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选修8unit2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6 07:39:58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选修亚里士多德教案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教学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2、识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其在多方面的成就

3、评价亚里士多德,学习其求知精神和治学态度。重难点 :

1、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学术成就

2、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

3、如何看待中庸之道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一、导入新课,用课本中不同伟人对于某一人的评价,引出这个人就是亚里士多德。

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 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恩格斯 他是“人类的导师” ------黑格尔

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 ------罗素 通过预习,请学生回答亚里士多德的个人生平。 重点突破:

(一)结合教材32页内容及以下材料,概括亚里士多德突破柏拉图的学说的表现。

材料一 : 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 。在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

材料二 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律能作出最适当的判决„„ —亚里士多德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人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总结) 政治:客观世界存在 确定研究对象 政治学:法治优于人治 生物学:动植物分类

物理学:物体有形式和物质组成 逻辑学:三段论

教育学:散步的哲学家 伦理学:中庸之道

精讲“三段论”(结合课本33页内容),用做题的形式加深大家的理解

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精讲“中庸之道”(先了解课本中的解释,然后思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有何不同)

相同:均将其看作最高的美德,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 不同:

1)亚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侧重哲学的思考;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2)亚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因人和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孔子认为“中道” 强调的是一个“度”——过犹不及。 评价亚里士多德:

积极;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消极:阶级局限性

课后作业:背诵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内容 下节课:讲授新课拿破仑 课后反思:

1、讲授新课的备课工作应该充分做好,查相关的资料,尽量使书本中的知识充分发掘,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2、上课过程中要适当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提高课堂效率。

3、活动探究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推荐第2篇:陶艺选修教案

陶艺(适用12美术学1;2;3;4班)

一、课程说明

陶艺成型是陶瓷形体形成的一种工艺过程,陶瓷造型丰富多样,有大到数米高的花瓶,小到几厘米的花瓶小碗,还有薄如蝉翼的薄胎瓶、薄胎碗等。这些不同造型的器皿其成型工艺手段也不尽相同。在陶艺制作中,较为常见的成型工艺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石膏模具成型等。这些陶瓷成型工艺 自成一格,各具工艺成型特点,我们要把各种成型工艺运用自如,使陶瓷成型工艺手段多样化。

二、教学计划 陶艺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泥条盘筑成型 (1学时) 第二节

泥板成型 (1学时) 第三节 石膏模具成型 (1学时) 第四节

拉坯成型

(1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和掌握,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拉坯成型的工艺技法及各自特点。

陶艺成型技法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艺成型的不同种类及特性,明确学习陶艺成型技法的目的与意义,掌握陶艺的基础制作工艺技法,在陶艺创作中能运用合理的成型手法进行创作。(2学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拉坯成型的制作技法以及各种成型技法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泥条盘筑成型(重点)

(一) 概念:

泥条盘筑成型是最古老的一种成型手段,远在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就采用此方法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是将泥料搓成均匀的圆条,在根据所需形体造型一层层叠加或用一根长泥条作螺旋形向上盘旋筑造成型的一种技巧。

(二)制作工艺: 1.将泥块搓成均匀的泥条。

2.将泥条盘卷成圆饼状,并用拍板将泥条拍实,使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紧密。3.在层层向上盘筑时,可将内外抹平,也可以一层一层向下按压,使泥条之间结合紧密又保留一些手工痕迹和肌理。

4.在盘筑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其弯曲,筑造自己想要的形体。

5.注意在盘筑一定高度时,会因底部未干容易倒塌,这时我们应该将泥条接口处用塑料袋包扎紧,保持接口处的湿度,待底足干燥到一定强度后在继续盘筑。

6.掌握好盘筑的重心,可以盘筑多种变化的造型形体。

小结:泥条盘筑表现为严谨性、敦厚性和朴实感。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它是一种理性的方式,由不得作者情感的肆意渲泄。泥条盘筑成型法,往往形体造型的宽容度大,便于塑造比较复杂的形体,它不仅可以塑造异形的造型,还能塑造一些扭动和弯曲的造型。 第二节 泥板成型 (重点)

(一)概念:

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之一,它制作便利有较强的站立性,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晰的造型。泥板成型不仅能做有棱角的器形,也能做一些同心圆的造型。例如:宜兴紫砂器皿很多造型都是泥板成型或是泥板拍打成型的。

(二) 泥板的制作:

陶瓷泥板制作方式不同,表现的表面效果也不同,不同的方式可以使泥的表面呈现不同的质感、压痕、和肌理,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手工做陶最常见的泥板制作有3种方法: 1.拍打法:

用手掌或木板、木棒等工具,拍打泥块,使其成为板状形态。也可以在木板、木棒上包裹不同的材料。如:麻布、线、铁丝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肌理,具有丰富的表面形态。

缺点是:不适合制作较大的泥板。 2.擀压法:

利用圆形木棒或钢管,擀压泥块,还可以利用不同厚薄的木条作厚薄标尺,做到泥板的均匀厚度。擀压法的转压力量较大,可以制作较大的泥板。 3切片法:

先将泥块打成长的矩形泥块,利用切割线把泥块切成片状,因切割线不容易拉直,所以泥块不容易拉平,只适合切割条状泥片。 优点是:制作比较简单、快速。 缺点:不适合制作较宽、较大的泥片。

(三)泥板成型的种类:

1.泥板卷制成型:

泥板卷制成型,就是将泥板用一定的支撑物卷制成型。一般可以制作圆柱形,方柱形等规则的几何体,也可以制作一些不规则的造型,如:人物、动物雕塑等。(钧瓷艺人张大强的陶艺动物作品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制作工艺要点:利用泥板有湿度的时候比较软,可以像布一样随意做造型,但制作大一点的造型就会容易倒塌,这时我们可以用泡沫、纸等作支撑,等泥坯干燥到一定程度再将支撑物拿出。 2.泥板镶接成型:(难点)

泥板镶接成型,是将擀好的泥板,切割成所需形状等干燥到一定的程度,一较好的站立性为标准,较大的造型泥板的厚度也相应的加厚一些。要注意,镶接的泥板一定要湿度一致,否则容易开裂,解决泥板干湿一致的方法是:把所有压制好的泥板摊干到一定的程度时,全部垒叠到一起,让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均匀,达到干湿一致。

制作工艺要点: 由于泥板镶接成型是在泥板干燥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制作的,不容易粘接紧,所以关键是要处理好接口。一定在泥板接口处用锯条刮毛,在刮毛的接口上涂上泥浆,还要把接口处成一定的斜度,以增加接口的强度,防止烧成开裂。

第三节 石膏模具成型(重点)

(一)概念: 利用石膏加水后可以凝固,在这种材料干燥后有较好的吸水功能。在陶艺创作中,利用石膏做模具,可以很快将泥料、泥浆里的水分吸收,使泥料、泥浆硬化、干燥而成型。

特点:便于复制,对造型复杂的纹饰和异形的造型来说,石膏模具的成型方式尤为方便。

(二) 石膏模具成型的种类: 1.模具印坯成型: 1) 准备好的印坯模具

2)根据造型的大小尺度,打制泥片,把泥片放入石膏模具中。

3) 用手指把泥巴按实,并把坯体需要粘接的接口略高一些,并在接口楚打毛,涂上泥浆。

4)把两片模具合上并压实,待坯体到达一定干燥程度时打开模具。 5)把接口修平,压实。

优点:烧成收缩小,可以制作大件的作品,不易倒塌变形。 2. 模具注浆成型:

1)把准备好的模具捆扎好。

2)把泥浆注入模具内,待泥浆在模具内壁吸附到一定厚度时,把模具内多余的泥浆倒出,吸附泥浆的厚薄就是坯体的厚度,坯体厚度根据器皿大小而定。 3)把倒完泥浆的模具反扣,这样可以保证坯体内壁平滑。待模具内的坯体干燥到可以站立的强度时,把模具打开,取出坯体,修整坯体。 第四节 拉坯成型(重点、难点)

(一) 概念: 拉坯成型是最为广泛应用也是最方便的一种成型方法,拉坯成型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制作的器物更加完美和精致。拉坯成型是在快速转动的轮子上,将手探进柔软的黏土中,借助螺旋运动的惯性,让黏土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形成环形的坯体的过程。

拉坯成型法,主要制作一些同心圆的造型。如:碗、盘子、罐子等。但现代陶艺则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镂空、挤压之后在进行拼合,创造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

(二)制作工艺要点:

1.准备好泥料

2.重心定稳,不晃动。

3.先拉直筒,再进行造型的扩大或缩小。

(三)成型特点:

拉坯成型制作出来的造型,挺拔、规整。但它是一种技术较强的成型工艺,对泥性干湿、轮子转速的快慢以及手的动作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进行训练,才能掌握这种成型技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对陶艺的各种成型技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并能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意义,为以后进行陶艺创作,打下了基础。当然,若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最好还是多加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并掌握制作规律。

七、作业:理解和掌握陶艺的各种成型技法,结合自己的作品,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成型方法,进行陶艺创作。对陶艺的成型技法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和反思,查阅现代陶艺的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陶艺知识。

推荐第3篇:(选修)《封锁》教案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

4、《封锁》 张爱玲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把握翠远和宗桢的情感故事,把握小说写作的意图。

2、理解小说隐含的寓意。

3、通过资料搜索,集体赏读法,品味张爱玲新奇的语言艺术。教学重点:把握翠远和宗桢的情感故事,把握小说写作的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隐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探究法、鉴赏法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写出《传奇》的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凄惋欲绝的传奇。

二、作者介绍

1、生平介绍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1930年改名张爱玲 。祖父张佩纶虽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母亲是西洋化的女性,几度跨洲越洋去留学,是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

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而其本人又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而离家出走,张爱玲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不仅形成孤独、敏感的内省个性,还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对事的否定性情绪,习惯于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着周围的世界。

2、年表

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1930年改名张爱玲。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3、代表作品 中短篇小说:《沉香屑—第

一、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花凋》、《琉璃瓦》、《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 长篇小说:《十八春》

三、检查预习

阅读课文,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被“封锁”的电车里

人物:乘客(主要——吕宗桢、吴翠远) 情节:开端——电车被“封锁”

发展——车上人的不同表现

高潮——吕、吴二人的交谈及心理活动

结局——“封锁”开放,大家都回到自己生活的常态

第二课时

四、思考探究

1、小说开头是如何描写常态生活的?

“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庸常的生活周而复始。

电车轨道像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没有完,“然而他不发疯。”显示了人们对日常生活麻木得一无所知。贫乏的日常生活状态封锁了人们。

2、小说结尾说:“然而思想毕尽是痛苦的……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一切又回到常态生活中。小说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有何用意?

