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高中美术教案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26 15:09:1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美术教案

一、选择题

1—5 DBBDA 6—10 DDBBC 11—15 CCCCC 16—20 DACDD 21—25 DCDBC

二、填空题

1.(1) 重庆市(2) 西藏自治区(3) 内蒙古自治区(4) 黑龙江(5) 渤海(6) 东海(7) 台湾岛(8) 俄罗斯(9) 哈萨克斯坦(10) 印度

2.(1) 四川省(2) 四川(3) 秦岭(4) ③(5) 南北支流(6) 交通干线(7) 南北辐射(8) 上海(9) 前店后厂(10)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11) 毗邻港澳(12) 很多地方是侨乡(13) 林业

3.(1) 山东(2) 太原(3) 太行(4) 陇海(5) 辽中南(6) 钢铁(7) 资源丰富(8) 交通便利(9) 沿海分布

4.(1) 渤海(2) 蒙古(3) 黄河(4) 秦岭(5) ①(6) ③(7) 青海(8) 航空

推荐第2篇:高中美术教案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第一部分 传神写照——人物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2、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

3、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

内容结构: 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古代人物画的不同样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

二:重点和难点: 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启发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揭示今天的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体验过程 回想刚才的一幕,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去表现? 老师:讲述郭子仪如何明白唐代两位著名画家的水平高低的故事,引出人物画的灵魂——传神写照

二、鉴赏过程

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唐·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李世民坐在宫女 们抬着的步辇之上,他穿的是平常的装束,但眉宇间很有神采。禄东赞身穿团花衣,立于一名红衣引班的官员之后,神 情恭谨而机警。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表现的是自汉至隋十三个帝王:从西汉昭帝刘弗陵到隋炀帝杨广13位的帝王德形象。图卷以每一位 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 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合共46人。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 的特殊心理状态。韩熙载是南唐政权中比较有政治见识的,但由于他来自北方,言行又不守名检,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权臣的 排挤,不得不借放纵行径以示消沉,以图自保。画中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情绪由于夜宴欢乐气氛的反衬而得到深 化与加强。画中的其余人物则主要是围绕五个不同的情节,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呼应、联系,表达其精神状 态和统一的环境气氛。其中以起首的“听乐”和第四段“清吹”表现得最好。 (通过鉴赏此幅作品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理论精华,宋苏轼的“得其人之天”,南宋陈郁“写形不难,写心惟难。”)

鉴赏其它样式的人物画作品: 行乐图——清·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标准像——明清肖像画(让学生体验不同样式人物画作品的各自特点) 。

1、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⑴在这节课中我首先了解学生对人物画的认识提出: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画?它们属于人物画的哪种画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等。古代人物画的作用是什么?⑵设置障碍点:提问如何欣赏古代人物画?

2、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学生了解一些古代人物画像,它们大多是标准画,,障碍点是不知如何区分工笔画和写意画,古代人物画是如何传神的?

3、展示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而设计的系列问题。

①找一些古代人物画让学生欣赏,并区分人物画的类别。

②要让学生理解人物画传神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阅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关于画郭子仪女婿的画像的故事,理解传神的重要性。

③学生面对面进行写生,体会人物画要达到传神是很难得。

④欣赏课本中的名画以及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理解本课。

三、拓展练习选择不同的画比较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四、板书设计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一、传神写照

二、图例赏析:

1、《历代帝王图》

2、《韩熙载夜宴图》

3、《清明上河图》

推荐第3篇:高中美术教案

美术鉴赏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学校:望谟县中等职业学校年级:幼师班姓名:刘伟举

课题: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课时:一课时 课业类别:美术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的就是美术作品的四种鉴赏方法。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1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社会学式鉴赏、②感悟式鉴赏、③形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

教学方法:

教学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合作、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思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难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 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看看我们从中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展示课件1:一些奇特运动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线来观察图片)

2、好,同学们,这些图片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啊,这是利用我们的视觉差,用一些平面的东西做出的一些具有3D效果的图片。是不是感觉很奇特?但是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会欺骗我们的,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错觉。那么,在面对我们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我们又是应该如何来运用我们的眼睛去欣赏她们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二、

初步观察

1、展示蒙娜丽莎图片,让学生分别说一下自己对这幅画的映象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分析:

(1)、比如蒙娜丽莎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神态安详、动人等等。

(2)、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色彩,明暗关系,构图方式(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姿态(坐姿,双手交叠在腹部),背景的空间效果(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等。

(3)、还有达·芬奇是如何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4)、此外,达·芬奇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较为准确地记录了当时一位商人妻子的形象,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说蒙娜丽莎将眉毛剃掉了,而且额头的头发也被剃掉了一部分,显得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这些都是当时妇女中比较流行的装扮。

2、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个表格(出示课件,列举出表格:不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对比一下我们刚才讨论的部分,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3、小结:(1)、同一幅作品,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我们所得到的一些信息也是不一样的。(2)、除了眼睛看到的一些表面信息之外,我们应该仔细去品味一下所包含的内在信息。

4、总结: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观看、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但基本上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三、赏析探究 (一)、社会学式鉴赏

其实我们刚才对《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分析就是运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其中一个鉴赏方法,它就是社会学式鉴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社会学式鉴赏的意义,还有哪类作品比较合适用这种方法来鉴赏。

1、《夜巡》(伦勃朗)

2、小结:社会学式鉴赏主要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再现性的故事、故事性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作品的鉴赏。

(二)感悟式鉴赏

1、出示图片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么表现的?作品联想到了什么?

2、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让学生思考后,带领学生一起来讨论学习,从墨点,墨团,墨线和整幅画面的长形构图,引导学生们一起来感悟这幅画面带给我们的意境。

3、小结:感悟式鉴赏,是一种,将思维与激情深切投入到画面的欣赏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也是一种诗画结合的方式,最能表现的是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意境。

(三)、形式鉴赏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通过具体的作品体现)。同时对其中的构图和笔触重点讲解。

1、《莲池》——莫奈,老师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莲池》是他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

2、尝试从色彩,笔法等方面分析该作品。

(1)色彩:斑斓。似乎光线照耀的湖面就在眼前,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笔法:用水平笔法表现出水的宁静,用垂直笔法表现柳枝的摇曳身姿。两种笔法结合使画面动静结合,充满生机。

(3)、思考与交流,出示课件展示作品:《秋的节奏》(波洛克)、《九色鹿》(敦煌壁画)、《红楼梦人物》(张明山)进行“对号入座”。 练习:欣赏A、B、C三幅图片,从形式鉴赏的角度来描述,与同学交流,尝试对号入座。

连环展开式构图() 人物结构比例准确() 敷色清丽()平涂() 线条与色彩相互重叠与渗透 ()

3、小结:形式鉴赏是最基本最直观的一种欣赏方式,因为我们看到一幅画的时候,最先观看到的是它的表面形式,也正是因为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也让我们体会到各式各样不同的美。

(四)比较式鉴赏

1、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最后一种鉴赏方法。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比较式鉴赏有两种比较方式。

横向: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的艺术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比较。

纵向:比较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法。

2、课件出示书中图例。《丽人行》(傅抱石)、《宫女》(林风眠),这两幅作品同是江南水乡图,一样的题材,同样出自现代艺术家,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一起来比较分析两幅画的异同点。

3、小结:比较式鉴赏,要在熟悉作品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并且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很多啊,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种不同的欣赏作品的方法。好,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还有比较式鉴赏。

这四种鉴赏方法,都有各自比较合适的作品类型,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当我们用我们的眼睛来观赏一幅作品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能够综合运用四种方法,这样不光用我们的眼睛,更是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灵去仔细品味每一位艺术家通过他们的画想要为我们传达的信息,真正去发现每一幅艺术品当中的美!

五、作业布置

选择一种鉴赏方法,用100字以内的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一幅美术作品。

推荐第4篇:高中美术教案

高中一美术教案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主义绘画

目标 :使学生对19世纪欧洲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印象主义及画家、作品的了解。印象主义的特点。

难点 :学生对印象主义作品的理解。 准备 :课件制作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师活动组织: 导入:

1、学生准备资料介绍莫奈。(印象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2、教师略作讲评。

莫奈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画家。

(出现课题)印象主义名称的由来与莫奈的作品有关。 出现〈日出·印象〉 教师简述印象主义的由来。 莫奈作品有什么特点呢? 展开:莫奈作品欣赏(机动) 前几课作品与莫奈的作品比较。

问题:莫奈的作品与前面我们学的画家的作品最明显的区别在哪里?(提示:题材、色彩等) 按提示学生来谈谈它们的区别。

进一步了解。出现莫奈的同一题材不同时间写生的作品系列。 《鲁昂教堂》系列 《草垛》系列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介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 生平简介(教师讲述) 作品浏览(感觉)

代表作欣赏〈红磨房街的舞会〉(1876) 让学生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其它印象主义代表画家简介。 小结:

印象主义基本特点及对绘画界的影响。 知识性内容导入:

莫奈(1840-1926) 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创始人之一,人称“印象派之父”。重视对现实的观察研究,追求表现瞬间的视觉印象,根据画家的视觉感受作画。 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父亲是杂货商,莫奈为长子。 18 岁时,朋友布丹邀他同往户外写生,开始户外写生。 26岁那年,一位鉴赏家对他的《绿衣女郎》大为赞赏。画的是他的心上人唐秀。 1867年,因婚姻原因,莫奈家断绝所有对他的经济援助。靠朋友救济生活。1867年夏天,他采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普法战争爆发后,只身前往伦敦几次,前后用晕色画了很多幅泰晤士河上的大小桥梁和英国议会大厦。战争结束后,莫奈回到法国。 1871年冬天,他带着妻儿到塞纳河上的阿乡德尔市居住了 6年。1878年,他们的次子米歇尔出世,唐秀患重病。1879年,唐秀还未到30岁,便溘然长逝。 1880年,莫奈带着两个小男孩,和有 6个儿女的寡妇霍施黛组织了新家庭。住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席芬尼,席芬尼是莫奈的人间乐土,前后43年;他喜爱这个地方,以它入画,并在这里终老。 1883年,莫奈的作品在巴黎、伦敦、波士顿三地展出。这时印象派画家己渐受注意。 1886年在纽约举行的画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这是他生命上的转点:成为名人。 1888年连法国也公开承认了他的地位,拟颁赠“荣誉勋章”给他,他忿然峻拒,绝不向传统低头。 86岁去世,死前不久,他从席芬尼写的信里还说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无比欢乐。莫奈使世人学会了新的看法。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展开:

题材:户外风景为主色彩: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斑斓的色彩铺满画面,没有结实清晰的形象。 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所追求的是自然界瞬间的光与色的变化。 雷诺阿(1841-1919) 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

善于以明快温和的色调描绘青年妇女、尤其是裸体形象,也善于表现天真无邪的儿童。

肖像画在雷诺阿的作品中占很大比重。为了生计,他为很多生活富足的人画了肖像。在他的作品中,人们仿佛过着神仙一样的悠闲自在的生活。

40岁以后,他的生活逐步改善,有机会去意大利等地旅行。参观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名作和庞贝古城的壁画,这使他受到很大震动,并对安格尔的古典主义产生了热情。研究者称1881-1888年为雷诺阿的“安格尔式时期”。

雷诺阿后期的女人体绘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提高,肌肤画得流淌着珍珠般的光泽,神情天真可爱,荡漾着青春的风韵,少数女人体略有一分野性的单纯,使人联想到鲁本斯的艺术。令人敬仰的是,晚年的雷诺阿身体瘫痪,饱受病痛折磨。因为不能拿起画笔,所以只能把画笔绑在手腕上,坐在轮椅上画出充满生命欢乐的杰作。代表作有:《夏班提埃夫人和她的孩子们》、《包厢》、《金发浴女》等。

作品表现法国巴黎蒙马特区露天舞会的情景。作者用意是表现阳光透过树叶丛的空隙投射在人们脸上、身上桌上和地面上所产生的光色闪烁。 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作品欣赏 小结:

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 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

印象主义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的现代写生色彩学。 另外,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推荐第5篇:高中美术教案

[课 型]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新课

(三)讲授新课

[生上前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

师: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放过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风筝,请大家看书本第5段,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生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 [生回忆儿时的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5.编织(1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 6.剪纸(2分钟) [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老师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生:过年贴窗花。

师:剪纸通过在纸上剪刻,就靠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你看(边剪边展示),是不是很美。

(四)布置作业 (12分钟)

同学们亲手尝试手工艺制作。[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五)学生作业 [有的剪纸,有的刺绣,有的做泥塑]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布置时放背景音乐《喜洋洋》,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1分钟)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畅谈感想]

(八)生听音乐,出教室。

推荐第6篇:高中美术教案

关于美术课说课的问题

一、什么是说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增添了一个新的课题——说课。什么是说课?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前向领导或者同行们阐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具体地说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对教材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上的指导等方面的观点。说课是教师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推动美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二、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说教材主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的编排体系上说对教材的理解。主要从以下三点去说: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由是什么。

(2)说本节课教材在本课书或全册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教材的联系。

(3)怎样处理教材。处理教材要看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处理:①教材内容的观点包括教材的例子与形势发展比较带有滞后性怎样进行处理。②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内容在教学程序上怎样进行调整。说教材,实质上是分析教材,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说课的重点内容。

(二)说教法。说教法就是说这一节课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理由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说教法时,首先说出这一节课选择哪一种方法为 基本教法,理由是什么。其次说出在哪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上 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说学法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即学法指导。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写生、技法训练等方法。在一堂课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学习规律全都教给学生掌握,说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出其中一至两种指导学 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说教学手段就是说这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手段。例如教哪些内容需要挂图或实物展示、哪些内容用投影、挂范画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恰当地有机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不是使用得越多就越好。说教学手段要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的实际。

(五)说训练。说练习就是说这一节课设计了哪些东西在课堂和课外让学生进行写生或临摹练习。重点说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说训练时要简明扼要,切不可把零碎的东西都一一 作介绍,应择其要者而述之。

(六)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就是说这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说课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明应如何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和进行德育渗透等有关内容。最后说一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是说课最重要的内容,它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此,说课教师必须花 大力气去研究,说好教学过程

第一讲 陶器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 (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

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

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 器:有罐、鼎、鬲等;

饮 器:杯、角、觚(gu)、(gui)等; 食 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 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 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 瓷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

1 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第三讲 青铜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 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

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

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录象: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录象:青铜工艺)

三.小结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而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出示课题)

1.玉器工艺:

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

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 (录象:玉器工艺)

2.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录象:漆器)

3.织绣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商周时期,我国的织物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周代已掌握了提花工艺,这是丝织工艺的极大进步。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彩绘、染色、刺绣技术逐步完善。到了公元4世纪,中国的纺织品、印染

品、刺绣品已闻名遐迩,并经东起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经新疆,这一著名的“丝绸之路”西运亚非欧各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件精美绝伦的织绣品吧!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四讲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一. 玉器工艺: 礼玉 佩玉 “佩玉为尚” 琢玉 碾玉 碾琢 二.漆器工艺: 生漆,俗称大漆 三.织绣工艺:

罗:只以经线起花纹,单色,几何纹,轻而薄

锦:经、纬线都可起花纹,多种彩色花纹,各种禽鸟花草,较厚重。

转载:

5陶塑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陶俑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了解中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教学重点:

讲述中国古代陶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着重介绍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陶俑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出现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

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形象。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更使形象显得格外传神。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用生动的人头塑像作器口,并在器腹部配以三横排具有鸟的形象特征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造型概括生动、形神兼备、富于想象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著称。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

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包括陶俑,另外,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俑:

俑——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材料一般是木和淘

土,以淘土最为普遍。俑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的再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挖出了一 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 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已发掘

1、

2、3号坑兵马俑共计7000多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 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其为天下奇观。兵 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 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

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放映录象)

汉代陶俑造型不受什么约束,数量多,题材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东汉的马俑多,这是爱马风尚的体现。如《车马仪仗》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展示了东汉马俑的艺术水平。尤以表现生产劳动和奏乐、说唱题材的俑最具特色。如《说唱俑》,以生动的造型,显示了汉代人物俑的艺术特点。

唐代的陶俑更加丰富多彩,尤其以女俑、乐舞俳优俑和三彩马最有时代特色,艺术性也最高。如《三彩骆驼载乐俑》。它高66.5厘米,是由胡汉两民族组成的五人乐舞队。这件作品反映出唐代盛行少数民族歌舞,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不仅骆驼造型生动,而且人物虽小但其表情、动态十分生动, 充分显示了唐三彩陶艺高超的造型制作水平。

三.放映录象。 四.小结

6石雕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2.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1.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2.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分:石雕 木雕 泥塑、陶塑、金属雕塑 。 (2)按形态分: 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

(3)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或纪 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3.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

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魂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是升入“天堂”。于是人们就修陵墓,并且将其设计成象征天界的模样,埋葬死者时要引魂,通过陵墓进入“天堂”。所以,帝王陵墓建筑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围墙,设神道,建石阙门。石阙、石兽(神兽)在墓地组成天界的象征。

陵墓雕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是按一定礼仪确定的,有华表、神兽、鞍马、狮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纪念性题材,是为了纪念死者特殊的功绩设立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宽2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

无论那种题材的雕刻,都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 头上长独角的称“麒麟”,只能用于帝王陵墓。)既是帝王高贵非凡的自我标榜,又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是天下万民供奉天子的化身。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又庄

严冷峻的感觉,使人 产生崇高感,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例如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在重视雕刻的整体感的基础上,都十分强调艺术的夸张和变形,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 使整个石兽的形体显得更单纯,更富有表现力。例如,《萧景墓石辟邪》,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在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

因。这些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陵墓雕刻服从于一定的程式,并遵循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例如,人、兽都雕刻成富有装饰性和富丽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点。这种程式规范的艺术造型,隐含着统治者祈盼社稷江山永久稳固的心理。 (放映录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火山、雷电、山洪、地震等),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 能理解,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慌和缺乏信心,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有时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惨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总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人们的思想,阻绕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列宁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人民大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鸦片既是毒品,又是药品,这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 术。所谓石窟,是指依山开凿的佛教寺庙。源于佛教诞生地印度,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崖开凿洞窟,并雕塑佛像和绘制佛教壁画。

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势波折如云,故名云岗 。云岗石窟依山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洞窟53个,佛龛1100个,大小石雕造像51000余身。1500年来,云岗石窟经风雨地震虽有损坏,但近百年中人为破坏更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从中盗窃的佛头达数百之多 。

课本所选第20窟佛像,由于地震,该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

3 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大佛高13.5m,面相广圆,两颊丰满,鼻高宽厚、直通广额,眉长弯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表情含蓄,于庄严中流露出慈祥,于和蔼中显出威严,具有稳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外着袒肩袈裟,衣纹条条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练,显示出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气魄,艺术成就极高,为云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和云岗石窟的象征。

2.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口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满佛教石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0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奉先寺建于唐代最盛时期,是最大的像龛。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后被毁。龛南北宽36米, 东西长41米。龛内主尊卢舍那坐佛是释迦牟尼报身像,通高17 .14米,头高4米,耳长1 .9米。保存完好的佛像头部造型,饱满秀丽,轮廓极为优美。雕刻者突破佛经束缚,融进中国女性优美的外部特征:螺形发髻,额部宽广,眉如弯月,丰颐秀目,鼻梁笔挺,厚唇小嘴,嘴角微翘,带有笑意,身姿端庄稳重,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和雄图大略的英雄气概。其形象与记载的武则天“广额方颐”的相貌相吻合,实质可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难怪大佛宛如高贵慈祥的中年女性。11躯雕像整体为对称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众星拱月般烘托主尊,结合为富有变化统一的整体,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3.大足石刻:

大足宝顶山位于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18处,造像10000余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养鸡女》即为代表。这一反映农家日常生活场面的雕像,极为生动亲切,富有生活情趣,将严肃的宗教内容表现得极有人情味。三.小结。

7 彩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渔樵问答》这组彩塑,是一组典型的带有民俗、民风气息的作品,描绘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内心感情。劳动者的淳朴、乐观、善良、诚恳表现得惟妙惟肖。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各个时期的彩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内容题材及表现形式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思考、讨论。

4.放映录象。

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两幅典型作品。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中国人物画。

2、教师出示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的投影。

3、分析讲授其艺术特色。

4、揭示课题: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三、传授新课:

1、魏晋南北朝:

概况:

介绍顾恺之(教师出示投影。)。 赏析《女史箴图》。

2、唐代: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阎立本。 赏析《历代帝王图》。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周昉。

赏析《簪花侍女图》。

3、五代: 讲述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顾闳中。

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赏析“听琵琶曲”。 学生赏析“击鼓观舞”: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画面中,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构图和刻画人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赏析后三个片段。

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的两大艺术特色。

4、宋代: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张择端。 教师设疑。 学生讨论。

赏析《清明上河图》。

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特点。 赏析《维摩演教图》。 赏析《泼墨仙人》。

5、明清: 赏析《归去来图》。 赏析《苏武牧羊》。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八、下课礼仪:

4 9 中国古代壁画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了解壁画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审美意识。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壁画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赏评《朝元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 导入新课:

今天是第九讲 《中国古代壁画》。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领有重要的地位,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播放音乐及介说词)1.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画面有八人三马。八人皆戴黑弁帽,蹬长靴,执旌旗仪仗。其中年长者二人,一著红衫,一著白衫,分别骑乘橘红色及大戏色牡马,处在队伍前列; 备用红马一匹。居中之马神态自若,悠 然前行;两旁之马,侧首注视观众。六名青年步随其后。此乃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狞猎》 画面中央横贯山峦,右上角山后一骑士策马回首,张弓欲射一对奔鹿。下部山前有二骑士,左侧骑士,腰际佩箭囊驰马张弓射一猛虎。马前有一 猎狗追赶猎物。右下另有一骑士也在驰猎。画面笔法雄健;人物动态强劲有力,是高句丽壁画杰出的代表作品。

2.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

自佛教传入我国,除墓室壁画外,还大量出现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 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 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其中多数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宣传画,但在通过造型艺术表现时,古代艺术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活塑造神灵和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表现故事情节内容,因而它直接、间接地反映着社会历史。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 富,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一副副壁画讲解这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

《九色鹿》

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

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释迦牟尼“说法像”,壁画中有大量“说法图”和“佛传图”,佛传图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是一个长篇传记故事。

中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艺人统称为会,其从事演奏乐为主的艺人称乐会,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共有乐器44种,4300余件(大型经变画中有一批不鼓自鸣的乐器飘浮在空中,没有伎人演奏,所以乐器比乐伎多)这样多的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3.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以山西永乐宫壁画最为精彩。

《朝元图》(奉宝玉女.部份) 此幅为奉宝玉女的半身像。玉女头戴花冠,上身著广袖衫,双手端装有龙旃的圆盘,宽衣博带,仪态端庄。玉女面相俊俏,双目前视,嘴唇微闭,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玉女面部和衣纹的线描疏密有致。土黄色的衣裙,绿色的飘带,沥粉贴金的发饰和龙旃,给人高贵富丽之感。三.小结

第十讲

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 (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

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 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2) 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

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三.小结 (课件使用完毕)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花鸟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花鸟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

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古代花鸟画中,工笔与写意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说明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写生珍禽图》和《鹌鹑图》的投影。

2、揭示课题: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3、教师提问:比较这两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的异同。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古代花鸟画的形成。

2、五代:

(1) “黄家富贵” (2)“徐熙野逸”

3、北宋: 赏析《禽兔图》。

4、南宋时期: 赏析《枫鹰雉鸡图》。

5、元代:

赏析《桃竹锦鸡图》。

6、明朝:

赏析《雪景翎毛图》。 赏析《杂花图卷》。

7、清代:

赏析《荷花水鸟图》。 赏析《竹石图》。

8、清末民初: 赏析《梅花》。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结合《枫鹰雉鸡图》,分析讨论南宋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这两种画法在画法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第十二讲 中国现代人物画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 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

2、人的观念,

3、美术的功能,

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

内容:

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绘画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和伟大成就。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鸡冠花与水果》的艺术特色。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

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时代背景。

2、揭示课题: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三、传授新课:

1、教师讲述“新国画运动”。

2、重点比较欣赏《鸡冠花与水果》和油画静物《瓶花》: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两位画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作品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2、赏析《贝叶工虫》: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教师分析欣赏。

3、赏析《小憩》: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分析欣赏。

教师提问:你欣赏《贝叶工虫》和《小憩》这两幅作品后有何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

5、赏析《江山如此多娇》: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分析欣赏。

6、赏析《长江万里图》: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分析欣赏。

7、赏析《茂林清暑图》: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李可染与张大千的山水画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8、赏析《札什伦布寺》:

教师提问:你看这幅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你喜欢林风眠的画吗?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试分析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第十四讲 宫殿建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常规) 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 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其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2)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3) 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宫殿,因为,几千年来,历代帝王们都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规模宏大、巍峨壮丽、金碧辉煌的宫殿,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享受,并在精神上给人们造成一种无比威严的感觉,以巩固他们的政权。

中国最早的宫殿之一建于3700年前的商朝,以后,历史上出 现过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例如汉朝在长安的三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和建章宫。唐代建都长安后,兴建了大明宫、太极宫和兴庆宫。可惜这些宫殿皆已不存在了。留存到现在的只有明清两代的宫殿了,其中保存得最完好,而且规模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宫殿是北京故宫,俗称“紫禁城”。

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周围有十多

米高的宫墙和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宫墙的四角矗立着造型精巧、风格绮丽的角楼。所谓“九梁十八柱”,外貌层层叠叠,异常美观。南面正门是中轴线的起点——午门。

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

进午门,过金水桥,两侧是一间间重复出现的朝房。穿太和门走过东西宽200米,南北深190米的庭园,便是紫禁城中的主体建筑——太和殿,即民间所说的“金銮殿。这是举行最隆重的朝会大典的地方。该殿建于八米高三层重叠汉白玉石殿基之上,每层殿基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 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檐下彩画与图案使用龙凤题材。色彩中用了大量的金色。太和殿高居众宫殿之上,仰望宏伟的殿宇,背后是广阔无垠的蓝天,更加威严无 比,造成一种威慑天下、惟我独尊的气势,使递次增强的空间序列达到了最高潮。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比三大殿略小,整体布局很相似,又依次列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是供嫔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即民间所说的“三宫六院”。 坤宁宫后是御花园。御花园中“弯曲的甬道,玲珑的叠石和秀丽的亭台,加上栏中花木”,所“造成舒缓、和谐,富有生活情趣的空间氛围”,突出了皇帝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出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不远处矗立着50米高的景山,形成山环水抱之势,为这宏伟壮丽的紫禁城画上了重重的句号。

故宫的总体布局,其指导思想,就是要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达到巩固其政权的目的。主要建筑物置于中轴线上,并注意左右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严谨对称、有主有从的布局,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威严气魄。由此可见,建筑不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性。 (录象)

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

园林与民居教材分析: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园林与民居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园林与民居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我国民居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

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实用性。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网师园、圆明园与颐和园。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教学目的: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提问、欣赏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

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

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

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小组讨论: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我国园林的特征: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要素: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中国园林三大要素: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远借 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园林的景的欣赏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

7 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动观(类似欣赏短片)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引导学生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这些文化遗产,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园林,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欣赏了我国的园林建筑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显示一组民居图片),将各地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概括我国民居建筑的特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鲜明的民族特色(新疆喀什地区天旱少雨,居民喜爱户外生活,院落四周设廊,廊下砌土坑,上铺地毯,是平时待客及家人活动之处。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圆土楼,为自卫防御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聚居环形大楼,外墙用土造,厚达一米多,大楼一般为一环,高2~4层,每层16间,多的有32开间,内部各间有回廊相连,外部下层不开窗,第

三、四层开小窗。)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大于精神性追求。课后思考题:l 请举例说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l 当今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越来越多,他们同园林建筑、民居建筑能不能相融合?

