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八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9 18:03:24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

1.《五角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一单元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本课主要尝试从“肌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了解绘画艺术表现的又一种视觉语言体系。尝试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物体的质感,学习肌理与质感的制作方法与表现技巧,可以使学生获得新颖、有趣的艺术体验,并能初步理解美术作品中质感表现与表达情感主题的关系,为学习下一课《黑白世界》做好准备。

2、

说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强调运色素、明暗、笔融、线条等手段的运用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质感表现的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质威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通过借助简化的拓印描绘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材料造型及利用色素、明暗、笔融、线条等手段进行情感表现的能力。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色彩、明暗、笔融、线条等绘画表现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压印或拓印等方法制作肌理效果,并运用制作的不同肌理效果组拼成画。

2、能够运用一些表现物体质感的造型技巧,选择表现出器物某一局部质感的基本特点。

(3)发展目标:

1、能够初步体验绘画作品中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和表现手法获取特殊质感效果的技巧。教学难点 :如何构思立意,运用色素、明暗、笔融、线条等手段进行情感表现的能力

攻破这一难点、重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

说教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 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 法。

三、

说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材料拓印描绘出有特殊质感效果的作品,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找出表现物体质感形象的方法,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三、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交流感受——制作肌理——画肌理、表现质感 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会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当上课铃响时放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图片和音乐,这时学生满腔激情,仔细观察,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幅作品:《五角星》和《钢水〃汗水》。 《五角星》中碎铁皮拼接的逼真描绘,火迹斑斑、弹痕累累的细腻刻画,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钢水〃汗水》中对于汗珠的细喊表现突出了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民族脊梁”的主题。 帮助学生理解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物体质感的表现越逼真,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就越强;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激发 学生研究肌理与材质表现的学习欲望。然后着重围绕不同材质的表现与同一材质的不同表现展开,通过讨论与交流,开展描绘材质的肌理效果和针对实物质感进行写生的活动,这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发现总是及时解决。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技巧,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描绘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感受与表现质感美的能力。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这一教学环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图片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片,用单色画具进行创作,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将我所学,为我所用: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运用是我们的目的,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尝试运用单色画具,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

5、归纳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2.黑白世界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二单元第1课,是继《五角星》一课的拓展学习课程,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黑白木刻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及表现技巧,并试图结合木刻形式的文学作品插图来深化教学活动,将木刻技巧与情感主题的艺术表现有机结合,为下一课《方寸之间》篆刻艺术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强调黑白的运用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木刻版画学习的兴趣,加深对黑白版画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通过借助简化的版画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黑白关系造型及利用黑白进行情感表现的能力。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黑白木刻作品的形式特点与刀法运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A、能够从临摹中初步学会木刻的一种刀法,进行基本的黑白木刻艺术实践。B、能够运用木刻版画的黑白表现形式,有意识地进行画面不同的黑白处理

(3)发展目标:A.尝试运用黑白木刻的表现技巧尝试绘制文学作品的简单插图。B.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把握不同刀法组织的韵律与节奏借助黑白处理的技巧,表现影物空间立体与前后虚实关系。攻破这一重点,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黑白木刻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 教学难点 :木刻刀法及画面黑白关系的处理转化技巧。攻破这一难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

一、运用手工绘画表现;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画面进行彩色,单色的转换。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三、说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找出用黑白表现物体形象的方法,在学生对刀法尝试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黑白木刻作品的形式特点与艺术魅力。通过“活动一”刀法实践活动的学习,学生体验木刻黑白关系的转化,在“活动二”中,主要是启发学生对黑白木刻形式技巧的认识与学习的过程。可以不再依托木刻工具、材料,直 接用毛笔、黑色记号笔甚至铅笔工具在画纸上实践。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对同一图形或者画面进行不同黑白处理的技巧,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过程: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乐中体验(刀法尝试)——讨论探究(自评)——知识扩展(运用黑白木刻版画表现技巧进行插图创作)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会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悦的享受。当上课铃响时放一些优秀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和音乐,这时学生满腔激情,仔细观察,为学好本课搭好基架。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刀法效果的黑白木刻作品,让学生初步认识黑白木刻作品的形式特点与艺术魅力;结合作品展示对应的刀法效果,引发学生对木刻不同刀法的更多关注。

在学生对刀法尝试的基础上,利用配合体验刀法的学习活动一。从提倡临摹优秀作品,到允许选择作品局部,尽量降低学生体验刀法时遇到的难度,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来塑造形体、表达情感的。借木刻版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初步尝试文学插图的创作,丰富插图艺术的表现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然后分组采用不同方法用明暗表现一个石膏正方体,让学生注意画面的光影变化规律及透视现象规律是怎样的,学生认真观察后进行讨论,组内交换意见后分别用不同方法画出石膏正方体。这时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发现总是及时解决。最后每组自评后将一张最好的作品上交,在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这种让学生观察、发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3、构思立意,突破难点:这一教学环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件中所播放的图片选择几张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讲解,同时选择一幅具有代表性的黑白图片, 直接用毛笔创作,让学生观察、模仿、探究、创造。

4、将我所学,为我所用:尝试运用刀具,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

5、归纳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03课 方寸之间

一、教材《方寸之间》分析

教材《方寸之间》从篆刻的基本样式、写刻印的基本步骤、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绍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方寸之间》目的是使学生对篆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欣赏学习和动手尝试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与编写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课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拓展。从教材呈现的编写思路分析,两课都是从强调对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强调形式美感处理的技巧运用。形式上与第二课《黑白世界》具有颇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木刻刀具与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艺术中,由于汉字独特的造型结构而有了字形、笔画及其间架结构的千变万化,干方寸之间便可演绎出许多形式与内涵的精彩,表现出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情趣爱好与审美追求。通过比较印面呈现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文字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艺术家的性情、胸怀与人格修养。

教材从介绍朱文、白文与边款等篆刻表现形式和名章、闲章、肖形印等印章品类入手,再介绍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镌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骤。在教学中,可以优先考虑让学生动手尝试肖形印的刻制,在对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三方篆刻作品,这样可以增强对作品艺术处理的感受,同时也为“活动一”临刻自己喜爱的篆刻作品起到铺垫作用。

教材设臵了欣赏分析作品、临摹、识篆、做印稿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尝试和知识理解中了解、认识、体验篆刻艺术。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为内容的治印作业为教学提出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的较高要求。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提倡重点从对知识的综合了解与灵活运用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本课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可偏废。

二、教学目标 :◆能够在尝试治印的动手活动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篆刻章法的变化原则修改或者设计印稿。◆能够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共性。

三、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是围绕尝试治印的技能学习展开的,安排两个课时,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篆刻艺术的体验和了解。

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入首先从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入手,让学生在动手篆刻过程中体验篆刻的魅力,提高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首先从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教学选择。因为肖形印对比文字印而言,不必过于在乎形的整齐与规范,更不必借助文字工具书去查找那些对中学生来讲比较艰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图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对应的生肖图像。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能够亲手刻出一枚属于自己生肖的印章,会有一种怎样的满足与成就呀!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刻出一方属于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后印在自己的书籍上,或者印在自己制作的精美小书签上。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书籍,把这些自己制作的小书签作为奖励学生的小礼物,告诉学生:谁的作业完成得好,老师就把自己的书签给谁留作纪念。

教材上镌刻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切刀的方式更加易于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证。在学生初次尝试镌刻肖形印的练习中,提倡首先统一使用切刀法。为了保证刻制的安全与简便,尝试刻制活动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选择石膏材料。 本课时的另一个学习内容是欣赏篆刻作品。引导学生在尝试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结合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交谈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印面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体会笔画线条产生的视觉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赏与体验环节后,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名章、闲章威者肖形章进行正式的临刻。因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尝试作为铺垫,“活动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础上,此时可以考虑选择石材作为雕刻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篆刻工具与材料的特性。

第二课时在章法举例的环节中,应把重点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虚实疏密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上。根据教材归类,体会章法变化的规律。用讲解和提问的方法,借助优劣作品的直观对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则。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

“活动二”的开展有必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学生独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语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具书籍不易准备,查找枯燥艰深,许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书中还不易查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规定学生根据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则,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就免去了临时查找篆字的麻烦,甚至可以只提供一两个篆刻文字统一作为学生课堂练习使用的参考篆字,同样也能达到“活动二”的设臵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给予技术示范和辅导,随时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学生作业,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作业的不同步骤的表现进行纠正或鼓励。

四、教学选择 :利用篆刻教学的影像资料辅助教学或邀请当地篆刻名家来学校表演和讲学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师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方向的把握与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二”对教学对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艺术表现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完成的难度较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理解活动设臵目的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降低难度的处理。 篆刻的文字内容以姓名或成语为主,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荐有关字典,利用课外时间查找,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过程与变化的魅力。由于篆刻艺术与传统的书法艺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篆刻艺术的学习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

4.《清晨》说课稿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湘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课,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在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利用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时人物的行为活动,利用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及立体表现能力,这也是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材展示了油画作品〈都市早安〉及泥塑作品〈庄头〉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这一幅副给人希望憧憬的画面,启发引导学生想象并发现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幅幅让学生有所感悟的画面,更能提醒学生是短暂的,时间和青春更是转瞬即逝。

2、对教材的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教材观点的处理。在学习基础知识方面,教材的观点认为学生用泥一种材料来表现清晨是人物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立体表现能力。我认为一种媒材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创造及表现能力,很多学生不喜欢泥塑这种表现形式。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这一方面,我鼓励学生可以利用泥,金属,线材,纸材等多种材料,多种表现语言来表现这以主题思想。以此提高学生立体及平面的表现能力。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第二方面,对教材内容在教学程序上的处理。教材第二部分以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涵的美为主。我在这个环节中增添了一个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人对清晨有不同的感悟,而表达这种感受的方式也有很多,你能说说所知道的表现清晨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句)或音乐作品(如歌曲或者乐曲),以此加深学生对”清晨“这一主题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理解,同时达到学科整和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目标: ”清晨“这一话题是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各种事情,却又容易被忽视,而清晨是朝阳的”代言词“,又容易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时光的珍贵“,”闪烁的青春“等,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及美好事物的情感。能力目标: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

由于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使用艺术表现语言多样性,因此我制定的知识目标为:

知识目标:提高学生的平面,立体造型及平面,立体表现能力;在泥塑活动中,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

4、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多种表现形式表现一种主题思想。 难点:泥塑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启发---引导的方法,以欣赏图片为线索,利用教具,进行欣赏,启发,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导入环节采用欣赏---启发-----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新知环节中,采用启发讨论----欣赏---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制作过程中采用启发--演示--欣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制作环节采用指导---启发--欣赏的方法。

四、学法指导

依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利用大量作品图片及作品范例的欣赏,引导学生开启想象力,进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自主学习。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会基本技能技法。

五、教学手段

在这节课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实物展台及作品范例展示教学手段。在导入环节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在讲授新知环节中,以多媒体,实物展台及作品范例手段为主。在作业评价及展示作品环节中,主要以事物展台为主。

六、教学过程和板书

1、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欣赏校园歌曲〈清晨〉导入。其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讲授新知环节:

情感与体验:问题一,引导学生讨论“清晨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一段以清晨活动为主的人文色彩 浓厚的公益广告。其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理解清晨所蕴涵的意义作铺垫。

问题二:引导学生讨论,人们对清晨的感悟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于清晨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句,音乐作品如歌曲或乐曲有哪些?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进行情感教育,学科整和,拓宽学生知识面。

发展阶段:一、出示表现清晨活动的泥塑作品,并引导学生欣赏讨论,美术作品在表现这一题材上与其他形式有 什么不同。(视觉效果强)

二、教师展示多幅泥塑作品,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并介绍泥塑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三、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除了泥塑这种表现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哪些艺术表现形式表现这一主题。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如绘画,粘贴剪纸 摄影等)设计意图在与让学生懂得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也可以表现同一种主题。 练习环节:以“清晨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选一种或两种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其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作业展评:这一还节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师评为辅,其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信心,表达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我说课的内容就到这里,由于时间关系书写比较仓促,其中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和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5.大提琴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5单元内容,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抽象绘画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运用绘画表达个性的能力。

教材以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与魅力。

说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把造型要素的运用始终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将艺术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艺术成品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目标: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3)发展目标:能够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4)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点、线、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绘画表现中具体组织、运用。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立意构思、以线条为主的方式组织表现抽象新奇的视觉形象。攻破这一难点、重点,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 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纸材料创造抽象新奇的作品,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学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找出表现抽象形象的方法,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三、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音乐感受——活动展示——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互动>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教学从欣赏大提琴入手,播放一段大提琴演奏的音乐渲染气氛,并结合大提琴的相关文化与制作艺术的讲解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吉他、琵琶、小提琴等造型相似的乐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大提琴造型的优美与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对抽象绘画作品的欣赏展示现毕加索以打散重构形式创作的拼贴画,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认识这种打破物体造型原有完整性,进行局部重新拼接组合、变化的表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展示另一幅毕加索的抽象拼贴画,帮助学生在类比中加深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技巧。从大提琴的完整外形图片欣赏到局部特写,再到毕加索抓住吉他局部独特造型特点进行创作的拼贴画,通过感受、欣赏、表达等活动方式,为学生初步形成抽象绘画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基础。

3、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欣赏两幅表达不同音乐情境的大师绘画作品《伴奏的中心》和《尺幅内的波动威》。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了解不同的抽象表现语言,同时,配合一些动手小练习,加强学生对点、线、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绘画表现中具体组织、运用的认识。

4、尝试动手表现要求学生练习时,可以用色彩各异的色纸或者挂历纸等,先画出大提琴外形,再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分割成几个局部,注意不可把大提琴形分割得太碎,强调切割后的部分尽量保留有大提琴造型的一些特点。然后剪下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拼接画面。

(在这个小练习中,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样式并示范拼摆,重点强调构图均衡、疏密有致。学生作业建议用几张不同大小的色纸剪切,这样原有造型剪切组合后,色彩、大小的差异会产生更多组合变化的可能。)

5、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示范过程与板书相结合,将范画、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6.驶向未来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为主的课目,面对我们即将到来的一个汽车时代,现代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比我们想像大得多的兴趣,他们积极关注各种新式汽车的造型、性能,他们经常在自己文化作业本上反复勾画着自己心目中未来城市的终极时尚赛车、海底来去自如的深水潜艇、太空世界超越光速的巨型飞船。如何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资源,这是美术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材列举了交通事业中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观念和设想,启发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畅想未来交通工具的发展。从陆地、海洋到太空,结合功能、造型和制造,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等方面,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憧憬人类未来的生活图景。同时教材通过设臵的学习活动围绕对交通工具的调查了解、设计想像和模型设计的制作,培养学生面向现实、展望未来的设计意识。

㈠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科技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未来科学的畅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②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㈡教学

1、重点: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难点:鼓励学生对未来科学的畅想。

二、教学构思与计划

本课进行的是对未来科学的畅想,计划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为欣赏、畅想及设计图稿阶段,第二课时为模型制作阶段。

本课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师以引导、鼓励为主,为学生提供大胆畅想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创意都得以展现,成为全班的共享资源。

三、教学用具

(一)、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绘图片

(二)、学生:彩色铅笔、橡皮、绘图纸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导课:问好。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同学们观察画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 ?(纤夫拉纤),想一想当时的船只是以什么为动力的?(风力、人力),速度如何?(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交通工具的话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学生发言 .新课教学:

(一)、分水、陆、空三条主线介绍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1.水:独木舟、筏(竹、木、皮)→木板船→帆船→轮船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发现,人骑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流,利用手或树枝划水,就可以前进。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服地坐在里面,也可以盛放一些物品,这就是最早的船 ----独木舟)

2.陆:人力车→畜力车→汽车→悬浮列车、海上列车

(告诉学生,世界上的第一辆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朝时发明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空:木鸟(春秋战国)→带人风筝(西汉)→热气球(18世纪)→飞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讨论:现有交通工具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师:中国有着灿烂的古文化,各时代的交通工具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只是到了近代才发展缓慢,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重新创造辉煌。现在。让我们一起做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师。

(二)、分组活动:对未来交通工具进行畅想。

1、欣赏卡通短片及图片。

① 播放卡通短篇之前,提示学生观看的重点是什么,避免学生一味地去追寻故事情节。展现交通工具神奇功能的时候,还可以暂停播放,给学生进行讨论。

② 在学生欣赏图片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设计要求,但不宜对范图中展示的交通工具的使用功能进行过多讲解,否则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一个固定的模式里,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生设计草图。

设计要求:适用、美观、节约能源、促进环保

(简单介绍地球能源逐渐枯竭的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生自评、互评。

鼓励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意进行解说,由全体同学进行评价。

4、老师小结.① 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与鼓励和肯定;

② 对学生的设计图给与综合性评价;③ 对本课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性小结。

④ 结束语:我们憧憬未来,我们也要创造未来,希望大家今后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让我们今天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逐一实现。

7.心灵的关爱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心灵的关爱》是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课是以"设计〃应用"为主的综合课。以系列贺卡的设计与制作为教学主体,着重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关注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突出以美术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借助图形与相关文字,设计与制作精美的系列卡片,来表达一种对亲人、朋友、同学传达爱心的方式,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把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同样形象与文字的几个不同版面处理,强化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处理能力。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卡片设计的规律性知识。提高学生对系列贺卡设计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卡片审美价值的本质认识、,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A、能够设计并制作出一张较为精致的卡片,传达出一份真挚的爱心B、能够初步掌握卡片版式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2)发展目标:能够设计制作出一组具有一定创意,并体现学生关爱他人的系列化卡片。

(3)情感目标:A、能够灵活运用或借鉴已有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积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参与体现人文关怀的行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侧重于提高学生运用图文动手制作、设计精致卡片的能力。如何构思立意,将图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设计出精美的系列化贺卡,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各种优秀卡片多层次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先从对社会的关注入手,再转到亲情,通过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或许平时一度忽视了的亲情,唤起学生对爱的回报与表达之情。接着,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关爱,引导学生好好珍惜。然后,在强调本课设计与制作精美的卡片是一种对亲人、朋友、同学传达爱心的表达方式与积极行动后,再进入到本课主体知识内容的学习。 通过交流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卡片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卡片的设计表现形式通常以文字、绘画、图案为主,结合图例讲解,提示学生每张卡片之间的图形设计与相关文字是难以分割统一的整体,将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加完整地展现设计创意,培养学生设计时的统一意识和全局观念。

三、说学法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文字、图形元素进行卡片设计,在学生构思进入到体现真挚爱心的主题情感与卡片设计的独特表达有机结合的学习情境后,学生普遍会在创意表达上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障碍,需要一些知识上的帮助。

教师此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出一张精致的手工贺卡的制作过程。学生自己在探讨交流中总结获得的技巧与心得,往往可以更加直接指导自己的动手制作。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关注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情感--交流讨论----尝试设计--系列贺卡设计 互动>师:引导--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首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问题导入,假如自已是个盲人,会在漆黑的夜里为别人点上一盏灯笼吗?让学生谈谈感受,再到贫困地区的学生上课的环境跟本校学生上课所处环境的图片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要懂得去关爱他人。接着欣赏歌曲《妈妈》,让学生回忆起对父母爱的体验跟一度忽视的亲情,以及父母、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唤起学生对爱的回报与表达之情,再让学生把这种感恩或者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利用之前课堂上所学的折"心"或"千纸鹤",折出,并在课后送出。前面主要是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后成再强调本课设计与制作精美的卡片是一种对亲人、朋友、同学传达爱心的表达方式与积极行动。

2、分析讲解贺卡的作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在互动中探讨贺卡的种类及特征,提高学生对卡片版式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3、启发学生探究与表现系列化卡片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优秀系列化卡片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强调每张卡片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引导学生把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讨论如何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设计创意,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不断调整,优化设计思路与制作技术,鼓励学生在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注意追求表现方式和技巧的新颖与独特。 安排学生于第二课时进行分组实践活动

4、展示与评价

学生分组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8.《红屋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八单元课程内容,属于“欣赏〃评述”类型课,本课主要是通过将表现相似题材的现代绘画作品进行相关比较,从中寻找多种绘画表现手法,初步了解一些现代派绘画的面貌特征。根据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 (7—9年级)的学生应“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以现代派绘画作为介绍点,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欣赏20世纪初现代派绘画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帮助学生进入现代派绘画与印象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明确现代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对比传统西方绘画,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形式变化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A、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表现对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B、能够初步建立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认识、品评美术作品的审美观念。 (3)发展目标:

能够以积极的探究精神来思考现代派绘画艺术在艺术史上的作用。 (4)情感目标:

3、教学: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现代派绘画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现代派绘画与印象派和传统绘画的风格差异。。攻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和展示大量的现代派绘画与印象派绘画作品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就两组作品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说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了达到“了解现代主义美术”,通过欣赏活动,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一目标,我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形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景是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必要手段。通过图片展示赏析,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艺术表现欲。因此,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效、高效中进行。

一、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直观感受,本课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利用上学期《绚丽的阳光》一课,学习中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来分析现代派作品色彩处理的特点。并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布臵课后学习活动,明确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资料收集和短文写作的方法及要求。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二、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活动导入:

首先从强化作品视觉感受入手,用多媒体直接展现教材上几张描绘红屋顶的不同作品,对比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作品形式处理的差异。课本第30、31页展示了三类有关红屋顶的作品。一类是当代中国画家的,一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再一类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前两类都是写实性的,’后一类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每幅作品造型的变化手法与形式特征在教材文字上分别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利用影视媒体设备,展现这些作品清晰的放大图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课前寻找其他一些风格明显、画面清晰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作品图片的补充信息,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重点把握教材中提示的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运用有关色彩知识和学习方法,分析画面的色彩关系和表现手法,在每组学生表述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及看法的深入与合理。讨论中注意师生互动的方式,尽量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对现代派绘画的困惑与不解,转而到有兴趣的学习上。

2、讲解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抽象和意象是大多数现代主义艺术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其绘画语言的表述方式与之前时期的绘画艺术截然不同,西方绘画自现代派以后开始变得空前地形式多样起来,艺术家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

3、尝试绘画表现 :结合第一课时学习的创作方法,学生绘制命题创作草图。根据一定主题和题材范围,学生选择更加独特、具有个性的表现手法绘制作业。在学生绘制作业过程中,教师适时通过学生阐述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启迪与拓展他们的表现思路。作业完成后,教师可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肯定学生的创作,并提出一些极积中肯的建议和提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会。

5、课堂小结,布臵课后学习活动:现代画派的产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毕加索、康定斯基、莱热等。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关注的题材,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书目和网站搜集资料,对现代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

推荐第2篇: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南溪镇中心校美术教师XXX。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是小学美术四年级上期第二课《生活中的暖色》的内容。我把我要说的内容分为六个环节。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在掌握色彩知识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暖色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观察生活,了解暖色的存在,通过欣赏分析作品,掌握暖色的表现方法,通过色彩的审美训练,提高学生色彩的审美感受。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说教学理念

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本课使每个学生增加了对色彩个性认识的能力,认识冷暖色,有助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三、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和认识冷暖色,学生都带着浓浓的好奇心,你们让学生回忆自然界中的暖色和身边常看见的暖色,从而活跃课堂,提高情趣,然后要求学生要以艺术的眼光来观察自然,观察客观世界,善于从中发现艺术美。

四、说教法

我采用了引入法、分析法和实践法。

1、引入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暖色。什么场合用暖色。

2、分析法,分三步。

①分析色卡中哪些是暖色。

②暖色中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③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

3、实践法

根据观察,回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五、说学法

要求学生采用体验、创造、展示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1、体验,分三步

①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②开展讨论:在什么场合,环境使用暖色。如喜庆、欢快、热闹的场合。

③分析名家名作。

2、创造

根据观察、回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3、展示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

评析作品的表现内容

评析作品的表现方法

说出突出暖色的使用

根据以上内容,我发现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六、教学程序

我采用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有暖色?什么场合使用暖色?(如:喜庆、欢乐、热闹的场合)

大概组织教学需要5分钟时间。

2、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暖色》

利用课本上的色相环让学生认识暖色,分析暖色。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暖色,更深一步的理解暖色。

大概需要3分钟时间。

3、艺术实践

分二个环节,分析名家名作和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

分析作品的表面方法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分析在暖色中出现的冷色起什么作用

这里需要五分钟时间。

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根据观察、回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教师巡回辅导

大概需要20分钟

4、作业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

评析作品的表现内容

评析作品的表现方法

说出突出暖色的使用

作业评价需要7分钟,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谢谢!

