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五句子山歌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五句子山歌

五句子山歌分布于重庆市巫溪县境内,是三峡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在老百姓当中广泛传唱,发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2009 年被重庆市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句子山歌从诗的角度看, 结构形式独特,内容情真意纯,是开在大山里的一枝古老的民间文艺奇葩。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一段独立成章。如“问声歌师几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歌师喉咙都唱破,才唱一个牛耳朵”。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而成的,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最有艺术魅力,它往往是意境升华,艺术情趣之所在,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由此,五句子要求第四句要能结束,第五句要奇峰突起,画龙点睛,如:“鸭嘴没有鸡嘴尖,哥口没有妹口甜,何时要个甜妹妹,煮菜不用放油盐,生米当饭味也甜。”五句子对韵律也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除第三句外,

一、

二、

四、五句要押韵,且

一、二句用仄声韵,四句要用阳平,五句要用阴平。 也有一批传统五句子歌词并不一韵到底, 而在第三句或第四句上转 韵,如“小来唱歌到如今,没有上天数星星,芝麻论升不论颗(转韵), 绫罗论匹不论梭,你把大话狠那个? ”通过转韵,节奏更强,富有音乐性,且增加了用词的容量,拓宽了艺术表现力。五句子在语言通往避“俗”求雅的要求,而是将村言俗语大量入诗,使之形成清新、朴实的自然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易懂易记、顺口成诵、琅琅上口,韵味无穷。“一把扇子二面花,隔扇看见俏冤家,我

看情歌会种田,情歌看我会绣花,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在这首五句子的压轴部位放上一俗话“大风吹不倒犁尾巴”,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一幅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图画。

五句子山歌反映了人们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劳动场景,有劳动间歇的活动,有各种社会生活习俗,尤其是男欢女爱,以及一些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等。没有那么多的哀怨忧愤,而以欢快直露、纯朴真 挚见长。形式上又多是自由对答和往来,男女感情直接交流,充满着 男欢女悦之情。如“高山岭上逗凤凰,大树脚下逗阴凉,楼房瓦屋逗燕子,三月青草逗牛羊,十八幺姑逗情郎。”又如“姐儿住在花草坪,身穿花衣花围裙,脚穿花鞋花上走,手拿花扇搧花人,花上加花爱死人。”由此可见一斑。

五句子山歌不仅具有一般民歌所共有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且以 比喻、双关的运用别具风味,异彩纷呈,尤其是比喻与双关,拈连结合的运用更为别致。例如“高山顶上一口洼,郎半洼来姐半洼,郎的半洼种豇豆,姐的半洼种西瓜,她不缠我我缠她”,利用瓜豆缠藤之“缠”,顺势拈到郎姐相缠(相爱)上去,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五句子山歌可根据内容的需要, 套上各种不同的曲牌歌唱,如“倒尾子”、“茶调子”。“笛调子”、“对声子”、“穿号子”、“杂号子”、“九声板”、“喇叭调”等曲牌。其中最有艺术性的当推“穿号子”(也叫“穿五句”、“穿歌子”、“花哨子”),又叫鸳鸯号子,即在某一唱段中,以“号子”作衬句段,同五句的主歌段交替穿插为歌。号子共四句,如“清早起来忙,手扳象牙床。郎也舍不得姐,

姐也舍不得郎。”演唱时,甲、乙二人对唱对穿,甲先“号子”引歌,叫做“丢梗子”,乙按甲的“号子”之意并以五句为主歌对歌,叫做“配叶子”。穿唱时可以几百人合作,气势恢宏,而歌词的穿唱千姿百态。

“五句子山歌”流行平腔和高腔两种。平腔旋律优美流畅,高 腔高亢婉转;平腔多用于“五句子山歌”,高腔多用于“五句子山歌”中的“鸳鸯号子”,但两种也有互相交错演唱的情况。“五句子山歌” 其调式特征鲜明,主要采用民族调式,尤以五声调式最为突出。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环境,劳动环境的不断改善,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原本广为流传的巫溪民间歌曲,特别是巫溪独有的五句子山歌和五句子山歌中的鸳鸯号子(穿号子),只有部分年长者才能演唱,面临失传的困境。

抢救五句子山歌, 对于保护本土独具风格的民间音乐有着重要 意义,而且也能进一步丰富完善三峡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其实广泛存在于渝东、鄂西一带,巫溪处于核心区,相传起源于唐朝时的烧山种火田,击梆撵兽,又唱又打,它是集体劳动 和田歌艺术的结合。在结群薅草等劳动时,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 历史故事歌,调子固定,歌词简洁。如“你一歇来我一歇,张飞打马接玄德,张飞接得玄德马,自家迎接自家客。”一人按专门的鼓引子(谱子)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有时也唱“扬歌”,即山歌高调,包括穿号子。歌师傅是当