第十六讲 民间美术

课业类别: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

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 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

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 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自由组合。

3、搜集整理各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4、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5、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六块版面上,变成小小展览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今天我们要在六个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我们学生自己筹备的中国的民间美术馆。

最后要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二、新课内容

1、由年画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2、由玩具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3、由剪纸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4、由编织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

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5、由绣品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6、由地方美术组的解说员带同学们参观他们准备的年画展厅,结合版面上具体材料介绍。

教师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给简单的总结和连接

三、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美术馆,最佳自创作品

四、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教学知识要点

欣赏要点:民间美术由于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所以,民间美术作品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随意性的艺术风采是其艺术特点。故而,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应把握住以下几方面来感受、体会、欣赏。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祝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民间美术的作者即是劳动群众,他们在生产劳动之余,自发地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自由想象发挥,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质朴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间美术品大多有着强烈的情调,造型夸张,色调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味。民间美术由于民俗传统的支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人物是按当时的审美时尚塑造的--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再看看放飞凤筝的女子们的衣着:服饰鲜艳浓重,颜色搭配得当,在淡色建筑、树木和天空背景衬托下,整幅画面的色彩"艳而不俗",极为引人注目。俊秀婀娜的女子轻闲欢快地放飞着风筝玩耍。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从中我们也看到民间年画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传说发源于17世纪初叶。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虽为民间木版

年画,却犹存宋元绘画遗风。杨柳青年画;受北方雕版插图和版画传统的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取材多戏曲故事、胖娃娃和美女,寓喜庆吉祥之意。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其特点,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采,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强烈地方特点的画种。

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一画。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情景?②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的?③这幅画寓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④概括一下这幅画的艺术特点。(这是一幅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上海火车站情景的风俗画,画面围绕着火车站这一特定的环境,展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活动;这幅画中人物活动明确,场面热闹。人物的衣着浓重、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这幅画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以在当时十分新鲜的事物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除了求吉利之外,也多喜换新画样、新内容,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变形(如洋房子、火车等),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强调画面完整匀称的构图,和气吉祥的可喜气氛,柔丽动人的悦目色彩,笑容可掬的人物表情,顺口动听的美好题词等。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quot;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以上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花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

《沙燕》是北京风筝。北京风筝已有300碑的历史。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北京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

8 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书中挂虎属于挂片类,是馈赠亲朋礼品。在当地至今还有小孩过满月、生日时,外婆家送挂虎或坐虎给孩子们挂在家中的习惯。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平安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凤翔的挂虎配色一般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墨线勾画轮廓。这种色彩配置,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这是一种三原色的对比配置,产生对比强烈、醒目鲜明的效果。黑线勾画,使过分对比的色块得以缓和,避免了"火气"的弊病。

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这种用凤、牡丹、鱼、莲等组成的图案是先民对繁衍崇拜的延续。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编织品就有 100多种。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欣赏课本上的图例,我们从这些编织品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7、常熟花边的生产是二十年代初从上海发展过来。且多由上海提供图样,上海打样师 则又来自山东烟台和青岛。六十年代以来,常熟花边在艺术上大有进展,尤以雕绣见长。它 以精巧的技艺在不同布料上绣制各式花样,然后在一定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以衬托主 题,使花样有立体感。传统常熟花边,多在白布上绣白色花样,或在米黄布上绣灰色花纹, 故有称之为" 常熟黄白台布"。后来又增加了棉麻交织,针法也发展了彩绣、抢绣、编结绣等三十多种。品种更为丰富。

课后语:

1、这是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课,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就学到了一些知识,他们搜集整理了好多图片和实物资料,还有的作品是自己制作的;并开始尝试自己把课题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也许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在自主学习的方向努力了。

2、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并不多,但却要化更多的精力去备 课。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外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种类和造型特点及其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2、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趣味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启发学生将“罗可可”家具与下一讲的现代家具作比较,体会艺术功能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2、强调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美术的服务对象不同,从而体会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3、强调作品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概述如何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2、复习肯定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设疑导思。

3、揭示课题:第十七讲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三、传授新课:

1、分析欣赏《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黄金人型棺》: 出示投影。

提问:这件作品为什么采用珍宝和黄金制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2、分析欣赏古希腊陶瓶: 引导学生欣赏。 观察陶瓶的样式。 观察陶瓶的瓶画。 教师总结。

3、教师总结。

4、分析欣赏《林岛圣经封面》: 引导学生欣赏。 材料相同: 用途相同: 美感不同:

教师总结。

5、分析欣赏“罗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家具工艺: 出示投影。

提问:大家看这个客厅和家具与我们现代的居所和家具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同样以珍贵的材料制造,同样追求豪华富丽,为什么黄金面具、

圣经封面和“罗可可”的装饰艺术在美感传达上有所不同?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古希腊陶瓶有哪几种风格?

八、下课礼仪:

第十八讲 现代设计艺术

一、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和理解教学目的

1.教材讲了服装设计、商品包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虽然统摄在“现代”这个标题之下,但这几个方面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按照常规,这四个方面平分课时,常常会有“雨过地皮湿”之感,不能深入下去,于是我以“商品包装设计”为重点,以可口可乐饮料瓶为突破口,体现教学目的中的“通过赏析,使学生知道工艺美术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同时,进一步由教材内容开拓开去,深挖下去,进一步了解教学目的中“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趣味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2.为了使学生直观体验,我设计了一些电脑课件收集了一些实物资料。

3.我在使用这些资料方面不是仅仅停留在“证明”教材的结论,而且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材料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如:玻璃、金属、塑料盛体各自的优劣:玻璃易碎,携带开启都不方便,易拉罐除了携带开启方便之外,容量也更大,但造价较高;塑料包装更趋于人性化可重复开启,更卫生,好使用。)通过启发学生讨论、探究,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完善确实提出很好的设计思路,如:大可乐塑料瓶,可以借鉴色拉油瓶的把手设计,更方便倾倒;

易拉罐拉口的地方可以翻出一个方便吸嘴等。)

4.教案设计中贯穿批判精神,让学生从身边的商品包装中列举不符合现代设计艺术的例子。(如:月饼的包装,过于豪华,虽然美观,但不经济,也不适用。)

5.在教学中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与西方文化

的融合,使现代商品设计能中西合璧,互相辉映。(如:中国名酒五粮液的包装:最普遍的玻璃瓶装——瓶颈拉长,瓶身中部向内缩进,有曲线美,色彩更华贵——造型简洁,晶莹剔透,借鉴西方设计——瓶身更加纤长挺拔,中西合璧,瓶颈瓶口似葡萄酒瓶,瓶身似中国酒壶造型——

瓶身为西方酒瓶造型,但内部装饰有“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现代设计的特点。

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基本上能把握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灵活组织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加以发挥,引申,既沿着教材的思路,又突破了教材的框子。

二、在板书,电脑字幕、插图设计上,我也花了一些功夫 1.体现方便思考的原则。如我在讲牛仔装的“适用、经济、美观”三者关系时,设计了一张图表;

2.体现直观原则。如在不同年龄对“适用、经济、美观”的侧重时,我又设计了一张图表:

青年:美观——适用——经济 中年:适用——美观——经济 老年:经济——适用——美观

3.体现开拓思维的原则。如我设计汽车造型和坐具造型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他们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实用——实用美观并重——仿生、抽象与幻想

三、教学中贯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我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体会到教材就像是剧本,教师仅仅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教师只需要在教材和学生中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教案的设计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看(包括读书)、去想、去说(包括讨论、辩驳)、去体验,所以我在最后还加上一个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课堂环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在整个课堂上不能单一地以听觉器官活动为主,只有听、视、触诸感官交替、联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激起积极的思维与表达。因此,我的课件是实物、幻灯、手工交替使用。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而且有助思维,激活创造思维。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竭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但我的教学经验还不丰富,无疑诸多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前辈们指正。

第十九讲

世界文明古国雕塑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了解文明古国的雕塑,特别是古希腊雕塑在西方雕塑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希腊雕塑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教学时数:1课时

9 教学重点:

1、了解西方美方所崇尚的理解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写实精神所形成的原因。

2、欣赏古希腊的雕塑作品,领悟其美感性,了解其艺术风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明古国→文明古国雕塑(板书)

二、新课

1、欣赏古埃及雕塑

①分为三时期: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 ②欣赏《门考乌拉王与王后像》 ③欣赏《书吏凯伊像》

2、欣赏古亚述雕塑 ①分为前期和盛期 ②欣赏《受伤的母狮》

3、欣赏古印度雕塑 欣赏《舞王温婆》

4、欣赏古希腊雕塑

①揭示西方美术传统崇尚的范式 ②欣赏古希腊雕塑作品 a.欣赏《掷铁饼者》

出示图片(投影)教师介绍(板书崇尚体育) b.欣赏《命运三女神》 c.欣赏《拉奥孔》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

⑴《拉奥孔》表现神话中一个什么故事?

⑵雕塑怎样表现出怵目惊心、惨不忍睹?怎样表现痛苦和恐慌?

⑶雕塑的构图有哪些特点? d.欣赏《米洛的阿芙罗蒂德》

A.出示图片,教师讲解(板书神话传说) B.欣赏曲线美

③古希腊雕塑在西方美术中的重要地位

a.让学生自学99页最下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b.揭示古希腊雕塑在西方美术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板书:民主政治

三、总结全课

四、作业:课后思考、复习题

《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学期我们曾经欣赏过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感受到了我国古代雕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艺术风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些雕塑都有怎样的特征?

生:写意性、绘画性和装饰性。

师:他们回答得很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其他文明古国的雕塑作品又有怎样的不同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遥远的年代,了解其他的文明古国雕塑作品。课件展示--"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

师:首先,请大家浏览教材(P98-P103),在你看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都有几个国家的雕塑?哪个国家的雕塑作品最多?

(学生浏览之后„„)

生:有古埃及、古亚述、古印度和古希腊的雕塑。古希腊雕塑较多。

师:在整个西方传统美术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希腊雕塑推崇理想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这种风格一直影响着西方国家、甚至是到现在西方美术中尤其是雕塑作品还一直保持着严格的写实风格。因此,本课内容的学习,对以后的美术学习不仅有帮助的作用还会有铺垫的意义。

师:世界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亚述、古印度的雕塑,蕴含着古老的信仰和精神意识,体现出东方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特色。(课件展示:感受东方文明)

师:古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于古埃及的知识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古埃及人的生死观念是什么呢?

生:相信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因此追求永生是他们的信仰。 师:宗教对古埃及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埃及人是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相信"灵魂永生",认为在肉体死后,灵魂不灭,只要尸体保存得好,灵魂便可以得到永生。为了将信仰付诸于行动,他们将死后的人是怎样处理得呢?

生:人死后,将尸体制成干尸„„

师:古埃及人认为肉体与灵魂结合才能形成人类,因此,人死后,将尸体处理成干尸,存入地下墓室永久保存,但是这一形式不能被人们时时看到,于是他们又想出一个办法:在地表以上为死者做雕像。这样,他们认为灵魂与雕塑可以完美地合二为一,从而完美地表达了对生的追求。不仅如此,古埃及人还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修建庙宇和陵墓上,对尸体的保存和坟墓的装饰更是特别关注,其中塑造陵墓雕像就是典型的例子,也是法老借助宗教力量来统治国家的一个体现。比如:《门考乌拉王与王后像》这件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请大家看书中的图片,这件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安静、稳定。

生:沉静、平衡、严谨„„

师:大家表述得非常准确,因此,它又被称作"走向永恒的国王与王后"。

那么,它们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这种"永恒"的呢?比如:国王、王后分别是什么状态?二人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请大家仔细观察作品图片,可以几个人议论一下„„

生:国王身体强健,目视前方,两臂垂直,紧贴身旁,双手握拳,左脚微微迈前一步。

师:观察得很好,很仔细,再进一步地观察,眼神如何?这样的眼神能反映出人物怎样的身份?

生:眼神挺超脱的,反映出国王不同于常人,甚至他是神。 师:很好。再看看收的姿态,通常我们常说,手是"人的第二表情器官"„„

他的双手是随意放着的吗?还是„„? 师:双手"握拳状"象征着什么? 生:力量,权力,还有自信„„ 师:自信什么?

生:自信,自己的国家能长生不老,永生永世地屹立在东方„„ 师:王后的目光、姿态、神情又如何?显示着什么力量? 生:王后的目光坚定、步伐与国王一致,左手扶着国王的左臂,

右手环绕国王的腰。

师:这个动作反映出王后对国王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尊重、爱戴、敬仰、服从。 师:说明了什么? 生:国王权力的集中。 师:王与后的年龄特征怎样?

生:年青、年富力强,精神状态可以说是朝气蓬勃。 师:这恰恰又与又古埃及人向往、追求永生的信仰一脉相承。 师:这仅仅是一个特征,更重要的是,王与后都是"正面"面对观众,这种现象在古埃及雕塑中非常普遍,叫做"正面律"。"正面律"在古埃及的艺术中、尤其是在雕塑中比比皆是:即人物面部与身体方向完全一致,头绝对不能扭转。还要提到的是,古埃及人不要求艺术有创新,如果哪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接近过去时代的作品,那么这个艺术家会被称为最至高无上的艺术家,因此,在其后的三千多年里,古埃及的艺术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古埃及其他的作品为什么几乎千篇1律„„如:《书吏凯伊像》等。

分析到这儿,我们应该看到古埃及雕塑的主要特征了吧,那就是:

生:追求正面率、壮丽、宏伟、稳定、规范,甚至还含有写实基础上的美化„„这是古

埃及雕塑的明显特征。

师:那么,我们欣赏到现在,大家看一看想一想,用现在的眼光看,你认为古埃及雕塑有没有什么不美的地方?

(学生思考,议论„)

生:有。过于稳定了;有点儿死板;太程式化了„„ 师:大家看得很准,审美能力有所提高啊,还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好。我和大家的观点一致,总的来说,古埃及艺术的形式和表现程式缺少变化。这种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埃及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一种封闭状况,它的周围是海洋、沙漠、高山,仅东面有苏伊士地峡与亚洲相通。与外界的隔绝造成了文化发展上的单一状况。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古亚述的美术。

师:古亚述的美术则分为前期和盛期两个阶段,两期都以精彩的浮雕享誉世界。亚述人的艺术主要为生活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受伤的母狮》是盛期时表现国王狩猎场面浮雕的一个局部,一头中三箭的母狮子,在几乎到了死亡边缘的时候还在昂首咆哮、痛苦中有不甘心就此倒下去,形象极其悲壮。在体现亚述艺术家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又向我们显示出什么呢?

生:一个民族的性格:顽强、刚毅,不屈不挠。

师:的确,亚述人就像雕刻家塑造的狮子一样,极为强悍,他们崇尚武功。他们连年对外征战,征服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埃及,成为盛极一时的亚述帝国。但这个帝国并不长久。

师:再来看看古印度的雕塑。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生:佛教、还有其他的宗教。

师:大家说的都对。印度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混合文化,古印度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宗教雕塑。《舞王湿婆》就是其中一件典型代表作品。

师:舞王湿婆:印度刚柔两种跳舞的创始者,能创造和毁灭一切的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呈现给我们一个优美的舞姿:在跃动的火焰(代表宇宙的圆形光轮)中,把生命的力量投入到思想和物质中,使之轮流交替地舞蹈(结合图片分析舞蹈动作:夸张、在

运动中又见平衡)。由于印度教诸神基本上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宇宙精神的象征及生命本质的隐喻,因此,此件印度教艺术作品必然追求动态、变化、力量,呈现出这种动荡、繁复、夸张的风格,叫什么风格?(引导学生看书)

生:巴洛克风格。

师:对,不仅如此,这种巴洛克风格带有显著的印度传统文化特色,这样的风格不仅体现在雕塑作品上,还体现在绘画、建筑等领域。巴洛克风格不仅在印度流行,在中国的建筑中也有所存在,比如:在2001年高考中还考了巴洛克风格的特点:给出一段圆明园复原图,让学生在观察之后选择它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答案是"巴洛克"。(简介哥特式、洛可可风格)

生:(议论,感受)体会到美术学习对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带来的帮助。

师:在整个西方传统美术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希腊雕塑融合了上述了东方文明古国艺术的特点(主要受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化影响,如,早期的人物雕塑受古埃及影响,处于正面直立的状态,无论男女像,在表情上都带有微笑等。),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时代的辉煌。(课件展示:再现古希腊辉煌)古希腊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历史、民族特点、自然条件都有着密切关系。

师: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在哪儿?

生:欧洲的东南部。(课件展示: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师: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希腊人的坚强意志、机智灵活以及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性格,也使希腊人得到接触两河、埃及等地区文化的机会。据说这个地方还盛产大理石,这为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希腊"词义为:典雅、优美,因此,古希腊为我们留下了和"美"紧密相连的作品。在你平时对古希腊艺术作品的了解中,加上你对书中作品的浏览,你感到作品都表现了怎样的美感啊?(课件提示)

生:运动之美、生命之美、悲怆之美、人性之美、世俗之美„„ 师:古希腊要求公民具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城邦国家,古希腊战事频繁,通过体育比赛可以提高人的作战能力,为战争作准备。另外,温和的气候使希腊人有露天活动和运动的场所,当时的男性公民在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可以赤身裸体地参加竞技运动,这一习俗为艺术家更好地观察人体,进而更好地领悟、表现人体美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得古希腊人养成面对裸体人物可以坦荡无邪去欣赏的习惯。"他们是爱美的人,他们热烈、强烈地追求着人体美。"这件裸体雕像是为赞颂强壮有力的运动员、表现人体的健美而作。(课件展示:《掷铁饼者》)同时问大家: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在哪儿?

生:动作经典。运动没有达到高潮,到就要达到--这一刻是最吸引人的,即铁饼马上就要掷出,两臂形成一个弧状,摆动,弯腰、屈腿,重心落在右脚上。

师:展现运动瞬间(给人一个联想的空间),重心稳定而又有变化,给人以运动的"和谐"之美。另外,动静结合的姿势与神态更反映了古希腊雕塑对静穆之美的追求(即便在表现运动的人),白色的大理石(现遗留下来的是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复制品,原作:青铜像。引导学生联想、比较,体会不同材质对雕塑风格的影响)、健美、纯洁的人体形象使雕塑形象更为理想化。

师:《命运三女神》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生命之美。三个美丽的女神(尽管头部残缺,通过肌体的特点仍能判断)相偎在一起,好像在对话,非常生动,像活了一样。

10 师:感觉很准确。这是位于帕特农神庙正面额墙右角末端的高浮雕(高112厘米),尽管材料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尽管头部已经残缺,但仍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三女神总是不断地纺织人们的生命之线,又不断地将它们依次剪断,她们仿佛就是世间真实的人物。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祇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雕塑在处理手法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生:衣服像被水打湿了一样,显露出女性肌肤。

师:这叫湿衣褶手法。衣褶本身的起伏和湿衣褶下显露出的肌体的起伏,使得女神似乎在喘息、像有生命一样,使人产生亲切之感。

师:大家都看过电影《特洛伊》,都知道木马计,都了解拉奥孔这个英雄吧?

生: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保卫特洛伊的英雄,特洛伊战争中,他识破了希腊人的木马计(根据自己的了解讲述),触怒了众神,神便派两条巨蟒将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缠死。

师:作品以群雕形式展现一个悲剧情节。它带给你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生:真实、痛苦。

师:真实--瞬间场面、动态的抓取;张与缩的对比(人奋力向外挣脱、蟒拼命向里缠);准确的解剖结构(带领学生边观察边分析)。这件作品由三个希腊人在公元前一世纪合作完成,据说这时期古希腊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但直到如今,我们还是不禁要为它在人体比例、解剖结构、雕塑技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确、完美与高超发出感叹,这足以反映古希腊雕塑的深厚的艺术根基。与此同时,这件雕塑作为千年未见的古典原作,还体现了人的动态与情感,气质与思想在具体作品中的充分均衡与和谐,因而成为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观摩、学习最多的古物。用达·芬奇的话说,这就是"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也正如后来拉斐尔所说,艺术创作既要有生活的观察,还要依靠理想。

师:痛苦--整件作品还给我们以触目惊心的"痛苦的扭动"之感:人的躯体、面部、甚至是人的头发都体现着这种痛苦的感觉,悲壮的感觉。美是古希腊人表现的最终目的,即使表现痛苦,也尽量避免由痛苦带来的丑态。作品展现的是--悲怆的美。

师:关于《断臂的维纳斯》,我想,同学们对它的了解可能比老师还多。先请大家来谈谈。

生:高一语文课上我们学过一篇相关文章,说,难以想象给维纳斯按上一双完美的手会是多么可怕的样子,正是因为它残缺了双臂,才引起人们关于它残缺双臂的无限的美好遐想--残缺美。纯洁、宁静、端庄之美。

古希腊人要求公民具有强健的体魄,女性也不例外,因此还有健美„„

师:很好。大家已经了解这么多了。我们对于名作应该再多些深入的了解。

补充:①发现:1820年,希腊农民在米洛斯岛地下挖出,因此又叫《米洛的阿芙罗蒂德》,本来有基座,第二年遗失,唯一能证明它原来有基座的是一个叫第巴伊的人在作品出土时为其画的一幅素描稿(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图片,向学生展示);②精神内涵:爱与美的象征;③独特的美感:出土时双臂就已残缺,引起古今中外许多人为其设计双臂,但都不合适(举例),进而强化了它的残缺美;④经历及世人对其的评价:维纳斯一出土就引起各国列的强疯狂抢夺,法国和土耳其进行了激烈征战,最后法国人取 胜(作品现藏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该馆三件镇馆宝藏之一)。作品被运到法国后,举国上下都沸腾了,人们都感到欢乐无比,著名的诗人海涅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宣布:"看,这是我们美丽的少妇!",罗丹对其进行了极高的赞誉:"这是杰作中的杰作,它表现了古代最了不起的灵感,不仅展现了人体的美,更展现了--人性之美";⑤艺术表现:雕像的姿势、空间感,衣饰与肌体的对比处理等。

师:名作总是引起广泛的关注。咱们来看一看现代派艺术家达利的雕塑《带抽屉的维纳斯》是怎样借助名作表达他的观念的。(课件展示,简要分析)

生:观察,议论,理解。

师:《休息的拳斗士》则赞扬一种亢奋、激昂的阳刚之美。 简介《萨摩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课件展示,简要分析) 生:欣赏。

师:欣赏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后,大家能不能试着总结古希腊作品的总体风格?

