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州贤孝马伟海版

发布时间:2020-03-01 23:29: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 州 贤 孝

(一)河州贤孝简介

在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许许多多种民间旋律在唱响着人们的灵魂,黄土高原赋予它高亢、欢快、明亮而又低沉、缓慢、哀怨的声响。这其中,作为陇上八镇之一的古河州(临夏)地区的说唱艺术尤为出名。河州贤孝作为河州地区说唱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得到了西北乡下人们的热烈的欢迎和深情的厚爱。

(贤孝艺人们在表演)

河州贤孝是用临夏方言进行演唱的,它的传统表现形式由盲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内容夹杂了西北的一些谚语和典故,唱词主要是说唱艺人们据书编就或对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些编创。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发源于甘肃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河州贤孝广泛流传在甘肃、青海的许多地方,深受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和土

1 族等多个民族群众的喜爱。 贤孝是因劝善警恶、贤良孝顺的演唱内容而得名的。河州贤孝的曲目数量颇多,其中尤为出名的曲目有:《郭巨埋儿》、《老撒拉》、《尕司令打河州》、《解放大西北》和《韩起功抓兵》等。

河州贤孝的唱词灵活,富于变化,情节跌宕起伏,唱词的字数、句数可自由即兴增减,而其音调多为曲牌连缀形式,吟诵性的唱腔“述音”是陈述故事的基本格调,悲泣性的“哭音”则伴随“人物”的哀怨悲苦而出现;明快性的“夸官调”渲染着“金榜题名”时的荣耀;铿锵有力的“武音”使听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之中。整个演出中,盲艺人手中的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时而又“嘈嘈窃窃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唱本主人公那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常常令听者如痴如醉、淆然泪下„„

2006年5月20日河州贤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背景介绍 临夏回族自治州简介

临夏地处黄河上游,史称枹罕、河州,素有“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享有“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的美誉。

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罕,后改称导河、河州,1956年11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临夏自古以来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 享有“河湟雄镇”之美誉,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这里交错伸展, 形成了当年商贾云集、一派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赞誉为“西部旱码头”。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临夏地区兵灾不断,战祸连连,生灵涂炭,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异常艰难。河州贤孝作为民间说唱艺术,对当时一些历史现实用贤孝说唱的形式进行了改编和创作,例如《韩起功抓兵》、《尕司令》等一些贤孝曲

2 目,直到现在广大的河州人都能耳熟能详,记忆深刻。

(临夏清真老花寺)

临夏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我国东乡族和保安族的发源地;这里伊斯兰文化气息浓厚,庄严的清真寺和拱北林立,民族风味小吃众多;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头,是古动物化石的伊甸园;境内有著名的黄河三峡风景区和炳灵寺石窟,松鸣岩和莲花山森林公园有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享誉西北。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河州贤孝、河州花儿、河州平弦、回族宴席曲、唱财宝神等许多宝贵的民间说唱艺术。

(三)河州贤孝历史溯源

河州贤孝是由汉族的盲艺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的一种说唱艺术。据艺人们祖辈的传说,贤孝早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已有演唱。当时全国的男人都被抓去筑城,瞽目人(盲艺人)也未能幸免。他们每天给工间休息的民工们唱“贤孝”,使民工们忘记了极度的疲乏,加快了筑长城的速度。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对“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的描述,同河州贤孝的演唱形式已是基本一

3 样了,可见贤孝的流传过程是非常久远的。

河州贤孝产生于明朝末年,盛行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同治元年(1862年)在临夏成立了“三皇会”,集资修建三皇庙,每年三月三,五月十

八、九月九祭奠始祖伏羲、师旷,然后论说贤孝,切磋技艺,表演弹唱。“三皇会”,自同治元年(1862)到1953年近百年的历史中,每年基本举办三期大会,表演弹唱艺术,推动了民间文艺的自我交流。

清末民初时,身怀绝技的河州盲艺人康尚德、陈德明、王有禄、李银娃等先后多次赴兰州、西宁、新疆等地,设摊演唱,收徒传艺,把河州贤孝广泛地传播到以上各地。在盲艺人身背三弦,走东串西,卖艺为生的漫长岁月中,河州贤孝不断发展,日趋完善,成了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正是从“贤孝”中“知书达礼”“通古知今”的。

(回族歌手马古白在演唱)

