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说课稿(课程达标)2

发布时间:2020-03-03 19:47: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难懂的词语。 (3)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题眼,初略感知课文 通过人物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通过默读,理清写作顺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初略读懂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搜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相关资料

第 一 课 时

一、整体感知,导入单元学习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将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李大钊同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 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忆了哪些事情?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谁能用自己地语言简单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 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3、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情况。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时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2)认读生字新词。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十六年

前哪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同桌可以商量。 3.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被审时); (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五、作业设置

书写生字和抄写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2——7)

被捕时(8——17) 被审时(18——29) 被害后(30——32)

第 二 课 时

一、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勾画下来,写出体会。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 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 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 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四、体会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

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 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六、作业设置。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准备开小小故事会。 板书设计:

被捕前 坚决的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 不谎不忙 视死如归 被审时 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被害后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这篇课文以回忆录的形式,主要讲的是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凶狠残暴的本质。选编本组教材,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十八握住要内容,了解叙述顺序,并加以运用。基于本组课文的特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难懂的词语。 (3)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题眼,初略感知课文 通过人物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通过默读,理清写作顺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基于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课时教学难点是:初略读懂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组课文是,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所强调、追求的“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呢?又如何体现新的课程改革所注重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根据本课时目标,我通过采用抓题眼,初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学生简介了解的人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为深入学文奠定基础;通过默读,理清写作顺序;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整个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课标对小学高年级识字和写字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学习生字新词,教师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检查掌握情况 ,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课前又搜集了相关资料,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学习,并适当开展讨论,为理解人物品质奠定基础。通过默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通过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多形式的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既加大了课堂容量,又具有实效。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及本组课文训练特点和课时重难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整体感知,导入单元学习 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明白本单元学习的专题,确立单元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从“忆”入手,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忆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这样既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学的更透彻。为此,本课时在突破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课前做好知识储备。(2)课堂通过恰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3)及时检查,即时练习。

(四)感情朗读,强化理解。

在学生预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产生语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朗读课文。读出爱憎分明之感,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三、说板书设计

一节课的板书就如同人体的骨架,对于整个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主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将板书设计如下: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2——7)

被捕时(8——17)

被审时(18——29)

被害后(30——32)

课后反思:

这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也是一堂平实的课。从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本课时目标,对本课时教学做如下反思:

(一)问题设置恰当,迅速抓住题眼。

此文教学属于难度系数比较高的。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以“忆”作统领提出:你知道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忆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这样既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这也是把长文章短学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思路清晰,有条有理。

整个教学教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课时安排也比较合理,内容安排适度。为了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我设置了辨析组词,找近义词、反义词的课堂练习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三)突发问题处置恰当。

对添加小标题“被捕时”,吴若愚同学认为可以是“被捕中”就此老师引导同学进行了探讨后明白,敌人抓捕李大钊的速度很快,用的时间短,同时反衬了敌人的凶残。这样就进一步挖掘了文章的内涵,为下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处理的不够好,例如:在区别藉和籍这两个形近字时,乔森浩同学错误组词为“藉贯”“户藉”教师没有及时纠正。教师在板书时,在细节上没有注意。如:“被”和“捕”笔顺不够规范。“声名狼藉”这个词的意思表述也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更好。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说课稿(课程达标)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说课稿(课程达标)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