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09 07:33:5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二年级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系列微课--认识图形

数角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2--6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

2、借助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认识的活动经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通过数角活动,学生理解数角的有序性,并能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大家都比较熟悉,一个图形里面有几个角相信同学们也都数的比较清楚,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数角就成了一个难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2、师:角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师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所示图形。

师:在这个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呢?你是怎样数的?

3、师:同学们很聪明,接下来大家看看在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呢?(课件图形

1、

2、3。学生数完后教师课件演示,图形3不演示,学生数完教师确认后在括号里出示正确答案)

4、师:怎样数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回答。师小结数角的方法:注意数的有序性,先数出基础角,再数出由2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再数由3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依次类推。

5、练习。

课件出示图形:图形发生了变化,让它复杂一些,你还能快速数出它的个数吗?(学生数角并汇报)

6、总结回顾:数角的个数一定要注意数的有序性,这样不仅快速而且准确。

数图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

2、通过数图形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3、

能够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师:假如你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你怎样向大家来介绍你自己!

师:同学们对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图形的基本特征来做游戏,看谁最会动脑。

课件出示图形:在这样的图形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分别有几个?(学生数图形并汇报)

课件演示数图形的过程。(师讲解数的方法:有序性) 课件出示第二个图形(着重讲解) 师:在这个图形中又有一些有长方形,看似简单的图形,你们能数出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吗?(学生数图形)

学生汇报后师讲解并演示方法:这个图形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按规律很快计算出长方形的个数。首先找到大长方形的长边,数出长边上的线段条数为3+2+1=6条,其次找到大长方形的宽边,数出宽边上的线段条数为2+1=3条,最后算个数,因为长边上的线段有6条,宽边上的线段条数有3条,以每条宽边上的线段为宽的长方形都有6个,所以长方形的个数为3*6=18个。

我们算的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就用数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动画)

课件出示第三个图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方法算出这个图形中共有几个长方形。(提醒线段的数量不可以数错)

课件演示最后的结果。

课件出示第4个图形(数平行四边形的个数)

师:不同的图形用不同的方法来数,在这个图形中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请大家仔细的数一数。(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剪拼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拼与剪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特征及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2、借助图形欣赏与设计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图形的美。

3、通过设计简单图案,发展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动手操作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纸、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夏天到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领着它的3个孩子兴高采烈的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3张正方形的纸分给它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谁会动脑:如果把正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剩几个角?

灰兔弟弟抿着嘴说:减掉一个角当然还剩3个角了。 白兔姐姐拿起一张正方形的纸剪下一个角说:还剩5个角。 黑兔哥哥拿起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了折然后剪起来,说:我认为还剩4个角。

3个小兔立刻争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师:请大家拿出正方形的纸,先想一想,再折一折,然后剪一剪,帮兔妈妈评一评谁的答案是正确的。

教师请学生将3种剪法贴在黑板上。

师讲解:因此可以分不同的情况来剪,可以以一个顶点向不相邻的另一个顶点剪,就剩下3个角;还可以一个顶点向相邻的边去剪,就剩下4个角;也可以从一条边向相邻的另一条边去剪,剩下5个角。剪法不同,剩下部分的角的个数都不同。

师:如果把正方形的两个角减去,还剩几个角呢?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课后去研究。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展示拼的过程。师讲解:如果把一样的两个三角形的斜边重合,就能拼出一个正方形;如果把一对相等的边重合,另外两对相等的边分别相对,就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三角形的种类不同,拼法不同,所拼出的图形也是不同的。

课件展示几幅精美的图案,先让学生在图案中辨认学过的图形,然后讨论: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图案?

师: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学过的图形自己尝试设计图案。 展示学生作品。

师:这节活动展示课你有什么感受?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 反比例 设计者 课题组成员 来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6~48页 设计时间 2016年4月 录制方式 手机+白板 时长 8分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 (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小结 (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推荐第3篇:微课教学设计

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詹天佑的爱国情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二)教学重点

1、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评价任务

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有感朗读,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争光的斗志。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揭示主题:

同学们《詹天佑》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中的“杰出”、“爱国”是全篇的文眼和脉络,其中“爱国”则为一条主脉,贯穿文章始终。 本微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中心句的重点词语“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从中落实训练点,突破其难点。教学上形成一个整体,学生易于掌握,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同时抓住教材的特点。】

二、依托文本,精读感悟

1、读第

二、三自然段找出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做的?