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大胆表述,步步深入地总结。 师:课件展示:古希腊雕塑的总体风格--手法写实;高贵、静穆、典雅;积极、健康、鼓舞人心的艺术。

师:浏览一些古希腊以后的外国雕塑作品(课件展示:古罗马、文艺复兴、近代雕塑的图片),体会古希腊雕塑对它们的影响。

生:欣赏,议论。

师:世界文明古国给人类宝库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古希腊雕塑家们更是创造出了古代最杰出的艺术。古希腊诞生于2000多年前,它的许多优秀历史遗产却一直传承到了今天。在西方,人们时时都会感觉到来自古希腊的深刻影响,从政治、科学、医学、建筑、到语言、戏剧、哲学、诗歌等众多领域,古希腊的影响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只是接触到了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冰上一角--古希腊雕塑。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开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感受古希腊艺术的全貌。

布置课后作业:你对古希腊雕塑的特征有怎样的感受?要求:包括以本课的作品和以及自己查阅的作品为例,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文化、商贸等等因素来分析。800--1000字。

为了同学们能够顺利的完成作业,可查阅以下两本书: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师教研室 编著1990.5

《西方雕塑这棵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0

第二十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教材分析:

外国雕塑的历史十分悠长,从原始社会到各大文明古国,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近代到现当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创造了数量众多的雕塑精品。这节课是外国雕塑欣赏的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欣赏》。

继古希腊艺术之后,

15、16世纪,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这就是文艺复兴。它借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语言,唱出新文化的赞歌,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这一时期的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思想解放,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示了旺盛的个性自由和世俗精神。特别是雕塑,饱满地赞颂了人的内在力量与智慧,表现了巨大的信心与宏伟的气魄。

本课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时,其中最主要的是介绍意大利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了解文艺复兴背景下的人文主义。

教学目的:

根据新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美术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捉高他们的审美晶位。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米开朗基罗以及同时期雕塑家的作品,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总体分割和形象特征,从而领悟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观念。

2、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理解雕塑的艺术语言,并能感受作者通过雕塑所表达的内心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情感目标

用观察、讲述、提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的分析,体会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情境法、观察法、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1)先后播放两段节奏不同的音乐,鼓舞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在纸上随意画线,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

(2)让学生比较邻近同学画的线条,每个人画的线条肯定是不同的,引出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引出著名诗人但丁,提问引出“文艺复兴”。

(3)什么是文艺复兴:

播放一段视频,提示学生注意短片中的解说词 关键词:(学生回答) 起源于十四世纪中叶 意大利 人文主义者

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从而在文化艺术上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典文化。

所谓的“文艺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4)文艺复兴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点击米开朗基罗引入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2、米开朗基罗生平简介(着重介绍米开朗基罗的多才多艺) 米开朗基罗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在89年中,米开朗基罗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艺术杰作。其代表作有雕塑《哀悼基督》、《大卫》、《被缚的奴隶》、《

垂死的奴隶》、《摩西》等;绘画《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最后的审判》

、《圣家族》等;建筑有:佛罗伦萨的美第奇教堂、劳伦齐阿图书室前厅、罗马的卡比多广场建筑群等。

3、代表作《大卫》赏析 (1)《大卫》的故事简介:

大卫是古以色列国的一个牧童,善于投掷石弹,当非利士人侵犯以色列时,他用石弹打死了敌方的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最后成为了以色列历史上伟大的王。

(2)《大卫》的创作背景:

1501年,已经成名的26岁的米开朗基罗受到佛罗伦萨市政府的委托,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3)欣赏《大卫》欣赏《大卫》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用细节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A分析动作和神态及动作与神态的矛盾关系(在提问中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请同学们注意《大卫》雕像的重心、左手与右手以及神态:(细节放大)

重心左脚右脚轻轻点地 放松 矛盾

左手自然垂下 右手搭在肩上

神态眉头紧锁,以警惕的眼光凝视着前方显得十分严峻 左手捏着石块 右手拿着投石器

这种放松与严峻是一种矛盾、对比,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正是米开朗基罗巧妙地设计了这一矛盾对比关系,使得《大卫》这尊雕塑获得了永久的魅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也体现了这一种策略

B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处理

巨大的雕像神化对象,人们视为保卫国家之神, 这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英雄情结 裸体的姿态

历史上米开朗基罗也曾积极投入到佛罗伦萨市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中。

C视觉效果上的处理

头部头部加大,颈部加长夸张 手部比常人更粗更长

处理的目的(讨论并总结):从视觉感受上和空间透视上都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感和宏伟的力度感。

4、《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赏析

(1)《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的设计安放位置和原始

11 意图

《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所作的陵墓雕塑,教皇在陵前安放奴隶像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威。

(2)欣赏《被缚的奴隶》:我们一起从来分析一下《被缚的奴隶》

动作分析身躯扭动似乎在挣脱着什么 矛盾

肌肉强壮有力,绷紧着

细节分析(细节放大)手臂上薄薄的布条看似一用力就能挣脱 身躯被一条象征性的绳索缚着,突出的肌肉蕴含着极大的力量,但又不能施展,只能举头祈求解脱。

创作意图:梦魇一般的心境,渲染了一种悲剧色彩,体现了争取自由和渴望解放的精神,正如米开朗基罗的个性和激情却被看不见摸不着的神权死死的压住,充满浑身的力量却无处可使,内心郁闷就像梦魇一般的无力。

(3)欣赏《垂死的奴隶》(包括:动作分析、细节分析和创作意图)

头——仰起;身躯——舒展;胸部的绳索——似乎已经松开;神态——安详

这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不像即将死亡,更像刚从梦中醒来,伸一个懒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与其说是垂死挣扎,不如说是挣脱束缚后的舒展,因为在这个形象上没有一丝痛苦与痉挛的表情。

(4)对比《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教皇原始意图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构想

教皇原始意图《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所作的陵墓雕塑,教皇在陵前安放奴隶像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威。

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构想这两尊雕像表现的仿佛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达到了完美地体现。米开朗基罗在这两个雕像中先后暗喻着一种思想的斗争和精神的解放,他把人类对自由的追求通过奴隶那充满力量的躯体与象征禁锢的绳索之间的对抗深刻的表现

5、《摩西》赏析:简要介绍

(1)故事简介:《摩西》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所作的陵墓雕塑中的另外一尊著名雕塑。摩西是圣经中的以色列人的首领,摩西为以色列人订立了十项律法,名为《十诫》;但人们贪图享乐而违背了法规,摩西闻讯大怒,并将刻有十诫的石板摔碎。

(2)赏析:米开朗基罗表现的就是摩西愤怒的瞬间。雕像中的摩西头上长有象征“智慧”的一对犄角,他双臂肌肉发达,手上青筋暴露,仿佛积蓄着无穷的力量。他左脚向后伸出,好象马上要站起来。虽然怒气冲天,他仿佛是大自然最本质力量的化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包含着艺术家对祖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对人的尊严的无上崇敬,是作者人文主义思想的结晶之作。

(3)作业:关于《摩西》的材料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

6、赏析《昼、夜、暮、晨》四雕塑:

米开朗基罗为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的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昼》、《夜》、《暮》、《晨》这四尊雕塑。(重点欣赏《夜》)

(1)解读细节:(细节放大进行分析) 猫头鹰黑夜的象征

丑陋的面具暗喻噩梦缠身

(2)结合雕塑品味米开朗基罗自己为《夜》配的一首诗(配音朗诵)

睡眠是甜蜜的, 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的时候, 不见不闻,无知无觉, 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因此,不要惊醒我啊! 讲话轻些吧!

(3)让学生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课后自己体会《夜》的内涵(课后思考)

7、总结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风格 性格特征:富有激情,刚正不屈,追求自由

艺术风格: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常用象征手法、善于运用矛盾对比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风格,正如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髓内涵。

8、最后,以古典主义大师巴赫《船歌》为背景音乐,浏览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雕塑作品。

第二十一讲

近代雕塑

教材分析

在整个19世纪中,欧洲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这时期外国美术的重要成就也集中地体现在欧洲主要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特别是法国,它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中心,西方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是欧洲近代美术的缩影。

本讲正是介绍这一时期法国艺术巨匠罗丹等人享誉欧洲的杰出作品。通过作品介绍,使学生了解罗丹雕塑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内涵,领悟罗丹在每件作品中所融进的真切情感。罗丹的雕塑技艺精湛,内在情感的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继承前代大师传统的同时,还开启了现代雕塑的新纪元,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西方雕塑史上又一位卓越的巨匠。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法国为中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教学重点

1.了解近代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乙通过欣赏罗丹的作品,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设计 1.导入:

西方雕塑经过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时期的艺术积淀,已经形

成雄厚的传统精神。经过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雕塑基本上是对这些传统的继承和模仿,到了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出现,使西方雕塑不仅在艺术精神上继承了雕塑的传统内涵,而且还发展了雕塑创造的新观念与新形式,特别是在对雕塑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在品格与个性特征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近代雕塑特有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西方近代雕塑。

2.讲授新课:

①19世纪的法国是西方美术的中心,它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是西方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是欧洲近代美术发展的缩影。

②近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及形成

近代雕塑打破了过去古典雕塑常用的综合的象征的表现方式,选择如实地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场面。例如罗丹的《b口莱义民》、吕德的《马赛曲》等,都是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法国人民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史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们热爱祖国的高昂热情。

近代雕塑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气质。 ⑧介绍19世纪法国雕塑巨匠罗丹及他的作品(幻灯)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罗丹是近代雕塑艺术巨匠。

《加莱义民》

这组雕塑以恢宏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极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

式,突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的程式(详细情节请参照课文讲解)。

《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体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苏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受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以上我们欣赏了罗丹的4件享誉世界的雕塑作品,大家想一想,罗丹的雕塑作品是如何表达他内在的情感的?

④欣赏吕德的《马赛曲》

这是一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浮雕作品。是以1792年法奥战争中,马赛人奔赴巴黎保卫年轻的共和国为历史背景,表现当时法国人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热情。这件雕塑装饰在巴黎明星广场中央的凯旋门上。

3.课堂小结:

19世纪法国的雕塑艺术成就斐然。它们在传承前代大师传统的

同时,还开启了现代雕塑的新纪元。罗丹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西方雕塑史上的又一位卓越巨匠。

大家讨论一下《bD莱义民》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思想者》是怎样表现人的精神意识的? 教师总结:(略) 思考题

①罗丹是如何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心情感的? ②近代雕塑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教材分析:传统雕塑的衰落,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工艺材料及动态雕塑、软雕塑,出现多元文化发展局面。尤其是架上雕塑《艰苦岁月》《邓小平像》及城市雕塑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雕塑的特点和精华。、

学生分析:由于学生经历、知识面的差异不同,对事物的欣赏也不同。因此,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雕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融入美术专业知识。、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现代雕塑、

2结合实例了解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特征,提高欣赏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现代雕塑艺术特征,创作思维。、教学难点:区别架上雕塑与室外大型环境雕塑的特征。、

教学关键:联系实际,总结现代雕塑主题思想、、

教学分析:突出学科特点,发挥视觉艺术功能,以典型作品为例,结合实际,突出思想性,艺术性,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看图中这时什么地方的雕塑?(老虎滩《群虎》)再看这是什么时期的雕塑?(《马踏匈奴》古代雕塑)比较现代雕塑与古代雕塑不同特征。引入现代雕塑、

三、讲授新课、

㈠发展概况:中国传统雕塑发展到近世宗教雕塑衰落,民间小型雕塑兴起,但未形成主流。辛亥革命前后到欧美学习,促进中国现代雕塑发展。进入80年代后,中国雕塑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工艺材料等方面出现多元文化发展局面。、

㈡大型纪念碑雕塑、

⒈《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记载虎门销烟至全国解放百年革命斗争史。、

⒉真实反映历史史实、

《收租院》采用真实场景。早期中国现代雕塑代表,充分利用写实手法,中西融合,被誉为中国雕塑史上的革命。、

⒊架上雕塑:、《艰苦岁月》潘鹤、

12 《日日夜夜》张得蒂、《邓小平像》程允贤、

⒋城市雕塑:⑴名人纪念性雕塑、⑵园林雕塑、⑶街景雕塑、⑷城标雕塑、

㈢过程:架上雕塑与大型室外雕塑不同特征(环境置换)、架上雕塑:学术性、探索性较强,展于小型展馆又室内欣赏功能。、

城市雕塑:有鲜明影像及演绎性、环境性,生活性相配合,对主题确立、形象设计、材料运用、体量高度都与环境密不可分。、

四、结合实际,浅谈现实环境中的雕塑。

第二十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课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一、教学目的:欣赏课是通过美术欣赏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及当前美术教学实际情况确定:

1、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了解其在西方绘画中的重要地位,能够掌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西方绘画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对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贡献,学习艺术巨匠们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形式美感。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达·芬奇等人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造型特点进而掌握这一时期审美观点的变迁。

三、教学难点:难点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分析与学生特点,采用比较法、“欣赏——讨论——启发引导——归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采用“自主探究”的原则,使学生学会欣赏美。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实施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文艺复兴时期巨匠的资料、代表作等),学生分组,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欣赏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全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欣赏。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欣赏的同时训练了创造性思维。

(一)导入新课:(3分钟)播放视频,课前渲染,提问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在一段美妙的歌声中来欣赏一个短片。打开课件,播放一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视频。(图1)

问: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作品吗?它们是什么时期的?刚刚听到的是一首哪个国家的什么歌曲?(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帕瓦罗蒂·《我的太阳》)

刚才我们随着美妙的歌声,欣赏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作品,我们的思绪又回到自由浪漫艺术文明著称的意大利,而最早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名,揭开序幕的,是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西方绘画艺术乃至整个美术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去感受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欣赏之前,请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有哪些?(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波提切利、提香、扬·凡·爱克、勃鲁盖尔、乔尔乔涅、丢勒、荷尔拜因等。)

(二)讲授新课:

单击课件,出示课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图2)

1、我们想要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有些什么特点,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世纪的生活特点,来看一段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的视频。单击课件,播放视频——《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片段。

通过视频,我们简单了解中世纪人们的生活,请问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无处不在的宗教世界。人们的生活很多是和宗教密切相关的。)请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中世纪人们生活的特点,教师小结。(宗教、刻板、冷漠、沉郁、

麻木、灵魂等)。(图3)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接下来我们在课中可以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比较来进行了解。

2、展示一组本课将要欣赏的作品,并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去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两个主要特征?)

(1)首先分析欣赏达·芬奇的两幅作品。播放一段简介达芬奇的短片。(图4)看了这个介绍,我们了解到达·芬奇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靠他的勤奋钻研在各项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①同时展示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圣母子》和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图5)

问:哪幅画是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

请各组讨论分析比较这两幅画在作品内容、表现形式、绘画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中世纪,艺术成为基督教的工具,无论雕塑还是绘画,其题材内容都取自圣经教义,所以,人物形象也都是虚构的概念化形象,即没有现实生活的依托,又没有科学知识的根据。中世纪绘画在人物的塑造上,人体一般直立,张开双手,无体积感背景。采用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手法,很少具体的描绘。人物没有动态,没有表情,没有生命力。

我们再看看《蒙娜丽莎》这幅画,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作品,宗教题材世俗化。首倡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透视和人物的造型。

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蒙娜丽莎》这幅画第一感受是什么? 感受到一个自然的、清纯的、幸福的、神秘的贵妇形象,她来源于人世,超脱于人世。

之所以这幅画具有人文精神的特征,首先正是画家在题材上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具有人的真情实感。单击课件,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了解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形象——这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

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图6)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她的手部特写。蒙娜·丽莎的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问:整幅画的构图是怎样的?(金字塔型的三角型构图)。(图7)

问:这种构图有什么好处?(使蒙娜丽莎显得大方、端庄而稳重)。

最后从人文主义精神方面进行小结——《蒙娜丽莎》作为文艺复兴的启蒙作品,作为一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绘画作品,它率先冲破了把人都画成木乃伊一般的传统表现手法,画家赋予了人物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彩,将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与艺术创作中的写实手段紧密地凝为一体,并表现出思想解放的时代特色和科学精神,所以,《蒙娜丽莎》是西方绘画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图8)

②展示《最后的晚餐》。我们再来看看这幅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现藏米兰圣玛丽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的饭厅。

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做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

问:同学们,这幅画上有十三个人,请你们讨论分析这幅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找出耶稣和犹大。

单击幻灯片背景依次出现十三人的名字。教师依次模仿他们的动作、表情、言语。(图9)

耶稣坐在正中,头部正受到背后窗户亮光的衬托,格外突出。边上是他的十二个门徒。从右往左,在第一组里第一个是西门,他富有政治斗争经验,沉着镇静,大有临危不惧的样子,正在冷静地观察每个人的反映,以便找出那个叛徒来。第二个是达陡,他似乎正在等西门拿主意。第三个是巴太,把身子探向西门,双臂却伸向耶稣,似乎在问西门:“你说会有这种事吗?"”

在第二组里,斐理双手按胸,面向耶稣,似乎在尽力表白:“主啊,我决不干这种事!”性格暴烈、被称“雷霆之子”的大雅各,听了耶稣的话立即火冒三丈,拍案大叫,伸开双臂,把酒杯撞翻。他背后是多默,向耶稣伸出一个手指,似乎在问:“真的吗?那个出卖你的人是谁?”

从画面的左边的第一组中,忠厚老实的安德烈目瞪口呆,抬起

双手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小雅各伸出左手从安德烈背后伸向老彼得,似乎在劝老彼得不要莽撞。体格健壮的巴多罗米欧两手扶案,身向前倾,全神贯注地等待耶稣的命令,准备立即采取行动。

在左边第二组里,约翰面带悲伤,他从不怀疑耶稣的话,把头靠向右边的老彼得,似乎在听老彼得说话。以刚猛著称的老彼得满脸杀气,虬髯怒张,探过身来,左手按在约翰肩上,似乎在问:“你知道叛徒是谁吗?”弯曲的右手紧握着一把餐刀,恨不得立刻杀掉那个叛徒。在彼得胸前,心怀鬼胎的犹大紧靠桌边,右手握着钱袋,背后是彼得握着刀子的手,他恐惧地向后侧身,把脸藏在暗处,以掩饰自己的紧张心情。

整个画面充满强烈的对比。从势态上看是静与动的对比。这幅画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问:以前的画家画《最后的晚餐》,构图基本上是耶稣与门徒围桌而坐,这幅画画面中的十三个人也可以围成一张圆桌或者让耶稣单独坐一边或让犹大单独坐一边?但是却没有,而是大胆地让人物全部面向观众,一字摆开。为什么这样安排人物?

图10

(耶稣坐在正中,格外突出。十二门徒分成4组,每组3人,每边两组。各组之间由人体的倾斜和手臂的穿插而互相呼应,使画面更加集中,更加完美,更具有形式美,使画面在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统一,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与绝对对称。)

小结。(图10)《最后的晚餐》以圣经中耶稣与叛徒犹大之间的冲突,来表现人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表现特定的人文主题,高扬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这幅壁画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2)分析欣赏拉斐尔的作品。 图11

刚才欣赏了达·芬奇的作品,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也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的代表作。简介拉斐尔。(图11)

呈现《西斯庭圣母》。作品完成于1514年,现收藏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图12

再同时呈现中世纪的圣母图。(图1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引导:表情有什么不同?背景有什么不同?情感状态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表情严肃,没有母子间的那种温情。而拉斐尔体现出自然的美,母子间的亲情。因为中世纪对人性是压抑的。拉斐尔通过他的画作希望回归自然人性。)

问:这幅画的构图有什么特点?(此图采用了较为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构图比较严谨,空间透视处理得极好。均衡的三角形,由于上下左右不平衡的对比,使画面平添了生意。)

最后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幅作品的特点。 图13

(3)分析欣赏杨·凡·爱克兄弟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请同学们比较《最后的晚餐》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两幅画,比较它们的画面效果。(引导:为什么〈最〉显得残破不清,而〈阿〉非常写实)。(图13)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作品新颖而又富于独创性。 ①、革新油画材料所表现的油画形式。(此前,画家们只是用

13 鸡蛋清来调和颜料,而扬·凡·爱克发现可以用松脂、亚麻油或者核桃油来做调和剂,这样能够使颜料更加易于调和,运笔也更自如,而且挥发得快,等一层干了以后还可以反复描画,这样就为描绘细节提供了许多便利,画出画来颜色也格外鲜亮。直到今天,扬·凡·爱克的作品仍然完好如初。)

②、所表现的这种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是史无前例的。 C 丢勒、荷尔拜因、杨·凡·爱克 正确答案是B

2、《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A 达·芬奇成功地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B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内心情感和追求完美的心灵表达。

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主义绘画的主导思想和艺术精神,并能识别三种不同倾向的代表作品的不同风格。

2.通过画面体悟大师们的情感和心灵的表达。 教学设计

第二十五讲 浪漫主义绘画

教学目的:

1.认识浪漫主义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差异。

③、背景是十分真实的室内景,也是罕见的。(作品在光影、体积、空间、质感的塑造上,在色彩的饱和度、鲜艳度、刻画的精确度、真实程度和深入程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意大利,这种超越有艺术观念上的不同,有技法上的差异,但最主要的是绘画材料学意义上的划时代的突破。)

④、有明显的情节,即正在举行结婚仪式。(画的左下角有一双拖鞋,寓意为正在举行结婚仪式。)

(4)通过前面这些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欣赏方法,现在请欣赏这一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春》和提香的《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

画面的情节是在一个优美雅静的树林里展开的。美丽端庄的维纳斯位居中央,她以闲散幽雅的表情等待着春之降临。在她右边,三位女神互相携手翩翩而舞,画面最左边是主神宙斯特使墨丘利,在维纳斯的左边,花神全身披戴着饰花的盛装,正以优美飘逸的健步向观者迎面而来,她身后是春神和风神。这种对于人性的赞美,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具有非凡的美感。波提切利以其秀逸的风格、明丽灿烂的色彩和流畅轻灵的线条,在文艺复兴绘画作品中独树一帜。

提香的艺术特征:色彩的大胆运用、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浪漫主义气息,成为日后欧洲绘画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天上的爱,人间的爱》这是他的代表作。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描绘的是民女美狄亚与维纳斯的相会,又名《圣爱与俗爱》。饱满热烈的色彩,丰满充实的形体,大胆坦诚的感情,将天上与人间的情感进行了最崇高的对话——爱既是神圣而纯洁的,又是现实而美好的。

此画是提香描绘女性美的早期作品,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宁静优美。

3、新课小结:我们通过对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欣赏与分析,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我们已经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一些特点。展示图示。采用启发——引导法进行总结。(图14)

图14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材料技法三个方面来看——

1、思想内容的突破:人文主义的出现、宗教题材世俗化;

2、表现形式上:重视描写人的创作方法,透视法的发明、解剖学的运用;

3、材料技法的改进:从蛋彩画、湿壁画到油画——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思想获得解放、写实能力提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两个主要特征:

1、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其活泼、健康、旺盛的人文精神,冲击着刻板、冷漠而沉郁的宗教灵魂。

2、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呆板的宗教形象,形成西方绘画史上人文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峰。

(三)思考与练习:请学生上前做题。(图15)

1、以下画家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是: 图15 A 提香、乔尔乔涅、勃鲁盖尔 B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C 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在其中 D 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最佳答案D

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性”,体现人的价值。同时《蒙娜丽莎》也突破了当时受宗教神权的束缚的绘画,素材不再是以庄严、神圣、崇高的宗教人物。

(四)课后练习(图16) 图16

本课中还有一幅拉斐尔的代表作,我并没有给同学们作介绍,而是作为作业留给大家。就是这幅《雅典学院》,展示《雅典学院》。这是拉斐尔26岁时作的一幅壁画,画幅达2.794×6.172米,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圣彼得教堂梵蒂冈教皇宫。这幅壁画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作了精心的思考,其阵容非常可观。单击画面,播放一段简介《雅典学院》的视频,请学生课后结合教材写一篇《雅典学院》印象,字数300字左右。

第二十四讲

古典主义绘画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17世纪到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绘画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明古典主义绘画的概念、风格和技巧,然后介绍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古典主义绘画是利用古代的艺术精神、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它竭力追求一种完美的崇高感,在表现形式上创造一种完整的典范性,塑造一种类型的艺术形象。在技巧上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追求宏大的构图和庄重的风格与气魄。从艺术倾向上分为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学院古典主义。

本课教材向学生展现了普桑、达维特和安格尔的作品,向学生介绍三种艺术倾向的不同风格。教师可以通过画面分析他们的精神所在,使学生领悟到古典主义绘画特有的审美观念。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研讨,或采取提问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用具方面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有条件的可展示挂图或使用幻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

I;了解古典主义绘画的主导思想和艺术精神,以及三种不同倾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不同风格。

2.提高学生对外国绘画的鉴赏能力。

3.体悟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们通过绘画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

1.导入:

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派,古典主义绘画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画派之一。它利用古代的艺术精神,以古希腊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表现某种哲理和现实,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被人们称为古典主义绘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典主义绘画。(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①教师介绍古典主义画派所处的年代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古典主义画派的艺术特征和三种倾向 艺术特征:

利用古典的艺术精神、理想与规范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形式和庄重的风格、气魄。

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a.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b.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c.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③结合教材的文字与幻灯片,介绍古典主义绘画作品。 a.古典主义奠基者普桑的代表作——《阿卡迪亚的牧人》。 b.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达维特的作品——《荷加斯兄

弟之誓》、

《马拉之死》。

c.学院古典主义绘画的作品——《大宫女》、《贝尔坦肖像》。 ④讨论

a.《阿卡迪亚的牧人》表现什么样的思想主题? b.新古典主义绘画创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3.教师小结:

古典主义画派以古典艺术原则为准绳,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尽管每个时期不同画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但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大师身上汲取的传统精髓,却一直是古典主义绘画中永恒、崇高和典范的精神脊梁。特别是在艺术美感上追求完美,表现肃穆,崇尚典雅,创造和谐等方面,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整个西方绘画中令人瞩目的艺术流派。但是古典主义过于僵化的教条和呆板的形象模式,也是被后来浪漫主义所冲击的桎梏。

思考题

1.古典主义绘画信奉的艺术原则是什么? 2.从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作品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了解并感受浪漫主义绘画奔放豁达的艺术风格和颇具幻想的浪漫色彩。

2.提高对西方绘画的鉴赏能力。

3.体悟浪漫主义绘画旺盛的革命激情在绘画中的感召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浪漫主义绘画与古典主义绘画的差异。了解并感受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特征。

2.体悟浪漫主义绘画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复习提问:

古典主义绘画的总体风格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三个阶段?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有那些?