地才子,便答,出口成章,能紧跟形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唱词鞭挞丑恶,歌颂真、善、美。锣鼓节奏由慢到快,劳作节奏也随之加快,最后出现劳动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落,称为“三潮”。特别是在歇息或收工之前,锣鼓节奏越来越快,最后戛然而止,俗称“放擂”。历史上巫溪农村搞集体劳动时薅草锣鼓最为兴盛,起到了鼓足劳动劲头的作用。此俗从20 世纪80年代后逐渐淡化。

节令

巫溪人遵从农历的一年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耕生产。正月立 春、雨水:春天到,雨水充沛,抓紧备耕。二月惊蛰:此时气温上升较快,蜇日晴,虫害早,炒包谷花炸跳蚤;春分节到,播种瓜豆和玉米,育红苕秧苗。三月清明、谷雨:清明时节雨纷纷,俗称“清明明,谷雨淋”。四月立夏、小满:播种大忙季节到来,渴望雨量充足,“立夏不下,犁头高挂;小满不满,干断田坎”。五月芒种、夏至:此时正是抢种季节,俗语曰:“芒种忙忙种,迟种无收成”。夏至日照始短,气温逐渐上升。六月小暑、大暑:“小暑、大暑,谷穗乱出”,赶快准备收割。七月立秋、处暑:“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日晴好收成。八月白露、秋风:庄稼“白露不低头,割去喂老牛”,秋风起,北雁南飞,谷物误季不饱米。九月寒露、霜降:谷物进仓,豌豆、麦子、胡豆种上坡。十月立冬、小雪:“立冬日晴无烂路,小雪下雪兆丰年”。冬月大雪、冬至:“大雪严寒,备好畜栏”;冬至日照始长,气温回暖。腊月小寒、大寒:农闲季节,一切随意,“小寒大寒,扫墓祭魂,百无禁忌,神仙不管”。

巫溪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形成农谚,如下: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歇,三月无秧水,四月秧长节。 头九一窖雪,九九像六月。 六月打连阴,遍地出黄金。 六月初一打一溜,溜溜滚滚到立秋。

节日

春节腊月三十团年,家家户户贴春联,打扫卫生。一家人聚餐, 好吃的好喝的全上,人人吃喝尽兴。除夕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给小孩压岁钱,给死去的老辈子烧纸钱,送灶神上天等。火塘里加柴燃起大火,邻居在一起开展娱乐活动以守岁,时间越久越好,有的通宵达旦。正月初一到初三不扫地、不泼水,意为财气不外流。旧时初一早餐必吃汤圆,人们不出门,用猪头敬山神、土地,并去祖宗坟头拜年,燃放鞭炮。初二才开始相互串门、拜年,尤其是要拜丈人。初三以后,各乡场村落,玩灯笼舞狮,挨家挨户拜年,恭贺新禧,一直活动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期间忌讳说不吉利的话。

元宵节又叫“花灯节”,是夜各户人家、屋里屋外四处点上各种 造型的花灯、蜡烛,称“亮宅”,以避免疫病灾祸。人们提灯上街游玩,并观赏花灯,看大戏、狮舞、龙舞、踩高跷、彩船、干龙船等表演,欢天喜地,称“闹花灯”。“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元宵夜有吃元宵的习惯,如汤圆、包面、饺子之类。

二月花朝农历二月十五,是花的生日,仲春花好月圆,为青年 男女谈婚论嫁,喜结良缘的吉日。

六月六晒龙袍:农历六月六日,家家户户把衣服、被盖拿出来晾 晒,晒后一年不粘虫。这天晴朗太阳越大越好,不然只能慢慢晒,要打七七四十九天的干旱。

清明节清明节前后,后人都要到祖宗坟墓上去挂青,用彩纸剪 成吊链,一头拴在竹竿上,然后插在坟头上。意思是祖宗团聚的旌旗 和前进的路标。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

五、十

五、二十五均为端午节,称“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民间有在大门上插艾蒿、菖蒲,在屋的周围撒雄黄酒以避虫蛇的习俗,这天请姑娘大姐回家吃包子、粽子。巫溪曾为楚国领地,楚风炽盛,端午节常开展纪念楚大夫屈原的活动。旧时,大宁河龙舟竞赛,鼓号震天,观者断流,百舸争锋不相与让,船家常因此械斗流血。

