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元语言研究与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0-03-02 08:57: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元语言研究与文化阐释

【摘要】通俗地说,元语言就是解释语言的语言,元语言理论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决悖论问题,许多双关语、字谜、幽默以及中国大量禅宗公案都是利用对象语同解释语的对立或者不同的元语言集合来达到“反讽”等效果。现代社会中,元语言冲突还对人们尤其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阐释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元语言;冲突;文化阐释

元语言理论是为解决悖论问题提出的。历史上最早的悖论是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一个克里特岛人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如这句话是真的,那它就是谎话,这句话又为假;如这句话是假的,它就不是谎话,这句话又成真。

所谓元语言,是指用于指称或描述语言的语言(Lyons1997),它不涉及话语的真值内容,它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是直接地传递命题信息,而是调控说话节奏,表达特殊用意的语言成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元语言的理解不尽一致。刘福长认为,用以代表或指称外部世界事物的语言叫做“对象语言”,用以描述或解释语言本身的语言叫做“元语言”;刘森林认为,“元语言”„„指用来对目标语进行描述、评论和观察的语言,目标语则是被元语言描述的对象;“元语言”的界定与如何理解对象语言密切相关,有的把对象语言理解为描述外部世界的语言,有的把对象语言理解为元语言的描述对象,后一种显然宽泛些。李葆嘉指出“就元语言是分析和描写‘对象语言’的语言或一套符号而言,这一理解与逻辑学的元语言相同。就元语言‘如用来解释另一个词的词或外语教学中的本族语’,这一理解与逻辑学中的元语言已经有别,这一解说不仅包含用一种自然语言来解释另一种自然语言,而且包含以一部分词语来解释另一部分词语。”《语言学百科词典》对“元语言”的解释是:“与‘对象语言’相对。指描写和分析某种语言所使用的一种语言或符号集合。用汉语来说明英语,英语是对象语言,汉语是元语言;用英语来说明英语,英语既是对象语言又是元语言。在辞书编纂和语言教学中用于释义的语句称元语言;在语言研究中为描写和分析语言成分特征使用的一套符号和术语„„也属元语言。”《词汇语义学》中写道:“这里的元语言„„是狭义的,指记录语义特征并用来分析和描写目标语言(这里是指自然语言)的更高层次的语言,是人工创造的‘形式语言’,也叫符号语言、纯理语言、语义标示语。”《语言学百科词典》是对元语言最广

义的理解,《词汇语义学》是对元语言最狭义的理解。参照以上观点,从语言学的立场出发,现代汉语元语言可以分为词汇元语言和语义元语言两大方面,前者主要包括辞书释义元语言和语言教学元语言,后者主要包括语义分析元语言和信息处理元语言。

元语言可以分成多层,每一层元语言的结构不得不靠上一层元语言才能描述。而上一层元语言,按塔斯基的说法,比下一层的对象语言本质上更丰富,既然没有一个结构本身能完全自洽,元语言结构的诸种不完整之处,各种矛盾、模糊、冲突、悖论,靠再上一层的元元语言来解决。如此理解之下,元语言之间就不会有冲突:它们并不处于同一层次,而且它们本来就是为解决下一层语言中可能的意义冲突而生成的。

许多双关语、字谜、幽默中,也都包含了对象语与元语言的对立。辛弃疾词“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冷好个秋”;骂人话“你还知道‘羞耻’两个字怎么写吗?”,都从对象语突然跳入元语言(字的写法)。但是这里没有阐释漩涡,因为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实际上并不冲突,文本只是利用元语言形成一个异层次委婉语。

不同的元语言集合还可能形成“反讽”式的协同:本文的表面义与意图义相反,在阐释中相反相成。在这种情况下,冲突的元语言集合会重新协同。例如你的上司说“:放心,我这个人不容易生气”,这可能是安慰,这也可能是威胁。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此话的表面义与意图义不合,有效的阐释就应当能够从各种元语言因素(例如场合、表情、此人一贯的行事风格)中解读出合适的意义。但是安慰与威胁两个解读不可能并存。阐释者根据他使用元语言的能力,在阐释后只能采用其中一义,实际上也只有一义具有真值。

又如中国大量禅宗公案之所以迷人,是基于一种“常识否认”。例子俯拾皆是:“丹霞天然禅师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向。院主诃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子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曰: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輳訛輥。佛像神圣,是因为体现佛性,但是这种体现是在元语言层次上的:佛像为舍利子的转喻。院主不小心做了常识否认,给丹霞禅师这样的聪明阐释者一个制造元语言冲突的好机会:禅宗大师提前一千年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和后结构主义哲学铺了路。

