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16:09:15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反冲运动 火箭

一、概述

本节课为1课时,45分钟。

《反冲运动 火箭》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反冲运动 火箭》中的第五小节的内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本节内容的重点反冲运动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得出结论;难点如何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反冲运动的含义和反冲运动在技术上的应用 2).知道火箭和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 联系实际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现象,加深对反冲运动的认识

2) 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全面介绍我国成功的自主研制发射的“长征”系列火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乐于实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勇于探素的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为高二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

·学生已经学过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反冲运动的实例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1)播放视频,引起兴趣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反冲现象: (2)引起思考,认识本节课的重要性

反冲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动量守恒所导至的必然结果,在许多场合反冲是不利的,如大炮的射击,由炮身的反冲会影响炮弹的出口速度和准确瞄准,但还有许多场合,恰好是利用了反冲,如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就是利用反冲来工作的。 2.新课教学(要点) (1)反冲概念形成

a.演示:用薄铝箔卷成一个细管,一端封闭,另一端留一个很细的口,内装有火柴头上乔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大支架上,使细管呈现水平状,用火柴给细管加热,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的方向飞去。 (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b.(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形成概念)

反冲运动:物体通过分离出一部分物体,使另一部分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叫做反冲运动 被分离的一部分物体可以是高速喷射出的液体,气体,出可以是被弹出的固体

(2)反冲运动的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反冲运动的特点

1.反冲运动的特点:反冲运动和碰撞,爆炸有相似之处,相互作用力常为变力,有作用力大,一般都满足内力外力,所以反冲运动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

2.反冲运动问题中,有时遇到的速度是相互作用的两物体间的相对速度,这时应先将相对速度转换成对地的速度后,再列动量守恒的方程 3.在反冲运动中还常遇到变质量物体的运动,如火箭在运动过程中,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箭本身的质量不断减小,此时必须取火箭本身和在相互作用的时间内喷出的所有气体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来进行研究。 (3)反冲的应用

a.引导学生例举反冲运动的实例

火箭,喷气式飞机反击或水轮机,灌溉喷水器

发射炮弹,炮弹出口速度 当加速度一定时,炮膛越长,炮弹的出口速度就越大,根据动量守恒,大炮反冲的速度也越大,炮弹的命中率就越低,若增大炮身的质量,反冲速度可降低,从而提高命中率。 手枪,步枪,发射子弹时,为减小反冲运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手枪枪身质量较大,步枪装枪托以提高命中率 b.反冲运动的实例分析

例1:小车总质量为M=3kg,水平喷出的橡皮塞质量为0.1kg,速度为 ,求小车的反冲速度?(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演示课件、讨论,教师总结。)

思考讨论:质量为m的人在远离任何星体的太空中,与他旁 边的飞船相对静止,由于没有力的作用,他与飞 船总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这个人手中拿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体。现在 他以相对于飞船为u的速度把小物体抛出 (1)小物体的动量改变量是多少? (2)人的动量改变量是多少? (3)人的速度改变量是多少?

(二)火箭 1.a.课件展示现代火箭的发射过程

b.学生阅读总结火箭的原理,影响飞行速度的因素及主要用途

1) 火箭:现代火箭是指一种靠喷射高温高压燃气获得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

2) 火箭的工作原理:动量守恒定律

当火箭推进剂燃烧时,从尾部喷出的气体具有很大的动量,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火箭获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动量,因而发生连续的反冲现象,随着推进剂的消耗,火箭的质量逐渐减小,加速度不断增大,当推进剂燃尽时,火箭即以获得的速度沿着预定的空间轨道飞行 3) 火箭飞行能达到的最大飞行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喷气速度:现代液体燃料火箭的喷气速度约为2.5km/s,提高到4—4.5km/s需很高的技术水平

2.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时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之比),现代火箭能达到的质量比不超过10 4) 现代火箭的主要用途: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例如发射探测器,常规弹头和核弹头,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5) 我国的火箭技术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质量为M的火箭,原来以速度V0在太空中飞行,现在突然向后喷出一股质量为△m的气体,喷出气体相对火箭的速度为V,则喷出后火箭的速率为多少?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鲁山县磙子营二小学校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学习者分 析 用百分率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 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这部分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了)这部分 内容主要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与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百分数应用题的 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 1.认知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3.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级 六年级 姓名 李伟超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求百分率问题的解答方法。 难点 百分率在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 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8

5、86 页。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 xx 公私招聘一名工人,进入决赛的 2 人成绩统计表(表格) 姓名 张明 李超 教学活动 2 (自主探 索) 教学活动 3 强化新知 生产零件数 100 80 合格零件数 94 76 引导说:比较合格零件占生产零件的百分之几,谁高就录用谁。 认识百分率 通过讲解出勤率,理解出勤率表示什么?知道怎样求。 提示百分率是两个数的比没有单位。强调:分数形式;乘 100%.强化新知 1.自学课本,说说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含义是什么?2.概括各种率的计算公式。3.完成例

1、例 2.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1.举例说明百分率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它们的含义和怎样计算。 2.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①86 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交流②判断:小麦 的出粉率达到了 100%.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③畅谈收获。 3.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学活动 4 巩固练习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课题名称》姓名 **** 学校 **********

一、概述 •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 说明教材版本; • 概述学习内容和所需课时。 •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可以按照这三个维度来分的就分,如果不能分就无需严格区分三个维度,但是要考虑这三个维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景(具体的教学内容),切忌空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如果是其它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是否要加入适当的图片,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能用文字说明的就无需图片。格式1:环节一:***** 教师活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引导语]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格式2:环节一:***** 该环节中的几个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格式3:环节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说明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多用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效果(如一些形成性的练习题)。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方案

《被污染的地球—滤镜的使用》教学设计

大连高新区第一中学周岳

一、概述

本节课是大连理工大学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被污染的地球—滤镜的使用”的内容。作为PHOTOSHOP的应用提高阶段,本单元主要利用多种图片处理功能制作邮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制作邮票的版式,并没有涉及到制作完整的邮票。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结合上节课内容所做的第一个邮票实例。从这节课开始,逐步通过各种PHOTOSHOP的功能来制作多种邮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滤镜的作用。 理解混合颜色带的含义。 熟练使用滤镜制作一些特效。 使用混合颜色带将前景色与背景色分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掌握对新知识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注环境保护,有意识地从生活习惯做起。

 通过图像来表达情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大部分学生对使用PHOTOSHOP修改图片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其他的PHOTOSHOP的操作,具备了一定的PHOTOSHOP操作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竞争策略以及教学组织、管理、授递策略。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学习资源

1、本节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完成

2、为学生提供多幅图片素材

3、学生准备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国家的“限塑令”导入环保话题。展示几幅环保方面的邮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图片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使用滤镜和混合颜色带来完成被污染地球的修改。 教学思路:吸引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新授

教师:播放该图片制作过程的演示动画。

学生:观看演示动画

教学思路:形成制作的初步概念,便于学生自学

3、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内容

学生:借助教材进行自主的学习,对于较难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思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互助自主完成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体现学生为主的学习理念。

4、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到前边进行汇报交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议。

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汇报操作。其他同学观看和评议。

教学思路: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并让其他同学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加深印象。对于重点的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强调。

5、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着重演示易错的部分

学生:自我总结本课得失,完成本课练习内容。

教学思路:对本课一个纲领性的总结,让学生在最后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推荐第5篇:教学设计方案

photoshop画龙点睛添文字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photoshop画龙点睛添文字

科目 信息技术 年级 8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和单独思考学习的能力,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通过学习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可以让他们的想法得到实现。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2.教会学生对图片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制作图像添加文字,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机房的优势,首先由教师展示作品,确定教学主

题并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Photoshop界面的组成。

2.学习使用PS工具中的“文字编排”工具,对文字进

行调整;

3.将文字图层转化为普通图层,给文字填充渐变色。

......第3节巧用滤镜造风雪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Photoshop程序学习的第三节课,主要以操作内容为主。介绍了Photoshop程序中的图层概念、点状化滤镜和动感模糊滤镜的使用。

针对“图层”概念的学习,不但要理解“图层”还要掌握一些图层的基本操作,比如:新建、删除、复制、重命名操作,这样可以为下一单元的Flash程序学习时打下一个基础,在学习Flash程序时,对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只进行简单的复习迁移就可以了,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程序之间某些内容上的相通性。

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两节课中学习了Photoshop程序的一些基础概念和操作,并且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高斯模糊滤镜的使用,所以对本节课上的两个滤镜的使用操作步骤掌握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只是在教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各滤镜设置对话框中的各种参数的意义要注意进行理解,尤其是图像调整时“阈值”含意的理解,这样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参数,使用滤镜效果。

在动感模糊滤镜的设置中要注意各参数的含意(也就是功能作用)同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楚的看到设置效果,可以将图像放大些,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习任务

1、理解Photoshop程序中“图层”概念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图层管理操作方法。

2、通过制造雪花效果,使学生掌握Photoshop程序中两种滤镜的设置方法......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 教学重点:

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发现主要生态因素。教学难点:

1、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原因。

2、学会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区分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捕食、竞争)。 教学过程: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首先指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就是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环境限制生物的生存范围;生物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讨论:环境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影响生物生存的?