例如:“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他们的话里隐含着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看出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中国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

过渡:读到这里大家心里一定有一个疑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资料: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紧经济侵略。其中,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办工厂、采煤矿,掠夺我国的资源。他们在我国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控制了铁路和沿线的地区。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背景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的愤怒,是的詹天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所以明知困难重重,但是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在这句话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个词语“毅然”,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面对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嘲笑,在重压之下毅然接受修筑紧张铁路的任务,他是爱国的,想为国家出一份力。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由此可见他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2、第四自然段:“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这句话是对詹天佑的心理活动描写,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京张铁路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修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修得不好,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这已经成为詹天佑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这种想法使他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化为战胜困难的动力,帮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3、最后一段:“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这句话中我们要注意“回击”一词,它是指对攻击者进行反击。修筑京张铁路前,帝国主义者曾千方百计阻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攻击我国任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个笑话”,甚至狂称“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而我国优秀的工程师詹天佑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凭借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的精神,在不满四年的时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为国家争得荣誉。

【设计意图:面对这些困难,詹天佑是怎么想的?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对文本作了必要的拓展延伸,借助课件出示历史背景资料,从而激发、感染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进而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通过朗读表达情感,掀起情感的高潮。】

三、想象表达,升华情感: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会看到这样一座铜像,这就是詹天佑。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

我的观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詹天佑的一生为中国的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而感到由衷的骄傲,詹天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想:今天,我们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像詹天佑一样为祖国作出贡献。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詹天佑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完成,从中领会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那么,在学生的心中已树立了光辉形象。从心底里唤起对他的尊敬、崇拜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根据表现采用等级计分制,找出关键性的语句和词语每题记一分,理解分析稍接近答案的每题记二分,理解分析非常接近答案的每题记三分,最后计算你得了几分?得到6分以上被评为阅读小达人。

2、小结:同学们本文是抓住詹天佑的言行、想法等关键词句及具体的事例,体会他的爱国情怀。最后我想用詹天佑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次的微课,那就是:“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亲爱的同学们,努力吧!祖国的明天等着你们来建设。

【设计意图:结束前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抓关键词句表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推荐第4篇: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与对象

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

2、教学对象: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

4、教学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

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

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

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

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

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 PPT:,较高的国民素质

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 ,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美国、英国、日本。

讲授: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 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影视业是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几乎是本土经济的两倍,即使是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巩固的电影业依旧很发达。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漫画畅销到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除了漫画,日本的动画片也风靡全球,如《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都是中国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区许多儿童和成人熟知并喜爱的对象。 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左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

6、展示第六张PPT: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

讲授: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为43%,欧盟34%,日本10%,澳大利亚5%,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少,只有3%,我国文化产业与我国大国地位非常不适合。

2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20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一股强劲的“韩流” 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更让年轻人变得如痴如醉、疯狂前卫。年轻人纷纷把韩国影视剧明星当成偶像来崇拜。

7、展示第七张PPT: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8、展示第八张PPT: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讲授:设问,我们现在有哪些理念和价值观受西方影响呢?

吃饭等集体开销采取AA制;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 用玫瑰花来表达爱情也是源于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张PPT:2016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东区,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来了众多学生的火热围观。 讲授: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是什么花呢?

10、展示第十张PPT:并蒂莲。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是并蒂莲,通常人们画或者绣的鸳鸯鸟是在荷塘里成双成对的游玩嬉戏的,表现一种幸福祥和轻松的画面意境,而荷花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美好和强大的。但是这种表达爱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并没有走出国门。

从前面讲的文化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讨论,当前中国在理念与价值观输出中存在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与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内容与图片展示相结合,设问与讲解相结合,案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学生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可以达到深刻理解什么是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增强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3

推荐第5篇:微课教学设计

运用混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史海燕北戴河新区栅子里小学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点,我制作了微课件,帮助学生有序地思维,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微课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寻找题目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

3、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 难点: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

4、

1、学生讨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 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 (2) 找到所给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隐含的信息有什么联系? (3) 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说一说每步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学,把讨论的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

1、小组汇报,点拨思考方法。师: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面包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好了36个,每次能烤9个,问题是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师:你能从中间找到隐含的信息吗?也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生:隐含的信息是还剩下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通过已知信息,我们知道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知道这个有什么作用呢?

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几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都表示出来。(课件)

一共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每次烤9个 ()次能烤完

师:谁能帮面包师傅解决这个问题?