生活中的暖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二、学习材料

包卡、暖色为主的图片

四、教学设计

推荐第3篇:美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X册第X课《XXXXX》),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

”)学习领域,(后面的每一课都不一样,看教参,每课自己写下,熟悉教材)

本节课主要面对是小学X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XX,通过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自己根据每课不同提问题)顺利的出本课课题。

(二)引导启发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通过让学生观看书中所给作品,提出问题(自己写出问题,跟每课的重点有关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进行补充,不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把全班分为不同的小组,鼓励小组,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中,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得到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 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作品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如果是设计应用就加上设计的合理)。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通过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会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通过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XX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作业可以说上也可以不说)

推荐第4篇:美术说课稿

30.材料

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小李,在公开招聘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某小学老师,刚上班时,他虚心向

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努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工作高度负责,教学效果好,在期末的评定中成绩优越。但随着工作的熟悉与社会交往的增多,他越来越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开始变得浮躁,他认为:“教师上课就那么回事,我备好一遍课可以用好多年!”上学期学生评教,小李排名倒数第一。校长找其谈话,他还不以为然:“我重点大学毕业生,难道还教不了小学生?”之后,他把对校长和学生评教的不满都撒到学生身上,上课时对不专心听讲或成绩差的学生或挖苦讽刺或罚站,甚至赶出教室。 问题: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14分) 30.【答案要点】小李的做法是错误的。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他的错误在于: (1)没有遵守严谨治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严谨治学对教师来说,有两个内容:一是刻苦学习,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从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小李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属于对学生不负责,没有严谨治学的态度。

(2)没有遵守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表现了一种职业上的政治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而小李在言语中表现出对学生的轻视,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专家点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六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这是历年考试中的重要考点,经常以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较大。这六条是:(1)爱国守法—一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一——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31.材料

刘某有一女儿刘佳,是一名小学生。刘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出来赚钱。遂于2011年暑假,将刘佳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刘某拒不说明其去向,还说:“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多管闲事。” 问题:

该材料中刘某是否有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违法主体是谁?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14分) 31.【答案要点】(1)本案例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分别从家庭和社会方面作了法律保障。第11条第1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3款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第28条第1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3)违法主体是刘某及个体户。

(4)对刘某:根据《义务教育法》第58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改正。

对个体户:根据《劳动法》第94条规定,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32.【答案要点】(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2)①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的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②使用“热泵”传递浅层地温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③通过管道中的水传递热能,储存热量。

三、写作题 33.【参考例文】 大爱无声,师德千秋

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日月潜形,阴风哭嚎,房屋坍塌,横尸遍野。那场毁灭性的八级汶川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让国人乃至世人震惊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座城市、一排排楼房、一条条道路完全损毁;几秒钟的工夫,我们几万名同胞身陷废墟,生命垂危。哭喊声、呻吟声、求救声在这一刻伴着泪水化成了无尽的哀痛。也就在这一刻,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冒着楼房剧烈摇晃,马上会倒塌的危险,迅速地组织学生撤离。就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生死关头,年轻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毅然作出生命中最坚定的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成生命的弧度,死死地将四个孩子护在身下,四个孩子得以生还,而谭老师却永远地倒下了。

谭老师走了,丢下了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谭老师走了,他在天灾降临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也许他有愧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却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就在那一刻,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接连上演。如身体前倾用生命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存空间的张米亚老师、为救6名孩子而被钢筋穿胸而过的李永强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双手还在环抱3名学生的向倩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的瞿万容老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那极其短暂的瞬间,在那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丝毫的胆怯,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师者对学生最诚挚的爱,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一件件、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例子,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见证了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形象,见证了这崇高精神的背后人民教师那颗强烈的责任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种责任心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名教师内在的品质和良知,已经内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在教师队伍中,在教学一线上,不乏像谭千秋、瞿万容等那样把爱放在生命之上的好老师,更有许许多多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同样创造着伟大的光荣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为了学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学生他们上不能赡养老人,下不能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正在用每一个细节、每一点努力、每一滴汗水,诠释师德的伟大与崇高。他们正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这种寓平凡于伟大的事迹,也才能震撼人心。

此时此刻,我已泪如泉涌,恐怕我倾尽言语也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敬意,只能以拙文钝笔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沉痛哀悼。我相信,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永远记住他们英雄的姿势、生命的壮举。因为,从这一秒开始,还有无数的人民教师会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他们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推荐第5篇:美术说课稿

吉祥物的设计》说课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学中体现以教师引导为主,指导为辅,重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参与体验、主动探究与交流。激发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让他们的心灵和思想能够和谐健康发展。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和反思 l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此单元设计课的第二个内容,继面具设计课后的延续,非常重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为《吉祥物的设计》第二课时,第一节课主要涉猎了对吉祥物的整体认知内容,包括美术知识、文化背景、创意、交流等。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求知欲较强 ,想象力丰富,喜欢创新,追求个性 , 但美术造型能力差,眼高手低现象严重.同时,他们有小学线描的基础,理解能力强,特别喜欢卡通形象,乐于体验探索 , 为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积极的保障.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基于教材知识内容及初一学生学情特点。具体教学目标确立为: l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巩固吉祥物的设计知识,分析理解并体验应用卡通画绘画的方法进行吉祥物的创作,锻炼学生形象表现能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感受、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等学习过程,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师生绘画互动、自主尝试等方式,突破造型难点,提高卡通绘画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幽默宽容的品格,引导他们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大胆实践和独立创作的意识,锻炼学生鲜明、丰富的形象个性表达。

把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结合吉祥物设计要素特点,运用卡通绘画的夸张、简化和添加的方法,进行吉祥物的设计。确立依据基于美术设计创作课程的特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绘画基础、生活背景、年龄个性等因素而确立。

教学难点为:运用夸张与简化方法,设计创作丰富而个性独特的卡通形象。确立依据 设计创作学习的规律,同时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力,完成更具有审美情趣的个性化的设计。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体验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法

确立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根据一定的情境,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l 教学过程:

四个环节:复习导入 互动体验 应用创作 评价共享

一、复习导入

巩固吉祥物设计知识,加强对7个设计要素的记忆。针对作业问题,引出本课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实物投影等手段直观感受强调。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二、互动体验

对卡通技法进行挑战:眼睛、四肢、饰物画法。通过课件范例分析、教师演示、学生尝试表现、作品展示评价等环节,在互动中体验学习。

重难点突破: 观赏分析,教师演示、学生黑板演示、自我大胆尝试,教师肯定鼓励

设计意图: 分解难点,克服学生畏惧心理,最终突破难点,完成教学重点。

三、应用创作

总结应用卡通画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完成的卡通形象,结合吉祥物的设计的要素,自主完成吉祥物的创作设计。

方 法:自主创作,教师引导、点拨,适时随机评价,调控进程。 设计意图:

总结绘画方法,便于使学生灵活应用,引导学生,体验吉祥物设计创作全过程。

四、评价共享

展示学生作品,互动评价,提升审美,共享创作乐趣。 设计意图:

激励学生个性审美能力,激发主动创造力意识,提升学生美术欣赏和评价能力。 l 教学评价

从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达成了预设的教学效果上看:

1、面向全体学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主体主动参与,思维活跃,参与程度高。

2、达成了师生互动、民主和谐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想象创作。

3、内容时间安排合理,突出美术学科特点,易于学生接受,重点、难点学生绘画技法确立有价值,有突破、有提升。

视觉形象展示和表现,动手、动脑,审美、情感、个性表现都带有浓郁的学科特点。线描造型的设计和创作是学生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有所突破。

4、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媒体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个性创造力,让学生体验到创作和成功的快乐。从而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5、从美术技能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的体验,情感、审美的培养,都将长远地影响学生成长。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6、抓住一些非常可贵的课堂生成

遗憾之处:

1、教学整体时间安排、节奏把握、内容容量,设计的合理性上需推敲。

2、对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不够充分。

3、教师灵活整体调控课堂方面需加强。如:及时评价、把握生成等

建议: 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学习需要 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问题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家动手做条龙》。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说。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平面描绘到立体构成的衔接。本课从学生兴趣出发,内容改变了以往单纯讲解立体构成知识为主的方法,而是把构成的知识隐含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废弃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立体制作和练习,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

本节课利用图片欣赏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要学会应用立体构成造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所以教学目标我们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进行阐述有三点:

1、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把龙作为尊严和吉祥的象征。把龙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会夸张、变形龙的方法;应用剪刻、穿插、粘贴的方法。

3、以一个纸杯、圆台形体等为设计元素进行构成练习,形成起伏变化的中国龙的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龙的基本特征,学会应用立体构成造型。 教学难点: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法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 1.直观分析、比较法——课件简要归纳龙的造型特征和内涵。进而把学生引导到龙的制作首先要抓住龙的形象特征,根据龙的特征、材料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概括这一重点。

2.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发展水平,因材施教。所以投影仪——示范三种不同材料的龙的主要制作方法。这三种龙从易到难适合各种程度的学生,让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综合几种方法进行发挥、让程度低的同学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为设计•应用课,给学生留有足够多的时间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所以大量龙的图片留到学生制作过程中在屏幕滚动播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可以边参考边设计。欣赏部分的图片量不多,有代表性地引出龙的特征及内涵。

三、说学法:

学法过程按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

1.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掌握龙的特征,了解龙的内涵;在教师的直观示范中掌握基本纸立体技法。

2.学法指导中根据学生熟悉龙的形象这一实际,重点放在龙的特征的夸张概括和剪、刻、折、粘贴等技法上。这样学生就有了制作和创新的基础。 3.提示学生在分组后——进行分工并讨论技法在材料上的灵活应用,争取创新。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作业展评与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出示课题:《大家动手做条龙》。 课件展示巨龙图片——提问:龙总体的外部特征?给学生熟悉的形象一个总的概括:

“大、长、起伏变化”。

(二)讲授新课:(14分钟) 分成欣赏和示范两个部分。

1.欣赏部分主要是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看。(5分钟)

展示12生肖图片——提问:龙和哪只动物最为相似?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把学

生引导到龙和蛇以及其它动物的联系上来。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 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龙图腾源于蛇,又综合了哪些动物的特征?提问:龙的九似 “角似鹿、头似驼、顶似蛇、腹似蜃(蛤蜊)、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知识延伸——“龙”图腾的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吉祥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 课件欣赏民俗活动,体会龙的精神。

在喜庆的节日当中,我们中国人经常用舞龙、赛龙舟、挂龙灯这样的形式来表达欢乐的心情,从中也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奋发、欢腾的气氛。 2.展示各种龙的立体构成图片,示范怎样制作立体造型的龙。(9分钟) a.根据龙的特征、材料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夸张、概括。——制作的基础 B.采用剪、刻、折、粘贴等方法制作龙头、龙尾.——重点示范 c.穿、插、捆等方法连接龙身。——视频演示 提示学生根据龙的造型特点和材料本身的特性,去积极探究、创造巧妙的构成方法。

三、学生实践,教师巡回指导。(25分钟) 要求:选择喜欢的、力所能及的内容完成。 分工合理,体现合作精神。 指导要点:启发、鼓励

四、小结:(5分钟)

1、让学生大胆展示、评价自己的作品,给予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优点的机会,使学生小有成就感,同时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把分组做好的几只龙一起展示,归纳优缺点。主要从整体感觉和局部特征进行评价。

五、课后拓展:

留心生活中的立体构成,观察其材料的应用和制作方法。 课余时间试试能否用其它的材料完成龙的造型。

教材安排这节课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学会搭配服装,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自己已有的服装进行搭配,在生活中的不同场合,穿出自我,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从而展现出健康、活泼的形象美及行为道德美。教材内容分为服装的种类,有牛仔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学生装,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肤色、体形、身份,在不同的场合学会穿着,从而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及性格,更好的与人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展现出自己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好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学会服装的搭配,从款式、色彩、场合、年龄、身份、季节、体形去搭配服装。 教学重点:

服装的色彩、款式的理解,怎样搭配出适合自己的服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衣服尝试服装的搭配,穿出自己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

教法以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三、学法:

欣赏法、讨论法、思考,并练习服装的搭配。

四、说教学过程:

1、兴趣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巡回极性。

2、课件演示,并结合教材让学生分析讨论服装的种类及色彩的含义,怎样通过服装的搭配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内在美。

3、结合课本,让学生自己进行服装搭配。

4、学生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并进行小结,渗透本节课的德育教育,作为一个中学生,光有外表美是不行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让学生盲目追星,不攀比穿着,不穿奇装异服,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学习服装搭配》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安排这节课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学会搭配服装,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自己已有的服装进行搭配,在生活中的不同场合,穿出自我,使自己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从而展现出健康、活泼的形象美及行为道德美。教材内容分为服装的种类,有牛仔装、休闲装、运动装、职业装、学生装,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肤色、体形、身份,在不同的场合学会穿着,从而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及性格,更好的与人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展现出自己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好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学会服装的搭配,从款式、色彩、场合、年龄、身份、季节、体形去搭配服装。 教学重点:

服装的色彩、款式的理解,怎样搭配出适合自己的服装。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衣服尝试服装的搭配,穿出自己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

教法以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三、学法:

欣赏法、讨论法、思考,并练习服装的搭配。

四、说教学过程:

1、兴趣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巡回极性。

2、课件演示,并结合教材让学生分析讨论服装的种类及色彩的含义,怎样通过服装的搭配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内在美。

3、结合课本,让学生自己进行服装搭配。

4、学生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并进行小结,渗透本节课的德育教育,作为一个中学生,光有外表美是不行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让学生盲目追星,不攀比穿着,不穿奇装异服,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推荐第6篇: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

彩 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美术组的第 号考试,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美术欣赏中第七讲《彩塑》,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 2教学目标:

电子表格备课B、情感目标:了解敦煌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敦煌艺术宝库及其彩塑的形象特点。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彩塑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具有的不同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经过初中系统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美术技能,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正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三、说教法及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使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方法要多样,要把传统的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因此我运用以下方法:

本节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进一步增加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关敦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的彩塑,再辅之多媒体和祥实的图片,将情景教学模式和影片教学模式相结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开始通过给学生讲解一个有关敦煌彩塑的故事来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彩塑。从而简单向他们介绍敦煌艺术莫高窟的产生和发展。

2、背景介绍:

彩塑又称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糅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质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

3、内容讲解:

A、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及各时代的彩塑特点其中及盛唐时的佛像特点。 B、列举其他时代彩塑形象图片进行比较得出其特点。 辽代

辽代彩塑的特点是雄伟刚劲而又柔和俊美。它吸收唐、五代塑像那种丰颜庾身“胖美人”的健康形态仅又摒弃了其中过于夸张的魏时期清癯飘逸的风格,结合了契丹民族彪悍刚毅的性格。 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详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推荐第7篇:美术说课稿

2《画人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2课《画人像》,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编写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在创作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和神态,在欣赏、讨论、分析、观察、演示和创作的过种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人物写生造型的能力。本课教学首先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学会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掌握了背面头像的写生技巧,初步学习了分析、观察的方法,能够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表现。而在《肖像艺术》一课,对画家优秀作品的欣赏,也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较好的审美基础。学生受动漫人物的影响较大,五官比例上会有较大问题,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这一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写生的方法,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准确抓住人物的特征和神态,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人物肖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分析、讨论、创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生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身边每一个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人物的脸型和表情特点,学会用线描写正面人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神态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 (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 ) ,课件等。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欣赏观察分析,讨论演示和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生表现能力,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谈话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灵感。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图片,兴趣引入: 同学们, 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2、说说“他”的特征: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 ? 说说“我”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人物脸型,我会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课件,具体观察、分析人物脸型特征。(板书:脸型、五官、发式、表情、服饰)

2、出示“三庭五眼”示意图。

提问:你能明白示意图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它对我们画人像有什么帮助?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探索新知。得出用“三庭五眼”这种方法仔细观察人物的面部结构比例,可以很好地应用在绘画人像上。

3、进一步提问:如果这种方法用得好,我们不都长成一个样了?观察细致的学生会马上应答,找到每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

小结:画人像是可以活用“三庭五眼”的方法,利用它来找到人物的不同。

4、利用课件放大五官,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抓住人物个性及神态特征。欣赏一组学生照片,巩固以上所学。

(三)示范讲解。

选择一位特征鲜明的学生做模特,启发学生抓住人物特征,从特征画起。 我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察,注意对眼睛的刻画。 眼睛的观察和表现是画人像的重要环节。

(四)开阔思维:请学生欣赏刘文西和丁聪的作品。

作品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在创作中也要充满情感,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感人。

(五)实践体悟:认真观察同学的特点,创作一副表现人物特征的线描人像写生。学生实践,我会进行巡回辅导。 (六)交流评价:组织展示和评价活动。

1.你认为哪位同学的作品人物特征表现得最突出? 2.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个细节刻画得最生动?

板书设计: 画人像 脸型、五官、发式、表情、服饰

4《学画抽象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在欣赏、了解了有关抽象绘画的知识后,在本节课重点学习如何用抽象绘画的表现方法进行造型表现,创作一幅富有动感的抽象画。本课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绘画及其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和体验中感悟抽象语言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抽象之趣、感悟抽象之美,逐渐形成对不同风格艺术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并能在具体探究和实践中大胆地用抽象绘画的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情况:

学生对抽象绘画的产生、发展、热抽象和冷抽象等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抽象艺术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要么容易陷入盲目创作,即胡乱涂抹;要么难以摆脱写实观念的羁绊,缺乏大胆创作的勇气。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画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包容、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画面,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教学难点: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四、教法学法:

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创作,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重在激发学生的灵感,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

(一)发现抽象:

1、让学生在A4纸上任选颜色随意地将颜色泼、滴、甩、洒在纸面上。小组观察、讨论:滴流的红色有爆炸和恐怖的感觉、黑色的点有紧张的感觉; 流动的蓝色线条看上去很优美。

2、这种手法创作出来的绘画就是抽象画,今天我就来创作一幅抽象画。

出示课题:学画抽象画

(二)品读抽象

1、出示作品《蓝棒NO。11》, 小组讨论:你会有什么感受? 介绍画家波洛克,播放视频,请学生观察波洛克的创作方式。 (学生间不同思维的碰撞会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波洛克是将画布钉在地上,提着颜料桶围着画布来回走动,从桶里流出的颜料就洒在画布上,他用棍棒蘸上颜料洒在画布上。滴彩和行动绘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艺术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2、解密抽象:

1、体验、感受。

请写生尝试以“滴流”的方式进行创作。将自己的作品与画家的作品进行对比,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画家的作品有大色块,线条有变化,色彩非常丰富,自己的作品单调,缺少变化。师小结:一幅具有视觉美感的抽象画是由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点线面组成的。

2、抽象之美秘籍。

教师示范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色面,在色面上叠加线。提问:你发现线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回答,师总结:动作的轻重缓急会影响线条的视觉效果。

以写实的作品对比波洛克抽象绘画作品的构图,提问:波洛克的画面有中心吗? 学生回答:写实作品有一个突出的主题,波洛克的画到处是色彩,没有主次之分,找不到中心。

(三)艺术实践:表现抽象

实践提示:小组合作一幅点、线、面相结合,创作一幅有动感、变化丰富的抽象画。

(四)展示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组织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哪一幅作品给你美感?为什么?

2、谁的点、线、面安排的舒适?

