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科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3 18:06:12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育教学计划

丘北县平寨乡中心幼儿园 执教者:李南

一、设计意图: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活动名称与内容:科学《神奇的盐水》

三、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细心观察能力,喜欢动手做科学小实验,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 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 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 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 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1号组:我加了

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

1、

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2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像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2、幼儿观看录像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

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六、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推荐第2篇:科学教案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秘密》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机械好帮手》中的第三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三部分:

1、常用的工具;

2、好用的小撬棒

3、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回顾杠杆的三个重要的点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活动1:“都能省力吗?”

1、学生实验,填写表格

2、填写表格

3、对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活动二:“延长的手臂”

1、学生分组实验

2、学生谈发现

3、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反思: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在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认同的方法研究。实验后学生各有收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实验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来科学结论,但更深一层的规律发现不了;而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虽然实验速度慢些,但他们却发现了新的内容: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

这一课的教学中,汇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汇报时,要求每一个组分类进行,即先各组汇报杠杆省力的情况两组数据,并说明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根据大家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组杠杆省力的几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来与大家讨论,重新判断杠杆的用力情况。其它两种情况也按照这个方法汇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于前两节课的内容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这一课的解释非常的顺畅。在对书中介绍的10种工具的用力情况分析中,比较有争议或是学生不能十分确定的工具是筷子。筷子是一种费力的杠杆,大姆指的位置是支点,食指和中指夹筷子的位置是用力点,而夹食物的位置是阻力点。而学生在分析中,往往找不准筷子使用时的支点。因此,我在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用两只笔做出一双临时的“筷子”,在研究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使用,边使用边找杠杆的三个作用点。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另外,我还补充说明了另外两种工具的用力情况分析:一是剪刀,书中提供的剪刀比较特殊,一般认为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工具(当物体放在剪刀尖口处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果放在靠近支点的位置,那就是费力杠杆了),除了这种剪刀,我提供提供其它两种剪刀的图片,一种是裁缝剪刀(费力杠杆),另一种是一般家用的剪刀(省力杠杆);二是钉书机,它的用力情况也是根据使用者用力的位置不同而定,当用力部位是在钉子的正上方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当用力位置在钉书机的中间位置时就是费力杠杆了。

课快结束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镊子是费力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制造它,使用它?”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赛来解决这一个问题。我拿出两个广口瓶。里面放一些小石子,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用镊子和尖嘴钳在不动广口瓶的情况下,将石子取出来,谁先取完,谁获胜。学生“恍然大悟”:镊子虽然是费力杠杆,但使用方便省时。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秘密》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机械好帮手》中的第三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三部分:

1、常用的工具;

2、好用的小撬棒

3、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设疑导入

二、认识杠杆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1、引出概念:(从学生的描述中相机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2)师生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并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3、认识变形杠杆: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考: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4、辨别: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

5、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

1、认识杠杆尺:出示杠杆尺,问:它是杠杆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

2、调试杠杆尺: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玛。

3、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实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4、分组实验。

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属于杠杆?

1、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

1、认识撬棍和杠杆。

2、观察,寻找,汇报。

3、观察、思考、交流杠杆的三个点。

4、思考,辨别。

5、交流。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

板书设计 杠杆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支点 用力点 阻力点

教学反思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入手,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杠杆的科学概念;在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之后,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具中的变形杠杆,出示部分生活工具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杠杆,再到生活中找杠杆;在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与费力的原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 二是重视在实验中学科学。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3篇: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5、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6、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7、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8、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教学准备:

在教室或在实验室教学。分小组进行教学。

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几种片状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选材料。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小电珠、导线、钢笔、油性笔、粉笔、磁铁,其他自选实验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

预期达成节时间教师活动 教学后记

目标

安排

1、“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各种各样,这些衣服老师都喜欢看。你们知道这些衣服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2、“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纽扣的塑料,教师对本课引入一环应长话

一、引制作拉链的金属也是材料。” 短说,以节省时间引导对材料入。

3、“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树木(铁)也是材料。” 特征的观察方法上。

4、“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材料。”

1、“找我们周围的物品,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可以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学习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种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种物品。在辨认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

二、找要认真分辨。

通过让一组孩子开火车的方一找我

2、学生找物品,分辨所使用的材料。

式快速说出身边的各种各样们周围

3、把找到的材料填在书上的表中。

的材料名称,同时分清材料与的材名称 构成的材料

物品的不同区别。

料。 我的上衣

圆珠笔

教室的窗户

4、交流:我们找到的材料。

5、小结: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

1、认识提供的材料: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

2、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学

三、我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们一起

3、各小组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特征来研究。怎样研来做研究材料的这个特征呢? 究计划

4、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根据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分别选用实验法或观察法。

5、要考虑选用什么工具。根据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来选用合适的方法。

6、讨论:制订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1、交待研究中注意的事项: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四、动也可以对计划进行修改。要如实记录研究情况。 手研究

2、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交流

3、交流: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新发现或新感受。

还可以让孩子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观察材料思考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 可让学生先对

提供的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控制条件的必要性。

制订研究计划要切实落实到小组内,特别是应考虑到研究方法中的控制条件。这样研究的特征才有可比性。

在汇报的基础上让如对滤纸和白

1、还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

五、课学生明白纸的课后研究

2、制订课后研究计划,继续研究材料的有关特征。

后扩展 课后研究可锁定在吸水

3、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

应注意的性上。 事项。

板 书

目标、猜想、控制条件、收集材料、实验记录、结论报告

设 计

让学生自由猜物体有哪些特征可以研究,学生的思维开放度较大,但不利于探究的实实在在进行,因此,在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研究的特征、引导学生考虑科学研究的方法非常重要 。

1、计划

研究 :导电性

重量

浮力

易燃性

透明度 反 软硬

牢固性

易碎性

吸水性

导热性

弹性

隔热性

反射性

控制

特征———

2、猜想

不控制

3、实验

教学目标:

1、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5、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6、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7、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8、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9、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在应用时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学准备:

在实验室分小组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

1、棉布、丝绸、毛料、尼龙(或其他化纤布料),尺寸为15cm×l5㎝。

2、放大镜、废旧发胶瓶(或其他小型喷雾器)、喷壶、橡皮筋4根,透明塑料杯4个透明水槽1个。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 安排

一、引入 创设雨中学生淋雨的情景。

1、看看课文中的插图,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描述这几个穿着不同衣服的同学被雨淋着后,衣服上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

2、同样是衣服,在雨中的状况为什么会不同呢?

二、观可能是制作衣服的布料不同。这些衣服可能分别是察雨中由棉布、丝绸、毛料、尼龙等布料制成的。

的布料

3、假如是由于布料不同而产生的,这些不同的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

4、我们可以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5、讨论:要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我们可以模拟下毛毛雨和中雨的情况。

1、选择制造毛毛雨的工具。

2、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匀淋雨?

三、模

3、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拟实多少,布料吸水、渗水的多少;可以用放大镜看,验:“毛可以用手摸,还可以用手摸布料的反面。 毛雨”

4、模拟毛毛雨的实验,让不同的布料均匀地淋下的布“雨”。不断观察布料淋“雨”后发生的变化。 料

5、把观察的情况记人记录表中。

6、交流实验情况。

7、对这几种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做出小结。

四、模

1、选择制造中雨的工具。拟实

2、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设计让不验:“中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的装置。雨”下

3、实验:模拟中雨中布料的渗水反应。的布

4、观察、比较不同布料渗水的多少。

预期达成

目标

教学后记

让学生回忆雨中的情景,说说衣服被淋湿的感受。

让学生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这些问题,事实上是让他们进行布料的防水性和吸水性研究的方案设计,让学生针对实验工具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讨论。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研究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时应注意同时性、同量的水及喷在相同大小的布料上,记录方法可以用眼看、用手摸、正反面对比观察等方法。

不同的场景模拟可以用滴水法、漏水法、浸水法等。 料。

五、布料的使用。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5、记录实验情况。

6、对这几种布料的渗水性做出小结。

7、设计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拟实验。

8、根据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应,推测在大雨中几种布料会出现的情况。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同样在透气性

用几种不同的布料让学生实上也存在着差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使用这几种

验后应用 。(如雨伞布、丝布料?

袜布、洗碗布等。

2、在使用这些布料时,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选择。

同一块布不同场景的变化

不同布同一场景的不同变化 毛毛雨 中雨 大雨

本堂课的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讨论方法及实验过程,以保证第二课时的实验正常进行;为了保证第二课时实验的高效性,还可让学生事先设计好实验记录单;第三课时则请实验成功的、不成功的小组一一汇报后再应用。

布料纤维

布料纤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纤维,包括棉、麻和羊毛、蚕丝等;另一类是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人造纤维是用一些含有纤维的物质,如木材、棉秆、甘蔗渣等,或含有蛋白资

质的物质,如大豆、花生、玉米等,经过化学处理和一系列的机械加工制成的。料

人造纤维具体指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等,用它制成的衣服穿着舒服,透气性汇

好,但洗后会缩水,不耐磨也不耐晒。

合成纤维是把一些本身并不含有纤维或蛋白质的物质,如煤、石油、天然气、水、空气、食盐、石灰石等,经过化学处理制成的纤维。生活中常见的合成纤维有涤纶、腈纶、尼龙等,合成纤维具有天然纤维所没有的一系列优良性能。它强度高,耐磨、耐虫蛀、比较轻、保暖性好,还能耐酸碱腐蚀。

教学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已有认识做出大胆的预测;

2、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规则,会做简单的对比实验;

3、体验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4、意识到预测和实验是有一定差距的,要尊重事实;

5、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6、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7、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教学准备:

在实验室分小组进行教学。

材料: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1片、橡皮泥(里面加1/3的细砂与橡皮泥揉均匀,可较好地防止橡皮泥加热后变软)若干块,边长为15cm的白纸,回形针。

工具:酒精灯、三脚架、打火机、小瓶盖、直径为20cm的圆铁片。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 安排

一、引“我们家里都用到锅,锅可以把火焰的热传到锅入。内,使锅里的物体受热。能够做锅的材料有哪些特点呢?”

二、预

1、“以下几种常见材料,你能用它们制作可以测:这装水和加热的锅吗?”

些材料

2、学生分析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能做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等材料。

“锅”

3、预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锅”,哪种材料吗? 做的“锅”传热性能可能最好?把自己的预测和理由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1、讨论:如何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

2、如何进行实验?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的可以装水加热的“锅”,装上同样多的

三、设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哪个“锅”里的水最先冒计研究泡或烧开。

方案。

3、如何做好可以装水加热的“锅”呢?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锅”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应不高于1cm。

讨论:我们的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

1、各种“锅”距铁片中心的距离有什么要求?

四、完

2、怎样给“锅”里加人同样多的水7 善方

3、让酒精灯的火焰在铁片什么部位加热,这几案。种锅能受到同样多的热?

4、给“锅”加热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什么?

5、哪种“锅”里的水会最先冒泡或烧开?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要注意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合作。

五、实

2、实验中应认真观察。验研

3、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上的记录表究。中。

4、与预测进行对照,如有不符,看看是预测有误,还是实验有误。

六、交

1、交流和整理实验结果,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流整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理,形

2、你还知道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成结是热的不良导体?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出示家中常用的砂锅、菜或者让学生事锅、微波炉锅先去家中调查等。

各种锅的特点。

猜测非常重要,能让学生在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研究“锅”新的特征。

“锅”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应不高于1cm——这些要求可以让学生讨论理解,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记录的预先思考很有必要。

对实验过程的反思会帮助他们明白预测有误的原因。

实验小组可以有二只酒精灯,也可以有一只酒精灯上用一只铁片作垫底。 论。

1、在我们提供的这些材料中,有的很容易燃烧,它们是否肯定不能用来做“锅”呢?

2、我们如果用卡纸来做一个“纸锅”,然后用酒精灯直接在锅底下加热你认为会怎样?

3、我们的预测。

4、怎样做“纸锅”实验。

5、“纸锅”烧水的实验。

6、纸锅为什么没有被火烧着? 好:

金属 ——— 铝、铁、铜 “锅”材料

能 :

纸锅

陶瓷 不能:

塑料

橡胶

可以让某几个小组顺便做一做纸锅实验,以作为全班思考的材料。———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小组垫底的材料竟然用光盘(书上的设计),结果光盘材料整个变形燃烧:也提供了材料的一种特性。

七、扩展实验。

板 书 设 计

没有好好利用学生手中现成的材料——分别由铜、铝、铁制成的小锅,导致学生教 带来的材料没有可比性,实验趋于“无目的性”的研究状态,如有的学生研究纸锅,后 有的学生研究碗锅,而带来的实验材料更是参差不齐。为了让实验步步推进,教反 师的教学流程尚需重新设计,而不能为了省时间打笼统帐——应注意把实验分解思 成纵向推进意义的几个小实验,为了节省时间,可规定每个实验的实验时间,让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本堂课唯一成功之处就是学生的实验习惯不错。

资 合金 料 纯的铜和铝硬度比较低,冶炼时加一些别的金属熔合在一起,能改变它们原来的汇 性质。如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是铜与锡的合金、现在生活中的不锈钢是铁与镍的合编 金、造飞机的硬铝是铝与镁的合金。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材料变化的因素;

2、能对材料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

3、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材料的变化做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4、意识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5、事物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

6、知道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

7、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教学准备:

在教室里或实验室、室外教学。

材料:

1、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

2、各种土壤或相应的室外空地。

3、铁锹(铲)、花盆(或空饮料瓶)、刷子、放大镜、旧报纸。

4、观察记录表。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种”材料

教学环

预期达成目节时间教师活动 教学后记

安排 “我们把种子种到地下,过一段时间,种子会发芽,长出新苗。如果我们把材料“种”到地下,材料会发生变化吗?” 讨论:

1、我们把材料“种”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2、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材料的变化?至同一材料种在不同环境

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温度、水分和微生物。 不同材料种在同一环境

二、制

3、把材料“种”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别研究可能材料的可对比性

订我们使材料发生变化的因素? 图钉、塑料袋、铁钉、纸

的实验

4、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比实验。

计划。

5、用什么材料来研究比较好?较好的材料有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等。

6、预测:在这些环境中的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三、记

1、怎样知道材料“种”到地下之后有没有变化? 录材料

2、记录材料在没有被“种”下之前的样子。学生的初始用文字来描述。

状态。

方案一:在室外实地“种”材料。 最好用照片来记录。

对比的地方主要是向阳的地方与背阴的地方,比较潮湿的地方与比较干燥的地方,土壤比较肥沃的地方与比较贫瘠的地方。这三组地方分别用来研究温度对材料的影响,水分对材料的影响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材料的影响。学生在相应

研究材料的稳定性有什么作的地方挖坑,把材料埋下去,做上记号。一个组

用?请学生思考分析:保存方的同学可以只研究一个因素,也可以同时研究几

四、法、保护环境。

个因素。

“种”材

方案二:在花盆里“种”材料。

料。

把材料“种”在较大的花盆或空饮料瓶中,每组只研究一个因素,因此每组只需要两个花盆或空饮料瓶。如果研究温度对材料的影响,盆或瓶里的土都是一样的,只是把它们分别放在向阳的地方和背阴的地方。如果是研究水分对材料的影响,把两个盆或瓶放在条件相同的地方,一个装干燥的土壤,一个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如果是研究微生物对材料的影响,需要一个盆或瓶里装肥沃的土壤,一个装比较贫瘠的土壤。

教 后 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环境对材料的影响的研究、材料本身的特性研究、反 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等。 思

一、引入

资 料 塑料

塑料世界好像是大家庭,它由100多个成员组成,塑料是人们对它的统称。塑料的用途非常广泛,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塑料具有弹性、轻便、不生锈、耐腐蚀、不导电、比较美观和容易加工等特点。 名称 特点 用途 赛璐璐 五色透明、弹性大。 乒乓球、眼镜架等。

坚固、耐磨、能承受高电压、电木 密胺 泡沫塑料 塑料王 110℃~140℃下不变软。

无毒、耐高温。 重量轻、多孔结构。

表面光滑、粘合力很小、耐

高温、耐酸碱腐蚀。

电器开关能

饮食餐具等。

救生筏、软底拖鞋、商品护

垫等。

不粘锅涂层、人造骨骼等。 汇 编

推荐第4篇:科学教案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研究简单框架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推荐第5篇:科学教案

1、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评:体验与他人交流的快乐

课后小记:本可通过实际教学,是学生大体上知道了科学课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学习科学课的方法,能够针对生活中常见的观察提出问题、猜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荐第6篇:科学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身体的奥秘 第一单元 植物身体的奥秘...1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1 第二课 茎里的“运输网”...2 第三课 叶里的“加工厂”.3 第四课 花里的“育婴房”.5 第五课 果实里的新生命...7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8 第六课 酸奶秘密...9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1.了解根的形态。 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植物的根

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板书:根系分为: 1)直根系 2)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 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

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这是一幅典型的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图。图中植物通过根状茎连成一片,根系的分布浅而密,构成了密密的网状。

这是沙漠植物的两种典型的分布图。图中左侧的是骆驼刺,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右侧的是仙人柱,根系虽然很浅,但扩展得很宽。 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三、教学后记:根长得越深,分布得越广,植物就越不容易被大风刮倒。同时,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各种矿物质,因此根系的分布范围越广越深,才能保证从土壤中获得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由此说来,植物的根系越发达,对于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我们常说“根深叶茂”,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课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的:1.了解茎的形态。 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探究茎的作用。 重点难点:茎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指引

琪琪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那水是哪儿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白花染色实验

在课本上介绍的实验里,我们能在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这说明了什么?