左图表示将重量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置于三支试管中。用棉花团将麦苗固定在试管中,同时也将试管口封住。

A 处于15℃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B 处于20℃ 400勒克斯光照之下。

C 处于20℃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1、判断:将它们培养若干天后,哪个会积蓄更多的有机物?依据是什么?

2、在这个实验中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如果在一个试管中同时培养几株小麦幼苗、或将小麦与水稻共同培养于同一个试管中时又会怎样?此时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说明了哪些问题?

讨论:以上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什么共同之处?

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就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当我们暑假去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旅游时会有什么感受?这里哪些属于生态因素?那些不属于生态因素?

分析解释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区别……。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主要受哪些生态因素影响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是哪些?在迅速奔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可以依据课件中展示的图片对生物的适应进行分析。对生物产生影响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生态因素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是否有什么实验结果作依据?

讨论:虽然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总有最主要的因素。影响的仙人掌、菱、蚯蚓和海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这些生态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生物的生存的?

(一)非生物因素

1、光照:对生命有重要影响的光包括哪些?光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 依据课件进行分析讨论。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光的强度及波长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

结合光合作用部分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光照强度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影响叶绿体的形成。

② 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光照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如阴生和阳生植物各有适应性。

在陆地和水域只有可见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才有植物生存。(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叶镶嵌和植物的分 层分布现象)为后面“生物群落的结构”作铺垫。

请根据右图判断植物A和植物B,哪一种生活在较深层的水域里?为什么?水生植物A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③ 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

植物花期(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花钟(开花时间受日照、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迁徙、洄游、换毛、换羽。(例如:反季节花卉、蔬菜的培养;控制动物的繁殖。)提示学生结合日照时间的规律性变化对动物性成熟的影响——激素调节部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为什么影响鸟类迁徙行为的非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而不是温度。

2、温度: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一般情况下生物不能耐受高温的原因是什么?

① 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结合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进行分析。

② 影响形态结构、生理和习性:

如果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是出于该生物的最适温度时生物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呢?(蒸腾作用、体温调节、休眠、叶或芽的附属结构……。)

不同地区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是对保温、散热的适应。了解相对体表面积。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昆虫和蛇的活动特点;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孵卵的温度要求等。

3、水:——生命的摇篮

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都在60%~95%,有些生物含水量高达95%以上。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依据结合水、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分析水对生命的影响。

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

①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②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的适应性及其形成原因。通过讨论考查学生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空气、土壤、压力等非生物因素也对生物产生重要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适宜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白天和夜晚影响植物积累有机物的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什么?

生物不但要挑战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应付来自生物界的压力。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搞清楚“种和品种”的概念。

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互助现象,说明生物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生活的生物表现比较明显。

(选讲):蜜蜂的家族分工;大雁的迁飞行动;狼群的进攻行为;大象的群体行为;军舰鸟的种内斗争;人类的集体行为等。

讨论:种内互助通常发生于什么情况下?它对生物的影响效果?意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否会发生争斗现象?一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种内斗争?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斗争现象……。

总结:密度过大或者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内斗争激化。原因主要是……。

①、生存空间狭小时,蝌蚪会通过肠道毒素抑制种群;人类会发生饥荒、疫病流行或战争。

②、为了后代生存,生物有占区现象(录像)人类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③、由于争夺繁殖权,蛐蛐、鸟类、袋鼠、鹿等……。

④、争夺王位或者霸主权,猩猩争夺激烈;蜜蜂捣毁王台。

⑤、植物合理密植……。种内斗争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意义?

进行哲学思想教育:不是所有事例都能简单地确定所属地位的……。

例如,雌、雄鮟鱇鱼的行为(雌性可1米,雄性不足2厘米吸在鳃部吸血为生。)。

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关系又如何呢?

2、种间关系: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种间的互助关系……。

举例进行适应性教育:

动物与动物: 清洁鸟与大型动物。导蜜鸟与蜜獾的合作伙伴关系。木匠蚁与蝶的幼虫。

动物与植物: 虫媒花与传粉动物的适应关系。果实与动物的适应关系。

真菌等生物与动、植物:

互利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举例讲解共生与共栖的异同。

选讲:①天麻和密环菌。②地衣的构成及特性。③根瘤菌的生活。④白蚁与披发虫的关系实验。⑤树栖蚁和蚁栖树。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寄生现象……。教师总结。

以人体或动物为寄主:线形动物、寄生蜂、冬虫夏草、细菌和病毒。)

以植物为寄主:植物(菟丝子、大王花、玉米黑穗病);

以菌类为寄主:病毒。

适应性教育:寄生生物与寄主的关系?──微妙的依存关系。

选讲:类寄生、重寄生和寄生链。

寄生对于寄主都是有害的,但是人类经常利用生物的寄生现象举例说明: 生物防治病虫害(白僵菌-松毛虫;苏云金杆菌与棉铃虫;赤眼蜂与害虫)

有的寄生现象比较特殊,例如杜鹃的巢寄生。

推荐第7篇:教学设计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

第十三中学 魏强

一、概述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三化学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前面章节已对物质内部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以及一些物质的形成有了初步的介绍,并运用微观观点从质的方面对化学变化作了简单的阐述。而本内容在宏观上从量的方面揭示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揭示化学变化中质和量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微粒的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并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学习前面的内容,学生感观上已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化学变化,并初步掌握了分子、原子和离子以及物质形成过程的一些知识,已几次获得同步实验的训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运用旧知识进行推理假设,然后实验验证,最后概括,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同步实验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把装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盖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蓝色硫酸铜溶液)的胶塞。然后把它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使两种溶液混合,生成蓝色沉淀,再称量,并进行比较。】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

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水通电分解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

1、2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帮助和总结

推荐第8篇:教学设计方案。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初中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等形式掌握基础知识

3.情感目标: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通过读图、绘图等熟悉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四、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五、教学难点: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海峡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说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提问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会分析地图,及时动手记笔记。

八·教学工具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九、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么?接下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呢?(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那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又是谁?(杨利伟)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提问:看这张图片有没发现什么特点? 蓝色是海洋,绿色是平原及地势较低的地方,(越绿地势越低)黄褐色是山地及海拔较高地,(越黄地势越高),白色是云团。我们可以看到蓝色居多,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是不是总体蔚蓝色的星球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步骤一:世界海陆分布

1.教师:翻开课本26页,我们一起来看下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学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教师;通过看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我们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记忆,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海陆分布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边说边在地球仪上指示)

2.教师:读教材P27图2.3“地球还是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教师:下面阅读下书本“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部分,谈感想。学生:略

教师总结: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艰苦的。在这过程,需要敢于冒险,渴望新知的人去勇于探索,人类地球面貌的探索不会停止····· (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骤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教师:讲完对人类地球的探索过程,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人类对地球母目前的探索的结果,一起认识下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首先,读课本图2.5,认识下“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课件展示)大陆: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教师:了解了这些概念后,下面我们来思考一道题,大家看图,思考下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回 答 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A为半岛B为海湾,C为岛屿,D 为群岛

教师解释:回答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陆地伸向海洋的部分为半岛;B是三面环陆的海洋为海湾;C是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D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为群岛

目的:课本地图与课件相辅助,有助于学生理解,再加以思考题巩固新知识点了解概念,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2.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来学习大洲和大洋内容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板书)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

(1) 请几个同学上台,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并在黑板“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后面写出其名称

(2) 教师:同学们知道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吗?哪几个大洲主体又分布在西半球呢? 回答:(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3) 教师:我们下面来看下,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4)教师:下面看下世界陆地各大洲面积比较图,从大到小给他们排排位次。用口诀总结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 (课件展示)七大洲面积轮廓

出示大洲轮廓图卡片,让学生上台按照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来。 教师:大家都已经经排列正确了,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一个口诀方面大家记忆大洲面积大小,以下是面积由大到小的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读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连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面积”,比较四大洋的面积,最大的是哪个洋?最小的是哪个洋?

