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

发布时间:2020-03-02 19:53: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

院系材料与化工学院10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号20100411310007姓名高朝

一、谈谈你修这门课的主要收获。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老子的基本思想、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 化不同程度的受着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治国理念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处世之道是谦 卑、以柔克刚,不张扬,不虚荣;其哲学思想是辩证的看待事物,不走极端。老子的思想深 邃而睿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内涵。事实上老子的一些思 想已深深的耕植于每一个国人的心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和人生,但是我们并 不会觉得这是老子思想的延续,因为经历千年的积淀,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将其视为自然而 然的产生的了。在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糟粕的 东西越来越多,物欲横流,机关算尽,恶念丛生,丧志败德,给我们本来纯洁无暇的心灵涂 上了各种阴影,使我们越来越多的失去快乐、幸福。为了在这个险恶多端的社会中生存,我 们又将老子的思想变换成为一些阴谋,使我们失去了对老子思想本真的理解。在课上,通过 老师的讲解,使我真正的了解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使我认识到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将使 我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我们将会在其中越陷越深,最终没有归路。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与 世无争,“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其利,这样我们才会幸福, 我们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了,“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 以奉有余。”有的人得到的很多,很大程度是夺走了别人应得的东西,从而使‘不足者’与 ‘有余者’争夺,各种丧志败德,别有心机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财 富的拥有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人心也变得越来越险恶。为了我们能够走出这个恶性循环,我 们就需要认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貌,传承老子思想的精髓,赶走罪恶,走向光明,获得幸福。 老子的思想是永垂不朽的,传承其精髓会让我们变得聪敏睿智,心性纯洁,幸福而充实。老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超越时代性和广泛适用性。不但在古代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 在现代、未来,依然如此。我个人认为学习老子的思想,首先,应该回归老子思想的本来面貌,然后对老子思想体系进行深度的挖掘,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进行时代性的变通与创造,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引领人们的精神,改造人们扭曲的心态。

我个人觉得老师的课讲得很透彻,引经据典,思路清晰,而且富有创意,真正的找回了老子思想的本原。但我个人认为要是老师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上课时能够举一些用老子的理论解决生活的困惑、指导人生的道路的实例。或许会使这门课程更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老子》第十六章浅解

【原文】(摘自《大学语文课本》 第187页)

致虚极⑴,守静笃⑵。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⑶。夫物芸芸⑷,各复归其根⑸。归根曰静,是谓复命⑹。复命曰常⑺,知常曰明⑻。不知常,妄作(,)凶⑼。知常容⑽,容乃全⑾,全乃王⑿,王乃天⒀,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⒁。

【注释】

⑴ 致虚极:致,同“至”,达到。虚,空灵虚静。极,极致,极点,最佳状态。尽

量让心灵达到空灵虚无的状态。。

⑵ 守静笃:守,守护,保持。静,宁静,清寂。笃,忠实,一心一意。忠实的守

护着内心的清寂。

⑶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并,一起。作,兴起,进行。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因

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

⑷ 芸芸:纷繁茂盛的样子。常形容草木茂盛。

⑸ 各复归其根:根,根本,指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复归其根,回归根本,即返

回自然的本性。

⑹ 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

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这个根本所产生的,因此他们回归根本便是

回到虚静的状态。

⑺ 常: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也就是永恒的法则。

⑻ 明:事物的变化都遵循着某种规则,对这种规则的认识,就叫做“明”。

⑼ 不知常,妄作(,)凶: 妄作,胡乱的(行事)。凶,凶险。原文是“不知常,

妄作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及字词意义,应在“妄作”后加逗号。意即:对事

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了解,胡乱行事,会有凶险。

⑽ 容:包容、宽容。

⑾ 全:完全,保全。

⑿ 王:称王,即天下归顺的意思。

⒀ 天:天下,即大自然。

⒁ 没身不殆:没身,指死亡。殆,危险。

【译文】

尽量让心灵达到空灵虚无的最佳状态,忠实的守护着这种清寂。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因此参悟到了循环往复的玄机。万物纷繁茂盛,(最后)各自又会返回到它的出发点,归回本原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胡乱行事,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保全所有;保全所有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至死无危。

【评析】

“致虚极,守静笃。”是对本章的核心,后面的内容是对这句话的一种解读。老子认为万物皆寂,神形俱合,方能顺利的成长。如果心神失守,游移不定,不知所归,则心必乱,神必不知所往,做事必不会有所成。古往今来,圣贤名家皆是心平气定,宁静淡泊,虽尘世纷扰,熙来攘往,不为所动,而后心静若水,清明澄澈,按照规律来做事。诸葛亮在《诫子

书》中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说的就是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心若虚境,了无所有,淡定宁静,才能运化吸取所需的精神与智慧。做事同样也要达到空灵的境界,才能镇定自若,蒙羞含耻而不惧,临危受难而不乱。学习做事就如万物的生长一般,顺应规律,不做作,不刻意的去违背其自然之道,即守其静,静即是其根本。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循环往复。纷繁茂盛,终回根本。正如苏东坡《赤壁赋》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变者,物之“芸芸”,不变者,其根也。一动一静,动生于静而终归于静。万物的荣枯盛衰,皆在变化之中,盛极必衰,衰极而重生,生而复兴。就像白居易《草》中的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动静之间,生命的精彩与悲壮便上演了,然而枯荣之中,依旧牢牢守着那宁静而不外露的根本。其实人生的悲喜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悲喜互伴,悲伤去了,喜悦来,喜去则悲生,喜极又生悲,总之,悲喜交织,恰与对联“人世沧桑,有分有合,岁月长河,潮起潮落”谋和。没有永恒的高潮,也没有永远的低谷。而这种起起落落的变化恰恰是在虚寂与宁静的支配下才得到平衡,因为在高潮时虚寂空灵的境界使其回落,在低谷时宁静淡定使其缓缓回升。如若人的灵魂能达到到真正的空灵虚寂、宁静淡泊,那么就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若果回归到了根本,就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其重新开始的初始形态。百川东到海,还会复西归。水归于根成冰雪,冰雪成固体而宁静,是百川之始也,即“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荣,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回归本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认识其规律才不会陷入混乱之中,掌握了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这样才不会因为主观臆断而丧失公正,做到了公正才能天下归顺,步入正道,保持恒久。我们认知事物其实就是这样,先探索其规律,而后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方能不出乱子。如果不认识其规律,就会凭借自我的感知去判断事物,去决定做一件事的方法,往往会因此而犯错。比如:在牛顿没有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之前,人们都会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就是没有知其“常”而犯的错。有规律可循,才不会使事物的发展步入正轨,避免混乱,最后才能长长久久。“常”就是不变的,处于宁静态,我们只有实实在在的做到“守静笃”,才能做到不“妄作”,顺道而行。

【综述】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惟有清净才能使自己的灵魂与本真的东西恒久不变,而躁动妄为则会有凶险。我觉得余世维讲的人的根性与能力恰与老子的思想是暗合的,根性总是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而知识和能力的多寡与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根性宁静安和,那么学习知识就能够达奥知微,深得其精华,做事的能力也会因心灵的清寂纯正而发挥到极致。因此,只有忠实的保持着宁静纯正的本性,不为外物所乱,才能昌盛恒久。

参考书目:

熊开发、闫广林 等: 《大学语文》 第187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8月 范永胜:《老子》第36~38页黄山书社2005年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

老子选读

《老子》选读

老子期末试题

老子道德经期末论文

期末考核

《诗经》选读期末检测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期末题库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经典著作选读期末复习说明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老子期末试题 选读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