(四)河州贤孝的主要内容

河州贤孝表演的内容多以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孝子的内容而得名。河州贤孝曲目数量颇多,多为艺人们据书编就,世代流传。为了便于区别,艺人们把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节目叫“国书”,《伍子胥过江》、《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包公案》等即属此类;反映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男女情爱的节目叫“家书”;此外还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孟宗哭竹》等以“二十四孝”故事为内容的节目和《白猿盗桃》、《花厅相会》、《小丁丁》等节目。

除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的段子外,河州贤孝以表现河州地区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的段子最为著名。如表现清代撒拉族、回族人民起义的《河州事变歌》;反映民国初年西北军阀割据,陷民于水火的《刘郁芬坐兰州》、《尕司令》;表现人民解放战争的《解放大西北》等长篇段子。其惊人的写实能力,诙谐、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有声有色,将人物刻划得呼之欲出,再现了人民群众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天才,使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河州地区文史资料的艺术性记录。

相关阅读 《韩起功抓兵》的故事梗概

《韩起功抓兵》讲的是国民党马步芳手下撒拉族营长韩起功来临夏强抓兵丁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解放大西北时期,当时与解放军为敌的马步芳集团为了加强兰州防守的军事力量,大肆在西北的青海甘肃一带抓兵,弄的当地人妻离子散。这段贤孝中有一个插曲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结婚的当天,把新娘迎过门之后还没有进洞房就被韩起功的手下抓走了。在贤孝中唱到:

“哎 ——

5 新郎(哈)没抓个交杯盅,

哗啦啦来了(就) 马家抓兵的人;

抵上(者)营盘里 撒,

亲戚们干浸成了洋油的蜡;

新媳妇在这个房子里哭声动(啊),

喊冤掉泪地动哭声……”

(五)河州贤孝的文学艺术价值

河州贤孝是用西北河州方言进行演唱的。河州方言独特的语言词汇把这种说唱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盲艺人背着三弦走街串乡,横笛卖艺。说唱劝善惊恶、出世避俗的内容。且一代一代心传口授,说唱补充完善,日渐臻熟。上世纪二十年代临夏盲艺人“麻康先”和徒弟王吉祥、章文礼、石玉顺、祁三官等盲艺人,有选择地吸收了当地花儿和民歌音调的丰富营养,不断创新了好几种曲牌,使河州贤孝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各种感情,成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等民族生活中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河州民间音乐研究者鲁拓先生曾说:“贤孝唱腔是半说半唱较多,腔调和方言紧密结合,通过拉腔拖调的演唱技巧,补充了河州话字调升降幅度不大的不足之处,受到了好的效果。”一字不识百姓,从贤孝中“博古通今”、“知书达礼”。在河州贤孝中各种典故、谚语的引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押韵,使说唱艺术显得更加的铿锵有力而不 6 减幽默。河州贤孝演唱时哀伤处揪心裂肺,幽声难绝,悲壮时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河州贤孝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最常见的有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例如运用夸张手法的有:

借款的尕委员四乡里转

坐者炕上不动弹

逼得百姓们抽椽子

逼得你骨头里冒青烟

—— 选自《尕司令打河州》

写出了军阀压榨下的百姓的疾苦,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连骨头逼出了青烟”。

运用比喻手法的有:

坐不稳(嘛)心不宁

倒卷了竹帘着观天星

一眼观的着天河口

观看了牛郎织女星

牛郎星如比个高文举①

织女星如比个梅芙妻②

观罢星宿了长声叹

忽听得花园里动哭声

头一声哭得连声(嘛)高

好似像张良品玉箫

第二声哭得连声(嘛)低

好似那霸王别虞姬

——选自贤孝唱本《花亭相会》

注:①、②指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

上面一段,首先是反换主体和喻体,“牛郎星如比个高文举,织女星如比个梅芙妻”,用笔神妙:后用几个用典式的比喻,将哭泣的声音先具体为“张良品玉箫”,后比为“霸王别虞姬”,一虚一实,将那种二人难聚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六)河州贤孝的文化价值

