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3-01-02 06:04:4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2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即出示词语:府邸、唇枪舌剑等。请一名后进生读,此生起立后无语,心中庆幸抓得准,又请一生,又无语,无奈只得请一名“尖子生”来救场,此生流利地将背投上的五个词语非常准确地读了出来。生词检查完,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了,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韩勃„„孩子们读得比较投入,个别同学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扬。读完后,生点评,由我来做最后总结性的发言。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聚精会神地默读课文,不久一名男生举手,回答得简洁、准确,这让我信心大增。感慨:语文能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训练的结果。概括完全文,又让同学们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手到擒来,吹灰之力即搞定。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拿出补充习题做几道简单的题目。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了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习课文时,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是教育时报记者刘肖为地震遇难老师谭千秋而歌的,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以及歌者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

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我对学生说:“如果事情发生在老师身上,我也会这么做的。”

下课了,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我知道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感动着,感动着„„

====

《船长》这篇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首先,我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因为既是小说,就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学生均喜闻乐见。其次,我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船长哈尔威在危难面前是怎样指挥求援的,他都下了哪些命令,同时组织学生做好旁注,写下感想,并敢于与同伴交流,完善感受。第三,我重视在动态生成中组织学生探究,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指导及提练,使学生在谈话中逐步深化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其四,我在注重文章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其工具性。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指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同时,引导学生以获救者的身份向哈尔威船长发出呼唤,以船长的口吻写出船长的心理活动,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写话练习,而且挖掘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其五,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细心体悟自己从作者的本篇文章中借鉴到哪些优秀的表达方法。其六,我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应让学生走几个来回,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重点句子,更是让学生在多次的读中感悟。

=====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课文是《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这三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做到: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中,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时,交流以下三点:一是乔依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二是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乔依生活的贫困;三是联系课文

二、

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妇人的处境,从而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这样一来,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但是,在课堂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总觉得课堂是不完美的。由于在时间的调控上有些失误,造成前半课堂有些松,后面有些紧,使得后面的环节走了形式。在学生的朗读这一环节,也做的不够到位,学生没有把那种感动读出来。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学生真正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也会终身受益。

==

今天教完了《轮椅上的霍金》。这是一篇极其感人的人物介绍,也是一篇励志课文。怀着对霍金的崇敬,也非常想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力量,改变部分同学懒散的学习态度,我一直是谨慎的教着的。可现在课文教完了,离我想象中的效果却相差甚远:学生木然,课堂沉闷,节奏松散。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反思,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课前充分准备非常重要。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设计较为细致,并将学习要求用小黑板出示,学生自读后都能谈出自己的理解,条理清晰。而对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要求不太明确,部分学生思考缺少方向,如要求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文中语句的写法,未能指名通过每句话去比较。

2、对重点问题的指导缺少必要坡度和适合学生思考的指导途径。在理解霍金说的那一段话,由于对第八自然段缺乏深入地理解,因此当出示霍金的这一段话时,学生都是很木然,不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者对课文未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学时,我自己对一些理解性的题目都未能独立思考,而是借助教参,所以缺少思考的过程,那么在指导学生时也未能找出适合的方法。因此,以后在教学时,凡是让学生思考的,自己必须要独立思考一遍,先要自己下水,才知问题的深浅。

4、对主要的内容理解,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理解,清晰的语言表达,不能模糊。

====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让我一读就一下子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继而就思考:这样的文章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似乎浅显易懂,似乎没什么地方值得细细探究的!带着疑惑,我再一次阅读课文,随着对作者杨红樱的进一步了解,又翻阅了教学参考用书,又上网浏览了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才逐渐改并了最初对它的认识。它很不“简单”:(1)它是一篇文中文,是杨红樱作品《男生日记》中主人公吴缅的一则日记。它除了是一则日记之外,还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2)杨红樱创作本文,是借孩子的口向孩子们推荐好书,这样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们乐于接受。想到这儿,我豁然开朗,除了把教学重点

放在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上,还应该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如主人公鲁滨迅如何种植大麦和水稻,如何救下星期五?他后来又是如何离开孤岛的?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因为开学初就布置了对本书的阅读。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从他们的表情

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读过书的同学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书。

(2)欣赏名言以指导读书方法。在师生共同品析本文的名言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了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的名言,让学生品读理解。相机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故事的内容,还要学会用慧眼发现佳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下来。要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不能只满足于对故事的了解。

(3)领悟送书目的以获得人生启示。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爷爷把书赠给爸爸,爸爸又把书赠给我呢?联系课文第一部分爷爷和爸爸写在扉页上的文字,让学生同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实一家三代之间并不只是在传递一本书,而且还在传承一种精神: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这本书真的有么大的作用吗,在本书中你还会有怎么样的收获,就请学生课后认真阅读,还可以与读过的同学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听讲,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鲁滨迅,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鲁滨迅漂流记》的读书交流会。

推荐第3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仓街小学孙倩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过后,王校长跟我聊了一下,指出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再想想自己的课堂,朗读的确做得不够。其实有很多环节可以设计朗读,更好地品味“潜台词”。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好呢?第二处:分角色朗读。课上随机选了吕镓均、吕嘉伟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第一幕,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蔺相如、韩勃的语气,特别是蔺相如的两处“笑”,没能读出他的宽容大度。当时我怕后面的环节跟不上,草草地评了一下,让他们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特点,没再指导读,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我当时让学生评评读的不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第三处:蔺相如的五处“请”。这是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教学中,我只设计了学生从五个“请”字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我把这五处“请”出示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再从“请”字中体会,学生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呢?

对“和”文化的拓展,设计时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还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了和谐,有些仓促,没能与学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现在想想,有点遗憾。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推荐第4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即出示词语:府邸、唇枪舌剑等。请一名后进生读,此生起立后无语,心中庆幸抓得准,又请一生,又无语,无奈只得请一名“尖子生”来救场,此生流利地将背投上的五个词语非常准确地读了出来。生词检查完,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了,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韩勃……孩子们读得比较投入,个别同学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扬。读完后,生点评,由我来做最后总结性的发言。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聚精会神地默读课文,不久一名男生举手,回答得简洁、准确,这让我信心大增。感慨:语文能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训练的结果。概括完全文,又让同学们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手到擒来,吹灰之力即搞定。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拿出补充习题做几道简单的题目。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推荐第5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一、教材解读必须尊重文本特质,如体裁、题材等;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特点,做到真正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戏剧本是排演、演出的依据”,对它的解读必须尊重其剧本特性,紧扣其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和“通过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展开剧情塑造形象”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冲突带有故事性,较容易掌握,可以较多地借鉴以前的学习经验,而个性化、动作化的人物语言的理解感到新鲜,但解读经验确实较少,是教师尤其要关注的。

《负荆请罪》一文,是用剧本的形式写的,应遵循其文本提供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资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几个剧本,学生平时接触也极少,它既是学生的难点又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我想采用解读文本和组织表演的整合策略,开放教学过程,大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把难点转化为解读剧本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抓手。

二、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生成的。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进行“预设”,教学反思《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但是,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上课就是一心演绎教案。如:“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教案是无形之手,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是配角,有些学生甚至成了“看客”。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封闭的,学生主体性丧失,有时简直是心灵上的折磨。

其实,课堂教学绝不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出“差错”的课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新的课程理论昭示我们,课堂应该是开放而灵活的,是动态生成的,一定要树立以“人”(学生)为本的观念。

三、新的学习方式是扫荡这些传统流弊的利器。

在展示的课例中,一开头,教师引导学生由总结策略性的学法,而导入自主学习,既创设了情景,又提示了学习的方向,毫无思维上的限制,是开放灵活的。

课例中的合作学习要求很具体,但也都是策略性的。如,规定了时间(10分钟)和空间(合理利用教室),合理选择道具,发挥想象等,导向性和操作性强,强制性预设较弱,思维创造空间极其广阔。合作是更是开放学习的需要,小学生之间缺乏权威,人人都有发言权,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都能生存下来,不一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在全班交流表演中,教师根据反馈,及时点拨、指导,把探究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和内心作了细心入微的感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表演更是“体验式的表达”。这才是真正地自主地动态式生成,尊重了主体,张扬了个性。