生活容不得浪漫,传奇、梦想像肥皂泡,终究要破灭,并回到庸常的日子。只有日常生活才是真实、永恒的。

这种“常态—反常态—常态”的情节转换过程,突显了主旨。

3、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敌视、隔膜、不可沟通随处可见,请从文章前半部分找出这类描写的语句。

铁门里和铁门外的人互相惧怕、搓核桃的老头子、人们对医科学生所画人体骨骼图的理解评价。

4、阅读“宗桢看报”,引得周围的人都学样的段落,看看哪句话可以概括他们的行为心理。

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

5、如何理解“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闲则生事,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都只能徒增烦恼,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一思考就陷入窘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就会发现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

6、宗桢为什么要和翠远搭讪?

直接的原因是要躲避表侄董培芝;报复太太。深层原因是在封锁的非常态下,孤独的宗桢发现了自己的缺乏与需要。

7、宗桢喜欢翠远吗?

一开始宗桢并不青睐翠远,没有款式,没有特色。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没有足够特异的地方他引诱他。可是为了避开培芝,他只得硬着头皮向翠远“调情”。

8、设身处地想想,宗桢在培芝走后?为什么继续他的调情?(有点问题)

第一是出于礼貌,第二是因为闷,无聊,找个人聊聊,破闷。

9、小说中说:“他们恋爱着了”,你觉得这是真的吗?或者说,是否至少有那么一刹那,他们彼此迷恋?他们有没有“越轨”的心理基础?

有。有那么一会儿,他们经由对方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发现了自己的魅力,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欢喜的,冲着这个,那对面的人儿万分可爱的了,所以宗桢断定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心理基础:

①宗桢,老实人。身为家庭的顶梁柱,日夜奔忙,对工作失去兴趣,完全褪化成一个赚钱的机器,他的身份是会计师,是父亲,是丈夫,是市民,翠远唤醒了他男人的意识,他竟然能让一个女人脸红,使她微笑,使她掉过头来,原来,他还有一个男人的魅力。他的妻子不同情他,她脾气坏,文化低,又不会牵就他,理解他。而且是包办的,虽然,曾经很美,可是不要说是暮去朝来颜色故,就是仙女看久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

这样循规蹈矩的老实人,生命太沉重了。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哪怕是气气自己的妻子也好哇,即使不是行为,哪怕是心理上对跋扈的妻子做出背叛一定也是一个男人了不起的壮举,想着就足够让人心花怒放的了。

况且,翠远,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理智,不会纠缠,撒泼,爱她一爱,也没有脱不了身的危险。

②翠远呢,其貌不扬,内敛,节制,庄重,像教会派的少奶奶,却还没有结婚,她是一个好女人,没有成就感的压抑的工作环境,刻板的虚荣的家庭氛围,她不快乐,她渴望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被诱惑。(气气家里人)。

10、封锁解除了,宗桢“遥遥坐在他原来的位子上,„„梦”。如何理解?

回到原地,是一个象征,事如春梦了无痕,宗桢这样的好男人不会为电车上的偶然春心萌动付出行动,他不会付出爱,他只需要解乏,需要放松,而这些完成了,他们的关系也就完成了。

事后,他甚至已不再记得翠远的脸了,对自己怕创举却是历历,他欣赏的是自己的冒险。在宗桢,实实在在的那只是一次“调情”。

(宗桢:好男人。琐屑平庸,思想简单,甚至都不能觉得自己的缺乏和欲望。 翠远:好女人。其貌不扬,内敛自制,她的欲望就是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诱惑。)

通过宗桢和翠远在封锁时的电车上的短暂情事,让人们看到庸常众生的琐屑无聊,而又悲哀的一面,没有思想,循规蹈矩,迷失自我。在这里,爱情不再是鲜亮的旗帜,而是公然调情破闷的幌子。

五、小结

1、“封锁”的寓意

它首先是一个场景—电车遭遇封锁后,车上的一个场景。深层次的暗含人与人心灵之间有形无形的封锁隔阂,以及个体思想受人生常态的压抑状态。 有形的“封锁”

无形的“封锁”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2、写作手法

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也表现在叙事技巧上。小说具有独特的叙事视角, 使描写对象陌生化,即使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唤回了读者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例如鲁迅笔下“狂人”的倾诉、卡夫卡笔下“甲壳虫”的内心独白、荒诞剧《等待戈多》„„

六、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欣赏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随手划出比喻新奇的语句和言深旨远的语句。

例: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从英文译成国语。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

这句话运用比喻联想:“生命像圣经”,像《圣经》经过无数种语言最终译成了上海话一般遥远,因为译来译去的缘故,使人产生“隔膜”。这是翠远在不经意的阅卷中,灵光一闪的醒悟——自己与真实生命的隔膜,就像翻译与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觉,借助形象的联想,让人突然有所感悟。

2、张爱玲作比喻喜欢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由于她善于抓住本体和喻体间最关键的相似点,使得本体立即变得生动可感。

整个的花团簇锦的大房间是一个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图案。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鸿鸾喜》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倾城之恋》

寿芝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爪。

《金锁记》

3、张爱玲还善于以通感的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贯通,使意象新奇,富有弹性,将具象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使意象的情感色彩更为立体。

视觉——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

《白玫瑰与红玫瑰》

感觉——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抺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白玫瑰与红玫瑰》

触觉——今年冬天我是第一次穿皮袄。晚上坐在火盆边,那火,也只是灰掩着的一点红;实在冷,冷得瘪瘪缩缩,万念俱息。手插在大襟里,摸着里面的柔滑的 皮,自己觉得像只狗。偶尔碰着鼻尖,也是凉凉的,像狗。

《气短情长及其他》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收集名言美句。 如:“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为爱而结婚,等于把白云装进坛子里”

八、结语

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电车上的“封锁”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封锁”中的情与爱,终究是一场要谢幕的演出。

推荐第4篇:选修2教案

第3课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教案 2012.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法国共个制的最终确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2、通过学习法国大革命额内容掌握法国作为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对1875年宪法进行深刻的评价

二、重点难点 重点:1875年宪法

难点:对共和制最终确立的评价。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最终确立的过程,提炼过程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认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主要概念有法兰西第二帝国、1875年宪法。

本节内容历史名词较多,而且容易混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名词进行专门讲解。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848年,法国围绕共和制与君主制,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顾思考回答: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至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至1814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至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至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至1852年)

教师指出:虽然历经磨难,在1848年法国再次成立了共和国,但是这样的磨难并没有结束,路易·波拿巴继承了拿破仑的衣钵,使这样的历史继续着。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一段历史。 【讲授新课】

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思考:路易∙波拿巴为什么能够成为总统并最终成为皇帝?法兰西第二帝国是怎样建立?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回答。教师指出:

1、原因:

1).人们怀念拿破仑,波拿巴利用了其伯父的威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秩序恢复; 3).新成立的共和国不得人心; 4).波拿巴通过种种手段打击政敌:利用政党,发动政变,把民主作为工具等;

2、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的过程

(1)第一步: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标志资产阶级保守派取代共和派执政) (2)第二步:利用秩序党排挤共和派。(标志着保守派组阁控制议会) (3)第三步:发动政变,打击秩序党。(标志着开始个人军事独裁)

他上台后,组织了“秩序党”内阁,并解散了共和派的制宪议会。1849年,秩序党在立法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资产阶级保守派主宰了议会。但保守派内部斗争异常激烈,路易·波拿巴一心想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他首先支持秩序党排挤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派;接着在1851年底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逮捕秩序党和共和派的领袖人物并镇压共和派的反抗。波拿巴由此开始了个人独裁统治。

(4)第四步:颁布新宪法,总统独揽大权。(标志着总统独揽一切大权) 1852年初,路·波拿巴颁布了一部新宪法。根据新宪法,总统作为国家元首任期十年,独揽一切权力,普选产生的议会只是个装饰品。

(5)第五步:1852年强迫人民投票恢复帝制。(标志着拿破仑第二帝国的建立) 1852年11月,波拿巴强迫人民投票赞成恢复帝制的决议。不久,他登基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正式建立,昙花一现的第二共和国寿终正寝。 【探究延伸】拿破仑及其侄子波拿巴都做了皇帝。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两者恢复帝制都是历史的倒退。但历史是否倒退还要看它实行统治的结果和作用。两位皇帝都适应了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需要,实现了政局稳定;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与措施,如《拿破仑法典》,从这一点看他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从作用上看,两者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从作用看两者也是进步的。

总而言之.政体上的倒退是明显的,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更为巨大。我们应该全面评价拿破仑与波拿巴的统治。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问题探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来的? 1.背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

灭亡原因:

①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和战争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②普法战争失败,人民发动起义。 2.建立

1870年9月.资产阶级宣布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三、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法国共和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1.背景

第二帝国覆灭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上,在新选出的国民议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无产阶级的巴黎公社被镇压后,保卫共和制的力量遭到削弱。君主派乘机把复辟活动推向高潮。但是,在共和派的努力下,法国政局很快发生不利于君主派的变化,共和派力量不断加强,君主派因内江力量削弱。 2.过程

(1)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2)1875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和后来通过的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3)1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法国总统选举。

3.意义

共和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1875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议会实行两院制,下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实行间接选举;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文武官员、宣布特赦等大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在议会两院获得多数支持的政党领袖担任,由总理组织内阁。

这部宪法虽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但它毕竟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了此后君主派的复辟活动。

4、法国帝制与共和制斗争的实质

帝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反映了传统力量与民主力量的斗争,但不能认为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其斗争也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何种政体的斗争。 【探究延伸阅读下列材料:

直到1877年,君主派依然不甘心,对共和派进行反扑,共和派遭到重大打击。君主派的一家报纸得意地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桨。”

请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答:材料直接体现了帝制与共和制斗争的激烈,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艰难的历程。结果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共和制得以巩固。 【课堂小结】法国共和政体是怎样确立的? 帝制与共和制历经反复斗争,最终共和制确立: 1791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由此确立。

八、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主要难点在于理清思绪,因此在教学备课中应该更加的细致,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帝制与共和制的反复较量过程,理解一种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推荐第5篇:《拿来主义》教案 选修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

1、

2、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 ,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1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

一、

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 礼尚(shàng)往来 自诩(xǚ) 残羹(gēng)冷炙(zhì ) 孱头(càn) 脑髓 (suǐ) 蹩进 (bié) 玄虚 (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 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 (4)指导阅读

8、9两节 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孱头--怕、徘徊 -- 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 昏蛋--怒、烧光 -- 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 废物--慕、吸鸦片 -- 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 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 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3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 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推荐第6篇: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模块8Unit2 读写课教案

Module 8 Sports life Unit 2 He was invited to competitions around the

world.ⅠTeaching model Reading and writing.ⅡTeaching method Top-down approach Ⅲ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

1.Read to learn about Liu Xiang and how he became a sports hero.2.To be able to complete a timeline 3.To learn some key words and useful expreions Ⅳ Teaching Objectives  Key vocabulary:

ability

race

record

method

Japan

break Asian suffer courage pride ⅤTeaching aids Recorder, OHP, video ⅥTeaching Steps (教学步骤)

Ⅰ.Leading in .(情 境 导 入) Step 1 。Warming-up (Ⅰ情境导入--1.师友对话)

1.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Liu Xiang,then introduce him.

