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与团队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7: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本刊记者 刘绍江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的小学科学教学比赛、教学观摩和学术会议上,深圳的科学教师频频崭露头角。这些教师的年龄不大,但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执教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等都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认可。那么,这支年轻的队伍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如何扎根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又是怎样做好基于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的?为此,我们专访了这支队伍的领军者——深圳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童海云老师。

魅力十足的科学教学可以让教师尽展才华

记者:我了解到,在你的个人经历中有几个重要的事件。1990毕业;1995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第4次年会暨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你执教的《影子》一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96年第一期《小学自然教学》(科学课杂志的前身)在最显著的位置呈现了你们的研究成果;2003年参加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写;2010年任深圳市小学科学教研员。你的专业成长中有何经历或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童海云:在25年的教师生涯中,不,准确地说,教师生涯还在继续,最深的体会是每天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变化,我认为这比什么都值得珍惜。你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你可以看到“一粒沙一世界”。最近流行这么一句话:“外面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儿童的世界很大,你可以停下来看看。”静心宁神不仅是一种心态,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取向。

有了好的心态,就能更为专注,但专注并不一定能变得专业。专业成长的秘籍有许多,我的秘籍是阅读能带远见,远见能加深阅读。 1995年全国赛课前,作为一名教学新手,《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给我带来很大的启示。教学技巧、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具改进、教学观念都可以从中得到经验性的指导,甚至可以从文章中捕捉到广大教师、专家评委们对好课的评价标准,这当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比赛中上出一些“叫好叫座”的课来。

2003年,我进入教科版《科学》教材编写队伍以后,课程开发者的新角色需要自己有更宽阔的眼界,这促使我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开始研究一些国内外的主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等教学案例、学习模块、课程单元,比较性研究成为这个时期主要的阅读方式,也就是研究比较同一主题是如何被开发成课程的。学生为本、学习为本、概念为本、实践为本等一些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或原则在自己头脑中不断交错、更迭和通融。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不能只是让评委“叫好”、教师“卖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叫好卖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科学课教学的宗旨。所以,小学科学课教学不能以简单的成败得失来评价,教学是一个系统谋划和细水长流的过程。这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巨大的舞台,科学教学魅力十足,作为科学教师,完全可以在职业身涯中尽展才华。

2010年,我担任了深圳市的小学科学教研员。教研员的职责之一在于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支持,我相信,智力支持是教研员本该做的事。当然,我的阅读的范围和方式又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开始阅读有关“学习科学”方面的书籍。学习科学是研究学习的科学,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理解“什么才是好的适应性学习”,探寻促进深度学习和持久学习的方法,分析影响人们学习的环境因素,研究如何促进个体内部的建构等。我相信,学习科学的革命会带来教学的革命。这一时期,我的阅读方式变个体阅读为群体阅读,变私家品味为公众沙龙,变文本研究为实践行动。我和我的团队会选择一些专题进行研读,会开读书会分享,会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实践,会结合实践进行深度阅读。阅读加实践,会加深阅读和实践。所以,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基于教学情境下的学习科学的研究。

研究的最大动力是认知的自我满足

记者:做教学研究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头痛的事,有的老师说“选题、教学实验、实验分析”是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你们小学科学教师团队研究了元认知、表征、论证和认知外显等专题,为何选择这些专题?背后有哪些研究主线? 童海云:选题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提出问题,能提出好的题目,也就意味着有了研究的方向。每个人的研究偏好不同,所以选题的方向也不相同。一个好选题,总是研究领域、研究者自身素养(研究爱好、文化背景等)、研究条件、已有成果等要素之间的综合。教师有自己的研究选题的优势,优势在于教师拥有教学真实环境和一大批学生,这是许多研究机构不具备的,教师选题应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研究的元认知、表征、论证和认知外显等专题,都是基于我们有这样的优势而开展的。

真实教学情境下的学习就是我们研究总的出发点和方向,影响儿童学习的基本因素就是我们研究这些主题的线索。在选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些“高、大、上”的同质研究,因为一些热点研究领域是较难有突破的。我们在研究时,总是选一些基本的问题开展研究。比如,对同一个科学现象,儿童是如何表征的?不同年龄的儿童表征的情况有哪些不同?儿童采不同的表征形式(图画、文字和动作等),表征的结果相同吗?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基于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观察,不需要教师额外创设实验条件,不需要教师做复杂的教学干预,也不需要原理阐述、理论创新,只需要聚焦、专注和放大儿童的学习细节,务实的选题有可能就是最优的选题。

但并不是所有学习细节研究都有意义,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研究才具备指导教学实践的普遍意义。所以,我们的研究通常是一个团队的行动,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主题进行比较研究,这样的研究样本大,不仅结果有一定说服力,更重要的是,有些意义只有在大数据背景下才能找到。我体会比较深的是,研究最好是团队的行动,因为研究团队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聚少成多。我希望我们的研究团队有一天能够描述出儿童科学学习的图谱,这个图谱包含着儿童在学习中认知、思维、交互、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特点。

记者:既然你提到了研究团队的建设,能否介绍一下你们是如何开展研究团队建设的?