当然,新理念下的教学情景是多变的,随时都有认知冲突,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挑战。如果没有相当的教学机智,把握不好,课堂教学“形”和“神”俱散,形成“放牧式”课堂,教学将无效率可言!教师必须锤炼教学技艺,适应多变的教学情景,熟练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及时优化教学流程,调整教学策略,做学生心灵的呵护者,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建构,共生成,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

推荐第6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仓街小学孙倩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过后,王校长跟我聊了一下,指出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再想想自己的课堂,朗读的确做得不够。其实有很多环节可以设计朗读,更好地品味“潜台词”。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好呢?第二处:分角色朗读。课上随机选了吕镓均、吕嘉伟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第一幕,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蔺相如、韩勃的语气,特别是蔺相如的两处“笑”,没能读出他的宽容大度。当时我怕后面的环节跟不上,草草地评了一下,让他们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特点,没再指导读,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我当时让学生评评读的不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第三处:蔺相如的五处“请”。这是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教学中,我只设计了学生从五个“请”字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我把这五处“请”出示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再从“请”字中体会,学生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呢?

对“和”文化的拓展,设计时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还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了和谐,有些仓促,没能与学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现在想想,有点遗憾。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篇2: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篇3:《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同学的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的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 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所以,在上第二课时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放手。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给他们二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自己读生字,自己读词,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词,自己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会的可以来问我,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下位与别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去查阅手头的资料,可以去问不开口的老师?? 二十分钟左右,汇报开始,我想,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只要一开口,字音的问题就可以随机解决了。 抛出来了砖,引来的是学生的玉了,我这样想。

生:(一位同学率先站了起来)我向大家汇报“府邸”这个词的意思,“府邸”就是指当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补充一下,“府邸”不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财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心里明白了,“府邸”绝对不是茅草房,那种连大门口都挂着灯笼,都卧着石狮子,都站着门卫的人家,他们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针锋相对”就是“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生:我知道“宽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宽广。

生:“宽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撑船。

生:“宽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聋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生:“上卿”大概相当于宰相。

生:就像国务院总理,像外国的总统。

生:“惧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还不一样,“惧怕”是说内心很恐惧,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门客”就是指家里的佣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门客”是蔺相如出钱供养的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师:对,门客可不是佣人,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门客可是谋士啊! 生:我知道“负荆请罪”就是背着带刺的荆条到别人的家里去请罪。 生:“负荆请罪”就是指登门谢罪。 生:“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还是一个成语,比喻诚心诚意地道歉。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却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围里。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承 诺 书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与时俱进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将认真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师法》中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树立廉洁从教的良好形象。为此,本人承诺:

一、敬业爱岗,依法执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严谨治教,钻研业务,精益求精,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好辅导、考核、评定工作。

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学生的需求,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任何学生均一视同仁。

四、每大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

五、廉洁从教,不强制学生集体购买复习资料、教辅读物,不从事有偿家教,不乱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名目的补习班。

六、洁身自爱,坚决杜绝自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

七、遵章守纪,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

八、坚持每周上好13节课,听课1节,教研1次,政治、业务学习各一次。做到节节有教案,作业全批改。

九、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在教学工作中使用规范的职业用语,诚实、守信、公正、严格,处处为学生表率。

十、尊重家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坚持家访,讲究方法,妥善处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各种问题和矛盾。

十一、严格按课程表上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

二、做好本班班务工作,保证所代学科教学成绩居东冶联校第一名。

十三、保证出全勤。

承诺人: 段怀兵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三窑完小 段怀兵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安塞腰鼓》。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设计理念

语文的特点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除了教给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语文素养。它会给你启迪,给你智慧,陶冶你的情操,让你感受到美。《安塞腰鼓》是一篇美文,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学习这一课,我想主要通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的对于冲破束缚与阻碍的渴望,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导语:(手指课件中的地图)这里是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中的一小部分,它叫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素有“腰鼓之乡”的美誉。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而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更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3、同学们,欣赏了这精彩的表演场面,你对安塞腰鼓有了怎样的认识?你的心中必然会有所触动,此时你的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交流评议。

4、过渡语: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不易。那么,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所写的——《安塞腰鼓》。让我们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学生对朗读做出评价。

3、学生试着像课件一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

4、此时,你对安塞腰鼓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出示:这是____的安塞腰鼓。)可以在安塞腰鼓前加一个词来概括安塞腰鼓给你的感觉。(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壮阔”、“磅礴”??)

5、让我们读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狂舞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淋漓 震撼 恬静 颤栗 磅礴 豪迈 惊心动魄

6、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名多读,读出“好一个”。

三、品读课文 赏析探究

1、“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再读课文,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说一说。指导反复朗读:指名读、比读、齐读?? 如:①好在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④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用

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谈一谈。

如: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篇4:

5、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过后,王校长跟我聊了一下,指出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再想想自己的课堂,朗读的确做得不够。其实有很多环节可以设计朗读,更好地品味“潜台词”。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

好呢?第二处:分角色朗读。课上随机选了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第一幕,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蔺相如、韩勃的语气,特别是蔺相如的两处“笑”,没能读出他的宽容大度。当时我怕后面的环节跟不上,草草地评了一下,让他们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特点,没再指导读,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我当时让学生评评读的不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第三处:蔺相如的五处“请”。这是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教学中,我只设计了学生从五个“请”字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我把这五处“请”出示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再从“请”字中体会,学生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呢?

对“和”文化的拓展,设计时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还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了和谐,有些仓促,没能与学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现在想想,有点遗憾。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篇5:《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即出示词语:府邸、唇枪舌剑等。请一名后进生读,此生起立后无语,心中庆幸抓得准,又请一生,又无语,无奈只得请一名“尖子生”来救场,此生流利地将背投上的五个词语非常准确地读了出来。生词检查完,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了,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韩勃??孩子们读得比较投入,个别同学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扬。读完后,生点评,由我来做最后总结性的发言。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聚精会神地默读课文,不久一名男生举手,回答得简洁、准确,这让我信心大增。感慨:语文能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训练的结果。概括完全文,又让同学们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手到擒来,吹灰之力即搞定。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拿出补充习题做几道简单的题目。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了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转载于: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在学习课文时,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是教育时报记者刘肖为地震遇难老师谭千秋而歌的,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以及歌者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

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我对学生说:“如果事情发生在老师身上,我也会这么做的。”

下课了,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我知道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感动着,感动着?? ==== 《船长》这篇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首先,我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因为既是小说,就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学生均喜闻乐见。其次,我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船长哈尔威在危难面前是怎样指挥求援的,他都下了哪些命令,同时组织学生做好旁注,写下感想,并敢于与同伴交流,完善感受。第三,我重视在动态生成中组织学生探究,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指导及提练,使学生在谈话中逐步深化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其四,我在注重文章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其工具性。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指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同时,引导学生以获救者的身份向哈尔威船长发出呼唤,以船长的口吻写出船长的心理活动,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写话练习,而且挖掘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其五,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细心体悟自己从作者的本篇文章中借鉴到哪些优秀的表达方法。其六,我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应让学生走几个来回,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重点句子,更是让学生在多次的读中感悟。 =====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课文是《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这三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做到: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中,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时,交流以下三点:一是乔依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二是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乔依生活的贫困;三是联系课文

