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当代文学 期末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3:56: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被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p1)

2、郭沫若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作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家,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充分体现其浪漫主义的风格色彩,其作品大多都具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特色,强调对自我内心的真实表达,其代表作《女神》很能体现这样的特色,其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2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天狗》体现出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天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以恢宏的气魄和极度的夸张,突现了“天狗”气吞日月,雄视宇宙,顶天立地,光芒四射的雄奇造型,喷发出五四时代文学独具的澎湃激情和破旧迎新的主题。

这首诗以奇异的想象和超凡的象征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的个性追求的“天狗”形象。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

郭沫若认为“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像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裸体更好!”!”《天狗》就是郭沫若这一诗学观念的极端化创作,全然不讲诗歌的“形式”,丝毫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宣泄,急不择言,信口开河。(p2-4)

3、闻一多,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为主,其他两者较占次要位置”。并主张“理性节制情感” 的美学原则。 新月派新格律要有“三美”:(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A、音乐美—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B、建筑美—废旧诗五言、七言诗句排列格式,根据诗意创造各种有序的建筑形式(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C、绘画美—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4、徐志摩,赴英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和浪漫主义诗歌影响。他的思想,基本上是欧美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一点一滴地改良,文化上持一种宽容、稳健的自由主义精神。徐志摩的思想基本上停留在对欧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的渴望,明显地带有浪漫诗人的特点。

徐志摩诗歌最富魅力的地方是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节奏感很强,舒缓的节奏,形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雪花的快乐》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在用词上,这首诗也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整首诗更多的是注重对音乐美的追求以及意境的塑造。(P13-14)

5、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阿垅、牛汉等人,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七月诗派的诗作被誉为“时代激情的冲击波”,直接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6、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的、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后因1981年出版的九人诗集合集《九叶集》而称为九叶诗派,也叫新现代诗派。穆旦是九叶派最具特色的诗人。九叶派以西南联大为基础,在后期迅速壮大。

对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探索是西方现代主义诗人思想和艺术的集合点,而九叶诗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次超越。九叶诗派的诗歌可以称作是“内在 的现实主义”,与一般的现实主义相比,更强调诗人内心对生活的感觉和升华,表现了对更富于现代性的审美个性的追求。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的融汇,体现出了九叶诗派的综合性。

《出发》一诗,诗人拒绝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将方向各异的各种力量,相互纠结,窗机,以致撕裂。此诗一开始就充满了对立的概念,这种种并非简单化的二元对立,也不是直线化的一个吃掉一个。而是相互对立中渗透、纠结为一团。整首诗从开始对上帝的绝对引导作用的怀疑,到最后从怀疑到皈依,这正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穆旦不仅在诗的思维、诗的艺术现代化,而且在语言的现代化方面,都跨出了在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从而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带有标志性的诗人。(p24-26)

7、林语堂受到西方散文和晚流小品文的影响,企图找到东西方美学的契合点,在老庄文化等传统文化中寻觅自己的归宿。以此为基点出发,他大力标举幽默、闲适、和性灵,提倡语录体小品文,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论语派”。

“论语派”的小品文从容睿智、轻松自然,对于现代散文审美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开拓,但也不乏脱离现实的局限性。论语派还主张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提倡幽默。性灵派强调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排斥对自我之外的关注和表现,同时强调人的灵性,要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 谈话式的笔调是论语派小品文的主要范式。《秋天的况味》就是典型的闲谈散文。全文采用闲谈笔调,重心不在内容而在格调,如两人房中对坐,窃窃私语,节奏缓慢,娓娓而出,沁人心脾,以小品文的形式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总之,作者以秋景写人情,以秋天古意磅礴的气象衬托人生之秋“成熟”的快乐,笔触贯通中外,枞横古今,语言干净质朴,平易近人,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虽是薄如蝉翼的短制,却力透纸背。(p49-51)

8、新感觉派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是海派的第二代。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特别注重传达瞬间的感觉体验,潜意识和内心的世界。新感觉派作家出没于喧嚣骚动的十里洋场中,尽情的享受了现代都市物质和商业文明,又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电影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意识,小说最突出的意义在于真正观照现代大都市的文学。侧重于挖掘心理、潜意识、瞬间体验和感觉世界,不以复杂离奇的故事性情节取胜。