学生回答: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 教师:由此我们同样可以总结成总结成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6)教师讲解:我们已经了解了海陆大体分布,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造成现在这种海陆分布格局的原因是什么吗?接下来大家一起来跟我了解下吧。照成这种海陆分布格局的学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陸漂移學說,一个是板块构造学说(板书)。最早是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指大陆原本是一个很大的整体,后来逐渐分为6个大陆的过程.板块构造学说是指6个版块的相互运动:挤压、张裂等,从而形成不同的山脉、裂谷。(课件中图片展示过程)。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逐年移动分离,直至形成现在这个分布。与大陆相比,板块还包括了海洋.,提出了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状况。而且板块与板块的边界地质活动,是极其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地震,火山爆发,(配合ppt图片展示)比如日本正是出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处,是地震和火山多发的国家。这个学说在当时的提出使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因此它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5)教师:现在大家看下面这则阅读材料,了解下就可以。(PPT展示)

阅读材料内容:亚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叫做亚细亚(意思是“日出之地”).这里位于地球的东方.亚洲即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欧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欧罗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于地球的西面,欧洲即欧罗巴洲的简称.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阳光灼热”.因为非洲被赤道横穿中部,非洲多处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总称.美洲是意大利人亚美利哥航海时发现的一块所谓的“新大陆”,欧洲人为了纪念这位“新大陆”的发现者,便用亚美利哥的名字称它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拉丁美洲:是指北美洲以南的地区,过去曾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故称为拉丁美洲.大洋洲:17世纪欧洲人发现了它,因其处于世界各大洋的包围之中,游离于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纪被发现时,人们误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陆,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称为澳大利亚(即南端大陆之意).南极洲:即南极所在的大陆.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陆.

设计目的:观察图的同时,了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记忆(轮廓)与意义记忆(名称由来)相结合,以加深印象,同时利用口诀使学生快速记忆与深刻记忆。

【互动三】各大洲的分界线

根据书后的世界地形图,辅导学生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线。

教师;刚刚我们找出了大洲和大洋的位置,但是各大洲之间是不是全部单独存在的啊? 学生回答否定

教师;有些大洲与大洲之间是相连的,而有些大洲之间是隔着海峡的,这时候就需要分界线把他们划分开,区分各大洲。比如说,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亚欧大陆,他们之间以山脉、河流、湖泊为界。亚洲西南部和非洲西北部过去也是相连的,后来,人们在这里开凿了一条运河,才把他们分隔开了(一边讲解,一遍在地图上指出来)。同学们现在再找出哪些洲也只是以运河或者海峡为界的?(展示大洲与大洋分布的地图) 学生回答: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非洲和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下面我们看下课件了解下这些各大洲的分界线及其名称 PPT展示内容: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设计目的:通过识图,要求学生学会读图,读懂图,从图片中获得文字信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作业:完成活动题。

八、说板书设计

自我测评:

给学生发一张空白的地图 作业要求:

1、在空白地图上填出七大洲和 四大洋的名称。

2、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各大洲划出分界线,标出分界线名称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方案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要求学生从信息处理 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它是重要的基础知 识。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 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二、学习者分析

初高中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怀着对初高中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里,对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 来越广, 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学生 的家中都有了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对于计算机系统 也只能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来理解,认识比较片面,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系统地认识计算机 系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

(2)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

(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以及存储的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

(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 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及处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作用以及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常用硬件设备。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存储器的单位及其换算。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五、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自己的途径准备收集关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老师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学课件。

六、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等)

先用简短的语言引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的讨论活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计算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概念,引导学生自我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从"计算机只有硬件不能工作"引出软件系统的组成。最后归纳出一个完整计算机系统的 结构并小结。

七、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用途的问题,例如:同学们通常使用计算机做什么呢?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样高性能的机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一个计算机系统究竟由哪几部 分组成?各自有何作用?相互之间有何关系?”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二)讲授新课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是由一组设备组装而成的,将这些设备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协调运行,故称之为硬件系统。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入设备五个部分。

(1)运算器和控制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用来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并使整个处理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CPU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相当于人的大脑。

(2)存储器

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是计算机记忆或暂存数据的部件。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

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是计算机记忆或暂存数据的部件。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

内存存储器包括随机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

随机存储器(RAM):断电后容易丢失数据;可以随时读写。

只读存储器(ROM):断电后仍然能够保持数据;正常使用中,只能读不能写。

(3)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用于把原始数据和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常见的有键盘、鼠标、摄像头、

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用于数据的输出,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常见的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投影仪等。

2、计算机软件系统

软件就是各种程序的组合,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程序等。操作系统是控制其他程序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程序是由指令序列组成,告诉计算机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如:Qbasic语言、C语言等。

(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包括专用软件和通用软件等。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软件、Adobe软件等。杀毒软件,如:瑞星、360卫士等。下载软件,如:迅雷、网际快车等。

3、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1)硬件和软件是相辅相成的。硬件是计算机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就没有计算机。

(2)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没有软件,计算机的存在就毫无价值。

(3)硬件系统的发展给软件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而软件系统的发展又给硬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对其修改补充

学生通过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先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总结,再由老师加以修改和补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增强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形成性评价试题

1.与外存储器相比,内部存储器的特点是______。

A.容量大、速度快、成本低B.容量大、速度慢、成本高

C.容量小、速度快、成本高D.容量小、速度慢;成本低

2.存取速度最快的是______。

A.CPU内部寄存器B.计算机的高速缓存Cache

C.计算机的主存D.大容量磁盘

3.______不是图像输入设备。

A.彩色摄像机B.游戏操作杆

C.彩色扫描仪D.数码照相机

4.与3.5英寸软盘相比,U盘的优点是______。

A.体积小、容量小、速度快B.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

C.体积小、容量大、速度慢D.体积小、容量大、速度快

5._______用于把摄影作品、绘画作品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而对这些图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管理、使用、存储和输出。

A.打印机B.投影仪

C.绘图仪D.扫描仪

6.CPU主要由运算单元(ALU)、控制单元(CU)、寄存器和时序电路组成,对指令进行译码的功能是由______实现的。

A.运算单元B.控制单元

C.寄存器D.时序电路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方案

Unit7“The Chaser”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专业教科书《综合英语教程》)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英语专业本科综合教程第三册》及相关参考资料制定的教学设计方案。

首先,外语学科的学习不像其他学科一样能对课文做到一目了然。虽然本文只是很普通的一个故事类叙述文,但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此教学设计方案中,单词短语句子的理解等方面要具体考虑。

在对本单元全英课文的难易度,课时设计,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运用呈现法进行单元新课的基本引导,用讨论法让学生探究课文的深层意义,运用训练和实践法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

课文分析:本课课文虽然较长,但是不同于前面几个单元的议论文形式,而是相对直观的叙述文。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可适当增加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任务。 在新课引导的环节中先让一组学生大概讲解课文的结构,主要事件,自己的理解等等。(要求全部用英语阐述)

课时预计:大概4个课时,前2个课时主要梳理新单词和短语,以及难句子和语法的讲解,后2个课时主要是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以及课外话题的延伸等等。

由于这是大学的课程,因此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将大部分主动权交给学生。

1.学习任务分析

1) 教学重点

a.课文的熟读,新单词和短语的掌握 b.难句梳理

c.文章故事的含义,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包括对爱情的理解,文中老人所出售的爱情溶液和生活清洗剂两者价格上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2) 教学难点

a.文章以对话为主,阅读较为直观易懂,但是所要表达的道理却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摆上台面。因此要让学生从课文叙述中理解:年轻人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被love potion的神奇效力迷惑;老人则胸有成竹地认为年轻人还会回来买昂贵的life-cleaner,因为老人看过太多急需清洁生活污点的有钱人。

b.本课题目“The Chaser”和全文的中心意义有何关系?(答案:Chaser是一种饭后或酒后漱口的液体,与文中所描写的“魔液”有相似性;Chaser另一个意思是追赶者或猎人,文中的年轻人买过love potion后,其实已经产生了对这种魔液的依赖,等他以后有难题或是生活有污点时还会回来以昂贵价格买life-cleaner,老人其实掌握着人性的弱点无形地追踪他。)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大二学生,学习综合英语这一课程已经整一年。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同时在平时的听力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培养了一定水平的英语语感。因此在预习以及自主学习中,借助个人手头上的参考资料已经能大概清楚课文在讲什么,主题也能有大概理解。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结合教师所传授的信息掌握课文,增加学生学习全英文章的了

3.教学目标

a.让学生对本课新单词和短语理解并掌握 b.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c.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此类课文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在语境中记单词的能力。

4.教学准备

a.新课之前向全班布置预习任务,包括查字典标注新单词意思,阅读全文,理清大概结构。 b.本课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c.合理设计课后练习以及作业题

5.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复习:新课开始前,按照以往做法听写上一单元的单词和短语。 2).导入新课

导语: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智慧和知识”的议论文,文章比较难,语法结构较为复杂,生词很多。接下来这个单元相对来说比较有趣,它用对话的叙述方式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人之间,和一种神奇的魔液有关。之前老师已经通过学习委员向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新课教学

A.给两分钟时间让全班再次浏览课文,因为部分同学较早的时候已经预习过课文,印象会变淡。然后点几个学生读单词。

B.提问

1 How many parts can this paage divide in ?(课文可以分为

问题设置: ○几个部分?)

2According to this paage, what were the views of love in the

○young man’s mind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年轻人对爱情的观点是怎样的?)

