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新闻周刊》走进高三写作课堂

发布时间:2020-03-04 02:07: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新闻周刊》走进高三写作课堂

“一张A3作文卷的正反面被涂鸦得满满的,《新闻周刊》这档节目怎么早没发现呢?这是我前几天在语文课上第一次看它,不停对自己说的话。”

这是在课堂里第一次看完《新闻周刊》后,一位学生随笔里写到的话。 偶然的机会看到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了我。正如《中国青年报》中所说的:“屏幕上还是那些画面,而解说者、也是评论者白岩松,为观众提供了比画面更丰富的东西。”(《范敬宜永远站在新闻的一开头》)这种超越一般电视新闻仅仅靠视屏告诉观众信息的模式,完全采取的是一种平面媒体――报纸类的叙事评论方式,有事实,有观点,有鲜活的材料,有敏锐的评论,为什么不把它带给我的学生呢?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没有东西写”被归因于缺乏生活经历。其实,只要愿意分析如今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自然明白,这不是学生的过错。残酷的现实决定了学生不可能生活丰富,因为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接触社会,没有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新闻周刊》鲜活的素材与厚重的思想,正是我们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 于是我设计了详细的使用方案,开学第二周,《新闻周刊》走进了高三写作课堂。 1.预览挑选,下载素材

下载之前,教师预看挑选最适合学生看的专题。每一期《新闻周刊》都有其独到的价值,但每期都看,教学时间不允许。找准学生生活的特点、焦点,精心设计有利于自由表达的训练话题。

开学以来,我们主要选择了“上海世博”“十一特刊――梦想正前方”“可怕的留守”“城市„赌局‟”“垃圾围城”“亚运城记”“火之痛”等专题。在每个专题中找到有价值的点,比如,“上海世博”关注城市生活,“十一特刊――梦想正前方”关注梦想,“可怕的留守”关注底层人物生活,“城市„赌局‟”关注城市生活,“垃圾围城”关注“老男孩”与青春,“亚运城记”关注乡村生活,“火之痛”关注城市安全。

在几个专题后,有连贯性的关注点,可以进一步贯穿起来,融合为一个专题。比如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与“火之通”联系起来,我们设计了“城市”阅读与写作专题,给了学生更广阔的视角。

当然,有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他们选择的有限的几个专题,会利用课外时间自由拓展,观看《新闻周刊》及相关资料,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关于“亚运专题”中人物梵高奶奶常秀峰的事迹,关于留守儿童的情况,关于“老男孩”的视频,就是学生在课下探讨,写入随笔,我们又在课上进行延续性补充的。

2.播放视频,记录思考

一期《新闻周刊》时长约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恰好可以看完。就这样,拉下窗帘,打开电脑,一支笔,一个随笔本。看吧。

且看学生对《新闻周刊》的感受: 这档节目,改变了我对央视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失眠了才会看电视。崔永元出场时又有乐子了;白岩松出来了,是又出大事了;《艺术人生》的放照片,找友人,音乐起;《购物街》里猜价格,抢商品,充满物欲;《新闻联播》严肃规范的语调振幅不超过一个音节;培养了广大人民耐心的《见阿郎》、《再见阿郎》、《又见阿郎》„„央视在我心中成了活脱脱的“印象派”。

而《新闻周刊》却不一样,它给我的感觉很温暖,很踏实,与同类的新闻节目相比,视角更广,深度更深,语言更令人回味,连白岩松的话也变得十分俏皮。这使我第一次看它时,就情不自禁把它写入摘抄本。 ――丁茜

看它的过程,就像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相比《新闻联播》,它轻松了不少,它更注重人文、人们身边的生活,就像语文,让人实实在在感觉到它生活中的价值的厚重,看这样的节目,让人愉悦,白岩松的妙语连珠,让我忍不住近乎疯狂地记下几乎他说的每一句话。看节目的每一秒钟都有受益的感觉。

《新闻周刊》试图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反思,拓宽了我的思路。 像语文数学都是科目,却有不同学科的意义,《新闻周刊》和央视其他节目也有着不同的存在意义,我从不避讳自己的偏爱,因为它的确值得。

――叶稼祥

《新闻周刊》写作课上,没有人不感兴趣。“垃圾围城”令他们触目惊心,“可怕的留守”让他们流泪,“火之通”让他们震动,“十一特刊”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原来梦想不是空的,不仅一个人有梦想,一代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有着梦想,“梦想就在正前方”。

