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特理论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6:00: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特理论总结

专题一: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率先成功地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开始向现代体制过渡。社会主义的发展,包含着理想、理论、运动和制度四个方面紧密相连的内容。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著作

答:法国圣西门《论实业体系》、法国傅里叶《四种运动论》、英国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和历史局限(举下李自成、黄巾起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1、全面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罪恶行径;

2、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弊端;

3、天才般预测和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4、彰显公平正义良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唯心史观作祟,没有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没有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奢望资本主义自我改良,倡导“和平进入”社会主义。 19世纪美欧社会重大变迁,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其背景是什么? 答: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确立,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政治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起义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发展,提供足够的思想素材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奠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

答: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哪些基本理论?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基本理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西欧,在普遍的社会危机中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掌握各级政权,管理一切社会事务。

历史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同时还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地得以蓬勃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哪些新发展?

答: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恩总结了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60年代,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资本论》的发表;

第二国际建立,马克思晚年进一步研究了东方社会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革命问题;

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理论界取得伟大的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答: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就是:第一,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所谓只有社会主义才适合人性的断语,而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分析证明了它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首次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之点,即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臆造种种改造社会的计划,不是劝导资本家发善心,不是策划密谋,而是组织自己的政党,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组织社会主义社会。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其时代价值在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能够真正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专题二: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国际和国内背景

答:国际背景: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集权阶段,经济危机此起彼伏,高频度发作;

2、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

3、亚非拉世界被迫卷入世界经济,社会经济动荡不安;

4、工人阶级抗争升级,共产党声势壮大。 国内背景:

1、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

2、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3、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

4、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战时共产主义制度(1918-1920) 答:余粮收集制和粮食专卖制度;

工业国有化,高度集中管理;

禁止自由贸易,限制货币交易,实行票证配给制; 强制性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新经济政策(1921-1930)

答:

1、农业方面:征收粮食税,余粮归国家所有,允许出租土地,雇用农工;

2、工业方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国有企业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允许私人经营和经营中小工商企业。

3、分配方面:取消免费和低价供给制,废除义务劳动制,实行等级工资制,允许计件工资和奖金,按劳分配;

4、流通方面:进行货币和财政改革,允许商业贸易和集市贸易;

苏俄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答:原因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苏联早期的新经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1)要重视市场作用。

2)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 3)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5)立足本国国情,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6)在经济建设中要尤其注重掌握“度”,注重辩证法的应用;

7)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在发展经济、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

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 答: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4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答: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2、促使中国工农群众相结合,为后期的武装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主革命提供借鉴和思想鼓舞。

3、客观上也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专题三:苏联模式以及后续发展、衰落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果,特点及弊端是什么?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 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930年后)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全盘集体化,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化流通分配;

政治上,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中央拥有绝对权力,限制和取消党内民主; 意识形态上,推行一元文化,屡屡政治批判,盛行教条主义,政治主导思想文化;

社会风气上,盛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 (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 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苏联快速现代化的原因

1、内在因素:

苏联人民的忘我奉献,加班,农民进城工人增加,强大的国家意志;人民贡献私有财产,支持国家建设

2、外部环境

建设期间的资金来源:利用欧美德国意大利法国产能过剩,通过购买或赊购获得国际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配套设备;而后的二战爆发,以债务免除为条件参与战争(主要以英国美国东欧德国)——对外部环境变化预测的准确,钢铁能源飞机军备武器.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答:积极:

1、它是特定历史条件,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

2、全面促成苏联的现代化,创建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强大的综合国力;

3、有效抗御了资本主义的围追堵截,成为二战胜利的保障;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首次执政的成功之作,具有世界影响力。

消极:

1、以党代政,政治和行政干预无所不在,民主法制建设滞后,政治氛围紧张,人权保障缺失,个人崇拜泛滥;

2、经济建设一哄而上,经济结构偏向重工业化,经济效益不佳,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集体化不成功,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30年代至80年代,历经赫鲁晓夫改革、勃烈日列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依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瓶颈 (1930-1980)

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步入困境,走向崩溃(1980中期)

专题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

1、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下,出现社会主义思潮;

2、20年代初期,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北伐期间国共合作;

3、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

答:

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20年代后期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开始走上“暴力抗争、武装割据”道路;

3、毛泽东论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

4、抗战时期,国共政治格局大变动;

5、抗战后,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 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答:

1、中国社会能走向社会主义;

2、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3、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4、国际共产主义重大胜利,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世界力量对比;

5、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50年代初,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答:主要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农业:由互助组到推行农村生产合作社组织再到人民公社。 手工业: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四马分肥。 50年代末中国经济大起大落 60-70年代,中国社会大动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新时代

答:

1、开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政治上改弦更张;

2、结束*,纠正“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

3、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四个现代化目标; 80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三步走等。 80年代中后期,改革进入“深水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百年不动摇;二次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风云突变,冷静观察,韬光养晦。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事业的若干重大成就

1、提前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解决温饱;

2、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扶贫开发;

3、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一国两制。台海和平,港澳回归。

改革开放加速中国现代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重点问题

一、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哪些挑战?

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拉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古巴在政治、经济上遭受到巨大打击,处于极端困难之中。拉美各国共产党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改旗易帜,有的则自行解散,有的则坚持下来。

二、评述分析50-6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 答:

三、苏东剧变、苏联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答:(1)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2、计划经济的失败,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停滞不前,经济改革失败;

3、联邦制运作失效,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社会持续动荡;

4、意识形态教条保守,思想文化创新不足,新思维陷入空想;

5、集团对抗与军备竞赛的失败,苏东联盟瓦解;

6、西方和平演变。 (2)苏东剧变原因

1、苏联局势不稳,无力自保,东欧失去苏联制衡;

2、东欧各国内部矛盾重重,始终存在反共势力;

3、执政党内外交困,领导层分裂;

4、西方强大压力,经济利诱,和平演变。 (3)苏东剧变历史教训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决定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3、坚持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环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社会主义成功的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建没,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答:市场活力迸发,GDP年增9.8%,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国家硬实力迈上新台阶,工农业产品自给自余,科技、教育、国防长足进步;全国实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外开放卓有成效,国际竞争力、话语权显著增强。 举例子说明下:

五、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六、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 答:

七、评述分析当代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

答:

1、越南革新成效显著,理论创新不断,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2、老挝改革循序渐进;

3、古巴长期遭受围困;

4、朝鲜局势险峻,前程未卜。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展望:

近百年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发展方向不变的重要前提。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巨变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有效途径。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搞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关于道路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展望:

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经济持续健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竞争力加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并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推行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社会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丰富“一国两制”时间和推进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总高事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发展各国的友好合作。

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总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特理论学习心得

中特理论作业题

中特理论复习题

中特理论作业1

中特理论论文选题

中特总结

中特总结2

总结中特(优秀)

中特知识点总结

合工大 中特总结

中特理论总结
《中特理论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