古典主义绘画有什么缺点?

三、导入新课:浪漫主义绘画

四、讲授新课:

浏览书中作品(鼓励学生感受本部分美术与古典主义美术的不同,体会其总体风格)

①浪漫主义绘画诞生的时代背景

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下诏退位,路易十八随即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就此复辟。在复辟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是苦闷的,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绘画以古典主义绘画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在法国画坛。

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主要代表人是:

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

②浪漫主义绘画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风格

反对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尊崇理性规范,摒弃其僵化的教条与呆板的模式,推出自己充满旺盛激情和思想解放的新格局。

在艺术形式上,浪漫主义强调奔放豁达的风格和内在力量的迸发,强调大胆剧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在题材上,重视对民族精神和异国情调以及文学名著中的形象的表现,颇具幻想与浪漫情绪。

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画坛引人注目的一个艺术流派。

③介绍作品

a.籍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藉里柯简介:藉里柯(179l一1824)短促的一生与马紧密相连,他自幼崇拜驯马演员,画马的作品多达千幅,最后还因坠马受伤而死于33岁的盛年。 1816年,“梅杜萨”号军舰由于指挥者无能,触礁沉没,军官乘救生艇逃命,并对试图登艇的士兵开枪。义愤填膺的藉里柯当即创作了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画家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几个月中只到海边去了一下--为了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

这位写实主义的伟大先驱扎了真正的木筏放在画室里,并请来肝炎病人作模特儿,把在惊涛骇浪中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你长久地置身画前,会有海浪击身的逼真感。

教师组织学生看画、讨论、说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作者以人们在绝处逢生时的激动情景,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海难事件。画面表现了在一种悲壮的气氛中洋溢着对生命的渴求。籍里柯通过作品,暗喻社会与人生的矛盾,而且激荡着一种奋争与不屈的精神意识。在表现形式上,以强烈、劲健、激烈、鲜明和粗矿的风格,与古典主义绘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b.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魅力。《自由引导人民》是他的代表作。

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画面的内容与情节。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形象、动态和神情,来表现法国人民英

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表现形式的浪漫色彩。

c.《希奥岛的屠杀》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画面的内容与情节

d.《沙尔丹纳帕勒之死》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画面的内容与情节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这两幅画的内容和事件的情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强烈对比的明暗、跃动的色彩表现、扭结的人物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恐怖、凄惨和毁灭的视觉效果。

五、课堂小结:

a.浪漫主义绘画的总体风格。(动荡、幻想、激情„„)

b.浪漫主义绘画的缺点。(矫揉造作„„)

六、布置作业:

a.《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神形象代表着什么?

b.作品《梅杜萨之筏》表现什么内容?

七、学生欣赏课外相关作品(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略)

二十六讲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美术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这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基本特点。

2、把握西方近代美术的最基本特征。

二、方法指要:

1、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比较分析法

建议大家通过对比文艺复兴和近代绘画或雕塑的不同得出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对比三大美术思潮和现象的不同得出各自的基本特点(对比它们的题材、构图、主角和色彩)。

3、讨论

通过小组内讨论,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的得出三大思潮和西方近代美术的基本特征。

三、材料补充:

1、浪漫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一样,同18世纪启蒙学说紧密联系: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的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在艺术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反对束缚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学院派。

2、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的产生得益于自然科学成就尤其是光学成就的启发。当时德国科学家赫尔姆荷尓兹发表了《色调的感觉》和《生理学的光学》,法国科学家希凡诺发表了《色彩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

四、课堂整理:

1、三大流派特点及共性 流派 特点 共性 主要画家及作品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

2、思考题

(1)作为新创作思想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古典美术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

(2)印象主义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哪里?

3、小论文

写一篇关于西方古典美术与近代美术的论文。(角度、字数不限)

第二十七讲 《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

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

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塔希提妇女》

这幅画是后印象主义另一位画家高更的作品。画家以饱满而浓烈的色彩、宽大而又果断的笔触、稚拙而又粗矿的线条,将两位土著妇女平实而又厚重的表现出来。画面给人一种浓郁的土著生活气息,充满浑朴天真,神秘而久远的原始感。高更的作品具有主观化的自然情境。

小结: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十八讲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操作: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读、议议、看看、谈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设计思想: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 (施蛰存语)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的 好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 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

15 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标新立异的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翻开课本138页)

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 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摄、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 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不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思想根源和 哲学基础。

(看课本P138,请同学朗读第二段) (教师概括讲述) (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介绍作品名称、流派、作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 艺术分三类:具象、象意、抽象。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提问:与传统购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

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出示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三、要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四、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引导学生找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1.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 (P43有关文字处划横线) 艺术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肖似为能事,而是以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趣、意念、思想等主观世界为主,甚至包括潜意识、梦幻、梦境等,为此而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子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作品配合) 2.表现形式从具象到意象、抽象 (作品配合) ①客观物象并非是绘画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②客观物象的描绘反而会损害绘画艺术,于是只有抽象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投影:毕加索《牛的变形过程》

徐悲鸿刚到法国留学时,只欣赏古典主义写实的绘画作品,当学成回国前,已转向欣赏印象派或以后的现代主义画派了。

五、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

(提问:你觉得应该怎样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以毕加家《三个音乐家》为例,进行适当讨论。) (每一排由一位同学发言,希望出现一些不同意见。) 关键在于要学会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放录像片《视觉艺术语言的构成》) (放投影片文字) “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 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历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请同学前后左右四人互相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本中提供的图例,每小组推一位同学准备发言:①首先,哪一幅最能打动你,让你最感兴趣。②作者想表现什么,这幅面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六、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和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列宁说过:“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课题:第二十九讲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人教版普

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艺术欣赏—美术)

课时:1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神庙、教堂和陵墓建筑的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及功能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宗教建筑与陵墓建筑的神秘与庄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神庙和教堂建筑是如何运用形式因素营造宗教氛围的

教学难点:学生对宗教建筑和陵墓建筑的建筑形式有感性认识 教学分析:以实例图片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引导,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关键:利用图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播放北京故宫和欧洲教堂建筑图片,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材质语言:东方木头为构架,中国木制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斗拱。所谓斗拱,托起屋檐的交叠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形成飞檐; 西方石头为主体,纵向发展,宗教情感,“基本词汇”是柱子。

空间格局:中国建筑是封闭群体,平面铺开,“四合院”模式 体现 “集体”的美; 西方建筑是开放单体,高空发展,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功能特点: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与起居的地方,体现儒家天

人合一文化的思想; 教堂建筑是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体现宗教神秘主义情绪。

由此引出宗教建筑,切入课题。 板书: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 讲授新课

(一)神庙建筑——古希腊巴底农神庙、古罗马万神庙 围柱式建筑——古希腊巴底农神庙

神庙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民奉祀(si)神祗(qi)的的殿堂。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在古希腊就出现了神庙建筑,巴底农神庙是其代表性作品。

巴底农神庙的实物外观图(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功能特点) 材质语言:由精心琢磨过的石头建成

基本格局:整体布局呈矩形构成,墙体为平板形式的围柱式建筑。

功能特点:希腊公民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同时也是城邦国家集会的地方。

巴底农神庙的平面图(围柱式建筑)

神庙建筑的主体是一个矩形的大殿,大殿周围有一圈多少不等的圆柱,人们把这种建筑格局称为“围柱式”。

三种柱式:多利克、爱奥尼亚、克林斯

古希腊人创造了多种柱子的样式,并显示出不同的美感。(三种柱式的剖面图)“多利克式”:粗壮有力,浑厚刚毅;“爱奥尼亚

式”:修长挺拔,秀丽典雅;“科林斯式”:柱子的顶端雕饰上精美的花纹,华丽美观。

穹窿顶建筑——古罗马万神庙

万神庙的实物外观图(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功能特点) 材质语言:由石头变为天然混凝土材料。

基本格局和空间结构:由矩形构成变为圆形,出现穹窿顶.墙体由平板形式变为壁龛和壁柱的设计。

功能特点:与古希腊巴底农神庙(祭祀神灵,城邦集会)不同,古罗马的神庙用于专门祭祀神灵,而且习惯将多个神集中一堂供奉,故称“万神庙”。

万神庙的剖面图及内部结构

归纳总结:神庙是如何运用形式因素营造宗教氛围的 形式结构:内部,顶盖为直径40多米的天然混凝土穹窿顶,基本结构像像一个巨大的球体隐含在圆形的建筑中。在罗马人的观念中,这个巨大的穹窿体象征着神秘的宇宙,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就意味着置身于神的世界 。外部,大殿前由16根科林斯柱排成柱廊,以及柱廊上部的三角楣,虽然继承古希腊神庙的传统,但与圆形主体形成对比,从外观上又增加了神秘与庄重与雄伟之感。巨大球体(象征宇宙,天国世界)

光线处理:穹窿顶中央有一个直径8米多的圆孔,一束强烈的阳光从中直射而下,辉映着神殿的每一个部位。古罗马人认为,这是人间与天上交流的通道,充满着神圣与神秘的感觉,既可以仰望苍穹,祈求神的保佑,又可以沐浴神界的光辉,驱逐邪恶。圆形天窗(与天堂的通道,沐浴神泽)

内部装饰:环墙体而开的八个大型拱券,拱券之间的墙壁上镶嵌壁龛,供奉着诸神的雕像穹窿顶由一百多个装饰格分为五层环绕,层层逐渐缩小,最后聚拢于穹窿顶端的圆孔周围,使得巨大的穹窿顶变化有致。(壁龛神像)

中世纪教堂建筑——哥特式风格

中世纪的教堂建筑是由于基督教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宗教建筑。早期的基督教徒是在地下墓室或私宅中举行宗教仪式的,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合法化后,教堂建筑便逐渐发展起来。

哥特建筑。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

巴黎圣母院(法国)

外部造型: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案的西岱(dai)岛上,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圣母院的正外立面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上面有《圣经》题材的雕塑。左侧门洞为圣母玛丽亚的故事,右侧为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中间为最后的审判。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长廊”上面第二层楼是整幢建筑的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著名的玫瑰窗,色彩斑斓,可不仅仅是装饰,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著一个个的圣经故事。最上面的部分是钟楼。

内部造型:圣母院内右侧设有烛台,坐席前设有讲台,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目光齐望向中央「圣母哀子像」 (Pieta) ,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神情十分哀伤。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和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科隆大教堂(德国)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东北地区有多处教堂建筑,象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索菲亚大教堂,大连中山广场南侧的教堂,但最具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还数沈阳小南天主教堂(沈阳南关教堂):位于沈河区小南街南乐郊路40号的小南天主教堂兴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一座由法国人修建的教堂建筑。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现存建筑是另外一位法国主教于1912年在其原址上修建的。砖混结构,青砖素面,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归纳总结:中世纪教堂建筑是如何运用形式因素营造宗教氛围的

外部造型:尖塔和拱券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尖塔和拱券,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16 内部结构: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竖直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再加上管风琴营造出的空灵音乐和着悠长的赞美诗教堂仿佛就是天堂。宗教题材的壁画与塑像。

朗香教堂(现代教堂建筑的典范)

朗香教堂,由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于1950—1953年在法国东部浮日山区的一个小山顶上建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建筑中追求个性和象征倾象的典型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教堂的设计中,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弧形弯转的,南墙很厚向里倾斜,粗糙的白色墙面上散乱的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顶部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空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充满了斑驳离奇、神秘的光影;东墙向内弧进,墙顶也有空隙,墙外屋顶伸出很多,形成一个大敞廊;北墙西端弯曲向内,形成一个壁龛;西墙南北两端也弯曲向内,形成另外两个壁龛;屋顶由两层分开的钢筋混凝土薄板组成,它们在屋檐处汇合在一起,又向上卷起。塔楼式的祈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朗香教堂的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

朗香教堂是如何运用形式因素渗透精神意念的?与其说朗香教堂作一些实用功能方面的解释,倒不如说在创造某种气氛,利用象征和隐喻来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封闭的厚墙象征着“上帝的庇护所”;象听觉器官那样的平面被解释为能更好的让上帝听到教徒的声音;南墙东端那条锐利的垂直边棱直指苍穹,隐喻着人和上帝的交流;那出人意料的形体和动荡的 气氛、没有规律的窗洞和神秘的光影都容易使人失去平衡、大小、方向、水平和垂直的标准,将宗教信徒们抛入一个“唯神忘我”的境界,极力渲染出宗教的意境。“我不用外延的形式而用内涵因素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简朴而诚实”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设想的。

课题拓展: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精神内涵的区别

人与自然关系: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思维方式不同: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 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感性认知)。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类生命的养生休息,依赖建筑的庇护;而当死去时,人的灵魂也要寻求一个安息的场所,这就是坟墓。埃及胡夫金字塔、墨西哥太阳金字塔。沈阳昭陵(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齐吉特氏)的陵墓。始建于1643年,布局以昭陵、神道为纵轴,南北延伸形成中轴线,坐北朝南,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坐靠山,面对川,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利求达到“天人合一”。牌楼、华表、擎天柱、石兽等均为两两相对,方城是其主体部分,以木结构,斗拱,飞檐为基本建筑语言,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同时也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建筑。无论是皇族华美浩大的陵寝,还是平民百姓一捧黄土,最后殊路同归。

陵墓建筑——印度泰姬陵 简要介绍泰姬陵

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泰姬-玛哈尔于1631年至1648年而建的。1631年王后泰姬-玛哈尔在分娩时难产去世。当时36岁,对她的丈夫沙贾汗来说失去的不但是亲爱的妻子,而且还是一个精明的顾问。据说他穿了两年丧服(据另一记载,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变白了)。他发誓要建一个配得上他妻子的、无可比拟的陵墓,以纪念他的妻子。为了设计和建造它,除了调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师和工匠外,还聘请了土尔其、伊朗、中亚、阿富汗和巴格达的建筑师和工匠。可以说,泰姬陵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建筑经验的结晶,是世界遗产中令世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

泰姬陵的形式风格、材质语言、功能特点

整体布局的完美:泰姬陵是一组建筑群,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位于中轴线的末端,色彩沉静明丽,湛蓝的天空下,青青草色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 泰姬陵百看不厌,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

对称与对比:以陵墓的大穹顶(伊斯兰建筑的标志性造形——洋葱状穹顶)为中心轴形成左右对称。构图稳重舒展,比例和谐适当;在对称的基础上注重对比:挺秀的高塔同陵墓形成最强烈的对比,把陵墓衬托得分外端装宏大;小穹顶与大穹顶体积和尺度的对

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小穹顶与大穹顶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还有穹顶和发券的柔和与曲线以及大小凹廊造成的层次进退、光影变化、虚实对照等,使陵墓于肃穆的纪念性外,又具开朗亲切的性格。

局部装饰精巧细致:成千上万的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雕花的大理石围栏,阳光照射在围栏上时,它投下变化纷呈的影子。从前曾有银制的门,里面有金制栏杆和一大块用珍珠穿成的布盖在皇后的衣冠冢(zhong)上。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儿建筑成就的高峰。许多人把泰姬陵称作“印度的珍珠”,是毫不为过的。

(四)思考题(作业):

1、教堂建筑中为什么要有尖塔?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高而直的尖塔直接反映了欧洲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塔向上升腾, 垂直尖峭,意境空灵。这些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解脱人间的苦难,向上苍皈(gui)依,而奔赴“天国乐土”。 站在科隆教堂160米的尖塔下,人显的十分渺小。2、罗马万神庙是如何运用建筑的形式因素的?(1)顶盖为混凝土结构的穹窿顶,基本结构像像一个巨大的球体隐含在圆形的建筑中。在罗马人的观念中,这个巨大的穹窿体象征着神秘的宇宙,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就意味着置身于神的世界 ;(2)穹窿顶中央有一个直径8米多的圆孔,一束强烈的阳光从中直射而下,辉映着神殿的每一个部位。古罗马人认为,这是人间与天上交流的通道,充满着神圣与神秘的感觉,既可以仰望苍穹,祈求神的保佑,又可以沐浴神界的光辉,驱逐邪恶;(3)环墙体而开的八个大型拱券,拱券之间的墙壁上镶嵌壁龛,供奉着诸神的雕像穹窿顶由一百多个装饰格分为五层环绕,层层逐渐缩小,最后聚拢于穹窿顶端的圆孔周围,使得巨大的穹窿顶变化有致

三、课堂小结

以表格的形式把神庙、教堂和陵墓建筑做以小结,理顺脉络,巩固知识。

大连市高中美术学科参加辽宁省优秀

课评比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教案评析

这是一节高中美术欣赏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欣赏 美术全一册》,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该课在大连市高中美术学科的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教师能用现代教育理念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方法上,其设计都能体现出美术课程是人文学科,尤其是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其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具体说有以下四个特点:

1.激活以前的知识,采用讨论导入新课的方式

本课的内容由于与历史、社会科学有关,在学习时,需要大量的以前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中,将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同时出现北京故宫与欧洲教堂建筑图片,请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功能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面对新问题,自然会想起从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等,学生自己找出答案,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教师和学生一同进入了新授课程。这样的“导入设计”是一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否则,这样的研究是不可能进行的。完全符合《

行)>解读》一书中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

2.能将感性的视觉效果理性化,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审美态度

一般来说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感性的成分多于理性,但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节课中的古希腊神庙的建筑特色,只靠感觉去欣赏还是不够的,再说,高二学年段,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术基础理论,因为他们需要依据美术理论对美术作品进行完整而透彻的分析,而不是再仅仅靠感觉来评判作品,焦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表格、图表同时兼用的方式,取得了预想之中的好效果。如:为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古希腊柱式的审美特征,设计出“古希腊神庙多种柱式的比较图、比较表”;还能将“罗马万神庙”的外部、内部及剖面三视图设计出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到“罗马万神庙”是如何运用建筑的形式语言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赏析建筑艺术作品,不仅要靠感性、更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学生不仅找到了欣赏方法,而且,形成了健康、科学的审美态度,为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3.现代建筑作品的引入,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宗教建筑,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对教堂建筑有更深刻的认识,焦老师将现代建筑作品《朗香教堂》引入课堂,

面对教堂建筑风格和建筑语言的不同,学生不仅仅是欣喜,更有一种在建筑的时光隧道穿行的感觉。通过图片的欣赏、作品的分析、纵横的比较,学生会对“古罗马万神庙”有着进一步的理解,更会发现教堂建筑的变化不是孤立的,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建筑中“追求个性和象征性倾向的建筑”有关的,更与60年代的美术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于学生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4.教学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为学生很好的欣赏“神庙教堂和陵墓建筑”艺术提供了帮助

本节课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的图片和相关的表格以及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而且在将要结束时,让学生在“巴黎圣母院歌剧主题曲”的音乐中欣赏教堂建筑的图片,这样合理而有效的地选择课程资源,营造了特定的欣赏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的感受教堂的建筑艺术,学生听着“巴黎圣母院歌剧主题曲”,仿佛犹如置身于教堂建筑的氛围中,同时可以真正理解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每一座尖塔、每一个拱券、每一块彩绘玻璃„„都是为了适应宗教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到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教堂建筑是一定的观念形态和精神意识的反映,也就是说,建筑形式将宗教精神鲜明而具体的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符合《解读》一书中提出的要求:“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是有效的科学学习环境中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责任。”

不仅如此,教师还能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如: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沈阳小南天主教堂和大连天主教堂的列举和引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增加了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点,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还有一种“不学美术欣赏不能提高生活品味的感觉”,从本课的欣赏中理解美术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用造型别致的悉尼歌剧院等建筑为例,以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造型展示了宏伟壮观、生气勃勃、奇姿异态的现代建筑,展现了现代建筑的丰富性,同时也展现了现代人对美的多元化的追求,强调个性,强调简洁、实用、大方。玻璃、钢材和混凝土是现代的建筑材料。装饰并不多,因为人们认为建筑物的目的,它的形状和样式更为重要。这种把玻璃和混凝土镶在钢铁柜架上的“国际风格”几乎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

指导学生欣赏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可根据儿童特点和兴趣特点从现代建筑的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造型去分析,然后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新材料是现代建筑的必要条件,并通过现代建筑的分析了解现代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关系,学会从生活中的事物去联想,去创造多种多样的现代图形,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欣赏现代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感受建筑艺术的个性美感。

认知领域:了解现代建筑的有关知识,提高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

操作领域:调查家乡的建筑,能对身边的建筑进行简单评价。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博客图片、录像机、作业纸、若干水果。

课时:1课时。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

教师带来植物(仙人球)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物馆设计了一个“球体网架”建筑来引入课题。

●教学新授。

①现代建筑师生共同欣赏优秀建筑作品,感受建筑的美。建筑的产生同样来源于生活。举例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背景。

②图片欣赏,了解现代建筑特点:使用舒适,造型多样,技术先进,物景相融。

③播放录像,展示家乡比较知名的建筑。学生对这些建筑进行一定 的评价。

●练笔:

通过欣赏,请学生为学校设计艺术楼,外形要求奇特,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现代建筑

●学习小组进行相互评价。

课后延伸:可以到网上查找建筑的相关资料现代建筑。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能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

●是否能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建筑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现代建筑的风格特点。

推荐第7篇:高中美术教案

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识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本课着重通过几件作品具体解释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经过多年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般具象绘画的欣赏与分析有了一定的技巧和感悟能力。但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经过多年的学校课堂美术学习,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般具象绘画的欣赏与分析有了一定的技巧和感悟能力。但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若干中外具象艺术著作,掌握具象艺术的特征、作用。

2.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理解美术作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3.情感目标:懂得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设计意图: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

五、课型:鉴赏课

六、课时计划:1课时

七、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法、启发法、讨论法、欣赏法、(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准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欣赏几张图片(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观看到的内容是什么,是照片吗?) 解答:

提出问题,摄影技术的普及下,为什么还需要绘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出课题: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进入新课,实施教学。(23-30分钟) (环节一)(5分钟)

提出问题:什么是具象艺术?

