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考察报告——西北行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西北之行

在2012年5月30日我们结束了为期12天的西北考察之行,这次考察是以陕西省的西安和甘肃省的敦煌为主。

5月19日我们开始了我们考察之行,满怀激动我们随着火车驶向了我们的第一站——西安。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下了火车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著名的古城墙 ,不仅如此西安还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这座城市也成为我们考察的起点。

我们的第一站的是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它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这里的壁画,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它主要分为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三清殿、纯阳殿以及重阳殿。

三清殿为永乐宫的主殿,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这人物繁杂的画面表述了众神朝拜的原始天尊的场景,因此被称为“朝元图”。

纯阳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纯阳殿内的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我们在学习工笔画时也临摹过一些壁画,那时我们临摹的都是书本上的印刷品。虽然那些也很精美,但当我们看到这些货真价实的壁画时还是忍不住感叹壁画的绚丽壮阔,精美绝伦。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丰富,衣着服饰变化多样,线条精美。画面中人物的表情也各有不同,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物个性。画家高深的画技也让我们佩服不已,在他们的笔下每根线条都魅力十足,最令人惊叹的是每根线条即使是两三米长的线都几乎找不出接点,仿佛是一笔而成,这应该就是老师所讲的“灌气”吧。

永乐宫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元代宫殿和壁画的重要价值,它作为一家“历史”比较“悠久”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形成了一种新的魅力。数十年来,这里只投资、只保护、只扩建,而没有一点点的破坏,单从那些颇有年代的树木花草来看,也很让人心醉的。

次日,我们参观了秦始皇陵地宫和清兵马俑。秦始皇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很遗憾这只是秦始皇陵的大概模型,因为真正的皇陵机关重重,我们的现代科技水平还很有限,为了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历史文物的遗产的保护,所以在近五十年里我们无法对真正的皇陵进行研究。

与地宫相比较,秦兵马俑的气势磅礴更让人惊叹。秦兵马俑是在 1974 年3 月,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村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奇迹,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精心发掘,一个重大的历史遗存横空出世,随即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的发现”,这便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也是最大的,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千人千面的逼真写实兵马俑从造型艺术角度上,追求的一种高度的写实性风格,秦俑将士无论是从形体比例、面部结构还是神态仪容都十分准确生动。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比如说,将眉毛加粗加厚使脸部更有体积感,胡子处理成飞动或翻卷状,虽然与现实不符,但是却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秦兵马俑艺术的青铜遗韵在秦陵兵马俑庞大的俑群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人物的动作也是各具姿态的,虽然这些俑存在着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有一种都一样的感觉。不管是在整个俑阵中看,还是一件件地单独看都有一种人物形象差不多的视觉效果。

告别了西安,我们向着下一站甘肃前进。我们首先到达的是甘肃的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则是我们来此处的主要目的地。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整个麦积山石窟是以泥塑为主。泥塑可以降低成本,但必须要有适当的气候条件,如果下雨比较多,天气气候潮湿,泥塑的石窟很难保留千年以上,只有在气候干燥,雨水比较少,而且很少有雾的地方,泥塑的石窟才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令人可气的是人们并不珍惜这些遗留下来的艺术文物,许多尊贵的佛像都已遭到了人为的严重的破坏,我不由得对这些毁坏文物的愚昧之人格外痛恨。

麦积山是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达142米,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多凌空凿于20~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堆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故当地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

站在麦积山脚下,很难不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位于山东侧的“西方三圣”雕塑。中间的阿弥陀佛长13米,威严壮观,神形兼备,琉璃做的眼睛炯炯有神,衣服上的褶皱做得细致入微,因为在和泥时加入了发丝等材料,使得佛像看起来光滑细嫩,像真的一样。很难想象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以及保护措施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这险峻的环境下完成如此精美的雕塑。 这些雕像不但形象逼真,就连他们的衣褶都让人衣服的柔软,并且这些衣服的花纹以及他们佩戴的的装饰都相当的细腻精致。让人有一种忍不住想抚摸的冲动,但为了保护文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文明礼仪,不能违反相关规定。