C.单词和短语的学习

重点单词:chaser:n..追赶者,追捕者,酒后或饭后用于漱口的液体(这个单词出现

在题目中,跟全文的理解有一定关系)

apprehensive: adj.担心的,不安的(与comprehensive作比较)

confidential:adj.极受信任的 (这个单词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它所表达的极受信任、自信的状态,是指人们因为知道某件事的内情于是说话很自信或是让人感觉非常可信) 让学生造句:作为这项产品的发明人,他非常自信地跟朋友谈论着其中的细节。

答案:As the inventor of the product, he talked confidentially with friends about the details in it.

overwhelm:v.淹没,吞没 (这个词表达的淹没一般指情绪上的,有一种突如其来而又强烈的语境。)让学生造句:听到偶像逝世的消息,她不胜悲哀。

答案:When she heard the news of her idol’s death, she was

短语:

peer about:盯着看

go into raptures / in a rapture:欣喜若狂,兴高采烈的

deal in:经营

be better off :比之前好,一般指经济物质条件上的

以上特别列出的单词和短语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另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要只是单调地讲出单词词义,要将单词放入语境情境中,所给出的造句要能让学生留有印象,形象易懂。

D.语言点——句子和语法

这一部分跟课文的全面理解有很大关系,教师要讲解文中结构复杂的句子,需要学生掌握语法的句子,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等等。当然不能全凭教师做主讲解哪些句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出哪些句子需要讲解,这样往往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若有不足教师再另行补充。以下是几个重点句子,若学生没有提出教师要补充:

For indifference,they substitute devotion.For scorn, adoration.这句要讲解的是“前缀的强调作用和平行结构”

She will never give you the least, the very least, grounds for——uneasine.这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境中去理解句子意思。

Just as well.中文的语言习惯让学生掌握这个短语的用法时会犯迷糊,要注意用实例讲解。

E.课文的理解

对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语言点进行单独抽取式的讲解后,教师要让学生回归课本,全面理解课文。此时所讲的内容都要联系课文,同时要注意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自己思考课文,发表意见,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熟读课文后,你认为文中的年轻人和老人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问题设置: ○2为什么老人知道年轻人想要的是love potion,却先介绍

○life-cleaner?(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讨论并且发表个人见解。在肯定某些合理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白其中道理:老人先介绍life-cleaner以及它5000美元的价格,不但可以衬托出后面love potion只卖一美元的廉价,也让年轻人对life-cleaner留下深刻印象。)

3课文题目“The Chaser”跟全文故事似乎并无关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题

○目?(这题是开放性题目,强调学生的自主发挥。)

以上问题所涉及的都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或者分组讨论,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不管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师不能一口否定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要鼓励并且认真对待,让学生对于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答案乐在其中。

F.课文内容的延伸

本课主题鲜明,故事情节新颖有趣,学生肯定有很多感想。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文中事件的看法,或者参考如下问题:“你觉得文中的年轻人对爱情的观点正确吗?你的爱情观点又是怎样的呢?” “假如真有这么神奇的魔液,你会如何对待呢?”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用聊天般轻松方式让学生更感兴趣,学到更多。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课文梳理和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再次熟读课文,这对学生加深印象有很大帮助,有些学生甚至能在这“最后关头”的朗读中产生恍然大悟的理解。 4).小结

在学生阐述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本课总结。 5).练习和作业

练习:a.做课本上的课后练习,不懂的地方问老师,

b.课后多听与课本配套的光碟上的课文录音,熟读并且背诵单词,在下一单元开课前进行听写。

作业:a.课文后面的8道翻译题;

b.课文全篇都是对话形式,将课文改写成没有对话的记叙文,字数在500字以内。

6.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学生在课前查新单词,利用相关参考资料预习课文。同时在参考资料中对本文作者有相关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某些地方出现的口语化内容以及作者特有的幽默方式。

在课前和课后运用电脑、MP3等多媒体工具听课文录音以及单词发音,巩固知识以及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在课前制作好PPT课件,让讲课过程更直观易懂。

7.教学设计后记

(1).本教学设计方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整个教学过程先引入再深入,教师起引导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先运用多媒体将PPT课件以呈现法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硬性的知识点;然后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带领学生深层次地探究课文含义,加深印象;最后通过训练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接收到的知识内容。

(3).布置给学生的课后练习和作业中,不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点通过练习进行掌握,还通过改写课文这一任务来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要成功改写,不止是单纯地从意思上进行同义转换,还要真正理解课文中心才能改写却不改变文章的精髓)。.

第11篇: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培养音乐的耳朵

姓名

董美娜

工作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一中学

年级学科

十一年级

教材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培养音乐的耳朵》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的欣赏》的第二课,主要内容包括欣赏交响组曲《山林的呼唤》、《夜》、《1812年序曲》。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整个高中阶段音乐欣赏的学习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用心地聆听乐曲《1812序曲》,认真地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所带来的美感。能与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演唱音乐主题,体验和表现作品的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能自主地学习并了解《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结合聆听乐曲的感受,加深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与乐曲内容表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对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进行探究、分析,从而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难点:

对乐曲《1812序曲》的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奏鸣曲式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且在中学阶段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他们还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学习,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较远,需要教师进一步激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新课导入:

三、初步感受和体验音乐:

四、完整赏析乐曲:

五、课堂小结:

六、活动与探究:

七、总结: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在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笔下有一部被称为描写历史画卷般的战争的作品,那就是《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战争与和平》后,获得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及摄影奖,那先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部大片的几个片断吧! (播放电影《战争与和平》的几个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这再现的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战争吗?这次战争对将要赏析的《1812序曲》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可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导入创作背景)

分组讨论并总结回答

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觉,身临其境

三个音乐主题: 序奏: 一〉、俄罗斯人民的主题 祈祷和平与安宁——众赞歌

聆听为主,感受音乐所蕴涵的庄严的宗教色彩,表现了虔诚的俄罗斯人民企盼和平与安宁的情感.(播放音乐片断)

请同学们注意以什么乐器为主?(弦乐群) 音乐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怎样的民族气质? 二〉、俄国骑兵的主题

聆听并体验音乐的节奏,感受节奏在本主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播放音乐片断)

请仔细聆听并总结本段的节奏音调有什么特点? (密集型的节奏,号角似地音调)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声源体验其节奏 随琴熟悉并演唱音乐主题 呈示: 三〉、法军主题

聆听并随琴熟悉演唱音乐主题,感受法军入侵俄国的领土,不可一世的音乐形象(作曲家在音乐中用象征手法描写法军入侵者的形象) (播放音乐片断)

同学们对音乐主题熟悉吗?是什么? (法国国歌《马赛曲》) 随琴熟悉并演唱音乐主题 两个场景: 一>、俄法军队两军短兵相接,交战的“较量”的场景 .聆听为主,感受音乐表现俄法军队两军短兵相接,交战的“较量”的场景 .作曲家应用了哪些音乐语言来表现俄法交战的场景的?

主要感受和体验作品的三个音乐主题和两个场景 学生讨论并回答.同学们自由讨论并回答

我们了解了乐曲以上这些音乐素材后,现在请你们结合作品的结构认真地将这部作品完整地赏析一遍.

学生自由结组,进行欣赏

结构

序奏

呈示

展开

再现

尾声

1.祈祷和平与安宁----众赞歌 2.俄国骑兵

1.战斗主题

2.法军主题(借用《马赛曲》音调)3.俄罗斯军民1(思乡,抒情) 4.俄罗斯军民11(乐观,轻快)

呈示部第

一、二主题的交织与展开(俄法军队的“较量”)

呈示部四个主题的再现和变化,最后汇聚成疾风暴雨般的下行音列

1.众赞歌由祈祷变为赞颂

2.骑兵音调发展为辉煌的凯旋号角

完整赏析乐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安静地、全身心地投入欣赏。从始至终不要打断音乐,但教师可依据作品的结构设计重要提示,提示要求言简意赅,能起到引导学生始终关注音乐的作用。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归纳奏鸣曲式的结构,加深学生对奏鸣曲式的了解

七、教学板书

结构

序奏

呈示

展开

再现

尾声

1.祈祷和平与安宁----众赞歌 2.俄国骑兵

1.战斗主题

2.法军主题(借用《马赛曲》音调)3.俄罗斯军民1(思乡,抒情) 4.俄罗斯军民11(乐观,轻快)

呈示部第

一、二主题的交织与展开(俄法军队的“较量”) 呈示部四个主题的再现和变化,最后汇聚成疾风暴雨般的下行音列

1.众赞歌由祈祷变为赞颂

2.骑兵音调发展为辉煌的凯旋号角

八、教学反思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第12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对象: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或学生 课程名称: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课程类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美术基础知识的概念、构成要素;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主要形式、技法 能力目标:学会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主要形式和技法;将学前儿童美术基础知识运用到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去,熟练运用和掌握学前儿童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指导幼儿教师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借助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运用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采用多姿多彩的美术活动方式,使他们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促进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美的情操、情感和陶冶美的人格。 学情分析:学生的多样性和学习条件的差异性是电大学生的重要特征。首先从已有知识技能来看,有的学生是从中专就开始学学前教育的科班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已经熟练掌握,而有的则是半路出家,以前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专业的任何内容,知识起点相差悬殊。其次,在学习时间、经济条件和学习条件上也有很大差别,有的学生已经从事工作,所以学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而有的是刚刚毕业,还处在待业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另外就是学生的生源地不同,有的学生来自于城镇,有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家庭经济的不同,可能有的学生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过关于美术的技能,而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就是零基础。因此,要能满足各级各类学的自主学习的要求,就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采取多种学习模式并存的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美术中关于色彩知识、线条知识、形状知识和造型知识的相关概念和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在了解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动手操作,将美术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提高绘画、手工和美术鉴赏水平。 教学准备:色卡,幻灯片,画笔,纸,剪刀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学媒体应用: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题

