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10—12

发布时间:2020-03-02 03:36: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民论坛:每个党员都是形象大使

石家友

2007年10月12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8日上午,设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西侧梅地亚中心的十七大新闻中心正式启用。从四方云集而来的记者,从这里获取有关十七大方方面面的重要信息。秉持“想记者之所想,应记者之所需”服务理念的新闻中心,因此而成为展示十七大形象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你服务记者,记者也在评价你。在一定意义上说,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也是十七大的“形象大使”。他们的言行举止与精神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十七大的会风,体现着十七大的形象。而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以新风新气、新容新貌迎接十七大,向世人展示十七大的形象与风貌,不仅仅是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的职责,更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光荣责任。

党的十七大,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七大,不仅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前进方向的重要大会,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展示舞台,是全体党员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成效、作风和形象的检阅舞台。当此之际,每个党员应当以一如既往的振奋精神、昂扬锐气和良好作风,迎接这一历史性的盛会。

外在的形象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忠诚,来自于为人民干了多少事。这些年,党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在新时期对党员干部提出的鲜明要求,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当此之际,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是否尽职尽责。更应当自问,还有哪些没有做好,还有哪些没有来得及做。有这样反躬自省、不断进取精神的共产党人,他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必然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有什么样的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形象。在群众眼里,他所接触到的党员干部是什么形象,我们党就是什么形象。群众说,党员干部走在前,干起事来就不难。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党员干部,群众最喜欢。动动嘴皮子,耍耍花架子,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看不惯。是尽职尽责,还是敷衍了事;是雷厉风行,还是拖拖拉拉,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务实,应当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一个鲜明特征。无论是在会前、会中,还是会后,广大党员干部都应当倡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工作务实些,再务实些。

党的十七大必将指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方向,作出更多改善民生的大计,作出更多实现人民利益的决策。再好的方针政策,再好的制度措施,其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执行得如何。在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举措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关键的力量。作为十七大的“形象大使”,每一名党员担负的使命决不是在这有限的几天,而是在未来的岁月里忠实地履行好共产党人的光荣职责。在这个意义上,十七大的意义和影响必将更加深远。

人民论坛:续写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胡彦林2007年10月14日0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99年7月9日,13名刚刚走出校门的海军学员,在衡山脚下那个惊心动魄的雨夜,在列车脱轨颠覆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奋不顾身抢救遇险乘客。抢险中,年仅21岁的学员刘晓松壮烈牺牲。

8年后的今天,“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12名成员,珍惜荣誉、不负重托,以永不消褪的英雄本色、爱军精武的模范行为和当代军人的崭新风采,再次感动了中国,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

科学理论是当代青年官兵立身做人之本、成就事业之源。“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的先进典型。他们始终把使命、忠诚、牺牲、奉献作为人生价值追求,是躬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军旅楷模。他们不断从我军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是大力弘扬我军优良革命传统的时代先锋。他们把荣誉当作奋进的动力,把岗位当作报国的舞台,是投身建设强大海军伟大实践的杰出代表。

“衡阳抢险英雄群体”诞生于世纪之交,成长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胡锦涛主席曾经先后三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他们的英雄壮举。向“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学习,对于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向“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学习,自觉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立身做人、履职尽责的第一需要,

1 自觉根植于基层部队的沃土,充分吸收科学理论的阳光雨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的信赖。

向“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学习,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要通过日常平凡岗位磨砺,执行重大任务时接受考验,在解决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项工作的难题中,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中,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向“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学习,培育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军队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是海军官兵的一种必备素质。在大海上远航,必须与狂风恶浪战斗;在战位上执勤,必须与艰难困苦战斗。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海上战争,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必须培育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向“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学习,永远追求无私奉献的人生。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海军官兵要时刻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以国家为重,正确对待得与失、苦与乐、生与死的考验。在漫长的海上生活中,要能吃苦、有追求、讲奉献;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更要冲得上、豁得出、过得硬。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国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愿广大青年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不断续写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笑容照片征集 笑容绽放中国

曹红涛 2007年10月18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在太原举行的“微笑山西”笑脸照片征集活动现场,前来报名的市民排成了长龙,有白发老人,有青年学生,有外国友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家长„„

在此之前,“笑脸照片征集”之类的活动早已不是新闻。“寻找城市最美笑脸”、“2008张笑脸迎奥运”、“泉城笑脸墙”、“哈尔滨花园小学校学生笑脸墙”„„儿童天真的笑、家庭幸福的笑、年轻人快乐的笑、岗位上温暖的笑,人们的笑容像尽情绽放的鲜花,把祖国大地装点得一片春意盎然。

笑,源于对个人的自信,源于对他人的认同,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社会的感恩。自己的微笑,是一个人的表情;千百万人共同微笑,就是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表情。可以说,一个拥有更多笑容的社会,必是“幸福指数”较高的社会,而“幸福指数”的提升正是社会日趋和谐之表征。一张张笑脸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息:中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情。历经沧桑磨难的中华民族历史曾留给国人太多痛苦的思考。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愁思,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怆,到鲁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的苦闷„„大地母亲的眉头难得舒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儿女从来未像今天这样心情舒畅、喜气洋洋,自信而从容的微笑,从他们心底流出。当社会更关注民生,更细致地关照人们的收入、安全感、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时候,其发展一定更加科学和谐,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一定能收获更多“幸福感”。

