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发布时间:2020-03-02 20:24: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阶段及其成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博大精深

(二)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规定和理解

1、从它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三)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供了强烈要求

(二)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恩的革命实践

2、马恩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

2、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所决定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

3、由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所决定

(三)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实是求是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集中反映

2、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1)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正确方向

(2)正确把握社会生活,为我们的行动提供指南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人才资源的思想素质支撑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在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力求坚持和发展相统一,反对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1、思想上的自觉

2、文化上的自省

3、行动上的自勉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辨证法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社会生活本质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1、世界观和哲学

2、

2、哲学基本问题

(二)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

2、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对哲学基本概念的规定和把握 (1) (2)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对世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

3、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科学把握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4)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根本状态,是相对的

3、

3、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4、

4、运动、时空都统一于物质,以物质为存在基础

5、

5、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体现着其物质性 (1)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2)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活动虽有意识指导,但归根结底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活动 (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为三类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根本存在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并形成了人类的特有本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中介和基础

2、人类社会生活从本质上说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一)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

1、联系及其特点 (1) (2)

2、

2、以普遍联系的原理认识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二)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

1、联系构成运动,运动体现着联系

2、

2、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

性 (2) (2)发展是一个过程,事物是在过程中实(1)新事物旧事物以及新事物的不可战胜(1)联系的概念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现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进程

3、

3、以不断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存在和延续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联系与发展一系列规律和范畴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及他们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3)矛盾双方又对立又同一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Ⅰ.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Ⅱ.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原则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各有特点,不同阶段各有特点,不同矛盾及其不同方面各有特点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4)矛盾普遍性特殊性之间的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5)矛盾普遍性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质、量、度的规定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量变及其相互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因素 (1)肯定与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2)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自我否定,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扬弃的实质

(3)以辨证否定观来认识和分析事物,指导实践

2、事物辨证发展过程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回复性和前进上升性

3、任何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原理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辨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就在于它正确地概括和总结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原理,能为科学认识和有效实践提供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

(三)辨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辨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同一等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体现和丰富了辨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目的计划性

2、能动创造性

3、实践指导性

4、调控引领性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必须客观规律,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以实践作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充分认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于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3、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向和主体选择的作用 (1)认识和遵循历史的必然性

(2)充分利用历史发展中的机遇和具体条件

第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使客体得到改造从而符合主

2、认识是在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客体又作用于主体使主体得到完善的反映活动

3、主体就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4、客体就是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认识和被认识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使用的工具

(二)实践在认识中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2、、实实践践

产为

生认

了识

认提

识供

的了

需可

要 能

3、实践使认识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反映论

(二)辩证唯物论和旧(机械)唯物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

1、直观反映论的特点:直观性和被动性 缺陷:离开实践和不懂辩证法

2、能动反映论的特点:辩证性和能动性 优点:引入实三(践、一认)和识

运运从

动实

用的践

辩基到本证规认

法 律 识

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和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和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割裂二者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4、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勇于实践,善于思考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双重作用:积极和消极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更有意义或更重要的飞跃

(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指导实践回到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认识只有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与客观事物及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423))经)方过为法一群要定

的众具

体中所、介

环掌正

节 握 确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2、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具体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使认识不可能一下子完

(2)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使认识不可能在某一时段

3、主观客观的统一和认识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左的和右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第二节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

12、、一真真)理理

真的的

理内标

的容准

是是客客客

观观观

性 的 的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认识与客观事(物二及)其真

规理

律的

相绝

符对

合性

相相

一对

致 性

1、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的绝对性和无限性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性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的相对性

3、真理相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

2相)

渗相

相互

互转

含 化

(3)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关系与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的(至上三性)

至真

上理性

密的

切谬联

系 误

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对立统一 (1)对立

(2)统一:相比较而存在,相作用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勇于坚持真理,善于发现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决定

1、真理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2、实践特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具有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唯一性、定然性

2、不确定性:具体性、历史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以主客体关系为对象,依主体特点而转移,与知识水平、结构密切相关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对实践的激励、制约和导向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弘扬真、善、美,抛却假、恶、丑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和真理相互依存:真理具有价值,价值决定于真理

3、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1、

1、社会存在及其内容

2、

2、社会意识及其内容

3、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体现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绝对依赖性 (2) (2)社会意识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体现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Ⅰ.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Ⅱ.社会意识内部的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性 Ⅲ.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Ⅳ.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一)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特点,结构或构成要素

2、生产关系及其特点、构成内容

3、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辨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理解历史发展,指导社会改革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和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2、上层建筑以及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核心国家政权和和国体政体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基础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必然联系表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运动规律的方法论意义:理解历史发展,指导社会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必然性是指更替顺序的常规性

2、历史选择性是指在特定条件和境况中更替方式的不同采用

3、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因势利导,把握机遇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

1、

2、

1、阶级的内含和产生

2、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内含和根源)

(二)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1、

2、

1、社会形态的更替

2、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渐变)过程

3、

3、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的历史制约性:正确评价阶级斗争的作用

(三)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

1、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2、

2、阶级分析方法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利益分析

3、

3、阶级分析方法的意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线索,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三、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2、

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对阶级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3、

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

2、充分发挥和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3、

3、巩固和发展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4、拒绝改良的唯革命论和以改良代替否定革命的改良主义都是错误的。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1)改变了生产力构成要素 (2)改变了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2、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技双刃剑