二、

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妇人的处境,从而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这样一来,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但是,在课堂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总觉得课堂是不完美的。由于在时间的调控上有些失误,造成前半课堂有些松,后面有些紧,使得后面的环节走了形式。在学生的朗读这一环节,也做的不够到位,学生没有把那种感动读出来。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学生真正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也会终身受益。 == 今天教完了《轮椅上的霍金》。这是一篇极其感人的人物介绍,也是一篇励志课文。怀着对霍金的崇敬,也非常想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力量,改变部分同学懒散的学习态度,我一直是谨慎的教着的。可现在课文教完了,离我想象中的效果却相差甚远:学生木然,课堂沉闷,节奏松散。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反思,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课前充分准备非常重要。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设计较为细致,并将学习要求用小黑板出示,学生自读后都能谈出自己的理解,条理清晰。而对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要求不太明确,部分学生思考缺少方向,如要求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文中语句的写法,未能指名通过每句话去比较。

2、对重点问题的指导缺少必要坡度和适合学生思考的指导途径。在理解霍金说的那一段话,由于对第八自然段缺乏深入地理解,因此当出示霍金的这一段话时,学生都是很木然,不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者对课文未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学时,我自己对一些理解性的题目都未能独立思考,而是借助教参,所以缺少思考的过程,那么在指导学生时也未能找出适合的方法。因此,以后在教学时,凡是让学生思考的,自己必须要独立思考一遍,先要自己下水,才知问题的深浅。

4、对主要的内容理解,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理解,清晰的语言表达,不能模糊。 ====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让我一读就一下子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继而就思考:这样的文章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似乎浅显易懂,似乎没什么地方值得细细探究的!带着疑惑,我再一次阅读课文,随着对作者杨红樱的进一步了解,又翻阅了教学参考用书,又上网浏览了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才逐渐改并了最初对它的认识。它很不“简单”:(1)它是一篇文中文,是杨红樱作品《男生日记》中主人公吴缅的一则日记。它除了是一则日记之外,还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2)杨红樱创作本文,是借孩子的口向孩子们推荐好书,这样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们乐于接受。想到这儿,我豁然开朗,除了把教学重点

放在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上,还应该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如主人公鲁滨迅如何种植大麦和水稻,如何救下星期五?他后来又是如何离开孤岛的?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因为开学初就布置了对本书的阅读。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从他们的表情 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读过书的同学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书。

(2)欣赏名言以指导读书方法。在师生共同品析本文的名言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了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的名言,让学生品读理解。相机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故事的内容,还要学会用慧眼发现佳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下来。要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不能只满足于对故事的了解。

(3)领悟送书目的以获得人生启示。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爷爷把书赠给爸爸,爸爸又把书赠给我呢?联系课文第一部分爷爷和爸爸写在扉页上的文字,让学生同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实一家三代之间并不只是在传递一本书,而且还在传承一种精神: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这本书真的有么大的作用吗,在本书中你还会有怎么样的收获,就请学生课后认真阅读,还可以与读过的同学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听讲,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课文,走进了鲁滨迅,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鲁滨迅漂流记》的读书交流会。

推荐第7篇:负荆请罪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接着完成了《补充习题》上的一道习题。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然后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特点为第二课时的表演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因为这是一个历史小话剧,所以很适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演文本。于是中午我让所有的孩子先和合作伙伴选一选自己喜爱的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台词,以“人人准备,随即亮相、一个演节目,人人当演员、少数人表演,全员做指导”的方法,让每个人参与。一开始的表演,是纯粹的课文朗读,发现孩子们读得很有感情,可惜没有表情;读得很认真,但没有真心。于是和孩子们一起担当导演,想一想怎么演呢?于是有人提出了增加动作,有人提出了适当改变台词,不要把心思放在背课文上,有人提出了应该把上午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出来。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这次课本剧表演难点在于要背出那么多台词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难了点。

推荐第8篇:《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然后用上合适的词语形容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主要体现在第二幕中,而蔺相如的主要特点贯穿于两幕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之后展开交流,引导孩子通过了解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体会他的深明大义;通过他原谅廉颇的举止语言,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孩子们找得很准确,交流得也不错,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剧本除了认真研读之外,恰如其分的表演是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为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剧本,我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刚开始,很多孩子放不开,或是对剧本内容不熟悉,都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有效果,我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说每句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情,对一些重点的地方进行多次细节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推荐第9篇:小学语文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在学习第二幕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读出廉颇的真诚与蔺相如的宽容。并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边读边想像两人当时不同的神态和心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把握人物的万象、性格乃至精神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深化语文训练的目的。

推荐第10篇:负荆请罪的语文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感觉这样的教学策略效果挺好的。此外,课外小故事的加入,收效也很好。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这样他们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第11篇:《负荆请罪》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定稿)

《负荆请罪》是个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它是一部戏剧,用剧本的形式写的,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根据学生的喜好点,我采用了读与表演结合的方式,开放教学过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明确人物性格特点。

《负荆请罪》这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负荆请罪”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蔺相如、廉颇各是什么样的人?等等。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将知识点讲清,恐怕学生接受的不够愉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自学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事情,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学生们在自主活动中逐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形象。在全班交流中,学生的回答和表演都是让我满意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找到了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

第12篇:《负荆请罪》教学心得

语文课的情怀

———《负荆请罪》教学心得

《负荆请罪》一课的第二幕主要写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与蔺相如和好。教学中我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让学生感悟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师:读读写廉颇的部分,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廉颇说“蔺大人,我实在对不住你”时是面带羞愧之色的;说“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哪”时是真诚的。这让我看出了廉将军为以前看不起蔺相如而悔恨。

生:廉颇一上场先跪下来,然后请求蔺相如的原谅。让我感到廉将军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次负荆请罪是真心实意的。

生:“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

师:那蔺相如呢?从他的对待廉颇的表现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生:蔺相如说: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

生:也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

生:从(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蔺相如的动作中体会到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就是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

课上到这儿,文章的主题出来了。学生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达到教参的教学要求了。下面就是表演读了。可是我想就这样到此结束,学生会不会把廉颇和蔺相如对立开来?廉颇居功自傲,故意找蔺相如的碴,只想着个人的名利。而蔺相如就和他完全相反,心中只有国家,没有个人。学生会不会认为只是写作的技巧?这是人物的对比写法。我细想想,不是。这儿不是人物的对比描写;深想想,不是,这儿也不只是蔺相如一个人的伟大。廉颇这员老将为了国家宁可不要自己脸面,他是和蔺相如一样伟大的人。于是,我的课堂到这没有结束,我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话————

师:廉颇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180度大转变呢?看看文中哪段话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生:是这段: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师:一个人的行为是自己的思想支配的。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是因为他把赵国利益放在首位。那这时的廉颇拉下老脸,抛开虚名,负荆请罪,他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会想,蔺大人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名誉,而是国家的利益。而我一味的争官位大小,我真浑呀!

生:蔺大人想的真远呀。我只想到眼前。我真是糊涂,怎么没想到这层呢。我也是赵国的臣子,理应为国牺牲一切。我错了。

生:为了赵国,我这点面子算什么。为了赵国,负荆请罪有什么丢人的。为了赵国,我廉颇磕头认罪去。

生:现在廉颇和蔺相如一样心中只有国家,没有个人荣誉得失了。

是的。负荆请罪的背后是羞愧醒悟,知错就改的背后是对国家深深的爱。《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不仅具有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他也有和蔺相如一样伟大的情怀——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都可以抛开。他虽当初有恃功傲物,但这一切在国家面前什么都能舍去,你能说蔺相如就比廉颇更伟大吗?一样的。如果说蔺相如像“神”,廉颇更像“人”。

人无完人,但正是 “负荆请罪”,廉颇值得蔺相如及所有国人肃然起敬。廉颇这种对国家美好的情感多么令人感动,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该对国家有赤诚的爱呢?因为这种爱会让我们变的可爱,可敬。

于是,我想到我们的语文课也许是小学所有学科中最具有情怀的课堂。光让学生知道几个标签似的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应讲究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特别是学习人物的文章,我们语文教师是不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品质的同时,也给学生来一次情感上的洗礼——主人公的情感如此高尚,令我感动震撼,我也愿意做这样的人。

