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训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23:59: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训心得体会

茶学院实训小组:第三小组 小组成员:

四月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每张充满笑容的脸,谷雨来临了,虽然它即将带走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但是它迎来了希望。希望从四月十七号开始,从心里出发。人生即将从这里起航,开始追逐梦想。

这次实训活动,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于是把班上39个同学自由组合为六个小组,有六个人或七个人一组。

我们是第三小组,我们这组有七个人。

第一天,我们早上七点五十从学校出发。在去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我们这个小组是两个或三个分开走的,根本没有团队意识。等到了实训基地,老师就先让停了一下,就委婉的批评了相隔我们这个组。当然也在提醒其他组员。

各个小组都积极的到加工基地吴厂长那里拿的拿茶篓拿的拿提篮,各自拿到工具就各组成员齐心协力的快速选好采茶的茶园,开始采茶。第一天采的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有经验一点的采得就要快一点,不熟悉的采起来就比较慢,好像符合条件的很少一样。渐渐地熟了,看到的符合条件的就越来越多了,采起来就快一点了。到了中午十二点的时候,我们就拿去称,虽然不是很多,也不是第一,只采了四斤四两,但我们觉得很不错。由于学校到茶园大约五六里路,来回比较远,所以我们早上带了馒头和包子作为午餐。中午我们这个组就到茶园旁的树林下乘凉,一边吃东西一边休息。我们小组带的东西都大家分享,虽然午餐不是很丰富,但是我们吃得很开心。

下午两点的时候我们又开始采茶,由于有了上午的经验,我们已经对采茶比较熟悉了,所以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我们采了五斤四两,一天下来共采了九斤八两,而单价是七元每斤,所以我们就得了六十八块五毛钱。感觉真的不一般,因为这是我们七个人的汗水和劳动换来的,来得很不容易,所以每个人都很高兴,一路笑谈感受,很满足的回到学校。

到了第二天,要采的是大宗茶。我们结合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到是采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单叶甚至对夹叶也行,所以我们就按这个标准采啊采,不一会儿就采满了一竹篮,大约二十斤左右吧。我们很团结,没有一个人偷懒,每个人都努力去做。结果到中午去称的时候我们这组得了41斤,是采得最多的一个组,每个组员都好高兴,好开心。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团队精神。当然我们最终以65斤领先。这不仅使每个人都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内部团结,也给别的组树立了个好榜样。

到了最后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亲手操作做茶,所做的茶是珠茶,让我们亲身体验加工茶的过程和细节。所以我们早上采了鲜叶,下午就没再采了。这天彭教授给我们送来了丰盛的午餐,真的是一个惊喜,有豆浆,薯片及馒头。他真的太有心了,我们都特别感动。有了这么一位和蔼可亲的教授的支持使我们更加有了信心和毅力。吃了午餐休息到两点中的时候就开始加工了。在开始加工之前,老师要求每一小组要有一个人做笔记,于是我们这个小组有一个人负责记笔记。

珠茶的加工流程:鲜叶—萎凋—杀青—揉捻—脱水—做型—干燥

1. 鲜叶:不同的茶有其各自的采摘标准,珠茶按照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以及单叶的标准采摘。采茶时,要实行提手采,分朵采,切忌夹采,一把捋。

2. 萎凋:摊凉于无直射阳光、通风、干燥处,摊凉槽要求上下通风,摊凉厚度不能超过30cm,并定时翻叶。如摊凉过厚,不定时翻叶茶叶易出现红梗红叶。萎凋时间根据当天气温而定,一般萎凋时间为6-18小时不等。但是我们做珠茶大约摊放了两个小时左右。大约可以散失掉6%—10%的水分。鲜叶水分含量的多少对制茶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们要特别注意。切忌鲜叶发生捂热现象,避免产生发霉的味道和异味,否则会影响其品质。鲜叶大约摊放两个小时左右,见鲜叶质软时开始进行杀青。

3.杀青:先把柴火烧好,注意柴应该尽量放在投入茶青的一头,以免杀青时锅内温度过高,烧焦茶青。先取50斤茶青用机型为60ST—40的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以便于我们测算它的失水率。当锅内温度达到170—180度时开始投入茶青,如果锅温过高,鲜叶就会被烧焦烧糊;反之,如果温度过低,杀青不充分,杀不透,这也会影响制茶质量的。投入茶青的速度与投叶量与杀青程度有关。从茶青投入到出锅大约需要

44、58秒,一分钟不到。而50斤茶青所需的杀青时间大约为25分30秒,这时的茶青由原来的50斤减少为30斤左右,失水率大约为60%。然后将杀青后的茶青薄厚均匀地摊放起来,闻茶青的味道有点淡淡的青草味和清香味,摊放大约15分钟,带茶青温度降低,用手触摸起来感觉凉凉的,就可以开始揉捻了。 杀青的主要目的:一是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便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气、发展香气;三是蒸发一部分水分,使叶质变为柔软,增加韧性,便于揉捻成条。