1、双刃剑效应

2、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

第三节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以及英雄史观的认识、社会历史和阶级根源

(二)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

1、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

2、

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

(三)从人类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

1、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

2、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

3、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类、群体、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

(四)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

1、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它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

2、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 (2) (3) (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力量)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五)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体现着群众史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法宝

二、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

(一)社会历史发展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

1、

1、历史人物就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中的核心人物

2、

2、历史人物的作用:主要当事人和倡导者、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

(三)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时势造英雄但庸人永远成不了英雄)

(四)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

1、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2、

2、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两个途径)

1、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2、

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

1、原始积累及其两条途径 (1) (1)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其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 (2)两条途径:圈地运动——用暴力掠夺农民土地,殖民掠夺——用暴力掠夺货币财富

2、

2、以暴力为手段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失去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和拥有大量货币资本的资本家

二、盾

(一)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1、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

1、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的耗费的劳动量,因此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1) (1)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值

(2)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

2、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3、

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 (2) (1)价值规律的内容或要求以及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作用

(四)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

1、价值形成的发展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紧密联系,经历了四个阶段

2、

2、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五)

(五)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

1、它规定着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和发展过程

2、

2、它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

3、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体现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1、它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

2、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

1、对生产性劳动的认识

2、

2、对科技、管理等活动的认识

3、

3、对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4、

4、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人身自由和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二)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

1、劳动力价值的特点

2、

2、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

3、

3、货币购买劳动力而带来剩余价值则就转化为资本

二、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1、

1、经济意义上的实际占有就是所有制

2、

2、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占有就是所有权

(二)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

1、资本主义所有制就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形式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规律

(一)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

2、资本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前者叫做不变资本,后者叫做可变资本

3、

3、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学依据

(二)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及其必然性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4、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加速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过剩人口的增长,使资本主义矛盾不断尖锐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1)个别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2)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

1、个别资本的运动

(1)产业资本的循环及其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所必需的两个前提条件: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

(3)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资本的周转以及影响其速度的两个因素: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

2、社会资本的运动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方面的补偿 (2)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产品实现的两个理论前提:Ⅰ(c+v+m)和Ⅱ(c+v+m)

(3)社会简单再生产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及其两种主要形式

2、剩余价值的分配 (1)利润和利润的平均化 (2)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地租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基石

2、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二)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是资本家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要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

(一)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两大杠杆:竞争和信用)

2、

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垄断

(二)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

1、垄断是作为竞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它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剧烈 (1) (2) (3) (1)作为竞争条件的商品经济未被改变 (2)垄断企业之间仍存在竞争

(3)垄断组织和企业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竞争性的中小企业

2、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竞争目的变化了、竞争手段变化了、竞争范围扩大了、竞争程度惨烈了

(三)

(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1、

1、金融资本的形成: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

2、

2、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3、

3、金融寡头实现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控制的方式和手段 (1) (2) (3) (1)经济上通过“参与制”

(2)政治上通过了同政府“个人联合” (3)思想文化上通过创办舆论媒体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四)

1、

1、垄断利润的形成和来源

2、

2、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

二、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形成原因:生产力、经济波动和危机、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

(2)主要形式:国有国营、共有合营、购销支持、调节规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1)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 (3)提高了人民的福利

(4)改善了社会生产生活面貌,提高了现代化水平(5)但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和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原因:国内资本过剩、利用别国优势、争夺市场、确保原料供应

2、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3、经济后果:(1)对输出国增强了资本实力、扩大

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控制了发展中国家

(2)对输入国,提供了发展资金、技术、

管理方式、推动了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了工业装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就业、提升了素质、但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4、国际垄断同盟和跨国公司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五大特征

2、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4、国际组织协调促进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2、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从中受益

3、消极后果: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恶化、治理危机加重、对国际市场依赖加大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所有权〈股东〉经营权〈职业经理〉分离,控制权在大股东—法人所有制:企业法人、机构法人)

(二)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三)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1、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变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2、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

3、知识型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和比重增加,劳动方式改变

(四)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

1、市场和国家(政府)共同调节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2、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破坏性减弱、波动性减轻、周期性阶段性模糊、金融危机风险性加强

(五)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1.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 2.多元化趋势形成公民权利扩大 3. 3.法制规则更加重视更加健全

4. 4.改良主义政党地位提高影响扩大成就明显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促进

3、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压力和借鉴

4、改良主义政党作用的发挥和增强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虽然改善了各种矛盾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改进了运行缓和了矛盾但统治根基基本性质和矛盾存在一仍其旧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与封建社会相比,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2、它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它有着自己本身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 (1)只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揭示其经济根源 (2) (2)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未找出其真正力量 (3) (3)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出通往的现实道路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两大基石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无产阶级的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 (1)消灭私有制

(2)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

(3)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全人类解放 (4)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和和平演进

3、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苏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初步计划

2、战时共产主义

3、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一)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贡献

1、作为新的社会制度发挥着历史作用(人口1/3,面积1/4)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肆意扩张

3、支持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独立和解放,推动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新型国家政权 (1)人民当家作主 (2)无产阶级领导 (3)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4)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5)国家形式多样性

2、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镇压危害分子保护人民群众 (2)改造旧社会建设新文明 (3)民主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和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3、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原则、程序、形式

(2)区别: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原则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1.1.生产力 2.2.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