生1:90-36=54(个)表示:还剩下54个面包

生2:54÷9=6(次)表示:54个面包每次烤9个,需要6次烤完。

3、学习列综合算式

同学们做的很好,为了书写方便,把这两道算式综合成一道算式吗?找三位同学来黑板书写。

引导学生明白:在写综合算式时,为了先计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号,再除以9。正确的算式是:(90-36)÷9 板书:(90-36)÷9 =54 ÷9 =6(次)

学生把正确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练习本上,并口答。

二、总结

1、收获: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共有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90-36=54(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54÷9=6(次)

综合:(90-36)÷9=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设计思路与意图: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上采用了:(1)运用迁移的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学生能积极活跃地投入到问题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微课使用建议:本节微课所讲的知识点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微课件中我把重要的信息以及所隐含的信息做了一些提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提示,根据学生汇总的信息利用图示把题目中的所有的数量关系列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推荐第6篇: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学习移动平均线MA 教学目标:根据MA确定买卖点 教学重点:格半维尔法则 教学难点:均线的不足与弥补

教案

引入:如何确定股票的买卖点? 回顾:K线及意义

开盘、收盘、最高、最低价

一、MA的概念 简称“均线”(MA)

将N周期内的价格的移动平均值连成曲线,就形成N周期“均线”。

公式:

移动平均值=最近N个周期的收盘价之和÷N 功能:

通过分析股价与均线的关系,确定股票买卖时机.一般常用均线:  5 日均线。

 10 日均线。

短期强弱分界线  20 日均线,  30 日均线,月线。

 60 日均线,季线。

中期强弱分界线  120日均线,半年线。 中长线强弱分界线  250日均线,年线。

长线牛熊分界线

二、格半维尔法则

三、M A的不足

1.滞后性缺陷,难以克服(买最高卖最低)。2.难精确估算涨跌目标价位。

3.横盘整理时,均线容易发出错误的买卖讯号。

四、M A的弥补

1.行为上:

用严格的止损、止盈来保护本金和收益,严格执行 2.技术上:

与其他技术指标、方法结合使用:如MACD、BOLL等 与基本面分析法结合使用(均线仅用来寻找买卖点) 3.经验上

股票走势、操作周期不同,选用的均线系统也不同。凭经验选用胜率高的均线系统来交易。

五、实战与总结

1.据基本面选个股后,通过MA指标确定的买卖点的成功率,最后确定哪根均线适应于该股,每人至少找到三支股,并分析其买卖点。

2.大盘指数与个股走势是否一致,是否适用该指标? 3.操作方法重要还是严守纪律重要?

4.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总结,有何新发现。5.下节课内容: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

推荐第7篇:微课 教学设计

微课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物主代词》

教学设计

红柳沟镇中学

邱媛媛 设计意图: 物主代词是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已出现此语法点。初中英语教学中物主代词部分是学生掌握非常不扎实的一个语法项目,甚至在中考时,也会在考察物主代词的考点上失分。针对这一现象,经过教学实践,我希望从七年级上册教学开始,打好学生的基础,扎实物主代词这一语法项目。 此次设计是通过分别学习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进而学习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学会正确使用两种代词。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2.能够说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间的差别。 3.能够熟练掌握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使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并掌握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2.能够说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之间的差别。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掌握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简述物主代词

物主代词是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做定语。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名词,不能用于名词前。

二、学习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1.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包括:my, your, his ,her, its, our, their

2.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小结: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做定语。

三、学习名词性物主代词

1.名词性物主代词包括: mine, yours,his, hers, ours , theirs, its ( 记忆技巧)

2.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小结: 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名词,不能用于名词前。

四、辨析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

1.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做定语。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名词,不能用于名词前。

2.名词性物主代词等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加一个名词。

五、小结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前做定语。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名词,不能用于名词前。名词性物主代词等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加一个名词。

推荐第8篇:微课教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 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学生分析: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的动作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8自然段,,找出描写鹰四次撞掉水杯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晴变化的语句,用符号全画出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的体会简单的批注在书旁。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了解。

师:下面看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鹰第一次撞翻水杯的经过,重点体会一下鹰的动作“打”,然后想一想,这时成吉思汗心里会怎样想。(课文中说是他宠爱的鹰干的,第一次他会生气吗,由于是宠爱,所以不会) 师:成吉思汗此时心里也许会这样想:难道是他不小心。 师板书“没有生气”。

师:第二次呢?鹰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鹰这次又撞掉了水杯,这时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为什么,他这时心里会怎样想呢?

到了第三次,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红色的字,想一想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假如这只鹰会说话的话,它又会对他的主人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补充这个句子。。同学们齐读成吉思汗说的话 ,要把他生气的样子读出来。

师:最后一次,鹰又扑掉了水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在这种情绪下,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这就是你的下场。) 下面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张表格: 附表格:

鹰的动作

成吉思汗的表现

第一次

打掉

没有生气

第二次

撞掉

有点生气

第三次

撞翻

真的生气 第四次

扑掉

气急败坏

他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宠爱的鹰。可是当他发现真相时,他的反应什么呢?