人类交际依赖于大量隐喻。然而,就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而言,隐喻的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隐喻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认知现象,它因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隐喻的概念意义被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受挫。此类例子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要解释跨语言和跨文化中的隐喻意义,就必须依赖于人类语言共有的或普遍的概念,而不是特定文化中的某些概念。普遍的人类概念构成了人类理解隐喻的基石,因此,为了解释跨语言

文化中的隐喻意义,就必须依赖于这一基石。

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从文化内嵌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隐喻及其语用意义。文化价值构建了概念隐喻后面“隐藏”的意义。要理解和阐明一种文化的隐喻概念并非易事,因为这些隐喻概念内嵌在各自不同文化的语言里。因此,要使某一文化的“局外人”理解某一特定文化的隐喻及其概念意义,就必须通过非隐喻语言,即运用自然语言中简单的普遍概念作为元语言进行描写和解释,隐喻的意义才能客观表征。

文化阐释或评价的主体,往往是社会集团。在历史维度上,集团阐释评价主体,比个人更为重要,更为常见,也更需要考察。这些集团分别进行阐释活动,就不会产生元元语言冲突。例如“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条政治原则是典型的评价体系对立,但是并不形成评价漩涡,因为评价主体被截然分割成敌我两个政治阵营;美国南北对蓄奴制的不同理解严重冲突,主体集团被地理分割;对历史人物(例如李鸿章)或事件(例如法国大革命)的评价,由于历史元语言一再改变而不得不经常改写,但是理解主体往往被历史时代分开。更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作为集团主体时成分复杂,所用元语言难于一致,暂时的一致也容易被破坏。因此,集团主体进行评价活动时,元语言冲突就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可以说,评价漩涡是意识形态在文化中起作用时几乎难以摆脱的悖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冲突。中世纪社会努力维持统一的评价体系,而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评价体系冲突这个事实。自从政教分离后,社会集团,例如中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例如妇女与少数集团,它们的自我意识都不断增强,他们的评价体系往往对立。当他们合成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同的意识形态就形成评价冲突,成为影响社会演化的重大力量。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得不承认几套不同意识形态体系都具有合理性。虽然在不断适应变形之后,某种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社会主导,但是社会演进的基本动力,是绵延不绝的评价漩涡。由此产生了“民主社会主义”、“福利资本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主张,这种主张内部各种因素越是对立,这样的综合意识形态越是行得通,其运作阻碍反而减少,因为它们内化了评价漩涡。包含冲突利益的意识形态体系最终成为政治实践的主流,证明评价漩涡是今日世界意识形态运行的常态。

而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使评价漩涡的规模和影响面更加增大:对每个国家,民族利益与跨民族利益不得不同时起作用,因此出现了“全球本土化”这样的悖论潮流。在这种时候,不善于利用评价漩涡,不知如何内化冲突、不知变通的民族,就难以适应多元化的世界大潮流。谁能适应并充分利用评价漩涡,谁就在世界潮流中走在前面。

当今文化的一个特色,是文化表意的各个层面都出现阐释漩涡,想在文化生活中追求阐释元语言的单一化,已经不再可能。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无法再忽视元语言的各种复杂冲突。

参考文献:

(1)刘福长,语言学中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现代外语》1989年第3期。

(2)刘森林,元语用论概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李葆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应用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

学版) 2002年第4期。

(4)语言学百科词典编委会,《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5)安华林,现代汉语元语言研究现状概述,《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6)侯丽白、郑文辉,关于逻辑史上对悖论问题的解决,《学术研究》1996年第12期。

(7)赵毅衡、陆正兰,元语言冲突与阐释漩涡,《文艺研究》,2009年第3期。

(8)肖立成,“换言类”元语言研究,《云南电大学报》,2008年第10卷第4期。

(9)李炯英,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隐喻观及其语义解释力,《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第11卷第1期。

企业廉洁文化理念阐释

文化标志性语言及阐释企业文化

红色经典的文化意义阐释

第六章 古典诗歌的文化阐释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

医院文化概述及理念阐释总结

题型阐释

广告语阐释

楚辞中恋爱习俗描写及其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元语言研究与文化阐释
《元语言研究与文化阐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