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8 20:24:21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

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声音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描述了美好的乌托邦之梦而已。事实上,何为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最普遍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痛苦、死亡、损害、失败、崩溃、冲突、悲剧甚至劳动的幻想中的未来社会,但就马克思而言,他根本无法描述出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从不拿未来说事,而且,乌托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因为马克思是犹太人,犹太人的传统是禁止预测未来,所以他往往对未来只字不提。另外马克思认为未来还没有来到,因此对未来的假想不过是一种谎言,将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变成似乎可以预测的假象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影响到未来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安全的错觉,“像一个抱着毯子不放的小孩那样紧紧抓住未来,便可以高枕无忧”。

先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谴责现世的贪婪、腐败和权力欲,并向我们发出警告:如果不能做出改变,人类将根本没有未来。对马克思来说,乌托邦描绘出的社会蓝图分散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中政治任务的注意力,马克思对那些脱离了历史现实的观点都保持审慎的态度,马克思坚持认为重要的不是对于理想未来的美好憧憬,而是解决那些会阻碍这种理想实现的现实矛盾。未来的种子深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要实现一个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不只需要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力量的加深,还需要社会经济力量的不断充实与提高。

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出奇幼稚的想法,这来源于马克思对人性的轻信和对人性邪恶的无视,从而忽略了一个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但是,社会主义并非要求它的公民都是道德上的楷模,他并不意味着我们随时都要把自己束缚在集体的大家庭里。这是因为,能使马克思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机制都是可以嵌入社会制度中的,而不会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人的善意上。比如在一定的社会体制下,一个人生产一件产品,他自身的贡献是他自己能获得某种满足感,同时这也使社会中的其他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就是通过马克思构想中的未来社会关键的生产单位自治合作社的机制实现的。正是因为有合作性的、利益共享的、人人平等的、共同治理的机构的本质,我们自我的实现就能帮助他人过得更好。社会在完善的机制管理下,能给每个人以最大限度的空间实现人生的价值,及自我满足和对世界的贡献。 但也并不等于说,人性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人性生来就是邪恶的。

人之初,性本善。婴儿出生时相当于一张白纸,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拿着画笔一笔笔勾勒出人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各种小心思、小技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虽然不可能一下变成纯洁无瑕的天使,但充足的物质基础可以消除一些造成道德堕落的根源。各种体制能够塑造我们的内心体验,他们是在教育的绝佳工具。比如英国法律规定了车辆靠左行驶的的交通规则,但英国人无需强忍着右侧行驶的欲望而发生激烈的心理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能达到完全的人人平等,也并不意味着社会将分配给每个人等量的财富和资源。真正的平等不是以同等的标准对待每一个人,而是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给予同等的关注,这才是马克思希望建立的那种社会。共产主义要求给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条件,但即使是在富足的社会中,自我实现的程度也必须受到限制。人类既然有能力实践自由,也就有能力滥用自由。所以,需要相对完善的社会机制来束缚、管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塑造人们的内心体验。 马克思主义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这并不是乌托邦社会,即使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画上等号。马克思也并没有完全忽视人性的险恶,正如他相信人类不可能变成纯洁无瑕的天使一样,他强调的不是以人性来管理社会,不是靠人性的善意来规范社会,而是靠完善的社会机制来管理社会,规范人类。归根结底,那种简单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

乌托邦之梦的观点,不得不说是不科学的。

中文一班兰宇 学号:20111141138

推荐第2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在纠结于各种电路之中,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我花费了七天时间阅读了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阅读这本书之后,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重新思考马克思的话语,也带给我了很多启示。伊格尔顿论证“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时候他并没有采取“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叙事方式,而是直面人们对马克思的种种疑虑,一个一个地破解这些疑虑。他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驳斥了反对马克思的错误观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当代价值。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为: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二、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

四、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

五、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

六、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

七、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

八、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

九、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

十、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和东欧垮台以后,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怀疑,责难、误解、甚至任意对马克思主义加以歪曲、污蔑、恶意诋毁。面对当前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挑战,作者阐述了在当今的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真理性仍然存在,也并没有失去其当代价值。自《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到今天已经160多年了。今天的时代,比起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工业资本主义到“晚期”、“消费主义”、“后工业”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后工业时代——文化、通讯技术和服务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物质财富也极大丰富了,今天的贫困似乎也与原来意义上的贫困有了很大的不同,等等。这些问题,鲜活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人们不得不面对它,不得不认识它。马克思对于当今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呢?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它具有人类性,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与人类理想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体现了人类的使命,它以自身的存在体现人类的存在。当代资本主义依然矛盾重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化,表现在经济危机周期缩短,而且还有财政危机和倾向使用危机。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苏东剧变只能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说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十分肯定的。

在这本书中,特里·伊格尔顿从世界范围特别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该书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可操作性的参考价值。特里·伊格尔顿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员,特里·伊格尔顿以他对资本主义的了解和多年身在其中的体验以独到的视角来诠释他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结束了”这一错

误观点,作者认为“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资本主义看上去迅速衰败的迹象并不明显。今天,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都对此表示认同。不过他们宣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早已不是马克思当年描绘的那个样子了,如果不与时俱进,马克思的思想就会失去价值。在认真地审视这样的说法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本人是十分清楚资本主义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一个事实的。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更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等。既然马克思早已洞察了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本质,最近几十年中资本主义的形态变化又怎能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呢?另外,马克思本人曾经预言工人阶级数量的锐减和白领工人的增加(稍后我们将谈到这一点)。他还预见到了所谓的全球化——一个真正思想陈旧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马克思的这种“陈旧”恰恰是他的观点仍然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关键之处。”这一点便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特里·伊格尔顿指出:“就像马克思曾经预言过的那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财富分配不均已经大大加深。今天,一位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穷困的墨西哥人收入的总和。”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现在资源匮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杰作’”。从作者的回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与,特里·伊格尔顿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 并以当代的事实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其当代不可替代的价值的。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过去了,但马克思思想产生影响的时代并没有结束,没有人敢肯定马克思在未来的影响并不比现在大。其实马克思的理论价值远不止这些。在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依然可以带领我们认识当下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如果我们带着现实问题去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话,仍然可以很容易从中获得启示。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仍然是不可小觑的,特里•伊格尔顿在书中也明确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在当代形势下我们也仍然可以感受的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推荐第3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一、引言: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广泛地质疑,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意识到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关于解读马克思的书籍有很多,每位作者对于马克思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我认为每位作者在解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入一些些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观点。而伊格尔顿希所著写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却是特别的新奇,他并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从而还原了马克思的本质。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英国当代思想家。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著有多部重要文化及思潮理论观察的书籍,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一九八三年他的著作《文学理论介绍》(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对新潮流的介绍通俗易懂甚至引人入胜,被重印了将近二十次,成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系学生的必读教材。至今仍在巴恩斯·诺布尔书店(Barnes and Noble)的文学批评专柜占据一席之地。伊格尔顿定期为《卫报》和《伦敦书评》以及其他许多主流媒体撰写文章。查尔斯王子曾高度评价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称其为“可怕的伊格尔顿”。

三、书本内容简介

伊格尔顿总结了西方十大主流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环境和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考究和论证,并深刻批判了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荒谬之处。 他反驳的这10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过去40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四、读后感

通过阅读伊格尔顿所描述的10大错误观点,我们可以简单地罗列出10大观点:

1、马克思主义在后工业社会依然有用。

2、马克思主义不是饥荒的代名词。

3、马克思主义没有冒犯自由和尊严。

4、马克思主义并非鸟托邦之梦。

5、马克思主义不是非即白的历史观。

6、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蔑视宗教。

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仍然存在。

8、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暴力和牺牲。

9、马克思主义不意味着消除个人自由。

10、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政治倾向互惠。

马克思是第一位将资本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来研究的理论家。资本主义并不能终结人类历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不可能演绎“不朽”的神话。资本主义在加剧人类异化、社会生活商品化、助长人性贪婪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它的意义和价值。伊格尔顿在这本书中断言:“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资本主义追求财富的无限积累,不断扩大金钱投资规模,不择手段获取经济霸权,国际竞争不断压低利润率,造成全球经济衰退、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由此带来了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面对当前已经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这本书回归到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发掘出其哲学理论中的本质力量。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从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深对马克主义精髓的科学理解,而且有利于我们认清楚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真实意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