红颜色是从植物的哪个部分传输到植物的茎部呢?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1)出示课本图,观察图中各种类型的茎。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归纳出茎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2)出示一些图片,有被剥皮的树干、树干的断枝缺口处等。 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归纳出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三)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植物的茎可以包括哪些部分呢?(树干、树枝、藤等) 茎在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茎周长的变化;茎长度的变化;树皮颜色的变化。

三、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茎,植物的茎有三个作用:1) 运输水分的作用、2) 支持植物体的作用、3) 运输养分的作用。

第三课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的: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重点难点: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观察植物的叶子生长的情况和特点。 阳光能照射到每一片叶子吗?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通过叶片来接收阳光。叶片怎样才能接收更多的阳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叶子的排列情况 观察叶子的排列,从中发现规律。

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叶镶嵌),叶片这种排列规律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二)绿叶的作用

叶片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卡通虚拟情景图片,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讨论:植物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样?

植物没有阳光照射会怎么样?

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么样?植物对人类极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1)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2)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

(3)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后记: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课 花里的“育婴房”

教学目的:1.了解花的结构。 2.探究花的作用。 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重点难点: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说说花的名称。 二 三 四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花里的“育婴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解剖花 自然界花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有共同之处。请同学们通过解剖花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

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通过解剖活动,学生会发现有的花四部分结构都齐全,而有的却并不齐全,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

像白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缺少其中某些部分的花,属于不完全花。

生活中常见的完全花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不完全花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黄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丝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等。

(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雄蕊顶端的花粉和雌蕊的子房。如观察花粉是否容易脱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黏性,子房里是否有胚珠(将来能发育成种子)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证明“子房是植物的育婴房”

归纳总结: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三)讨论: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1)花萼是花的最外一层,由一定数目的萼片组成,有保护幼花的作用。

2)花冠由数片花瓣组成,可以保护雄蕊、雌蕊。在虫媒花中,花瓣鲜艳的颜色起着吸引昆虫来传粉的作用;而在风媒花中,花瓣很小或退化,以利于接受花粉。 3)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上端有花药,里面有花粉。

4)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雌性生殖器官,内有胚珠,发育后成为种子,子房发育成熟后即为果实。

(四)给花建档案

1)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 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2)“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花朵档案卡的样本,同学们可以仿照这个形式自行设计档案卡。 3)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4)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学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教学后记:能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了解花的一些其他特征

第五课 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的:1.了解果实的结构。 2.探究果实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课本选择了几幅丝瓜开花结果过程典型阶段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发现开花结果的现象:花瓣、雄蕊在慢慢地枯萎,子房在不断长大,最后发育成果实。 把我的发现填写在p24“我的发现”里 小结: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1)出示苹果或梨子的实物。

苹果属于植物的哪一类器官呢?(苹果是果实。) 2)你知道果实里面藏有什么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学生解剖苹果,并观察苹果的内部构造。 苹果的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汇报和交流。 3)其他的果实也有相似的构造吗? 再解剖其它一些常见的果实。 汇报其它果实的构造。 4)归纳小结:果实是由果皮与种子构成的。

(三)寻找植物园的果实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社区或郊外)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以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 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四)讨论:„„果皮和种子各有什么作用?

课本上出示的果实分别是:四季豆、苹果、西瓜、板栗、柠檬

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其中主要的是果皮。果皮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则起传宗接代的作用。有些果实的果皮坚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种子;有的果皮肥厚多汁,这是果实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的一种构造。

(五)网上学:有趣的果实

以论坛交流的方式,用文字或图片展示一些有趣的果实,将自己知道的果实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并了解他们介绍的果实,拓宽对果实世界的了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寻找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后记:了解了果实的结构。探究了果实的作用。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六课 酸奶秘密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 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

(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

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

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__:____ 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 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繁殖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三、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7.教师小结: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四、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第七课 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的: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重点难点

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发面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发面团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二)认识酵母菌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三)霉菌生长的环境

(出示书中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物体上面的“霉”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小结: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四)蘑菇

蘑菇是一种大型的真菌。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有毒蘑菇。 几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毒蘑:

食用蘑菇:金针菇、香菇、鸡枞、竹荪、猴头菇、羊肚菌、银耳等。 有毒蘑菇:毒伞、白毒鹅膏菌、臭黄菇、毛头乳菇等。

(五)网上学: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把自己找到的细菌与真菌的图文资料贴到讨论区,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细菌与真菌,了解它们的利与弊。

第三单元 奇妙的电与磁 8 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电路。 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师: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灯泡就会亮起来,因为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后,电池、导线、灯泡组合成为一个电路,灯泡就会亮起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电路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让灯亮起来

1)利用课本图中的材料,让灯泡亮起来。请学生尝试动手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同时,在书上“我的连接图”框中画下电路连接简图, 小结:这样一个闭合回路就是一个简单电路。

2)如果要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应该怎样连接?有多少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把你的连接方法用图画表示出来,记录在p46面的“我的发现”里。

(二)开关加在哪里?

1)电路中的开关就是用来接通或切断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 开关加在哪里?

先画个电路图就会显而易见,把你的连接图记录在p47面的“我的连接图”里。 2)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指导学生阅读p47最后一段。

(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演示:在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中,拆下开关,把橡皮等物体接在开关原来的位置,灯泡还会发光吗?用其他物体替换又会怎样呢?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p48面的“实验记录”里。

小结:能令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导电的材料,而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

(四)制作数学游戏机

出示课本图。 1)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2)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五)安全用电

指导学生阅读p50面,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为什么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并且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 1.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2.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 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

4.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9 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有趣的磁现象》(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实验得出:

磁铁能吸引铁及由铁制成的物体。

(二)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磁铁的两端有很强的吸力,这里的磁性最强。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这是因为“北”的英文单词是“North”,“南”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标字母N,指南的一极标字母S。

(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磁铁能吸引一些东西,那么在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会有什么现象呢?

把磁铁吊在绳子上,用一块磁铁的N极对着另一块磁铁的S极,然后让它们慢慢接近,突然它们吸到了一起;让两块磁铁的S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再将两块磁铁的N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也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

通过观察可发现: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N,N-S)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小结: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

(四)擦窗器的结构

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 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 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

(五)隔物吸铁的探究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磁铁隔着较薄的物体能吸铁。

(六)研究磁力的大小

磁力的大小相同吗?

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小结:磁力有大有小,磁力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七)哪里应用了磁?

哪里利用了磁? 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

(八)磁铁游戏 出示课本图片。

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呢?

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把你的设计填写在p57面的“我的设计”里。 10 指南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重点难点

制作简易指南针。

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 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指南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小磁船的探究

教师做“小磁船”的演示,得出: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把你的结论填写在p59面的“我的结论”里。

(二)制作指南针

除了书上介绍的制作方法外另外介绍以下两种制作方法: (1)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②

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 (2)悬挂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 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 11 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能产生磁。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5.学会制作电磁铁。 重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 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

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神奇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 观察电磁起重机的吸盘结构

能不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呢?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 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二)电磁铁与磁铁

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 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 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 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 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增强电流、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三种方法来增强。

三、总结:今天,电磁铁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像各种家用电器、各种车船、飞机、飞船、火箭、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它了。

第四单元 各种各样的能量

12 能量及其形式

教学目的: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很多美丽的小村庄里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水车,大家知道水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不流动的湖水也能够让水车转动起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能量及其形式》(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是什么使下图中的物体动起来的?

四幅图分别为自行车、太阳能汽车、电气化火车和风车。 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运动起来;

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风车叶片的转动是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通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是能量使物体动起来的。

(二)让小车动起来

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小车动起来: 1)

利用帆架在车上,使车可以利用风能使小车动起来; 2)

把气球吹胀,放在车尾,然后把气球放气,气球吹出的气流形成的反冲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 3)

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另一头固定在车上,牵动小车,把橡皮筋拉长,放开手,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会使小车前进; 4)

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一头卷在车的车轴上,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也会使小车前进。

(三)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在一些常见的现象中,是存在着不同的能量形式的。例如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潮汐能等。

除了以上的能量形式外,其他形式的能量还有:风能、机械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

(四)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城市如果电能供应不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工厂要停工,商店要关门;我们的家里就不能开灯,家用电器(电风扇、空调机、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就不能使用;大楼由于没有电,电梯不能运行,蓄水池不能抽水而蓄水,电话没有电流„„可以说,没有了电,城市的生活就会被破坏了。

三总结:各种各样的能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 13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的: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重点难点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发电原理:水流的能量被传递给涡轮机里的涡轮机叶片,涡轮机叶片的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使发电机转子转动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使发电机发出电。 有了涡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就能发电了吗? 我们来制造一个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

(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制作一个小水轮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根轴、一个安装叶片的轮轴和六片叶片。 安装小水轮的步骤如下:

(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

(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这样一个小水轮就做成了。

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会转起来了。 水流的能量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因素主要有三个: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二)发电的实验

水轮的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转动起来就能产生电吗? (1)用一条较长的棉线紧紧地缠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把发电机两端的接线口连接一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发电机相当于简单电路里的电池。

(3)固定好发电机整个装置。首先可以用手先转动一下发电机的轴,看是否能让灯泡亮起来;然后再快速地拉动棉线,使发电机的轴高速转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用手转动轴时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说明,发电机轴的转动是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的,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结合两个活动,尝试描述水电站将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三)讨论: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来发电,它能把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下面的发电站,是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你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除了水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外,还有核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等都可以转换成电能。 你还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发电的原理实际上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那除了水流的能量、核能、风能、热能和太阳能以外,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否可以转换成电能?

(四)抽水蓄能电站

发电厂发出的电,如果没有被用户用完,那么剩余的电,会到达哪里?是继续循环利用,还是浪费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就是当发的电超过需要(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把处于低地势的下水库的水抽到高地势的上水库里储存起来(把电能转化为势能);待需要增加发电量(用电高峰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的时候,再把上水库的水放出来进行发电(把势能转化为电能)。

(五)讨论:请说说课本77页的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

光能被植物转换成生物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生物能通过果实被孩子(波波)消化后转换成身体内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储存起来。然后,脂肪释放出化学能,转换成物体运动的动能(踏脚踏车),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热炉,电热炉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热能把水壶里的水烧开,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壶嘴,转换成声能发出声音。

三、课外作业;网上学:太阳能利用的调查

第五单元 变化着的地表 14 大地的变迁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了解化石的作用。 重点难点

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 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1) 猜想与假设 指导阅读p82图文

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我的猜想”上。 2)寻找证据

A.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 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 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 3)思考与结论

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地壳变化的现象 )

(二)漂移的大陆

指导阅读p84图文

通过对世界地图的观察研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科学家认为,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以后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大陆漂移说。

三、总结:大地的变迁是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

15 大地的震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位主题人物参观地震知识宣传栏。琪琪对地震威力发出的感叹和彬彬提出的问题:“地震的危害真大呀”“万一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课《大地的震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过资料搜集的手段对地震的危害展开探讨。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地震引发房屋倒塌;

②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 ③被震裂的大地; ④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印度洋海啸为例)。

(二)假设地震突然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指导阅读p88-89 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

1)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躲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可避免被室内震落的砖块等砸伤。 2)

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墙根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时三角空间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3)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不应跑回大楼里。 4)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切忌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5)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三)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在地震发生时冷静、有序地撤离就能避免或减少地震中由于挤踏而造成伤亡。

以学校为例,要考虑这些问题:撤离的人数(高年级、低年级的人数„„);楼层(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所在的位置„„);路线的选择(最终的撤离目的地选择;各楼层学生撤离的次序、校园内撤离的次序„„);撤离时的注意事项(靠右行走,不能拥挤,不携带书包杂物,尽量带上饮水食物„„)等。

三、总结

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学会在地震时的避险方法和知识很重要。

当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就能从地震中顺利脱险。 16 火山的喷发

教学目的:

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难点: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一、导入

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 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火山的喷发》(板书课题)。

二、新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一)火山喷发过程

课本用图片的形式简单介绍了火山喷发的过程。 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在距离地面以下200千米的地球内部的温度大约有1500℃,这里的岩石处于高热状态,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岩浆的压力大于火山口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就会随时向外迸发。这时,会先喷出浓烟,部分熔岩也从缝隙中流出地表。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排放口),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其他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 讨论:与同学们交流,谈谈自己对火山现象的感受

(二)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爆发危害强度非常之大。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导致庞贝古城彻底毁灭,是典型的实例。除此之外,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爆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火山也会给人来带来有益的“礼物”: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可以形成温泉(课本图中一群猴子在雪地温泉里取暖),可见地热温度之高。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由于岩浆在地壳内部不断移动,也会结晶出含铁、铅、锌等的各种金属矿物来;活火山在周期性喷发时,火山灰落到地面,可以使农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就有这样的例子。 17 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

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我国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像”等。 这些岩石为什么这么奇特?

你还在哪里还看见过这样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模拟实验

归纳小结:在自然界中,虽然气温的变化不会像实验中模拟的情景那么剧烈,但长期的日夜温差变化,还是会使岩石逐渐崩裂而发生风化。

(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指导阅读p97图文

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 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等

(三)泥沙怎样“搬家”?