人逢喜事精神爽,生逢盛世笑声多。行走在祖国城乡,看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怎不让人由衷喜悦;刚开完特奥会,又将迎来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魅力四射的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相聚的厅堂,怎不让人纵情开怀。抚今追昔,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长足进步,文化建设枝繁叶茂„„踏上这通往幸福的快速列车,中国人又怎会不自信自豪。如果说,过往的历史蘸了太多的血泪,那么,今日中国人正以灿烂的笑容见证新的光荣,迎接美好未来。

饮水思源,人们把最高的礼赞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喜逢盛世,党中央重民生顺民意,好政策为民造福谁不夸好;风调雨顺,看今朝国富强民幸福,十七大继往开来众望所归。”山东市民崔延祯的对联代表了祖国各族人民的心声。

十三亿中国人用笑容表达情感,用笑容传递友谊,用笑容传播文明,用笑容构筑和谐。这笑脸,正是昂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最美的表情。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催生更加绚丽的和谐之花

张森林 2007年10月26日09: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十三亿人民的期待与重托,在这里汇成了祥和振奋的海洋。民心紧连着党心,党心承载着民心,谋求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国家日益发达富2 强,亿万人民期待的和谐之花竞相绽放。

和谐不离发展,发展为了和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从推进五个统筹到追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解决环保问题、推进医疗改革,到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为之奋斗不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在跨越中前进。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创新、在实践中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牢不可破的共同理想与信念,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思想保证。集全民之智慧、倾举国之力量朝着一个相同的方向努力,便汇聚而成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势不可当的强大动力,使我们的事业能够冲破艰难险阻,乘风破浪、无往而不胜。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从十七大的备受瞩目中,我们看到了亿万人民满怀的信任与期待。“对党说句心里话”、“唱支山歌给党听”,铺天盖地的民意尽显和谐的时代韵律,千百万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化成一条条美好的祝福和真诚的建议,如涓涓细流穿江入海,演绎出万众一心奔腾奋进的壮阔美景。

“和谐”,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怀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历史上曾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心中的那一份“和谐”之梦而孜孜以求,但最终不过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那样幻灭成点点慰藉心灵的寄托。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辉煌,在社会主义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谐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虽任务依然艰巨,但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日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2200多名代表带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欢聚一堂,谈民生、议国是、论发展,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进的号角嘹亮响起。让我们携手并肩,勇往直前,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使和谐之花在神州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十七大精神“落地生根”

石家友 2007年11月01日01: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农民种庄稼,把种子播种到地里有讲究。深了不行,嫩芽拱不出地面;浅了也不行,种子吸收不到水分。这还不算,还得施肥浇水地侍候着。农民管这叫“落地生根”。落地生根了,才能开花结果,才有收获的希望。

党的十七大精神,体现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当前各地兴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全党全国人民都在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与农民种庄稼讲究“落地生根”类似,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也有一个“落地生根”的问题。

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论述精辟;十七大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既对29年来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进行了新概括,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既做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部署,又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这些理论和部署,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落地”,才能转化为他们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动力。十七大报告思想深刻但并非高深莫测,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公平正义、社会和谐„„这些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语句,都有现实所指,都有鲜活实例,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十七大声音。不能把原本通俗的东西神秘化,更不能用官话、套话、空话或者概念话,让群众听不懂、不愿听。

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提出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等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情真意切,字字千钧。可以说,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党中央都看到了、都想到了,也作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关键是这些好政策好措施,要在实际中“生根”,要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好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干劲。

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传十七大精神的时候,既要讲得好,更要干得好,踏踏实实干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实事;要求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坚决纠正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损于群众利益的不良作风,坚决克服浮躁情绪、反对形式主义,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这就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种子落地还不行,还要勤施肥、常浇水地“伺候”着,付出实打实的辛劳,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民生的盛宴”要让老百姓分享,发展的阳光要普照在每一个人身上。只有让十七大精神“落地生根”,才能收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累累硕果。

3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记者节的“特别祝福”

管建 2007年11月08日04: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记者节的前夕,新闻出版总署就保障记者合法采访权利发出通知,为记者节送上了一份“特别祝福”。

