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0: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后感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

如果我们整篇将《论语》过一遍的话,我们会发现孔老夫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他通常都是简略易懂的语言给我们点出一个人生哲理。就像于丹教授在谈她读论语得到的三点体会一样:“其

一、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其二 这个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其三、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读过《论语》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离圣人其实并不遥远,甚至我们可以看见他脸上熠熠闪光的笑容。

《论语》仿佛就是我们人生海洋中的一支锚,它深深地扎在海洋之底的泥土里。它告诉我们根在哪里,何以“不忧不惧”,何以成为真正的君子。学生问孔子君子道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第十四》)也就说只有我们的更仁厚、更清醒智慧、更勇敢,我们的忧惑惧自然就会少一些。这也是孔夫子给我们讲的一个修身之道,也就说我们只有从得悟自知到修身齐家而至于治国平天下。

每个人都想成为君子,那么如何成为君子?孔圣人也给我们指明了道路。子曰:“君子于敏于行,而讷于言。”(《论语〃里仁第四》)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且说话的时候要谨慎。子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第二》)君子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也可以先把自己要做到的说出来,以其为目标,言出必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第四》)君子见到好的事情就要和他看齐,而见到不好的事情就要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过错。很多道理都是朴素的、浅显的,但是确实要做起来确实艰难的。

我们可能达不到圣人所要求的,但是我们还要以一个高目标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才能一直往高出走。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十六》在君子旁边做事有三点是要注意的,没有轮到你的时候不可随意乱说一气,而轮到你的时候却三缄其口,不看别人的脸色而胡说一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君子能看到大义,而小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直将“仁”做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孔子告诉我们要从内心之中去叩问自己,是否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仁者。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连尧舜这样的贤君明主都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兼济,我们又怎能做到呢?所以我们要做的需要做的绝不是那么大的,仅仅可能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就可以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孟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那每一个人就都是圣贤。

我们一直认为“仁”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人均可做到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不难看出其实孔子眼中的“仁”其实就一个字,那就是“爱”。 爱我们的父母,

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爱我们的亲朋好友,爱一切我们能爱的人。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