模拟流水搬运作用的实验:

1.用一个倾斜的长木槽,在一端堆放小石块、砂和泥土混合物,形成“小山包”。2.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缓慢流出。 3.缓慢地用流水冲刷“小山包”的“山峰”。

通过实验可证明流水使地表物质发生了迁移,有搬运的作用。 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下的物质有何特点。

讨论:根据上、中、下游的特点,推断这些石头应该出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指导阅读课本p99图片中上、中、下游河段水流的特点: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趋缓,下游水流缓慢。

通过对课本三幅图的观察,让学生根据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分布在河流上游的通常大些,棱角较分明;越往中下游,体积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棱角,最后会形成圆滑的卵石。

岩石风化初期,体积一般较大,且有棱有角,极不规则。而在水流的冲刷摩擦下,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从形状、大小的情况,可判断课本三幅图分别表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和上游河段的石头。

(拓展)石笋的形成

溶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物形成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钟乳石是当渗流水流入溶洞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而形成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如钟乳而得名;溶洞溶顶下滴的含碳酸钙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一些水分蒸发掉,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笋常常由钟乳石滴下的水形成,有时候两者相接,成为从洞底到洞顶的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体积稍大、较圆滑的石头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大石块一个完整石柱。

三、总结: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精雕细琢。

地表在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作业

网上学:不断“长大”的岛屿

18 网络课程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借助网络这种开放性平台,帮助学生学会搜集人类对地表影响的证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和跨地域性和即时性的特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就同一主题进行探究。重点难点:搜集资料、整理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千年以来,人们开荒拓地、修路移山、填海造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地球上建起了人类的家园。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二、新课

指导阅读p102图文

人类很多方面的活动都会对地表变化发生影响,我们要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就要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然后“搜集资料”,再“整理与思考”,最后是“表达与交流”。

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 1)填海造地 2)搜集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国家收紧土地“闸门”的情况下,一些沿海地区把寻找土地的目光瞄向了大海,“填海造地”之风日甚。

75年间胶州湾缩小35% 在今年青岛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份关于保护胶州湾的议案在青岛引起强烈反响。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调查,在短短75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缩小了35%,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 据专家分析,围填海是胶州湾缩小的主要原因。我国著名海洋工程动力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侯国本认为,人为的、无度的围填海工程是胶州湾缩小的决定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以来,青岛市各级政府在胶州湾内就审批了近20个用海项目,填海面积达16平方公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附近较大的填海工程就有两处,围海面积分别达到了4000亩和1500亩。这使得原先的一些海中孤岛因填海造地成为了陆连岛。

在我国南部北部湾,目前国内大企业争先恐后在北部湾抢滩,兴建重化能源项目。这些大项目普遍采取“前港后厂(库)”的模式,填海造地解决用地问题。据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介绍,因为填海造地没有征地拆迁、补偿等“麻烦”,一些沿海城市招商引资时越来越多地把用地盯在填海上,但目前填海实际是填港,为了某个项目把港湾填掉,大大降低了港口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国外许多城市,更普遍的是挖港,很少有填港的。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由于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制度,陆地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地方把眼光盯向海洋,填海造出的地都是紧邻大海的好地段,比较值钱,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股填海热潮。几乎在各个沿海地区都有规模不

一、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不断地蚕食着我们的“蓝色国土”。3)整理与思考:

(1)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指出,围海造地是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早在汉代就开始围海,但围海造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影响包括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了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破坏了海岸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海岸与海底的自然平衡状态,破坏了一些珍贵的海岸景观和历史遗迹,如红树林、珊瑚礁海岸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研究表明,20世纪40年代前,由河口等处注入的泥沙及工业“三废”等物质,通过潮涨潮落,水体交换,几乎全部被携带到湾外,胶州湾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海域环境状况良好。而胶州湾海域面积的缩小,直接导致海湾纳潮量减少,现已由1935年的11.822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亿多立方米,减少了近40%;对气候与环境调节的能力降低,使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中科院院士文圣常指出,胶州湾海域是许多鱼类重要的洄游栖息地,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造成了那里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鱼群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加上污染的影响,胶州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种类锐减。20世纪60年代河口附近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1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

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指出,填海会削弱水体对城市的净化和调节温度作用。港湾对城市粉尘的净化效果比树木大得多,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尤为明显,有关测算表明,城市绿化面积达30%,可以调节温度1-2摄氏度,而同样面积的水体可以调节的温度达3-4摄氏度。”曾从事过18年海洋地质勘查的李丕学说,纷纷兴起的填海工程,反映出“概念”上的错误,只把大海当做索取的对象。“如果不严格评估和控制,填海得不偿失,可能填掉的是城市自身的发展环境。”

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围海造地也使得珠江口面临严峻的地质问题:近年来,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大规模填海造田,其结果是河口日益变窄,水位抬高,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及水文地质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填海规划工作的不完善,沿岸留下许多水坑洼地,日积月累,蚊虫孽生,大大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下游的围垦造地、抛石促淤等活动又使上游水泄不畅。一旦遇上降雨较多,就会造成洪水泛滥。 (2)依法治海 科学用海

去年底,备受关注的中国“填海第一案”在北京宣判。法院判决山东荣成海达造船公司必须执行国家海洋局的处罚,把他们未获合法批准填海生成的57亩土地还原成海洋。海达公司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权证的情况下,自行填海,准备在新地上建设码头和滑道,最终尝到了苦果,这也给那些盲目填海者敲响了警钟。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监总队副队长王仁堂介绍,违法填海有几种情况,一是无证填海,不办海域使用权证就自行填海;再是办了使用证,但办的是10亩,却填20亩,超面积填海;还有一种是边审批边填海,因为从报批到论证有一个过程,有些单位为赶工期就采取这个办法。

目前国家和山东省正在严控填海造地,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一次填海在50公顷以上的,要经国务院批准,50公顷以下的,要经省政府批准,市县一级政府无权批准。填海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认为,填海造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布局的原则。我国海岸线长、港湾多,各个岸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开发利用状况及潜力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布局。

二、坚持深度、高附加值开发为主,高效利用的原则。除淤长型淤泥质滩涂外,围海种植应严格限制。应重点保证港口、旅游和工矿企业建设及必须临海的工程和防护工程等用海的需求。

三、坚持集约经营、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以“炒海皮”为目的的围海造地原则上不能审批;围海造地规模应限制在尽量小的区域内。四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保护好海洋生物、保护好海岸防护工程等。 4) 表达与交流

把自己的思考撰写成文,与同学们交流,或者直接传到网上与大家交流。

推荐第7篇: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水不见了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给花儿浇水是小朋友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这天,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不见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一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

呀!他这一句“水不见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教师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外,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三、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l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l 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

幼儿经验准备:

l 感知水的流动性

l 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 l 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实物投影仪一台;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海绵(实物) 毛线(实物) 布(实物) 棉花(实物) 水果网(实物) 泡沫(实物) 石头(实物) 沙(实物) 积木(实物) 餐巾纸(实物)

以变魔术的形式 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水不见了)并探索原因 实验、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容易吸水 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五、活动过程:

一)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 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

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三)

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每位幼儿选择一至两种材料进行实验。 四) 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 海绵(实物) 毛线(实物) 布(实物) 棉花(实物) 水果网(实物)

√ × √ √ × 泡沫(实物) 石头(实物) 沙(实物) 积木(实物) 餐巾纸(实物)

× × × × √

五) 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六、活动延伸

1、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2、活动过程中,有两个小朋友是用水果网做的实验,一个说水果网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另一个说水果网可以变魔术(容易吸水)。通过再次验证发现水果网确实不能变魔术(不容易吸水)。而那个小朋友由于水果网塞太满,水倒得太少,所以使实验出现偏差。由此使我想到可进一步引导

幼儿探究物体吸水饱和度的问题。

七、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之所以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动一开始就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现,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也吸引了听课老师的注意力,师生都对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明看见一杯水倒进了空八宝粥瓶里,再想把水倒回杯子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来验证老师的实验结果,和老师一样,他们也将水变不见了,这时幼儿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水不见了的原因,此时再请幼儿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毛巾,水就是被毛巾吸掉的。发现原因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然后再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整节活动过程中幼儿完全融入到魔术师的角色中,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的状态中,自觉的去寻找“水不见了”的原因,表现得很专注、很投入;而 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活动中还有些值得教师反思的地方,如:幼儿选择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用图表的形式交流实验结果。教师的设想是以变魔术的形式贯穿活动的始终,于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根据创设的情景提出问题:“你用的什么材料变魔术,它能帮你把水变不见了吗”?并在记录图表时将能变魔术(即容易吸水)的物品设置为√来表示;将不能变魔术(即不容易吸水)的物品设置为×来表示 。然而幼儿的表达方式是很直接的,在实验中看到能倒出水来,第一反应是用点头来表示,点头即表示√ ,看到不能倒出水来,就用摇头来表示,摇头即表示× ,幼儿的表达与教师提问中预设的答案(能变魔术即不能倒出水来用√来表示)刚好相反。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相信真真切切摆在面前的实物,他们还不能将自己看到的事实与教师的提问联系在一起,因此幼儿就用自己的问题问自己,他们正确的回答了自己的提问。如果

教师在活动中能以幼儿的视角直接提出问题,那么幼儿就能对实验中的现象做出准确的判断。看来在设计活动中过多的注重情景的创设反而会干扰幼儿判断、分辨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考虑到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不可逆转性,多以幼儿的角度看问题,尽量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来表现实验的结果,才能使幼儿更快地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8篇:科学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风格各异的建筑

第一课 常见的建筑

教学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4.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5.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

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难点

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围绕上面的问题,阅读课文中的资料。

(2)选择适合探究题目的网址和书籍以搜集资料:

参考网址:中国建筑万维网.

(3)将得到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中。

(4)利用第4记录表格,有重点地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如天然山洞、树巢、可以动的草棚或兽皮帐篷、土屋、砖瓦民居、故宫、白金汉宫、美国白宫、纽约的玻璃大厦、摩天大楼等,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主要材料、主要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

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4.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常见的建筑

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功能单一到综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知道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二)新课教学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课件出示不同风格的房屋图片。这些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

教师介绍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建筑间的关系。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

学生交流资料,进一步领悟房屋的建造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2.分析房屋的构成。

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学生诉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 提问:外形不同的房屋它们在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 楼房构成的简图: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3.分析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用简图表示出来。

(三)拓展活动:不同功能的建筑 1.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 2.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的图片。图片所表示的建筑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并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分类。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课后调查:我们周围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他们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常见的建筑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傣族-竹楼、四川-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伊斯兰教-特色的房屋、北京-四合院等。

2.楼房的构成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2.巧妙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4.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课题:巧妙的结构。)

(二)新课教学

1.上节课布置了查找关于建筑物结构的资料的作业,现在全班分组讨论,观察我们周围的建筑物有哪些形状和结构。

2.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发言。

4.全班一起讨论第八页的几幅图,各属于何种结构。

5.讲述:书上的第九页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建筑结构,大家还能找出更多与之对应的建筑吗?

6.分组讨论并填图。 7.汇报讨论结果。

8.讲述:想一想你还能制定哪些分类标准,举手回答。 9.汇报结果并将第九页的建筑物结构分类卡填好。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妙的结构

赵州桥:拱形结构。美国佛罗里达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尔陵:圆屋顶结构。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柱型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埃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为什么那么稳固呢?与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有特色的建筑的图片。提问: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什么?

A.赵州桥为什么是拱形的? B.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

C.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 2.设计研究方案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研究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

5.在第10页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一个小组合作一个项目)。

步骤:

(1)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 (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

(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 6.分组展示研究结果。

7.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三)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1.讲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大家看看书上第11页的几幅图片,看看这些生物的结构与建筑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2.学生描述图中及自己发现的各种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3.阅读科学在线

思考: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仿生建筑?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妙的结构

(1)弧形结构(2)拱形结构(3)管状结构 (4)柱体结构(5)球体结构

3.美丽的建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2.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3.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4.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A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B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三)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思考: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 欣赏建筑的美

建筑物美的表现:

(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推荐第9篇:科学教案

1、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4、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中的钥匙,用力试试!会弯吗?

生齐:不会。

教师:对了,它很硬,那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铜做成的。

教师:钥匙是用材料铜制作成的。请同学讨论一下:钥匙是铜,铜就是钥匙这句话对吗?

(二) 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 学生2:铜也不能开锁啊!

学生3:对,钥匙不能说是铜,它是让我们来开锁的工具,只是它由铜来做成,而铜是材料,还不能使呢!

学生汇报:老师,这话错了,钥匙虽说是铜做成的,但它能用来开锁,而铜则成为材料。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多好啊!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有一定的功能;可材料只能用来组成物品。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把物品的名称写在书的圆圈中及探究记录单中,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物品是哪些材料组成,完成探究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

教师:同学知道了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那么所有的物品都是由种材料组成的吗?看图片上的物品,你们分析分析!

小组分析图片,汇报。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

二、

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 —— 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

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们是天然材料,

像塑料等材料是由人们加工的成的,我们称为人造材料。下面同学自学P3下面的图。看一看花瓶是怎么制成的? 学生自学。

教师:谁谈谈什么样的材料我们叫它人造材料呢?

学生:需要人们加工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信我们各小组在我们的教室里找找看,看这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材料分一下类?比比哪组找的最多。

由组长组织在教室里找材料。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小组交流找的情况。

汇报。

教师:刚才几个组都找到了不少的材料,试想一下,它们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材料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材料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很对,今后环保、节能、新颖将是未来材料的首选。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多注意各种各样的材料,了解关于它的知识。

(三)拓展:

教师:我们回家后,在家进行一下家庭用品材料的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下节我们在交流好吗?

1、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1、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2、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漏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进入三年级新增加了科学课,科学课是学什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2、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3、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1)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2)学生观察三幅图,明确这些问题的提出用了“为什么”或“怎么回事”等词。

(3)教师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4)教师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5)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6)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提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教师巡回指导。

4、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纸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1)、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2)、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次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3)、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4)、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5)、学生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5、自己尝试科学探究(进行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猜想——实验——观察——解释。 下面同学们自己按以上步骤尝试一下科学探究的过程。 (2)实验2:吹乒乓球 教师说明活动过程 (3)学生进行活动,并做好记录。

三、总结:

谈话:谈一谈你对科学课的看法。你认为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

四、板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九课 鲫鱼与青蛙

云浮市郁南县都城镇第一小学校 陈汉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两栖类和鱼类,归纳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了解青蛙的变态发育与鲫鱼的发育的区别。

3、以运动方式入手,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鲫鱼与青蛙的区别。

4、观察两栖类、鱼类的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它们的一些主要器官。

二、教学方法 观察与讲述相结合。

三、课前准备 分别装着小蝌蚪和小鱼的盘子;蝌蚪与鲫鱼的幼体图片;教学挂图;有关鲫鱼、青蛙的影像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蝌蚪和小鱼。

(1)投影机出示蝌蚪和小鱼的幼体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来游泳的,它们的身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身体流线外形,光滑的身体表面,能摆而推动身体前进的尾部。)

(2)观察后,引导学生着重了解它们都是靠尾部的摆动来游泳的。 (3)引申问题。

所有的蝌蚪长得都一样吗?有的蝌蚪长出了小腿,小鱼长腿吗?

2、观察蝌蚪与鲫鱼是怎样长大的。

(1)发展学生思维,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猜想,把蝌蚪和鲫鱼的生长过程画出来。(只要能画出蝌蚪在生长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变化、鲫鱼的身体大小的变化即可。)

(2)教师出示直观教材,(标本、挂图、影像材料等,)为学生们的猜想提供帮助。 (3)讨论:

你还知道小蝌蚪和小鲫鱼生长变化的其他情况吗?它们生活的环境变化吗?

3、观察青蛙和鲫鱼的外形。

(1)观察青蛙和鲫鱼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A、它们的身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B、每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C、它们的身体表面都一样吗?