推荐第4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理科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马克思并没有太多了解。尽管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我并未真正地读懂,但是,我觉得这本书使我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有人在为全人类的未来而思索,奋斗,呐喊;有人以深远的目光回顾历史,又探进未来;有人坚定地拥护和捍卫着自己的信仰……

在本书中,特里.伊格尔顿针对当前西方世界的十个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作者在前言中说到,自己并不像那些狂热强硬的左翼分子那般,全盘吸收而不加自己理解。他对马克思的某些观点仍持保留意见。他并未因马克思伟大的思想而人云亦云,相反,他对自己的言论与思想负责。这点让我十分感动。

下面我摘录几点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一章讨论的问题是,当代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结束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中毫无用处。但作者认为,过时的恰恰是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阻止了其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人类进步的绊脚石。随着经济全球化,大量加工业被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让一些鼠目寸光的西方人误以为重工业已经从世界消失。可是,世界的不平等反而愈加严重。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失势,是因为它所对抗的资本主义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变本加厉。所以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恰恰就是追求变革的决心,只有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能明白这“不可为”是否真的不可为。

我想,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批判、怀疑和阻挠。但我们都不该轻易地放弃。既然是使命,是自己的信仰,就该坚定不移的执行。就像《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那样,为了坚守自己的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英勇就义。他的生命画下了句点,精神却长留人间,影响着后代无穷。

在第二章中,当代西方反马克思主义又提出,马克思主义一旦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但在作者看来,在社会主义国家看到的这些在资本主义国家早期也出现过,这是在低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所必然引起的。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设想过会在穷国实现社会主义,也没有想过社会主义会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在物质贫乏的条件下并非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资源,社会主义会扭曲变形,最终变成斯大林主义。马克思本人反对死板的教条、军事恐怖、政治压迫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

我的感想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像斯大林主义或是*期间,社会发展必将倒退,人民的生活必将受到冲击,距离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会越来越远。

在第六章中,反对者们说,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且极端蔑视宗教。马克思主义完全无视人性中那些最可贵的东西,因此也不难理解斯大林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信徒们所犯下的暴行了。而作者说到,有无数的事物既不属于物质生产,也无法归结为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并非涵盖一切的终极理论。诚然,马克思经常谴责道德规范。然而,他所谴责的是那种忽略物质因素,赞成道德因素的历史研究。他谴责的不是道德,而是道德主义。

这一章的内容对我来说显得尤为晦涩难懂,书中的很多哲学概念对我来说相当陌生。但是,书中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内涵的一些阐述仍能给我一些启发。书中对主观能动性的一些阐述,现实与精神、意识的关系,让我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人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与创造。

……

书读完了。也许我的一些观点尚显得幼稚或是有失偏颇,但这是我向马克思主义,向着哲学的殿堂迈进的珍贵的一小步。我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哲学理论,拓展我的视野,提升我的精神境界。

商学院工商管理大类一班

2014141084130

张婷

推荐第5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一、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复活

1999年的秋天,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了评选“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活动。卡尔·马克思位居第一,被评选为即将过去的一千年里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千年伟人”。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康德、尼采等人紧随其后。有的投票者写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英国《观察家》杂志曾发表评论感慨地说:“自从20世纪柏林墙倒塌起,很多资产阶级学者就不断宣称马克思已完全与时代无关了,可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危机的不断爆发却又把马克思带回历史舞台。”(转引自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174页)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中,开展了一项题为《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的得票数远远超过休谟、康德、柏拉图等人,荣登榜首。栏目主持人布拉格宣布说: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同上,第16页)

2005年8月22日,《明镜》周刊刊登题为《多数德国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的封面文章,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该周刊记者问不来梅大学劳动和经济研究所所长鲁道夫·希克尔和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家保罗.诺尔特: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现在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希克尔的回答是:作为社会理论家,马克思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模式,并勾画出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远景。这些在过去都非常吸引人,现在仍令人神往。这两位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改变了世界。(同上,第16页)

2008年12月10日,在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75周年的纪念活动上,英国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致辞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人们对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随之更为客观。大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作出了最为有力和深刻的分析。(同上,第13页)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热销了。在德国,专门出版学术著作的卡尔一迪茨出版社经理称,2008年10月的头3个星期,《资本论》售出417本,1—10月售出1500套,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3倍,是1990年销量的100倍。购买者以20—25岁的年轻人为主。在德国,《资本论》成了2008年圣诞节最佳的礼物。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时任德国财政部长的施泰因布吕克,开始阅读《资本论》,他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德国马克思故居展览馆馆长比特里克斯则说:“我记不清听到人们这样讲了多少次:‘这个人是对的’。”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在读完《资本论》之后发表评价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同上,第

41、174页)

路透社专栏作者贝恩德在《卡尔·马克思和世界金融危机》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熟悉的资本主义正在死亡,现在有一种共识正在达成,即资本主义需要在21世纪得到全面修正以拯救自身,马克思对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在得到确证。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编辑埃伦·克米辛斯·伍德,在他的《回到马克思》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刻是回到马克思最佳、最合适的时期。”他认为,今天全球化或普遍化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本逻辑发展的结果,这个逻辑就是积累、商品化、利润最大化和竞争的逻辑,而且它们几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和自然本身的所有方面。所以,伍德认为,马克思的学说比以往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马克思比任何人都更有效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律。无独有偶,在伍德之后,美国《纽约时报》也发表了名为《回到马克思》的长文,该文引用了美国某证券交易所领导人的一段话:“我长期待在华尔街,我越来越相信马克思是正确的。现在我绝对相信,马克思的方法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出色方法。”(同上,第41-42页)

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值得一读

就在这种背景下,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教授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问世了,再一次地表明了在西方力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还存在着,并且还很活跃。《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中译本由国内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作者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个爱尔兰工人移民家庭,后任曼彻斯特大学文学理论教授、兰开斯特大学教授,2009年在美国圣母大学担任一个五年的客座教授。特里·伊格尔顿在西方理论界影响极大,“以至于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薛稷《伊格尔顿: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政治批判》,载乔瑞金等著《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页)伊格尔顿在他的著作中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解释工具,而应当是批判和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指南。”(同上)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包括英文版前言、正文10章、结论三大部分。

作者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文版的出版前言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连反社会主义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国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2页)

作者着重从十个方面(共十章),也就是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的十个观点入手,逐一进行了剖析。作者在第一章有句话很有哲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退出历史舞台。”

本书的《结论》虽然文字很短,但内涵很丰富。作者在《结论》里,提示的观点很精准、很辨证,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年轻时就做过理论工作的人极有启迪意义,消除了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比如作者写到:“他(指马克思,下同)把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入,而不是民主的敌人”,显然马克思并不认为实行民主仅是资本主义的特权,而我们过去对民主怀有疑虑,甚至恐惧;“他认为有些革命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取得胜利,也丝毫不反对社会革命”,显然我们过去误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暴力革命,把阶级斗争推崇到了极致,而把改良斥为“阶级立场不坚定”,这是一种偏见;“他的理想在于休闲而不是劳动”,“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将社会主义视为自由、人权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显然马克思对普世价值、普世思想是完全认同的,对发展中产阶级是赞同的。作者在《结论》部分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参考价值。

作者在分析了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生态的一系列论述后,指出“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家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惊人地预言了现代环保主义”,(第224页)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人类的贡献鲜少有人比拟。

三、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质疑

西方拒斥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未断过,“过时论”也一直存在,今后还会存在,我们要正视并力求回答这种论点。笔者的看法是:

第一,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主要是这是这些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意识所决定的。因此,今后仍然会有反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第二,“过时论”是一种机械的、僵化的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理由是说马克思的学说,特别是《资本论》回答或者解释不了今天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成果。马克思没有看到电子计算机技术、宇航技术、3D打印机技术等,也没有见过WTO,那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错了,而是我们自己太教条主义了。持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自身具有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的理论本性,反而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了千古不变的“教义”和固化的原理、现成的历史药方。任何思想智慧,一旦成为僵化的教条,特别是政治的符咒,就会丧失生命力,甚至成为思想的束缚、进步的障碍。在当今中国,尤其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自有的逻辑关系和科学方法论的力量,并活用到社会现实之中,这样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

第三,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优秀思想和文化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独立的思想体系,因此它是一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绝不会有人诋毁而失去历史价值、思想光辉。资产阶级的政客和学者诋毁、嘲讽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既有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对学术经典的无知与偏见。他们在抹黑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同时,也一定要攻击作为思想家、批评家的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和学术的流派,其理论魅力、思想力量和社会实践价值都不是一般的学术流派可以相比的。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学术或思想的流派至今仍在西方思想界有众多的信奉者,当然其中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也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这个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和思想的流派,就根本不存在“过时与不过时”的问题。如果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为什么总在社会、经济或文化出现重大变化或现象时,会有一些人提及马克思主义呢?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学说的生命力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有所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存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第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之准则,这是政党的权利,任何国家、任何政党是没有理由对此说三道四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但不能因此在学术的思想流派方面,成为只允许一家独尊的理由。著名学者余英时是个非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也承认“马克思在西方史学影响很大,但只是千百家之一,并未定于一尊”。(《余英时探访录》,访谈者陈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2页)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学术,那么,学术民主、学术平等的规则也对马克思主义适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点、结论是可以探讨和争鸣的;对马克思主义解读、引申的文字也是可以不问其地位而进行平等讨论的。因为这是弄懂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之必然的要求,否则人们仅靠被动“灌输”,岂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本文结束前,我想引用三位学者的话:一位是20世纪中叶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顽固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反对者约瑟夫·熊彼特;第二位是当代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法国人汤姆·洛克曼;第三位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

熊彼特在感叹于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时曾说:

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不是作为文化遗产中不可辨认的成分而复活,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装,带着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的瘢痕而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我们的定义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结在一起,是没有弊病的。按这个意义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页)

汤姆·洛克曼说:

马克思是现代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的理论和其他所有理论一样,都是可以讨论和批判的。马克思深刻关注其所处的历史时刻,他活动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那个时代的世界同今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正如人们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基础之上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马克思今天仍然活着,他一定会修正自己的论点以反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变化。这种想法不仅是合理的,也是符合马克思本人的信念的。尽管马克思的理论应该得到修正,但是简单认为它们已经过时或者应该摈弃的想法是荒谬的。恰恰相反,只要经济因素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主角,马克思的理论就仍然非常重要。(〔法〕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译本前言”第1—2页)

海尔布隆纳说:

我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是什么的分析所持的态度要更肯定得多,不管这种分析在说明资本主义将变成什么方面有什么问题。这个从简单商品开始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分析,我认为是我们所曾见过的最值得注意和最发人深省的敏锐思维之一,我常把它同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学说相比,它是完全当之无愧的。这种分析的洞察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的,也许是最突出和最不朽的成就。(〔美〕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第62页,中国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1982年)

海尔布隆纳还指出: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我就不相信我们还能在任何时候宣布他关于资本主义内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错误。(同上)

推荐第6篇:马克思概论论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一、图书信息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译者:李杨 任文科 郑义 出版社:(中)新星出版社 第一版;(英)耶鲁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8月8日

二、内容及作者简介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无论实在西方还是中国,这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在本书中,作者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希望用“申辩”的形式对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同时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反驳的十个观点分别为:

1、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2、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

3、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

4、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

5、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

6、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

7、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

8、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

9、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

10、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逐一学者之一。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任教,著有多部重要文化及思潮理论观察的书籍,是当代英国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查尔斯王子曾高度评价其在学术界的地位,称其为“可怕的伊格尔顿”。

三、读后感

估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纠结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了解却又是少之又少。很多人会去翻书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看到书里的答案是“马克思注意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大多数原本想一探究竟的人在这也会望而却步。其实了解一个知识,不一定仅局限于课本,都说知识来源于生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编写还是挺好的,不会上来就讲解和分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进而到政治经济学和讲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到写这篇读后感为止,老师讲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我也依照老师推荐,去看了《共产党宣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其中震撼的是《共产党宣言》最后的庄严宣告和战斗号召,“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可能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仍不深。此前看过《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入门书,大概了解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其中关于马克思的一章题目是“马克思 在欧洲游荡的幽灵”,其中一段话,“马克思主义造成了社会上很大的变动。社会主义已经大致改善了社会上不人道的现象。至少在欧洲,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比马克思时代更加公平、更加团结的社会中。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马克思和整个社会运动。”想必这句话是对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贡献的高度概括。

一直想找本关于马克思的书来看看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是我在图书馆偶遇的一本书,它能吸引我去翻开,起初完全是因为书名,因为很少有如此简洁明了立场坚定的书名,同时我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个认为马克思是对的人对马克思的看法。

不得不承认,虽说有人评价这本书是深入浅出的,但是读这本书非常艰难,很难理解其中很多意思,,可能是有些基本概念没有掌握,也可能是思考的时间不足,对于一些看法和观点也是一知半解。也阅读了一些网友对于此书的评价和评论,有的网友对作者过于着急为马克思“申辩”而表示出的过激和片面表示不赞同,有的网友对作者能在目前的形式之下发出如此言论而表示认可,我就仅针对作者申辩的几个点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先总得来说,其实书名之所以醒目,是因为其过于绝对的表达,而书内容也验证了作者似乎缺乏一种谨慎的耐心,急于反驳那些发对马克思的那群人或者作者本身的假想敌。马克思本无对错,因为正与作者的观点,历史不会允诺未来,马克思本人也不会允诺人类一个未来,他的意义是带给了人类一种新的视角和可能。

总有人问,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是不是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了?依据书中的意思,因为资本主义有着永恒的问题,马克思便有着永恒的价值。现在的世界看上去阶级斗争已经缓和,但当今世界不平等的状况日益加剧,资本和金融以及科技亦加重了社会贫富的分化现象,在效率至上而不是人性至上的时代,在那些每年拿数百万奖金的经理和世界上那些近三分之一饿着或半饿着肚子的人并存的时代,正当人类陷入“目的迷茫”或者说“后现代困境”,马克思的价值内涵和人文关怀更加值得我们的学习。

在中文版出版前言中,提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人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人对在金融海啸发生后中国起到的作用没有系统分析和调查,但是根据当时自己所看到的新闻,中国在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仅是保护本国金融体系不受西方国家影响吧。中国作为一个中立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有最强综合国力的国家,在当今世界下,发扬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大多数任务该由中国担当。

同时,西方国家对我们国家既存在合作,又存在偏见。在这样一个存在激烈竞争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共产党宣言》中最后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响亮的口号,想必实行起来是不可能或者是十分困难的。在如此的时代,要担起向全世界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任务,中国,任重而道远。

推荐第7篇: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马克思是对的》这部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一档有理论深度,有时间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观看之后,使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马克思有了全面的了解,受益匪浅。感受如下: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我们应该把讲政治,讲党性,讲道义,放在首位,落实到实处,自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要坚定政治信念,用马克思主义,固本培元,固根守魂。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马克思创建了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原原本本学,把读经典、悟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当做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既要全面系统学,也要联系实际学,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和改进方法的本领。同时带着问题学,以更宽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聚焦国际发展大势,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实际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工作中勇挑重担,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修养,传播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着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上下功夫,把好责任关,抵制不良信息。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马克思,其个人魅力充满思想的力量,他坚韧不拔面对各种刁难、驱逐,他执着地做自己的事情;他信仰坚定,不管生活有多艰难,道路有多少阻力,他都迎难而上;他博学多才,广览书籍,忘我充电,为的是为研究做好铺垫;他热爱家人与夫人,燕妮既是同志也是战友、伴侣,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尊重友谊,与恩格斯建立下牢不可破的战友情谊,他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条件,执着关爱对方;他善于思考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写出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其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都为我们做出了指引,今后在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推荐第8篇:《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他箸书的经历有了深入的认知和敬佩。