现代社会,记者往往被喻为“社会的良知”和“环境的守望者”,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保证公众知情权、实现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只有切实保障记者的正当采访权,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出版总署的“特别祝福”是对保障记者采访权和公众知情权的具体实践,不仅有助于保障记者的合法权益,也有益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这样的“祝福”虽只是一个细节,但却见微知著地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彰显了政府推进舆论监督的努力。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记者采访权的有效保障和公众知情权的不断满足,正依靠一项项具体举措变成现实。价格听证会、重大疫情定期发布、新闻发言人等制度,近年的两会、前不久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明年的奥运会等大事,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海内外记者敞开大门。公众知情权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民主、开放、有序的重要指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整个国家民主、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信息传播将更加透明,大众信息诉求的渠道将更加畅通,记者通达社情民意的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权利总是与责任相伴随,记者节的“特别祝福”也蕴含着对责任感的呼唤。时代的进步为新闻事业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新闻从业者的期待和要求也在与时俱进。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推进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而努力,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鼓与呼,这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回应时代的召唤,行使好采访权,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意味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面对这份责任,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更需时常自问,是否善用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认真坚守了崇高的新闻理想和职业道德?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追名逐利,炒作新闻、甚至制造虚假新闻的做法,那些屈从于长官意志、俯首于各种诱惑、热衷于有偿新闻的行为,不仅与记者的良知背道而驰,也与记者的责任相去甚远。采访权与责任感紧密相连,失去责任的权利便没有生命力,也会遭到公众的唾弃。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笔底波澜,推动社会进程。70年前的11月8日,当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成立时,范长江、恽逸群、羊枣等新闻工作者怀着忧国忧民一腔热血,投身抗战熊熊烽火,以笔为旗,实践一代新闻人的社会理想。如今,承载着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任,新时代的记者更应深思:怎样才能无愧于公众赋予的信任,无愧于社会的良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四子”说记者

詹勇2007年11月09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开抽屉,从最里面摸出了记者证,深蓝封皮,金色字体,庄重而醒目。到报社参加工作以来,也过了几把“记者瘾”,但主要还是做编辑,每天通过文字和许多记者神交意往,见证着他们的精彩篇章,听闻新闻背后的故事。时间久了,对记者这个群体形成了一些认识,可以概括为:赤子的情怀,竹子的品格,钉子精神,轮子般的工作状态。记者节之际,谨以此“四子”说说记者。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作为记者,何谓赤子之心?不妨借用穆青同志所言:“最根本的两条是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忠诚于党的事业,才能有方向;牵挂于民生冷暖,才能有激情,二者水乳交融,共同为记者的内心世界奠基,也是其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我们的记者,以其实践体现着这种赤子情怀。贵州日报记者赵拴15年来到过1000多个乡镇村寨,行程6万公里,把对基层群众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凝结成130多本采访笔记,摞起来有近两米高;温州晚报记者郑雪君探索民生新闻之路,开通民声热线,热忱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被称为“小人物心目中的大人物”„„

竹乃岁寒三友之一,刚直,有节,不屈,宁折不弯。这种形象,可与人民日报驻桂记者顶住各方压力,毅然报道南丹矿难,中央电视台记者不顾威胁利诱,勇揭山西临汾特大矿难瞒报死亡人数等事实相互印证。刚正不阿的背后,是记者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熠熠生辉的职业精神和高尚节操。偶翻旧报,看到11年前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小言论《新闻这碗饭》,作者言辞恳切,希望搞新闻的“说实话,讲真理,铁肩辣手,秉笔直书”,“这样吃新闻饭,才有点味道”。重读这篇文章,仍觉心情激荡。

记者的钉子精神,一是扎得准,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实头脑,坚持正确导向,巩固立业之本;二是钻得深,把策划琢磨得更精细,把选题研究得更透彻,把思想提炼得更深刻,把文章字斟句酌,推敲得语不惊人死不休;三是钉得牢,认准了目标,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坚持“用脚采访”、“用心交流”,不仅不畏艰险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之中,更敞开心扉走入被访者的心灵世界。眼中有泪,笔端含情,才写出了一系列生动感人4 的佳作。

新闻界老前辈李庄同志说:“记者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者。”尤其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新闻丛生的时代,当日做新闻,做当日新闻,记者和编辑不得不像轮子一样转动起来,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这种姿态,令人联想起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不停地把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推上山顶的西西弗。记者的工作是主动的,挑战性的,每天都在重复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追求进步。因公殉职的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说:“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轮子一样的工作状态,说明记者也是一个行者,穿行于人民群众之中,穿梭于社会万象之中,脚步不停,思考不息,写作不止。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走路”与“观景”

李忠春2007年11月16日08: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老天好像偏爱贵州这片土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造就了群峰竞秀;漫长而奇妙的地质构造运动,孕育了奇山秀水。在“绿色喀斯特王国”参观,被这琳琅满目的景色深深吸引。同行朋友用当地一句俗话提醒:走路不观景!