(2)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像青蛙一样的动物属于两栖类;像鲫鱼一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3)思考、讨论:两栖类和鱼类这两大类动物各有什么的明显的特征呢? 两栖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变态发育,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里,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有一心房一心室。

4、把它们分类。

出示教材提供的八种动物图片:①银鲳,②黄鳝,③鲈鱼,④树蛙,⑤乌鳢(生鱼),⑥大鲵(娃娃鱼),⑦美西螈(一种终生长着外鳃的蝾螈),⑧黄条蟾蜍(癞蛤蟆)。

(2)归类(先让学生辨别,分类,后给予纠正)。 鱼 类: ① ② ③ ⑤ 两栖类: ④ ⑥ ⑦ ⑧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地图》

2008年3月 【教材说明】:《认识地图》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对于认识地图,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地图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认识地图》让学生在学习本学期学习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地图的作用,以及各地图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线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能使学生养成在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习惯,达到理解性记忆。

(2)有利于了解各地地貌形态的名称概念,掌握它们的具体方位和分布规律,避免地形名称与它所在位置的张冠李戴。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用得较多的地图主要有教学挂图、黑板略图和课本插图。地图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具。它同文字相比具有现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

本技能训练的主要方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相关的内容,利用相关的内容来说明地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地图在各种场合的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方格纸、铅笔、指南针等。

老师准备:各种地图挂件、需要用地图的不同场合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今天能不能带老师也去一下游乐园玩呢?

2、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去游乐园里玩,最好走不重复的路线。

二、地图在场合当中的作用。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种地图作用也是相同的呢?那我们进行各自的路线来走走看看。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科学知识能用这样的猜测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实验来证明)

3、你再来玩玩游戏,提示要注意每次看不同地图的作用。每个学生都玩玩。

4、交流:

5、各小组相关内容汇总,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6、小结。在生活当中,地图给我们大家的作用是用来指路的,而且不同的地图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三、地图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作用了,如果用一个地图只是几根线段或是几种图形可以吗?

2、教师演示:出示课件,地图上只标示几种图形和几根线段出现了什么情况?

3、地图就会混乱。人们的主要认识能力就会下降。

4、请一学生上台说明有几种这样的情况,引出表达不清的问题。我们能准确地说出。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图标等。)

6、我们先给地图做上几种常见的图例。大家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

7、学生实验,并记录。

8、汇报交流。

9、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 (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四、作业:

自已在家里动手画画身边的地图。

第一单元:动物和植物

1、动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教学重、难点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教学准备

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教、学法 观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1、引入

(1) 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2) 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1) 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2) 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 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4) 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事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推荐第10篇: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运水

活动目标:

1、在运水中感知水的明显特征,知道要节约用水。

2、尝试使用工具运水,能仔细观察各种工具运水的不同并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玩水的乐趣。活动准备: 水盆若干、玩水工具若干、毛巾、玩具小鸭、一段视频活动过程:

一、运一运--师:今天啊徐老师请了一……

活动目标:

1、在运水中感知水的明显特征,知道要节约用水。

2、尝试使用工具运水,能仔细观察各种工具运水的不同并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水盆若干、玩水工具若干、毛巾、玩具小鸭、一段视频活动过程:

一、运一运--师:今天啊徐老师请了一位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它是谁?和它打个招呼。

--师:小鸭子最喜欢做什么呀?这里有一个游泳池,小鸭子要请小朋友来帮忙运点水。

--师:瞧,这里有许多工具,你们认识吗?这个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工具能运水?

--师:请你们去运运看,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

二、说一说--师:你刚才用什么工具去运水的?它能运水吗?请把它放到红色的框子里。有没有哪个玩具不能运水?请你把它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师:小朋友认为碗、杯子、瓶子能运水,漏勺和纱网不能运水,为什么啊?

--师:你觉得水是什么样子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师:水除了可以让小鸭子洗澡,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师: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三、看一看--师:这里还有一个小鸭子的动画片,我们一起看一看。

--师: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跟动画片里的小鸭子一样没有水用了,会怎么样?那么以后我们用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小朋友都明白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水。

第11篇:科学教案

科学:我家的家具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一些常见家具的名称及用途。

2、能较大方地向同伴介绍自己家的家具。

3、知道一些简单的爱护家具的方法,懂得要爱护家具。活动准备:

根据班级人数创设若干个娃娃家的场景。 活动过程:

1、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愉快地开始活动。

◎教师:娃娃家的家具都没有放整齐,爸爸妈妈们,我们把家具整理一下好吗?

◎幼儿分角色到娃娃家去整理家具,边整理边说一说这是什么家具。

2、了解家具的作用。

◎教师:你们娃娃家有些什么家具?你知道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幼儿介绍自己玩的娃娃家有什么家具及它们的用途。

◎教师:你们自己家还有什么其它的家具?它们又可以用来干什么?

◎幼儿大胆地介绍。

3、初步懂得保护家具的方法。

◎教师:家具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家具?

◎幼儿自由地谈一谈,师生共同小结保护家具的方法:按照要求使用家具,不用笔在家具上乱涂画,不用尖锐的东西敲打家具等。

科学:我家的冰箱

活动目标:

1、知道家用电器的用途,了解其工作原理。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3、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准备:

1、常见家用电器的图片。

2、活动室内放置一些常用的小电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组织幼儿坐好,跟着教师做手指游戏。

2、复习歌曲《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二)教授新课

1、观察小电器。

(1)教师出示小台灯,故意不插电源。

(2)教师:我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小台灯,咦?怎么不亮呢?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台灯不亮的原因。

(3)教师:哦!原来是没有插上电源啊!它们的电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描述电线和插头的样子,教师可以用实物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结:电器没有通电就不能工作,家用电器有一根长长的电线,就像是电器的小尾巴,插头部位有的是两个金属片,有的是三个金属片。

2、找一找。

(1)教师: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什么东西是要插上电源才能用的?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常用电器并说出名称。 (2)教师:小朋友们找到那么多的电器,谁能告诉老师它们都是做什么用的?帮助幼儿了解家用电器的用途。

3、我家电器多。

(1)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找出图画中的电器,并说一说该电器的用途。 (2)引导幼儿列举家中的电器名称和该电器的用途。 (3)教会幼儿安全用电,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4)教师小结:家电在工作的时候不能随便乱摸;平时不能随便地摸插头和插座;不能用湿的物品触碰电器;电器不用时要及时关闭等。

(三)活动结束:让幼儿听音乐按秩序排队开火车跑出教室。

科学:电话真有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打电话的有趣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2、学习打电话的方法,能有礼貌地和别人打电话。

3、能较主动地和同伴一起打电话。

活动准备:

1、“娃娃家”游戏场景,台式电话2部。

2、一次性纸杯、毛线、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活动内容。

1、老师口袋里放着一部手机。铃响,老师接听,说礼貌用语,挂上。

师:“老师刚才在做什么?”

2、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打电话的经验。

教师:“你们平时打过电话吗?”“喜欢打给谁?”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经验:怎样打电话?

1、小朋友交流经验,老师在适当时示范。

2、请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尝试使用礼貌用语 (用手做打电话状)。

3、小朋友自由尝试打电话。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平时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们来试试吧。”

三、幼儿体验打电话的心情和乐趣。

师:“小朋友刚才都很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唱首歌吧。”

1、全体幼儿一起复习一遍。

2、对歌.女孩:“喂、喂、喂,你在哪里呀?”男孩:“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师:小朋友唱得都很好,现在我们来对歌吧,女孩唱:“„„”男孩唱:“„„”.我们看女孩和男孩谁能干!

3、女孩和男孩交换角色。

4、教师总结:男孩和女孩都很能干,来,我们来表扬一下自己。

四、幼儿制作电话,游戏:打电话。

1、师:“小朋友都说了是怎样打电话的,现在小朋友来动手做电话,跟好朋友一起玩游戏。

方法:把毛线从杯子上面的小洞穿过去,然后拉出来,把毛线的这头绑在牙签上,另一头也一样„„瞧,电话就这样做好了。小朋友来试试吧。

2、幼儿两人一组制作电话,玩游戏。

师:“请小朋友找一个好朋友跟你一起制作电话,做好了就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打电话的小朋友把话筒放在嘴上,接电话的小朋友把听筒放到耳朵上,说话的时候悄悄的说,看看你的好朋友是不是能听见 。”

科学:木头和玻璃

活动目标:

1、了解木头和玻璃的不同特性及用途。

2、通过观察和触摸活动,能探索木头和玻璃的不同之处。

3、对周围生活及探索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能说出周围物体的名称,认识玻璃和木头。

物质准备:木制玩具及玻璃制品(金鱼缸、小木偶、玻璃球、玻璃杯)木头块和一盆水、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感知木头和玻璃的不同特性

1、师:大家看,老师的桌子上有哪些东西?(幼儿说出物体的名称)

2、大家摸摸、捏捏,仔细看一看,还可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吗?(如金鱼缸是玻璃做的,小木偶的木头做的等)

4、木头和玻璃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比较木头和玻璃的不同之处)

小结:玻璃是透明的,木头是不透明的,玻璃摸上去是滑溜溜的,木头摸上去的粗糙的、硬硬的。

二、操作实验

1、师:如果将玻璃和木头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怎么样?

2、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操作实验,将玻璃和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相互介绍过程和结果)

三、寻找教室里的玻璃制品和木制品

师:在我们活动室里有玻璃或木头制成的东西吗?我们大家一起找一找吧。(幼儿找一找)

四、了解木头和玻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师: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是木头或者玻璃制成的?

2、启发幼儿想象各种木制品和玻璃制品,如:木头做的东西有桌子、椅子、梳子、床等,玻璃做的东西有玻璃杯、镜子、玻璃窗、玻璃瓶等。

科学:春天来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春天的一些显著特证。2.愿意仔细看图,并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3.学习在教师的引导、提醒下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活动 活动准备:

1.一些表现春天的卡片(柳树、桃花开、冬眠动物的苏醒活动等)和白纸若干张。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

13、练习册。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看图观察。

(1)教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请你们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鼓励幼儿认真看图,积极表述)

(2)教师总结。

教师:这幅图上美丽的花开了,蝴蝶围着花飞舞?蜜蜂采花蜜;地上的小草翠绿翠绿的;树上冒出了新芽,长出了嫩嫩的叶子;小龟醒了,晒着温暖的太阳;小朋友们穿着毛衣在游戏。猜猜这幅图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呢?

2.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幼儿园里的春天。 (1)教师提出到户外观察的要求。

教师:现在我们要出去找一找幼儿园里的春天。小朋友仔寻找的时候,要和老师一起,不要乱跑,注意安全。当年你发现春天的时候,可以大声地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2)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春天,幼儿在寻找的时候教师注意观察,鼓励他们积极地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3)集体总结寻找到的幼儿园里的春天。

教师:我们在幼儿园里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表现在哪里?

3.集体制作“美丽的春天”图画。

幼儿集体组画(可以根据人数进行分组)“美丽的春天”,进一步感知春天的特征。

科学:认识蝴蝶花

活动目标:

1、能说出蝴蝶花树的名称,感知其外形特征。

2、初步学习由整体及部分,由上及下的观察方法。

3、初步熟悉词汇“花瓣”、“五颜六色”、“美丽”,进一步感受春天色彩的丰富与美丽。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和家长外出游玩欣赏花朵、以及参观园内蝴蝶花的经验。

物质准备:实物蝴蝶花。 活动过程:

一、出示蝴蝶花,引发幼儿观察兴趣。

教师:春天到了,春姑娘给我们送来了春天美丽的礼物,看一看,是什么礼物?

二、认识蝴蝶花,感知蝴蝶花的特征。

教师:这些花漂亮吗?它们像什么?

教师: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蝴蝶花”。

整体观察蝴蝶花的颜色。

教师;蝴蝶花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熟悉词汇“花瓣”、“五颜六色”。

观察蝴蝶花的部分特征。

教师:仔细看一看,蝴蝶花的花瓣是什么样的?有几瓣?像什么?告诉幼儿“蝴蝶花”还有一个名字叫“鬼脸花”。

三、从上及下地观察蝴蝶花,进一步巩固对蝴蝶花的认识。

教师:现在我们从上及下看一看,蝴蝶花最上面是什么?下边有什么?什么样子的?

师生共同小结:蝴蝶花像蝴蝶,它的花瓣像蝴蝶的翅膀,有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真漂亮,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

四、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师:蝴蝶花是社会们季节开的花?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春天到了,许多花都开了,小树也发芽了,只要我们在周围找一找就会找到很多漂亮的小花、小草,小朋友,咱们到外面去找找小花好吗?

科学:下雨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基本理解“图夹文”故事的内容,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图书一本。幼儿人手一份小图书。

二、

三、四画面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激发幼儿看书的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大图书,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书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认识书的名称《下雨了》。

出示大图书“图画中有谁呢?(小狗、青蛙、小白兔、小姑娘)他们在哪?(屋檐下)知道什么时候(放学后),你怎么知道的?(有书包)天气怎么样?(下雨了)“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呢?”(引出‘焦急’)

“那他们为什么要焦急呢?”(没有办法回家)“那你们替他们想个办法让他们回家。”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幼儿认读画面上的字。

“是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想的那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回家的。”

二、引导幼儿阅读画面内容,初步掌握“图夹文”的阅读方法。

1、教师翻开书的第一页,“这页画面中有什么?”(有字宝宝、图画)“画面中出现了谁”(小白兔妈妈)“它手里有什么?”(蘑菇伞)“它来干什么?”(送雨伞)“除了有图画,还有什么?”(字)那你认识中间的哪些字呢?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自己认识的汉字。那小白兔是怎样拿着伞回家的呢?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动词:顶(出示字卡)

2、引导幼儿观察图夹文中文字

“你们看,在图画的旁边就是画面的内容。”引导幼儿认读图夹文汉字“小白兔妈妈”“蘑菇伞”“小白兔”。

“还有一些其他的字,老师来告诉你。”带领幼儿阅读第一页。并引导幼儿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读。

3、引导幼儿自己阅读第

二、

三、四中的画面,并能进行简单讲述

“小白兔回家了,那其他人又会怎么样呢?”“小朋友自己来说说,并且告诉旁别的小朋友。”,每人一张,交流互阅。

4、最后出示图五一句话带领幼儿朗读一次。

三、带领幼儿完整讲述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幼儿用手指指读的方法阅读故事。个别、集体。

“ 老师把这本大图书做成了小图书,我们小朋友可以在下课的时候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科学:勤劳的蜜蜂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知道蜜蜂会采花酿蜜。

2、懂得要身小蜜蜂学习,做个勤劳的好宝宝。

3、对动物的活动和生长有初步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准备:

1、蜜蜂的标本。

2人手一个杯子,蜜蜂若干。

有关的图片或影碟、放大镜、音乐。 活动准备:

1、首先认识蜜蜂的实物标本,幼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2、了解蜜蜂的本领。

3、播放有关蜜蜂的碟片,再说一说蜜蜂对人体的好处。

4、幼儿一人一小杯蜂蜜水,品尝一下说说味道怎样?

5、在引导下,说说蜜蜂的生活习惯。

6、游戏:小蜜蜂采花蜜

(1)幼儿扮演小蜜蜂四散站在场地一端的蜜蜂家中。

教师:小蜜蜂最勤劳了,和妈妈一起去采蜜吧!

(2)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做飞的动作:小小蜜蜂嗡嗡嗡,去采花蜜勤做工,嗡嗡嗡,嗡嗡嗡。

念完儿歌,小朋友就陆陆续续钻到花丛中采蜜。

教师:这里有许多花呢!快快飞过来吧!