3、谁的画面抽象语言丰富? 教师点评。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对抽象画进一步理解。

(五)拓展延伸:展示当代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家装设计中的抽象图案,学生欣赏。(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学画抽象画

抽象画的语言

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四、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打算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他们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六、说教学媒材:这节课我打算用PPT,学生作品,绘画工具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透视,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学生排队的照片,提问:为什么前面的人显得高大,后面的人显得矮小? 学生回答:因为近大远小。

你在哪里见过这种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

师小结:在生活中离得近的物体高大、宽阔,离得远的物体低矮、窄小,这种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直观教学: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生共同观察书上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一个叫视平线,一个叫消失点。 它藏在画面中,你能找到吗?出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卡通形象和语音: ①视平线是于你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 ②随着视线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学生在黑板上的图片中标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通过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欣赏书中油画作品,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再次指出作品的视点和视平线。

4、学生欣赏学生绘画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如何用线条概括现实景物,以及对于近大远小的具体表现方法。

(三)教师演示,激发情趣。

我们运用透视现象来画一画我们的教室。

教师演示: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确定消失线的位置。在消失线上画出正对面的墙,演示门、窗户的画法,添画桌椅和灯的方法。 (通过演示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创作方法。)

(四)艺术实践,教师指导。

作业要求:运用透视知识,对教室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现象。

(五)展评作业:学生自评,互评,交流想法。

课后延伸:向学生渗透成角透视的知识。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后拓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六)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消失点 ------ 视平线

6《美术中的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对《溪山行旅图》《维鲁维斯的人》以及《巴黎圣母院》等作品的分析,认识美术作品中的比例之美,理解黄金分割比。并能够巧妙的运用比例进行创作,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简单的美术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并且对比例也有初步的认识,多数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作品中的比例美感。并且这个年龄的学生思维活跃、探知欲强,适时地讲解一些更加深入的美术比例知识,能够使他们更深一层次的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奥妙,迸发出创作的火花,激发创作思维,感受美术造型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比例知识,能够有意识的发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比例的美感。知道“黄金分割比”,运用黄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黄金分割比”的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例这一形式美法则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认识黄金比例及其在生活中以及作品中的运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实践。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创设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的课堂,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作者,而在学法上则运用了感受体验法、对比观察法进行学习,激发兴趣的同时培养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 学具:基本的绘画工具

七、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1.出示摄影作品,请学生谈一谈喜欢那幅作品的构图,为什么。学生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使用工具测量,得出结果,对画面中主体物的位置比例有初步的认识。3.如果画面中的主体物放中间,你觉得这幅摄影作品还会美吗?学生进一步分析。 教师小结:只有这样的构图和比例关系才是最和谐的。这就是“黄金分割比”的特点。 (二)初步观察、分析。 1.讲授黄金比例的由来。

(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对学习黄金比例的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铺垫,并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①展示《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个建筑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自由的回答,教师布置任务:测量课本中巴黎圣母院的高与宽的长度并计算比例关系。

学生动手测量,教师总结并讲授黄金比例: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 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学生亲自动手测一测,量一量,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展示范宽《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山石有什么特点?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如何?哪一部分可以体现黄金比例?(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整幅作品中近景与远景的比例约为5:8。 4.提出问题:人体中的黄金比例是如何来体现的? 学生大胆的猜想,并回答。教师展示达芬奇《维鲁维斯的人》,并引导学生测一测,量一量,教师总结: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是圆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而黄金分割则是以肚脐为中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

(通过对两幅美术作品中比例的分析,学生认识黄金比例在作品中的运用,以及美术与科学的联系,加深对黄金比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回归生活,比例运用。

1.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黄金比例?可以有尺子量一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课本、花瓶……

2.布置任务:试着将课本中泰姬陵与古瓶的“黄金分割比”画出来。学生测一测画一画,教师总结:古瓶的高与肚,颈与瓶口体现黄金比例。

(让学生了解到比例关系是随处可见的,认识黄金比例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四)创作实践,展示评价。

1.布置作业要求:根据所学的“黄金分割比”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且装饰美观的花瓶。

2.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3.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黄金分割比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

1.展示图片并总结:黄金比的确是美的,但是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习惯的比例、造型、艺术大师们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个性的创作,如艾菲尔铁塔、摩天大楼,它们并不是各个部位都体现黄金比,但都给人们流下了深刻印象。

2.课下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物品等,并量一量看看哪些运用了黄金比例,哪些又具有特殊的比例美感。

(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比例在造艺术中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眼界。并且锻炼学生善于发现美、认识美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黄金比例:5:8 1:0.616 建筑、绘画工艺、人体……

8《提线纸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及设计、绘画、装饰、制作、表演、观赏于一体,综合性较强,本科引导学生在感受民间艺术的形式美感和情趣的同时,学会利用纸材进行提线纸偶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继承发扬我国传统艺术的意识,创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二、说学情:

通过前一课《偶戏》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偶戏的历史和种类,为学习本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学生之前尝试过动手实践,对偶戏的理解、立体纸造型的制作和巧设体现等方面,还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引领,在实践中感受提线纸偶的奇妙与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制作提线纸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策划、合作、展示等活动,学习制作提线纸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制作提线纸偶的基本方法,感受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形象的设计和提线的连接、调节方法。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感受体验法、实践练习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多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木偶艺人表演的《四将开台》,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知道表演者手中拿的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表演者手中的为提线偶,源于我国古老的民间。 教师继续提问:你们想亲手制作一个提线纸偶吗?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提线纸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门见山低导入新课,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初识纸偶——玩一玩。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将提线纸偶分配到每组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纸偶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 学生赏析回答。 教师总结:筷子、彩色纸、丝线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提线纸偶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学生赏析回答 教师总结:提线板、提线、戏偶(头、躯干、四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深入探查——找一找。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制作出一个活泼好动、特征鲜明的提线纸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形象独特,四肢灵活,有创意地栓提线。

设计意图:了解提线纸偶的制作材料,启发学生巧妙利用废旧物。 (四)教师示范:教师示范纸偶的制作方法:

头身制作:纸偶的头身可以采用平面的、立体的、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不同方式。 其实,它们就是基本形的巧妙组合。

四肢制作:①用两张纸条反复交叉折叠②一张纸条反复上下折叠 提线与纸偶的连接方法:①用线进行捆扎②系好线绳③用纸粘连好

通过教师示范,给予学生技巧的点拨、思维的引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艺术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创台词和故事,合理分工,用纸材制作提线纸偶和简单的背景、道具,为大家表演。(辅导要点:活动方法的运用和提线的巧妙连接) 2.展示评价:小小的提线纸偶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也来演一演。 展示各组的实践成果。你最喜欢哪个偶戏故事和那个提线纸偶?为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拓宽视野:出示不同国家的提线木偶,拓宽思维。谈谈你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板书设计: 提线纸偶

头部、四肢、提线

9《创造绿色的生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影响和破坏,以及给人类社会造成的间接危害。引导学生了解绿色、环保、低碳的作用,并结合生活场景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科技生活知识和美术造型方法完成艺术创作,设计并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绿色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绘画材料的运用也比较熟练。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搜集、整理资料,能对绿色生活的概念有所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造型手段和方法,背景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加以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的科学知识,并结合造型表现的方法大胆 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绿色生活等知识的调查、分析,结合课堂学习中观察与体验、思考与讨论等学习过程,最终掌握绿色生活的核心理念,创作出畅想绿色生活的作品。

3.情感、太度和价值观:认识低碳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创造绿色生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积极理念和情感。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谈话与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通过适时的评价总结,把学生带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美丽风景的图片(蓝天、白云、绿水、森林),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受自然和生活的美好。引出课题:创造绿色的生活

(二)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分析各种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观看课件,图片思考谈感受,分组讨论汇报。

1、水质污染、森林被破坏、垃圾污染、食品污染、空气污染、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请学生观看课件,思考哪些因素使环境恶化。学生分组交流感受。

3、了解绿色生活的含义。学生发表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4、思考与讨论:如何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分小组讨论对怎样节水、节电,怎样循环利用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

5、现代科技是怎样创造绿色生活的? 出示图片,启发学生讨论。

6、我们能为创造绿色生活做些什么?出示课件:废旧材料小制作;宣传展板节约水资源;制作节约能源小标志;创作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 学生边欣赏边回忆,思考并回答问题。

7、分析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学生观察、欣赏作品,分析、描述作品内容:创意、资料、表现的形式,主体和背景。

8、学生观察欣赏作品,分析、描述作内容,创意,资料,表现形式主体和背景。

(三)课堂实践。

1、明确作业要求: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一幅以绿色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辅导要点:运用绿色、低碳的理念构思并绘制艺术作品,表现绿色生活。

2、学生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构思。

(四)展示评价:展示各组的实践成果。学生在小组内互评。 谈感受,增强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创作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为绿色生活做些什么? 将我们的作品布置成展览,让更多的人具有绿色生活的意识。 感受绿色生活要从身边做起。

板书设计:

绿

生活

绿

恶化

绿色——保护——绿色

10《色彩的色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已经初步了解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对不同色相早已熟悉,能够熟练应用水粉颜料和各种彩纸进行绘画或粘贴创作,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色相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色相的概念,运用丰富的色相大胆表现生活和感受。能够使用水粉、油画棒等多种工具,多种表现形式进行自由命题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感受色相的丰富美感。通过教师示范,自主体验、对比分析,了解丰富的色相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色彩中不同色相的美感,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探究欲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概念,感受色相的丰富性,用丰富的色相进行大胆创作。 教学难点:选择的色相能恰当地表现主题。

四、教法学法:

1.过程启发式:使用多媒体手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教师的提问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分析、对比、思考、实践。

2.直观对比法:唯有美术教育才能胜任“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搜集颜色。

课前布置观察、搜集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色相的丰富性。

(二)激趣引入,理解概念。

我们班有30名同学,你是怎样分辨每一位同学的呢?学生会依据名字、长相来分辨。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分辨色彩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出示一些色卡,让学生观察,根据色彩的相貌说出它们的名称。 根据教师提到的的颜色名称,学生联想出它们的相貌。

小结:颜色和我们一样,也有各自的名称和相貌,我们称之为色相。出示课题。

(三)回忆色彩,丰富感受。

1、引导学生回忆认识的色相: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边回忆边出示色卡并排列成环状。复习完旧知,完整的色环就呈现出来。

2、出示课件,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说说有哪些色相,给人怎样的感受。(艳丽的色相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淡雅的色相给人温馨舒适的感受)

3、学生交流收集的作品,互相说说能叫出哪些颜色的名称,进一步感受色相的丰富性。

(四)分析作品,体会色彩。

1、出示课件米夏的《船》,请学生观察、体会画家运用了哪些色彩,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学生观察发现,画家除了用三原色和黑白色之外,还用了不同的蓝色和橙色,表达了画家欢快明朗的情绪。

2、学生分组欣赏、讨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马蹄斯的《王者之悲》分别用了哪些色相,给人的视觉感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

(这些画家大胆地用色相表达自己的感受,凸显了自己的个性,这就是色相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学生观看教师示范,发挥想象力,自由命题创作。教师示范:针对水粉画工具在调色时水分的控制进行演示和指导。

(六)作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适时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 (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学生深化色相带来的不同感受。) 板书设计: 色彩的色相

三原色、三间色、复色

11《色彩的明度》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本教学内容以儿童绘画为题材,启发儿童进行欣赏学习,并进行创作。本课旨在让学生认识色彩的明度 ,学习明度推移的表现方法,创作一幅富有美感的作品,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创作的艺术气息,更好地表达对美的追求。本课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儿童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是内容美,形式美和色彩美三者有机结合的优秀作品,由于是同龄人的作品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很适合学生欣赏、讨论、评述和学习。

二、学生情况:

本学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色彩知识,这一时期的学生观察能力增强,能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在考虑事物时,也不仅仅停留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思考方法得到发展,创造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一时期学生的绘画开始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画时常常反复修改,显得不够自信。因此,教学中设置的教学内容不要过于复杂,要易于学生操作,把重点放在色彩的明度的调配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色彩明度 的知识,掌握色彩明度渐变的表现方法,感受色彩明度变化的美感,提高运用色彩表现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色彩知识运用到自己生活中,提高生活品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明度渐变有序排列的图案所产生的纵深感与节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明度的知识及表现方法,体验明度变化的美感,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

教学难点:调配出理想的明度变化。

二、说教法说学法。

通过观察、欣赏、实验、对比、分析等学习过程,探究改变色彩明度的方法;教学中我使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大胆地去创作。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复习上节课的色相知识。

2、导入新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色彩的新知识——明度。板书:色彩的明度

阅读教材,了解明度的定义,并试着从深浅和明暗理解色彩中的这些变化。 出示色相环黑白效果图。在色相环中,不同色相之间存在亮暗的变化。

(二)学习新知:

1、探究发现:现一个色相它的明度会如何发生变化?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讨论、总结。(把黑、白、红、与清水不同比例混合一起)

学生总结出了明暗、深浅、浓淡的变化。(这样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发现的乐趣。

2、小结:明度亮,指的是颜色浅、亮、淡。明度低、指的是颜色深、暗、重、

(三)感悟发现:

1、师:生活中光线和距离的原因,色彩明度会产生丰富的变化,世界更加美丽奇妙。

2、展示一组作品,请学生继续观察、欣赏。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利用色彩明度变化的创作的美术作品,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立体、延伸、层次、节奏。

3、欣赏画家作品: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东山魁夷的作品《白夜光》。问:作品中的色彩明暗变化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用利用蓝色的明暗和深浅变化,表现出舒缓,宁静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产生一种超然、平和的感觉。 提高学生对色彩明度变化的感受和认识提升审美能力。

(四)艺术实践:

1、明确实践要求:选一种颜色,通过加黑或加白的方法,完成一组明度渐变的作品。

2、示范调色方法。逐渐加白。学生观察了解调色方法。

3、老师巡视。

(五)展示评价:小组内评价、小组间评价、自评、师评

(六)课堂延伸:出示谭件中的图片。

了解、学习利用色彩明度渐变的方法,装饰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感悟美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态度和情感。

板书设计: 色彩的明度

浅——深 淡——浓 亮——暗

12《唱起来跳起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可是本套教材版画系列课程中继拓印、对印、油印、粉印、刻印等内容之后的双一版画形式——漏印。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用具进行实践体验活动,感受漏印版画丰富的画面效果。由于其方式简单、效果独特,在学习过程易于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学生情况:

本学段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增强,能够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并追求表现得更加真实;在思考问题时,抽象思维有了较快的发展,手的精巧性也在逐步提高,喜欢尝试各种工具、媒村,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尽管五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人物造型时容易反复修改,缺乏自信心。在教学时要充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抓住人物动态线,大胆描画。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实践,完成艺术创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漏印纸版画的特点,学习喷雾、拍拓等漏印技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模仿、分析、体验的过程中,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表现舞蹈人物,尝试使用喷壶、牙刷、海绵等各种工具进行实践活动,完成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愉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版画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版画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进行舞蹈形象的设计制作,选择喷壶、牙刷、海绵等用具,体验漏印纸版画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难点:舞蹈人物动态的表现以及喷洒进对色彩和水分的控制。

二、说教法说学法。

学生在观察模仿分析,体验的过程中,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表现舞蹈人物,尝试使用喷壶、牙刷、海绵等各种工具进行实践活动完成艺术创作;教学中我使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大胆地去创作。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播放《拍手歌》师生边唱边跳。

1、唱歌跳舞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愉快、激动、兴奋)

2、人们在什么时候喜欢用唱歌跳舞来表达情感?

(周末、庆祝生日、休闲的时候、节日) 引出课题:唱起来跳起来

(二)观察表现 播放各种歌舞表演片段。

1、通过观赏,你最喜欢哪个舞蹈?说说它的特点。你能表演一下它的经典动作吗? (学生表演时,拍下照片.)

2、播放刚刚拍下的学生表演的照片提问

(1)在舞蹈的时候,哪些肢体发生了变化?(胳膊、腰、脖子)

(2)比较一下谁的动作最优美?(学生评价,说出理由)

3、师根据舞蹈形象画出其中一个人物的动态线。学生观察。

(1)布置练习:试着用动态线画出喜欢的人物形象。

(出示各种舞蹈服装的人物形象图片,学生在纸上用动态线画出人物动态。)

(2)为你用动态线描绘的人物添加五官、发型以及美丽的服装。 (学生观察图片根据自己表现的舞蹈风格添加服饰)

(三)欣赏分析:

1、欣赏教材中的版画《东方红,太阳升》

提出问题:(1)作品中表现的是哪个个发族?(藏族)在干什么?(上音乐课)他们的动作和形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一边跳一边唱,动作简单整齐,人物形象憨厚、朴实。

(2)作品采用的是什么创作形式?画面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给你什么感觉?(木刻版画的创作形式、环状的构图方式、使画面饱满、主次分明,颇具动感。)

(3)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纸版画的方法吗?(学生回忆)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方法:漏印(板书)

(四)探究新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欣赏学生作品,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有什么特点。(喷、剪、刻、撕等、画面像剪影,色彩是喷出来的。)

2、观察桌子上的用具,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

(牙刷、丝网、喷壶、罐喷漆、海绵等用具。)讨论用具使用方法及绘画创作步骤。

(五)师生体验:师示范创作。学生观察,示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出现技术问题时共同想办法解决。

(六)艺术实践,提出要求:

1、用你喜欢的工具,创作一幅漏印纸版画。

2、结合色彩的色相和明度进行表现。

3、喷印时注意水分的把握。

(七)展示评价:学生纷纷把自己的作品巾到黑板上。小组评,互评。

(八)拓展延伸:欣赏丝网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各种专业版画作品。通过欣赏,感受版画魅力。引导学生感悟美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态度和情感。

板书设计:

起来

漏印

工具——技法

13《拼贴添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以拼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拼贴画可利用的材料非常多,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纸拼贴画是最易于学习和掌握,它对学生的纸工制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纸拼贴画从方法上可分为撕纸拼贴画和剪纸拼贴画。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可操作性,由浅入深地制定实施计划,并依据不同纸材的特点,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从造型、色彩到构图,有创意地自由发挥和想象。本课设置的目的是在设计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在拼贴中了剪纸方法和粘贴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感受拼贴画的创作乐趣。教材上选用的学生优秀范作,注意体现了材料的综合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创造性现提供参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学生感知绘画与拼贴画的不同效果,了解拼贴画的艺术形式美,提高审美趣味。

2.过程与方法:学会拼贴添画的基本方法,尝试剪纸、撕纸方法和粘贴的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制作中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利用收集的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等进行拼贴画创作。 教学难点:纸材的巧妙利用,创新的表现内容。

四、说教具准备:本课是需要用到的教具有范画,示范用纸,旧画报,旧报纸。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方法用到的有讲授法,主要是分析《吉他》作品的部分。在带领学生分析如何搭配画面的部分用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示范画过程中运用到演示方法。目的是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拼贴画的步骤,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问好。学生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目的是稳定学生情绪。

(二)游戏导入。为“熊猫、小鱼儿”找家。通过学生动手做,帮助小动物们找到适合生活的环境。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课题:拼贴()画

(三)讲授新课

1、首先欣赏毕加索的拼贴画作品《吉他》。(旧印刷品及废弃物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目的是通过欣赏《吉他》这幅作品,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初步感受拼贴画的艺术魅力。

2、其次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每幅作品表现的主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每一幅作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3、接下来是小组讨论:拼贴添画作品与绘画作品比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技法上有什么不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思路,更好的开阔创作思路。

4、在以上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如何搭配画面?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归纳出具体的方法步骤。教师小结,归纳出具体的步骤:强调要选尺寸大,色彩艳丽的图片放在画面显眼的位置。其次搭配其他图片,完善画面。

5、教师演示。讲解用手撕纸(剪纸)的方法,拼贴好后,根据画面需要,用笔添画其他物品或是背景,美化画面。把课题补充完整拼贴(添)画。学生观察学习拼贴添画的方法。设计意图是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拼贴画的步骤,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6、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范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一幅作品,感受拼贴画的魅力。

7、提出作业要求:根据收集的纸材,利用拼贴添画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拼贴添画作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作业要求,准备完成作业。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学生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形式进行制作学生动手实践,完成一幅拼贴添画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并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上,对有创意或是画面新颖的作品要及时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五、展示并介绍作品。

1、让学生自己(或小组代表)介绍本人(本组)作品。

2、学生互评作品。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锻炼学生评价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六、课后延伸。欣赏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小工艺品。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它们成为美化环境的艺术品。设计意图是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了解生活中废旧物品的妙用,激发学生用双手装扮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3《色彩的纯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一节语言九色彩纯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色彩知识课。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分析理解以及学生动手实践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有趣的色彩,纯度变化规律,从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什么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学生情况: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色彩之色,已经掌握了,三原色 三简色,冷色暖色的,逐渐形成了色彩知识体系,在五年级上册学习了色彩三属性中的色相和明度,本课学习色彩的纯度,在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色彩纯度与色彩明度的概念。所以,本节课教学中要明确色彩明度与纯度定义,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直观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色彩纯度知识,尝试用不同纯度的色彩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色彩纯度渐变的调配练习,学会色彩,掌握其绘制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色彩对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对色彩三属性的判断,感受应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审美素养。

4.教学重点:了改变色彩纯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高纯度与低纯度的色彩。

四、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采用的教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法、合作法、演示法。启发引通过自主探究,尝试在色彩中调入灰或其他色彩,改变色彩的纯度,创作一幅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出示不同纯度的黄色色标,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微妙变化。学生通过对比色标分析色彩由纯度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

(二)复习旧知:我们看到了这些黄色的鲜灰长度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色彩的纯度。

板书:色彩的纯度

1、复习三原色,三间色知识。

2、复习色相与明度知识。

(三)认识纯度: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操作,在红色中逐渐加入灰色,感受色彩的不同,进而让学生了解色彩纯度的含义(不加的红色鲜艳。加灰的红色柔和)