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从这些红色和蓝色的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成吉思汗的懊悔,可惜、气自己的感情变化。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当时的情感变化。最后他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再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最后,我再送同学们四句话,那就是冲动是魔鬼;吃一堑,长一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这四句话,对你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推荐第9篇: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扩句和缩句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扩句和缩句

2、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扩句和缩句的概念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二、扩句的方法

例子:

1、妈妈买来了桔子。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 (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歌声打破了沉寂。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悦耳的)歌声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三、缩句的方法

例子:

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参考答案: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2、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参考答案: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四、结语:你听懂了吗?谢谢观看。

推荐第10篇:微课教学设计

《细节描写的方法》微课教学设计

大荔县实验中学

张娟

教学目标:学会人物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总结出人物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播放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很常见,那么它包括几种、怎样运用它达到描写传神的效果呢?今天这节微课,老师告诉大家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老师讲解知识点,ppt展示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细节描写的定义及分类。

1、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神韵”效果的描写方法。

2、细节描写的分类:人物、景物、生活。

人物细节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景物等;生活细节描写包括情节细节和事件细节。

二、通过具体例子,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1、肖像细节描写:《孔乙己》的长衫细节,分析其作用。方法一

典型真实

抓住典型细节,有代表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给人深刻印象。

2、动作细节描写:壮汉与淑女的吃相对比,归纳方法是加修饰词、提炼动词。

3、人物细节描写:两个孩子比较,比喻、对比,妙用修辞。方法二 生动新颖

用词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运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4、心理细节描写:学生在发试卷前的心理活动。方法三:细微具体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使细节描写更细腻、生动、传神。

三、细节描写的综合运用(学以致用)

扩展句子,补充细节。(可补充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她骂他混蛋。

A、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语言

B、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动作

C、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神态

D、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还是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后,她实在忍不住了,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大声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心理

四、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人物细节描写的三种方法,

1、型真实(观察、捕捉)、生动新颖(词语、修辞)、细微具体

(联想、想象),希望同学们能多练习、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以班上一个同学或科任老师为描写对象,运用细节描写,力求生动传神。请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她)是谁?

老师寄语:

同学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希望你们关注细节,用心体会,写出富有神韵的细节描写,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健康成长!

以后的教学:

我的感悟:“无微不至”—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实现我们的“大语文”梦想!

第11篇:微课教学设计

《There be 句型及用法》教学设计

临泽县新华镇中心小学 张雅琴

微课教学内容: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

五、六单元语法点《There be 句型及用法》。 微课教学背景:

There be句型是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五、六单元的一个重要语法点,这个句型是在学习了have“有”构成的句子之后的一个学习。have 表示某人/某物“拥有”什么东西,强调“所属关系”而there be句型表示的是“某地有(存在)某人或某物”。所以在教学时要将二者区分开来。 微课教学目标:

认识there be句型的概念、结构形式,就近原则;掌握there be句型的用法

微课教学方法:讲解、举例,演示 微课教学过程:

一、There be句型的概念和结构

1.There be 句型的概念表示“某地存在某人/物”。它的构成形式:There are/is+某物/人+地点。即可以表示某地方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表达某地方有什么人。

2.其中“There is+名词+地点状语”分为两种形态,There is+可数名词单数/不可数名词+地点状语。另一种是There are+可数名词复数+地点状语.3.例句展示:

There is a bike on the floor There is some tea in the bottle.There are some lakes in the nature park.4.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句子里有几个并列的主语时,be动词的形式由离其较近的主语决定即就近原则。

如:There is a bed, two tables and three chairs in the room.

There are two tables, three chairs and a bed in the room.

二、There be 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转换。

(1)否定句:be后加not。注意否定句中的some变为any。 There isn’t a bridge in the village There aren’t anytrees in the forest.(2)一般疑问句:be提到主语前。同样,some变为any,句末加问号。 Is there a bridge in the park? Are there any trees in the forest? 肯定回答:Yes, there is/ are.否定回答:No, there isn’t/ aren’t

三、let’s try(常考点练习)

1.There a big white bird in the sky.(填上be动词) 2.there any ducks on the lake?(填上be动词) 3.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the house.(变成一般疑问句) 4..There are some hills and a lake beside the village.(变成否定句)

四、总结归纳:

There be有特点,主语放在be后面;单数名词用is ,复数名词要用are;变否定很简单,be后要把not添;变疑问也不难,把be提到there前;否定疑问any换,就近原则多多练。

第12篇:微课教学设计

遵义市第三十七中

初中英语-if引导的两种从句

教学设计

【参赛单位】遵义市第三十七中学 【参赛教师】 毛玉婷 【课 题】初中 英语 科 if引导的两种从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正确掌握if所引导的宾语从句与条件状语从句。 2.能力目标

能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本堂微课所学知识来进行解题。 3.情感目标

给学生们加油鼓气,鼓励他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祝愿他们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4.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围绕if引导的两种从句展开,能让学生正确掌握由if引导的宾语从句的主从句时态与位置以及由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主从句时态与位置。通过本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解题。

【教学重点,难点】

1.If引导的宾语从句与条件状语从句之间的区别。2.含有if引导的从句的时态。

【教学过程】

Step 1.Lead in .

三道中考考点链接

【设计意图】

用学生们熟悉试题形式作为导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本课的氛围中。

1 遵义市第三十七中

Step 2.If引导的第一种从句--宾语从句

当if引导宾语从句时,意思是“是否”。 Eg1.I don\'t know if he will come on time.I\'d like to know if he visited china before.My mom asks if I am doing my homework at this moment.Eg2.He asked if I had any ideas My mom asked if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at that time My mom asked if I had finished my homework 位置:

If引导的宾语从句都是跟在谓语动词know,know,asks的后面做宾语,这种从句我们称之为宾语从句。 时态:

当主句为一般现在时,从句需要什么时态就可以是什么时态。

当主句为一般过去时,从句得用相对应的过去时态。

【设计意图】

对if引导的宾语从句进行一个知识讲解,和学生一起总结,让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点的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Step 3.if引导的第二种从句--条件状语从句。

当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时,译成“如果”。“主将从现”原则

如果我们努力学习,我们会通过考试。 We will pa the exam if we study hard.如果明天天气晴朗,我们去野餐吧。

If it is sunny tomorrow,we will go for a picnic.时态: 主将从现 位置:

从句可以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主句后,但放在主句前面要加个“,”把主从句隔开。

【设计意图】

和学生一起总结与解题,让学生参与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 遵义市第三十七中

Step 4.Practice.1.Do you know if ____ back next week? If he ____ back I ‘ll ask him some questions A.he comes, will come B.he comes, comes C.he will come, comes D.he will come, will come 2.I am sure I will do if well ____ you give me this chance A.though B.if C.but D.so 3.(2017广东)Johnson won\'t answer the phone if he ______ the number.A.knew B.doesn\'t know C.will know D.didn\'t know 答案:C B B 【设计意图】

在掌握知识点后,给出一些中考真题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来实战演练,检验学生们是否已经掌握。 Step 4.知识拓展。

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 please go upstairs.需要学生们自主总结这句话的用法。

【设计意图】

通过一在开放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及其它综合能力。

第13篇:微课教学设计

小班科学活动微课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小班科学活动 知识点名称:神奇的指纹 教学对象:小班幼儿及家长 授课时长:8分钟 设计者:刘冉冉12032030

一、教学内容

认识和了解指纹,指纹的特点.种类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主发现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指纹的种类及特点和作用

难点:解说词汇“指纹”,介绍指纹形状,指纹的形成过程解说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总结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新课: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让幼儿

观察自己的小手 (2) 学习新课: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个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指纹的形状有:箭形 水波形 漩涡状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教师: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不蘸印泥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教师: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3)归纳总结:教师:你们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了!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用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3) 布置作业:手指印画

我们一起用我们可爱的指纹做一副手指印画吧!(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种图案)

第14篇:微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2节自定义公式第二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式的构成

2)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和复制方法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编辑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自定义公式的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讲练结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生活阅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EXCEL电子表格的机会很少,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EXCEL电子表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它的功能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习掌握EXCEL电子表格的功能,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有来自于城市学校的,也有来自于农村学校的,所以学生在学习基础、个性特长、思维方式、动手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属于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自定义公式》的第二讲的内容,属于EXCEL电子表格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算总分,平均分。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本节课作为本教材的第二节二讲的内容,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利用自定义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含的主要知识点有: 1)自定义公式的构成; 2)自定义公式的输入方法; 3)自定义公式的复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同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的公式。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的编辑使用公式,采用的突破方法是实例练习法,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总结,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4.课时要求: 1课时。