2.Review the text of Unit 1.3.Read the words after the teacher.4.Introduce the new words.(师傅学友明确学习任务:师傅注意纠正学友的发音) Step 2 Reading and vocabulary.(Ⅰ情境导入--1.教师导入)

1.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he title of the paage in Activity 2.

☺Who is he? ☺ When and where did he get his Olympic gold medal? ☺ What was his feeling at the moment? ☺ Has he ever suffered from injury or defeat? 2.Look at pictures in Activity 1 carefully.3.Show some phrases: first place stop sb.(from) doing sth.take pride in suffer from Ⅱ.Reading comprehension (阅 读 理 解)

Step 3。 Reading.(Ⅱ阅读理解--1.师友阅读 )

友情提示:师友独立完成任务,再互助交流 Task 1 Read and answer( Activity2)

1.Play the recording.2.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 paage.3.Check with a partner.4.Call back the answers from the whole cla.5.Read the text together.(Ⅱ阅读理解--1.师友朗读 )

友情提示:请朗读,师傅注意学友的语音语调.

Task 2 Read paragraphs 1&2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past simple paive voice.6.Learning to learn.Task 3.Read paragraph 4 and find out the two most important prizes that Liu Xiang has won.( Activity3) Task 4 Read the paage and check the answers. (Ⅱ阅读理解--2.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重点短语和句子。

Ⅲ.Consolidation (梳理巩固) Step 4。Words Master Ⅲ梳理巩固--1.师友互查 Task 1:单词记忆 ability race record method Japan break Asian suffer courage pride 友情提示:师友先读背单词,师傅再对学友提问

Ⅲ梳理巩固--1.师友互查 Task 2:重点短语 first place stop sb.(from) doing sth.take pride in suffer from Task 3:重点句子 1.First, he was invited to competitions around the world.2.Liu was encouraged at first to train for the high jump.3.In 2001, a special programme was set up to help young sportsmen and sportswomen.友情提示:师友先互助查找,再师傅检查学友 Ⅳ.Extension(拓展提高)做一做,看你学得怎么样

Step 5.Quiz I.根据提示完成句子。

1.Xu Wei was so excited because his horse came second in the __ (比赛).2.His ______ (记录) in the high jump is 1.80 metres.3.I realized he _____________ (正经受) from shock.4.In Lily’s opinion, traditional teaching _______ (方法) have many disadvantages.5.Almost everyone has some musical ______ (能力).II.根据提示写句子。

1.那个鞋厂建于二战前。(set up)

2.贝蒂上高中时常胃疼。(suffer from) 3.哈利得了一枚金牌,因此我们都为他感到自豪。(take pride in) 4.朱丽叶,你为什么阻止他上楼? (stop sb from doing sth)

Step 6 .Writing.Write a paage about Zhang Yining.Use the sentences you have written in Activity 6 to help you.Zhang Yining was noticed by Coach Wang Biling.She was asked by Wang Biling to go to Beijing Shichahai Sports School.A lot of Zhang Yining’s time was taken up by her training programme, but Zhang Yining was advised by her mother to study as well as train hard.师友先独立完成,师傅再帮助学友完善作文。 Ⅴ.Summarize.(总 结 归 纳)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Ⅴ总结归纳--1.师友梳理 本课重点词组和句型: 1.suffer… from 2.stop sb.(from) doing sth.3.take pride in 4.First, he was invited to competitions around the world.5.Liu was encouraged at first to train for the high jump.6.His races were recorded, and he was compared with the world’s best sports stars.(师傅要帮助学友完善笔记哦) Ⅴ总结归纳--2.教师总结 Reading strategies(阅读策略) Try to find the key words quickly.(快速寻找关键词) Step8.Homework

1.Try to 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Liu Xiang and retell his story to your clamate. 5

2.Finish the exercises in Learning English.3.Preview Language in use on P68-71 6

推荐第7篇:苏教版选修《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主备人:陈玉良 复备人:李明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朋友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的,离别也可以是美丽的。

二、评讲: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三、课堂小结:

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五、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推荐第8篇: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

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提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华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④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⑤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2、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

【备课资料6】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争夺中国市场,协调列强矛盾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原因:

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求清政府增加偿还借款的本息;

②各地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等,引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措施:节支增收

(1)增额度: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2)降薪俸:降低官员薪俸; (3)裁军节支: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4)增税收: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等。

3、结果:

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②封建官僚转嫁负担,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 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3、困难:举步维艰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3、思想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生平简介:

2、主要著作和思想:

(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 “变”, 只是 “渐进”, 而不是 “骤变”, 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

(1)时间:1895年(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 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政治团体

(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1)生平简介:(2)维新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 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 (1)生平简介:(2)维新活动: 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1897年)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1897年)

3、严复:

(1)生平简介: (2)活动与主张: 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 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4、维新活动的影响:

(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 (2)作用:

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 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 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 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第3课 百日维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图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绪颁布《定国是诏》(翁同和拟),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梁启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历史上把这次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除旧

布 新

作 用

局限性 政治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制度局、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设兵船。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注:新政中未实行的措施

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3、初步成果:(反映了„„,有利于„„,动摇了„„)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合作探究1】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明治维新

百日维新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

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

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合作探究2】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第4课 戊戌政变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关于本节内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新旧势力的概念:

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

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中央和地方很有力量。

新势力

旧势力

(弱,受约束)光绪帝

慈禧太后 (强,控制主宰) (解除远离)翁同龢

荣禄(提升重用)

(地方官员个别代表)陈宝箴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

在新旧势力的交锋中,新势力明显处在劣势,为变法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举措: 旧势力

新势力 人事权 军 权

慈禧解除翁同和的军机大臣,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基 础

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

拉拢袁世凯,不识其真面目

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伊藤博文

光绪帝在短短的几天内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改革的举措,在守旧势力看来光绪帝听信“康党”之言所采取的激烈举动,已大大违背了“祖宗之法”,危及到了权贵们的切身利益。经过密谋,决定奏请慈禧“训政”,中止光绪帝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以扭转局面。而掌握实际最高权力的慈禧从一开始就希望所谓的变法在她能接受和控制的范围内。可是光绪帝竟然自作主张,慈禧自然恼怒。在光绪帝提出想建懋勤殿进行议政时,慈禧不准,且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惊慌失措,迅速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密谕,表示自身难保,求救。再次召见袁世凯,进一步拉拢,擢授侍郎,专办练兵。并暗示他可不受荣禄节制。面对危急的形势,康与林旭、谭嗣同、梁启超等共商,决定劝袁举行政变。袁世凯不置可否。这一幕反映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穷于被动应付,胸无良策。此时大有“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伊藤博文是日本前首相,对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为了和俄国争夺在华权益,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改革。伊藤博文访华就是为了此目的。光绪帝“决意欲开懋勤殿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 。这里说的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具体是指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和英国人李提摩太,皇帝准备聘请他们为顾问官。目的有二:其一是贯彻维新派的一向主张联合英、日以抗衡俄国的外交路线,试图依靠英、日的帮助,来巩固皇帝和维新派的地位,对慈禧等守旧派构成威慑;其二向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由伊藤指导变法改革。9月11日,伊藤博文以所谓私人游历的身份来到天津。他的到来使守旧派感到十分恐惧,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伊藤博文访华增加了慈禧的恐慌和不满,慈禧担心沦落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于是加快了政变的步伐。

2、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

3、经过:

(1)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具体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③存在依赖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3、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①政治: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②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2】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

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 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

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5)改革途径:

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6)改革措施:

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单元小结:

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边疆出现危机并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民族振兴的机会。

推荐第9篇:《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先秦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知人论世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手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三、解题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四、阅读文本,积累知识

1、字词正音。踦yǐ(支撑,接触)騞huō(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謋huî(象声词) 2.自读课文,并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归纳一词多义。

推荐第10篇:(选修33)《固体》教案

《固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了解它们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2)知道晶体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的空间点阵排列。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通常说的晶体及性质是指单晶体,多晶体的性质与非晶体类似。

(3)能用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固 体

1、晶体和非晶体 (1)固体分类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例如:各种金属、食盐、明矾、云母、硫酸铜、雪花、方解石、石英等都是晶体;玻璃、松香、沥青、蜂蜡、橡胶、塑料等都是非晶体。

(2)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第一、晶体具有天然的规则的几何形状,而非晶体无此特点。

例如:食盐粒都是正方体,硫酸铜也是正方体,雪花都是六角形的、明矾外形的八面体,水晶石为六面棱柱。

第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不同,而非体各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

例如:将石蜡均匀涂在云母片上和玻璃板上,用烧红的钢针接触没有涂蜡的另一面。会看到云母上的石蜡熔化后的部分为椭圆形,玻璃板的导热性各方向相同,参看课本P56上的图15-1。又如,硫酸铜具有单向导电性,方解石发生双折射现象,也表明它们分别在电学性质、光学性质上各方向不同。又如,晶体溶化有溶点,而非晶体是缓慢变为液体的过程,无熔点。

晶体又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上述的两条晶体的特点一般说是原晶体的特点,多晶体中小晶粒的排列无规则、杂乱无章,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无从显示出来。

2、晶体的空间点阵

单晶体和非晶体性质上的不同,可以从它们的微观结构不同做出说明。组成单晶体的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空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彼此相隔一定的距离排列成整齐的行列。通常把这样的微观结构称为空间点阵。

例如:食盐的空间点阵如右图所示,这正是盐粒不管大小都是正方体的原因所在。

方解石对光产生双折射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它在各个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所致。云母片各方向上导热性质不同,是由其空间点阵决定的。云母片中微粒排列情况与课本P57上图15-2类似。

第11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

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 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 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 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 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 情。全诗以“愤”为意 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 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

这是 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 》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 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 些区别。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 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第12篇:食品安全 选修课程教案

课题: 关注食品安全

课型

选修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近期我国多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出现的原因,从中联系市场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透过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依法参与社会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食品事件频发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最近最受关注的“地沟油事件”的视频,问题引导:为什么“地沟油事件”影响如此之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资料展示:

(一)、地沟油事件简介

1 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各类劣质油的统称。地沟油可分为三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一定次数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2地沟油事件的案例

2011年3月,浙江宁海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在“大走访”开门评警中接到群众举报,有一伙人在各饭店高价收集餐厨废弃油脂,疑为炼制生产食用油。浙江省公安厅立即组织专门力量,先后5次赴山东、河南等地进行深入侦查,初步查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 7月中旬,公安部统一部署,先后组织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开展集中行动,成功捣毁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河南郑州宏大粮油商行等利用地沟油生产、销售食用油“黑窝点”6个,查获非法生产线2条、地 沟油炼制的食用油100余吨、已灌装假冒品牌食用油100余箱,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32名。

2011年3月,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灯塔村1组,一个叫“马厂”的废弃的养猪场里,几个陌生男子频繁出入,搬来锅炉、砌起灶台,每天烧煮从村外拉回的潲水。4月20日,走马镇派出所民警获悉后,在养猪场内将老曹等6人抓获。由此查获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地沟油”案件。 经重庆警方调查,发现老曹从潲水里烧煮提取的“地沟油”,辗转重庆、四川等正规食用油生产企业,流入油脂批发市场,按不同比例掺进正品食用油,最后上到餐桌。公安部将此案列为“4·20”专案挂牌督办,警方顺藤摸瓜,揭开当地“地沟油”的黑色产业链,侦破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制售“地沟油”案。目前,已查实涉案“地沟油”2000余吨,案值1700余万元,抓获涉案人员84人 .

