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民日报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9:44: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0,凝聚前行路上的“共识”

——人民日报观点版年终盘点

①“李启铭校园撞人事件”②“强拆事件”③“记者仇子明被通缉案”④“接力还薪事件”⑤网络进入

“微博时代”⑥广州市民排队候访(曹一绘)

发展的过程,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今天的中国,达成共识和凝聚共识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权利与权利的摩擦,需要寻求共同的行为准则;权利与权力的博弈,需要建设内在的政治伦理;市场与道德的龃龉,需要厘清更明晰的界限……

一个和谐的中国,需要凝聚社会成员的基本共识;一项改革的推进,也只有在达成共识中才能不断深化。浮光掠影,难见真理;盲人摸象,难求共识。新闻评论的重大使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各抒己见中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在不同观点的表达中寻求认识的“最大公约数”,为改革发展凝聚共识。

改革开放之初,由媒体开启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了以实践为标尺的共识,奠定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今天,关注社会热点、监督政府作为、思考改革方位,于新舆论格局求同存异,在大变革时代寻找共识,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起点,夯实改革发展的基础——这依然是媒体应当承担的重要使命。

1.诉求与回应

只有诚恳地站在真相一边,才能获得说服力和公信力。

在一个日益开放、透明的社会,只要在合法有序的框架内,媒体、公众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审视、质疑都是正常的。今年以来,从对“校园撞人事件”的追问,到对住房空置率的质疑;从西南大旱中村民“跪求修路”,到于右任作品被窃事件,媒体调查、网络围观,舆论场中众声喧哗。或为追寻真相,防止社会信任与和谐的基础被侵蚀、被消解;或是表达诉求,冀望在每一次发言、每一个表态中,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如何更好地回应质疑、直面诉求,成为社会管理者的一堂必修课。逃避和沉默无法平息舆论,只有诚恳地站在真相一边,才能从真相当中获得说服力和公信力。当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护民权成为日常的身体力行,才能引导民意在正常的制度框架下表达和释放,避免无奈的“危机公关”。在“诉求与回应”这一对可能隔绝、也可能交融的关系中,一种良性互动的逐渐形成,或许正是我们的社会,在一次次舆论风暴中获得的成长的教益。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被卷入”者如何回应质疑

人民时评 住房空置率不应成为“传说”

人民时评 诚恳回应方能避免公信力缺失

人民时评 回应民意重在平时

人民时评 让公众听到权威的声音

人民时评 如何回应群众“不当”表达

时事观察 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

2.改革与利益

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把群众意愿空洞化、虚无化。

只要有发展、有变革,就会有利益问题。旧与新交替的过程,也正是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遏制高企的房价,到一个乡的“全裸”改革;从南科大的筹办,到神木的全民医疗……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成为改革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多元的利益诉求、多样的利益分化,个人的权利,是其中较弱的一环。在经济社会飞速向前时,必须警惕个体权利的流失:有强拆引发的自伤惨剧,有“逃离北上广”的无奈与悲情……在“改革与利益”的关系中,微观的视角,常常能够窥见整个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个体的遭遇,也往往拷问着一个时代的智慧和良知。

人的幸福和尊严,不是改革理所当然的代价。任何一种发展,如果见物不见人,把人民利益、群众意愿空洞化、虚无化乃至对立化,都不能不说是一种“为发展而发展”的异化。同时,在改革攻坚克难的新时期,也迫切需要每个人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主动担当,超越既有利益羁绊,推动改革的航船抵达开阔彼岸。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值得警思的“强拆论”

时事观察 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

时事观察 让每一个人都有相似的机会

人民时评 稳定房价,有决心就一定能办到

人民时评 怎样为改革先行者解困

人民论坛 改革攻坚最需要勇气

人民时评 绿灯,请为探索者多开几盏

3.规则与治理

任何治理都必须保持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与捍卫。

“奶粉激素**”、航空公司“被改名”、安监站长兼“挂名矿长”、法官索要“办案经费”、警察网上通缉记者、公职人员违规占用保障房、派出所给“发廊女”家属写信……同样都是“治理”,有的一厢情愿维护地方形象或者挽救失足个体,有的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搞起了潜规则,有的则以法规空白为由,左推右挡玩起了太极,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往往敬畏权威,但却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这种论点或许有些片面,却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许多安全生产事故、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治理,都应当有为人民服务的品格和担当,都必须保持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与捍卫,这应该作为法治社会的一项常识和本能,熔铸于每一名社会成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内心深处,坚定不可动摇,须臾不可淡忘。只有通过规则制约权力、保障权利,才能找到政府“善治”的广阔空间,培植民主政治的一方沃土。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地方形象”该如何维护?