(四)调色训练:

1、选择一个纯色,分别添加灰色或这个纯色的对比色。试着改变这个色彩的纯度,看谁创造的色彩多。

2、引导学生展示调制的不同纯度颜色。

(五)名作欣赏:

欣赏教材中的《全成——豪饮的斗牛士》学生谈感受(不同纯度的黄色、赭色的色调的组合、表达出令人愉悦又充满复杂的感情,给人们一种幽默与高雅的情趣。

(六)示范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学飞创作方法。

1、简洁地画出一个主题形象。

2、用自由的线条在画面上分割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空间。

3、市口选择色调。

4、在分割的空间当中,用不同纯度的色彩进行涂色。

(三)艺术实践:用色彩纯度的变化画一幅画。

(四)展示评价,评价要点。

1、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2、指导学生分别从对高纯度色彩、低纯度色彩,学生创作内容,技法运用等进行自评或互评。同学们在自评互评中找到自己贺卡中存在的不足。

板书设计:

色彩的纯度

纯色——加入灰色——纯度低

4《让色彩动起来》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让色彩动起来》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启发学生对强烈的对比色及其运用方面展开探索,对色彩对比形成综合认知,并加以巧妙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充满动感的作品,加强学生对色彩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从而使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能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而且色彩,在孩子的心中是美妙的,是神奇的。他们往往能创造出我们成人想象力所不及的童话般的美丽。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除去这种对色彩的情感表现,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色彩方面的知识,如原色与间色、冷暖色、明度等。故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对比色的知识,形成综合认知并加以巧妙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回忆、探究、分析、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对比色知识和使画面产生动感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比强烈的色彩带来的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色创作富有动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和运用对比色。教学难点难点:对比色的灵活运用。

五、说教法、学法: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法、实践练习指导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在操作中发现并进行自主探究和评价,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六、说教学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基本的绘画工具等。

七、说教学过程: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出示具有动感的图片,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感受到“动感”后,我会紧接着对图片进行去色处理,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还会有动的感觉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探究色彩“动”起来的秘密,从而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 (一)认识对比色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设置了“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的环节。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色彩给你欢快、有节奏的感觉?学生往往会从红色、黄色等鲜亮的颜色回答,我会顺势抓住学生的回答,出示色相环并引导学生找一找色相环中哪些颜色对比强烈?以及这些色彩在色相环中距离是怎样的?进而总结出在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绿、蓝-橙、黄-紫互为对比色。通过观察色相环认识对比色,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环节也设置了一个坡度,降低了难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对比色的积极性。 (二)感受对比色

在学生对对比色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后,我会多媒体展示《威斯敏斯特大桥》,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幅作品中,画面色彩给你什么感受?运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何运用这些色彩进行表现的?通过初步的欣赏与观察,使学生自主的感受对比色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运用对比色让画面动起来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思考在生活中存在哪些对比色?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我设置了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的环节。

在具体的实践练习前先提出问题:要想表现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你认为如何用色最合适?强化学生对于对比色的认识。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会巡视辅导并用ppt滚动更多作品,给同学们提供创作资料。 环节四:展示评价,分享对比色作品。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色彩的运用、创作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环节五: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小结作业——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并让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

八、说板书设计: 让色彩动起来

对比色:色相环中,180度对角的颜色 效果:颜色明亮、富有动感

6《精细的描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即通过看、画、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物象的观察与分析,发现物象中线的美感,学习如何用线进行精细的描写。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5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发现静物线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及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表现,体会线描画的精美、细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掌握抓住物象的特征用线进行精细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线精细的表现物象的特征。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学法:

1、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考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情境创设,兴趣引导。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线条的片段,把学生带入线条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画面,为后面的精细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体会精细的意义,引出本课课题—精细的描写。

(二)引导启发: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观察力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这一环节,先出示两组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画面(香炉)构图丰满,线条丰富。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体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这一环节,因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到书中寻找答案:

(观察教材上《鞋》和《椅子》的图片,找出这里面哪个部分最吸引你?为什么能看的这样仔细?并找出刻画精细的部分。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为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情感体验。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作空间,这一环节,我强调学生注意画面的构图,特征的描写,线的组织等。并播放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色彩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问题,诸如:画像画的过小,构图缺乏美感等。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赏评作品。

我接着设计了“赏评作品”这一环节,这样就做到了:

1、“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拓展思维。

科学简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这一环节,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提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四、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精细的描写、构图丰满,线条丰富,刻画精细。 纵观全课,我努力体现引导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把握和设计。

7《我的书包》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让学生了解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继而体会设计的乐趣。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生活物品制作基础上,学习书包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和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本课的知识储备和连贯性在本册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新课标提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设计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和手工制作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但动手能力还较弱。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学会观察、分析书包各部分的材质、结构与功能,设计既实用又美观的书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究、对比与观察等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分析书包的材质、结构和色彩搭配等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养成观察身边人与物的习惯,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需求,设计一款实用美观的书包。

教学难点:运用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解决现有书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紧扣新课标,在本节课我将以引导者的身份,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教法学法的灵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示范法、展示评价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两种学法:一是探究性学习法,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二是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准备课件,单肩包,学生准备:铅笔、水彩笔、图画本 下面我将说一下重点部分:

三、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体现李沧区“多元化评价,健身、益智、多彩童年”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念, 本课我共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一则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天价书包”,看完视频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是你,你会不会选择这样的书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选择书包的看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实用、经济等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同时我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我的书包》

二、新授知识:

(解决知识目标,攻克重难点,为后期创作积累经验)

1、情境交流:

教师创设包店开张的情景,让学生扮演顾客,为新学期选购自己喜欢的书包。课件中播放各种不同款式的包,让学生欣赏选择。以这种有趣的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书包的兴趣。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款包作为书包,它的优点在哪里?我将引导学生发现书包与别的包之间的不同,小组互相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书包的结构与功能,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2、探索发现:

这一环节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一看,咱们班同学的书包,都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书包都是双肩带,型号大小基本一样。我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选择都是双肩带的书包,而不选择单肩挎包?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书包,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单肩包,让学生分别背上体验感受,小组间对比、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双肩包使重量分布均衡,而单肩包受力不均衡不利于学生身体骨骼的发育;书包太小太大,都不合适。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书包的内部结构及分配的。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探索实践,主动学习,了解书包,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探索发现书包设计的奥妙,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深入积累:

我出示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背书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年龄、性别的不同,选择的书包颜色、样式也有不同。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层层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视觉艺术积累,促进后期的设计创作。

三、创作实践

教师让学生欣赏书本

16、17页学生作品,并示范设计图的绘制方法。提问学生对自己现在的书包满意吗?在使用中遇到过困难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进行书包设计,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醒学生设计图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展示评价

本环节我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书包自我评价,同学之间又进行互评、最后是教师进行点评。评价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指出问题所在。对积极行为及时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有效评价不仅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艺术源于生活,同学们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设计改造身边的事物。

六、板书设计: 我的书包

实用 美观 以人为本

8《奇思妙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首先选用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去感受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点明奇思妙想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并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自己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并能表达自己作品的创意。

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上,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奇思妙想的核心是联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这也是解决教学中难点的主要手段。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写生、记忆、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奇异组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观察、记忆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开阔眼界,拓宽思路,鼓励自由、有个性的大胆想象。

教学难点: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案,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课前准备:(学生)纸、颜料或其他材料。(教师)道具。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哑剧表演,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支钢笔:大家都认识这个物品吧?老师现在把它想象成别的物品,用哑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要求同学们在说话时声音响亮,内容完整。(教师: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指挥大合唱,一会儿钓起鱼来。)

(2)教师小结:一支钢笔经过思维的发散——开阔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难怪德国科学家高斯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2.欣赏评述,加深理解。

(1)请同学们欣赏教材作品,看看奇思妙想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并思考这些作品“奇”在何处?“妙”在哪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3)教师总结。 3.联想练习,激发创意。

(1)欣赏教科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除了单形和组合联想,你还有与之不同的联想吗?

(2)学生发表见解。

(3)请同学们把自己独特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4)教师挑选出优秀的作业,肯定大家的创意。 4.构思作业,强化创意。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作业展示,知识拓展。

(1)学生代表展示作品并表述作品的创意。其他的同学要对其他小组的练习进行评价。 (2)小结本节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板书设计: 奇思妙想

想——构思

做——剪、切、粘

13《花鸟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课本,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篇课文,本课是在山水画的基础之上又一篇中国画的课文,通过对比分析,尝试模仿教师示范,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创作,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产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持久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了解面对的学生情况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掌握学情至关重要) 五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对色彩的认识和学习,对中国画简单的用笔等等,但是,依旧具有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因此在课堂的设计中我会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更多的有趣的东西,投其所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花鸟画,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花鸟画小品。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示范以及实践创作一幅简单的花鸟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产生多中国传统美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中国花鸟画,创作简单的花鸟小品。 难点:掌握正确的用笔。

教学方法:(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更加融洽)因此,我采用:讲解示范法、演示法、谈话法、对比法、小组探究等。 教学准备:笔、墨、纸、砚、中国画颜料、毛毡、课件等。

对一堂课的初步理解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以及小结作业四个部分,在我的新课部分我以活动的方式呈现,首先是导入部分:

我运用找茬游戏,让学生在我课前准备的图片当中找出,用中国的绘画方式表现的花和鸟的作品,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积极竞猜,从而引出我的课题;——运用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活跃我本堂课的气氛,又能够在问答当中,让学生回顾中国画的基本面貌。 活动一:

自由问答时间,谈谈你(学生)心中的中国花鸟画。结合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深化以及纠正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印象;——(花鸟画是一个广泛的说法,绘画的题材并不只是花和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感知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和含义,能够为我的活动二,对中国花鸟画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活动二:

这个活动是我本堂课的新课讲授部分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对作品《菊石图》的欣赏,分析并回答:

1.花鸟画的用笔都有哪些?和山水画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花鸟重在用线,山水多皴擦) 2.花鸟画的枝干、花叶和花瓣在绘画时用笔上有何区别?(枝干用笔略干、粗、讲究力度/花叶多用线,比花瓣用线要更加坚韧,注重和颜料的结合/花瓣是一幅作品的关键部分,用线细腻平稳,变化多端) 3.如何创作一幅自己心中的花鸟画?(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问题,通过前后桌为小组的方式,学生积极作答,在我给定的5分钟内给我自己的答案,我进行总结。(选材——构图——打稿——创作——调整) (综上的三个问题是我本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欣赏,探究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中国花鸟画以及其绘画技法) 活动三:

本活动是我示范讲解的部分,我会通过展示会话步骤并讲解每一步注意的要点,五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已经很强,在我的示范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创作花鸟画的技法。 巩固提高:

这个部分我通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创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达到我本课的高潮部分,在我的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练习中也就解决了我本课的难点。学生创作完成我会在学生的毛遂自荐之下进行作品的展示,并让班上同学互相品评,最后进行简单的评价,肯定学生在练习中的优点以及可以提高的部分。 小结作业:

说到这里,我的新课已经接近尾声,在我的黑板上对花鸟画的技法以及创作环节是缺失的,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补充我的板书的方式进一步的巩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说板书的部分,我的板书分为两个大的部分,课题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左边是我的重点知识的讲解,运用提纲法。右边是我示范讲解时国画用笔的分解教授图示;我的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能够让学生既系统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审美能力。

15《山水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的要求是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2.过程方目标法: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目标度: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对的国画课有所体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四、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来学画山水景色。难点是: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五、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肢体”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师山水中国画、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从欣赏作品、探究学习、实践操作、展示评价、课后拓展五个环节设计实施本课教学。

(一)欣赏作品:

1.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画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早春图》郭熙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溪山行旅图》范宽

2.学生通过欣赏了解隋唐时代,山水画已经成熟,宋元以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主要的画科。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山水画作品技法运用和造型特点的感想。(板书)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引出本课课题《学画山水画》(板书)。

3.在欣赏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尝试体验,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与工具,进行描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生在没有顾虑没有束缚的情况下,体验中国画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导课环节通过赏析名家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之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习:

1、欣赏教师的山水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思考问题:

(1)造型特点(2)技巧运用 (3)表现手法(4)感受(5)如何表现。 通过欣赏教师的作品,使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感悟。

2、多媒体展示、欣赏山水画技法。

古代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表现山水画的各种技法。 山水画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点苔、树木的画法、水的画法

3、出示教材技法点击。(1)学生讨论如何表现。

(2)教师对墨色、运笔及点苔进行指导示范。强调注意近景、远景、树枝、树叶干湿浓淡的笔墨运用。使画面更富有艺术性。

4、引导创作:

(1)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老师及时表扬,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笔墨的用法及水墨的焦浓重淡轻等。

(探究学习环节先让学生近距离欣赏教师的作品,并对表现技法有一定了解。通过展示教材上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用时

分钟)

(三)实践操作:

1、学生学习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山水景色。

2、教师巡视辅导。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并把同学们创作的过程拍摄下来。

(学生在创作环节,我提示学生应注意一些技法,立意,表现等问题,还为大家播放了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使学生在优雅的境界中,创作出美德画作。用时

分钟)

(四)展示评价:

美术课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我力图引导学生从不够完美的作品中找到优点,找到完善作品的最佳方法,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有审美眼光和创造精神。 我还会将同学们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拍摄并保存下来,记录他们成长的经历,学生会对这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喜欢美术课。

最后教师做小结性讲评,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肯定他们的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开展学生互评和自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学习美术创作的兴趣,并将同学们的作品拍摄记录下来,记住他们成长的经历,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后拓展

1.欣赏全国知名辉县籍画家侯德昌、窦宪敏、耿安辉等作品,通过欣赏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2.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验创作的乐趣。

16《有特点的人脸》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内容与前面几课的中国画学习内 容形成知识体系,教材结构更趋完整与合理,本课综合了中国画学习和人物 画学习两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从两条脉络看它在这套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一条脉络是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学会科学的观察,表现人物的方法。本课 程延误典型,五官表情三方面来表现人物肖像,利用三庭五眼的传统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抓住人物面部特征,这些都为学生学习使用中国画技法,表现 人物铺平了道路, 第二条脉络是中国画学习, 通过 《彩墨游戏》 《有趣的汉字》 《动物的脸》 《花鸟画》 《山水画》等课的学习,从掌握中国画技法感受笔墨 情趣到画出丰富艳丽的动植物,都为中国画人物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二、学生情况

学生有一定观察分析能力,能够大体抓住对象特征,但画肖像尤其对五 官处理还需正确指导。有大部分学生在画前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有一定盲 目性。 学生接触过几次中国画教学, 对中国画有出钱理解, 认识中国画工具, 能简单了解掌握工具特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墨分五色,会使用墨色的干湿 变化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的脸型特点,学习突出特点抓住神情进行人物脸部的表现。初步学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进行人物画的个性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人的脸型的差异,学习人物正面比例关系“三停五眼”,以及中国画表现人脸的技法,表现出有特点的人脸。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线描方法进行练习,充分展现每个人有个性的造型表现力;培养学生喜爱中国画的情感。

4.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五官特征,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画人脸。教学难点:用浓淡干湿的笔墨表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四、教法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等 学法:观察 分析、讨论、实践等。通过欣赏、观 察示范、艺术实践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用中国画法创作一幅有特点的 人物肖像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之间互猜:让学习不说出名字,只说出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让学 生来猜猜。我们能够完成这个游戏,说明我们能够注意到人物的特征。如果 相要画一个人的肖像,该怎样抓特征呢? (

1、脸形、

2、五官、

3、表情、)

2、课件播放不同脸形:方形、圆形、椭圆形、本角形等多种脸形。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快速抓住人物的特点。 (二)讲受新知

“三庭五眼”同桌的同学互量一下,学生通过 亲量、观察、分析、比较, 能够发现“三庭五眼”的规律,找到五官的位置,抓住人物的特征。 (三)重温笔墨

1、出示马三立照片:观察面部特征。怎样用国国画工具和技法来表现肖像呢?

2、观察分析教材中的马三立肖像画的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的角度 :构 图、笔法、墨法。

3、自学临习马三立肖像画。

(四)欣赏评述:欣赏教材中的三幅大师的作品,学生分组讨论评述。总结技法:法无定法的 笔墨变化技巧。 (五)艺术实践

1、在两名特点差异在的学生做模特。其他学生任意画一名学生。

2、要求:先构图。然后按临习马三立的肖像画方法进行创作。 (六)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之间互相评述。 评述要点:肖像特征突出。 笔墨技法 有特色。

(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板书设计: 有特点的人脸 脸形 五官 表情 构图 笔法 墨法

推荐第8篇:美术说课稿

《写意花卉》说课稿

系马庄小学 张兴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中国画学习——第12课《写意花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自然界里的花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写意花卉》这一课将教会学生抓住花朵的不同特征,发挥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方法,用笔墨干湿、墨色浓淡描绘出花的美丽,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从花卉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笔墨技法,同时借助中国写意画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通过让学生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见所想,发展学生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与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写意花卉的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写意花卉的基本技法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写意花卉作品的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准备学习材料和学具,通过欣赏、

1 观摩、讨论、练习等方法积极参与写意花卉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引发对高雅艺术的关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写意花卉的基本笔墨技法。难点是对传统笔墨及生宣纸性能的熟悉和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我准备采用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看、多想、多讨论、多实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写意花卉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准确地表现出写意花卉的特征。

2、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看、听、说、画”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写意花卉的技法,通过展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得出结论,完成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绘画习作。

三、说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实物花卉、毛毡、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盘、生宣纸。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2)诗画结合、探究新知;(3)材料探索、创新实践。(4)情感升华、课后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3分钟左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课件,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各种花的美态。我将用现场手绘书画作品——牡丹图。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此展开探究学习。

第二环节——诗画结合、探究新知。(7分钟左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因此,我将准备好鲜花实物,引领学生观察,结合诗画作品欣赏,引出画中花卉的内涵,品味花的特点。通过实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表现。

第三环节:材料探索、创新实践。(25分钟左右)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以“视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看、多想、”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意境美。

我将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后,我问学生写意画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绘制的?通过小组讨论后宣布答案:这张作品是老师亲手画的,这是中国画中的写意花卉。是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国画颜料和生宣纸绘制的。然后结合名家作品欣赏,引发学生好奇心与积极性。通过小组 3 协作,尝试绘画。我通过巡视,适时鼓励学生大胆作画,细心收拾。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课后延伸。(5分钟左右)

我国花鸟画家齐白石曾经说过,“太像则媚俗,不像则欺世。写意花卉,重在像与不像之间”

因此,我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欣赏作品的独特感悟,简短介绍我国花鸟画家清代吴昌硕,现代画家许麟庐的生平简介及其花卉作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引出情感升华——爱生活、爱艺术、爱祖国。最后,通过自评和互评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发绘画热情。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加强学生对写意花卉的理解和创新。在解决重难点时紧密结合写意画的独特性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4

推荐第9篇:美术说课稿

小学美术第1册

《大鱼和小鱼》

工作单位:安定区北关小学

姓名:张快

美术教案:大鱼和小鱼

教学目标:

1.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并能以鱼为对象,感知大小对比,在比较和造型中体验大与小的组合。

2.通过对比、探究让学生感知大小的原理和表现方法,理解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抒发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观察和认识物体大与小的差异。在观察、感受和表现中进行比较和辨别,学会表现谁大谁小。 教学难点:

理解在一个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大与小的并列或遮挡)。自然、和谐地将不同颜色的大与小的形象组织在画面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6开作业纸、绘画工具、剪刀、胶水 (教师) 课件(鱼的图片、范画、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摆放好学习用具,坐好。) 2.导课。

出示一张有很多大小不均等的鱼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大鱼和小鱼的数量。(引起争论:大与小的标准不统一而引起区分上的混乱。引导观察,引发思考,引出课题。) 3.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图片,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问题:为什么图中的鱼大小对比非常明显?改栏

(2)教师小结:大,就是占的面积大、地方多。小,就是占的面积小、地方少。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大与小的事物。

(提示:通过观察大鱼和小鱼,理解大和小的差异。在一个整体画面中,局部间的大与小彼此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可言。) 4.构思。

(1)让学生说说鱼的种类及大鱼和小鱼的不同特点。

(2)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和学生作品。分析、比较大鱼和小鱼在各部分(器官)上的区别。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鱼的结构组成与外形特征,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对鱼的认识。重点使学生知道鱼的身体形态是各种各样的。) 5.创作。

(1)独立作业形式,画一张大鱼和小鱼在一起的画。

(2)讨论:想象画上的大鱼和小鱼各像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 (提示:启发学生大胆地多画鱼,力求形状各异、颜色丰富、花纹又不相同。及时鼓励、表扬有创造性的作品。 6.展评。

以学生的作品为例,讨论、分析如何把一条小鱼变成大鱼或者把一条大鱼变成小鱼,加深对大与小的理解。 7.小结。

小学美术说课《大鱼和小鱼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鱼和小鱼》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小雨沙沙》、《我心中的太阳》、《花式“点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大鱼和小鱼》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威武的狮子》、《我做的笔筒》等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认识鱼的大与小差异,并表现谁大谁小,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装扮鱼。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 理解在一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大鱼与小鱼》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大鱼与小鱼》,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

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图片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范画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现鱼儿呢?” “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材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学生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学生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推荐第10篇: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三册第十一课,是一节绘画创作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去了解瓶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把自己的装饰瓶子的想法画在纸上,并设计出色彩,图案等,为下节课做准备。

2,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对学生的实践,探索,动手制作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感悟,美化,想像生活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A,认知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瓶子的装饰意识,了解瓶子装饰的手段与方法,并能用一些设计加工方法进行加工设计,在设计中体验创造的乐趣。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设计能力,并能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C,审美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保护环境,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纸上能设计多种方法对瓶子进行装饰,培养学生想象力,设计能力,并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瓶子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感悟,想象,培养装饰意识,能够学会运用巧妙的手段进行描绘装饰,并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课前准备:多媒体,装饰瓶范作,各种瓶子和绘画工具等。

