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环保节日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3: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2月29日生物多样化国际日

11月11—18日 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11月16日 国际宽容日

10月24—30日 裁军周

10月17日 根除贫困国际日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14日 国际减灾日

10月4日 国际动物日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

9月16日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

8月9日 世界土著居民国际日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6月26日 国际禁毒日

6月25日 中国土地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4日 受侵略戕害无辜儿童国际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4月的某一周 全国各地的爱鸟周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1日 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是湿地国际联盟组织(wiun)于1996 年3月确定的,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一个旨在保护 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 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 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不同的国家和专家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我国科学家对湿地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米以内,积水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

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被人们比喻为\"地球之肾\"。

2月10日:国际气象节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

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中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即3月12日。后来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国政府颁布了植树令:以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几年植树式。”民国政府之所以颁布这道令,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幼年就对“树艺牧畜”十分热爱的缘故。他在海外留学时,经常利用假期回故乡种植桑树。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3月21日: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这个纪念日是于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

随着人类的发展,从早期的农业耕种到近现代对木材及林产品的消耗猛增,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品质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世界森林日”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森林问题的警醒。

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的报告,全球森林从1990年的39.6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8.亿公顷。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

虽然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万公顷,但热带和非热带天然林却年均减少1250万公顷。

南美洲共拥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热带森林。仅巴西一国就占有世界热带森林的30%,该国每年丧失的森林高达230万公顷。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中国土地面积占世界7.2%,森林面积1.34亿公顷,占世界3.9%,森林覆盖率14%。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6公顷,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0.5公顷,发达国家人均占有1.07公顷。

中国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中国森林总蓄积量97.89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总蓄积量3840亿立方米的2.55%。

中国森林平均公顷蓄积量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为96立方米,世界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114立方米。

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中国人工林面积占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工林面积总量的50%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均消失天然林1628.2万公顷,中国年均消失40万公顷。

中国森林每公顷生物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每公顷生物量平均为157吨,而世界平均131吨。中国森林总生物量达160.09亿吨,占世界的3.63%。

3月22日:世界水日

宗旨:

一、应对与饮用水供应有关的问题

二、增进公众对保护水资源和饮用水供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通过组织世界水日活动加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和私营部门参与和合作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世界水日”的确立,是有背景的: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淡水的供应量和质量,但人们并未普遍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将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推动水的保护和持续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级、全国一级、地区间、国际间的公众意识。

90年代以来,世界淡水资源日渐短缺,污染日益严重,水、旱灾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增长越来越快,许多国家陷入缺水困境,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然而,水资源开发的多部门性,各部门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政出多门,阻碍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至1994年3月,大约有10亿人得不到充足的洁净饮用水供应。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天有6000到3.5万名儿童因缺乏饮用水或因缺水造成的后果而死亡,其中非洲的形势最严重。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中国水周\"的时间为每年的3月22~28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1972年恢复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Gaylord Nelson)和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议和组织下,美国数十万群众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 作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地球日网络(Earthday Network)”发起“绿色一代(GREEN GENERATION)”计划,倡导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模式转变。该计划呼吁公众维护三条核心原则:

消除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无炭”的未来;承诺个人消费习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绿色经济”,通过为贫困人群创造“绿色岗位”使其脱贫,并将全球教育体系转变为环保型。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长途交通、跨境旅游和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入侵性的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入侵性 外来物种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区域之外并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这些外来物种一旦适应了本地环境并成为优势物种,将对本地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影 响,并可能导致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为解决入侵性外来物种带来的农作物减产、物种灭绝等问题,许多国家都不惜投入巨 资。但有关专家指出,防范外来物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在传播源头加强控制。同时,海关进出口检测、装运船只检查、风险评估及实行隔离制度等,也是降低 入侵性外来物种传播频率的有效途径。

国际生物多样性年:联大在2006年通过决议,将2010年设立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样性也是我们的生命”。“国 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2010年1月11日在德国柏林正式启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致辞,敦促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加入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 全球联盟。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地球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异变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正式通过决 议,决定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 定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

根据《全球环境展望

(四)》的报告,约有20亿人依靠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其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30%以上是旱地,其中 30%已经退化,特别容易荒漠化。因不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方法及气候变化造成的土壤流失,全球每年有两万至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世界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荒漠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全 球有110多个国家、共10亿多人正

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胁,其中1.35亿人面临流离失所的危险。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还需国际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公里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制冷剂、发泡剂、喷射剂等化学制品被大量使用。这些制品中含有大量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如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它们的大量排放对臭氧层构成严重威胁。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耗减的直接结果是: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地面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就增加2%,患皮肤癌的人就会增 加5%至7%。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农作物光合作用,改变农作物细胞内的遗传基因和再生能力,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质量劣化。过量的紫外 线还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造成某些物种灭绝。

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 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至2007年9月,已有191个国家签署了这一议定书。中国在1991 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20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成功地削减了95%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环保节日

环保节日

环保节日主题教案

环保节日活动计划

有关环保的节日

与环保有关的节日

和环保有关的节日

一年中的环保节日

与环保有关的节日

我的环保节日演讲稿(共)

环保节日
《环保节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