月半节农历七月十

二、或十五,俗称月半节,又叫中元节。节日 里,祖先亡灵均要回家享受祭奠。凡出嫁女儿也被邀回娘家。这叫“年 小月半大”。月半节,家家户户,均买火纸折包成袱子,按高曾祖考序列。用红纸条书写其姓名,贴于袱子正中,或直接书写在袱子上,按子、孙、曾(重)、玄称谓落款。袱子纸在月半前后烧化,同时还得泼水饭和烧散纸钱以慰孤魂野鬼。七月十五日夜,宁厂、大河、县城一带还要放河灯。即家家户户用篾条和纸张自制一个灯笼,笼中置一灯芯油筒。待天黑后来到大宁河边,将灯芯点燃放入河中。河灯顺

水漂流,或快或慢,灯光闪闪,波光粼粼,宛如游龙逐波,意在把思念带给故去的亲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晚,各家团聚赏月,象征团圆。吃月饼、糍 粑、瓜果,放河灯。相传元朝蒙古人严酷统治中国,一个鞑子看守十户汉人,共用一把菜刀。汉族不满,利用月饼传递信息,约定腊月三十起义,家家户户门前生烟火为号,夺菜刀杀鞑子。中秋节还可潜入他人园圃,偷摘瓜果,俗称“摸秋”,将偷摘的瓜果送给无嗣者,便可得子育女,寓意传宗接代,绵绵瓜瓞。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民间结伴登高赏菊。县城人喜欢登云台 寺、九层楼。

绞篊节它是巫溪独有的节日, 为宁厂古镇盐业生产派生出来 的,就是世界范围也仅此一处。旧时用凿通竹节的竹管首尾相连(称 为“笕管”)输送盐卤,并将笕管挂在竹篾编织的缆绳(称为“绞篊”)跨涧越河。绞篊、笕管日晒雨淋,容易朽毁,须一年一次以新易陈。农历十月旦日,官商通力合作,居民不分男女老幼齐上阵,拆旧换新,场面十分壮观、热闹,超过其它任何节日。完工后举行盛大祭祀,商家置筵席招待所有人员,民众则载歌载舞相贺。

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送灶神回娘家,家家户户祭祀灶神,熬 苕糖,因怕灶神回天宫说人间的坏话,所以让他吃苕糖粘住嘴便讲不 出话。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又是老鼠嫁女儿,这天不能推磨,不能翻箱倒柜,如有响动,打搅了老鼠的好事,它会报复折腾你一年,民间的说法是“你闹它一天,它闹你一年”。

婚嫁

定亲、迎亲、拜堂、回门是男婚女嫁的基本程序。

定亲也称相亲,在媒人的帮助下,女方到男方家看人户。双方对 对方及家庭如果满意,就由媒人传话,男女双方合生庚八字,即看生 辰八字的五行生克和属相的配合,合则托请媒人正式提亲,议定定婚 时间,即议定亲插香的日子。所谓插香,即男方在其家长和媒人带领 下,备上聘礼,带上庚书,来到女家。并请当地文人当场在庚书上填写男女各自生辰,一式两份,双方各一。庚书填好,由双方家长接纳,同时焚香,燃放鞭炮,以示喜庆。两份庚书并列,缝线上写上“天作之合”四个大字。女方家则设宴席款待,同时,给男方打发鞋子、裤腰带、荷包等物,这就是定亲。定亲男女双方都要宴请宾客,让他们作证婚人。

定亲后,逢年过节,男方须备礼前往拜敬女方父母,这叫“辞节”。到了成亲年龄, 在征得女方家长同意的情况下, 男方和媒人一道前往女家,并带上小礼,报告迎亲日期,叫报期。一般提前半年报期,便于女家制作陪嫁物品。还有过礼,是在喜期前三天内,将为女方缝制的衣物、购置的手饰和赠送的酒、糖、肉、面条等礼品送到女家。同时寻问女方陪嫁数量以及送亲人员,以备抬运和接待。

迎亲是婚嫁中最热闹的, 隆重而又特别讲究仪式, 男方备好彩 礼,由媒人、路总管(路途中的负责人)、接亲娘子、锣鼓唢呐队、抬嫁妆的小伙子们,组成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在良辰吉日出发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热情接待,有迎风接路的习俗,即请来的贵客喝酒,

双方为这酒喝与不喝唇枪舌战,旁征博引。第二天新娘化妆、换装打扮,以成熟的姿态出现,然后哭哭啼啼离开娘家,表示对娘家人的依恋,跟着迎亲队伍直到婆家(旧时坐轿子)。婆家这时要主持铺床仪式,主持人念铺床词: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姑娘„„ 拜堂是新娘到了男家,与新郎一起到堂屋,面对神龛双双行礼拜 家神,表示既已成夫妻。接着新郎、新娘抢着入洞房,意在谁先入洞 房,谁就能成为家庭的强者,能支配对方。是夜男方家非常热闹,亲朋好友前来送礼吃喜酒。新婚之夜要闹洞房,大家取乐新人,言行无忌,称“三天之内无大小”。