在观看的过程中,他们在随笔本上记录了零零散散的语句,有白岩松的睿智话语,有人物的姓名,有热点关键词,有瞬间的感想……一切让他们有感觉的语句。

3.专题阅读――研读外围文章

配合每期《新闻周刊》中最有写作价值的点,我们设计了同一主题下的阅读专题,分几个板块:考海拾贝(高考考场作文)、初蝉新鸣(本校学生优秀习作)、时事新闻(新闻文稿中相关文章)、名家赏析(精选一位作家专辑),美文悦读(相关主题美文)。寻找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组成一个阅读专题,印发给学生。例如,配合“亚运・城记”与上海“11・15”大火灾的“火之痛” 专题,我们设计了“城市与乡村”阅读专题,印发了以下文章:

考海拾贝:2009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品味时尚》 初蝉新鸣:《触摸都市》及教师评点 时事新闻:《鲜花祭亡灵,公民精神盎然挺立》(王石川)、《哭在前头才能笑在后头》(徐迅雷)

名家赏析:谷未黄新城市散文系列《城里的炊烟》《心的工地》《哪里是故乡》 美文悦读:《这个城市的美景》(老了)、《城市不是积木式家园》(笑蜀)

这些文章的作者有著名学者,有专业教授,有新闻记者,有学生。视角不同,观点冲突是这些研讨性文章入选的首要标准。因为研读外围文章,就是要选用这一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这符合高中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由感悟过度到思辨,并以思辨为主。

4.整合思考,自主写作

不做要求,字数不限,主题不限,文体不限,观看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完成写作。

于是,学生开始翻阅观看过程中随手记下的涂鸦,那些关键词,一刹那忽现的灵感……学生愿意写了,能够写了,写出的文字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能否“作文”,并不是起因于拥有了自我意识的主体(我),也不是起因于外在的客体(写作内容),而是起因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只有上述“作用”发生了,写作的闸门才可能开启。有了前面的观看阅读,占有了大量的素材,学生对外在的客体进行深刻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就能写出有生活,有思想的文章。

请看“城市与乡村”专题后,学生所写的几段文字: 又一次《新闻周刊》,城市“堵”局,我涌起的是时光失落的感触。

是的,月亮只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城里的人却看不见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灰色天空上一抹暗白,却也暗淡在无数路灯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中,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或许城市的确打磨了人们的一些天真,扼杀了人们的一些纯净,消灭了人们的一些自然和清新,但是,时间的脚步的的确确太快了,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过去,不然,如何追随未来的步伐?(张晓妮《失落的时光》)

点评:感觉多么敏锐,思考的多么深刻,谁敢说,这样的学生没有思想?

初中,回家路上。深冬,干将路。一杯两块五的奶茶温暖甜蜜了整条长街。记得那时候奶茶在冬天总是很火。学校门口斜对面的那家是我的最爱。淡黄的招牌,乳白色的装修如此温馨。我喜欢趴在他们家前白色的大柜上,看着蜂蜜、红茶、牛奶,一次次邂逅。那时候,天黑的总是很早,月色也朦胧在这顺滑的奶茶中了。我戴着毛绒的粉色耳罩,把自己裹得厚厚的,却脱下手套,搓着手,呵着气,等待一杯奶茶降临手心,只为第一秒感受它带来的温暖。看着一杯杯透明带细纹的杯子里,一颗颗软嫩的珍珠跳升在浅巧克力色的奶茶中,等待的喜悦油然而生。寒风凛冽,拿起红红绿绿的吸管,喝一口奶茶,暖意直接顺着咽喉滑入肠道。心中有的,是大大的满足。杯上的细纹,是幸福的图腾。

那时,总抱怨为什么回家的路不够堵,这样,可以和同伴再聊一会了。深冬,路灯发着黄色的光芒,我们结伴而行。人群熙熙攘攘,我们成了一个个飙车少年。走快车道,闯红灯,只为补上刚才喝奶茶的时差,我们成了在城市中穿梭自如的精灵。

如今,坐在父亲的车里,手里喝的是十几块一杯的红豆巧克力大杯半糖。车里有空调,我再也不用吹冷风,我再也不用等奶茶。只是喝着,却总不觉得甜。自己的味蕾怎么了。

一个急刹车,奶茶撒了一身,乐桥又堵了,因为改造。我打翻了奶茶,打翻了回忆,打翻了惆怅,打翻了那么多念念不忘。(陈月恒《总是难忘》)

点评:回忆是多么的温暖,笔触多么细腻。文字中唤起的感觉多好,与城市有关,但更多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有关。

正如这一期的《新闻周刊》中,在白岩松的镜头下,人们破坏了环境,再套起口罩。是人们自己建设的城市生活,为什么它本身又要被人们唾弃远离?是城市无情,还是我们把它从留恋变成了不值得留恋?

