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9: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填空

1.刻舟求剑等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2.鲁迅“秦之文章,一人而已”说的是李斯。

3.《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其中著名诗句: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源;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4.《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晁错是贾谊之后影响较大的政论散文家。 5.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6.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其中最可靠,最具影响力的是《七发》。

7.其次,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8.《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9.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10.就汉代而论,影响深远,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可为代表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11.《二京赋》作为京都赋长篇之极轨,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京都赋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史记》有130篇,《汉书》有100篇。

13.《行行重行行》中著名诗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4.“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的是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是左思。

15.曹操《蒿里行》中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6.《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17.《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18.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19.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其中,曹是指曹植,刘是指刘协。 20.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组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1.“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也是向来文人称道的妙句。 22.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

23.《咏史八首》其二中著名诗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24.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25.《饮酒》其五中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6.《西洲曲》是南朝名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首,其中著名诗句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7.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28.《登池上楼》中著名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9.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30.《拟行路难》其六中著名诗句: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31.四声八病。“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32.谢眺《昨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打动李白的诗句: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3.以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团文学创作以《文选》最为影响深远。提出“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的文学主张。

34.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35.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混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36.清陈运溶指出:“郦注精博,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37.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一书,也是北朝文坛上的旷世杰作。 38.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39.“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于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40.《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刘义庆。《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41.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 42.玄言诗兴盛于东晋,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徐询。 43.曹植的诗确如锺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4.枚皋是汉代赋坛成果最多的作家。 名词解释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

2乐府:原是指掌管配制乐谱、收集歌词的专门官署,秦代已有之,后人将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并演唱的诗简称作乐府。

3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4太康诗风: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岳诗风

5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6永明体: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称永明体 7世说新语: 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8七发:“《七发》者,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也” 9《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因其相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被编辑在一起。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0宫体诗:萧梁时代文风颇盛,志求“新变”(《南齐书·文学传论》)而思想狭窄贫乏,导致声色大开,出现了以表现宫廷生活庸俗内容的宫体诗。“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简答题

1 《七发》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对先秦文学的借鉴。汉赋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秦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一. 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这种超越和盘升手法是汉大赋的惯用技巧,其讽喻意图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

二. 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赋写七事,一事一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游记的笔法精神。每一事又能刻意求新,反复渲染,刻画精细,极尽铺夸之能事。

三.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2《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叙事有详略之分,起因详写,结果往往略写。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无论是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3《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二.《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三.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四.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五.《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史记》中有许多人物所做的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是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各人有各人的方式。

七.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八.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4.《古诗十九首》

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在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其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其三,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但言近旨远,含蓄蕴藏,余味无穷。 其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特色分别为?

(1)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2)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

6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的不同表现在什么方面? (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2)曹魏后期文人命运与建安大不相同,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7谢朓诗歌特色

一.山水诗方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对山水景物做客观的描摹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特点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二.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与诗歌创作之中,所以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三.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四.他的短诗不仅语言清新,音调和谐,情致含蓄,而且富于南朝民歌气息,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8庾信文章前后期各有什么特点

前期:有功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后期: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词,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乡关之思体现在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论述题 1乐府诗

(1)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①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时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例如,《孤儿行》中的孤儿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竟然有生不如死的想法,小小年纪便对命运已经完全丧失信心。然而《鸡鸣》和《长安有狭斜行》把表现对象的显赫地位渲染得更加充分。诗中的富贵之家不只是一人居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宦达;所任官职也不限于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秩达二千石的高官显宦。 它们的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②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女子自誓之词。两汉乐府诗中的女子对于自己的意中人爱得真挚、热烈,可是,一旦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就会变爱为恨,果断分手,而绝不犹豫徘徊。《有所思》反映的就是未婚女子这种由爱到恨的变化及其表现《孔雀东南飞》所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爱与恨。 ③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体现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而采取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薤露》、《蒿里》是汉代流行的丧歌。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汉乐府坦率地传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这在《练时日》、《华烨烨》、《上陵》等诗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2)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①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择取女主人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又富有情趣画面入诗,诗人找到了最佳视点

②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张骞通西域之后引进苜蓿,杂曲歌辞《蜨蝶行》就特意提到这种植物。另外,那些迎神求仙诗,更是崇尚奇异的体现。 ④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孔雀东南飞》

⑤ 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

⑥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叙事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

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⑦ 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如《蜨蝶行》另一类寓言则是植物和人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宋子侯的《董娇娆》 2陶渊明

(1)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①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归园田居》其四,通过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②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对自己生平的回顾,如《饮酒》其十九;有对社会的抨击,如《饮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如《咏荆轲》

③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悲叹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

④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他自己的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如《答庞参军》

(2) 陶诗艺术及其原因

艺术特色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具体可以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待”字这个动词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诗的艺术渊源,锺嵘《诗品》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其后多有反对此说的,今人则多表示赞同。从今存应璩诗以及关于应璩的传记资料看来,他与陶渊明很不一样,与其说陶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如果一定要说得具体些,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3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①思想内容: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企喻歌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如《企喻歌辞》中的后三首。;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②艺术风格: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抒情长诗《西洲曲》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馀味无穷。 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③修辞。《西洲曲》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结字勾句的顶真、珠连、谐音双关、比喻等,并注重押韵,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五言到底,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含蓄委婉。北朝民歌叙事长诗《木兰辞》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相同之处

一民歌大多数繁简得当,详略适宜《西洲曲》中细描女子对情人的种种感情娓娓道来,丝毫不觉得繁琐累赘。而在《木兰辞》中对木兰在战场上发生的事通过“万里赴戎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描述,意义一目了然,又不让人觉得敷衍搪塞

二 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杜甫《草堂》诗一连用四个“喜”字造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爷娘闻女来”等句脱化而来的。

三在诗歌体裁上,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

五、七言绝句体,是唐代绝句的真正源头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史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