通过观察PPT给出的三幅绘画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百老汇》《八大山人--鱼》的欣赏讲解,提出具象艺术的概念。

学生回答并做出解释。 教师回答并提出概念

(设计意图:由三幅作品的对比,清晰具象艺术的概念) (环节二)(5分钟)

《写生珍禽图》黄荃《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引导出,具象艺术的特点:真实性,也就是客观性。

分析作品特点:黄荃《写生珍禽图》他和油画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清明上河图,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客观性:看到什么画什么,清明上河图,就真实的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社会场景。

(环节三)(10分钟)

播放幻灯片,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兹贵支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教师讲述:这是一幅几乎与真人等大的写生作品,作品完成后,放在一个大厅中,教皇的下属进来后,急忙取下帽子行礼,他以为真的教皇坐在那里。教皇本人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是:“太像了,太像了,„„过于像了!„„”后来这幅作品被教皇收藏起来,从来没有展出过,为什么呢?

1表情观察,性格分析

2作者处理性格的手法,眼神,眉毛,胡子,嘴巴(地包天)动作 3如果你是教皇,你想把作品展示在哪里,你做模特时的表情 4为什么作品最后人物没有笑,给教皇做模特时编写一个故事。

5总结:作品画出了教皇日常时的样子,引导出具象艺术的第二个特征,典型性。 学生讨论发言:

(参考资料) 教师补充:委拉斯贵支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他始终担任西班牙画师,为国王、王后、教皇、宫廷贵族等上层人物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画的。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太像了“,形容。

(画面以鲜明的红色为底,具有一种威严感。画家准确地抓住人物在瞬间的复杂的内在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凶狠残忍的性格特征。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

这幅画从整体来看给人一种神秘温暖的感觉,很适合挂在客厅、卧室。暗红色的背景、红色的教皇衣饰与发红的教皇皮肤都是烘托出这股感觉的原因。然而虽然画的大部分都采用红色,但并不会让它有看起来单调的感觉。因为画家大量运用了明暗的变化,使画面各处的红色都不太一样。教皇的面部表情塑造得栩栩如生:微蹙的眉头,咄咄逼人的眼睛,紧抿的

嘴唇,给人一种“这人不好对付”的感觉,甚至会让人觉得这位教皇是个阴险、狡猾、自以为是的人。教皇身上的衣服也画得质感十足,这全得益于画家对明暗、光线的处理。同时闪闪的光线正体现出了教皇衣饰的华丽与其本人的高贵。)

(环节三)(3分钟)

韩熙载夜宴图,讲解故事,引导出。叙述性

(环节四)(10分钟)(课程时间充足选择讲解) 法国,库尔贝《打石工》引导欣赏为主

1作品分析,作品情结发生在烤人的阳光下,在路旁的沟边,一老一少两名石匠,穿着粗布衣,脚上穿着简陋的木底鞋,正在敲打和搬运石块,微微弓起的脊背,突出在高耸的暗绿色与土黄色的山坡前,山坡几乎占满了画面,上面压着厚厚的云层,只有一小片蓝天,出现在画面的右上角山坡的后面。卷边的帽子,铁锹,条框铝锅,年轻石匠身上的破绽,年老石匠身上的补丁与庄严的表情赫然在目。库尔贝精确而有力地表现,这种直面现场的真实感令人震撼,产生了悲悯。

2创作过程:画家将真实的石工请进画室。 3背景分析:现实主义美术的意义

(三)作业布置(10分钟)

请同学们欣赏罗中立《父亲》,写一篇艺术赏析的文章(200字)左右。

(四)欣赏与点评(5分钟)

分享学生所写的艺术赏析文章,并作出点评(肯定为主)

推荐第8篇:高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

课题:托物寄情

湖南版高中美术教材《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三课(第63页)

美术学科教师:周鸿

授课时数:1课时

一、教材分析

该课以赏析文人画家中国画作品为主,体会“四君子”等题材兴盛不衰的原因,引发探究对中国画艺术及传统文化意蕴的理解。

二、设计理念

研究教材后感觉内容和形式丰富新颖,课题论述具延续性和深度,涉及内容广泛,美术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中通过赏析不同类型作品,学会将绘画、音乐、诗词等学科知识整合,并尝试用中国画、抒情诗词等不同艺术语言创作表现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形象,深入理解中国画中深邃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增强热爱民族艺术文化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具有欣赏艺术作品的基本能力,但对进一步鉴赏理解艺术作品意蕴的能力还略显不足,表现力也相应较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画作品“四君子”的笔墨情趣,理解其艺术形象包含的意蕴及文化内涵。 (2)探究中国画作品“四君子”创作技法及体现的寓意、象征性。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中国画理论知识及“四君子”等有象征意义的图片资料。

(2)开展探究性学习,了解典型造型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并尝试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画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理解感悟中国画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意蕴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情。

(2)通过中国画、诗歌等方式尝试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寓意的作品,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领悟中国画造型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其文化意蕴,了解寄情寓志的载体。

2.难点:对中国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设疑引思、讨论交流、创造表现、反思评价、教师重点讲解及归纳总结等方法。

七、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接受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基于实践学习。

八、网络、媒体、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稳定情绪,激发兴趣)

设问:当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植物园、公园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奇花异草,芳香足以使我们陶醉。假如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你会选择什么呢?说说原因?(学生回答:略) 教师:依据学生作答,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梅、兰、竹、菊”照片。

同时展示两件中国画作品:

《墨兰图》 郑思肖(元) 《风竹图》 李方膺(清)

设问:绘画中的“梅、兰、竹、菊”和照片中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被称之为“四君子”?你知道“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吗? 明确:照片中再现的是具体事物,真实的;而花鸟画以实物为基础,是艺术化的再现,画家在描绘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岁寒三友”指“梅、松、竹 ”。

(通过生活中花卉和绘画花卉的比较,使学生明确绘画的表现性高于生活,形成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中国画作品为主,了解“四君子”所蕴涵的寓意,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四君子”作品的了解。)

2、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课题:《寄情寓志》

⑴.教师:我们今天共同研究和了解画家是怎样在绘画中抒情寄性、状物言志。

展示作品:《墨竹》 文同 北宋

设问:说说该作品有什么特点?结合所查资料,谈谈什么是文人画? 学生:作品造型真实,画风严谨而潇洒自然。

明确肯定并补充:文人画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等多种文化形态孕育出的一种特殊艺术,与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北宋中后期形成独特体系。绘画不拘泥于形似格法,题材多为山水、花鸟。追求诗情画意,讲究绘画的深邃意境;强调表现主观情感和事物神韵,多以水墨写意,诗、书、画、印展现其特有的魅力,以表现高洁人品(概念由苏轼、米芾等人提出)。

(感知与体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提高对中国画艺术的感悟能力。

课件展示播放:中国古曲《梅花三弄》、汪士慎的《梅花图》、王冕的诗《白梅》。 教师:(分三组同学)认真倾听古曲《梅花三弄》、分析作品《梅花图》、朗读《白梅》。每组选出代表发言,说说各自欣赏艺术表现形式的体会,总结出特点。(梅花的生长习性及特征)

白梅

王冕 (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三做乾坤万里春。

学生甲组:诗词是用语言塑造梅花形象,以虚构的方式,想象感受梅花的存在。以表达梅花的傲骨和气节。

学生乙组:音乐用委婉的乐曲,诸如声音、节奏、速度、强弱、旋律等塑造形象,触动人的听觉感官来用艺术联想的方式体会理解梅花所表现的内涵。

学生丙组:绘画是用造型形式、色彩、构图、明暗等将形象直观的展示在眼前,给人以真实的空间美感来触动人们的视觉感官,可直接感受,也看得具体。

学生:梅花颜色多样,有红、淡黄、纯白等,树干强而有力,花瓣有五瓣,分别象征顺利、快乐、和平、幸运和长寿。耐旱、喜阳,先开花后发叶。

教师总结:三种艺术形式在塑造艺术形象手法上的异同:

⑴.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时间、动态、想象形象为艺术形象。 ⑵.音乐作品是以听觉、时间、动态、音响形象为艺术形象。 ⑶.美术作品是以视觉、空间、静态、造型形象为艺术形象。 (通过音乐、诗词、绘画作品对比,锻炼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发现几种艺术之间的异同,及包含的象征意义。加深对“四君子”具有的象征性、寓意性进一步理解。)

设问:刚才我们了解了文人画;并通过赏析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同一题材的内容,各具特色。想想古代还有哪些画家多用“梅、兰、竹、菊”抒情达意?就你所了解画派举例说明。(学生反应)

探察学生感知力,以便控制授课深度。(启上承下) 明确:肯定并主讲扬州八怪比较多用“四君子”题材抒发个人情感,八怪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因宦途失意丢官后来扬州的文人,其中以郑板桥、李方膺为代表;二是厌弃官场的文人画家,以金农、汪士慎为代表;三是有文人修养的职业画家,以黄慎、罗聘等为代表。艺术上共同的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重神视、端人品和博修养。

⑵.课件展示欣赏:郑燮的《兰竹石图》和郑思肖的《墨兰图》 ①. 体会笔墨意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白描勾线练习,注意线条的流畅性,要表现出兰花的素洁高雅。

聆听古曲《梅花三弄》为音乐背景点画梅花。

②.让一组同学用形体动作表现“四君子”的特征。其余同学是否能够猜出各自表现的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表达出来;如:刚直不阿等。

《墨兰图》题诗 郑思肖 (元)

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漫天浮动古馨香。

设问:“四君子”寄托人们的思想感情,赋予寓意和象征性;那么大家想想,能否找出相关有象征意义的其他丹青祝福的作品呢?汉字谐音的都有哪些?

明确:牡丹象征富贵、繁荣昌盛;桃子和石榴象征多福多子;“荷”与“和”谐音,即和美幸福。用喜鹊和梅花象征树梢的谐音“喜上眉梢”来象征吉祥喜庆。

问题:根据以上了解,接下来我们来表现表现,有兴趣吗? (通过以上分析作品,锻炼学生发现及探究问题和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运用能力。) 3.提出问题:

(1)创作一幅吉祥如意的中国画,并题上一首诗词表达美好的祝愿。(同学们构思创作,教师指导。)

(2)可以三人一组合作一幅“四君子”图,绘制方式和技法不限,如多种材料、蜡笔或彩色纸、剪贴等。也可创编一首《君子歌》,用诗词的形式赞颂“四君子”的品格与风骨。 (创作表现阶段:引导开发创造思维。培养锻炼学生正确的创作思路和制作方法。用多种艺术形式语言进行尝试创作,激发创造欲望。锻炼了探索欲及动手能力,满足身心需求。同时语言陈述能力也得以锻炼提高。)

(3)为什么中国历代文人将梅花等花草选作绘画题材,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这类绘画题材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反思评价:感受升华、形成观点。) 4.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领略感受了国画作品“梅、兰、菊、竹”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表现这类题材树立了方向。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将体会整理为短文,以巩固收获。

十、板书设计

托物寄情 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文人画:指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非职业性、非功利性,以游戏笔墨为目的的自娱之画。

三种艺术形式在塑造艺术形象手法上的异同: ⑴.文学作品:语言、时间、动态、想象形象 ⑵.音乐作品:听觉、时间、动态、音响形象 ⑶.美术作品:视觉、空间、静态、造型形象

扬州画派艺术上共同的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重神视、端人品和博修养。

静观默察

执教教师:周鸿

授课班级:高二年级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通过赏析西方写实性绘画,启发学生感悟艺术家是怎样观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引导学生通过速写、表演等艺术形式创作,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体会。

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荷尔拜因、德加、丢勒等画家作品,并选配相关音乐为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对自然悉心观察和细致描绘的,理解写实法表现人与自然之美的特点。同时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学会观察是学习好各门学科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引领学生通过感知活动明确本节课内容重点和探究深度,诱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并尝试用速写、形体动作等不同艺术语言创作表现,体会用艺术手法表现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人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赏析写实性绘画经典作品,了解画家是如何发现和表现美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在自然中探寻美的兴趣。 2.主要知识技能的培养

初步了解写实性绘画的创作手法,探究艺术家用线条等艺术语言概括形状、结构、体积的技巧,并尝试创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艺术家是如何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人与自然之美的。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激发学生探究用速写、表演等多种艺术语言表现自然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写实性绘画作品、《天鹅湖之舞——天鹅湖》舞曲等。

学具:搜集优秀写实性绘画作品资料、速写用工具、课本等。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稳定情绪,激发兴趣)

教师: 课件展示一段精彩舞蹈画面,看后请一位同学,用语言描述一下对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其他同学倾听并发言。 教师:生活中如此美的画面很多,我们如何能够将他定格呢?进一步说明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给人的不同感受。

学生:摄影、绘画、音乐、文字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如摄影、绘画给人以视觉形象,即形象鲜明具体,占有空间;音乐是通过声音、旋律等给人以听觉形象;而文字叙述则给我们更多的是想象空间。(通过以上问题回顾学过内容,加深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特点的记忆,启上承下)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接下来赏析两幅油画作品:

《倒牛奶的女人》(荷兰)维米尔

《教皇英诺森十世》(西班牙)委拉斯凯兹

教师:展示的作品你熟悉吗?能否说明该作品的作者、国家、时期呢?并说说他们在干什么?造型上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学生:⑴《到牛奶的女人》是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平凡而普通女人厨房倒牛奶的瞬间,人物环境描写细致入微,极其真实,光色方面都很协调温馨。⑵《教皇英诺森十世》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面目威严凶狠阴险,,显示了至高无上且老谋深算的教皇性格特征。都是真实的刻画人物形象,属于写实即具象艺术。

教师:⑴维米尔(1632-1675)荷兰画家,其作品画幅不大,色彩鲜明柔和,题材多表现市民或中产阶级日常生活。此画表现了一位勤劳而质朴的妇女全神贯注的倒牛奶,加之光线自然柔和,周边的其他物品一一再现,形象准确,表现细致入微。⑵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17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担任宫廷画师,为皇宫贵族画了大量肖像,该画用不同的色彩呈现出华贵的气氛,也体现了一种气度。尤其刻画人物,从禁闭的双唇、脸色阴沉、显示出教皇狡诈的心理特点和地位。两件作品真实具体的记录了客观世界中人物的心里变化过程,具有视觉的真实性、典型性(表现形象瞬间)和情节性。真实的再现了人物形象,属于具象艺术。通过两幅作品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画家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及高超的表现手法。

教师:根据以上作品对比分析,说说画家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具有记录性,具象。

探察学生感知力,以便控制授课深度。

2、讲授新内容

课件展示课题:静观默查 教师:分析下面两件作品,你喜欢哪幅?并临摹局部,体会大师是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概括形状、结构与体积的。(略)

⑴.课件展示作品:

《塞西莉·赫伦》 素描 (德)荷尔拜因

《九十三岁老人的习作》 素描 (德)丢勒

⑵.课件展示德加作品并放背景音乐:

《舞台上的舞女》 (法国) 德加

《天鹅湖之舞——天鹅湖》 舞曲 (俄国)柴可夫斯基

教师:除了油画、素描能够准确的表现事物形象外,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更快更准确的表现物象呢?(学生:线描、速写。)

教师:什么是速写?结合欣赏能说说速写的表现手法吗?

学生:简洁概括、快速准确的描绘物象,以线为主。

教师:速写即用便捷工具在短时间内简单、扼要、快速的捕捉描绘出对象的形象特征,是一种写生绘画形式。其表现手法有以线条为主、明暗为主及线面结合的速写。内容上可分为:人物速写、风景速写、动物和景物速写等多种。

(感知与体验)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提高理解表现能力。通过分析以上作品,锻炼学生发现及探究问题和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综合运用能力。

3.提出问题:

⑴.请一组同学根据自己熟悉的音乐创编一段舞蹈,动作要优美,其他同学观察并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画形象。也可用语言来概括描述形象。(同学们构思创作,教师指导。)

⑵.用写实手法画自己的手或身边同学面部特征。

(展示作品并讨论如何能够画好速写的方法。)

创作表现阶段:用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开发创造思维。学生用不同艺术形式尝试创作同一主题。锻炼其探索欲及动手能力,满足身心需求。同时语言陈述能力也得以锻炼提高。

⑶.通过以上学习,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如何理解观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反思评价:感受升华、形成观点。)

4.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赏析及创作学习,深入了解了艺术家观察生活敏锐的能力和高超的表现技巧,真实生动的描绘物象,为我们学习和能更好的理解写实性绘画提供了依据。通过课堂速写、语言叙述、舞蹈等表现形式创作,初步了解掌握了不同艺术形式所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明确了具象艺术的概念。在课余将今天所学知识整理巩固。(学生倾听,思考记录。)

教学后记:

本节课教学效果好,首先,欣赏作品时,运用音乐、文学与绘画等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感知与体验的目的。

其次,通过对大师作品的仔细分析,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即兴创作体验等环节,循序渐进的理解掌握了相应的表现方法。总之,紧凑合理的内容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推荐第9篇:高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模板《标志设计赏析》美术教案 [课 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 《标志设计赏析》是现代商业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其中既有对中国内外优秀标志设计作品的欣赏,又有对标志作品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剖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审美原则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技能、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在无法用文字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找到想去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其实答案很简单,你自然会去找能够代表这种地方的图形符号,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要讲的标志。

(二)基本知识 1.什么是标志

用一种文字或图形来代表另外一种事物的符号。

标志的这种作用与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采用的结绳记事、堆土记事、刻木记事的作用是一致的。

教师明确:结绳记事盛行于原始社会,“先民结绳以明事”,结绳不同,所寓之事即有别。这应当说是标志的雏形。 2.标志的类别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大家每天可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确实如,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成为一个种文化。

(用微机展示一幅图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标志) (1)从用途上分:[*] 纪念标志:1979年国际儿童年

城市标志:德国基尔城城徽、联合国标志 会议标志:奥运会标志

商业标志:①代表企业公司形象

②代表企业产品品牌(简单介绍标志设计及艺术设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公共图形: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规范人们行为的交通标志和散见于公共场合的服务性标志 (2)从造型特点上分:

具象型标志(特点:形象自然、生动活泼、有直观趣味感。图例为:德国自然出版社标志[*] 抽象型标志(特点:造型严谨、寓意深刻,是把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的可表意的形象。图例为:南斯拉夫进出口贸易公司标志[*] 字图型标志(特点:运用广泛、传播速度快。图例为:加拿大铁路标志[*](此处点一句中国铁路路徽的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同学们认识了标志的类别,但怎样区分标志设计的优劣,是否需要有一种评判的标准呢?而这种标准也正是标志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创作中遵循了这些原则,支委会符号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才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3.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简:简明易认,一目了然(采用美国百氏可乐饮料公司标志的五次变革来说明标志设计从繁到简的过程)[*] 准:内容准确、形象直观(日本某建筑公司标志)[*] 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采用几幅典型的标志图说明)[*]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符合大众普通的审美情感 4.标志设计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电影史上有众多的流浪汉形象,然而,大家可曾想过:为什么这众多的形象中只有卓别林留有给我们一种卓而不群的艺术感受呢?原因即在于它独特的形象设计和别具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艺术表达,即可产生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同样,既然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那么它应运用一些基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形象高度夸张、概括、简洁、几何形化(采用太阳神口服液标志和捷克音乐学院标志说明)[*] (2)运用联想、比喻的方式(采用阿根廷市政银行和某人寿保险公司标志说明([*] (3)运用象征的方式(波兰和平委员会标志)[*] (4)运用民族艺术表现形式(采用德国和法国两种不同风格的标示设计说明民族性特征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突出民族性)请同学们确定两幅标志的类型[*] 这两幅标志设计的构图特点正反映了两种不同民族文化观。我们知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民族史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不同的民族性格又滋养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家知道,法国是一个崇尚浪漫、追求自由的民族,柔情似水、恬淡无求的他们至为崇敬的人生境界。这点恰与德意志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德国人的热烈奔放是举世著名的,威武刚劲,执著不息构成了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全部。曾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克里思朵夫》中的主人公,一个在德国本土取得突出成就的音乐家,当他来到巴黎试图取得更高的发展时,其作品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法国音乐界的认同,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国民族的直线条抒情方式的狂热猛烈地击打着法国人的柔弱纤细的内心,他们无法忍受这种近似于虐杀的残酷的心灵的摧残。这就是民族性格差异造成的艺术理解的反差。由此可知,强调线条的翻复,在起伏波动的线条中体现法国人的多情与灵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创造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但给人的却同样都是美的享受。①①

(三)用提问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部分的理解

(此处采用几个国家的航空标志让学生分析判断类别及艺术表现方式)[*]着重介绍中国民航新标志[*](让学生通过新旧两幅标志的对比体会标志创作的艺术演变规律)

中国民航标志说明:①在创作构思上,作者突出了标志设计的民族性特点,它以中国固有民族图腾形象之一“凤凰”作为构图的主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滋润与独特内涵。 ②从造型特点上看,具有极强的现代设计意识,完全符合上述标志的现代设计原则。是一幅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美原则和谐统一的杰作。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几幅优秀作品)

A.中国铁路标志介绍:[*]①“工人”点明铁路行业之属性,即铁路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而工人阶级又是国家的主人,它洋溢着铁路工人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责任感。 ②“人工”:在建国初期,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阶级,而这一标志的含义恰在说明广大铁路工人乃至中国人民勇于战天斗地,不畏艰难险阻,誓与“天公”一比高的豪迈之气,歌颂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精神。 ③在具体形象上,“工”字取铁轨横截面之形,整个构图外形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火车头形象,它夺面而来,蕴含了磅礴的气势,孕育着无穷的力量。

可以这样说,这幅作品,它构思精巧,构图精美、意蕴深刻。它虽创作于50年代,用当时的艺术标准衡量,实属佳作;即使放在今天,它依然不失为一幅极具现代设计意识的、不可多得的典范性作品,具有级高的艺术价值。

B.加拿大毛纺织公司标志[*] C.某皮鞋超大厂标志[*]

(四)指导学生分析标志设计的构思过程

(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心理门诊标志和自己家乡的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来分析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过程)[*]

(五)小结

以上同学们看到了很多中外的优秀标志作品,了解了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过程。标志设计概括是一种美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艺术的流露与渗透,从这一点讲,我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去认识中国标志设计现状,既不盲目崇外,更不能固步自封。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而是以民族文化为前提并且滋养民族文化;正像各民族文化不是取消而是充实和丰富世界文化一样。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营养,投身于标志创作的领域,以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的作品,为中国、为世界艺术史写下壮丽而又灿烂的新篇章!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教案的一般格式

[教学目标]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重点] 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发展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认真选择能够体现“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方法。 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及时评价,反馈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

应控制数量,控制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务必使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到充分地落实。

推荐第10篇:高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范文《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一、课时结构:1课时

二、教学目的:本课是有关美术欣赏基础知识教学的第2课,是关于美术作品创作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即艺术形象问题的基本知识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 1.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 2.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 3.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 难点: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演示课题)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那么,美术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2、通过寻找不同种类艺术形象的特点,体会美术形象的特征。我们把几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作一个比较(演示不同艺术作品:诗《静夜思)》、曲《春江花月夜》、画《星夜》)师:我们欣赏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它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同一个艺术形象 ——月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三种艺术形式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演示文字)文学作品、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在塑造月亮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文学艺术作品用语言文字塑造了月亮形象。从床前的月光.到天上的月亮,用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思乡之情。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触动人们的心灵感觉活动,使人们以艺术虚构的方式,想象、感受月亮形象的美感和存在。(演示文字)文学作品艺术形象是语言形象、时间形象、动态形象、想象形象。生:音乐艺术作品用声音、节奏、旋律等塑造了月亮形象。委婉的乐曲,描绘出夕阳落江面,圆月上东山的淡雅美丽景色。音乐艺术作品通过音响.节奏.速度、强弱等的表现,触动人们的听觉感官,使人们以艺术联想的方式体会、理解月亮形象的审美内涵。 (演示文字)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听觉形象、时间形象、动态形象、音响形象。生:绘画艺术作品用造型:色彩等塑造了月亮形象。明亮的月亮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真实的空间的美感享受。 绘画艺术作品通过形体、构图、色彩、明暗等的塑造,触动人们的视觉感官,使人以直接感受的方式,看到具体动人的月亮形象。 (演示文字)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空间形象、静态形象、造型形象。 (演示文字)通过以上的对比,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什么呢? (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自己体味“美术形象。的基本特征)生:看得见,听不见.有形象.有色彩,鲜明具体,静止不动,占有空间,表现事物的瞬间形态。师:美术形象足以空间存在的 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从而引发审美感受。 (演示文字)美术形象是以空间的静态的造型形式,欣赏者直观感受的视觉艺术形象。 (加深对美术形象基本使特征的认识。)

