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4: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

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昌吉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

好喜欢这样的校园,清丽诗意!江南这样的校园可能比比皆是,对于北方的我,一见钟情于这样美丽如画的校园,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想更美丽的应该是,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一路寻来,满怀好奇和期待的“真语文”活动吧!

果真如此!

“真语文”活动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高中语文课《葡萄令》拉开序幕,这堂《葡萄令》以及黄老师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使我对“真语文”何为“真”,一下豁然开朗了。

(一)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的开始:

师:我们来“咀嚼”一下课文。黄老师读一个片段,你们从中感受一下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 读课文)

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是“了”。如果再细读,这篇文章除了葡萄,除了月,这个“了”用得多就很有意味,这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生:一种拉家常似的、非常平易近人的风格。

师:太好了,“拉家常”这个词把汪曾祺散文的特点说出来了。一般人的散文语言都是典雅的,文学性很强,但汪曾祺口语化的语言特别多。很多人觉得不仅仅像老大爷的语言,有时候还很接近一个孩子的语言。汪曾祺的散文句式也有特点,大家可以把这一段自己读一读,再看一看其他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比如说第七段,后面用了个词:碧绿,我觉得这个词写得很短,但是让人感觉很有力度,感觉到叶子长出来了。

师:非常好。让我们有种感觉: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好像看到这个碧绿的情景,劳动者在这个葡萄园里就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选取文本的一段,朗读之后,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寻找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了”字,出现的频率颇高时,黄老师就让学生细细体会“了”字背后的意蕴,学生很快感受到汪曾祺先生散文语言的平易质朴,淡而有味的特色。

而黄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就像邻家大叔,笑容亲切,语言朴实,对话机敏,点拨幽默风趣,让课堂的湖水漾起一阵又一阵美丽涟漪。课如其人,你看,“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语言如大地般的朴实深厚,如黄老师朴素平凡的外在形象,洗尽铅华,只见真纯。

这种语文的真,是返璞归真,是自然实在,是至高的追求和境界。

窗外春雨淅沥。在这阴雨霏霏的日子,与黄厚江老师,与真语文相遇在春天里,千里相会的缘分,语文人爱语文万遍不厌倦的共同情怀,让我们济济一堂,共同享受了这堂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甘之如饴,回味无穷。

(二)探究文本结构和材料安排这一教学内容时,黄老师在课堂的这条河上是这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

师:为什么汪曾祺的文章看上去随意没结构,但大家都说好?我们不能看表面,汪曾祺曾说他的文章结构都是苦心经营的。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详略得当。

师:有详有略就形成了散文式的齐奏韵味。为什么你们的作文写得就像流水账?大家体会一下,粗略地看看文章的结构,想想哪一段写得最详,为什么这一段要写得最详,就看出他的苦心经营了。能看出几月份写得最详吗?

生:五月。

师:为什么五月份写得详?

生:五月份对葡萄生长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期。

师:有没有同学找到了不同之处?

生:我觉得五月是葡萄长势最好的时期,长势越好就越有生机,生机盎然就越得到作者的喜爱。

师:对,她说得更好一点。五月份对葡萄生长最重要,五月份是最富有生机和生气、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详略分明,写出了文章的节奏、重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一教学环节,黄老师用“汪曾祺曾说他的文章结构都是苦心经营的”这句话引发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材料详略安排的思考。第一个学生的认识较为肤浅, 黄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之处。学生对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构”终于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原来五月生命勃发的季节,与文章的节奏、重点一脉相承,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个环节看似寻常,但就是寻常之处最奇崛。师生之间轻松的对话,水到渠成的过渡,由咀嚼品析文本语言推进到探究思考文本写法,,让课堂的教学内容逐渐深入,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的层递性很自然地呈现在教学的流程里,如清风徐来,水波无痕。然而却让学生看到了水草丰茂处。

这是无技巧中的教学技巧,又是教学技巧中的无技巧。教师的成长就如侠客练剑一样,第一阶段“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第二阶段“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阶段“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即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在春天里,与朴实坦诚的黄厚江老师在南昌相遇;在春天里,与温润如玉的肖培东老师在新疆昌吉相遇,他们的课, 他们的教学都在告诉我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即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就在他们的教学生命里!