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最深刻的一段,是专家讲述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认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犹如瞎子过河,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很不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诞生后,人们对走过的路,以及今后要走的路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晰认识,这于人类来说确实是很伟大,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导航灯,永远明亮前方。

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本集重温《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历程,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即便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资本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的感触,伟人并不是绝世天才,做事一样要一步一步前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伟大。虽然我们做不到伟人那样为人类命运奉献光阴,但我们可以见证他的思想,甚至参与到他的思想中,唯物辩证不就是这样么,有理论还需要实践去证实,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是马克思思想有力的彰显者,这条路,我们将矢志不渝坚定的走下去。

2018

年5月22日 王 阳

推荐第9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19世纪至今,世界从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到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19世纪40年代卡尔·马克思和恩德里希·恩格斯创作了《共产党宣言》;之后又发生了巴黎公社运动;然后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的新纪元,那就是十月革命的成功,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再就是东欧社会主义浪潮运动,在当时人看来,这或许是共产主义的的胜利;但之后20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布拉格之春的和平演变,以及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巨无霸苏维埃社会主义联合共和国的解体。这些剧烈变化或许让人对当今各种社会制度的优劣比较产生一些思考,得出一些结论,但是世界不仅包含着变化,还有某些不变的事物,就像红色中国一样,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国家仍行走在自己的共产主义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资本主义瞠目的经济,科级成就,历史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分析现在。至少在现在看来这个国家在各方面还是很健康的,还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2011年中国更是超越日本,以471564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数据无不佐证证着中国的强大,我想社会主义中国现在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现实佐证,这一点又有谁能否认呢?

这些分析是我读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些许思考与分析,我想这些不成熟的分析与思考是对特里·伊格尔顿论证的一些补充。

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总结了西方十大主流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环境和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考究和论证,并深刻批判了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荒谬之处。 他反驳的这10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过去40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推荐第10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特里?伊格尔顿教授所撰写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为什么能风靡世界,深受中国读者青睐?我想主要是因为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对否定和反对马克思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雄辩地论证了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实践检验的与时俱进的真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西方世界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种种批判和责难,大有将马克思主义彻底否定,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把马克思主义送进人类历史博物馆之实。但发端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使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广泛质疑,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曾经在西方遭遇冷落的马克思重新被人提起,“马克思热”不断升温,甚至出现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现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特里?伊格尔顿教授针对西方世界否定和反对马克思的最常见的十个错误观点,撰写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反对和否定马克思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特里?伊格尔顿教授并没有简单地扣帽子、武断地打棍子,而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他认为这些观点之所

以是错的,一是这十个错误观点,既经不起历史考验,也经不起实践检验,有悖历史,不合事实。二是这些观点,或是出自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而别有用心地曲解马克思,或是由于无知和肤浅误解了马克思,都有失公允,远离真理。

该书重点从正面论证了“马克思是对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是对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是科学真理,因而是对的。

二是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实践检验。自马克思诞生100多年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在危机中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与实践,都已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对的。

三是它经得起西方世界的围攻和诋毁的考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不仅遭到了资产阶级学者前所未有的攻击和诋毁,而且遭到了资产阶级政府无所不用其极的禁锢和“围剿”。令西方世界不可思议的是,在对马克思的围攻和诋毁的意识形态战争中,资产阶级学说虽然像走马灯一样层出不穷,但都不敌马克思,一个个败下阵来,短命的多,长命的少,有的昙花一现。唯有马克思独领风骚,马克思主义持续

发酵,由冷变热,不断升温,一枝独秀,“经久耐用”,成了众多国家和政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数以亿计的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这本书通读下来,几点感受着实令人难忘:

旗帜鲜明。面对否定马克思的错误观点,字里行间明明白白、准确无误地表明: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更没有终结。而该书对否定马克思的错误观点的批判,没有含糊,没有遮掩,始终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面对西方世界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作者没有退却、毫不妥协,处处“亮剑”,表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立场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一边,旗帜鲜明地坚持、捍卫和维护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文风犀利。对那些攻击、讽刺和谩骂,作者以牙还牙、借力打力,批判见招拆招,揭露入木三分。全书文风犀利,既有文学色彩,又有批判精神,读起来既痛快又过瘾。 旁征博引。书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跨学科、跨时空的典故、名著、寓言、故事、案例、数据随手拈来,用起来游刃有余、恰到好处,不仅可读,而且可信。

照理说,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被作为基本素材在书中被提及,但通观全书却很少涉及,值得深思。

一方面,表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还不充分。这就需要我们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影响越来越大,让世界上越来越多人“言必称中国”。另一方面,还要在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多出让世界认可的精品力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走向世界、占领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主导和影响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话语权。

第11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2008012641 韩思斯经87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报告

一、前言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讲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从十个方面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我的读书报告主要是针对书中反驳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观点,结合当下时事热点,阐述了我对于作者观点的一些看法。

二、马克思的时代是否过去

当前,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的观点之一就是马克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在存在着明显的阶级观念,社会的不平等性尤为凸显,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代表着这些受压迫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而当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阶级意识逐渐的分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批判就已经失去价值了。然而,作者认为首先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会伴随着其存在,因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批判;其次,资本主义虽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这种变化也是充满预见性的并且这种变化并非全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譬如平等性问题,所以基于上述几个原因,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过时的。

文中作者曾经提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程度甚至可以与古老的维多利亚时代相提并论”,我觉得近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平等性问题的确是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一方面,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似乎并

1 / 6

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形态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可能只是在剥削的形式上可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在逐步地增强,希望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潜在的阶级意识能够更加淡化以及社会能够更加平等。第三,我觉得则是受近两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有更多的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近来,最引起大众关注的莫过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以及“占领议会厅”等民众自发组织的游行示威活动。美国民众于2011年9月17日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此次示威活动由非营利杂志网站Adbusters于2011年7月发起倡议,并被命名为“占领华尔街”,意在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该活动网站上称:“将占领行动维持数月”,“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占总人口99%的普罗大众,对于仅占总数1%的人贪婪和腐败,我们再也无法忍受。” 虽然专家表示,华尔街的游行示威与中东、北非的“革命”浪潮有本质区别,两者没有可比性,但也充分地表达了对于这种社会不平等性的不满。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作出回应,称自己作为总统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与示威者站在一边,加倍努力兑现承诺以实现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在我看来,这次“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疲软经济的催生品和大爆发,有的示威民众竟然在游行中公开表示支持共产主义思想,追求社会平等。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表现出来的明显的不平等性与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批判是完全吻合的。即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意识已经不像以往那么明显,但这种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性并没有消失。资本家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对于工人进行赤裸裸地剥削,并且带有着明显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思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也不都是再面临着饥饿,困苦或是强制劳动,而这种形式也变得更加的隐蔽并附有迷惑性。另外,我还记得曾经在一篇期刊上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美国的选举期间,一位贫困的老妇带着几个孩子在门口上挂上了这样的一道横幅:无论谁当选总统,我们依旧贫穷。这个事例恰恰说明了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阶级的代表依旧是主要代表着本阶级的利益,而为了政权的稳固,他们可能会考虑其他阶级的利益,但这并非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所以,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性的本质并不会随着其发展形态和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这种不平等性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是一直发生着变化的。既然,这种不平等性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我觉得作者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并没有过去的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