(二)其他食品安全事件介绍:

多媒体资料展示:

1.事件名称:双汇瘦肉精事件 爆发时间:2011年3月15日

爆发源:瘦肉精

具体事件: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2.事件名称:“塑化剂”**:多行业被波及 爆发时间:2011年5月24日 爆发源: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 具体事件: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1 通过当前最受关注的地沟油事件导入新课,学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高。

2 系统介绍地沟油以及地沟油事件的相关知识

3 系统介绍当下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注重典型实例的介绍。

3.事件名称:速冻食品病菌门

爆发时间:2011年10月19日

爆发源: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体事件: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

4 在介绍相关实例的同时让同学们写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大冷冻食品品牌陷“细菌门”。

4.事件名称:可口可乐中毒 爆发时间:2011年11月28日

爆发源:农药残留

具体事件:2011年11月28日,长春市民饮用可口可乐美汁源草莓味果粒奶优中毒1死1昏迷。可口可乐公司三次声明称,国家权威检测部门对产品留样检测显示,所有指标合格。。

5.事件名称:牛肉膏事件:猪肉变的牛肉 爆发时间:2011年4月 爆发源:添加剂超量

具体事件:2011年4月,合肥、南京等多地的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在一定安全剂量内食用,并无危害,但若违规超量和长期食用,则对人体有危害,甚至可能致癌。

6.事件名称:染色馒头:食入多量危害健康 爆发时间:2011年4月初

爆发源:香精,色素

具体事件:2011年4月初,有媒体 爆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馒头都 是回收馒头中加香精和色素加工而成。

三、相关知识链接: 9.1市场配置资源

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问题探讨

1、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从多个角度分析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2、请你为解决食品安全事件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决问题主体的多元化) 五、学生活动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下自己的感想

5 重点知识连接,通过时事联系课本知识

6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强化知识的运用。

第13篇:《登岳阳楼》选修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第14篇:苏教版选修《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⑤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

二、三两部分。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

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之’算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加点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

) b.不及召下兵(

) c.秦兵暮渡易水(

②a.图穷而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b.恐惧不敢自陈(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⑤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1

4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③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③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情节

矛盾冲突

形象

第15篇:选修四原电池教案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则以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所涉及的原电池常识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恰能很好地全面体现本册教材的目标特点。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盐桥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增长实验操 作的技能。

(2)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全面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锻炼实验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锻炼分析、抽象、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进一步领悟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模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做一个兴趣实验:以可乐为电解质溶液的铜锌原电池。

指出:生活处处有化学,我们要善于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推进新课

Ppt展示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铜锌原电池装置图

提出问题: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依然能构成原电池吗?

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1.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尝试写出电极反应式 教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和电极的改变。 完成实验,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再教师总结归纳。

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锌片上有黑色物质析出,一段时间过后,电流表读数偏小。 让学生上讲台书写电极反应式,教师给予判断。 教师提出疑问:锌片上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教师指出:这个黑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铜,为什么是黑色的呢?由于析出的铜的体积很小,对光的吸收能力很强,反射回来的光很少,故看着显黑色。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2+Cu得到电子是在正极的铜片上,为什么在负极会有Cu析出呢?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这套装置还存在哪些不足? 如何改进?

Ppt打出提示点,帮助同学们思考。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决以上的三个问题。

Zn的活泼性比Cu强,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就会在锌片上构成一个小的原电池,从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Cu在锌片上析出。

存在的缺点:不能形成稳定的电流、能量转换率低。 改进方法:

引起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Zn和CuSO4溶液直接接触。 解决方法:将Zn和CuSO4溶液分开。如图:

接着思考:两支烧杯中应该盛装什么溶液呢?

一般加入与金属相对应的盐溶液,分别加入ZnSO4溶液和CuSO4溶液。 思考:上述改进后的装置就能构成原电池吗?如果不能如何改进? 不能,没有形成闭合回路。

改进方法:在两烧杯间加一个盐桥连接,盐桥: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改进完成,这样的一个原电池能正常工作吗?

分小组实验探究

提示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盐桥的作用

尝试解释这套装置的工作原理

分组实验完成,请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 1.你看见了什么? 2.盐桥的作用?

3.尝试解释一下这套装置的工作原理

实验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读数稳定,且锌片上没有黑色物质析出。 盐桥的作用: 结合教材P72 1.沟通内电路

2.平衡电荷,使溶液呈电中性。盐桥的选择: 要不与两个半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反应

如:含Ag+,不选用饱和的KCl溶液,而选用饱和的NH4NO3溶液。 3.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2+外电路:Zn-2e=Zn,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失去的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铜片上,Cu

2+-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变成Cu,Cu+2e=Cu。

2+2+内电路:Zn进入到ZnSO4溶液,使溶液的阳离子增多,带正电荷,Cu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变2-成Cu,使SO4相对增多,带负电荷,这两种因素就会使得电子不能正常的由负极流向正极。那么盐桥中带负电荷的Cl-就进入ZnSO4溶液,带正电荷的K+就进入CuSO4溶液,起到中和电荷的作用,这样就使得电子能够源源不断地由负极流向正极,形成稳定的电流。 讨论与交流

请将反应Cu+2Ag+ = Cu2++2Ag设计成一个持续稳定的原电池装置。 (新课完)

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

1.带盐桥的原电池的优点:

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能量转换率高,能防止自放电。 2.能产生稳定、持续电流的原电池应具备的条件: 要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两个半反应在不同的区域进行

用导线和盐桥分别将两个半电池连接在一起

3.能根据给定的氧化还原方程式,设计出相对应的原电池。作业:《一遍过》课时1

第16篇:选修

从麦当劳危机公关事件分析人际关系的挫折

摘要:一个组织随时面临着突发事件的发生,危机公关是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要素, 315晚会曝光的麦当劳事件把麦当劳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然而其闪电般得利用微博与公众沟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了把握了一次危机公关,使企业转危为安,这是企业应对挫折的模范案例。那么当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又应该如何巧妙妥善化解矛盾,并应对困境呢?本文借助麦当劳公关危机案例,来阐述对人际关系中挫折的认识。

关键词 危机公关 沟通

麦当劳 人际关系

挫折 一.由麦当劳事件到人际关系

危机公关有时也称危机管理,是指企业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包括采取的规划决策、事件的动态调整、问题的化解处理及员工的相关培训等活动i。危机沟通的原则是:坦诚公布,将掌握的所有信息完整、迅速地对外公布。”1危机公关的基本工作环节无非有四点:

1、了解情况,搜集信息,做出反应;

2、协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

3、沟通传播,实施对策;

4、做好善后,总结提高1。而麦当劳的成功也脱离不了这四点,而且注重每个环节的侧重点,做得环环相扣,且处置得当,游刃有余。麦当劳315晚会曝光的突发事件,本是一次对麦当劳公关人员的严峻考验,因为315晚会是中国主流媒体央视主办的,权威性强,影响力大,公众的信任度高,再加上麦当劳是一个在中国占据一定市场,有品牌效应的企业。所以从这些方面讲我觉得麦当劳碰到了一个很棘手的危机公关,做成功的话非常困难。然而事实证明,麦当劳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非常巧妙地使得自己对这场危机公关稳操胜券。甚至可以很显然地看出麦当劳已经赢得了公众的信任,此次危机并未对其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

而分析麦当劳的公关危机事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应对人际关系中挫折的方法。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那么你就无法取得成功,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的健康。我们知道轰动全国

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有以下几点:

(一)认知困惑。

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包括个体对与他人、他人与关系的与把握。大学生来说,认知困惑有如下: 1.渴求交往与自我意识的矛盾。 2.交往意识的理想化与现实多面性的矛盾。

(二) 情感困惑。

大学生情感而外露,希望交往友谊,爱与被爱的需求。大学生情感不稳定,在与人交往中时而为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甚至还常常嫉妒、自卑、自负、害羞、孤僻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等情绪特征。 (三) 能力困惑。

社会招聘的条件要求,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也增强了交往意识,但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 人格困惑。

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使人格发生了异化。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对策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困惑,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经常换位思考,善于体察和关心他人的需要。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经常换位思考,知道人们的基本需要有哪些。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是双赢的,双方都能从相互的交往中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只有付出的交往或者只有索取的交往都不可能持久,但不要对别人的回报要求过高,要善于理解别人。对别人期待过高,很容易造成失望心理,继而产生怨恨心理。

其次,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 对大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很有必要。人际关系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主动与他人交往。主动的人往往是自信的人。一个主动、热情的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拉近与别人的距离,调动大家的情绪,成为一个群体的“领袖人物”。当今大学生必须学会主动交往,学会推销自己,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求职中占尽先机。

(2)以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以诚待人,但也必须要把握好对别人坦诚的度。以诚待人在内容上和速度上都具有对等性。如果不愿坦诚自己,容易给人以不真诚之感;但如果坦诚过快或过多,则容易使人认为别有用心。

(3)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除此之外,通过认真倾听,我们不仅可以获取对方讲话的内容,而且还能从对方的表情中捕捉到更多的真实信息。

(4)肯定、赞扬他人。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喜欢别人肯定、赞扬自己。真诚地肯定和赞扬他人,不仅能拉近和对方的距离,而且也是有修养的表现。

(5)讲话要注意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的讲话不仅意味深长,而且能够避免因意见相左而出现直接交锋的尴尬;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豁达的体现,一个幽默的人,总是富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喜欢简洁、生动,而不是干瘪冗长。

(6)尽量避免与别人进行无价值、无意义的争论。争论之初,可能是为探讨切磋,但争论之末,往往变成意气之争,既不能统一认识,又不能增进友谊,总是不欢而散。

第三.进行心理咨询,调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态。

在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因此,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障碍时,应及时向校园心理咨询处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室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模式。 四.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总结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仅对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帮助很大,而且也能满足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保证其身心健康。

第17篇:选修222.3.1数学归纳法教案

《2.3.1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关岭县综合性高级中学 苏勇

一、教材内容解析

由于正整数无法穷尽的特点,有些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难以对n进行一一的验证,从而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推理方法,以便能通过有限的推理来证明无限的结论.这是数学归纳法产生的根源.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主要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常用来证明等式成立和数列通项公式成立。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重要方法。它的独到之处便是运用有限个步骤就能证明无限多个对象,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就是递推思想。

在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中,往往先通过对大量个别事实的观察,通过归纳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最终利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论断是以试验性的方式发现的,而论证就像是对归纳的一个数学补充,即“观察”+“归纳”+“证明”=“发现”.