6,课时:一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游戏导入法教学,即先用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装饰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欣赏观看教师准备的资料,进一步对所学内容加以认识,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并让学生操作实践,增加学生理性认识,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和难点。

学法:遵循“学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提问,做到学与练相结合,领悟到重点和难点,发现不足及时改正,养成刻苦钻研,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步骤: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出示课件,屏幕中播放“装饰瓶模特秀”,教师过渡 ,谈话:“看,这些瓶子多有趣,多漂亮。”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装饰瓶,接着教师提出让我们这堂课也来举行一个装饰瓶模特秀,这样可以导入课文,引出课题,接着教师引导谈话,这些瓶子不但好看,而且实用,让大家想想有它有那些实用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知道可以用来装饰房间,教室等,这样引起了学生想学的兴趣,接着老师继续激趣谈话:“要做一个漂亮的装饰瓶并不难,大家都能学会,但大家做时要细心,认真,这样,作出来的瓶子才美观。”这样既树立大家“我能学会”的信心,又提醒了一些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学生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

? 2,生活感悟,拓展经验

利用课件播放人们在生活中乱丢,乱抛瓶子,污染环境的现象,启发学生可以把这些瓶子收集起来,进行想象,设计,创造,就可以把废旧物品变成一件艺术品,可以用来美化我们的环境。屏幕上播放博物馆,家庭中,展览馆里的装饰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一起来欣赏,了解书中和老师准备的有关瓶子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它们的特点。这样学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课本上的要求,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综合实践,形成认知

教师出示多只不同形状的瓶子,让学生了解瓶子的造型,结构,质地和种类,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让学生认识瓶子,了解瓶子的透明和不透明,粗糙和光滑,让学生研究讨论可以用什么材料进行装饰,小组研究讨论,教师总结可以用套,缠,两瓶相拼等方法,材料可以用色纸,毛线,色水,橡皮泥等。教师告诉学生一些小技巧,缠毛线时为防止滑落可以先缠一层双面胶。在瓶体上作画时先涂一层肥皂水,这样有利于着色,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技巧。

第11篇:人教版中学美术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

人教版中学美术八年级上册教案说课稿

说教材:《写意花鸟小品》选自人教版美术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二中的内容。花鸟画是我们熟悉的以描绘花鸟、草虫等内容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它表现自然、歌颂生命、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写意花鸟画更以其痛快酣畅、水墨淋漓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

学生情况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大致在十

三、四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又极其强调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敢于挑战,喜欢创新,又有很强的表现欲,而且他们对写意中国画也不陌生,针对这个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认识和理解写意花鸟画的与静物画动物画的关系。

2.了解学习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3. 结合写意花鸟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即写意水墨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 难点: 写意花鸟画对居室装饰得影响。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情景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欣赏教学法、示范法、讲解法、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花鸟写意画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题材,所以在第一阶段我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利用多媒体欣赏教学进行情感导入,大量绘画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花鸟小品的美感,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设置不同的问题,学生使用讨论法讨论回答。用这样的方式导入,使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对花鸟写意画的构图,用笔用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合理的设计容易引起回忆和形象生动的感性事物,创设零距离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由于本课的重点是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即写意水墨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因而我准备从三方面进行突破。第

一、在这个过程我将使用对比示范法,按步骤分解示范,利用预先设置问题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一节好的美术技法课,教师的示范是很重要的,对比示范法的使用可以提前避免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发生的相关错误。第二就是学生的互动,利用观察讨论的方法,注意分辨错误和正确的用笔用墨方法。这样做主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尽可能的去自己体验,在探究与合作中学习,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说得好不如做的好,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以练习法为主,对之前已经接受的有关用笔用墨的方法,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及时发现错误进行纠正,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概括地说,整个突破重点的过程,就是完成了由感知——思维——实践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写意花鸟画对居室装饰得影响。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2个不同的时间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欣赏导入之中完成的,教师选择的大量的有写意花鸟小品装饰居室以及以静物画装饰居室的图片,进行比较欣赏,此处的目的是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其创作欲望。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行讨论探究,形成一个初步的观点,为下面作品的创作埋下伏笔。突破教学难点的第二阶段在作品形成以后,在作业讲评中完成。放在此处的目的是突出难点,强化教学效果。

本课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生创作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幅花鸟写意小品,或是依据自己手中的素材,重新组合后进行创作。这个阶段既是点拨领悟,又是拓展提高的阶段,要求学生既要独立又要合作,这个阶段教师使用巡回辅导,及时鼓励、优秀作品示范的教学方法,(适时地加入音乐,调整课堂气氛)。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巩固教学重难点,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评价作业时,我采用了学生自评——构思特点;学生互评——发现优点;教师总评——强化重难点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适时渗透居室装饰理念,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及时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课堂评价体系,可以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强化目标,突出重难点。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以上的说课是我的认知,如能在教学中加以很好的实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2篇:八年级美术做一回服装设计师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做一回服装设计师》,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做一回服装设计师》是江西版八年级新教材第7章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服装整体风格的认识以及对着装美的鉴赏,进行服装设计。它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⑴、了解基本的服装文化。

⑵、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⑴、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⑵、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服装设计练习。

发展目标: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⑵、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及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⑴、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心态、生活信息和审美情趣。

⑵、在欣赏与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造型能力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审美倾向,所以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服装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思路。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服装设计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因而采用制作的课件辅助教学,在教法上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体验法:

教师和学生分别展示服装的影视或图片资料,体验不同职业、款式、造型、色彩等服装因素及文化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兴趣。

2、演示法

教师或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示,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的学习用不同材料表现服装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效果。

(二)学法

主要是利用课件展示服装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图片资料以及设计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观察、绘画、剪帖”的方法给予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利用视频展示时装秀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服装带来的美感,让学生发现美。接着过度谈话:(服装,最初是为御寒而出现的,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个人的审美和素质的体现。服装通过款式、图案、色彩、面料和配饰等因素,反映出着装者的时代、地域、民族、职业、生活信念和审美趋向。那么,大家想知道怎样合理的设计制作服装,才能穿出自己的品位来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做一回服装设计师吧。)

板书课题:做一回服装设计师

(二)新课教学

1、感知课文,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问题:你喜欢怎样的服装?你还了解哪些职业服装?)

2、教师利用课件简单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⑴、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

⑵、服装的色彩搭配设计:(同类色、对比色、近似色)

⑶、服装面料的选择:(如:棉质、柔软等)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用各种材料、形式所表现的服装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本校设计服装的课堂实践:

⑴、效果图的绘画:

⑵、用简练的线条勾画人体的轮廓,用碎布或彩纸剪贴服装。

⑶、根据自己的设计稿,利用手中的废旧才材料进行裁剪制作。

(三)评价与欣赏

收集学生作品,让学生把设计好的作品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在这次服装设计制作中,你主要侧重哪部分的设计?(款式、图案、色彩、面料和配饰)

2、在这次服装设计制作中,你与同学的交流和协作方面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延伸

1、办一个服装设计作品展或以班为单位进行服装发布展示表演。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人们的着装,感受服装的美感。

3、运用所学的知识购买和定做衣服。

四、教学反思

课外我要求学生在对学生装特色认识的基础上,为我校设计校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更加熟悉掌握本课内容,使他们留意并感受生活中的美感。

五、板书设计

做一回服装设计师

一、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⑴、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

⑵、服装的色彩搭配设计:(同类色、对比色、近似色)

⑶、服装面料的选择:

二、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方法

⑴、效果图的绘画:

⑵、用简练的线条勾画人体的轮廓,用碎布或彩纸剪贴服装。

⑶根据自己的设计稿,利用手中的废旧才材料进行裁剪制作。

第13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分式的基本性质说 课 稿 南水中学 郑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设计说明等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第1课时)”是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第一节“分式” 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小学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分式变形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的通分、约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等问题的关键,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

2、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原有的知识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八年级学生一方面可能会对原有知识有所遗忘,从心理上愿意去验证,愿意去猜想,从而激活原有知识;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就是本节内容要突破的难点。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及其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化简、变形。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相互融合的,相互补充的,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2、通过类比、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强合作交流的的意识。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 ------练习----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应用此性质进行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体会,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达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探究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以下的情景导入:

1、下列分数是否相等?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老师演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举手发言,最 后老师总结,演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兴趣,由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引入,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为同学自主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活动2: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因为有了导入问题引发的思考,我借着学生们刚进入良好的学习、思考状态,马上提出问题: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出分式有什么性质吗?

2、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分式的基本性质吗?

3、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理解分式基本性质时应注意那几方面? 老师逐一演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老师从中加以引导,再由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运用类比的方法发现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合作交流,更好地总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从而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目的。

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交流,通过互相补充以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们总结出:

1、分式与分数有相同的形式,只是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

2、分式其实就是用字母代替数得到的,即分式中的字母本身就代表某个数,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应该适用于分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总结得到: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基本性质中应该注意:

(1)充分理解“同时”这个词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义: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

(2)注意括号内的限制条件:M、N是不为零的整式,若M、N=0,则分式就没有意义了;

(3)此性质的隐含条件是:分式中,B≠0。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性质”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归纳,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理解。

我在这里的设计,主要原因是:

1、运用类比思想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学习新知,体验“类比”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比教师讲授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学生的理解层次尚浅,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归纳,因此,提出问题时应引起学生的关注,强化对性质的理解。

活动3:初步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课件展示例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老师巡堂给予指导,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解题经验。

课本第10页 例2 填空:

设计意图:例2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让学生研究每一题的特点,紧扣“性质”进行分析,以期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活动4:练习巩固 拓展知识 课堂练习:(课本练习)

1).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分式是否相等?为什么?

2)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分母里的系数变为整数:

教师展示练习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巡堂并进行个别辅导,然后,对于第1题,进行个别提问;第2题,叫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

设计意图:练习第1题承接着例题而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性质”的应用,并为下一节学习分式的约分做铺垫;第2题,强化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训练:

补充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学生组内讨论,老师巡堂参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综合各小组的不同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归纳出变号法则。

分式的变号法则(板书)

分式本身及其分子、分母这三处的正负号中,同时改变两处,分式的值不改变,即:

设计意图:介绍分式的变号法则,是为了让学生结合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更深刻地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活动5:小结评价 布置作业 小结:1)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运用分式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3)分式变号的法则是怎样的?

展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

小结完成后,为了同学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我准备了三个问题: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你自己、同学或老师的表现?

但在课堂上,不要限制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会有教师想象不到的精彩。

布置作业

1。课本P65的习题4; 2。补充选做的作业.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六、教学设计说明

这一节的课堂,我通过多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兴趣。

第14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14.3.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认知体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数学抽象思维,体会本节课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2.难点:如何应用一次函数性质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

3.关键:从一次函数的图象出发,直观地呈现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范围.

教具准备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知识迁移

问题提出:请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解不等式5x+6>3x+10;

(2)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

【学生活动】观察屏幕,通过思考,得到(1)、(2)的答案,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思路点拨】在问题(1)中,不等式5x+6>3x+10可以转化为2x-4>0,•解这个不等式得x>2;问题(2)就是解不等式2x-4>0,得出x>2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因此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从直线y=2x-4(如图)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上方,即这时y=2x-4>0.

【问题探索】

教师叙述:由上面两个问题的关系,能进一步得到“解不等式ax+b>0”与“求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0”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观察上述问题的图象,联系不等式、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师生共识】由于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

二、范例点击,领悟新知

【例2】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5x+4

【教师活动】激发思考.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运用两种思维方法解决例2问题.

解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

解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右图),可以看出,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

【评析】两种解法都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点的位置的高低.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216练习.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一次不等式未必简单,但是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直观地看到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方程的解与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是重要的.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9习题14.3第3,4,7,8,10题.

板书设计

14.3.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例:

l

、用函数观点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

练习:

1

第15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说课稿

大同中学

李志辉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一课时。下面谈一下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教法、教学程序、课堂评价这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设计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学科角度来说《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严密性的重要知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知识也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 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需要在学习实践中进一步加强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步骤,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二.教学目标分析

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运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应用。其次,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通过类比、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以及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三.教法学法的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 同时借助实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学程序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引发思考 提出议题——命题论证、得出判定—分析范例、应用判定—归纳小结、提高认识”五个环节为主线的教学流程。其中命题论证、得出判定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新课(例如: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假如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聪明的技师拿着细绳很快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画了出来,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数学,以此引入新课,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流程二:引发思考、提出议题。先“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边、角、对角线看),再“说”平行四边形性质的逆命题(包括定义),然后“猜”这些命题可否成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最后“引”出三个命题: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提出本节课研究中心议题。

流程三:命题论证、得出判定。用动手实验方式验证前面的猜想,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进行活动,我安排了如下两组探索题。

探索一:如图,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小组内交流。

探索二: 如图,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

这两个问题,可以先幻灯片动画演示动作过程,然后,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实物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实践,并思考,同时,分小组展开讨论,给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命题: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思考,分析,写出证明过程,得出判定定理。 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流程四:分析范例 应用判定: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例题:幻灯片出示教材46页的例3: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

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巩固练习

我安排了不同梯度的练习题,其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激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流程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1、回顾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反思:本节课学了几种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在数学思想上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感受?

2、布置作业:

必做:课本50页习题

4、5做本上 选做:

10、12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分层练习,既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兼顾了有余力的学的能力的提高。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内容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所以在教学上进行一些尝试,通过情景问题创设了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归纳总结,得出判别。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自主探索、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形成合作探究、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堂课的设计构思,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6篇:八年级体育课说课稿

八年级体育课说课稿

童水明

一、教材内容:

1、双手头上传接球;

2、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

二、教材分析:

(1)篮球,一直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把全世界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们,吸引到这项运动中来。本课安排“篮球”作为教材内容之一,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初二学生对这一运动项目的喜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篮球运动”最基本的技术,以便更好地参与这项运动,去体会篮球运动的乐趣。通过学习,既掌握“双手头上传球”这一动作技术,又能发展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2)鱼跃前滚翻是初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动作难度的技巧动作。通过学习“鱼跃前滚翻”,同学们不仅能象鲤鱼那样跳得优美、大方,接受美的教育,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功能,提高身体自我保护能力。

(3)安排这二个项目,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考虑到这二个项目自身的特性,非常符合初二学生的身心需要,且合在一起的锻炼价值,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双手头上传接球的技术要点(男、女)

(2)了解鱼跃前滚翻(男)和远撑前滚翻(女)的动作结构、技术要点。

2、技能目标:

(1)基本掌握双手头上传接球技术(男、女)

(2)基本掌握远撑前滚翻的技术动作(女)和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概念(男)

(3)发展身体柔韧、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接受美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双手头上传球

重点:持球到位,扣腕出球肘为轴; 难点:翻拌手腕、手指弹拨球。

2、双手头上接球

重点:伸臂迎球,触球后,后“引”缓冲;难点:及时伸臂迎球。

3、鱼跃前滚翻 重点:后蹬用力,有明显的腾空动作; 难点:手撑垫时,短暂的支撑过程。

4、远撑前滚翻

重点:蹬地积极主动,保持远撑距离; 难点:远撑后的屈体、低头、团身。

五、学生情况分析:

1、基于借班上课的实际,如果队伍调动太复杂、太频繁,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且浪费时间。

措施:在设计组织方法时,力求简单、实用、自然流畅,在具体组织过程中,力求讲解简短、明白。这样做,既避免混乱,又节省时间。

2、篮球双手头上传(接)球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1)持球不到位(太低或球置于头后);(2)传球时,摆臂下压,没有手腕、手指动作;(3)接球时,没有及时伸臂迎球,而是抱球、挟球、原地等球,手部紧张掌心触球。

措施:(1)强调持球高于头,掌心空出手指向上;(2)传球时强调以肘为轴,扣腕拨指,球从指尖拨出;(3)及时判断来球速度、方向,主动“迎”球、“引”球,以上练习,反复进行。

3、鱼跃前滚翻教学中,可能会出现(1)不敢跃起;(2)腾空不够或没有腾空;(3)鱼跃与滚翻脱节;(4)收腿过早。

措施:(1)用教与学同步互动的方法,使教学过程轻松、自然,克服心理障碍。(2)前面设小垫子而不是球,既安全又可促使其跃起;(3)加强保护和帮助。

六、教学方法:

坚持循序渐进和教与学同步互动的教学方法,设疑引课题,解疑指迷津既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和知识的联系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教学氛围轻松、和谐、自然流畅。在学中教,教中学,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尽力减少因动作难度而可能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学习需要自己产生的,不是别人强加的;学习过程是自己实践的,不是他人包办代替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自己尝试的结果,不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的结果。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充满兴趣的探索性创造活动,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宗旨。

七、教学过程:

把自然和流畅,贯穿于课的全过程,是本课的宗旨。

(一)单刀直入,揭开课的帷幕(10分钟)

上课开始,每人一球,模仿教师做拨球»»»绕球»»»抛球的练习。 围绕基本教材设置这些准备性练习,意在激发学习兴趣,为全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体验运动的乐趣,使其尽快进入运动状态,并为自然过渡到下一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单元练习,目的在于培养球感和球的兴趣,提高用手控制和掌握球的能力。没有动作要领约束,只有无压力的主动参与。

(二)提问点拨,教与学同步互动(30分钟)

1、篮球:双手头上传(接)球

(1)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意在承上启下,使知识结构网络化。

(2)用启发式提问,引出把球传高的技术动作。既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强化了动作概念,同时扩大知识面。

(3)学生做出手高于头顶的传球练习。意在建立对动作的感性认识。 (4)提问点拨,引出“双手头上传球”的动作概念,并讲解示范。意在加深印象,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5)学生做“双手头上传(接)球”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

2、技巧:鱼跃前滚翻

(1)专门性准备操: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活动身体和诱导新学内容。 (2)复习团身前滚翻:进一步活动身体,体会滚翻过程。

(3)逐渐增加远撑距离的前滚翻(设标志线);前面设标志线,既可确保远撑距离,又为“鱼跃”打下基础。

(4)越过一定高度的远撑前滚翻(小垫子):设小垫子的用意在于,利用人体运动时的本能反应,促使其高高跃起,于不经意间体会腾空的感觉,建立对动作的感性认识,且用垫子代替球放置,既安全又不会增加心理压力。

(5)抓典型,用提问点拨的方式,引出“鱼跃前滚翻”,并讲解示范。 用提问点拨引出课题,意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先练习再讲解示范,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动作要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种先学后教的方法,比起那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传统教法,学生更乐于接受前者,对所学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因为这是自己探索和体会出来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6)越过一定高度的鱼跃前滚翻:进一步强化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技术,发展身体运动能力。

(三)优美的旋律,宽松的氛围

优美、放松的旋律响起,同学们随着音乐跟老师做身心放松练习......,教师及时地进行肯定总结。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一堂课结束。

八、场地器材(见教案 略)

九、(1)预计练习密度:54--56% (2)平均心率:120次/分--130次/分 高峰期在第35分钟左右,约为155次/分

(3)强度指数:1。5--1。6

第17篇: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全班同学(52人)分成六个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2、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么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 (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 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 °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 °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2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 (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差值的一半。) 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 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 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现在我们可以帮助芳芳了,请同学们为芳芳设计出计划。

(呼应前面的情景导入,对冬夏气温气温特点知识的学以至用。) 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呢? 老师在此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

(学生阅读教材p33和>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第18篇:八年级《背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2)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课,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3、教学重点:

(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4、教学难点:

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尤其二三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5、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山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体现于学 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三、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 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踌躇、蹒跚、琐屑、颓唐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设计意图:反馈、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第二课时内容:

1、重点研读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紧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倾”ィㄉ杓埔馔迹阂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文中形容词、动词的作用,通过讨论、筛选,教师点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如何进行细致描写。)

(2)作者为何看见这个“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又为何赶紧拭干了泪?(突破:让学生联系上一课时分析的家庭背景,紧扣上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体会理解父子深情。)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轻松似的”?(突破: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句子“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结合上面的词语来理解,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4)第五段中父亲说了几句话?从文中找出来。体会理解其中饱含的深情。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突破: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1)—(4)都是紧扣父子深情来设计的,让学生体会、理解朴实语言中的父子深情。)

2、关键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到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疼爱之情呢?找出句子来说明。“唉,我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

(3)练习(幻灯)(设计意图:通过启发性的设问方式,让学生带着理解自主找出关键句、思考,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作业,理解其中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深沉的情感。)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1)

2、3段去掉可不可以?(突破:放幻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

2、3段的作用)

(2)第四段为何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突破:通过幻灯中的图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三)小结: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伴以板书,加深学生对全文整体结构的掌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细致的描写)

(四)作业:

(1)“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对文中的知识进行迁移,激发他们热爱家庭、体谅父母的情感)板书设计父子情深难忘背影——点题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描写背影别前:细心关照,儿子体谅父亲买橘子(黑、布、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倾):体贴周到再现背影——思念。

第19篇:八年级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测量旗杆高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的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七节测量旗杆高度。 1.1 教材分析

《测量旗杆高度》这一节,利用我们学习过的三角形相似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即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数学来源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学好了相似三角形,并且把它用于实际中来解决问题,那就可以帮助你到达胜利的彼岸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2)基础知识目标:相似三角形的判断

1、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

2、有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成比例

3、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他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以及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综合完成实际问题

(3)基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需要测量那些线段。

想办法构造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想办法构造三角形相似。简洁测量需要的线段

2 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我采用的方法是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精心备课,把教学内容以导学稿的形式呈现。并且把每一节课的内容分为很多相对独立的部分有,学生主动地去逐一完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体现小组共同学习进步为主,教师退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组织引导点评、并对小组进行。

说教学效果:经过实际上课后,有以下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成中学生不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小组探讨的不够活跃小组作用,发挥的不好。

2、在教学进行过程中,由于停电,所以所以临时做了一下调整,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由于时间看错了一分钟所以结束的时候不理想,故只有把练习改为作业

