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0: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这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

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

《说“木叶”》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是“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形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谈中国诗》是议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揭示出中国诗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等重要特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解读,能使学生对我国诗歌的鉴赏提升一个理论高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提升思想境界和鉴赏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艺评论和随笔

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

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

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

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

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学习本单元,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体裁特征。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在文章结构上是相同的,在写法上是相似的,都

是先提出一个论点后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只不过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的角度

是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文学流派等而已。理解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就要把握文章的论

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证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论据就是论证文章

观点的实例、事理等,而论证指文章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

现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

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得分思想内容组织成

一个严密的整体。

3、归纳概括中心。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归纳内容要点考察的是在阅读理解

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分析、整理能力。

4、分析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

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

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具备: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5、评判材料观点。对课文所使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辨析和质疑。

五、课时安排:

《咬文嚼字》

2课时、

《说“木叶”》

1课时、

《谈中国诗》1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2第三单元

必修三第三单元教学说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