乍听有些茫然,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喀斯特岩溶地貌,多沟深道窄,山路崎岖,稍有不慎,就会被旁逸斜出的岩石树枝磕伤碰倒。走路不观景,为的是自身安全,为的是更好地欣赏美景。

比照现实生活,这句话也蕴涵着发人深思的道理。

人生如行路,每个人都是这条道路上的行者,不停地跋山涉水。在起伏不平、曲折多变的旅程中,多元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动人的诱惑,有时慷慨地馈赠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机会;但也有时,在这些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美景”之下,可能潜藏着一个个或深或浅的“陷阱”,隐伏着一些或大或小的危机。在人生“苦旅”中,我们专心“走路”而不“观景”,是为了安全而顺畅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要我们处理好“走路”与“观景”的关系,专心走路。如,当领导干部就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能总想着一己之私,聚敛财富;经商者就要合法经营,而不要见利忘义,总想着最大限度地打擦边球;白衣天使就要尽到治病救人的责任,而不要在与富商巨贾攀比时心理失衡,更不能因此乱收患者红包。每一个人,不管干什么,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做任何事情,都要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个随就是心思杂乱,游移不定。任何在自己行业做出成绩来的人,都有着心专意一的敬业品格。

人的欲望在有些时候,特别是在失去监督和制约时,容易膨胀,无所顾忌,什么好处都想得到。因此,在行旅般的生活之路上,也不管路有多窄,道有多险,忘却了种种规则和提醒,一些人被旁边不时闪过的“奇景异色”吸引住了,不停地东张西望,随心所欲,四处游荡,以至于失足绊倒,甚或跌落山崖!人世间,有多少人就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摔了跟头。一些欲念极强的贪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一眼望着官位,总想拾级而上,步步高升,而另一眼则不停地逡巡,不择手段地搜罗各种不义之财。到头来,目光迷离,脚步飘摇,一失足成千古恨。

当然,我们也大可不必机械地把“走路”与“观景”完全对立起来。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也可以兼顾。在漫漫人生路上,会有各种坎坷曲折,走得太累了,也可以放慢匆匆脚步,静心欣赏美景胜色,体悟人生百味,梳理散乱思绪。这里需要把握的是,在一些法规失之不全的时候,在一些制度还约束不到的地方,需要在思想深处打牢一道防线,不要纵情山水而忘乎所以,不要目迷五色而失魂落魄,不要心猿意马而失去方向。要守住人生的底线,看准行走的方向,纠正走偏的脚步,时时处处恪守做人行事的道德准则。庶几,我们才能走稳人生的每一步,在顺利地到达预设的目的地欣赏到美丽景观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旅途成为一道美丽的景观。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张保振 2007年11月21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

管理是什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应是一种哲学。

哲学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从不满足于一时之辉煌,从不陶醉于一瞬之亮点。

管理就是这样:在它行进的时刻表上,从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无论是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或是从科学管理到现代化管理,它从不言“满”,不知有“顶”,而是圆睁双眼,时刻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敞开胸襟,不断吸收当今时代的精神精华;加快创新,持续创出当今时代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

管理就是这样:犹如爬山,既有阶段性的目标,一步一步向上迈;又有长期性的目标,爬上这山攀那山。更为重要的是,始终慎如初、行如初,战战兢兢、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二)

管理是什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应是一种人才学。

人才学的要义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提高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诗经》有言:“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可以说,“长育人材”,也正是管理常青“喜乐”之精义。

毫无疑问,对管理而言,尤其是对企业所有者的管理而言,厂房设备、品牌专利、人才素养是其“三宝”。“三宝”中,人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尽管管理者的职能很多,诸如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用人等等,但重点还是人。人才管理是重中之重。没有人才,企业就难有自主品牌、难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专利、难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遑论企业会做大做强,立于世界经济之林而挺拔不倒、郁郁葱葱。

管理人才,重要的是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一种环境,为人才素养的不断提升提供一种渠道,使其心情舒畅,能力再造。素养不是素质。素质带有静态的性质,是一种本来的特点、原有基础;而素养则带有动态的性质,需要经常修习涵养,实践锻炼。在当今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知识竞相爆炸的氛围中,人才也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吃草。充好电才能跑好,跑一段,充一次电。如此,人才才能始终领先。

(三)

管理是什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还是一种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的经旨就是将企业乃至人类社会和文化视为适应特定环境条件的产物,从而解决好企业乃至人类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古时有一首《惜鸡》的诗云:“行行求饮食,欲以助生息。”管理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下去,生存下来,永远是管理的第一个责任目标。

企业的生存也好,发展也罢,离不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支持。管理,就是要使企业与社会环境共兴荣,与自然环境共和谐。通过管理,使企业的生态因子更优秀,生物个体更健壮。

“生涯本漫漫,神理暂超越。”管理之“神理”是应该而且也可以“暂超越”于现实的。这是理论的彻底性所致。管理,就要自觉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自然里,承认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生物和一切自然物存在的道德权利,尊重生命,承认存在,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荣的一种价值理念,并付诸实践,成就效果,追求卓越,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字不兴,“挤”字怎破

孟海鹰2007年11月26日07: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久前,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店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促销食用油而造成的踩踏事故,导致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令人痛心不已。