如果我们能回到自我心境的真正纯净,拂拭蒙尘的外表,接近朴实真纯的内里,让它在阳光下闪耀,面对自己是如此,面对现在的城市又有何不可?

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也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 凡是树就有树的风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我们每个人都对这座城市的品质负责。

一个个上扬的嘴角,终会汇聚成大大的城市微笑。心不老,城市亦不老。(丁茜《城市不老》)

点评:整个专题贯通了阅读以及引发的思考,充分将其展示在文字中。从这样的文字中,你可以强烈感受到,年轻的学生并非脱离社会生活存在着。

《新闻周刊》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生活。在庞大的信息量面前,他们有了自己的选择。同一期的《新闻周刊》,学生可以从中筛选出完全不一样的兴趣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真实、流畅的表达,是最吸引人的。

5.批阅讲评

还是把批阅权利交给学生们吧,教师的批阅也不可少,通览学生作文,做好批阅记录,写下评语,作为备案。

然后,把作文随机发下去,每人至少看四篇文章,随意交换,打出分数。这样,每一篇作文至少有四位同学打出的分数。最后,小组推荐出一篇最有价值的文章,把优秀作文的名单写到黑板上,参与全班交流讲评。

事实证明,学生的鉴赏力是令人放心的。他们写在黑板上的名单,大多数与我事先写的名单一致。漏掉的名单主要是两篇好文章撞到了一个小组,好中选优,才会漏下了一两篇好作文。

随机抽几位学生谈谈阅读本次作文的整体感受,教师重点选择一到两篇习作,全班交流。有时候是朗读,有时候是边朗读边实物投影,有时教师已经提前印好。推荐的小组每个人先后进行评价,陈述推荐理由。教师在旁边进行适时点拨,对具有典型性的优缺点加以补充小结。

请看下面几位同学对丁茜同学《城市不老》的点评与推荐意见:

我特别喜欢她这篇文章的结尾,就一句话,却是文章的升华。它与众不同,突破了一般同学写作的常规,对于所给的材料只是涉及了一下,更多的是因之而引起的思考。写作的角度好,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张晴

透过那些精辟而独到的字眼,我似乎看到她如何将自己漂浮如柳絮的思绪,渐渐转化为清晰的思路和文字,然后寄予自己最充沛的情感,一句一句书写下来。她的文字,是有温度的,仿佛是冬日里的一杯COCO奶茶,喝着喝着,温暖边沿着血脉传递,是身体的温暖,更是心的温暖。我想,所有怀揣着丰富而明媚的情感的人,都该是喜欢她的文字的。她善于表达,写出了我们的心声,或许她写的,有的我们或许也想到了,而她更善于表达,这是她这篇文章的亮点。 ――张文婷

她能够就一个话题,层层递进,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绕着一个话题转来转去。她的思想与深度,耐人寻味。――李卓一

她用她独特的视角在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享受生活。用词大胆,语言清新,能看到被人所看不到的,往往能反其道而行之,给读者增加了趣味的同时,也使文章有闪光之处。

或许,只有一个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文章。 ――史溢丽 学生对什么样的话题真正感兴趣?什么样的写作才最具有实际价值?怎样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度?

云南任玲老师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这正是很久以来语文教育的弊病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卷首语2010.11)。学生关在教室里周旋于课文,置现实问题于不顾,他们的视野如何开阔?他的情怀如何滋养?他们的思考力如何提升?没有这些作为基础,他们的语文素养从何而来?不植根于现实,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何用?

将《新闻周刊》引入作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多观看,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提高认识、获取灵感;多阅读,以拓宽视野、培养语感;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灵感。《新闻周刊》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这才是中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

《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稿件

新闻周刊(材料)

《新闻周刊》观后感

走进高三 超越自我

走进高三演讲稿

走进高三演讲稿

走进高三演讲稿

走进高三发言

当《新闻周刊》走进高三写作课堂
《当《新闻周刊》走进高三写作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