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教案里的教材分析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1-01 15:02:33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花边饺子里的爱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介绍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组成。五篇课文中《永远的歌声》、《秋天的怀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精读课文,《花边饺子里的爱》、《为了五美元的礼物》为略读课文。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呈现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抒发了人间真挚的亲情。

《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故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秋天的怀念》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歉疚。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习作的不同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花边饺子里的爱》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时,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儿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的母亲的快乐与开心。文章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的孝顺、敬爱母亲之情。

《为了五美元的礼物》一文,讲的是十二岁的鲁本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为母亲准备礼物的故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诚挚的爱。

在这个单元中,这五篇课文把我们带入了爱的世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紧紧围绕“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课后编排了15道思考练习题,这些题目提示了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和教学重点。课文中编排了五幅插图,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课文的重点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单元要求认识32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在“语文百花园”中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在“温故知新”中编排了四项内容,一是认识修改符号,通过修改短文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和运用新出现的四种修改符号;二是拓展与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领悟到的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三是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国风写的一首诗歌《我有一个梦想》;四是积少成多,编排了“新三字经”中有关讲孝和悌方面的内容。“口语交际”活动,安排的话题是“人间处处有真情”,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进行交流,交流时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待清楚。“习作”练习要求以自传的形式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成长中的主要经历。

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作者感受爱、奉献爱的经历的记叙和描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饱含的深情,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教育和启迪。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建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和交流,从而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

2、加大朗读力度。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情感色彩较强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在阅读过程中主动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可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并能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本单元教材可用13—16课时。其中精读课文7—8课时,略读课文

2—3课时,“语文百花园一”4—5课时。

单元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能够随文识字32个,会写生字25个。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与教育。

4、学习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14 《花边饺子里的爱》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

二.教学目的:

1.知道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看了着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2.“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做题目?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巩固练习

1.读课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词语抄写下来

2.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讲讲你自己的故事。 六.参考资料

拮据;缺少钱,景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推荐第2篇:众数 教材分析、教案 (棋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如何根据身高选拔参加集体舞比赛的队员”“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教材安排了例

1、“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来完成以上任务。

教学建议

(1)教学例1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汇报时既要阐述各自的观点,如说清楚“为什么觉得身高在152米左右的同学参加集体舞比赛比较合适?”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从而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说明本例中用众数来确定参赛队员的身高比较合适,由此理解众数的意义。

(2)重视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的位置,故其在统计学分析中也常常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人们由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

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仅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它的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上述三个量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推荐第3篇:二年级教材教案及其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五――八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参考

秀成实验小学

刘韧

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二(下)的备课会议,首先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教研室的何老师,谢谢她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的培训学习中, 我们聆听了人教社王林博士的教材分析,对第四册教材的编排意图、编排特点以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建议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听取了浙江省四名优秀的新课程实践教师对整个第三册的八个单元作了比较详尽的单元教材分析,她们讲得都是平时教学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实践体会,的确可以给我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带来不少的启发和思考。那么可能由于我本身的悟性不是很高,在当时听的过程中,或者是等下讲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表达,或者表达的不够详尽,不够妥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指正。我今天主要讲的是第五单元到第八单元的单元简析,那么我等会是将

5、6单元一起讲,

7、8单元一起讲的。那么在讲解

5、6单元时的侧重点是通过案例和教学设计来看看如何上好自然科学类的课文和写人的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训练的几点设想。

7、8单元的讲解主要侧重在“学习伙伴”的介绍和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设想。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古诗两首》、《雷雨》、《最大的“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五。认识37个生字(课文中27个,语文园地中10个),书写45个汉字。

单元主题: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而选编的。其实我们在前三册的课文中也有学过和“自然”这个主题有关的课文,如<<春雨的色彩>>、<<四个太阳>>等课文。不同是以前所学的课文,虽然本身也蕴藏着“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这个主题,可是同时又需要表达另外的主题,在我们课文的按排中也被归属于另一个主题的范筹,像<<春雨的色彩>>当时编者的主要目的也许就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春雨的不同色彩,从而去感受五彩缤纷的春天,想象春天,赞美春天。而<<四个太阳>>当时是被按排在“爱动脑筋”这个主题单元里的。所以集中的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的单元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导语:日月星 1 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应该说这里的“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建立在以前所学的一些分散的有关于自然的课文之上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主题整合的学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平时对大自然的了解和接触的基础上,去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聆听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思考的问题:这一单元的课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理性,比较直白的,它的语言不像《找春天》《笋芽儿》那样的优美,也不像《丑小鸭》《拔苗助长》这样充满童话寓言色彩。本单元的课文的语言很朴实,序事性较强,其中《最大的“书”》一文主要以人物的动作和对话贯穿以整篇课文,这样的课文孩子们读上去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比较容易读懂。但是这样的课文也存在着一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激发和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他们学这样常识性较强的课文也学得很有趣,很兴奋呢?

一、巧妙引题,激发想学的兴趣: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雷雨》

师:(出示“雨”)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站起来。

生:(全体起立)

师: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生:yǔ

师:读得很准,请坐。谁能用“雨”组词?

生:(一个接一个组词)下雨、雨水、雨中、雨露、雷雨。

师:你能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吗?

生:能。(生写)

师: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大家为他鼓掌!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与雨有关的录音,看谁听的最认真,并能把听到的讲给大家听。

师:录音听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刮风和下雨的声音。

生:我听到打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青蛙的叫声。

师:青蛙什么时候发出的叫声?

生:(想了一会)在雨停之后发出的叫声。

生:雨停之后我还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面向全体学生)这些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大家听的真仔细,把录音中所有的声音都听到了,太了不起了!可是,这段录音缺少题目,你们愿意给它加题目吗?

生:愿意。

师:那加什么题目合适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商量商量。

师:想好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说。

生:我认为这段录音的题目应是“下雨”。因为这段录音有下雨的声音。

生:我认为用“雷雨”。因为录音中不但有下雨声还有打雷声。

生:我也同意用“雷雨”做题目合适。因为下雨有许多种,“雷雨”只是其中的一种,录音中又打雷又下雨,所以用“雷雨”做题目好。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那好,(指黑板上的“雷雨”)我们就用“雷雨”做这段录音的题目。

师:你们见过雷雨吗?

生:见过。

师:那么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都怎样呢?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录音,听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时段的景色,同桌间、小组间可以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画。(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已有所了解。你们知道吗?有位叔叔亲眼目睹了这场雷雨,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

3 评析: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利用卡片、录音、等手段,通过“组词语——听录音——加题目——说特点”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眼、耳、口、脑”并用。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提问的机会:

很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我自己有时也是这样的,在课堂上喜欢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着教学,对于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抓住最好的教学契机,往往是到课后才悔恨已晚。其实我们课堂上能听一听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他们一点时间来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更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也来看一个案例:《望庐山瀑布》

老师用自己很优美的语言讲述着诗的意思,学生在下面听得呆呆的,没什么反应,突然有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听了他的问题,许多同学一改刚才呆滞的表情,纷纷举起了手,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生: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 生: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来的。但是这句诗句的意思我说不太清楚,有谁知道的,能帮帮我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散发出了紫色的烟。

生:不对,不对,不是紫色的烟,是山顶云雾弥漫,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远远看去很美丽。

师:你们互相补充的学习习惯很好,那有谁能来说说后半句诗呢?

生: “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4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个疑问,山真的有“三千尺”吗? 生:我想这里应该是说山很高吧。

这个案例中,教师一开始用自己很美的语言来讲诗的意思,但学生根本没什么反映,也许教师用的这些词句,在学生听来还不是很听得懂在讲些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是迟钝的,那么如何适时给我们的课堂注入点兴奋剂呢?上面的这个老师就很能抓住学生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了学生,在接下来的精彩争论和互相补充中,课文就自然而然学到位了,而且学生学得很快乐。

每一课的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可以由画入诗,先让欣赏课文的插图,感受阳光下的庐山云雾缭烙,飞瀑直下的壮美景色。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诗,把相应的诗句写到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绝句》可以由诗入画。在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果要你来给诗歌配一幅插图,你会怎么画?画些什么内容?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诗歌呈现出来的意思,发挥自己的想像来画图,在画图的过程中同时又是对古诗内涵的再一次提升。从画中也可能知道学生有没有真正明白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雷雨》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学生提出问题有:

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最大的“书”》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双的“书”里。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四人组全作读,表演读等。关于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如果学生们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奇石博览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读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这次课改要求加大阅读量,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所以,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能“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在这一前提下,本课教学试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六。要求认识47个生字(课文中39个,语文园地中8个),书写33个汉字。

单元主题: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平时我们常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牧童,竟然对着著名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另一个小孩子,打碎了老奶奶的玻璃,攒了三个星期,凑足了7美元,赔了钱,道了歉,这种诚实的品质也同样令人敬佩。而“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无论古今中外,孝道都是永恒的美德。这三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维妙维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要给孩子们讲述空泛的道理,要领着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教学设计:《画家和牧童》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写的时候故意把画家两字写得很大,把牧童两字写得很小。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课文中的画家是谁呢?这位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还有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1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这一部分就不作具体讲解了)

三、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有意识的范读。)

师:小朋友,你们也试着读读。(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师评:大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得多认真,技巧多高超啊!你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 学生互评(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就好像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地画画。你也是一名朗读小名星。鼓励大家一起读一读。)

过渡:教师可在学生读完后,接着叙述:“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往下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

三、四自然段。) 2.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1)教师指名读。

(请学生读商人的话。)师:商人说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结合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引导学生互评。)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大家想对他说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这样读大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赞扬”)

(2)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一个词。(夸赞)

教师小结: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再去课文中读读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师:书上说“纷纷夸赞”啊,怎么才两个人在夸赞呢?(引导学生想象还有戴嵩的朋友,家人、过路的人、大官等等许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画得逼真,像活了一样。)

7 教师小结: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教师板书:了不起) 3.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

(1)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教师适当点评: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并提出让学生读牧童的话。 教师指导学生读牧童的话。(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再请一名学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小牧童是挤进来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评:你真是有爱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2)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伸着脖子,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

(3)师:可是戴嵩的做法真出人意料!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到底戴嵩的画错在哪里呢?快去书中读一读吧。

师:(教师在黑板上贴斗牛图)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学生上台边说边改。教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你画的真好,这样才是斗牛啊!大家再来读读牧童的话,都做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教师相机小结: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他会非常惭愧,会连连拱手感谢小牧童,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错误。

8 教师小结: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 教师出示戴嵩的《斗牛图》,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

五、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四人一小组,再读读周围的人、画家、小牧童的话,体会一下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小组长分配角色)

六、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你知道的画家和他们所画的画相互交流。同时也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画得好? 点评: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

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

9 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的简析

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主要是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这次口语交际安排说和写两项内容,说与写内容相同、要求相近,体现了说写结合的思想。通过交际的形式练说,与以往单纯的看图说话等不同,可以通过交流使“说”的内容更具体,更准确,更丰富。写后再读给同学听,听听同学的意见,实际又进行了第二次口语交际。学生在交流、写话、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进步,使说与写的能力不断提高。

一、情境导入,感知动物的奇妙

二、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三、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四、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六、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与本组课文“好品质”的主题是吻合的,教材已为交际提供了情境,小华在校门口值日,同班同学小龙迟到了。小华到底要不要把小龙的名字记下来呢?在口语训练时可引导学生以讨论、提建议的方式进行交际,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懂得要做诚实、守信、尽责的人。可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再现情境。口语交际之前,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难题这件事表演出来。 2.小组讨论。自己先想一想小华该怎样做,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争辩,确定一名同学做代表给小华提建议。 3.提出建议。

4.辩论赛。根据提建议的情况,教师按“要记下名字”和“不能记下名字”两种意见,推举参加辩论的人,其他同学按自己的观点分坐两边做拉拉队,开展辩论。

5.两人一组表演从遇到难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10

第七、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概况: 第七单元

课文有

25、玲玲的画 26 蜜蜂引路 27 寓言两则 28 丑小鸭 语文园地七。其中27课是寓言,28课是童话,这一单元要求认的字是47个,要求会写的字是39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一起来看看单元提示: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在教学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教学要注意的是“不要拔高人文要求。”人们的学生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传递的精神,也许只能领会到其中的一点点,这时我们做教师的只要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知道有那么一个道理就行了,用不着过于拔高人文要求。比如:《玲玲的画》一课,学生学完后只要能体会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也就行了。还有《揠苗助长》如果学生能理解到做事情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不能违反规律也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另一个含意,做事要靠自己努力,不能心存侥幸。当然学生能自己感悟到深层次的意思,当然更好。 第八单元:

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有29 数星星的孩子 30 爱迪生救妈妈 31 恐龙的灭绝 32 阿德的梦 语文园地八。这个单元要求认识的字是56个,要求会写的字是30个。这个单元主题是“走近科学世界”,所选的课文科学性,常知性比较强,这样的课文如果过多过深地涉及到科学常识的问题,很容易上成常识课或科学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语文的本质,我们不能因为课文本身的科学性而忽视和弱化了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也要去体验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在体会了人文精神之后反过来还要巩固和发展语言文字。

(二)学习伙伴的作用:

我们的课本中出现了很多学习伙伴,那么这些学习伙伴到底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有什么作用呢?它会给我们带来发些启示呢?我们又该怎么样来用好这些学习伙伴呢?简单的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

11 比如P118页的学习伙伴: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在学了课文后,小朋友们都知道了要课文中的玲玲在画被弄脏的情况下,积极动脑想出了弥补的好办法,把原本的坏事变成了好事。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有过这样类似的事情,那么这里让孩子们想想以前的事,看看有没有因为自己动脑筋而解决了什么事情,或者在碰到问题时有没有努力想办法解决呢?我相信在和生活实际联系后的语文学习将会更走近学生,更吸引学生。

又比如P135的学习伙伴:今天晚上,我就去观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不但把语文学习和有趣的生活连在了一起,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思考能力。也许在亲眼去看过北极星和北斗星之后,小朋友们第二天还会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及在课外书上找到的知识来交流,这样一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

我们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我们这册书里的学习伙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

比如P121上的读读想想中: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常常、往常)学生在读了句子后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词语,马上就知道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所有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潜在的告诉学生我们的汉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又如P125: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比如第二句“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先让学生去掉带点的词读读句子,再加上带点的词再读一读,比较一下前后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就能说出来了,加上这个词语把这个人的心情写出来了,句子更具体了。是的,通过这样的学习伙伴的提醒,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到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了。 (3)启发学生进行多元思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学习课文”。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所以即使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思考,适当的时候也要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比如:在《揠苗助长》一课中,学完了课文,我想对种田的人说„„„„ 学生因为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关注点不同,所以想说的话也是不同的。他们有的想对种田人说:“你不要这么死脑筋,禾苗被你拔出来不就死了,下次不要再做这种蠢事了。”有的想对种田人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动动脑筋,看看是不是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不然就会适得其反。”有的想对种田人说:“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偷懒,你没有给禾苗浇水,施肥,捉虫就想有收获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这些回

12 答有的理解的比较深,有的理解的比较浅,但都是最真实的,都是他们内心的一种声音,我们都应该尊重并认可他们的。

(4)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这一部分的学习伙伴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比如P132上的:这是我设计的填字游戏!让我们一起来填好吗?我这儿有好多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积累了不少有趣的谜语和填字词的游戏,有很多甚至比书本上设计的还要巧妙,只是平时的课堂上也很少有机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识字教学

(1) 自主合作 探究规律

新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如果单纯地识记生字,效果肯定不好。那么在识字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认字,在认字中发现规律,掌握了一定的认字规律之后也就方便今后的认字学习了。比如说25 《玲玲的画》

“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采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玲-铃-呤-伶-拎)在发现构字规律的同时也区分了这几个比较像的字,加深了记忆。 (2) 回归生活 真切感受

任何活动,只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识字认字也是一样的,所以将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来识字,往往会事半功陪。比如说25《玲玲的画》“端详”;27《寓言两则》“喘气”可以让学生来摸仿一下动作。在模仿了“喘气”的动作后,有的学生就在说:“刚才我是大口大口地在喘气,所以这个“喘”字是口字旁。我想这样一来,以后再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肯定是记忆深刻的。又比如26《蜜蜂引路》“附近”就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现成资源:谈谈自己坐位附近是谁;也可以说说自己家附近有什么。这样一来“附近”这一词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3) 词语互换 丰富积累

字词是需要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老师可以通过词语的互换,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比如说26《蜜蜂引路》“常常”可以在语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在学习这个句子“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时,可以问一问学生:还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这个词呢,于是孩子说了好几个“经常”“总是”等好几个词,这样一下子就积累了同一个意思的几个不同的词语。

(4) 多样形式 加强巩固

13 识字教学如果形式比较单一,那么很快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我们面对的学和毕尽只有二年级,这个年龄时期的孩子要长时间对同一种刺激起兴奋的反应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要让识字教学尽可能的多样一点,精彩一点,快乐一点。可以采用“猜谜”、“鼓掌传字”、“形声字扩展”等游戏方式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例:

•听序号读字词。 •加一加,变新字。

氵+留=溜 尸+出=屈 火+火=炎 忄+生=性 •字苑铃儿响叮当。

四、阅读教学:

教学建议:(1)切入重点 贯通全文(2)精当提问 开放大气(3)引导质疑 深入探究(4)感悟体验 注重朗读

(一) 切入重点、贯通全文: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课文,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重构能力。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会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因此,钻研教材要学会抓住重点,抓住主要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贯通全文的效果。

那么怎么样来切入课文的重点呢? 第一可以“围绕重点句子进行教学”

比如第25<玲玲的画>里,课文的中心句就是:“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很快就能找这句关健的话,那么我们此时就可以抓住这句话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想想玲玲遇到了一件什么不开心的事?然后问问学生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不开心的事的?学生再去读课文,马上又能找到,原来是玲玲说的“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这时又可以让小朋友想想玲玲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然后把想到的填到这个句式里再读读这个句子。(玲玲__地说:“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然后再让学生去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想想坏事怎么样会变成好事的?这样一来,很自然地揭示了课文的中心,但是又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去感受到的。

第二可以人“围绕重点词展开教学” 比如27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就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现种田人“急”的词语展开教学。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觉到种田人很急,学生在读了课文之后大多数会找到这三句话: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

然后通过词语的比较,为什么这里用“巴望”而不用“希望”或者“盼望”,为什么这里用“焦急”而不用“着急”“急冲冲”再结合朗读感悟,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种田人的那种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心情了。

14 又如《守株待兔》这篇课文可以抓住课文中表现种田人“守”和“待”的词语展开教学。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

这里就可以抓住“整天”这个词语,让学生想想这个人会有哪些时候在树桩旁等着。于是学生就说了,早上在等,晚上在等,下午在等,上午在等,每时每刻在等。这样学生很快就会体会到这个人是比较愚蠢的,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么可笑的事情上了。精当提问、开放大气:

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回避教师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无意义、无价值问题的数量;二要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比如28《丑小鸭》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遇到了哪些困难?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结合自己的想像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在变成天鹅前丑小鸭会受到别人的嘲笑,会被家人赶出来,会流浪街头,会冻死在湖面上等等。在变成天鹅后也许会想:原来我也能变得这么漂亮,真是太好了!也许会想:现在我变得这么漂亮可不能去嘲笑别人,因为我以前也被虽人嘲笑,那种感受真是太难受了。也许还会想更多更多的,那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最重要的文字内容和思想内容都表达出来了。

又如31《恐龙的灭绝》可以问问学生关于恐龙的灭绝,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说法?你对哪种说法最感兴趣?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介绍给大家。 学生在读了课文后不难找到答案,分别是 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

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亡了。 它们经常偷吃恐龙蛋,使恐龙渐渐灭绝了。

全球气温下降,使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这时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了语文的本质特征,要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要凸现语文特性。在这里可以抓住“慢慢地”“渐渐地” “渐渐”和一个省略号来感受语文,通过比较,朗读,讨论等方法了解恐龙灭绝的说法。引导质疑 深入探究

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朱熹有这样一句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只有有了问题才去去探究,去学习,去解决。所以在语文学习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一个人没有问题其实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让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学语文就要学会提出问题,也就是平时说的“质疑”。那么怎么样来质疑,怎么样来探究呢? (1)就课文题目质疑 比如26 《蜜蜂引路》

引导质疑:蜜蜂会真的会引路吗?蜜蜂是怎么引路的?

15 初步探究: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蜜蜂是怎么引路的。再次探究 :查阅资料,阅读课文,了解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深入探究:为什么说是蜜蜂引路呢? 读一读列宁仔细观察的句子。

想一想列宁一边观察一边会想些什么。 画一画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这样对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蜜蜂会真的会引路吗?蜜蜂是怎么引路的?就进行了很扎实地探究和学习。

(四) 感悟体验 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和传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

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比如29 《数星星的孩子》里的三句话: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那七颗星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

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就可以借助课件,让学生看一看,悟一悟,读一读。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时的情景,也没留心观察过七斗七星的形状,更加不可能用眼睛看到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的情景,所以对孩子们来说很难想像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画面,这时教师通过形象的课件,把真实的事物再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有直观的表象,在看,听,想后形成真实的感受,然后再着自己不同的感受再去读句子,肯定能把句子读得更有味道,更有回味。

再如还是这一课里的一个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在朗读中,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演一演,亲自体会一下课文中的孩子是怎么样来数星星的?学生可以自己表演读,也可以和同桌或四人组的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读,这样加上自己动作、心情和神态的读,肯定比呆呆坐在座位上读更能吸引学生,也让他们在读的同时明白了动词的作用。

再让我们来看这篇课文中的几组人手的对话:

“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送是隔那么远。”“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这里的朗读可以用“比一比,悟一悟,读一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三组对话,比一比哪些地方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哪些地方又有不同的?在学生充

16 分自学了以后,让学生在四人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刚才的感悟和小朋友讨论一下,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悟把句子读给小伙伴听听。最后再回过头来朗读这些对话,学生就能把感悟和朗读结合起来,在朗读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个性朗读。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朗读的教学设计: 这是 28 《丑小鸭》

在朗读的设计上,可以参照以下的方案 •了解起点,初读感知。 • 品读词语,体味情感。 • 多元理解,朗读激情。

那么到底这样的朗读设计能不能吸引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首选愿意去读,然后会读课文,读懂课文,最后读好课文,读美课文呢?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探索,交流学习,修练提高。

最后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能不断“修练”着,并不断快乐着。

推荐第4篇:《变色龙》教材分析及教案

五年级上册 《变色龙》教材分析及教案

《变色龙》写作特色十分鲜明,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语言介绍和观察描写相结合,生动有趣地把变色龙外形特征、捕食和变色的生活习性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内容的连接上分别以设问句:“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课文内容衔接得当。这也是一篇描写动物类作文的有效的范本。 初见变色龙——突出一个“怪”字

一天清早,大雾弥漫,我们正和几个中非工人在紧张地采摘四季豆。

简单的一句话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一般叙事性课文的开头管用的手法。环境描写和人物的紧张地摘四季豆,为下文变色龙的突然出现带给大家的惊喜做铺垫。

“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了寂静的田野。大家以为他碰上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什么事?”

“刚才我采豆荚时,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一条‘怪蛇’,吓了一跳。”

“在哪里?”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在这里!”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这是条身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

“绿莹莹”“ 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写出变色龙的颜色怪;“四脚小蛇”“ 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写出变色龙的形态怪。

“变色龙!变色龙!”中非工人一看就叫了起来。 端详变色龙 (外形特征)

我细细端详着: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突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它却依然一动也不动。

端详变色龙,是作者对变色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仔细地打量、观察变色龙的外形特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的介绍动物外形的一般写法进行介绍:全身——头上(嘴、两眼)——身躯(背部、腹部短脚)。并抓住了了每个部分的特点,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全身翠绿与前文中“绿莹莹”一致,嘴“三角形”,两眼“突起,凶相毕露”。身躯长筒型,背部隆起像龟背,脚短。这些描写依旧突出了变色龙外形的“怪”。而“它却依旧一动不动”,这是变色龙行为的“怪”,为下文写变色龙的捕食的快做铺垫。 (生活习性——捕食)

“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

“你别看它是可以连续几小时挂在枝叶上一动不动,但它是似睡非睡地窥探着,伺机捕捉昆虫。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它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着前方时,就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准确地判断自己与昆虫之间的距离,用舌头捕获食物。”中非工人朋加沙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

这部分的结构是:疑问——介绍——目睹。作者的疑问,朋加沙介绍变色龙眼睛的特征和捕食之间的关系,作者目睹变色龙捕食的精彩描写。在描写手法上作者首先抓住动作描写,“似睡非睡地窥探着”“伺机捕捉”“转来转去”“观望”“注视“产生”“判断”“捕获”。变色龙捕捉食物的特殊本领是什么,用假象迷惑敌人,用眼睛特殊的功能来准确的定位目标,伺机而动。其次动静结合的写法,变色龙出击时,它用的方式是闪电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目标以致命一击,快到什么程度了,“刹那间”它的更加惊艳的表现是舌头超长——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真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静中暗伏“杀机”。再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变色龙反应迟钝与捕食的快速、准确作比较,更为变色龙的神奇增添色彩。 (生活习性——变色)

“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

“真的,不信,马上试试看。”朋加沙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香蕉叶上,它的皮肤变成了香蕉叶色。接着,又把变色龙放在棕色的泥土上,我们眼看它慢慢地从绿色变为棕色。再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又从棕色变为浅灰色。

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变色龙变色的特点在于能借助周围的环境而变。文字易懂。那么,作者为了有序的表述,用了“先„„接着„„再„„又„„先后的词语写出了朋友放置变色龙的过程:香蕉叶色——棕色——浅灰色。印证了“名副其实”这个词,实至名归。

放回变色龙

朋加沙告诉我们,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碰到;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 发现变色龙也带给我们教育意义,在于保护动物,尊重生命。 教学设想:从写法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指导学生写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好范本。第一课时完成课文内容的教学和写法的归纳,第二课时可以进行仿写一种小动物。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变色龙的特点。

3、学习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为《习作二》作准备。

4、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1、认识理解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和写作顺序、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动物,你喜欢哪种?(生自由畅谈)

2、有些动物有特殊的本领有其特异功能,你知道吗?(指名说)

3 3.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变色龙的图片,课题)

4、说一说:变色龙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讲解学名:避役)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让我们拿起手中的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去试着了解了解这位神奇的朋友。(提示:画出不认识的较难理解的生字词,借助课文后的认字表和写字表或者同桌之间相互纠正) 2.出示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齐读。

(课件:藤

棕)

(课件: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

豆荚

迟钝

窥探

伺机

弥漫)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4.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请你依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

讨论交流

三、深入课文,细读品悟

1、大家已经读了课文,相信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的兴趣是越来越浓了,那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课文的哪一部分?