二、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1)对正整数的特点的感性认识;(2)对“无穷”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3)在数列的学习中对递推思想有一定的体会;(4)在生活经验中接触到一些具有递推性质的事实;

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归纳的原理与实质.掌握两个步骤;会证明简单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论证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辨证思维素质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努力创设课堂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形成做数学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简单恒等式,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 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严密性和有效性。(2)递推步骤中如何利用归纳假设,即如何利用假设证明当n=k+1时结论正确。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组织启发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探究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步骤;培养学生归纳、类比推理的能力,进而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简单数学命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强调独立思考,又提倡团结合作;既重视教师的组织引导,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平等性、交流性、开放性和合作性。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思考1:某人想排队进展览馆参观,不知自己能否进得去,于是问组织者,答:只要你前一个人能进去,你就能进去.那么此人能进去参观吗?若每个排队的人都能进去参观,需要什么条件?

(①第一个人进去;②若前一个人进去,则后一个人也能进去.)

思考2:某人姓王,其子子孙孙都姓王吗?某家族所有男人世代都姓王的条件是什么? (①始祖姓王(第1代姓王); ②子随父姓(如果第k代姓王,则第k+1代也姓王))

(二)探索新知

问题:已知数列{an},a1=1,an+1= an,求a4,a100以及an。 师生活动:学生进行计算推理后,展示思考结果.教师追问:

(1)根据递推公式an+1= an,可以由又是如何求得呢?

出发,推出,再由推出,由推出,说说你(由前四项归纳猜想.)

(2)归纳猜想的结果并不可靠,你能否对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出其下一项的值.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可进行追问:

给以严格的证明吗?

的求解以及思考1,2所渗透的思想,体会到只需知道某一项,就可求问1:利用递推公式,命题中的n由1可以推出2,由2可以推出3,由3可以推出4,···,由99可以推出100.这样要严格证明n=100结论成立,需要进行多少个步骤的论证呢?

第一步,;

第二步:;(由推)

第三步,;(由推)

第四步,;(由推) ……

第99步,;(由推)

第100步,.(由推)

问2:我们能否只用最少的步骤就能证明这个结论呢?

(除了第一步论证之外,其余99个步骤的证明都可以概括成一个命题的证明,即转化为对以下命题的证明:

若n取某一个值时结论成立,则n取其下一个值时结论也成立,即

若(),则.(*)

(.))

问3:你能进一步说明命题(*)的证明对原命题的证明起到什么作用吗?

问4:有了命题(*)的证明,你能肯定吗?你能肯定吗?你能肯定问5:给定吗?甚至你能肯定吗?…

及命题(*),你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步步递推,可以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结论问6:试写出此命题的证明:

都成立.)

已知数列{an}:,求证:.证明:(1)当n=1时,,所以结论成立.(2)假设当n=k(k N*)时,结论成立,即则当n=k+1时

即当n=k+1时,结论也成立.由(1)(2)可得,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问7:你能否总结出这一证明方法的一般模式?

成立.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n0(n0∈N*)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问8: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n的初始值是否一定为1? 提示:不一定,如证明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时。 又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n>n3(n≥3,n∈N)第一步应验证? 问9:对方法中的两个步骤,你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一是归纳基础,二是归纳递推.两者缺一不可。数学归纳法实质上将对原问题的证明转化为对两个步骤的证明和判断,由此可进行无限的循环.

(三)方法的深度透析

an+1=思考1:已知数列{an}满足

an1a=1+an(n∈N*),假设当n=k时,kk,

则当n=k+1时,ak+1等于什么? 若假设(ak=22k-1,则ak+1等于什么?

) 思考2:若给出a1=1,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什么?若给出a1=2,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如何理解你的结论?

()

注意: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四)典例讲解

(五)小结与回顾

(1)数学归纳法能解决哪些问题?(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的证明) (2)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是什么?(两步骤一结论) (3)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无穷递推) (4)在学习与思考中你还有哪些疑惑?

(六)布置作业

课本96页,习题2.3,A组,

1、2

第18篇:《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教案

第一课

初识算法与程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信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能初步利用算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获得对此算法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概念的理解 难点: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计算法。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趣味性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Flash演示材料,比较直观地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从而总结出算法的概念,学会如何设计和选择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时)

(一)我们来共同寻找下面一些生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一】天下真的有“不要钱的午餐”吗? 某一餐馆门口海报上写着“不要钱的午餐”, 规则如下:在三个月内,来宾必须凑够五个人,五人每次来就餐必须按照不同的顺序坐,直到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坐一遍,以后来吃饭就可永远免费” 。于是有人想,这太容易了,每人每次坐不同的位置,吃五次不就行了?于是他就叫上自己的朋友参加这项活动,可是,吃了十次之后,还没有吃上免费午餐,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很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破解问题的步骤:①第一个座位5个人都有坐的机会②第二个座位只有4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一个人不能同时坐两个座位)③第三个座位只有3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④第四个座位只有2个人中的任一个有坐的机会⑤第五个座位只有1个人有坐的机会⑥计算:5×4×3×2×1=120⑦得出结论:需要吃120次才有可能吃上免费午餐。

【问题二】有三个和尚和三个妖怪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妖怪的人数大于和尚的人数,那么和尚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你能不能找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呢?请 1

写一写你的渡河方案。 学生: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步骤〗 ①两个妖怪先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②再两个妖怪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③两个和尚过河,一个妖怪和一个和尚回来; ④两个和尚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⑤两个妖怪过河,一个妖怪回来; ⑥两个妖怪过河。 【Flash动画展示】通过讨论和动画展示,我们可以知道,计算机解决问题和人解决问题一样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步骤。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二)【课件展示】算法的概念:

1、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算法,只是没意识到罢了。如: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洗衣机的算法,菜谱是做菜的算法等等。

2、在数学中,现代意义的算法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和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小试身手】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出很多由具体数学问题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算法.下面看一个例子:(要求学生自己考虑并写出具体的算法) 鸡兔同笼问题。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现在只知道里面一共有17个头,48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试设计一个求解的算法。 【设计意图】求解鸡兔的问题简单直观,却包含着深刻的算法思想。应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来求解鸡兔同笼问题。 第一步:设有小鸡x只,小兔y只,则有 第二步:将方程组中的第一个方程两边乘-2加到第二个方程中去,得到 ,得到y=7; 第三步:将y=7代入(1)得x=10。 【变一变】在笼中有鸡、兔若干,已知有头a个,有脚b只,求各有多少只鸡和兔。 【师生合作】老师带领学生共同书写规范的算法的具体步骤,最后引出算法使用的范围: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重复使用。

(三)【课件展示】算法的基本特征 ①有穷性 ②确定性 ③不唯一性 ④有效性(逻辑性) 2

1、有穷性:一个算法应该包含有限个操作步骤,而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算法的每个步骤都应该是明确无误的,不能含义模糊,使执行者无所适从。

3、有零个或者多个输入,有一个或者多个输出

4、有效性:算法中的每一步都应该能有效地执行,执行算法最后应该能得到确定的结果。【教学总结】

1、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看似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比较轻松的接受了生活算法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机算法的概念。

2、课堂教学的效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了多少,能否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的设计突出讲与练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引出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的思考,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如何优化算法,找到算法的形式和用算法解决问题的效益的最佳结合点,还尚需探讨。3

第二课 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算法、穷举法、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等概念。 (2)让学生知道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语言的描述,特别是类似程序设计语言的自然语言描述。 (3)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这一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认识其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和上机调试程序等步骤。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2课时)

(一)引入 教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的踪影,感受到计算机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方便。然而,在惊叹计算机的神奇和享受的欢乐的时候,你是否了解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呢?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古典的问题:”

学生观看的电视剧《汉刘邦》片断,内容大致如下: “韩信是我国西汉初著名的军事家,刘邦得天下,军事上全依靠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仅如此,还能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与楚军决战时韩信指挥诸侯联军,在垓下十面埋伏,击败楚军,楚霸王项羽因此自杀。” 片断结束时屏幕出现“韩信点兵”问题:“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你呢?”

(二)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先助刘邦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 “韩信点兵”问题1:求整除3余

1、整除5余

2、整除7余4的最小自然数。

(三)探究 把全班分成1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讨论问题。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找出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和写出求解问题的解题步骤。并填写《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活动表中的“探究问题记录表”。如下:

探究问题记录表

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写出解题步骤 结果 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在这过程中到各学习小组中,引导个别学习小组分析问题、写出解题步骤。教师提问2~3个同学,从中逐渐引导出类似如下的分析问题和解题步骤,并给出算法的概念。

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写出解题步骤 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1、令X为1。

2、如果X整除3余1,X整除5余2,

设所求的数为X,则X应满足: X整除7余4,这就是题目要求的数,X整除3余1 则记下这个X。 X整除5余2

3、令X为X+1(为算下一个作准备)。X整除7余4

4、如果算出,则结束;否则跳转2。

5、写出答案。教师解释第3步“另X为X+1”并指出它与数学中的区别,并从上面的解题步骤中总结出穷举的算法。 教师:“刚才有些同学把题目解出来了,答案是67,韩信作为大将军,统率士兵当然不止67人,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据量稍大的问题。” 展示题目: “韩信点兵”问题2:求整除3余

1、整除5余

2、整除7余

4、整除13余

6、整除17余8的最小自然数。学生分析上述问题并写出算法,不用计算。学生有了第1题的经验,很快会写出和第一题类似的算法。如下:

分析问题(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写出解题步骤 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 设所求的数为X,则X应满足:

1、令X为1。X整除3余1

2、如果X整除3余1, X整除5余2

X整除5余2, X整除7余4 X整除7余4, 5

X整除13余6 X整除13余6, X整除17余8 X整除17余8,则记下这个X。

3、令X为X+1。

4、如果算出,则结束;否则跳转2。

5、写出答案。教师:“上面的结果超过1万,人工计算要很长时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你想到什么?”(用计算机解题)