在离开天水前,我们还逛了一下伏羲庙。 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伏羲为三皇之首,所以也被称为“太昊”。顾名思义,伏羲庙当然就是记载了伏羲做出的的伟大贡献。讲述了他和女娲造就了人类世界;教会人类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 教会人类织绳作网用于渔猎,还教人类怎样驯养野兽。他不仅提高了人类应对大自然的生存能力,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

离开了伏羲庙,我们又踏上了我们西行的脚步,终于来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敦煌。初到敦煌心中就满怀惊讶,才发现这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浑浊,并不是那种一阵风袭来就黄沙漫天飞的场景。相反,这里很安静、很干净,而且文化艺术氛围非常好。下午我们安顿好行李,缓解了疲劳,就来到了鸣沙山。鸣沙山是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 ,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可惜的是这则与沙漠为伴,酷似月牙的月牙泉,曾因某原因断流了,如今的月牙泉是后期人工修葺的。

游鸣沙山的首选项目就是登山,但要登上山顶,还真不容易。踩在柔软的细沙上好像踩在棉花堆里,软绵绵的使不上劲,深一脚浅一脚的,累的呼呼直喘。艰难的爬上一个山头,途中不知歇了多少回。站在山顶上欣赏鸣沙山又是一种风景,一座座沙峰尤如大海中的波涛气势磅礴,延绵的沙浪宛如海面泛起的涟漪,萦回涡旋。极目远眺,山底下的人显得那么渺小,整个景区尽收眼底。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在这里倒个了,下山变得很容易。因为可以直接坐在沙子上往下滑或者滚下去,不仅有趣还很刺激,还可以连跑带走下山,由于沙子是软的,好像腾空驾雾一般,飘飘欲仙。现在才知道原来沙漠还可以这样玩,我们在沙漠中可以如此的快乐。到了傍晚,我们坐在沙漠中欣赏日后,感受着大自然魅力, 深陷在这美景之中。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这个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毋庸置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瑰宝。据讲解的导游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融合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三,即古中国,古印度,古波斯文明,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距古丝绸之路仅十公里,故而能够吸收古商道上各国商人带来的异域文化,这也是敦煌莫高窟延续千年,生息不止的重要原因。

壁画是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这里的壁画与麦积山石窟的壁画绘制方法相似,都有其独特的绘制工艺,当时的工匠先将石壁凿平,再在其上涂抹二层三层草泥,抹上石膏,然后,布局、起稿,用有机和天然矿物颜料涂色、定形,一步一步完成壁画形象的绘画。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背后有着如此繁琐的工序,很难想象那九层佛楼里巨大的坐佛以及148窟的卧佛是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有我们如今看的生动形象,气势磅礴。敦煌壁画不同时期人物形象有不同审美风格,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佛教人物和历经变故为主题。而且,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富有质感。

在众多石窟中印象最深的是立于释迦牟尼佛两侧的阿难和迦叶。一个是满面笑容,略带顽皮的美男子;另一个却是满面愁容,一副悲苦的苦行僧。同是修行者,所思、所想、所念,却是大有不同,所经历的人生也各有千秋。

我们最后参观的是藏经阁,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个窟是在光绪二十六年被王道士偶然发现的。洞内藏有珍贵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也引来了无数掠夺者,很快这些珍贵文物就所剩无几。听到这我一直在想,假如王道士当初没有发现这里,或者当时的政府、朝廷早一点意识到这些文物的重要性,那这些文物会不会还在中国……

在敦煌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敦煌博物,欣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以及名人画作。紧接着我们又在火车上度过了漫长的一夜回到了我们的西安,而我们的考察之行也已西安历史博物馆作为最后的结束。

我们的考察以西安作为起点,又以西安作为了终点,也算是有始有终吧。我们在考察中收获到了丰富的知识,也获得了无限的快乐。在这次西北之行中我们看到了古人高深的智慧,也体会了自然的神奇魅力。我想从此以后我们应该很难在经历这样的活动,而这次的西北行也将在每个人的心里留下永远的记忆!

西北行考察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

西北考察报告

西北艺术考察报告

西北行(推荐)

西北艺术考察报告(整理)

西北之行考察报告完整版

沿海行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西北行
《考察报告——西北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