幼儿游戏3-4次,来回采蜜,一次只能采一朵花。

教师:要表扬遵守规则进行游戏的幼儿。

活动结束:律动:蜜蜂做工。

科学:白糖和白盐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2、能比较出糖、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对糖和盐的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活动准备:

1、每桌半碗盐和半玩糖,每组两只喝水的杯子、一把调羹。

2、两个玻璃杯里分别放上糖水和盐水。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两杯水,请你们猜猜是什么水?

2、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

3、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咸的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观察桌上的材料,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猜猜哪只碗里是糖?哪只碗里是盐?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3、现在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调羹轻轻搅拌,待糖和盐熔化后问:“糖和盐到哪里去了?”(提醒幼儿把使用过的物品要放回原处。

4、师幼探讨“糖和盐”到哪儿去了。(帮助幼儿理解“溶化”)

5、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糖和盐溶化的方法。

6、品尝调配好的糖水、盐水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讨论)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

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的用途。(家家户户烧菜时离不开它们,工厂里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不一样?

小结:糖和盐都是白色的,一颗一颗两晶晶的,它们都能熔化到水里,它们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不同,因此它们的用处也不同。

五、延伸活动:

除了糖和盐能溶化,请小朋友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也能溶化呢?

科学:大象的长鼻子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大象,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2、通过拼图和模仿表演大象的长鼻子,进一步感知大家的主要特征。

3、爱护动物,初步具有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公象、母象图片各一张,不同姿态的大象拼图若干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可用谜语导入,老师说一个大象的谜语,请幼儿猜出出谜底。

二、观察大象,认识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大象图片,请幼儿观察: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大象看上去怎么样?它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耳朵呢?它的尾巴看上去怎么样?它的腿呢?

出示公象和母象的图片,提问:这两头大象长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朋友都喜欢大象的长鼻子,这长鼻子有什么用呢?

大象喜欢吃什么?

三、智力游戏:拼图

引导幼儿将画面剪成块状,进行拼大象的活动,比谁拼得快。

四、游戏活动《碰一碰》

提问:你拼出了什么?你喜欢大象的什么地方?我们一起用双手合起来做大象的长鼻子,你想用长鼻子做什么呢?

让幼儿自主地做一做动作并带领小朋友学大象走路。

下面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玩“碰一碰”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边唱边表演大象走路,并根据教师的评议指令,碰一碰身体的相应部位。

科学:小鸡和小鸭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与小鸭的不同,掌握名称:爪子、脚蹼。

3、知道要关心、爱护小动物。活动准备:

1、小鸡、小鸭若干只,鸡食、鸭食,

2、大箩筐,纸盒,小鸡小鸭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起幼儿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一位小客人,猜猜看,它们会是谁呢?(幼儿回答)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叫声)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特征。

1、(出示小鸡)大家一起来仔细瞧一瞧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吧

2、请个别幼儿说说发现了小鸡的哪些特征,(头上有两只小眼睛、尖尖的嘴巴、毛茸茸的身体、有两只脚、脚趾尖尖的“小朋友数一数有几个脚趾”或说脚上有尖尖的爪子)并且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其特征(例如:嘴巴是尖尖的,就用手做一个尖尖的嘴巴形状,)

3、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走路的吗?请个别幼儿来模仿,老师带着小朋友学小鸡走路。

4、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好多小鸡的特征,谁知道小鸡喜欢吃什么?(幼儿回答)

5、小鸡是怎样叫的?我们一起来学小鸡叫,〈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小鸡叫〉

(三)引导幼儿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点。

1、老师还请来了小鸭,小朋友看一看小鸭和小鸡长的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嘴巴、脚、叫声)(小鸡是尖嘴巴,小鸭是扁嘴巴;小鸡脚上没有蹼,小鸭脚上有蹼、、、、、)

(四)了解小鸡小鸭的生活习性,能关心、爱护小动物。

1、你们知道小鸡和小鸭有什么本领呢?(小鸡会捉虫,小鸭会游泳)

2、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小时侯的小鸡小鸭爱吃米、米糠、青菜,慢慢长大了小鸡特别爱吃米和虫子,小鸭特别喜欢吃小鱼小虾)

3、老师把小鸡和小鸭的朋友也请来了,我们一起请客人吃东西吧,一边喂一边说,“小鸡,我请你吃米,”“小鸭,我请你吃菜”。

4、小鸡小鸭吃得好开心,你们喜欢它们吗?喜欢它就摸摸它、抱抱它、亲亲它。

5、客人吃饱了,要回家了,(这里是小鸡的家,把小鸡送到这里,那里是小鸭的家,把小鸭送到那里 )我们一起送客人回家吧!

6、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请里几只小鸡来做客?几只小鸭来做客?

(五)音乐游戏《小鸡和小鸭》

1、谁愿意扮演8只小鸡和8只小鸭呢?

2、让我们听着音乐动起来吧!

科学:洒水车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车子,了解洒水车的基本构造和用途。

2、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洒水车的特殊功能。

3、喜欢汽车,感知玩汽车和洒水车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洒水车、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消防车玩具汽车模型。

2、洒水车图片。

3、会玩音乐游戏《洒水车》。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玩具汽车,引起幼儿兴趣,讲述汽车的名称。师边出示玩具汽车,边发出各种汽车的声音:这是什么汽车?

2、引导幼儿观察洒水车图片,了解洒水车的基本构造以及用途。(1)出示洒水车图片:这是什么车?洒水车是什么样子的? (2)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洒水车上有什么 东西?它们有什么用?

(3)洒水车有什么用呢?它在什么情况下工作?洒水车来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 (4)师带领幼儿模仿发出洒水车的声音。

3、小结:洒水车是专给马路洒水的汽车。洒水车的车头和卡车差不多,车身是一个大水箱,里面装满了水,水箱的周围有排水管,水由排水管喷出,把马路冲洗得很干净。

4、儿歌欣赏《洒水车》 (1)师朗读洒水车儿歌: 洒水车,叮咚响。 马路上,常来往。 喷出股股水花来, 干干净净又凉爽。

(2)师鼓励幼儿和自己一起念儿歌《洒水车》。

5、带领幼儿开展音乐游戏《洒水车》

(1)你在马路上,看过洒水车吗?洒水车的水洒到你了吗?好玩吗? (2)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洒水车来了》的游戏好吗?

(3)幼儿围成圆圈站立,师扮演洒水车司机,师随着音乐边开洒水车边唱歌,司机双手做做洒水动作,面向司机的幼儿必须立即躲闪表示避开水,司机自转洒水,全体幼儿理解返回自己的座位上,游戏可进行2——3次。 (4)可变换角色让幼儿扮演洒水车司机进行游戏。

科学:有趣的轮子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数字1~~4的实际意义,并能够灵活地运用。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停车场内》。 活动过程:

1、找不同轮子的车:

出示各种“车”,引导幼儿看看、找找这些车的区别:

——“这儿有许多车,请你们来找一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口手一致地数数。

教师对幼儿讲述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车轮的数量不同。

2、进停车场:

介绍游戏的玩法、规则:

——“请你来做小司机,先数数你的车有几个轮子,再看着停车场上的数字的多少把车子停进去。”

幼儿操作,进行游戏。

师生共同检验是否按每个停车场的要求停放车辆。

教师对幼儿在操作中所用的方法进行小结。

2、按数取车:

教师给幼儿每人一张停车卡,准备游戏。

师生或幼儿结伴辨认停车卡上的数字。

幼儿按停车卡上数字的大小去取相应数量车轮的车子。

幼儿相互检验游戏的结果。

科学:谁的力气大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身体有力气,用力就可以使物体运动。

2、愿意探索力,能大胆探索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关系。

3、对有关力的现象感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自己用力就可以让一些物体动起来。

2、物质准备:羊角球,刺猬球、飞盘、足球、拎的小桶等。

活动过程:

导入:

1、今天老师看见你们很高兴,很想抱抱你们,选一个幼儿抱一抱。提问:老师有没有抱起来?老师是怎么把她抱起来的?(用力) 老师身体的哪个地方用力了?(手用力了) 试一试:谁的力气大,激发活动的兴趣。

教师(出示玩具)宝宝们,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玩具,你们想不想玩啊?请宝宝们上来玩一玩吧。

玩后提问:你玩的什么玩具?你是怎么把它玩起来的?你的身体哪个地方用力了?

2、实践活动:体验自己用力和用力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许多东西,有羊角球、刺猬球、小车、轮胎等,请你们去试一试,让它们动起来,想一想,你的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劲?(请个别幼儿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探索)并加强个别辅导,“你是怎么让轮胎动起来的?”(推的)“身体的什么地方用力的?”(膀子)“用了力就怎么样了?”(轮胎就滚动了)

引导幼儿认识对不同的物体要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力。

教师:踢球的时候什么地方在用力?(小脚在用力)

我们玩球的时候想把球踢远,脚踢的时候就要怎样?(用力踢)

如果想踢得近一点呢?(轻轻踢,少用点力)

教师:拎小桶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力?(手、胳膊、肩膀)

如果你想拎起重的东西,用的力气应该怎样?拎起轻的东西呢?(用力大,就能拎起重的东西,用力小,只能拎起轻的东西)

教师:当你在推小车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要用力?(手和脚都要用力)

要想让小车跑得快,用力就应怎样?(用力就要大)跑得慢呢?(用力就小)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我们用力就能使物体动起来。物体动的快、慢、远、近都和我们用力的大小有关系。

3、游戏活动:《大皮球》

幼儿两两做游戏,当唱到拍的轻的时候,扮大皮球的幼儿轻轻地跳起来,唱到拍的重的时候,幼儿跳高一点,游戏进行2------3遍。

科学:马路上的车辆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车辆的不同外形及名称。

2.愿意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 活动准备:

1.课前组织幼儿观察马路上的车辆。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回忆经验:

“我们看过马路上的许多车辆,你还记得有哪些车吗?”

幼儿回忆讲述,教师鼓励幼儿声音响亮地说话。

2.看图讲述:

认识常见的车辆:

“谁能找到出租车在哪?你怎么知道这是出租车?”

幼儿观察、识别图片中的出租车。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

“出租车顶上有灯,如果车上没有乘客,会亮出空车的信号。”

“滴滴——什么车开来了?你从哪里看出这是公共汽车?”

“叮铃铃——什么车开来了?自行车和摩托车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看图分别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幼儿游戏:

师生共同玩“开汽车”游戏,幼儿做开车状,教师交替出示红绿信号灯,幼儿作出相应的动作。

4.操作活动:马路上的出租车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画面,看看、说说画面上有什么车?

(2)数一数一共有几辆车?其中红、蓝两种颜色的车各有几辆?

重点有求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

(3)找一找哪几辆出租车里有乘客?哪几辆出租车里没有乘客?

科学:甜甜的西瓜

活动目标:

1、认识西瓜的外形特征,知道西瓜的味道,它是夏天的水果。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有目的地观察。

活动准备:

西瓜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青青藤,满地爬,结出果子圆又圆,瓤甜水多绿汪汪。

二、运用多种感知西瓜的特征。

1、教师出示西瓜,让幼儿观察,提问:看看西瓜是什么样子的?

2、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压一压,有什么感觉?

3、讨论各自探索过程和结果。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有大的,有小的。有的瓜皮是深绿色的,有的瓜皮是浅绿色的,还有的瓜皮上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凉凉的、滑滑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响,推一推还会滚。

4、小朋友们,请你猜猜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呀?(幼儿讨论)

5、教师将西瓜切开,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瓤、有皮,瓜瓤里有瓜子,瓜瓤甜甜的水分多;开始吃的时候很甜,越往下吃就不大甜了;瓜瓤有红的,也有黄的,瓜皮有点绿;吃完了手上、嘴上有点黏„„

三、讨论吃西瓜的好处。你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小结:西瓜水分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还能防止生痱子呢!

四、幼儿品尝无籽西瓜并与前面的西瓜比较,体验无籽西瓜吃起来更方便。

1、出示无籽西瓜,让小朋友尝一尝,和刚才吃的西瓜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讨论。

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小结,让幼儿感受到科技新产品好。(人们吃西瓜时要不停地吐瓜籽,很麻烦,所以科学家动脑筋,试验出了新品种——无籽西瓜。吃起它来就很方便,不用吐瓜籽,大家都喜欢吃。)

科学:认识电风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电风扇的特点和用途。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使用电风扇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台扇,落地扇、吊扇等各种电风扇各一台。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电风扇,认识电风扇的特点。

3、教师出示电风扇,请幼儿仔细观察电风扇,说说电风扇是什么样子的?

4、了解电风扇的用途,教师:电风扇有什么用?它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5、引导幼儿讲述自己使用电风扇的经验和感受。

6、提问: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电风扇?使用时应注意哪些?

7、让幼儿知道电风扇是科学家发明出来的,它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科学:凉凉的冷饮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冷饮、开冷饮店、大家一起品尝冷饮等活动,引导幼儿初步体验合作,分享的乐趣。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帮助幼儿了解吃冷饮可以降温、解渴、但是不要贪吃冷饮,不吃变质冷饮。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观冷饮店。

2、各种冷饮若干。

3、幼儿课本。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实物雪糕,提问幼儿:吃雪糕的时候,感觉怎样?(凉凉的、甜甜的)

(二)基本部分

1、吃冷饮,感知冷饮的特征。

(1)、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感知冷饮的形状、颜色、味道等。

(2)、鼓励幼儿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发现。

2、启发幼儿回忆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吃过的冷饮。

3、讨论:冷饮吃了以后,感觉怎样?冷饮是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为什么?教育幼儿夏天天气热,吃冷饮可以降温,解渴,但不能贪吃,不吃变质冷饮。

4、打开课本71页,让幼儿观察后提问:

(1)、图中哪支雪糕在外面的时间长?

(2)、吃冷饮时应注意什么?

5、益智游戏——小牛和小老虎分别能吃到什么

6、将图中熊猫雪糕的虚线连一连。

7、欣赏儿歌《大雪糕》。

大雪糕真好吃,小猴吃了一支又一支。

嘟嘟熊说:“别再吃”。 小猴说:“还吃、还吃”

嘟嘟熊说:“够了、够了” 小猴说:“不够、不够”

小猴吃的肚子疼了,才后悔没听嘟嘟熊话。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吃冷饮时应注意的地方。

第12篇: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2、

3、能设想出多种使运动着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 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2、能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

2、能用实验说明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能意识到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为阻力。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教学重点: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教学难点:体会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题目。

教师主动和学生交朋友,通过赠送礼物的形式复习旧知识点(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引出新的授课内容(怎样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同时增进师生情感。

(二) 活动:怎样让运动的乒乓球停下来。

1、教师出示礼物——乒乓球,请学生思考:怎样让运动的乒乓球停下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

2、鼓励学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明确实验要求,巡视、指导各小组实验,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

3、组织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及时表扬优秀的实验方案和优秀的实验组。

4、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实验规律: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都得给一个阻碍它运动的力——这就是阻力。揭示阻力的概念,学生齐读。

5、讲授阻力这个“大家庭”中一个特殊的成员——摩擦力,出示概念,鼓励学生发现它“特殊”在哪儿。

(三)感受摩擦力,在体验中提出假设。

1、初次感受摩擦力。

师生一起伸出右手放在桌面上,贴着桌面向前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明确阻碍手前进的力就是摩擦力。提问: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2、再次感受摩擦力。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推桌子很吃力,有的较轻松呢?说明摩擦力还有什么特征?(大小)

再次和老师一起做:轻轻地把手放在桌子上向前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再用力压住桌面向前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3、又一次感受摩擦力。师生再次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在桌面和伸直的胳膊上向前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4、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之间的压力。

(四)实验验证。

1、教师出示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当堂检测:小小设计师

1、出示三个难题,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摩擦力的原理,设计解决方案,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说出其中的科学原理。

(1)雪后路面很滑,你能设计一种汽车安全行驶的方案吗? (2)爷爷家的锁生锈了,不容易打开,怎么办?

