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7: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创新研究

—以湘西州龙山县为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党和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举措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就是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也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湘西州龙山县为例,来探讨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移民村持续发展。

一、龙山县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的现状和机制

(一)现状

从2008年5月起,湘西州在重点移民村率先实施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选派了108名优秀党员干部到108个重点移民村任第一书记,任期三年,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以来,龙山县也紧扣“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目标,组织实施了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移民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今年,全县第一书记报名人数已超过40人。

(二)机制

从选派制度上看,当前,移民村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进行的。

在人员分类方面:一是从县直机关“空降”,把有志于基层工作的年轻人选派到村接受锻炼,担任第一书记。二是 - 1 -

从乡镇干部中选派。不管是县直部门的,还是乡镇干部,说到底,终究没有脱离干部身份。

在性别方面:目前,选派的第一书记大多为男性,女性第一书记少之又少。

在日常管理方面:以乡镇党委和县市委组织部门为管理主体。

在成长培养方面:第一书记任期为三年制,任期满后,回原单位或调离原单位。

二、龙山县选派移民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严格选才。制定了“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总体选才标准。从县直机关、乡镇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精选17名中青年干部,到17个重点移民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人尽其才”原则指导下,将选派干部的工作性质、行业优势、个人特长与任职村的实际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产业特色较明显的村,就从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选派干部;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村,从经济实力雄厚、带富能力强的单位选派干部。

二是重视培训。以县委党校、县技工学校培训基地为阵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政治理论、岗位技能、科技知识、学历培训“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加强了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三年来组织选派干部参加涉农法规、实用技术等专题培训达20余次。2010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17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赴华东5省学习考察,开阔了选派干部视野。

三是科学考核。县委下发《关于建立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的试点意见》,对其目的意义、基本条件、选派方法、

职责任务、管理办法等予以具体规定《龙山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在考勤、住村、请销假、重大事项报告等方面予以规范。管理上注重发挥选派单位、乡镇党委政府、选派村的作用,形成以县委组织部、县移民局为主,乡镇党委政府、选派单位相互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考核上采取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组织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落实选派干部各项待遇,确保选派干部身份不变、编制性质不变、原单位的政治待遇不变、经济待遇不变,并将选派干部的定项补助、交通费、年终考核奖励等各项待遇纳入财政预算,有效激发了选派干部的活力。

四是坚持在一线工作中锤炼第一书记。按照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党在基层联系人、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原则,不同程度地调整充实了17个移民村村支两委班子,使村组干部真正成长为为民办事、推动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三年来。17名第一书记民情恳谈达787人次,民情日记超过10万字。鼓励第一书记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上,17个移民村中,有的引进了柑橘、有的实施了网箱养鱼,群众的致富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宽。在日常工作中,第一书记组织群众踊跃参加新农保、新农合,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在文化方面,第一书记积极开办农家书屋,组建乡村艺术团,引导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三、当前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机制存在的问题

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实施三年来,尽管在推动移民村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移民村第一书记的选派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还

健全,有的保障措施措施还没出台,长效机制还没建立,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选人用人口径太窄。目前,第一书记人选主要来源于县直机关、乡镇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年轻干部,而各级党政机关对年轻人的需求却是有增无减,把年轻人派进村任职,必然造成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年轻干部的缺失,形成了对年轻干部“哪里学要哪里搬,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局面。

二是提拔重用程序不明确。一般来讲,第一书记任期为三年,任期满后,大多回原单位工作,这对于在村任职三年之久的第一书记来说,不会在工作上产生足够的动力,其干事创业的热情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是作用发挥机制不健全。首先是第一书记身份带有双重性,既非一般村干部,又有别于党政领导干部,身份的特殊导致其在实际工作扮演的是双重角色,加之缺少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使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大打折扣。第二是部分选派的第一书记能力和特长与所在村实际不符合,发展思路与群众意图不一致,导致上任后作用不明显。

四是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对第一书记的管理与考核主体太多,县委组织部、移民局和乡镇党委管理考核职能交叉重叠,监管职责不清。

四、创新建立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制度的思考

一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要继续在45岁以下干部中选派,把责任心强、有志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同志派到一线任第一书记。要通过统一招考,从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种选拔优秀人才到村任职担任第一书记,提高村级班子的文化水平,改善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要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

考,把有一技之长、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愿意在农村建功立业的同志选派为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其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要结合移民村实际派遣第一书记,把村情、民风、民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产业发展情况与第一书记的能力、特长进行统筹考虑,确保第一书记上任后真正发挥作用。要通过第一书记经历培养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女干部,把一些熟悉当地情况、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女同志选派到村任职,使她们到农村工作实际中去接受锻炼,成长成才。

二要创新督查考评机制。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协助村支“两委”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就医难、就学难的问题,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村级产业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发展村级经济,改善农村风貌。因此,乡镇党委要根据第一书记职责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要结合职责任务对第一书记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讲评。组织部、移民开发局要结合党建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对第一书记的工作业绩进行督查考核,每季度进行阶段性考核,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等次为优秀的第一书记进行公开表彰。村支两委要组织党员群众对第一书记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交组织部存档,将作为第一书记考核、提拔重用的重要指标。对多数群众不满意的,主管部门要有专人负责教育管理,对实在不能胜任的,要及时调整。

三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机关选派的人员任期届满后,原则上回单位,特别优秀的可调整工作单位,对连续2年评为优秀的可提拔进乡镇或机关党政领导班子予以重用;公开招考的大学生连续三年考核在合格以上,可正式聘用为国家工作人员,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录用资格,不予安排工作。

对表现不好的也可酌情分别进行通报批评、撤职等处理。在社会上招考的第一书记,任期可打破三年的局限,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可实行连续任用,对连续担任一定年限的第一书记,可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大财政投入,解决选派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机关选派人员由县财政和选派单位每月补助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和专项补贴。公开考录人员按照自治州相关规定核发工资和补贴。要加大对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扶持力度,组织部、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要与金融部门积极有效衔接,采取财政贴息贷款的形式,大力支持富民利民的好项目。

五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第一书记工作的良好氛围,乡镇党委要经常与第一书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了解他们思想动态,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加强对第一书记所在村群众的教育引导,在群众中形成支持拥护第一书记的良好风气。

某县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总结

关于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通知(优秀)

广西集中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选派“第一书记”总结

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办法

中央向党组织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 任期1至3年

某县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工作总结

某县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工作总结

新郑选派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

选派村第一书记工作推进会讲话

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创新研究
《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创新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