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别了不列颠尼亚 (3)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4: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学习新闻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分析鉴赏本文中多处用到的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文处理新闻报道的独特之处。

2、分析文中多次运用的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诵读、筛选信息、分析鉴赏、合作探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仔细阅读并积累印发的新闻的相关知识。

2、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3、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伴随“东方之珠”的音乐展示香港美丽繁荣的图片,以及香港回归时人们欢庆的图片。

2、提问: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香港回归这件大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3、作者又是选用怎样的角度来表现香港回归这件大事呢?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

4、思考: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来展示它的重大历史意义的呢?

作者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一些背景材料,使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意义,同时,作者又将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5、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6、分析鉴赏: 本文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请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今昔对比,胜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深化了主题。

7、合作探究: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标题好在哪里? (1)旧题新用,意味深长;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并不是针对司徒雷登个人的,它的真正的批判对象是美国政府,以及白皮书的炮制人——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目的是教育人们认清美帝国主义的真相,不要再对美国抱有幻想。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3)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了无痕迹。 实境 : 告别

虚境 : 回归、雪耻

8、本课小结:

本文属于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它只选取整个香港回归全过程中英方撤离的几个场景加以描绘,并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这种独特视角的选择,以及现实场景与历史结合的手法正是本文突出的特点,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9、课后作业

(1)思考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2)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3)预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