2、来,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变色龙的长相吧。

(1)师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想一想写了变色龙外形的哪些方面?(颜色、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2)讨论外形的写作顺序。

(观察顺序:全身--头--身躯。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时,也紧紧扣住了它的特点(身体的颜色—嘴巴的形状等)) (3)再读第9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课件:第九自然段课文) (4)完成填空。

(5)看图复述第9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是本绿色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活跃着有自己特异功能的动物。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一种小动物,它叫-----(变色龙)。

2、回忆一下,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

二、发现变色龙: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课文告诉我们变色龙的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方法告诉我们的?

2、学生自己读课文。

3、交流 :(怪)

(1)“刚才我采豆荚时,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一条‘怪蛇’,吓了一跳。”(交流:“怪”在何处?)

(2)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物”,以为小李在开玩笑。

(3)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藤一模一样,很难发现。(交流:“怪”在何处?为什么不容易发现呢?)

小结:是啊,变色龙隐藏得这么好,怪不得很难发现啊!那作者他们发现时,该是怎样的惊讶,怎样的惊喜啊!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读课文1-8自然段,一人读中非工人,一人读小李,旁白两人一起读,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

4、指名读,分角色读。

三、端详变色龙: 外形

1、我们意外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就把它好好端详起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自然段,看看课文写了变色龙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学生读书,交流:(外形、捕食、变色)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具体描写变色龙外形的第9自然段,这一段除了描写了它的外形“怪”,还有什么“怪”?

4、交流:“尽管我们大声叫喊,对着它指手画脚,它却处之泰然,一动也不动。

5、交流:“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设置疑问,承上启下)

6、交流: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 捕食

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快速浏览10—12自然段。你用什么字词来概括?(怪、快、准)

A(1)、变色龙捕食之所以又快又准,其实靠的是什么?(眼睛)让我们把眼光放到第11自然段。读读想想,你觉得变色龙的眼睛有什么奇特之处?

(2)交流:(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产生立体感),也难怪它捕食速度又快又准了。 (3)这些知识作者是怎样得到的?(耳闻) (4)指导读第11自然段。

B(1)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变色龙的捕食速度快的?自读第12节,在相关的词语下面圈圈画画。

(2)交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写动作快为什么要先写“似睡非睡”“一动不动”?对比的手法,更添神奇色彩。)

(3)变色龙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再送给它一个字:“准”。 (4)捕食的过程作者是怎样获知的?(目睹) (5)指导读第12自然段。 变色

(1)自读第14自然段,找出描写变色龙颜色变化的词。读后交流: (2)变色龙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 (3)想象一下,变色龙还会怎样变化?

(4)讲到这儿,你还会觉得变色龙是个怪物吗?你会怎样称赞它? (5)变色的过程是怎样获知的?(目睹)

(6)作者又是怎样称赞它的?齐读第15自然段。 交流:作者在介绍变色龙的特点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四、放回变色龙:

(1)同学们,这就是外形怪异,捕食方法怪异,又快又准,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你碰到了这样的变色龙,你会怎样处置它? (2)作者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儿,课文基本学完了。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变色龙的外形特征、捕食情况,以及它最显著的特长“会变色”,我们又学到了作者观察动物的招术,不仅要抓住动物的特点,更要善于利用各种观察器官,-----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并能锲而不舍地观察,这样才能把动物的特点观察得更仔细,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吸引人。

2、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大自然的确是本绿色的课本,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读懂它,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需要我们人类去保护,让我们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吧!

六、巩固练习: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仔细研读。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灵活运用送学到的观察、表达方法,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推荐第5篇:教材分析

9、《飞吧,你飞吧!》

教材分析:

《飞吧,你飞吧!》是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渴望自由,课文通过小萝卜头看远山想到家,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的两件事,表现了小萝卜头虽然身陷困境,但他渴望自由,渴望家的温暖,对解放后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典范之处。 设计理念:

本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较深,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为了更好帮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结合时代背景,以读为手段,以感悟语言文字为目的,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达到以情动情,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注重对学生在文学方面、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一个生字,写9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在监狱的痛苦生活。

3、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与向往。

1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空笔”,体会革命者对解放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教具:有关小萝卜头的课件。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们,说起革命英雄,你的眼前能浮现出哪些人物形象?(生自由汇报)

2、这些英雄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敬佩不已。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认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小萝卜头图像及资料

师简介:小萝卜头原名叫宋振中,他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1岁时和父母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了白公馆监狱。他是在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糖是什么味,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发臭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和

2 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读书,但他是“政治犯”,敌人不让他读书。经过地下党的斗争,他才得以在监狱里上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做他的老师。但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痛恨国民党反动派,所以每当大人在监狱里商量事情时,他总是坐在门口放哨,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1949年他遇害时年仅9岁,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烈士。

二、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相信你会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

3、思考:题中的“你”在文中指谁?(小虫)再读课题。(飞吧,你飞吧!)

三、细读理解课文体会自由。

1、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虫?你是从哪儿知道的?能读出有关段落吗?

(投)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柔弱,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学生齐读)

3 这是一只小飞虫长得怎么样?(美丽)

2、为什么这么说?能结合这段文字中的重点语句谈一谈吗?(生自由汇报)

一年中,我们的身边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飞虫,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普通了。但是,对于那些终日关押在窄小而又昏暗的牢房里的革命者们,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那些没有自由的革命者面前,它还是一只普通的小飞虫吗?(不是)为什么?(它是新奇的,是自由的使者,给牢房里带来了新鲜气息,带来了希望,它更能坚定革命者的信念——好好活着,勇敢斗争,迎接解放。)

也正因为如此,这只原本就很美丽的小飞虫变得更加的美丽!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读出对小飞虫的喜爱,读出对革命者的敬佩,读出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生齐读)

3、长年孤独的监狱生活,小萝卜头没有玩伴,没有游戏,没有玩具,他是多么喜欢这只小飞虫,可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生汇报:因为他看到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就想把它放了。)师板:小萝卜头 放飞

(投)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好像在想着什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

4 说他在想什么吗?

(他在想我没有自由了,不能再让小虫子也没有自由了。) 是的,小萝卜头被关在监狱里,已经没有自由了,他怎么忍心让小飞虫也没有了自由。所以当他看到小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他就感觉小虫子是谁呀?(生齐:自己)而火柴盒就是小飞虫的(生齐:监狱),放了小飞虫,小飞虫就得到了(生齐:自由)小萝卜头相信,总有一天,自己和战友们也会得到(生齐:自由)

所以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出示生读:“飞吧,你飞吧!”) 小萝卜头在放飞小虫时,心里一定也有许多向往。他希望小飞虫能带着他一起飞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4、同学们,请展开你的想象:放飞小虫的那一刻,小萝卜头仿佛看见了什么?(生自由汇报:仿佛看见了巍峨的群山、绿绿的草地、回到温暖的家……)

外面的世界多么广阔呀!所以,小萝卜头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吧!”

也正因为如此,当小虫子飞走那一刻,小萝卜头不但没有伤心,还高兴地拍着手叫:(出示生齐“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5、小萝卜头在放飞小虫的同时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你知道

5 他的理想是什么吗?(中国快快解放,渴望恢复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师板书:渴望自由

6、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除了在放飞小虫时体现出来,文中还有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课文的1-4自然段,请你自由地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课件出示: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梯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栏杆,踮起脚跟,望着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7、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这段话的动词中你能读懂什么?(从这里能看出小萝卜头向往大墙外的生活,渴望自由)让我们再看小萝卜头与看守特务的对话。

出示:“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磁器口。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白云低下的山那边呀!”“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8、想一想这段对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指名读。

(汇报:我知道了小萝卜头从小在牢里长大,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甚至自己家是什么样都不知道。)

是的,小萝卜头一直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冲出高墙,看看外面的世界,回到温暖的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当小虫飞远的那一

6 刻,他也由衷地感叹:(出示生齐“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小萝卜头的愿望能实现吗?(不能)

四、小结:

1、小萝卜头他牺牲了,年仅9岁的他连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他还有许许多多的愿望没有实现。同学们,如果时光倒流,小萝卜头没有死,而是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生汇报:小萝卜头,我要带你去美丽的大自然看看。小萝卜头来我们学校上学吧,我会送你一条红领巾……)(课件音乐)

2、真是一群善良的孩子啊!的确,我们有太多的话想对他说,太多的人想送上一份祝福,但是我们无法回到从前,无法改变他悲惨的命运。小萝卜头牺牲了,无数革命烈士们牺牲了,他们用自己可贵的自由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自由幸福的生活。真心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能做到:学会珍惜,懂得感恩、知道回报!

教学设计 :

9、飞吧,你飞吧!

捉住小虫

小萝卜头 向往自由、渴望自由

放飞小虫

推荐第6篇: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

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

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教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模、为民除害的?

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然后齐读。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问,指名解答。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怎样分段?

(四)深入研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比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批注。 (3)你喜欢桓景吗?简单说说你西画吧桓景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让我们怀着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来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4、展示历代诗人关于重阳节登高,引咎的诗句。

(六)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全办齐读,要求: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课后作业第3题。)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板书:29 重阳节的传说 登上高山

重阳节(桓景)喝菊花酒 除瘟魔 带着茱萸

重阳节的传说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板书:重阳节) 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1.重阳节的来历

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数字

一、

三、

五、

七、九为阳,

二、

四、

六、八为阴。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

(1) 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

三、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纸鹞、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桓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传说故事中流传下来的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习俗也流传下来,不过这些习俗还有不同的说法。 (出示课件)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做出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吃重阳糕的传说(视频)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3.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5.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1)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2)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6.小组交流收集的重阳节的资料。

三、小组交流

分别说说自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拓展延伸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现在我国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有多读才能获取更多,收获更大。课下,同学们把这些传说讲给家长听一听,再搜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来读,我想,你会为我们的民族而赞叹,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29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美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相传,古时候有个叫桓景的人,他家乡受瘟疫的侵害,死了不少人。桓景立志铲除妖魔,为民除害。他历经艰险,向神仙费长房拜师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回到家乡,依照神仙费长房的方法,斩除瘟魔。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课文先写桓景家乡遭遇瘟疫,他外出拜师学艺,练就一身好武艺,再写桓景除掉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最后写重阳节的风俗。

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地、愉悦地读懂课文,在读读议议中,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在认识、改造自然中所表现出的坚韧、神勇与智慧。

【教学目标】

1.会认“睦、拜、鹤”等生字,会写“妻、拜、勤”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4.查阅资料,了解各地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本课的生字词卡片。

2.查阅各地过重阳节的资料、图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主

案 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是在农历的哪一天?它们都有哪些风俗?

2.小结:这些民俗风情流传至今,蕴藏着合理而科学的成分,折射出我们民族的精神及智慧。你能破解这其中的奥秘吗?能领悟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生活及追求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重阳节的传说》一课,会带领我们进行文化探索,使我们在阅读美丽的传说故事中,寻根求源,感受祖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伟大的民族精神。

3.板书课题,弄懂题意。

引导学生读课题后质疑,并与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学习。

问题归纳:

①“传说”是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③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④这些习俗的由来是什么?

