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3:59: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辖四乡一镇,2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

2013年全县总人口36091,其中女性17860人,占总人口的49.48%,流动儿童有284人,其中小学流动儿童有72人,初中有212人,成立县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领导小组1个,县级家长学校为7所,成立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数为7个,县级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5个,2013年家庭教育培训总为6期,涉及培训人数为8900人,其中流动儿童家长培训为3期,涉及培训人数为3100人次。

流动儿童大多随着父母流动,上小学时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以初中为主,有的家长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由于流动家庭收入较低,住所基本上都是租房,前店后房的现象比较普遍,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里,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有近1/3的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

二、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

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

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往往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2.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

3.意外伤害问题严重。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4.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三、形成的原因

体制机制不健全。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对人口管理采用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特殊的户籍制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它是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

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仅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还有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的区别,并根据户口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在流动人口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外出谋生求发展,不仅需要勇气和技能,而且必须带齐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如办理暂住证,交纳外来人口管理资金,即使如此,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常住人口。其中对流动人口子女们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户口性质为基准规定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方式,即我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适龄儿童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这表明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只能由他们户口所在的政府承担;而当他们随父母漂流异乡时,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就失去了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户口性质与教育的挂钩使得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了限制。二元户籍制度不但在诸多方面增加了流动人口的负担。还要将这种无形的压力殃及其子孙,它严重阻碍了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有失教育公平的原则。

四、对策及建议

1、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由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

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从社会层面来看,关键是克服社会对流动人口的偏见,社区、学校等社会各阶层应给他们以应有的尊重,给他们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长机遇和没有偏见的人际交往。

2.要打破户籍制度,实行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义务教育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二元户籍制度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要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为城乡人口特别是人才的跨区流动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义务教育体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有关制度,只有现行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双方面的改革才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3.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建立情况登记、结对帮扶、沟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学校。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成为朋友。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照料,让流动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同学的交往中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流动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部门要根据流动儿童实际,开发有关加强自我保护、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与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等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辅导、咨询和疏导,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家长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规范对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等多种形式,拓宽流动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导流动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外来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要给孩子更多时间的关注,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分享成败得失,用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成长,认识到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上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留守、流动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

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

四是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特殊困难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条件的流动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是卫生行政部门要改善流动儿童的健康状况。要根据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制定干预措施,组织编印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通过提高父母和抚养人的相关知识水平,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确保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贡山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流动儿童问题困难还很多。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流动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

延边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流动儿童管理办法

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管理制度

流动儿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
《流动儿童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