四、教学理念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应用经验,但是由于它们现实生活中接触EXCEL电子表格的机会并不多,所以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在练习环节尽量设置跟他们学习、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比如导入时设计给姚明的宝宝预测身高,算总分、平均分也跟他们的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在设计学生练习题是给他们自己计算信息成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 而后边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比如公式的编辑、复制等都交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做练习题,让他们学会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导入时设计了给学生喜欢的篮球明星姚明的女儿身高预测,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利用问题驱动、自主探究等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所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选择了更典型的两道练习题,并且两道练习题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脑室。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播放姚明家庭照片

2、播放身高预测公式

3、提问:有什么方法能最快预测一下姚明女儿的身高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1、ppt演示公式的定义

2、ppt动画演示输入公式的步骤

3、练一练:学生快速预测自己的身高。

4、提问 。如果让你计算全班人的身高需要一个一个编辑公式吗?

5、编辑带有变量的公式。

6、小组协作做练习二——计算他们班的信息成绩

7、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组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八、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优点:1)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比较得当,没有照本宣科,设置的

练习题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一个知识点由教师讲授,其余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而学生是主角。 缺点: 1)评价语言匮乏,语言感染力等基本功还有提升空间。 2)课堂气氛不够热烈,没有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学生回答提问环节。

第15篇:微课教学设计

“的、地、得”的用法微课教学设计

吴堡二小

王红艳

教学目标:

1、能通过看视屏知道“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2、能在小组合作中正确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3、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的、地、得”的用法。教学重点:

通过看视屏知道“的、地、得”的用法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的、地、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兄弟,他们是(出示:的、地、得),你们知道他们怎么读吗?这三个字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中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下面,我们来学习他们的用法。

二、“的、地、得”的用法。

(一)、在句子中,用在名词前面的,要用白勺“的”字。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如:1.我爱美丽的鲜花。

2.我有一个美丽的妈妈。句中的“鲜花”、“妈妈”都是名词,前面应该用白勺“的”字。

(二)、在句子中,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的,要用土也“地”字。

如 : 1.他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2.同学们在认真地劳动。

句中的“听”、“劳动”都是动词,前面应该用土也“地”字。

(三)、在句子中,用在动词后面的多数要用双人“得”字。如:1.小红把地扫得干干净净。

2.小弟弟笑得流出了眼泪。

句中的“扫”、“笑”都是动词,后面要用双人“得”字。双人“得”字后面的词语,补充说明了前面动作的效果如何.(地扫得怎么样?地扫得干干净净。)小弟弟笑得怎么样?小弟弟笑得流出了眼泪。)。

三、顺口溜: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记住这三个“de”的用法,跟老师一起来读读顺口溜: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前动后“双人”“得”, 当作助词都读“de”。

四、补充:以让所讲的只是这三个“de”的一般用法,但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双人“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用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我们来做个练习吧!)

五、练一练:请正确填写“的、地、得”。

盛开(的)野菊

灿烂(的)阳光

宽广(的)马路 专心(地)听讲

认真(地)劳动

欢快(地)嬉戏 字写(得)真好

长(得)真漂亮

吃(得)太快 大家做对了吗?“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学过的顺口溜,好吗?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前动后“双人”“得”, 当作助词都读“de”。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三个“de”字的不同用法,“白勺”“的”后面接的是名词,土也”“地”后面接的是动词,“双人”“得”前面是动词,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正确运用。同学们,再见!

第16篇:微课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三节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在学生理解周长概念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列举了长方形三种计算周长的方法:一是直接应用周长的概念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二是先算出两个长的和及两个宽的和,再把它们加起来;三是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再乘以2。正方形两种计算周长的方法:一是直接把各边的长度连加;而是用边长乘以4。多种方法的列举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算法最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用时:5~8分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件展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是两个同学们很熟悉的图形,我们知道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知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的四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展示推导过程:

(一)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1、课件展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计算它的周长

2、分别列出三种解决方法: (1)6+4+6+4=20(厘米),边讲解:这就是把四条边依次加起来

(2)6×2+4×2=20(厘米),边讲解:这是因为对边对等,就有2个6厘米,2个4厘米,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6+5)×2=20(厘米),边讲解:这是先把一组长边和宽边加起来,因为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相等,所以再乘2。

3、比较三种解决方法,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是第三种。

4、得出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课件展示一个边长5厘米的长方形,计算它的周长

2、分别列出两种解决方法:

(1)5+5+5+5=20(厘米),边讲解:这就是把四条边依次加起来

(2)5×4=20(厘米),边讲解:这是因为4条边对等,所以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3、比较两种解决方法,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是第二种。

4、得出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总结:

通过两个图形的探究,我们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正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