结束语,今天我上的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提出我真诚的感谢各位同仁。

《勾股定理》说课稿

2012年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声明:此说课稿是为参加2012年山东省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而准备的,总用时约14分钟,同时伴有课件演示。此说课稿是第一手珍贵资源,供广大教师参考,请勿机械模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的宋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 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 追溯历史 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

3、

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 “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 推陈出新 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 取其精华 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习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 温故反思 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采用 “七巧板”代替教材中“毕达哥拉斯地板砖”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引入课题,赵爽弦图证明定理,符合本节课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展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璀璨的历史,激发学生再创数学辉煌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对《勾股定理》这一课的设计说明,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大家。

《菱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是《四边形》这一章继《矩形》之后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经历“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得出菱形的性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b、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激趣——探究——运用——归纳”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法,以课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创设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让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激发兴趣,得出概念(时间5分钟)

菱形被广泛地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首先我将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衣帽架模型,不难发现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缩变化,其四根木条围成的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再次感受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然后让学生任取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其四条边的长度,并交流所得数据,会发现图中所有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从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出菱形的定义,即“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或“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回顾了上节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又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引入创设了情境。实物教具的应用,生动形象地使知识得以体现,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接下来,我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动手操作,寻找性质(时间5分钟)

菱形的性质可由菱形的对称性探究得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把课本上的直接探究巧妙地加以转化,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张矩形纸片,你如何快速地剪出一个菱形?”问题给出后,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小组大胆尝试,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同时还可以开展组与组的评比,树立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由多媒体演示,即将一个矩形纸片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就可以得到一个菱形(动画演示),从而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在归纳过程中,菱形的对角线性质的得出是难点也是重点,我将动态演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一性质便可水到渠成,这时,我会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引导学生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根据菱形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可把菱形分为两个特殊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再结合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特点,结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肯定学生猜测的正确性,得出菱形的性质结论。

在肯定多种解决方法的同时,我还补充了这样一个环节——由菱形的对称性看菱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一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菱形的面积表示:S=a.h,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面积表示为S=1/2mn,这一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也巧妙。直观地得以突破,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点缀其间,从接受概念到探究性质,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教学活动不仅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而且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其中。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时间10分钟)

这一环节,我将出示P98页例2,即当菱形中较小的内角为60°时,已知菱形的边长求菱形的对角线长及面积,对于这类问题,我先启发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老师适当点拔:结合

60°的等腰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的运用解决问题,本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最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做完本题,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如果菱形中有一个角是60°,则较短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这一环节以实际问题引入,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不仅达成了“学习致用”的目的,同时还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这一道理。

(四)课堂练习,学以致用(时间10分钟)

“想一想”环节中,我安排了两道习题,这两道题仍以“再探衣帽架中的奥秘”为题,是两道趣味性,实用性较强的习题,我将采用学生独立思考,讲练结合的方法达到灵活运用,巩固新知的目的。习题的安排,首尾呼应,寓教于乐。

(五)交流体会,分层作业(时间15分钟)

在这一部分,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顾,归纳本节内容,并鼓励学生归纳出菱形的性质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以填表格的形式从对称性、边、角、对角线四个方面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理解和认识。

针对学生基础不一的情况,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我将采取分层作业的布置,安排了“练一练”的环节,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比较的过程,从而得出菱形的概念,在折纸的过程中也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体验变换思想,从而自觉地运用轴对称性发现菱形的性质,达到解决问题目的。

菱形的性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得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图形的结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归纳的良好品质;可伸缩衣帽架模型的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呼应,让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乐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分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选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分式》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结合课程标准说教材设计 二.结合教育现状说学情分析 三.结合学生情况说教学目标设计 四.结合教学情境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五.结合模式方法策略说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如下:

一.结合课程标准说教材设计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是初中数学中继整式之后学习的又一个代数基础知识,是对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好本节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同时,也为今后解决更为复杂的代数问题,诸如“函数”、“方程”等,提供重要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分式的概念与意义

设计意图: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无意义、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待定字母,即分式的分母并不像分数的分母那样是某个确定的常数,在具体解题中,学生极易将分式无意义的情形与分式值为零的情形相混淆,因此,理解和掌握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结合教育现状说学情分析

由于布局的调整,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梧桐树学校的学生流动量很大,班里的优等生很少,中等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居多,甚至中等生也较少,之前在分数和整式的学习中,学生对分数和整式的理解、掌握不熟练,这给本节分式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实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针对这种状况,要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复习和探究新知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三.结合学生情况说教学目标设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显得更突出,知识、过程、技能、效果的重要性也由此可知。

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下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体会分式的意义,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2、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 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四.结合教学情境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以实现概念教学的类比迁移这一思想方法的渗透。借助于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以加强分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突出分式的模型概念。

2、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和新课标对学生知识及能力层面的要求,以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将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五.结合模式方法策略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以分式概念为起点,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思考归纳,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分析概念落实双基—举例应用分层教学—及时反馈归纳小结

设计的意图:在上述流程中通过问题的探究,使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学生的思维贴近,这样实现了主体参与,主体发展的同步进行。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1)

创设一个“代数式庄园”的情景,复习整式的概念,并能判断哪些式子是整式,为学习分式做准备. 问题:什么是整式?下列式子中那些是整式?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复习整式的概念,明确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这样就较容易找出哪些是整式。因为分式概念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从而获得分式的概念,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整式的概念.

注意事项: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找出哪些是整式,但有些学生会简单的认为“分数”形式的代数式不是整式,其实这不是判别的关键,而是看分母中是不是含有字母,所以有些学生会漏掉 s/300.(活动2)

以一个“土地沙化”的问题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用式分式表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问题情景(1):面对目前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4个月完成原计划任务,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多少公顷?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 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x+30)个月。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问题(2):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度。 问题(3):新华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元,现降价x元销售,当这种图书的库存全部售出时,其销售额为b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新华书店这种图书的库存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列出了几个与整式不同的代数式,形成对比,自然过渡到分式的探索和学习分式的必要性。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型;体会分式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注意事项: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积极投身于问题情景中,冷静的思考,激烈的讨论,对于问题(1)大多数学生能找出2个或2个以上等量关系式,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有了这个基础第2问第3问就不难了.

2.分析概念,落实双基

以小组的形式对前面出现的分式进行讨论后得出分式的概念,体会分式的意义.

讨论内容:对前面出现的代数式如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分式的概念: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其中A称为分式的分子,B称为分式的分母.对于任意一个分式的分母都不能为零.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的概念.再得出分式概念后,老师要特别强调分式的分母必须含有字母,且分母不能为零,引起学生的注意。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及小组激烈的讨论,基本能得出分式的定义,对于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有的 小组考虑了,有的没有考虑到,就这一点可以让学生类比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加以理解,还可理解为字母是可以表示任何数的。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掌握的更加牢固,运用起来会更灵活. 3.举例应用分层教学

学生讨论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什么时候无意义?什么时候分式的值为零? 例题(1)当 a=1,2时,分别求分式

的值;

(2)当 a取何值时,分式

有意义? (3)当 a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4)当a取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其中(1)(2)(3)问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师生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第(4)问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出分式为零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引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

讨论、解答结束后,教师再一次总结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及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并板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1、有意义 B≠0.

2、无意义 B=0.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A=0 且 B≠0.

4.及时反馈归纳小结

1、反馈训练,巩固概念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1) (2)2a-b (3) (4)2xy-y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分式、整式概念的理解.

(2)、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

(1) (2)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式的意义,知道如果a的取值使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反之有意义. (3)、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千克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设计意图:体会分式可以表示现实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量的数学模型.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类比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基本能理解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在学习中,有些学生错误的理解为只是分式的分母中的字母不为零,应该及时纠正,是整个分母不为零。分母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2.小结归纳,分层作业 a.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知识、方法、和延伸三方面进行归纳。 b.作业布置: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是教材67页

1、

2、3题

选做题是教材68页4题及编一题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本节课是全章的核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手段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归纳等数学活动,并初步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逐步明确反比例函数的直观形象,为学生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提供思维活动的空间。也为以后二次函数以及其他函数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结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学生在动手操作,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通过观察反比例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在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和创造,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描点法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利用图像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难点:如何抓住特点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中要求“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

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一: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是通过几个步骤画出来的呢?

2、问题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又是什么形状呢?大家想知道么?

通过问题一帮助学生回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并认识到任何函数的图象都可以用描点法画,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为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奠定基础。问题二的提出,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二)类比联想,探究交流---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

1、问题一:根据已经学过的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怎样画出反比例函数y= 和y= -- 的图象?

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得出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再让学生分组尝试画两函数的图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平滑的线条连接,或者把两个象限内的点连起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平滑曲线”,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代数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y=﹙k≠0﹚,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并给出双曲线的概念。

2、问题二:比较函 y = 和y = --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见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训练:画函数y = 和y = -- 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组完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也为后面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增加感性认识。

(三)、探索比较,发现规律----函数图象性质 问题一:观察函数y = 和y = -- 的图象

(1)找出反比例函数y=(k≠0)图象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每个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由什么因素决定? (3)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分析,对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值符号关系的探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在相应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性质:(1)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

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3)当k

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四)、归纳总结,

问题一: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问题二: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在图象分布与性质上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纵向对比,加深认识。通过学生自由讨论、总结、概括本章所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

(五)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时刻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平均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于瑞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平均数》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平均数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不是重点,本节课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教学重点是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及应用。难点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根据课标的要求,在教法方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从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巩固新知、感悟新知等环节进行引导,用问题串来驱动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深化认识,形成知识技能。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管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的理解仍将非常困难。在学法方面,我设计了谈一谈,想一想,说一说,解一解等环节逐层深入教学。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创设——我先让学生观看 5月2日我校承办的市中学生运动会的照片,提出运动会需要志愿者,而志愿者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创设情境“招募启示”,这样设计,从学生们熟悉、关心的现实情境,寻找数学题材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觉得数学问题是那么的直观、贴近实际,为学习较复杂和陌生的加权平均数奠定基础。情境提出最终有甲、乙两位同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由于甲、乙同学两项成绩的算术平均分一样,让学生思考谁会被录用?这一环节仁者见仁,学生有的认为对于讲解员而言,普通话水平应更重要一些,选择乙;有的认为形象分更重要的,选择甲;甚至有的认为无法做出选择。同学们各抒己见的过程也是同学们思考感悟的过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于是,我把问题交还组委会,组委会认为招募讲解员,普通话水平应该比形象更重要些。根据两项得分的“重要程度”,将普通话和形象得分按6:4的比例计算两项成绩的平均得分,请同学们算出甲乙两人的平均得分。这里即统一了认识,又比较自然的引出“权”,使学生认识到“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解决情境创设的问题,不需要老师多言,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自己能够比较容易的算出,需要请一位同学说出他列的算式及结果并解释,我在黑板上板书,顺理成章的呈现新知: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相同,那么我们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如本例中的6:4中的6和4就分别叫普通话分和形象分的“权”,并且利用这种方式算出的结果叫“加权平均数”。同时指出,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有“法”可循,即:用各个数据与他们的权的乘积的和除以各项权的和。这里不需急于呈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只是略作说明,为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公式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强化理解,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我在问题导航,探索活动中设计问题(1)“外国语学校记者站又要选派一名记者去采访市运会的举办情况,小明、小亮、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表:

采访写作

计算机

创意设计

小明

70分

60分

86分

小亮

90分

75分

51分

小丽

60分

84分

78分 (1).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成绩按5:2:3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选派?学生可以根据刚才情境创设中学到的方法,自主解决。我让学生自主解决后由一名同学实物投影他的解题过程并讲解的方法解决完成问题(1)的探究。

之后又设计问题(2)如果按30%、20%、50%的比例计算,那么谁会被选派呢?让学生认识和感知权的不同形式。问题(2)给出的是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也是可以自己探究解决的,我同样采用让学生自主解决后,由一名同学实物投影他的解题过程并讲解的方法解决完成,只是我同时把这题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强化权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计算方法一致。再次为学生理解记忆公式做好铺垫。由问题(1)和(2)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讨两个小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让学生通过讨论感受“权”的差异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在问题(2)的基础上,我设计了问题(3)如果按1:1:1的比例计算,结果又会如何呢?旨在让学生们思考讨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得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权相等时的特例。这样的设计对本节课是一个总结和升华。让学生加深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并发展了学生类比和化归思想。

在师生共同合作下明确了两个数据和三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得出公式后,我设计趁热打铁,巩固新知这一环节让学生解决两个练习,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使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广泛应用。之后进入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反思及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形成知识技能,深化认识,我又设计了小组比拼,感悟新知这一环节,让小组长现场为自己小组打分,四组打分完毕后,让同学们设计规则,使自己所在小组成为最佳小组。学生们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了,为了节约计算时间,突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我在课件上设计了计算器,能迅速计算各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再次体会权的重要性。当然,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先有成绩后有规则的情况。最后,我送上爱因斯坦的名言作为给学生的寄语,嘱托学生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要带上勤奋。会扣了“权”的本质。 最后布置分层作业,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

本节课得到的启示是: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载体,做题是手段,提炼是目的,让学生在“做”中“学”,既解放了老师也锻炼了学生,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个展示的机会,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感到非常荣幸.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选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下面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用一次函数将上述几个数学对象统一起来认识,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领作用.之前已经用两课时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本节课是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2.学习利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现实化的实际问题背景,反映祖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完成.首先请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1)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很熟悉,因而缺乏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或者只是机械地背记结论,所以我从本课引入部分,就力求能马上吸引住学生。通过对一道七年级课本中曾经解决过的问题的再认识,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使学生对老师是怎么迅速判断出方程组解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有了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插入录像2) 二.循序渐进,学习新知

1.进入新知的学习,我首先通过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倍感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本课新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下面请看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3) 设计意图: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实现从方程到函数的转化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没有仅停留在两者形式上的转化,而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变量,感受函数关系,从而自然实现了从二元一次方程,到一次函数的转化,突出了函数思想.

2.下面请看学生如何“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插入录像4)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所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我仍然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特殊图象交点坐标的含义,从而自然的从“数”和“形”两方面加深了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三.剖析例题,巩固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例题.(插入录像5) 设计意图:例题仍然坚持了本课统一的问题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上学生分别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等三种方法求解了此题,并且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该如何画函数图象等方面都形成了讨论,接着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予以解决.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对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下面请看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加深认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6) 设计意图:本环节照应了引入部分,既解决了当时提出的问题,又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深了对方程组解的图形解释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为将来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并给学生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谢谢!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反馈练习:用一个小练习巩固三条性质。

如果a>b,那么

(1) a-3

b-3

(2) 2a

2b

(3) -3a

-3b

提出疑问,我们讨论性质2,3是好象遗忘了一个数0。 ►引出让学生归纳,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拓展训练:

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为“”的形式 (1)x-1

(2)6x

(3)x/3

(4)-4x>3

再次回到开头的门票问题,让学生解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1.新知识

一个数学概念;两种数学思想;三条基本性质 2.与旧知识的联系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

五、作业的布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年级数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说课稿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一)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已经成熟,学生参加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所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多边形相关知识的延展和升华,并且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又与三角形相联系,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为后边的知识做了铺垫,联系性比较强,特别是教材中设计了现实情境,“想一想”, “议一议”等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在编写意图上,编者强调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回归多边形的几何特征,而不是硬背公式,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多边形定义的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成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概念形成;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第四环节:思维升华; 第五环节:能力拓展;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创设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蜂窝,教师结合图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多边形. 2.工人师傅锯桌面:一个四边形的桌面,用锯子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目的:

1.通过现实情境的展示,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为课题的研究做铺垫

第二环节 概念形成

1.借助多媒体显示一多边形,学生类比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多边形定义、并表示出相应的元素.

2.教师再给出严格规范的定义,特别借助学具说明“在平面内” 的必要性.此外,说明正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目的:

1.对于边角这些能在图形中识别而又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描述性定义,采取学生类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来归纳,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借助于自制的直观教具,说明多边形定义中“在平面内”这一条件,易于学生理解,化解了难点.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从四边形开始研究. 活动一:利用四边形探索四边形内角和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索进程并适当点拨.) (生思考后交流,把不同的方案在纸上完成.)

„„(组间交流,教师课件展示几种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反思:在刚才的探索活动中,大家有不同的方法求四边形的内角和,这些看似不同的方法有没有相似之处?

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是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四边形内角和为360°,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提出新的探索活动。

活动二:探索五边形内角和

(要求: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注:在探究过程中,有学生是把五边形分割成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加上三角形内角和180°,就求出五边形内角和为540°,教师在肯定其做法的同时,要指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即“必须在知道比其少一条边的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上才能求出该多边形的内角和”.

第四环节 思维升华

教学过程: 探索n边形内角和,并试着说明理由

(结合课件出示的图表从代数角度猜测公式,并从几何意义加以解读) 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 =

第五环节 能力拓展 抢答题:

1.正八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2.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为9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3.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是15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应用发散:

4.如图所示的模板,按规定,AB,CD的延长线相交成80°的角,因交点不在板上,不便测量,质检员测得∠BAE=122°,∠DCF=155°.如果你是质检员,如何知道模板是否合格?为什么?

5.小明有一个设想: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要是能设计一个内角和是2008°的多边形花坛该多有意义啊!小明的这个想法能实现吗? 目的:

其中前三道比较基本,可采用抢答的形式完成,目的是复习今天所学,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第4道题是能力拓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环节 课时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内容和同学们的表现做一小结,然后每位学生利用活动评价表进行自我量化考核,并于课下反馈给老师 第七环节 作业设想: (1)书上习题

(2)思考题:一个多边形去掉一个内角后形成的多边形内角和为 1800°,你能求出原多边形的边数吗?

四.教学设计反思

重点突出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如:关注学生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体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能否尝试用不同方式清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八年级数学变化的鱼说课稿

《变化的鱼》说课稿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变化的鱼》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本册第三章学习了图形变换的平移和旋转,本章第

一、二两节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如何在坐标系内确定一个点,本节内容就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平台,在经历图形的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该课时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相似、位似、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这一节内容,将向学生明确提出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课堂主动性不够。对于本节,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及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内容也不是两种知识的简单叠加,由于二者的综合,加大了知识的深度,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节的内容实际来进行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拉伸、压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归纳能力。

四、重点

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 难点:坐标变化和图形拉伸、压缩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 (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学法确定为: (1) 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2) 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拓展”。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在动画和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好奇和疑问。 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探识欲望 新课导入 课件中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在坐标系中标出以下点:(0,0)(5,4)(3,0)(5,1)(5,-1)(3,0)(4,2), (0,0),并顺次连接。

问题:所作图形象什么?

通过多媒体,在坐标系中拖动一条可以随意移动的直线鱼,让学生观察,在这条鱼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去作图:让鱼向右移动3个单位。 作出图形,比较所作图形是否和所得结论吻合。

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和前后两条鱼的变化过程。 开门见山的直接作图,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问题引入。

探索新知 想一想

议一议

一、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直接说出:当向左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向上或向下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验证学生的答案。

二、针对一般情况,当坐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图形横向平移或纵向平移?

由前面的作图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要让鱼移动,必须改变图形的坐标。再次在坐标系中拖动那条可以随意移动的鱼,让学生在已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来仔细观察,思考,总结更全面的规律。 综合学生的结论,引导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增加时, 图形向右平移;纵当坐标不变,横坐标减少时,图形向左平移.横坐标增加或减少a(a>0) 时,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加时,图形向上平移; 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少时,图形向下平移.纵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 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把整个探索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过程得出结论,既能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和解决数学的能力。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举一反三 想一想

议一议 并回答

1、对于前面的结论,反过来是否成立?