(四)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教师:“计算机怎么样解决问题?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同样要经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两步骤。”在讲授过程中展示人工解题中分析问题和设计算法这两个步骤。用计算机解题,是不是输入上面的算法?上面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计算机不懂,必须翻译成计算机的语言,这就是程序设计语言。” 本例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的程序请看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X As Integer, Y As Integer X = 1: Y = 0 Do If X Mod 3 = 1 Then If X Mod 5 = 2 Then If X Mod 7 = 4 Then If X Mod 13 = 6 Then If X Mod 17 = 8 Then Y = X End If End If End If End If X = X + 1 Loop Until Y >0 Print "韩信统御士兵数:"; Y End Sub 教师:“程序编好以后,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并运行程序查看结果这个过程叫调试程序。” 6

(五)观摩 根据前面编制的程序,启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环境,输入程序代码,进行调试,最后得到运行的结果。要求同组内先完成的同学帮助还未完成的同学。帮助的时候不能代劳,只能动口不动手。

(六)交流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和人工解有什么关系呢?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人工求解问题和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异同,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活动表的“讨论记录”表中。如下: 关于求解问题的方式讨论记录

求解问题的方式 相同点 不同点 人工求解问题 用计算机求解问题 教师提问2~3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引导出大致如下的形式结果: 求解问题的方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题目进行解答、运算速度人工求解问题 慢、不需要计算机等 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得出结果、验算结果等 编写程序、调试程序、运算用计算机求解问题 速度快等 7

第三课 算法与算法的描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法的定义及其表达方法; (2)认知流程图的六种基本符号; (3)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方法与过程 (1)理解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描述算法的优缺点; (2)掌握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算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算法的定义;

2、算法的三种表达方法;

3、流程图的六种基本符号;

4、用流程图描述简单的算法。

(二)教学难点

5、算法的描述(三种);

6、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三、教学过程(2课时) 教学内容 预期目标 新课内容:

一、对算法的初步了解 1.一个简单的物理问题:求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根据在物理课中学过的知识,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 方法一: a) 测量出物体的质量m、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f b) 将测量所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c)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f=m*a,计算出加速度a

d) 输出所得的结果 方法二: a) 测量出物体从静止开始移动的距离s、时间t b) 将测量所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引入物理学中的例子,激发 c) 利用公式:s=a*t*t/2计算出加速度a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 d) 输出所得的结果 生理解算法的概念 2.算法的定义 这种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确定的有限的步骤称为算法。

二、算法的描述 要把解决问题的步骤表达出来,有多种方法可以表达算法。 引导出算法的概念

1.用自然语言表达 用自然语言表达算法,就是把算法的各个步骤,依次用人们熟悉介绍三种算法的表达方式,的自然语言表示出来。 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优优点:容易理解 缺点。 缺点:书写较烦、不确定性、对复杂的问题难以表达准确、不能被计算机识别和执行

给出流程图的基本符号,2.用图形符号表达 对其功能和使用情况加以用图形符号表达算法必须要有一组规定统

一、含义确定的专用符说明,以便今后在具体运用号。中的正确使用。 常用的“流程图”所用的基本符号 图形符号 符号名称 说明 流线 起始、终表示算法的开起始框:一流出线 止框 始或结束 终止框:一流入线 输入、输框中标明输只有一流入线和一出框 入、输出的内流出线

容 处理框 框中标明进行只有一流入线和一

什么处理 流出线 判定框 框中标明判定一流入线两流出线 条件并在框外(T和F

9

标明判定后的)但同时只能一流

两种结果的流出线起作用

向 流线 表示从某一框 给出流程图的作法,通过详到另一框的流细的解释说明使学生初步向 掌握流程图的使用和基本 连接圈 表示算法流向一条流线 画法。 出口或入口连 接点 优点:直观、形象 缺点:不能被计算机识别和执行 例6-1-1:“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的算法用下图表达。

开始

M=m F1=F F2=f a=(F1-F2)/M 输出a

结束 3.用程序实现算法 用计算机能理解和执行的程序设计语言把算法表示出来,然后把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程序输入到计算机并执行,计算机才能按照预定的算法去解决问般过程,为今后用编程解决 10

题。 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指令和语言不尽相同,即使对同一 种计算机语言,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对该语言的解释程序也有差异。 因此,用程序表示算法时,必须按照程序设计语言适用某类计算 机的具体规定来进行。 例:用Pascal语言表示“从键盘输入一组数据并求该组数据的平均值”的程序如下:

Program ex_aver

Var I:integer;x,av:real;

Begin

Av:=0;I:=0;

Do while not eof() Begin

Readln(x); av:=av+x;

I:=I+1;

End

av:=av/I; Writenln(“The average value is :”,av); End

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个问题,一般包括四个过程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包括需要输入什么数据,要得到什么结果,最后应输出什么。 “需求分析”就是确定要计算机“做什么”。 2.设计算法 弄清楚要计算机“做什么”后,就要设计计算法,明确要计算机“怎么做” 11

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算法。例如,数学题常常有“一题多解”。这就是说,解决一个问题的算法可能不止一种。这是,应该通过分析、比较、挑选一种最优的算法。 3.编写程序 计算机只能接受并执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当我们为解决一个问题确定了算法后,还必须将该算法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这个过程成为“编码”或“编程”。 4.上机调试与维护 编写完成的程序,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还必须在计算机上运行这个程序,排除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才能得到结果。这个过程称为“上机调试”。 即使是经过调试的程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仍然会被发现错误或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对程序做进一步的修改,使之更加完善。这个过程称为“维护”。 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上述四个步骤可能会根据不同的问题有所侧重。

12

第四课

程序与程序设计语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源代码,并理解算法、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关系,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及种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体验编程乐趣,了解如何编辑程序、编译程序和连接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体会编写出程序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代码所包含的算法思想; (2)难点:计算机是如何编辑程序、编译程序和连接程序的。

三、教学过程(2课时) 正课讲解

(一)尝试用VB编写程序

1、

么是VB? ——VB是一种基本BASIC语言的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

2、编写程序 ⑴从桌面上启动VB,弹出“新建工程”对话框,从“新建”页面中选“标准EXE”,然后“打开“按钮,建立”标准EXE工程。

注:为了避免打开时总是出现“新建工程”对话框,在首次启动时,勾选“不再显示这个对话框”。

⑵单击工具箱“CommandButton”的按钮,在Form1窗体中拖出一个“Command1”按钮。 Command1是命令按钮,它有6个属性、2个事件和4个方法。 属性

Caption Default 标题

决定窗体的默认命令按钮

Style Enabled 控件的外观

决定对象是否响应用户生成事件

Visible Picture 决定对象是否可见

显示的图形 13

事件 方法 Click Drag Refresh 单击 拖动 刷新 Move KeyPre SetFocus 移动 字符键被单设置焦点,将当前焦击 点强制设置到文本框对象上

⑶选中此按钮,从属性窗口中将Caption改为“韩信点兵”。 ⑷给按钮添加代码,在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和 End Sub之间添加代码:

Dim N As Integer ‘声明N为整型 N=1 ‘赋初始值 Do(N mod 3=2) and(N mod 5=3) and (N mod 7=2) Then ‘满足条件打印N,不满足继续循环 Print N Exit do End if N=N+1 Loop ⑸从“运行”菜单中“单击”启动命令,运行程序。运行后,单击“韩信点兵”按钮。 注:运行时,不能修改程序代码。 实践题:从“调试”菜单中点击“逐语句”命令(F8),然后按F8键试着单步运行程序,观察代码是如何运行的,程序执行注释部分吗?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用鼠标指向变量N,看看它的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

(二) 算法、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关系 ⑴算法 提出问题:什么是算法?算法有哪些特征? ⑵程序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实现步骤写成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的过程。

⑶程序设计语言——泛指一切用于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

算法是程序设计的前提,它包含方法和步骤; 程序是实现算法中的思想的过程; 程序设计语言把算法转化为计算机认识的语言。 14

(三) 认识程序设计语言

1、发展过程 机器语言:由一串“0”和“1”构成二进制代码。 汇编语言:是一种符号化(英文助记符)的机器语言。 高级语言:如Basic、C/C++、Fortran、Pascal、Cobol、Java等。

2、分类(按转换方式不同分类)

编译型语言

解释型语言

编写的源程序需要用编译程序先翻译成机器语言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运行源程序,相应的解释程序目标程序,然后再由连接装配程序进行连接装配,生会逐条分析源程序中的语句,每解释一句由计算机执成可执行程序,这样才能被计算机执行。 行一句。 C/C++、VB、Pascal、Cobol Qbasic、Lisp

3、编辑程序、编译程序和连接程序 ⑴编辑程序 包含内容:一是将源程序逐个字符输入到计算机内存,二是修改源程序,三将修改好的源程序保存在磁盘文件中。 ⑵编译程序:将已编辑好的源程序(已存储在磁盘文件中)翻译成二进制的目标代码。 二进制代码在UNIX下后缀为“.o”的文件,在DOS下是后缀为“.obj”文件。 ⑶连接:将各模块的二进制目标代码与系统标准模块经连接处理后,得到具有有绝对地址的可执行文件,它是计算机直接执行的文件。 在UNIX下它以“.out”为后缀,在MS-DOS以下“.exe”为后缀。

执行过程: 15

第五课 vb语言及程序开发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VB定义的常用的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的定义方法,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的描述。熟悉VB程序设计语言的开发环境,能调试简单的VB程序。

2、方法与过程

本节涉及到基础知识较多,所以要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从一个简单的求圆的面积的程序入手,从中分析VB程序一般包括的四部分,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而且结合练习来加强对这些新知识的巩固。通过介绍VB程序的开发环境中的菜单、常用工具和常用窗口等,再通过上机操作运行一个程序,让学生更容易上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节是学习VB程序的重要的入门课,授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思路,逐个问题解决,不可一蹴而就。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 VB常用的的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 (2) VB程序的开发环境

2、教学难点 把本节的内容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3课时) 导入: 以下是一个“求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的程序,请你注意观察程序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并思考如下的问题: (1)程序有多少行,每一行的作用是什么? (2)如果按语句的作用区分,这个程序包含几个部分?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定义名为command1_click()的事件过程 Const pi as single=3.14 ‘说明程序中pi是常量∏ Dim r as single,s as single

‘定义半径r和面积s为单精度实型 r=inputbox(“r=”,”请输入半径”)

‘输入r的值

s=pi*r*r ‘把表达式pi*r*r的值赋给s print “圆的面积s=”;s ‘把s的值输出到当前的窗体上 16

End sub ‘过程结束 考察上述程序,我们容易看到:程序共有代码7行,每一行都是VB的一个语句,VB的程序就是由这样的一组语句组成。每一个语句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书写的。 总结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VB程序的一般包括如下部分: (1) 数据类型说明部分 (2) 数据的输入部分 (3) 数据的处理部分 (4) 数据的输出部分

一、基本数据类型 描述客观事物的数、字符以及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加工处理的集合称为数据。数据既是计算机程序处理的对象,也是运算产生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种数据,VB定义了多种数据的类型。基本数据类型是系统预先定义的数据类型,表2-1中列出了VB定义的常用的基本数据类型。 例如在上述的程序中,既有单精度实型数的数据(如3.14等),也有字符类型的数据,如“输入半 17

径”、“圆的面积S=”。

二、常量与变量 (1)常量 常量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常量、字符串等。例如在上述的程序中,3.