这样的惨剧不是孤案。北京密云灯展踩踏事故还历历在目,云南、江西„„学生下楼时又因拥挤而发生踩踏伤亡事件;一个5岁男孩被拥挤的人群隔散与母亲相牵的手,倒在公交车站台上再也没醒来„„一桩桩一件件,人们心痛一时,反思一阵,旋即平复。“挤”照旧,事照出。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灾难带给人们的创痛也许可以通过时间来慢慢抚平,但对灾难的麻木不仁却是不可原谅的,我们需要从灾难、悲剧中汲取教训,防患未然,让悲剧不再发生。

悲剧为何发生, 怎样避免悲剧一再重演?网上网下,报端耳畔,看到听到的反思与建议不少:

――人们缺少排队观念。如果顾客一直排队购油,也许就不会出现踩踏事件了。

――商家存在管理不善的责任,应在活动之前制定周密的安全预案。

――制度的缺失。踩踏是一个国际范围内存在的现象,在一些秩序很好的国家,因一场球赛,也曾发生过严重踩踏事件。只有为安全立制,以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厘清责任、规范流程才是治本之策。

――安全防范和紧急避险常识缺失。社会、大众公共危机意识的提升仍是一个软肋,等等。

应该说,上述说法都有道理。惟有以制度为本,社会、商家、个人共同努力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让悲剧不再发生。

但再往深想想。我们有多少好的制度,经历着“种下去龙种收获跳蚤”的尴尬。

“让”字不兴,“挤”字怎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需要制度,强调有效的他律。但更需要有自律做保证。自律是对他律的认同,是对个人利益与“公众、他人利益一致性”的认同。没有他律,自律难以有效建立;而没有自律,他律也将困难万分。惟有人人心中树起自律意识,才能汇成最终告别悲剧的力量。

相传,清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因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飞书京城向张英告状,而张英回了这样一封家书:“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言浅意深。 6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如果人们都能学一学张英“让”的智慧,行车让一让,购物让一让,上下楼让一让„„让出的将是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幸福。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让”之一字,当在其中。

“让”与“挤”,是一对矛盾,蕴涵着辩证法。“让”,不仅是走路让,排队让,在名誉面前,在各种各样的利益面前也让的人,其朋友必然越来越多,相助者、相扶者越来越多,人生之路必然越走越宽。相反,“挤”的人,处处都想挤掉别人的人,只能是“失道寡助”,生活的圈子越来越狭小,人生的路越走越艰难。让别人,是在为自己开路;挤别人,是在堵自己的路。生活的辩证法就是这样。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在落实上下功夫 “追究不落实的人”

刘 杰2007年11月28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定政策制度,实现宏伟蓝图,关键在落实,难点也在落实。

这是因为,把嘴上说的变为干事的行动,把纸上写的变为生动的实践,把墙上贴的变为工作的遵循,惟落实为能。而那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但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说时头头是道、干时人人靠边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

如何抓落实?

最近到安徽亳州市采访,感觉这里抓落实有特点、很实在。他们的做法不少,核心就一句话,叫“盯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有不落实的事,原因在于有不落实的人。缘事究人,就究得住,究得准,究得让人服气。这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让监察、纪检部门参与,逐项检查,按制度办事,不讲客气,不留情面。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干部作风亦有明显好转。

落实的表现只有一种,就是求真务实,踏实干事。不落实的表现却有多种:有的工作起来像“算盘珠”,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或者推而不动,只要领导看不见,帽子摘不掉,就万事大吉。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忽悠领导,蒙骗群众,能蒙一次是一次,糊弄一关是一关。有的遇事躲着走,躲不过了就拖着走,拖不下去了就“金蝉脱壳”推开去。有的当“甩手掌柜”,有的开“空头支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这样的干部多了,什么事也做不了、干不好。

一些干部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还是制度上的原因。制度不健全,追究不到位,对不干事者也就无法去约束,不落实的人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同时,干事者也没受到什么褒扬,落实者也没得到什么奖赏。久而久之,干事者也没什么心思干事,得过且过,混日子、瞎糊弄,当和尚也可以不撞钟,就会成为风气。因此,追究不落实的人,最根本的是要填补制度漏洞,健全奖惩机制。让干事者有所得,有所获,使不干事的人不光有所愧,还要有所畏。

对不落实者的追究,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促使全体干部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要求严格,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无疑,教育也是建树这种追究制度的重要一环。

不能不承认,现在的一些思想教育工作,存在大量概念性、口号性、大道理的说教,干部们不是听得耳朵起茧,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做人的思想工作,却不针对人的思想实际,不说人听得进、有所悟的话,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大弊端。因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结合干部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做好干部教育工作,从而使干部形成一种敢想敢干的闯劲,奋发有为的拼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使干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办利民之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这是我们最应当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落实上下功夫,体现一个人的责任和境界,也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与作风。落实,就要认真“追究不落实的人”。“追究不落实的人”,就是对落实的肯定,对落实的推动。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可贵的“别人感冒我吃药”

赖栋才2007年12月03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一号卫星奔月之旅近乎完美,实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精确变轨,成功绕月,成功探测”,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争气星”。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风险极高的科学事业。迄今为止,人类的120余次探月活动,成功率只有48%,首次探月几乎都是失败。我国为何能够成功?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给了我们一个十分精妙的答案:“别人感冒我吃药。”