⑤为什么称重阳节?

⑥从美丽的传说中透露出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与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画出生字词,借助文中注音及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词。

(2)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3)与同桌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读好以下词语:和和睦睦、妻子、掷出、侵袭、茱萸、趾高气扬、瘟疫、斩妖除魔、拜师、桓景、和蔼可亲。

(2)全班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问题老师可通过提供资料、提示方法或者直接解决的方式帮助解决;有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到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解决。

3.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做到初步把握课文的脉络。

三、突出重点,精读课文

1.桓景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___”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单的词语在文中标注你的感受。

2.读读你画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3.班级交流读书的感受。

(1)交流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归纳整理让我们感动的句子。

(2)出示并朗读句子:

①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②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③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④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⑤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3)在熟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几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桓景的精神,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

第(1)处,抓住“一心”这个词语,看桓景的决心之大,目标之明确。从“除掉瘟魔”“不再受害”等词语中,体会古人的坚毅、果敢的品质以及他们的追求与理想。

第(2)处,从“翻过”“蹚过”“磨破”等词语中看到桓景长途跋涉的身影,从“又„„又„„又”中体会桓景经历的种种艰辛,感受古人对理想的执著。

第(3)处,从“每天”“终于”等词语中想象出桓景勤学苦练的画面,感受古人勇敢顽强的精神。

第(4)处,从“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喝了一口菊花酒”“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等语句,了解桓景消除瘟疫斩妖除魔的方法与步骤,感受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第(5)处,从“手持宝剑”“直冲下来”“展开了搏斗”“掷出宝剑”“扎死”等词语中想象桓景斩妖的情景,感受古人的神勇与伟大。

要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在心中树立起桓景英勇无畏、关爱百姓、不辞辛劳、不怕牺牲、勇于创建安康和谐社会的英雄形象。

四、练习读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2.给家长讲“重阳节传说”故事。

3.与家长一起探究:这些风俗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或科学的内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提高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的脉络。

遇难——学艺——除妖——纪念。

2.默读课文,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交流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1)练一练: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体会、感悟为基点,选择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读出桓景由幸福温馨到悲伤孤独的感情变化;读出桓景学艺时付出的艰辛;读出桓景做准备时的从容与精细;读出桓景除瘟魔时表现出的气魄;读出人们对桓景的景仰之情。

(3)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议议谁读得好,为什么。

4.说一说:九月初九为什么叫“重阳节”?人们有哪些习俗?为什么?

二、指导写字

1.读生字,观察字的结构,找出特点及写法。

2.指导书写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有的字要写匀称,必须注意笔画间距要均衡,如“妻”“拜”“侵”“勤”这四个字横画较多,书写时注意笔画间距要均衡;有的字要平稳,必须注意穿插与谦让,如:“勤”“袭”,这样才能疏而不空,重心平稳。

3.注意把字写正确。

“妻”的笔顺:共8画,第5笔为竖,第6笔为撇点,第7笔为撇,第8笔为横。

4.引导学生掌握书写的规律。

“妻”“袭”是上下结构,注意字的结构要上窄下宽,横在中间时,书写要略长一些;“拜”“瓶”“勤”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要左高右低。

三、读句子,用画线的词造句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1.读句子,理解画线词所表达的意思。

●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指导学生造句。

(1)要运用“终于”造句,需要在“终于”前有一个语境,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2)“先„„然后„„”表示次序。

(3)“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结果。

四、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1.说说你的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2.各地过重阳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请你说一说:这些习俗有必要继续延续下去吗?为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看法因个人的家庭、个性与对其合理、科学性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会不同,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要引导大家发现在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中蕴涵着积极的科学的因素。如:亲情、健身、保健、弘扬民族精神等。)

五、布置作业

1.讲一讲你所知道的传说故事。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中。

3.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节日有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容。请你说一说:你准备在重阳节为老人做些什么? 课后反思:

推荐第7篇:教材分析

《麻雀》教学设计

大堰垱镇中学 张林生

《麻雀》这篇文章是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所选文章旨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事情的发生——猛烈地风吹落了小麻雀;事情的发展——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飞下来拯救小麻雀,吓退了猎狗;事情的结果——我换回猎狗走开了。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将近半个学期的训练,已经能做到在课前做好预习,能自觉读通课文,并由家长签字,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新词,在生字表里给生字组词,利用工具书自学课文内容,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不够,表现欲望不强,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朗读水平不理想,由于唱读,往往读不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重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续运用抓住关键词语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本课要求会认得字有:嗅、巢、拯、嘶、哑、搏、庞、愣;要求会写的字有:梧、桐、绒、嘶、哑、搏、庞、危、险;要求掌握的词语有:梧桐、绒毛、掩护、嘶哑、搏斗、危险、庞大。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正确理解并掌握“嫩黄、绝望、嘶哑、安然”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的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的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的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爱的力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图片导入,谈话揭题(第一课时)

1、课件出示麻雀和猎狗的图片。

提问: 麻雀和猎狗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看着它们,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用词语或一两句话描述一下。

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弱小的麻雀和猎狗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麻雀》,这篇课文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猎人笔记》。《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包括25个短篇故事。 认真观察图片,能用词语或一两句话描述麻雀和猎狗的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强大与弱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课文中有哪些角色?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读文整体感知,培养概括总结的能力

1、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读文整体感知,培养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巡视汇总结表扬本次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及存在的问题

2、出示生字课件:梧、桐、绒、嘶、哑、搏、庞、危、险

3、出示词语课件:梧桐、绒毛、掩护、嘶哑、搏斗、危险、庞大 (一)、学习小组长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

读课文家长的签字,给会写字组词、给会认字注音,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二)、“开火车”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区别“绒” 与“戒”

(三)、齐读词语,找出“掩护、庞大”的近义词,“危险”的反义词

(四)、学生分段读课文 有布置有检查培养自学能力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

师: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根据课后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并说说每一段的段意。

1、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2、概括段落大意 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思考反馈 归纳总结, 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大意

一、复习导入(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麻雀》一文。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师讲述课文第1-2自然段。(课件出示电脑动画,猎狗露出牙齿的内容)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此时,你紧张吗?你最担心谁的命运?

1、学生找出有关小麻雀和猎狗是什么样的句子同桌间交流体会。

2、读好有关句段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合作的能力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角色?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老麻雀、小麻雀、猎狗” 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抓住文中主要角色,文分析课文服务

三、品词析句,质疑解难

(1)、再读课文,想想小麻雀和猎狗是什么样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课件一: “我顺着林荫道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他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1)理解“无可奈何”并造句。

(2)师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3)指导朗读:“呆呆地、无可奈何的”要读的稍慢些,“嫩黄、绒毛”要读重音。 理解朗读 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出示课件二: “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1)读句子,找出两句话的相同之处,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猎狗为什么会退缩呢? 读句子理解句意 通过对比,体现猎狗为什么会退缩

4、出示课件三: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 (1)提问:“像一块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 (2)指导朗读:“飞”语速较快,“落”要读重音。

5、出示课件四: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段,并朗读出语气来。 在朗读中挖掘文章含义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 (1)提问:“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要不停地尖叫?

师: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板书:“救”

师:老麻雀你用自己的你身躯掩护着自己的幼儿,它紧张吗?这时,它又有哪些表情?

回答问题,理解“扎煞”、“绝望”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6、出示课件五: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问:“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在派代表在班上反馈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精神和当众发言的

7、课件演示:猎狗你慢慢向后退。得出结论: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征服了。 指导朗读 找出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再一次想象猎狗退缩的原因。 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拓展交流

师:读到这里,你还想说什么?(评价老麻雀的做法是否得当) 总结:这是一种伟大的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 讨论:如果你的母亲遇到了小麻雀那样的危险,你看会怎么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 渗透爱的教育,特别是对父母的反哺教育

五、总结全文

1、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人世间最真诚而炽热的爱的力量,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这种强大的爱征服了猎狗,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这种强大的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让我们用歌声倾诉真情,愿世间处处真情在。 学生跟配乐唱《爱的奉献》 通过乐曲的会歌唱,用心体,引起共鸣,进行爱的教育。

板书设计

麻雀

救 小麻雀←

—↑

| 吃

|

搏斗 ↙

爱的

|

唤回 猎狗←———————— “ 我”—

|

推荐第8篇: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谁说没有规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规则”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为了遵守规则而个人做出某些牺牲的必要性,从而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的歌,本课列举了学生很熟悉,但平时不注意的四件小事,通过这些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司空见惯的四个场景,告诉学生生活中是有规则的,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本课一共有4个小节,分别写了乱给小动物喂食物、不走天桥和地下通道而翻越栏杆或横穿马路、随地乱扔垃圾和不按顺序排队四种现象。文章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这些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加之4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和内容通俗易懂,更给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诗歌批评了无视规则的四种不良行为。每一小节的用词都很准确,句句到位。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注意;“明明白白”一词,不仅指书写规则的字迹清楚,还包含人人心知肚明的道德规范。即使这样,有些人还是违反了道德规范,甚至“回头一笑”、“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说出“别人也这样做”、“这样方便快捷”、“没人看见是我”、“用不着你管我”这样典型的反映其心理状态的话。小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发人深思。可以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懂得如何遵守规则,并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垃、圾”等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三是能够在重点的词语下加点,在重点的句子下面画波浪线。四是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续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对于违反规则的不良心态的准确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是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二是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三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

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理解全文,采用“读―议―创―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无效成分,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二是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不遵守规则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1、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2004年全国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达10万人,高居全球榜首,占世界的1/5。

2、由于游人不遵守动物园管理规则乱投喂食物,致使动物死亡。

3、有些工厂不遵守环境保护规则随意向江河排放有毒污水。

师:看了这些情况,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谈各自的感想。)

[这一设计形象直观,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了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 初读课文

师:(小结学生的感想后提问)你们认为“规则”是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边读也思考,并做好标注。(生自读课文。)

全班交流:规则是什么?

[用“规则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初读时感知课文设置的情景。]

三、精读感悟

1、师:(小结交流情况)同学们都有自己各自的“规则观”,其实事事都有规则,大家遵守了规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2、学习第1小节。抓住“明明白白”这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回头一笑”、“别人也这样做”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充分讨论这类的言行,再让学生设想一下这样做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规则是需要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要主动抵制不良习惯,不要随波逐流。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好“明明白白”、“回头一笑”等。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不守规则者的心理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切身感受到了规则是要自觉遵守的。]

3、总结学习第1小节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

2、

3、4小节。引导学生抓住“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这些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某些人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进行自省,从而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的主要内容采取了“扶-放-扶”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一设计也锻炼了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调动情感,续写诗歌。

1、师: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许多条规则,而且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遵守这些规则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规则,你们想一想,说一说,好吗?(生说自己在生活中认识到的一些规则。)

师出示课件(几组其它的社会规则)

2、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读写。(生续写。)

3、全班交流自编的诗歌。围绕“如何遵守规则”展开评论。

[把语文课生活化,把课本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4、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又有哪些收获?(生说)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小公民,我相信,大家都遵守规则,祖国会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抓住关键词,感情朗读诗歌,在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了解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续写诗歌。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规则,谁能把自己收集到的规则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生纷纷汇报收集到的规则。)原来规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生活有规则,学校生活有规则,家庭生活也有规则,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谁说没有规则》。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收集有关规则的资料,让学生对身边的规则有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在班中汇报收集的规则中,引入课题,学生就有话可说,想说,爱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歌,可以大声朗读、小声地读,也可以默读,遇到生字多读两遍,用喜欢的方式学会它。

2、“开火车”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抓住重点字词(如“饼”“喂”“瞪”)理解字义,引导学生说说记字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自由地读、“开火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字型结构,来巩固生字词。如“饼”与“瓶”的区别,“喂”字的书写该注意什么,做一做“瞪”的动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三、再读诗歌,领悟诗意。

1、四人小组选择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读后讨论:

(1)这节小诗写了什么规则?

(2)主人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

(3)要读好这小节该注意哪个词语?用怎样的语气读?