3、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从中品味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演示《击鼓说唱俑》、《生与死》、《灵鹫》)请同学们简单的谈谈对几张作品形象的 感受。生:《击鼓说唱俑》以雕塑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说唱艺人的形象。他的表情、动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油画《死与生》用色彩表现了生命的主题,死与生有密切的关系,画面上,它们是一个整体。《灵鹫》表现的是动物形象,用高大的山石村托了灵鹫的姿态, (演示文字)美术形象,即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强化概念)

4、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性特征。美术形象是静止的空间形象,决定了美术形象是瞬间形象,不能够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瞬间形象必须能够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必须表现典型形象。例如:我们要表现“跳高”这一主题,从助跑、起跳到跃竿、落地,要表现瞬间,哪个环节更具有典型性呢? 生:跃竿师:显然跃竿动作最典型地表现了跳高运动。 (演示文字)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典型形象的? 具有一定深度的美术作品,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典型形象的呢?如罗丹的《思想者》.同学们还已得他的形象吗?请到前面做一下他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体会艺术家的构思。)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 (演示《思想者》)罗丹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动作形象表现《思想者》呢?为什么不用老人、儿童、女人形象? 生:成年男人更能体现《思想者)的内在魅力,更具有思想深度。罗丹借助人体动态、神情这些表象,去表达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给观者以启迪。这种形象是深思熟虑的典型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高超的造型能力。《思想者》用鲜明而生动的性面貌,体现出普遍的共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典型,而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

第11篇:高中美术人教版教案

认识绘画艺术》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的美术教师殷振宇,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绘画艺术》。

一、教材分析

《认识绘画艺术》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级美术选修教材《绘画》当中的第一课。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它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绘画发展的特征、种类和作品的构成因素来编排的,对一些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本书中起到纲领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为了明确本课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特征和绘画的种类。

2.了解绘画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及其所表达的深层意蕴。

3.对绘画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比较全面的初步认识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绘画的艺术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审美辨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这节课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动手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我确定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使学生初步明确绘画是塑造平面视觉艺术形象的一切画种和品类及其所有样式与风格的总称这样一个全面的概念,以避免以前的种种片面认识。

教学难点:要使学生能够基本分清绘画作品的内容因素和各种形式因素以及作品所蕴涵和表达的意蕴,以加深对绘画内涵的认识

三、学习者的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审美辨别能力,部分同学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初步的认识。学生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比较活跃,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准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绘画作品入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绘画艺术的特征、种类及构成因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

动地了解有绘画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更佳效果。

五、说学法

主要采用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是如何统一的呢?主要是通过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的。

六、说过程

1、导入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几幅较为熟悉的名画,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作品的名称、作者及画种。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这样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新授内容

这一部分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达到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通过导入课题,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绘画,然后指出,须从两方面认识绘画艺术:特征、种类及作品的构成因素

(1)绘画的特征、种类

向学生展示我事先收集好的绘画作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图片的共性、类别,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和概括。

知识汇总:

这部分我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辅助补充,使学生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完善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优化了课堂的教学。

(2)作品的构成因素

这一部分作为难点不容易理解,我是这样设想的: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自己创作的作品,不限任何题材和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作过程,然后请同学回答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哪些因素,教师作适当引导,从而找出绘画作品的构成因素:题材主题、物质媒介、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形式结构、审美文化意蕴。

知识汇总;

我采用让学生亲自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并易于理解和掌握,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3、知识小结、学会应用

为考察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形势和内容的分析,同时说出你最难理解的一幅作品,试着说出原因。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升华,特别

是一些难于理解地方绘画作品的形式结构构成因素、艺术语言因素等作重点强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

⑴勇于不断的尝试、摸索

⑵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协作

⑶事物都有相同之处,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利用启发、探究合作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12篇:高中美术下期教案

犍 为高 中 美艺术组

一 中 术 教 案

曾韵文

第十六课 中国古代建筑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制式,懂得如何欣赏中国古代建筑。从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制式。

2、深入体验古代建筑的艺术内涵与意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情景导入: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其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三、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A、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承重:立柱+梁枋=粱架

墙壁只是起到围护,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B、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分布,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2、讨论、回答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宫殿、民居、园林、寺庙、城楼、砖塔、石桥、陵墓、牌坊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3、具体分析北京故宫的布局,传统文化的体现 A、故宫三大殿“前朝”核心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系皇帝举行大典、发号施令的主要场所。 特点:注意环境与气势的渲染。

⑴ 开阔的广场,烘托三大殿至高无上的磅礴气势。

⑵ 阶梯又长又高,造成威慑的气势以显示“天子至尊”的思想。

B、后三宫、“后寝”核心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系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供帝后、妃子、皇太子等生活游乐的场所。 特点:

⑴ 雅致的装饰和布置。 ⑵ 飞动的翘角飞檐。

⑶ 博大的环境中有小巧的空间趣味。

C、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象征性的运用、栏板、望柱、龙头的功能。

4、不同的古代建筑形式,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

a、江南民居 清雅朴素、明丽纤巧的风格 b、福建客家圆形民居

坚如磐石、团团圆圆的审美联想

C、苏州园林

秀美、幽幽曲径、翼然亭阁

d、长城

荡尽尘羁、胸襟为之一开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第十七课 中国古典园林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造园要素,以及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懂得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提高认知。 重点难点:

1、中国园林及其造园要素各分几大类,及代表作品。

2、分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中国古典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是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三、讲授新课

1、分析世界园林三大体系 A、阿拉伯园林艺术。

造园活动从古波斯(今伊朗)开始影响到中东和整个伊斯兰教地区。园内多布置呈“田”字形,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和十字林荫道,交叉中心设水池,以象征天堂。 B、欧洲园林艺术

向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发展,园内一切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方整端庄,与园外疏落自然的天然环境判若两个世界,以显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是体现人工美的“几何式园林”。 C、中国园林艺术

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于一体,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形成“自然式风景园林”的风格。

2、分析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悠久历史: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

灵沼、灵囿:拥有山水、树木、禽兽、鱼虫的大型园林。 秦汉时期:秦始皇—阿房宫

汉武帝—上林苑

依山傍水,方圆数百里,不但有大量离宫建筑,而且种植名花异卉,驯养着珍禽奇兽。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形成,崇尚自然野致的风气。

唐宋:形成中国江南文人士大夫园林那种俊雅超逸、精巧别致的风格。(苏州拙政园)

清代: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

3、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园 A、皇家园林

特点:规模宏大、雍容华贵、精致典雅、在宫廷色彩中,融合江南文人园林的自然质朴、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

代表:北京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

B、私家园林

特点:规模较小,因园主人的情趣不同而风格迥异。

代表: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

C、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园林

特点:将艺术与庙宇风景园林溶于一体

代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4、造园要素及象征意义与作用——移天缩地的艺术

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A、山水地形

山:永恒稳定

水:智慧纯洁

B、花草树木

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C、园路建筑

园路:分隔空间和引导游览路线。

建筑:游览点睛之处,供人休息、停留之地。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十八课

外国古代建筑

教学目的:

1、感受神庙与教堂建筑的空间美感。

2、了解外国古代建筑与教堂建筑的独特功能。

3、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重点难点:

1、认识古代神庙建筑的共同特征。

2、了解中世纪不同教堂建筑风格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回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引出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三、讲授新课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之后开始的。

1、埃及

建立了奴隶制以后营造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金字塔与神庙。

A、吉萨金字塔(公元前2600——公元前2500)

三座金字塔中以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最壮观,占地5 公顷,塔高146.6米,塔基每边长230米;共用2.5吨重的花岗石250万块,以其巨大的体量和单纯的造型而名驰四海。

B、神庙建筑

卡纳克阿蒙(公元前18—13世纪)

面积近5000平方米,内有134根直径达3.5米的高大石柱,柱身布满阴刻浮雕,整个建筑无比宏伟、壮丽。

卢克索阿蒙(公元前1390—公元前1290左右)

矗立着100多根三人合抱的石柱、柱身镂刻着精美的纸莎草花纹。密集排列的巨柱,在不同的角度阳光照耀下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

2、希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是神庙

三种柱式:多利克:庄重、朴素而具有男性般的壮实风格。

爱奥尼克:轻快、活泼、秀美轻巧的女性色彩。

科林斯:华丽、更具装饰美感。

帕台农神庙(希腊雅典,公元前447——公元前432)

山门、伊瑞克先神庙、胜利女神庙、帕台农神庙构成了雅典卫城。整体布局宏伟壮丽,尺度安排巧妙,三级台基上,46根多利克柱环绕形成围廊,整个建筑的轮廓无一处直线;台基中部微凸,列柱稍向里倾斜,柱身中部外弧,殿角缩小,柱身加粗。这些独巨匠心的处理,矫正了视差,保证了神庙有高度和谐、美观动人的艺术效果。

3、罗马

古罗马的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在罗马帝国时代发明了由天然火山灰、砂石、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建筑结构和建造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而使古罗马的建筑更加宏伟、壮丽。

A、罗马万神庙(意大利、罗马、125)

罗马万神庙代表着古罗马建筑工程技术的高峰,它的大殿直径与高度均为43.43米,上面覆盖直径同样是43.43米的大圆顶。大殿内部为减轻自重,6米的厚墙上开有壁龛,壁龛以拱券承重。半圆穹顶以5排下大上小的方形藻井构成,既可分散圆顶的重量又以其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简洁均衡构成了神殿建筑清新明快的风格。穹顶中央的圆洞是神庙内光线的唯一来源,象征着神的光华,产生出恒定深邃的气氛。

B、大斗兽场(意大利、罗马、125)

古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柱式,并创造了自己的券柱式。在斗兽场高达48米的外墙上,采用了罗马式的“叠柱”法。

一层:多利克柱式

二层:爱奥尼克柱式

三层:科林斯柱式

四层:混合柱式

四层不同形式的叠柱一层比一层轻巧,在艺术风格上显得更加华丽而富于变化。

4、比萨斜塔(意大利比萨,1174——1350)

比萨教堂建筑群是欧洲中世纪罗马式建筑的著名实例。 比萨主教堂+钟塔+洗礼堂

钟塔为圆柱体,塔高54.5米,直径16米,共8层,2至7层为空廊,第8层为钟亭,向内缩进,底层墙上作连续浮雕,外墙全用白色大理石贴面。

5、夏特尔教堂(法国巴黎12世纪初——16世纪初)

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大量使用彩色玻璃窗画。当阳光从窗户射进时,整座教堂会荡漾起令人神摇目眩的色彩,使人产生一种神秘之感。

6、泰姬`玛哈尔陵(印度、163.——1653)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讨论

古希腊神庙建筑与古罗马神庙建筑的不同之处。

第十九课

近代建筑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建筑与中外近代史的关系。

2、欣赏理解中外近代著名建筑的形式、艺术特色。

3、初步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知识,开拓视野。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理解“建筑是石头的史诗”,建筑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精神、审美和艺术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按照外国建筑史的历史分期,一般是把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划分为近代建筑史的范围。20世纪初以后属于现代建筑史的范围。近代建筑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与几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答案。

三、讲授新课

这一时期建筑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技术的提高

虽然建筑材料仍以砖、石、木为主,但在开采、制作与设计上却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材料的更新(以铁代木——建筑技术重大突破)

代表作品: (1) 英国伦敦——水晶宫 1850 为迎接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而兴建的一座展览馆。

建筑材料:铁和玻璃

铁结构、外墙与屋面均为玻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

(2) 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 1889 为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和举办世界博览会而建造。 建筑材料:钢铁

高327余米、重7000余吨

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钢铁材料的巨大能力,证明了与钢结构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形式同样是优美而激动人心的。成功地宣告了西方传统的砖石结构建筑观念的瓦解,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三、专业的建筑师与工程师队伍日益扩大

巴黎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拿破仑1795)

第四、出现了各种流派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1) 古典主义

否定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提倡古罗马柱式在总体布局,单体平面和立面造型上。强调轴线、对称、几何构图,突出中心、主从关系,富有稳定感和统一性。

代表建筑:法国凡尔赛宫、卢浮宫、伦敦圣保罗教堂、巴黎大凯旋门

*法国凡尔赛宫

欧洲最大的王宫,分宫殿、园林、放射性大道三部分。1661年,路易十四为显示封建君权的威严,兴建凡尔赛宫,成为当时法国政治与文化中心。

*卢浮宫

位于巴黎市中心赛纳河畔,是法国历史最久的王宫,最初为一正方形四合院,现为法国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2)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建筑是风格是

18、19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艺术思潮和设计方法。其本质特征是按照理想的样子去反映生活,重在抒发对理想、世界热烈追求的情怀。常常采用华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设计建筑物。

代表建筑:英国伦敦国会大厦

外形采用中世纪亨利五世的哥特垂直式。南端维多利亚塔,北端大笨钟。沿泰晤士河的立面,轮廓参差,高低起伏,形成十分丰富的天际线,充分体现了这座19世纪宏伟建筑华美而稳重的艺术风格和浪漫主义的情调。 (3) 文艺复兴建筑

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欧洲建筑艺术的进步,形成了特有风貌的“文艺复兴式建筑”。这类建筑从古罗马建筑中寻找养料,创造健康向上的建筑形象,抵制神权向上的哥特式建筑。

代表作品:威尼斯广场/罗马圣彼得教堂

罗马圣彼得教堂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后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最高成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伟大的纪念碑。教堂外表具有精美而雄浑的特点,广场由280根多利克柱和162个巨大雕像构成,横向椭圆形。表现出人文主义建筑师的审美理想。

四、教师心得小结

五、作业布置

为什么英国伦敦水晶宫和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是两座划时代的建筑?

第二十课

现代建筑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建筑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体现现代建筑既实用又美观的基本元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示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引入今天的课题——住。

三、讲授新课

分别展示近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图片:巴黎凡尔塞宫与法国郎香教堂,请同学思考现代建筑艺术和近代建筑艺术有什么不同?现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1、二十世纪现代建筑的特点: A、对建筑空间的重视。

建筑空间不同于原来自然空间的外部空间,以供人居住、工作、休息或进行其他活动。建筑空间通常由一系列内部空间组合成的,这些空间的形状、大小、中横、明暗、开阖的变化,构成特定的艺术效果。

代表建筑:流水别墅(美国)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F·L·赖特设计。别墅主人为匹兹堡百货公司老板德国移民考夫曼,故又称考夫曼住宅。别墅共三层,面积约380平方米,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灵活多样的建筑外形。

代表建筑: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又称海中歌剧院。它矗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块小半岛上,三面环海,南端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洁白大贝壳,与周围海上的景色浑然一体。 C、建筑装饰的简化和建筑环境的利用。

代表建筑:德骚包豪斯校舍(德国)

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成的一座建筑工艺学校新校舍。设计者为包豪斯校校长、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校舍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主要由教学楼、生活用房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

2、二十世纪现代建筑欣赏 A、美国世界贸易中心 B、奎尔公园 C、龙宫 D、米拉公寓

四、教师心得小结

第二十二课

中国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特点。掌握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方法。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几种主要铸造手段及过程。

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特点,掌握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方法。知道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铸造手段及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以神话传说引入“夏铸九鼎”打开青铜时代的第一页,“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是中国青铜艺术发生的第一动力。

三、讲授新课

1、青铜的产生、发展、衰亡。

产生:四千年前的夏朝、生产生活中使用青铜工具、兵器、用器。

发展:商朝、西周是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

衰亡:战国冶铁工业突飞猛进,青铜艺术走向衰亡。

我国的青铜工艺的发展几乎与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同步,以至于人们把奴隶制社会称作“青铜时代”。

2、青铜是由哪些材料合金而成?

青铜=红铜+锡

或红铜+锡+铅

3、如何欣赏青铜器的美?

A、造型美

例举不同朝代的青铜器,以展示造型美。

商:实用与精神目的相统一(司母戊鼎、象尊、虎食人卣)

周朝中期:器形缩小,青铜生活化,供实际生活享用。并且采用无缝焊接技术(何尊)

春秋:清新雅致、华丽的风格(莲鹤方壶)

战国:曾侯乙编钟

秦:铜车马

东汉:铜奔马

B、纹饰美

分类:a、几何形

b、动物形:饕餮、夔龙、夔凤(象纹绕)

c、人事活动(嵌红铜狩猎纹豆)

C、铭文美

内容:祭祀、战争、赏赐

4、铸造法

A、商周:泥范铸造法 B、春秋:失蜡铸造法

四、课堂小结

第二十三课

中国陶瓷艺术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区别,掌握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并在欣赏陶瓷艺术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区别。

2、把握欣赏陶瓷作品的要领。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中国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制作精巧的传统工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举一系列作品,请同学指出哪些作品属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范畴? (陶瓷、青铜器、玉器、漆器) 引入陶瓷艺术欣赏…...

三、讲授新课

1、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

A、原料不同

(陶:粘土 瓷:瓷土) B、烧制温度不同

(陶:1000度以下 瓷:1200度以上) C、质地不同

(陶:质地疏松

瓷:质地细腻) D、用釉不同

(陶:无釉或低温釉

瓷:高温琉璃釉)

2、欣赏彩陶作品,分析其造型、纹饰、色彩的特点

造型:以生活中常用器皿为主,实用,多样。

纹饰:以表现渔猎生活及常见事物的抽象几何纹为主,简洁,流畅。

色彩:采用取自天然的红黑白三色,搭配陶土本色,朴素,和谐而不乏明度对比。

3、陶器的历史阶段

A、陶经过了从灰陶、黑陶、白陶到印纹硬陶、彩陶的发展变化之路,在陶器的造型上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由平淡到生动的渐进过程。早期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是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也叫秦俑。

B、陶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主要由黄、绿、白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高峰。

D、陶的第三个高峰是紫砂陶器。紫砂陶器是一种紫色泥料制成的无釉陶器,由含铁量高的紫泥以1200度的高温烧成,外观精致细腻,亮泽柔和。

4、瓷器的不同种类、风格 A、风貌上(薄胎瓷、厚胎瓷) B、釉彩上(青釉瓷器、彩色釉瓷器) C、装饰技法上(釉下彩、釉上彩、斗彩)

5、瓷器欣赏

A、青瓷与白瓷

B、宋代著名瓷窑的瓷器

宋代中国瓷器达到第一个高峰 ,时有六大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窑系和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官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最著名的是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官窑。

欣赏:紫红釉出戟尊 钧窑 钧窑双瓷盘

狮钮注子注碗 景德镇窑 钧窑玫瑰紫盆托

孩儿枕宋代 定窑 建窑星点乌金釉碗

哥窑双耳炉 C、青花与釉里红 D、五彩,斗彩及珐琅彩

四、教师小结

第二十四课

中国玉器和漆器艺术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工艺特点。

2、感受玉器和漆器的材质之美。

3、掌握玉器和漆器的欣赏要领和方法。重点难点:

1、了解玉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文意义。

2、初步掌握玉器和漆器的鉴赏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启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用“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文意义 A、玉石的起源

原始社会—美石、玉石、水晶、玛瑙石、玉髓石、蛇纹石 B、玉石被赋予蕴籍丰硕的象征意义,人文色彩。

温润——仁爱

坚实——智慧

锐利而不伤人的棱角——正义

腰带上低垂——谦和

明澈莹洁——真诚

2、玉石的分类(黄、碧、墨、青)

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

A、硬度

硬玉(7)

软玉(2.5—5.5)

B、色泽

旧玉(古玉):清以前的玉

新玉:清以后的玉

C、做工:时作玉、仿古玉

3、什么是漆器

艺人们利用中国特产天然漆,经提炼后,根据其透明、防腐、耐酸、耐碱等自然属性,再以金、银色或红、绿等各种颜色调和成色彩鲜艳、瑰丽的漆料;在木胎、皮胎夹纻胎上并以推光、雕填、彩绘、镶嵌玉石和螺细等技法制成的丰富多彩,美观雅致的工艺品称为漆器。

4、玉石、漆器欣赏

A、玉琮(新石器时代)

B、玉镂空龙形佩(战国)

C、玉璧(战国)

D、云龙纹嵌螺钿漆背铜镜(唐)

E、“张成造”如意云纹剔犀盒(元)

F、描金黑地山水楼阁漆手炉(清)

四、教师小结

第二十五课

中国民间美术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感知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现象,并能从中体会不同的美感知识和文化艺术内涵。 重点难点:

通过图例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色彩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从民间艺术——风筝的色彩搭配引入今天的主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三、讲授新课

(一)、图片欣赏

指出民间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广泛。

(二)、学生讨论

1、色彩表现

2、搭配手法

(三)、复习学过的色彩知识——三原色

指出在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中,多采用原色且采取强对比手法。

四、学生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用民间色彩对比的手法彩绘作品。

五、课堂小结

点明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

第二十六课

现代服饰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服饰的概念,以及服饰作为一门艺术所具有的特性。

2、向学生介绍一些设计师的作品和风格。

3、通过以上服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着装的品位和审美素养。重点难点:

服饰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搭配的方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服饰艺术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着装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讲究款式、追求世上和个性化,面料质感的多样化趋势,色彩更加大胆,服装与饰品搭配,增加装饰问样及配饰等。——板书课题:现代服饰艺术。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题问

A、服装的作用?

服装除了具有保暖和遮盖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展示人的修养、品位、个性等审美功能。

B、服装的穿着功能有哪些?

分为内衣、外衣、工作装、休闲装、军装等。

2、以“假如你是服装设计师,你会怎么样设计服饰艺术?”为题,请学生讨论。

演示课件:一些比较大胆的服装设计实例,体现服饰艺术的丰富美感。

时装应表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提供未来的流行趋势、展现服装的艺术美。

3、教师引导:色彩在服装设计中有何重要作用? 演示课件:各类色彩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及所达到的视觉效果。

举例说明暖色、冷色、柔和色、中性色在服装中出现的不同效果。

4、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服装的穿着和搭配应当注意哪几个原则?