9、郁达夫,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1920年发表处女作《银灰色的死》,1921年与《沉沦》、《南迁》一起集结成书名为《沉沦》,这是中国现代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1930年3月,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影响了不少后代的作家。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作者继《沉沦》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抒情时代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自序传的风格。《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是五四时期彷徨的知识青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身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和被损害弱者。对社会现实往往势不两立,对黑暗的现实无可奈何。这样的形象,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精神的一种自我反省与自述,并通过拷问自身来探索五四指示分子的精神世界。“我”的苦闷情怀,展现主人公的颓废和病态心理,从而揭露五四青年知识分子的时代病。故事在“我”的自惭中戛然止笔了,余音袅袅,余味不绝,令人沉醉。在格调方面,伤感美和病态美,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p59-67)

10、鲁迅的《故事新编》是1922—1935年间创作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把神话、历史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它是超历史、超时空、超逻辑的文学形式。作家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义混在一起,将神性与世俗环境对立进行了消解,把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迹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感受融注为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杂体验。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反思和解构,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油滑和讽刺,使神性降低,把历史人物和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传统和历史的虚无的批判,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和世俗性,来讽刺现实的虚无和荒诞,从历史中去追寻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是历史文本到个人文本的再创造。

《故事新编》 选取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选取的人物都是神话英雄与圣贤。在传统历史叙事中,这些人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事新编》的创造性就在于把这些人物从圣殿拉回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抹去他们身上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光环,还他们常人、凡人的本来面目,甚至对他们进行了有意的戏谑与讽刺。《补天》:人类始母创世精神的欢愉与苦闷。《奔月》:英雄或战士的凡人化、平庸化。世俗世界的冷落、遗忘,弟子的背叛与亲人的离弃,没有对手的倦怠,只有深陷于琐碎无聊的日常生活无法自拔,最终导致自身精神的平庸化。《铸剑》:复仇过程的崇高与神圣,复仇结果出人意料的意义与价值的消解。《非攻》:侠客解危济困精神的伟大与庸常现实的冷漠。《理水》:荒唐腐化的统治阶层与坚毅卓绝的草根阶层的鲜明对立与含混的合一。《采薇》:先王之道的迂腐与虚伪。伯夷、叔齐不合时宜;周武王伐纣名义上“恭行天罚”实际上违反王道;小丙君的骑墙和小穷奇的强盗逻辑。《出关》:狡黠的孔子与呆板的老子;批判消极无为、崇尚空谈的倾向。《起死》:通过玄学庄子与复活的“赤条条”的汉子论战,批判相对主义、虚无主义。

《奔月》是《故事新编》里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却不再是民间故事中男女情爱的悲剧,而是英雄式的悲剧。后羿作为一个射日英雄,并没有在战场上,而是倒在了胜利后的平凡生活里。这比倒在战场上的英雄悲剧,少了一份悲壮却多了一份凄凉,少了一份激情,却多了一份自省。鲁迅的《故事新编》实现了对历史的解构,体现出了油滑的创作风格。(p72-78)

11、矛盾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子夜”的命名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子夜”即半夜,既已半夜,离黎明就不远了,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子夜》是茅盾的最典型作品。茅盾的《子夜》完成了鲁迅所没有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冲击下的中国都市生活描写,揭示了中国的阶级现状,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是一部社会分析小说。(p87-92) 而矛盾的“农村三部曲”既体现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整体的独到把握和敏锐观察,在人物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生动性上,又体现出其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12、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革命三部曲”——中长篇小说《灭亡》、《新生》、《黎明》(未出版);“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火”三部曲——《第四病室》、《憩园》、《寒夜》等。

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古典小说中的《红楼梦》应属于家族小说的范畴。“五四”以来的家族小说主要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红高粱》。

课本中节选部分是鸣凤之死。她年轻、美丽,对生命与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与希望,但是,身为丫鬟和女性的她,除了死亡,没有别的力量可以反抗封建社会和强权势力对她婚姻和命运的安排。作者不遗余力的将鸣凤自杀之前的悲伤,愤恨,对恋人的留恋描写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无不为鸣凤的悲惨遭遇一洒同情之泪,也激起读者对封建家长以及封建家长制度的无比愤恨。