7 河州贤孝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的集中体现。贤孝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是歌唱正义,扬善惩恶的一种艺术载体。它对正义和德善的宣扬,对丑恶和奸淫的批评是立竿见影的。这种效果较之其它文体和曲艺更加迅速。可以说,“贤孝”产生时就已经担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舆论监督和评判的作用。在它自产生发展以来的近几百年间,河州贤孝文化舆论中的大众化视角,深受群众欢迎。它除了关注忠义善恶之外,常常以平常人、天下苦百姓的生活为题材,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有着自己传统的文化评判和定义。

河州贤孝还具有民间娱乐功能。河州贤孝作为曲艺的一种,和其他曲艺一样,有它丰富的曲艺娱乐价值。它除了在茶肆酒坊中招揽生意之外,那些艺人也会走街串巷,供民众欣赏。其在扬善惩恶之余,活跃了城乡文化的发展。另外,在乡间各类庙会或集体活动中,也会看见贤孝艺人认真的表演。可以说,在临夏、在西北。河州贤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填充着疾苦百姓的精神生活。

河州贤孝具有深刻的纪实性,演唱贤孝的艺人们都是承受了生活磨难和现世人间疾苦的底层普通人。他们的亲身经历,他们把一个重大事件用自己独特的形式进行编辑和创作,为后世研究历史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口传资料和历史文本。

(七)传承与保护

当地人把河州贤孝的传承艺人称为“瞎先生”(因一般贤孝艺人为盲人)。古时,穷苦人家把盲儿送到贤孝老艺人那里学习技艺,以能谋生过日子,加上盲人灵性通悟,学习进程很快。另外由于社会的

8 需要,这一行业一般能够谋生。社会上大部分人对这一职业还是很尊敬的。

(三皇会最后一位会长陈玉郎在演唱)

在清朝中期到解放后几年时间内,贤孝大师众多,门第兴旺。当年家住临夏市东川的陈云大师,曾一时收徒21人。 而今一些著名艺人多为上世纪生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行了一些录音作品,但目前再无新作问世。究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在“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下和繁忙的劳动中,使得一代人对这种被禁止的艺术敬而远之;此外,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家庭生活质量改善,不需要进入这一行业谋生,再之,国门开放后,在新的录音技术、新的娱乐内容等的冲击下,河州贤孝的很多社会功能消失,给其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现在行艺的盲人先生,生活困窘,好多家庭不愿接纳,过着流浪的生活。

贤孝——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珍宝,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其影响力显得微乎其微。掌握和精通这一民间技艺的都是老人和中年人,年

9 轻人里面学习这一技艺的人很少,贤孝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河州贤孝的传承面临着断代和失传的境地,需要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相关阅读 贤孝艺人简介

康尚德,临夏县三角杂货庄艺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称\"麻康先\",是较早的著名贤孝演唱家之一。七岁眼麻,十三岁从师著名贤孝艺人张洞洞,学唱五年,弹奏娴熟,声音洪亮。演唱时将华彩性弹奏用于伴奏、前奏之中,很受人们推崇,常演唱的曲目有《马潜龙跑国》《刘秀跑国》《闵子骞孝母》《白猿盗桃》等。1886年他骑骡子经兰州、武威、张掖、敦煌沿途卖艺到新疆的和田、喀什、玉田等地,行艺一年。1889年二上新疆,演唱约两年。1904年三上新疆,在新疆南北转唱多年后殁于新疆。康尚德是首次将河州贤孝传播至甘肃河西、新疆的盲艺人,其影响相当深远。其后的贤孝艺人们上凉州、上新疆均是仿效康尚德,步其后尘的。河州贤孝在今河西、新疆等地为人称道,是与康尚德的早期演唱活动是分不开的。

(已故国家级非遗项目、河州贤孝传承人孟胜)

孟胜,(1930-2009),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州贤孝传承人。临夏市折桥乡李孟村人。幼拜附近弹唱俱精的河州贤孝大师陈子林为师,先学弹琴,由师傅用工尺谱唱口传,后学演唱,40年代末开始行艺演唱,足迹遍及甘青等省。他演唱的《解放大西北》、《韩起功抓兵》等一些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96年出版了《解放临夏》录音带。他为贤孝的传播、整理和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海雷感伤[版]

马小伟事迹材料

个人自查报告_马海

马海雷毕业论文

河州北乡秧歌论文

小 马 过 河

马伟修正版 会议演讲稿

桂林山水说课稿马大伟

马伟鹏教学案例

马伟明设计师 简历

河州贤孝马伟海版
《河州贤孝马伟海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