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2 14:3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太平溪镇平度希望小学望成林

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学科,比如美学、文学、数学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识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它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 基础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例如在讲解“画笔”时,不需要讲解工具栏里的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只需重点讲解一个工具,学生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可以应用到剩下的工具了。从而更高层次地理解了工具的使用方法。

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WPS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

(二) 应用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

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积极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制作出一个漂亮的倒“福”字。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什么旧知识和新知识,并学习其中的新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该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但如果把任务设计成“请告诉教师怎样进行图片翻转?”,那学生就只能围绕这一问题去学习该知识,虽然学生还是会积极的去面对这问题,却已经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学习了,而且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却未必懂得结合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国庆节时,布置学生办一份以“爱祖国”为主题的电子版报,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 整合性教学内容应让学生学会合作。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在讲授“信息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加工”“信息收集”这些概念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其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趣味性内容应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

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演奏音乐、绘制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果在教学“指法”里,直接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比较枯燥,没有什么兴趣学。如果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最好。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练习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热情非常高,使他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我要学”的情境。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等。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在讲述“复制块”时,我说,如果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把这个词语写100篇,许多同学会说,哎呀!今天又没有时间休息了,但老师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接着我便操作了一个复制文件的例子。同学们都用疑惑的口气问:“老师,你是怎样操作的啊?我能试试吗?”孩子们看见老师这么快就复制出这么多的词语时,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再教给学生“复制块”的操作方法,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生日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此论文获市级二等奖)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收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尝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