第13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四年级学过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回忆剧本特点。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师着重强调“荆”的结构和意思。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前后贯通的能力,树立文体意识。2.将字形和 字义结合起来解释,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同时为理解“负荆请罪”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出示字词:赵国、廉颇、韩勃、恐惧、唇枪舌剑、老迈昏庸

蔺相如、上卿、侮辱、筵席、府邸、踱步、

(找学生领读,一般是基础弱的学生)

2.小组内互查课文朗读情况,及时反馈、正音。

3.概括剧本故事情节

三、精读剧本,理解感悟。

1.学生明确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板书:蔺相如 、廉颇)

浏览课文,找出点明人物特点的字词,师相机板书。

【预设: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廉颇知错就改 】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简要写写批注。

(先小组交流 ,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全班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到的语段一:第一幕“韩勃,„„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处理方式 :

1.学生交流,一般会抓住“不敢侵犯”“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等词句,谈到两人对赵国缺一不可。接着,想象两人闹翻后的情景,感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点拨:这是通过蔺相如本人的语言体现他的特点,属于正面描写。

预设学生会找到的语段二:第一幕韩勃的话。

处理方式:

1.学生会抓住“一再”“太”“实在”体会到韩勃的气愤,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2.引导学生围绕“蔺相如这样做是真的怕廉颇吗?”这一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补充历史故事,深入了解蔺相如,再体会他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指导学生再读语段一。

3.教师点拨:语段一是用蔺相如本人的话来直接表现人物特点,是正面描写;另外两人的话从侧面体现了蔺相如的特点,是侧面描写。这样,蔺相如的形象更全面。

预设找到的语段三:描写廉颇负荆请罪的语句

处理方式:

1.学生一般会抓住“没穿”“背着”“跪下来”这些词,感受到廉颇是诚心诚意的请罪,让学生读出这种“诚心诚意”来。

2.师引导学生联系廉颇的身份再体会他负荆请罪、知错就改的可贵。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师出示“这一跪,跪去了„„;这一跪,跪去了„„;这一跪,跪出了„„;这一跪,跪出了„„”的句式让学生填空,深入挖掘廉颇知错就改,痛改前非的背后也是一腔爱国之情。(板书:一心为国)

男女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幕“廉将军„„饮几杯”。共同体会这 感动人心的一幕。

四、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后,肯定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让学生质疑。

2.预习《最后的姿势》

第14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负荆请罪”的起因,交流《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

1.揭题板书。谈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 (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根据初步的回答板书:廉颇

蔺相如

2.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请一生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

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

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

(英勇善战

忠心为国的廉颇

有勇有谋、忠心为国的蔺相如) 3.导入课文。

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阂。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认识多幕剧。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剧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揣摩,体会廉颇知错就改、顾及大局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和他宽广的心胸。 2.体会当时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一幕。

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深明大义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笑笑

再笑笑

韩勃:生气

不满

3.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结果蔺相如有没有考虑到了?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评点。

三、品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1)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谦虚有礼的人。

(2)廉颇知错就改 ,态度诚恳,深明大义。 3.品析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光着上身,到门上来请罪。 (2) 跪、抽、不肯起来。 (3) 重点品味:老迈昏庸。

※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联系第一幕,处处侮辱、为难蔺相如) ※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明白。也能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来负荆请罪。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恰当地加上提示语) 4.品析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迎上去

扶起

双手扶起

扔在一边) 5.赏析:“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3)指导朗读。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作业

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准备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勇于改过

态度诚恳

英勇善战

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谦虚有礼 有勇有谋 深明大义

第15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目标

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教学准备

1、练读第二幕。

2、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前板书:21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廉颇: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二、初读剧本

1、过渡: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到了剧本的第二幕,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三、角色品读

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

1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 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 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 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 勃 是! 教学思路:

(1)这是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段,说的是韩勃和蔺相如之间的事情。我想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这个片段,根据你学习第一幕的体会,想一想要读好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应该要注意什么?

讨论明确:小括号中的“紧张、奇怪”,方括号背景提示中韩勃的行为也能说明紧张——“匆匆走上”,韩勃因为紧张,是急匆匆的,他是一边走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哇,谁再来喊一喊?

提醒:韩勃是不是只有第一句台词是紧张的?蔺相如其他的台词也没有提示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心里补充出提示语。

(2)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 (4)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

面对韩勃的紧张,蔺相如紧张吗?职位:上卿,掌管着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世面都见过,遇到突发事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身份是文人,慢条斯理;联系经历:想当年……

蔺相如听说廉颇找上门来了,很奇怪,大家听我读一遍,像我这样读行不行?他会大惊失色、惊慌失措吗?即使心里紧张也不会表现出来,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点奇怪。

蔺相如又听说堂堂的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光着个身子,还背着个荆条站在门外站

2 在大街上,蔺相如这时又会想到什么?(认错;关心廉颇,不要冻着,丢面子;关心国家,有失体统,丢国家的面子)他还可能想到此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他想了这么多,有没有想到以前廉颇侮辱他、一再挡道的事情?由此,你想到蔺相如怎样?蔺相如是为了国家为了廉颇而热情地迎接廉颇的到来。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开始片段。

4、总结读书要领。

短短的几句台词,经同学们这么一说,人就活了,韩勃和蔺相如仿佛就站在了我的眼前。大家之所以能够读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读台词时,不仅能够抓住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情,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还补充出了动作、神情的提示。

5、运用读法学读剧本其他内容

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动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动笔) 教学思路: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感悟人物,练读句子。

引导语:你觉得读哪句话时要注意什么?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还有没有同学对这句台词的说法提出建议?说好这句台词还要注意什么呢?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说这句话?) 点拨要点: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一、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请你……地读, 二是体会真诚,

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提示看背景介绍)跪。不仅是跪着,光着身子,背着荆条,知道荆条是什么东西吗?随机介绍荆条。他还不顾自己的身份,不怕别人笑话,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就跪在地上,真诚地向蔺相如请罪,一起说——

廉颇的真诚还表现在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廉颇不肯起来,他怎么说的?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自责、悔过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③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一、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二、读好讨论:你觉得廉颇这是在干什么?(自责、悔过)我觉得他还是在骂人?从哪些词中可以感受到廉颇是在骂自己?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怎么样?他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说的?为什么?那就请同学们惭愧地低下头来,自己痛骂自己吧。自由读

三、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还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再读。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真诚地向蔺相如认错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 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为谁而高兴?(提示联系后面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想)读

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读

范读练读: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⑤(忙迎上去)廉将军!

4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迎——笑,扔——急切,双手——真诚 学生说到哪一句,引出另外两句。

这三句话都在小括号里都提示了蔺相如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都是什么?(他想到的就是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像蔺相如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说是……像这样全然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只为大局着想,就叫做深明大义。 另外随机点拨:别提——原谅,明白——由衷赞美等。

7、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虽然课堂上,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相信,现在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8、推荐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一位学生做韩勃,老师读背景提示;或者愿意做廉颇的一起读,愿意做蔺相如的一起读,愿意做韩勃的一起读,其他欣赏)

三、感悟提升

1、感悟内容(机动)

师:读了剧本的第二幕,说了剧本第二幕的台词,相信同学们心里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能不能请你选用下面的关联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你的理解?也可以选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不仅……还……,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无论……都……,宁可……也不……

2、感悟人物

(1)现在,廉颇和蔺相如留给你的印象除了知错能改,除了宽容大度,还有什么?点拨并板书:两个省略号,一心为国。

(2)对于这样的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成语来形容他们,一起读读。

5 廉颇:知错能改,迷途知返;负荆请罪,痛改前非。 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3)自从廉颇负荆请罪后,两个人就团结合作,共同保卫赵国。赵国也因为有了他们两个人,国势大增,成为当时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像他们的这种亲密合作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读: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同心协力,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四、拓展延伸