2、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抓住“回头一笑”、“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等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各小节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师生感情朗读诗歌。

4、同桌结合插图说一说,假如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后果?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该如何遵守规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这个环节中,在小组发言人汇报学习情况时,以指名读、四人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老师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读中,引入评价机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促进学生感情朗读诗歌。]

四、拓展学习,发散思维。

1、四人小组说说:你发现校园里、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规则的不良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不良现象,依照诗歌写一段。

3、大组活动:交流作品,推荐佳作。

4、作品展示。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不良现象仿编一节诗歌写下来。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能力,更能让学生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已的观察所得。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学写诗歌的能力。]

五、总结延伸,培养兴趣。

1、学生谈学小诗后的感受。

2、布置活动,课后延伸。

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如果大家为了贪图方便和一时痛快而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混乱,所以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把遵守规则落实到实际中,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活动,人人充当监督员,争做守规则的小学生,学期结束评出班中“最守规则的小学生”。

[布置后续作业,在班中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活动,通过评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课内的认知到课外的实际行动,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得多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我的做法是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来充分感知诗歌的内容。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朗读、默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后,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材料,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为仿写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氛围,努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首小诗通俗易懂,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的方式,选择喜欢的小节学习,创设“读――议――创――评”的氛围,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布置后续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开展“做守规则的小学生”,让学生互评互学,互相监督,通过竞赛评比,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荐第9篇: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2015.8

一、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

二、与实验教材相比做出的调整;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与实验教材;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

二、具体编排;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为理解“小数乘;例2:脱离具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015.8

一、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空间与几何:位置、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可能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等。其中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学期重点教学内容。

二、与实验教材相比做出的调整

三、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 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

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具体编排

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例2:脱离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例3:小数乘小数,突出转化的方法,在做一做后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例4: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

例5:小数倍,领会 “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同时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例6:根据需要求积的近似数。

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例7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例8: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例9: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解题意,渗透函数思想。

三、教学建议

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 位置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由原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移来,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与列这两个因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具体编排

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小数除以整数中不再单独安排例题教学方法的交流和验算,分散到前面的例2和例3中。

2.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题调整为: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

3.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例5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 4. 增加循环节的认识。

5. 解决问题中不出双归一的类型,数量关系在前面已学,直接在练习中应用。

二、具体编排

例1: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例2: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添0继续除。 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1,要商0。提出验算要求。 例4:一个数除以小数,突出转化思想。

例5:特殊情况,被除数的位数不够,用0补足。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例6:商的近似数,体会必要性,掌握方法。 例7: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例8: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写法。认识有限小数、无线小数。 例9: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10: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建议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第四单元 可能性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调整,由原三上移来。

二、具体编排 例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2: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只作定性描述。

例3:根据数据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要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建议

在不确定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结果体会规律性。 把握好教学要求。 综合与实践:掷一掷 由原三上移来。

第五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增加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的例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作准备。 根据课标要求,明确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分开编排。

二、具体编排 用字母表示数

例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a+30),加减关系和代入求值。 例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6x,乘除关系。 例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例4: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200-3x)。 例5: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3x+4x)。

第六单元 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等式的性质:给出结论。 解方程: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x+3=9,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检验要求。 例2~例5: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不同类型的方程。 实际问题与方程: 例1: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

例2: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总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例3: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 例4: 实际问题与方程的应用。 例5:实际问题与方程解决问题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等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加强探索过程的引导,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探究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的等量关系,推导得出面积公式。

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具体编排 例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突出转化的思想。 例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 例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和应用。 例4:组合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例5: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教学建议 经历探究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灵活运用公式,培养估算意识。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由原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移来,例3调整为封闭曲线上的植树问题。

二、具体编排 例1: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借助线段图,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例2: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

例3:在封闭曲线上植树,沟通和对比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

推荐第10篇:教材分析

爱国心 民族魂

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物(**广场)、人(徐悲鸿)、事(虎门销烟),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质。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体会并激发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广场》让学生指导**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徐悲鸿励志学画》让学生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教育他们要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虎门销烟》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广场》一文中,我们又要关注它的文体特征,应该让孩子们关注,如何向别人介绍事物。这是一篇写事物的文章,这一类的文章,一般要解决三个问题:

1、它在哪里?

2、它有什么?

3、它是什么样的?然后可以结合了一些图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领略了“大花坛”“大花园”,体会到了宽广、壮观,明确了广场建筑的方位和简单的知识。再通过阅读课文及搜集的一些资料,就解决了“为什么**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这个难点。最后,再次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了解作者的写法,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节日的**广场呢?联系第二篇习作“我真棒”指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物,都应该把“最精彩”的“招牌菜”奉献出来。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励志学画的故事。 课文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逐层叙述。讲读课文时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带着心下问题阅读课文:

1、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反复朗读

二、三段后抓住外国学生说的话展开讨论:外国学生为什么会出言不逊呢?然后抓住“必须用事实”、“重新认识”让学生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决心。

2、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如:“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体会他为也学画,宁愿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从而衬托他“奋发努力”。

3、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如通过词语“功夫不负有心人”、“轰动”体会徐悲鸿励志学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词语“震惊”、“有眼不识泰山”体会那个外国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学生徐悲鸿故事后懂得了什么。

《虎门销烟》一文的关键词是“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的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地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地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 爱国行动。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不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地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分析

(2009-09-16 23:01:32) 转载 标签: 分类:语文备课资源

教育 杂谈

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教材简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教材。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

二.教法、学法

完成本课教学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故事背景,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

题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课时,以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指导主线,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学生课前充分预习,了解人物常识资料和社会背景,初步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小组合作探讨,深入朗读理解分析,感受徐悲鸿学画的勤奋刻苦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表达感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明确学习过程和学习重点。

复习常识、字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材料文主要讲了什么,解释“励志”的意思。明确文章重点内容——励志过程,提示学习方法。

2.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继而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

四、

五、六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理解语句后朗读采用第一人称,身临其境地感受徐悲鸿学画的艰难处境和他意志的坚定,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

课文的

七、八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和间接结合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深刻含义,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前后文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了光。

3.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虎门销烟》

一.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 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材料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 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 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7.小结齐读课文。

三、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预习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第11篇: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变化之处

一、调

1.教材板块调整

新版教材原版教材的拼音教学改为识字教学 2.识字和拼音的比重调整

新版教材的拼音教学由原来的4单元减少到目前的2单元;识字由原来的8课调整为现在的10课。目的:体现了新课标中“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的要求;体现了拼音为识字服务的定位,是工具——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便于和儿童的学前生活相连接,识字难度低于学习拼音难度。

3.选文调整

选文调整,新版本教材14篇课文,保留了原来5篇课文,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去远足》《大还是小》《项链》《乌鸦喝水》《小蜗牛》等9篇课文。选文突出了经典性、时代性,选用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的内容,一些经典课文又恢复了。

选文按照“双线”组织单元教学:一条线是“内容主题” 组织单元;另一条线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4.字种调换:调换为儿童使用的高频字。

《小小的船》,原版本要求会写“见、白、田、电”,新版本要求会写“月、儿、头、里”。《画》,原版本要求会写“人、火、文、六”,新版本要求会写“水、去、来、不”。《四季》,原版本要求会写“

七、儿、

九、无”,新版本要求会写“天、是、四”等。

二、减 1.内容减少

和原版本相比,新版课文数量减少了,课文由原来20课减少到14课,拼音由原来的4单元减少到2单元。

2.拼音难度减小

拼音教学把握一个定位:拼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工具,拼音教学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新课标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量减少

由原来的400个减少到300个。目的:降低初入学的难度,放缓坡度,减轻负担,保护孩子爱好学习的天性

三、增

1.分别从插图和内容方面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汉乐府进入一年级教材,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2.语文园地增加了“识字加油站”“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

8个单元,有6个“识字加油站”。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分担了课文识字的教学任务,把使用频率高但又不好在课文中呈现的字编排起来,6个识字加油站,共要完成31个会认、6个会写的任务。

“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引导孩子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 3.增加了笔画、笔顺规则、偏旁。这些内容让识字教学更清晰、更科学。 4.增加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联系儿童生活,关注儿童成长。 5.增添了“连环画课文”

连环画课文的特点是不全文注音,仅难字注音。鼓励学生运用识字成果,自主阅读。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猜读,特别是借助图画猜读。

也旨在说明拼音不是阅读的唯一凭借,图画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四、融

尽管新版本教材分单元组织教学,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教学内容融合性更强,综合性也有所加强。例如:新版本的拼音教学,一改原版本着重形似的特点,既有口语交际,又有拼音识字,还有观察和思维等。

总之,改版后的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更符合语文教育规律,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

一、汉语拼音

编排原则:综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便捷高效原则。采用字母、情境图、音节、词语、儿歌、识字和拼音书写的编排方式。

情境图:有趣的故事情境;将拼音学习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以相应的事物示音或示形,帮助学习字母;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音节:强调带调拼读,紧密联系学生的口语实际;.优选呈现方式,注重拼读结果。

词语:学生可以拼读的音节组成常用词语;在词语中学习个别汉字,进一步体现拼音学习的价值;几个词语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儿歌:复现音节,巩固拼音;累语言,培养语感;增加趣味性。 拼音书写:书写音节,书写词语,抄写不等于默写。

二、识字写字 1.识字写字编排特点

A.识写分流,多识少写,认300字,写100字。放缓坡度,减轻负担,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体验阅读的乐趣。

B.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集中识字:识字

一、二,共90个字,识字加油站,31个字;分散识字:汉语拼音,32个字,课文,147个字。

C.合理安排识字写字序列

科学选择字种:高频常用字,构词能力强的字优先。合理安排字序:写字由简单到复杂,由独体到合体。

D.教学要求更清晰

认识田字格;认识笔画;书写提示,认识笔顺规则;描红两遍,练习一遍。 E.识字方式多样化

字理识字:象形字;字理识字:会意字,发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在语境中复现生字,兼顾积累词语与口头表达;扩字游戏,发展学生思维。

三、阅读教学

选文按照“双线”组织单元教学:一条线是“人文主题” 组织单元;另一条线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四、口语交际

1.教材编排特点

要求更清晰,指向更明确,构建了目标体系,选择适当的呈现方式。

五、和大人一起读

儿歌:《小兔子乖乖》《剪窗花》《谁会飞》故事:《小鸟念书》童话:《小松鼠找花生》《拔萝卜》《猴子捞月亮》童谣:《春节童谣》

幼小衔接,口头语过渡到书面语的桥梁,亲子阅读,分享阅读。 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新修订教材新增了《日月水火》《天地人》等课文,保留了《四季》、《日月明》、《口耳目》等,从篇目看来,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课文,不少是儿童诗,适合一年级孩子理解。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先识字再学拼音。“现行的语文教材,一年级的目录顺序是: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

一、课文、识字

二、课文。而新教材的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

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

二、课文。一年级学生先认识一部分常用常见字,能把孩子的生活融入学习中,这样更关注孩子的需求了。”

教材中处处都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识字的第一课,就是“天地人“,其中重点提到了”天、地、人;你、我、他“这6个字。为什么要以这6个字为第一课,为什么不从曾经的“人、口、手”开始?“天、地、人”亦被称为“三才之道”,这个学说很早就深入了中华民族之心,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

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这也暗示了孩子的语文学习,对母语的学习,也要从探究和体验天、地、人的奥秘开始。这也恰恰体现了教材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

第一册识字量由400减少到300,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比如“地”字,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童话书、绘本里可以看到,电视新闻里也有。

在以前,课文选用的一些结构简单的独体字,比如“叉”字,结构比较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算多。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见字的比重,减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的汉字。新增“快乐阅读吧”和“和大人一起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提出了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中,“大人”两字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师、爸妈、祖父母,也可以邻居家的小姐姐。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是不一样的,有人比较精炼,有人比较口语化,儿童听到的故事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语文素养。两个栏目主要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园地新增“书写提示”。写字是有规律的,每个字有自己的写

第12篇: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

较已往相比,本学期每单元增加了1篇略读课文(共2篇)。“语文园地”的名称变为“回顾与拓展”。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如《最后一分钟》。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新诗、小说、通讯、说明文以外,还有访问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后语、对联、笑话、通讯报道、韵语歌、书法作品赏析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单列。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教学目标

(一)共性目标(参考教学参考书)

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重点

1.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训练等,但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朗读、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本册教材有两个单元着重进行默读和背诵的训练,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2.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各单元有明确的阅读、习作、听说训练点,教学中要把这些训练点的要求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转移到训练目标导向上来。一篇课文教学2-3课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要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发挥“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提示”的教学,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前;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中进行;还有的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巩固、加深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本学期刚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分段的教学一般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以后进行,而不宜在一开始接触课文就进行。

3.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本册教材的单元训练点编排,考虑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联系。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写。听说训练除了教好4次听说训练外,阅读教学中要练习听话说话,作文教学一般也要从说到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

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讲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更全面,兼顾交际和独白两个方面,难度也有所提高。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安排了两

次。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练习,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13篇:教材分析

