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9:06: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

语文是以文字为元素,以语言为媒介的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语文以掌握文字为重点,在文字的基础上来掌握语言,这是对初中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五六年的语文教学,带走了两届学生,然而给我的感觉就是语文越教越难,越来越不好上,上语文课压力越来越大。上课的目的就是为考试而服务,所以教师的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用“学生成绩决定论”来评价授课教师,学生考得好,说明老师上课上的好,很有教学成果。当然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用成绩给教师定性。

近来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孙教授有些话给我深深的感触。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失去了本真,被严重异化了。细想来,这真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学生只是成了考试的工具,老师仅有的任务就是教。

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要考我们这一代人,除非是不想学的,语文的基本素养大都是没有问题的。而今,条件好了,教学形式多样化了,课堂教学也生趣了,但学生却变得不懂语法、不会标点,甚至连个拼音都拼不来、写不像了,真是怪哉、怪哉!记得刚带初一时,第一次布置学生抄写第一课的生字词并注音,在我看来几等于小学一年级水平的作业,他们却着实将我整了个焦头烂额——有不会写拼音的,有不分四声的,还有不知把音调标在何处的„„这让我很讶异,这六年他们竟都是鹦鹉学舌过来的吗?后来我知道,他们学英语也不再学音标了,全跟着老师、录音机读单词,我不禁感慨:看来他们是要将鹦鹉学舌进行到底了!于是,在教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的时候,我也就不再抱怨一个“定语后置”句式花费了整整一节课来讲解——因为要讲“定语后置”,必得先知道什么是“定语”,又得先把词性分类也讲一遍。于是尽管花了一节课,却也只是讲了个皮毛而已。同事说,不必讲得太细,慢慢会懂的;虽然至今成效不是很明显,但我还是宁愿刚开始时多花点工夫,若不打好这基础,怎么可能真懂呢?

我是一个喜欢踏实做事的人,所以我一直觉得基础知识很重要。于是刚参加工作时,确实有个很大的毛病,讲课太重基础、太细致,所以很多时候会走入一个当前语文教学的大忌讳——语文味不足。这也是我第一次公开课评课时同事向我提出的建议。确实,就拿一篇文言文来说,“言”固然很重要,但若只重“言”而忽略“文”的话,那就是只看到语文的“工具性”而看不到其“人文性”了,这可正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相违背的。于是,慢慢地,我开始将重点转移,开始更多注重对文本形式、意义等的探究,可是又开始走向另一个误区——学生连最基本的字词句的意思都不甚明白,连文本内容都没有真正读懂,就让他们大谈写作技巧、作品意义,这不是很可笑吗?正如黄老师所说的“无本之木”。无怪学生在答题时常常会讲一些套话,就比如碰到一道说明文的语言赏析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这个词用得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如果删掉,就无法体现。瞧瞧教的多好,学得多好,全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之精髓掌握到手了。可惜的是,大多数题这样空而泛地套答是一分不得的,你看这有多讽刺。这就是因为平时教学中我们太过注重分析方法,而忽略了最基本得问题——学生究竟有没有读懂课文呢?

于是,我开始陷入迷茫,究竟语文课该教什么?黄厚江老师在书中说,语文对学生的用处最基本的是两个:一个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一个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小屋,或者叫建设精神的家园。而这两点归结到底,其实就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将两者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呢?黄老师认为,这两个方面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的统一是自然而然、和谐融合,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牵强附会。故,“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之中得到体现得。”对此,我认为要完美地将两者统一起来实属一件不易之事,故我们对不必刻意为之,但必须得懂得把握好分寸。