1、编写对联(机动)

当时赵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的邯郸市,在邯郸市古城中有一个回车巷,回车巷里一座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的历史故事。如果现在要重新整修这个碑亭,我想建议在碑亭的两个高高的石柱上写上一幅对联。我已经写了个上联,下联还没想好。如果请你来对下联,你准备对什么样的下联? 上联: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下联:( )

这是我出的上联,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出上联,对下联。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编写碑亭对联的比赛。

2、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剧本是为了表演而写的,这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说好台词,表演那是不在话下了。课后先自由组合演练演练,然后请老师给个时间展示一下,再评出某某学校某某班级“将相杯”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预祝同学们演出成功。

第16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导语:“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个词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负荆请罪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资料,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透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主角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剧本这种文学形式。

2.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个人恩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剧本?(四年级下册的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剧始和剧终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状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透过人物的语言,如对话、内心独白,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阅读时,要仔细品味人物语言,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教师板书课题:《负荆请罪》。

学生齐读后师问:“荆”是什么结构?右边的“刂”表示什么意思?左上角的“艹”证明了什么?而“开”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师相机介绍荆这种植物:荆,是一种落叶灌木,它叶柄很长,叶片成手掌形,生有蓝紫色的花。荆的枝条韧性很大,是编织箩筐、篮子的好材料。它之所以被用来作打人的刑具,可能也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吧,毕竟用它来打人不容易折断。另外,由于有的荆上长有刺,与它共同生长在山野的棘也长有刺,人们又把荆、棘相提并论,比作艰难险阻、障碍重重,有成语为“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负”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背着)让学生试解释“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背着荆条向对方请求责罚,期望得到对方的原谅。)

看了课题,你明白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完这个剧本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分析并指导书写“廉、惧、庸”等生字。

(3)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

(4)联系课文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府邸:指旧时高级官员的住所。

上卿:战国时,诸侯的高级长官称卿,分上中下三级,上卿职位最高。

门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之家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为食客。

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观点、言论、行动上尖锐对立。

唇枪舌剑:嘴唇像枪,舌头似剑。形容论辩时言辞锋利,争辩激烈。

宽容大度:形容心胸开阔,度量大,能容人,能容事。

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愿意受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用钢笔进行生字描红。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复习检查

1、板书:负荆请罪

学生读课题。

2.师问: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于什么?(历史故事)谁向谁请罪?(廉颇向蔺相如请罪)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人。(师明确:一个是战功卓著,一个是谋略过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上卿,但同时他们都是赵惠文王的肱股之臣,是赵国的擎天支柱。)

过渡:廉颇为什么请罪?他是怎样请罪的?结果怎样?从故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主要问题。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资料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有不懂的,也请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重点讨论:从这段中,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呢?你喜欢谁?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廉颇:冲撞心胸狭窄

蔺相如:避让宽容大度

4.学生分主角朗读第一幕资料,一男生读蔺相如,一女生读韩勃,其他学生读方括号里的资料,师读课题及报幕。

三、精读剧本第二幕

1.自由读这部分资料,找出廉颇评价蔺相如的那句话,齐读这一句,思考: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联系这两幕的相关资料来说。

2.在这一幕中,你对廉颇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喜欢他了。国为他知错就改。)

3.讨论: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的态度有了这么大的变化?(他最终明白了蔺相如避让他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怕他,而是为了赵国的缘故。他深感自己当初的一切是多么的无知与荒唐。于是亲自上门,负荆请罪。)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廉颇:请罪知错就改

蔺相如:相迎深明大义

4.填补文中空白: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廉颇是怎样明白事情真相的吗?想好后请说给大家听一听,看谁的想像力更为丰富、合理?

5.表演“负荆请罪”这一幕。请三名同学上讲台前进行表演。师:这几位同学能够勇敢地上台表演,请大家认真欣赏,如果表演成功,请给予热烈掌声;如果失败了,也以微笑给予鼓励,大家能做到吗?

6.师:刚才的表演很精彩,此刻请大家看文中的插图,再请你们想像一下,假如你是赵惠文王,看了这个感人的场面后,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导学生编写对联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蔺相如——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横批:一心为国

廉颇——心胸狭窄小巷相遇来冲撞,知错就改相府门前负荆条。

横批:国家至上

五、作业

将课文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者改编为一出三幕剧。

第17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负荆请罪”的起因,交流《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 1.揭题板书。谈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

(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根据初步的回答板书:廉颇 蔺相如 2.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请一生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 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 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

(英勇善战 忠心为国的廉颇 有勇有谋、忠心为国的蔺相如) 3.导入课文。

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阂。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认识多幕剧。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剧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揣摩,体会廉颇知错就改、顾及大局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和他宽广的心胸。 2.体会当时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一幕。

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深明大义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笑笑 再笑笑 韩勃:生气 不满 ) 3.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结果蔺相如有没有考虑到了?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评点。

三、品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1)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谦虚有礼的人。

(2)廉颇知错就改 ,态度诚恳,深明大义。 3.品析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光着上身,到门上来请罪。 (2) 跪、抽、不肯起来。 (3) 重点品味:老迈昏庸。

※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联系第一幕,处处侮辱、为难蔺相如) ※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明白。也能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来负荆请罪。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恰当地加上提示语) 4.品析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迎上去 扶起 双手扶起 扔在一边) 5.赏析:“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3)指导朗读。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作业

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准备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勇于改过

态度诚恳

英勇善战

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谦虚有礼 有勇有谋 深明大义篇2: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寺坡九年制学校 齐海峰

教学内容分析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剧本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圆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向上卿蔺相如认错的事。

素质教学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二) 过程与方法

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

(1).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2).在分角色朗读中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全解

一、读题激趣,质疑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理解成语。这是一个成语,谁来说说它的意思。(背着荆条上门请罪。表示诚恳地赔礼道歉。)负:背着。

3、课文写的是谁向谁负荆请罪?(板书:廉颇 蔺相如)

4、课前同学们查阅了资料,你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1、剧本是可以用来演的,但是要演好人物,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物。

那么这个剧本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补充板书:韩勃)谁是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

2、我们先来分析这两个人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廉颇又是怎样的人?划出有关语句,把体现人物品质的词写在旁边。

3、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师巡视。

4、交流。

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1) 出示句子:韩勃,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a、从哪里看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

蔺相如深明大义,他知道,出示填空:

( )秦王不敢侵犯我国,( )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把第一句话倒过来该怎么说?( )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秦王不敢侵犯我国。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一个深明大义的蔺相如? b、宽容大度。

笑笑,依然笑笑

从这两次笑容中,你感受到什么?(毫不介意,心胸宽广) 谁带着这样的笑容来读他的话?出示句子:

(笑笑)韩勃,干吗这么生气?

(依然笑笑)我并不是怕他。

廉颇负荆请罪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宽容大度吗?出示句子: (迎上去)廉将军! (吃惊地)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从哪里感受到的?因为宽容,所以对待廉颇这么客气。能将这一段演一演吗?可以找同桌配合。

c、足智多谋,胆识过人。

出示句子: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他特别勇敢?(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

当年和秦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说出来听听?(学生补充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的故事)

蔺相如面对秦王,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都毫无惧色。所以他说——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你能换种说法吗?

那么,他不怕廉将军,怕的是 。

你知道如果将相不和,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历史证明,正是因为当时的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赵国才平安无事。后来蔺相如退休,廉颇被秦国使反间计离开了赵国,赵国最终被秦国所灭。所以蔺相如的“怕”不是真的怕,而是他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表现。 听了蔺相如的话,韩勃若有所悟,什么叫若有所悟?你现在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他的话——出示句子(韩勃,你要知道,??这一点你想过没有?)