导言:由梵高的一幅《向日葵》引入课题,通过学生们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导出关于色彩的表现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特点,而这些仅仅是美术基础知识中的其中一部分,从而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色彩是绘画基本要素之一。色彩有表现性、象征性和装饰性三个特点: 创作者可以从自己的表现意图出发,主观地对色彩进行搭配,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思想,这就是色彩的表现性;

人们因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色彩赋予了特殊情感和象征意味,使色彩有了一种特殊的甚至是截然相反象征内涵,这就是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的装饰性是指追求各种色彩的面积、位置、形状,以及与功能、环境之间的协调。  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

(一)色彩的辨认

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纯度和明度。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也是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纯度高的色彩鲜艳,鲜艳色彩中加黑、加白、加灰纯度就变低了。

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如七种基本色相中,紫色色度最暗淡,黄色色度最明亮。

(二)色彩的运用

学前儿童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学习主要经历了按物择色、通过颜色变化来处理画面上的色彩、色彩的情感表达这几个过程:

按物择色是指学前儿童能运用认识的颜色,正确地表达出带有固定颜色的自然物,选择与实物相似的颜色着色,如小草是翠绿的、海水是蓝的、云朵是白的等等。 色彩的变化是指通过色彩的对比、渐变、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画面上的各种形象的颜色与画面底色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更明亮、生动。

色彩的情感表达是指运用主观知觉来构成画面的色彩,如用红色表现愤怒时的脸、用白色表现哀愁时的脸、用绿色表现生气时的脸等等。  关于线条的知识

线条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绘画中,线条能表现物体的形象,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情感,显示个人的创作风格。

(一)线条的基本形态

线条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包括垂直线、水平线、斜线以及折线。曲线包括以圆弧度的大小、方向转换的不同而呈现的各种曲线。

(二)线条的变化

线条的变化的包括形态的变化、工具的变化、介质的变化等。 线条的变化应用,可使线条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  关于形状的知识

和色彩、线条一样,形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不同的形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心理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一些不太规则的形向方、圆、三角这些基本的形状上靠,以帮助记忆和识别,这种情况在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因为生活经历的缺乏,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对形的归纳上却远远强于成年人。

规则形:一些简单、规则的形状,如矩形、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 自由形:由波浪线、曲线、折线等形成的不规则的形。 规则与自由相结合的形:由上述两种形结合而成的形。  关于造型的知识

“造型”简单地说就是用工具、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另一个概念,就是用不同的形组合、塑造成一个新的形。

板书设计:第一节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一、关于色彩的知识

(一)色彩的辨认

(二)色彩的运用

二、关于线条的知识

(一)线条的基本形态

(二)线条的变化

三、关于形状的知识

(一)规则形

(二)自由形

(三)规则形与自由形相结合的形状

四、关于造型的知识

第13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氯气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富集海水中的氯”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是在学生掌握金属元素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溴、碘、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氯气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2005年3月29日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兴趣。第一课时安排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PPT展示以及观察氯气的物理性质,得到结论。其次,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采取课堂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则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

①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化学性质;

②认识氯气能溶于水,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③通过实验比较了解燃烧的概念

(2)过程与技能

①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使学生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②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的验证,进而进行分析,最终树立学生科学

的学习态度。

③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2、实验的观察及描述

2、教学难点:

1、学习非金属元素的一般学习方法的掌握

2、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若干,集气瓶、玻璃棒 药品:氯气、铁丝,铜丝,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

实验室制备需要注意什么?正确连接装置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今天,我们来深入了解下氯气。首先,给大家看一张关于氯气泄露的事故图片,看到钢瓶上有一个小孔,液氯正不断的变为氯气溢出。消防人员正不断用水冲,这是为何?

【学生】氯气溶于水

【教师】不仅如此,附近的庄稼也被残害了部分居民中毒身亡。这是完整的新闻报道,大家从中找到关键词,说明氯气的物理性质。 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满载液氯的液罐车和对面来车相撞 ,大量液氯外泄。据目击者描述:“一股黄绿色的气体就像探照灯光一样,‘唰’地射向高空,足有5米高,并有刺鼻的味道,眼睛也熏得有些睁不开。”事发后消防队员不断地用水枪喷射,但时值西南风,氯气迅速向西南方扩散 ,造成350 人中毒进医院救治, 另有28人中毒死亡的特大事故,附近居民采取应急措施,疏散到一高坡上。

内容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结合相关信息,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氯气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形成液氯,易溶于水。

【教师】闻气味方法:微启玻璃片,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从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内容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我们再来了解它的化学性质。根据物质的分类,氯气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非金属单质

【教师】非金属单质易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

【学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等

【教师】氯气的性质较为活泼,那它能与不活泼金属发生反应吗?

1、与金属反应

【演示一】铜与氯气反应

现象:金属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棕黄色的烟,加水溶解得蓝色溶液。 反应式:Cu + Cl2 === CuCl2

【讲解】在这里我们看到棕黄色的烟,这是什么物质?

【学生】CuCl2,颜色为棕黄色固体。

【教师】用烟描述的为固体小颗粒。在此,CuCl2为棕黄色的,而其水溶液才为蓝色。 【过渡】氯气能与不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也一定能否排在铜前面的铁发生反应。

【演示二】铁与氯气反应

现象: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后溶液呈黄色。 反应式:2Fe + 3Cl2 === 2FeCl3

注意:生成的并非为FeCl2,液氯运输时用钢瓶运输,在常温下液氯与铁不发生反应。

【过渡】在铁之前的金属单质都会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在这里,我们再来观测下与钠的反应

【视频】钠与氯气反应

现象: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式:2Na + Cl2 === 2NaCl

【讲述】氯气可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直接化合,而且生成高价态金属氯化物。

【教师】氯气如此活泼,我们看到了它能与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那么,请同学们设想下,排在铜后面的金属呢?其实氯气除了与Pt与Au不反应,与大多数金属都可以发生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

它是否会与一些非金属物质发生反应

【学生】氢气

【视频】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

现象: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呈白雾状。

反应式: H2+Cl2===2HCl(可用于工业生产HCl)

【教师】我们来看总体回顾下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四个反应的现象以及对应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注意条件。大家请看氢气与氯气的反应,这里的条件是点燃,那么如果我改变一下反应条件,它的反应现象,生成的物质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视频演示】光照条件下,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现象: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光照:释放大量的热,发生爆炸。 结论: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相同。

【教师】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能与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我们简单来看一下,与P反应时,氯气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了产物。

【视频】氯气与P的反应

【教师】这里描述为烟雾,说明同时生成了小液体与固体小颗粒。与C和O2的反应相似,为限量反应。

【教师】在这里想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 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往往我们所认为的燃烧是否是一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而现在氢气也可以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那燃烧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 【教师】这样我们便把燃烧这一概念又扩大了。

一般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广义定义: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叫燃烧。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化合物中,不能通过单质间化合直接制取

的是(

A、FeCl2

B、CuCl2

C、FeCl3

D、PCl5

2、下列是混合物的是(

A、氯气

B、盐酸

C、液氯

D、氯水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把氯气用于战场,毒气随风飘散。在战场上能有效的防御氯气的方法是(

A、人畜躲到低洼处 B、人畜躲到地势较高处 C、人畜多饮用牛奶豆浆 D、可用纯碱软湿布蒙面

八、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能溶于水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Na + Cl2 === 2NaCl

Cu + Cl2 === CuCl2

2Fe + 3Cl2 === 2FeCl3

2. 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1) 与氢气的反应

H2 + Cl2 === 2HCl

(2)与P,C ,S等反应

1

A、

3

A

第14篇:教学设计方案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画杨桃》

设计者:大田县谢洋中心小学

林起升

一、概述

《画杨桃》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取笑,要善待他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共同探讨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观看图片,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取笑,要善待他人的道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当然,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 2 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课堂教学中,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的理念为指导。朗读与感悟相结合,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抓住关键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心里,在读中把握感情的基调,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资源,书签。

六、教学过程

(上课前在黑板左侧板书:叮嘱、审视、半晌、和颜悦色、教诲;在黑板右侧板书课文最后一段话。)

一、谈话引入,揭题启读

师:你们看过杨桃吗?互相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成果。(指名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画杨桃的事情。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

11、画杨桃。(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1.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文,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主要讲谁在哪发生了什么的故事,来读课文。第一遍读,大家比一比,谁读得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的过程中,遇到有生字词,用方框框出来,读到难读的地方,千万别放过,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明白了吗?现在开始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走到学生当中,个别指导,了解学情,捕捉三位读书典型:读得最有表情的一位,读书时习惯最好、姿势最正确的一位,最后读完的一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朗朗,老师听得都陶醉了!现在,老师要请三个同学站起来。第一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他(她)刚才读得最投入,表情都读出来了!第二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他(她)刚才读书时的姿势最端正,习惯很好!第三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大家都读完了,他(她)还在读。读书速度有快有慢很正常,但通常情况下,别人都读完了,没读完的同学也会跟着停下不读。他(她)不是这样的。这是很认真,很实事求是的一种学习态度,老师很欣赏!)