让学生仔细对照所作图形,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去讨论。

2、观察以下图形,蓝、黑鱼是在红鱼的基础上怎样变化而来的,坐标发生怎样的变化?(1红,2蓝,3黑)

(1)

(2)

(3) (1)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4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6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6。

(2)第二条是第一条向上平移4单位得到,纵坐标增加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纵坐标减少5。

(3)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5个单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5纵坐标增加3;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3纵坐标减少4。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了当纵坐标或横坐标改变时,图形将纵向或横向平移,在此基础上来让学生自己得出当图形改变时点的坐标改变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利用扩散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触类旁通 大胆猜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鱼的横、纵坐标增加或减少时,鱼就能左右游动或是上下游动。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当坐标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关系时,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由学生猜测讨论,并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本组的结论。 在学生都有自己结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图:

作图验证

按以下要求作图:在第一条鱼的基础上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作完图形和周围同学比较是否一样;所得图形和猜测所得结论是否吻合。 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依次说出以下几种情况的结论: 当(1)横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2)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3)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讨论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图形平移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阐述,最后集合学生结论总结规律:

规律:当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n>1)(或缩小为原来的 )时,图形被横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

当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或缩小为原来的 )时,图形被纵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 拓展思考:当(1)横、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2)横、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

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一部分的设计,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大胆猜测——小心验证——合理求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巩固拓展 归纳巩固:

引领学生学生复习图形平移,图形拉伸、压缩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

课外思考

图中红、蓝色的鱼与黑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鱼可以看作黑色的鱼如何变化而来的?图中红色的鱼与蓝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将红色的鱼通过适当的变化得到蓝色的鱼吗?请写出具体变化过程。

课堂内外的延伸

课外拓展:

课本P165

第3题

七、评价与反思

1.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猜测、分组讨论、动手作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索图形变换和坐标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去找到数学的美,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形象生动的一面。

4.存在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图形相似的学习,对于图形的拉伸和压缩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因为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今后继续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特别是对“分式有无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而了解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我把理解分式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0时的条件,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部分学生容易忽视分式的分母值不能为0这个条件,因此我认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分母值不能为0的理解。

一、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八年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小学分数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去认识、理解分式。但是分式的分母不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确实掌握所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置了巩固性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及变式处理.2.教学方法:

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为了适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为了提高课堂效果,适当的辅以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在活动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归纳,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 “学会”和 “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如何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坚持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原则,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和运用数学,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一道有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捐款的事例,并设置了6个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去发现分式,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发现,在第二个环节 “类比联想 形成概念”

我将采用“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式子的特征,类比分数,合理联想。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式。 第三环节“指导运用 巩固概念”

通过小组内互举例子,互说判定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分式概念,并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因分数负迁移所造成的认知障碍,注意辨析 与 的本质区别和 不是分式的问题,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同时还让学生明白:分数线具有 (1)表示括号;(2)表示除号双重意义。

到此学生对分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不完整。接下来如何识别分式有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探究学习的好素材。课本中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直接给出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忽视这个条件或是对分母整体不为零认识模糊,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 我在第四环节“循序渐进 再探新知”

创设了以下活动供学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首先是组织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表格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分式中的字母赋值,将“代数化”了的分式还原为他们熟悉的分数。通过填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现将会有差异,此时正是倾听与交流的好时机,通过互相说服和推广,他们最终会达成共识:分式的值与字母取值有关,分式并不都有意义。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再次类比分数,将陌生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自主得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建立完整的分式概念,同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我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2)、概括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对一般表达式 里的分母B作出取值限定:B不能等于零)为了能让学生对刚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最基本的应用,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例题1是一个有关分式求值及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师生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我又顺水推舟,再给出以下分式,让学生讨论,(实践练习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你知道吗?(采用组内合作然后组间抢答的形式。)(1)、(2)、(3)、接下来,我又乘胜追击,问学生:(变式练习):那么以上各分式,当 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消化知识。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我问学生:例2:同样的,以上各分式,当 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可能只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所以我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2)(3)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这样我就能及时的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为了使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地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在接下来的第(六)环节“ 巩固深化 分层作业”里,我将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最后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A、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分数线可以理解为除号,并含有括号的作用. B、分式的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但分母必须含有字母. C、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

D、分式的值要为0,需满足的条件是:分子的值等于0且分母值不为0 E、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包括整式和分式)。 (2)、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其中有一题自编涉及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的题型。这样设计对学生是个挑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学设计说明

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教材处理:认真处理教材,目的只有一个——为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2、通过分式概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引发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3、在学生学习了分式的概念后,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例题及变式训练),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互举例子、组内合作、组间抢答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问题设计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小结部分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逻辑性的稳固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二)、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我在设计中始终关注:如何精心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应用数、式通性的思想,类比分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完成对分式概念及意义的自主建构,突出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养成; (2)、加强应用性,通过再探新知、变式延伸两个环节,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分式的模型思想。

(三)、关于评价: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要多表扬,多肯定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文章

《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难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二、教法指导

根据“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探究发现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本课的学法指导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实物图片,在众多图形中认识等腰三角形,辨认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揭示课题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从实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用课件展示图形。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之处?—— 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问题2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根据定义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内角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

问题3 我们从边、角两方面描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边、角如何判定?(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然后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问题4 你认为有一个角等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请把你的证明思路和同伴交流。(提出问题后,再次让学生合作交流, 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2,有一个角是60度,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例题解析;课外兴趣小组

(1) 由学生们分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此题 的已知、猜想结论部分,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推理过程,教师板书,在板书的过程中,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此题证明过程条理更加清晰,从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练习(然后我又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第一部分设计了两道有关等边三角形推理的练习。目的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此环节我是先让学生归纳本节所学,再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等边三角形和前阶段所学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九年级数学船有触礁危险吗说课稿

材料之一:说课稿及设计意图 课题:船有触礁危险吗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船有触礁危险吗》这一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应用实例;二是随堂练习;三是拓展阅读;四是课后习题。课程题量大,实例多,编排突出了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在前面3节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后,本课着重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在知识体系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会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数学建模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过程,感受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航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学会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四)教材处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多,题量大以及我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等情况,我做出这样的教材处理:重点研究教材中“船有触礁危险吗”的应用实例,适当选用教材中的部分习题作为堂上练习和作业,选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作为课后阅读作业,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设创新编题环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播放视频、展示生活场景图片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疑启发法。通过设置疑问,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3、观察对比法。通过归纳类比,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学法

1、自主探索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分析,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学习过程,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3、实践创新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创新编题,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 呈现实例

先播放船航行的视频动画,引出课题:

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 本环节教学程序如下:

1、学生自主探索(让能力强的学生独立解题)

2、教师设疑启发(引导中层学生分析问题)

3、播放视频演示(帮助能力弱的学生画图)

4、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方法(合作学习)

5、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解题过程)

6、教师板书示范(完整解题,加深理解)

通过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经历思考、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方程的思想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思维拓展

当这两个角是特殊角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呢?让学生小组讨论,简单总结。 通过分析交流,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拓展学生思维。

(三)巩固练习A组题(基础题)

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 B组题(提高题)

海底P处有一个周围10米范围都布满网钩的捕鱼工具,附近有一条小鱼正想从A处直线游往B处找它妈妈,如果AB的距离为20米,且∠PAB=45°,

∠PBA=30°,那么这条小鱼在A处游到B处的过程中有危险吗?

让学生思考与小结:A、B组题有那些异同?

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公共直角边的同侧

两个直角三角形位于公共直角边的异侧

设计A、B两组难度不同的练习题,由浅入深,达到及时巩固、强化训练、引申思维、拓宽视野的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两种情形,渗透“归纳类比”的数学思想,同时为创新编题环节打下基础。

(四)创新编题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自己编题,我巡视观察,如果发现学生找不到素材,就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编题。

要求:根据图片提供信息,或从实际生活中寻找适当情景,设计一个可以应用三角函数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数据要合理,问题要符合生活实际。

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创造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创新思维和应用意识。 展示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

1、你能总结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吗?

2、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 审题 → 建模 → 求解 →检验 →作答

教师设置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总结、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提炼数学思想。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24练习第1题,P26习题第2题、第4题。

2、课后阅读P25《读一读》,并预习下一课《测量物体的高度》。

3、设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小组合作、一周内完成)。设置书面、阅读和实践操作三类作业,达到巩固知识、培养阅读习惯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

板书注重简洁明了,规范书写,突出本课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五、教学评价

学生填写评价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目的(附: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数学学习评价表)。 教师撰写教学后记,总结教学效果,归纳好的做法,分析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在下阶段的教学中及时查缺补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算术平方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3.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实践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单项式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华师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第一课单项式的乘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是在前面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的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是以后学习多项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综合用到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而后续的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因此单项式的乘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2、通过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探索发现数学法则,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的第一条的确定是考虑到学生对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乘法,幂的运算都较为熟练的基础再导出单项式乘法学生能达到理解的要求,同时由于单项式乘法的所有内容都包含在这一节课中,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据此确定了教学目标的第一条,而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过程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据此确定了教学目标的第二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设计教学目标的第三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乘法法则(要熟练的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就要掌握和深刻理解单项式乘法的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做得越好) 难点: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的区别各种运算及辨别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错误。)

四、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法,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既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引导发现法的使用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二条、第三条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采用了讲练结合法。对例题的学习,围绕问题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较正,改正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至于影响后面的解题,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通过例题的学习我给出了解题规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在归纳小结这个阶段师生共同总结,旨在训练学习方法的归纳,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出现错误。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训练量大,利用投影仪,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2、新课的学习

3、反馈练习4小结5作业布置。(1) 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通过一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这样的目的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

1、问题2的设置进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包括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和例题讲解。 ① 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

由于我的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必须在的指导下完成,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引例。引例1中的两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两个单项式如何相乘,使学生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引例2让学生动手尝试,在尝试成功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3,由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最后得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从而实现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这一教学目的。同时在上述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在研究问题中所体现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通过尝试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组简单的练习,由学生口答,强化对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 例题讲解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例题按照逐步增加运算种类进行了编排,使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我总共设计了三道例题。

例1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计算,在讲解此题时关键是让学生按照单项式乘法的法则进行运算。例2是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在例2后我又设计了一问题,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根据题目特征,辩认出它们是哪种运算,应选用什么样的法则进行计算,使学生逐渐分清运算类型,正确运用法则,以实现难点的分散和突破,并提高学生运算的熟练程度。例3是单项式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例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除学生口算计算过程,教师要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并要求学生按规范的格式进行练习和作业。

在每道题完成以后,都配有与例题相近的巩固练习,由学生板演和分组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实现“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这一教学目的。 (3) 反馈练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又是设计了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再一次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使学生加强了对单项式的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 (4) 小结

本节课的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通过我的归纳形成知识系统。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确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引起学生对单项式乘法中系数与指数运算易混淆等问题的重视。 (5) 布置作业

数量不多的作业,既能让学生能对本节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又能有充裕的时间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教学评价、反馈措施

本节课采用了不同的反馈手段和较多的反馈练习。

1、设计分段练习。例如练习一„„练习四每次练习主要解决一重点问题,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扫清后续学习障碍。

2、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如口答、笔答、板演、快速抢答等,以增加反馈层面。通过练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对教学情况心中有数。

3、及时矫正。对每次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对正确的解答及时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总的设计过程,具体过程体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之中,谢谢大家!

如果两直线平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的宋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果两直线平行》。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两直线平行》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4小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以后,对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的一个认知,是对以后进行复杂的几何证明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对两直线平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证明的过程的理解,(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并能简单地应用这些结论。能理解并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严谨的数学证明,并且以后会大量运用证明的方法与格式,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教学难点:

在以往的经验中知道,学生在接触文字语言表述的证明题的时候,对命题的条件、结论都比较模糊,不能准确确定已经条件及求证,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本节课设想使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实践。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草组哦,观察,思考,联系等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类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类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是学生真正陈我给教学的主体,土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其结论是两直线平行.要证明两直线平行,有哪些方法?如果我们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之后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回顾,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为本节课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欲望。

2、讲授新课

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下面大家分组讨论议一议:利用这个公理,你能证明那些熟悉的结论? 引导学生对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3)让学生体验探究如何运用该公理对性质定理进行证明,以及体会证明的一般步骤 。

3、探究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两个命题的证明,

小结: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注意:

(1)在课本中曾指出: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结论是:角的关系.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小结,是学生明确我们数学中的定理,以及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4、总结规律

证明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实际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5、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补充练习,巩固已学知识。通过补充练习2,使学生能够发现一个数学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法。培养其实际运用能力。

6、

课时小结

7、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总结归纳了证明的一般步骤.1.平行线的性质:

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系统回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平行线的性质及证明的一般步骤。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标指出: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结合“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建议,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在鼓励的基础上,纠正偏差,并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

2、在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时,教师通过观察,就个别或整体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做出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通过应用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在讲评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通过作业,反馈信息,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版

各位评委: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

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五、说教法

教学生观察、归纳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识思维发展水平,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六、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要做到教法与指导学习的学法有机统一。学生用学具操作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看教师演示,听教师讲解,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学生为主体,充分使用学具,动手操作体会全等三角形。

六、教学用具: 剪刀,直尺,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图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图案,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去发现有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直观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让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

然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上一个三角形,再把两张纸小心的重叠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然后,教师随即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从实践中感知: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然后,让学生给刚才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其一:任何时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吗?其二: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操作交流,从而更深刻理解对应角,对应边,对应点的概念以及关系。

再次,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纸板的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观察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其次,对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深化知识。练习内容为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找出它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并用符与表示出两个全等三角形。

最后,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学会了用全等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

关注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利用课本例题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根据习题间的联系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经历探究、思索的过程,诱导他们正确解题、运用多种方法解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想象能力。

为了完成这个设计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诱导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要在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得到进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间的互相探讨、启发,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完全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²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六节。其教学内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它是对图形进一步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级数学《证明

(二)》《证明

(三)》中用以研究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八年级下最后一节新课的内容,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2、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从而使他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3、创新性目标:

在体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五、学情分析与学法选择

1、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大部分为郊区的孩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家庭的学习氛围更有限,我要做到的就是让他们在短暂的课堂45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并学会融汇贯通。到了讲述本节课内容的时候,也已临近期末,他们此时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解题的方式方法,注意归纳总结,以点带面,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课的内容,更能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的知识,保持知识的连贯性。

2、学法选择:

(1)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拓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2)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联系点,从而达到灵活应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7分钟)

1、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外角,并由图形中的∠1与∠2让学生识别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并判断哪个角是三角形的外角。此时进一步问:

(1)为讲述三角形外角的概念铺平道路。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比,使学生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有几种关系?(相邻、不相邻)

3、课本例题P212 及改造

(1)∠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它与图中的其它角有什么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2)∠ACD大于∠ACB吗?为什么?

(3)∠ACD=∠B+∠ACB吗?为什么?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两种关系:与相邻的内角互补,与不相邻的内角满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推论一: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在讲述外角知识时层层递进,为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扫清障碍。

(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33分钟)

1、已知:∠B=50°,∠CFD=80°, ∠D=20°

求:∠A的度数。(8分钟)

(1)利用上一题的图形,添加一条线段DE,即:过点D作线段DE与AB、AC分别交于E、F。

(2)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及推论1。

(3)本题可采用一题多解。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下,利用△ABC、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 BDE、△CDF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进行多种方法求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观察图形,回答问题:(10分钟) (1)∠AED是

的外角

∠ACD是

的外角 (2)∠AED =

+

∠ACD =

+

(3)∠AED >

∠ACD >

(4)∠AFD是

的外角 (5)∠AFD =

+

(6)∠AFD >

(7)∠AFD =

+

+

(1)利用上一题的图形,连结AD。

(2)在本题中抛出一连串的小问题,请学生轮流回答,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提问面广。

(3)题目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相当于提供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第(7)题的结论,此结论又为下一题作铺垫。

(4)反复用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强化学生对推论的记忆与应用。

A

F

B

D

教学过程设计

(1)为了使学生将要回落的学习热情得以提高,去掉上一题图形中的线段EF、FC,使之成为课本P215的习题3。 设计意图

3、回答下列问题:(与上一题作对比,聪明的你有什么发现?)(15分钟) (1)求证:∠AFD=∠B+∠BAF+∠BDF。

(2)若∠B=65°,AF平分∠BAD,DF平分∠BDA,求∠AFD的大小。 (3)若∠B=n°,其他条件与(2)相同,求∠AFD的大小。

(2)在第(2)题的条件中给出两条角平分线AF与DF,启发学生与上一题进行比较思考,也可利用辅助线解题。

(3)第(3)题是对第(2)题的拓展,在完成这道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任意设定一个∠B的值,由教师快速回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培养他们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三)课后思考题:课本P215试一试

(2分钟)

A

F

B

D

如图,求证:

(1)∠AFD>∠B (2)∠AFD=∠B+∠BAF+∠BDF。

(3)如果点F在线段AD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 教学过程设计

(1)把上一题图形中的线段AD去掉,演变为课本中的试一试。 (2)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第(1)(2)题可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第(3)题考查到四边形内角和,起到对知识的延伸作用。 设计意图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本节课主要研究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2、这两个推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得到应用? 再次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引导学生自己作总结,学会把握课堂的重难点,达到对知识的综合整理和灵活应用。

逆命题与逆定理(3角平分线) 说课稿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平分线的概念在第一册的教材中已介绍过,它的性质很重要,在几何里证 明线段或角相等时常常用到它们,同时在作图中也运用广泛,刚学过的运用HL 定理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创造了条件。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为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

2、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及它们的应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a、角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b、这两个定理的区

别;c、学生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证题时,不习惯直接应用定理,仍然去找全等三角形,结果相当于重新证明了一次定理。

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2)能够运用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定理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就感;

(2)通过对角平分线的进一步认识,渗透运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侧面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

二、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组织讨论等方法,多媒体引导,以学生为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通过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的情况下进行适时的引导。

三、

教学过程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

通过实例1的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复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 通过实例2,给学生对角平分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个例题的结合,为学生探索发现角平分线打下基础。

2、试一试

(1)作一个具体画图的练习:已知角画出它的角平分线。

这样做让学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对角平分线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 (2)折纸练习。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3、观察

这一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并不难,但要用准确的文字叙述出来比较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有收获。教师在讲解这一节知识时,一定要向学生渗透互逆的思想。

强调说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用来证线段的相等,逆定理是用来证角相等即角平分线的。

4、例题

进行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熟悉定理的运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做证明题的书写格式。

5、阶梯性的练习

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要让他们习惯于直接运用定理解决问题,而不是又回到运用全等来解决问题。

6、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体会性质和判定的作用。

四、

板书设计

线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例题

练习逆定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

(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的《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

(一)》这一课内容。下面我分五部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后,单独研究如何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一课,本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它在工农业生 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在测量水塔、高楼大厦的高度时,都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初步应用,这就为下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二)

(三)打下好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

知识目标:①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一)。②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来判断及计算。

l

能力目标:①通过亲身体会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l

情感目标: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从而发

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应用。 难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的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课后小结直至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设计“实验——观察——讨论”的 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

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

教学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点燃思维火花(趣味题目引入,配以动画演示)

1、为了测量一个大峡谷的宽度,地质勘探人员在对面的岩石上观察到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点O,再在他们所在的这一侧选点A、B、D,使得 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测得AC=120m,CB=60m,BD=50m,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峡谷的宽度AO吗?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假如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么如何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验探索(分小组研究讨论)

还记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那么判定相似三角形要不要这么多条件呢?假如当条件只有角这个元素时,能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1、若有一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投示)(1)每人画一个△ABC,使∠BAC=60°,与同伴交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结论: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A与∠A′都等于60°,∠B与∠B′都等于45°,比较∠C和∠C′是否相等,测量三边长度,探求是否相等。 改变角的度数再试一次。(用三个小组测量结果) 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 引出判定条件1:(学生总结,教师纠正)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应边和对应角入手进行观察。教师在多媒体几何画板上直观地演示。在教学中,通过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样,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D、E分别是△ABC这AB、BC上的点,DE∥BC,

(1)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

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

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分析: 本例意在渗透平行与相似的内在联系,同时,本例有意识地渗透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思想,承前启后。 解:(1)

DE//BC

∠ADE 与∠ABC是同位角

∠ADE =∠ABC,∠AED = ∠ACB

∠AED与∠ACB是同位角

(2)△ADE∽△ABC 理由是:

∠ADE =∠ABC

∠AED = ∠ACB

△ADE∽△ABC (3)△ADE∽△ABC

= =

想一想:在上面的例题的条件下, = 吗? = 吗?(学生画图,交流,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出来。) 解:由DE//BC得, = 根据比例基本性质得: = 即 =

两边同时减去1,得 —1= —1 即 =

课后思考:若DE与BC不平行,它们还可能相似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分三个问题显示,由易到难,新旧知识相结合,分散难点,让学生明白判定方法

(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设置一道课后思考与讨论,使题目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

随堂练习: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1)

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2)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3)

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4)

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5)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 解:(1)对。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因为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有一对直角相等,再加上一对锐角相等,根据判定方法1,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错。

(3)错。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相似。

例: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与一个底角等于30°的等腰三角形就不相似. (4)对。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因为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所以它们的四个底角都相等,因此有三对角对应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对。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判定方法

(一)的理解。

(四)补充练习:

(1)已知:△ABC和△A′B′C′中,∠B=∠B′=75°,∠C=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解:(1)在△ABC中,

∵∠B=75°,∠C=50°

∴∠A=55°

∴∠B=∠B′,∠A=∠A′

∴△ABC∽△A′B′C′

(2)已知△ABC和△A′B′C′中,∠B=∠B′=75°,∠A=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解:(1)在△ABC中,

∵∠B=75°,∠A=50°

∴∠C=55°

而在△A′B′C′中,

∵∠B′=75°,∠A′=55°

∴∠C′=50°

∴根据判定方法

(一),△ABC和△A′B′C′不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中条件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判定方法

(一)的运用)

现再请学生回头看看引入那道题,利用判定方法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再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这道题,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对判定方法

(一)的理解,二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度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提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同桌对讲,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发言,老师总结与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六)、分层作业: (必做题):P119的习题4.7的

1、2 (选做题):

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AB上任一点,DF∥AC交BC于E.AF交BC于M,且∠B=∠F,△AMC∽△BDE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l

新的探索:(提高题)

(4)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90°,对角线BD⊥DC,求证:△ABD∽△DCB.

分析:由已知条件不可能推出有关比例式时,只能找相等的角.用定理“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平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等等.

(设计意图:旨在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同时上述问题的进一步伸展,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思维发散的平台。而且这也为下节课学习证明作了必要的铺垫。)

四、

教学评价: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上组织学生参与“创设问题——实验——观察——讨论——总结”这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拓展性和开放性题目的设计编排,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分钟小测:

1、

C 如图,AB,CD相交于E,ΔAEC∽ΔDEB,∠A与∠D是对应角,则其余的对应角为______,对应边的比例式为_________

A E B D

2、

A

如图: ∠BAC = ∠ADB,图中有相似三角形吗?

为什么?