廉颇:知错就改 爽直豪迈 a、廉颇做了什么错事?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联系课文: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保卫国家,出生入死,经历战斗无数,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却成了上卿,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相信他在负荆请罪之前,一定说了蔺相如不少坏话。他可能会对别人说什么?(想象说话。)

b、现在,廉颇知道错了,他负荆请罪,请罪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呢?从中你看出了什么?(廉颇的诚意。)

除了负荆之外,你还可以从哪些细小的地方感受到他的诚意呢?读一读第二幕中描写廉颇的句子,圈一圈关键词。

交流,出示第二幕中描写廉颇的句子,关键词:狠狠地 实在 老迈昏庸 完全。

带着诚意自己读读廉颇的话。

廉颇是一位极有威望的大将军,但他能知错就改,登门负荆请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看不惯别人的时候不掩饰自己,做错事情了,痛痛快快地认错。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作为武将的爽直豪迈的性格特点。(板书:爽直豪迈)

谁能给大家读读他的话,表现出他的诚意,也表现出他性格爽直的特点。可以自己先练一练。

韩勃:性格直率 打抱不平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位次要人物。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他是蔺相如的门客。你们知道什么是门客吗?(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之家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为食客。蔺相如也曾经是人家的门客。)

他为主人受到的委屈而气愤而不满。请你在第一幕找一找他的话,来表现他的气愤和不满。(提示:语音语调为了引起注意可以在关键词上做一做记号。)

指名读。注意表情。

三、补充动作、表情,为表演做好准备。(来不及就布置为作业。) 那么,怎样将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呢?除了圆括号给我们的提示,我们还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在细小的地方

都可以写一写人物的表情、动作。做好这样的准备,演起来才得心应手。

尝试在第一幕补充表情、动作。

四.课堂练习

完成小练习册。

五.作业安排

将两个故事适当的地方做好补充,课后排练,下节课准备表演。篇3:负荆请罪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

一点突破启剧情,循序渐进生为本

——《负荆请罪》全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所反映的故事来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本分两幕——第一幕:蔺相如笑劝韩勃;第二幕:廉颇负荆请罪。这两幕历史小话剧各有侧重,第一幕侧重于蔺相如的表现,第二幕侧重于廉颇的言行。第一幕是第二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幕是第一幕的发展和结果,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融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采用“一点突破,串联全文法”(“一点”即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引导学生有的放矢,自主思考,而后小组合作探究,取长补短,最后师生交流心得,集思广益:先由韩勃生气,蔺相如解释引出主脑“和为贵”,继而围绕主脑探究内涵,深化认识,进而紧承主脑转到廉颇负荆请罪,揭示缘由“国为重”,最后于表演中升华主脑,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感同身受,传承中华美德。

三、教学目标: 1学生经课前预习并于课堂上相机渗透指导后,能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运用字形结构分析法和字义理解辨形法能读会写生字新词,并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词义。 2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上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经教师引导,能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味,体会在“国为重”这一深刻大局观的认识下蔺相如以和为贵,宽容大度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在切实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合作排演小话剧,并在这一过程中沉淀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四、前置性作业: 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 2运用字形结构分析法和字义理解辨形法能读会写生字新词,并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词义。 3查阅《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或者其他材料,了解“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

4思考: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说说理由。

五、教学流程:

一、笑看荣辱顾大局,以和为贵 1学词联系课文,明确相如之勇

(1)出示词语,学生朗读,明确写法,了解所写人物——蔺相如。 针锋相对 唇枪舌剑 寸步不让 毫不惧怕

(2)提问: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人表现出如此“解气”的行为举止的呢? (3)学生紧扣语句“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 ,多解气!”并联系课前阅读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回答。

(4)教师小结,过渡:原来蔺相如是在完璧归赵时和渑池之会上表现出与秦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英雄风范的,那蔺相如既然连秦王都不怕,为什么会怕廉颇呢?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融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课前查字典理解的只是死的基本义,现在理解的才是更重要的活的“语境义”。而学生在此之后自然而然就承接到课文的阅读理解上,且过渡到课外的拓展阅读,可谓串点成线,一线贯通课内外。】 2探究韩蔺对话,理解“以和为贵”

(1)教师提疑: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

预设:a学生认为怕

教师就说不怕,并用蔺相如原话“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来反问质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读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理解韩勃说蔺相如“怕”的表面行为和蔺相如自我解释“不怕”的深层内涵,顺势引出“和为贵”。

b学生认为不怕

教师就说怕,并用韩勃的话语证明,以此“刺激”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找到文中蔺相如所说的相关语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形成一家之谈来反

驳老师,说服老师,自然引出“和为贵”。 c学生认为怕和不怕的都有

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在小组内证明各自的观点,进行思辨。在思辨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引出“和为贵”。

(2)紧承“和为贵”,质疑:不和又如何呢?

学生紧扣“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于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生交流,理解:如果廉蔺闹翻,将相不和,那时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3)诗句填空,回顾第一幕剧情,理解“和为贵”的深义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 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

【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正价值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因此这一课文学习的突破点特意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还给学生——疑点让他们自己辩,理由让他们自己说,结论让他们自己得;而教师则在其中扮演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角色,于关键处助学生一臂之力,将之思维自然引向纵深化,从而切实理解“和为贵”的内涵。】

二、负荆请罪将相和,国家为重 1一“笑”过渡,承上启下促思索

【对剧本第一幕的过渡性小结,引导学生在之前运用演绎性思维分析理解“和为贵”这一内涵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归纳小结一下,以便能从整体上把握第一幕的主要内容,并顺势引入探究其背后内在原因“国为重”这一环节的学习。】 2一“跪”认错,负荆请罪明大义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幕,圈圈画画,找出表明廉颇负荆请罪的语句,书写感受。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考心得,老师巡堂,倾听,做适当指点。

(3)师生交流相关语句,理解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和意义。

语段一: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语段二:[廉颇赶忙跪下来] 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语段三: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语段四: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4)小结,顺承诗句填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负荆请罪”的内涵。 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自己思想的支配。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是因为他把赵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讲究以和为贵;而廉颇后来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彻底悔悟,因此以国为重,上门负荆请罪,这真是—— 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 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培养学生扣关键字词,抓重点语句,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文,破解难晓之意,领会文本内涵的能力,始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目的所在,故,此处的教学就是咬文嚼字,稳扎稳打,确保学生学有所疑,疑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身临其境演剧本,传承美德 1读文吟诗,温故剧情 ⑴男女生和教师分角色饰演廉颇、蔺相如和韩勃,在把握括号中人物动作、神态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⑵总结成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本剧,剧本选材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剧本中我们领略了蔺相如付之一笑,以和为贵的宽宏大度,也感受到廉颇负荆请罪,以国为重的大将风范。这真是(生读板书)——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 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 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 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其义既现,再读百遍,当能“口有所诵,心有所悟”——此处读文吟诗,既能使师生从之前紧张的分析中缓过神来,舒一口气,让疲惫的大脑得以休息一下,又能让学生怀着较大的兴趣,将之前动脑分析所得通过“眼到、口到、心到”的朗读融会贯通,深入己心,可谓一举两得。】 2表演剧本,传承美德

(1)过渡:好一个“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千载之后,我们师生读来依然是热血沸腾,心绪翻涌。只是作为剧本,光嘴上读读总觉得不够过瘾,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回廉颇、蔺相如,身临其境地演一演啊?——

那么,怎么才能演好这一出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好戏呢? (2)学生静思默想。

(3)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4)师生交流,明确方法:首先要熟读成诵,牢记台词;其次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细心揣摩,将之外化表现出来。此外,还可融入合情合理的想象,补充完善剧情。

(5)学生小组内分配角色,合作试演剧本,教师巡堂指导。

(6)学生自告奋勇或教师点名一组上台试演。

(7)引导学生就演员的对白、神态和动作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明白其表演得失。

(8)学生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再练。

(9)看时间而定,请两到三组上台表演,底下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态,思其心。 (10)点评,表扬、鼓励为主。

