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生观漫谈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4: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生观漫谈

古往今来,人生观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就历史上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追求和满足个人的物质欲望,吃喝玩乐。所谓“人生如梦,为欢几何?”“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这种人生观的典型表述。 中国古代有些人就有着纵欲享乐的思想。魏普时期流传的《列于·杨朱》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宣扬享乐主义的代表作。杨朱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应当是为了享乐。并说,人终有一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府骨。府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主张不要去论什么仁圣凶顽,不要去追求什么人生价值,而应当在有限的年华里,尽情享乐,这种享乐主义观点,是当时世家豪族贪婪地盘剥劳动人民,追求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在人生观上的反映。

在欧洲历史上,享乐主义人生观也早就产生,长期存在,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古希腊的有些人就有着享乐主义的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坚决反对中世纪基督教宣扬的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同时他们也极力歌颂世俗的享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发财致富和求得自由幸福、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也宣扬人生的一切目的和行为都是为了求乐避苦和获得物质享受、爱尔维修说:

“快乐与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他认为人都是把真理看作走向荣誉的道路,把荣誉看作获得金钱的道路,而把金钱看作获得生理的愉快感觉的手段。德国19世纪的资产阶级学者费尔巴哈更明确地提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惧有的,“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马克思指出:

“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杖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①在阶级社会里,一部分人的享乐,总是和另一郁分人的被强制性禁欲相联系而存在的。享乐主义人生观在封建社会中是腐朽的地主阶级的反动人生观,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体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作为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快乐主义人生现

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禁锢方面,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享乐主义人生现就逐渐丧失了进步作用,而愈来众暴露出其落后性、反动性了。

(二)悲观主义人生观

悲观主义人生观又称厌世主义人生观,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人生充满着苦恼,生活既无意义也无乐越,只有逃避现实,直至死亡,才是摆脱痛苦的途径。

中国周、秦时期道家的虚无主义,就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春秋末期的道家创始人老聃,认为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身体,及至没有了身体,便就会消除“大患”。因此,他主张“见素抱扑”和“无为而治”,提倡“无我”和“少私寡欲”。战国时期的庄周也持此种观点。他用悲观厌世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认为“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主张杜绝文化知识,砸烂升斗衡量,废除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鼓吹“无已”、“无功”、“无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甚至主张倒退到人兽不分的野蛮“混沌”时期。这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消极绝望心理的一种反映。

在欧洲历史上,19世纪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是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追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毫无根据的。人如上弦即定的钟表,一切只听命于求生意志的盲目摆布。而人们求生意志的盲目冲动,必定会造成人世之中的争斗和苦难。人生有无穷的悲苦,生活其实是不值得留恋的。叔本华还认为,知识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解除人的悲苦。相反,

“知识越多越悲苦,增长知识的人,是增加了烦恼。”要想解脱人生的悲苦,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暂时解脱法,即把人的认识提高到哲学和艺术境界,如欣赏图画和音乐,全神贯注在艺术情趣里,暂时忘却悲苦;其二是真正解脱法,即排除“我执”、“我见”,消灭一切欲望,实行苦行。

佛教人生哲学,也是一种悲观厌世主义。佛教认为,人生来便遭劫数,难免生、老、病、死四大痛苦,只有“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才可以解脱,而归于自在。人的情欲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只有通过禁欲和苦行才能摆脱人生的痛苦。,悲观主义人生观根源于人们对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克服人生道路困难的缺乏自信和无能为力,这种人生观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实用主义人生现

实用主义人生观从“存在就是有用”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前提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只服从于个人主观的意志和欲望,生活的意义又只在于按照这种欲望行动所带来的好处的多少,只要投机、冒险成功,获得金钱和权势,对个人“有用”、

“方便”,就是人生意义的实现。

实用主义在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20世纪初开始在资本主义各国流行。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詹姆士认为,世界就是“我的经验”。历谓“真实的”,只是“在我们思维方面方便的”,正如同正确的”只是“在我们行为方面方便的”一样。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相信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利益的”。人生就是投机和冒险.在他看来,世界就是上帝安排的大赌场,是一个投机冒险的乐园,人生无须认识什么客观规律,无须寻求什么行为的意义,只须依靠侥幸,依靠投机和冒险,去求得成功。近代,中国的一些实用主义者,也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完全是凭个人主观创造的,其价值只在于“实用”。

实用主义人生现是资产阶级的一种人生观,是对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的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的心态的表现。

(四)权力意志主义人生现

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认为,追求权力,渴望统治,是人的意志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最高体现,是一切存在的基原和动力,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获得强权,统治别人。

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在一切剥削者那里都有着基础和市场。他们都千方百计地谋取权力,以使自己位高、名贵、威重。对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作了系统阐述的,是19世纪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产物和表现,连人的身体也是意志的产物,“因为我要生出来,所以我才生出来;因为我要看东西、听声音,所以我才有限睛、有耳朵”,而人的思想、理性则是服从于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尼采不仅继承了叔本华的思想,而且比叔本华走得更远。他认为,追求权力、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人人都有谋取权力的意志,都有统治别人、奴役别人的愿望。强力才是真正的美德,“让弱者受苦难吧”。他还认为,历史的意义是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应该统治和奴役“群氓”,而“群氓”则是“超人”实现自己意志的工具。

权力意志主义人生现是反动剥削阶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曾被希特勒法西斯推祟和利用。

(五)利己主义人生观

利已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个人利益应该总是居第一位,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

利已主义人生观从私有制产生起便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有着“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说法,它被各个时代的一些人视为人生信条。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发达的私有制关系,更使人们的个人主义膨胀,形成了极端利己主义。爱尔维修说:“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人们好象在牺牲,但是从来不为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幸福,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们也不会违抗他们的利益的激流。谁要想这样,就会是疯子。”③后来,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看到这种利已主义无法与公共利益相结合,又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动荡,最后还会反过来危及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于是便主张把利己主义加以限制,提出了“合理利己主义”的观点。

利己主义人生观也是不科学的、腐朽的,在社会中只会起消极的作用,

以上几种人生观,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尽管表现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都是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反映。它们的核心思想和根本原则,都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它们的基本内容,都是围绕着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它们的世界观基础,都是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有的人生观,虽然在剥削阶级上升时期起过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但归根到底,都是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随着剥削阶级走向没落腐朽,逐渐成为反动腐朽的人生现的。

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但是剥削阶级人生观的影响还会长期存在。例如,有人主张“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就反映了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崇尚“一切向前看”,一味追求个人的实惠,反映了实用主义人生现的影响;相信“人生由命不由已”,反映了悲观厌世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鼓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论调,反映了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的影响,等等。这些说明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对人们的思想仍起着腐蚀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拒腐蚀的能力。

除了上述种种剥削阶级人生观之外,还有一类是小生产者的人生观。小生产者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狭小的生产规模和小私有者的经济地位,使他们一方面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另一方面祟尚平均;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他们常常抱着“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人生信条。小生产者的人生观与剥削阶级损人利己、追求享乐的人生现有所区别,但这种人生视是小私有经济的反映,也是以个人私利为出生点的。由于小生产者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有长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基础,因而这种人生观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是很广很深的。我们要努力克服它的消极影响。

当着历史的车轮前进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社会力量走上了世界历史舞台,人们的人生观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科学的人生观,这就是无产阶级人生现。

人生观

人生观

人生观

人生观

思想汇报——人生观

人生观演讲稿

共产党人生观

论人生观

人生观之我见

谈论人生观

人生观漫谈
《人生观漫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