(3)小明要搬家,可一箱子书他搬不动,也推不动,怎么办?

2、当学生说出第三个难题的解决方案时(给箱子安上轱辘),相机讲解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还有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鼓励学生课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进行验证。鼓励学生要有科学怀疑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不能盲目信奉老师。

(六)生活拓展。

鼓励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摩擦的实例。(可结合课本插图和课件图片,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身边寻找)

(七)课外延伸。

1、鼓励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2、提示鼓励学生更大的收获其实在生活中,鼓励学生课下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1)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接触面大小的关系。

(2)寻找生产、生活中人们利用阻力及摩擦力的实例,说说其中的原理并记录下来。

《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教学设计

迁西县三屯营小学

王宏伟

第13篇:科学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有趣的浮沉现象

芝罘区建昌街小学 秦肖飞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气球、铁钉、饮料瓶、水槽、皮球、钩码等。

2、多媒体课件:情景图及实验报告单 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乒乓球掉到了杯子里,不能倒,不能用手拿,更不能破坏杯子,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把乒乓球取出来? (生操作往里倒水,学生看)

2、在玻璃杯中倒入水,乒乓球就会浮起来,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有趣的猜想

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出示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泥、气球、饮料瓶、皮球、橡皮、塑料泡沫。

3、猜测如果把这些物体放进水中,它们会上浮还是下沉呢?小组讨论后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猜一猜”部分。

4、学生交流猜想的结果,通过投影展示记录单。

三、合理的验证

1、做实验验证猜测,强调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① 把物体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把实验结果填在1号记录单上。 ③实验结束后将材料放回学具盒。 备注:每个小组准备一块手帕擦手。

2、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知道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木块、皮球、气球、塑料泡沫、饮料瓶),沉在水底的有(玻璃球、图钉、橡皮)。

四、感受浮力,明确定义。

1、看着实验记录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比较轻的物体就会浮在水上吗?图钉很轻为什么还沉在水底?大轮船很重,为什么还能浮在水面上?

3、看来不光跟物体的重量有关,还可能跟水有关。你想不想试一试水的这种神奇的力量?

小实验:将皮球放入水槽中,用手慢慢往下按,注意感受一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4、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教师巡视。实验后将实验材料装袋放在材料盒。

5、学生交流实验感受(4—6人)

6、教师小结并板书定义:你们都感受到了水向上托起的力(板书:向上托起的力)你知道这种神奇的力叫什么吗?对,这就是水的浮力。(板书完整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五、验证浮力

1、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到底受不受到浮力呢?

2、老师提供橡皮筋、钩码、直尺,你想怎样设计试验?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交流实验方案:

把钩码钩在皮筋上,看看皮筋的长度是多少,用直尺量出来,记录下来;然后将钩码垂直放入水中,用直尺量出皮筋的长度,作好记录。 课件出示:

①将钩码分别在空气和水中提起。

②量皮筋的长度时,钩码不能碰到水槽底或水槽壁。 ③用直尺读数的时候,视线一定要和刻度相平。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你们可以分别用一个钩码和两个钩码多做几次。

4、交流实验情况:生拿实验报告单到台前展示

5、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橡皮筋在放入水中之前长,放入水中之后变短了;受到了浮力等。

6、小结:的确,在水中,不论是上浮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比方说水中的石头,沙子虽然沉在水底,但是同样受到水的浮力.

六、总结拓展

1、水的浮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你能不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浮力?

2、课件出示应用浮力的图片资料等。

选种子、游泳圈、轮船等,适当地选取图片让学生解释说明。

3、激发探索兴趣:(出示潜水艇图片)这就是我们人类利用水的浮力制造的潜水艇,它为什么可以在水中上浮、下沉如此自由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下课。

第14篇: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设计

高艳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但色彩亮丽、美观精致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却经常被学生所忽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食物包装的观察研究,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学会比较辨别食品优劣,延伸拓展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掌握有关信息。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有效抵制伪劣食品,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从三年级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些观察活动,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另外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开始关注,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较多。但往往学生关注的内容没有进行过细致入微、深入的研究,并不能发现生活中一些熟识的事物中有着有意义的学问。学生的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们的“自主观察,合作探究”为学习策略,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观察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解决问题成功的体验与喜悦,充分让学生探究、交流、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利用已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做到学以至用。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上网查找资料,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观察记录表、学生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袋、包装盒;教师收集各种食品包装袋、包装盒

六、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1、课件展示:

A、出示新闻图片资料:2002年 9月14日早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作厂中学和东湖丽岛工地部分学生和民工因食用了饮食店内的油条、烧饼、麻团等食物后发生中毒。据初步调查,中毒者达二百多人,已有多人经抢救无效陆续死亡。

B、文字信息:卫生部通报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

2、提问:看了这两个信息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3、小结: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应该给予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购买一些有外包装的食品,对于那些有外包装的食品,特别是密封食品,我们只能根据食品外包装上的信息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一课。

5、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接收信息,在内心引起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引发学生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关注食品安全。产生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学习心理需求。)

(二)、小组合作整理信息,交流汇报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1、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收集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并让大家观察记录其中一种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大家都有去完成吗?(生答)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观察到的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的信息记录表拿上来,把你们组发现的信息统计一下,用关键字记录下来,填写在统计表上面。比一比,哪组发现的信息多?

2、学生分小组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生汇报交流观察记录下来的信息,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同学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自己小组的记录表上给相同的信息画圆圈,有几条相同的信息就画几个圆圈。

(设计意图:用画圆圈的方法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培养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并为后续的活动作准备。)

4、师总结: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这么多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课件出示: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5、师:同学们,按照《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食品标签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产品标号等内容。具备这些信息的才是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安全的食品。 (设计意图:对学生所提到的信息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合格的产品、安全的食品的含义。这部分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对食品包装的观察,尽可能多地发现食品包装上文字、图形、材料、制作、保存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概括出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

(三)、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1、师: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作为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你特别要关心的信息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价能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要用绝对的观点对待事物,但有一些一般的规律可以借鉴。)

2、师: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关系着我们食用是否安全,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研究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师:现在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从你们小组带来的食品包装袋上各挑出4种食品包装袋,并迅速找出这些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把它填写在记录表二上。

4、师:填好后讨论:你们组从记录的几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5、师:为什么有的食物的保质期长,有些食物的保质期短?食物的保质期长短究竟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提出猜测:包装材料、食品本身的性质、生产工艺、包装方法、配料、储存方法等。

7、提问:你能用事实证明你的猜测吗?

8、学生利用已有的材料(食品包装袋)或收集生活中的一些事实通过比较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9、师:在这么多影响食品保质期长短的因素中,你觉得跟我们人体关系最大的是什么? 师:配料表是用来标明食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成分的,一般包括原材料和添加配料。(在大屏幕中的配料表上指出)厂家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通常会在食品中添加一些防腐剂之类的添加配料,那谁知道防腐剂对我们身体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10、师:想不想来更详细的来了解一下防腐剂的知识。(出示多媒体出示防腐剂资料)

11、师小结:同学们,看了资料后我们了解到,防腐剂虽然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由于大都是人工合成的,过量或过多食用,毕竟对我们人体没有好处。尤其是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少年。一般来说。保质期限长的食品往往含有一些防腐剂之类的添加剂,保质期短的通常不含有此类添加剂,是一种有健康的食品。所以像这些含有防腐剂的食品我们要尽量的少吃或不吃。当然,配料表中还有很多的添加配料,在课堂上我们不做深入研究,而是把它放到课下留做课外拓展作业。

(四)、运用生活,科学购物。

1、师:了解了防腐剂的有关知识后,那么同学们在购物时,同一类产品是选择保质期长的好还是短的好?

(设计理念:让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最后让学生有一种共识: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一般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如果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食用的,可以选用保质期长的食品)

2、模拟购物(出示幻灯片)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同学们都能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吗?请同学们任选一题,自己设计要购买的食品。

a.五一长假你和爸爸妈妈打算去海南旅游,想带些食品,你会带些什么食品呢? b.后天,小明要到乡下去看望奶奶,想给奶奶买些食物。你帮小明选选看,哪些食品比较合适。

c.你今天回家后,想去超市买些食品,晚上好好犒劳犒劳自己,同时和爸爸妈妈分享。

3、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购物中关注食品信息,科学地购物,买到满意的食品,获得全面的营养。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树立科学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的意识,学做健康、文明、理智的消费者。)

板书设计:

食品包装上的信息

配料、保质期 食 包装材料 品

食物性质 安 储存方法 全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评价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的内容:收集整理材料能力的评价;观察探究能力的评价,学习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生活实践能力)的评价,认知和情感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我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科学学习是为了让学习者生活得更有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前后虽然表现出来的是程序的不同,但它却是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的表现,是教师教育高度的表现。如果仅仅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受教材的局限,更容易或者更习惯寻找其中的知识目标,用知识目标来统领各个教学活动,这样的立足点自然就会弱化每个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的定位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方向、曾有经验等,将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现有的情况以及教材三者结合考虑,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第15篇:科学教案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龙泉小学

刘彦

一、背景和目标:

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3、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5、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6、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7、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塑料大小块,木头条和木头块,纸,金属大小块,水槽,水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

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并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沉浮实验:验证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我们周围有哪些常见的材料?

木头、塑料、金属、纸....

2、猜一猜:这些材料在水中沉还是浮?

3、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

一起动手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吧!

4、想一想

(1)材料如何放如水中?

将物体轻放到水中央再放手

(2)怎样来判断材料的沉浮?如何算沉?

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浮的。

5、实验要求

6、完成记录表

7、观察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1)像金属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大都容易沉 ; 像木头、塑料、泡沫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物体的材料有关。

(三)认识木头

1、自古以来,木头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地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你知道用木头可制成哪些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呢?并且填写气泡图。

2、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要生长十几年。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工采伐,

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人们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和木材边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广泛使用.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呢?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结束语: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其他的材料,科学的使用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五)作业:如何杜绝生活中浪费木材资源的现象?你有什么好办法

第16篇: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第一课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内容】抵抗弯曲

【教学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横梁”和“柱子”

(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

(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 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猜测

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

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 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

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 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出示小垫圈)

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 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5、怎样改变纸梁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的纸梁引导)

学生回答:成倍增加纸梁的宽度。

6、你如何知道纸梁能抵抗多大的弯曲?(加垫圈到什么程度为止?) 学生回答: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探究纸梁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提问:实验方法是否与上一个实验相同?有什么是不同的吗? 学生回答:不同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四)学生探究实验

1、阅读作业本上的两个表格,明确实验目标

提问:你从作业本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需要预测和实测。

小结:在实验前需要对实验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2、温馨小提示:

纸梁垫起的高度为两本科学书叠放的高度 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适中(不要太近或太远) 垫圈一个一个轻轻摆放在纸梁的中间位置 小组内互相合作,轻声交流,争做小小科学家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4、汇报交流

分别挑选两个小组汇报不同的实验数据,收集数据填写表格,分析数据。 纸梁的宽度 一倍宽 两倍宽 四倍宽 抵抗弯曲能力 预测

实测

结论:

纸梁的厚度 一倍厚 两倍厚 四倍厚 抵抗弯曲能力 预测

实测

结论:

5、分别归纳小结:

①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②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6、提问:对比两组不同实验的实验数据,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增大纸梁抗弯曲能力更加明显。)

三、课后拓展

思考:横梁横着放好还是竖着放好?为什么? 试一试:用尺子证明你的想法!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2.1抵抗弯曲

因素 抵抗弯曲能力 宽度增加 增强 厚度增加 大大增强 材料 形状 【教学反思】

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考:思考

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思考

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的研究任务的安排与实际生活问题思考的活动安排似乎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思考

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

第二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1、完成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渐养成小组合作,共同实验、学习的习惯。

2、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研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可出科学结论。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 回形针 胶水 包装箱瓦楞纸板 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料样品或是图片 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一、新课引入

1、展示各种形状的的钢材\\铝材的图片

2、思考:为什么钢材和铝材要设计成“T”“U”“L”“工”“口”字形状呢?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3、过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饿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

(1)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呢?

(3)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小组合作,先预测再做实验,分别测出“一”字形、“U”形和“W”形纸的抗弯曲能力。

3、通过比较承载的回形针的数量,得出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科学结论。

4、思考:

(1)其他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后,其抗弯曲能力也会改变吗? (2)为什么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5、引导:

(1)增加宽度和增加厚度,哪个更能提高材料的看法弯曲能力? (2)将“一”字形的材料变成“L”形材料,相当于那一部分是立放了?宽度怎么变?厚度怎么变呢?

6、总结:

“L”形材料虽然宽度减小了,但是厚度却增加了,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L”形材料比“一”字形材料具有更强的抗弯曲能力。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

1、观察瓦楞纸板的实物

2、和普通打印纸相比,感觉瓦楞纸板的抗弯曲能力大小。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并思考: (1)它有几层?

(2)各部分的厚薄、软硬是如何的呢? (3)瓦楞纸板有什么特点?

4、思考:

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

5、同学发言,互相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瓦楞纸板报有好几层,比较厚,里面有层是弯折的,又折有黏合,具有较强的抗弯曲能力。

6、说说你对瓦楞纸板报的其他想法。

7、举例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改变材料的形状来增强起抗弯曲能力的。

【板书设计】

2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瓦楞纸板的研究 具有抗弯曲能力强的特点。 【教学反思】

我发现圆形的和方形的形状制作非常麻烦、检测其抗弯曲能力也是相当麻烦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比较各种形状抗弯曲能力的强弱,我们要强调与一字形的相比,纸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是否增强了

第17篇: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证性实验。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空气枪的原理; (3)会制作空气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 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4.制作空气枪:

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气枪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 3.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交流。

5.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5.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10.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 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讨论汇报。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

(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1.演示教师自制的空气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气枪吗? 2.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3.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气枪。(强调:不要对着人) 4.游戏: 比一比,谁射得远。 5.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四) 总结

谈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18篇:科学教案

第一周:种子娃娃有办法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是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难点是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活动准备: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课件 活动过程:

1、儿歌导入,激发兴趣《蒲公英》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3 .苍耳的传播方式

4、莲子的传播方式

5、总结,每种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式。

第二周:有趣的自由落体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了解“自由落体”的科学现象。

3、加强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重点:了解“自由落体”的科学现象 难点: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同。

活动准备:

1、可操作材料:羽毛、石子、绳子、铁制品、纸、小玩具、沙包、小纸盒等物品。

2、记录卡。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谈话:小朋友们都问我一个问题:飞机为什么会落下来?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来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2、基础部分:1)、游戏:“看谁扔的高”。为幼儿提供材料“猜一猜,试一试看看什么东西能扔的高?”幼儿操作。(引出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经验回忆,直到不管什么东西都会落到地上。)2)讨论:什么物体先落下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a、你刚才扔了什么?它落下来的速度怎样?b、再试一次,比较一下什么东西落地最快?c、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和幼儿一起统计物体下落的情况。3)、幼儿第二次探索,然后讨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什么有关呢?a、出示两个不同的物体并把两个物体放在同一高度,让物体自由落下。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物体的形状会改变下落的速度

3、出示两个相同的物体(铁制玩具、木制玩具),并把两个物体放在同一高度,让物体自由落下。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幼儿讨论,

4、教师小结:物体的材料会影响下落的速度。让幼儿进行对比操作后记录。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观察两种物体下落的速度有什么不同?集体讨论后,教师小结:在同一个高度,物体下落的速度跟物体的重量、材质有联系,重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