附板书: 5 负荆请罪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

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

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

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篇4:负荆请罪 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通过对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探究,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方式,抓住课文“廉颇负荆请罪”的主线索,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语言特色,学生凭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以排演话剧的形式来诠释人物,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说一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面貌。

课文内容分析

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比

一、

二、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做到较长时间的注意,但注意力仍容易分散。参加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目标,在集体活动中乐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身的价值。在教学中,选取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剧本特点,浓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和来源。 2.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图片,配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加深对文章语段的印象。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排演小话剧,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

一、检测生字词,视频导入课文 1.昨天,老师给了大家一个任务,要求大家回家查字典,会读会默写课后的8个生字和文章中的难写难懂的词语。现在,大家拿出听写本,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

生字:赵、廉、韩、惧、唇、庸、卿、颇

生词: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昏庸、上卿、廉颇、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设计意图】写好每个字,理解每个词,也许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平常、也是最做应该的事。 2.课件出示:《负荆请罪》视频

板书课题:5.负荆请罪

昨天,老师除了让大家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还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大家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结合这段视频,有谁愿意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辅助学生感知课文。说一说“负荆请罪”的意思,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利于更深层次的研读课文。

二、感知课文,领略将相风范

(一)第一幕

过渡:学生对“负荆请罪”的解释,可见已初步了解文章。学生快速默读第一幕 1.第一幕主要是韩勃和蔺相如的对话,第一幕主要写了什么?

(蔺相如避廉颇的理由) 板书:避 2.面对蔺相如避之不及的态度,韩勃表现怎样?(气愤、不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来读一读。

3.韩勃的气愤与不满,蔺相如是怎样的态度?(笑笑)总共笑了几次?(两次)第二次

笑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是在韩勃气愤地说出他咽不下这口气,第二次是在韩勃弄不懂蔺相如官位比廉颇高,竟然还怕他的时候)从这些笑中,你读懂了什么?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从“幕启”至“多解气”) 5.面对韩勃的步步追问,蔺相如说出他避廉颇而不及的理由是什么?那韩勃听懂蔺相如的话了吗?(听懂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韩勃连说了三个“对”,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若是韩勃,你会想些什么?

6.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幕 【设计意图】分幕解读课文,从人物问答中抓住其神态及心理,逐步击破重难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第二幕

过渡:第一幕分析了蔺相如避廉颇而不及的理由,这位一件大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知道是什么吗?(廉颇负荆请罪)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个故事。大家快速的把第二幕朗读一遍。 1.在幕启中写到“蔺相如在客厅踱步”,“踱步”是什么意思?(慢步行走)此时的他在踱步,会思考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时刻为国家着想的品格,为下文阅读、理解做铺垫 2.这时,韩勃匆匆的来了,紧张地呼喊“大人!大人!”为什么?(廉将军来了!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看到这样子的廉颇,韩勃会怎么想?赵国的百姓、大臣会怎么想?秦国的奸细会怎么想? (赵国的老百姓认为廉颇有失体统,给赵国的脸上抹黑;秦国的奸细以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赵国的大臣会以为他们都要打起来了,会认为赵国快完了)

3.廉颇的突然来访,蔺相如什么表现?(奇怪) 从”奇怪“一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对廉颇的突然来访知情不知情?(不知情)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引导学生猜测廉颇此行的目的,结合“奇怪”一词,让学生知道蔺相如对廉颇此行目的也不知情,为下文感受蔺相如的人物品格做个铺垫。 4.蔺相如他不知情,但他还是怎么做了?(快请廉将军进来!)蔺相如不单只是请一下,他说“快请”,仔细品味这句话,为什么他要求“快请廉将军进来!”,当时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结合前面我们所说的赵国的百姓、大臣、秦国的奸细看到廉颇负荆之状的想法,来谈一谈。(赵国的老百姓看到廉颇的样子会认为廉颇有失体统,同时这也会给赵国的脸上抹黑,这是对赵国不利的;秦国的奸细看到这一幕后,会以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更加恶化了,会赶紧回去报告,让秦来攻打赵国,那样赵国就更危险了;赵国的大臣看到这一幕后,看到赵国的大将和上卿不和,会以为他们都要打起来了,会认为赵国快完了,甚至会离开赵国,这

对赵国更是不利的)

【设计意图】抓住一个“快”字,结合前面对对三类人物看到廉颇负荆之状的想法让学生知道“快”请廉颇进来的急迫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蔺相如顾全大局品格的认识。 5.不一会儿,廉颇进来了,她进来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赶忙跪下来)

①这一跪,跪去了自己的 ,跪得了自己的? ②这一跪,跪去了蔺相如的 ,跪得了蔺相如的 ?

③这一跪,跪去了秦王的 ,跪得了赵国的 ?

蔺相如怎么做的呢?(迎上去) 板书:迎

以前的蔺相如见到廉颇是“避”,现在却是“迎”,可见蔺相如不是真的怕廉颇。

【设计意图】用“迎”与前文的“避”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整体性,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6.读到这儿,知道廉颇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吗?(不理解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那蔺相如看到廉颇对他下跪,他做了些什么?(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 7.面对处处刁难自己的廉颇,蔺相如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用双手扶起他,还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可见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不计前嫌、既往不咎、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我们分角色朗读这一块内容,男生读廉颇的内容,女生读蔺相如的内容,把廉颇的真诚和蔺相如的大度给读出来。 8.蔺相如宽容大度,让廉颇不提旧事,廉颇是怎么回答他的? 廉颇明白蔺相如的心思了,蔺相如高兴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看,蔺大人说与廉颇痛饮几杯,为何是几杯,而不是不醉不归呢? 9.想象一下,假如他们开心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如果你是一个老百姓,看到蔺相如和廉颇喝醉了,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秦国在赵国的奸细,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赵国的大臣,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快”“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来感受蔺相如在廉颇负荆请罪,认识了他的良苦用心后的开心。同时利用“几杯”一词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果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后的结果,体会蔺相如在高兴之时,也不忘为国着想的高贵品格。 10.到此,这篇课文已经上完了。老师还想读一读这个剧本,咱们分角色朗读一遍,好不好?男生来读蔺相如,女生读廉颇,老师来读旁白,谁愿意读韩勃呢? 11.学到这,我们对于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都有了深刻了解,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 板书: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爽直豪迈、知错就改 12.大家概括的相当准确。这篇课文是篇历史剧,既然是剧本,有人来演才更精彩。结合之前看的视频,用自己的理解来演一演这个小剧本,有谁愿意?

【设计意图】“负荆请罪”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请学生表演剧本,发扬中华美德。表演时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外在的文本内化,而后二次创造,再外显。

板书设计

蔺相如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顾全大局 廉颇 爽直豪迈 知错就改篇5: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

二、精读剧本第二幕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知道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 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语言:“你

第18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课前预习:了解《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负荆请罪”的起因,交流《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初步认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3.了解剧本的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

1.揭题板书。谈话。

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 (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 根据初步的回答板书:廉颇

蔺相如

2.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请一生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

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

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

(英勇善战

忠心为国的廉颇

有勇有谋、忠心为国的蔺相如) 3.导入课文。 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阂。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 认识多幕剧。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味人物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剧本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揣摩,体会廉颇知错就改、顾及大局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和他宽广的心胸。 2.体会当时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课文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一幕。

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深明大义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笑笑

再笑笑

韩勃:生气

不满

3.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结果蔺相如有没有考虑到了?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评点。

三、品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

2.交流:

(1)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谦虚有礼的人。

(2)廉颇知错就改 ,态度诚恳,深明大义。 3.品析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光着上身,到门上来请罪。 (2) 跪、抽、不肯起来。 (3) 重点品味:老迈昏庸。

※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联系第一幕,处处侮辱、为难蔺相如) ※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明白。也能从赵国的利益出发来负荆请罪。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恰当地加上提示语) 4.品析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迎上去

