“时间少”的意思);单位面积产量=;

总面积速度今年的总数-去年的总数现今总数-过去总数=;

去年的总数过去总数增长率=

第14篇:高中数学公式及定理总结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

b^2-4ac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

2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

2+4+6+8+10+12+14+…+(2n)=n(n+1)

5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

41*2+2*3+3*4+4*5+5*6+6*7+…+n(n+1)=n(n+1)(n+2)/

3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定理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第15篇:初中一年级数学公式总结(材料)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1.分式

2.二次根式

3.三角形

4.一次函数

5.四边形

6.相似

7.简单概率统计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第16篇:行测部分常用数学公式总结

行测部分常用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转载自:http://www.daodoc.com/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π(R+r)l 球的表面积 S=4π*r2 圆柱侧面积 S=c*h=2π*h 圆锥侧面积 S=1/2*c*l=π*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π*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π*r2h

第17篇:高等数学公式总结、概率论、线性代数考点总结

决定考研了,暑假开始复习,没有报任何辅导班,先从数学开始(PS:我是理工科,数学

一)。

7月中旬开始胡乱看书,高数、线代、概论每天轮着看,看了两个多星期,一头雾水!!每天闷在家里扛不住了!

和一个学姐聊天,她告诉我,复习数学的时候不能一起复习,应该分开看: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我尝试了一下,还真有用!自己把书上的知识点总结了一下,现在复习效果很好!

搜集1000份资料,报再多的辅导班都不如自己总结!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整理的数学资料,2011的研友们,坚持就是胜利!!

------------------------

高等数学:

考研数学重点及难点归纳辅导笔记(主要知识点的概括包括经典例题)

考研高等数学公式(数3专用)(这个对我们数一来说就太Easy了)

高等数学考研公式(非常经典、很全面)

2011考研数学大纲(不知道2011是否出大纲了,不过还是很有帮助)

考研高等数学易混淆概念(从极限开始,例题+概念,很有帮助)

新东方2010考研数学基础班讲义:高数、概论、线代(可以看看,参考)

考研数学真题近十年考题路线分析(高数部分)(这个比较狠!)

2011考研数学全程五轮四阶复习规划(看来我复习晚了)

考研数学公式最新总结大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比较综合)

------------------------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复习资料(基本知识点总结)

2011年新东方考研数学基础班线性代数讲义(确实不错)

------------------------

概率论:

概率论易错知识点总结(经常看看)

考研概率论必备凶器经典归纳(的确凶悍!总结彻底!)

【2011考研精华资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式(打印出来方便记忆)

新东方考研概率论讲义(可以参考,看书是关键)

------------------------

近5年真题(2005-2010):

2010年数学真题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一试题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二试题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三试题

2009年数学真题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试题及答案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及答案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三试题及答案

2008年数学真题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试题及答案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及答案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三试题及答案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四试题及答案

2007年数学真题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试题及答案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及答案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三试题及答案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四试题及答案

2006年数学真题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试题及答案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及答案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三试题及答案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四试题及答案

2005年数学真题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试题及答案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二试题及答案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三试题及答案

------------------------

考研经验(常看看,给自己鼓励!):

怎样合理规划考研复习(好的方法,事半功倍)

学习计划的制定:考研复习阶段分析(计划+执行+坚持=考研成功)

跨校考研注意事项(跨校的同学一定看看)

考研第一考上清华研究生的经历(坚持就是胜利)

------------------------

导师信息库:

211高校研究生导师信息库(了解自己未来的导师的研究方向!!)

全国各高校研招办联系方式汇总(可以打电话到学校研招办咨询)

还有很多,听学姐说10月之前都是混战,大家都在搜集资料,包括政治、数学、英语、专业课的资料,还有自己想报考的学校的资料等等。

报考本校的话还算容易,报考外校的话比较困难,自己如果信息闭塞的话会吃亏!所以大家晚上上完自习回来有时间的话还是要经常上网看看,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千万不要闷着头复习!

第18篇:十月在职联考常用数学公式总结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工程论文e-lunwen.com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第19篇:最新高中及初中数学公式总结

最新高中及初中数学公式总结-复习资料(完整版)

2009-07-06 09:45

高中数学公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1.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2.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

系.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

数. 函数的应用.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

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

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

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

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

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不等式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考试要

求: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

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

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a│-

│b│≤│a+b│≤│a│+│b│. 5.三角函数 考试内容: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

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

tanαcotα=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

弦、正切.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

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

要求: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理

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

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

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

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

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

arccosx 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初中数学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

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

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

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

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

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

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

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

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

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

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

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

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

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

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还有一些,大家帮补充吧)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第20篇:高中数学公式抛物线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抛物线:y = ax *+ bx + c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a >0时开口向上a

方+k-h是顶点坐标的xk是顶点坐标的y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圆:体积=4/3(pi)(r^3)面积=(pi)(r^2)周长=2(pi)r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椭圆面积公式: S=πab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初一数学公式大全总结
《初一数学公式大全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