14、“r=”、“输入半径”等都是常量。在程序设计中,以于一些经常使用的常量,可以用常量说明语句来定义。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常量说明语句的格式是: Const 常量名 As 类型 = 表达式 在上述程序中,第2行就是一个常量说明语句,说明程序中需要使用的常量。 (2)变量 在程序处理数据时,对于输入的数据、参加运算的数据、运行结果等临时数据,通常把它们暂时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中。变量就是命名的内存单元位置。在VB中,变量名必须是由英文字母开头,后面则可以由字母、数字或其它符号组成;变量的名称最好与它所表示的内容意义相同的英文单词来确定。 (3)变量说明 使用变量前,一般应先说明变量名及其类型,以使系统为其分配存储单元,变量说明语句格式如下:

Dim 变量

As

类型 如Dim r as single,定义半径r为单精度实型

三、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

(1)运算符 运算符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描述各种不同运算的符号称为运算符,参与运算的数据称为操作数。在VB中,常用的运算符有算术运算符、字符串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等。 ①算术运算符有: +14 Age = Age + 1 Tree = Tree + Age Print "到"; Age; Loop Until Tree >= 100

"岁时种到"; Tree; "棵树!" End Sub 2.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陈婷植树”问题的程序,3.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展开分析问题、35

归纳总结VB语言的DO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执行过程,以及书写的注意事项,归纳总结VB算机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 语言的DO循环特点。 3.老师提出思考题:已知s=1×3×5×…×N,找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分析、出一个最大整数N,使得S

5、要求学生上机练习共同探讨P58的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交流,得出使用DO循环的技巧和心得。

4、上机练习:P54实践(1)、(2)

5、对几种DO循环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的把握要素,使同学们能运用自如。设立一些由人力解决较困难的问题,要求学生运要求学生能设计出算法及编写出程序。 拓展 用所学编程知识去解决,比如:判断一个大数是否为素数等问题。 小结 VB语言的DO循环语句、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以及几种不同DO 循环的比较。 教师在布置课本的练习:P59(5),指导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练习编程求解问题。 36

第九课 模块化程序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 (2)掌握VB语言的过程与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3)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使用VB语言的过程与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并运用于程序设计中。

三、教学过程(2课时) 教学环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节 从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入手, 验证歌德巴赫 学生边阅读边倾听。 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先看P61情意 的程序2-9A观查此程序有没有功能重复的地方,导入 如何才能省略书写……并且反复调用同一功能的程序代码呢?拉开本节教学的序幕。 1.通过组织学生探究“验证歌德巴赫猜想”问1.学生对“验证歌德巴赫猜想”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问题展开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归纳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总结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 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 2.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验证歌德巴赫猜想”的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新课 另一个程序,归纳总结VB语言的过程与函数的分析、归纳,完成实践任务。 讲解 定义和调用方法。 3.学生对“求五边形的面积”3.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求五边形的面积”程序,问题展开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归纳总结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 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

4、要求学生求三个数的平均数。(用自定义函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数及自定义子过程) 分析、归纳,完成实践任务。 37

1、求园的面积,已知半径为

1、

3、

5、

7、

9、11。(调用函数方法) 拓展

2、调用子程序,使第一行打印20个*,第二行打印10个*,第三行打印20个*。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及子程序解决较复杂问题,体会利用函数及子程序的好处。 1.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 小结 2.VB语言的过程与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 3.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指导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完成求任意四边形的面积问题,要求他们能分练习析问题,设计算法,编程求解问题。 38

第十课 递归算法的实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递归算法,学生会用递归算法的思想分析问题 能够应用自定义函数方法实现递归算法的编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思考、动手操作,体验递归算法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结合数学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的意识,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准确。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一般情况下,成功的教学任务分析一定会带来成功的教学目标设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递归算法,学生用递归算法的思想分析问题; 应用自定义函数方法实现递归算法的编程 难点:应用自定义函数方法实现递归算法的编程 『大部分教师在确立教学重、难点时不会给出确立的依据,可能这些依据早就在教师的脑中明确了,也有可能是一笔糊涂账,只不过是教参上是这样写的就照搬过来而已。如果在写教学重、难点的同时能再给出确立重、难点的依据会令教案更具借鉴意义。本案例的作者虽然没有写依据,但由于前面成功的教学任务分析,也就自然确立了教学重、难点。这也是很好的。』

三、教学过程(2课时) 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设计意图 动

使用情境教学创设课堂导入:

法 情境 今天很高兴,特此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礼品(精美包 在此活动过程装猴与兔艺术品),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礼物吗?

中能让学生初学生:想„„ 师生共步从活动中体

师:好!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知道里面有什么礼物!(在同活动验“问题的发上课之前事先告诉其中的一个同学)但是他不能就这样告“找答与收”从而走诉大家,有一个规则可以让我们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案” 进了递归的思规则是: 维模式,为进1.从第一排的第一个同学开始。 一步学习递归2.每位同学只问他相邻的同学,每位同学最多只能被 算法埋下伏笔 问一次,而且一个同学不能再问第二人,当任何一个同学 知道了答案,要求立即告诉曾经问过他的那个同学 (不能 告诉其他同学)以此类推。

3.一直到得出答案为结束。 以游戏规则开展,我想让第一位同学告诉大家,精装的礼物是什么? 39

启发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自定义函数,知道函数是为了实讨论活分析问题 主体 现某种功能而编写的一段相对独立的程序,并且可以多次动过确定方案,培养的调用。 程,总学生思维程序 结游戏化,为下面新 规则,学习递归算法算法描述: 了解活做好移植准备 function what(student) 动规如果我知道答案,那么我就告诉你 律,并否则,我要问下一位同学再告诉你 将活动end function 过程进 行算法描述 学习展示题: 讨论、实例教学,选新知 比较、择“小猴吃桃”小猴吃桃: 有一天小猴子摘若干个桃子,当即吃了一半还觉得不

分析、这一题的目的过瘾,又多吃了一个。第二天接着吃剩下桃子中的一半,归纳 是为了简化教

仍觉得不过瘾又多吃了一个,以后小猴子都是吃尚存桃子材“裴波那契” 一半多一个。到第10天早上小猴子再去吃桃子的时候,数列的多函数

看到只剩下一个桃子。问小猴子第一天共摘下了多少个桃调用,回避问 子? 题分析的复杂 1.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寻找答案或解决方法 性较大的特

2.师生共同分析题: 点,从而使得 以4位同学排成了行,(设从行的后面开始的第一位同重点难点得以 学知道第10的桃子数(1个),倒数第二位同学知道第9轻松的突破。

天的桃子数是„„)从教师提问排在前面第一位(第7天)

的同学,你知道,你今天的桃子数有多少? 目的是讨论出,只有倒数第一位同学知道,其他有同 学都不知道,但是他只要知道他后一位同学的桃子数就可 以求出本人所具有的桃子数,(后同学的桃子数+1)*2就 是本人的桃子数。 建立数学模型:

假设第n,n

function你有多少桃子?(第几天) 描述 惯 如果我第10天,那么我就有一个桃子。 否则,我的桃子数=(前一天的桃子数+1)*2 end function 40

示图协助学生

分析算算法实现过程法的实的始末思维, 现过程 学生编程实现:

Function tao(ByVal days As Integer) As Integer

If days = 10 Then 培养学生的编 tao = 1 学生编程和调试程序 Else 程实现 能力,让学生 tao = (tao(days + 1) + 1) * 2 获得成功的体 End If 检 End Function 41

自主我们再来看第二题:(学生阅读教材P68,让学生阅尊重学生的个构建 读教材的“裴波那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迁阅读 体发展,让学移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思考、生进行自主探裴波那契(Fibonacci leonardo,约1170-1250)是意大分析、究学习,使用利著名数学家.在他的著作《算盘书》中许多有趣的问题,讨论, 学主动、积极 最富成功的问题是著名的“兔子繁殖问题”: 如果每对兔的学习新知 子每月繁殖一对子兔,而子兔在出生后第二个月就有生殖识,培养他们 能力,试问第一月有一对小兔子第十二月时有多少对兔的自学能力。 子?

1、

1、

2、

3、

5、

8、

13、21„„ 培养学生分析

假设第n个月的兔子数目为f(n),那么 问题、解决问 f(n)=F(n-1)+f(n-2) 当n≥3, 题能力,煅练 f(1)=f(2)=1 学生“数学建 讨论得出算法描述 模”建构主义 Function有多少对兔子(第几月) 的学习观认 如果是第一月或第二月,那么就有一对兔子。 为:学习不是 否则,(本月)兔子数=(本月-1)月的兔子数+(本月被动接收信 -2)月的兔子数 息,而是主动

end Function 地建构意义,

以自己原有的 Function tu(ByVal month As Integer) As Integer 知识经验为基 If month = 1 Or month = 2 Then 编程实础对外部信息 tu = 1 现。 进行主动地选 Else 择、加工和处 tu = tu(month2) 理,人而获得 End If 自己的意义过End Function 程。 深化阅读教材的循环结构实现,比较讨论两种算法的区别学生讨培养学生分析知识 和特点 论 问题、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通过两种算法的对比,让学生深入体会递归算法的魅力。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42

课堂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算法是“递归算法”,我们谈谈什么 小结 是递归算法,递归算法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共同小结: 1.递归算法是数值层层调用实现的,函数先由上向下调用,当达到最底层后,再将函数值层层向上返回。(递达成共下去,收回来,简称:递归) 识 2.必须有个结束条件(有个该收回来的条件) 3.可读性强 4.计算机资源耗费大,所以效率比较底(常驻内存的数据比较多) 布置1.N!(用递归算法编程实现) 巩固和发展本作业 2.求1+2+3+4+5„„N (用递归算法编程实现) 节课的学习内3.用递推算法实现“猴子吃桃”问题求解 容。 43

第19篇: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教案12

课后验收

1.“一战”爆发初期,“反战”声音微乎其微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战刚刚开始

B.参战国民众陷入极端民族主义的狂热战争情绪中 C.战争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 D.统治阶级的宣传

解析 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战争被认为是捍卫民族利益的有力手段,因此人们极力支持战争。

答案 B 2.马恩河战役结束以后,德国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国主力部队遭到重创 B.同盟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C.协约国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 D.德国难以承受持久战的消耗

解析 马恩河战役后,西线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使德军不得不面对持久战的局面,这是德国所难以承受的。

