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工业机器人市场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9: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工业机器人市场调研报告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 电气信息系 张xx

一、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与现状

机器人是人类二十世纪的一项重要发明。1959年美国的英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争相开展机器人研究,机器人的的功能和应用领域一直在不断地拓展。

我国机器人的研起步究较晚。先后经历了二十世纪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实用化期。197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开始了机器人的研究工作。1977年,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用于生物试验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1985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台重达2000公斤的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在辽宁旅顺港下潜60米,首潜成功,开创了机器人研制的新纪元。随后,我国研制的机器人相继问世: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了体重36公斤,身高1米的缆浮游作业轻型“金鱼二号”水下机器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发明的“四足遥控仿生载重步行机器人”,在1986年中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上获金牌奖;1987年又获第1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银牌奖。

中国机器人示范工程中心从1987年开始,先后制造了三台“水下机器人”,它们分别是:(1)1987年3月制造的身高4.7米,体重1200公斤的“老大瑞康四号机器人”;(2)1989年6月制造的“老三水下机器人”;(3)1990年9月制造的“老二中型机器人”。

1988年初,中国船舶总公司702所,研制成功了身高3.1米,体重650公斤的载人式“水下机器人”;1988年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六关节平面运动型“两足步行机器人”。

1994年10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长4.4米,宽0.8米,高1.5米,载体重2.2吨,最大潜水深度为1000米。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已走向成熟。

1995年5月,我国第一台高性能精密装配智能型机器人“精密一号”在上海交通大学诞生,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已具有开发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

1997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成功的“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是我国863计划中的重中之重项目,获得2000年国家十大科技成果奖。2005年4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又研制成功星球探测机器人。2006年,我国又研制成功世界最大潜深载人潜水器“海极一号”,7000米的工作潜深,可以达到世界99.8%的海底,比世界上另外5台同类产品深500米。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机器人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有的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恨大距离,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机器人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产业化不足——我国工业机器人之弊端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给产业化带来了希望,为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机器人产业化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尽管如此,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却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除了众多历史原因造成制造业水平低下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认识和定位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全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第二,中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国家认识不到位,在鼓励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的政策少。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据了解,日本战后对机器人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已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的第一生产大国。工业机器人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应该比照新能源中的电动汽车,出台相应的扶植政策。

李教授说:“如今,已经有一批机器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研制或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机器人产业化开发。可以预见,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不久后将会作为一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而存在。”

奇瑞已经制定了2010年年产100台焊接机器人产业化目标。

政策扶持——我国工业机器人之推进剂

李教授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化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如果政府的扶植力度再向前推进一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会越过目前的“临界期”,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如何以高质量、低成本和快速反应的手段在市场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已是我国企业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为我国工业机器人提供了不同的市场需求,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日趋成熟。

二、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历程与现状

刚才谈到了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和美国都在开始进行机器人的研究,由于我们国家存在很多其他的各种因素、问题。我们国家在机器人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我们在国家北京举办一个日本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展览会,在这个会上有两个产品,一个是数控机床,一个是工业机器人,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的许多学者,看到了这样一个方向,开始进行了机器人的研究,但是这时候研究,基本上还局限于理论的探讨阶段,那么真正进行机器人研究的时候,是在七

五、八

五、九

五、十五将近这二十年的发展,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是在1986年我们国家成立了863计划是高技术发展计划,就将机器人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的主题,国家投入将近几个亿的资金开始进行了机器人研究,使得我们国家在机器人这一领域得到很快地、迅速地发展。

目前主要单位像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原机械部的北京自动化所,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还包括中科院北京自动化所等等的一些单位都做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而且目前这几年来看,我们国家在高校里边,有很多单位从事机器人研究,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在从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核工业的机器人,都在国际上应该处于领先水平,总体上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们国家在机器人的产业化方面,目前还没有固定的成熟的产品,但是在上述这些水下、空间、核工业,一些特殊机器人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多有特色的研究成就。

三、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分析

目前,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中,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都已被大量采用。

图1 国内各主要行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比例

汽车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领域,对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强。在工业机器人全部的需求中,汽车行业的占比普遍在20%以上。

中国汽车市场经过几年快速增长以后,快速发展趋势、速度、效益、质量都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1-9月份我国汽车累计产销1409.23万辆。

除了汽车行业,对机器人的需要大大提高的是电子行业。在亚洲应用在电子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占了总数的30%以上,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用户,这与全球范围内汽车工业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用户有所不同。

2012年1-6月,电子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快增长,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增速继续放缓。1-6月,电子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7372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6.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2个百分点,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等产品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销率为96.75%,比上年同期降低0.68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