13、赵树理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地板》、《福贵》、《田寡妇看瓜》、《李家庄的变迁》等。(p125-126)

14、曹禺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1936年发表剧本《日出》。《雷雨》和《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

《原野》是一种象征,既不受封建家庭制辖,也不是金钱化社会,就象剧本开头所提示的那样:大地是沉郁的,生命藏在里面。从《雷雨》、《日出》到《原野》,曹禺在抨击封建家庭和都市丑恶的同时,不断流露出对没有蒙受现代文明腐蚀的原始性的憧憬,在《雷雨》里已显露峥嵘的“生命的蛮性”和“复仇”的命题,在《原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曹禺在谈到《原野》时,曾经强调:它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是抒发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原野》中的爱和恨都是奇异的,也是痛苦的,如第一幕金子和仇虎调情的一场戏,情人之间就象仇敌般互相折磨,又在丑的变形之中发现美的致。通过仇虎复仇之后时惊恐、矛盾和忏悔,曹禺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出了这样的问题:仇恨不能仅仅靠仇恨来消除,被损害者报了仇恨,却又产生了新的惶惑不安。尽管作者最终肯定了复仇,但矛盾和困惑却没有解决,因为发生在焦家的悲剧根源于人的感情欲望本身,感情欲望本身几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

《原野》借鉴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皇》的表现主义艺术,着力挖掘人物内在心理的层面。(p141-147)

15、从1984年《亚洲铜》到1989年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短短5年,孩子创作了数量惊人地诗歌作品。代表作有《麦地》、《黑夜的献礼——献给黑夜的女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长诗《土地》等。 海子是一个执着追求生命存在意义的诗人。海子以创作抒情诗为起点,他的抒情诗有浪漫、梦幻的色彩,他将自己童年与年少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用独特的诗歌语言描绘其丰富复杂的诗心,表现其人格上的分裂,足以引发人们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在诗中,诗人极力呼唤幸福,但内心已盛满苦难。诗人极力呼唤的东西是他生活中所缺少的。或者说,渴望幸福的背后隐藏着诗人探求生命意义所承受的种种苦难。诗人将追求形而上理想境界的自己与追逐形而下世俗幸福的众人对立起来。他用一种神示般的语言歌唱自己童话一样的梦想。(p195)

16、十七年文学思潮运动,把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代表作有《红旗谱》、《创业史》、《林海雪原》。

17、样板戏《红灯记》中的台词:“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18、“白洋淀诗群”是“*”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它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白洋淀诗群”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诗歌主题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诘问与怀疑,对人的存在,灵魂的归宿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们走出了盲目信仰,对时代做出了末日的审判,注定要成为黑暗铁屋中的早醒者与呐喊着。在艺术上,他们普遍倾向于现代诗歌技巧,重视内心世界的开掘,大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实验和再生,接续了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流脉。

19、随着“白洋淀诗群”发展起来的是朦胧诗派。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诗派,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强烈渴求的使者,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等人。长诗有杨炼、江河,以及后朦胧第三代以南方诗歌为主。

19、王蒙,1953年着手写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开始创作生涯。1956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外,王蒙还写有《活动变形人》、“季节”系列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等。他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养分来求新求变,是新时期较早从事“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p238-242) 20、余华是“先锋派”代表作家,其早期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常常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的丑陋与阴暗,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早期小说的核心主题。在90年代以后,其小说创作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注重凡俗生活的表现,以写实的手法来叙述一个个小人物生存故事,笔端透露出温情。《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艺术转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与《活着》这篇小说一起,它们逼近生活真实,以平时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薄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在混乱丑恶的现实中,在普通人历经重重灾难的内心中,余华发现了生存简单而完整的理由,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背景使余华成功挖掘出了挣扎在生活底层的人民用来独立抗衡苦难的精神来源。从《许三观卖血记》开始,余华开始了个人艺术的转型,他逐渐告别了以往的先锋姿态以写实的手法来叙述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每一次来贴近生活存在的本质。在叙述手法和艺术表现上,余华也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对结构进行的转换,极大限度地发挥人物对话时代背景的交代,叙事方法上对“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这是余华借助了西方的“原小说”对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回溯。(p314-321)

现当代文学期末试题

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题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2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期末总结
《现当代文学 期末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