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信息化助推李沧区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4: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信息化助推李沧区教育发展

李沧区位于青岛市区北部,辖区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是2014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近年来,李沧区正处在由城乡结合部向城市核心区嬗变的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新市民大量涌入,随迁子女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差异较大。这不仅给教育设施的承载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学校13所,校舍面积翻了一番;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多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上级部署,按照“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应用是关键”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用起来、管起来、有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究装备的“个性化”、“特色化”、“现代化”配备,大力推进“电子书包”、“三个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入融合”的研究,通过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组织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李沧区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2015年,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观摩会上和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分别作了做了经验交流。在2015国际教育信息大会期间承担的工作获市政府表彰。

一、坚持顶层设计,区域架构与学校探索相结合

一是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先后印发了《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李沧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指导意见》《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应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设立教育信息化培训专项资金、制定具体培训目标、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确定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向。成立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校发展共同体,定期研究、部署和调度有关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面上统筹、指导有力、落地生效。

二是鼓励学校先行先试。确定了9所信息化建设应用试点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先行实践探索。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高教师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跟不上就会影响发展。注重给老师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领域主动探索,快速成才。青岛铜川路小学被评为省数字智慧校园示范学校,2015年5次在国家信息化相关会议上交流发言,青岛63中等3所学校获全国NOC教育创新实验学校,青岛62中获“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

二、坚持投入保障,标准配备与个性设置相结合

在区域教育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新的重要引擎。按照“完善顶层设计、配备适度超前、区域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4.2亿元,全方位实施信息化环境建设。

一是在全区层面,加强网络环境和云平台建设。区域内双网并行,搭建了万兆骨干外网,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均光纤接入。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班班通”“人人通”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起教学、教研、学习的网络支持与服务环境。同时,集中了教学工具、学科题库、和家教微课等内容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集电子政务、财务管理、教育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在不断优化。全区100%的教师和80%的学生均开通了人人通账户,为全区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在学校层面,坚持标准化配备与个性化设置并举。全区中小学所有教室和处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均高标准配备了录播教室和电子书包。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所学校发展特色和规划,分别配置了3D创客体验馆、云数字星球、云图书馆、机器人智慧空间等一系列个性化设施和场所。师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信息化的气息,时时拥有信息化的体验。

三、坚持培训先行,点上突破与面上普及相结合

一是注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我们认识到,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决定了教育信息化是否能真正落地、快速衔接和高度融合。每年组织1次校长赴北大、东北师大等高校进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赴上海等地跟岗学习,增强校长在新形势下推进信息化的使命感、紧迫感,明确学校信息化发展方向和路径。

二是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种子团队。我们把教研员、学科骨干及信息技术教师作为重点,交任务,压担子,示范引领。集中组织外出参加各种高端研修,2015年邀请多名知名专家赴我区开展现场指导和信息化培训20余场,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专递课堂等10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协作体”,同时,充分发挥40个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各主持人带领成员加强信息化优化学科教学研究,使他们首先成为信息化应用的行家里手。

三是让信息技能成为每名教师的基本功。近年来,我区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级各类培训经费达到了近千万元,先后有50多位专家来李沧指导、授课,全区层面和各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达到了350余场次。发挥种子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分片区进入各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第一轮系统的扫盲培训。教研、科研、培训、电教四部门联动,深入教学一线,根据实际问题和需求实施再一轮有针对性的培训。借力“国培计划”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力提升了全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淄博市北门里小学等信息化优质学校互派教师,交流研讨。通过学校全面检测和教体局抽测等方式,使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信息化的基本应用。

四、坚持课题引领,信息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深入开展“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参与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和实践融合的过程。在2015年“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区有87名教师获奖,20位教师被组委会选定参与现场竞赛展示,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信息化深入发展。2012年,我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分别被中央电教馆、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山东省教科所确定为“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同时还设立了19个子课题,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和实践融合的过程。

一是专家指导,明确研究方向。邀请中央电教馆、北师大等多位专家成立“教育信息化发展专家组”,为课题研究指引方向。区域内成立多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协作体”,围绕电子白板的应用,加强研讨、协同推进,指导日常教学,使课题研究成果落地生效。

二是借力国培,深化研修内容。近三年我区均参加了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的试点,有两年研修专题都是“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这为我们开展全员系统培训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资源。借力“国培”,教师随时在网上向专家请教,与同行共同研讨、分享、成长。在研修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案例和微课,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

三是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与北京、上海等信息化应用先进学校建立协作关系,派出教师跟岗学习。每年组织课件制作和优质课比赛,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赛,与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同台竞技,交流研讨。自2012年开始,我区每年参加“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比赛活动”,有200多位教师获奖。

五、坚持应用为主,信息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我们始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 ——信息化使教研更加广泛深入。各学校打破校际界限,在网上开展联合教研,使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方便,按需教研、适时教研成为新常态。借助图片、声音、视频和教学工具软件,教研质量大大提高。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教研管理系统,使教研活动的组织、任务分配、问题诊断等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信息化转变教师教学角色。专业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各学校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作为重点,各教研组加大集备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优化教学环境。通过优质课评比、示范课观摩、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教师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不断转变教师的理念和在教学中的角色。

——信息化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信息化给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变革。全区所有学校都建成数字智慧校园,教师和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直播课堂,优秀教师已不再专属某一个学校;微课、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传统模式,使课堂更加高效;实景展现,学科工具软件的使用,拓展了课堂空间。这些都让课堂变得精彩生动、多元高效。

五、坚持全员参与、多项成绩印证信息化应用成果 以调研为前提,以课题为引领,以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抓手,李沧区为教师们提供更方便的教学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增加更丰富的体验,让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更好的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样的环境下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4年10月李沧区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四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李沧区教体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2015年5月我区承办了全国“2015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铜川路小学也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有关论坛中做了经验交流。在2015国际教育信息大会期间承担的工作获市政府表彰。

2015年12月我区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做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交流。 此外,李沧区“专递课堂”、“电子书包”等活动多次在《青岛新闻》、《青岛日报》、《城市信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介绍。

信息化给李沧教育带来明显变化,但我们深知这与“深度融合”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6年,我们将制定实施《李沧区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基础升级。2016年,全区中小学全部建成智慧校园,实现可管控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建成包含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云平台。全区100%的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拥有“网络空间人人通”,拥有满足学习需要的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二是尝试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深化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积极推进3D创新实验室等重点项目,试点并推广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教育创新手段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三是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启动新一轮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并针对不同对象制定配套培训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李沧教育始终坚持的目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开展,必将助力李沧区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李沧教育人将不懈努力,圆百姓学有优教的梦想。

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 助推教育现代化步伐

借力教育信息化 助推镇中大发展

践行“积极教育”助推学校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应用助推现代化教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助推李沧区教育发展()
《教育信息化助推李沧区教育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