日常的服装穿着和搭配应根据穿着场合、职业、年龄、性格特征的不同选择相适宜的服装,表现出个人的气质。

5.课件演示中外服装设计师的服饰作品。

四、教师小结:

日常生活中服装穿着和搭配应当注意:

1、服装尺寸要合理

2、服装款式要大方

3、服装配色要协调

4、服装穿着要适度。

第二十七课

艺术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第13篇:高中美术参考教案

高中美术参考教案

题目: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高一)

一、教情分析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室内装饰品的设计种类;初步学习室内装饰品的制作

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民主、合作、交流。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从

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

2、重难点:

①重点: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设计与制作。

②难点:构思设计艺术造型。

3、教材特点及地位:

本单元是“设计·应用”单元。“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本节课学生通过对室内装饰图片的欣赏,感受室内装饰品对于室内装修的重要性,并产生对室内装饰品的喜爱之情和设计冲动;制作过程尝试用各种不同材料、方式、方法;通过学生亲手制作的室内装饰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4、教学准备:

①教师:教材,教学课件,乐曲,自制海绵纸教具,实物投影仪等。 ②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相关装饰品制作用材料、铅笔、

绘图纸等。

5、作业要求:

选择一种熟悉的材料制作一件小装饰品。要求造型美观,做工精细。

二、学情分析

从总体来看,八年级学生能认真边动手边思考,而且思维活跃,动手能力

强。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情感也易被激发。在创作方面,学生能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或人物运用具

体、生动的素材表现出来,而且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

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

学习的积极参与,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注学习的能

力不高。 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学习的教学理念,相信

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

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

式的养成,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新课

用平时学生顺手就扔的各种饮料瓶子吸引他们注意力,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都有爱美之心,每天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审美观点,有人戴着发卡,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穿职业装,有人喜欢穿运动服等等。对于我们家中的室内装饰也都各有千秋。同学们,你家的居室一定很漂亮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着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工艺美术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越发重要,尤其是室内装饰品,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优美、愉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

板书: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

(三)发展阶段

欣赏带有室内装饰的室内设计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让同学们欣赏课本中的装饰品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于生活。

1、这些装饰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一分钟。

活动一:你发现什么?它们叫什么名?欣赏课本中提供的图例,说出他们

的名字。

活动二: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纸材、织物、纤维线材、秸草、黏土、金属等等多种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感受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活动三:它们“想说”什么?讨论这些室内装饰品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活动四:学习民间艺人,可利用身边地废旧材料制作室内小装饰品。

2、说明:室内装饰品的种类是多样的,有绘画、’雕塑、工艺制作等。运用多种材料(如:纸材、织物、纤维线材、秸草、黏土、金属等)采用不同的技术制作而成。它们充分利用材料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不仅美观,而且还能给你的家庭生活增添一些情趣。

(四)新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欣赏,形象的展示了室内装饰品设计要素(造型、色彩、材料)。 l、布艺

布艺,也就是布上的艺术,它是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的手法制成各种图案的。拼布艺术最初是穷人将零碎小布缝制成棉被等各类生活用品。当人们生活富裕后,也喜欢将小布块缝制成被子、坐垫、手机袋、挂毯等日用品和工艺品。对于每一件布艺的作者来说,每一件作品都有唯一性,是千金难求的。

2、纸艺 纸艺品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工艺品。纸的种类很多,纸质装饰品具有制作速度快、用材简便、立体感强、成本低、的特点。除了纸材料价廉易得之外,纸本身的可塑性也相当高,是极佳的美术创作素材。

3、废旧物品、一次性物品的手工制作。

利用家中的废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自制装饰品。易拉罐制作的优点是原料易取、工艺简单、美观大方、不生虫、不脱落、不褪色、经久耐用。

思维,原来装饰品还可以这么做,让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艺术源

4、利用毛线、石头、十字绣、中国结、橡皮泥制作的手工艺品。

橡皮泥立体感强、自然生动、艺术效果好、

中国结特点: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出等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都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十字绣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手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它是一项易学易懂的手工艺爱好,因此流行非常广泛,受到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十字绣来到了中国。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刺绣大国,更加深受人们的喜爱。

5、装饰绘画、水晶串珠、丝网花的制作。

水晶串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不老化、不易破碎、具有较好的保存价值、而且工艺简单、易于操作。串珠,顾名思义,即用水晶、木、玛瑙、玻璃、琥珀等质地的珠子,巧思妙想,DIY出属于自己的心爱饰品,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手工制作饰品的一大门类。

丝袜花最早起源于日本,由于制作丝袜花的基本材料是普通的丝袜,也被称为“丝网花”。丝袜花在日本最初是人们将破损的弃之可惜又留之无用的丝袜,经巧妙构思创作出来的。丝袜花色彩艳丽,造型丰富。随着丝袜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装点家居美化生活的理想花卉。

(五)欣赏教师作品,示范制作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图片所没有的“真实”感,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接受这种艺术形式,激发创作灵感。

接着教师出示了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且让学生猜测它的材料,就在学生猜完后,教师再把它拿到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近距离看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没想到这些废旧的东西也可以利用起来,并能做出漂亮的艺术品,而且这些材料就在学生的身边,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就增强了他们设计和制作的信心,同时也符合了教材“物以致用„‘变废为宝”的设计思想。

1、总体说明。运用海绵纸制作的平面装饰品。充分利用海绵纸的特性,把各种形象经过剪、粘贴、组合。把各种形象的各部分分别剪成平面的部件,再用双面胶粘合,组成平面的装饰作品。

2、制作过程说明。

(草稿——画在海绵纸上——剪下来——双面胶粘贴)

(六)实例演示讲解

【设计意图】提高欣赏水平开拓眼界,打开创作思路。 1.废光盘和纸

废光盘的金属质感和它本身具有的规则圆形,和红绒纸形成的对称图案,是材料本身的特点。除了做成平面的,可不可以做成立体的,需要什么材料和它搭配? 2.矿泉水瓶和纸 矿泉水瓶是透明的塑料,底子上有规则的几何形可以利用,并且可以稍微变形,一般的剪刀可以把它的瓶体剪成任何形状。纸是最容易找到的材料,可有很多种造型方法。同学们在看了演示后,是不是对易拉罐、塑料瓶产生了想法?另外,在这个制作中,有没有可以替代纸的材料? 3.线和纸

用编织毛衣剩下的线,一张结实的纸,也可是纸箱子上裁下的一块纸板。找到你喜欢的图形,试着用线把它绕出来,变形了没关系,只要它有你的风格。注意粘线的时候,要细心,保持画面整洁。

(七)设计制作步骤

l、构思:根据准备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产生联想。

2、设计:可在纸上画出设计草图。

3、制作:用简便的手法巧妙用材,合理组合。制作时要细心、耐心,注意安全。

(八)作业要求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拿出一个方案来。由于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可能会造成一些意见上的不一致。所以研讨作品的过程不仅仅是商量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体现集体的智慧,最后再拿出一个方案来,并派代表口头表述。选择一种熟悉的材料制作一件小装饰品。要求造型美观,做工精细。最后不要忘了给作品起一个名字。

希望同学们大胆构思,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九)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时,注意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构思,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困难。在美术课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占用的时间也是最长的,真正的重点就在这里。学生的创作是否成功,就看老师的辅导到不到位。因此,教师辅导学生创作时,目标性很强,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优生,注意关注学困生,注意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信息,及时辅导。因为有些制作技巧和方法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以在学生作业时很多时候老师可以下去为他个别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次次迁移的方法中,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提高绘画水平,实现美术活动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鼓舞,从而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制作的积极性。

(十)展示作业及讲评

师生互评自评,一同分享装饰的乐趣。展示作品、学生谈看法、提问题、解决办法,教师板书,做作业出现的问题怎么办。做得好的学生上台介绍方法,引导生发现方法,教师补充。 课堂总结

从构思方面总结学生立体思维和形体概括能力。 从制作方面总结学生的认真态度和手工制作的效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尝试用纸材设计制作了一件小装饰品,完成的不错。自己双手做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怎么看就怎么的好看。拿成品来摆设,在美化你的环境同时又能美化你的心情。又或许拿来送给别人,这样的礼物一定也很特别。课下你们可以尝试用其他各种材料(或用废旧材料),发现和利用它们美的因素,设计制作室内装饰品。相信大家一定能用自己的双手创建优良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14篇:人教版 高中美术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 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 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 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第十八课 美在民间—中 国 民 间 美 术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2、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学过9年美术,你最喜欢哪幅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 美术和艺术的关系? 板书:造型艺术 美术

二、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 绘画 工艺 美术 雕塑 书法 建筑 篆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大耳朵英语首页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放牧》古代岩石画

《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

《人物驭龙图》战国 最早的主题性绘画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书一次函数图像后练习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课件制作习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ppt课件背景图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 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 彩陶船型壶 鸟纹彩陶盆

鹳新概念英语鸟石斧彩陶翁 舞蹈纹盘 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 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光辉成就。

2、理解青铜器是如何以其造型纹饰和铭文体现其重大的社会flash课件模板下载作用。教学重点:

青铜器艺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教学难点:

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个过程:

一、导入:

引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就成为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板书:夏商周青铜器

二、新授

1、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2、青铜器的工艺三峡 学案答案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历史知识简单阐述。

3、青铜器的功能 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4、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 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议论文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处于开创新风格的变革时期,新工艺广泛流行,出现了《曾侯尊盘》2件合一的器物 引导赏析。

三、小结: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结合的,大家要了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四、布置课后作业。熟读书后“小辞典”。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 壮丽的紫禁城有个高二数学试卷分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教学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专业的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象讲述。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紫禁城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吗? (9999.5间)

紫禁城屋顶瓦基本上是黄色的,(皇帝、皇后)个别也有绿的,(嫔PIN妃)为什么?

一、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毕业论文大纲格式术(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初中英语学案(板书)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提示:请同学们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图示)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师总结):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初三物理电学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 (教师讲解):同学英语论文格式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山市ppt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

B、旋子彩中泰化学股吧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

二、赏析天坛和其他建筑: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 (1894年—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天津人,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13年公费派赴美国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五年。1921年回国,先在上海中南建筑公司任职,后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5月,国民政府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小班教案陵设计图案,吕彦直的设计获头奖,被聘为中山陵建筑师。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建成 贝聿铭和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师。1917年生于广州, 1935年赴美国留学,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58年在纽约成立个人的建筑师事务所,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会金奖、日本帝赏奖。1983年获代表建筑界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建筑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贝聿铭建筑设计的特色是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他的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英语词典下载心、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办公楼、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北京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入口玻璃金字塔大厅、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2年—1991年)等。香港中银大厦高70层,岿然耸立于密密麻麻的高楼群之上,楼体结构每13层以斜构件加固,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雨后春笋般的建筑形象,象征着香港美好的前景。

三、小结

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四、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看云识天气古代建筑如何体现皇权大一统思想?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教学目的

①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 ② 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赵州桥教学设计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游览过哪些园林?去过苏州园林吗?

二、新课

我国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这比西方18世纪兴起的英国“风景式”园林大约要早两千多年。著名的圆明园,它的一百余个景区之中约半数是自成一体的小园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过去的造园匠师们口授心传,多少都接受一些诗画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园家如计成英语教学方法、张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历来的文人画家也多有直接参予园林规划设计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赵佶、司马光,元代的倪元镇,清初的石涛、李渔等人,为了渲染园林的诗的情调,常常借助于各种音响效果。寄畅园“八音涧”、谐趣园“清琴峡”的流水丁冬,沧浪亭“听橹楼”的欸乃桨声,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凰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园林浓郁的诗情画意。 播放课件:读图认识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怎样学好高中化学

1、师: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 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艺术的构成

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何差异。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三、总结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

四、拓展

结合文字和图片写篇关于园林的抒情散文。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级数学试卷 doc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高中化学试卷网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

1、狮子;

2、石人石马和马夫;

3、翼兽化学工业出版社电话和北门六马;④ “蕃酋”像;⑤ 华表;⑥ 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 :地上纪念性雕塑高一物理教案、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英语课件网、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 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中学数学教学园地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小学四语文教学论文定的规范性。(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

A 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 C 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

D 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近几年高考数学试卷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E 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三)小结: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化学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第九课 与时俱进──现代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与继承。

2、从城市大型雕塑的兴起,了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大型雕塑与架上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2、结合实际,对当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仪征有哪些雕塑?你在哪见到有雕塑 ?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新课

1、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原因:传统雕塑发展的断裂,西方雕塑观念和表现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3、鉴赏: 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图片投影,引导讨论,为什么说 《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试验?

小结: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 你最喜欢那个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语言特点及吸引你的地方?了解王合内 (1912年—2000年)(女),原籍法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1929年入法国尼斯国立学校专攻雕塑,193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深造。1937年在巴黎与中国留学生王临乙结婚后来华定居,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于江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抗战胜利后定居北平,任教于北师大,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动物雕塑,作品有首都机场广场雕塑《中国人民欢迎您》、《小鹿》、《小马》、《猫》等。

5、城市雕塑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起、意义、成就与问题。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三、小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大型泥塑《收租院》对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试验。

四、布置课外思考: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是壁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内容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1、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2、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3、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④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⑤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⑥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艺术风格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画像砖

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题材与内容 作为一种艺术体裁,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教师归纳总结。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四、学生观看课件,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六、课堂小结: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七、布置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第十一课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二、新课

1、欣赏敦煌249窟狩猎图

249窟的狩猎图描写了山林间各种不同的动物──鹿、羊、狼、猴、犀、虎、野猪,表现手法简练,有的只用一两种色傅染,有的还只是单色的线描,用笔虽少,并不影响充分表现物象的效果。画家善于描写出各种动物的真实情态,使它们活跃地出现在壁上。画家还在外来佛教题材里,渗入了本土的神话与传说;在外来的样式里,渐渐换上了自己所塑造的符合于群众审美观点的形象;在题材的处理上,也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汲取了外来的强调表现对象体积感的晕染方法,而把这种方法紧密地与传统的能明确生动地表现对象形态的线条结合起来,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同时,画家适应群众爱好与社会思想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了壁画的题材、创造了新的形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降生为净饭王子后的一生事迹)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单幅构图,表现故事中的一两个场面,佛本生故事画都是以慷慨牺牲,舍己救人为主题。除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种表现佛经经义与故事的壁画,那些画总称为经变。在魏隋之际就出现了少数的法华变与维摩变,到唐代巨大构图的经变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这时不过只是大幅经变的附属部分了。 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净土变很注意利用图画描绘极乐世界,藉以引起信徒向往的热忱。这想象的极乐世界是以现实作借鉴的,以当时人间认为美的东西组成幻觉中的净土。这里不但有楼台伎乐,水树花鸟,琉璃钵饭,百味馨香,而且这冬夏不分、有飞天散花的世界被描述成:“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辨朝昏。”“化生童子舞金田,鼓瑟箫韶半在天。”因此净土变中除了佛、菩萨,画面表现了极其壮丽的楼台亭榭,在画面上部有飞天散花,前有杂鸟莲池以及奏乐跳舞的仙女。这些净土变相,运用来自生活的想象创造了欢乐的景象,透过那些美丽物象的表现,曲折地反映了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赞美与愿望。

2、赏析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李 松)

1952年在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发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其建筑、壁画、雕塑,作为设计构思的统一体,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全真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正统地位,以此来巩固已在元代社会成为显贵的全真教派后期掌教人的社会地位。

朝元图规模宏伟,气象庄严,将近三百身超过真人身高的群像组合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是交响乐、颂诗性质的巨构,特别能够体现传统壁画艺术吴道子传派“以气胜”的特色。

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朝元图》中的八位主像,有更多的超凡入圣的理想化成分,不仅仅是表现于面相和华贵无比的服饰、坐具、华盖、供具上,更重要的是在群像组合间形成的众星捧月氛围中所突出的一派王者气象。三清殿《朝元图》是一个整体布局完整的宏伟巨构,但各壁的绘画技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西部诸天众。八个主像之中也以绘于北壁西部的勾陈最为成功。八主像皆能表现出帝王之尊,而勾陈一像微微下视的眼神中更流露出帝王之威。其部众的组合,有内在的呼应顾盼关系,在程式化手法中注意到人物一定的性格表现,包括手的男女老少形态差别和动作表情。勾陈前方的传经法师一组和后边的南斗六星等眼神都向勾陈方向凝注,表现出对奏事者和勾陈反应的注意。勾陈左右的玉女和金母身侧的玉女都是《朝元图》中最美的女性形象。

三、小结

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和艺术特色。

四、布置课外思考:

第十二课 传神写照——人物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2、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

3、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内容结构:

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

古代人物画的不同样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20世纪人物画部分代表性画家和作品。

重点和难点:

1、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2、20世纪初期人物画从整体发展上处于衰落时期,到中期以后有新的发展。许多人接受西方造型基础训练,提高了造型能力,运用传统笔墨技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揭示今天的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体验过程

回想刚才的一幕,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去表现?

老师:讲述郭子仪如何明白唐代两位著名画家的水平高低的故事,引出人物画的灵魂——传神写照

二、鉴赏过程

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唐.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

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李世民坐在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之上,他穿的是平常的装束,但眉宇间很有神采。禄东赞身穿团花衣,立于一名朱衣执笏引班的官员之后,神情恭谨而机警。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历史故事画

表现的是自汉至隋十三个帝王: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蜀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图卷以每一位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默画典范

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合共46人次。其中多数是见于记载的真实人物,即韩熙载与他的宾客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朗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女伎王屋山等。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心理状态。韩熙载是南唐政权中比较有政治见识的,但由于他来自北方,言行又不守名检,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权臣的排挤,不得不借放纵行径以示消沉,以图自保。画中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情绪由于夜宴欢乐气氛的反衬而得到深化与加强。画中的其余人物则主要是围绕五个不同的情节,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呼应、联系,表达其精神状态和统一的环境气氛。其中以起首的“听乐”和第四段“清吹”表现得最好。

(通过鉴赏此幅作品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理论精华,宋苏轼的“得其人之天”,南宋陈郁“写形不难,写心惟难。”)

鉴赏其它样式的人物画作品:

行乐图 清.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标准像 明清肖像画(让学生体验不同样式人物画作品的各自特点)

2、探讨过程

结合现代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人物画是如何发展的?(学生讨论)

黄胄 《庆丰收》

周思聪《人民和总理》

蒋兆和《一篮春色卖遍人间》

刘文西《祖孙四代》

3、教师小结:20世纪初期人物画从整体发展上处于衰落时期,到中期以后有新的发展。许多人接受西方造型基础训练,提高了造型能力,运用传统笔墨技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三、拓展练习

选择不同的画比较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 (1个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2、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 解。

教学重点:玉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重点介绍“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 史意义。

教学难点:玉是珍贵的工艺品,学生不易直接接触到,教学中需要对古代的礼制作一些初步 的介绍,从而了解玉的特殊历史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 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二、新授

1、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黄牛课件 新课标突出玉的天然美。如课文的“大圭不琢”,

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 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 时代先民们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ppt课件模板现有些石头质地坚硬,色彩与光泽漂亮,让人看了有一种

愉悦的感觉,然后就把这些石头区分开来,把“石之美者”称为“玉”,起先是把玉作为装 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逐渐超出实用目的,使玉成为“财 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如:东周、西汉时期 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P7 ▲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初三物理教学反思,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

解释:“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中泰化学煤矿,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春秋齐国国相管仲曰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不管是九德、十一德还是五德,主要的精神内涵是“仁、义、礼、智、信”。

解释:三高中语文第三册试卷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意义。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中国论文数据库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虽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的一套,但对于规范当代社会人伦道德仍然有着重要 的作用。玉在古代就赋予这样的一种重要意义,所以说“君子比德于玉”。

3、玉的种类P8 玉分为硬玉(硅酸钠铝):专指翡翠和软玉(硅酸钙锰):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的材料。

4、总结:先民们把玉从石头中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也是人 类对物质材料的体形、质高中数学试卷分析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玉在旧石

器时代已经 产生,P5新石器时代推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夏商周时期与青铜器一样成为权利 和神权的象征。

附:工艺美术图案设计的几条普遍法则:

1、对称与平衡

2、稳妥与比例

3、反复与节奏

4、对比与调和

5、统觉与错觉

高中美术教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13--18课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2.情感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小学二语文教学论文,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难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活动等.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山水画挂图布置教室环境,设计多媒体课件.2.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内容.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有关的诗与画.教学过程: (一) 教师导入 (3-4分钟) 1.由学生背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2.切入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板书课作文教学改革与方法题) (二)欣赏 (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7-8分钟) 1.电脑平台边放音乐边放映欣赏图片,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都作了简单介绍,让学生的视听觉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 2.屏幕显示图片: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3.屏幕显示图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4.屏幕显示图片 五代 董源《潇湘图》(水墨毕业论文的格式代表作)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青绿代表作) ——比较俩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实物投影仪演示笔法上的几种皴法)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5.屏幕显示图片: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 清 石涛《淮扬洁秋图》

——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6.欣赏小结:归纳板书 1.魏晋时期 萌芽 2.隋代时期 独立 3.唐宋时期 高峰 4.元明清时期 主流

(三)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10-15分钟) 1.通过 设疑 讨论 解疑(教师课件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 刚才的浏览欣赏相信同学对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初

步的了解和感受,从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你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电脑平台显示图片 :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 元代 倪赞《六君子图》.3.抢答题:小组讨论抢答

1.这三幅画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2.这三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意境概念) 3.你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4.重点欣赏小结: 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大家不但能很仔细的观察画面,而且还能深入画的内涵,讲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主观感受.这段时期的山水画确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你看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欣赏我们家乡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局部

(四)小组比赛 (10-15分钟)

1.展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及提示要点.2.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同欣赏讨论,小组长执笔记录,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

教师总评

(五)课后总结与反馈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① 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② 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③ 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与第十三课古代山水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② 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看云识天气 学案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③ 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二、新课

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

1、感知作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中泰化学公司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21课件中心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3、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

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9M*5.5M。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初三物理脱。此画巧妙融合2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了解钱松嵒《常熟田》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拓展

借助网络了解张大千艺术经历。 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4、感受自然之美,体验花鸟画的乐趣。内容结构:

①、本课有:“画出荷花多样的美”、“胸有成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部内容,从相同题材和不同题材展示花鸟画画家的作品。 ②、以相同的题材,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寄托对花鸟的情感,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本课以“画出荷花多样的美”为教学重点。

2、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本课的教学设计格式重点。

3、花鸟画的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问题讨论、创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本课以设问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作品

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出水芙蓉》、《映日》、《荷塘》三幅作品。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 播放背景音乐。

◆ 展示作品: 《出水芙蓉》 《映日》 《荷塘》

二、分析作品 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1、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作品:寻找理解作品的中心要素(作品表现的内容、表现形式、画家的思想)。(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出发,用心去理解论文提纲格式作品。)

2、分析作品: 中国画花鸟作品:《出水芙蓉》、《映日》、《荷塘》。 ①、学生对作品中的要素产生问题并分组展开讨论。 ②、讨论分析作品的异同。 ③、分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④、领会作品的内涵与创作理念。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以是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是小组共同的观点。 《出水芙蓉》: 是(南宋)吴炳的册页工笔画。 《映日》、《荷塘》写意花鸟,形象简练概括。笔墨生动有生机,赋予力量之美感。

1、引导学生仔细比较作品: ①、比较作品的题材。 ②、比较作品的表现形式。

③、比较画家对作品赋予的思想情感。

2、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作品:

①、引导学学案导学展示激学生注意花鸟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引导学生领会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情感。 ③、了解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知识要点: ①、《出水芙蓉》:工笔画,画面构图饱满,形象单纯,但画家表现丰富。笔法精工,设色艳丽。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②、《映日》:写意花鸟,构图奇崛,墨色浓重,线条强劲有力,具有力量美。 ③、《荷塘》:写意花鸟,线条色块交织,刚柔相济,虽是深秋却不显萧瑟,似乎是一首交响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胸有成竹 展示作品,学毕业论文的格式生分析、感受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北宋)文同《墨竹图》(明朝)徐渭《墨葡萄图》(清朝)郑燮《兰竹图》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学生分析、感受作品。学生分析鉴赏 齐白石《虾》。

三、体验作品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体验作品。体验水墨的乐趣

四、知识拓展:五代、宋、元时期花鸟画的发展特点。

五、学生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总结并进行总体评价。

六、课外延伸:查阅收集齐白石、郑燮的其他花鸟作品。

第十六课 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油画的发展情况,了解著名油画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点与难点: 重点:油画发展史

难点:重要油画作者与作品的介绍

教法选择:图文结合,穿插中国油画史的教学 学法选择:学生看图看文字分析教材内容 教学准备:视频仪 优秀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视频仪放大当代优秀的油画作品。 请学生欣赏,发表个人观点

设问:油画是由欧洲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油画如此精彩,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2.教者讲述中国油画发展史。

3.学生欣赏名家油画作品,谈体会。学生重点欣赏常书鸿《G夫人像》、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金榜学案答案典》、王式廊的《血衣》等。 4.和学生作一起讨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讨论指出:以董希文为代表的许多画家坚持以现实生活内容为主题,描绘具体的有情节的题材,侧重严谨的形体塑造和写实的色彩,作品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较密切关系,形成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的一些画家,侧重吸收欧洲印象主义以后的诸种流派风格,主要通过丰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画面的艺术形式感较强,多呈流畅、轻松的意趣。20世纪40年代留学回国的油画初中音乐教案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画出了吸收民族绘画造型和色彩特点的作品。 5.小结:

6、鉴赏当代其他油画作品。

第十七课 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教学目的

① 了解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② 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需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② 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论文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③ 优秀的漫画、木刻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高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毛泽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徐悲鸿《奔马》、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七七”的号角》等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指出: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但在当时,以画笔为利尔化学股份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多的是木刻家和漫画家

二、新课

1、提出问题讨论:木刻的特点、制作方法?漫画有哪些种类与特点? 讨论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现由鲁迅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木刻创作运动。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这种版画都是刻工复刻画师的原稿,是一种复制木刻。这种木刻大约在14世纪初传到欧洲,到19世纪欧洲产生了创作木刻。创作木刻的特点是不模仿,不复制,刻者自己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完全由初中化学课件刻者自己创作,刻家就是画家

2、作品鉴赏:

木刻:你喜欢哪件作品?请3位同学发言。 生:黄新波的《卖血后》

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教师小结:木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发挥过巨大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漫画:漫画的本义是什么?和我们当今喜欢的漫画有什么不同?漫画有哪些著名艺术家,你喜欢谁的哪件作品?