答案 D 3.20世纪初之所以发生世界性战争,主要条件是(

) A.世界殖民地已经瓜分完毕 B.飞机、坦克、毒气等武器的研制 C.运输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 D.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解析 解答本题要理解题干中的限定词“世界性”和“条件”。即“一战”成为世界性战争的条件。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的进步为世界性战争的进行提供了条件。

答案 C 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凡尔登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对这段话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德国使用了毒气作为进攻手段 B.战争的残酷性

C.法军经受了残酷的战争考验 D.德国人使用了先进武器坦克进攻

解析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坦克是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1917年中国参加了“一战”,当时的中国政府是(

) A.清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B.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 从题干中的时间1917年可以判断中国当时的政府是北洋政府。

答案 B 6.“在英国,1916年爆发了爱尔兰民族起义;在法国,士兵掀起了反战运动;在俄国,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上材料能够印证的观点是(

) A.战争引起革命 B.革命制止了战争 C.战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人类的宁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发动革命运动,证明了战争引起革命的观点。

答案 A 7.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 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盟国战败原因的认识。四个题肢都正确。

答案 A 8.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

B.“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与自由”而对德国宣战

C.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结束进程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美国的参战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而非为了和平民主与自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轻炮6 000多门,重炮600多门,战况十分激烈,伤亡惨重:法军13.3万人,德军21.6万人。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尤其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于是双方展开了“奔向海岸”的战斗,但是德军未达到目的。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总参谋长小毛奇被革职,由法金汉取代。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

材料三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公路直通巴黎,是法国全部防线的凸出部分,军事上的支撑点。因此,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调集27万兵力,1 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率领,并声称德皇将于2月底在凡尔登广场阅兵。法军在凡尔登只有10万守军,270门各式大炮。2月21日至25日,德军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第一道防线全被硝烟弥漫,战壕彻底被摧毁,附近森林全部烧光,继之两军展开肉搏战,法军殊死抵抗,伤亡惨重,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德法两军各伤亡40万人左右,故这场血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

一、

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两线转入相持”;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中的“转折点”“德奥方面每况愈下”;回答第(3)问可分析材料中的时间和战事中心的变化。

答案 (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西线;1915年: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线。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 (2)材料

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史实分析;第(3)问针对责任问题双方都在推卸责任,从双方的本国利益出发概括;评价时要结合战争的性质看到其本质。

答案 (1)出发点:“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目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不同: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第20篇:苏教版选修《意大利蟋蟀》教案

意大利蟋蟀

Ⅰ、教学目标

《意大利蟋蟀》是教育部规划教材(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属讲读课文,本课又是单招班的第一轮复习课。由于本单元的重点是“说明文的语言”,联系前两篇课文重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结合本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特确定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拟人手法在说明事物时的作用。 ⑵ 体会科学小品语言形象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 辨别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⑵ 体会课文准确周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并能学以致用。 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尝试小品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

⑴ 通过对本文语言特点的体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⑵ 理解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感情。 Ⅱ、复习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复习重点:

⑴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并标明说明顺序。⑵ 体会课文准确周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二、复习难点:

⑴ 体会课文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能够说明表达作用。 ⑵

看动画,用准确周密的语言写一篇小品文,课后完成一篇议论文。 Ⅲ、教学对象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相对比较弱。但是,又有一部分学生要参加单招考试,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通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所以,他们不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解读能力,更需要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本课已在两年前学过,但是遗忘较多,所以必须在总体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且应该更注重前后内容间的联系 Ⅳ、教学媒体设计

开篇,以课堂练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接着用练习的方式分两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最后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用准确周密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勃发出生动性、形象性、紧密性、多样性的光彩。

另外,将学生中有代表性的说明语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出来,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分析,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写作的能力。

Ⅴ、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一)默写成语

荒诞不经 高屋建瓴 怨天尤人 融会贯通 黔驴技穷 罄竹难书 妄自菲薄 同仇敌忾

共商国事 未雨绸缪 金碧辉煌 攻城掠地 委曲求全 蜕化变质 死心塌地 功亏一篑 幅员广大 引吭高歌 昙花一现 良辰美景

(二)给加点字注音

羯 jù 啭 zhuàn 骋.jié鼓 遽...chěng 周匝.zā 花坞.wù 千仞.rèn 勾.gòu当.dàng 靛.diàn 黧.lí鸡 窠.kē臼.jiù 谛.dì听 契夫hē 乍.qì诃..zhà雨乍晴 苏棣.dì桥 湍.tuān急 塔幢 mì 蹊.chuáng 蔡襄.xiāng 静谧..qī跷.qiāo 鞘.qiào翅 胼.pián胝.zhī 褶.zhě纹 铰.jiǎo动 媲美pì 箍..gū住 氛.fēn围 蔷.qiáng薇.wēi 盎.àng然 笃.dǔ耨.nòu 藩.fán篱.lí 心不在焉.yān

(三)解词

1.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坞,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 2.遽:急速,骤然。

3.闲情逸致:闲散的心情,安逸的兴致。致:兴致

4.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文中指观赏得透彻、尽兴。致:达到。

5.极致:最高的水平或境界。致:情况、意态。

二、复习课文

(一)文学常识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他是 “难以仿效的观察家”。1879年,发表《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第10卷问世,历时31年。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委员会还未作出决议,法布尔便于1925年11月去世。

《昆虫记》是以大量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报告材料组成的巨著,共有10卷,220余篇文章。主体内容是对昆虫世界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同时也收入了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的文字。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生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字。它的文笔质朴,别有风趣,读者非常广泛。

(二)课文要点分析 1.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了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意大利蟋蟀的活动季节。

第二部分(第2-5段)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征和迷惑人的发声特点。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简要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征和习性;

第二层(第3-5段)描述意大利蟋蟀的发声特点。

第三部分(第6-12段)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发生器官和发声方法。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6-8段)介绍意大利蟋蟀左右两只鞘翅的构造和作用。

第二层(第9-12段)说明意大利蟋蟀发声能给人以幻觉的原理。

第四部分(第13-16段)描述作者倾听意大利蟋蟀鸣唱的感受。

提示:前三部分本来已经将说明对象的情况介绍清楚了,第四部分就主要表现作者对意大利蟋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正是在这种情感推动下,法布尔不辞辛劳地投入了对昆虫的观察的研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第四部分也是全文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也叫文艺性说明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兼用科技语体和文艺语体(又称通俗科学语体)。它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风格生动活泼的一种说明文。是与简明平实的语言风格相对的一种说明文。

在科学小品的阅读和写作中应注意如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1)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形象。

(2)说明方法:多采用引用、打比方、举例等。 (3)表达方式:说明中有常常运用形象化的描述。 (4)修辞:多用比喻、拟人、引用等。 3.语言特色

(1)运用拟人手法,增加了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如:课文说家蟋蟀是“乡间面包房和灶台的常客”;介绍两种蟋蟀不同的活动季节时说,春日“有交响乐演奏家乡野蟋蟀献艺”,夏夜“大显身手的交响乐演奏家是意大利蟋蟀”;在描述意大利蟋蟀的鸣唱时写道,这些“军乐队队员躲在一簇簇小灌木里,彼此询问着,互相问答着”“它们可能都对别人的咏叹调无动于衷,而是在为一己之欢乐纵情歌唱”等。

(2)运用比喻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说明的内容生动具体,便于感知。如课文介绍蟋蟀的鸣叫时说,“在闷热的夜晚,这演奏正好是一台优雅的音乐会”;说明蟋蟀鸣叫声音的变化时说,“只要有一点动静,演奏家仿佛立刻就把发声器移到肚子里去”:写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时说两片鞘翅“薄得像葱头的无色皮膜”“其形状像侧置的弓架”“其状像宽大的纱罗布船帆”;描述它们的活动时说,“茂密的野草莓丛和笃耨香树,都成了它们的乐池”等。

(3)运用适度的夸张,烘托气氛,渲染效果,增强说明语言的感染力。一方面,作者把一些表现音乐艺术的词语毫不吝惜的运用到蟋蟀身上,如“乐曲”“演奏家”“音乐家”“乐池”“演季”,以及“交响乐”“牧歌”“夜曲”“咏叹调”“奏鸣曲”等。另一方面,运用许多绘声绘色的语句加以形容或描述,如“陶冶人心的乐曲”“静谧怡人的夜晚”“它安安稳稳呆在低低的树叶上”“让寻找它的人摸不着头脑了”等。

(4)语言饱含情感,增强了说明对象的吸引力。除了以上所举各方面的例句外,作者还使用了一些具有鲜明感情色彩,表现欣喜、赞美之情的语句。如“我们的苍白蟋蟀”“我们的蟋蟀啊”“优美清亮”“情趣盎然”等。

以上四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和谐地运用,使本文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情感的熏陶。 提示:科学小品语言的形象化,不能背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基本要求。 4.说明方法

(1)比喻说明方法(见上题“第二”,此略)

(2)作比较: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意大利蟋蟀发声能给人幻觉的原理,作者还运用了比较法,用手指贴近被敲响的玻璃杯,以及各种乐器的制音器、消音器来作比较,增强了说明效果。

(3)描述说明方法:第3~5段描述了意大利蟋蟀的发音特点;第6~8段描述了左右两只鞘翅的构造等。

三、阅读训练

(一)、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的趣味性。运用推敲和辨析的方法,说说下列句子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1.春天,在太阳当空的时间时,有交响乐演奏家乡野蟋蟀献艺;夏天,在静谧怡人的夜晚,大显身手的交响乐演奏家是意大利蟋蟀。

2.虫鸣大作之际,两只鞘翅始终高高抬起,其状宛如宽大的纱罗布船帆。 3.每一簇红花岩蔷薇,都安排上这虫类的军乐队队员;每一束熏衣草,都安插进这虫类的亲信伙伴。茂密的野草莓丛和笃耨香树,都成了它们的乐池。 4.八月的夜晚,在那无比安宁的氛围之中,我的确听不出还有什么昆虫的鸣唱,能有意大利蟋蟀鸣唱那么优美清亮。

(二)、说明事物范围、程度的用语要做到准确,要讲究分寸。体会下面加点词的修饰、限制作用,想想去掉加点词行不行,试说明理由。 1.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桥梁大多建在近海、靠海或入海处。 .. 2.沿海梁式石桥上往往有石雕、碑记、亭、塔幢、扶拦等艺术品来装饰,使..桥梁更加壮丽。

3.每个人的记忆品质是不尽相同的。. 4.水下并非静谧无声。 .. 5.意大利蟋蟀与蟋蟀科昆虫的某些特征不大一样。 ..6.数字化不只是在通信领域激起波澜,给未来的通信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其它领域,数字化同样是魅力无穷的,令人心驰神往。

四、仔细观看动画,先说后写,说明画面内容,要求语言简洁生动,并在课后根据画面内容写一篇议论文。

选修8unit2教案模板
《选修8unit2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