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发布时间:2020-03-01 20:23: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是某某。下面,我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考核方法和教学效果七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做简要的介绍。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对课程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课程目标的设定。

1.课程性质: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开课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2.课程地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样的安排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转型和适应的问题,同时开始思考诸多人生课题,接受和践行各种社会规范,为完成社会化任务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以入学适应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人才学、成功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

3.课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方面来看,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后续课程的开设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而且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其次,从内容方面来看,它是指导大学新生实现人生角色转型、正确应对人生课题、解决人生矛盾的桥梁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再次,从大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来看,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4.课程目标:基于以上课程定位分析,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即掌握两种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模块的知识:即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具体来说,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二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生活问题、人生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在这里,素质主要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认为,素质高低决定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素质目标是本课程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与其它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因此,对老师来讲,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来说,则要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按照我校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本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这是本课程各章节课时分配情况简表,按各章节的内容多少和重要程度合理安排课时。

本课程内容可分为四大模块,即适应论、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适应问题;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立志、爱国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六章的一部分内容,集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

七、第八章,集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观教育。这四大模块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涵盖了做人理念的方方面面,循着适应、立志、树德、做人的主线,完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面我们分章节介绍一下课程内容。绪论 适应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分析大学、大学生、大学生活的特点,促成大学生的角色转型,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开始新的人生旅程;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开创新的生活。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本章主要是通过学习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以及作用,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鼓励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自觉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且努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本章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请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叛祖国为耻”,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通过学习充分认识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作用,了解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进行科学的人生价值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道德的意义和内涵,把握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以及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锤炼个人品德。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相关法制观念、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公德和公共生活中的尚法精神,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相关法制观念、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以及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要求,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本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制观念教育,通过学习使学时了解掌握法的概念、渊源、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本章是主要讲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正的守法意识和正确的维权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既然适应、立志、树德、做人是本课程教育的主线,所以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环境,教育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探讨人生意义,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教学难点:话说,知易行难。我们的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无法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所以本课程的难点就是如何践行的问题。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个树立、两个坚持、三个实现。即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三、实践教学: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性,实现教学目标,我部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单独设立《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的强大平台,将理论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践体验,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A1》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应开设,各任课教师同时承担实践指导任务。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开设,使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外得到运用和深化,并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反过来,课外实践所得,又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兴趣,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为支撑,要求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至少必须完成三项实践教学内容:

一、全体必选项目——课外阅读活动,我们为学生精心选择了阅读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兴趣爱好选择图书,完成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二、个人任选项目,包括辩论赛、演讲比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自身特长,选择并完成相关项目。

三、教师选定项目——包括模拟法庭活动、学生自制小课件活动、课本剧自编自导自演活动、校园采访调查活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项,部署相关任务。第一个项目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个项目主要为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特长;第三个项目则是综合性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些活动的实施,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在探究中、在亲身参与中、在与专业的结合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近几年来,本课程授课教师注重教学研究,努力推动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改革。避免单纯的说教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譬如启发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答疑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寻找社会规范要求同大学生行为之间的差距,找准践行规范的契合点;通过答疑,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正确视角。注重师生互动。采用课堂讨论、小组辩论、演讲、现场情景表演、观看纪录片、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优化教学手段,任课教师认真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的同时,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课程组所有教师均使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它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感受,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以第一章、第二章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课堂教学设计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的情况。“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是开篇第一章,本章内容关涉到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信仰和社会信仰,进而影响到他们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为什么学等根本问题。因此,本章内容对其他章节起着统摄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把本章内容整合为三个大问题: 一,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二,树立科学理想信念; 三,在实践中实现理想。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首先从讨论“我的理想是什么”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然后引入大量案例,比如,海伦凯勒、莱特兄弟、林清玄等人的人生经历,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归纳出理想信念对人生发展的定向作用、动力作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最后,播放有关马加爵和徐本禹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正反面实例的对比中,明白不同的人生理想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在开始新的人生历程时要找准人生定位。个人理想信念作用如此巨大,社会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个问题,“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主要讨论社会理想信念,

对大学生进行“四信”教育,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形势下,如何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此,我们首先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第一,回顾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中的作用,引用英国BBC广播电台在世纪之交做的四次关于千年伟人和千年思想家的调查材料,用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二,剖析苏东剧变的原因,

一是要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过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主义理论过时或者失败了;

二是要说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的制度,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难免要有挫折和失误。讲到这里,插入案例,讲解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反复性及其长期性,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的特点,为实现远大的理想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第三,展示世界上现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长入社会主义的起点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就要结合本国国情,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这样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讲解,所有内容落脚在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上。讲到此处,我们播放旧中国人民受尽欺压和奴役、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简短视频,让学生的在情景交融中感情得到升华,受到教育。 第三个问题,

顺理成章,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最终实现理想。“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主要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首先讨论爱国主义的内容,即爱国爱什么?由此导出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通过回顾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引入钱学森、邓稼先的例子,观看简短视频,归纳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其次本章重点在于突出强调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有其新的特征和要求。爱国不是空洞的概念,有其实体内容,那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第二节内容是本章重点。在讲授时引入余光中的《乡愁》、于右任的《国殇》,进行情感教育,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入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华政策的十条诫令,引入美国政府的智囊——兰德公司的调查和作为国情咨文提交给美国政府的对华策略报告,让学生明白,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在民族国家仍旧作为竞争主体的情况下,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不会改变,对此,不要有侥幸心理。因此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浪潮。第三节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和展开讨论,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如何实践爱国主义;二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做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资料

(1)教材:教材使用的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的逻辑脉络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基础,以法律思维和意识为要求,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成才,以结束语部分的培育“四有”新人为归宿和目的。

(2)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比如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法律讲堂》等栏目的经典案例。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3.课程网站建设本课程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有自己的独立网站,栏目齐全,注重内容更新,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和不断更新完善中。

六、考核方法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校级教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嵌入式课程评价模式改革与研究》,在课程考核中积极引入嵌入式评价方式,将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查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法是:1.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的考查。主要采用随堂测验、论文写作、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2.期末考差,以开放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分析相关案例。期末考查的卷面成绩占期末总评的60%,其他环节的成绩占期末总评的40%。

七、教学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体现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上。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来自三方面:督导组评教、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本课程组所有任课教师教学效果均达了良好以上,两位教师的课被评为优质课,一名教师获得学校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一名教师获得学校课堂教学大赛三等奖。这从总体上反映了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学校督导组对本课程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理论阐述准确,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这门课程在我校社科部开设的多门课程中是最为优秀的一门。”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心理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我对本门课程的介绍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