反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一旦付诸实践以后,就意味着是恐怖,独裁和暴政,意味着自由和物资的短缺,是需要通过流血才能换来的。在作者看来,资本主页也同样是通过暴力换来的,而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市场制度同样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灾难。实行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前东德都基本实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平等,而且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差。资本主义虽然也能为一部分人带来富足,但是牺牲了更多人的利益所换来的。另外,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是苛刻的,它一方面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实现,另一方面也只能在富足的国家实现。反观中国的历史,我觉得作者说的不无道理。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的确使中国战后的境况发生了很大地扭转,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虽然政府为普通民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并不完善,但民众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却保持在了合理的水平。在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错误之后,我国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并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比对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严格定义,我们会发现中国并不具备马上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条件,而满足这两个条件本身的过程也是十分的艰辛和漫长的。

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在发展市场经济这方面资本主义并没有错,资本主义社会为之积累的一系列成果尤其是市场法治精神也更没有错。资本主义的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哲学之“道”的错。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根源于对资本贪欲的放纵。按照资本主义的理性人假设和资本逻辑,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增值才是资本的目的。而在马克思看来,人才是资本的目的。资本只能成为人的工具,就像众多其他工具一样。资本与人的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的原罪。至于资本主义政府为了削弱资本对人的暴力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则成为人类理性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贡献。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虽然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依然保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状态,但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人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展露出来的不足归因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质疑,甚至不承认我国

的市场经济地位,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向开放性发展,与地区间的经贸往来也正在逐步增加。当然,在某些方面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比起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差距,但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大方向还是正确的。

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发展而忽略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忽视人的幸福感问题。今年12月初,中国京津地区、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北部等地遭遇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大雾,给人们的正常出行和生活造成影响。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因大雾不得不取消上百个航班。这是中国大型城市受到严重空气污染的最新标志,这一状况已位居世界前列,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这周一放出的数据,北京的PM2.5数值已经超过极限值500,空气质量属于“高危”级别。北京的人口密度与剧烈的经济发展,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这次的北京大雾中国又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灾难”问题的关注与讨论。除了大气污染之外,水污染等其他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对于污染的治理,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一方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业链中处在底部位置,有“世界工厂”之称。其实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譬如英国,其工业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高经济发展高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和政令的执行力有关。虽然我国提出过绿色GDP的考核理念,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同时,在政令的执行力方面也同样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足,政府高层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并不能得到很到位地贯彻实施。

五、关于政府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不存在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以专制集权的方式领导,这种方式将会彻底消除个人自由。所有这些都是已经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过去是这样,将来恐怕也不会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一部分:人民让位于政党,政党让位于国家,国家则听命于一个铁腕的领袖。自由民主也许并不完美,但至少人们不会因为批评专制政府就被关进精神病院。批评者们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典型的专制政府狂热者。然而,在作者看来,马克思没有摒弃以中央管理的方式建立起国家并且希望作为暴力工具的国家能够消亡。

我很认同马克思是在以一种冷静的,现实主义的眼光审视着国家的存在,国家是很难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做到完全地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客观公正。虽然如此,但国家机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尽力做到公平和公正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能否得到稳定维护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任何变革的过程都不是一夜促成的,而是各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激化的结果。”

同时,正如马克思所提倡的,国家可以成为有益的强大力量,通过立法行政等多重手段在保证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这让我联想起了目前备受大众关注的楼市调控政策。近几年,我国内地房价攀升,北上广内环区域房价更是高的离谱,因此住房问题也成为广大的工薪阶层所担忧的问题。为此,国家连续打出组合拳以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把一些地区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对于那些低收入群体,国家开始大力建设保证性住房和推进廉租房政策,以解决这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存在,没有各种宏观政策手段调节,楼市价格近期也不会出现下挫的情形。但反过来看,国家机器在楼市问题上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如今的高房价和政府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还是来源于土地转让金,活跃的土地转让市场从供给层面上拉动了房市的增长。另外,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了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与其相关的工业制造业对其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旦国家真的从信贷等多方面大力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增长,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见,政府的确很难在处理社会各方矛盾上做到完全地平衡各方利益,但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确实缓解了各种矛盾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和谐。

六、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认为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而且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认为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作者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认同人是物质世界的机械功能,即只是在被动状态下反映社会现实。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人类史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真实属性,而大多数人的集体实践活动,能够改变支配我们生活的思想观念,因为这些思想已经深植与我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对于这个观点,我联想到了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因好心扶起老人被起诉赔偿的案例。以南京彭宇案为例,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彭

宇因好心扶起摔倒老人被老人家属追偿,虽然最终以和解告终,但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由于类似事件频发,竟出现了老人当街摔倒,路人围观但无人搀扶的情况,甚至有的老人发病倒地,因为无人及时援助而导致死亡,此前的“小悦悦“事件更是震惊全国,挑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可见,社会大众并非在被动地在反映社会现实,社会负面的信息和思想通过传媒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从而被植入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当中。人们受这些负面案例的影响,就会偏离社会原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开始认为乐于助人可能让自己缠上官司,而并不能得到帮助别人以后内心上的满足。而这种消极意识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的事件发生。

七、总结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中,我发现作者很少提到中国。从某些层面来讲,中国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奉行者,但并不合适作为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仍然在继续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并未完全得到国际社会的完全认可。从书中作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一直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核心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如此,才是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说过的具体观点乃至个别理论主张,则是容许也需要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做出发展、调整、补充、完善乃至放弃。唯有如此,才是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此时,再立足于马克思哲学之“道”审视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只能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宏观方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但在具体的实践措施中存在有诸多不足甚至严重错误。由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区改变社会,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于帮助我们纠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诸多不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第12篇:马克思读后感

读《朝话:人生的省悟》有感

10通信1班

201041302107

梁春霞

要不是老师安排我们读《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我不会了解作家梁漱溟先生,更谈何说他的书呢。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教育论文集》、《中国文化要义》等。而虽然他写了这么多的书,我却是第一次读他的书《朝话:人生的省悟》,而只是因为这一本书,我喜欢上了他的书,因为它教给我们很多的人生道理,里面有着浓浓的父爱、和自立、自励这些高贵的精神。在国庆期里就开始读这本书,但可能是由于自己阅读速度还不是很快,所以读此书只是大部分。虽然这本书口语话多,通俗化,但还是我还是边读边慢慢领悟,有时还会拿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作者的比较、想想自己接下来的三年大学生活怎么才过得充实。

在此书中几乎每一篇文字都充满了梁漱溟先生对大家的鼓励,都展现了梁漱溟先生对于中国问题的热忱,表现了梁漱溟先生对于未来的乐观和积极,每每都感染并激发了大家的斗志,让大家对于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崇敬,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保持乐观心态,存蓄力量,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付出自己的青春,虽然说得有些官方,但这是事实,如果我们都只是顾着自己,那我们的国家又谈何发展呢,国家不存在了,那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常言道: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很高大,只是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修养、道德的感悟,时时刻刻想着提高自己,自省,反观,而且我们要调理自己、好好向自己身边的朋友、向爸爸妈妈学习,因为人无完人。要是有好的老师在我们身边支持、指导我们,那我们做起事情来往往会事倍功半呢。但不可避免我们当中有些同学却不能交到益友,他们只会一起做打游戏等浪费青春的事情。而我们现在有些学生觉得大学毕业大学了,自己已经阅尽了事事,以为自己的一套理论是唯一正确的,很难再听进去其他的意见了,这样人就无法提高了。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我们尤为重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因此我们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人生导师,让他在人生、思想等等方面给予自己指导,给自己一面镜子,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是提高了自己。

也由此可见调理自己的重要,而调理自己的方法,正如梁漱溟先生讲的,一是自省,二是亲师取友——周围环境实是关系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要点,而若自省尚难以解决问题,亲师取友又不可得时,不若读书,古今中外大有许多事关道理而非技术的书籍,读之思之,亦是与诸多书本为师为友。那么我们大学毕业后也将开辟另一片天地呢。

