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7: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学习笔记

(2011-07-23 18:12:52) 标签: 分类: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形成性评价 教育

一、题解异同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是分别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判断的两种教学活动,两者在评价的目标和标准,以及侧重点和方式、方法、手段上不同。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所以,在课堂环境下,教和学是两个共存相促的因素,教学与学习既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影响,共同决定着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评价的定义

教学评价是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环节和结果,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也是教学活动之一。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科教学的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助于发现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学创新。

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能和效率。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四、教学评价的宗旨和原则

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完善,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追求。

教学评价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客观、公正、公开、开放、多元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科体系、课程结构、知识类别等),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意,立足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评价虽立足于教学,但基点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即为了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指定的各项目标,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的类型

1、传统的评价类型 (1)甄别性评价

以评价者的个人感受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教学进行分等、分级,奖优惩劣。

弊端:主观性强,标准缺乏客观性。 (2)结果性评价 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判定教学质量和水平。

弊端:片面,忽视客观存在的学校、班级和学生差异;不能客观、准确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水平性评价

以教师职业技能标准(基本功)作为统一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判定教师教学水平是否达到目标。

弊端:在同意的标准下,未能教学的个性和教学风格;重技能应用,忽视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不能准确判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新课改下的教学评价类型:

以基准为依据 :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以内容为依据 : 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以功能为依据 :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以方法为依据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与学生学业评价啊相对应,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包括: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依据学生的学业诊断结果,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分析,判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方法,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采用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诊断性评价可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前,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的问题进行的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关注的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分析、判断和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的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和调整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全过程的综合性测量和检验。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各有侧重,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教师教学的特点、特长和优势,发现进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修正、弥补和完善。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一个教学过程(一般是以一节课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强调全面、综合和发展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个性化和教学风格,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亦可诊断问题,促进发展。

六、过程性评价的内容 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涵盖教学前的准备就绪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后的反思和钢筋等环节。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情的调查、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环节的处理、对学生的态度、教态与教学语言、引导和指导功能、师生互动、问题的创设、答疑和解析、有无鼓励或激励措施等要素。

对过程性评价内容的描述: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三维目标设定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资源是否齐全,课件和补充材料与教学组织的联系是否紧密;教学过程是否完整,设计意图和组织实施是否明确,能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活动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能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所需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转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

教学行为是否恰当;教学活动目标是否正确,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否操作,效果是否明显;能否有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设计的教学预案设计;课堂教学中有无鼓励和激励,学生能否获得成就感或荣誉感;质疑和解析是否妥当;处理课堂突发现象是否正确;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否自我诊断,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等。

过程性评价的环节和指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后续(课后)评价

(一)对课前准备的评价

主要评价教学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内容。

1、教学设计

(1)学情调查与分析

(2)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

(3)教材分析(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及逻辑关系、教育价值等)

(4)教学目标的设定

① 三位目标的设定 ② 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能否采用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师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多喜欢形象、直观的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习惯于形象思维,是这个年龄阶段西红柿心理认知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思维的重要特点。而抽象思维是他们的弱项;至于逻辑思维更是他们不容易做到的。尽管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已经采用增加插图、照片、地图等直观性资料,采用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但文字的表述对于初中生而言,仍是比较抽象的,在他们的头脑中,难以形成感性认识。

2、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 (1)精选、补充教学资源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定原则

一、必须与本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结合本课学习的学科知识,发掘其中蕴含的可以用作思想教育的素材、并分析通过正面引导,能够让学生从中得到哪些感悟或领悟。

二、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初中学生还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往往是朦胧和肤浅的,有时还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表现出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必须基于最基础的、本质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应该受到何种感悟,能领悟到何种情感,报以何种态度,从中可以生成到何种价值观。

三、目标设定必须具体化、细化,切记空话,更不能随意拔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必须十分明确,真正能够达到和实现,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① 三维目标的设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具体目标,或称为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关系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落实其它两项目标的关键和基点,是实现其它两项目标的载体和平台。 不同类型的知识,决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相应的学习过程和 需应用的方法,更决定了学生能够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应用的关系

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需要运用的技能不尽相同,在教学评价时,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结合所教授的具体知识,判断应运用的学习技能。 知识迁移能力;归纳、分析和判断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推理和演绎能力;客观的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和感知、体验的过程。

如何一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于必要的手段、媒介和方式。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方法,方法是学习的工具。 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应用的关系: 看书:阅读

看书(材料)概述:阅读、理解、表述

看书(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提炼信息、分析、归纳、总结、表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需要经过亲身的体验、感悟。