回门是新婚之夜次日,新婚夫妇准备好礼物去女方家拜见父母。 回门只能在娘家吃一顿饭,必须当日返回,不得在娘家过夜。有的是 一月回门,即满月后回门,可在女方家住宿一夜。回门后,婚礼全部 结束。

丧葬

巫溪县境有岩棺葬、岩墓葬、土坑葬、砖石墓葬、瓮棺葬等五种葬式。早期以土坑葬、岩棺葬、和岩墓等葬式较多。到了宋代又出现了砖石墓,近现代几乎全是土坑墓葬式。瓮棺葬,一种是观庙僧侣,如白衣庵有明代万历年间僧侣火焚后葬于两口大陶瓮之中, 上有气眼便于灵魂升天。另一种是用陶缸装火焚大麻风患者,葬入石砌墓室之中,墓口多坐南朝北。

人死入葬,仪礼繁琐。老人临终前,子女齐聚身边与之诀别,称 “送终”。断气后,焚烧“落气纸”,洁身更衣,穿寿衣寿鞋,寿衣

要求单数,如

七、九件不等,还要给亡者系盘脚绳和腰带,是按照死者的年龄,一岁取一根棉线组缠成细绳的。停尸榻上,面盖黄纸,开始点上脚灯,称“小殓”。然后丧家鸣鞭炮、插白幡。现在人落气就放鞭炮或派人通知亲友叫“报丧”,亲属到齐,遗体告别,入殓盖棺,棺材为上等好料制作,一般事先早准备好的。用木料节数,以“生老病死苦”五字计算。如有的木料较粗大,十二节可以做起而不用十二节,要用十六节,因十六节落在“生”字上而最吉利,其余四字均为不吉利之字。

然后设置灵堂,亲人孝子披麻戴孝,或披白布白帕,或戴袖标,开始哭丧和守灵。入夜,人们前来吊唁,送礼,送花圈祭帐,鸣放鞭炮。锣鼓匠开歌场,打丧鼓,唱孝歌,又叫夜歌子、丧鼓歌。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与劝善辞,或道人生辛苦短暂。有的地方打转丧鼓,即围着棺材边唱边打,这时孝子孝孙也要跟着转并给亡人行礼。天将破晓要唱“还阳歌”,唱的全十字,歌声凄婉悲凉,深沉意远。旧时丧家请僧侣择期作道场。多则7—9 日,一般3—5日,穷苦人家,一个昼夜。如是女性,则必多一场法事,即“破血河”。破血河,专为女姓逝者,洁身净体,述说十月怀胎之苦,祷告上天恕罪女性,让其灵魂升天,或转世为人。道场庄严,肃穆,诵经礼赞,超度亡人,儿孙轮流跪拜祭奠。葬前择地刻井看时辰,还要举行闭殓仪式,让亲人们最后看一眼死者遗容后盖好棺盖。出殡时,泼水饭以打发孤魂野鬼。四根木棒抬棺,绑横担,所以可以许多人抬棺, 陡峭处用绳子拉。逝者长子或直系亲属捧灵牌在前,后面跟抬棺队,再跟花圈队,接着是

锣鼓队,最后是送葬大队。棺身盖虎毡,防野鬼扑生魂,又立白鹤,谓跨鹤归西。沿途抛散纸钱,俗称“买路钱”。入葬前必先焚香烧纸和文书,叫“窖地契”;入葬时,棺底地上洒放五谷盐茶或置放殉葬物品,棺内置放“衣禄罐”及逝者生前喜爱之物;入葬后围土石砌成坟。葬后3 日内每晚点长灯相伴,第3天为死者上坟,刻石立碑。孝子还要做“回煞饭”,指亡者灵魂去阴间时到阳间家吃的最后一顿饭,回煞时间由阴阳先生推算,大约亡者死后半个月。

解放后,政府提倡厚养薄葬,倡导火化。现代机关单位和城镇、居民,有的已开始施行火葬。火化后将骨灰盒葬于大宁河岩壁上,铭碑以记。但绝大多数仍实行土葬。普遍设灵堂,请专业乐队奏哀乐,唱孝歌,表演文艺节目。众亲戚朋友都来陪灵,送“人情”(礼金),或搓麻将,打扑克,或聊天侃地,热热闹闹,丧家则提供夜餐,称“坐夜”。

山歌进校园

自编山歌

放牛山歌

《放马山歌》

山歌对唱

长汀山歌

贵州山歌

山歌2

《放牛山歌》

柳州山歌

五句子山歌
《五句子山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谈山歌五句子 山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