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紫都台学校

安妮

第二单元 比较

一、教学目标

1、过生日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三、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今天是小红妈妈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插图)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1)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 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3) 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C、教师小结

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三、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出示教材p19第4题

(1)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五、全课总结

通过小红妈妈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六、板书设计

1、过生日

比大小

最大 最小 最多 最少

七、留作业:完成练一练中的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

“过生日”的情境极富儿童情趣,又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哪块蛋糕大,哪块蛋糕小,用“倒一倒”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的形状的瓶子(杯子)所装饮料的多少,这种方法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过生日”的故事还渗透了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不足之处:用课件演示分蛋糕的过程,虽然直观但学生不易理解,不如用重叠比较法,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接受。

2、下课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三、教具准备: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四、课时准备: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几组高矮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刚才的例子,随意标出高矮,有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三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3、拿出两根跳绳,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

2、

3、4题 课堂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下课啦 比高矮

长短

七、教学反思

《下课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比较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让学生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本节课,我是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比较高矮的关键后,又组织了一个比较高矮的活动,但是由于同学们已经知道怎么比了之后才进行的,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在讲新课之前先组织一个学生现场比高矮的活动,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再看图,找出关键,再让同学们来比一比,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引导同学们说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才公平,不一定非要说出在同一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同的起点。要鼓励孩子用自然的语言进行表达。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教材分析

“跷跷板”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三、课时准备: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 生齐答:喜欢!

师:谁来讲一讲你玩跷跷板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跷跷板的故事,并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只手托起来表示轻,一只手压下去表示重。) 师:小动物们也喜欢玩跷跷板呢,瞧——(课件出示主题图) 2.师: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老虎比狮子轻一些。 师: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1:我看见老虎被狮子的跷跷板翘的老高。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见豹子被老虎的跷跷板翘起来了,我觉得豹子比老虎轻一些。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狮子、老虎、豹子他们三个比,谁最轻?谁最重呢? (呈现学生们熟悉的游乐场景,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师:通过玩跷跷板,我们能知道谁轻谁重,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呢? 学生广泛发言。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积极发言,举出了许多生活实例,思路开阔,也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掂一掂。

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个盒子。猜猜哪个轻,哪个重?(大小两个盒子,小的重,大的轻) 让学生自由猜测。

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只用眼睛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要用到别的方法,比如说用手“掂一掂”。(学生跟着老师说一遍并做做掂一掂的动作。)

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引导学生先动脑猜一猜,再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 3.称一称。

师:现在来比较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因为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该怎么办呢?谁还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秤称一称)

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梨子究竟谁轻谁重。(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

4、圈一圈。

师出示一个皮球和一个铅球。

师:皮球和铅球相比,谁大谁小?

生齐答:铅球大,皮球小。

师:猜一猜,皮球和铅球比,谁轻谁重,为什么?

师:同学们意见不统一,这个同学的方法很好,我们就来称一称。

师:通过天平称一称,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了解了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2页圈一圈。

(三)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学习你快乐吗?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引导集体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种方法,一眼就能看出轻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当看不出来时,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掂不出来时,就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3、跷跷板 轻 重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铅笔和尺子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左右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周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大小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