《彩蝶飞舞》

授课年级:小学二年级美术

单 位: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福伦小学 授 课 者: 刘 艳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蝴蝶不但有美丽的造型和花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蝴蝶还有美好的寓意和动人的传说故事。本课不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蝴蝶,发现蝴蝶造型的多样、色彩搭配的协调已经自然赋予的美感外,还知道蝴蝶的吉祥寓意。以及用蝴蝶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美化向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画蝴蝶的基本技法。

2、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了解关于蝴蝶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二、教材分析

在鲜花盛开的地方,可以看见蝶儿飞飞。蝴蝶是自然界中最美丽的昆虫,它们品种繁多、外形各异、色彩绚丽,在人类文化艺术生活中,它几乎深入到每个角落,蝶儿飞飞无论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美术,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编织、结绳、印染„„都有以它为形式或内容的取材。

本课蝶儿飞飞融绘画和制作为一体,先在纸上设计剪出蝴蝶的外形,再进行纹样和色彩的绘制,并将绘制好的蝴蝶粘贴在细铁丝上,让纸蝴蝶飞动起来进行各种游乐活动。

设计新颖的蝴蝶外形,运用线条和色块,大胆添画花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折一剪一画一粘是纸蝴蝶制作的步骤和方法,教师无需从头到尾示范制作步骤,只示范细铁丝粘接的方法即可。在掌握了本课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由发挥,寻求多种工具,采取多种方法粘接纸蝴蝶。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

三、教学思路

本课先引导学生剪对称的蝴蝶外形,再启发他们给蝴蝶大胆的添画或撕贴花纹,然后用纸条做一个手指环,将装饰好的蝴蝶粘贴在手指环上,蝴蝶会随着手指的抖动而飞舞。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游戏。本课未采用教材中介绍用铁丝让蝴蝶“舞动”的方法,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铁丝不易准备齐,二是一年级孩子太小带铁丝不安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蝴蝶的基本特点,整个身体分为头、胸、腹、翅膀,触角和胸部有三对足;身体具有对称美。

(2)能力目标: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情感目标:感受和表现蝴蝶的对称美和色彩美,引导学生关爱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剪对称的蝴蝶,并选择彩笔、彩纸绘制、粘贴出美观、独特的蝴蝶。

难点:让蝴蝶“飞”起来。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剪好的蝴蝶 绘画工具(彩色笔油画棒)

手工工具(线细铁丝彩纸色卡纸剪刀胶水) 学生:绘画工具{彩色笔油画棒} 手工工具(线细铁丝彩纸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置 激趣导入

教师利用课件把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局部放大逐渐缩小,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二)讲授新课

1、谈话交流 欣赏:

(1)师:蝴蝶是花中的精灵,对于它,你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2)师:下面老师将带领小朋友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一看大自然中的蝴蝶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生活的。 (3)播放视频课件,学生观赏。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观后感。

生:发现蝴蝶的种类很多,形状各异,颜色丰富。每只蝴蝶都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美。

2、欣赏蝴蝶图片,加深感受。师:蝴蝶为什么好看呢!

(1)师:出示多幅蝴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蝴蝶,寻找蝴蝶之间的不同点。(大小、形状、花纹、颜色不同) (2)师:出示课件,学生观察探究蝴蝶,寻找蝴蝶之间的相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身体对称,可分为:头、胸、腹、翅膀、触角有六条腿。 ②色彩美丽,花纹漂亮。

3、学生讨论,尝试探索。【制作】

(1)学生练习:学生动手尝试制作蝴蝶。强调制作方法,纸张对折,可撕可剪。

(2)教师示范:动手制作一只对称的蝴蝶。

(3)学生作业自评:与老师制作的蝴蝶对比评价,从蝴蝶的外形,特征,表现的手法讲评。 【装饰】

(1)谁能想个办法使蝴蝶变得更美丽?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蝴蝶。

提出作业要求:(循环播放各种各样的蝴蝶图片)

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绘画(用彩色笔、油画棒),也可以是彩纸剪贴,撕纸粘贴。 【飞舞】

(1)师:播放课件,出示一幅开满鲜花的图片。谁能想个办法使蝴蝶在花丛中采蜜,飞舞?

(2)生:1分钟前后左右讨论,并回答。 (3)学生动手使蝴蝶“飞舞”。

4、师生互动创作体验 学生作业练习,教师辅导。

5、舞台展示 互相交流

(1)学生分组到舞台上表演“花丛中的蝴蝶”游戏。 (2)作业展评。 ①学生展示自评。 ②同学互评。

③教师小结:知道了蝴蝶的身体特征及什么是对称,请大家下课后在生活中观察一下,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要求对蝴蝶等昆虫的爱护。

(三)课后拓展:

师:让我们用自己制作的蝴蝶来美化我们的环境,设想一下,飞舞的蝴蝶可以装饰在什么地方呢?回家可与父母商量。

六、教学反思

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使美术教师的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阔;新教学理念的提倡,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一只美丽的蝴蝶”为本课操作技能目标。只有让学生理解“蝴蝶为什么美”这一点,才能达到做美丽的蝴蝶的目标。因此,引导学生总结出蝴蝶美的三个因素:外形美、花纹色彩美、对称美,教案设计始终以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为主线,以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为目标,最后根据蝴蝶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设计制作蝴蝶。整个过程从浅入深,从凭借记忆画出蝴蝶,到有意识的去观察、思考、探索、归纳、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维的发展过程。

制作蝴蝶的环节,最初,学生做的蝴蝶普遍较小,不够美观,装饰时不好操作。我及时加以指导,让他们比较自己的作品,体会大小的不同之处,他们重新制作了新的蝴蝶。装饰蝴蝶时,学生完成得比较好,许多蝴蝶都装饰得很漂亮,色彩鲜艳,纹样独特。不足的是学生大多数采用绘画的方式来装饰,只有十多个学生用了其他方法。我认为原因是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限制,想不到绘画以外的方法。还有就是学生掌握的方法不多,自然无法熟练运用。作为教师,我的引导也不够,可以考虑用其他方法制作好的蝴蝶作为示范。让蝴蝶“飞舞”起来,学生有的用线绑住蝴蝶,有的把蝴蝶绑在铅笔上、细棍子。最后,学生拿着自己做的蝴蝶飞来飞去,兴高采烈。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本课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积极的去思考、讨论、体验、表达、表现,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达到学习美术的目标。

第14篇:教材分析

练习6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本单元练习题共5道。第1题“读准带拼音字的音”,这是针对南方地区学生学普通话出现的常见病,韵母ai与an不分的特点设计的,重点是读准韵母,而不是去搞清词的意思。第2题说出四组反义词的大致意思,并能用“大公无私”、“异口同声”造句。让学生积累词语,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第3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填入括号中。第4题是写作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在理解6个实词意思,4个关联词用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围绕一个场景或一个意思,自由地节奏合理地组织一段话,至少用上题目提供的6个词语。这题是对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的综合训练。第5题是根据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设计安排的。主要是看在提高速度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如何。第(1)题是对内容的理解。第(3)题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第(2)题是分段写段意,主要检查的是理解内容,分析结构,概括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分清ai与an韵母的不同,读准音近字,理解反义词的不同意思,能用“大公无私、异口同声”写句子。

2.分清转折、递进、条件关系的复句,并能正确填写关联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词语,围绕一个意思选6个词语写一段话。

4.训练快速默读,能正确领会短文意思,独立地给短文分段写段意,回答问题。

5.感受短文“有喜悦让大家分享”的好思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快速默坊,正确领会短文意思,独立正确地给短文分段写段意,回答总理问题。

难点:围绕一个意思,任选6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作业灯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带ai与an韵母的字,理解反义词意思,会用“大公无私、异口同声”造句。

2.分清转折、递进、条件关系的复句,并能正确填写关联词语。

3.能围绕一个意思,选用6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1.指导第1题。

(1)明确题意,自由拼读,读准字音,注意ai与an发音区别。

(2)讲清ai的读法特点。

(3)出示灯片,学生读音,选择拼音。

台风 歪风 耐心

tái tán wāi wān nài nàn

谈天 弯曲 难民

来往 开会 孩子

lán lán kān kān hái hán

兰花 看门 含泪

2.指导第2题

(1)读题,明确题目的两个要求。

(2)说说四组反义词的意思,说出前三组意思和感情色彩的不同。

(3)出示灯片,将反义词组成一对对抄录。

精神焕发神机妙算风平浪静出生入死

贪生怕死惊涛骇浪垂头丧气诡计多端

(4)用“大公无私、异口同声”造句。

3.指导第3题。

(1)自由读题,并试填关联词。

(2)交流讲评,分清复问句的逻辑关系。

第1句是转折关系,第2句是递进关系,第3句是假设关系。

(3)出示灯片,巩固练习。

①(

)李明学习基础并不太好,(

)他决心通过努力赶上三好学生。

②(

)雨不大很细,(

)妈妈再跑一个来回,没有打伞还是会淋出病来的。

③(

)我没有吃上好瓜,又受了委屈,(

)我仍然不后悔。

④(

)我们取得了辉煌的胜得,(

)没有骄傲自满地理由。

⑤(

)今后我国实现了四个现代化,(

)决不做超级大国。

⑥(

)我们富裕了,(

)不能奢侈浪费。

⑦武松(

)武艺高强,(

)勇敢无畏。

⑧我们(

)要学好文化,(

)要学会做人。

⑨这两天(

)雨大,(

)风也刮得猛。

4.指导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打开学生思路:

可以从学过的语文课本中选择内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委屈》。

也可以从课外阅读的书报中选择内容,还可以自己向家长、老师提心愿为内容。

(3)学生独立试写。

(4)交流讲评,修改。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训练快速默读,正确领会《杏儿熟了》的意思,独立地分段、写段意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感受“有喜悦让大家分享”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回忆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求。

2.出示默读问题灯片,快速默读2分钟,用~~~~划出有关句子。

邻居淘淘偷摘杏儿摔下后,“我”是怎样想的,奶奶是怎么做的?

默读完,指名回答,反馈修改。

3.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快速默读2分钟,给课文分段。

独立分段——讨论汇报——统一分段。

4.按段写段意,提示段意应是简洁明白的句子。独立思索——同桌互说互补——试写段意——汇报交流——修改订正。

5.快速默读,在短文中找到“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个鲜,这样,杏儿就会越结越多”一句。

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句子意思,并讨论:

奶奶分杏儿给淘淘和他的小伙伴吃,“我”为什么有点不高兴?奶奶为什么却乐意这样做?

今年杏我儿熟了,“我”为什么主动把杏儿给乡亲们送去?

从奶奶做的和说的话中,从最后“我”送杏儿的举动中,你感受到奶奶和“我”一种什么情感?

6.朗读短文,读出“让大家分享喜悦”的感情。

第15篇: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夜莺之歌》是一篇描写战争的课文,在众多的写战争的文章中属于非常经典的一篇,它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称作为“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文中的“夜莺”是作者倾注感情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将这一人物置于前苏联卫国战争这背景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赞扬了前苏联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文素养的形成,以及指导对战争形成正确的评价。因而,教学本课时,教师、学生、文本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多元对话,在阅读中要珍视学生感情语言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力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本真的课堂、人文的课堂。 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以下能力:

1、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对战争的评价能力。

2、对文本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

3、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小英雄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4、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完整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5、一定的自主合作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夜莺的歌声》音乐,了解二次世界大战。阅读战争中小英雄题材的文学作品。

2、学生准备:查找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中英雄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歌声”音乐。

2、师:谁在唱歌?是的,它的歌声如高山流水,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夜莺的歌声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他竟有着杀敌制胜的能力。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小夜莺那神奇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3、《夜莺之歌》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苏联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呢?请大家汇报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4、听完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学习的《夜莺之歌》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保卫家园故事中的最生动的一例。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你最想知道什么?(自由交流)

二、交流预习:

1、解决生字新词

瓦砾li 耷拉da 木屑xie 鹧鸪zhegu

蠢东西chun 轻蔑mie 胳膊bo 云杉shan

耷拉:下垂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击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以下文理解词语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轻蔑:看不起,轻视。

4、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快速读全文、想想课文是什么顺序来记叙的?