第17篇:微课教学设计

一般“愁”字别样情——微课讲稿-李清照《声声慢》鉴赏要点分析

一般“愁”字别样情——李清照《声声慢》鉴赏要点分析(微课讲稿--自写)

3、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派大家。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散文家、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所以家庭教育良好,学术、创作气氛浓厚。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她早期生活优裕,靖康之变造成她后半生的不幸,金兵入据中原,丈夫病死、典籍散失,在辗转漂流、孤苦寂寞中度过晚年。

4、李清照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有辑本《漱玉词》传世。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评论宋代词人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便在衣冠,当与秦

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5、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为敏感与细腻,而作为其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的《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抒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朗读《声声慢》

6、那么李清照《声声慢》的鉴赏要点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呢? 鉴赏要点一:叠字运用,奠定基调。 开头“寻寻觅觅”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妙在有层次,妙在曲尽思妇之情。” 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

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7、鉴赏要点二:触景生情,层层深入。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叠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是写她借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为第三层。

8、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为第一层。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为第二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为第三层。 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鉴辞赋的写作手法。

9、鉴赏要点三:意象丰富,“愁”字别情。

1、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多愁善感的词人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明确: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选取了诸多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思。(——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10、“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其实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秋风”,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能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一般喻指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我们知晓“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亦知晓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11、纵览该词,同学们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则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为词人此刻的感情状态决非一个“愁”字所能尽,而是比“愁”字要深沉、凝重得多。说它深沉凝重,是因为这是悼亡之情 ------这是我们从词中所有的艺术细节中可以觉察到的。但是,词人没有明说,也许是不忍心说,她给读者留下了广大的想象空间,她也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12、拓展提升题:对比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

同学们,此时你们可以按一下暂停键,请思考: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相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又有什么异同? (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请思考: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相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又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的信息 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情感异同:相同点——愁。 不同点:《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闺愁”,《声声慢》则是“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是一种惨淡的“别家去国”之愁。

14、《声声慢》词,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鉴赏要点之美妙,大抵有三点:

(一)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三)意象,悲戚“愁”情

《声声慢》的微课教学设计 一般“愁”字别样情

——《声声慢》的教学设计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声声慢》这一课的教学,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即“笔落惊风雨”专题,这个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分为三个板块,《声声慢》所在的“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为之情志向往。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为敏感与细腻,而《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

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也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作为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使用的方法应是诵读法。

①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作为教师的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在教学中设计有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构想: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生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教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教师的教法,学生可采取如下的学法。

1、诵读法。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文字发出丁丁咚咚的有如天籁般的音乐声响,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2、圈点法:不懂笔墨不读书,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课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要学生学会圈划并批注,勾出疑难及哲理名句。

3、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导学案的练习,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关键在一个“精”字。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秋风)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指秋风的诗句?

(秋风秋雨愁煞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相同的信息 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板书: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神态入笔写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从环境上起笔,写环境之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方法。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课堂小结: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同半世漂泊感生平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朗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探究性作业: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亡国之痛

声声慢 李清照 沦落之苦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孀居之悲

第18篇:微课教学设计

画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探究周长有什么规律

十堰市东风23小学 常清燕

内容介绍:

此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练习十六第11题:在边长是1cm的方格纸上画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并探究它们的周长有什么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面积确定长和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2、使学生知道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解决这样一道题:在边长是1cm的方格纸中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探究它们的周长有什么规律?

现在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一看吧!

我画了一个这样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呢? 对!可以用数格子和列式计算面积的方法。

我们先用数格子的方法来验证一下,有16个格子,也就是16平方厘米。再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公式,可以这样计算:16×1=16平方厘米

我又画了一个这样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吗?我们来数一数!也是16个方格,再来列式计算一下,没错,也是16平方厘米。 我还画了一个正方形,我们也用数格子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它的面积要用到边长乘边长的公式,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也是16平方厘米。

我们画完了图形,也计算出了面积,现在来算一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要用到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和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两个公式,计算得到第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4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 同学们,通过计算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了:在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结语:今天的问题就研究到这里,谢谢!

第19篇:微课教学设计

写作《突出中心》教学设计

杨友祥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进一步学会写人记事,要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2.学会根据中心审题、处理材料、重点描写 。

一、导入

清代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立意非常重要。写作时要想说清楚使自己感动的人或事,在叙说时就必须有明确的叙事中心。

二、授课

1什么叫中心?

中心,就是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 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所在。 2如何做到突出中心?

