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散文答题分析(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08:17: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散文答题分析 一.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1、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2、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

3、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 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三)人称作用题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 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标题作用

1、线索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参照小说部分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第二节: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 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 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为什么闻名遐迩。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第三节: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 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 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①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②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 ④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⑤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第四节:鉴赏表达技巧题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一)熟悉常用语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①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③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② 表现手法: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④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⑤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二)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

(三)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鉴赏表达特色题,规范答题模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第五节: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

2、内容思路题

3、情感变化题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第六节:探究题

(一)探究范围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二)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

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备考指要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大体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

二、掌握一定的方法

1.看题目。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抓作者,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地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

3.明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四、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分析技巧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六、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识记术语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意境: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肃杀、清幽、凄凉、雄壮、阔大、清静、悲凉、幽静、孤寂、清雅、脱俗、枯寂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诗歌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语言特色)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常见的题材内容。

(1)爱情诗,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2)讽刺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

(3)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戍边战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惊叹边地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1)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内容主要是:热爱自然,钟情山水;淡泊宁静,不予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4.古代诗歌的感情

这些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大体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生活杂感等。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暗腐朽;反应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 海:辽阔力量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 暴雨:残酷热情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 狂风:作乱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云:游子飘泊石灰天 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 白:纯洁无瑕、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其它类: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散文答题技巧概览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鉴赏分析固定答题技巧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版)

散文答题分析(推荐)
《散文答题分析(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散文答题思路 散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