注意:在杀青过程中若锅温过低,叶温升高时间过长,会使茶多酚发生酶促反应,产生“红梗红叶”。相反,如果温度过高,叶绿素破坏较多,导制叶色泛黄,有的甚至产生焦边、斑点,降低茶品质。注意控制锅温和投叶量,锅温高可多投,锅温低少投。

4. 揉捻:取20斤左右茶青放入机型为6CR—40的茶叶揉捻机中,定时18—20分钟。对其进行揉捻,一方面使叶片卷成条索,另一方面使叶细胞破灭。对茶叶进行揉捻,是为了进一步把茶叶内部含水量揉捻出来,使其大量失水,不过切记不要用太大压力,这样不仅会压碎茶叶,而且会严重影响茶叶做型和品质。为了叶片能够形成我们所需要的条索,就要调整好叶子与揉盘和桶壁及叶子与叶子间的相互摩擦力,这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当几乎成条索后,触摸茶青的感觉湿湿的,好像水分被揉出来一样,香味和青草味都很浓,茶叶内含物被释放出来,与空气充分接触。要注意的是,叶片成卷和条索的松紧与鲜叶的老嫩和软硬及含水量有关,根据鲜叶情况采取轻压或重压。然后进行脱水。

注意:揉捻叶下机以后,立即进行解决干燥。切勿静置,以免叶色变黄,要快。尤其是杀青不足的叶子,揉好后立即以较高温进行干燥,防止继续红变。

5. 脱水:当滚筒杀青机内的温度约为130—140 度时投入揉捻好的茶青进行干燥,干燥后的茶青剔除不均匀的和另类的,使干燥后的茶叶均匀,平整。最后是做型和曲毫。根据茶叶品质,初烘温度进风口宜控制在(120~130)℃,时间(10~15)min,含水量在(15~20)% 为宜。

注意:要控制投叶量,投叶量不能过多或过少,投叶量过多茶叶含水量过高,投叶量过少茶叶含水量过少,两者都不利于下一道工序的进行。

6.

做型:根据我们的需求做成我们想要的类型。取适量干燥后的茶叶放入机型为6CCQ—50的双锅曲毫炒干机,其温度约为50度,叶条由于受到挤压而逐渐变得紧致,变成圆形。我们可以根据所需茶叶的外形调整力度,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给予不同的力度。在其工作时注意不要把手伸入机器内抓茶叶,以免其突然停止工作而伤到手。当炒到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闻到茶香味,而青草味祛除了。我们就可以将它取出来,用簸箕均匀地摊放起来,使其充分与空气接触,待其完全干燥后剔除没成形的,使剩下的平整,透亮,顺滑。最后将其包装好,拿到市场销售。

在每一道工序中,我们都要仔细观察茶青的外形变化特点,茶青的味道,失水率,结合书本知识判断内含物的释放程度和变化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指导我们做茶,更有利于指引我们做出优质茶叶。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口感,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中国茶产业做贡献,

提高技术创新,开拓茶产业新天地。

从这次制茶过程中,使我们深有感触。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有的在锅温还没达到时就投入茶青,导致杀青力度不够;而有的在锅温很高时才投入茶青,又使茶青烧焦了。弄得每个人都手慌脚乱的。所以我们在操作之前必须认真听从指导老师的讲解和安排,充分做好准备,而且要对每个成员都要分工明确,各自把好自己的那个关卡,才能共同完成任务,不然效果可想而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冷静,切忌慌张而不知所措;随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能随机应变,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做到极致。事后要认真总结,思考,积累经验,避免下一次再犯。同时,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关心队员,认真听取建议,客观处理事情。所以我们要想有个好的成就,单靠理论知识是往往不够的,而更多的是需要实践。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发挥我们的实干精神。不仅如此,在一定的社会领域里,我们需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不仅要处理好团队内部关系,还要处理好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当团队内部发生矛盾或分歧时,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处理好内部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以后类似的情况还会源源不断的发生。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情况而定,比如说求同存异,安抚成员等等。最好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是个人问题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切身利益,甚至导致团队解散,这是最坏的结果,无论对个人或者是团队都没利。所以,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顾及集体利益,这样个人利益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感谢各位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我相信经过这次实训后,无论是团队或是集体成员都会更加团结。这将为我们以后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奠定基础。这次实训不仅仅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更重要的事我们学到了很多平时不能学到的东西,使我们更加懂得做人和处事的道理。同时也真正明白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真正意义。这次试训对我们来说,不单单是简单的实训锻炼,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考验,一次人生的启迪和升华。我们坚信,以后我们对待同一种问题将会处理得更加得当,我们更加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

加油吧!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
《实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