回顾一下,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猫》:主要通过三次养猫并最终失去猫的故事,表达了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别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 《鸟》:通过对鸟的形态,外貌,动作以及叫声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动物笑谈》:本文通过风趣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狼》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下面就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来分析。 第一把钥匙:一条线索贯穿中心。

围绕着猫带给人的情感波澜这一线索,叙述了三次养猫的经历: 第二把钥匙:详略得当围绕中心。 如郑振铎写的《猫》一文中: 前两只猫虽然可爱,但它们的亡失都是因为偶然的因素,对“我”的情感冲击较浅,所以略写;而第三只猫的受屈与死亡却引起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反思,情感冲击最强,所以作者以最多的篇幅来详写。

第三把钥匙:开门见山表明中心。

如《鸟》一文,作者开篇即说“我爱鸟”:

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作者的情思。 其后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叙述 第四把钥匙:也可以卒彰显志

如《狼》一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经过,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突出人物勇敢机智。

第五把钥匙:抑扬对比凸显中心。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三个儿子去做贼 , 偷得仙桃献母亲。 写出母亲美丽, 儿子孝顺。

三 小结

中心是写作文、说话时最核心的内容或话题,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主帅。任何时候,作文的中心都应鲜明地表达出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突出中心”可以分三步走:

① 动笔之前,深思熟虑,确定中心。 ② 动笔之时,心中有数,紧紧围绕中心。

③ 写成之后,根据中心需要,推敲修改,无关内容,一概删除。 四 布置作业

以“餐桌旁的一家子”为题,自定中心,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第20篇:微课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语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适用六年级的复习总结课

多音字的辨析与识记规律

教学背景

许多学生对多音字读音掌握不准,以至于在语言表达时,常常出现错误现象,多音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重要问题。在识字教学中,多音字是个难点,学生难学,难记,难应用。不少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已学过的多音字读错。因此,我总结了多音字的辨析和识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规律,使学生准确掌握多音字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更准确地理解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使学生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进而产生愉悦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更深的感情。

教学方法

归纳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要求是:正确识记常用字的读音,注意常见、常用、易错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多音字,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辨析和识记。 据词义定音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多音多义字的各种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具体的词汇里只能使用一种意义;利用读音和意义的这一对应关系,据词义定读音,分辨多音多义字。 例如:“鲜”字,当“鲜美”“新”的意思讲时,读xiān,当“少”的意思讲时,就读xiǎn。“间”字,当“时间”“中间”“房间”的意思讲时读jiān,其余就读jiàn。“攒”、“泊”、“散”、“参”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复习记忆。

据词性定音法

有的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其词性与其读音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词性不同,读音便不同,即“音随词转”。对于这种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它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 例如:“创”字,名词读“chuāng”,如创伤,创口贴。动词读“chuàng”,如创造,创新。掌握“劲”、“长”、“处”、“屏”、“好”“盛”、“还”等这样的多音字可用此法。

据口语、书面词语的区别辨别读音

很多多音字因为语体色彩不同,读音也不同。

例如:“血”字,作口语时读xiě,如:流血了、血淋淋;但作书面语时读xuè,如血海深仇“核”字书面语时读hé,如:核桃、核心、细胞核;当它是口语时就读hú,如:杏核儿。 类似的还有:落、差、给等。 记少余多法

有些字的几种读音所对应的义项多寡不一,某读音的用处较窄,所对应的意义较少;另外的读音用处较宽,所对应的意义较多。这类多音字只要抓住记住它极少数、特殊的音义就可以了。

例如:“载”有两个读音,只要记住作“年”和“记载”解时读zǎi,如“一年半载”、“登载”;其余的情况都读zài,如“怨声载道”、“载歌载舞”、“装载”。“埋”也有两个读音,但它只在“埋怨”这个词中读mán,在其他任何一词中都念mái。 用这种方法可掌握如下多音字:巷、冠、胖、靡、柏等。 一线穿珠法

如果把多音多义字分别按不同的读音,各自组词后,连缀成一句话。既能概括它们不同的读音,又能比较它们的意义,采用“一线穿珠”的方式来学习、识记,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解”:解(jiě)放军战士小解(xiè)押解(jiè)俘虏。又如“和”字:打牌和(hú)了,下棋和(hé)了。稀泥和(huò)了,面粉和(huó)了。我和(hé)他共和(hè)了一首诗 。当然如果某个多音字的读音较多,那么也可以编成一个情节,一个故事。

当然,多音字的规律还远不止这些,关键的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归纳、总结。 教学总结

通过对多音字辨析和规律的掌握,部分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并准确地读写多音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在优秀文化成果的滋养和熏陶下,提高文化品位和语言素养,也是提高和积累识记多音字的有效途径。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例
《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