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9:25: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神话——原型批评讲稿

2010-12-01 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在战后兴盛于北美,成为取代新批评的一个派别。但是,在国外文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关于它的公认的统一名称。最初,流行的神话批评,泛指从早期的宗教现象中探索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批评。直到1957年,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正式确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批评观。此后,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成为两个并行不悖的同义概念。国内学者叶舒宪在翻译、引进的过程中,将其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

一、理论渊源及其影响

1、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

《金枝》在对神话、民俗、巫术仪式的比较研究中,使人们在认识到文化起源于巫术仪式的同时,也了解到文化中一些极为普遍的原型,如灵魂转生、替罪羊等。这对神话——原型批评启示巨大,产生了两个批评走向,一是剑桥学派、神话仪式学派,把批评视角投入到宏观的外部人类学领域,研究仪式与文学的发生,以墨雷、赫丽生、康福德为代表;二是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由内向外引申,从原型中发现文化价值,以蔡斯、费德莱尔为代表。

(其中,墨雷在《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一文中,指出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悲剧人物存在共同之处,不是出于巧合,而是原始宗教仪式共同性使然。这两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金枝国王——部落首领或者国王为了群体利益都成了替罪羊。

蔡斯《麦尔维尔研究》,发现寻父原型,麦尔维尔不仅是个人神话,更是美国神话。美国被从欧洲的古老土壤中分离出来后抛弃在美洲的荒原上,也经历了失父的寻找。他也提出了发人深醒的问题,美国能否成为真正的普罗米修斯,即即违背父神宙斯的意志,以自己的创造性,带领民众走向更高的文化层次。蔡斯的这一立论,因其深刻和新颖,曾惊动一时。)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认为原型,即原始的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被抑制和遗忘的心理素材组成,广泛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主题。为了证明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研究了各民族中大量的神话文学,发现了许多原型,如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受难原型、英雄原型等。这种将视角潜入到微观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去洞悉人类的方法,形成了后来的原型心理学研究走向,以鲍特金、纽曼、阿润森为代表。

(其中,鲍特金用个人和集体的心理分析《俄狄浦斯王》,用天堂与地狱、死而复活等原型的心理功能分析了《神曲》《失乐园》和柯勒律治的《老水手之歌》。)

3、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

间接影响。认为神话是人类达到理论思维之前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思维符号与对象之间的隐喻关系,这启示了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研究原型中的所指、能指之间的隐喻关系。代表人物如威尔耐特、大卫·洛奇。

(其中,洛奇在《小说的语言》中分析《简·爱》中的火原型,认为火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光与热之源。在英国气候下,它是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象征,火也时常被用来暗指情欲,它能带来快乐,也来烧毁一切,还可代表基督教的精神净化和永恒惩罚。他借助原型批评方法,冲破新批评的方法束缚,为小说语言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二、理论体系(见弗莱的《批评的解剖》)

1、原型的定位

第一,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的交际单位,就像语言中反复出现的交际单位——词一样。 第二,原型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可以是意象、主题、人物、象征。 第三,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把孤立的作品纳入到文学史中。

第四,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把文学同生活联系,成为二者相互作用的媒介。 这样的定位,使神话——原型批评成为包容性很大的批评方法,包括了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象征主义、结构主义等。

2、方法:向后站,可以看到结构和原型。

这大大地刺激了文学批评家们,使他们改变了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研究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

3、要点:

(1) 原型分类(按意义来分):神谕意象、魔怪意象、类比意象

认为原型意象与文学作品类型之间存在关联:神谕原型意象直接来源于神话,展现天堂和人类的其他理想。魔怪意象是传奇,用来表现地狱以及与人类理想相反的否定世界。而类比意象有现实主义倾向,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包括天真类比世界、自然和理性的类比世界、经验类比世界。

(2)原型的叙事结构(认为是对自然界循环运动的模仿):喜剧,春天的叙事结构;浪漫传奇——夏;悲剧——秋;讽刺——冬。

四种叙事结构,分别代表着神话的运行方向。喜剧对应于春天,述说英雄的诞生或者复活;传奇对应于夏天,表现英雄的成长和胜利;悲剧对应于秋天,展示英雄的末路与死亡;讽刺对应于冬天,讲述英雄死后的世界。这四种结构形成一个圆形的循环模式。

弗莱对原型的分类以及对其叙事结构的概括,具有主观经验性,虽然能自圆其说,但是有一种为了构造批评体系而裁剪文学史和文学现象的倾向。同时,原型批评由于吸收了多个学科的学说资源,使得它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泛文化倾向,造成审美性的缺失。另外,过分强调了集体无意识和文学传统,反对作家自我意识的参与,有意忽视作家的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好好思考神话——原型批评在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适应性。

三、批评实例及在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的适应性

1、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提供新方法

如,梅新林在《红楼梦哲学精神》中尝试过《红楼梦》神话原型的复原。他认为:石头从神界出发,在凡间变形为贾宝玉最后又回归为神界的石头,构成了一个“出发——变形——回归”的生命循环三部曲,也蕴含了思凡——悟道——游仙的三重模式。其实这种循环和模式,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而积淀成中华文化精神。

论《长恨歌》中的自我牺牲原型,中国诗歌中的月亮原型、《诗经》中的思妇原型、《红楼梦》中的黛玉原型和神女神话、大观园神话与母亲原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美人幻梦原型

2、被现当代文学批评运用

解读个别作品。如王琳《论寻根文学的神话品格》,方克强《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以及丁帆、齐红《月亮神话———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读》、吴义勤《在乡村与都市的对峙中构筑神话:苏童长篇小说中(米)的故事细节析解》、谢挺秋《“原型”与变形:余华小说的苦难变迁》、胡平《神话的复归:周大新盆地小说的原型分析》等文章。

沈从文小说中的“水”原型,对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中父亲原型的探讨 切入到整个文学史,如王晓初《论的原型和意象》,秦方《从文化原型到“ 人”“鬼”纠葛:评丸尾常喜著“ 人”“鬼”的纠葛》等论文;书评从《野草》中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原型;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等著作中将原型由文学推至到文化的一切领域中,发现其深层的内蕴,喻示着潜文本资源发掘的可行性。

总之,此类探讨表明:原型可以有效地联结起个别的作品和整个的文学传统。但是,神话原型批评植根于西方文学,归纳出的原型多少带有宗教的色彩。因此当它被引入国内的文学研究中时,适用性问题显得不容回避。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学土壤,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不能沦为寻找原型的游戏。同时,在探究原型内蕴的同时,把关注中心置于每一位作家对原型所作的个性化改造和复杂多变的想象反应,这就相对避免了原型视角的单一性,使批评更切近于文学艺术特质。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
《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字学讲稿 讲稿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