2.师:在课堂上,能够站起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现在看到黑板左边老师板书的这几个生字新词,谁能站起来,走上讲台,当当老师领着大家读?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教师随机指导读准“叮”“审”“晌”等的字音。

3.师: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给课文标小节号,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19)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课文从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直接讲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的经过。(2—18)那么剩下的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和画杨桃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三、精读课文,积淀语感

1.指名读抄写在黑板上的课文最后一段话。师: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教师的处理引导: A.“教诲”是什么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什么词语?(教育、教导)“教诲”就是“教育、教导”的意思,“诲”这个字的意思和“教”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教育、教导”的意思。 B.“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师: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中“他们”指谁?(老师、父亲)“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谁理解了吗?(他们的教导对我一生都有作用,都有好处) 师:这段话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却是作者对这件事情的一个评论,点明了这件事情对我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学习课文,就善于要抓住这样的带有评论和总结性的关键语段去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2.师:父亲是对我的教诲是什么?课文哪里写了?(第一自然段)谁愿意站起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他(她)读得怎样?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父亲对我说的那些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叮嘱)是啊,不是一般地说说,而是“叮嘱”。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叮嘱”的语气来。(指名读,从读的语气上作评价;师范读这一句,然后全体齐读。)现在,大家读明白了“叮嘱”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再三嘱咐,再三交代别人应该怎么做)父亲叮嘱我什么呢,能概括地讲吗?(指名说)

3.师:第一自然段也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但通过这段话,却引出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结尾一段说“这位老师讲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这里 “老师讲的话”(在黑板上“老师讲的话”下面划横线)具体指的是什么话呢?

4 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画杨桃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去发现吧。 师:作者在记叙画杨桃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发现没有,语言表达上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什么?(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谁和谁的对话?(老师和同学)。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2—18 自然段),老师读叙述性的话,女同学读老师说的话,男同学读同学们说的话。看大家能不能分清楚。 分 2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角色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我们把文中的对话的角色弄清楚了。谁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概述:“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开始都笑了。老师让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看,大家发现杨桃原来是像五角星的。老师教育我们不要忙着笑别人,先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看到是什么就应该画成什么样。) 进一步点拨引导,加深理解体会: 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因为 “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看到的杨桃像个五角星。“我”按照父亲的叮嘱,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师:“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画得很准确。“我”把作业交上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自信、愉快、希望得到表扬) 师:可是结果呢?(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同学们笑什么?为什么笑?(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认为我画错了,画走了样。) 师:同学们这样笑“我”,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难过、伤心、气愤) 师: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笑,是谁?(老师)是啊,老师不但没有笑,而且做出了一个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举动,是什么?(老师走到 “我”的座位上去“审视”。)“审视”是什么意思?(很认真地看,很专心地观察)谁来学学老师的样子“审视”一下,很遗憾没有杨桃,就“审视”老师手中这本书(老师持书站立于讲台上,指名1—2 位同学到前排靠边的位置上“审视”)。 师:经过一番审视,老师又露出了一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表情,是怎样的表情?找到这句话了吗?(指名读)。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为什么这么严肃呢?(因为老师发现“我”画得对,画得准确,同学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

5 师:“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同学们怎么回答的?(“好——笑!”)你注意到课文写同学们这个回答的时候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和一个感叹号)怎么读好这两个标点符号呢?(师生一对一角色对话练习朗读。随机引导认识破折号的用法:表示声音拖长,同学们拖着声音笑“我”。)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有个词语——“半晌”,是什么意思?(好一会儿)老师好一会儿都怎么样?(神情严肃,没有说话)那这“半晌”老师可能在想什么呢?联系下文思考思考。(老师在想,怎么让同学们知道“我”并没有画走样,不应该取笑“我”。) 师:于是,老师又做出了第二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是什么?(请笑的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结果这几个同学看明白了什么?(杨桃真的像五角星,“我”没有画错,他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这个时候,这些同学心里会觉得怎样?(不好意思,很难为情)我们分角色来体会一下文中的对话。我是老师,谁愿意做同学? 师生一对一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师:“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呢?生:“像五角星。”(随机引导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这位老师可以严厉地批评取笑别人的那几位同学了,可是,老师又显露出了第二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神情,是怎样的神情?(和颜悦色)“和颜悦色”是怎样的神情?谁能学一学这样的神情?(指名学)谁能 “和颜悦色”地来读一读老师说的那番话?(指名读,关注读时是不是带着“和颜悦色”的表情)。 师:现在,请大家看到黑板,你知道课文最后这段话中“老师的话”具体是指哪些话了吗?(指最后“和颜悦色”地说的这些话) 师:对,就是这番话。现在,我就是那位老师,那么你们是谁呢?(同学们)对,你就是文中的同学们,你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曾经笑“我”的同学,我现在要和颜悦色地对你们说一番话,你们认真听,认真想。等下听完了,如果你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有话要对老师说,就说明你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领悟。

6 教师角色背读,学生倾听。听后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同学的角色,交流体会。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明白文中这位教师所教育的道理,体会文中这位教师善待学生的品质。 师:老师的这番话,仅仅是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画画吗?你觉得还暗暗地在告诉同学们什么?(讨论,交流,明确:不只是在教同学们怎么画画,更是在教同学们也包括我们在内 3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事。随机板书:实事求是、善待他人) 师:是啊,作者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请大家再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吧!(学生齐读)也希望这位父亲和这位老师的教诲,能使我们一生受用!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如何被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总结全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并把感受写到书签上。待学生交流完后,在适时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在诵读中感受父亲的话,激起学生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心中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第15篇:教学设计方案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教学设计:王延丰1 点评:赵兴龙2、胡源勇3

1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2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

一、概述: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4页第15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理念。 3.语文学科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

三、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

1.能自主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利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比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抓住特点进行手写练习。 过程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不能让学生按着老师的预先设计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2.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朗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给学生留有较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阅读拓展资源,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阅读拓展资源、特别是“加星”资料的阅读,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学校留言板的写作、展示、评价工具,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3.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学以致用,根据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指导写字练习,并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再发展的需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融汇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利用媒体,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从品读大量有关“仔细观察”的故事中,培养“只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并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的思维品质,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3.培养学生喜欢写话、喜欢创作表达的情感。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学习记忆了生字词、学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拓展阅读了“跨越式”阅读资源中“识字通”的内容,能初步感受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初步了解课文共描写了燕子妈妈和燕子有三次对话。为第二课时归纳主要内容,实现情感目标的跨越做好了准备。

2.学生是河北省丰宁三小一年一班的\"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从一开学就进行“跨越式”的实验研究,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识字基础,朗读基础,乐于进行手写表达。 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喜欢提问,对语文学习很感兴趣。

五、教学策略

1.读,理解内容。

第一步:初读,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

时读音要正确。不错读,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重点读准生字字音。对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自然停顿,训练领悟自然停顿的一般规律,为理解词句意思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细读,理解意思。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细致的有重点的朗读训练,以更好地理解体会有关词句的意思,达到顺利通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目的。课文的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体会重要词句的有效工具。教学时,可先指导看图,思考:图上画着谁与谁,它们在干什么?然后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理解词语,提出来讨论解决。

第三步:品读,体验情感,可分角色进行朗读,要求读出适当的语气,恰当的语调,缓急的语速,轻重的语音。边读边想象。他们在说话时,小燕子既懂礼貌,又兴奋惊讶神态,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不同喜悦之情。

2.演,明白事理。

在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即让学生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妈,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明白事理。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一定会不断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辅助作用。

六、资源准备

1.自制ppt课件

2.本节课中教师使用的资源是:“情境导入”、“生字复习”、“课文学习”、“ 资料城”、“写话练习”等模块。

3.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生字复习”、“课文学习”、“ 资料城”、“ 写话练习”等模块。

七、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二课时

(一) 创设情境,看图说话:(3分钟) 1.资源准备:课件中“创设情境”按钮(配乐描述)

师:小朋友,昨天晚上,燕子妈妈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它告诉我说,它们家的小燕子可聪明能干啦!今天燕子妈妈要当着大伙儿的面考考小燕子,老师想让同学们和小燕子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更出色,敢不敢?