工业机器人还广泛应用于金属制品业(包括机械)、橡胶及塑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除传统制造业如采矿、冶金、石油、化学、船舶等领域,工业机器人同时也已开始扩大到核能、航空、航天、医药、生化等高科技领域以及家庭清洁、医疗康复等服务业领域中。如,水下机器人、抛光机器人、打毛刺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高压线作业机器人、服装裁剪机器人、制衣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以及扫雷机器人、作战机器人、侦察机器人、哨兵机器人、排雷机器人、布雷机器人等军用机器人都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未来各种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庭用消费机器人将不断贴近人类生活,其市场将繁荣兴旺。

四、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情况

工业机器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是最先产业化的机器人技术。它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

它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制造业规模化生产,解决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和提高生产质量而代替人工作业。

发达国家的使用经验表明: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降低废品率和产品成本,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降低了工人误操作带来的残次零件风险等,其带来的一系列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减少人工用量、减少机床损耗、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机器人具有执行各种任务特别是高危任务的能力,平均故障间隔期达60000小时以上,比传统的自动化工艺更加先进。

目前,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日本,2004年日本对华出口的机器人占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的一半,其他如欧洲品牌机器人,如ABB、KUKA、COMAU,占据市场的另一半。

200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达到7000台,年销增长到28.7亿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每年新增工业机器人的台数和总量都在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台数达5770台、2007年为6581台,2008年则达到7500台。截止2008年年末,我国已有工业机器人31400台。

随着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制造业方向发展,虽然机器人保有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

仅从汽车工业每百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来讲,(日本1710台、意大利1600台、美国770台、英国610台、瑞典630台,而我国还不到90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每一个机器人供应商都有着非常大的用武之地。

五、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特征分析

我国机器人市场的九大特点

一、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快: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机器人到2010年拥有量为17300台,年销售额为93.1亿元。根据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历程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趋势,机器人的需求每年将以4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的容量约达十几万台套。

二、从事机器人研发和制造的单位多:目前我国从事机器人研究与制造的技术力量相对分散,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形成一个研发中心、产业集群、规模企业与知名品牌。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从20世纪80年代“七五”科技攻关开始起步,目前,我国从事机器人研发和制造的单位200多家。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束缚,机器人研发的技术力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由于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企业也不愿投入巨资,进行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

三、机器人市场容量大:据预测,目前我国仅汽车行业、电子和家电行业、烟草行业、新能源电池行业等,年需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线就达300多条,产值约为60多亿元,这些自动化生产线需要配套大量的工业机器人。

四、使用机器人的工种、行业、地区、企业相对集中:就使用的工种而言,弧焊、点焊、装配、喷涂机器人应用的最多;其次是搬运、上下料(冲压、压铸、铸锻、注塑等用的大多是上下料机器人);就使用的行业而言,大机械行业(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占用户的65%,电子电器和邮电通讯占用户的13%,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就使用的地区而言,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拥有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就使用的企业而言,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客户。

五、国家支持机器人产业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国家对于机器人研发的资金援助与政策支持不够强。机器人充分体现了人和机器的各自优长,它比传统机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是人类生产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工具进化的必然。在制造业中诞生的工业机器人是继动力机、计算机之后而出现的全面延伸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新一代生产工具。

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极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它是先进制造装备的典型代表,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现生产线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机器人及其成套设备的应用将使现代制造业产生变革,对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作用。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的拥有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国家重视并加大对机器人研发的支持力度是必然趋势。

六、机器人进口比例高:目前我国所拥有的机器人,国产占20%,其余都是从日本、美国、瑞典等40多个国家引进的。现在工业生产所用的机器人大多数是在生产线上使用,组成机器人化的生产系统,单台机器人很少使用。由于我国还不能自主设计和生产先进的大型自动化成套装备,更形不成整体配套能力,目前的状况是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因此与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配套的工业机器人也就大部分从国外(特别是日本)进口。国外机器人产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使用效果不理想,这为我们自主生产机器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发展中国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七、进口机器人“水土不服”严重:在我国花大量外汇引进的“洋”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设备中,问题较大的占33%,而根本不能用的竟然高达16%,“洋”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在我国 “水土不服” 严重,主要原因是国外系统不适合中国企业的工艺现状;国内人员素质较低,培训跟不上;系统选型不合理,配臵不当;缺乏足够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八、独立知识产权缺乏。我国虽然在机器人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则很少,不能生产高精密、高速与高效的关键部件。

九、机器人产业化步伐缓慢:我国机器人研究和制造的单位多,还没有一家大规模进行机器人生产的企业,致使我国工业机器人长期大量依赖进口,仅1992年至1995年(调查统计68家用户)的3年时间,我国就从国外进口工业机器人566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11条,耗资1.5亿美元。