据栾总介绍,“嫦娥一号”研制过程中,做了大量举一反三的工作。别人的卫星一出事,我们马上就“吃药”――检查别

7 人的问题在这儿有没有存在,如果有问题就马上改。别人感冒了,我们也得做预防;别人病了,我们吃药。3年多来系统查了无数次,正是这种防患于未然的严谨作风,使84项应急预案一个也没用上,最终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科研经典。

可贵的“别人感冒我吃药”!由此想到管理界的两个著名法则,一是“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二是“蝴蝶效应”揭示,“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小的疏漏和隐患,往往可能诱发大的灾难,这对我们做好事故预防具有重要启示。

一些单位发生事故,人们往往大吃一惊,连连感叹意想不到。其实,任何事故都有诱因和征兆,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使突发性的事故,也有平时安全警觉不够等因素。一些单位之所以发生各种事故,问题就出在对事故隐患和苗头的忽视上。有的不出事故不想事,缺乏忧患意识;有的事故过了就忘事,一再重蹈覆辙。这些现象是频繁“出事”的罪魁祸首。

“邻里失火,自查炉灶”,事故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实践中,我们不妨把别的单位发生的问题,乃至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时常进行一下对号入座,认真防治类似的隐患和苗头,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变被动整治为主动管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才能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因为自家没事,而对邻里失火不以为然,或者只把别人的事故教训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麻痹大意,我行我素,这样往往容易重蹈别人的覆辙。

应该说,一旦事故发生了,主动检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容易。但在事故尚未发生,尤其是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能够经常冷静地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防治却比较难,而这正是“别人感冒我吃药”的可贵之处。时下,安全生产形势还不容乐观,各行各业都应认真吸取安全教训,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有备无患,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不能产生丝毫麻痹思想。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把简单的事情做好

郝斌生2007年12月04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美国证券业界风云人物苏珊,曾立志一生在音乐的天地里驰骋,但却阴差阳错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尽管不喜欢,但她学得很认真,最后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曾有人问她,你不喜欢的专业,为什么学得那样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又做得那么优秀?她平静地回答:“因为我在这个位置上。”

因为在这个位置上,就要学得认真、干得踏实。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被安排到并不十分喜欢的“小”岗位,从事并不爱好的“简单”工作,但又一时无法更改,就抱怨、牢骚、消极怠工,对待工作磨、混、推、躲,是司机懒得出车,是电工懒得抄表,是清洁工不拿扫帚,是园丁不浇花草,是门卫对外来人员不询问,是锅炉工烧不沸水,是收发员送错了报„„

把简单的工作小瞧了,在平凡的岗位抛锚了,多半与态度有关,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不上心。我曾到一个被指定的派出所办理二代身份证,照相室里的硬件设施让人羡慕不已,可就是找不见一面镜子一把梳子。和许多人一样,我也给他们提建议,希望能在挂锦旗牌匾的墙上挂出镜子摆上梳子,但是却被当作耳边风,镜子和梳子最终没能出现在照相室里。派出所往照相室挂一面镜子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就是态度问题,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所以不当回事,而在根子里,则是不把自己当公仆,不把群众当主人。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不重要”的岗位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密切。一个灯泡安不上,满屋就得不到照明;一颗螺丝拧不紧,整台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因此,每一个职场中都应当倡导一种职业精神,追求一种职业道德,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做好岗位工作。

有些人只想当老板,不愿当员工;只想当导演,不愿拉幕布;只看到人家光荣的瞬间,没看到人家长久的奋斗。这种人只有梦想没有实干,只图享受不愿流汗。岂不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系鞋带,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却被重庆一个叫罗永强的商场营业员,作出了绝活:他能用普通的彩色鞋带,通过编、绕、搭、系等手法,来完成各种各样生动的立体造型,从而为平淡普通的帆布鞋赋予了独特、时尚的气息。据说,因为这项绝活,来商场买东西的人特别多,他一个人每个月能为商场多带来20万元的销售额。

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身边不断出现新的职业、新的岗位。但每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并非就是最喜欢或最理想的。很多人往往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其对所处位置环境的态度和方式,须知,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又决定着人生的成就。

一个人倘若一辈子也没有瞧得起自己的岗位,没有认真对待过自己哪怕是十分“卑微”的职业,没有几次如同一根火柴一样的燃烧发光,岂非憾事?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抓工作就要像“针”那样细

8 王义堂2007年12月12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表图像,标志着我国首次绕月卫星探测取得圆满成功。

在迄今为止120多次的人类探月史上,成功率仅有48%,首次探月几乎都是失败。我国首次探月获得了近乎完美的成功。人类航天史写下了新的一页。时隔数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宣布,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在明年发射,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仓进入太空行走。

在全国人民为我国航天事业连续取得新的成就扬眉吐气的时候,我们不由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一个能够将载人飞船送上天的民族,一个有能力制造最精密最高端最现代化航天器的民族,为什么不能生产出质量最好的机床、汽车、电机、电视机呢?为什么同一条生产线生产的同一个产品,国外的同行们生产出来的就是比我们的质量高呢?为什么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尖端技术,却在普通工业制品中落于人后呢?