3、结束部分,小结:由于地心引力,当我们把一件物体跑到空中时都会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掉到地上。

第三周:好玩的绳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关绳子的游戏,激发幼儿对玩绳的兴趣,让幼儿体会到玩绳的快乐;

2、通过玩绳,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玩绳,使幼儿掌握简单的玩编技巧和方法,训练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每人两根绳,一份编织工具(利用纸板按照一定图形制上经线,另一根作为纬线进行编织)课件绳编作品若干、小魔术盒一个。

活动过程:

1、利用魔术盒导入活动。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个小盒子,你们看里面有东西吗?老师要变个小魔术,看能变出什么来?(利用变魔术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2、利用提问和实际操作的方法,让幼儿探索更多的玩法。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绳子都能做什么用呢?幼:翻花绳、当鞋带、当头绳、拼图案、当马鞭、跳绳,师:绳的用途。可真多呀,下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根漂亮的绳,你们试一试,看一看,玩一玩,看谁还能发现更多的花样。幼:幼儿都在积极的用一根绳玩,有的系在脖子上当项链,有的当腰带,拼出了许多的花样,象花蝴蝶、蘑菇、花瓶、小树、鞋子、星星…师:刚才小朋友说可以翻花绳,现在小朋友就把绳的两头系在一起,翻一翻花绳,动脑筋,看谁的花样多,可以自己翻,也可以与伙伴一起翻。幼:翻出了太阳、花布、大桥、死扣、星星。师:小朋友,玩翻花绳,玩的真高兴,玩出许多花样,现在把绳子套在脖子上做个漂亮的项链吧。幼: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把绳系在了脖子上。(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使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能积极地去探索、去表现,也使幼儿在玩中乐意与伙伴一起合作,体会到了玩绳的快乐,使重点得以突破,而且把绳系在脖子上这一环节,又为进入下一环节做好了准备,使孩子们自然把绳放好。)

3、丰富幼儿的知识面,展示绳的其他作品。

师:小朋友刚才玩花绳,玩得非常好。下面看看绳还可以作什么?播放课件,让幼儿欣赏。

幼:孩子们感到非常好奇,啊,真漂亮﹗

师:老师把这些用绳子制作的东西带来了,请小朋友们到前面来看一下。

幼:孩子们非常高兴地看、摸着这些作品,议论着,辨别着,这个是龙,那个是小猪……我在电视里看过(通过近距离观察、触摸,使幼儿的好奇心进一步得到提升,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4、让幼儿探索绳的编织方法,师: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看一看,老师也给你们准备好了编织的绳,你们自己试一试,怎么编,编什么?

第四周: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火箭升天的基本原理,感受科学的神奇。

2、引导幼儿在简单的操作中,初步了解物体的反作用力,体会操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准备:神七升天实录、气球若干、放烟花图片、活动过程:

一、观看升天 扣人心弦

1、师生一起观看“神州七号”升天的动人场面,认真观察神七的外形特点和发射方法。

2、自由讨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二、探索原理 动手操作

1、在生活中找现象

教师展示放烟花图片,让幼儿观察,提出问题:

过新年时,小朋友知道烟花是怎样飞上天的吗?

一起说一说:“此现象和火箭升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2、在操作中找答案

给幼儿每人一个气球,引导幼儿吹上气,把口捏紧朝下,然后快速松手,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气球会一边向后喷气,一边向天空飞去。)

师:“气球吹的大和气球吹的小,快速松手后,它们飞的一样高吗?”

“当气球喷完气后会怎样呢?”

(分析:选择幼儿生活感兴趣、常见的类似火箭升天的现象让幼儿观察,拉进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让幼儿觉得科学并不遥远,非常亲切。操作气球飞天,简单易行,让幼儿看小现象,懂大道理。)

三、渗透科学 小小牛顿

1、总结现象,找出原理。

师生共同总结现象,找出原理。让孩子感受到有一种相反的力量使气球飞上了天,即反作用力。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解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把气球充满气,当你手一松,它就会一边向后喷气,一边向前飞去,这和火箭飞行的道理一样,火箭飞行就是因为火箭里有燃料,当燃料燃烧时,猛地向后喷出大量的气体,同是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高速飞行。

2、自制火箭,简单演示。

第五周:动物之间的联络

活动目标:

1、愿意了解动物传递信息的多种方式。

2、提高观察、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了解动物主要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重点:了解动物主要是通过声音、行动和气味三种方式传递信息。

难点:了解动物运用气味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课前请幼儿搜集有关动物间联络方式的知识。各种动物的图片、展板、头饰、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教师口技表演(小鸟叫声),激发兴趣。

过渡语:小鸟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可以用叫声来联络伙伴,那你们想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联络伙伴的吗?今天我就给你们带来了动物交流联络时的录像,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2.观看两种动物的联络方式,引出主题。

提问:蜘蛛遇到危险时,是怎样联络伙伴的?蜜蜂是怎样跳舞的?我们一起来学学。(摇摆舞,八字舞)

你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联络的?

(二)了解动物的三种主要联络方式。

1.幼儿自由观看讨论动物图片,发现学习。

2.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主要的三种联络方式。

(1)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的联络方式。

(2)幼儿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动物联络方式的归类。

a.通过模仿动物叫声,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声音”联络方式。

b.观看蚂蚁联络时的动画,引导幼儿了解“行动”联络方式。

c.演示科学小试验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气味”联络方式。

3.幼儿操作图片,练习巩固。

(1)幼儿每人自由选择一张动物图片,与同伴相互交流联络方式。

(2)幼儿自己判断再将手中的图片贴到相应的板子上。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检验。

4.开阔视野,粗浅懂得动物与人们的关系。

(1)了解动物的其它联络方式。

(2)观看课件,知道动物的联络方式还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蝙蝠(超声波联络方式)——发明了雷达

海豚(超声波联络方式)——对治疗脑瘫患儿非常有效

狗(气味联络方式从中延伸介绍很多动物像狗一样具有两种或三种的联络方式)——搜救犬。

(三)结束:表演动物的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设置情景,带领幼儿表演蚂蚁的“行动”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第六周:有趣的惯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让幼儿感受开车、刹车时的身体变化。

2、户外场地,能感受惯性现象的秋千。

3、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圆柱纸管、滑板车、飞盘、骑小车的车子、溜溜球若干。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1)小朋友你们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开车、刹车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请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2)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二)、让幼儿在玩荡秋千中感受惯性,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荡秋千”的游戏。不过请你们注意在荡秋千时会有什么秘密呢?

2、谈谈荡秋千的感受。

3、老师小结: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我们坐车时,汽车突然的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前倾,而突然的开车会让我们的身体后仰,这种现象就是惯性。荡秋千时我们不用推秋千,秋千还能荡来荡去,这也是惯性。惯性很有趣吧!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惯性藏在哪里?

(三)、幼儿自由分组选择多种材料来发现惯性现象。

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玩溜溜球、滑板车,摆多米诺骨牌,翻扑克牌,操作玩具车等),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惯性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和感受,鼓励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幼儿互相交流。

师:你发现的惯性在哪里?和同伴讲一讲。

(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较连贯的语言与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四)、通过玩游戏体验感知惯性,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带着问题重新选择材料发现、体验惯性。

(1)师:请小朋友选择没玩过的材料,再去发现惯性在哪里?

(2)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展示或讲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师小结惯性的原理,解答幼儿发现的疑难问题。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惯性现象,相互交流惯性带来的不足。延伸活动: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惯性,进一步了解惯性秘密和原理。

1、师幼共同寻找操坪周围运用了惯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体验惯性带来的快乐。

第七周:条条棉线儿怎样来

活动目标:

1、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2、了解古代与现代纺车的不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线若干,关于纺线的视频、棉花若干、不同颜色的染料。 重难点: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活动过程:

1、探索不同的线,导入活动

出示各种不同的线,请幼儿自由观察,自由探索。

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几条线?(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线是怎样来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2、出示视频:现代机器纺线工作的过程。

与幼儿一起观看,边看,教师边介绍,让幼儿了解现在先进的纺线过程。

教师:把棉花弹弹,去掉杂物,弹的蓬松,细软,把棉花搓成大拇指粗细一尺余长的纺条,再用纺花车纺 成线,然后,经过经线、浆线、晒线等多道工序,最后上织布机。

3、请幼儿观看古代的纺车。

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现代机器纺线的的工作过程,

2、我是小小纺线师。

出示棉花,请幼儿互相讨论,怎样将棉花变成线。

幼儿按照自己想的办法动手操作实验,教师进行小结,鼓励幼儿再想办法,幼儿多次操作实验。

(经过师幼多次动手操作实验,终于将棉花搓成了线。)

3、五彩线。

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染料,为自己搓好的线,染上漂亮的颜色。

4、请幼儿把五彩线拿到户外晾晒。

第八周:溶解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鹅卵石。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每组三种实验材料,分别为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2、开始做实验。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老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老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小记录本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2)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糖化的快。

(4)指导幼儿做记录,那种糖化的快。

(5)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6) 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化的最快的糖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实验二:

(1)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那个碗里的糖化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第九周:《春夏秋冬》

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几种具有明显季节特征的花:迎春花、桃花、荷花、菊花、桂花、腊梅花。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加深对四季花卉的认识。

3、产生关心、爱护花卉的情感。活动准备:

1、录像,四季花卉的拼图、布置“春夏秋冬”四个板块。

2、花卉图片与幼儿人数相等,自制骰子(上面有春夏秋冬四个字,供游戏时使用。

3、幼儿已有认识四季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放录像——校园里的花

1、教师:“这都是些什么花?它们在哪个季节开放?其他季节有些什么花开放?”

2、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并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二、操作活动——拼图(认识四季常见的花)

1、教师:“我把录像里的花拍成了照片,可是被小朋友剪破了,你们能帮我拼好它们吗?”

2、幼儿操作,拼好后并互相讨论自己一组拼的是什么花。

3、每组幼儿交流、分享活动。(1)教师:“你们拼出来的是什么花?”(将幼儿拼的图片放在黑板上展示) (2)要求语言流畅的从花的颜色、花瓣、叶子等方面介绍。(介绍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认识不认识的花。)

(3)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

三、分类

1、教师:“想一想,这些花分别在什么季节开放?花儿说:‘我们想回家,小朋友,你们能不能送我们回家呢?’”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给花儿分分类,还要说出这么分类的理由。

展示“春夏秋冬”的四个板块(让幼儿一一指出,教师引导幼儿归类)

3、教师:“你还见过什么花?他们在哪个季节开放?”

教师小结:四季有不同的花,花有各种颜色和各种形状,有的有香味,有的没香味。

四、游戏巩固

1、教师出示骰子:“这个游戏玩过吗?平常怎么玩的?”(请一幼儿示范)

2、介绍游戏要求:骰子掷到哪一面朝上,掷的小朋友就要根据图片说一句话,如春天就说“暖和的春天到,迎春花迎春花开”夏天就说“炎热的夏天到,荷花荷花开”。

3、幼儿游戏,教师指导观察。

第十周:神奇的布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不同布的吸水性不同。

2、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活动准备:

1、各种质地的布块若干(棉布、纱布、绒布、尼龙布、麻布、塑料布等)及眼药水瓶若干。

2、挂图。活动过程:

1、幼儿猜猜:换别的布做伞面,行不行?

2、幼儿分组观察各种布的区别。引导幼儿用眼睛看(颜色),用手摸一摸(厚薄、软硬、粗细),使劲拉一拉,听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教师用棉布实验,将水滴在上面。

(1) 操作之前请幼儿猜猜:水滴上去后会怎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2) 教师将水滴上去之后,请幼儿观察,用语言总结变化。(如:水透进布里去了;布把水吸进去了;有水的地方变湿了等。)

4、请幼儿猜想一下,如果用眼药水瓶滴水在其他布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有能力的幼儿可以说一说判断的根据。

5、幼儿分组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协助、指导。将水滴在不同布的表面,看看水滴在不同材料的表面是如何改变的。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还是散开;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渗透进去。如果能渗透,比较一下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快,在哪种材料上渗透得慢。再多滴几滴试一试。滴完水后,可以用手在材料上摸一摸,压一压,比较不同材料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幼儿交流自己操作时观察到的情况和想法。

6、讨论:哪一种材料吸水性好?哪一种材料吸水性较差?按其吸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一下。选出吸水性最好的和最差的材料,比较它们在外观形态、软硬程度和表面的触感上有什么不同。

7、想一想:吸水性强的布与吸水性差的布各有什么作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是否有使用这种材料的布做成的东西?为什么会使用它们?(比如:为什么用软的吸水性好的布做毛巾、手帕?为什么用结实的不吸水的布做雨棚、雨伞等?)

8、出示挂图:(1)小明热得满头大汗,在到处找擦汗的东西;(2)妈妈看到地上很脏,想做一个拖把拖地;(3)外面下雨了,爸爸想买一件雨衣,雨衣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方总是把桌子上弄得油乎乎的,妈妈想铺一张桌布,应该选什么材料?请幼儿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材料筐中找出一种最合适的布。

第十一周:认识粮食

活动目标:

1、认认识我们常吃的粮食,知道粮食对身体的作用;懂得粮食通过加工,可以制作出各种食品;

3、教育幼儿节约粮食。活动准备 :

1、粮食(实物),大米(谷子),麦子(麦穗) 食品:面条,馒头,包子,抄手,米饭,米饼,方便面。

2、把教室布置成粮食物园,三封写好的信,指示标志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粮食

1、开始部分:在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进教室,激发幼儿对粮食的兴趣。师:刚才小朋友们制做了点心.现在老师带你们到粮食园去玩好吗?

2、基本部分:

(1)让幼儿顺着指示找出第一封信,让幼儿了解信的内容,师:“这儿有一封小朋友的信,小朋友想知道信上写的什么吗?”

信:这儿有许多的食物,请小朋友品尝并想一想这些食物由什么做成的。幼儿品尝食物,教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讨论这些食物由什么做成的

信:小朋友你们想知到这些是用什么做成的?请幼儿随着指示找到下一封信。 (2)找出第二封信,要求幼儿认识麦子、谷子。

师:所有的秘密都在这封信里,我们打开信看看里面写的什么?

信:这儿有谷子和麦子;谷子可以打成米,麦子可以磨成面粉,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把谷子变成米,把麦子变成面粉。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麦子和谷子,要求幼儿知道谷子表面粗糙。麦子表面光滑,谷子和麦子都是黄色的。指导幼儿剥开麦子和谷子的皮.看看里面是什么。

经过一步步探索,幼儿知道麦子剥去皮里面是白色的,麦子可以摩成面粉,谷里面是米,谷子可以打成米。

师:可是面粉怎么变成包子、馒头等;米如何变成米饭,我们来找找有没有下封信。 (3)找出第三封信,让幼儿知道面粉和米可以做成各种食物。 信:面粉可以做成包子,馒头等,米可以做成米饼和饭。

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在晨间活动时分组活动的情景。让幼儿知道面粉合成面团后可以做成馒头、包子等,米可以做成米饭。

3、结束部分:

将蒸好的食品分发给幼儿品尝,让幼儿体会劳动的快乐,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第十二周:食物加工厂

活动目标:

1、知道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懂得保护胃的基本常识。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活动重点: 认识胃的构造和功能 活动难点: 知道保护胃的方法。

活动准备: 人体器官模型一个、消化系统图片、自绘各种食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吃下去的东西哪里去了? 提出要求:“看看食物进入人体后,去了哪些地方?” 讨论:“食物在人体中主要的加工场在哪里?”