窗外的雨,下得更欢了,而会议厅暖意融融,笑声阵阵。

(三)让我们再看看黄老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彩之处:

师:“月令”指的是生长周期,但是这两个字放在这个地方,讲究的是一种美感。我们感受到了诗一样的语言,所以说汪曾祺的散文是散文中的散文。那么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一样的文章?

生:我觉得作者必须得热爱从事的事情,发自内心的那种喜爱。

师:对,热爱种葡萄,热爱葡萄。要写出《葡萄月令》这样好的散文来,一是要熟悉它,不熟悉写不出来。此处还要有文学的修养,能够把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可当时下放到农场去种葡萄的,也有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人,种着种着就吊在那个葡萄树上了,也有很多人跟汪曾祺一起喷农药,喷着喷着农药就给自己喝掉了,但是汪曾祺没有。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散文来呢?

生:乐观,他一定要特别热爱生命,因为葡萄也是生命。

师: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就应该是这样。还有哪个同学有新的想法?

生:我觉得还要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受到启发,他看到葡萄的生长,就对生命有了感受,对人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因此我觉得要从中体会到一种更高的意义。

师:在你心目中觉得汪曾祺和葡萄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觉得他赋予了葡萄生命。

师:这个理解非常好,他赋予了葡萄生命,葡萄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葡萄就是汪曾祺的孩子。其实这个散文就像葡萄,你看到了吗?一串串的葡萄,一个个句子也是葡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葡萄背后看到了一个像葡萄一样纯净、单纯、有赤子之心的作者。

黄老师和学生对题目中的“月令“的仔细咀嚼,学生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汪曾祺的散文有说明文的内容、诗一样的语言,散文的意境。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由此引到学生对作者理性的认识上,学生只看到汪曾祺对葡萄的喜爱,对*的这个特殊年代,黄老师又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这个背景进而认识汪曾祺的呢,黄老师的点拨语言可谓四两拨千斤:

“可当时下放到农场去种葡萄的,也有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人,种着种着就吊在那个葡萄树上了,也有很多人跟汪曾祺一起喷农药,喷着喷着农药就给自己喝掉了,但是汪曾祺没有。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散文来呢?”学生在黄老师机智诙谐的语言中立马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个在*年代,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汪曾祺就跃然在学生面前了!

“葡萄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葡萄就是汪曾祺的孩子。其实这个散文就像葡萄,你看到了吗?一串串的葡萄,一个个句子也是葡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葡萄背后看到了一个像葡萄一样纯净、单纯、有赤子之心的作者。”其实,语文又何尝不是黄厚江老师生命中的葡萄,这堂课上又何尝不折射着黄老师对语文炽热、纯净的赤子之心呢!

春雨与大地依然缠绵不休,而《葡萄令》这堂课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黄厚江老师也开始了他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我凝望着两鬓已花白的黄厚江老师,听着他通俗易懂的文本教学解读理念,不觉间,我心中溢满了感动。一个年岁几近花甲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深忧虑,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思考,不就是在用自己的拳拳之心,用自己的生命在解读语文教学吗?

从黄厚江老师课和讲座中,我明白了:真语文,就是语文课堂呈现出真实自然的本色,是语文教师那“人剑合一”的真功夫,更是一颗热爱语文的赤子之心!

相遇就是久别重逢,就是生命中的相知。在这绿意盎然的春天,与黄厚江老师相遇于蒙蒙细雨的日子,我们的语文就在这春雨无声的滋润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青春的力量。

语文如春,课堂如春,生命如春,一切,美丽又富有生机!

(新疆霍城县初级中学

郑玉萍供稿)

听黄厚江老师的课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黄厚江葡萄月令

听艾莫老师讲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听王健老师讲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阿房宫赋黄厚江资料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