在生成的过程中,外因起有决定的作用,通过外因(如动人的事迹、生动的描述或再现、真实的情景等)刺激和感染情绪;随着情绪的起伏和震撼,经过感动、体会、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逐步获得感悟,进而形成特定的认识,产生特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的重点是西红柿必须掌握的核心基础知识。

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统领全课核心的知识。

教学难点应是实现将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相结合的最佳结合 点。

难点绝对不能以知识点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尤其是要考虑学生在理解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困难等情况,来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问题。

评价教学重难点的标准:

教学重点,属于知识的范畴,需在知识的层面上确定。

教学难点,属于认知的范畴,必须依据学生在分析、理解时的难度,即学生的认知的水平和能力确定。 (1)

(2)精选、补充教学资源

在充分利用教科书材料的同时,有必要再精选一些材料,使其起到补充教科书材料不足,或弥补教科书材料单

一、抽象、静态等缺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

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必须精选;

二、针对学生学习和认知的需要、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三、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四、选用的材料需配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应用。 课堂教学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1、拓展、补充和活化学科知识;

2、为学生提供体验、感知的实践机会;

3、帮助学生变换认知的角度,加深理解;

4、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利于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

6、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7、迁移相关学科知识,激活、迁延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8、有利于“三贴近”原则的落实,即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讲授式,组织研讨活动、组织探究活动,以及角色扮演、情景剧(课堂剧)、故事会、课堂讨论等。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主要分析、判断和测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处理导入、讲授、置疑、解析、互动、研讨等教学环节或活动时的意图。针对性和实施效果;能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评价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的指标

一、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编排,是否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

二、教师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能否根据自己所教授鲜花速递具体情况,不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是否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组织实施教学。

三、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能否起到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指导学生实践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和发掘教科书提供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的材料,通过安排学生活动的方式,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认知的作用。

补充材料的针对性和使用效果。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补充材料,是否与教科书原有材料在需要学生阅读的技巧、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认知的方法、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应用等方面有所区别。

五、能否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考查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及活动组织,是否符合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能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及活动是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六、课堂互动。是否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中,适时组织师生、生生互动;能否正确处理互动的主题与教材和学生的关系;组织实施互动的实效。

七、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方式和实效;提供学生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技能、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实效性;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能否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及时通过鼓励、激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学科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中心和主要环节,也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平台;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平台。

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i额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运用和掌握学习技能方法,获得体验、感知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的过程。

从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应该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

1、有效诊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组织、实施,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2、分析、判断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尊重,是否活动较充分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学习方法和技能得到实际的应用。

3、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好舒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后续(课后)评价

主要分析和判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对教学设计、手段和方法、组织和实施效果的反思、调整和改进、完善等措施的效果。

后续评价旨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诊断,自我完善教学,将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教学过程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 表一: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表二:教学设计案例

表三: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 表四: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

八、基于学生学业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宗旨,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亦应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一项内容。

1、教学评价中的学生因素

教学设计必须基于现实的学情:本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特点、认知规律、情趣爱好;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分析教学内容的构成、特点,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差距;学生在认知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和出现的问题;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成中的误区等。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基于学生认知和理解知识、运用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需要,应成为学生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媒介。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的参与,提供体验、感知等机会,激励、鼓励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均衡发展。

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可以承受的认知跨度、维度和梯度,通过引导和指导等策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作业设计和测试命题,必须建立在学生理解记忆、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学习技能与学习方法的熟练和巩固应用的基础上,应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引领性。

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对比诊断: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教师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学业评价则是检验教学组织和实施实效的重要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个整体,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分别考查教与学的效果,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学业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往往也是教学评价中的不足或欠缺;教学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也能在学业评价中得到反映。

学生学业评价中常出现的问题,如概念混淆、判断错误、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等,通常反映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理解,只凭简单的记忆,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中,即能找到根源,即教师对知识多采用讲解的方式,缺少为学生搭建他们自己分析、理解的桥梁。因为只有学生自己通过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理解记忆。

教师如在教学中,不注意对解题思路、途径、方法和策略的讲解,学业评价中就可能出现不会的现象。

3、发挥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决策功能 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检查教与学中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

学业评价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分析、判断问题的着眼点,更加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成因,并为教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教学评价可以为学业评价提供分析、判断问题的佐证,也可以排除学业评价中的非智力因素,更加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客观因素,为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依据。 探索: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引导和指导学生应用学习技能和方法;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教学与学业评价》读后感

学业评价发言稿

有效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总结

学业评价总结

生物科学学业评价

学业自我评价

学业评价实施

学业自我评价

三年级学业评价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
《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