本书也讲到只有经济进步了,生活才能更合理,更美好的。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因为经济才是根本。寻找文化的根我们就要谈经济、谈物质,梁漱溟先生

也这么认为。而且有经济了,我们寻求自由、民主的普适价值才与尊重传统才没有矛盾。进一步我们如果不谈道德,那么对于没有信仰的自由、民主根基是不牢的,一些好的价值体系也是形成不了的,因为道德理想主义的向外倾欹,以及由之而来的傲,被与众生同在的慈悲心、平等心和正念无执的清净心所中和,同时,道德因为有现世的滋养和维持而有力量。我们常常人为地设定一些模类的概念,纵容自己的懒和贪。比如,尊师是不是不自由?尽孝道是不是不自由?真值得再推一步,在功利主义集大成者密尔那里,自由不是自私自利、任意妄为,人应该尽量争取最纯粹的幸福,同时顾及到循环的每一个人;而是在西方大哲康德那里,自己命令自己地尊师、尽孝就是人不同于物的自由的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朝话:人生的省悟》“新年的感触”里说了一个意思:“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怎样对治呢。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曾说:“当且仅当我们在我们生命的‘更为中心’的领域中感受到满足时,感性的娱乐或无伤大雅的外在喜悦才能完全‘满足’我们”,而“在那些中心层次不满足的情况下,感受更低价值过程中的完全满足立即被一种对享受价值的‘不满足的’、无休止的寻找所取而代之”,梁漱溟也说,乐和玩并不是容易的,“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也就是说,要有真正有味道的乐,还得在生活更中心的地方做对了,在人生根本上体会出了味道,以此得到的感情无不是,无不真切,无不醇正。

在《朝话:人生的省悟》附录的“我的自学小史”里,梁漱溟先生表示了他对父亲梁济的理解:“因其非天资高明的人,所以思想不超脱。因其秉性笃实而用心精细,所以遇事认真。因为有豪侠气,所以行为只是端正,而并不拘谨。”虽然梁漱溟和毛泽东有争论,但这不妨碍他由衷地佩服毛泽东:“他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梁漱溟先生佩服有真力量的人,在此之上才可谈真道德。在梁漱溟先生看来,道德不是拘谨,“拘谨是迁就外边,照顾外边,求外边不出乱子,不遭非议”,而道德“是生命精彩的地方,生命发光的地方,生命动人的地方,让人看着很痛快、很舒服的地方”,是要做到无时无处不合谐,不感动人。拘谨以至敷衍忍耐,自以为妥帖,实是狭促,结果离生命远了,从更大的客观上讲也丢了理。一提及道德,人们就想到古旧无趣,其实那更像以守为主的法律。在道德,莫若修,以达为节,何曰守,自缚其身,道德的重心放在守上,就不再是创造而落于拘局。道德是感情的,因此有无限隽永,“情感要求越直接,越有力量;情感要求越深细,越有味道”。

在《朝话:人生的省悟》的“志愿真诚”里,梁漱溟先生讲到我们要做事要先做人,待人真诚,不会挑刺他人,不会时不时就跟人翻脸,这样我们才不会遭到冷眼,错误也才少。是的,我们只有对他人真诚,我们对他人才会公平,才会顾全大局,很多事情才可做到全面。只有志愿真诚了,我们的心才会在公的地方,我们也才达到和衷共济。说到志愿真诚,我们现在大学生有些为了学分才去参加志愿活动,心里完全没有为他人付出的感觉。不过我们大部分同学还是很志愿真诚,也真诚待人,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我每每待人认真,不会针对他人,给人留面子,做好善待他们,因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我在这里不是自夸,这是我内心一直肯定自己的一部分,我相信我如果继续下去,那么我相信我终会

取得成功。

我非常赞同他在《朝话:人生的省悟》的“志愿真诚”里所提出的观点,做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做人问题。每一个人在为他人服务时,要志愿真诚,这样我们才会做到开诚布公,不会犯错误。而公就是志愿的意思,是我们要用这个品质去干大事。就像在梁漱溟先生那个时代搞乡村建设也需要这样,所谓创新无疑也是在志愿真诚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呢。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挺深的,日后我还会继续品味,不会因为写好了论文就不看了,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人生道理需要我去学习,自己有太多的不足需要去改进。

《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诠释了我们的生命意义,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慨,读来,让我犹如上了好多课一样。如今我只有好好自省,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第13篇:马克思读后感

读《毛泽东传之青少年》后感

毛泽东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代对家庭的叛逆(以小见大,即对整个社会的反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年壮年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通过武装力量扫除内乱外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老年时代的错误决定,大放“卫星”(大跃进)造成大量人们死亡,不久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在这里我主要写的是毛泽东少年时期的事件和感受。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活得小心翼翼,因为他的父亲毛顺生,世故,暴力,脾气暴躁,这常常使毛泽东反感,但他的母亲文七妹与他父亲截然相反,温和,善良,这使毛泽东有了一丝暖暖的安全感。为了摆脱父亲,他劝说他母亲把他送到南岸私塾,在这里毛泽东受不了私塾先生的传统和书经里面的清规戒律。毛泽东这个时候已经知道只有西方先进的思想才能挽救中国,于是他毅然离开了私塾独自一个人走上了位于湖南长沙的东山学堂,在这里毛泽东刻苦用功,图书馆成为了他吸取养分的地方,在这里他朦胧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刚开始毛泽东支持的是无政府主义)。后来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这里他认识了他未来的岳父—杨昌济,杨昌济对毛泽东非常赏识,并把毛泽东介绍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也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深入了解马克思思想(坚定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后来毛泽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写在五四运动的驱使下,在湘发动了一场小五四运动,主要是领导工人罢工运动以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反抗地主阶级斗争取得巨大胜利。不久以后,毛泽东成为了湘区共产党主要的负责人,在苏联布尔什维克政府的驱动下和国内反帝反封建的热潮下,国共达成了统一战线,毛泽东非常赞成国共统一战线,并成为少数不多的身居两党重要职务的人,毛泽东一方面奔波在国民党创建的农民部的农讲工作,一方面奔波在共产党的内部事务中。毛泽东的\"脚踏两只船\",使张国焘等共产党人产生极大地怀疑,后来毛泽东被开除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不得不回自己的湖南老家,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密切关注工人农民的生活,并记录了他们的贫困生活和社会现状。孙中山死后,蒋介石成为了国民党的代理人,蒋介石一心想破坏国共统一战线,于是枪杀共产党人,“中山舰”事件标志着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毛泽东又被重新任命,并领导了“秋收起义”,随着“秋收起义”的失败后,毛泽东与中央关系越加剧烈,毛泽东率领残留的部队,打算用枪杆子夺取政权,走自己的路。

第14篇:读后感 马克思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读后感

为了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我读了毛泽东的著名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感受颇深。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干部会上所做的一篇重要报告,这篇文章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是延安整风的基本著作。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对于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进行了分析、批评,使广大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得到提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保障。

《改造我们的学习》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回忆二十年来,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我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从最初的肤浅贫乏,到现在的深刻丰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是作为我党解放民族的最好武器,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时间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针对党内当时的思想作风,毛泽东指出“不但有缺点”,“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些缺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二是“不注重研究历史”。三是“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只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指出,这三个方面“是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毛泽东指出,这些都是主观主义的。违反了科学,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实际统一”这一基本原理的反面:“理论和实际分离”。

三、对两种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即“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割断历史,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毛泽东对这种态度的人作了一个很形象的画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二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实事求是”, 巧用对比手法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态度进行对照,正反鲜明,有力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可贵, 文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注重研究现状;就是注重研究历史,就是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华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要长期坚持的思想态度,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四、根据上述的意见, 提议:

1、向全党提出系统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

2、研究近百年中国历史,应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

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的孤立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具体来说,当前形势下改造我们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个人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要使每一名同志都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来看,要时常反躬自省,对自己在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二是在学习方式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积极提倡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积极创新之风。要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在学习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拓宽创新领域,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要把学习视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学习不能与生活割裂,只有把学习与日常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做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习才能自觉,才会持续,才有生命力。