华君武以漫画创作反对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旧中国流幼儿园教案网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体验作品:引导学生临摹一件木刻或漫画作品

三、课堂小结 木刻和漫画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为二十世纪

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

四、课外延伸

收集资料了解套色木刻创作方法。

第十八课 美在民间—中 国 民 间 美 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初中语文试卷分析种类的介绍:年画、刺绣、风筝、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 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历史试卷分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教学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

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 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物理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 2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那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3、风筝(4分钟)

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4、玩具。(2分钟)

生:让学生回湖心亭看雪 学案忆儿时有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布老虎》、《泥老虎》。

5、编织(2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 图片《竹编•背篓》、《竹编花瓶》、《三屉提蓝》、《食盒蓝》

6、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放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四小结(1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初二英语试卷分析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畅谈)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亲自尝试制作一下,剪纸,泥塑,刺绣,等手工艺品。

第15篇:高中美术公开课教案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教学模块

美术鉴赏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业类型 鉴赏与绘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策略

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一、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作品:《月华图》和《星空》并对这两件作品进行比较。(播放课件)

1.讨论

2.画面的形式分析

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不同点:材质 :水墨; 油画

构图 :空虚; 饱满

笔触 :轻松; 急促、运动感

色彩 :单纯; 丰富

意境 :孤寂、冷漠; 狂躁不安 ……

3.师总结 4.从音乐中感受 5.从文学中感受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播放课件) 1.提问: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

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在卫贤的眼里,看到的是和谐,而在扬·凡·爱克眼里,看到的则是神圣。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2.分组讨论 3.师总结

三、鉴赏

四、朗诵

五、作业

第16篇:高中美术教学教案

高中美术教学

—美在民间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了解民间美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其他美术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常见形式、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3.民间美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4.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而这个主题包含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实际上都比较广泛。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民间美术有着一种质朴、纯真、自然之美以及独特的韵味,它具有专业的艺术创作所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民间美术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它与人们的情感息息相通。并且,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认识民间美术有助于学生培养一种朴实的生存情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民间美术这一主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避免那种认为民间美术过于简单粗糙的想法,或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再需要民间美术等等诸如此类的狭隘想法。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民间美术在形式、民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因而努力去保护那些民间美术形态。同时,民间美术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自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往往不需要专业的技巧,制作比较简单,但是形式又很多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民间美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了解多种美术形式。

第17篇:高中美术年画教案

高中美术年画教案

篇1:高中美术教案《中国民间美术》

高中美术教案|《中国民间美术》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

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中国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

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学生讲解,对比欣赏

1.学生阅读本组作品介绍,并讨论总结其风格特点。

2.请每组推选解说员,讲解本类作品特点,本组同学作补充,逐个进行。

3.教师同时投影展示图片。

4.根据学生讲解,总结民间美术的三个特点(板书) ①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②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③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需对民间美术的各种类的起源、发展、风格、作用,作一概括讲叙。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版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

成部分。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

桃花坞年画: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是信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风筝的著名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它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善。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出于这种愿望和企盼,所以,民间玩具中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造型上,往往突出虎的双目和利齿,以表现其威武、避邪的一面,同时,虎身上又饰以吉祥花草,表现出吉祥的一面。

刺绣: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

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为篮、盘、席、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剪纸:是最大众化的一种美术样式。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在我国,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很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我国各地和各民簇的风俗习惯不同,剪纸的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上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为其特点,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为其风格。剪纸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上是表达人们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欣赏拓展,实践操作 1.教师投影剪纸过程 2.学生自创剪纸作品

3.评价学生们的解说、协作和创作能力

四、本课小结

民间美术的成果,充实、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陶冶影响着民族的性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习性。民间美术是与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联的,其多数是对自身的美化,对生产生活物品的美化,对生存环境的美化。因而,它有利于社会发展。在今天,了解这一文化形态,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五、布置课后思考题

想想你的家乡有什么民间美术品种,它有哪些艺术特色?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篇2:高中美术教案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教学内容: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

(A)本课的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广场的感受和对**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然后再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中国唐代画家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为例,简单介绍了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由此导入,进入概念分析,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其特性以及在美术鉴赏中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关系等。这里没有涉及什么是美术或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而是直接谈什么是美术鉴赏,这是因为美术或艺术的概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困难的,也将影响本课的主题。更由于当代艺术已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什么是艺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正处于争论之中的问题,对于那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我们只好在教学中暂时悬置起来。

第三部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了美术的基本分类方法,这里只列出了一个简略的艺术分类,学生了解这些就可以了。但教师还应明白,在美术的六大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中,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内容等作更细致的划分。以下列出的分类并不完整,仅供参考: 1.绘画

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其中按技法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版画(按材料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丝网版画;按技法分为镂版画、腐蚀版画、水印版画、套色版画)、素描(其中也包括速写,按工具分为钢笔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毛笔素描等;按题材分人物素描、风景素描、静物素描)、水彩

画、水粉画、丙烯画、连环画、年画、壁画、宣传画或招贴画、插图或装饰画等。

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包括人体画、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军事画、历史画等)、花鸟画、静物画、风景画或山水画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绘画、意象绘画、抽象绘画。 2.雕塑

按题材和功能:人体雕塑、肖像雕塑、动物雕塑、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环境雕塑或公共雕塑、实用装饰雕塑等。

按空间:圆雕、浮雕。

按放置地点:室内雕塑、户外雕塑。

按工具材料: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包括钢铁雕塑、铜雕、不锈钢雕塑等)、根雕、冰雕、沙雕、雪雕、软雕塑等。

按形式语言: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观念雕塑。 3.建筑

按功能:园林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4.设计

按功能:实用美术、商业美术、特种工艺美术。

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

按形式语言: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构成设计。 5.书法

按形式语言:楷书、隶书、草书、篆书。 6.摄影

按内容:人物摄影、风景摄影、动物摄影、静物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摄影、意象摄影、抽象摄影、观念摄影。

第四部分“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以美术的三大功能为基础,说明美术鉴赏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作品分析

**广场、黄山日出(摄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的认知、回忆和想象。表面上看,**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

捣练图(中国画,宋代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张萱 (唐)

张萱(生卒年月不详),是盛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入禁做宫廷画师。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作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成为唐代名重一时的人物画大师。尤其是他突破了汉魏以来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列女”、“孝子”的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萱一生只留下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由宋人临摹的《捣练图》两件作品。《捣练图》描绘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练”又称“缣”,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织成时质地较硬,须煮熟后加漂粉用杵轻捣使之柔软,并经熨平后才能使用。全画共分三个部分:右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中间一组描绘的是两个正在理线的女工;左边一组描绘的是四个妇女在熨练,其中两个拉平白练,另两个在熨练,在白练下面还有一个来回穿梭玩耍的小孩。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捣练过程,具有连环画的性质。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的衣饰、生活等,其人物造型和工细劲健的线条、富丽华贵的用色也明确传达出唐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拾穗(油画,83.5厘米×111厘米,1857年,巴黎卢浮宫藏) 米勒(法国)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从35岁起就定居巴比松,之后他一住就是27年,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那里。他在那里生活、劳动、创作,画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与巴比松许多画家来往,和他们交流创作思想。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比松农民的生活和那里的自然世界。但是从米勒作品的意义来看,他又超越了巴比松派,他把人性中质朴、善良、高贵、永恒的一面呈现出来,从而感染了全世界的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半岛距瑟堡和格雷维尔城不远的一个叫格律希的村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从事音乐并有较好艺术素养的人。他不仅指挥着一个乡村合唱队而且还搞些小雕塑什么的。米勒的母亲出身在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里,其亲属都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米勒从小就是在农田里长大的,直到20岁他才正式去学画,所以家庭的教养和劳动的经历培养了米勒朴实勤劳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不过米勒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真正的方向的。米勒17岁那年曾无师自通地画了一幅大画《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画面虽幼稚,却体现了米勒对周围熟悉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热爱。以后他进入瑟堡画家朗格鲁画室学画。1837年在朗格鲁的推荐下,米勒获瑟堡市政府600法郎奖金而进入巴黎一所美术学校深造。同年又成为当时巴黎著名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他最初的老师无论是米歇尔?朗格鲁,还是德拉罗什,传授他的都是学院派的那一套。由于米勒是一个质朴而腼腆的人,所以尽管他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些装腔作态的东西但还是接受了。他听从了德拉罗什的劝告去参加罗马大奖赛,但没有成功。从德拉罗什的画室出来后,米勒常出入卢浮宫博物馆,向古代大师,尤其是米开朗基罗和普桑学习。他一面学习,一面和一个朋友租房以卖画为生。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画那些受欢迎的布歇风格的作品,甚至这种风格的《卖牛奶的女人》和《骑术课》还在1848年的沙龙上展出了。这时的米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厌恶他目前的状态,另一方面又不知自己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终于清醒了。1849年的一天,他到一个画商家里办事,画商不在,正巧另两个陌生人也在等画商,只听他们指着墙上米勒的一幅布歇式的女人体说:“这就是米勒的画,他只会画这种低俗的画。”米勒羞愧难当,他决定离开巴黎,到巴比松去,即使生活再艰苦,也要走自己的路。

米勒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职责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即那种被社会扭曲和异化的人),因为他们已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是艺术家所必备的。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意图。无论是《簸谷者》、《扶锄者》、《播种者》、《晚钟》、《拾穗》等著名作品,还是《牧羊女》、《喂食》、《折枯 枝的人》、《砍柴者》、《在休息的葡萄工人》等这些不太有名的作品,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之深入。播种者和簸谷者之艰辛、扶锄者和休息者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穷,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给观众以震撼,这与以往富丽堂皇的罗可可艺术,甚至与当时巴比松画家那阳光明媚、美丽轻松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不同。当来自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批评家对他大加指责时,米勒给予了坚决的反击。他说:“我将坚强地站着,即使他们称我是表现丑的画家,是妨碍我们民族进步的东西,但我决不做把农民加以美化的蠢事。如果只能无力地表现我自己,我宁愿不表现。”他又说:“表现大地的呐喊这不是我的发明,古已有之。我想诸位评论家们是有学识有教养的人,可我不能人云亦云,因为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我只能忠实描绘我对劳动时的观察和感受。”米勒从生活中发现的是悲壮、内在、深沉的美,他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惨烈的一面。这其中既有同情又有控诉,从这一面说,他与杜米埃一样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也正因此,米勒的画使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评论家大为惊恐,他们把他看作是社会主义者,说他企图骟起爆动,比库尔贝更危险。他们从《播种者》中看到了起义者的步伐,从《拾穗》中看到了“在这三个拾穗者背后的地平线上,隐现出造反派的长矛和1793年的断头台”。因此他们叫嚣“要把这位无政府主义的画家从画坛上清除”。

在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作为农民画家的米勒是无与伦比的。他塑造的大量感人的农民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法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因此不少肯定者亦把他说成是革命者,是一个无产阶级的艺术家。其实,米勒是个不问政治的人,他曾说过,“一个搞艺术的人干预政治是不明智的”。所以当库尔贝邀请他做巴黎公社委员时他拒绝了。他的作品只是由于它们的极度真实性而被不自觉地赋予了社会的意义。不过他的真实性与库尔贝也是不同的,他借助的是印象和气氛,他在自然中寻找的是那些特征性的东西,因此他反对用准确无误地描摹自然和具体的细节来说话(这与勒南兄弟亦大有区别),因为这些细节会破坏他常说到的那种“思想”和感觉。他认为那些具有独特造型的动作和特定的环境就足以表达他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他只画一个人,或把人物变成环境一部分的原因。另一方面,他从不像库尔贝那样使人物突现在画的表面上,也不以强烈的肌理来造成直接的真实性,他将这一切都融入画面之中,所以他在保持人物结实的造型的同时,又赋予画面以诗意。在《拾穗》中,农民的贫穷与地主的丰收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比不是利用脸部的表情而是略去细节的人物动作与环境,他使人物具有了雕塑的力量,从而歌颂了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而《播种者》则更确却地只通过一个人的动作就把米勒的思想表达出来了。难怪有人通过他的画看到了起义者的脚步。米勒作品的象征意味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象征派画家雷东也给他的画以高度评价。但是米勒艺术的根本特性还在于它的质朴与真诚,它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质朴与真诚也将是开创20世纪艺术的起点,我们将在十分崇拜米勒艺术的凡高那里看到这一点。

萧景墓石辟邪(石雕,南朝?梁)

在南京和丹阳一带,已发现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的陵墓石雕31处,其中29处的石雕保存较好。这些石雕,包括神道两侧的石柱、石兽和石碑等。石兽相对而立,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长独角的叫“麒麟”,均是传说中的灵异瑞兽,只能用于帝王陵墓。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这些象征权势的镇守、护卫陵墓驱邪的石兽,形象在狮虎之间,更似以狮子为基础的夸张变形,肩有羽翼,多作昂扬张口、挺胸迈步状,形体硕大,粗壮厚重。其雄强威武的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南朝时期雕刻的代表。

萧景墓石辟邪,是上述石兽之一。其形态为挺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在控制着这一地域。从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艺术家为了突出给人

这一感觉,在造型上强调前挺的胸脯,夸张胸部的圆弧线,缩短腹部,夸大后腿上部肌肉和臀部的圆弧线,加粗四肢,弱化关节,夸张巨爪和大口巨舌,强调壮实和硕大的体量感,突出凶猛有力,又能使四肢非常协调地支撑身躯。它头部稍小且向后,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昂首动态,体现灵巧性,又能造成金字塔般的稳定感。该辟邪厚重而不笨拙,稳定中又有动感,雄浑威猛,似内蕴无穷的力量。它头颈不分,全身处处运用弧线、圆形,除肢腹之间镂空外,全身无繁琐细节,连尾部也紧贴臀部扎地,羽翼仅用线刻而成,加之变形加粗的四肢和夸大的巨爪与底座紧紧连在一起,都使其不易破损,所以历经千余年至今仍较完好,不能不说与其造型有关。石辟邪的单纯、完整和矫健的外轮廓,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至今仍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和美的感受。

奔马(中国画,1951年) 徐悲鸿

作者简介请参照第14课相关内容。

这幅《奔马》在表现方法上,将西洋画中的解剖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徐悲鸿以中西融合的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以使之具有面对现实的能力的思想。在主题上,他以昂首飞奔的骏马来表达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徐悲鸿给这幅作品起名《山河百战归民主》,表达了他对新中国成立、人民从此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与情感寄托。根扎南国(纸本彩墨,1998年) 吴冠中

吴冠中(1919— )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留学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并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吴冠中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期间受到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的深刻影响,一生从事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清新、明快,注重美术的本体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的韵律美和形式美的独特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时代气息。在《根扎南国》中,吴冠中以他特有的手法,以点、线、面、色的结合,塑造出南方特有的郁郁葱葱、繁茂似锦的大榕树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形式美享受。吴冠中还十分注意理论上的总结和著述,他对美术的形式美的论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版有《绘画的形式美》和《风筝不断线》等文集,以及各种个人画集。1991年吴冠中获法国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太白行吟图(中国画,局部,纸本水墨,81.2厘米×30.4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梁楷(宋)

梁楷(生卒年不详),是南宋著名的人物画家。性情豪放,不拘礼法,自号“梁疯子”。梁楷早期的人物画细密工致,后变为简练粗放、纵笔挥洒,寥寥数笔便能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人称他的这种画风为“简笔画”,这是梁楷对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突出贡献。现存的《太白行吟图》描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豪放性格,全画只用寥寥几笔,即把那种桀骜不驯、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活灵活现。这既得力于画家对李白的性格特征的正确把握,也和他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画的笔法密切相关。这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具有代表性的“减笔画”之一,可谓之极品。

中国奥运中心垒球场设计方案

这是为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一个垒球场场馆方案。作为建筑设计,既要从审美的角度实现其造型上的美观,又要考虑其功能上的适应性,同时还要兼及其周围的环境(其中包括色彩、造型和高低等方面)。从造型上看,该设计极为简化,只在一面形成一个敞开的盖顶,这种极少主义式的设计显然是来自现代主义的设计观,就像里特维特的《红蓝椅》一样;在功能上,该设计以三角形来适应垒球比赛的需要,在其周围建起层级式的观看台,并在周围建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在环境上,我们虽然无法看到周围的情况,但从其视图上就可以看出其高度、造型和明亮的盖瓦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篇3:《中国民间美术 》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 》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二)导入

新课(1分钟)

上课伊始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老师预先放置的盒子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

师:他们的理由是对还是错,让我们看完书本后再评价。请大家看书本75页。

1、

2、

3、段(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

师:请每组讨论一下,推荐一位评委。[上讲台评价](4分钟)。

生:①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伤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美术。

[师强调民间美术定义] 生:②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生:③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生: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但它不是迷信。

师: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么多谁能来概括讲一下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些什么民间美术吗?

生:我是江苏苏州的,我的家乡有刺绣、桃花坞年画、苏扇。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备出,曾有过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年画深受其影响,追溯起来千年历史。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铺纷纷迁至唐伯虎居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师边介绍桃花坞年画,边放桃花坞年画从古至今的社址变迁片断],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多次到日、美、意、卢森堡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欣赏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 师:请看,这是《一团和气》或称《各气吉祥》,[展示作品] [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 师: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画面呈圆型。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

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以为怎么样? [生看完后,通过解释和互相提问等方法上讲台介绍作品] 生:除了苏州的桃花坞,还有河南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素有南桃北柳之称。 2.刺绣(9分钟)

师:看过了年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于刺绣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有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 生:我是苏州渚,我们那儿大人、小孩都会绣(简介作刺绣情况) 师:说起苏绣,它可是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可称是皇冠上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呢?[播放一段介绍苏绣的片子]大家看,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这小猫哪象是绣出来的,?a href=“http://www.daodoc.com/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keylink”>路鹗钦嫒缯咀乓恢恍∶ǎ痪凇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

钊嗽薏 [生上前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

师: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放过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风筝,请大家看书本第5段,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生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 [生回忆儿时的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5.编织(1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 6.剪纸(2分钟) [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老师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生:过年贴窗花。

师:剪纸通过在纸上剪刻,就靠一?a href=“http://www.daodoc.com/yazuowen/” cla=“keylink”>鸭舻叮哒故荆

湍艽丛斐龇岣欢嗖实纳

target=“_blank” 睿

憧矗ū呒舯遣皇呛苊馈?/p>

(四)布置作业 (12分钟)

同学们亲手尝试手工艺制作。[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五)学生作业 [有的剪纸,有的刺绣,有的做泥塑]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布置时放背景音乐《喜洋洋》,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1分钟)

师:通过学习《中国民间美术,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畅谈感想]

(八)生听音乐,出教室。

第18篇:高中美术教案1

第1课长河漫步(课件下载)

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源流,了解彩陶、青铜品、兵马俑的基本知识和审美特点。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课题

提问:1)让学生思考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使用的用具?

2)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形成过程)

三、彩陶、青铜器纹样的特点,及其中蕴含意义:

1、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2、图案规律?元素来源?

3、图案意义?(学生揣测,开发想象)

手法:写实与夸张、具象与抽象

意义:氏族图腾;神灵;艺术装饰

青铜欣赏(商周):

1、提问有哪些主要纹饰?

2、给同学们什么样的感觉?

1) 主要纹样有兽面纺、鸟纹、纺等

2) 神秘、狞厉的美感,威严庄重,雄伟华丽

秦始皇陵兵马俑:

1、同学们是否去看过?谈谈特点、感受,让同学们一起分享。

2、风格?(高度写实,观看多媒体图片)

四、学习活动

1、欣赏彩陶、青铜、兵马俑,试学习原始人类画纹饰。

2、同学们扮演兵马俑中的动态、神态及组合。

五、小结下课

提问:同学们学习了什么?

第19篇:高中美术公开课教案

2010-2011学年平和一中艺术组公开课教案 第六课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平和一中艺术组张春平教学目的:

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为什么会出现现实主义?

二、新课:

请一同学说说现实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 A、库尔贝《画室》(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B、鉴赏《奥南的葬礼》、《打石工》(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

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2、“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

米勒——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18岁开始学画。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让你联想到什么?

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3、“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铜时代》、《思》、《地狱之门》、《思想者》、《美丽的欧米哀尔》(旧译“老妓女”)、《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因此,他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亚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被誉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师。他们的作品标志着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高峰。

雕塑《加莱义民》描述的是什么事件,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这是1884年罗丹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为纪念在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为了避免被英军屠城,六位加莱市民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纪念碑雕刻。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真实而又崇高的历史事件,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选择了一个如实地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即六位加莱市民根据当时英军提出的苛刻条件,光头、赤脚,以绳子锁颈,并带上加莱城门的钥匙,走出城去任凭英军处死。罗丹在创作中,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入的刻画。

4、现实主义风景画:

康斯太布尔《干草车》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 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他的风景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实亲切而又富有诗意,微妙而又含蓄,色彩比较柔和,善于运用透明的银灰色调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茂特芳丹的回忆》一画,是柯罗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茂特芳丹是巴黎以北桑利斯镇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柯罗曾经在那里写生。那里的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促使他创作了这一风景画。它描写茂特芳丹花园晨雾初散、清风和煦的早晨的优美景色。整个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是柯罗最精致的田园画之一。这种来自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既真实,又比实际的更美。它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5、“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6、组织学生讨论,作一个探究性学习专栏,介绍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三、总结:现实主义画派特征:歌颂淳朴的劳动者,揭示社会的本质与矛盾。

四、拓展:请同学在课后搜寻有关现实主义画派的其他代表及其作品,进一步了解现实主义绘画的思想及艺术风格。

第20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匠心构筑 巧夺天工

——实用与文化的造型艺术:建筑

路春雷

型:综合欣赏课 教学方式:欣赏,讨论

教学媒体:使用电脑软件powerpoint制成多媒体影像,设计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1)尝试建筑欣赏的途径

2)领略中国传统民居——安徽民居的风格特色 3)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从建筑的立面、结构与鸟瞰的角度对徽居进行欣赏 教学难点:从人文的角度了解建筑的形式 设计思想: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了解,掌握欣赏方法,寻找欣赏切入点,开辟欣赏途径,以达到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

优秀的建筑是实用又给人以美感,同绘画相比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美,又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领略建筑形式的美感,如何体会建筑所蕴涵的文化意味,我从视觉角度,从文化角度去分析。而在教学内容的转化上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后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比较两张图片,柬埔寨的吴哥窟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判断建筑与雕塑,并讨论其异同点,得出结论:

建筑:营造空间形体,有欣赏价值与人文内涵 具实用功能

雕塑:营造空间形体,有欣赏价值与人文内涵 出示课题:匠心构筑巧夺天工 ——实用与文化的造型艺术:建筑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世界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泰姬陵,大山巴,悉尼歌剧院 ◆思考:如何来欣赏建筑艺术呢?建筑的人文内涵有如何理解? (西方的建筑艺术非常著名,中国的传统建筑同样有它丰富的内涵)

2、以电影《卧虎藏龙》中一外景地:安徽宏村·月沼导入欣赏中国传统民居——安徽民居;◆从历史:徽州的民居大多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元朝或者更久之前的也有。 ◆从色彩:粉墙黛瓦 入目皆画 ◆从视觉角度:

正立面:对称,简单,高大

侧立面:马头墙(防火墙),窗高且小 建筑结构:砖木结构,梁、柱、椽

房间布局:中堂(条桌:东平西静,终生平安),天井 空中鸟瞰:黑与白的构成,黑白影绰,虚实相生,自成图画 ◆从建筑细节: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 ◆从人文角度:反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含蓄、保守

(安徽建筑的功能性与文化性,从另一种形式上亦有所体现)

3、徽州三绝之一:牌坊

象征着忠、孝、节、义,是封建礼教的体现

三、结束语

安徽民居是劳动人民精心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严谨的布局适于居住,精美的雕刻体现审美,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重重叠叠高楼大厦兴起的现在,我们更要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后感:

就课堂气氛及学生参与度来讲,是比较成功的,但离本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还很有差距。一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显生硬,未能很好的将前后两部分内容结合,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设置时,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浅薄,致使缺少了艺术欣赏最应具备的神采,教学难点未能很好解决;三是结束语过于琐碎零乱,没有将本课的内容深化。这些问题都应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并解决。

评委点评:

1、题目的范围较大,因为课堂内容大部分以中国安徽民居为主;

2、在教学过程当中各环节的衔接过渡应当再缓和;

3、整个教学过程融入的民族文化还不够;

4、在最后总结时能把中国其他民居点题,以突出中国的建筑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高中美术教案范文
《高中美术教案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