(按事情发生顺序或以小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 每一部分分别写什么?加上小标题: 第一部分:引诱敌人上钩。(诱敌) 第二部分:途中传递情报。(带路) 第三部分:歼灭来敌。(歼敌) 第四部分:歌声又起。(再诱)

7、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合作交流:

讨论: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小组交流)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三、品读感悟

1、一个战争中的小英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投入战斗,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呢? (学生静心读书,勾画相关句子,分组交流谈感受。)

2、文中描写了注夜莺和德国军官共有几次对话? 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请你画出来,读一读。

①“怎么会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A、你读懂了什么?(小夜莺故意把问话岔开,和敌人圈子,避免正面回答。敌人看他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调皮蛋而已,这样,敌人就不怀疑他人。)

B、从这个感叹号中可以看出什么?(孩子机智巧妙地戏弄敌人) C、那么怎样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读出注夜莺的天真活泼、顽皮、镇静和机智。 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

D、从小夜莺与军官的对敌话来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巧妙、聪明、沉着、机智) 教师引读:这是一个( )的孩子,读…… 这是一个( )的孩子,读…… 这是一个( )的孩子,读……

②“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小夜莺巧妙的回答,即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是野兽)

朗读时,读出他的机智和聪明。他爱憎分明,说出他对德国法西斯的憎恨。 教师引导:他凭借着机智勇敢,引着德国鬼子一步步地朝伏击圈走去,敌人还以为他是个“蠢东西”呢?其实小夜莺多么机智、多么勇敢,是一个真正的战争中的英雄! 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与敌人的四次对话。 (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段)

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朗读→评价→再读

(朗读时分配好角色:小夜莺、敌军官、画外音。读军官的话要读出恐吓、诱骗、企盼、狡诈、阴冷。读小夜莺的话要童声稚气、天真活泼、沉着机智。)

3、默读全文,找出并勾画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男孩是怎样用夜莺的歌声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帮游击队歼敌的? 汇报交流:

①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响起来。 (体会到战争刚结束,到处静寂。小男孩故意用歌声引诱敌人上钩。)

②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的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读到这里,请同学们联想到后面部分:“32个鬼子……”那个人说。“两挺机关枪。”体会出原来夜莺和杜鹃已不仅仅是鸟叫声了,而是与游击队联络的特殊暗号。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

③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可以想到,小孩子同游击队用鸟叫声作暗号,已经不止一次了。他一定多次协助过游击队消灭敌人。)

④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 (一方面是赞扬歌声的悦耳动听,另一方面更主要地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他又开始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

4、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文章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知道了什么?

(开头三个自然段和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首尾呼应。这样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有力地表达了男孩发出夜莺的叫声,是为了配合游击队歼敌的主题。)

5、本文用了浓重的笔墨大量描写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埋伏圈,而对游击队的描写则着墨极小。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战斗胜利了,假如你们是游击队员,当时会怎样夸赞小夜莺?甚至会围着小夜莺做什么?

6、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小夜莺面对凶残的德国法西斯,难道他不害怕吗?那为什么他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板书:机智勇敢)

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在以下词语中任选5个写一段话回答这个问题。

(热爱 憎恨 临危不惧 祖国 敌人 卫国战争 保卫家园 镇定自如毫不惧怕 随机应变 果断 聪明 机智)

7、小结: 是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投入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大家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

我们的小夜莺,也是千千万万个英雄中的一个,他的机智勇敢来自什么?(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热爱。)(板书:爱国精神)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战争中的小英雄?给大家讲一讲。(《鸡毛信》里的海娃,《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18岁的女英雄卓娅,《王二小》,《小兵张嘎》里的嘎子等等。)

2、孩子们,尽管我们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但是我们要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这也是我们大家本单元学习的主旨。 小男孩用夜莺的歌声在村口引诱来德国鬼子;又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他巧妙地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小夜莺,记住他的歌声吧!

下一节课我们将认识另一位小孩,他就是我们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少年英雄——《小英雄雨来》。

3、作业:

①开展语文活动课:课本剧表演《夜莺的歌声》 ②继续阅读课外书:《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撒尿的小男孩》、《红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少年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夜莺之歌 机智勇敢 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目标: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体会文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及环境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请同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二、小组合作交流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

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

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

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二、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三、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四、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板书:

外貌 语言、

小夜莺 动作

小英雄 环境

课后反思:

1、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我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多种形式地读,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为理解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体现以读为本。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也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这样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中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于本课故事性极强,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分角色朗读和角色表演。那么,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在学生形象逼真的表演下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表演不但将学生带入情境,加深对人物感情的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写读结合,注重表达。

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如想象游击队员怎样夸赞小夜莺?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崇高爱国精神的话。这样,落实到学生学会表达,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同时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升华。

4、拓展升华。

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如介绍你知道的战争中的小英雄,呼吁和平,维护和平,开展语文活动课——课本剧的编排等。这样,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和延伸,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而每一个学生也必将在语文延伸活动中受益终身。

第16篇: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第二部分(4—5节)主要写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第三部分(6节)总的写出了想象中的世界。

这首诗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课文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去感受课中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1、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想象孕育着科学的萌芽,科学的力量将人们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丰富奇特的想象不仅为人类美好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更为社会的进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我们来学习《想象》这首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几个问题吗?

4、听配乐朗诵。运用联想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的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忧郁 轻响 瞪眼睛 使者 吓唬 橡皮 橄榄枝 病魔

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象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4、诗中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自由读文,把相关的词句勾画下来,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三)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自由读1—3节

2、抓住重点词句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劲儿的蓝”、“透明的水晶”、“喊一片”、“唤一片”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课文第

二、三部分

5、全班交流

6、小结:这美好的一切都是我们想象的,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我们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四)升华情感,扩散思维

1、配乐诵读全文

2、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你还有哪些新奇的想象?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学生说说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

4、齐读最后一节

5、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新奇的想象写下来

《鄂教:《太阳请假的时候》教学设计》摘要:读课文,你们了解到太阳请假的原因吗?太阳请假后又发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太阳与人类生活的种种关系。

2、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调动学习热情

一年365天,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可有一次,太阳请假了,想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赶紧去瞧瞧。(板书课题)齐声读课题。

(二)自读── 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通过初读课文,你们了解到太阳请假的原因吗?太阳请假后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4、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1—4节,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太阳请假?

2、全班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

感伤——规劝——发怒

(四)学习课文5---20节

1、默读,思考:太阳请假带来了哪些后果?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白天同黑夜一样黑暗

(2)瀑布干涸

(3)风车无法运转

(4)气候变冷:轮船无法出海装运粮食和其他日用品;

森林中的动物被冻死;

人们无法耕种

4、除了书中所提及的这些,你能设想一下,太阳请假后还会带来哪些后果?

(五)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21—23节

1、自由读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2、反馈交流

(1)人们的处境不好了

(2)人们要复工了

(3)人们请求太阳出山,人们大声赞美太阳。

(4)太阳出来了,人们欢呼雀跃。

找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结合插图,升华情感,使学生深深懂得没有太阳人类的生活将是一团糟。

3、指名读文,相机评议。

(三)总结全文

教材分析:

《太阳请假的时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太阳请假之后给地球上的人们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从而揭示出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许多天文、气象方面的知识。文章借助丰富的想象,带领着学生走进奇妙的科学长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逍遥”、“懊丧”、“摇曳”等词语的含义。

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请假造成了哪些后果,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抓住要点,理解课文,明白太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鼓励学生不断探寻科学的奥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勇于探寻科学的奥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2、口语交际,学会与人交往有礼、得体、自然、冷静、灵活;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3、习作,要求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教学重难点:感悟、积累、运用词句。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些怎样的画面。

1.读题,弄清要求。

2.读词语,读准字音。[小学 教 学 设计网 www.daodoc.com 更多精彩教案]

3.默读,想象画面。

4.互动交流想象的画面。

5.选词,说句子。

6.拓展:再说说其它这类词语。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1.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2.回顾前课内容,总结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3.再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4.在其它文章中找找排比句,并说说对所找句子的感受。

5.学生仿写排比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结合注释说说自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3.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与作者张若虚,《滕王阁序》与作者王勃。

4.师生活动交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5.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读短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说说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谣言与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性)

4.试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远行路上

教学目标:

1.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2.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口语交际的话题,板书:远行路上。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三、创设、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分小组协商,设定“远行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人物,然后,分角色在小组预演,教师巡视辅导。

2.各小组自愿在班上表演。

3.同学互评。(教师从听、说的表情、态度、语气、礼貌用语、称谓得体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使各个小组取长补短,把要求落到实处)

四、小结,回扣交际要求。

三、四课时 习作:走,秋游去

教学目标: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重难点: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一、激发情感,导入话题,引导学生重温秋游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风清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做什么去啊?

2、畅谈以往秋游活动中的感受。(粗略谈谈即可)

3、导入:这次秋游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走,秋游去!

二、读懂题目,弄清要求。

自读,思考并画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可以美丽的景色为表达的对象,也可以在秋游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为写作内容;可以写一串美好的印象,也可以写一组难忘的镜头。

三、广开言路,指导思路。

1.想一想;这次秋游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印象?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或者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游的见闻?你准备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秋游的过程?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四、回顾课文,读中学写。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小结其描写角度、方法及抒情方式、记叙顺序。

五、指导选材,组织文章。

1.同桌交流自己准备写作的内容、顺序、描写角度等,教师巡视辅导。

2.师生互动,交流典型个例,引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六、学生习作,自主修改后同桌互改。教师提示互改要求,落实习作目标

顶一下

踩一脚

·

第17篇:教材分析

《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四平六中 张丽红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所以这篇文章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几幅画面。

1.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罗丝和杰克浮在冰面上,罗丝看着杰克一点点沉下去,慢慢松开

拉着他的手,无力的呼唤着“Jake,Jake……”

2.《简.爱》的最后,罗切斯特被火烧伤,坐在椅子上拄着拐杖,在心中不断呼唤着简的名

字,这时,简从远方风尘仆仆的赶回,她握住他的手。

3.一组照片:大学校园里的一对情侣,漫步于林荫路上;一对新婚夫妇站在红地毯上的照

片;一个三口之家在阳光下的草坪上玩耍;两位老人坐在夕阳下的湖畔面色安详……

4.导言 :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 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熟悉文本

1.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他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教师范读,字词积累

繁衍忐忑无与伦比怒不可遏伫立幢麦穗

3.研讨

(1).文中说,对于爱情,“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相同”,文中对爱情是如何认识的?

明确:文章阐述了四个含义。过日子,延续后代;爱情(男女彼此相爱只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2).你为什么还认为爱情的含义还包括“过日子,延续后代呢”?

(3).你是怎么认识这里的“相爱之情”的?

明确:文中三次出现“望望天空,有彼此看看”。

(4).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的?

明确:童话

(三)解读文本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明确:.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智地生活。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真谛。

明确: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明确: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明确: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 爱情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上帝的表现。

明确: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文明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四)升华文本

同学们,我想请大家思,我们搞清楚本文绕圈子来给自己的女儿讲述爱情的含义对于我们学习语文有何意义?

讲解: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做思想工作,往往需要解除别人心理的问题,可是,怎么正确有效有智慧地表达,很能看出一个人的表达技巧和水平高低。比如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妈妈的帐单

小彼得是一个商人的儿子。有时他得顺便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里去瞧瞧。店里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帐单要经办。彼得往往受遣把这些帐单送往邮局寄走。他渐渐觉着自己似乎也已成了一个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也开一张收款帐单寄给他妈妈,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点事的报酬。

某天,妈妈发现在她的餐盘旁边放着一份帐单,上面写着: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

为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为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O芬尼

共计:6O芬尼

彼得的母亲收下了这份帐单并仔细地看了一遍,她什么话也没有说。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母亲应该怎样应答小彼得的帐单?

学生猜测(猜测也是一种思惟的训练,是一种充满联想和想象的训练)回答:……

彼得的母亲没有训斥自己的孩子,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没有显示家长的威风,而是——(然后教师说出彼得母亲的回答)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边找到了他所索取的6O芬尼报酬。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口袋时,突然发现在餐盘旁边还放着一份给他的帐单。他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慑手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围裙。

(五)回味文本

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每个人所期盼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具备爱的能力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感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向我袒露了她的心事,她收到一封信,很幸福,也很迷茫。她问我,老师你说这就是爱情吗?我应该如何去做呢,同学们,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智慧帮我解答她的疑惑吗?如果说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你认为除了忠诚、责任以外,它还需要哪些雨露的滋润?

幻灯显示: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

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

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叹息

原来,爱不仅仅是吸引和忠诚,它还伴随着责任,它还需要能力。

(六)结语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

诚然,能够和挚爱的人携手走过漫漫岁月,一起搀扶着看天边的斜阳,是一种莫大的浪漫;但人生中还有很多的浪漫值得我们去追求,正如现在,能够超越年龄的界限,坦诚的和你们探讨,我就觉得是一种浪漫。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们能成为文章作者所说的那样的,一个明智的人,永远沐浴幸福的阳光!