童海云:我们这个大的团队有一条生态链条,是由区名师团队、市名师团队、区骨干教师团队、市骨干教师团队、青年教师等组成的,这些团队中有些成员的身份是相互交叉的。交叉带来的好处是不同团队的研究信息、资源和数据能够共享,交叉产生智慧的碰撞和交集,交叉产生真诚的批判和专业建议。

深圳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人才济济,许多老师都是从全国各地招聘而来,不乏省市级名师,也不乏学历较高的毕业生。这些教师在知识背景、教学经验、研究能力等方面可以互补,当一个研究主题确定之后,总是有一些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对团队的研究和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研究的动力来自自我挑战,来自认知的自我满足。我们在进行专题研究的时候,总是许多人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谈论对专题的认识理解,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问题大家还不太清楚,还需要通过教学观察和教学实验来回答,感兴趣又愿意接受挑战的老师就自然会谋划如何开展研究。我们的研究队伍在形式上是松散的,任何老师想加入就加入,想退出就退出,但实际上是有凝聚力的,因为许多老师都想通过研究来丰富自己对教学的认知,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负责。

记者:如果请你用一句话对你们的研究做个推介,你如何介绍?

童海云:探索科学的学习,改进儿童的学习。

理解和影响儿童才能成就“人的教育”

记者:深圳有这么好的小学科学研究团队,素质高又愿意投入。未来几年,您将如何带领这支团队在科学教育之路上更进一步?

童海云:谢谢肯定和激励。有一句广告词这样说的:“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思想的深度决定了路的长度,思想的广度决定了路的宽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并不仅仅取决于你如何向前看,有时甚至取决于你如何向后看。人要有元认知的思维,我们只有回溯、内省、批判、理性地看待我们的研究,才能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 在反思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以前研究中的不足。比如专题研究时间短,导致一些研究结论值得推敲;不同专题之间尚未架设好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在实践层面上,专题研究并未产生预期中那么好的积极效果。所以,如果要谈我们如何更进一步,还不如先说我们该走哪些回头路。走走回头路,会发现我们到底走了哪些弯路,就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加明确前进的方向。这样,今后的路会更宽,方向更明,也能吸引更多的人走在这条路上,这是我们最乐意见到的——我们可能有更多的同行者。这不是谦虚,是一种务实。比如,我们需要回头进一步研究元认知和表征,因为我们认为元认知是儿童科学思维中最需补充的一环,表征是儿童科学认知中最需强化的一部分。

当然,对“学习科学”的洞悉将影响我们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我们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对“学习科学”的经典专著展开新一轮的研读。在研读中,我们发现,对一些主题或具体问题,人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议,或者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认识上的转变,我相信这可以成为研究的方向。比如,概念转变研究中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研究方向?每一种研究方向解决和没有解决哪些问题?又比如,在推动知识产生和进步的作用问题上,为什么有的人认为作用很强,有的人认为作用很弱?其实,研究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教学中找到一些可以挖掘的研究主题。同样,我们的团队将继续围绕学习科学的核心要素,展开基于教学情境的研究。

令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研究团队能够与一些科研机构、广大同行展开合作研究。这样的研究,也将决定路的长度和宽度。

记者:最后,我想请您作给一些青年教师提出专业发展的建议,如果只许提出一两条,您会提什么?

童海云:这个问题太有挑战了!静下心来想想,其实最实用的建议可能就是发展和建立自己的教学信念。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辛勤地工作,每天的工作都是由许多教学行为构成的,教学行为背后必有其决策系统,支撑这个决策系统的就是教学信念。教学信念是教师知识体系、教学操作技巧、自身人格、对儿童理解、对教学理解等因素构成的。教学信念看似较虚幻的,实际是最实用的,实实在在决定着你的行为,决定着你对职业的幸福体验。

有人形容,20世纪教育的革命是从“教授主义”转向“发展主义”,这个转变的内涵是让儿童去做有益于他们个人成长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每个教师都有机会,也可能影响儿童去做有益于他们个人成长的事情。理解儿童,才能成就“人的教育”,这也是建立信念的根本。

我与团队共成长

拓展心得:团队与个人共成长

拓展心得体会——拓展感悟我与团队共成长!

513勤奋敬业,幸福工作与团队共成长

与企业共成长

与公司共成长

与企业共成长

与企业共成长

与企业共成长

与家乡共成长

与团队共成长
《与团队共成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