问题出在“认真”二字上。

什么叫“认真”?一位领导同志曾十分形象地说过:“认真”就是“认针”。抓工作,就要像“针”那样细,抓产品质量,就要在针尖那样的事上做文章。

初听,好像这仅仅是个比方,或者是个近乎苛刻的要求。

但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认针”是远远不够的,做到“针”那样,不是过细而是太粗。

我曾参观过享誉世界印刷界的德国罗曼集团印刷机械制造厂。看到该厂正在为我国一家印刷厂制造一台轮转印刷机,不仅每个大件上都拴着用户的厂名标签,就是很普通的螺帽螺栓上也拴着标签。更让人称道的是,每个螺帽拧几圈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规定是三圈,拧了两圈半就拧紧了,工人会立即将它拧下来,作为废品处理——因为不符合质量要求;同样,如果拧了三圈半才拧紧,也会作为废品处理,理由是同样的。站在德国的车间里,我想到了我们民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格言,也想到了民间“不过丈不走样”的俗语,更想到工业生产中种种粗制滥造的做法。我理解了为什么德国130多年前制造的一台电动机,至今仍在运行;我也理解了为什么用同样的装备、同样的工艺生产的轿车,德国的原装车就是比我们的质量高。

陪同我参观的德国朋友告诉我:这叫一丝不苟。“丝”有多细?一根头发的几分之一,一根头发又是针眼的几十分之一。而在“嫦娥一号”那样的高科技产品中,是以比丝米还要小得多的忽米、纳米来计算的。在这个领域,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而在更多更为宽广的领域,我们没能做好,到底是不能?还是不为?

事情就是这样,许多时候大家在外界条件近乎相同的情况下,仿佛都在用同一种方式做同一件事,但效果却很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有的很认真,有的不大认真,有的不认真,有的很不认真甚至是敷衍塞责。认真一点,就能做成事;马虎一点,就做不成事。

产品质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也不仅仅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世界各民族的激烈竞争中,它首先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因此,需要我们“认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化的力量 企业文化有多重要

詹国枢2007年12月20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或许是职业习惯,或许是兴趣使然,有时到基层和企业采访,正题结束,总喜欢再问些有关企业文化的问题。

企业文化?被采访者一听这词儿,大抵会一愣,沉思片刻道,哦哦,你是说企业文化?有的有的,我们正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且搞得还相当不错呢。

于是,侃侃而谈,和我聊起了他们的企业文化。

但也有些地方,我得到的回答却是:什么,企业文化?这不是搞形式吗?对企业有啥用?一些相熟的朋友,甚至会趁机反问道:到底什么叫企业文化,谁能说得清楚?你是京城来的,请你先给普及普及吧。

请君入瓮,还真把我给“将”住了。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什么叫“文化”。

“文化”这个词儿,说起来谁都晓得,细琢磨却又很难说清楚。笔者苦思良久,想到了这么一个最通俗也最简单的解释:“文化”者,一个团体因其成员多年相处而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也。

按照这个表述,生活中的好多现象就容易解释清楚了。

比如,一个家庭,别看只两三辈人,五六口子,代代相传,辈辈沿袭,也就有了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即有了自己的家庭文化。有的家庭,崇尚长幼有序,儿孙孝顺,爹是爹来娘是娘,儿女在老人面前是不许说半个不字的。有的家庭则不然,儿女对父母可以直呼其名,老王老张,你快过来!玩笑可以开得没大没小,顶嘴抬杠是家常便饭,所谓“一家人也得讲平等”嘛。倘若这后一家的女儿嫁到了前一家,得,那婆媳之间的“文化冲突”不激烈才怪了。

回头再说企业文化。一个企业,从经营团队、中层干部到普通员工,少则几十几百号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大家多年相处,

9 会不会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企业文化的形成,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假如一个企业,其领导层并不有意识地去倡导某种企业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几百成千人上万人,因人人各有其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追求,也就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其企业文化也就很可能是五色杂陈,斑驳陆离,像一锅五颜六色说不清道不明的糨糊。这样的企业,其文化处于一种散漫杂乱状态,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是谈不上的。如果仅仅是一锅糨糊,没啥怪味,倒也罢了,可怕的是这糨糊放得久了,常常就会变味发馊,甚至变质。由于不注意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里埋头苦干者得不到鼓励,积极上进者听到的是冷言冷语,老实善良者常常吃亏,投机取巧者往往得利„„久而久之,上进者也逐渐变得消极起来,老实者终究学会了偷奸耍滑,员工素质越来越低下,企业也就成了一盘散沙,这实在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

相反,如果一个企业,领导层有意识地培育和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推崇爱岗敬业,积极上进,埋头苦干,善良宽容。长此以往,持之以恒,那么,这个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良好企业文化也必然逐渐成型并趋于成熟。这样的企业,由于员工长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浸润滋养,企业凝聚力将会大大加强,企业的激励成本和监督成本也会大大减少。因为,你不用特别激励,大家也知道该干什么并自觉去干;你不用格外监督,大家也明白不该干什么并自律不要去干。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一个家庭要培养良好的家庭文化,一个企业要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民族也要培养良好的民族文化。

企业文化有多重要?