扶起

双手扶起

扔在一边) 5.赏析:“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3)指导朗读。

6、指导分角色朗读。

三、作业

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准备进行表演。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在感受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激情。

一位著名的演员说过:“一个演员要演好一个人物,必须深入研究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直到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演出人物的灵魂。”在这个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廉颇,认识了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的蔺相如 ,更通过课文以外的内容对他们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二、自由搭配,小组练习。并评价。

三、推选全班表演,组织学生评价。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这个故事出自于《史记》,出自于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几乎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的《史记》。一个小小的片段里就蕴含着这样生动、启发人的故事,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又是何等的震人心魄啊。建议大家读一读《史记》。 2.看到蔺相如,想到哪些词语:

看到廉颇,想到哪些词语: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为了赵国的利益)

廉颇

蔺相如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态度诚恳

谦虚有礼

英勇善战

有勇有谋

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

第19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5、负荆请罪

一、教材依据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课《负荆请罪》

二、设计思想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负荆请罪》,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文本旨在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由于是剧本,因而众多的教学建议是通过表演来学习课文,但我个人认为只有在品读文本了解人物之后才能有精彩的表演。教材中剧本的文体并不多见,以什么作为我的切入口呢?在教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时我受到启发。于是就有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以“惧怕、昏庸、宽恕”三个词语为突破口,以剧本的具体语言文字为载体,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四、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进入角色,了解人物个性,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进入角色,了解人物个性,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文字)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部《史记》究竟是怎样的著作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根据《史记》中的故事改编的课文《负荆请罪》(板书课题)。知道它的意思吗?(指名交流,重点理解:负:背)

2、了解剧本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昨晚大家已经预习了,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发现?(提示:它与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剧本,还记得吗?《公仪休拒收礼物》与这篇剧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然后交流。

共同处:

A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B 方括号交待布景和人物活动情况(只有前括号,没有回括) C 圆括号提示人物说话时的表情、语气、动作等。(读书时不要读出来)

D 以人物对话(台词)为主体。

E 每一幕都有“幕启”与“幕落”。(不知为什么,《公仪休拒收礼物》中用的是“幕起”,而本课用的是“幕启”,查了词典也一无所获,大概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吧。)

不同处:

前者为独幕剧,后者为多幕剧(此文为两幕剧)

3、读懂剧情,感受人物思想品质。

本剧题为《负荆请罪》,那么课文从哪里到哪里写“负荆请罪”?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第二幕)

① 讨论:既然题目是“负荆请罪”,那么写第二幕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一幕?

(提示:一是交代负荆请罪的原因,二是为了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博大胸襟。三是两幕写人各有侧重,第一幕主要表现蔺相如,第二幕主要表现廉颇,韩勃起衬托蔺相如和连结剧情的作用。)

补充资料《将相和》或视频《负荆请罪》,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背景及将相和的渊源,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重点理解蔺相如对韩勃解释他“怕”廉颇的那番话。

概括第一幕:以和为贵彰显相如胸怀:顾全大局 ②学习第二幕。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未加圆括号提示的台词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交流,并说明理由。如:廉颇(诚恳、羞愧、懊悔地)说: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哪些词语特别能表现廉颇诚恳认错的态度?(狠狠地,抽,不肯起来,老迈昏庸,完全等)

讨论:廉颇真的如他所说是“老迈昏庸”吗?

(提示:既是又不是。是:他不顾国家利益,与蔺相如争夺名利。不是:他知错就改,知耻近乎勇,及时醒悟,顾全大局)

回顾前文:别人会如何提醒廉颇?想象:廉颇听后怎么想?怎么做?

概括第二幕:负荆请罪不失英雄本色:知错就改

若以此为对联,横批当怎么写?(将相和,或其他学生说得合理的词句)

4、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圆括号中的提示语。在此基础上,分组分小节记忆台词,相机排演小话剧(若时间不充许,则安排在课外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下节课展示。)

5、指导写字:廉

提醒:赵、唇:半包围结构,“赵”的捺和“唇”的第二笔要长

板书设计:

21、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不失英雄本色

将相和

蔺相如

退让小巷 尽显君子风度

第20篇: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神情、动作,认识人物特点,了解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的品质,及廉颇知错能改、以大局为重的品质。

2、通过《史记》、《将相和》、词串、《公仪休拒收礼物》、《司马迁发愤写》等课内外资料的整合,帮助理解人物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内涵。

3、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的自主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为学习语文打好基础。重点、难点:

1、韩勃不明白蔺相如“怕”廉颇的原因。

2、人物特点的理解。课前准备: 个人博克。

一、揭题导入,了解剧本。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一起读课题。(读板书:负荆请罪)

2、师:请同学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结构,想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有什么不一样?

交流总结:《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而文章是多幕剧。有两幕。

二、明确方法,初读剧本。

1、师:剧本的阅读有讲究的。[出示《负荆请罪》]开头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方括号里介绍的舞台布景、人物活动等,应以浏览与默读为主,不能出声朗读。而小括号里的语气、神情、动作等是帮助有感情地读出人物语言服务的,也不能读出声来。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快速阅读剧本。想一想,这两幕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请大家再快速阅读第二幕,看看从哪到哪,是直接写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复制,发送到留言栏里)

三、品味语言,了解特点。

1、师:剧本是用来表演的。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板书:蔺相如、廉颇、韩勃),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廉颇)。这节课,我们先来演一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这一部分,想想你最想演谁?

生自主阅读,交流。

2、说说你为什么想演他。

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

3、出示词串,辨析运用。

[师总结:许多诗词,积累时我们并一定理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们就慢慢领悟了,多阅读、多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4、请大家带着你们独到的理解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从哪里可以具体看出你准备饰演的这个人物具有这些特点。

5、品读交流。

○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 (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军。 (2) 跪、抽、不肯起来。 (3) 重点品味:老迈昏庸。

※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快速阅读第一幕,交流处处侮辱、为难蔺相如) ※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经人提醒 明白。出示廉颇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并恰当地加上提示语) ※别人是怎么提醒他的?交流后,引读第一幕中的蔺相如的话。

总结:这一文一武、一将一相,是秦国不敢侵犯赵国的保障。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护国啊! ○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 第一幕中的蔺相如的话。不难看出其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 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与蔺相如的话进行对比。 (2) 出示韩勃的话:“我真不明白„„”你明白吗?快速浏览《将相和》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板书上再补上相关的词语:机智勇敢、有勇有谋、足智多谋等]

6、人物了解。

师:一位著名的演员说过:“一个演员要演好一个人物,必须深入研究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直到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演出人物的灵魂。”你们了解这两个人物的情况吗?请快速查阅你想了解的人物的资料,把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上传到人物介绍里,进行补充,让人物的资源更为丰富。(生操作),每一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生介绍。

师: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你们觉得在表演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四、分角色朗读。

1、师: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指名读。

3、引导学生评议。

4、再指名读。

五、课外拓展

1、相信同学们演好这个剧本不成问题了。对于韩勃这个人物,只要也像研究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去解读,一定会演好。

2、这个故事就出自于《史记》,出自于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几乎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的《史记》,这段故事在《史记》中是这样的记载的。[请大家点击《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3、浏览,试着小声地读一读。

4、这小小的片段里就蕴含着这样生动、启发人的故事,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又是何等的震人心魄啊。(点出链接《史记》)

六、课后作业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1、一节课只能为你打开一个窗口,希望你们透过这个窗口,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2、选择作业:

选择一:点击欣赏京剧《将相和》,并在博克里写一写自己对人物的认识或自己的感受。

选择二:点击课后作业,可以在作业本上完成,可以在网上直接提交。 (1) 看到蔺相如,想到哪些词语: 看到廉颇,想到哪些词语: (2)背诵并默写词串。

(3)自由合作,表演话剧,下节课比赛。 (4)建议读一读《史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范文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