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11101111110网络综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16:3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

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阶段报告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中王新华

一、背景与价值

1、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的趋势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互联网正在改变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孩子能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了,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眼界大开,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孩子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由于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它在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先进高效的手段的同时,也给人们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也逐步走入了德育研究的视野。“计算机道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2、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了对网络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方面的意见。《意见》提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3、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4月23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4、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

5、网络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的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期。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广义地说,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狭义地说,它主要是网络信息文化。

2、计算机网络活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以“电脑”、“网络”为主要活动载体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这一活动是以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创新能力、锻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主体人格为基本目的的。

3、青少年思想品德:青少年思想品德是受教育者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等诸要作用下以其相对稳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外化的道德品质。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规范的过程。青少年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文化对其思想品德的影响较为敏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小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在本课题中特指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的良好道德行为。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它支持现代管理理念中的理性科学主义管理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管理的有机融合。

2、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各种能力是有一定潜力的。

3、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认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服从外在权威到服从内在标准,或从纪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过程。柯尔伯格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既非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非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内在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面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又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横加阻挡。而应实施主体参与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对网络文化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恰当引导,有效规范。

4、知行统一的理论。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识改变意识,观念改变习惯,规范改变行动,是知与行相统

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认知是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归宿和结果。加强青少年网络规范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自身修养,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道德行为的高效统一,而不应是高度监管下的网络约束。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正处于渴求知识期间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迅速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但在泥沙俱下的混合物中如何取其精华,则需实践者的有效行动予以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内容与策略

(一) 研究内容

我校自申请《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以来,专门成立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安排了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落实课题小组的成员首先调查研究了目前网络对学生思想影响的情况,并通过下发表格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写就了《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及心理研析》、《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透视》等论文和研究报告。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市、县、镇举办的“十一五课题”相关活动,听取、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

目前该课题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王新华在《江苏教育技术报》上先后发表了《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探》、《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的论文,王新华在《长三角教育》上发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矫治对策》的论文,王新华的论文《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思考》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园丁杯”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王新华的论文《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1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王新华的论文《青少年网络瘾症状及其危害论析》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余志明的论文《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许爱山的论文《初中生上网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获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三等奖,钱宗兵的论文《用好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汤亚宗的《母爱》教学案例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二) 研究对策

1、制定了规范学生网络道德和日常行为的若干规定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给人们

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中已出现许多不容回避的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因此,在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以下是有关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

⑴禁止去任何商业性网吧。

⑵禁止浏览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站。

⑶禁止通过网络参加或支持一切反动组织。

⑷禁止在网上传播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

一、危害国家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言论。

⑸为防止学生参加网上非法反动组织,学生不得用维语进行网上活动,在上网期间必须有值班老师进行监督。

⑹对于网上结交的网友要友好,不去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⑺上网活动须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得沉溺于网上玩游戏、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⑻要维护网络安全,不要坏网络秩序。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

2、建立了德育网络资源库

为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校园宽带局域网为基础,建成网络德育资源库,成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班级管理的阵地、师生交流的窗口。

学校将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电脑网络接口,通过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年团校、法制宣传、远离毒品、文明上网、爱护环境、演讲比赛、网上签名等教育活动,开辟“网络论坛”,学生可就学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直接网上交谈,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还将几十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爱国主义歌曲上载到德育资源库,定期供学生收看。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聊天室与BBS电子论坛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其利弊,引导学生应将其用于讨论学习内容,如发布难题、征集解答和请老师解答等。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学生把信息技术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知识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观。把德育教育方法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敞开思维的大

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实践式德育转化,重实践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心灵的信息“防火墙”,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预防和救治“网络成瘾症”。

4、加强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应包括理想、道德、心理、法制和行为规范、网络素养等诸多方面,网络素养教育应纳入中小学的正式课程。所谓网络素养主要是指对网络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网络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把正确上网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建立起防止不良网络信息侵袭的铜强铁壁。

网络这个原本神气的东西已经运用的越来越普遍,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的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如:网络课上,布置学生查询有关“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学生自己根据搜索出的网址逐个浏览,发现很多网站的内容不符合自己要求,在进行了大量的搜索操作后,学生失去了耐心,转而去浏览其他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如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欣赏Flash动画、听歌曲等。这些总是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耳朵,吸引他们,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沉迷在这些娱乐内容里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四、下阶段课题研究方向

1、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目前的研究发现,对于学生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网络文化将是我校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我校还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更开阔的视野观察、调查、研究。根据下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我校安排了课题组进行充分的讨论,确立了下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网络环境下我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技术层面上扬长避短建立校园网络文化。

抢占阵地,尽快发展我们自己的信息带。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宣传教育内容制成中文软件,构成强大的宣传框架。强化在网上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强大的主流引导攻势。

有效防范,依法建立防火墙。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强化防范意识,加强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源。

大力开展前瞻性的研究,掌握互联网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以人为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电台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论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11101111110网络综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11101111110网络综合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