2、认识胃的构造和功能 (1)出示人体器官模型:“找找胃在人体的哪个部位?”“胃长得什么样?” (2)胃的作用:“胃属于人体的什么器官?”“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3)小结: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具有消化、吸收食物的作用。

3、保护我们的胃: (1)出示食物图片:“找一找哪些食物对我们的胃有好处?” (2)介绍牛奶的特殊用途:牛奶能中和胃酸,保护胃壁。 (3)胃的保护,幼儿讨论:“我们如何来保护我们的胃?”

(4)小结:要将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减轻胃肠道消化食物的负担,提高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5)不暴饮暴食,少吃过于刺激的食物。

第十三周:《五大家族》 活动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五大类食物的认识

分辨五大类食物并进行分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喜欢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

电子书、不同食物的图片、苹果和排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苹果和排骨的图片,与幼儿讨论:

1、你们喜欢吃苹果和排骨吗?

2、苹果和排骨有什么不同?(苹果是水果、排骨是肉类)

2、请幼儿把苹果和排骨不同的地方记录在“食物大不同”记录表上。

3、出示《食物的旅途》电子书,让幼儿认读五大类食物的名称。向幼儿提问,苹果和排骨分别属于那一类。

4、出示5个盒子,告诉幼儿那是五类食物的家,请幼儿轮流在展览区把食物图卡找出来,然后放在盒子里。

6、出示《健康的食物》儿歌,与幼儿一起朗诵。

第十四周:大蒜、葱和韭菜

活动目标:

1、在拣菜的过程在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活动准备:

1、韭菜、大葱、葱

2、筐若干个

3、小花盆

活动过程:

1、拣菜。—(出示一筐菜)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请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箩筐里。

—幼儿一边拣菜一边分别放入不同的筐子。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引导幼儿说出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说说谁象哥哥,谁象弟弟,谁象妹妹。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小下大,又宽又扁;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2、种植韭菜、大蒜、葱。

—取部分韭菜、大蒜、葱,切下其下半段。

—把它种在同一花盆中,比比谁长得高。

第十五周:蜡烛燃烧的现象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蜡烛若干个,主蜡烛6个,大、小杯子各32个、盘子若干个、瓶子若干各个、打火机、火柴、彩色颜料。

活动过程:

1、将教室内的灯关掉,告诉小朋友停电了,教室里这么黑,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照明?(手电筒、火柴、打火机、蜡烛)

2、今天我这正好有蜡烛,我们可以用什么把蜡烛点燃?(火柴、打火机)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也有一些小蜡烛,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我们的教室亮起来了,刚才教室还黑黑的,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

(1)呀!来电了。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

(2)我这有一个玻璃瓶,我想用这个玻璃瓶能将蜡烛熄灭,你们说我能做到吗?我该怎么做?请小朋友帮我想个办法。

3、做一做:(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瓶子罩在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原因。(蜡烛熄灭了,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瓶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 ,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点燃蜡烛我们再试一试。(玻璃杯有点热) 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

(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请小朋友先将蜡烛点燃,然后放到桌子上,一会当我喊 :“

一、

二、三”我们一起把玻璃杯罩在蜡烛上,看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说说为什么?

4、教师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瓶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5、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这有一个小盘子、一个小瓶子、一支小蜡烛、一杯彩色水,我先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我的问题出来了,现在我不动盘子,但是我要让盘子里的彩色水跑到我的瓶子里来,你们说我能做得到吗?

第十六周:雨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能发现问题,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2、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活动准备: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角架、火柴。雨的形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雨的形成课件,引导幼儿听雨声,看雨景。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雨声),看电脑动画,问:这是什么景象?(幼儿:下雨)雨从哪里来?幼儿:从天上。

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幼儿:因为天上有云彩幼儿:因为有乌云

二、实验探索雨的形成。

1、小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烧杯里的水,说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冒热气 师:这叫蒸汽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师: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幼儿:烧水的时候,幼儿:做饭的时候,幼儿:暖气管道里

师:水变成水蒸汽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什么了?幼儿:天上、、、、、、

2、幼儿分组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热水倒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变化。再请幼儿拿起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现象,让幼儿说说这是为什么?

3、听故事,《小雨点旅行记》,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4、看课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结雨的形成。

三、讨论:下雨好不好?为什么?下雨的好处与害处,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第十七周:自制再生纸 活动目的:

1、让孩子体验自制再生纸的快乐。

2、学会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同上,废纸、清水、胶水、细筛网、水盆、木棒。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纸是怎么来的?

2、提出活动目的。

二、教师示范实验步骤:

1、把废纸撕碎放入水盆中浸泡。

2、用木棒将纸片捣(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碎,制成糊状纸浆。

3、用细筛网将纸浆捞出。

4、将捞有纸浆的细筛网放在干毛巾或布上,再用一块木板压挤。

5、将纸轻轻撕下。

6、将纸浆平铺在湿布上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即成再生纸。

三、幼儿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1、幼儿按步骤操作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

3、鼓励幼儿学习合作。

四、分享交流

1、共同欣赏自己的实验作品。

2、交流分享实验中的体验。

第十八周:地球的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认识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国旗、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

(二)物质材料准备:

1、环境准备:主题墙面:《世界各国国旗》;幼儿绘画涂色作品《各国国旗》;教室里悬挂各国国旗卡片。

2、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图;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自制橡皮泥(面粉、油、水)若干;盘子;水;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小国旗插件。

教学过程:

(一)、运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是什么?你们还见过哪(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立体世界地图,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三)、认识七大洲,知道七大洲与代表国家的关系(从属关系)。

1、演示 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幼儿理解七大洲与地球的关系。(七大洲从属于陆地,陆地从属于地球)。

故事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和亚洲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和亚洲首先分开,然后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国家,但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2、看后提问:地球有几个孩子?他们的名字各是什么?这些洲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尝试说说这些洲有那些孩子?

(四)、启发幼儿运用自制橡皮泥和水制作地球的七个孩子和海洋,并将小国旗插件放入正确的洲

第十九周:让纸儿飞得远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张向前飞得更远。

2、在活动中体验距离的远近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如:纸的外形、纸的轻重、投掷的力量等)

活动准备

1、牛皮筋、毛线、夹子、罐子、沙包、飞镖、飞盘、透明胶、剪刀等。

2、相同质地的纸人手一张。

3、幼儿用记录单人手一张,教师用记录单一张。

活动过程

1、以问题导入活动,引起幼儿设想。

“你们每人有一张纸,你会用什么办法让这张纸离开你飞得很远?” (折成飞机)

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出不同让纸飞得更远的方法。老师对幼儿想出的办法给予了肯定。)

你们的办法不错,不过用一些比较硬的材料时,飞的时候要找一个空地方,小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

2、幼儿第一次实验操作。

(1)“等一会就请你用这些办法去试一试,而且还要把实验的情况记录在这张记录卡上。” (2)介绍记录卡,并引导幼儿思考“远近”的记录方法。

“远近”怎样记录呢?(画一条线,远的就画长一点,近的就画短一点。画圆圈,如果是远的圆圈就画多一点,如果是近的圆圈就画少一点。还可以画点子,点子多的就是远的,少的就是近的。……)

(3)实验并记录。

(4)讨论:为什么用了一样的方法,却有的小朋友的纸飞得远,有的飞得近呢?

3、幼儿第二次实验操作。

(1)出示几种物品,“其实要想让纸飞得更远,还可以用上一些工具,老师这儿就有一些物品,你可以用它来帮帮纸的忙,让纸飞得更远。” (2)大家站在同一条线上,第二次尝试。

谁的纸跑得远?怎么能记录他的纸跑到了这个位置?

你用的什么方法?这种方法怎么会让纸跑得比其它纸远呢?

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能不能再想办法让纸跑得比这个位置更远?

4、幼儿自由尝试,并记录。

5、互相讲述自己的记录卡。

6、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思考:你发现怎样可以让纸飞得更远?

四、活动延伸

继续尝试,探索让纸飞得更远的方法。

第二十周: 演出彩排

第19篇:科学教案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3-1-18 16:53 编辑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设计 ——红寺堡区第二小学 明小军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3、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三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四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油菜种子,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六 课型:新授课 七 教学准备:课件

八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架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观察、交流、比较、重组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九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一些植物种子的图片。(油菜种子、凤仙花种子、苍耳、蒲公英、鬼针草、野葡萄等) 教师提出问题:种子成熟后,它们是怎样传播出去的?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传播方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4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板书课题)。

(二)学习探究。

第一部分: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让学生观察成熟的油菜果实有什么特点。(看图)通过观察发现油菜果荚表面并不是光滑的,上面有棱角,有一些花纹,且容易开裂。

教师说明: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是自体传播(教师板书)。所谓的自体传播,是靠植物体本身传播的,并不依赖其他的传播媒介,它的特点是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那么,哪些种子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播?

油菜是有果荚类的植物,它的传播方式代表了这一类植物的传播方式的特点。 我们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当果实成熟时,我们曾经发现过什么现象?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式和油菜花传播种子的方式相同吗?(小组讨论)

师:自体传播种子散播距离有限,但部分自体传播的种子,在掉落地面后,会有二次传播的现象方式。鸟类、蚂蚁、哺乳动物都是可能的二次传播者。

师提出问题:种子成熟后,如果都掉落在植物的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种子可能会被一些动物吃掉。如果不被动物吃掉,大量的种子聚焦在一起,种子成活的机会是很少的。) 第二部分 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师:植物种子除了自体传播,还有其他的传播方式,比如 动物传播 风传播 水传播 等 (教师板书) 课件出示

动物传播 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粘附在动物皮毛上的特殊结构,如钩刺等。像苍耳。(出示图片)。它的果实和油菜的果实明显不同,除外形、大小不同之外,更加显著的是苍耳的果实外表上布满了带钩的刺。具有类似结构的还有鬼针草、蒺藜等的果实。因此,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动物帮助它们传播种子。另一类是它们的果实具有鲜美的味道,足以吸引动物来吃。当动物在吃它们的果实时,无意中就帮助这些植物传播了种子。 同学们观察过蒲公英吗?它是怎样散播种子的?

课件出示 风传播

有些种子会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状的附属物的种子大多为草本植物。像蒲公英的种子,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到远方。 同学们观察下面植物的果实,(莲蓬、椰子),它们是利用什么方式散播种子的?(水)对。水传播(出示课件) 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一般为蜡质不沾水(如睡莲),果皮含有气室,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是洋流传播。(如莲蓬和椰子,出示图片)它们的果实具有丰厚的纤维质,可防止种子因浸泡、吸水而腐烂或下沉。如:海滨植物 棋盘脚、莲叶桐及榄仁,也是典型靠谁传播的种子。

(三)观看各种不同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四)巩固训练。

1、说说植物都有哪些散播种子的方式?

2、这些方式与什么有关?(与植物种子自身的构造及生活环境因素有密切联系。师:板书)

3、完成31页表格(抄笔记)

4、找朋友。

(1)将种子与其适应的传播方式连起来。 苍耳

水传播

凤仙花 莲蓬

自体传播

椰子 油菜荚

风传播

鬼针草 蒲公英

动物传播

樱桃

(2)将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它传播的特点连起来。 自体传播

轻,带翅或绒毛 动物传播

圆形,散落时能滚动 风力传播

有小刺或多肉好吃 水传播

果实成熟会突然炸裂

第20篇:科学教案

12、秋季星空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秋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订观察计划的过程中乐于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乐于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或仙后座)和“我的星座”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并获得研究星座的乐趣。

3.知道北斗七星、仙后座组成的形状,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变化特点;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并获得研究星座的乐趣。

教学难点:了解秋季的几个星座。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1.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观察它们的形状和在天空中的位置。 2.在天空中选择几颗特别的星星组成一个有趣的图形,建立一个“我的星座”。 教师准备:观星箱制作材料、自制的秋季星空投影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星空图片。

在银幕或天花板上投影出璀璨的星空,浩瀚的苍穹繁星点点,若隐若现,悠扬的轻音乐在教室内飘荡,让学生仿佛置身星河。

2.师生对话,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神秘而美丽的星空,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想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开星空之谜吗?,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投影秋季星空中的显著星座──大熊座和仙后座,让学生自主观察大熊座中北斗七星及仙后座五颗亮星的形状特征。

2、学生观察后阅读资料卡: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星,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其中仙后座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或“W”形,好像一位美丽的王后坐在宝座上;大熊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大熊座中的七颗亮星组成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3.讨论与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北斗七星或仙后座的?如何描述它们在天空中的方位?

4、学生交流后汇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活动

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3、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 活动二:

1、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教师随机进行讲解:观察星座时确定方位很重要,我们常常把头顶的方向称为“天顶”,天顶以北称为“北天”,天顶以南称为“南天”。仙后座和大熊座都是北天比较容易找到的显著星座。在纸上画星座时,应先在纸上定出方位,一般应与实际观察的方位相对应,如观察北天时,纸的上方为南,下为北,左为西,右为东;观察南天时,纸的上方为北,下为南,左为东,右为西。(此处教师最好边讲解边板画)

活动三:画星座:认准方向,把我们观察到的北斗七星组成的形状画在纸上。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自己所画星座的形状以及画星座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是否在纸上标明了方向及观察的是北天还是南天,星座所在的位置是否准确等。 活动

四、引导学生制订观星计划 1.提出研究的问题。

北斗七星组成的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这个问题就很值得研究,当然,你也可以研究其他星座或问题,想一想,你打算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汇报)

2.引领学生作出假设。

(1)太阳、月亮每天东升西落,我们要观察的星座每天是否也有东升西落的现象?如果有,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一现象?

(2)月亮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的形状、位置都有变化,星座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形状、位置是否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有,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一现象? (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小结:要观察星座组成的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在观察时间上作出安排:一是在每晚的不同时刻进行观察;二是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进行观察。 3.制订观察计划。

我们以观察“北斗七星组成的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吗?”为例,我建议同学们在制订观察计划时要思考以下问题:观察地点、观察方法、观察时间如何确定?观察结果如何记录?除此之外还应做哪些准备?这些问题想好了就可以动笔了。 (学生制订各自的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4.修改、完善观察计划。

将部分同学制订的观察计划进行展示,让同学们提出修改及补充建议(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然后学生各自修改完善观察计划。

5.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每位同学坚持长期观察两个以上的星座。

(2)每一次观察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固定的参照物(如建筑物、树木等),便于观察星座位置的变化。

(3)要选择安全、开阔、固定的观察地点,最好有家长陪同。 活动

五、自由活动:制作观星箱

1.教师展示自制的观星箱,讲解、演示制作过程,并提示使用方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观测点,放置好观星箱,观察时观星箱的位置要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观星箱,并试用观星箱来观测某一物体。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秋季星空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教师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动员学生课后坚持中长期的观察活动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本课从活动准备到观察星空的方法指导,再到制订观星计划及至课后中长期的观察活动的开展,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在独立制订观星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对制订的计划进行修改、补充;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观星箱;以真诚、信任的态度激励学生坚持中长期的观察活动,处处都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2)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比如制订星座的观察计划,对学生来说还比较生疏,但是又不能包办代替,为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并在学生自主制订观察计划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提出修改建议,对各自的计划进行补充完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3)制订观察计划时,教师特别强调要选择安全、开阔、固定的观察地点;每晚的观察时间定在19:00---20:30之间,不会因观察太晚而影响学生休息;由于观察星空的独立性较强,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力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要求学生坚持中长期的室外观察活动,学生做起来往往是有头无尾,不能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教师做出表率与学生共同坚持长期观察,并定期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与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和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搞科学应有的恒心与毅力,应具有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2、使用建议。在明确观察星座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时,应做到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自主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画星座的实践活动中保持探究的兴趣季星空。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放手让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索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评价。

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科学教案模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