第15篇:马克思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我重点阅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内容,感触颇深。本以为毛泽东选集应该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但深入阅读后觉得其中的内容是很易于理解,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通俗易懂的,而其中的理论和传递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品味领悟的。虽然当下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生活状态都会与中国革命时期不同,但毛泽东所倡导的思想路线和奋斗宗旨,以及分析问题时的角度仍然对我们有着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毛泽东当年的著作,回顾当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让我加深了对于这位伟大领袖的敬佩感。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他以独特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总结升华的结晶。其中的第一卷包括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是对于这两个革命战争时期的国情和局势的深刻分析与总结。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

第一卷中的内容让我对于第一次国内革命和第二次国内革命局势和国情有了详尽的了解。其中包括了对于革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的具体分析,也有革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及失败的教训。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位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思考问题的缜密和细致,思维的全面独到,以及深远的政治理想。这正是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这也时刻提醒我们分析考虑问题时要全面客观,同时也要有自我批评和反思的能力。 毛泽东选集中,一些文章所传递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的行为思想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批判了那些没有依据胡言乱语,随意发表一些不靠谱言论的人。毛主席提出‚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明确反对教条主义‛。其中用4个感叹句表达了对于这种行为的深恶痛绝:‚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对于问题没有深入调查,缺乏依据,做一些睁眼说瞎话的事是毫无意义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通讯十分发达的社会,但凡有一些言论便会在网络上疯狂传达,很多人都没有依据,盲目从众,肆意随性的抱怨和批判。文章中还比喻‚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反对教条主义,这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是同样重要的,凡事不能教条化,应该灵活一点,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调整,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这个讲究创新的时代,思想的僵硬钢化是要不得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经过调查,才会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于按照上级的要求,不加思考的生搬硬套,缺乏一些变通性和创新意识。我们常常被一些所谓的规矩所束缚,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一些规则和规矩也应当适时的为之加入更对新的元素,以使之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赋予其新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1930年五月一日,发表了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究竟该走怎样的道路,当对于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在建党的初期,党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城市,当时工人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占据主要位置。但之后大革命失败,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开始移动到农村。对于农民阶级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种深刻的矛盾,认为当时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地发展起来的。文章中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思想。毛泽东认为:现在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微小的力量聚集积累起来也是十分强大的,并且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他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对问题的强大洞察力。相信一点一点的力量积累起来可以克服很多复杂的问题。 邓小平曾说过‚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阅读一本书,了解以为作者,也了解他的处事态度。从这本著作中体现的是主席思考的严谨和全面,和自我反思自我突破的精神。他的文章中从不避讳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错误的抉择,而是从这些问题中总结经验,自我反思,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沉着向前。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学习和培养这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思想,也是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情。

第16篇: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序言及第三卷二十四章原始积累

读后感

专业:

学号:

老师:

日期:

高中时,课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我记忆犹新:“班固作《汉书》用了二十载寒暑,司马迁书《史记》花了三十番冬夏,欧阳修写《资治通鉴》历经四十岁春秋,而马克思著《资本论》则耗尽了六十年的心血。”这本来是书上一段勉励我们坚持自己理想,努力学习,永不言弃的话,可是在那时,马克思和他六十载心血凝聚而成的《资本论》便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面。今天从图书馆借到了资本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用了一下午阅读了《资本论》的序言和跋以及第三卷第二十四章原始积累,阅有所感。

读了著作《资本论》的序言,首先我感觉序言并不像其他书的一样给全书的内容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反的,《资本论》的序言其实就是马克思这个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斗士对残酷的资本主义所发出的第一声革命的呐喊 !书中一开头就无情的对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否定:“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资本家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资本社会里存在的日益加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有人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资本家写的,他的经济理论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可是我觉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恰恰如时代的一盏明灯,他照亮了十九世纪千千万万英国、德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饱受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心。他完完全全地揭露了资本家靠资本积累、压榨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等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面目。他给后来的苏联、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理论依据。所以,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他是无产阶级宝贵的精神指导。

还有一点是我在序言中感受颇深的,那就是马克思无处不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书中直截了当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今天,我们都知道唯物主义辩证法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马克思在书中多处体现了他科学严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否认人口规律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相反地,他断言每个发展阶段有它自己的人口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这种充满智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正和邓小平同志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才能解决问题”的思想不谋而合。只有拥有这样思维方法的人,才能正确的,严谨的剖析出一个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研究资本社会,他并没有非常绝对的将资本主义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了资本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这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马克思《资本论》的序言给我的最有印象的感觉就是上面两点,当然还有其他的印象,不如说马克思的博学多才。马克思在四篇短短的序言中真可谓是旁征

博引,大到名家典籍,小到报刊杂志。一个优秀的学者,定是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还有就是马克思那幽默的语言:“它甚至会把辩证法灌进新的神圣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暴发户们的头脑里去。”“你看,这个德国工厂主联盟的圣乔治这样摆着架式,这样挺着剑,进行‘巧妙的攻击’,而恶龙马克思‘很快被打垮’,倒在他的脚下,‘在垂死的挣扎中’断了气!”这些不时出现的幽默语言与形象比喻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一丝丝轻松与惬意。

每个社会制度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奴隶社会的形成原因是因为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等级制度的产生,而马克思则清楚地剖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原因:那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呢?马克思在书中写道:“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对此马克思解释:“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自由劳动者有双重意义:他们本身既不象奴隶、农奴等等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象自耕农等等那样,有生产资料属于他们,相反地,他们脱离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去了生产资料。”由于自由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了,而那些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开始雇佣那些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他们进行工作。这种雇佣关系的产生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在书中写道:“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象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这些一开始手里面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通过不断压榨自由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从而使他们手里面握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越来越多,从而能进一步去雇佣更多的没有生产资料的自由劳动者,去进行更有效率的压榨与剥削„„最终完成了资本积累,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书中将原始积累比作圣经神话中的“原罪”,即亚当吃的那个智慧的苹果。确实,读书的时候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靠不断地分离生产者和生产资料,使得绝大多数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失去了生产资料变成了自由劳动者而受到雇佣,同时再进行恶性循环完成资本积累的。那么就像雪崩一样,总要有一个开始的种子来启动这个资本积累过程。马克思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资本积累的萌芽——原始积累的具体过程。马克思在书中指出:“原始积累首先始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由于封建家臣的解散,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抛向劳动市场。”王室和贵族们剥夺了农民们的土地,成了最初的生产资料,而随后在英国,随着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使得这些工厂主开始成握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由此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后,通过对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进一步导致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加剧了两极分化,使得资本积累进一步增加,随后导致了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最后资本积累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导致工业资本家的产生,这就标志着资本积累的完成。

读完原始积累这一章后,我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其中也体会到了马克思那严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同时从马克思的分析中看到了资

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资本家和无产阶级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的矛盾。这就表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沿着这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进入下一个社会形态。马克思在序言中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马列主义”指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始终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他留给世界的一个宝贵的思想方法。当代大学生正需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好好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这样在学习其他知识时才有一个好的思维方法。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资本论》,更加宝贵的是他的伟大精神!

