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阅读品味决定思维品质

发布时间:2020-03-03 17:52: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阅读品味决定思维品质

——以“育德”问题的思考为例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

严华银

5月20日下午

东吴饭店

德育为首,在强大的德育攻势下,孩子们的品德有没有养成?道德品质究竟怎么样?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的育德为什么是失败的?在今天中国的教师读书吗?最近在读什么呢?就以阅读为思考谈谈我们德育。

我们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课程,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阅读决定什么样的人的思想内涵和行为修养。 主要内容:

1、引言、教师读书的思考

2、中国现实教育、德育关照

3、育德问题成因梳理

4、呼唤高尚师德的复归 教师读书问题的思考 国民阅读

——2012年中国人均阅读

4、3本书。

——网络、快餐、信息等的“阅读”成为主流。 教师阅读:

——在中国最应该读书的人却不读书。

——“三本书老师”——教科书,教师用书,教辅资料。 教师读书问题的思考:

教师阅读——某市高端教师(校长)读书交流现场见闻; 阅读内容:单

一、刻板; 介绍方式:陈述、搬用;

感悟思路:认同、赞美。(专家讲的都是真理) 难怪中国的教育搞成这个模样。 教师(校长)读书问题的思考: 教师需要阅读吗?教师为什么要阅读?

(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善于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而不是跟着别人走。阅读而是为了引发思考,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如果你的思考到达一定的高度,那就多思考。)

——阅读是为了充实、更新知识,特别是学科专业知识; ——学习、提升素养特别是教育教学素养。 (提高教育教学理论)

——修炼精神,特别是人文素养精神。

老师的两大素养:

1、教的本领;(能把自身的知识教给学生,好的作家并不一定是个好的语文教师。)

2、人文素养(一个人的德行素养)教师已成为不是可爱的人。 重塑“师道尊严”,我们是平地、低谷,甚至是一道深深地峡谷,“师道”何在?“尊严”何在?

例:重点高中教了孩子们半学期的老师,孩子们竟然不知道他的姓名,叫学科老师。老师地位之低,令人扼腕。 《让学校安静》中国的教育不安静,中国的教育太失败。在中国没有人因为教育而开心。在中国,只要有一个孩子入了学,这个家庭就打开了一扇门,那就是“灾难”。因为孩子的作业,我们一个家庭还有什么天伦之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改善思维特别是理性思维。

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提升每一个老师(教师)的思维品质比什么都重要。 教师需要怎样的阅读?

——宽口径阅读(中小学教师阅读与社会人阅读、学生阅读、大学教师阅读的相同和不同)

——专题指向性阅读(教学需要、发展需要、研究需要) ——思索性(批判、质疑、求异)阅读。

这样的阅读才能培养出自由、独立的个性、思想和精神,这样的老师和校长才可能熏陶渐染出富于创新意和精神的学生。 求真、向善、审美,教育的灵魂。 专题性阅读三要素:

1、针对问题

2、伴随思维

3、致力解决。 例:旅游提示:

不乱扔垃圾,保护文物,不乱刻、不乱划。 提出的背景:南京学生在埃及金字塔乱画。 国庆11万人观察**升国旗仪式后,满地垃圾,5吨左右。 有学者提出:“应景的文明提醒,失败的教育提醒。”为何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没有落地?

例2:南通大学教授研究表明:学校、家庭两重天,呈现出种撕裂人格。在家里就能出门与父母主动招呼的占30,在学校与老师同学招呼的占80以上;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干活的占35,在学校则85。 例

3、现实中极端事件。

9月14日,江西抚州临川二中学校高三学生刺死班主任老师的血案对于教育、学校和教室的警示和深度思索?

9月23日,山东枣庄42中一王姓老师上班途中被该校三年级休学学生刺死。

教育不安全。中国的教育不可持续。 中国现实教育观照:

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如果再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资中筠

中国的教育表面上重视教育,实际上还是分数至上。学生精神上的教育长期受到忽视,使得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了整体的滑坡,学生们不懂得尊重别人。

——中国人的思维危机 江苏某教育局长语:

各位校长,作为一个行政官员,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做好一件事,如何让中国教育不再坏下去。(教育必须改革) 北京大学郑也夫言:

中国的孩子只要在中国接受过基础教育,哪怕他今后去哈弗等世界一流学校,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获得自然科学奖。因为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把所有孩子的创新力都修理光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强化体育课和课文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体育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精神。中国的体育是用整个国家的体制培养出的个别体育精英。中国是体育大国而不是强国。

例:在硅谷的六七万精英中国人,比例最高,但却很少成为企业的精英和核心层,替西方人打工。

在德的课程上,中国的德育包含:品德和政治。

中国式德育和育人问题集成因梳理:

问题一:什么是育人?育人与育德?(教书、育人。教书是育人的手段和方法。)

——“教育”是什么? ——“育人”是什么?

“人”:全人,重点或者说主要是有德之人,育人不仅仅是“育德”还包括个性发展,精神成长,心理健全等因素。 (全人教育,育人:育全面发展之人) “育德”只是育人中的一部分,更多强调全人中的道德品质的因素。 问题二:“育人”为何不叫“教人”,“教”和“育”是不同的? 历来对“德育”的理解:1982年,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1994年,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受教育者各方面的教育。

2001年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2004年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品质,自由人对自由道德学习主体自由成长的自由促进。

2010年,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品德发展 学校育德行为:

——架构,体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策略和方法(宣讲、教诲)

孩子的头脑也进入电脑时代,中国孩子不可忽悠,形式主义走不远。 例:兰州大学黄少华副教授的研究表明:

1、20.8的老和尚强调的道德教育虽已在校园列为正规课程,但形式老套。

首先教好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怎么去教别人的孩子,不应该牺牲自己的孩子。

2、46.4的老师虽能深入浅出,但“光说不练” 问题之三:什么事德育课程?

例:怎样让学生真的爱国,一老师教学生记住5个要点,但是是不是孩子们都爱国了呢?

——现实学校中的德育课程与德育相关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标准以及这些课程实施的现状; ——知识的课程还是实践的课程;

——需要作为一门学科那样进行系统的测试评价吗?

——什么是“德”?这能够通过一般的考试来发现其有无和高低吗? 问题四:什么是课程育德?

——学科课程该不该又怎么担当“育德”之责? ——三维目标究竟是谁的目标?是每一节课的目标吗?

——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课堂“曲终奏雅”和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 ——围绕第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大言、学生的表态,几乎是一幕又一幕搞笑的魔幻小品,暴露出中国教育的世俗和官场化。

品味阅读

诗文品味阅读

阅读经典 品味人生

议论文阅读《品味瑕疵》

《品味冬季》阅读答案

阅读经典 品味人生

阅读生活,品味人生

品味阅读品位课堂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

阅读品味决定思维品质
《阅读品味决定思维品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