人民时评 食品安全需要杜绝“检测无门”

人民时评 被通缉记者的底气从何而来

人民时评 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

人民论坛 “非常态化”思维酿恶果

人民论坛 走出“摆平就是水平”的误区

人民时评 罪错应负责任人格不容侮辱

4.市场与道德

市场不相信眼泪,社会却离不开道德。

“老太捡金案”让人感叹“路不敢拾遗”,郭明义善举引发“值不值”思考、“兄弟接力还薪”彰显诚信力量、大学生“人链救人”让人看到爱的希望、“三俗”盛行令人反思市场的底线……一年来,道德的“失灵”与闪耀令人悲欣交集。

市场不相信眼泪,社会却离不开道德。那种“值不值”的利益考量,并不能淹没“该不该”的道德追问。从事道德行为的人或许没有想过什么回报,我们的社会却有义务对此进行激励。任何良性的社会,都应该通过一系列规则和制度,让守信义者得人心,让得人心者得财富,从而保持“道德血液”的浓度与热度。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之外,还包裹着一个非市场的社会,构成了对市场的保护层,而道德正是这个保护层最基本的要素。一个和谐的中国社会,应该让市场社会重新回归于、收缩为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恢复原有的社会保护层,用非市场的原则约束市场的原则,让社会与市场彼此互动互补,保持良性动态的平衡。

【我们关注】

人民时评 “接力还薪”彰显的道德力量

人民论坛 且放下“值不值”的追问

人民时评 守住爱的信心

人民论坛 “路不拾遗”与“道不捡金”

时事观察 今天,道德需要怎样的激励?

时事观察 我们的“三嫂”在哪里

时事观察 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

5.话语与责任

媒体应自觉承担与话语权相匹配的道德和历史责任。

“凤姐”依然在与节目主持人的访谈中顾盼生风,“犀利哥”脱下了奇装却摆脱不了镜头,“金庸去世”谣言流布,名人“毒舌”你来我往……尽管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来临,但媒体和公众人物手中的麦克风依然是“金话筒”,他们的品位左右着公众的眼球,他们的话语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言论空间的丰富拓展,不同观念的接纳宽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媒体和公众人物得益于这种进步,并在其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因此,更应珍惜并用好自己的话语权,自觉成为公共话语平台公序良俗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并通过自己的言论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公民社会的成长。换言之,媒体和公众人物都应当把自己放大的话语权当作压力、机会和鞭策,并自觉承担与话语权相匹配的道德和历史责任。兴利除弊,激浊扬清,允中守直,坚持正义公平的价值判断,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这是有责任感的媒体和公众人物应尽的本分,也是他们受人尊重的保证。

【我们关注】

人民论坛 绝不能靠低俗吸引眼球、“弱者成名”的反思

时事观察 公众人物如何用好话语权、“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

时事观察 公共空间,如何好好说话人民时评反思网络时代的媒体责任

6.权力与信任

没有公信力一切都无从谈起,树立公信力必须从依法行政做起。

从“被就业”、“被增长”等“被”字句式的风行,到对水价、电价、门票调整听证会的各种议论,再到一些干部“人们不愿相信政府一方的说法,哪怕是这种说法合情合理”的感叹,一年来,“信任”二字屡被提及,政府公信力的价值更加彰显。

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在现代社会,政府所面临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环境,常常会导致政府治理难度的增加,易于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更要依法行政,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并通过法律和制度来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任何时候都必须意识到:没有公信力一切都无从谈起,而要树立公信力必须从依法行政做起。

没有信任就不会有有效的改革。获得更多信任,还应有更宽广的社会视野:比如,信息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因为有真相才有信任;比如,利益表达,尊重并鼓励人们在规则框架内表达利益诉求,因为有沟通,才有信任;比如,制约权力,防止权力失控,因为有监督,才有信任。

【我们关注】

时事观察 和谐中国要拆除“社会墙”、将权力运行纳入程序的轨道

人民时评 回应“排队候访”的信任与期待、维护司法权威须坚守程序理念

人民时评 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阶梯电价如何打消公众疑虑

人民日报权威总结

人民日报好句总结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总结40句经典文言文

人民日报 4

人民日报总结
《人民日报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