生:敢!

师:好样的!我们先来读一段文字,注意读准红色的生字。

生读:小燕子听说西瓜好吃,就问妈妈:“妈妈,西瓜长得什么样?”妈妈说:“你现在会飞翔了,自己去看吧!”小燕子说了声“妈妈再见”,就飞出家门。小燕子可高兴啦!它想:这次,我一定要仔细观察(chá) 。

2.过渡:

燕子妈妈刚才悄悄告诉我,说你们生字读的真准, 该轮它给小燕子出题了。燕子妈妈是怎样考小燕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作为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幻想,常常会把自己天真的感情注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对拟人化的童话情有独钟。根据这一特点,我创设了以上导入情景。在激起学生表现欲望之后,进入复习环节。生字的复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中,我把生字编成了简短的童话,既体现了本单元主题中的自立思想,又为本节课“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主题做好铺垫。 (二) 学习课文,品读感悟:(17分钟)

资源准备:课件中“课文学习”模块

1.从问题入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文,然后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 燕子妈妈出了哪些问题?(用直线画出妈妈的话) (2) 小燕子每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告诉妈妈的?(用波浪线画出小燕子的话) 学生自学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细心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点,“进步”是文眼。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的鼓励。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小燕子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而且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

2.解读课本,深层感悟。(14分钟) (1)过渡:刚才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把燕子妈妈出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3)指导朗读。(重点朗读“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生自由读。 师示范读。(生体会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 同桌同学每人当一次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打破传统的串讲方式,先精读妈妈的话,采用自由读,同桌互听互读的方式,教师示范读的方式,凸现难点。

(4)过渡:小燕子完成任务后每次回来都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学生汇报交流:

a.小燕子第一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师:小燕子有所发现了,它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师:那我们就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大声朗读。

b.小燕子第二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师:小燕子又有新的发现了,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非常高兴!

师:你能不能用朗读的方式把小燕子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试试看吧。 学生齐读。

c.小燕子第三次完成任务后是怎样对妈妈说的?

生:“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白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小燕子可真了不起,每一次的发现都不一样。它的心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了呢? 生:小燕子更高兴啦!

师:是呀!小燕子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对妈妈的呼唤也越来越亲切。 师范读句子。 学生模仿读。

(5)学生把三句连起来对比着读读。

(6)师生共同进行分角色表演。 师演妈妈,生演小燕子。

(7)师:小燕子妈妈太高兴了,所以,当着大家的面,它就夸奖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学生讨论交流:燕子的观察角度在变化,一次比一次有难度,一次比一次观察得仔细。 (8)师:燕子妈妈感觉到小朋友跟小燕子一样聪明能干:同学们说话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了不起!我觉得,我们比小燕子更棒!不信,你就仔细观察图或看看书中的第一自然段,也许你还能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呢,赶紧找找看!

引导发现: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冬瓜硬,茄子软等特点。

设计意图:品读小燕子的话,采用分句品读的形式,充分体会小燕子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而明白小燕子的观察角度在发生变化,一次比一次详细、认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就应该点题了。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讨论,为什么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步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中回顾了全文。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目标的大幅度跨越,达到移情的目的。为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意识,同时也为深化主题,我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或看书第一段,去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为总结升华推波助澜。

教师小结过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特点;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并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资料城看看吧!

(三) 内化情感,拓展阅读:(10分钟)

资源准备:课件中“资料城”模块,学生的《拓展阅读材料》。

1.请你读资料城中 《大自然的语言1》、《大自然的语言2》、《谁说得对》、《苹果落地》读完的同学接着读71页的《科学的种子》和76页的《壶盖为什么会动》。一边读一边想,哪篇小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1分钟)

2.学生进行阅读。(8分钟)

3.个别汇报读后感。(1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激活想象,开阔视野。在阅读中,我为孩子们选择了2首通俗易懂、富于童趣的小诗、2篇科普故事,2篇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去阅读,并且用“必读”和“选读”两种方式对阅读内容加以引导,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题材来体会认真仔细观察的重要,积累文字材料,将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为后面的写话练习做铺垫。

(四) 写话练习,评价交流。(10分钟)

1. 资源准备:课件中“写话练习”模块。

学生进行写话练习。(8分钟)

师:是呀,只要认真仔细观察就能了解事物的特征。下面,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眼中的事。(出示写话内容)

(1) 想一想你熟悉的一个人或一种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

(2) 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水果,写几句话 。(提示:可以选择一种水果写一写。也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写一写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作品交流。(1分钟)

2. 教师总结,学生谈收获。(1分钟)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展示同学们的习作了,课后大家还可以互相欣赏,相互点评。孩子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在学生懂得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的道理之后,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提供了两方面写话的素材:

1、仔细观察你喜欢的水果,写几句话。(可以选择一种水果写一写。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写一写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可以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比如爸爸、妈妈、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创造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手写水平,体验写作的成就感。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谈收获,就是再现主题,让学生加深印象。

第16篇: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中国画技法

姓名

侯宝山 年级学科

高中一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丰宁职教中学

高教版

《中国画技法》是高教出版社版本高中一年级的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本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于我们民族的花鸟画的传承、审美情趣和绘画方法有初步的体会。花鸟画是古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文明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于世界画坛。花鸟画给人感觉尽态极妍、形神兼备、鸟语花香,跃然纸上,给人精神上以新鲜、健康、美好的享受,使人乐观向上。初一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我国的国粹,并且有一定的欣赏绘画能力。本节课学习的藤本植物是国画家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如葡萄、葫芦、紫藤等。我们只要学会了一种藤本植物的表现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去表现其他藤本植物。在本节课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欣赏历代优秀的花鸟画作品,提高眼界和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中国画写意花鸟画独特的笔墨意韵,体会到藤本植物特有的情趣。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材料的特性,体会中国画笔墨语言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中国画表现藤本植物的笔墨语言。并结合对花鸟画的诗情画意、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进行简单的藤本植物临摹。

3、情感目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作为教学对象的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

2、学生对于中国画欣赏多过于绘画,对于宣纸笔墨的控制还有欠缺,尤其是对于藤本植物的描绘还很陌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藤本植物的画法,继承和发扬花鸟画。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放映幻灯片自动播放)五彩缤纷的大自然,赋予人类无限的瑰宝,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美的享受。在生活中,有人把鸟捕于笼中,有把花草移栽于盆内,放置于庭院篱边,这是对自然美的热恋和表现。而我们聪颖的画家,从远古时代起就企望把这美好的自然捕捉下来,画在日用器皿之上,凃于墙壁,绘于卷轴,变自然美为艺术美。以期朝夕不离,须臾相见的观赏。历经数千年,通过世世代代画家的不懈探索、实践,终于实现这一愿望,在我们的民族绘画领域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画科——花鸟画。

这节课我们就走入诗情画意的中国花鸟画的世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情趣。(板书课题:笔墨藤趣)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宣读。

二、经典作品欣赏: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历代名家的花鸟画作品,尤其是藤蔓植物题材的作品。画家们用高度简练概况的笔墨描绘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能巧夺天工,达到形态逼真,自然生动的效果。我们要学会欣赏这些名画,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观察分析加以提炼,感受画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取舍、精炼的笔墨和借形象传达感情以及从生活境界引入到艺术的境界。历代的画家都有不少表现藤蔓植物这一题材,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一一欣赏。重点欣赏葡萄题材的作品,因为今天我们主要临摹学习画水墨葡萄。如明代徐渭画葡萄用笔泼辣奔放,水墨淋漓;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用笔简练、形神兼备;现代苏葆桢最擅长画葡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画葡萄时,充分利用水墨和宣纸的性质,画出好像带光的,水分饱满、晶莹、透明欲滴的葡萄,以墨色的浓淡和中间留出的感光表现出葡萄的质感和空间感。他笔下的葡萄珠圆玉润,紫中带绿,绿中有紫,似串串明珠垂露,令人垂涎欲滴。因此,他所画的葡萄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人士的一致赞扬,并得到“苏葡萄”之美称。的确如此,同学们是不是看到这葡萄画的水淋淋的,很有真实感,真想用手摘下来吃,用水墨画出如此的效果,实在太妙了。

2、看了这么多经典作品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1)画家笔下的物象与生活中一模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夸张、变形、带有装饰意味。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

(2)大诗人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种意境是如何来表现的呢?下面老师出示诗句,同学们来猜描写什么植物。

1、“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竹子)

2、“只留清气满乾坤”“凌寒独自开”。(梅花)

3、“犹有晚节香”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

4、“不有君子心,飘拂同芳草”。(兰花)

老师:同学们很聪明,都能找出相应的植物,诗人们根据这些植物的自然特征给它们赋予了相应的品格,梅花凌寒而开,兰花香而不艳,竹子四季常青,菊花傲霜吐香。那么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些植物在大师的笔下表达出的意境„„