近来正在上《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文章很长,可算是初中阶段教学的最长的文言文之一,字词的理解也不易,且要求我们全文背诵。于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必得是让学生弄懂文意,诵读文句,若是有人奢望着直截了当让学生自读三遍就领会文章写作意图,或是大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只能是浅显的,根本是在敷衍你罢了,你切不必想要求他们会有深刻反思之类的。但话又说回来,只疏通了文意或让他们熟读成诵之后,难道他们就自然会深入理解作者透过文章对我们的殷殷劝学之意了吗?也未见得。记得在疏通第一段文意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穿戴华丽的情节?”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作者生活的简朴。一点没错,但问题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向我们哭穷,而是要以自身亲身的经历来劝勉我们(更直接的是要劝勉马生)勤奋、专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努力成就大业。其实从文中“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句子中,我们不难体味到,作者在此通过同舍生与己穿戴之对比,突出己之鄙陋,而最终之意却在表现自己勤奋好学,终能将艰苦生活化为动力,成为成功之垫脚石。对文本这一层意思的理解,光靠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的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才可。故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忽略这一点才是。如果能将两部分教学很好地结合,相信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而这全在于我们要能智慧地把握分寸!

当然,语文课除了教什么的难题,怎么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以前好多学生总是觉得上语文课最没劲,听说读写之外就再无其他;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只剩下听、读、记而已。在这样的教学中确实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都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兴趣,也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可能对一部分极理智的学生,他们尚且肯为了考试好好记一记,但绝大部分学生是“任性”的;即便是那部分愿意屈就的学生,真的学到知识有所收获了吗?怕只是在考试中能答题而已吧,未见得真的能提高语文素养!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地想出一些新花样,什么多媒体辅助教学,什么分组讨论,什么表演学习„„不可谓不尽心,不可谓不绞尽脑汁。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变得生动多了,轻松多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语文课了,上课也开始积极主动了,但不幸的是,大家并没有因为喜欢而学得更好,甚至还不如从前。这于我是深有感触的。

我带的班是出了名的“不吭声”,上课不管问什么问题,他们都保持缄默,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别说学生,老师上着都觉得没劲,若是碰上公开课,那就是双重折磨。我于是想了很多办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几经努力下,终于有了成效:学生上课积极主动了,师生互动多了,同学讨论热烈了,每堂课都在一片热闹中进行,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渐渐地,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大家在合作讨论、交流的同时,记的却越来越少了,以至于每次到默写、作业时,情况还不如以前。于是我又开始迷茫,究竟怎样上语文课才是好的呢?是注重“实”好还是“华”好呢?

黄厚江老师在书中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上得出的课,绝不是只有少数人或个别人才能上的课,那种唯新为好、唯奇为好、为“美”为好的评课标准是不恰当的。的确,如果我们过于注重形式,过于注重课堂气氛,或许是一堂适合表演的公开课,但不能算是一堂真正好的语文课。毕竟,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还应是学生究竟有没有收获,收获有多少?而在“表演”中,大多数情况学生学到的并不多。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又怎能算是上上等课呢?但同时,我也觉得黄老师有些言辞有失偏颇。就以教师的普通话来说,黄老师认为不必太过在乎,普通话讲的不好的语文老师未必就上不好语文课。但我却以为,能标准、流利地适用普通话教学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若是学生连你说的普通话都不能很清楚地听明白,他们还有什么可能会学好你的课呢?况且,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若是两位教师同样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首诗,一位能适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另一位则是用不伦不类的普通话,我想谁都会被前者带动情感,而后者带来的喜感多半要比情感带动更多吧。所以,谁说一堂普通话标准的“美”的语文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呢?至少,这是能锦上添花的。因此,我们既不能太注重形式,因为形式有时会扼杀内容;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好的形式也是有利于内容的表达的。究竟是华而不实,还是实而不华,我想都不尽然,关键还在于把握好分寸,以学有所得为最大目标!

“语文是难的”,分寸之间,须懂得把握,方能教好语文、学好语文!

黄厚江本色课堂研讨会心得

黄厚江《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黄厚江葡萄月令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

黄厚江老师《蜀道难》课堂实录

阿房宫赋黄厚江资料

黄厚江作文教学实录

黄厚江教学设计艺术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