重要得很哩。

难道不是吗?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红色短信文化涵养生活

陈家兴2007年12月21日08: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5年前,一位名叫尼尔·帕普沃思的人,用电脑键盘给朋友的手机上发出了一条“圣诞快乐”的祝福短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有意思的是,对比世界上第一句电话通话内容“沃森先生,过来一下”,这条短信传递出的却是节日气氛。因而从手机短信诞生的一开始,似乎就预示着一个承载情感与传播文化新载体的到来。

今天,手机短信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手机短信也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个因素”。而承载了情感与文化的短信传播,更深刻影响了人,乃至改变了人。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面对今年10月底已突破5.3亿的手机用户,面对持续攀升的全国短信发送量,面对手机日益成为一个文化场、思想场、舆论场的局面,面对手机短信媒体化特征日益明显的趋势,面对年轻人偏爱发手机短信的情势,我们又岂能不深入发掘这样一个优秀的交流沟通的新载体?岂能不引导这样一个庞大的传播思想文化的新市场?

因而,我们不仅需要倾力弘扬健康、积极、向上的红色短信文化,以挤压不良短信生存空间,净化短信文化市场,更需要持续打造优秀的红色短信文化,使其成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涵养滋润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条短信,常常改变一种思路,影响一种心情。试想一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抑或在空虚无聊之际,读到那些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短信,是否或有笑,或有泪,或有思悟,或有振作?优秀健康有益的短信源源不断地产生和传播,对人们的生活必有增益,对人的心灵必有净化,对人的文化素质必有提高,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风尚。

“红段子”的风行表明,相比“黄段子”、“黑段子”来说,公众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短信有一种内生的需求。而就转发与原创而言,公众的原创热情与水平令人惊叹。如此众多的人参与各种“红段子”大赛和e拇指短信文学大赛,参赛作品中有如此多的颇有才华的短信,使我们看到,公众是短信创作的巨大源泉。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激起他们真正的短信创作热情的,是“红段子”和e拇指短信文学大赛的主题给公众打开了一扇心之门,使公众愿意倾诉,愿意表达,愿意交流。从大众情感话题,到社会关注热点,从请打工者一吐酸甜苦辣,到请热爱家乡的人一表对脚下这片热土的一往情深,再到对生活的观察、提炼与哲思,莫不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表达欲望。公众积极创作优秀短信的本身,就是主流文化在润物无声地涵养公众生活。

从心灵里面流出来的真情文字,必定能流进心灵里面去。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真挚感受,必定让人有所共鸣,有所启迪。短信以中国文字特有的张力和魅力,以其所具有的独特而微妙的表达方式,最容易体现一个人的志趣、品位与文化的内涵。而短信文化的平民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对公众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只要我们搭建好红色短信创作与传播平台,继续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海量的健康优秀的短信一定能够从公众中来,又能够回到公众中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历史不可娱乐化

仲言2007年12月25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0 近些年,历史类的图书和影视剧迅速蹿红。先是由名著改编的历史剧热播,进而是宫廷戏、武打戏搬上荧屏,后来是历史类图书热销,再后来就是“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学者倍受追捧,居高的收视率、海量的印数和直线上升的知名度表明,“历史”似乎炙手可热。

回望历史、鉴往知来,从先贤的成败得失和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娱乐化”倾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有人称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笔下岳飞成了大宋奸臣,秦桧反成了忠相;有人从刘备无义、关公好色一路骂来,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近期又有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他们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至情色的“历史”故事,用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覆传统价值观念。

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当然有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评价也是正常的。然而,历史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及思维方法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才能从复杂进程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为人类认识过去的镜鉴,走向未来的基石。历史题材创作固然可以宽松些,不必严格考证某些历史细节的真伪,但艺术的虚构也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史实,只能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寻找历史与艺术的契合点。

梳理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阐释历史典籍,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也不能数典忘祖、妄自尊大,以无知的狂妄去妖魔化古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所有的结论都要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要把握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用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帮助人们恢复历史的记忆,丰富文化的积累,提供前行的借鉴,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往开来开拓一方新的天地。

历史走向大众,国学受到热捧,是我们承继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但那些靠耸人听闻来扬名、谋私的手段,那些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败坏学风,误导受众,把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引向歧路。历史和典籍当然要走向大众,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必须坚守。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地娱乐历史的行为都是要不得的,以钓名谋利为宗旨的商业炒作更应刹车。面对商品时代复杂多变的大众文化消费,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职责。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评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5月8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选读01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珍惜群众的信任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0204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不吃苦会吃亏

0219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接地气,更要懂地气

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10—12
《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10—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