老师总结:我们民族的花鸟画,是古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她不同于西洋绘画中的花鸟静物写生,而是以自然中之形象为粉本,表现自然生态中活生生的现象,通过一套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美学观点、理论和审美情趣的表现手段,而自成一体的艺术门类,以其奇异夺目的光辉独立于世界画坛。但是中国花鸟画艺术的高雅、博大精深也不意味着高不可攀。生活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都可入画,同样的笔墨在不同人的手里,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以此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三、笔墨练习:

1、欣赏了经典名作之后,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毛笔和宣纸的特性,做一个水墨实验。画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用笔和用墨,还有色墨结合。用笔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下几个方面。(1)从笔锋的运用有:正与侧、藏与露、顺与逆、聚与散、转与折。(2)从用笔力度上有:轻与重、提与按。(3)从运笔的速度上有:快与慢。(4)从运笔的效果有:方与圆、畅与涩、刚与柔、苍与润。(板书)用笔的要求总的来说一是要有笔意,二是有笔力。笔意是表现力,笔力是形式美。

2、在中国画中用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清代恽寿平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清代王原祁也说:“用笔用墨相为表里”。下面我们讲一下用墨的方法。可以简单的分为“焦、浓、重、淡、清”(板书)

焦墨——把墨汁研的很浓,画在纸上黑而有光。

浓墨——漆黑度次于焦墨,因加少许水,所以无光。

重墨——是对淡墨说的,比淡墨要重一点。

淡墨——水分加多,成为灰色。

清墨——在墨彩上仅仅有一点淡灰色了,但在墨中清而有神。

3、用色。中国画是很重视色彩的。国画的用色和用墨一样,要有轻重、浓淡、深浅之分。既要有对比又要有调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丰富多彩,表现力强,形式特殊,规律严谨,风格变化多样。(板书)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笔墨大师们正是运用笔的勾勒皴点,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物象的,他们是怎样把画面表现的充满情趣的呢?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临摹,并点评学生作品。

1、中国写意花鸟画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技法,是在数千年的民族生活发展中,通过历代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经验结晶。吸取前人传统的经验,临摹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一书中提到六法,其中“传移模写”一法就是临摹,临摹要分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和方法。

2、重点学习藤本植物葡萄的画法。葡萄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蔬果之一,品种很多,是人们喜爱的佳肴果品,也是画家非常喜欢表现的绘画题材之一,累累硕果寓意国泰民安的丰收喜庆。

3、学生作品点评。

同学们的作品也很棒呀,都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是不是觉得画中国画并不难,它不追求形似,重在表现画面情趣和抒发情感。对,这就说明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中国画的精神。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多关注我们的中国文化,多看经典的画册和画展,课下多家联系,假以时日一定可以画的很好。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讨论:画家笔下的物象与生活中让学生体会艺术

一模一样吗?

之美,来源于生

活高于生活

临摹:临摹藤蔓植物名画作体会藤蔓植物的

画法技巧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师评价,给出标准,评出等

2、学习小组评价,小组打分

七、教学板书

一、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笔墨藤趣

二、经典作品欣赏:

1、讨论

(1)画家笔下的物象与生活中一模一样吗?

(2)大诗人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种意境是如何来表现的呢?

三、笔墨练习:

1、用笔

(1)从笔锋的运用有:正与侧、藏与露、顺与逆、聚与散、转与折。

(2)从用笔力度上有:轻与重、提与按。

(3)从运笔的速度上有:快与慢。

(4)从运笔的效果有:方与圆、畅与涩、刚与柔、苍与润。(板书)用笔的要求总的来说一是要有笔意,二是有笔力。笔意是表现力,笔力是形式美。

2、用墨

可以简单的分为“焦、浓、重、淡、清”(板书)

焦墨——把墨汁研的很浓,画在纸上黑而有光。

浓墨——漆黑度次于焦墨,因加少许水,所以无光。

重墨——是对淡墨说的,比淡墨要重一点。

淡墨——水分加多,成为灰色。

清墨——在墨彩上仅仅有一点淡灰色了,但在墨中清而有神。

3、用色

要有轻重、浓淡、深浅之分。既要有对比又要有调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丰富多彩,表现力强,形式特殊,规律严谨,风格变化多样。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

2、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欣赏了藤蔓植物的名画佳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加强,陶冶了情操。

4、在中国画教学设计中应着重作品赏析环节的设计,通过观摩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第17篇: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自然科学

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教学过程:

导入 :17—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大多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推动,依赖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一、近代数学的建立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近代数学的建立部分,回答: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是由谁创立的?有什么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电脑演示牛顿画像)

学生介绍牛顿的生平,教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力学体系创立后,如何证明其预见性、科学性呢?

以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来说明此问题。用英国诗人波谱评价牛顿的话: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光明了。以及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目睹牛顿的葬礼后说的话:“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将会是屈指可数的。”评价牛顿的历史功绩。

三、电磁学的成就

简要介绍电磁学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法拉第的研究对生产有什么实际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四、化学的进步

由学生或教师简要介绍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和门捷列夫的成就。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哈维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社会条件和科学家个人的努力两方面来考虑。

介绍并评价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在学生介绍达尔文与进化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并提问:进化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进化论的创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物理学的新时代,“新”在何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讲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教师简要介绍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第一,否定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认为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物质的质量也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第二,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原理,认为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并推导出质能关系式E=mc2, 即物体的能量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揭示了原子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是1915年创立的,指出万有引力是由物质的存在与分布,使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同时在哲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再次证明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是否失去了光辉呢?为什么?

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并没有失去光辉,因为牛顿力学是人类在低速运动时代关于运动规律的认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在牛顿的著作面前,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并指出,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小结

讨论“17—20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板书设计

第18篇:教学设计方案

“院前急救”教学设计方案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董红艳

通过学习,感受较多,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院前急救”一章的教学设计方案,请老师指导。

一、院前急救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现场呼救的内容。1.首先设问:现在意外事件、突发事件比较多,假如你出现了交通意外或者你在事故现场,知道应该怎么办吗?

2.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图片,教师对特大的有一定影响面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导入院前急救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现场呼救的内容。

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又称院外急救,是指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等事故的病人在未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治。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它不是处理疾病的全过程,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救治伤病的急性阶段,为病人接受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

4.讨论:如何正确进行现场呼救?接线员应询问哪些情况?什么情况下拨打120?

现场目击者或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应了解伤病员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或伤情、住址或处所方位、接车人及地点、电话号码;如为事故伤员呼救,应详细询问事故规模、原因、受伤人数、伤情特点、现场情况、具体方位及联系方法等。

出现①伤者意识不清;②没有呼吸及脉搏,或伤者呼吸浅短,意识模糊;③呼吸困难;④大量出血;⑤严重头痛、胸痛、腹痛;⑥严重呕吐或腹泻;⑦休克;必须拨打120.5.设置场景:请两位同学模拟事故现场目击人和120指挥中心的护士,进行对话。

二、院前急救工作程序

1.当你接到现场的电话报告后,作为值班护士应该怎么办? 案例讨论:一辆40座的旅游客车,由于司机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当现场有大量的伤病员时,该怎么办呢?现场处理结束后应如何送往医院?

2.导入院前急救工作程序、现场救护的原则、分类、分区标准以及正确的搬运方法和途中的注意事项。

院前急救的原则 1.先复后固的原则 2.先止后包的原则 3.先重后轻的原则 4.先救后送的原则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 6.搬运与救护的一致性原则 对现场伤病员急救标记和急救区划分

1.对现场伤病员急救标记:常用彩色笔或胶布在病人前额标记数字以示病情和数量,或用彩色标牌置于病人胸部前、手腕等易见处。①红色:第Ⅰ救护区,病情严重、危及生命者。②黄色:第Ⅱ救护区,病情严重、但无危及生命者。③绿色:第Ⅲ救护区,受伤较轻。④黑色:第Ⅳ救护区,死亡伤病员。⑤蓝色:可与上述颜色同时加用,表示病人已被污染,包括放射污染和传染病污染。

2.现场急救区划分:在现场有大批伤病员时,急救现场应划分为以下四个区,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护:①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在此区挂上分类标签,并提供必要的紧急复苏等抢救工作。②急救区:用来接受红色和黄色标志的危重病人,在此做进一步抢救工作,如对休克及呼吸、心跳骤停者等进行生命复苏。③后送区:这个区域接受能自己行走或较轻的伤病员。④太平区:停放已死亡者。

三、概括总结:

接受呼救→发生指令→奔赴现场→现场急救→安全转运

四、课后练习:根据案例由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巩固

所学知识。

1.现场呼救的主要内容;2.现场急救时伤病员的分类。 3.正确搬运方法和途中监护。

第19篇:教学设计方案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题名称

设计者(姓名、通讯地址)

一、概述

·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 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 概述学习内容

·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要准确

五、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第20篇:吆喝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标:

⑴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⑶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u) 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⑵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⑶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⑴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⑵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⑷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