六、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技术水平又相对落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是,随着工业机器人价格的不断降低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汽车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情况将发生质的变化。

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机器人技术在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长期以来推进机器人技术以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人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目前,政府正在使用各种办法加大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并提供优惠措施鼓励更多企业使用机器人及技术以提升技术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中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各种机器人生产厂家的销售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根据我国海关统计,最近4年来许多企业在华的销售量甚至是前面十几年销售量的几倍,年平均增长率超过40%。200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海关进出口数量不过是3774台,国内生产数量约700台左右。2004年市场规模已经增长到万台左右,数量和金额相对于2001年都增长了两倍。200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数量突破了1400台,产值突破8亿元人民币。进口机器人数量超过9000台,其中多功能机器人约1700台,简易机器人7500台,进口额约25亿美元。德国CLOOS公司在华焊接机器人销售量2000年以前为47台,2000年以后已经突破121台,销售量翻了近3倍。可以预见,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不久后将会作为一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而存在。

据统计,“九〃五”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至2000年时,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已达3500台左右,主要包括点焊、弧焊、喷漆、注塑、装配、搬运、冲压等各类机器人,销售额为6.7亿元。2005年时拥有量达到7OOO台,年销售额增长至28.7亿元。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新增的工业机器人台数以及总安装量都在快速增长。例如,200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台数为5770台,2007年为6581台,2008年为7900台,2009年为5000台,截至2009年末,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为36800台。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和美国国家机器人协会最新推测数据数据,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安装台数将达10000,届时安装量将达60400台。

从工业机器人密度(汽车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分析,我国的汽车市场远未饱和。从汽车工业协会会2008年11月提供的具体数据看,日本和意大利分别达到1710和1600,德国为1180,法国1120台,西班牙950台,美国770台,英国610台,瑞典630台,我国还不到90台(08年我国汽车从业工人约为356万),即使我国达到600台的密度,则拥有213600台的市场潜力。

归纳起来,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国内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自2000年,我国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作为自动化程度高、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汽车行业的增产扩能拉动了工业机器人的需求。

二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市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其工业机器人拥有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三是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是目前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用户。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自动化程度一般比较高,也导致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较大。

四是国内一些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工业机器人。国内一些汽车厂家如奇瑞等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开始较多地应用工业机器人,军工企业特别是坦克装甲车等开始应用焊接机器人,特种船舶,如液化石油气运输船舶也开始采用焊接机器人,焊接速度和焊接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五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促使工业机器人不断进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工人从早期的仅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对薪资和工作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像焊接、喷涂等恶劣工作条件的岗位将会被机器人代替。

六是我国日益增长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世界著名机器人生产厂家的目光。目前,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日本,2004年日本对华出口金额占我国进口工业机器人金额的一半。中国是ABB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和意大利机器人的第一大进口国。

七、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模式

日本模式: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交钥匙工程,即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机器人制造厂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为主要目标,由其子公司或社会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

欧洲模式:一揽子交钥匙工程,即机器人的生产和用户所需要的系统设计制造全部由机器人制造厂商自己完成。

美国模式:采购与成套设计相结合。美国国内基本不生产普通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的机器人通常由工程公司进口,再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完成交钥匙工程。

中国工程院在2003年12月完成并公开的《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报告》指出,我国应从“美国模式”着手,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拢,同时欧洲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

八、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几个条件

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是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调整,生产自动化、发展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机器人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是多项前沿技术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国家应该制定长远政策加以规划和发展。国家在资金、税收等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把机器人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产业政策中,鼓励企业采用国产机器人。

二是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队伍。工业机器人涉及机械、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只有将国内所有力量组织起来,群策群力,才能将技术研究搞上去,并与国外大公司进行竞争。

三是尽快改变关键元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成本和整体解决方案己成为企业选择工业机器人的首要因素,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约国产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受到批量较小影响外,国产机器人发展主要受到关键元器件价格的制约。

四是除了努力提高工业机器人性能外,我国还要大力加强大型、专业应用工程软件开发工作。在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中,周边装备和控制单元占总成本的80%,这些装臵的研发与集成决定着整个作业系统的开发周期,其技术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作业系统开发已成为制约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是努力进入汽车领域,并积极开拓新的应用市场。汽车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太户,我国将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虽然国外工业机器人厂家在此领域具有较明显优势,但仍可以避实就虚,在众多中小企业中大显身手。

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给高技术人才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长效机制,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何谈发展。

七是机器人知识的普及程度对机器人产业化的进程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机器人宣传力度。

工业机器人开题报告

工业机器人读书报告

工业机器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论文

工业机器人学习心得

浅谈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行业标准

工业机器人市场调研报告
《工业机器人市场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