第18篇:教材分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

承接前11册“习惯篇”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

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本册教材所编写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内涵丰富。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孔子游春》,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课文,如《烟台的海》、《三亚落日》,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学会合作》;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课文则引领我们走近名著,如《三打白骨精》等。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词、故事、说明文等。从单元主题线性串联来看,第七单元是“师恩难忘”,尤其是《明天,我们毕业》最后一篇课文,既符合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当时的心理情感实际,又是对学生感谢师恩情怀的启迪教育。而习作教材及综合练习(各7个)仍然单列,编排体系依旧。

整册教材这样编排,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又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真正使大语文教育观得以有效渗透。课后众多的练习安排,能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

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很明显地就是为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做好了提升性的“启下衔接”:

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对正在进行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裨益,而且对今后学生继续学习和走上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站在“向学生负责,向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并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渗透。

其次研读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你会敏锐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更重视强化渗透学生品悟赏析、深度思维等提升性语文素养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中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而且能从不同体裁的课文中获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法的无痕引领。

再次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本册习作教材七次习作只有两篇例文,重视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到“借鉴”,由“仿”到“创”的循序渐进过

六年级习作,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方借鉴主题单元中的“范文”信息,相似激活;又要重视仿效“例文”,由仿到创。本册作文注意联系旧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训练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延伸。因此作文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作文训练,除了一贯练习的简单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本册要求学写读后感和常见的应用文——书信。而且习作与活动相整合,其中重视学生探究发现、调查统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其作文训练面广,有深度,是对全套教材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作文教学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

最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除了秉承一贯的“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与课文的“同步性”。如:第一单元课文主题为“壮丽山河”,口语交际安排了“我来当导游”;第四单元课文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口语交际则安排了“漫话奇思妙想”。而本册综合性学习“学与做”以“我的成长册”为主题,一方面既是对学生六年小学生涯的一个回顾追忆式总结,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研究活动又切实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再次应征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

做好了“承上启下”式的“衔接过渡”。

三、对教材的实施定位:

基于教材以上特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把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

1、从主题单元整体备课入手,抓住单元阅读教学重点切实加强“双基”训练

结合第三学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①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②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③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④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在教学中,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务必要集中力量,认真抓好上述四项重点。

(1)、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

在教学中,除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文后安排的此类专项练习,更要敏锐地从文中发现可供训练的语言点。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品味“一路迎着溪流。”句中的“迎”字用

用法;《夜晚的实验》一文中分辨“灵活”和“灵巧”是不是同一意思。

(2)、抓篇章结构: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是知识性的,表达方法是综合性的,它涉及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可以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要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写 “ 景 ” 的同时也写 “ 人 ” , “ 景 ” 与 “ 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总——分——总 ” 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重点;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并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学生的视角从美丽的图画转移到优美的文字,在与文本的对话及同学的

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如教学《长江之歌》,学生熟读课文后,可要求学生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 我看到一位阿姨正在引吭高歌,她一定在唱《长江之歌》。” 也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岸边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想到大江具有无穷的力量。她像巨人一样推动着我们的时代前进。” 还可能会说:“ 我看到大江的源头 —— 雪山。想到她浩浩荡荡地流经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流入东海。这是一条母亲河啊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捕捉图文连接点,展开合理想象。把学生引入一个自主驰骋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4)、加强语言积累:积极运用积累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整个小学阶段积累的大量词汇、名言警句、富有表现力的优美语段,只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被调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

笔。当然,还可以推荐阅读同主题的相关课文,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角度及用词的生动形象。又如学习《烟台的海》后,开展“我是一名小导游”实践活动,介绍家乡一处景点。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5)、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在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有所区别。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如《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就能避免不同文体的课文教法大一统、抓不住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局面。当然,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则要

点。如《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2、重视常态阅读教学的写法渗透,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积极改进实施单元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不仅仅是单元习作教学的事儿,更离不开平时阅读教学中写法的无痕渗透、借鉴、迁移以及平时“读写结合”、“日记练笔”等的巩固性训练。因此,习作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实施: (1)、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典型的句、段,续写结尾等,体现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经常练笔,

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 (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读写笔记,使读写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3)、长短课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有的习作话题可以当堂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课堂上即时反馈、修改;有的习作话题可以预先布置相关的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然后当堂完成;有的习作话题,则可以先在课堂引导,学会讨论、观察、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再组织实践,在活动后动笔,一周后,再在习作课堂进行反馈、修改、加工、评价。

(4)、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

对于学生写下的日记及单元习作,教师要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展示机会,如学习园地展示、黑板报刊登、向校园电视台及各级刊物推荐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交

流,与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不定时的评讲一些典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内容上不断创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踊跃投稿。

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扎实做好“小升初”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

本学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围绕全套教材提出的“双基”总目标,以“注重基础,注重积累,利于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规律,利于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为原则,扎实做好即时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复习工作。

第19篇:教材分析

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1、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①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②简介小说创作背景 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经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课件展示)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

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

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

“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

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

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

由。

四、点评、小结(略写)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

本文的主要人物,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内容。

对比内容:

① 外貌: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

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

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 动作、语态:少年闰土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

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

③ 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

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④ 说话后的神态;“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⑤ 对我态度: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

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

的友情。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

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⑥ 生活态度: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

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3、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

的主题?(闰土命运研究)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

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

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人物杨二嫂命运研究)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

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

贪婪、势利的性格。

三、小结(略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

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点评作业,导入新课。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的命运研究)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课件展示)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朗读理解,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四、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第20篇: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对音乐又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音准不佳,连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视谱都不会。这些学生对音乐课虽感兴趣,但总是不遵守纪律,所以不仅自己学不好,而且影响大家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1.本学科所使用教材的编排体系

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的意图,突出单元主题,图文并茂,较多地运用了图谱,注重音乐教学活动。教材强调学生的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有个性化的见解。 2.全套教材的特点 (1)以审美为中心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离开了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将是无源之水,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完整地体现在新编的音乐教科书中,体现在教师教育观念中,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普通小学的教育,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自然。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从最基本的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的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从基本的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各单元由潜入到深入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3.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及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都明显的很有深度,首先从欣赏上说,全册共有七课,

1、“古风新韵”

2、“月下踏歌”

3、“银屏之声”

4、“美好祝愿”

5、“快乐的阳光”

6、“神奇的印象”

7、“放飞梦想”。每课还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1唱歌:

(1)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齐唱或合唱。 (2)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3)能够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 2演奏 能够用竖笛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3听赏: (1)不断的给学生接触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来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欣赏把歌曲、乐曲描写的情景展开想象、联想,分析乐曲的艺术处理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了解秧歌、长调、短调、小调、劳动号子以及中国民歌、外国民歌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会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简单的指挥手势。通过欣赏,了解多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认识了解音乐家刘炽、普契尼、迪卡斯和他们的作品。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一定的齐奏、合奏及伴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册的教材重点、难点在于教会学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让学生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措施

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听、多动、多想、多说,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学习音乐的愉悦和能力。

2、要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音乐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泻,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享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4、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音乐教学,发挥音乐教师各自特长,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努力实践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周 次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周 1 欣赏《关山月》学唱《游子吟》 第2周 1 欣赏《但愿人长久》学唱《花非花》 第3周 1 复习《游子吟》《花非花》欣赏古琴、竖笛 第4周 2 欣赏《阿细跳月》学唱《转圆圈》

第5周 2 欣赏《火把节》《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第6周 2 复习演唱、发声练习、民族乐器分类

(一) 第7周 3 学唱《滑雪歌》欣赏《爱是一首歌》 第8周 3 学唱《Do Re Mi》欣赏《两颗小星星》 第9周 3 复习《Do Re Mi》、学吹竖笛 第10周 4 欣赏《龙腾虎跃》学唱《拍手拍手》 第11周 4 学唱《明天会更好》

第12周 4 发声练习、民族乐器分类

(二) 第13周 5 欣赏《守住这一片阳光》《太阳光辉》 第14周 5 学唱《榕树爷爷》《一把雨伞圆溜溜》 第15周 5~6 变声期嗓音保护、欣赏《海德薇格主题》 第16周 6 欣赏《瀑布》学唱《火车来了》《飞天曲》 第17周 7 欣赏《和平颂》、《欢乐颂》

第18周 7

学唱《永远是朋友》《我们是朋友》、贝多芬

2)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表现歌曲的不同情感。(3)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声部间的配合等。(4)能够听辨乐曲中不同主题旋律的乐器、速度、力度、情绪等。(5)能够视唱歌曲的旋律。(6)分组选择打击乐器和伴奏型为乐曲伴奏。(6)设计多种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表现歌曲。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通过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不同国家、民族、时代的音乐作品,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5.通过对京剧的了解和认识,体会其中的声腔特点和京韵,培养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热爱。

(三)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想象、富有创意的表演活动。2.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相互评论和交流,阐述自己独特见解。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品德、观察能力及多角度、多手段、多层面的体验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懂得反复记号“D.S.”。

2.认识西洋弓弦乐器、木管乐器,能说出乐器的名字,了解他们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音色和特点。并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进行分类。 3.认识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4.了解中国和外国的民歌。引导学生“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两大理念。 5.学习横笛的正确演奏姿势、用气方法,能够吹奏部分二声部甚至三声部的优美动听的笛子乐曲。

6.认识和聆听交响诗作品。

7.能够即兴创编律动、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8.能与同学一起进行集体舞表演,从中感受合作的乐趣。9.学习声乐演唱中的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并了解他们在演唱中的作用。 10.认识常见的打击乐器,辨别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能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或乐曲配上合适的节奏型伴奏。 1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演奏、表演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四、本册课程教学安排:

第一课《古风新韵》4课时,第二课《月下踏歌》4课时,第三课《银屏之声》4课时,第四课《美好祝愿》4课时,第五课《快乐的时光》4课时,第六课《神奇的印象》4课时,第七课《放飞梦想》四课时。

【教材分析】

1.古琴曲《关山月》

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填写新词,内容是抒写作者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借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有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韵味。它惯用同音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示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较贴切地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 琴曲《关山月》为21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词曲是由六个乐句组成、带有再现的单段体。每个乐句都有上下呼应的两个乐节,前三个乐句落于徵音——泛音,后三个乐句均落于宫音——实音,前面的五个乐句可反复,最后以开始乐句的变化再现而结束。曲虽短小,但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2.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流行歌曲,由台湾著名作曲人梁弘志为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谱曲,邓丽君演唱,是邓丽君经典名曲之一,后经很多人翻唱。

歌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词的上阕,由四个乐句组成,第

一、二句旋律舒缓优美,在低中音区低吟,节奏舒展平稳,反映了词者对月、问天的惆怅之感;第

三、四句重复了第

一、二句。第二部分是词的下阕,也是有四个乐句,第

一、二句节奏转以紧密,旋律急转上行,表达了词者以超然达观的心态面对不得意得现实;第

三、四句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似是词者又回到现实之中,寄托了词者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歌曲中每个乐句的句末基本以“2 - - -”为结束音,营造了“月圆之时人孤独”的情景,有着对现实的无奈但又超然豁达之感。

歌曲在2007年10月24日作为30首“奔月”歌曲之一,随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登上月球。 3.歌曲《游子吟》

《游子吟》 由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词谱曲。歌曲用前后两段不同的旋律,将《游子吟》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此歌以动人优美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演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歌颂。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4.歌曲《花非花》

《花非花》是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影响最广的一首歌曲,歌词取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集《常庆集》中《花非花》段。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结构,两小节为一句,旋律起伏,基本上是上句上行,下句下行。第一和第三乐句音调向上,是由两个乐节组成的句式。第二和第四乐句的音调则向下,且比较连贯。在词曲结合中较好地采用依字创腔,使歌曲犹如在吟诵,给人以无限的柔媚感。歌曲虽短小,却已经超脱、婉转优美,行板的速度更增强了词意的朦胧感和意象感。

教材分析

1、《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其旋律活泼跳动,富有动感,特色鲜明。流行于云南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举行“跳月”。

2、管弦乐《火把节》片段选自王西麟的《云南音诗》第四乐章。它描写了云南各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的欢乐情景。

3、《转圆圈》是云南撒尼人(彝族的支系)的童谣,表现了撒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时的生动情景。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而且曲调的进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别于外国大调歌曲中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歌曲开始的领唱犹如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在召唤小伙伴们出来玩,接着是大伙的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然后,欢乐的舞蹈开始了,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4、《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是以云南少数民族的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一首具有撒尼民歌风格的歌曲。描写了在月光下点起篝火,欢乐歌舞的生动情景。

《拍手拍手》这是一首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其速度适中,节奏性强,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歌曲类型。歌曲吸取了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分节歌,由主题和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而下作和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副歌部分也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响亮的掌声和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他们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

教案里的教材分析范文
《教案里的教材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