承诺书

本文所有内容均为本人亲自所作,如有抄袭,本人愿承担所有责任。

姓名:日期:

第17篇:马克思读后感

通过聆听老师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党校课程中开设了这一课题,也是希望我们通过党校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信仰,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方法来接受。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2月共同起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引言中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 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之后被译成了更多的版本问世。至今,在全国发现中文第一版本《共产党宣言》只有11本,浙江两本,上虞一本。在建党80周年前夕,上虞市档案馆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让身为上虞人的我,倍感自豪。

《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我们学习《宣言》就是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开拓创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产物。当今世界和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尽管在中学时代我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我对自我人生的要求之一:有生之年读一些经典的书,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除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外,我最大的想望就是系统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看看这两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当初这在我心底里只是一种蒙胧的愿望,因为,在一个买卖欢笑、尽情享乐和追求消费的时代,有谁愿意花功夫去读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大块头著作呢?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代之以快餐式纯消遣式书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我并没有刻意去搜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只是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串门,无意中发现其父亲书架上陈列着六七十年代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崭新的四大本,似乎自从它摆放在书架上就从来没有人光顾过,既然主人只是把它作为摆设,不如我拿回去随便翻翻,于是我从朋友家取走了这四大本著作,闲暇之余开始研究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来,一来圆我一个梦想,二来希望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使我对于现实社会性质的认识有所帮助。这不经意的经历竟使我从此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爱不释手,一发而不可收,此后,我又陆续找来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读,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知。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似乎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著作分为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政论性著作、时事评论以及往来书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他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他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及相关专题的学习,使自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学习原著是一段艰苦的历程,也是一段启迪心智的过程,通过导读与研读,思考与交流,自己感觉始终处于一种迷惑与理解的轮回之中,而回首初读原著时的情景,不禁又发觉自己的认识之路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作为一名党课的学员,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社会及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理论基础,更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初150多年来之所以至今还保持着无尽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千年风云人物的评选中,马克思名列榜首,被评为过去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当代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拓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广泛深入地研究当时欧洲的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特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列宁立足于俄国实际,科学把握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总结和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革命与战争时代的特点,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科学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集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不断有新的发展,是一个开放、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理论体系。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变迁,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正在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全面掌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新的胜利。

第18篇: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的作者是萧灼基。这本书有十六章。《马克思传》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书中的百多幅图片为读者深八了解马克思和他的时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也使《马克思传》囤文并茂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收藏价值。

马克思的学说集严整细密的论证和宏伟的社会理想于一身堪称古往今来最为丰富深邃的思想体系他以自己的头脑对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口自他既是学识瓣博的学者又是激情澎湃的革命家既是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战士又是富于爱心和蔼可亲的朋友丈夫和父亲……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萧老对马克思的尊敬是出自真心的,不带任何世俗目的,完全是晚学后辈为革命导师高尚品格及博大精深的理论所折服后发自肺腑的那种尊重与崇敬。于是,为革命导师写书立传,便成为萧老毕生萧老的《马克思传》可以说是为当代学子全面认识了解马克思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它赋予了革命导师鲜活的生命力,从多个角度全面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学习、工作、战斗的一生,堪称是一幅关于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完美画像。

在此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之所以能够掌握如此广博而又精深的知识,除了其天资聪颖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以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的求学生涯为例,这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自学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法学、文学、艺术和外语。他读书非常用心,每本书都做提要和摘录, 写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他学习非常刻苦,工作时间很长,有时甚至彻夜不眠。紧张的学习和过度的用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至于在医生的坚持下,他不得不放下工作,到柏林郊外一个小村子休养。但是,当健康稍为恢复,他就回到柏林,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了革命导师辉煌的一生。

在此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明确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为实现理想,马克思忘我地工作着。为了在舆论上反对封建思想专制,争取一个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为了拥有一个宣传革命思想的战斗阵地,马克思及其盟友创办了“一种主张彻底改造社会的定

期刊物”——《德法年鉴》,宣传革命理论,普及革命思想。为了给人类解放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当时革命理论鱼龙混杂的环境下,马克思在系统地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为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等等。这种为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人类解放而忘我工作的精神贯穿了革命导师辉煌的一生。

在此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为追求人类幸福而战斗不止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马克思在刻苦学习、进行理论研究之时,也不忘革命实践对社会发展和理论创作的重要作用。为创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活动,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但却颇有成效的斗争,成功改组了正义者同盟,并最终成立了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从此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人类争取解放与自由的新纪元。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工人运动重新兴起,马克思敏锐地感觉到国际工人联合行动的重要性,国际工人协会产生的条件成熟了。于是,便积极投入到第一国际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为第一国际起草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纲领性文件《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从而为国际工人协会奠定了思想上、

组织上和活动上的基础。马克思本人也在革命实践中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人物。纵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为追求人类解放、幸福而战斗不止的革命实践精神贯穿了革命导师辉煌的一生。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第19篇:马克思读后感

读伟人后感

——马克思传

摘要: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无畏的人格——蔑视迫害和忍受疾病的折磨。

这句经典的话就摘自《马克思传》

马克思,这个让整个世界都记住的名字,为什么这个人有这么大得魅力,看看《马克思传》就能发现结症所在。在哪里我们能够追寻马克思的足迹,阅读它就好像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

这位伟大得革命导师,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并积极地为无产阶级社会实践不断奋斗,著有《资本论》,提出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这套十分全面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看待事物。他的伟大在于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失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他为人类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所说的那样,他投入到人类事业中去,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同样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的人生价值又是什么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整个世界变得浮躁时,人们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我们更需要的是一方心灵的净土,沉静下来,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当年周恩来的目标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是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作为当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必须吧现实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

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还能学到的,就是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他非常勤奋,经常部分昼夜地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如果白天被打扰了,他就在夜里工作,很多时候几乎通宵达旦,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事休息,等稍稍好了,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他对工作的热情值得我们去学习广泛的知识为他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素材,《资本论》刚一出版就轰动了全世界。当我们抱怨成功太难时,不妨静心想想,其实是我们投去的太少·····这个世界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勤奋的人。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用实践来修补理论。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习上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马克思的身上,我们学会了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终有一天会达到成功彼岸。正如牛顿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站在马克思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势必会站的更高,走的更远。

第20篇:马克思读后感

读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有感

马克思的这篇政论是针对当时颁布的新书报检查令而写的,新检查令表面上不赞成对作家的写作活动加以限制,实际上不仅保存了反动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而且更加强了这种制度。

首先,这篇文章揭露了新检查令的虚伪自由主义,把过错推在书报检查官身上,从而保障了法律的正确性。实际上,这只是为了造成表面上改善某物的假象,而不去从本质上改变它,所以才把制度本身的缺陷归咎于个人。在被迫让步时,它就牺牲人这个工具,来保全制度。这与中国的国情在某些方面很像。就比如中国的腐败问题。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本身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我们提倡反贪反腐,但只是为了把更多的贪污者揭露出来,以此想达到清廉社会的最终目的,然而这很难,因为制度没变。媒体经常报道某某官员又贪污了多少多少,被判了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等等,然而这只是对个体的惩罚,而不是对制度的审判。光是从道德上约束人们,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更加明确、严格、完善的法律来制止这一现象,并且要改善现存的监督机制,从问题的根源抓手,一步步疏通整个机构体系的运作。 其次,马克思谈到了关于谦逊地探讨真理的问题。真理探讨者的首要义务是直奔真理,如果必须记住用指定的形式来谈论真理,那很容易就忽视了真理本身。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书本和常识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现行制度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对我们的要求是通过考试。它用分数这一硬性指标来衡量我们的学习掌握程度,相当于框定死了我们追求真理的模式,那我们所学习到的真理的含金量,将大打折扣。的确,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如果只是疲于应付,那我们会忘了学习最本质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习惯于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呈不可置否的态度,没有质疑精神,无论对错,我们都一概接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与其说是害怕谬误的标志,不如说是害怕真理的标志。我们甚至越来越不敢对事物持否定态度。事实上,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来得出结论,有自己的主张,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另外,文章提出,学术才能是一般要求,这是明显的自由主义;地位是特殊的要求,这是明显的非自由主义;把学术才能同地位扯在一起,这是虚伪的自由主义。那么我想说,这一点在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中国的高校招生,带着鲜明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很多重点高校对外地考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对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极不公平,自己的实力和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只会造成落后的地区更落后。这种形势对于农村生源则更为严峻。这一方面需要更好的制度来完善。

马克思的这篇文章虽然是一个多世纪前针对德国的某些问题发表的,但其实对于今天的中国也很适用。思想不分时代,不分国界,马克思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深刻的思索。

夏梦丹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