D C B

3、已知ΔABC,P是AB上一点,连接CP,满足什么条件时,ΔACP与ΔABC相似.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证明一》,是在前面对几何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而前几册对有关几何结论都曾进行过简单的说理,本章内容则严格给出这些结论的证明,并要求学生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及书写表达格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则是对前几节证明的自然延续。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逻辑推理、问题思考、组内及组间交流、动手实践等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及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以增强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讨论。

三、说学校及学生现实情况

我校是蓝田县一所普通初中,四面非山即岭,距蓝田县城四十里之遥。但由于国家对西部教育的大力支持,学校有远程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硬件环境。我校学生几乎全部来自本镇农村,而我所教授的八年级四班学生,大多家庭贫苦,所以学习认真踏实,有强烈的求知欲;此外,善于钻研是他们的特点,并且,有较强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直入主题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开始,而一个成功的引入,可使学生破除畏难心理,对知识在短时间内产生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我的具体做法是:简单回忆旧知识,“证明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轻松做答,我肯定之后紧接着说:“本节课就是用证明的方法学习一个熟悉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尽量使问题简单化,这样更利于学生投入新课。 〈二〉、交流对话,引导探索 1 巧妙提问,合理引导

证明思想的引入时,问:同学们,七年级时如何得到此结论?(留一定时间让他们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回答后,我及时肯定并鼓励后抛出问题: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容易回答:凑成一平角。我说:很好!那你们用这样的思想能证明这个命题是个真命题吗?赶快试试吧!这样,既引导了证明的方向,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学生做题,我巡视。同时让一学生板演。

2、恰当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能力

在学生做完之后,我与他们一道分析板演同学证明是否合理,并利用多媒体给出正确书写方法。

3、一题多解,放手让学生走进自主学习空间

正因为学生的预习,所以他们证明的方法有所局限,这时,我抛出问题: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将课堂时间又交还他们,将其思维推向高潮。学生思考,继而热烈讨论,此时,我又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学生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同时,借此机会增进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情谊,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最后,请有新方法的同学叙述其思想方法,我用大屏幕展示不同做法的合情推理过程。

4、展示归纳,合理演绎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种表达形式,以促其学以致用。

5、反馈练习

用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新知,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在他们作完之后,多媒体展示正确写法,加强教学效果。 〈三〉、课堂小结

1 采用让学生感性的谈认识,谈收获。设计问题: 2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目的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其语言概括能力。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严谨的逻辑证明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让学生充分体会有理有据的推理才是可靠的。而证明思想、书写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重点。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理念,也是我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从学生课堂表现可以看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做法让我倍感惊喜!把学生还给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是我一贯的做法。

图形的位似》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形的位似》。图形的位似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图形的相似》第六节内容。《图形的相似》是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单元是整个图形与变换板块的基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图形的位似是图形的相似的延伸和深化,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相关知识和具备一定图形研究法的基础上,再来研究图形的位似,进一步对相似强化理解,更为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作了一定的铺垫。

本节课的重点是:充分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并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角度来看,概念学习是接受一个新事物的起始阶段,也是后期应用的基础阶段,特别是对于图形的概念学习,尤其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基本含义。而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者缩小,本质上时位似图形性质的应用,它是一个集动手与动脑一体的活动,也是本课的技能目标,因此,确立本课重点为以上两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能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任意一个几何图形放大或者缩小。理由是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往往不能很好的抓住图形的性质特征,从而实际应用位似图形的性质将图形放大或者缩小的时候,就会遇到拦路虎。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经历位似图形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究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并学会对图形放大或者缩小,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下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导”和“动”,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从位似图形概念的得出,到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一方面做到放手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讨论,交流,另一方面又时刻给予必要指导,从而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学生间合作和互动的过程。 (2) 设计三个清晰的教学板块

第一个板块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位似图形。本板块中主要提供视频短片让学生从动态影像中感知位似图形,并让学生参与到位似图形的创造中。

第二个板块 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 本版块是本节课重点之一,在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通过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板演和投影动态展示的学生活动形式,对位似图形定义中的两大特征及性质进行探索。

第三个板块 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作位似图的方法,将图形放大或者缩小。本板块中涉及到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技能目标,位似图的作法和原理,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学生的手脑配合完成探索活动的能力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在这个板块中,也让学生感体会分类思想的运用。 下面,我说下教学过程。

(1) 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较感兴趣的手影戏问题作为载体,播放手影戏表演短片并利用液晶投影的灯光进行模仿表演。这样设计的意图,主要是激发兴趣为主,学生参与到情境的创设中,印象肯定十分深刻。同时,在玻璃片上画一个三角形,利用投影灯光将三角形投影在幕布上,改变玻璃片与墙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用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实验活动,引入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新方法,并为进步研究位似形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图形变换与同学们已掌握的翻拆平移、旋转的不同.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

第二板块 位似图形的定义及性质的探索。

这个板块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探索位似图形的定义。第二个层次,探索位似图形的性质。 第一个层次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因此在设计上主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课本“实践”活动后的图形,进行两方面观察,一是观察△ABC与△A’B’C’是否相似,二是观察对应顶点的连线的特殊位置。学生从直观上很快就能判断出两个三角形相似,却不能说出相似的理由。在这里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理由,可以借助作图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成比例的特点,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板书形式给出相似的说理过程。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观察的两点说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并定义出位似中心和位似比。

这个层次中,主要是教师引导为主,讲授为辅,对于引导过程中,始终把重点目光放在位似图形的两大特征:(1)必须是两个相似的几何图形(2)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同时又着眼于位似图形和相似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变得深刻和准确。在评价方式上,对于学生自行概括的位似图形的定义要充分予以肯定,并且可以邀请学生多次更改已达到精炼和准确的定义。而在根据要求画图中,学生有可能出现对画图要求理解的错误而导致所作图形与原图形在位似中心异侧,在概念揭示后,可展示学生中间的此类情况进行辨析,从而能感悟到位似图形可以在位似中心的同侧和异侧。若学生中不存在此类情况,可教师进行点播。

第二个层次,对位似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究。这个内容主要由学生活动探究为主。具体是引导学生回顾已有对图形性质探究的方法,即一般在定义的描述过程中,就包含了两个性质:(1)位似图形一定相似(2)各对对应顶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而对于第三个性质各对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比等于相似比,在充分理解了位似图形的定义后,引导学生回顾作图过程中 这一要求,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得比和相似比是一致的。在这个层次中,学生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轻松和迅速的,在给出探究方向后,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在碰撞交融中,位似图形的性质自然浮出水面。 (2) 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作位似图的方法,将图形放大或

者缩小。

在学习作位似图的方法,是技巧性的知识,但也是位似图形的性质的应用。作为本课的难点,在突破上需要作以下两点设计:

一是对位似中心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二是对作图方法模仿,归纳和总结。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探讨方式,首先给出一组问题交给学生交流讨论: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位似中心点 O是一动点,则,点O与△ABC有几种位置关系,画出示意图。②分别以O为位似中心,按照2:1将△ABC放大。这个环节中,问题一得反馈方式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总结的过程,将成果展示给所有人,这样宏观调控后的自主创业法,对学生掌握图形分类思想方法和自我反思归纳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第二个问题,在教学时候必须在示范点O在△ABC外部时候的作图方法,并强调三步骤:一连接位似中心与三角形三个顶点,二根据位似比截取对应点,三连接对应点的图形,生成一定的方法后可由学生自由完成,这样的模仿对象一树立,学生在作图技巧的难处也迎刃而解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辅导员,边扶边放,有的放矢,这样的方式学生更乐意接受,通过做中学,学的好,记得牢。 (3) 巩固与提高

在巩固与提高环节,可以采用以下两组练习:

选取适当的比例,将课本图10--26①中的图形放大.选取适当的比例,将课本图10--26②中的图形缩小.本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作图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者要帮助学生理清选择适当的位似中心和分清各点的联系.②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四边形ABCDE 的位似图

形,使得新图形A’B’C’D’E’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1,位似中心是坐标原点O ,并表示出A’B’C’D’E’的坐标。

这是一个拓展性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坐标系中所学知识与位似图形的作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和对新旧知识的熟练驾驭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提高方面,可在学生解决了

正方形性质的探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正方形性质的探索》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内容,教材前几节探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再过渡到正方形,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发展。教材这样安排,由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突出探究的层次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美。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以及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经历探索过程,在简单操作活动和说理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习惯。

3、通过正方形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感受正方形图形美和语言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正方形的定义;难点是正方形性质的应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指导探索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复习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性质以及判别方法,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复习,过渡到矩形和菱形,再由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和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从而得出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最后给正方形一个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边复习教师边板书一些重要的性质。

(在复习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和个别回答相结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教师合作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讲授新课 (1)、讨论正方形的性质(13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正方形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归纳和总结正方形的性质。总结后教师提问并板书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正方形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教师要强调“正方形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这一性质。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表达,教师纠正总结,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想一想(3分钟)

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让学生用纸剪一个正方形,通过动手折出正方形的对称轴的条数。并要求学生要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正方形的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即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两组对边的中垂线。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实践,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过程中。)

(3)、例题讲解(8分钟)

例题是对正方形性质的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很多,本题用到了正方形对角线的性质,先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学生看的同时,教师板书例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方法和过程,教师引导点拨。最后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解题过程,其他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给予积极性评价。 (这样的讲授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4)做一做(5分钟)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打开。怎样剪才能剪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折叠、自己想并剪切,然后四人一组讨论,并回答讨论结果。只要保证剪口线与折痕成45度角即可。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议一议(7分钟)

正方形、矩形、菱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图说明四者之间的什么关系,学生画图时教师巡视指导,并归纳学生画的关系图.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关系图。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完成共同承担的任务,在集体学习中形成团队意识,树立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理念。)

(6)随堂练习(4分钟)

两道题都是对正方形的一些性质的应用,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7)课时小结及布置作业(2分钟)

《平行四边形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叫王建英,来自夏庄镇袁庄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学习和掌握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平行四边形作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典型范例,对它性质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而用中心对称作为工具,借助图形的旋转变化来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动态观点处理静止图形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论证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且为下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是教材中四条性质及例题.为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性,探究问题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智力.我采取把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集中在一课时中一起研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探究活动,对学生较适宜,而且有一定吸引力,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会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学生独立探究及合作交流的结合,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三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难点:通过探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发现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开展教学.2教学手段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的数学活动,体验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并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五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以录像和照片形式展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伸缩晾衣架,活动铁门等,引导学生回忆起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对边,对角,对角线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呢并板书课题.(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提供给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为发现法学习创建情景.) (二)自主探究,发现性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进行大胆猜测,尽可能多的寻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几分钟后,揭示研究结果: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等.对于学生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对猜想进行探讨,加以证明,并对错误结论进行调整,得出 性质一: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性质二: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此时,教师提问;除了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怎样的图形变换?学生在尝试翻折,旋转后,发现图形旋转180度以后重合,于是又有新发现: 性质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质四: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交点是对称中心. (让学生自己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归纳交流,形成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交流平行四边形性质,并用规范语言描述.请学生总结整个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试验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总结.若验证后发现不合理,则重新探索,不断往复,形成新知. (四)性质应用,形成技能

问题一:平行四边形ABCD中,∠A比∠B大40度,AB=8,周长等于24.从这些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通过此题,提供了开放的情景,可让 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性质1,2,加强了对新知识的应用意识.) 问题而:将问题一中"周长等于24"改为"对角线AC,BD交于O,△AOB的周长为24",求AC与BD的和是多少

(此题为课本例题的变形,进一步加强了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运用.) (五)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六)分层作业,发展深化

1.必做题:课本P62练习1,2, 习题1,2,3 2.选做题: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平行四边形ABCD有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0,0),(5,0),(2,2).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教学评价

1.本节课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贯穿始终.2.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3.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表述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规范的语言描述四条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平方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编教材初中数学第三册第十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是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大纲确定)

⑴、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⑵、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

⑶、通过上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

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关键:求平方根(即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边启发、边分析、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引例、例题及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出示引例1:(投影片显示) 一艘轮船由A码头出发,朝正东方向行驶3千米至C处,然后朝正北方向行驶2千米至B处,问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问题:⑴已知一个数要求这个数的平方,该如何求? ⑵已知一个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又该如何求?

⑶符合这样条件的数有几个?该如何表示?

(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估计学生会回答------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

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习己学知识

复习乘方运算法则。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诱发学生寻找解题途径。 交流对话

探索新知 引例2:(投影片显示)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cm2,求它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强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边长的值。 总结:

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用式子来表示就应是:已知x2=a,求x的值。这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求一个已知数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须在数学上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导学生举例。

简要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发现:

逆用乘方运算。深入探究,如设一边长为xcm,依题意有x2=4,∵22=4,(-2)2=4 ∴满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边长不能是负数,∴x=2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2cm。

归纳总结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并会表示平方根 举例。

了解 培养学生用逆向思维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蕴涵着的一些相互联系的量(面积与边长),再通过设未知数,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与乘方运算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巩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学重点

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堂练习比较探究

归纳总结 教材第87页练习,个别口答。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探究,寻找规律,得出法则(用投影片显示)。

强调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平方根的表示法。(强调,特别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负数。) 开平方的定义。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就是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运算来进行。 独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对,矫正。

得出法则: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共同校对,矫正,使语言精练准确。

理解,掌握。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概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明确平方与开平方是互为逆运算关系。 例题分析 反馈调控

形成能力 出示例一: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⑴、要判断一个数有没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负数,若是负数就没有平方根,不是负数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时,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来求。 板书解题过程:„„

指出:在解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法则;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结合平方根的概念与法则,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过程的书写格式。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领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渗透比较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结构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投影片显示):

1、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2、正数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为±

3、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师生一起讨论得出

突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 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判断正误,并且改错:(用投影片显示题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负数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页练习

2、

3、4 巡视、小组辅导

选取小组代表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强调注意点: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都是错误的。②正确表示平方根。 ③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适用的方法。

小组讨论,互相质疑,校对,矫正。共同完成。 书写练习4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定义和法则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同时使学生注意解题的关键。 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深入探究

问题迁移 出示练习(投影片显示)

1、什么数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这里估计学生会联想到引例2解决过类问题)巡视、小组辅导。 投影有代表性的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 阅读题目 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发现,质疑,达成共识。 书写解题过程。

使学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义与法则,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 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知识整理 形成系统 提问:

① 这节课学习了用什么知识解决哪类问题?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 ③并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④介绍开方最早见于我国的《九章算术》,比国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对所学内容加以概括,相互讨论,回答,补充,共同整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系统,为今后继续学习实数性质的应用打下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

加深学生对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⑴完成作业本上的题目。

⑵兴趣题: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这个数。 课后结合自身水平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 ⑴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作业本。

⑵基础稍好的学生完成作业本和兴趣题。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故进行分层次要求。

五、板书设计 10.1平方根 投影学生练习„„ 例一: 解:(板演详细解题过程)„„平方根概念:„„开平方概念:„„ 法则:„„

六、设计说明: ㈠、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现代教学思想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第一”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理解并学会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㈢、关于教法和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实例和生活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运算及其逆运算及平方根性质法则的比较中主动发现问题;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更好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㈣、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注重目标控制,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③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一节一次函数后,回过头重新认识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其他数学概念,即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不等式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不是简单的回顾复习,而是居高临下的进行动态分析。

2、活动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图像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②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 ③经历不等式与函数问题的探讨过程,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④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的来讲,希望达到张孝达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大脑。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1、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合作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教法分析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写成ax+b>0(或

⑴从函数值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⑵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a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上两个角度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动”―――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探”―――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合作讨论。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一点,直观多一点,动手多一点,使学生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1.一次函数的定义。 2.一次函数的图象。

3.直线y=kx+b与方程的联系。

那么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概念以及一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作好新知识的衔接。

二、导探激励

问题1: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x取何值时,2x-5=0? (2)

x取哪些值时, 2x-5>0? (3)

x取哪些值时, 2x-5

x取哪些值时, 2x-5>3?

教师活动:展示问题1,适当时间后请学生解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借助课件作结论性评判。

设计意图:问题1可以直接解不等式(或方程)求解,但这里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直接图象得到。引导学生体会既可以运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也可以运用解不等式帮助研究函数问题,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师意图是尽量用图象求解。

问题2: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 -2x+3

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可先将其化为一般形式,

再画图求解;也可以将-2x+3与3x-7看作是两个

关于x的一次函数,即y1=-2x+3,y2=3x-7。

于是不等式的解集即对应着y1

原不等式化为5x-10>0,画出直线y=5x-10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上方,

即这时y=5x-10>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解法2:

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

画出直线l1︰y=-2x+3,y2=3x-7,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

对于同一个x,直线y=-2x+3上的点在直线y=3x-7上相应的点的下方,这时-2x+32.

三、达测深化

做一做:

兄弟俩赛跑,哥哥先让弟弟跑9m,然后自己才开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m,哥哥每秒跑4m。列出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何时哥哥追上弟弟? (2)何时弟弟跑在哥哥前面? (3)何时哥哥跑在弟弟前面?

(4)谁先跑过20m?谁先跑过100m? (5)

你是怎样求解的?与同伴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做一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请部分学生展示其解法。教师借助课件对学生解答作出评判。展示练习,在学生思考后,用课件展示图象以便学生识图。

设计意图:函数、方程、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通过具体例子渗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作用。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P19 读一读

P20习题1.6

《14.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及处理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四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用依据。而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性质定理的来龙去脉;了解、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拓宽学生探索图形变化的视野。掌握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有益于学生了解数学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对教材进行处理:增加2个例题,目的是直接运用性质定理并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2、重点:学生了解、感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归纳总结其证明。

3、难点:等腰三角形常用辅助线的作法。

二、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等腰三角形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与轴对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互动互助基础,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还缺乏经验。其次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再次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

第20篇:文艺复兴时期美术说课稿

说 课 稿

课 程:大学美术鉴赏

课 题: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美术

说课人:陈煦 (单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一、说教材

本课程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美术鉴赏》为教材。本教材采用突出重点人物,重点分析经典作品的方法,解析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另外介绍同时期的其他一些重要美术家和经典作品,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艺复兴美术的理解。从而赞赏美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进而形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二、说学情

大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达到了一定层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具有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学生感官体验的审美愉悦,创设浓郁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参与、合作,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推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从直观的感性体验和想象上升到理性的思维阶段,提高其自主鉴赏的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欣赏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学习效果,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艺复兴“三杰”, 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

技能目标:学习欣赏西方经典美术作品的方法,体会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 加深对欧洲文艺复兴这一伟大历史时期的认识,体会美

术的文化价值。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要求对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对三人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难点:在于学生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特点的理解及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人文主义。

五、说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根据教材的特点、要求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其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题材、艺术手法、艺术特点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则学生更易于得到审美启发,从而促进加深理解欣赏作品。采用主体探究式、横向比较教学法与学生合作式学习法相结合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同时辅以练习反馈的做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悟教学内容,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与比较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得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

六、说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我国宋代学者张之厚说“学则需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课堂教学的导入,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为魅力课堂的形成打下基础。我引用恩格斯对文艺复兴的评价开场并设疑(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为什么说 2

这是一次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产生了哪些巨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导入新课。 二)分析历史,奠定基础:(5分钟)

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对人类产生的精神与文化政治的影响,它的文化价值,是极为珍贵的。美术是其精神财富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几位经典的美术大师,是构成文艺复兴文化的主体。但是,与其他课的欣赏不同之处在于,本课几位美术家(尤其是“三杰”),必须放在文艺复兴的大环境与人文主义的思潮的大背景中,才能获得真谛。因此,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在这个环节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补充有关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为下面进一步欣赏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是“人文主义”,即争取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发展,主宰宇宙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与欧洲中世纪的否定人生、否定现实、提倡禁欲主义的宗教世界观,是针锋相对的。 三)分别赏析,横向比较(30分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设计采用先对“三杰”分别赏析,然后再对其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他们各自作品的艺术魅力,更能通过比较的探究,把握其艺术个性。

首先设疑:本课中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是指哪三位美术家?

1、达•芬奇的绘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完成教师的台阶式设疑: ① 恩格斯提到的第一个巨人就是达•芬奇,为什么? ② 你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③ 运用已有美术知识尝试分析《最后的晚餐》。教师提示:主要从形象、情节、构图、透视四个角度探究。 ④ 有没有同学能画出焦点透视的示意图。

学生经过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发 3

言,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或需要补充的再提出来交流,教师及时肯定和补充。问题④是我设计的让学生动手画的环节,请能画的同学画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各自画在准备的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选优秀作业进行表扬,展示。目的就是提供条件让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通过成功表现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健康成长的沃土。

2、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完成教师的台阶式设疑:

①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表现的内容? 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如何造就天地、人类等万物的呢? ③ 尝试分析《创造亚当》一图的艺术特色。教师提示:从内容、形式、对比因素等方面入手。

通过各组学生展现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参与,得出结论。本环节的设计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置适当的台阶,让学生产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成就感,以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营造交流的、融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拉斐尔的绘画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教师提示:从构图、形象、色彩、形式对比因素四方面进行。然后交流、补充、总结得出结论。

4、横向比较:

在师生共同分别赏析了“三杰”绘画作品,体味了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设计这一个环节,让学生横向比较这三幅作品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的作品所折射出的人文主义的光辉、高超的艺术技巧、以及每个人的艺术个性特征,提高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进而综合认知的能力。教师设置四个角度进行提示,让学生 4

思考:

① 作品尽管表现的都是宗教题材,但表现的形象却都是活生生的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② 作品都选择了人物或事件最富有戏剧性、概括性和表现力的瞬间。 ③ 作品都选择了适合内容的有意味的形式。

④ 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达•芬奇的深湛、含蓄和富于理智,米开朗基罗的雄健有力、充满激情,拉斐尔的优雅、和谐、秀美等。

四)拓展知识,加深理解:(3分钟)

要求学生课后欣赏“三杰”的其他作品和课本介绍的其他美术家的作品和成就,加深对文艺复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课堂小结:教学过程结束。(4分钟)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西方绘画从宗教艺术中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并在人文主义氛围中,呈现出它的整体风貌。特别是以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首的文艺复兴运动及他们的艺术大作对欧洲和全世界的现实主义思想及人文主义思想起到了灯塔般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美术

一、文艺复兴历史背景 人文主义

二、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1、达〃芬奇的绘画

《最后的晚餐》——形象、情节、构图、透视

2、米开朗基罗的绘画

《创造亚当》——内容、形式、对比因素

3、拉斐尔的绘画

《椅中圣母》——构图、形象、色彩、形式对比因素

4、横向比较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对美术鉴赏教学是很有效果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发扬并有所创新。

1、转换教学方式。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讲授理论知识,再用理论指导欣赏。这样避免了直接的知识讲解,以误促进,学习就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愉快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资助鉴赏。

2、鼓励自主学习。在学生鉴赏的过程中,不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3、提倡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鉴赏任务。因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优点都能得到承认,其潜能可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学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互动互学、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八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
《八年级美术说课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